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的价值体系范文
时间:2023-09-05 17:16: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术教育的价值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美术教育;价值体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1-95-1
一、美术教育的智力价值体系
(一)强化知识获取与信息交流人类的交流与信息传播的方式主要有口传心授、文字记录和图式表达,其中图式表达可超越时空限制,是获取知识和信息交流的极其重要的方式。视觉文化在现代全息储存技术及信息传播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改善思维模式人类文明的成果既是理性思考和研究的成果,也是感知和思维的结果,形象与其他多种感觉品质是形成概念和理解概念的共同基础。阿姆海恩依据格式塔心理学――事物都是完形完整的,整体优于局部存在,事物的性质由整体决定――的观点,提出的“视觉思维”这一概念,强调了形象认识的价值,他高度评价了视觉艺术的地位和作用,并将视觉、语言、逻辑(哲学)并称人类发展的三大中心知识。
二、美术教育的技术价值体系
美术的技术价值体系的核心是利用造型语言对客观事物和内心情感进行真实表达,技术本身包括表达与表现的技巧、技法等。高等学校实施美术教育的意义在于使当代大学生了解和掌握美术语言以及美术语言的逻辑构成,形成具有实践意义的表现技术体系。
(一)再现性造型技术以美术的方式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与表达,再现是基础。再现性技术应用领域极其广泛,几乎涵盖所有学科,具体的应用形态有地形地貌图、气象图、交通图、建筑结构图、工程制图等。美术作品中的再现性艺术多指具象的艺术造型,这其实是一种艺术语言掌握和运用的方式方法。再现性技术核心是大体比例和主要特征,这种技术的学习主要借助于美术基础造型能力的训练。
(二)表现性造型技术再现性艺术之外,还有从造型语言逻辑上考量较为抽象的表现性艺术。美术中的表现性艺术以再现性技术为基础,更加强调造型语言和造型形式的现代性、艺术语言的跳跃性、造型材料的时代性、美术媒介的适用性。再现性造型技术的核心是洞悉事物的本质特征,强调认识的主观性和表达的情意性。尹少淳的总结是:对形体表现张力的体验与理解;对物体之间及其与人之间的同构性的体验;了解色彩的主管特征及其象征意义;掌握一般夸张和省略的方法。
三、美术教育的创新创造价值体系
创新和创造的关键要素在于突破成规,美术教育具有重创造、重创新、重个性的品质。马蒂斯曾说,美术创造是“对人的精神所把握的世界观增加了一种新形式”。马克思将“创造性”和“自由活动”视为等价因素,创造是一种真正追求自由的活动。美术教育能有效地改变学校强调规范和逻辑绝对性、结果唯一正确性、教学形式强制性的局面,对学生创新创造意识和能力培养都大有裨益。
(一)多维性的认识观在对事物发展情态的把握中,逻辑思维固然重要,直觉思维的作用也绝对不可小视。提倡“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学方法,大胆假设靠直觉思维,小心求证靠逻辑思维。直觉思维所表现出的非逻辑性、思维过程的中断性和智力图像性三个特征中,智力图像性特征更多地强调视觉媒介的优势,这正是直觉思维对创造意识、创新精神培养的意义所在。美术教育中包含了对事物的多维认识,包括形象、形状、色彩、材质、技术等,为培养多维性的认识观奠定了基础。
(二)培养创造技能人的创新与创作活动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构思、设计、实践、创新这一完整链条中,包含着具体的制作技术与制作工艺,换言之,就是落实构思设计的实际操作技巧,包括适合表现主题构思的材料选择、适合材料制作的加工技术、造型语言与表达方式的提炼、表现形式的修正、完善与改进等,这里具有重要的技能因素。美术教育给学生的更多的是体验,是在技能训练中的创新与创造。
四、普通高校实现美术教育价值的途径与方法
普通高校实现美术教育基本价值目标的过程中,必须突出科学与人文精神,实现专业教育、科学教育和人文社科教育的有机结合。
(一)充分发挥美术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美术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的教育,美术课堂教学是实施美术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课堂教学内容中蕴涵着大量有待开发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美术教育课程常把表现技能与表现技巧作为教学重点与美术教育的价值目标吻合度不够。美术教育重要的是理解美术的社会文化背景、技术条件、表现技法与表达方式、创作思想与表现主题等。
(二)重视美术教育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通过开展科技文化活动、艺术实践、社会服务等第二课堂活动,可以使大学生充分发挥特长,提高美术素质,得到实践锻炼,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增强他们服务社会意识和参与意识,加强团结协作精神。
(三)充分发挥隐性美术教育的作用隐性教育是针对于显性教育而言的“环境育人”。高等学校所营造的文化氛围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通过不同场合悬挂、装饰、设置一些高雅、励志、哲理的视觉艺术作品,提高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激发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意识。
参考文献:
[1]杨睿,李忠伟.艺术教育在工科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科学教研,2007,(20).
[2]张刚.试论中国艺术教育的问题与改革发展[J].科技创业月刊,2005,(05).
篇2
关键词:信息 现代教育技术 素质教育
我国农村具有9亿多人口,因此农村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与长治久安。作为一名农村教师,更应该切实搞好教育,现今的社会需要的是综合素质的人才,而科技的现代化要求,更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的完美结合。
现代教育技术,是加速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现代育技术应用领域中,课堂教学的优化,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性为宗旨;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所以,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的完美结合是事在必行的。以下就探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学生素质的内在关系浅谈一下。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
现代教育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教材、学生三点一线的格局。现代教育技术强调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改变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尤其是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为主。学生面对的不再是单一枯燥无味的文字教材,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广泛的表现能力,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把传统教法中抽象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立体多元组合形式,使得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状态。
二、具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素质教育
教育的最终在教师身上,所以首先教师要树立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其次要提高应用教育技术的认识和能力,促进课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挖掘教学中的美,结合音美知识作课件,提高教学效率,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德育方面,教师可以利用电教手段把一些生动、富有感染力、说服力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我国教育技术专家提出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全体的“双主”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为中心”和“学为中心”的揉合与优势互补,它贵在“保留―传递―接受”的教学过程,以接受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教师有时处于中心地位,但更多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
“双主”教学模式强调对于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强调学习的目的是实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即现实意义学习,显然,“双主”教学模式有助于实现我国的素质教育和现代教育。
现代教育技术在创建新型教学模式中的地位与作用。只有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使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推进素质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完美结合,拉进城乡办学条件,缩小城乡教师师资水平的差距,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一个发展中国家新型的教育新高地,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贫困山区的教育走出去,不再“闭门造
车”,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中国的教育水平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总之,只有把教育技术真正渗透到整个教育体系之中,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其现代化的使命,使得教学活动更能突出素质教育的主题性,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真正实现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篇3
【关键词】视觉文化 大学文化 传承 文明 美术教育
视觉文化是一种视觉性的象征符号,现代的世界就是由符号构成的。在20世纪上半叶,我国的视觉文化传播大多还是以汉字印刷出版物为载体的。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仅仅依靠传统的文化传播形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进步和人们一系列的追求①。到20世纪80年代,兴起了电视艺术和现代传播科学技术,这样我们传播传统文化和现代视觉文化有了新的平台。从生活中可以发现,当代社会在当代大学文化和美术课堂教育的影响下出现了多姿多彩的一面,下面笔者具体说一下当代社会是怎样由这两个方面来勾勒的。
一、大学文化的社会功能
长期以来,大学有一项重要的职能就是服务社会发展,在这项职能的作用下大学焕发出了生命力。现在,我国的发展日新月异,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凸显出大学的重要作用,因此大学的基本职能也在不断扩展。大学在追求增强核心竞争力目标的前提下,积极发挥主动性,提升大学精神,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进一步推动先进的文化创新和繁荣,为社会文化的发展点亮了一盏灯②。由于大学职能在进一步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中,现代大学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国家最高教育机构,它也是社会文化中心,因此,它承担起引领社会文化和文化创新的重要任务。
大学是社会文化单位,大学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优秀文化时,还在借鉴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对文化进行传播,同时大学也塑造了新的文化,塑造了大学品格和人格,并且也实现了人格和社会的吻合,发挥主动能力为社会做贡献。应该说,社会文化已经有了大学文化。基于此,大学有了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力量。有文件指出,要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文化传播,发展先进文化。因此,我们要在更广的社会文化中解析大学文化,大学文化对社会的影响非常大。
第一,大学文化在优秀的历史传统下枝繁叶茂,它是科学和民主以及创新的理念和思想的很好代表,大学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一批又一批学子,它促使学子肩负完成文化传承创新的任务,另外,大学生在其熏陶下有了昂扬的斗志、向上拼搏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它的闪闪的光芒为社会提供了向前发展的动力,它在原来的基础上为社会提供了更深的发展意义。
第二,大学文化价值体系体现在它的灵魂上,它的核心价值是凝聚了多样化的大学思想,大学所表现出的思想和理想在这里很好地表现了出来,它对全社会成员有一定的感召力,全社会成员在它的感召下有了更加向前的动力③。大学能够培养社会精英,大学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来教化和感染学生,学子深深受其精神价值和先进理念的影响,因此他们能够在社会实践中做出对社会有价值的事情,他们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开拓创新,有利于社会向更远的方向发展。在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下,越来越多的大学注重自身的文化建设,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大学生深深地受大学精神的影响,在尊重差异的原则下积极参加社会变革,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他们从更高的精神高度出发,主动地承担起了国家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
二、美术课堂教育是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的力量
为什么说美术课堂教育是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的力量呢?具体来说美术教育有哪些独特的功能呢?通过美术课堂教育,孩子们会把世界视觉化的方式进行拓展,会把其拓展为很多种视角,他们会有很多种理解世界的方式,一个问题的答案或许会有很多种,并且那种复杂的问题的解决并不是唯一的和固定的。总的来说,美术课堂教育,能够让孩子们学会结合知识的方法来解释世界中的问题,孩子们在这样的方法下获取更好的表现力,在应对各种无法预料的事情的时候采用最适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在这样的基础上提高质性的价值判断④。
美术课堂教育能够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孩子在学习美术时,出现了一个美好的造型的愿望,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学会了制作实用和审美结合的生活的必需品,孩子从中体验到了创造的喜悦和自我实现的愉悦,具备一定的表达技能,能够感知他人的思想和情感,能够具备一定的合作意识,因此会形成各种各样的能力,例如有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协调能力等。孩子长大后,会继续体验自我表现的愉悦,对自己的人生道路进行思考,通过实际的行动,具有了审美价值,并且感知到了他周围世界的美,对其审美的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从而塑造其丰富的人格⑤。
所以,在学校的美术教育中,美术课堂的教育不是进行自我陶醉的课堂,而是要培养孩子们创作作品,或者是培养美的意识为基础的,重点培养其公共道德和创造的精神,以及社会公共道德意识。因此,美术课堂教育对当代的影响非常大。
结语
视觉文化的基点还要归结为人,其最终的要求一定要满足于人,由于人是文化的主体,一般意义上的“行为模式”是人的行为模式,价值体系是人的价值体系。大学文化和美术课堂教育对现代社会的影响非常大,我们应充分利用视觉文化信息,传承文明,开拓社会的新局面。
注释:
①安德雷·宋.设计是什么?——CoLAB的解读[J].周末画报,2012(12):34—35.
②邓成超.论社会和谐发展视野中大学文化的构建[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8(09):53—55.
③王卓君.文化自觉与高水平大学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0(01):8—11.
④约翰.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31):365—369.
篇4
(一)新课程性质与老课程性质的差异
本次美术新课标的颁布针对课程性质与课程价值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改革,更全面具体地阐明了当代美术教育的新思潮。它将“具有人文性质”的原美术课程进行改革,开宗明义,认为:“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凸显其“视觉性”特征,与此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美术教育的根本特点,即“物质材料的依赖性”和“直观形象性”的特点。这样更加突出了学科本体在理解美术教育上的重要性和基础性,同时确立了美术教育的立足点。
(二)新课程性质相对与老课程性质的优越性
新课程性质从过去单纯培养学生对人文历史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感知阶段,从美术教育出发,全方面培育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动手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道德理念和审美情操。以促进学生的创造能力为目标,时刻对学生进行直观形象的刺激,从而达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终目的。
新课程标准同时强调美术课程本身所具有的实践性和愉悦性,使学生学到具体的美术操作技能的同时完成对美术作品的赏鉴和感悟。这么做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学习的同时享受美术作品给人们带来的乐趣和愉悦。这是培养一个拥有自信心、包容心、道德心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必要前提。
二.基本理念的比较
(一)新课标在基本理念上的改动
新课程标准对美术教育的基本理念以原有的实验基础为指导方向,指出了美术课程所具备的四大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注文化与生活、注重创新精神。其中“面向全体学生”成为美术新课标基本理念中尤为强调的一点,其原因是由基础教育的本质所决定。
(二)面对基础教育提出新课标的意义
基础教育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合格的公民、劳动者、专门人才为目的。学生享有平等的入学权利,关注生命价值与意义提升。因此在教育活动中,为避免对基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解释教育本质,把握基础教育的规律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美术课程标准应遵循基础教育的宏观指导方向进行完善和改革。新课表将“面向全体学生”作为基本理念中的重中之重其意义是不可忽略的。教育主体从老师向学生转变的同时,不仅使学生可以正确认识自己同时也可以使学生产生使命感和荣誉感。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程的积极态度,从而为培养心理发展健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打下良好基础。
三.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比较
(一)三个维度提出的意义
相对于旧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美术新课标明确的提出了美术课程应具备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将其纳入课程总目标的基本陈述中。
这更加明确了学校的美术教育在传授知识和技能教育的同时,更要加强学生自学的能力。使学生在正确的并且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中学有所成、学有所趣。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同时不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还要做到恩施并重。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情感态度。这一教学维度的提出,不仅深层次刻画了美术教学观念,也成为美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把握的一项基本原则。
(二)三个维度的提出对美术教师的要求
三个维度遵循了我国现行基础教育的基本原则,围绕教育目的、教育手段提出。强调了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方法与过程,通过对美术的学习进一步地提升学生的自我价值,以优化学生的道德情感,端正对学习和生活的态度为目的进行课程的安排和组织。使学生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日后迈入社会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有针对性的安排美术课程,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活动。
四.教学建议的比较
(一)积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观及其意义
“美术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比2011版和2001版的课程标准,修订后的标准新增添了“积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观”这一核心要义。其意义在于使每一个学生都公平地享有美术教育的权利。
(二)积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观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观主要从围观和宏观两方面对教师做出了要求。
1.从微观角度出发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的程度和情况对学生展开多样的教学形式。有针对有目的组织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对其进行培养,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本原则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让学生有计划地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为根本目的进一步深化对美术的学习与教育。
2.从宏观角度出发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篇5
论文关键词:应试教育 高校美术教育 现状 冲击
应试教育,通常被视为一种偏重于通过考试,以分数来衡量学生水平,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送进更高一级学校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与素质教育相对应。应试教育主要出现在高考、中考的一般文化科目中,这种教育以应付升学考试为主要目标,以“硬件”学科重点教、要考的内容反复教为主要手段,从挤时间,扩大“运动量”上找出路;以反复灌输为方法,根据考试分数定质量,以“质量”高低论奖赏。根据这种管理方式和体系实施,尽管苦了学生,但可能升学率会暂时上升。这一教学上的短期行为反馈给社会、家长和学生,又使这套管理方式和教学体系得以强化。但在以落实素质教育为己任的艺术类教育中,似乎少见。
时下,随着扩招以及经济发展下艺术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老牌艺术院校竟相致力于自身原有学科的重新分化与整合,以求新的扩充与发展机遇。高师院校更是力求办学效益的提高,部分学校对美术专业特别青睐,以致大量的美术专业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不少长期将美术视为“游艺”或“准学科”而对之不屑一顾的综合性大学,也将建构美术专业作为扩大规模、完善学科结构的新思路。美术考生成为当下高考大军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全国几所美术院校“分割天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众多考生同挤独桥的现象已成为历史。应试美术教育至此应运而生,并在美术考前教育中起到举足轻重的影响。
在美术专业高考人数纪录不断被刷新的同时,少则几千,多则数十万考卷带来的巨大经济收益和“看上去很美”的繁荣场景似乎总能让招生院校深感欣喜。在高考大军的不断冲刺下,虽近几年学龄青年总人数有下滑之势,高考大军在数量上已不及往年,但美术类考生却没有减少。从最初一个省就那么几千人报考美术到今天的几万、十数万之众,应该说挑选到的考生质量不会太差。然而事实却总是出人意料。学生面对激烈的高考竞争,合理的升学诉求我们当能理解,画室投机的市场运作机制能在多年的美术高考博弈中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我们也无可厚非,但学生质量下滑却成了美术专业招生单位不得不面对的新课题。大学课程的一再调整,教学大纲的多次修订,从另一个侧面验证了大学美术教育也在不断地适应应试美术带来的巨大冲击。这种调整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传统发展型
这种院校一般开设美术系科较早,在美术教育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独有特色,在同类专业中形成了较好的声誉及地位,在招生及学生培养中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可以轻易立于不败之地。这类院校一般招生人数不多,受扩招的影响也往往较小。对生源质量要求较高,高考应试题目难度较大,简单的应试教育培训办法不可能轻易取得成功。因为这类学校师资力量在全国艺术院校中名列前茅,师生比在一定程度上受扩招影响不大。这类院校的授课类型一般有两种:一为画室制。画室导师制对于落实教师责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系统性、群体性及主观能动性有良好的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教学质量。学生入校之初就能有一个相对清晰的目标,大学4年甚至研究生阶段都能朝着目标不断发展。二为两段式教学模式。这类院校在美术教育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除中国传统书画专业等几个少数专业大一学生不分专业方向外,其余专业全部送由基础部统一管理教学,一年、一年半或者两年不等。基础课程结束以后再由其原来所在的学院、工作室“领回”,继续该生在专业领域的深造。较之以前的学生进校就分专业不同,现在各大学、美术学院都加大了对基础部的投入,80%的美术院系都设立了基础部。很多基本功扎实、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都投入到基础教学的一线,力求通过不断努力提高学生的基础修为,将学生的专业基本功夯实,以便于后一阶段划分具体专业的教学工作的开展。
二、操作应用型
随着设计类专业的发展,社会对设计人才和操作应用性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其地位在现代美术教育中越发显现。所以,培养美术专业学子的设计能力和操作应用能力成了当代大学美术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院校一般为一些工科院校或综合性大学,它们受传统学院派美术教育影响较小,可以在当代艺术教育中创建其新的教学模式及价值体系,扩招和新的应试机制给这些院校带来了发展机遇。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这些院校的美术课程设置早已走出了传统简单的制图模式,部分重点院校其专业性相比专业院校也毫不逊色,而工科院校在美术社会功能中实际应用的优势却是传统专业院校所不具备的。这类院校往往借助学校在工科上的优势,结合学生基本的审美能力以及素描色彩表现能力,通过美术欣赏、鉴赏以及电脑、机械制图甚至物理、数学等课程的辅助,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和艺术认知水平,将教学与社会应用实际相结合,力求在应用技能的培养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结合美术教育社会化、功能化,在教学中做出相应的能动性调整,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三、内涵发展型
业界当下对美术专业的基本功有一种新的看法。所谓基础,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文素养;二是造型能力;三是创造力。这种新的看法恰好给一些美术专业新招生院校带来了发展机遇。这类院校的美术专业起步稍晚于传统美术院校,虽然在操作应用上缺乏理工科院校的有利条件,但具备其他学校不具备的人文社会环境。可以利用文科院校在社会科学上的优点,充分发掘美术学科的发展潜能。其教学计划不会对学生有明显的专业划分,没有国画、油画、版画之说,轻技能而重理论修养,尽最大可能地在满足教学大纲课程设置的同时提高学生专业修养。走出了技术至上的误区,脱离了传统美术教育,更具职业技术教育的性质,努力落实其具有审美文化教育特征的效能。这类院校认为,当下的美术教育已经出现了一种不好的教育趋势,即重视教育、轻视育人;重技术传授,轻理论研究和人文精神认知;重传授和接受知识,轻综合能力培养。所以,这些院校力求能开拓出一种新型的美术教育模式,以适应美术发展新的需要。开设课程一般分为:美术教育课程、教育哲学课程、教育心理学课程、教育社会学课程、教学研究课程、美术史理论课程、教育实践课程、美学理论、前沿知识课程等。这种教育模式和操作应用性有很大区别,更看重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及专业理论修为,在培养学生专业技法的同时往往更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近现代绘画艺术、设计理念及当下艺术思潮予以重点把握。在具体美术作品的创作与分析中,怎么画、绘画媒材的选择上已不再重要,而是将关注的焦点落实到画什么,和探求画面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和社会语境之中。
四、投机取巧型
美术考生的庞大数量,使一些院校看到了其中的巨大商机,蜂拥而上的专业设置,必然带来招生规模急剧扩大,以至出现不少地方招生人数与报考人数持平的状况。择优选才的原则面对这种状况苍白无力。因而不仅多少年来美术专业的文化录取分数在低水平上徘徊,而且生源的专业素质也呈下降趋势。如某大学的独立二级学院,在生源好的前几年,美术专业一年招生人数就达1000人之多。而在最近生源因受艺术专业就业率以及生源人数减少等影响,招生人数急剧下滑。这种完全为经济效益而招生的行为,不但成为教育弊病发展的温床,也成了我们今天看待艺考冷热程度的晴雨表。更有甚者,有的学校本身并不具备单独设立美术专业的实力,却因为特定的环境成为受益者,在不具备培养人才条件的情况下,唯有实行新的变革以适应社会、考生及家长的求学期盼,引进一些看似时髦、前卫的西方现代艺术理念并树立起自认为新的审美和评判标准,披上“85思潮”“新生代”的外衣,克隆着一个又一个美术“神话”。笔者认为,无论课程怎么调整,只要是利于学生成长,培养学生艺术修养和操作技能的课程,一些创新和尝试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反映了学校对美术教育的能动或被动作用,也为当下美术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努力。然而,在所谓新的、世界的、前卫的艺术理念指导下,这类院校在学生进校后,往往不按常规教育行事,其借鉴的是所谓的西方美术教育内容,认为基本功完全不重要——这是专业院校做的事,他们要做的是与国际接轨,而随改革开放涌入的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成为其专业设置和教学的“救世主”。教学中的“因人设课”“随机应变”更是屡见不鲜。至于作为学科教育中应有的合理的课程结构、完善的教学内容,就更是无暇顾及了。开设课程类别五花八门、名目繁多且诞生众多的新名词,什么笔墨实验、综合媒介……不断变化的新颖名目成为其教学大纲最大的噱头,其实仔细研究后发现不过是新瓶装旧酒。而学生在缺乏明辨是非能力的情况下,往往会被这花样百出的新名称搞得迷失自我,成为这些“新模式”的失败试验品。当然,这类院校在美术不断发展中也必将慢慢淡出历史舞台,但其消极影响却不是短期能消解掉的。
篇6
一、小学美术教育阶段注入传统民间美术的必要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几千年的艺术沉淀里面蕴含着许多的艺术教育资源。美术教育不仅需要传承传统文化中美术的知识与技能,同时也需要追求美术教育中审美情趣的生发。小学美术教学它不是以培养美术专门人才为目的,而是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服务的,是为民族精神教育服务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其性质决定了与此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美术是人类智慧表现形式的结晶,具有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品质的功能。让传统美术经典之作进入课堂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达到课标中美术美育功能的一剂良方。
二、小学美术教育阶段注入传统民间美术的可能性
中小学美术教育专家尹少淳先生指出:“基础美术不是专业美术,而是一种生活美术教育。”学生学的不是专业美术,不是让孩子掌握许多的绘画技巧,美术教育是在全方位塑造学生人格的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如何在美术中溶入传统文化是关键所在。陕西省是文化大省,天时地利,为小学美术教育浸润传统文化具备了丰厚的沃土,提供了许多的可能性。比如:关中的木版年画、皮影誉满全国,陕北的剪纸、凤翔泥塑美轮美奂。其他诸如布玩具、石雕等异彩纷呈。为了避免民族传统文化在不久的将来只能在书籍和博物馆中才能找到的尴尬局面,必须在基础教育方面加大力度,从根本上使民族文化得到传承,而传承的关键是要从小学生做起,加强对青少年的民族美术文化的教育。
三、小学美术教育阶段注入传统民间美术的策略性
小学美术教育扎根于传统文化将使教育更有生机。各种传统艺术形式都可以是美术教育的载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的可行性有许多可行的策略。首先,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自己要时刻丰富自己的传统文化底蕴,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对于教材中的内容如何注入传统民间美术,拥有较高的敏锐性,拥有丰厚的传统文化根基和相应的艺术修养,才能更好地向学生阐述古典艺术作品中的美,达到提高学生审美品位和审美判断能力。
1.结合本土民间传统美术体会民族传统之美
所谓“民间美术”,民间美术是由人民群众创作的,以美化环境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流行的美术。从社会意义上来说,民间美术产生于民间,扎根于民间,服务于民间,它与人们的情感息息相通。并且,它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从这一个意义上来说,认识民间美术有助于学生培养一种朴实的生存情感以及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窗花剪纸是陕西民间最广泛、最普及的民间艺术活动。在三年级上册中就设置了一课《剪纸――花草》,教材中安排了许多有吉祥寓意的花草剪纸造型,在上课时,可以讲剪纸中的传统吉祥图案及各种图案的蕴意,许多内容、许多方法更可以结合多媒体来给学生得到一些文化艺术的熏陶。
陕西凤翔泥塑的色彩别具一格,非常鲜艳,对比强烈。例如:在二年级上册第十七课《动物乐园》中,教学通过对比、拆装雕塑动物等活动,明白了立体泥塑动物的制作要从基本形体入手,要抓住动物特征,采用切割、揉捏等技法创作。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陕西凤翔的泥塑中就有许多可以借鉴的艺术形象,陕西凤翔泥塑用色不多,以大红、大绿和黄色为主。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临摹泥塑动物形象的手段,增强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2.利用中国画的笔墨意韵感受民族传统之美
小学美术教学应该增强教学的文化意识,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渗透,中国画是世界特有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学生从小接触学习中国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情感,也是中国画传承与发扬的重要途径。例如:三年级下册《彩墨游戏》一课中,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尝试完成一幅水墨小品画,在开放式的笔墨游戏中体验、感受笔墨变化,学习水墨的画法。另外还可以利用中国画的传世名画,将传统文化渗透到美术课堂教学中。如三年级上册第三课《画中的线条》,在讲各种不同的线的表现时,可以让学生欣赏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等这样一些具体的作品,还可以给学生讲授中国画中的“十八描”,感受中国画线条的特有的艺术魅力。在欣赏中国画的同时,使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熏染和浸润孩子的心灵,使他们从小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幸福与自豪,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篇7
【关键词】多元文化;美术文化;优化教学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的文化交流也在加强,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当前美术文化朝着多元化发展,促进了高校油画教学的进步。在高校油画教学中,要抓住多元化的发展机遇,完成油画教学的进一步突破及发展。
一多元美术文化发展背景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种文化的相互碰撞与交融,使多元文化不断更新、发展加速,新的文化层出不穷,对人们的观念产生了冲击。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反映文化变化发展的主要阵地,在多元美术文化发展背景下,艺术作品中也出现了许多变化。高校作为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教育工作者应关注到学生思想的发展变化。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多元的美术文化具备如下特点:其一,多样性,在各类文化的冲击下,多元文化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产生冲击。其二,联系性。多种不同的文化相互交融,实现联系与互动,在发展中进一步形成新的文化。其三,民族性。在当前多元文化发展下,我们要保持本土特性,坚持民族特色。
二多元美术文化发展背景下的高校油画教学
1.坚持油画的本质。尽管多元文化为文化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包容性,但是在高校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在信息快速传播以及自媒体的形成中,新的观点不断出现,一些良莠不齐的观点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带动下快速传播,对各方面造成冲击。具体到油画的学习与发展中,也会出现一些新奇的作品,这些作品背离了艺术对真善美的追求,有时甚至传播丑陋、消极、落后的思想。高校学生一方面是新鲜文化的接收者,另一方面又缺乏自己的判断,很容易被蒙蔽。此时需要在教学中为学生坚定“艺术是什么”“艺术来源于哪里”等问题的答案,避免学生误入歧途。在油画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三大阶段,不断出现新的突破,以及一些推动历史发展的画家。比如,莫奈追求光与影之下色彩的变化,其之后发展的印象派画作进一步丰富了油画的表达;凡•高追求油画中情感的表达,表现了油画在情感表达方面的张力,实现了油画发展的突破。这些大师尽管在某一方面发展和突破了油画,但是都是在油画的实质基础上进行的。当代高校油画教学需要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其基础与前提就是引导学生认识油画发展的规律,实现教学的突破及完善。2.鼓励学生尝试创新。油画教学要想取得发展,就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创新。对于一幅油画作品,除了为学生讲解其本身的创新意义,还可以带领学生去重组一幅油画作品,探索其中的奥秘。一幅油画作品比较重要的是篇幅的布置、画面的色彩等,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带领学生一同探究其中的奥秘。如夏加尔的《散步》,夏加尔自己是行走在陆地上的,而妻子在空中飞着,在这幅油画中,教师需先引导学生思考,创新在何处,进而引导学生探索如何实现教学的突破及完善,这也是当前油画教学的一种思路。在《雅典学院》这幅画中,引导学生对画作中人物位置进行调换,看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等。这些简单的创新是要让学生仔细地领略简单的变化对教学可能带来的影响,从细节中重新探究油画的内容。3.立足于民族特色推进油画的发展。在油画学习中,需要坚持我国的民族特色。我国当前的油画教学体系,多数是引入西方的油画教学体系。一个民族的艺术要想发展,必然有民族特色。因此,在多元文化发展下,要坚持民族特色。例如徐悲鸿的《愚公移山》,画的是我国的传统故事,而画面上却是印度人,这种中西合璧的写实风格凸显了画作的艺术价值。很多人问徐悲鸿为什么画卷上的人物都是印度人,还都是的,他回答说,“艺术但求表达一个意思,不管哪国人,都是老百姓”,巧妙地将主题立意表达了出来,这幅具有特色的画作也成为经典。4.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加以引导。艺术学科侧重发展学生个体的特色,要想成为艺术大师,需要学生在坚守艺术底线的过程中实现绘画的突破。在当前高校美术教学中,整体上存在着重技术轻艺术的情况,这需要转变。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本身的情况入手,引导其实现个性化发展。如有些学生用色大胆,善于捕捉色彩的变化,教师要引导这部分学生从色彩入手,形成自己的特色;有些学生在绘画角度的选取上独特,则要引导这部分学生进一步以此为突破。在当前的高校油画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色,发挥学生的优势,实现教学的进一步突破与完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油画观,培养学生的油画审美能力。
作者:陈淼 单位:郑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饶湘平.油画教学的误区[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2]崔卫.学校制度下中国美术教育的起源与早期发展[D].南京师范大学,2005
[3]王春霞.油画教学初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
篇8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模式观念更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艺术设计将成为人类十分主动和相当自觉的一种行为。大至建筑、环境、公共艺术、城市规划,小至食品、服饰、生活用品、劳动工具等,总之,人类一切生存空间、物质和生活方式,都要经过精心而富于创意的设计,人类将生活在一个经过了设计并不断被设计着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之中,甚至达到离开设计便无法生存的地步。也就是说,在这个新世纪,设计本身将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将成为一种历史沿革的文化。因此,我们称这个世纪为“设计文化的时代”。不管人们愿不愿意,或是否自觉,它都将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推动着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
因此,宏观环境的新特点对艺术设计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经济体制的转型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需要从政治、思想、理论、科技、文化、法律等方面提供保证。但最根本的是提高人的素质。人是社会的主体,人文素质的高低决定社会的文明程度。我们应当看到,当前设计艺术和各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向综合化的方向发展,文理结合,人文、社科已成为人才整体素质培养的基础,这已成为未来专业改革的趋势。因此,专业上要进一步拓宽,着重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适应面广、应变能力强的人才,已经成为20纪的必然趋势。目前,社会对设计艺术人才的需要,已经呈现出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的特点。
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面对国家对艺术设计事业发展的需求,要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新人才,首先就要转变原有的人才模式,更新教育观念。从设计艺术的人才模式来说,就要把现在比较单一的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转变为进行知识、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教育,把专业教育与知识教育结合起来。即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的教育,增强其适应社会的能力。逐步建立起厚基础、宽知识、能力强,素质全面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此,要进一步强化现代教育的意识。社会进步要求人才的素质全面提高;市场经济,要求人才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人才有更高的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高科技的兴起,要求人才具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基础和掌握现代技术的能力;加强与国际接轨,要求人才对世界文化有更深入了解和批判吸收的能力。总之,教育要为现代化服务,教育思想首先必须现代化。
在推进艺术设计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不要忘记就世界范围来看,著名学科教育的发展都强调其特色性,结合中国的国情,办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才是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方向。
我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和其他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多民族性,决定了我国设计艺术教育的特定性。我们不能无视自身的文化背景去完全接受和模仿发达国家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而是应积极地去创造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模式。
一、积极引进并消化发达国家的设计教育模式
毋庸置疑,我国近代高校设计教育的产生和近几十年的变化、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到西方及日本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的影响,特别是在最近的20年中。随着改革开放和国门的打开,西方和日本的各种不同的设计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不断传入我国。确实,这些都给我们的设计艺术教育带来了一些推动。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对西方和日本的设计教育的历史缺乏一种系统和整体的了解和把握。对他们近现代学校设计艺术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各国设计教育思想、目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的影响等史实了解甚少,所以在面对不同国家的各种设计教育思想理论和经验时,就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进行有效的借鉴,于是,“生搬硬套”“模仿抄袭”甚至“牵强附会”的现象时有发生。再加上我国设计教育研究领域的力量相对薄弱,这使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或加剧了我国设计艺术教育领域的混乱局面,影响了我国设计艺术教育事业的健康和有序发展。总之,引进是对的,但我们必须进行消化,在消化当中有效地结合中国国情和中国特色,建立中西融合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
二、“尊重传统,把我们的国粹引入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理念中去”
从文化的观点看,人、社会和自然构成了一个世界的有机整体。形成了以人为中心的生态环境,任何民族的造物活动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环境。在造物的同时也确定了自身特有的审美观念,形成了独到的艺术风格和与众不同的民族文化,反映出不同社会结构影响下所产生的民族精神。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千姿百态。它包括着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和思维方式,其思想智慧和造物原则已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教育模式,培养出自己的设计师,就必须正确了解中国的灿烂文化,“尊重传统,结合传统才能创建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观”。
三、结合地方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多民族的国家,由于我国各地区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和人文背景不同,行业和地区之间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性,这就决定了每个地区自身的发展优势和特色。如何结合地方特色优势,发展地方经济,是我们形成设计教育特色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在这里,无论是教育部属的高校,还是地方属的高校,很重要的一点是工业设计教育的发展要以市场为基础,即就是在结合地方特色的同时,也必须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服务。特色的建立必须以此为基础,我们可以拿宁波和上海两城市作一个比较,宁波是一个以轻工产品、纺织服装、商业为特色的港口城市,是一个乡镇企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上海则是国际化的大都市,在高科技和信息行业方面有着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上海又是重商业区。所以就发展工业设计艺术教育的特色方面,宁波的工业设计教育应以轻工业产品等小型产品的开发为其特色的一部分,而上海则应以高科技和信息产品的开发为其特色。当然,一个地区特色的涵盖面是相当广泛的,不像上述例子那样简单,这需要我们的设计教育者对地区特色要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抓住高校所在地区的特色,以地区特色作为高校设计教育特色形成的一个因素,这样才能真正地结合地方经济特色,有效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这是一个双赢的关系。同时也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一种方式。
转贴于
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事业发展经历了“工艺美术教育到艺术设计教育”的历史沿革。如果说工艺美术教育是以工艺美术行业的技艺传统、生产工艺、创作设计传统,发展为一条教育主线的话,那么设计艺术教育将是以现代工业生产与传统工艺美术生产中设计活动的艺术内涵、科学内涵与文化内涵的实现为主线的。或者说,是以人的创造力的培养为主线的。在艺术设计教育中,没有行业之分、没有创造与设计活动的新旧之分,它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人的合乎社会发展趋势的、感性与理性协调发展的“创造力’的培养,如果说工艺美术教育与艺术设计教育这前后两种教育模式之间有所区别的话,那只是前者是以一种纵向的、行业的划分为基础的,后者则是以一种横向的、行为方式的区别为研究前提;前者是一种静态目标的培养方式,后者是一种动态目标的培养方式;前者是职业技能的培养,后者是人才素质的培养。
不言而喻,艺术设计教育不应当是仅仅为某一行业,或某一生产领域服务的教育手段,而应当把重心放在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与确立未来社会人类生活方式与文化理想的高度。设计艺术教育不仅是高等艺术院校内的事业,而应当是社会的一项教育事业。怎样通过好的设计来真正提高人的生存质量与生活方式,怎样通过好的设计来促进社会健康、合理的发展;怎样通过好的设计来实现更多的人的创造力的开拓;实现更充实,更完美,更理想的人生,这是开创中国设计艺术教育新的思考。
当前,在我国设计艺术的起步既面临社会经济起飞的时机,但同时也就伴随着设计教育定位中的某种被掩盖的倾向。人们感觉到大学生的人才素质在不断下降,而且现在已经到了很低的水平,显然经济问题、能力问题是当前社会中最关注的两个热点问题。人们对人文精神的关注自然要减少。这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经济和社会价值的种种变化在设计教育中的反应。其实,从宏观上教育应是一种社会行为,不能仅仅是一种经济操作。即使是设计教育这样的,与社会生产与经济有密切关联的教育领域,教育也仍然应以文化传承的目标为第一责任,只有把艺术设计教育的本质思考与人类对于’设计”的社会价值与文化思考的大主题结合起来,才能从中真正求得21世纪艺术教育的新起点。很显然,要实现设计艺术教育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经济与生态环境的优化,而且需要社会人文环境的优化。
为此,我们必须实现价值观念的转型,抛弃技术万能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物质享乐主义的价值观。构建一种尊重他人、关照后人、公平对待自然的全新的文明观和价值观。而要形成这种充满人文理性的文明观和价值观,离不开人文素质教育。自然科学是一个知识体系,侧重于教人求真;人文科学既是一个知识体系,又是一个价值体系、理论体系,更多地教人求善求美。人文科学教人如何做人,如何服务于社会,能为学生启示方向、陶冶情操,帮助他们认识自身、认识世界、认识个人对社会和子孙后代的责任。当然,我们谈论人文精神,需要持一种实质性的、基本的、确定的内容,我认为这一点内容是通过我们的设计艺术实践活动、实现对人的真正关怀,包括社会对人的关怀、人对人的关怀,人对自己的关怀。社会对人的关怀体现了一个公正合理和尊重人格的社会,人与人的关怀体现了对真、善、美的生态环境的追求,人对自己的关怀表现为一种高尚的情操和人文修养。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如果没有一点这样的内容,也很难称它是具有人文精神的。
纵观世界各国对于设计艺术教育发展的历程是与各个国家文化、经济的背景相关联。英国的设计教育比较注重英国市民消费文化传统的传承;德国设计教育富于理性设计传统的特征;法国设计教育呈现着一种融艺术精神于一体的特色;而日本设计教育面对经济高速发展,因而与企业及市场经济的相关性则更为明显。但总的发展方向上,各国设计教育都在不约而同地强调设计中的人文内涵。我们应从世界各国设计艺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吸取历史经验,站在更高的基础上把握我国设计艺术教育前进的方向,找到中国设计艺术教育前进的方向,找到中国艺术设计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高教学会[J],《江苏高教》,1998.第2期
篇9
【关键词】本土课程资源;民族地区;价值
民族地区我们这里主要指的是少数民族聚集区,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本土课程资源,不同与普遍意义上的课程资源开发,民族地区本土资源具有特殊的意义,它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多元文化教育、民族文化传承以及边缘课程的关注都有一定的价值。
一、多元文化社会背景与多元文化教育的需要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已经成了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个领域都有了飞速的发展,世界各国各地区的联系逐渐紧密,文化的争端与冲突也开始凸显,文化问题开始成为各个国家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之一,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提出多元文化是处理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基本原则,其后分别在2000年的《2000年世界文化报告》以及2005年的《保护文化内容和艺术变现多样化公约》中,谈到了文化冲突、文化多样性以及多元文化并存的观点。多元文化成为各个国家解决民族文化矛盾的基本准则,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 education)指的是在多民族文化共存的国家中,允许各民族文化共同,平等的发展,允许、保障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群接受到公平教育的机会和权利,丰富和完善整个国家的教育体系和教育内容。多元文化教育概念的提出始于西方,后来渐渐成为了全世界发展民族教育的理论基础,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也在不断延伸,从关注不同民族的文化教育,到开始关注移民、有色人种、残疾人、以及直到开始关注不同地域,不同阶级,不同家庭环境的文化背景。多元文化教育与“一元化教育”(monoculural education)是相对的,后者强调让学生掌握“共同文化”、“主流文化”,是单方面的适应,即少数民族或群体服从(或被迫服从)多数“民族或群体的文化规范从未放弃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和群体特征。而多元文化教育,更多的是从文化的类型、文化过程的多样性的角度出发,是文化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反映的更多的是社会文化的要求。
张诗亚先生提出了一个文化生态系统的概念,他认为:“文化生态系统通常包括三大部分构成:第一,自然环境,即群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条件(包括非生物)的总和;第二,社会环境,即与群体生活相关联的各种社会条件的总和。它包括该群体所构成的社会内部诸方面和该群体与其他群体的交往、关系等外部环境诸方面的关系;第三,精神环境,即该群体所共有的道德观念、价值体系、风俗习惯、宗教形态等诸方面的总和。”①文化生态系统的三个部分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使生态系统保持动态平衡,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精神环境造就了我们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多样的文化生态系统,因此张诗亚先生多次提到“多元共生”的理念,用来形容西南民族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格局。除此之外,不同的文化生态系统,会产生不同的教育,不同的教育对于文化生态系统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文化生态系统和教育是相互适应的问题,一定的文化生态系统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
我国既有来自本国各个民族的民族文化、各个地区的文化,也要来自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相互融合,从而构成了一个丰富的多元文化社会,地方民族文化是多元文化社会中最重要的一环,基于多元文化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不同文化背景个体的生存能力与多元文化适应能力,就更要关注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课程资源单一性的现状,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不仅要接纳主流民族文化,还有接纳与教授非主流民族文化,特别是本民族的文化。
二、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需要
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来看,文化的传承即是教育。文化的传承是通过教育得以实现的。教育人类学认为,“人类的自我定义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传递和建构的过程,是统一现实与未来之间实现传承、创新、发展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人类整体对自身的定义,它通过特定的方式实现人类认识的几点并转化为个体的自我认识,实现个体的自我定义。”②课程作为教育活动的要素之一,课程是文化的形式,文化是课程的资源,文化价值观的演变会直接影响到课程价值取向的演变和课程知识的选择标准,文化结构影响着课程的整体建构,文化的质量决定了课程的质量,文化的发展水平决定了课程的发展水平,课程的发展也影响着文化的选择、传承和发展。
地方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创造和积累的文明成果,是人类长期发展创造的,承载着丰厚的知识,地方文化自成一体,通过社会生产生活不断繁衍
、更新和传承,它是人类永恒相伴的文化体系,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基层文化,是文化之根本,张诗亚先生指出:“如果说某一文化是某一部分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互相作用的适应形式,那么,不同的生存环境,就将不同的适应方式,即不同的文化形态。教育作为文化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必须将其同整个民族文化生态系统联系起来考虑,才能相对正确的认识教育的系统功能。”③钱穆先生指出:“上层首当关注其学术,下层则当注意其风俗。学术为文化导先路,苟非有学术领导,则文化将无向往,非停滞不前,则迷惑失途。风俗为文化奠深基,苟非能形成为风俗,则文化理想将无向往,非停滞不前,则迷惑失途。风俗为文化奠深基。”④无论是张诗亚先生的文化生态系还是钱穆先生文化分层的理论,都确定了地方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地方民族文化,滋养着主流文化,地方民族文化也应该纳入教育系统中来。
先生提出“文化自觉”,意思是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文化,其次要学会尊重、理解和欣赏研究其他民族的文化,研究“我文化”和“他文化”在人文世界中的角色和贡献。本土知识教育是一种文化的学习,是一种文化关照下的学习;关注本土文化,既是教育本质体现,又是民族发展所需,因为教育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方式,教育在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塑造民族性格、开放民族胸怀、提升民族理想、推动民族文化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⑤
三、对“主流中心课程”批判的关注
近年来,一些学者首先对于“主流中心课程”(mainstream-centric curriculum)进行了批判,一般来说,课程的制定反映的是主流社会群体的意志,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课程也是体现的主流文化,并且渗透到每个学生个体的生活中,批判理论家们认为,,这种课程是以占主导地位的民族(优势民族)的经验、文化、历史、观点等为中心设置的课程,忽略了其他民族、种族、宗教等族群,课程就是一种“文化资本”,是统治阶级或者阶级中的一部分的“文化资本”,布迪厄和伯恩斯坦(bernstein,B.)认为,统治阶级的意志往往在课程中占主导地位,这些知识被认为是最合法化的知识,课程中的知识以及个人处理这些知识的能力,就成了阶级、性别和种族文化以及经济再生产的一个重要机制,阿普尔提出,国家课程可以被视为一个问责系统,同时它也推动了另一个系统的形成,在这个系统中,学生被前所未有的分层和排序。换言之,在批判教育理论中,国家课程反应的是主流人群的文化,在不自觉中造成了不平等和差异,尽管课程宣称是“客观的”。
“在我们这样一个为不同权力所撕裂的复杂社会,唯一可能的“凝聚”是我们公开承认差异和不平等的前提下的凝聚。”⑥课程不应该被当作是“客观”的,相反,课程必须不断的主观化,即不断“认识自己”在文化历史,社会利益中的根,而不是去追求同质化。“一个民主的课程和教学方法必须始于对“教室里的社会定位和文化格局的差异以及他们之间的权力关系” 的认可。因此,我们关心的真正公平的待遇,必须是把课程建立在那些差异的认可基础上,这些差异以清晰可见的方式赋予和剥夺学生的权力。”⑦
我国民族众多,对于课程编排,特别是对于民族地区学生课程的编排和设置,更应该考虑当地民族特有的文化,否则可能会造成人格内部的文化冲突,形成家庭文化、社区文化、学校文化间的断层。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靳玉乐.多元文化课程的理论与实践[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3]班克斯著,李萍译.多元文化教育概述[M].台北:台北心理出版社,1998
[4]张诗亚.西南民族教育文化溯源[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5]冯增俊.教育人类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6]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7]罗晓飞.本土与创新―基于地域文化为教育资源的美术教育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0(10)
[8][美]迈克尔W.阿普尔[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注释:
①张诗亚.西南民族教育文化溯源[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8页
②冯增俊.教育人类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139页
③张诗亚.西南民族教育文化溯源[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④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⑤罗晓飞.本土与创新―基于地域文化为教育资源的美术教育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0(10)
篇10
新生活运动在开展的过程中,提出了民族复兴的口号,而且建立了新的价值体系,这项运动的理论核心是礼义廉耻,是一项有效的治理国家道德规范措施。新生活运动对礼义廉耻下了新的定义,而且对国民不合理的生活方式进行了批判,采用新的理论体系对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了合理的解释。新生活运动对廉耻有着这样的定义:廉是行动的导向,耻是行为的动机,在平时的生活中,一定要明于廉、发于耻,还要注重礼节,在礼义廉耻中,首要的任务是行礼,这对构建文明的国家有着促进作用,无论是在军队还是家庭中,都要注重礼节,所以,在新生活运动中,礼占有重要位置。新生活运动是围绕民族复兴展开的,这项运动可以促进生活艺术化,可以提高国民的素质。新生活运动还提出了三化的生活方式,即军事化、艺术化以及生产化,军事化主要是指在生活中要守秩序、严纪律,还要改变以往散漫的生活习性。艺术化是指民众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按照道德规范去操作,在待人接物方面,要严谨谦和,待人要宽厚;在处事方面,要勤俭节约。生产化是指在务农做事的过程中,一定哟啊具有刻苦的精神,还要做到自食其力,提高工作效率。军事化、艺术化、生产化的生活方式,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对部队有着一定约束作用,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还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这项运动开展以来,得到了人们的支持与认同,这也达到了生活艺术化的效果,动员民众自觉的加入改变不合理生活的行列,使人们可以艺术地生活。
2生活艺术化对工艺美术的影响
新生活运动实现了生活艺术化,其提出了新的生活方式,对之前不合理的生活方式进行了改革,从衣食住行多个方面对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了改革,还促进了工艺美术的发展。新生活主张艺术地生活,使传统造物在规范化中更好的发展,还主张将社会经济与新生活精神结合在一起。我国的工业比较落后,为了避免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一定要提高经济水平,还要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对传统的生活方式要进行改革。新生活运动还提倡购买国货,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可以增进生产,是提高我国生产力的有效措施。生活艺术化,提倡国民在待人接物时,一定要合理运用生活技能以及方法。生活艺术化的内容几乎涵盖了“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民众的生活受到社会的制约和限制,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派生出了优化社会环境,提高国民健康、文明素质的积极效用,给许多城乡创造了清洁、井然的秩序,给大多数家庭和民众灌输了健康、文明的意识。在客观上为现代工艺美术设计提供了社会环境。新生活运动提倡“集团生活”,它使艺术走出“象牙塔”为大众服务,使设计师了解民众的实际需要,为市场而设计。林风眠在《艺术与新生活运动》一书中认为:集团生活与艺术的关系非常密切,他写道:“艺术家常常因为清高的观念而不习惯于集团生活,也因为觉得集团生活有损个性而反对,可是明白了集团意识的必要,就会合理运用个性来谋集团的幸福。集团生活可以促进艺术家对于社会的认识,可以深入民众,而知道民众的苦乐之所在及其需要。艺术家如果替众人服务,替众人求生路,他自己便该有集团生活。集团生活会使人认识人生的真意义,增进人们互助精神,更能加强人们的同情心。这对于负时代使命的艺术家尤其重要,艺术家如果有集团生活,随时随地与大众接近,不但自己可以更清楚地看到社会上一般的生活,并可以得到许多最有意义的艺术作品的材料。这种作品不但本身上是伟大的,而且对于社会更有良好的影响。”1936年,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建筑系的《新建筑》应新生活运动提出了“反抗现有因袭的建筑样式,创造适合于机能、目的性的建筑”。主张建筑要为大众而设计,对推行现代设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新生活运动是一种社会教育运动,对后世的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为提倡手工业,促进后方妇女生产,加强抗敌力量起见创办新运妇女工艺社。”工艺社的工作分为训练和制作二期,从文献资料记载看,工艺社具有相当的完备的培养计划和相当强的生产能力,培训班分为高级班和初级班,分为西服部、中服部、挑绣部、皮革部,“按预期生产之数量预计应设训练普通工作人员二千五百人,特别工作人员一千人”。相应的生产部门有西服部、中服部、挑绣部、草帽办等,“以每月能制造七千五百套为标准”。工艺社这种按产品的需求来确定培训人数,将培训与制作紧密联系的运作模式,虽然显得过于狭隘和实用,但是在抗战环境下工艺社还是颇有成效的,不仅为社会提供了生活用品,还培养了一大批掌握设计与制作的技师。
3结语
- 上一篇:保险网络营销的现状
- 下一篇:电子商务企业的运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