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范文
时间:2023-09-05 17:16: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要大力提升土地整体生态环境,将土地环保政策保质保量落实到位
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提升土地整体生态环境的措施主要有:一是完善和强化相关制度的约束力。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相关制度的完善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没有规矩难成方圆。不仅仅需要规划,更需要完善配套制度,强化制度的约束力和执行力。消除土壤障碍因素,加强土地整治项目的后期管护,稳步提高耕地地力水平。二是大力推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尽可能改变或提高现有农业生产力,改变单打独斗的“小作坊式”农业生产现状。三是宣传和激励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提高粮食产量就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化肥农药等,这些又会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加强生态农业的宣传,从思想上改变传统农业思想。奖励使用最小剂量的化肥农药,科学管理土壤施肥,改变传统养分管理方式,使用生态有机肥料,奖励秸秆还田,推广低碳、低耗、低污染的种植方式。四是限制高污染工业在高标准农田周边发展。高污染工业将导致土壤生态功能的灭失,进而导致生物多样性的降低。
有调查显示,我国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已达2000万公顷,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1/6。根据欧美等发达国家经验,土壤保护成本∶土地可持续管理成本∶场地修复成本,基本上是1∶10∶100的关系。目前土地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在大城市、工矿区周边。尤以云南、四川、湖南、安徽、贵州等省最为严重,这几个省的有色金属矿山较多,再生金属加工企业园区建设相对发达。调查显示,华南地区部分城市有50%的耕地遭受镉、砷、汞等有毒重金属和石油类有机物污染;长江三角洲地区有的城市连片的农田受多种重金属污染,致使10%的土壤基本丧失生产力。这就意味着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当务之急是加强对重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冶炼业、加工业,铅蓄电池制造业、皮革及其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企业的监管,督促其进行环境治理达标,减少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建立耕地污染补偿修复资金,做到“谁污染,谁治理”。根据不同农区耕地土壤类型、耕作制度和生态环境,加快推进市、县两级配套监测点标准化建设,改善设施装备,推进优化升级,逐步形成完备的全国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对耕地质量进行动态监测。另外,就是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可以说,粮食产量“十连增”的背后是高昂的生态代价,过多使用化肥和农药,且高达65%的化肥使用不当,河流和农田成为长期滞留有毒物质的场所。
土地环保政策能否落实到位关键看地方政府是否真正履职尽责。因为中央只是指导和督促,真正还需要地方政府放弃GDP挂帅的思想,为自己负责,为百姓负责,为后人负责。敢于对造成土壤污染的行业说“不”。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占补平衡”中要更加关注“占补”质量平衡。土地环境保护政策能否落实这个问题,并不是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政府部门。记得在鄂州市调研时说过:粮食安全要靠自己。这就需要对土壤污染,国家层面加强法规和技术标准建设,地方政府加强标准建设的同时,严格执法。形成一个上下统一的、牢不可破的土地环境保护体系。
二、建设八亿亩高标准农田的筹资渠道和具体措施
建设八亿亩高标准农田,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这些资金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投资是完不成的,这就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参与。在尊重农民意愿前提下,鼓励农民筹资投劳。将环保部门征收的污染税和相关罚款纳入高标准农田投入序列。进一步加大土地出让金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比例,积极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本增加投入,鼓励社区和居民集资、公益捐助、基金利息等投资高标准农田建设,努力形成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合力。
目前来看,高标准农田建设还基本上靠政府投资。随着相关制度的逐步完善,更多的筹资渠道必将打开。
高标准农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战场,它集布局合理化、农田规模化、生产机械化、环境生态化于一体。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相关制度的推动,只要高标准农田建设能给农民带来更多的收益,让更多的人受益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就可以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当然这就需要有相关制度做铺垫,比如在国家进行补贴和奖励的前提下,允许农民自筹资金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落实农民承包地的流转以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鼓励以联合方式开展生态农业投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相关产业;补助农田承包专业大户,补助农民兴办家庭农场;允许跨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土地出让收入较多的、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省份拿出更多的资金补贴土地出让收入较少的、耕地面积较大或耕地后备资源丰富的省份。只有形成一个全国的“合力”,才能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资金按时、足量到位。当然,不能忽视审计在资金筹措中的监督作用,没有良好的审计,很可能即使筹措到了建设资金,也可能成为寻租的机会。
三、在城镇化进程中,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可能会遇到新的问题与挑战
城镇化仍然是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也是优质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在城镇化进程中,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可能会遇到以下问题与挑战:
一是在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征收增多,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很可能成为城镇化的土地征收对象。由于基础条件比较好、建设成本低、示范效果好等因素,高标准农田一般建设在城镇周边。但是,在城镇化过程中,这些地方往往又是建设用地、工业用地首征之地。不仅造成大量的耕地资源的流失,而且造成更多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的资本的白白浪费。
二是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扩张带来的耕地污染,直接影响高标准农田。在农用地向城市用地流转过程中,土壤表面的封闭,造成土壤“呼吸系统”的堵塞,而基本农田遭受重金属污染的发生也并非个案。在城市边缘地带,城市扩张带来了更多的工业、生活垃圾等污染源,增加了土壤中持久性的农化污染源。
三是在城镇化进程中,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会日益突出,直接威胁高标准农田的稳定性。目前还主要以“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作为高标准农田的标准,而忽略了耕地土壤质量建设。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一旦不能解决,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效益难以真正得以体现。
篇2
关键词:因地制宜;高标准;基本农田;主要途径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我国土地整治改革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1-2]。国家高度重视对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工作并颁布一系列相关文件,充分体现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如:制定了建设全国高标准基本农田的相关专项规划和总体规划;开展农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建设,促进农田在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下仍能产出高质量的粮食[3]。本文以广东省为例,分析在政策的支持下具体地区是如何因地制宜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1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意义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通过土地整治的措施使农田达到集中连片、高量高质、设施配套、抗灾能力强等要求,体现了运用现代化经营方式和技术的新型基本农田,是保证粮食与人均占有量相均衡的基本途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保证粮食高产量和优质量的前提,同时对因自然灾害造成粮食不可预计的损害起到较强的抵御作用,为农田的安全形成一个“保护网” [4]。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科学手段。广东省因地势、天气原因每年出现洪涝灾害次数较多,造成广东省的水土流失现象严重。为此,多次针对水土流失问题开展了治理工作,但取得的效果不明显。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是对水、村、林、路进行综合治理,整体改进交通、水利、环保等设施,主要目标是保护农田建设,能有效抵抗灾害所带来的影响,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5-7]。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创建新型农业模式的前提,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先决条件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实行农田责任制,将农田承包给个体。这种经营方式是土地利用结构较为零散,阻碍了农田规模的壮大。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应该利用现代化科技和新型的管理模式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进程,建设集中连片的农田模式。
2 广东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概况
2.1 广东省建设区划定形式
2.1.1 划定原则
广东省针对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划分原则是以国家土地资源部颁发的关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文件为方向,结合广东省的实际情况将划定原则划分为:集中连片、将农田进行集中化管理;重点整治土地潜力较大、取得效益较为明显的区域;将国家及各地区基本农田示范区作为参考标准与之相衔接;以不打破行政界限为前提进行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
2.1.2 构建指标体系
结合广东省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关专家咨询交流会。其主要内容是将广东省的粮食生产能力、财政支持力度、基本农田的连片性、土地开发价值4个因素作为广东省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重要考虑范围,并合理划分了这些因素的在工作中具体比重。农田连片性占重点建设区划分指标体系的40%,财力支持占25%,粮食生产能力占15%,耕地政治潜力占20%(潜力因子分为潜力一级、潜力二级、潜力三级跟别对应的量化标准是100、80、60)。
2.1.2.1 连片性
连片性农田进行集中管理,是我国基本农田建设的重要方面。该研究以广东省2010年1:10000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为参考,结合县域行政界线与相邻基本农田融合起来[8]。在融合的过程中要进行2次操作,第1次是将带有公共边的农田图斑进行融合后,再将空间距离100m范围内的基本农田图斑进行第2次融合,每1次的操作过程的前后都要仔细核对面积、图斑个数等相关数据,保持数据正常化。
2.1.2.2 粮食生产能力
高产量、优质量的粮食出产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基本要求。因而,将地区粮食的生产能力考虑到划定重点建设区重点范畴内。广东省于2009年将其中的40个县(市、区)评为粮食大县。
2.1.2.3 财政支持
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需要重新整治土地资源,依靠现代化农业技术来发展,所以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在资金投放之前要充分考虑并结合广东省近几年对建设高标准农田资金安排。
2.1.2.4 耕地整治潜力
确定耕地整治潜力级别可以直接引用广东省颁布的整治规划文件中的结果数据。
2.2 基本农田划定技术方法
基本农田划定技术方法首先以土地整治的现状对土地利用的调查信息为基础,结合土地的实际情况,将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结果对其进行评估、核实;要对基本农田保护片边界进行综合确定并将其编号、记录,提取农田保护片的地类图斑目前存在的信息;根据农用土地的分等成果提取基本农田质量相对应的等级信息,并按照规定录入基本农田图斑属性与基本农田保护片;建立有效的数据库并落实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达到基本农田的划定成果。通过对广东省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举措的具体分析,在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对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有着深远的影响。
3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应注意的要点
3.1 探究地貌地形、水文地质特点
自然因素中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因素直接关系到高标准基本农田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和成效性。广东省位于南方,其丘陵地带与北方的平原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定要进行地质条件的勘察。只有在全面掌握和了解这些基本情况之后,才能更加顺利的开展工作。地形地貌以及水文地质等这些条件的观察和分析,是为农田施工建设方案制定提供重要的信息和依据的途径。在施工前,相关设计工作人员一定要深入到施工现场,做好规划。要在实践中真正做到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勘察结果采用不用的施工方法,制定科学的施工方案。总之,在高基准农田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基础条件的分析和研究,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应该充分结合项目的施工特点,严格按照施工标准要求开展工作。
3.2 农田建设要积极对接其他的基础设施
农田建设与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联系。水利工程建设是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基础。农田建设项目和水利工程建设的最终目标都是为农业生产和发展服务。在农田建设过程中,应该根据地方拥有的水利工程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建设,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水利工程,尽量避免对其造成不良的扰动和影响。在高基准水利建设和土地整治过程中,将“最后一公里”的任务落实到位,取得最为理想的成绩。
3.3 注重施工工程质量的监督与管理
农田建设施工质量控制和管理非常重要。只有确保工程施工质量,才能保障施工安全。在工程质量控制中,应该做好工程验收以及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工作;与项目以及立项等方面的工作人员取得联系,调动全体管理以及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应该实施同步的监督与管理,将施工方与监理方的质量检验资料分类建档进行管理。对施工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工程变更问题进行严格的审核。工程变更一定要坚持以工程质量为中心,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进行工程变更。质量控制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在实践中,一定要注重各种细节的管理,及时进行备报案等整理工作,将工程内业管理和外业管理相结合,确保工程质量的总体达标。
参考文献
[1] 沈明,苏少青,陈飞香.广东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划定[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
[2] 沈明,陈飞香,苏少青等.省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划定方法研究――基于广东省的实证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12,26(7).
[3] 邓建中,周惠红.基本农田保护分布图的编绘及标志牌的制作――以广州市花都区为例[J].地矿测绘,2012,28(3).
[4] 张满红.广东省基本农田保护工作20年回顾与展望[J].广东农业科学,2010,37(1).
[5] 吴曼乔.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牌制作的技术质量实现[J].科技信息,
2013,(13)
[6] 王增刚.GIS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的应用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
2013.
篇3
关键词:农用地分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122
所谓的农用地分等指的就是在对农田进行利用耕作的时候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农田进行一系列的划分,目的就是能够在相关的农业工作中实现按照不同的地基地质来进行不同的耕作工作。我国的农用地分等的举措在提供相关的土地使用的信息同时,还可以做到对我国土地的相关质量、可利用程度以及所能达到的经济效益进行科学、合理以及准确的判别。
1 关于我国农用地分等
1.1 具体应用
为保证19.73万hm2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指标的落实,宁夏编制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依托中北部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项目建设14万hm2,依托“十二五”生态移民土地整治项目建设0.67万hm2,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在黄河和清水河流域新建5.07万hm2,并编制了2012―2015年分年度《宁夏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年度方案》。工程涉及5个地级市18个县(市、区)和6个国有农场,其中2012―2013年度共实施11个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建成1.33万hm2高标准基本农田。
1.2 具体实施过程
宁夏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坚持节约土地、合理使用的原则,通过采取适当的水利措施、农业措施、田间道路建设措施和林业措施,达到“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总体要求,提高农田基础设施配套程度,推行节水灌溉和其他节本增效技术,解除制约农业生产的关键障碍因素,合理布设农田防护林网,增强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稳步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达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总目标。按照一定的方法先对宁夏地区的相关土地质量进行测量,然后根据测量的结果再对土地进行三六九等的划分之后就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利用。简单地说,就是根据土地的不同特性在进行农作物的种植的时候选取不同的品种,以此来达到农作物高产高质量的目的。
2 应用成效
2.1 耕地质量建设成效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建设完成后,通过土地平整、水利设施配套、盐碱地治理等措施,粮食产量所有提高,项目区内的耕地质量均有所提升,但耕地质量提升程度并不显著。耕地质量提升程度较低的主要原因在于项目实施过程中对耕地表层的耕作土壤有一定程度的扰动,耕作层土壤养分、生产能力仍需2~3a的恢复,所以目前耕地质量提升程度并不高。
2.2 社会效益
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吸收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当地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通过土地整理,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提高了耕地质量,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保证了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通过水利工程建设,提高了渠系质量,有效地防止了渠水渗漏,改善了农田排灌条件,改良土壤,减轻土壤盐渍化;通过农田防护林工程,增强了项目区耕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了耕地的生态价值和景观价值;同时,耕地的集中连片和机械化率的提高,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减少农作物生产成本及损失。
2.3 经济效益
通过2012―2013年度宁夏11个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共增加了238.39hm2的农田灌溉面积,改良盐碱地8980.79hm2,栽种各种树木501961万株,项目区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通畅、渠配套、旱能灌、涝能排”的格局;原有土地生产能力大幅提高,项目区粮食单产平均增加1000kg/667m2,为实现宁夏粮食“十二连增”和现代化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项目区农民因粮食、蔬菜和经济作物增收及参与工程建设人均年纯收入增加近千元。
2.4 生态效益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把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土地平整、田间道路建设及农田防护林网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改变灌溉方式、渠道砌护、沟道清淤等水利措施,避免因大水漫灌造成的土壤板结和水土流失,减少渗漏损失,节约了水资源;农业用地结构的合理搭配,渠、沟、路、林统一配套规划和合理布局绿化,提高了项目区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提高了项目区内耕地的保水、保湿、保肥、防风防沙、防治土壤盐渍化、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一定程度的改善了项目区小气候,起到了防旱固土、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作用,改善了项目区内的生态景观。
我国对于农业用地的重视度是十分强大的,尤其是关于我国的相关的农业用地的方面。因为,我国的面积虽然是国际的前几名,但是,我国的人口却也是最多的,因此,人均耕地水平就相对偏低了。所以,如何提高我国基本农田的产量以及质量就是迫在眉睫的事了。而农用地分等这一举措就恰好可以解决我国目前的困难。
篇4
为深入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大力提升我县农田水利建设水平,推动全县农村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现就“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将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依托全县现代水网建设,对山水田林路、干支斗农毛进行集中彻底治理,建设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集成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力争到年,全县建成有灌溉设施、有水源依托的农田33.64万亩。
二、工作要求
(一)统一规划布局。按照注重实效原则,以水源为依托,以万亩灌区为单元,根据水源、种植作物、产业结构等实际,科学规划布局,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统筹规划、集中建设、规模治理,做到全县一次性整体规划,按照工程化(小灌区一治一灌区,大灌区一治一条渠系)或区域化(一治一镇村,尽可能保持行政单元的完整性)划分的原则,将每一个灌区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的任务分解落实到各相关部门,分步骤、分部门具体实施。
(二)统一水源配置。所有涉及农田水利的项目必须经过专业的水资源论证,根据我县水资源分布情况,对当地水和外调水、地上水和地下水等水资源统筹考虑,依据灌溉定额对不同灌区供水需求进行统一安排,保证每一处灌区都有可靠的水源保障。
(三)统一技术标准。各类农田水利工程设施都要依据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节水模式进行规划建设,着力打造精品工程。
(四)统一稽查验收。按照统一技术标准和行业项目管理要求,对不同渠道投资的灌排工程进行统一稽查和验收,确保工程整体效益发挥。
(五)统一管理体制。骨干工程由水管单位统一管理,田间小微型工程通过明晰产权统一交由用水户协会管理,水管单位与用水户之间要保持良好的沟通协调。
(六)统一调度运行。不同类型项目区建成后,依据工程体系状况,由水管单位进行一体化运行调度,确保发挥灌区功能。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和分管县长任副组长,水务、发改、财政、农业、国土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的规划、建设、管理等工作。
(二)大幅增加投入。认真落实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政策,增加财政投入。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强水利建设基金筹集使用管理,运用市场化融资手段,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建立起政府主导、多元投资的稳定增长投入机制。要强化资金统筹使用管理,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充分整合农村涉及农田水利资金,集中投入,整体推进。要建立完善投入激励机制,落实奖补政策,通过以奖代补、先干后补、多筹多补、多干多补等方式,调动基层投资建设的积极性。同时,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农民投工投劳,发挥基层群众的主体作用。
(三)落实水利工程管护主体。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竣工后,根据受益主体,确定工程管理主体。属于单个村受益的水利工程,移交村级管理;属于多村受益或者单个镇(街道办事处)受益的水利工程,移交镇(街道办事处)管理;属于多个镇(街道办事处)受益的水利工程,由县水务部门按照分段管理的原则,根据工程性质和行政区划分区分段,由各镇(街道办事处)成立专职管护组织进行管护,县水务部门对管护情况进行监管。
篇5
成效显著百姓赞
“这里今年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收益大增,你看这麦子,颗粒饱满,结穗大,亩产都达到1200斤以上,每亩可以增收500多元呢!项目区的老百姓都称赞党和国家的政策好,项目区外面的老百姓也积极要求开发,他们都非常羡慕我们开发区的人呢!”舞阳县莲花镇杨湾行政村的杨支书高兴地给记者介绍。“俺这都是大坡地,遇到刮风下雨,无法进地收种庄稼,现在出门就是水泥路,种庄稼特别方便。原来靠天吃饭,特别是秋季十年九淹,现在好了,需要浇水时,只要把卡往井旁的机箱里一刷就行了,政府给我们修路、打井、建桥、栽树,又给我们提供种子、化肥,省里的专家还给我们讲课。如今,我们老百姓对种地可有信心了,真是感谢党、感谢政府呀!3月份刘满仓省长来视察时,我也是这样给他讲的。”一个正要下地的村民激动地说道。
对此,舞阳县农开办的刘副主任介绍说;“这方圆16万亩耕地,以前基础设施差,一遇上下雨,老百姓好多天都不能下地干活,现在建成了田成方,路相通,林成网,渠相连的格局。并且配电房都设计在路旁的农田边上,使用很方便,一亩地浇水只需花5~10元钱电费,比用柴油省多了。过去播种一亩地用40斤麦种,现在只需20斤就可以,亩产也由原来的600~700斤增长到1000多斤。这里使用的是配方肥,价格和原来的肥料一样,效果却提高了,使用量减少了30~40斤。另外,随着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也为今后土地流转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强化管理重落实
舞阳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总人口60万,其中农业人口54万。耕地面积74万亩,其中中低产田面积60万亩,为典型的平原农业县。舞阳县地形地貌特殊,南岗北洼中间多河汊,境内有沙河、澧河、灰河、泥河等10多条河道,旱涝现象时有发生。2009年全国开始组织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并在全国范围竞选100个县作为“示范县”,舞阳县被选为国家级“示范县”。另外,舞阳县还是河南省10个“示范县”之一。舞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四大班子联席会、县长办公会,研究制订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意见和方案,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局委主要负责人任成员的开发领导小组,分工明确,量化目标,责任到人,从宣传、规划到组织实施,全程跟踪指导,强化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杜绝了资金跑、冒、滴、漏等现象的发生。舞阳县农开办主任周瑞峰带领全体人员,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本着“因地制宜,集中连片,梯次开发”的原则,积极邀请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实地勘察、走访和反复论证,按照“小沟入大沟、大沟入河流”的排涝标准,确立了以莲花镇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科技、高效益”的原则,科学编制了《舞阳县2009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舞阳县2009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计划》和《舞阳县2009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实施计划》等,实行井、桥、路、林、渠综合治理,水利、农业、林业和科技措施综合配套,确保了项目实施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在此基础上,本着“统筹规划,尽早开发”的原则,针对项目区周边涉及莲花、北舞渡、姜店、马村、孟寨5个乡镇的16万亩连片耕地的有利条件,编制了总体开发规划,计划利用5年左右的时间,把这16万亩中低产田全部建成高标准示范田,为提高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多次到舞阳县“示范区”进行项目实施情况跟踪报道。河南省副省长刘满仓两次到舞阳“示范区”视察指导工作,对所建机井、桥涵、道路、绿化树等给予高度评价。河南省农开办井建国主任先后4次到舞阳“示范区”指导工作,特别是在今年春节前两天,冒着大雪及零下20多度的严寒,深入项目区,步行两个多小时,沿路逐眼井、逐座桥察看指导;到小麦示范田查看小麦生长情况,强调一定要做好麦田管理,确保小麦丰产丰收。实践证明,截至今年5月,舞阳县“示范区”已高标准、高质量地顺利完成目标,名列全国前茅。对于这里的成功经验,经常有外省、外市的参观考察团到示范区参观学习。今年6月9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参观考察团来到漯河市舞阳县“示范区”参观考察,随行人员对示范区道路、桥涵、机井、电力等的高质量、高标准配置,称赞不已。
创新探索新模式
“这是全国第一次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没有具体的建设标准,我们也是摸索着去做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坚持按照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比如建桥、修路、挖井等。很多参观团成员都说没有想到会建设得这么好,标准这么高!”对于已经取得的成绩,县农开办宋副主任介绍道。
那么,示范区应采取哪些措施,才能真正做到高质量、高标准,具有长效型、持久性,让农民能从中长久地得到实惠和实现创收的目的呢?舞阳农开办认真总结了以往的经验,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创新方法,优选施工单位。实体工程及配套物资,全部在国家招标与采购网上公开,确保公开、公正、透明。针对以往对工程实行大块打捆招标,导致一些外地大企业轻易中标,然后再层层转包,造成偷工减料的现象,他们研究制订了合理的招投标方案,对工程进行分段招标。由于中标企业多,施工速度快,从根本上保证了施工的质量和进度。
二是突出重点,合理安排工期,科学组织施工。根据工程实际和天气状况,进行施工。
三是严格监管,确保施工质量。在由工程监理公司对工程进行监理的基础上,他们从县乡村抽调专业人员进行全过程监督管理,将项目建设资金、建设内容、主要工程及数量等予以公示。成立了专门的督导小组,定期对各施工单位的工程进度和施工质量进行评比,明确规定在评比中连续落后和工程质量不合格的施工单位将被列入黑名单,以后不得再次参与该县所有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竞标。按照工程进度及时拨付资金,保证了项目建设任务的扎实推进。
四是改变施工方法,提高施工质量。为提高工程内在质量,县农开办一改往常对桥板和水泥路实行现场用小搅拌机浇注的施工方法,要求施工单位统一采用混合商品浆,用混凝土运输车运到路基进行浇注,提前进行异地预制桥板,然后集中吊装,既缩短了工期,又提高了质量,杜绝了豆腐渣工程的产生。井盖由原来的圆盘形改为四棱锥体,井台与配电箱底座连为一体,既美观实用,又能防止人为损坏。
篇6
近20年来,累计投入资金3亿多元,完成中低产田改造34.4万亩,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5万亩,建成两个10万亩农业示范园区。项目区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农业产业化进程扎实推进,先后被国家科技部、农业部批准为“内蒙古和林格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基地”等。和林格尔县获得“全国农业产业化先进集体”“全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示范县”荣誉称号。
树立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理念。一是树立大开发的理念。进一步强化农业综合开发的综合功能,坚持田水路林综合施治,农业、水利、林业、科技、交通等多措并举,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平台聚集生产要素,引领各有关单位共同参与,齐抓共管。二是树立项目农业的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改变传统思维定式,用工业经济理念,产业化的思路来经营农业、管理农业,把现代化农业示范区作为一个产业、一个项目来规划,立项、实施、验收等各个环节都坚持高标准、高质量,真正把示范区建成优质、安全、绿色、环保的标准化生产、加工、营销基地。三是树立集约发展的理念。通过政府的规划引领和政策导向,将各有关部门、各类涉农资金整合、集聚,统筹规划、区域推进,走规模经营、集约发展之路,最大限度发挥资金效益,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农民收入。
明确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目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打造一批现代农业园区作为示范窗口,形成有效载体,走以点带面,分步推进之路。和林县两个10万亩农业示范园区以及小甲赖新农村建设中,走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的实践证明,农业综合开发更好地发挥了项目平台优势,积极参与了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整合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源,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在产业发展、科技运用方面加大投入度,创新了开发机制,吸引和集聚了更多的资源要素,使农业综合开发在全县新一轮农业园区建设中发挥了引领示范“先行军”的作用。和林县通过近2年时间的生产实践,示范区内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也得到了相应提升,示范区建设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上出现了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篇7
关键词:高标准基本农田;规划设计;效益
中图分类号:S281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高标准基本农田是一定时期内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包括经过整治后达到标准的原有基本农田和新划定的基本农田。本文以沈阳市法库县冯贝堡镇为例,简要分析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规划设计的内容和要点。
1.项目概况
项目区位于法库县东南部的冯贝堡镇,项目区涉及冯贝堡镇周家沟村、富拉堡村、务名屯村和工夫屯村。项目区为平原区,基本农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例为93.33%,以农业生产为主。经过实地调查踏勘得知,制约项目区农业生产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灌排基础设施不完善。项目区的田间灌排基础设施缺失较为严重,耕地灌溉缺少水源井,现有设施长期无人维护,不能适应高标准基本农田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要求。
(2)田间道路通行条件较差。项目区现有田间道路多为土路,而且部分路面偏窄,农业机械作业很不方便,加之无人管护,路面凸凹不平,遇到雨雪天气道路泥泞,出行困难,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2.项目总体布局
根据《法库县冯贝堡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及项目区实际情况,本项目总体布局如下:对务名屯及工夫屯的两处新增耕地地块进行土地翻耕并加有机肥提高地力;对富拉堡、务名屯、工夫屯共8个区块的旱地配套机井、水泵等农田灌溉设施,变为水浇地;对务名屯、工夫屯两处排水沟进行清淤;在富拉堡修建农桥一座;在包括周家沟在内的4个村修建涵洞共71座;在务名屯的高效农业区配备高、低压输电线及变压器;整修四个村的田间道和生产路,部分田间道改造为水泥混凝土路面。
3.建设内容
3.1 土地平整工程
项目区内总体地形变化不大,地势比较平坦。考虑耕作的需要,需对项目区内0.65公顷新增耕地进行土地翻耕,翻耕厚度为0.30m。每亩地加有机肥100kg。主要采用机械翻耕,将一定深度的紧实土层变为疏松细碎的耕层,从而增加土壤孔隙度,以利于接纳和贮存雨水,促进土壤中潜在养分转化为有效养分和促使作物根系的伸展,促进耕地形成良好的耕作层。
3.2 灌溉与排水工程
3.2.1 水源工程
根据项目前期勘察取得的勘探成果及探水孔资料,本区为岩石裂隙水,含水量一般,单井出水量取10m3/h。
本次规划对项目区内花生种植区进行灌溉,根据项目区以往实践经验及管护方便,均采用水泵从井中提水,由输水软管直接引到田间地头进行灌溉。
管井井深决定于含水层埋深、水位变化幅度、设计水位降和施工条件等因素,确定井深基本到基岩不透水层。参考勘探成果资料,设计井深采用35m,施工时按实际地层情况,以进地层“中风化花岗岩”3m为准控制井深。
管井设计开口孔径为φ600mm,井管采用钢管,选配QJ型潜水泵,泵的最大外径200mm,考虑安装水泵方便,井管内径应比泵体外径大100mm~150mm,由机井设计手册表8-45查选井管内径采用350mm,管长最小900mm。终孔为600mm。
井管采用钢管,外径377mm,壁厚10mm。其中,0~5m为井壁管,采用不透水管。5m~32m为滤水钢管,钢管为条形孔,长150mm、宽10mm~15mm,表面积达到20%~25%,滤水管每眼井不得小于10m。滤水管外部缠绕8-10目铁纱一层,20目尼龙纱布一层,下入不含土的混砂滤料。下部32m~35m为沉淀管,采用不透水钢管,沉淀管的用途主要是为了在管井运行过程中,使随水带进井内的砂粒沉淀在管内,以备定期清理。井壁管及沉淀管回填黏土球厚111.5mm。
项目共新打管井113眼,井深35m,井台为砖砌,均配备圆形钢筋混凝土井盖,输水管道采用涂塑软管,每眼井均配套潜水泵及柴油发电机组。
3.2.2 排水工程
项目区的排水体系比较完善,但部分排水沟由于多年未清淤,淤积严重,沟内淤泥、杂草等杂物较多,水流不畅;为了保证排水效果,对项目区淤积较严重的931m的排水沟进行清淤,清淤断面为梯形断面。
3.2.3 渠系建筑物工程
项目区规划建设农桥1座,6m长、6m宽,下部结构为浆砌石墩台,上部结构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矩形板式桥。
根据项目区地形情况,在排水沟与田间道交叉处需布置过路涵洞,以满足农业生产需要。项目区共规划71座涵洞,结构采用管径内径Φ=1000mm及Φ=800mm的涵管,管壁厚度为70mm,单节涵管长为2m,接管处设置伸缩沉降缝和止水。底部铺设0.3m厚浆砌石基础,0.1m厚砂石垫层。管身下设置浆砌石基础。涵洞进出口布置200mm厚M7.5浆砌片石防护,宽度与基础宽度相同,长度为1m~3m。
3.2.4 输配电工程
项目区务名屯村中约有2000亩旱地,规划种植绿色、无公害蔬菜。该区域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较强,交通便利。为促进冯贝堡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快速发展,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规划在该区域架设高压输电线1.5km左右,低压输电线2km左右,配备250kVA变压器1台,以满足该区域内作物灌溉用电的需要。
3.3 田间道路工程
3.3.1 田间道
项目区共整修田间道69条,共计35495.05m。其中,水泥混凝土路面田间道12条,共7241.57m,宽度4.5m、5m;砂石路面田间道57条,共28253.48m,宽度3.5m。
3.3.2 生产路
项目区共整修生产路20条,共计14029.53m,均为砂石路面,石渣路基,宽度均为3m。
4.效益分析
4.1 社会效益
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建设,农民热切盼望解决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使党的惠农政策得到落实,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条件获得根本性的改变,农业生产将会有突猛进的发展。本项目的成功建设,将会起到典型示范作用,对其他乡镇甚至周边县区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2 生态效益
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建设,减少了旱、涝灾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改善了土壤质地。通过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水利、农业、林业等配套措施以及田间道路工程建设,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改善农田小气候,实现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促进农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和型社会的形成,将收到良好的生态效益。
4.3 经济效益
本项目建设规模为1242.13公顷,总投资为2370.64万元,亩均投资为1272.35元。经过测算,项目区耕地年新增净产值可达202.42万元。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本项目是经济合理的,耕地经营管理的直接经济效益是显著的,另外,如果考虑到项目实施后,种植结构调整和升级所产生的间接经济效益,本项目的经济效益将更加可观。
结论
通过对沈阳市法库县冯贝堡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进行分析,该项目实施后,对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将起到积极作用,具有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项目投入使用后,应加强对项目区各项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保障各项工程设施的正常运行。
篇8
关键词:粮食生产;问题;对策
引言
高淳地处江苏省南京南端,拥有先天的山湖资源,具有江南典型的生态特征。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区,曾被列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商品油基地。但随着多年的农业发展,由于粮食生产的整体效益提升不明显,高淳区农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调整,特别是粮食生产呈现了一些新变化。为此,通过分析高淳区粮食生产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粮食生产现状
1.1粮食面积逐年减少、单产稳中有升
高淳区“十五”以来(2001~2015年)平均粮食种植面积39.62万亩、亩产503.4kg、总产19.95万t,其中:水稻种植28.96万亩、亩产574.1kg、总产16.63万t。稻谷为高淳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总产占粮食总产量83%。2015年粮食种植面积为29.67万亩,亩产526kg,其中:水稻种植面积21.38万亩、亩产593kg,粮食单产包括水稻单产保持了稳中略升的态势,增产增效的基础得到有效夯实。
1.2规模化生产水平明显提升
自1981年农村实行起,粮食生产从村组集体生产转为一家一户生产。多年来,随着农村劳力逐步外出打工,农村责任田又逐渐向种田能手流转,演变成家庭承包户与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多种形式并存的格局。据初步调查,目前高淳区种粮面积5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总户数182户,主要集中在东部丘陵山区的桠溪和东坝镇,规模经营面积5.9万亩,约占全区种粮面积的三分之一。其中:种粮大户110户、种粮家庭农场62户、种粮专业合作社6户、种粮农业企业4户。种粮经营规模主要集中在100~300亩,规模增效的示范作用逐步体现。
1.3农业基础设施有效改善
围绕农业生产制约因子,高淳区紧抓各级支农政策契机,大力进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土地整治、耕地质量提升、高标准农田、农田水利、水稻生态补偿等项目建设,不断改善粮田基础设施条件,截止2016年全区建成高标准农田38.7万亩(部分已发展为水产养殖),全区高标准农田面积占比达到了63%,为节本增效实现粮食高产稳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4机械化生产水平逐步提高
近年来高淳区积极落实购机补贴政策,不断推进农机技术推广,强化农机技术人员培训,着力优化农机装备结构,逐步提高机械化水平。2016年,全区购买各类农机具93台(套)。享受农机购置补贴的农户、农民合作组织达48个,享受补贴资金114.4万元。2016年全区机耕、机插、机防、机收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82%。特别是在粮食烘干项目政策的大力扶持下,结合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积极实施,高淳区粮食烘干机具推广取得突破性进展,据统计,2016年全区新建粮食烘干中心11家,新增粮食烘干机具57台,同比增长93.4%,粮食烘干机具总保有量达到118台,经测算全区目前产地烘干能力已达43.7%,比2015年同比增长23.7%,烘干能力取得突破性提高,为粮食及时收仓减损增收及创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打下坚实的基础。
1.5农业科技服务成效逐步凸现
近年来,高淳区坚持强化农业科技投入,不断加大科技示范推广力度和基层服务体系投入,大力推进“科技入户”工程,切实利用省农委农技耘APP及职业农民培训等平台,把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创业致富经验、市场信息、国家省市农业政策等及时送至农民手中,2016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达48%。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秸秆还田等高产创建技术得到有效示范。南粳46等优质稻米、小麦新品种得到有效推广,为粮食提质增效提供了技术保障。
2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粮食种植面积不断减少
2001年高淳区粮食种植面积为42.35万亩,到2015年粮食种植为29.67万亩,2016年粮食种植面积只有28.25万亩,下降了14.1万亩,平均每年下降0.88万亩左右。一是由于粮食生产的整体效益偏低,加上农资、人工、机械等价格不断攀升,农民种田两季,不如外出务工一月,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大打折扣;二是近年来围绕结构调整发展高效产业,高淳区水产养殖、经济林果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不断“蚕食”粮食生产规模。
2.2耕地质量水平有待提升
由于高淳区圩区及水源较多、较为平整的山区田块大都发展为水产养殖,导致高淳区整体粮食高产农田比重下降。长期“重化肥、轻有机肥”,过去一段时期家庭承包户施肥结构不合理,导致土壤养分失衡、土壤肥力、有机质和土壤耕层厚度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高产农田的比重。
2.3规模经营风险不断加大
由于高淳区目前水产养殖等土地流转费用逐年攀升,导致目前粮食生产用地流转费用也水涨船高。目前,山区粮食生产土地流转成本一般700元/亩左右,有的1000元/亩(半山半圩与水产养殖区毗邻地区)以上,还有不断上升之势。种粮大户虽然通过规模化、机械化来降低成本实现利润的提高,但由于规模有限,品牌效应难以发挥,优质高价无法彰显,导致整体收益甚微。特别是目前实际粮食销售价往往达不到国家的收购保护价,加上不可控自然因素,多年的盈利可能会被一年的亏损扯平,如果粮价连续偏低,高淳区种粮户经营信心受损、效益风险也将进一步加大。
2.4基础设施配套瓶颈需政策突破
目前各级惠农政策不断加力,特别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投入力度越来越大,如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对解决粮食生产制约因子建成高产稳产粮田、实现粮食安全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但由于项目部分政策的限制,如国家高标准农田规定粮食面积需在50%以上,市级高标准农田规定粮食面积需在70%以上、且不可与国土的土地整治项目区重叠。根据高淳区目前产业现状,西部圩区高标准农田项目无法申报;东部丘陵山区由于高低落差较大、大量土方费用项目不予支持,造成这些区域基础设施改善进展缓慢,同时高标准农田建设考核的作用难以发挥。
2.5公共品牌建设需集中发力
由于受土地流转价格高、融资难度大、整体效益不高、自然风险大等因素的影响,高淳区粮食生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量还不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水平还有待提升。尽管高淳区有着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但粮食生产的生态优势、质量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的价格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表现为品牌不少,但影响力不够;家庭承包户直播现象还较为普遍,种植精细化管理规范生产还需提升。需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依托区域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区域公共品牌建设,提升高淳区粮食的整体竞争力,实现粮食的可持续生产。
3对策
3.1着力加强对耕地质量的保护和提升力度,以提质增效促增收
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耕地质量提升等项目。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合理轮作和间作套种,减少农业耕作对土壤层的破坏。鼓励和引导种粮户采用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等土壤改良技术,固氮肥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平衡土壤养分。推进农机深松作业,通过耕作层深松耕,加深耕作层,改善耕地理化性状,增强耕地保水保肥能力。开展耕地质量级别评价与监测,控施化肥农药,减少不合理投入数量,加快耕地质量的提升,进而提升粮食生产的质量和产量,实现绿色可持续生产。
3.2着力加强对粮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以规模经营促增收
调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粮食生产的积极性,重点抓好以家庭为单位的家庭农场的培育和壮大,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适度规模经营,在粮食保险、信用借贷、土地流转、机械购买、资金奖励和技术服务等方面对粮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帮助和扶持。政府要加大投入和补贴,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让粮价保持在合理水平,降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粮食生产风险。鼓励和吸引更多的新型经营主体从事粮食生产,实现粮食规模生产和效益的进一步提升。
3.3着力加强科技服务组织力度,以完善服务促增收
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稳粮增收、提质增效还必须靠提升科技服务来实现,要由依靠资源和物质投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上来。要强化农技推广队伍建设,逐步完善农技推广队伍,防止农业人才队伍出现年龄断层,增强农技推广服务的连续性。进一步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应用,把现代科技成果、新商业模式引入到粮食生产中,提高粮食生产科技进步贡献率。加强粮食科技服务创新,大力推广粮食绿色增产模式,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单产和质量,全力做好粮食生产科技服务工作,助推粮食生产。
3.4着力加强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以提升合力促增收
积极争取各级支农政策及资金支持,鼓励和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发力,围绕粮食生产基础设施配套,综合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提升、水利配套等项目,实现土地平整、设施配套、耕地质量提升、生产保障同步推进,避免出现水桶短板效应,导致财政支农资金的效益得不到完全发挥。
3.5着力提高粮食品质,以打造品牌促增收
篇9
此前,中国长期坚持18亿亩耕地的红线。而高标准基本农田,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由于不得占用、旱涝保收,中国老百姓俗称“保命田”。中国人口与耕地保有量矛盾长期持续,虽然粮食连续10年增长,但专家表示,由于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城市化发展压力不断加剧,耕地保护和延伸的粮食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在广东等沿海省份,因为城市边界不断外延,土地流转制度仍不完善,种地收益远低于土地出让的收益的现象突出。种地不如“种房子”,这让耕地保护十分困难。广东省国土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农民辛勤耕作一年,一亩地收入还不如外出打工一个月,与其苦守耕地,还不如将自家地转用于工业用地。如此情况,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何来?
分析人士认为,虽然中央一直要求保证耕地红线,但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在城镇化中占用了大量土地,虽然保证了土地数量的增减挂钩,占用与复垦平衡,但优质土地有限,复垦地往往是山区丘陵,质量很差,产量难以保证,而被占用的往往是良田。
一些专家担忧,如果长此以往,虽然红线仍在,但粮食安全可能面临严重挑战。
中国国土资源部的数据显示,中国现有耕地中60%以上质量中等偏下,优等耕地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不到3%。专家认为,在2020年前,建设8亿亩旱涝保收、不得随意占用臵换的高质量基本农田,是对未来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对稳定未来全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如果这一计划顺利完成,在保持现有耕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到2020年时,亩均增加的生产率将为中国额外提供8000万吨优质粮食,大约相当于2012年中国粮食总产量的13.5%同时,中国政府也将为耕种基本农田提供多种政策扶持和资金资助。
上世纪50年代,印度学者发表的《悲惨性成长》引爆了全球农业革命,该文提出,工业发展速度远快于农业将导致农民收入下降,从而引发“工业越发展、农民生活越悲惨”等一系列问题。
据此,美国等国家纷纷开始将工业发展收入大力度用于对农业、农民的补贴,这对于这些国家当前形成的现代化农业具有重要意义。“美国一年补贴农业的资金足够应付两场科佐沃战争,这些国家的做法值得我们现在借鉴。”位于广东发达地区的佛山市国土资源和城市规划局副局长李溟介绍。
篇10
1.初步完成对片、片、公路沿线、街道、城乡结合部新农村建设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点的初步选点工作。2.制定出台《2021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暨新农村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确定挂点领导和帮扶单位名单。3.组织召开新农村建设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会议。举办新农村建设培训班。4.确定具体建设项目,督促镇办组织招投标、对建设项目进行招投标,并聘请第三方监理机构对所有工程进行监督管理,由中标单位设计出工程施工图纸,做好资金预算材料等前期工作,通过审核后开始施工。
二、农业产业
(一)设施蔬菜大棚建设
将镇土桥村建成的200亩设施蔬菜大棚,由村集体有偿租赁给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院、蔬菜种植大户、菜农种植,以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院先进的种植职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我区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田园综合体蔬果乐园投入种植生产。
(二)高标准农田建设
根据省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度要求,做好镇办工作,督促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出台2021年我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方案。
(三)扶贫产业
1.落实2021年项目库申报工作,提前做好谋划,为2021年项目实施打下基础。2.做好2021年家庭种养殖补助摸排工作。
(四)田园综合体项目
结合城乡融合试点区工作,督导第三方开展田园综合体项目二期工程,探索项目与健全农民持续增收体制机制融合,与老百姓共享建设成果,持续增加当地居民收入。
(五)综合性屠宰场
在上桂村委会大池郑家村建设综合性屠宰场,用地150余亩,是猪牛羊屠宰、家禽批发加工的综合性屠宰场。组织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对项目做好设计方案,进行选址论证,报省政府批准征收,尽快起动征收供地。
三、农产品安全整治
1.开展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利剑”行动,做好安全生产检查,督促要求相关企业及专业户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春节期间,做好食品安全宣传,稳步推进绿色防控和农药减量工作。推进食用农产品合格证试点工作。2.简化牲畜生产相关程序,帮助本地养殖场加快复产增养。做好非洲猪瘟、牛结节性皮肤病、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三月中旬组织开展全区重大动物疫病集中防治工作。3.谋划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前期准备工作。
四、粮食生产安全
1.落实和管理好区级储备油任务,地方储备将取消动态储备,由地方政府掌握油权。2.代管好上级储备的粮食数量和质量。3.做好特殊时期的应急保障工作。4.协同发改做好申请辖区行业计划争取资金工作。5.做好辖区内粮食安全生产工作。
五、落实惠民政策
1.做好区早稻种植、生猪、农机购置等补贴资金发放。2.申报2021年农民培训工作任务指标,今年计划培训高素质农民100人。
六、深化改革
1.完成村干部任期及离任经济责任专项审计工作。2.完成产权制度、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相关报表系统填报工作。3.研究部署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及管理工作,对镇(办)开展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及管理培训。
七、林业生态措施有力
1.全面完成人工造林100亩,低效林改造1000亩,主要山场安排在镇、、、村。2.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节活动,春节后,组织区领导班子和区直干部参加义务植树节活动,计划安排在镇村植树25亩。3.积极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实现“三个确保”,具体要做好野外火源管理和隐患排查,森林防火宣传,加强护林员管理督导。
八、全面推进林长制
1.优化完善村级林长、基层监管员、专职护林员“一长两员"森林资源源头网络化管理体系,提升林长制信息化水平,完善林长制标准化建设,更新林长制公示牌。2.开展一次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活动,加强部门协作,将联合公安、市场监督开展一次野生动物保护监督检查一次。3.抓紧完成2018至2020年森林督查发现问题整改销号工作。4.做好政府建设项目林地审批申报材料的审查及转报工作。
- 上一篇:简述网络营销的优势
- 下一篇:加强作风纪律建设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