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收入准则与税法差异范文

时间:2023-09-05 17:16: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收入准则与税法差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收入准则与税法差异

篇1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税法;收入确认;差异

会计和税法之间具有相互关联性和差异性,企业会计准则税法在收入上的差异具有历史性和客观性,从短期内难以消除。随着新会计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实施,将进一步扩大会税之间的差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深入,对会计核算工作和税收征管工作要求越来越高,两者之间的差异协调势在必行。如何正确掌握会计准则的规定,并做好会税差异的调整使我们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新会计准则与税法对收入确认中存在的差异

(一)收入确认条件的差异

《新会计准则—收入》中规定,企业同时满足将商品风险和报酬进行转移,并不保留管理权以及收入和成本能进行准确的计量,预计经济利益能流入企业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收入的确认。而税法在进行收入确认时,和新会计准则的主要区别是税法并不考虑经济利益能否流入企业的因素,只要其他因素满足即可。这种情况下,税法只确定了收入的行为,而不考虑到以后经济事项的变化,这样规定可以维护税法的刚性,降低税收征收风险,但也可能导致企业的应税收入增大,提高了企业的纳税负担。

(二)分期收款销售收入差异

分期收款在新会计准则规定中,将其视同融资性质的款项,应按照相关合同的公允价值进行销售收入的确定,而合同的签订价格和合同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应按照实际利率法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摊销,摊销金融计入当期损益。税法对分期收款进行收入确定时相对简单,并没有考虑到公允价值的因素,而只是依据了合同价款和时间规定进行了收入的确认。这种情况下,税法可以进行固定的税收征收,不需要考虑未来公允价值变动对收入的影响,而会计准则规定需要充分考虑到未来收入实现的可能性,并将合同价格和公允价值的差额进行了期间损益调整,以完整的反映出企业未来一定期间内收入完成情况,更好的体现了会计的客观性原则。

(三)提供劳务收入处理的差异

劳务收入的会税差异主要体现是跨年劳务收入的确认上。新会计准则规定如果能够进行准确的估计,成本能得到预期补偿,应按照劳务收入的百分比进行收入的确认,而如果跨年劳务收入预期成本不能得到相应的补偿,应将预期或者已经补偿的金额部分进行收入的确认。而税法并不考虑到劳务成本是否能够预期得到补偿,只要企业提供了劳务就应该进行收入的确认。从会税差异角度来看,会计准则的规定更能体现出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在预期收入不能得到补偿的情况下,暂缓进行了收入的确认,防止企业虚增劳务收入。而税法更多的是基于劳务行为的本身,只要企业提供了劳务就应该进行税收收入的确认,而不去考虑企业能否获取未来的预期收入。

(四)让渡资产使用权和捐赠收入

新会计准则对于让渡资产使用权的收入确认只要满足收入的经济利益能流入企业并且可以可靠计量即可。而税法由于存在减免税的规定,对于让渡资产使用权中的国债类收益免税,不计入税法收入范畴。因此,会税差异主要体现在收入的范畴上,而对收入的确认并没有明确的规定。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因为受到捐赠而获得的资产,不纳入收入范畴,应计入资本公积。而税法对为受到捐赠而获得的资产,无论是货币性资产还是非货币性资产都应缴纳企业所得税。

二、新会计准则与税法对收入确认差异的协调

(一)加强会计准则和税法在制度规定上的交流与合作

会计准则和税法规定分属两个部门,财政部在制定会计准则时,更多的站在会计准则的基本原则进行制度规定,而国家税务总局在进行税法制定时更多的是强调了税收的基本原则要求,两者所在制度规定时所站的角度不同,因此,难以避免的将出现一定的会税差异。为了减少会税差异,两个政府部门应积极的进行相互的协调,在制定和修订相关规定时,应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差异,提高会计准则和税法的适用性。

(二)对已发生的差异应该积极相互协调

一方面,新会计准则应积极的和税法相互协调,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关于收入确认的时间性差异。规范会计准则和税法差异之间的相互调整分方法,简化计算。必要时,可以将会计核算中的相关信息提供给税务部门,提高税务部门征管效率,降低税务部门的税收征收成本。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应积极的建立起企业内部的税务会计核算体系,按照税法相关规定进行会计核算的处理,确保会税差异能通过会计核算反映,提高应纳税款的准确性。另一方面,税法在进行相关规定时,应积极的和会计准则的规定相互协调。比如对于会计准则中对于收入确认的限制条件较多的情况下,税法应积极的吸收规定,采用合理的限制性规定,避免扩大了非实现收入的增收,加重了企业的纳税负担。为了防止企业在会计准则规定中利用风险估计方法,有意进行偷税和延迟纳税的行为,税务部门应积极的进行税务稽核,防止因为会税差异协调而导致企业偷漏税扩大的情形。同时放宽对企业会计方法选择的限制。对征管妨碍不大的情况下,税法在相关规定中,应减少文字上和新会计准则的不同,尽量减少文字上的差异,防止制度执行过程中引起不必要的歧义。同时,应该积极改进税制,规范差异、明确调整范围,避免企业纳税人重复纳税。

作者:李刚 单位:郑州地产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新收入准则;企业发展;影响分析

一、新收入准则实施概述

从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看,我国市场经济生态比较完整,但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市场主体引发的,其症结在于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存在不实现象,甚至很多财务信息都是伪造的,会计参与市场经济管理的主体合法性、合理性和会计独立工作的职责并不明确,而通过法规的形式明确了会计准则,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依法经营和严守会计职业道德的法治诉求,从这个角度来说是积极且有现实意义的。在为所有企业带来巨大影响的同时,也为应对新收入准则变化可能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新收入准则的实施,对于一心想做好经营业务、进一步发展壮大、与国际接轨的企业来说,意义非凡。

二、新收入准则的主要内容分析

(一)识别合同

识别合同,应该是流程中重要的一环。分析合同的过程中,很多人认为合同与新收入准则无关,但有些合同会产生收入,应该按其他准则确认收入,如租赁、保险等。和IFRS9相关的合同也不属于新收入准则的范畴。因此,一定了解与新收入准则相关的合同,合同可以是书面、口头或其他形式,但必须满足以下五个条件:(1)合同已被通过,双方承诺将履行各自的权利义务;(2)权利和义务确定;(3)支付条款清楚;(4)商业实质完整;(5)很可能收回对价。以上五个条件里,前三项可以很清楚地分辨,但四和五的考量需要管理层的判断,什么是商业实质?通常来说,如果履行合同会改变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如风险、时间分布、金额),可能就会有商业实质。反之,则可能没有商业实质。什么是“很可能收回对价”?对于与新收入准则相关的合同,管理层评估是否“很可能收回对价”时,只考虑客户的能力和意愿。只有当客户既有能力又有还款意愿的时候,管理层才能估计“很可能”收回对价。如果管理层“自己”愿意降价,应该按照“可变对价”的要求入账(而非以此评估“收回对价”的可能性)。这里还涉及到合同合并、合同变更等问题。1.合同合并。一是公司会基于“同一商业目的”而和对方订立一揽子交易;二是订立数份合同时,其中一份合同的对价金额取决于其他合同的定价或履行情况;三是数份合同里承诺的商品或服务构成了一个“单项履约义务”。当公司有以上这几种情况时,需要将这些合同合并后再考虑确认销售收入。2.合同变更。公司如果对销售合同进行变更,需要考虑变更的性质。最简单的变更是这样的:比如公司A与客户B签订销售合同。公司A以人民币100元的单价,销售100件产品给客户B,货款共计人民币10000元。10天后,公司A交付了80件产品,并确认收入人民币8000元。第20天(即变更日),双方签订变更合同,除原合同规定的权利义务之外,公司A以人民币100元的单价再销售50件相同的产品给客户B。分析:由于增加的商品和销售价款可以明确区分,而且新增的价款反映了新增商品的单独售价。因此,变更部分应该按新合同进行处理。再如,如果合同变更后的价格不能反映增加产品的单独售价,而且在变更日,“已转让产品”与“未转让产品”之间可以明确区分,应当视为原合同终止,同时将“原合同尚未提供的产品”及“合同变更部分”合并为新合同进行处理。此外,如果合同变更后的价格不能反映增加产品的单独售价,而且在变更日,“已转让产品”与“未转让产品”之间不能明确区分的,应将变更部分作为原合同的组成部分,由此对已确认收入产生的影响,计入变更日财务报表。

(二)识别履约义务

公司提供一体化产品,合同上列了一长串商品以及服务。每一种商品和服务都是履约义务吗?这是不确定的,公司提供的一体化产品,一般包括三种形式:(1)有形商品;(2)无形的服务或权利;(3)通过“提供重大服务将不同商品整合起来”的组合。需要仔细分析合同和公司惯例,才能知道它们是否“可明确区分”。履约义务就是在合同中向客户转让“可明确区分的商品或服务”的承诺。例如销售商品、转让使用权、特殊经营许可等。会计师事务所和客户签订的合约里提到的,“完成审计服务并出具审计报告”,就是会计师事务所的履约义务。其包含两个方面:第一,它有单独的使用价值。即,客户能够从该商品本身的使用(或与其他易获得资源一起使用)中受益;第二,该服务或商品基于合同是可区分的。除了书面合同里列明的承诺,公司也可能为客户提供一些未列明的服务,比如免费的维修。如果客户有一个合理预期,认为公司会继续提供某项免费服务,该服务可能也是一个可区分的履约义务。另外,可能成为履约义务的还包括公开宣布的政策,以及特定声明等。例如,移动运营商“办话费流量套餐送手机”的业务,通常包括卖手机、卖话费和卖流量三个履约义务。为什么可以分开呢?因为手机可以单独使用,话费和流量能够通过用户使用来使运营商获益———说明它们“本身”是可区分的;在套餐合同上,这几项内容是分开注明的,说明运营商在合同中做出了可区分的承诺。而不可区分的有,公司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就有可能“不可区分”,即,可能不属于分列或单独的履约义务,由于公司C(或其他竞争对手)经常向其他客户销售相同的商品和服务,因此,每一个商品和服务都可以被单独或与其他商品一起使用,“本身”是有价值的。另外,客户D也可以从这些商品和服务中获得经济利益。综上所述,每一项商品和服务都符合可明确区分的第一个条件———有单独使用价值。但是,公司C并没有在合同内承诺“分别销售这些商品和服务”,而是承诺将这些商品和服务整合为一个能够发挥功能的主体。因此,这些商品和服务不符合明确区分的第二个条件———基于合同可区分由于该合同未满足“可明确区分”的第二个条件,因此公司C需要将所有的商品和服务合并起来作为一个履约义务。另外,还涉及需要重大修改或定制———通常与文创类合同相关。比如A公司向文化公司F要求设计外包装,并要求F公司设计的外包装符合国际某项标准。在这个例子里,“定制服务”虽然基于合同是可区分的,但没有单独使用价值,因此它是“不可明确区分”的,需和外包装合并起来作为一个履约义务。还有像保修或保证,根据行业惯例或法规,公司有可能向客户提供一段时间的保证。保证有不同的性质,某些仅通过保证卖出的商品能够按合同规定正常运行(如包退、包换),某些则需要公司提供增量服务(如包修)。例如,华为公司对每一个已销售的手机都有一年的保修义务。如果客户没有选择权,该保修是没有单独售价的,客户无法单独使用这个服务并获得收益。因此,它不是一个可区分的服务,应该和原商品一起作为一个履约义务,根据相关方法确认收入。如果客户拥有选择权,比如购买手机时可以选择是否需要额外的,第二年和第三年的保修服务。由于该保修有单独售价,可以单独使用并获得收益,因此属于一个可区分的服务,即,是一个单独的履约义务。它需要与原商品一起,根据本文第四步所述方法分摊交易价格,并根据相关方法确认收入。

(三)确定交易价格

确定交易价格,在企业向客户提供商品及服务的过程中有权收取的对价,表现的形式主要是通过合同条款来实现的,这种合同条款在某种程度上是依靠平常的交易行为约定俗成的。而对于交易价格产生影响的原因是多样的,包括:(1)可变和限制对价;(2)融资变化成分;(3)非现金的即时对价;(4)某种应付客户对价等。所以在确认交易价格时,一定要明确是不是可变对价时,首先要确认金额;其次是“在不确定性”消除范围内,累计已确认的收入极有可能不会发生重大转回的金额。重大融资成分,新收入准则引出一个较特殊的概念———交易价格。交易价格是假定客户在取得商品或服务时应支付的现金(现销价格)。有时候,交易价格和“合同对价”的金额是一样的,但有时候,它们之间有差异。例如,如果公司“交付商品或服务”的时间和“收款”的时间有较大的间隔(比如一年以上)时,该差异就会产生。“合同对价”与“交易价格”之间的差额如果有融资成分,需要在合同期间按实际利率法摊销。例如,供应商G向超市H销售货物,并第一次向超市H支付陈列费。按照惯例,供应商G并不能控制超市H员工布置柜台的行为。另外,陈列柜台的所有权也不会转移给供应商G。因此,供应商G无法通过陈列费控制商品或服务,即,陈列费不属于由超市H向供应商G提供的一项单独的商品或服务。

(四)分摊交易价格

分摊交易价格时,首先要考虑各履约义务的单价,而不是有没有满足公平的原则。所以在合同的履行过程中,需要重视合同的生效时间,以及是否包含复杂的履约义务,按照商品或服务的单独售价的相对比例,将交易价格分摊到各个单项的履约义务。第一步,获得单独售价,公司在类似环境下销售该商品给类似客户的价格(即:可观察价格),就是“单独售价”的最佳证据。第二步,估计单独售价,如果没有单独售价,公司可以按照恰当的方法,估计单独售价。恰当的方法包括市场调整法、成本加成法、余值法等。市场调整法,即根据某商品的市场售价,考虑本企业的成本和毛利等进行恰当的调整后,确定单独售价。余值法,指“交易价格”减去“合同中其他商品可观察的单独售价”之后的余值,确定某商品或服务的单独售价。仅限于该商品或服务具有高度可变或尚不确定的情况。另外,需先将合同折扣分配到其他履约义务,然后再使用余值法。第三步,分摊交易价格,公司按照各履约义务的单独售价,将交易价格分摊至各履约义务。第四步,收入确认时间或期间,根据新收入准则,公司应在履行合同中履约义务,即在客户取得相关商品控制权时确认收入。其中,与现行准则差别最大的部分就是“控制”。控制是指能从该商品的使用中获得几乎全部经济利益,而获益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用来生产商品或提供服务;(2)用来提升其他资产的价值;(3)用来减少负债或费用;(4)用来买卖;(5)用做借款的抵押;(6)持有。

三、新收入准则产生的变化及对企业的影响及策略

(一)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

在新收入准则的条款下,会计信息系统必然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与原有信息系统的模块不一致,要通过调整后才能继续使用,所以要建立新的数据信息库来满足新收入准则变化后引起的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在定制合同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同时,企业要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让他们尽快尽早地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变化,以提高信息系统升级后的应对能力和操作能力。

(二)对财务指标的影响

新收入准则推行后,在收入确认和计量原则方面变化较大,这种变化主要是应对一些产业产品的变化或者不同行业的变化,其目的是使收入更加明晰,使各阶段的收入能够得到确认,同时,对合同的履行也具有积极影响,这种影响本身是积极的,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利润率指标的压力、提高盈利能力指标,进而显著增强运营能力。

(三)对税收的影响

新收入准则对税收的影响总体来看是积极的,不再是简单的资金收入确认原则,虽然当前仍然在沿用这套方法,但是后期势必要改变。通过商品或产品的服务,所体现的控制权,即归属于某个企业的端口,同时对于商品和服务的转移权来定义归属,应该说这是一大进步,但同时对于企业来说沿用的收入确认并且再次制定了商品服务销售在税法上的收入确认原则,这就给新收入准则的财税差异带来一定影响。在对新收入准则下的交易价格进行探讨时,最理想的交易值就是概率统计分布上的交易价格,但是也要对非现金对价和现金流的时间价值以及信用风险等进行全面考虑,但是由于税法不用考虑这些问题,因此造成了财税差异现象。

(四)对财务披露及职业判断的影响

新收入准则实施后,对于披露的影响主要是体现在要对合同内容中所规定的条款涉及履约义务信息的披露,这种披露的本质诉求是提供对等的权益保障来实现保护,同时要明确资产负债信息、交易价格等。而对于职业判断来说,一定要按新收入准则的标准来实行,比如,对于财务报表中的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项目,不能再按原来的规范和标准来完成,要按新收入准则的规定来执行,这是判断会计职业规范的重要因素,比如,单独售价不被发现,就需要企业选择合适的方法,比如市场评估法等,而当单独售价存在较多的不确定因素时,就要选用余值法进行估计。从这一点来看,新收入准则的实施对于企业的发展和财务本身的职业规范来说是积极的。

篇3

【关键词】 高新技术企业; 税收筹划; 税收优惠

近年来,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已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带动作用最大的产业,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方面起了关键作用。在依靠外部环境改善和国家政策支持谋求发展的同时,高新技术企业如何利用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结合自身的企业特征及运营特点,为企业量身定制一套最优税收筹划方案,在合法合理的前提下降低企业整体税负,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每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必须要关注的问题。

一、未雨绸缪――做好前期规划工作

这是作为每个企业投资者首先必须抓住的基本要点,更是高新技术企业税收筹划能否成功的关键。

一是要确定有利的产业领域。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涉及的产业领域很多,有电子产业、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软件开发、集成电路等等,不同领域产业所涉及的税收政策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投资者认真考虑不同领域税收政策的差异,进行必要的税收规划。

二是要办理必要的资质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享受,往往是建立在企业资质之上,每项政策优惠最终能否获得,关键看当地主管税务机关的认可和审批,其直接依据就是各类资质证书文件。所以,企业应尽快申报自身的知识产权或提前安排以独占使用方式拥有该自主知识产权,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证书、软件企业证书等资质至关重要,这也是税收筹划不得不把握的关键环节。

三是要与税务机关保持良好的沟通。一项税收优惠能否获得,税收筹划能否成功,最终决定在当地税务机关对税收优惠的审批这一关上,这就要求企业的相关财务人员和管理人员时常与当地税务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信息,适时调整纳税筹划策略,才能保证筹划的时效性、超前性和成功率。

二、明智选择――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

高新技术企业销售、进口货物以及提供增值税应税劳务都必须依法交纳增值税。增值税的纳税人按其经营规模及会计核算健全与否,划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虽然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有权按规定领购、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享有进项税额的抵扣权;而小规模纳税人不能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不享有进项税额的抵扣权,但是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不一定会重于一般纳税人。

首先,最近新修订的增值税条例对小规模纳税人不再设置工业和商业两档征收率(6%和4%),将征收率统一降低至3%。同时对小规模纳税人标准也作了调整,将工业和商业小规模纳税人应税销售额标准分别从100万元和180万元降为50万元和80万元。该项规定的调整,无疑大大减轻了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尤其是初创期的高新技术企业的税负。其次,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多为高附加值产品,增值率高的可达60%以上,但其消耗的原材料少,因而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较少。再次,企业在暂时无法扩大经营规模的前提下,实现由小规模纳税人向一般纳税人的转换,必然要增加会计成本。如增加会计账簿,培训或聘请高级的会计人员等。如果小规模纳税人由于税负减轻而带来的收益尚不足以抵减这些成本的支出,则宁可保持小规模纳税人的身份。最后,企业购入的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被排除在可抵扣的进项税额的范围外,这无疑加重了利用先进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税收负担,直接影响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总之,高新技术企业由于生产的大多为高附加值产品,这些技术含量高、增值率高的高新技术产品中可以抵扣的进项税的成本含量很低。所以,对于规模不大的高新技术企业,选择为小规模纳税人较合适;对规模较大的高新技术企业一般纳税人,可以通过分立的形式,尽可能降低分立后各自的销售额,使其具备小规模纳税人条件而变为小规模纳税人,从而取得节税利益。

三、降低税基――费用最大化

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规定,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具体来讲,原计税工资标准取消,可以按实际支出列支;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扣除标准、捐赠扣除标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条件放开,对于内资企业来说,扣除限额得到大幅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可以在新所得税法限额内,在不违规的前提下,采用“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即在规定范围内充分列支工资、捐赠、研发费用及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等,尽量使扣除数额最大化,实现企业税后利润最大化。

例如,新《企业所得税法》第30条规定,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实行100%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结合过渡期税收优惠政策,特区新办高新技术企业“三免三减半”,西部地区鼓励类企业“两免三减半”的优惠,对于研发费用集中性的投产初期的企业可以做一定的选择,以便能充分享受税收优惠。

四、准确把握――用足用好税收优惠政策

税收筹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通过税收筹划可以将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及时、充分享受到位。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规定:新设高新技术企业需经营一年以上,新设立有软件类经营项目的企业可以考虑先通过申请认定“双软”企业资格,获取“二免三减半”的税收优惠政策,五年经营期满后,再申请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能获取更大的税收利益;无法挂靠“双软”企业获得优惠政策的企业,可以通过收购并变更设立一年以上的公司获取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增值税的税收优惠政策在不同的时期都有许多条款,如:免征增值税、不征收增值税、软件生产企业软件产品的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政策,集成电路产品其实际税负超过6%的部分,增值税实行即征即退政策,一般纳税人销售用微生物、微生物代谢产物、动物毒素、人或动物的血液或组织制成的生物制品,可按6%的征收率计算纳税,并准许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等等。高新技术企业要具体分析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同税收优惠政策的条款相对照,用足用好税收优惠政策。

在新《企业所得税法》中,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更是随处可见。举例如下:

一是对于符合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所得税优惠税率,其中对于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作出了规定,因而对于欲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的企业必须对研发费用从长计划。

二是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的,可以按照其投资额的70%在股权持有满2年的当年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当年不足抵扣的,可以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抵扣。

三是一个纳税年度内,居民企业转让技术所有权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四是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固定资产;常年处于强震动、高腐蚀状态的固定资产),确需加速折旧的,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用加速折旧的方法。采用加速折旧的方法,从税收的角度看比直线法可以增加当年的费用,抵减企业应纳税所得额。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时应做好准备,规划好企业的经营范围、研发费用、高新收入、科技人员等关键性的技术点。

另外,高新技术企业在日常核算中也要关注细节。在财务核算上,注意税务处理与会计处理的差异;避免将资本性支出变为经营性支出;正确区分各项费用开支范围,注意不要将会务费、差旅费等挤入业务招待费;在免税和减税期内应尽量减少折旧,在正常纳税期内应尽量增加折旧获得资金的时间价值等等。

值得指出的是,税收筹划作为纳税人的一种理财手段,可以为企业节约纳税,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壮大企业经济实力,但也存在筹划不当违法偷税的风险。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应立足资源优势,不断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和产出,遵循科学的税收筹划原则,正确掌握和熟练运用税收筹划策略,才能真正取得税收筹划的成功,为企业创造出较高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2006年修订.

[2] 财政部.企业会计制度[M].2006年修订.

[3] 蔡昌.新企业所得税法解读与运用技巧操作[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4] 阎静.论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