智慧课堂的利与弊范文

时间:2023-09-05 17:16: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课堂的利与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课堂的利与弊

篇1

案例背景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而忽视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新课程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告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指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用英语完成各种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将课堂教学目标真实化、任务化,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它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成就的教学方式。在平常的英语教学中,我们老师应善于捕捉生活细节,选用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训练学生的写作,这样学生就会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不再害怕写作。学生会积极主动思维,大胆实践,学生的写作动机就会被激发。这样就会真正达到训练学生写作的目的。

案例:

记得一次上120班课,那天我准备的教学内容是训练学生的听力。踏着上课的铃声,我面带微笑走进教室。师生相互问好后,我刚要宣布当天的学习任务,一阵清脆悦耳的手机铃声响起,同学的头都齐刷刷转向音乐传来的方向。我循声望去,只见那个带手机的同学神情慌张,好不自在。有的同学在下面窃笑,还有的小声议论:“老师肯定要没收手机”。我正想对那学生发火,可转念一想,学生已知道自己闯祸了,再批评那位学生,既不给学生面子又耽误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我何不利用这个机会训练学生写作,让学生讨论中学生带手机的利与弊呢?于是我宣布今天我们来一次辩论赛,讨论带手机的利与弊,好吗?学生们欣喜地答道OK!我巧妙利用这一细节,开始师生互动。

T: Are you allowed to bring mobile phone in our school?

Ss: No.

T: Do you agree with bringing mobile phone ?

Ss: Yes, Yes. No.(学生们各述己见,我知道学生对这一话题很感兴趣)。我趁机说:“我们来一次辩论赛,带手机的利与弊,认为带手机利大于弊的同学坐左边,认为带手机弊大于利的同学坐右边,我给大家10分钟的讨论时间。”话刚一说完,教室里立刻像开锅似的。同学们兴趣高涨,有的同学在忙着查字典,有的积极搜寻者学过的词语及句子,还有的同学在忙着记录。教室里同学们忙碌的景象与平时沉闷的课堂气氛大相径庭。我时而走到这一组,时而走到那一组,跟同学们一起讨论,一起分享,我内心真是激动。

十分钟后,我宣布辩论开始,学生们踊跃发言,支持方和反对方的同学各述己见,唇枪舌战,各不相让。我请正反方各出一名同学上黑板写下他们的观点。

Advantages

1. get help immediately when in trouble.

2. it's very convenient to get in touch with our parents and our friends.

3. send messages

4. listen to music to relax

5. surf on the net

6. take photos ,read novels, watch moves

7. look up the new words

就连班上平时最不听话的学生杜名泰也站起来大声答道:“bring mobile phone is very 时髦”同学们哈哈大笑。我意识到时髦英语单词学生没学过,我抓住这个真实场景教学生 fashion 这个英语单词。

Disadvantages

1. if phone ring in class, the teacher and students would be disturbed

2. Reading novels on the mobile phone has a bad effect on our eyes .

3. using mobile phone to surf the net will waste money.

4. playing games effects our studies.

(感悟:兴趣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学生对此话题感兴趣,就有话可说,才能说出如此好的句子,学生自然有了成就感。)

接着,我又设计了一个互动环节,让学生总结陈述对使用手机的看法。我给了学生一个例句:In my opinion, I think we should use mobile phone reasonably.学生的观点有很多,例如:As far as I'm concerned, it's not wrong to follow the fashion, but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how to use the mobile phone in a right way.

经过激烈的辩论,学生们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积累了一些相关的话题词汇及句子,我帮助引导学生整理思路,帮助学生思考如何开头结尾,如何进行句子间段落间的转承等。并给了学生一个写作模板。

Nowadays mobile phone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among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ome think it is good for student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owever, some students disagree with it.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n my opinio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学们脸上露出会心的微笑,立刻动笔写起来,这节课就在学生沙沙的笔声中画上了句号。

篇2

美国哈佛大学的罗伯特·庞德博士指出,运用认识能力去认识真理,这是一个十分艰苦的过程,只有那些善于思考的人,才能发现真理。不善于思考的人,不仅自己认识不到真理,就是别人发现了真理说出来告诉他,他也不懂。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一位学生临毕业时问道:“老师您教给我们的都是些关于世界的哲学道理,掌握了这些知识我们才能摆脱愚昧成为有智慧的人。可是究竟智慧本身是什么呢?人怎样才能得到智慧呢?”

赫拉克利特说,“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按照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也就是说真理是对自然的正确认识。正确地认识了自然,并且用这种认识来指导他的行动,他就是有智慧的人了。”学生又问:“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认识自然,得到真理呢?”他回答说,“是的,这是因为人人都有认识自然的能力和思想的能力……”

“既然人人都有思想,都能够认识真理,那为什么世界又有许多人愚昧无知甚至陷入迷信之中呢?”“我们说人人都有认识真理的能力,但有能力并不等于有真理,只有那些善于思考的人才能运用认识能力去发现真理,不善于思考的人,不仅自己发现不了真理,就是别人发现了告诉他,他也是不懂的。”

学生又问:“那些不能认识真理的人,除了不善于思考之外,是否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呢?”

“是的,除了不善于思考外,往往还有许多毛病。比如:有些人过于自负,本来无知却自以为是,把荒谬的东西视为真理,有些人则是因为缺乏信心,要知道认识真理是不容易的啊!要下苦功夫去钻研各种问题,要长期不懈地去追求。有的人则是在认识真理时,往往对重要的问题过早下判断。要注意对重要的事情,在没有作充分的研究之前,是不能过早地下判断的。

赫拉克利特说,“人为了认识真理,获得智慧,首先要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觉器官去认识自然的事物。他告诫学生说,你们要记住——有智慧的人应当熟悉很多事物。但是,是不是熟悉了许多事物就等于得到了真理呢?那也不是。博学还不等于智慧,因为自然喜欢躲藏起来,人的感官只能认识事物表面现象,还不能认识到躲藏在事物内部的规律性的东西。因此要认识自然事物的真理,除了运用感官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用脑进行思考。

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认识能力,也都有思想。但仔细一想有时候我们的认识,我们的思想太普通了。正如一小孩,从乡下进城,总先要在大人的陪伴下,尝试过几次,才认识了路,以后才敢一个人进城。从乡下进城总是要走前人走过的路。一般情况下不会开辟新路。

人们总是习惯了走老路:这也许是经验作祟或是惯性思维。这就难怪种地的农民一辈子都认为地里的粮食永远都是一个样。树林的树叶都是一样的树叶。教师所教的学生都是一般的学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只是觉得以往教的学生长大了,自己老了,但仍然在教书,其余没有什么改变。

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教师做具有反思能力的教师,做善于思考的教师,是因为社会、国家要求学校培养具有思维能力的新型人才,时代需要培养有头脑,善于创新的人才。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们应从以下方面进行积极思考和反思。1对课堂教学的思考和反思,分析影响教学活动的因素,评价教学活动本身的利与弊,包括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的分析,教学方法、策略、教学技巧的运用等。2对学生发展的思考和反思,分析考虑与学生发展,能力培养相关的一些因素。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各种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健全的心理,人格发展。3对教师自身发展的思考与反思。分析,考虑与教师自身发展,素质提高相关的一些因素。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关注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关注教师的人格魅力和自我形象;关注教师的待遇。4对教育改革的思考与反思,关注考试制度的改革以及当前的课程改革,关注宏观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教育改革的实效性。5对人际关系的思考与反思。包括教师如何与学生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如何与学生家长相处。也包括同事之间的和睦相处。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小组学习;利与弊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388-02

小组学习作为新课标理论下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以分组的形式、相互间的合作学习方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何扬长避短,将小组学习的益处充分发挥出来,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

一、课堂教学中小组学习的益处

1、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而言,积极性较低,课堂气氛沉闷。而小组学习的教学方法则有效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本上确立了“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小组学习的方式,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与积极思考,课堂气氛瞬间活跃起来。学生分组的学习,有效地将学生参与进来,在动脑、动手、动口中将问题逐一解决,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2、有利于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倡导小组合作学习,以教师为辅、学生为主,打破了传统教师一言堂的沉闷教学模式及教师高高在上的权威,教师成为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体。学生通过小组间的讨论、合作,每个人都有机会表现与发言,教师也只是给予一定的指导意见。尊重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学习方式的选择,尊重学生们独特的理论观点,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这也有利于师生之间良好和谐关系的形成,和谐课堂气氛的形成,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3、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小组合作学习中强调学生间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遵循一定的原则与要求,为了小组的集体荣誉而做出自己的努力与表现。这有利于学生间的共同学习、合作意识的培养,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每个恩不同观点的碰撞,也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敢于质疑。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肯定别人优点集体合作的意识,同时在深入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也有利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课堂教学中小组学习的弊端

1、小组合作不够主动,难以达到目标。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使每个人都能积极主动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形成比较喧闹的课堂气氛,学生各抒己见而难以说服对方的现象。还缺乏一定的合作意识,出现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导致小组学习目标难以完成,影响课堂教学。

2、学生参与度不均衡,忽视部分个体的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参与度却不均衡,成绩好、思想性强的学生往往起着主导作用,而部分学困生或不善于表达的学生往往成为听众,发挥不了在小组中的作用,他们的独立思考性难以得到培养。

3、评价重整体、轻个体,不利于因材施教。小组学习强调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整体的评价标准,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地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个体的发展。小组中每个人的表现是不一样的,缺乏对每个个体的关注与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因材施教。

三、开展小组学习的有效性策略分析

1、明确小组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该给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有准确导向和学习的重难点,否则他们会抓不住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合作学习也就无从谈起。由于学生的年龄小,而且认知水平有限,参差不齐,小组组织者、组织能力、管理能力不一定都很强,教师如果不给以明确的具体的学习目标,只靠学生自渎自悟,那样学生则会漫无边际,而且随意性也非常之大。

明确目标的提出,使学生紧紧抓住要解决的问题,合理分工,开动脑筋,畅所欲言,发挥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有效的时间内成功地完成了读书质疑、合作释疑、自主获取知识的任务。确了学习目标之后,我们还需要认真考虑这次小组合作学习的重、难点。那么,哪些内容有必要开展小组交流、讨论呢?一是有关课文的重点、难点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自主地探究,解决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学时教师必须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建立平等和谐、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创造一切因素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通过一切方法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的积极性。

教师要在讨论中巧妙的设置疑问,引导学生主动寻求合作共同探索。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应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过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指导,让学生学会从知识的探索与对比中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学得更为主动、更为深刻。

3、小组学习后给予适时到位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指导性和全面性。

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

参考文献:

篇4

一维解读:材料热度大排行

2012年17道作文试题,故事类材料占了9道。2013年18道作文试题,生活现象类占了5道。2014年高考虽仍是以新材料作文为主,在试题材料的选择上也兼顾到了言论(福建卷)、科幻故事(天津卷),但从取材热度上来讲却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材料热度大排行之状元:“生活现象”类

生活有多精彩,语文就会有多精彩,生活即语文,生活即作文。2013年18套作文试题,以生活现象为试题材料的占5道,它们分别是:全国课标卷Ⅱ“同学关系调查”,江西卷同学“三怕”,上海卷“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湖南卷“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四川卷“讨论平衡生活”。但到2014年高考,由上表可以清晰地看出,以“生活现象”为材料的试题骤然上升至9道,占全年试题总数的三分之一还多。

材料热度大排行之榜眼:“生活故事”类

生活故事看似平凡,实质上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或教育、或思辨、或想象,等等。取材于生活故事类的作文试题,贴近考生生活,考生自然有话可说。2013年取材于生活故事的作文试题仅有辽宁卷的“沙子与珍珠”、重庆卷的“大豆变豆腐”,但到2014年高考,由上表可以清晰地看出,以“生活故事”为材料的试题骤然上升至5道,占全年试题的近三分之一。

材料热度大排行之探花:“言论”类

言论因其言简意赅,同时又浓缩了先哲们对世界的不同解读,所以历年高考也深受命题者青睐。如2013年上海卷“重要的事情”、安徽卷萧伯纳对“梦想”的论述、浙江卷“三句话看童心”等。到2014年高考,由上表可以清晰地看出,以“言论”为材料的试题仍保持3道,试题相对稳定。

【2015年高效备考第一方案】

一、考生必须关注生活、感悟生活

人生有千姿百态,语文就会有千姿百态,生活即语文,生活即作文。关注生活的作文是最有价值的作文,所以考生必须从生活和学习中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可通过坚持写日记、坚持写读书笔记、书札、读后感等方式提升自己感悟生活的能力。

二、关注“意林体”,加强哲理思辨

所谓“意林体”,就是来自生活中的心灵鸡汤式的小故事,故事短小精练而富有趣味,蕴含普世价值观。这种“小故事大智慧,小视角大意境”的命题材料,既能有效地避开社会热点,避免试题被猜中的可能性,同时又考查了考生的哲理思辨能力。因此这类材料一直很受命题者青睐。

三、关注其他试题材料,有备无患

2014年高考因没出现寓言故事类、时评类、图画类试题材料,而高考命题又往往具有循环性与平衡性,所以考生也决不可偏离对这三大类材料的关注。

二维解读:引领方向大排行

2012年湖北卷关注了“科技的利与弊”,2013年北京卷关注了“手机的利与弊”,2014年广东卷竟又一次以老照片为载体,仍然关注“科技的利与弊”;2010年课标卷“猫吃老鼠”关注了“责任”,2012年课标卷“修船工的故事”再次关注“责任”,2012年北京卷“巡道工老计”关注了“对责任的坚守”,2014年重庆卷仍关注“责任”,可谓“玻璃碎了,而责任仍在”。所以每年高考,总有一些精品试题引领着未来几年的命题方向。

引领方向大排行之“状元”:课标卷Ⅰ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宇宙万物,或静或动,或大或小,都有其运行规律。“万物有度,无度则滥”,这个“度”实质指的就是规则。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依法治国,越来越走向法制化的中国,必定会有更多的“规则”出台,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积极培养对生活、工作、社会的“规则意识”,做一个讲规则、守规则的社会人。因为社会是一个整体,人与人之间只有自觉遵守规则,才能使生活变得愉快、和谐。但如果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规则”变得落后,甚至一些“规则”在制定时本身就存在弊端,我们也一定要敢于打破规则,勇于创新,只有这样,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与民族才会不断超越。2014年课标卷Ⅰ正是以“山羊过桥”比赛为载体展开对“规则”的讨论。考生可反对其打破了规则,进而呼唤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与民族都应该恪守“规则”;同时考生也可赞扬其勇于创新,打破了规则,让比赛有了突破。所以2014年课标卷Ⅰ实质上关注的主题是恪守规则与改革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而此主题不仅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更是中国未来10年甚至几十年的主旋律。

引领方向大排行之“榜眼”:江西卷

打击套作,抒发真情实感,规避“高考体”,可谓是这几年高考作文改革不断的呼声。2013年江西卷的“同学三怕”让考生有话可说,有力地规避了“高考体”,给人耳目一新之感。2014年江西卷对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探讨更贴近考生生活,让考生有话可说。所以考生平时准备的李白、屈原、罗阳等素材几乎是不可能用上的,只能结合试题来谈自己的见解。此类试题虽说考生写作难度增大,甚至可以说几乎是无法“备考”的,但它有力地打击了“假大空”等“高考体”,让作文回到写作的本质,代表着高考作文改革的大方向。

引领方向大排行之“探花”:天津卷

钱学森之问,“中国制造”遍布全球却没有“中国创造”,是什么让中国人丧失了创造力,根本原因是我们从小就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2014年天津卷“大脑智能芯片”正是一个面向未来,激发考生想象力的近10年来少见的优秀作文试题,比起那些只知道挖“祖宗坟”的作文试题,它是目前高考体制下的异类,但犹如一股清香沁人心脾。这种关注未来,激发考生想象的优秀作文试题虽说难度较大,让考生措手不及,但既然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吃螃蟹”的队伍中来,因为我们的国家与民族的发展太需要创新了,而不是只靠挖“祖宗坟”。

【2015年高效备考第一方案】

一、研读具有引领高考命题方向的优秀试题,浇树浇“根”

每年四五月份,放眼各大媒体网站和教辅杂志,对高考作文猜题押题者比比皆是,其中不乏有精品出现,但大部分猜题者的思路不外乎以下几种:(1)一味求新导致试题较偏、较怪;(2)个人主观色彩太严重导致试题偏离命题方向;(3)太直观地再现社会热点导致试题正好走进高考命题者回避的区域。

那么我们如何准确地把握命题方向?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依据高考真题才能高效备考。如:2010年课标卷、2012年课标卷、2012年山东卷、2014年重庆卷关注同一主题――责任;2012年湖北卷、2013年北京卷、2014年广东卷关注同一主题――科技的利与弊;2012年浙江卷、2013年辽宁卷关注同一主题――位置与价值……所以,只有研读具有引领高考命题方向的优秀试题才能准确地把握高考命题方向。

二、强化写作基本功,修炼好“内功”

江西卷对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探讨、天津卷对大脑智能芯片的科幻再一次告诉我们:八股文式的“高考体”,李白、杜甫、陶渊明、司马迁在考试上是“失效”的,只有实实在在的写作基本功才是真正的“救命稻草”。那么如何强化写作基本功,修炼好“内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课外品读大家美文;(2)征订一本专业作文辅导的报刊;(3)开辟每周一期的墙上语文园地;(4)课堂10分钟朗诵或每周开设至少2节阅读课与写作课。

三维解读:考查能力大排行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苇草,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而高考作文考生最缺的就是思想和科学的思维,所以历年高考作文命题者一直注重考查考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如2011年上海卷“一切都会过去与一切都不会过去”,2012年江西卷“没有什么与拥有什么”、福建卷“路程与时间”,2013年江西卷“怕与不怕”、湖北卷“方与圆”等等。同样,2014年也关注了考生以下科学思维能力。

考查能力大排行之状元:“辩证分析能力”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结合体,没有绝对的对,也没有绝对的错,所以对同一问题进行辩证分析是同学们应具备的基本科学思维。所以课标卷Ⅰ,面对被打破的“规则”运动员和裁判产生了争议;安徽卷,面对剧本台词,到底是表演艺术家说了算还是剧作家说了算;上海卷,面对穿越沙漠,到底是自由还是不自由;江苏卷,青春到底是“不朽”的还是“朽”的;辽宁卷,到底漫天的繁星是最美的风景还是高楼林立是最美的风景;广东卷,是黑白照片时代好还是数码时代好……考生只有辩证分析才能写出深度。

考查能力大排行之榜眼:“开放思维能力”

鼓励考生大胆质疑,自由表达,让考生有话可说一直是高考命题者的追求,这种命题理念实质是在考查考生的开放思维能力。所以,对于北京卷的“老规矩”,考生可以赞同,亦可以反对;对于湖北卷的“山顶上的风景”每个人欣赏的角度不同,风景也自然不同,考生只要写出自己的“风景”即可;同样,山东卷的“打开窗户看风景”有人看到了静,有人看到了闹,有人看到了雅,也有人看到了俗,考生只需选择一个角度写出自己所看到的风景即可;对于江西卷对探究式学习方式的讨论,考生更是可以结合自身学习效果各抒己见;对于浙江卷的“门与路”,考生所选择的“门”不一样,所走的“路”也自然不一样。这些试题没有明显的感情倾向,考生可自由表达,写出自己的见解即可,增强了试题的开放性!

考查能力大排行之探花:“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不仅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能力,鼓励创新更是一个社会应该倡导的良好风气,所以天津卷“将人大脑中置入一个芯片”;面对空谷,一般人想到的是悬崖,而有些人想到的却是栈道桥梁;课标卷Ⅰ,面对不可动摇的比赛规则,就是有人敢大胆地打破,这些试题就是在有意引导考生大胆创新。

【2015年高效备考第一方案】

一、关注哲学中的基本原理

这些原理包括两个论断(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三个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几个范畴(内因与外因、原因与结果、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

二、优化课程设置

语文老师每周可抽出一节课开展辩论会,这对活跃考生的思维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优化课堂结构

篇5

【关键词】生成 高品质英语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特征

教学是校园中永远的中心话题,英语教学中无论开展何种模式的课堂教学研究,本质就是加强课堂的内涵建设,从而进一步改革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内涵建设已有了一些关键的方向,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而在这些新型的学习方式中,都有一个更多关注“生成”的命题。我在长期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对“生成”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智慧把握课堂的动态生成

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处处蕴含着矛盾,其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平衡与把握,是一个重要的主题。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科学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更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所以,课堂因预设而有序,课堂因生成而精彩。我们追求预设的最佳境界是“一切皆似无意间”,生成的最佳境界是“天地万物皆课程”。而精彩的生成源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度处理、对学科本质的理解,源于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源于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熟练的教学技巧,体现的是教师良好的教学现场感。

2008年我曾开设了一节主题是“Emotions”(感情、情绪)的示范课(见《牛津高中英语》Module 6 / Unit2 Word power )。本课时主要讲授表达情绪的词以及英语中关于情绪的习语(Idioms)两部分内容。虽然课文的安排主要是以知识传递为主,但从示范课的要求来看,仅仅介绍一些有关情绪的单词和习语是不够的,所以在信息传递的同时,我在课上采用了多种活动方式,如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刚开始上课时就通过让学生观看喜闻乐见的动物“猫”的各种姿态、情绪和神态的短片入手,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这节课老师到底要给我们上什么?为接下来的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作好铺垫,并通过头脑风暴引出本课话题:Emotions.

接着就这个话题展开并教授了新单词,然后通过小组竞赛活动来进行巩固性操练并扩大词汇量,整堂课老师始终处于积极的“emotions”中,学生受着老师情绪的感染也始终处于高度积极的情绪中,构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精彩动态的生成场面。

二、巧妙应对课堂的意外生成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和教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引领下的互动过程。它不再是教师事先预设好的,而是“动态的”“生成的”。而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常常会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新信息、新问题,这就需要随时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利用意外情况与讲授内容合理地契合,并借题发挥做“文章”,把偶发事件、失误等弥合在如同行云流水般的教学活动中,并达到“信手拈来皆文章”的妙境,甚至面临“山穷水尽”的关头,也能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让“意外”成就课堂氛围升华的瞬间。

如不久前的一堂英语上,正当我投入地讲解着语法“定语从句”:“其中as也可以作为关系代词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意为‘正如、如同’,修饰整个句子……”这时,我发现同学们的眼光与神态不对劲,随后才发现原来有一个调皮鬼把一张贴纸贴在了他前面一位同学的背上,上面画着一面五星红旗插在一个岛上,岛名为“”。出现这一意外情况后,我看到有些学生眼中充满着担忧,有些学生满是幸灾乐祸的神情,更有一些学生冷眼旁观着,看老师究竟会怎样处理……由于这是一个刚接手的新班,我既不想因此而中断教学进程,也不想破坏这和谐的授课氛围,更不想耽误了大部分不知所以然的同学的听课,于是,我顺手摘下那张贴纸,并就着那幅画,结合刚讲到的“as”在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中的用法,随口编出了一句例句:

The Diaoyu Islands are part of China, as we all know.(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正如众所周知的那样。)

并转而引导学生进行句型转换:

As we all know, the Diaoyu Islands are part of China.= As is known to all, the Diaoyu Islands are part of China.

这时我看到,学生的眼睛一下子都亮了,而随着我讲课的深入,我分明感觉到他们听起课来专注多了,也积极多了。这让我想起了叶澜教授说过的:“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而从这个“意外”事件中,我更深刻地感悟到:在普遍追求课堂生成的课改背景下,面对课堂“意外”,教师不仅要正视,还要更好地捕捉,同时可在实践中动态地调整和再设计,及时运用和激活自身的教学灵感和机智,巧妙地引导点拨,保证生成的正确方向,就能使它成为教学的亮点,为我们的课堂创造精彩。

三、努力诱发学生的问题生成

“生疑”不但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诱因,而且还是促使学生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疑”,学生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就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从而进入“愤”、“悱”(“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的境界。而在长期教学观察中,我们发现目前的英语课堂教学中使用较多的仍然是传统讲授法,学生学习方式较多的也是被动接受式,有的形似启发,实为“满堂灌”,因而抑制了学生主动的问题意识。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活学生的思维的问题情境,从而诱发学生的问题生成。

例如,在教Module5 / Unit3 Reading:The Perfect Copy(完美的复制)时,可以在导入时播放电影片段“The Parent Trap” (《天生一对》),因为影片讲述的是发生在一对双胞胎身上的故事,以此来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这节课的主题是什么?老师要讲什么?……从而引入本课主题――克隆(cloning),通过文章中对克隆“人”的不同态度,引导学生生成问题:

What ar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loning human embryos? And what are the ethical issues cloning embryos may bring about?(克隆人类胚胎的利与弊?克隆人类胚胎可能会产生的伦理问题又有哪些?)

这个环节可以采用Brainstorming(头脑风暴)或Debate(辩论)的形式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此外,通过学习文章内容,还可进一步引导学生生成问题:

Suppose you had a chance to clone somebody or some animal, who or what would you like to choose? Please give several reasons to support your idea.What are the possible troubles it may bring about? How to solve them?(假如你有机会克隆人或动物或东西,你想克隆什么?并陈述理由,同时思考你所克隆的东西可能会带来什么麻烦?怎么去解决?)

对于这样的问题情境,学生是非常感兴趣的,他们会进行积极的思考,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能增强他们的主动性,并使他们的思维更活跃,有些回答还非常有创意。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想尽办法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生疑,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利用问题串,将学生自然地带入问题情境,进而形成思考、探索的学习过程。

总之,要打造高品质英语课堂,我们应该牢记: “生成”是它的重要特征,因为“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乏味的,“被生成”的课堂是僵化的,“自生成”的课堂是绿色的,而“共生成”的课堂才是最理想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金莺主编.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6

一、实施步骤

1.读文质疑。教师提出课文学习的要求、重点,进行点滴性启发。学生充分朗读感知课文,遇到问题先在小组内交流,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好标注。

2.板演问题。由学生质疑,对于学生提出的若干问题适当进行板演。

3.归纳问题。引导学生对板演的问题进行归类梳理,整理出一些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有时教师还可根据需要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

4.定向阅读。让学生带着整理好的问题进行定向阅读,在文本中寻找答案,写好批注。也可以小组合作讨论,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5.解决问题。师生共同讨论交流,解决以上问题。必要时,教师还要发表自己的意见。

6.拓展问题。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出新的问题,并通过各种方法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

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只有一个地球》采用的是质疑式课堂教学的模式。王老师先让学生通读全文,自己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归纳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再各个击破。王老师没有面面俱到,而是匠心独运,非常巧妙。对于一般性问题,一带而过,既形象生动又省时高效。对于一些书本中找不到答案而学生又很想知道的非重点问题,则提供一些网站让学生课后去访问。而对于课文的核心问题,王老师则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反复品读,细细体味。这样的课堂处处闪现着智慧的火花,学生学得主动轻松,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二、应注意的问题

1.由于质疑式课堂教学始终以学生的提问为教学对象,而学生因年龄和认知上的不成熟,提的问题可能五花八门。对此,教师要充分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特点,自己先学会质疑。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学会从学生的角度去预设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充分考虑好应对的策略。因此,质疑式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际操作中难度也更大。

2.质疑式课堂教学模式,大部分时间是学生活动,学生一开始可能不适应,感觉能力不够。他们可能在枝节问题上争论不休,可能分析发言无说服力,所以教师一定要把握尺度,平时多注意对学生质疑方法的训练。采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扶到放、由简到繁的方法,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循序渐进的分析问题,掌握知识和技能。经过一阶段训练,学生便会很容易接受这种教学模式。

3.教学中要防止两极分化的现象。教师的主导作用,不等于牵着学生鼻子走,让学生的讨论和分析刻板地沿着教师的预定方案进行;也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教师纯粹起“顾问”作用;而是既要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更要尊重学生的自学讨论和分析交流。指导要精要,富于启发。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学讨论,适时指导,还要抽时间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让学生受到启发。

4.教师作为主导必须能“钻进去,走出来”,既要对文本有着深入的钻研,又不能仅仅是教课文。引导学生从文中跳出来,以平等的身份与作者对话,对文本提出自己的建议,赞同、欣赏,批评、纠误。即使某些语言不成熟、不正确,也要大力提倡,积极鼓励,因为这正是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是其个性的独特表现。

5.质疑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虽大体相同,但还可适当加以调整和变化。并不是所有课文都适合这种教学模式,由于年级的高低,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在操作时方法也会有所不同。用质疑式课堂教学模式上课,一般耗时相对较多,在平时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使用。

三、效果评价

篇7

一、创设新疑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质疑

质疑是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内涵之一,质疑的过程就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而问题的发现和提出是创造的起跑线。探究式教学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的,有意义的探究式教学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新颖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如在讲授地中海式气候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①地中海地区的气候特征是什么?②为什么称它为地中海式气候?③形成这种气候的原因是什么?④世界上地中海式气候类型的分布有什么规律?这一系列问题就把地中海气候的特征、形成原因、分布地区以及分布规律揭示出来。再如在“时区与日界线”的教学中,我用这样一个小故事引出新课:“有位孕妇在一艘海轮上生了一对双胞胎女婴,论年龄妹妹却比姐姐大了一岁,这是为什么?”为了解释这个反常现象,学生会集中精力去学习时区和日界线的有关知识,这是利用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等特点而采用的问题法。这需要联系相关知识,促使学生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逐步设问。实践证明,恰当准确的设置问题,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为活跃状态,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也只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能着手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质疑是开展探究教学的第一步。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选择教学材料,最好选择一些实践操作性强,资料来源丰富,学生感兴趣的新颖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自主质疑,对地理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寻求新的发现,获得新的认识。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巧妙地将这些内容转化为新的问题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质疑问难,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频频撞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意识阀,不断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从而逐步形成自主质疑的思维品质,最终达到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营造融洽的探究氛围,鼓励学生自由思疑

探究氛围是指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情感情绪状态,融洽的课堂氛围是开展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条件,因为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里,学生才能进行自主探索和自由创造。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开展自我思考、自由探究的活动,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创新求异,使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通过自身的主体探索和体验逐步形成勇于探究的个性品质和独立探究的能力。如在以美国田纳西河的梯级开发为案例的基础上让学生分析埃及的阿斯旺大坝建立的利与弊,并让学生总结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同时再让学生联系我国三峡大坝的建立是否也存在弊端?让学生各抒己见,使其不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后,教师千万不要马上提供答案,教师不仅要答疑解难,而且要引导、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让学生自由驰骋在探究学习的广阔空间。当然,这些看法不是很全面、很科学,但这种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品质确实很可贵。可见学生是一个蕴藏巨大潜能的教学资源宝库,只要我们充分相信学生,高度尊重学生,放手解放学生,我们的课堂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合作释疑

学会合作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合作学习也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合作能有效调动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激发高度的求异思维,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新课程特别强调开展课堂讨论和社会调查,而讨论和调查都需要通过合作才能顺利进行探究性学习。因此,探究式课堂教学应把课堂讨论作为教学常态,以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引导学生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资料,达到合作解疑的目的。

探究式课堂讨论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教学中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组织学生进行限时性课堂小组讨论,如开发西部的目的和意义等问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明事理、出新意,并养成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实践表明,限时性课堂小组讨论是探究式课堂讨论的主要形式。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巧设讨论主题,力求每次讨论都有精彩的内容和独到的见解。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讨论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表达,使学生学会在讨论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解惑释疑,在释疑中与他人共享成功的快乐,讨论后要进行反思,总结得失,提出新的问题,开始新的探究。同时,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是探究性课题研究和社会调查活动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向社会各界人士请教,在实际生活中学会交往与合作,使合作从一种学习方式扩展成为学生的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使学生在探究性地理学习中既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又学会学习,又学会做人,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新课程改革目标。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教学反思;反思的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016-02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此句中所说的“困”是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有“困”就需要进一步地深思,不断研究寻找对策,从而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就是我们在新课改后大力提倡的教学反思。由此可见,教学反思由来已久。既然新课程改革别强调教师要进行教学反思。那么反思是什么呢?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与进步的阶梯。通过教学反思能够不断提高教师自我教学监控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水平。教学反思现已成为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新课改后,在纸质教案书写中,我们特别预留了此项环节,通过教学反思,许多老师在教学中获得了进步。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呢,笔者结合小学中年级阶段数学教学,浅谈如下:

第一,目标达成自诊法:教师讲完一节课后,并不代表教学任务的结束,最重的一个环节――教学反思才刚刚开始。首先,教师要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进行反思,这种反思是结合自己在备课环节预设的目标而自问:我的教学目标是否已顺利达成?教学重点是如何引领学生一步步跨跃过去的?教学难点又是如何引领学生一点点突破的?有多少学生百分之百达成了教学目标,又有多少学生需要进一步练习才能掌握与巩固?还有什么新的不曾关注的疑点?……这些教学过程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是反思中最应要考虑的。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后,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提出了以下几点反思内容:(1)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具体物体的平均分理解什么叫有余数的除法,再体会什么情况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2)了解余数的含义,知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3)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通过实际操作感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通过合作交流顺利解决了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4)绝大多同学已经在课堂上掌握了预定内容……总之,通过目标达成自诊法,教师自己对教学的内容预设及目标达成了,做到了内心有数,也利于下一节课练习课的有的放矢。

第二,课堂效果自问法:它从属于自我回顾性反思,反思的重点则是师生的互动,教师的引领方法以及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展情况。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我们要自问,一问:本堂课的师生互动做得如何?二问:本堂课的亮点教学有哪些体现?三问:作为学习的主人的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到了些什么?四问:本堂课下来有何不足需要在下次改进?通过这些问题的反思,权衡得与失,思考利与弊,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会不断提升,从而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后,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过程作了如下的反思:(1)通过直观形象的学具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2)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充分体现了动手动脑学数学,也体现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3)学生从“小棒”开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形成结论得出概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学生们动手动脑,圈一圈,猜一猜,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中总结出了除数比余数大的规律。(4)如果下次讲授这一课,要注意把握学生活动的时间,同时关注学生的独立思考等。

第三,同行交流研讨法:俗话说得好,外人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为了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师一定要多参与听课,更要注重参加评课,这是教学反思的重要阵地,因为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当同行们围坐一起倾心交谈,探讨教学得失时,是智慧的火花闪现之时,同行诊断性反思最容易收获到于教学有利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例如,作为校内公开课,笔者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后,首先作了自我反思,然后教研组进行小组教研评课。在评课中,有的老师提出了很有参考价值的可行性建议,给我以启迪。评课过程中我不仅做好了记录,而且通过反思认为同行的意见颇有道理,自己之所以不能察觉也许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吧。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注重参与教研活动,特别是听课后的教学反思工作,让讲公开课的老师有效地提升了驾驭课堂的能力。

第四,优质课观摩分析法: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现在,不同学校不同地区间的教学交流更加频繁了,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同时,信息技术发达了,名家名师的讲课视频在网上比比皆是,我们只要擅长学他人之长,就会学有所得。榜样对比中反思更能促进我们教学水平的提高。例如,笔者在教学后喜欢从网上下载一些名师的讲课视频,然后和自己的教学过程作比较,寻找差距。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参加一些继续教育学习活动,多与名师接触,从理论上、方法上不断提升自己。既可以是整体的理论性学习,也可以有针对一堂课的不同教学方法的对比,我们既要虚心学习他人之长,通过分析学习,坚持自己的好的教学风格与教学特长,在学习与借鉴中前进。

新基础教育实验的倡导者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一个教师如果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所以,当我们进行完课堂教学后,千万不要对教学任务画上句号,让有效的教学反思更好地促进教学工作吧。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翻译法

为了使我们的教师能自觉主动地驾驭各种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本文旨在向同行们介绍一下各种教学法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论基础,基本原则及其评价,目的在于提高对教学法理论的的认识和加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

一、翻译法

翻译法成为一种科学的教学法体系是近一百年的事。

中世纪希腊语和拉丁语在欧洲盛行,拉丁语是当时欧洲文化教育、著书立说的国际语言及教会和官方语言,当时的教学方法就是翻译法。到十八、十九世纪,英语、法语兴起,学校开始开设英语、法语等现代语言课程。由于找不到新的教学方法,语言教学就自然地沿用教授希腊、拉丁语等古典语的翻译法。

翻译法,也有称它为语法翻译法,它的最简单的定义是:用母语教授外语的一种方法。它的特点是: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母语与所学外语经常并用。例如:老师说“apple”,学生马上说出“苹果”。

翻译法是外语教学的原始方法,它是历史的产物,它的产生是外语教学发展的必然。它培养了大批符合当时社会需要掌握阅读外语能力的人材。它在外语教学法方面的主要成就是:1、创建了外语教学中利用母语的理论,在教学实践中把翻译既当成教学目的,又当成教学手段。2、主张讲授语法知识,重视理性,注意磨练学生的智慧,强调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3、主张通过阅读外语名著学习外语,进而培养学生阅读外语的能力。

翻译法所遵循的教学基础原则:1、语音、语法、词汇教学相结合。2、阅读领先,着重培养阅读与翻译能力,兼顾听说训练。3、以语法为主,在语法理论指导下读译课文。4、依靠母语,把翻译既当成教学手段,又当作教学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翻译法教学的教师,不必有流畅的外语口语,一般只要按照课文,逐词逐句地进行翻译讲解,用母语解释清楚所学语言的准确意思即可。课堂教学过程比较好控制,选择对学生的测试方法也比较容易。

用这种方法训练学生的弱点是:外语口语表达能力弱,语音语调较差。虽学了大量的语法规则,一旦用于实践,如写作,口头交谈,便会频频出现错误。不难看出翻译法的缺点是:1、未能恰当地发挥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和过分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语言技能的培养,语音、语法、词汇与课文的阅读教学脱节。2、过分强调用翻译法进行教学,容易养成学生在使用外语时依靠翻译的习惯,不利于培养学生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3、强调死记硬背,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教学气氛沉闷,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翻译法的优点是:

1、在外语教学里利用文法,利用学生的理解力,以提高外语教学的效果。

2、重视阅读、翻译能力的培养,重视语法知识的传授以及对学生智慧的磨炼。

3、使用方便。只要教师掌握了外语的基本知识,就可以拿着外语课本教外语。不需要什么教具和设备。

二、直接法

《韦氏英语大辞典》对直接法有过一段解释:“直接法是教授外语,首先是现代外语的一种方法,它通过外语本身进行的会话、交谈和阅读来教外语,而不用学生的母语,不用翻译,也不用形式语法。”

十九世纪下半叶,西欧各国的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为了发展自己的经济,吸取别国的科技成果,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语言不通也就成为各国之间人们直接交往的障碍。在这种社会的需求下,对外语教学提出了两项新要求:

1、外语应当大普及,而不应只是过去少数封建贵族子弟的专利品;不仅学校应普遍开设外语,而且应开办许多能短期见效的各种现代外语训练班。

2、外语教学中,口语应成为教学的主要目的。而原有的语法翻译法在这种新的社会需求面前显得完全无能为力了。与此同时,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外语教学法的邻近科学都已有了长足的长进,为新方法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矗这些学科的发展使人们对外语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在外语教学要进行改革的呼声中,直接法应运而生了。

直接法的基本原理是“幼儿学语”论。从语言文字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来看,人类是先有口语而后有文字的。文字符号只是在语言(口头语言)产生很久以后才产生的。口头语言是第一性的,根本的,而书面文字则是第二性的、派生的。直接法便是仿照幼儿学习母语的自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来设计外语教学过程和基本教学方法。

使用直接法进行教学的过程应体现如下几项基本原则。1、直接联系原则。每教一个新词语,应把该词语所代表的事物、意义及客观表象直接联系起来。2、模仿为主原则。不是先学习语言规则,而先听周围的人说话,模仿着说。以模仿多练为主,语言理论为辅。3、归纳途径教语法规则原则。让学生先实际掌握语言材料,再从他们积累的感性语言材料中总结出语法规则,用以指导以后的学习。4、以口语为基础原则。先口头实际掌握语言,然后再学习文字符号的识记和书写。

语言学家及心理学家认为:1、语言是一种熟巧、技能或习惯(habits)。习惯的养成,主要靠大量的重复练习和模仿。2、语言是一种技艺(art),而不是科学。精通一项技艺,全在于刻苦多练。如学游泳。使用直接法进行外语教学的途径一般为言语语言言语。也就是说从用外语进行听说读写四种言语活动入手,以学习言语的单位――句子开始,实际掌握外语,然后再通过归纳途径,学习一些语言理论知识,用以进一步指导今后的语言实践,即语言的实际使用,也就是言语。直接法有以下几点不足:1、在外语教学中偏重经验、感性认识,而对人的自觉性估计不足。2、对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只看到消极的一面,不善于利用,一味排斥。3、在中小学外语教学条件下,偏重了实际掌握语言,而对发展智能方面则注意不够。4、使用这种方法培养学习,实际掌握外语(特别是口语)虽然一般不错,可是语文学修养浅薄,对许多语言现象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难度大结构复杂的语句只能凭语感猜测,不免出错。

篇10

一、教案要有预设

生成与预设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只有充分预设,我们才能临危不乱,要到达预期的教学效果,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课本只是一个参考,教案只是一个框架、目标,应该具有一定的弹性,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目标与结果的差异,及时捕捉上课学生的动态,对课堂内容及时调整,促进进学生发展。例如,笔者在教授高中地理(湘)必修三第一章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时》,由于课本在每一阶段安排了美国东北部以匹兹堡为中心的工业区发展过程,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即可得出是在哪个发展阶段,当我讲完工业化阶段时,提问:“下一个阶段会是什么”?有一个学生突然回答:“衰退阶段”,这是我始料未及的,于是我将计就计又问“为什么”?他回答:“当局不仅大规模开采铁矿和煤矿,而且还从外地大量输入资源,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废弃物严重污染了本地环境,五大湖生态也遭到严重破坏人地关系变得空前紧张”,是啊,学生回答得很有道理的,资料中的确也是这样写的,这也是我在课前没有料到的,因为课本正文没有提及衰退阶段,于是我只能这样说:“同学们,这位同学说的很好,谁还有什么不同意见,咱们下节课再议”。课后,我仔细研究了课标,又对本课进行了重新整理,再联系德国鲁尔区的发展历程,在第二节专门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这样学生才心服口服,即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促进了我的教学。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在教案备写时,根据自己的经验,充分预设学生在课堂中的各种反映,这样,在实际教学中,才能接纳学生的回应,让学生感受到他在课堂上的独特贡献。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潜在资源

教材编写是对课程的首次开发,而教师备课是对课程的第二次开发,教师要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新课改的高中地理教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图表、文字、活动及阅读材料等,文字展示内容较少,如何把这些看似“零乱”的知识变为生动形象有趣的知识,教师要对教材资源进行充分挖掘,不仅要备课标,备学生,备方法,备自己,备教材中的各种潜在资源,还包括隐性智能资源,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资源和方法中,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讲授必修三第二章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时,因本课知识较易理解,课本只安排了少量正文,但确出现了大量图片,阅读,案例及活动材料等,重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于是我采取了分组探究教学模式,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将本节课内容依次分成四个问题,即1.湿地的含义及其在我国的分布;2.湿地的作用;(以洞庭湖为例说明)3.目前我国湿地现状(以洞庭湖为例);4.如何正确开发湿地;每组一个小问题,互相讨论研究,其他小组可补充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发表看法,教师只是适时引导、点拨,整节课气氛活跃,学生讨论积极热烈,后经检测,学习效果很好,学生也很喜欢这种形式。所以,充分的开发课本的隐性资源,是我们在今后教学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三、捕捉课堂信息,善待学生“插嘴”

课堂是师生共同的舞台,教师要把每个学生都看成一种教育资源,让学生参与其中,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背景、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具有课程意义。例如;学生在课堂中的疑惑,争论中出现的困惑,会不时的“插嘴”发问,教师要宽容对待,正确引导。学生受到现有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在回答问题时会出现一些错误的信息和创造性的想法,都会不由自主的表现出来,对这些信息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也能反映出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的不足,把握这些稍纵即逝的信息,及时记录,筛选,作为课堂教学资源的补充,并可直接用于今后的教学。例如;笔者在讲授高中地理《湘》必修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当我讲到时间的计算方法时,告诉学生其规律是“东早西晚,东加西减,加减时差”,并让学生计算:已知东8区为6时,东10 区应该是几时?学生回答:“应该是8时”,我正要肯定,突然有一个学生插嘴;“老师,你说偏东的时区时间早,难道8时比6时早吗?”我猛地一愣,是啊,但马上反应过来,原来是学生把时区之间的时间迟早和生活中的时间迟早搞混了,难怪最近在作业中老是做错题,于是我连忙做了这样的解释:生活中的时间是数字越小越早,而时区之间则是数字越大时间越早,两者不能搞混,学生这才明白,通过这件事,使我深深感到,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层次、生活经验,多与学生交谈、沟通。后来,在本节课的教学随笔中我写到:不是学生“插嘴”,我不会恍然大悟,是学生教会了我如何上课,我感谢学生。所以在后来的教学工作中,我经常把课堂交给学生,挖掘学生潜力,使教学效果不断提高。

四、注意收集课后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