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建设亮点范文

时间:2023-09-05 17:16: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标准农田建设亮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标准农田建设亮点

篇1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技术要点

中图分类号: S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高标准农田建设就是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等将耕地整理成为“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涝能排、旱能灌”的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高产稳产田,是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的基础保障,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业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一、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1、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分散,存在着重复建设现象

高标准农田建设包括农田建设的诸多方面,如田间道路、农田水利等等,近年来,各相关部门按照有关部门工作职责都提出要建设高标准农田,但是对高标准农田的理解各不相同,投资侧重点也不同,例如:国土部门侧重于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财政部农业综合开发办侧重于中低产田改造,结合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基本农田;水利部侧重于农田水利建设等等。高标准农田建设缺乏统一规划,投资分散甚至出现重复建设现象,不利于发挥项目的效益。

2、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重表面轻地力

目前建设中的一些这些项目往往集中在重复建设沟、渠、凼、路等硬件基础硬件设施,以“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作为高标准农田的标准,而忽略了耕地土壤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甚至导致地力短时间内下降,影响粮食生产产量:一方面,为了使“田成方”,项目将一些边边角角的生地规划进来,同时,项目又需占用一些熟地建设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从而影响农田的整体地力;另一方面,为了使农田田面平整,应加铺生土平整田面之后再铺设一层熟土以保证耕地土壤质量,但是一些非农业部门的项目责任部门,或因缺乏相关农业知识,或因没有直接利益关系,在项目建设中没有严格按照农田生产要求进行建设,导致所谓的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地力反而在短期内下降的现象。

3、高标准农田管理缺乏合理制度安排

近年来,各部门的农田基础建设项目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高标准农田使用管理制度缺位。在投入上,很多项目没有配套的修护资金;在使用上,很多项目是发改委、财政等部门建设、农业部门使用,项目建设与使用脱节;在管理上,政府没有明确的责任部门。农田基础设施属于公共产品,当农田由于长期疏于管理出现各种问题,如果没有相关的补偿机制,农户或其它社会力量一般不会自发组织维护。

4、高标准农田持续使用上缺乏一定的保护

近年来,高标准农田用地与建设规划用地、工业用地的矛盾呈上升趋势。由于基础条件比较好、建设成本低、示范效果好等因素,高标准农田一般建设在城镇周边。但是,在城镇化过程中,这些地方往往又是建设用地、工业用地首征之地。一旦农田被征用,前期建设项目也随之被毁。另外,近些年来,城镇周边的农民生计来源比较灵活,流转土地和种田的积极性降低,出现了个别高标准农田抛荒或季节性抛荒的现象。高标准农田持续使用受到经济发展的冲击,甚至出现一定程度边建边毁边弃现象,亟待加以制止。

二、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建议

1、强化宣传、提高认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拥有充足的耕地资源,而高标准农田是耕地的精华部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总理指出:“保护耕地,就是保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护耕地最要紧的是保护基本农田。”目前,不少地方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还比较落后,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建设高标准农田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必须进行广泛宣传。

2、因地制宜,科学开发。建设高标准农田,既要把耕地、道路、防护林、排灌渠道、机井、抽水站、输电线路等结合起来通盘考虑,全面规范,合理安排,以达到改善和提高农业条件,更大程度地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根本目的,又要注重土地平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设施建设。土地平整工程的实施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利于田间机械化作业,有利于水土保持,满足灌溉排水要求和防风要求,便于经营管理;田间道路工程的实施要从适应当地地形地貌条件出发,从方便农业生产与生活、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和节省道路占地等方面综合考虑,按照“因地制宜、节约用地、方便运输、合理布局”的原则进行布设;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实施应有利于改善农田周围的生态环境,防止或减少自然灾害,提高耕地生产能力,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加大资金投入,集中资金保重点。高标准农田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应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自身所具有的综合性、区域性和按照项目管理的优势,主动搭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资金整合平台,按照“规划先行,统筹安排,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和“资金渠道不变,统一规划,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思路,统筹相关涉农项目资金,加强部门和项目间的有机衔接,形成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巨大合力。

4、整合项目,综合资源。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复杂,任重道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以财政支农资金为引力,以县区为整合平台,以涉农项目为依托,坚持综合开发的原则,坚持规模建设的原则,坚持多元化投入的原则,通过建立政府牵头、部门实施、科学选点、统筹规划、整合项目、规模开发、综合资源、分别利用、渠道不变、归口申报、县级负责、有序推进、整体验收、各记其功的项目建设机制,有效整合涉农项目,综合开发资源,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使之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亮点,结构调整、特色示范的亮点,科学发展、持续利用的亮点。

5、创新机制,处理解决好土地流转等问题。高标准农田建设应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积极促进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同时,充分尊重项目区农民群众的意愿,让项目建设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各地建设高标准农田应依托资源和产品比较优势,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处理好粮食生产与发展优势农产品和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关系,做到藏粮于田。走出一条立足区域优势和主导产业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加强和改善生态环境,融入到高标准农田建设之中。应正确处理适当提高标准与经济适用的关系,探索适应市场机制要求的工程运行管护机制和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确保国家投资效益的长期发挥。

6、加强管护利用。要坚持用科学的理念创新建立一种新型的管护机制。一是法律保护,将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法》的有关规定予以重点保护。二是明确管护主体及责任,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应建立统一的、规范的高标准农田工程建设永久性标志牌,标明工程的范围、面积、主要设施及管护责任单位等。要办理好移交手续,县、乡(镇)、村层层签订管护责任书,落实责任人,建立高标准农田管护长效机制。三是推广科学技术,搞好开发利用。在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大力推广先进的、成熟的、品质优良的科研成果,坚持标准化生产,使改造后的农田实现优质高效。

结束语

当前,实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的值得大家关注的话题,尤其作为国家有关政府部门,要制度实施管理制度,采用一切激励性的、有利于农民切身利益的手段和措施,激发农民和管理者的工作热情,让我们的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在高素质人群的管理中,抓住机遇,大胆务实地改革创新,真正意义上实现我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实施的有效管理,实现基本农田的高产稳收。

参考文献

[1]刘彦随.科学推进中国农村土地整治战略[J].中国土地科学,2011,(04).

篇2

一、2012年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成效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及全年目标完成情况预测

累计争取并完成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中低产田改造、产业化经营、山区开发、垦区配套五类农业开发项目投资3.29亿元,其中财政资金投入2.10亿元,开发治理面积18.8万亩,建设农业开发高标准农田10万亩,实施国家农业开发产业化经营补助、贷款贴息项目20个,推动项目区农民比非项目区多增收500元以上。

预计全年农业开发项目总投资3.30亿元,其中财政资金投入2.20亿元,建设农业开发高标准农田10.75万亩,实施国家农业开发产业化经营补助、贷款贴息项目20个,推动项目区农民比非项目区多增收500元以上。

(二)主要亮点工作。

一是农开项目资金争取再上新台阶。今年以来,市农开局积极抢抓全省农业开发项目投资“向资源禀赋高的地区倾斜、向开发成效好的地区倾斜、向项目效益高的地区倾斜”的政策调整机遇,累计争取国家、省级以上农业开发项目总投资3.30亿元,其中财政资金投入2.10亿元,财政资金增幅居苏北五市之首。经全力争取,海州区已被国家农发办列为国家农业开发项目县(区),从2013年起安排国家农业开发土地治理增量项目,从此我市农业开发项目实现县区全覆盖。

二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新进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农业基本现代化的重要监测指标之一。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我局积极发挥牵头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联合市农委、国土局、水利局加快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抓好与省有关部门的沟通衔接和确认,搞好县区建设任务分解落实,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农业万顷良田建设、高产创建、水利灌区改造、农田水利建设以及国土土地整理等项目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结合起来,优化整合各类项目资金,统筹协调有序推进,预计全年建设高标准农田26.25万亩,高标准农田比重实现值达到45.1%。

三是区域特色开发呈现新变化。今年以来,我们继续把山区开发和沿海围垦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增长极、农民增收致富的增长点紧抓不放,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山区开发上,深入开展山区开发先进乡镇评比活动,评出班庄镇等7个先进乡镇并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通报表彰;累计争取省级山区开发项目资金3000多万元,立项实施山区开发项目30个,治理面积3万亩。与此同时,沿海开发上,认真组织开展全市资源调查统计工作,通过积极争取,本年度已落实配套项目4个,争取财政补助项目2160万元,治理面积2.8万亩。

四是项目管理创新实现新跨越。以完善系统目标考核为手段,以市级统一工程监理、统一规划设计为动力,推动全系统通过创新来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市级统一规划设计,制定出台了专项考核意见,成立市农开规划设计室牵头组织规划设计工作,统筹各类专业人才,较好完成了2012年度国家土地治理、省级围垦、山区开发项目的规划设计任务。市级统一监理在2011年恢复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完善监理招投标、监理工作方案,实现稳步推进。项目立项、实施、监督“三权分离”改革扎实有效,市县农开局已全部获市县编办书面批复并正式运行,新浦区全省第一家成立乡镇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探索化解基层农业开发项目管理断层难题。

五是项目管理水平得到新提升。今年以来,我们以确保通过国家、省级项目验收为目标,用三个月时间,在系统内扎实开展“规范项目管理、提升开发水平”主题实践活动,推动各县区深入学习农业开发项目政策规定,积极查摆并整改突出问题,建立和完善规划设计、项目招投标、资金报账、项目管护、工程监理等长效管理机制,取得显著成效。2011年度国家、省级农业开发项目不仅完成了县级自验、市级全面验收,而且顺利通过了省级抽查验收,并为进一步提升农业和综合开发项目管理水平、做好迎接国家验收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是农开系统自身建设迈向新征程。强化廉政教育和业务骨干培训,完善各项制度,农开队伍素质普遍提升。市县(区)互动、联动推进工作,机关思想、文化建设呈现新气象。今年10月15日至18日,我局成功承办了全省农开系统第二届“农开杯”运动会。这次全省农开杯运动会,达到了浓重热烈,组织有序,保障有力,开幕精彩,闭幕圆满的总要求,受到省相关部门领导和全体参会人员的高度赞扬,集中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农开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支持,展示了我市农开人“能干事、会干事、干大事”的精神风貌。

在充分肯定今年农业开发工作成效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市县农业开发部门和农业开发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个别项目区规划设计图与项目工程实际不符,实施变更调整较多,项目整体形象不佳;项目基础工作不够扎实,软件管理水平尚需提高;个别项目县业务骨干人手少,与繁重的项目管理任务不相适应;个别项目资金报账与使用有待于进一步规范等;农业开发宣传信息工作一般宣传、动态报道多,直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磅信息少,投向省以上主流媒体的精品力作少。对待这些问题,我们要引起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解决。

二、2013年农业开发工作安排

1.明年工作思路: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精神,紧紧围绕“全省一流、苏北领先、全市有位”的目标定位,按照“彰显特色、创造品牌、培育典型、扩大规模、增加效益”的工作思路,深入贯彻“农业开发崛起、种植结构转型、特色产业跨越、农民收入倍增”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在项目资金争取、区域特色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理提升四个方面实现新的突破,为加快全市农业基本现代化进程做出应有的贡献。

2.预期目标任务:全年争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3亿元以上,其中争取国家省级农业开发财政投资2亿元以上;开发治理面积15万亩,其中建设高标准农田10万亩,山区特色产业基地3万亩,沿海垦区配套基地2万亩;通过贷款贴息、财政补助等方式,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20家左右;推动项目区农民比非项目区多增收500元以上。

3.重点事项和重要举措。

一是进一步加大农开项目资金争取。在做好2012年资金争取扫尾工作的同时,提前谋划2013年农开项目库建设。加强调研,摸清家底,统筹规划,使农开项目规划与各县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主导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项目选项重点围绕生态旅游、休闲观光等优势产业基地和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择优选项入库,对那些镇村干部重视、群众积极性高、按要求落实的单位,项目优先入库上报,确保2013年全市农业开发项目投资盘子稳步攀升,继续领跑苏北五市。着重帮助连云区做好国家农业开发项目县区、省级山区开发资格申报争取工作,力争年内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是进一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市高标准农田联席会议的统一领导下,继续发挥好市农开局的牵头作用,督促市有关部门搞好与省级有关部门的汇报衔接和确认,搞好对县区、乡镇的任务分解落实和统计,严格按照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确保年度项目落实、投入资金落实、目标责任落实,圆满完成2013年建设任务。

三是进一步加快区域特色开发。以开展全市山区开发先进乡镇评比活动为引领,以发展特色林果茶和生态休闲旅游产业为方向,以省级山区农业开发项目资金为引导,加大全市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把该区域建成为我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增长极、农民增收致富的增长点。

篇3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实施铁路线两侧生态与生产力提升工程的战略决策,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美化铁路沿线生态环境面貌、提升生产能力为目标,开展线两侧田园风光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通过农田建设、环境整治,生态建设,完善基础设施等措施,提升铁路沿线农业农村综合生产能力,改善铁路沿线的生态环境面貌。

二、建设原则

(一)铁路线沿线田园风光建设工程:解决沿线农田排灌为核心,以发展节水型现代农业、解决群众饮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为目标,以实施排灌设施改造、中低产田改造为突破口,把农田建设与发展设施农业、现代农业相结合,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生态旅游相结合。对整治范围内的沟、渠、田、林、路、湖泊进行以综合整治,做到沟渠顺畅,排灌畅通;将沿线观瞻范围内的农田整理成为东西向的条田档,坚持因地制宜,利用地形地貌特点,宜田则田,宜园则园,宜水则水,宜林则林,营造铁路沿线高标准的田原风光。

(二)铁路线沿线生态建设工程:坚持统一规划,突出特色,立足自然环境和现实条件,以铁路为中轴线,以塑造田园风光和生态景观为主题,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按照立地条件适地适树,乔、灌、花、草相结合,由责任单位负责进行密植绿化;选择耐水湿、耐盐碱、抗严寒、抗干旱的乡土树种为主,达到多树种、多林种搭配的景观防护效果;坚持湖泊、湿地、农田、林网、庄点绿化相结合,保证生态景观效果和工程质量。

(三)铁路线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以改善农村城乡环境面貌、推进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坚持“规划先行、典型指导、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力求以投入的最小化,取得整治效果的最优化。以线沿线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为切入点,按照行政管辖区域分段负责,着力解决铁路沿线环境面貌的“脏、乱、差”问题,切实改善铁路沿线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

三、目标任务

(一)铁路线沿线田园风光建设工程

在铁路沿线米以外至米范围内,规划实施田园风光建设工程,计划用两年时间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万亩,整治池塘、低洼地亩。通过整治,初步形成树成林、田成方、沿线产业布局科学合理、特色鲜明的新风貌。

1、建设高标准农田亩

镇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四址界线为:东至铁路,西至扬水支渠东林带,南至西干渠,北至景观水道,主要任务是清挖支斗渠条公里,整修农田路条公里,整修路旁林带公里亩,整修高速公路以南铁路西侧米范围内林带亩。

园路街道办事处完成林带平整亩,四址界线为:南起景观水道,北至区养殖场,铁路西侧米范围内的林带整修。

镇完成高标准农田亩,其中:完成铁路西侧亩,四址界线为:南起,北至界线,西至新梁公路西林带,东至铁路东侧所属耕地米。主要任务是清挖支、斗、农渠条公里;修整农田道路条公里;整修林带条公里亩;新开挖湖泊湿地亩。

完成林草场队农田亩。四址界线为:东至园林二队居民点,西至国道,北至村,南至北,主要任务是清挖支、斗、农渠条公里,整修农田路条公里。

完成高标准农田亩。四址界线为:南起镇界线,北至农场界线铁路西两侧各米。主要任务是整修林带并造林亩,清挖支、斗、农渠条公里,整修道路条公里。

农场完成高标准农田亩。四至界线为:南起界线,北至第二农场渠,铁路专运线两侧各米。主要内容是整修林带亩,新挖渔池亩,清挖支、斗、农沟条公里。

2、完成“秋季三项任务”亩

其中,机翻地亩,;秋施肥亩,秸杆还田亩,其中两镇各完成机械秸杆还田亩。

3、完成畦田建设亩

其中:镇亩畦田在建设片区内完成,镇亩畦田要求集中连片完成。

铁路沿线田园风光建设工程由农牧水务局牵头,两镇组织实施。

(二)铁路沿线生态景观建设工程

铁路沿线米以内为铁路保护区范围,只能进行绿化。对绿化范围,采用密植方式,体现田园风光。种植耐盐碱、耐贫瘠、适应当地立地条件的乡土树种,以灌木为主,适宜地段可营造经济林;对现有原生态地段采取措施进行保护,保持生态原貌。对沿线农田区域,可自铁路线向西延伸米,营造大网格的农田林网;对芦花地区铁路沿线铁路保护区范围以外的池塘、低洼地进行改造,发展以“农家乐“等形式的适水产业;沿线节点可依地顺势营造园林景观。

铁路沿线生态景观建设工程总规划面积亩,其中:镇芦花地区亩,农场亩,镇沿线亩(规划好的米铁路保护控制线),对以南铁路保护线以内成型林带的缺株断带进行补植。今年,结合秋季农田建设,完成规划地段的林带整修,个别地段今秋可进行栽植。

铁路沿线生态景观建设工程由园林管理局牵头,两镇、有关街道组织实施。具体建设内容以农牧水务局、园林管理局与两镇、有关街道共同核定的设计图纸为准。

(三)铁路线沿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1、整治范围和内容。此次整治范围为铁路线沿线区段米的控制保护范围。对于农田区域或空旷地段,整治范围可扩大到米;对整治范围内现有的合法建筑物进行美化粉饰,按照行政管辖区域,对整治范围内的有碍观瞻的圈舍、灰厂、砖厂实施搬迁;由所在的乡镇、街道、农场组织实施。对整治范围内违章建筑物和构筑物进行依法清理。

2、整治任务。重点解决线沿线区段整治范围内的环境卫生面貌“脏、乱、差”问题。对线沿线铁路保护带范围内的城乡道路、公共场所、小区和村庄、城乡结合部、农田等环境卫生进行全面治理;各责任单位要切实加强管辖区域内的环境整治,确保责任区内环境卫生面貌整洁,卫生设施完好,并通过此次整治,建立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对铁路控制线范围内的庄点进行规划,实施以道路硬化、围墙砌护、改水改厕、院落清理为主要内容的村庄综合整治,美化绿化生产、生活环境。

(1)镇完成铁路西侧西干渠至高速景观水道米范围内的环境整治,主要内容是清理垃圾、打垅畦田,摊平景观水道南侧公路桥下的土方,并进行绿化美化。

(2)园路街道办事处完成铁路西侧四至山路段的环境整治,主要内容是清理沿线垃圾,对一时不能拆除的旧房及垃圾场协调所有权单位修建加高围墙并进行粉饰美化。

(3)山路街道办事处完成铁路西侧,山路至段的环境整治,主要内容是,清理公路两侧的垃圾,协调公路东侧的个体户及企业修建加高东围墙并粉饰美化,对公路两侧的树木进行涂红刷白。

(4)镇完成南起,北至界线,西至新良公路西林带边界,东至所辖土地铁路东范围内的环境整治,主要内容是清理垃圾、平整林带;拆除新公路以东的自建厕所和废弃扬水站、渔池看护房;拆迁顾家桥村8队庄点东边一排农户的土坯房,修建东围墙并美化粉饰;三闸村1队、队,良渠稍村的队、队庄点东侧墙体整理和美化粉饰,良渠稍村7队铁路平交道口处的围墙粉饰;摊平废弃的平交道口土堆并种植树木花草;将铁路涵洞进出口整修成造型美观大方的树池,公路两侧的树木全部进行涂红刷白。

(5):完成南起镇界线,北至农场界线,铁路东西侧各米范围内的环境整治。主要内容是清理垃圾,加高修整并粉饰面向铁路的墙体。

(6)农场:完成南起界线,北至第二农场渠铁路东西侧各米范围内的环境整治,主要内容是清理垃圾、修整渔场及加高修整并粉饰其他建筑物面向铁路的围墙,拆除铁路东侧的零星土坯和危旧房屋。

铁路沿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由爱卫办和建设交通局牵头,两镇、各有关街道组织实施。

(四)有关协调事项

根据属地管理和土地权属的原则,凡铁路沿线属铁路保护地界范围内的目标任务,请各单位、各部门积极协调铁路相关部门,由铁路相关部门予以支持并组织实施。

四、实施步骤

(一)铁路沿线田园风光建设工程:

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宣传动员阶段(年月日月日)

1、 年月日前,召开区铁路区段沿线生态与生产力提升工程及年秋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动员大会,安排部署铁路沿线田园风光建设工程任务。

2、各镇在月日前分别召开镇、村动员大会,进一步细化任务,并将任务层层分解到各村、组,落实责任,做到早动员、早部署、早安排。实行区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干部包片,层层落实责任制。农牧水务局要分派技术人员负责做高片上的技术指导。

第二阶段:全面实施阶段(月日月日)

两镇要认真组织,尽早安排,落实镇村干部包扶责任制等好的做法,每个镇要建设个以上的示范片,以典型示范带动全面工作,掀起建设热潮。

督查组和技术指导人员要加强工作督查和技术指导,促进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要按照区、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标准认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限期整改,全面提高农田基本建设的整体水平。

第三阶段:检查评比阶段(月日月底)

对照秋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标准,对各责任单位完成任务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并结合市农田水利建设检查验收效果兑现以奖代补资金。

(二)铁路沿线生态景观建设工程:

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年月月,落实造林地块,编制规划、作业设计,做好造林前整地、工程招标、苗木招标工作。

年月日前完成造林地块的落实工作;月日至月日前完成编制规划、作业设计工作;月日开始,结合实施田园风光建设工程,全面做好造林前的整地工作,要将造林地块全部整成小畦田方式,灌足冬水,为明年春季造林打好基础。同时,在立地条件好的地段可以进行秋季造林。

第二阶段: 年月月为春季造林工工程实施阶段。年月底前完成土方填换、土地平整、水利设施安装等工作;月初开始按树种萌芽适宜期进行栽植;月中旬前完成全部栽植工作。

第三阶段:年月月为营造林抚育管护期,主要抓好林木管护工作。月初进行现场抽查,对成活率达不到的由责任单位进行补植。

(三)铁路沿钱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第一阶段:调查摸底阶段( 年月日前)

由爱卫办牵头,两镇政府和有关街道、村委会配合,对铁路沿线露天厕所、垃圾、废土堆进行调查摸底;由建设交通局牵头,两镇和各有关街道配合,对铁路沿线的违章建筑进行调查摸底,并将汇总结果报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摸底调查的基础上,由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经费测算以及实施方案编制工作。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 年月日至月日)

按照整治方案和责任分工,两镇、各有关街道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对铁路沿线整治范围内的村庄环境面貌进行综合整治,重点是拆除乱搭乱建的土坯房、庄点巷道硬化、粉刷墙面、砌护围墙、实施绿化,确保整治取得明显效果,并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第三阶段:检查验收阶段( 年月日至月日)

组织财政局、建设交通局、农牧水务局、扶贫办、城管局(爱卫办)等相关部门对整治工程内容、质量等进行全面验收,及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确保整治工作的整体效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两镇、各有关街道、部门要理清工作思路,突出工作重点,强化责任意识,形成强大合力,狠抓工作落实。要按照职责分工,进一步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实行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工程技术人员现场指导的工作格局。为推进工程建设扎实开展,取得失效,专门成立技术指导小组和质量验收组、宣传报道组、规划组和及效能考核组,技术指导和质量验收组负责制定和告知和指导各有关单位施工技术标准,对完成的工程进行验收;规划组抽调各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负责编制工程规划并指导监督工程规划实施;宣传报道组由宣传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负责对工程的总体进展、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进行宣传报导;效能考核组由效能办、督查室组成,负责对工程完成效率质量、机关干部义务劳动情况进行督查通报,各工作组既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又要相互配合,共同推动工作开展。农牧水务局、园林管理局、爱卫办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在规划设计、施工组织、质量检查、工程验收等方面搞好技术指导和服务,对三项工程建设情况进行全面督促指导,把好工程质量关等,确保三项工程按计划、高质量完成。

(二)科学规划,讲求实效

结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立足高标准、高质量,修订完善实施方案和技术标准,提高铁路沿线生产力与生态提升工程的建设标准。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尊重科学和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合理设计,尊重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意见,既要着力解决好当前的问题,又要考虑长远,把铁路沿线生产力与生态提升三项工程和功能布局、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结合起来,实现统筹规划、综合治理、整体推进。

(三)加强管理,确保质量

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管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狠抓工程建设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要建立农民投工投劳管理制度,在开工前认真测算投劳数量,按照工程轻重缓急,统一安排人力物力。要严格按照农业、林业、水利及新农村建设相关规范标准建设,做到建设一片,见效一片,严禁走过场。工作人员要严格按规定设计放线,在规划设计、施工组织、质量检查、工程验收等方面,工程术人员要亲赴现场做好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同时采取“一事一议、民主决策”的方式,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做到建设有亮点,整治有突破。

篇4

为贯彻落实财政部、水利部《关于实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的意见》,按照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以下简称重点县)项目建设管理要求,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建设目标,现就推进我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通过开展重点县项目建设,促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由分散投入向集中投入转变、由面上建设向重点建设转变、由单项突破向整体推进转变,从根本上改变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现状,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保障我区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地基础。

二、目标任务

按照“统一规划,分片实施,强化基础,讲究效益”的原则,健全完善全区高标准农田灌排体系建设,着力提高灌排设计保证率。

三、建设时限

本项目建设期限为三年,年度重点县建设片区为,年度重点县建设片区为,年度重点县建设片区为。各年度建设任务原则上要在当前完成。

四、扶持政策

结合上级专项资金,整合各类小型农田水利补助和农业综合开发补助等,对有关乡镇、街道重点县建设项目在规定时间内全面完成且建设成效显著并通过省级验收的,按照工程建设实际进行“以奖代补”,重点扶持小型水源、渠道、机电泵站等工程设施的修复、新建、续建与改造,具体项目以省核定文件为准。区政府将对各建设项目实行定额补助,对于重点、亮点或有示范效应的项目另行奖励。按照工程量进行定额补助的项目,需跟踪审计并出具相应审计报告。

五、工程管理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按照国家及省、市水利建设有关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要求,规范工程建设程序,严格工程项目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资金使用安全。

(一)统一设计标准。重点县建设项目必须请有资质、信誉好的专业设计单位设计,严格执行施工图审查制度,并报请区水务部门审批同意后方可实施。

(二)统一招标程序。要严格实行招投标制,单项工程造价在50万元以上的重点县建设项目,必须由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进行公开招投标;50万元以下的项目可以由乡镇(街道)自行组织进行公开招投标。同时严格实行合同管理制、监理制和跟踪审计制。

(三)统一技术标准。重点县建设项目须按照《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泵站设计规范》、《灌溉与排水工程技术管理规程》等国家技术规范要求建设。

(四)统一验收标准。重点县建设项目工程竣工后,有关乡镇(街道)应及时编制竣工资料并进行自查自验,自验合格后报请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验收。

(五)统一长效管理。有关乡镇(街道)要按照“分级分类管理、专业管理和群众管理”相结合原则,落实管护组织、管护人员、管护经费,并责任到人,切实加强农水设施的管养和运行,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区里成立了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水务局,具体负责全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建管工作。有关乡镇(街道)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调配合,建立有效工作机制,确保工程进度和建设质量。

篇5

关键词 粮油生产;高产创建;成效;问题;建议;江西星子

中图分类号 F30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3-0051-02

高产创建项目通过集成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挖掘作物单产潜力,以点带面促进大面积平衡增产,是稳定农业生产发展、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稳定供应的一项重要举措[1]。星子县2010―2013年共建立农业部高产创建示范片7个,其中油菜、中稻万亩示范片各3个、双季稻万亩示范片1个,万亩示范片累计实施面积达6 433.33 hm2,参与农户1.275万户,累计辐射面积达22 800 hm2,辐射区参与农户4.12万户。项目的实施,集成了粮油作物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形成了一批粮油高产高效典型,达到了粮油作物大面积均衡增产的目的,取得了农民增收的良好效果。高产创建已成为农业系统工作的新亮点、新抓手[2]。

1 主要成效

高产创建是农业系统的一项重要工作,以项目形式实施,是为了更好地推进其发展。高产创建项目的特点是党政领导推动,项目形式管理,专家领衔指导,实用技术集成,项目资源整合,展示观摩推广,生产主体积极参与,大面积高产增收[2]。几年来星子县通过粮油高产创建示范,在强化农业科技进步和促进农业发展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经济效益显著

1.3 促进了成果转化和新技术推广

星子县粮油高产创建项目的实施,组装了适应该县粮油作物高产集成配套技术,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进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进度。一是优良品种在示范片与辐射区推广达100%;二是粮油轻简高产栽培集成技术示范片推广面积达100%,辐射区面积达80%以上;三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化学调控技术示范片应用面积达100%,辐射区应用面积达90%以上;四是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和绿色防控技术示范片达100%,辐射区应用面积达80%;五是机械化耕作、收获达90%以上,机械化播种、烘干等节本增效技术和秸秆机械化还田、化肥深施等增强土壤肥力技术也取得了突破;六是高产创建技术集成创新促进了农机农艺一体化进程,从而使农机与农艺达到了有机结合。

1.4 技术展示效果明显

高产创建示范项目的实施,强化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进力度,同时也为农业新技术展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星子县粮油高产创建示片,分别建有1个百亩展示区、1个千亩核心区,在展示区内,进行了新品种、高产栽培配套集成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等试验和对比试验达35项。通过展示,推广粮油新品种8个、新农药12个,使农民受到了全新的教育,也使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得到切实提高[3]。

1.5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通过高产创建示范项目的实施,高产集成配套技术等农业新技术入户率达96%以上,同时,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避免了土壤养分失衡,减少了肥料损失,提高了肥料利用率;病虫草害的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减少了农业环境污染,大大降低了农药的使用量,减少用药次数,优化了农田生境,保护了有益生物[3]。

2 存在的问题

高产创建项目的实施,在强化星子县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发展总体而言比较成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粮油生产面积,提高了粮油产量,取得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效果。但在项目实施实践中,也凸现出一些不合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投入相对不足

高产创建项目资金由国家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各地高产创建作物生产发展的具体情况进行分配,随着高产创建项目投资力度不断加大,示范片建设数量也不断扩大,项目县所获得的资金支持也越来越多[1]。星子县地方配套资金不能完全到位,随着示范片的增加,配套资金更加重要,同时项目资金也存在许多使用不合理的现象,尤其是在物化补贴以及对基层农技人员工作补助方面投资相对较少,投入的不足直接影响着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

2.2 农业科技促进作用受多种因素制约

近年来星子县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进行了改革,但受历史遗留等多种因素影响,体系建设并没有完全到位,农技人员知识老化、结构失衡、信息不灵、人才流失,工作经费的不足和生活待遇得不到保障,使得农技推广部门日常工作开展难以维持;另外,乡村干部对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再加之,目前农村劳力的不足、务农人员年老体弱、文化水平不高、观念陈旧、素质较低等已成为农业科技促进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2.3 农业机械化水平低下

星子县农田标准低,高标准农田面积占比小,不但农田有效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而且土壤肥力对作物相对产量贡献率低。近年来,星子县虽然加大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了国土整治、农业综合开发、种粮大户粮田建设、低产田改良、水保工程等项目,但是由于项目组织实施是由多部门进行,且投入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较多,工程建成后的使用、管理和维护也存在问题,对农业机械化生产均造成不利影响,直接造成星子县农作物机械化生产水平难以提高,农民对此意见很大。

2.4 规模化经营水平不高

星子县农户多为分散经营,资金、生产规模、知识水平等因素均受制约,农村土地集约经营、规模经营水平不高。据2013年5月统计,全县6.67 hm2以上种田大户仅70户,承包农田1 400 hm2,约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2.9%。由于规模化生产程度不高,高产创建项目实施中参与农户和辐射带动农户的素质参差不均,从而使得集成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入户率与项目实施难度相应加大。

3 建议

高产创建,是强科技促发展的重要举措,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用科学的理念和方法推动高产创建项目的实施,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实现粮油增产、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4]。针对星子县高产创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利用高产创建该平台、提升该县农业科技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3.1 大力扶持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科技水平

中央财政资金应加大对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财政为支撑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重点支持健全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大力推广新品种、先进农业新技术、新农药、新肥料;支持农业信息传播系统、农资检测系统、病虫害预测预报系统建设;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特别是提高大中型农业机械的补贴率,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支持加快发展农业生产专业协会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延长产前、产中和产后流通加工服务链条,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完善农业科技应用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增强科技服务水平,促进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

3.2 加强宣传培训,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通过广泛宣传高产创建实施成效,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对创建工作的重视程度[1],尤其是提高乡、村干部的认识,全力支持高产创建项目的实施。要通过举办全方位、多层次的农业技术培训班,开展专家授课、现场指导、示范观摩等,全面提升星子县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提升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加快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推广步伐,提高农民参与高产创建的积极性,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进程。

3.3 强化资源整合,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果

充分利用高产创建这个载体和平台,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质提升、新品种展示、病虫害绿色防控、科技入户、阳光工程培训等相关项目都可以在此平台实施,既有利于技术集成,又有利于资源整合[4],同时又能充分发挥各自项目优势形成抓高产、创高产的良好氛围,共同推动粮油高产配套栽培措施的落实。为充分发挥项目资金使用效果,地方配套资金应及时到位,确保负责项目具体实施部门的工作经费和农业技术人员的生活待遇落实到位,全面提高了高产创建配套集成技术转化率和入户率,从而保证高产创建活动这一公益性、长期性的工作能够顺利持续推进。

3.4 加快标准农田建设,全面提升农田等级水平

星子县农业、国土、水利、农业开发办等部门,要通力配合,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中低产田改造、标准农田建设力度,改善农业规模化、机械化耕种条件,提升农业抗旱抗涝能力,推广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全面提升农田等级水平,坚持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和高产创建项目有机结合,加快农业机械化专业化生产步伐,大力提高粮油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水平,着力提升耕地持续增产能力,保证耕地的可持续高效利用。

3.5 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流转,着重扶持规模经营

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强化征用土地占补平衡,严禁土地抛荒,对长期在外打工、土地无人耕种或因缺乏劳力、难以种植的农户,要正确地引导土地流转,积极引导农民实现

经营权的转让,使农村产业化经营种植大户的比例逐年上升。在政策资金等方面要加大规模经营的扶持力度,全面提高农业种植规模效益。通过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破解农村劳力的不足、务农人员年老体弱、文化水平不高、观念陈旧、素质较低的局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5]。

4 参考文献

[1] 孔巍,刘新录,李晶宜.高产创建项目实施的激励机制与成本研究:基于委托理论的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2(4):31-36.

[2] 李立秋,孙昊.高产创建的目标和机制[J].农业科技管理,2011(8):30-31.

[3] 云白杨,符斋,陈理.海南省年粮油糖作物高产创建活动成效与经验[J].中国稻米,2012(18):75-76.

篇6

一、“三农”投入总量大幅度增长

“十一五”期间,中央每年出台1号文件对当年“三农”工作进行部署,对农业农村投入的总量、增量、比例等提出明确要求。据统计,“十一五”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总量累计达2.95万亿元,年度规模从2006年的3397亿元增加到2010年8580亿元,年均增长23.6%,“三农”支出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由14.5%提高到17.8%。中央预算内投资始终把支持“三农”作为投入重点,用于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总量近6000亿元,年度规模从2006年的600亿元增加到2010的1928亿元,增长2.2倍,占全部中央预算内投资的比重由47.8%提高到49.1%,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在中央投入带动下,地方、农民和企业投资农业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十一五”时期全国农林牧渔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万亿元,年均增长28.3%,增速比“十五”快4.9个百分点;2010年,农林牧渔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9%,比2005年提高0.3个百分点。

二、“三农”投入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在总量增加的同时,“三农”投入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更加注重强化农业基础,更加关注农村民生建设。

(一)中央预算内投资方面

一是显著加大了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投入力度,“十一五”期间安排直接用于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大型灌区改造和病险水库加固方面的投资达594亿元,其中2010年167亿元。安排专项投资支持生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棉油糖基地、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等建设。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加强。二是在积极推进农田水利和重大水利项目建设的同时,大力支持农村饮水安全、电网、公路、沼气、危旧房改造等直接关系农村民生的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十一五”期间累计安排“水电路气房”相关项目中央投资近2000亿元,其中2010年610亿元,占农业农村投资总量的近三分之一。三是坚持把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用于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大幅度增长,“十一五”期间累计安排940亿元,年度投资从2006年的60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30亿元,增长4.5倍。

(二)财政支农资金方面

在彻底取消农业税费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农业补贴制度,其中对农民的“四项补贴”资金规模从2006年的30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226亿元,增长3倍。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土地整理资金规模大幅增加,有力推进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补助、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粮油和生猪大县奖励、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等从无到有,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和临时收储支出逐年增加。农村义务教育、“新农合”、“新农保”、农村低保等社会发展支出大幅增长。国家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更加完善,财政支农支出结构更趋合理。

三、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巨大成效

在国家投入支持下,“十一五”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和建设取得巨大成效。粮食产量屡创历史新高,2010年达到54641万吨,实现连续7年增产,全面启动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能力规划等重点项目,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5亿吨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9%,2010年达到5919元,实现持续较快增长。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推进,累计完成7356座大中型和重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对434处大型灌区进行了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成了中部四省140处大型排涝泵站的更新改造,开展了850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2.4亿多亩。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设总体进展顺利,治淮19项骨干工程全部建成,新建和加固堤防1.7万公里。农村民生加快改善,累计解决2.15亿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达到71.3%。累计支持建设农村沼气1300万户,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187万公里、农网线路186万公里,改造农村危房、国有垦区林区(场)危旧房及棚户区300万户。林业和生态重点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共完成造林面积2529万公顷,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万平方公里。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中等职业教育等重点工程加快推进,改造和新建2.3万所乡镇卫生院、1500所县医院、500所县中医院和1000所县妇幼保健院,建立了240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十一五”的5年是农业发展形势最好、农村面貌变化最大、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四、进一步完善“三农”投入政策的两点建议

篇7

中原经济区建设情况

《规划》由以下几个组成部分:建设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建设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建设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国务院批准中原经济区规划一年以来,中原经济区建设成效明显。

1.郑州航空港综合实验区落地。国务院批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规划面积420平方公里,是中原经济区的最大亮点和龙头。2013年起实验区的专项规划编制、枢纽建设、产业培育、招商引资、政策争取等工作正在推进。河南省出台了“两级三层”管理体制,实行与省直部门直通车制度,郑州机场等重大项目正在推进,市区和机场之间的轨道交通正在建设。以航空港为依托,郑州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贸易服务试点已获批复,形成了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平台,最终将建设成以货运为主的航空货运中心。引进富士康等企业,是盘活航空港区的关键一步,生产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高端产品,通过网上交易发往各地,为中高端生产要素配置、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

2.积极推进对外开放。河南在对外开放上存在明显的瓶颈制约,虽然地处中原但不靠海和长江,开放成本较高,处于劣势地位。河南提出建设举省开放体制,引进了俄罗斯空桥、联邦快递、菜鸟科技等多家大型企业。而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建设将打破中原经济区在对外开放上的瓶颈制约。按照规划,到2025年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进出口额达到2000亿美元,将成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3.初步探索出四化协调发展的路子。一直以来,河南省产业结构矛盾十分突出,煤电铝、煤化工、水泥、建材等上游产业比重较大,下游产业比重过小,所以河南经济受整体宏观经济周期的影响很大。经济形势好的时候,河南整体经济增速比较高;经济形势差的时候,对原材料等上游产品的需求降低,河南的经济增速就比较低。所以河南提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一个载体是指产业集聚区,三个体系是指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使中原经济区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根据《规划》,中原经济区将探索建立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土地集约联动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4.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型铁路纳入国家铁路网规划。《规划》明确了郑州-焦作、郑州-新郑机场-许昌、郑州-开封、郑州―新乡、许昌-平顶山、洛阳-平顶山等一批城际铁路,以及郑州-徐州、商丘-合肥-杭州、郑州-万州、郑州-济南、郑州-太原、郑州-合肥等一批快速铁路通道项目。最终目的是建设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形成全国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京广、陇海等十字型铁路的作用越来越大,目前郑州-周口-合肥的铁路前期建设工作正在进行,郑州-万州的铁路将投入建设,建设米字型铁路,完善多层次城际快速交通网络。

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

基于中原经济区城镇化率低、产业结构层次低、而农业地位突出的特点,中原经济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这三者之间不仅不矛盾,而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良性循环。农业发展支撑工业化,工业化发展推动城镇化,通过城镇化发展提高工业支撑能力和服务业水平,并随着农民向城市转移,带动农业现代化。

三化协调下的城镇化、工业化和粮食安全目标完全是一致的。如果看到城镇化、工业化占地,就认为威胁到粮食安全,这种观点是形而上学的。一般来说,工业化、城镇化水平高的地方粮食安全反而最有保障。所以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就是三化协调,走一条不牺牲农业和粮食,让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耕地、粮食安全不仅不矛盾而且相一致的路子。河南省这一年的发展证明,它们确实是相互促进的。2013年河南工业化、城镇化推进比较迅速,建设了一些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和三化协调先行区,吸引农民持续稳定而非候鸟式的转移,进城后原有的宅基地可以逐渐流转,农业规模化才能推进,也为农村土地的复耕创造条件。

“三化”协调发展必须以城镇化为引领。服务业水平低的重要原因是城市化水平低。要发展服务业必须积极推进城镇化。河南省工业产能过剩比较严重,结构调整升级难度比较大,原因就在于城镇化水平低,导致教育、科技、文化投入产出率低,难以形成对工业转型升级的技术和人才支撑。城镇化不仅有利于工业和服务业发展,也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农民进城后能够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业投入。河南正在建设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都市农业生态化发展工程,这三项工程目的是全方位推进农业现代化。

目前河南城镇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抓好新型城镇化会使河南发展和中原经济区建设上一个大台阶。在城镇化问题上,河南省进行了大型的新型城镇化调研,出台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意见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指导意见,即将制定出台河南省城镇化三年行动计划,加快信息化建设促进四化同步发展的指导意见,大别山、伏牛山、太行山、黄河滩区“三山一滩”扶贫开发规划,提出富强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美丽河南建设,将中原经济区建设作为一个总体来推进。

先行先试政策及效果

城乡二元的土地政策、户籍制度、产业结构等,严重制约新型城镇化,阻滞“三化”协调发展。

1.真正落实土地“双挂钩”政策。土地的“双挂钩”等一系列先行先试的政策,是河南省在保证不突破耕地红线、不减少粮食生产基础上探索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制度保障。中原经济区发展的关键问题在于打破土地瓶颈制约。2011年河南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用地大约需要60万亩用地指标,但实际获批的用地指标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另一方面,河南省农村建设用地的集约化程度低,农村土地整治特别是宅基地复耕大有可为。实行“人地挂钩”试点政策,通过耕地占补平衡积极满足城市建设用地,对于实现富民强省至关重要。

当然也有人担心,郑州、洛阳这些大城市周边占的都是好地,而偏远的农村复耕的山坡地、滩地质量远不如郑州周边,这是个事实,并且新复耕的耕地地力的提升需要一个过程。怎样解决占补平衡中地力下降这个问题呢?目前河南集中力量搞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粮田建设工程,计划将几千万亩的中低产田改造成旱涝保收田。这样一来,虽然农村复耕的耕地质量低于城市郊区被占的好地,就这两块地比较粮食生产能力有可能下降,但通过把大面积的中低产田改造成高标准粮田,增加的粮食生产能力要远远大于城市占地和农村复耕地之间的粮食产能差,完全能够抵消耕地占补平衡导致的产能下降。过去一年中,河南新增900万亩高标准粮田,粮食产量达到1142.74亿斤,实现十年增。这一事实说明,只要抓住高标准粮田建设这个关键,完全能够在占补平衡的同时提高耕地的整体产能。所以,在耕地占补平衡问题上要坚持系统思维,避免形而上学,积极满足工业化城市化用地,扎实推进农村土地复耕,大力改进中低产田,努力实现富民强省与粮食安全双赢。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与建设用地规划同步制定土地整治复耕规划,调动各方面节约用地、复耕土地、改造中低产田的积极性,把城乡耕地增减挂钩的政策真正落实到位。

2.破除城乡二元的户籍、社保、住房、教育体制。切实解决农民在城镇的户籍、社保、住房、子女教育等问题,促进农民向城镇持续稳定转移,创造条件使他们愿意转让农村的宅基地和耕地承包权。

中央和河南省均提出,下一步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农民进城后,第一是户籍制度要改革,中小城市户口要赶快放开,尽快放开省辖市的户口限制。第二,坚持产业为基,就业为本,教育牵动、住房牵动,改变三农投资“撒胡椒面”的做法,加大力度建设面向农民工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通过住房、教育拉动农民进城,让农民进得来、留得住,农村权益有保障,能流转。

当然城镇化不能搞运动,不能搞大轰大嗡,大干快上,不能强迫农民上楼,要尊重规律,科学推进,以免形成严重的城市病。对于政府而言,要允许、引导、帮助农民逐收入而居,给予农民自由迁徙居住的权利,积极提供跟踪服务,解决农民在城市的就业、户口、住房、社保、子女上学等问题,同时,严格控制农村新增宅基地,避免在农村形成新的“空巢”和“准空巢”。

后续建设观念要突破

1.警惕城镇化中的小农意识。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最大的争议在于新型城镇化道路到底怎么走。中原经济区建设不搞城镇化不行,走小城镇为主的城镇化道路,还是走中心城市带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这是要害问题。

河南传统文化是农耕文化,农本、村本思想根深蒂固,封闭保守,安土重迁,强调产业下乡,忽视农民进城,即使转移也要就地就近。发展工业要在农村就地发展,“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导致工业高度分散。搞城镇化要以小城镇为重点,“村村像城镇、镇镇像农村”,缺乏规模效益、聚集效益。

一般来说,大城市作为产业和人口高度集中的地方,具有较高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在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城市是吸引产业转移的主要平台。所以只发展小城镇,非农产业太分散、成本高、发展慢,达不到产业和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最小必要规模,难以争取到更高的发展速度和质量。想让6000万农民就地实现城镇化是不现实的,河南农民户均耕地只有5亩左右,如果农民不进城、不减少,在农村根本不可能实现小康和现代化,靠政府投入财政将不堪负担。在村本思想影响下展开的产业下乡、教育下乡、文化下乡、工业下乡、商业下乡、村村通项目,投入巨大效果较差,升级很难。所以还得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重点发展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在中原城市群和其他省辖市周边发展有特色产业镇,不要再搞撒胡椒面式的城镇化。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心城市带动、做大做强郑州,难以解决城市病问题,所以应该让农民在小城镇、新农村社区居住。这种观点对城市病缺乏科学认识。城市病产生的原因不是进城的人多了,而是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落后于民众对城市化的需求。要破除对“城市病”的过度恐惧,树立通过提高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可以防治“城市病”的观念,用改革开放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不宜用阻碍发展的办法来解决。

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首先还得解放思想。

2. 通过改革建立优化环境的长效机制。河南在结构调整、发展质量、环境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根本在于体制机制。

比如城乡二元体制,中原经济区应该打破城乡二元体制,让生产要素特别是人口自由流动。在户籍方面,不少地方还没有放开户口管制,城乡居民无法自由选择就业和居住地。在土地方面,离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制度还很远,土地审批还很严格,基本农田占一分就要上报国务院批准,地方基本没有自。建议选择一些地方进行耕地面积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试点,即地方行政首长必须保证任期内耕地总面积不减少、辖区内粮食生产能力不下降,有关部门负责监督,在此基础上下放土地审批权。在社保方面,河南省外出打工的农民有1000多万,农民在沿海城市打工,企业缴纳的社保全无法转走,也是改革不到位的表现。

篇8

一、20__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工作目标: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强市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确保全市农业增加值增长4%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以上。

(二)主要任务: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依靠科技兴农,着力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现代农业装备水平,实施八个“深入推进”和八个“加快转变”。一是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农业生产从“看天吃饭”向“旱涝保收”转变。大力实施各类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建设高标准农田8万亩以上,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基地25个以上,其中连片5000亩以上的6个以上。二是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加快农业产业从传统低效向特色高效转变。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完成省下达的粮食工作考评指标。加强“菜篮子”、“米袋子”生产,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做强做大特色效益农业,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200万亩以上,打造“淮山粉葛”、“龙门包心芥菜”、“三黄胡须鸡”等特色农业产业。加快推广航天农产品,加快发展蔬菜大棚等设施高效农业,力争把航天农业和设施农业打造成特色效益农业新亮点。三是深入推进农业科技装备水平提升,加快农业发展从主要依靠资源、劳力支撑向科技化、机械化、信息化转变。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大力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和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建设,不断提升农业科技贡献率。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大投资力度,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加快推广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机械装备,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完善各类信息服务平台,努力把“12316”三农服务热线打造成我市的农业信息服务品牌。四是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农业经营从小规模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落实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加快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强11个土地流转示范镇建设,争取多出经验,逐步在全市推广。五是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快农业增长方式从以量为主向量质并重转变。认真办理市人大农业标准化议案,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打造更多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省市名优农产品。做好市人大农残检测议案的结案和后续工作,推进食用农产品标识管理工作,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确保不发生群体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六是深入推进生态观光农业建设,加快农业发展从粗放、单一功能型向低碳、多功能型转变。加强农村沼气建设,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和健康养殖模式,减少面源污染。加快休闲观光农业基地和园区建设,发展各类乡村旅游项目,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农业多元化发展。七是深入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加快畜牧业生产从散养、粗放向标准化、规模化方向转变。完善、落实动物防疫责任制,确保全市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加快建设和完善现代畜牧业示范基地,落实各项惠农强农政策,推行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推进生态健康养殖。八是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加快城乡发展从二元分割、差距明显向统筹协调、一体化方向转变。协调有关部门,着力打造20个新农村建设“五好”示范村、25个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一体化示范镇。做好第五届村委会换届审计工作,加快推进农村股份制改革、政策性能繁母猪保险和水稻保险试点。强力推进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确保年底贫困村贫困户全部脱贫,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完成”。

二、全面完成发展现代农业“目标”任务

(一)特色农产品复种面积达到200万亩以上,比上年增加10万亩以上,培育发展新的特色农产品,完成原目标任务。责任领导:戴思宁、张金龙、黄海万;责任单位:种植业科、质监科(菜工办)、各县区农业局、大亚湾区社会事务管理局、仲恺区农村工作局。

(二)各级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210家以上,增加11家以上,超额完成原目标任务。责任领导:邱万光;责任单位:经管科、各县区农业局、大亚湾区社会事务管理局、仲恺区农村工作局。

(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320家以上,增加36家以上,超额完成原目标任务。责任领导:邱万光;责任单位:农经科、各县区农业局、大亚湾区社会事务管理局、仲恺区农村工作局。

(四)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种植业)发展到120个以上,增加30个以上,其中面积5000亩以上的6个以上,超额完成原目标任务。责任领导:戴思宁、张金龙、黄海万;责任单位:农发办、种植业科、质监科(菜工办)、各县区农业局、大亚湾区社会事务管理局、仲恺区农村工作局。

(五)甜玉米复种面积达到80万亩,增加7万亩,完成原目标任务。责任领导:张金龙、黄海万;责任单位:种植业科、各县区农业局,大亚湾区社会事务管理局、仲恺区农村工作局。

(六)水稻综合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63.7%以上,提高1.9个百分点以上,超额完成原目标任务。责任领导:曾洪梅;责任单位:农机办、各县区农机局、惠城区农业局,大亚湾区社会事务管理局、仲恺区农村工作局。

(七)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6%以上,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超额完成原目标任务。责任领导:张志伟、赖建辉;责任单位:科教科、市畜牧兽医局,各县区农业局、畜牧兽医局,大亚湾区社会事务管理局、仲恺区农村工作局。

(八)省市级名优农产品达到76个以上,增加8个以上,超额完成原目标任务。责任领导:张志伟;责

任单位:科教科、各县区农业局,大亚湾区社会事务管理局、仲恺区农村工作局。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要对照目标任务的要求,将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基层单位,切实采取得力措施,确保各项指标任务如期完成或超额完成。

三、各科室各单位20__年度重点工作

(一)办公室(应急办)。1、组织筹办好会议,确保会议顺利召开并取得预期效果。2、加强协调、强化服务,努力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确保局机关运作有序。3、做好工作,妥善处理来信来访问题。4、加强应急工作的协调、检查、督促、指导,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和演练,增强农牧业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

(二)人事科(党办、离退休人员服务科、监察室):1、抓好全市开展的主题活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2、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制度,抓好党员干部队伍的教育管理。3、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农业项目资金的监督管理。4、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计划生育工作,做好离退休老干部服务工作。

(三)政策法规科:1、加大农资打假工作力度,强化对农牧业投入品的监管。2、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依法从严从重打击危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行为。3、加大农业法律法规宣传,促进依法治农。4、加强农业执法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的工作水平。5、完善行政审批电子监察工作。

(四)综合协调科:1、深入开展专题调研,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基地建设,确保如期实现各项目标任务。2、协调有关部门推进城乡环境卫生管理、发展规划、交通设施、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五个一体化工作,打造25个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一体化示范镇。

(五)新农村建设指导科:结合宜居城镇、宜居村庄创建和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大力推进名镇名村建设,打造20个新农村“五好”示范村,重点推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形成以市区为中心向外辐射的五条新农村示范带。

(六)发展计划与财务科:1、做好中央和省级农业项目资金的申报和跟踪,确保20__年中央、省下拨资金总量高于上年。2、编制完成惠州市农业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抓好实施《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相关工作。3、加强项目资金的监督检查,规范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确保项目资金使用安全、合法、高效。

(七)经管科:1、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新增各级农业龙头企业11家以上,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家以上。2、完善6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努力实现现代观光旅游农业发展有新突破。3、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抓好广东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试点(博罗县)工作,加强11个土地流转示范镇建设。4、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严防农民负担反弹。

(八)种植业科(种子科):1、落实和兑现种粮补贴、政策性水稻保险等强农惠农政策,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稳步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完成省下达的粮食工作考评指标。2、认真组织实施各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成高标准农田3万亩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基地5个以上。3、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确保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200万亩以上,甜玉米复种面积80万亩,培育“淮山粉葛”和“龙门包心芥菜”等特色农产品。4、办好市人大支持航天农业推广重点建议,加快推广航天农产品。5、大力发展冬种生产,确保规模有扩大、效益有提高。6、严格种子市场准入,确保农业生产用种安全。7、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巩固沼气发电在全省的领先地位。

(九)科教信息科:1、引进推广农牧业新品种、新技术680个(项),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56%以上。2、组织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900场(次)以上,参加咨询群众28万人(次)以上。3、完成绿色证书培训6000人(持证人数达到4000人)、劳动力转移培训2940人、新型农民培训人,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户以上。4、新增省市级名优农产品8个以上,其中省级名牌农产品2个以上。5、制定市级农业地方标准7项,新增省、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个以上,“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19个以上。6、完善各类三农服务平台,力争惠州农业信息网再次入选全国农业百强网站,把“12316”三农服务热线打造成我市的农业信息服务品牌。

(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1、改造中低产田5.2万亩,新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25个,其中5000亩以上的6个。2、完成度2个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财政补贴项目建设,做好20__年度5个国家产业化财政补贴项目的前期工作和项目建设。3、巩固和完善已建成的5000亩以上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4、加强和规范项目资金管理,发挥建设效益。

(十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1、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建设,力争年底前全市镇(办)级农检站80%升级为酶抑制率以上检测水平。2、加大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力度,确保不发生群体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3、贯彻实施《惠州市强化和落实“菜篮子”

市长负责制工作方案》,确保菜篮子产品有效供给。4、深入推进食用农产品标识管理工作,重点抓好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标识管理。5、做好市人大农残检测议案的结案和相关后续工作。(十二)农机化办公室(农机监理所):1、落实和兑现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大力示范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力争在水稻、花生生产全过程机械化上取得突破,确保水稻综合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63.7%以上。2、大力推广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生产机械设备,加快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提升农机化服务水平。3、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创建“农机安全示范村”6个以上、“农机安全户”12个以上,确保全市不发生重特大农机安全事故。

(十三)农经科:1、加强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力争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6家以上。2、做好第五届村(居)委会换届审计工作。3、加强农村财务规范化管理,完善县、镇、村三级网络监控平台建设,推进农村财务管理“组帐镇代记”工作。4、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和股份制改革工作。

(十四)交流合作科:1、收集、编印《惠州农业推介》手册,宣传推介惠州农业。2、组织协调农业企业参加各类农博会、展销会等活动。3、扩大农业招商引资,加强与深莞、港澳台等地区的农业交流与合作,引导更多的资金和人才来惠发展现代农业。

(十五)畜牧科(饲料办):1、落实和兑现畜牧业扶持政策,加快推进健康养殖和标准化生产,力争肉类总产量增长2%以上,牛奶产量增长6%以上,牧业产值增长6%以上。2、打造现代畜牧业生产基地示范亮点10个以上。3、加快发展三黄胡须鸡等特色产业。4、加强饲料管理,加大对生鲜奶收购站、奶牛养殖场、奶源生产基地的监管力度,确保生鲜牛奶质量安全和奶牛业持续健康发展。

(十六)兽医科:1、强化动物防疫责任制,落实强制免疫、疫情监测、动物卫生监督巡查、检疫监督等各项防控措施,保证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率达到100%,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2、强化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全面推进二维码耳标佩戴工作。3、推进兽药经营单位gsp认证工作,加强兽药质量抽检和残留监控,确保兽药质量安全。4、抓好中央扩内需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项目的检查验收工作,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发挥效益。

(十七)扶贫办(老建办):1、强力推进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办好“名镇名村”综合示范点,确保74个省级贫困村和2742户贫困户稳定脱贫,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目标。2、改造2200户农村贫困户泥砖房,在惠城区、惠东县、博罗县和龙门县各办1-2个集中建设农村安居工程示范点。3、落实产业化扶贫、智力扶贫、专项扶贫等措施,改善山区贫困地区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4、做好市人大老区建设议案结案的后续工作,抓好本年度50个市级老区建设项目的跟踪落实和2个试点项目的实施,增强老区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

(十八)市农科所:1、完成国家、省市科技攻关及区域试验项目,开展试验项目60项以上,其中国家级5项以上、省市级38项以上,引进800多个品种进行种植试验和示范展示。2、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推荐3个品种参加省区试,争取1个品种获省审定、获得1项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3、加强新品种、新技术展示推广,建立科技示范点20个,推广应用主要农作物品种30个以上。4、开展以优质兰花、紫色甘薯及观赏花卉为重点的组培快繁生物技术研究。5、全面完成“千村家园绿化”工程1万棵果苗繁育任务。6、完成国家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验收,争取成功挂牌。

(十九)市畜科所:1.加强生猪品种改良和良种推广普及工作。推广优良种猪15000头,增加生猪人工授精服务站20个,增加推广良种公猪5万头份。2、大力推广应用科学养猪技术。举办各类养猪技术管理讲座及技能培训10场以上,培养一线养殖技术人员20-30人。3、带动农户养猪致富,培育带动养猪专业户600户以上,户均增收15000元以上。

(二十)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1、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确保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达100%,免疫抗体总体合格率75%以上。2、加强检疫监督,确保定点屠宰检疫率、检疫出证率、检出病害动物及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率、运载工具及屠宰场地器具消毒面、违法行为处理率达100%,牲畜耳标佩戴率达90%以上。3、加强疫病监测,强化疫情应急处理。4、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和动物防疫信息网络化建设,力争实现监督零距离、管理零空档、案件零差错、执法零投诉的“四零”目标。

(二十一)市农业信息中心:1、加强和完善惠州农业信息网建设,力保“惠州市政府部门优秀网站”和“全国农业百强网站”称号。2、改进信息采编工作,提供及时、准确、有效的三农信息服务。3、做好“农信通”、“菜篮子快讯”信息服务项目的开发运营,力争增加用户1万户以上。4、完善“12316”三农热线服务平台,力争服务量达8万人次以上。5、力争报批市级以上部门立项开发项目2个以上。

篇9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和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主题,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国家新能源科技城为龙头,紧紧围绕“实施十百千亿工程、突破工业5000亿”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凝聚力量,开拓创新,努力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为把建设成为新型工业城、科技创新城、生态文明城而不懈奋斗。

二、重点活动

按照省委、市委统一部署,结合我办实际,按照“突出重点、突出特色、突出实效”的要求,主要抓好以下10项活动:

1、参加省委形势政策宣讲报告会。听取省委形势政策宣讲报告团成员宣讲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精神,宣讲我市“十一五”时期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内容,宣讲国家新能源科技城和赣西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进展成效和重大工程项目,进一步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凝聚力量。

2、开展市农业综合开发“十一五”辉煌成就大型宣传报道活动,在办网站开辟专栏专题集中宣传一批对农民增收带动作用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3、积极参加“绿色发展看”中国网络媒体行活动,充分反映我市农发系统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绿色发展的新举措、新成效。

4、开展建党9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组织机关党员到罗坊会议纪念馆、湖南韶山同志旧居参观学习,组织“颂歌献给党,爱我新”歌咏赛,唱响昂扬向上的时代主旋律,充分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紧跟党走、建设家乡的信心和热情。

5、积极配合大型专题片《话说鄱阳湖》的拍摄工作,积极向拍摄部门提供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区建设、产业化经营项目等风光,推介农业综合开发的美好前景。

6、围绕“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加快建设国家新能源科技城”主题,积极参与省里主办的“在转变中加快发展”、“破解经济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关键在落实”三期论坛,从农发工作的角度为促进全省和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7、在全办干部家属中开展“爱我家乡,爱我”读书活动,让干部职工更好的了解,热爱。

8、围绕“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主题,开展书画、摄影比赛和展览,提升全办上下的高雅情趣,陶冶情操,丰富广大干部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9、积极参与省里举办的《苏区干部好作风》大型展览,大力弘扬苏区精神,进一步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10、开展我为“十百千亿工程”出力献计微博大赛,通过网络更好地了解民意、凝聚民心、集中民智。

三、具体要求

开展“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主题教育活动,是省委、市委的统一部署。开展好主题教育活动,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主题教育活动的组织领导,办党组决定成立市农业综合开发“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主题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由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任组长,办党组成员、副主任、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秘书科,负责主题教育活动的组织协调和日常工作。

2.狠抓工作落实。各科室要按照办党组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迅速行动起来,广泛宣传发动,精心创设载体,认真组织实施。要在认真总结以往主题教育活动经验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农发工作职责和当前形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开拓新思路,推出新举措,形成新亮点。要重点配合好省里和市里统一组织的活动,形成整体合力,切实在取得成效上下功夫。要紧密联系实际,抓住工作重点,突出活动特色,把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这一总要求贯穿始终,大力营造更好更快发展的硬环境和软环境。

篇10

关键词:小流域治理;发展农村经济;服务农村经济

1基本情况

天祝藏族自治县地处甘肃省中部,降水量265~630mm,年蒸发量1 600mm以上,年均气温-2 ℃,无绝对无霜期。土地总面积7 193km2,其中耕地面积55 693hm2,草原面积462 499hm2,森林覆盖面积170 338hm2(乔灌),工矿企业、居民等用地16 133hm2,未利用地14 637hm2。(上述数据摘自天祝县土地详查资料)。全县总人口22万,其中农牧业人口18万人,是一个传统的以牧业为主的半农半牧县。境内有两大水系,即黄河流域和石羊河流域,以乌鞘岭为界,岭南为黄河流域上中游生态区(流域面积3 634km2,占全县总面积的50.50%)是黄河一级支流大通河的重要水源补给涵养地和庄浪河的发源地;岭北是河西商品粮基地,石羊河流域(流域面积3 559km2,占全县总面积的49.50%)的水源涵养区。他们养育着下游200多万人民,保证了数百家工矿企业用水,是河西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农业生产命脉。长期以来,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草原严重退化,森林线逐年后退,农牧业生产结构失调,农业生产条件及水平日趋低下。林草覆盖由五六十年代的87%下降到现在的35%左右,水土流失面积逐年增加,导致农业发展缓慢,农村经济受阻,人民生活水平低而不稳。

2坚持综合治理的必要性

天祝县依据甘肃省水土流失类型区划分,主要有两大区域,即干旱草原区和土石山区。根据1994年《武威地区小流域普查成果汇编》,境内有小流域115条,其中:黄河流域69条,内陆河流域46条。水土流失总面积4 675k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5%,平均侵蚀强度4 800t/(km2・a),平均风速3~5m/s。尤其是各流域的浅山地区(主要指内陆河流域)和干旱草原区(主要指松山水系和庄浪河东岸各流域)由于受全球干旱气候的影响,年降水不足300mm,本来就不甚茂密的植被越来越稀疏,“三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就全县范围来讲,全县总面积7 193km2,总人口达到23万,人口密度32人/km2,超出国际环境组织提出干旱、半干旱山区人口最大负载能力20人/km2,每平方公里超载12人。因此环境承载能力明显超载,过牧、滥垦乱种等人为破坏现象日趋严重,水土流失逐年加剧。在尊重自然规律,正确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下,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势在必行。同时,也是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3近几年小流域治理成果及效益

3.1小流域治理成果

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缓减小流域生态环境,调节小气候,合理利用流域水土光热资源,促进农、林、牧、副等各业协调发展的十分有效途径。从1992年起至今十几年间,我们围绕这一思路,在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点、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水土保持项目(冰鲁家沟流域、宽沟流域、打柴沟流域、小壕沟流域),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89.50 km2,其中新修梯田889.30hm2,使项目区人均基本农田达到0.13hm2,新修涝池两座,配套灌溉渠道4.60km,使100hm2梯田能够得到有效的灌溉;造林、封禁、种草等措施计7 248hm2,使林草覆盖平均达到45.20%;铺设自来水管道7.50km,解决了两条小流域主干道27km。做到了山、水、田、路、林(草)综合配置,达到了除害兴利,立体开发区资源的目的。

3.2治理效益

3.2.1经济效益显著,群众收入提高。从项目规划到实施方案的落实等方面,注重考虑了努力提高群众收入这一根本性任务。一是修建梯田,增强基本农田的抗旱能力,提高粮食产量。在项目区,1990年与2002年相比,虽然因退耕还林(草)粮田面积减少,但粮食总产量却呈现上升的势头。冰鲁家沟流域2001年退耕还林(草)100 hm2,粮食面积减少,但因在流域治理中,新修梯田113.20hm2,粮食总产量由31.30万kg提高到34万kg,人均增长近100kg。宽沟小流域的石板湾村通过流域综合治理,新增基本农田163hm2,其中新增水浇地8hm2,粮食单产治理前为2 250kg/hm2,治理后通过各种兴农措施,单产提高到4 500kg/hm2(2002年调查数),创出了我县农业开发的奇迹。二是群众得到了实惠。通过农、牧、草(林)等结构的调整,使土地得到了合理的利用,农村各业增产增值,使山区人均年收入由1994年的526元增加到1 050元(2002年调查),经济收入近翻一番。封禁治理措施的落实,解决了各类乏弱畜的补饲困难,为山区畜牧业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3.2.2社会效益显著。通过水保治理,项目区新增高标准基本农田899.30hm2,维修和利用旧输水管道,新修涝池调蓄灌溉,发展水浇地近100hm2;解决了两条小流域的人畜饮水困难,解放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大了劳务输出,发展农副业,为流域群众全面走向小康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2.3生态环境改善。生态效益的发挥需要一个过程和一定的时期。从目前几个示范流域的治理成果看,累计完成封禁3 368hm2,种草(含当年人工草)2 251hm2,造林1 629hm2。只要加强对治理成果的管理力度,相信生态环境及农业生产条件恶化的趋势一定会得到改善的。

4今后的治理设想

天祝县80%的人居住在自然条件差、生产生活条件严酷、经济落后的山区。只要全面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通过各项治理措施配置,依托退耕还林(草)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建设适合天祝县情的生态型农业,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屏障,进而推动县域农业和农村经济向又好又快的发展。

4.1宣传到位,政策保障

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宣传《水土保持法》、《水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加强执法监督和预防保护,使群众牢固树立法制观念,把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自觉投入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管理工作中去,依法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使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步走上法制化的轨道。同时也要健全基层执法机构,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依法制止乱占耕地,乱垦荒地,超载过牧等不合理的经济行为,改变边治理边破坏,治理成效不长久的弊端。在执法过程中要同环境保护、国土资源、草原、林业等执法队伍加强配合,并取得公、检、法的支持,要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做好预防监督执法工作。

4.2因地制宜,合理规划

以黄河流域特别是庄浪河东岸小流域为重点,以“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发展经济”为主导思想,根据各小流域的立地条件,在农田、林地、草地、荒地、道路、村庄等比例调整中,做到互相协调,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并依托先进的农业科技措施,促进农村生产经营活动向产业化、商品化的方向发展,加快山区经济的增长速度。对降雨相对较小的松山水系各小流域,根据当地气候特性和土地条件、农业经营方式以牧业为主的特点,大力提倡封禁治理,引导农牧民因地制宜地采用分区禁牧、轮封、轮牧等方式,积极推行舍饲养畜;同时利用“三个亮点”工程实施的有利时机,发展牧区水利,解决好牧区水源,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通过封育养护来恢复植被,建立牧业饲草料基地。内陆河流域,以生态自我修复为主线,以基本农田建设为重点,正确处理自然修复与人工重建生态环境的关系,突出封禁保护、草场改良、配套轮牧和禁牧等措施,加大生态修复等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力度,带动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4.3生态移民,加快小城镇建设

我县有农业人口已近20万左右,占全县总人口的82%,特别是居住在各流域山区的群众居住条件差而且比较分散。此区域坡耕地及草原面积在2 900km2以上。因此,把居住过于分散的各流域山区水源涵养地的农户搬迁到交通便利,发展速度较快的地方实施小城镇建设,将坡耕地退耕还草,实施封禁治理,使植被自我恢复。在小城镇周围发展集约型生产经营性项目,鼓励农民发展特色种植、特种养殖业和第三产业,这样既可为小流域综合治理提供便利的条件,又能为改善群众生活、发展农村经济提供良好的环境,做到从根本上解决人为破坏生态植被而造成水土流失,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