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堂教学探讨范文

时间:2023-09-05 17:16: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课堂教学探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课堂教学探讨

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智慧生成;案例

中图分类号:G623.5;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4-0059-01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智慧地教,才能实现学生智慧地学,而这种教学智慧的生成是教师精心设计的结果。因此,这就需要教师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通过捕捉数学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培养自身的教学智慧、优化课堂教学,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智慧在课前预设中生成

教师教学工作的基础是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深刻解读,找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课前教学预设。而通过使用恰当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可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案例:在进行“可能性”的教学时,教学内容涉及到了必然事件、可能事件、不可能事件及等可能事件的概念的说明,继而要求学生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方法,并学会用分数表示简单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教师可以在课前进行精心的预设,采用不同难度的游戏将抽象的问题实例化,同时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首先,通过比较简单的抛硬币游戏,看看会有几次是正面几次是反面,从而让学生明白正反面出现的可能性是相同的,都是1/2。其次,在一个盒子里装入白、红两种不同颜色的球,让学生进行摸球的游戏。当盒子里只有一个白球和一个红球时,摸到白球和红球的可能性也都是1/2,但当盒子中的白球和红球的数量发生变化时,摸到不同颜色的球的可能性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当盒子里有一个白球和7个红球时,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就变成了1/8,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就变成了7/8……通过对盒子中白球和红球数量的变化,能让学生加强对可能性大小的理解。再次,可以再次加大难度,进行摸扑克牌的游戏。教师提前准备好6张扑克牌,分别为红桃A、红桃2、红桃3、黑桃A、黑桃2、黑桃3。通过让学生进行摸牌的游戏,向学生提问:摸到每一张牌的可能性是多少?学生通过讨论后可以得出结论,一共有6张牌,所以摸到每一张牌的可能性是1/6。教师接着问:摸到红桃的可能性是多少?这时可以引导学生,6张牌中有3张红桃,占总数的3/6,也就是1/2,所以摸到红桃的可能性是1/2。再追问:摸到3的可能性是多少?6张牌中有1张红桃3、1张黑桃3,所以摸到3的可能性是2/6,也就是1/3。最后,再通过迁移应用,进行拓展提升。生活中,人们搓麻将时常用抛色子的方法来决定谁先摸牌。教师可以拿出1个色子并提问:抛色子时,每个数字朝上的可能性是多少?这时,可以引导学生对色子的形状进行观察,色子是有6个面的正方体,每个面都分别写着1、2、3、4、5、6,所以抛色子时每个数字朝上的可能性是1/6。这样的预设充分利用了直观的情境,层层深入地解释了数学概念,有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思考,看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反映了教师教学预设的智慧。

二、智慧在课堂教学中生成

当然,在实际教学中,有些突发的问题是教师无法进行课前预设的,这就需要教师灵活运用这些问题,对与教学相关的有效信息进行快速捕捉,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充分利用课堂中生成的有效资源,促使学生自己生成智慧,这是对教师教学智慧的最高挑战。教学案例:在进行“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时,关于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的问题,学生之间出现了争论。一部分学生认为平行四边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而一部分学生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的学生表示:只要把平行四边形左边的三角剪下来拼在右边的三角上就是轴对称图形。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的学生表示:把平行四边形对折后,两边的图形并不能重合,因此不是轴对称图形。此时,教师不能简单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判断。这时,学生会对两种不同观点进行分析:平行四边形对拆后,两边只是面积相等,而通过裁剪,图形的性质已发生了改变,不再是平行四边形了,所以不能说明平行四边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平行四边形通过裁剪拼接可以形成矩形,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不能说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不是轴对称图形;菱形也是平行四边形的一种,但它是轴对称图形。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针对课堂上突发的争论,对学生进行了启发式的引导。整个过程中,教师都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也实现了学生的自我思考,使他们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更加深刻。

三、结束语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智慧的引导。想要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就需要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设计,并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这样才能使学生不断提高,主动进行心智的开发,为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惠东荣超中学;教学模式;课堂讨论;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惠东荣超中学教学模式下,讨论环节是最能够体现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程度和团队合作程度的。要把讨论环节做得精彩,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上。那么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设计能够既与高考课程目标一致,又具有讨论亮点,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情,在问题的设计和引导上,就要费一些心思了。

一、善于利用感性材料,寻找理论与现实的“支撑点”

思想政治课堂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观点与材料的结合能够让学生认识学习思想政治现实意义。让学生能够通过感性的材料达到对某个知识的理性的认识。创设情境,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作为载体,激发学生讨论热情。

【案例1】“又好又快 科学发展”这一内容涉及知识点多,包括概念、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解决的相应措施,在经济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为了让学生自然生成这些知识,加深理解,我选用了这段材料:①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占全球纺织服装贸易总额的24%,但自主品牌不足1%,且没有一个世界名牌;②据国家统计局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只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初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整整落后10年。③近10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但却对资源和环境带来很大不利影响。可以说,中国20年来的经济发展是以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及资源浪费为代价换来的。把这个内容与科学发展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能够在这些情境中找到知识的落脚点,讨论时可就这些内容发散开去来谈。

这堂课的成功在于使本来枯燥乏味的概念及相关联系和措施变得轻松有趣;本来沉闷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这启示我们,问题设计必须找准“支撑点”,情境素材不应当只是用于导课,它可以在课堂中自始至终发挥“载体”的作用,让情境素材在课堂上发挥最大的效益。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选择主要的知识点或重、难、疑点提出问题展开讨论。个别老师在运用荣中课堂模式的讨论环节上,仅仅只是为了讨论而讨论,这样教学效果不仅没有达到,反而让讨论流于形式,久而久之,学生消极被动接受这种形式,使讨论环节流产。

二、激发学生兴趣,寻求问题设计的“兴奋点”

这里所谓的“兴奋点”是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能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理性地思考问题、主动地参与讨论、迫切需要知道原因和结果的一种心理状态。这就避免了我们设计问题时为完成模式要求要讨论而讨论,需要教师加深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逻辑出发,善于科学而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饱含激情地提出问题。

【案例2】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这个内容涉及国家经济发展的蓝图规划,学生对此的认识不足,感觉离自己很遥远。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可以采用学生感知最深离他们最近的材料入手。如:惠东县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据统计,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51亿元,比上年增长15.6%;人均GDP29018元,增长14.1%。农业经济稳步发展,马铃薯、甜玉米等特色农业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8亿元,增长6.2%。工业经济效益提高。问题设计:1.结合材料,你的家乡这些年有什么具体变化?惠东的巨大变化说明了什么? 2.总体小康的特点是什么?什么是全面的小康?

这样的问题设计能很好地激发和培养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使学生在自觉主动理解、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去体会学习过程的乐趣,逐步培养学习兴趣。

三、了解学生实际,抓住问题设计的“生成点”

问题设计要为教学目标服务,要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备课要备学生、备教材。我们面临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认识,有自己特定的心理和情感的需求。因此,教师要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进行一定的预测,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便课堂中沉着应对。

【案例3】在“民主监督”这个内容的讲解上,学生的自主学习讨论设计了两个场景。情景一:去年7月10日惠州市陈江一名卖瓜农妇被城管执法人员追赶并被掀翻卖瓜的三轮车,地上撒满香瓜,几名路人纷纷帮忙收拾残局,并严厉指责城管工作人员野蛮执法的行为。情景二:闻讯赶到的卖瓜妇女的丈夫李某面对城管工作人员的野蛮执法愤怒地说:“你们怎么可以这样对待弱势群体?我要去告你们!”探究:上述情景分别体现了公民是如何行使监督权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媒体能大量地接触到相关的报道,这时把问题抛出放在课堂上,学生会认为公民的监督是无力的,可能在达到课程目标方面就会有差距。如果对这个问题的预见不足,可能就会让自己在课堂上陷入尴尬境地。对于在不断完善中的荣超课堂教学模式,也是在了解学生需要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各个教学环节。

四、关注学生发展,回归问题设计的“落脚点”

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关注高中生作为人的发展的内在需要,关注高中生的全面发展,强调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通过政治课学习,确立一种精神、立场、态度和价值追求。

【案例4】在“文化对人的影响”这节课的讲解上,有位老师在设计文化对人的影响上用了这样一则例子:当一把锋利而又尖锐的钢刀架到了脖子上……

语文老师:深深地叹了口气,轻声地念道:“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数学老师:假设脖子上最先碰到的一点为P,坐标为(x0,y0),而钢刀所在直线为y=kx+b,求P点到直线的距离。哦……

篇3

【关键词】中职教学;智慧课堂

自夸美钮斯17世纪创设班级授课制以来,课堂教学这种集体授课形式便成为学校教育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活动形式,中职教育亦是如此。但中职教育由于其生源的特殊性,存在着课堂教学各式各样的问题。审视传统的中职课堂,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依然是其主要的价值取向,从根本上失去了对学生生命存在及其智慧发展的整体关怀。教育要主动适应时代的发展,就必须从单纯传授知识的教育转向培育智慧的教育。智慧课堂是开启和丰富学生心智,培养学生灵性,完善学生人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理想课堂。在中职教学中开展智慧课堂的生成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下是在课题研究中关于智慧课堂生成的几个问题的回答:

一、课堂教学目标的把握

智慧课堂教学目标应以追求学生的智慧发展为指向。智慧课堂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发展的课堂,是培养知识丰富、思维敏捷、能力和个性突出的智慧学生的课堂。思维是智慧课堂的核心,没有思维就没有智慧。因此智慧课堂上所有的行为,都应该围绕着思维开展和进行。教师的提问要具有思维价值,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促发学生深度思维;学生的学习要具有思维价值,要敢于质疑,敢于突破常规,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真正的智慧课堂应该是争辩的课堂、疑问的课堂、探究的课堂。中等职业教育承载着为社会输出初、中级技术人员或技工的重任,因此中职课堂更应该以发展学生智慧为己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除了知识的掌握、专业技能的操作更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慧的火花是否被点燃,心智是否被开启,立足于学到的知识能否活学活用,掌握的技能能否不断创新,社会适应是否良好等方面的培养,而摒弃多年来乏味、陈旧、低效的传统知识课堂教学模式。

二、课堂教学内容的转化

1、组织教学内容。中职课堂教学内容繁杂,三年中职时光,除去半年至一年的实习,需要在两年时间内学习公修课及专业基础课30多项,且教材本身还存在着“内容滞后就业需要,理论脱离学生实际”等一系列问题,学生本就学习兴趣不高,又面对如此繁重而脱节的课程,自然是一招“以不变应万变”,课堂敷衍了事,得过且过。

课题组认为教学内容的组织可以在把握教学大纲的前提下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获得:(1)筛选.首先选择权威的,内容最新的教材,其次选择教材中顺应社会就业需求,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2)补充.职业教学中知识和技术更新比较快,对于这部分的内容要经常进修培训,同时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查询相关材料进行课堂上的补充;(3)回归.使课堂教学场合回归于原来的知识与技能习得的情境,使学生由聆听者变为旁观者或参与者,更好的学习和体验;(4)重组.教师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开拓创新,重新设计和编制特定的教学内容。

2、运用教学方法。对于中职生来说,只有首先吸引注意力,才能引起对教学内容内在价值的关注。头脑风暴法、探究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表演、小组活动等方法的运用都是有效的教学方法,增加多媒体设备、仿真软件的使用,也可以增强教学效果。这样的课堂中,不仅可以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生动活泼,还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有效的知识、能力和专业素养。

三、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教学情境是动态的生成,需要高水平的预设。教学计划的安排,教学进程的布置,教学情境的构想反映了教师预设的智慧性。但课堂不是情景的演出场,没有固定的台词,老师也不是可以操纵人心的神灵,能够预设所有学生的反应,想象出每一种反应的应对策略。智慧型的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灵活、合理地调整教学预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时机,主动捕捉问题,以机智的行动促使预设与生成的精彩结合,在动态生成中让课堂朝着预设的方向发展。

四、课堂师生关系的掌控

智慧课堂是一种课堂形态,也是一种课堂理想。在智慧课堂中,教师和学生是一群为了共同的目标、观念和信仰的人组成的学习共同体,教师智慧和学生智慧同构共生。教师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同路人,学生在教师和同学的陪伴中,体验到的是彼此间的接纳、认同和支持。学习既是学生的一种人生体验,也是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是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他们互依、互惠、协同合作,他们批判性地探讨各自的观点,新的阐释、新的意义层出不穷,每个成员思想的自由性得到发挥,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影响,相互竞争,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中随处可见。

五、课堂学生差异的应对

智慧课堂始终关注学生自身的生命和智慧的成长,始终以是否激发学生心智、开启学生智慧作为衡量课堂优质的重要指标。中职教学面对学生个体差异高度分化的现状,绝不能单纯的以知识量的掌握,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程度,而是要考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课题组以13级护理9班为实验班,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多方面进行干预,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挖掘学生潜能,从班主任到任课教师,均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己任,因材施教,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自我的平台。两年后利用横向比较法,发现该班成员在心理健康程度、学业成绩、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均优于同期其他班成员;利用纵向比较法,发现该班41位成员的自我认同感均明显高于干预前,41位成员有36位同学在集体荣誉之外均获得一项甚至多项个人荣誉,有效的将学生差异转化为他们自我认同的优势所在。

参考文献:

[1]吴永军.关于智慧课堂的再思考[J].新课程研究,2008(4).

[2]张少明.转识成智―――智慧课堂及其生成策略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2013.

[3]张卫卫.智慧课堂及其生成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2009.

篇4

关键词:智慧课堂;移动互联;智慧APP;学习行为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1-0074-03

一、引言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APP的日益丰富,人们的工作、娱乐和其他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包括手机在内的智能终端设备在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其副作用也逐渐显现,“手机依赖症”人群日益庞大。从一些研究报告和新闻报道中不难看出,此番移动智能革命已经波及现代大学校园,由此产生的消极效果显然大于积极效果,在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症”日趋严重。[1]其中,最重要也是对大学课堂教学影响最大的就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关注点从教师转移到了智能手机上。对教师来说,由于人数众多和手机这一设备的特殊性,监管难度非常大。因此,如何发掘手机和其他智能终端设备在课堂上的积极作用,戒除课堂“手机依赖症”,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提出了以教学内容实时传达、师生之间良好互动、生生协作学习、学习行为记录和分析为主要特征,以传统课堂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为核心的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的大学智慧课堂,对其具体实施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对大学智慧课堂的构建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智慧课堂的特性

唐烨伟等给出了智慧课堂的定义: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变革教学方式方法、将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构建个性化、智能化、数字化的课堂学习环境,从而有效形成旨在能力培养的新型课堂。[2]结合大学传统课堂、移动互联网络和智能终端设备的特点可以得出,智慧课堂应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性:

1.教学内容的实时传达

目前,大学课堂基本实现了多媒体教学,教学内容主要通过教师的语言和PPT的投影图像传达,具备实时性。但是,大学课堂人数众多、投影效果不佳和教师声音小等原因导致教学内容传达的效果较差,严重影响了教学活动的开展,直接导致了部分学生放弃听课,进而产生课堂手机依赖。通过教学广播系统在计算机机房授课的模式能够达到教学内容清晰、准确和实时传达的要求,但在一般大学里,所有课程均按此种教学模式开展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关于教学内容的实时传达,慕课和微课等在线教学形式给予了很好的参考。在Coursera在线课程的学习中,虽然教师面向的是成千上万的学习者,但学习者体验到的是“一对一”的个性化教学。所有教学内容都直接通过电脑或移动终端展现在学习者面前,且可重复观看,便于复习。可汗学院早期的教学视频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在视频中唯一能够看到的就是他的手在不断地书写一些数学符号,并缓慢地填满整个屏幕。萨尔曼・可汗认为,视频中出现的教师头像和教室里其他物品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3]这其实也是目前大部分慕课和微课都不建议教师图像一直贯穿课程始终的原因。这种教学模式的改进对当前智慧课堂的构建有极大的参考价值。智慧课堂中,教学内容的传达需要提高学生学习的专注性、主动性,更高效地利用学习资源。

2.教师和学生之间良好的教学互动

传统课堂中,师生互动多半是师生一对多的随机问答,学生积极性差,参与度非常低。传统课堂需要改变单一的提问模式,改善学生心理环境,增进师生有效互动。在信息化智慧课堂的构建过程中,强调课堂教学灵活和机动。这是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课堂的主体――教师与学生都是有着内心感受的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情感、体验都会随着教学模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师生之间要建立真正的“课堂讨论”,也就是“教师-->学生1-->学生2-->学生3……教师”的交流模式,即教师先引导讨论开始,1名学生提出讨论的线索或是自己的见解,第2、第3名学生加入,其余学生相继参与其中,当其中一名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都能仔细倾听,氛围良好,当讨论陷入瓶颈时,教师才重新加入并适当点拨或引导。慕课教学中的Quiz给予学生良好的师生互动体验,有利于产生自我肯定的情绪。在智慧课堂上,如何构建一个良好的交流互动氛围、实现高效的师生和生生互动是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

3.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

智慧课堂中的学习活动强调学习者之间的协作,而要有很好的协作就必须保证良好的沟通。协作会话性工具能够保证学习者在协作的同时进行良好的交流,并且教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可以进行学习活动指导。通过这种性质的工具可以确保学习活动顺利流畅地进行,也保证了教学目标的完成。

慕课的学习讨论区自由开放,可以实现高度的师生互动,也可实现协作学习;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诸多线上和线下学习讨论的机会。这些形式都应该在智慧课堂中展现。

4.学习行为的记录

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智慧课堂也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估和预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慧课堂对学生的评估不仅仅来自于各种考核结果,而且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行为,因此需要对学习行为进行记录和分析,从而实现个性化和一体化的评估。

学生在智能终端的学习活动不仅仅发生在课堂上,还是随时随地的。这些学习行为数据对一个学生的个性化评估是十分有价值的。智慧课堂需要通过软件对这些信息进行记录、收集、处理,以实现学习行为建模和个性化评估。智能终端学习数据的收集和处理、个性化学习行为的建模以及未来学习行为的预测,都是智慧课堂需要解决的问题。就目前情况来说,网络教学缺少具有个性化特征的信息反馈系统,学习者与教育者均不能得到适当的反馈信息,极大地制约了网络教育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进一步融合,形成智慧课堂。

三、智慧课堂的构建

基于胡钦太教授对于智慧校园“以人为本、深度融合”的表述,智慧课堂需要“以学生为本,传统课堂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4]智慧课堂的构建需要将智能终端与教师授课计算机进行同步,学生可以在无法看清投影图像时通过智能手机观看教学内容。在课堂互动环节,学生能够通过手机上的智慧APP提出问题并与其他同学互动,教师适时对互动进行引导,控制整个授课过程。课后,利用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对学生学习行为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掌握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实行因材施教,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

教学内容实时传达需要对课件进行智能获取与过滤。通过智能终端APP,将教师PPT、课堂板书和其他课件内容实时呈现在学生的智能终端上,拉近课堂与学生的距离,从而使学生听课环境更为友好,记录更为简便,分享更为快捷,以实现愉快课堂、轻松课堂和趣味课堂的效果。

智能课堂中的高度互动是其标志性特点,将分为在线互动和面对面互动两种形式。在线互动是教师在课堂特定时间内,通过移动互联网络在课堂内部开放的交流形式,所有学生可以提交问题或学习感受至在线平台,类似于一些视频网站上的弹幕,或者采取群聊的方式。这种形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一些羞涩、胆怯或自卑的学生积极参与交流互动的勇气和信心,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度。但需要强调的是,在线互动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时段进行,不能一直贯穿课堂始终,否则会影响整体讲授效果。另外一种形式为面对面互动,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在智能终端的辅助下开展问题探讨。智能课堂毕竟不是在线课堂,学生仍然还在同一个教室内听课,适当的面对面交流也是十分必要的。

大学课堂学生数量较多,教师很难做到与每一位学生充分交流和了解,这也使教师无法完全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个性和想法,以至于课堂基本上是教师的课堂,学生的主体性不能得到充分体现。智慧课堂针对学生在课上用手机端听课的情况、截屏做笔记的次数、以弹幕方式提问的次数、笔记分享次数,连同从校园网端和教务管理系统获得的学生个人数据储存于云端,构建大数据,以便更好地分析每位学生学习情况和个性化需求,以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深度了解,教学设计也将根据分析结果进行进一步优化。同时,针对学生个体,构建基于学习行为的个性化模型。学习行为建模可以直接体现学生个体的学习习惯、需求和趋势,不同的学习行为数据提取算法所获得的学习行为数据的准确性与价值性不同,不同的分类算法决定了学习行为的性质。“数据驱动课堂,分析变革教育”的时代已经来临,利用教育数据挖掘技术和学习分析技术,构建教育领域相关模型,探索教育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教育教学决策提供有效支持,成为未来智慧教育的发展趋势。[5]

四、小结

在人类教育发展历史中,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媒介技术的发展一直是推动教育产生变革的根本性力量。[6]由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所引发的的教育变革被誉为第四次教育革命,此番革命来势是凶猛的,但过程却必定是漫长的。智慧课堂作为高等教育信息化变革的核心,承载着教育参与者对教学新生态的希望。在智慧课堂的具体实施中,教学内容的精准同步、良好互动课堂环境的构建和学习行为记录与分析是三个主要支撑点。同时,教学过程中的学生隐私保护、教学效果评价、提高课堂趣味性和生动性都是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也将是本研究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参考文献:

[1]王燕.智慧校园建设总体架构模型及典型应用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4(9):88-92.

[2]唐烨伟,庞敬文,钟绍春,王伟.信息技术环境下智慧课堂构建方法及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23-34.

[3]方圆媛.翻转课堂在线支持环境研究――以可汗学院在线平台为例[J].远程教育杂志,2014(6):41-48.

[4]胡钦太,郑凯,林南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转型: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J].中国电化教育,2014 (1):35-39.

篇5

[关键词]数学教学 智慧课堂 教学理念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构建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6-017

智慧课堂是近段时间广大教师提及较多的一个词,因为智慧课堂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此,我以数学教学为切入点,探讨如何构建数学智慧课堂。

一、形成先进的教学理念

1.以学生为数学学习的主体

数学课堂中只有一个主体,那就是学生,但很多时候教师占据了中心地位,削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传统教学的误区。智慧课堂则要求教师注重让学生感受过程、习得规律、发展智慧,因为教师只有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才能展开有效的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更具智慧。

2.教学要从知识走向智慧

长久以来,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其实教学不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教师只有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智慧,成为智者,才能为学生今后获取知识做好准备。因此,教师应该形成构建智慧课堂的教学理念,使教学从知识走向智慧。

(1)以学定教。

智慧课堂应遵循以学定教的原则,因为只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才能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使学生的能力获得最有效的提升。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我先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梳理对圆的已有认知,再问学生对于圆都有什么理解。然后我根据学生的回答,确定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新内容的教学,会更有重点和方向,教学也会更充满智慧。

(2)合作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合作探究进行了明确的要求,而智慧课堂更是不能欠缺合作探究这一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应树立合作的意识,在合适的时候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的积累与智慧的发展。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我给每个学生小组不同的圆柱和圆锥,有的圆柱和圆锥等底不等高,有的圆柱和圆锥等高不等底,有的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还有的圆柱和圆锥不等底不等高,让学生探究圆柱与圆锥的体积有何关系。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先将圆锥中的水倒入圆柱,再将圆柱中的水倒入圆锥,然后仔细地观察着,热烈地讨论着,并且详细地记录着。在这样的合作探究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得出不同的结论。最后,有一个小组的学生发现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三倍的结论。我要求这个小组的学生代表上台进行实验汇报,最后学生恍然大悟: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三倍。这样教学,既使学生的合作探究更有效,又使课堂教学更具智慧。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保障智慧课堂的构建

1.利用翻转课堂保障智慧课堂的构建

翻转课堂具有以下四大优势:用视频进行教育教学;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将“最合适的教学过程”安排在“最合适的时间”;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因此,翻转课堂对学生的知识学习和智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应该利用翻转课堂来确保智慧课堂的构建。例如,教学“平移与旋转”一课时,为了构建智慧课堂,教师让学生观看相关的微课视频,了解与感知平移和旋转。学生在观看微课视频的过程中,对平移和旋转有了初步的认识。新课开始教学时,教师所做的就是结合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根据学生观看微课视频提出的问题和疑惑进行解答。这样,教师的教学变得更有效率和针对性,学生的学习更有重点和方向。

2.利用微课保障智慧课堂的构建

智慧课堂应当是高效的、互动的、快乐的、开放的、信息化的。微课是新的现代化教学的产物,是通过视频的方式来呈现学习内容,其特点是短小精悍、生动有趣、图文并茂,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主动思考,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获得知识。微课的出现和运用,使教与学不再局限于课堂,既使教学活动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又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思考和探究知识。因此,利用微课开展数学教学,能够为构建数学智慧课堂提供教学手段方面的保障。例如,教学“认识时、分、秒”一课时,教师可以制作“认识钟面”的微课视频,先介绍钟表的历史,再对学生提出问题:“如何制作钟面?”接着,教师边操作边讲解制作钟面的过程,使学生掌握操作的步骤。最后,教师让学生在课后动手制作钟面。这样教学,既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又促进了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

篇6

作为课堂纪律管理主体的教师需采取有效的、系统的方法来管理课堂,这时教师教育智慧对达成课堂纪律管理的有效性就显得尤其重要。所以本文从教师教育智慧的视角探讨一下有效的课堂纪律管理技巧,其中教师教育智慧主要包括温柔、示弱、沉默、忽视。

关键词:课堂纪律管理;教育智慧

一、问题的提出

时下有效的课堂纪律管理问题备受关注,究其原因得知:只有“有效的”课堂,才会有“有效的”教学,可行的、有效的课堂纪律管理技巧能够帮助教师有效的阻止学生违纪行为的发生 [1],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所以无论是教育理论者还是教育实践者都对探讨有效的课堂纪律管理技巧趋之若鹜,尤其是一线的教师总是想方设法的运用各种各样的管理技巧来促成理想的课堂教学。但是,一些教师往往只关注教学目的的达成而忽视了学生的本性,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在管理的过程中乐此不疲的采用粗暴、大声喊叫、逞强等所谓的管理方式,这些管理方式会收到一时的“静”效果,可试想如果整个课堂都静若溪水的话那还能是一堂好课吗?无论是全静的课堂还是全动的课堂都是无效的课堂。所以说,在课堂纪律管理中教师教育智慧就显得尤其的重要,教师要善于利用教育智慧中的温柔、示弱、沉默、忽视等管理智慧来促成有效课堂的达成。

二、 相关概念界定

1.课堂纪律管理

课堂纪律管理是课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学者指出课堂管理主要是指为解决课堂上的纪律问题而采取的行动 [2],可见课堂纪律管理的重要性。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会出现各种课堂问题行为,干扰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加强课堂纪律管理,对于维持良好的教学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这里的课堂纪律管理是指为解决课堂上的纪律问题教师应用智慧而采取的行动。

2.教师教育智慧

智慧(intelligence)亦作“ 智惠 ” 指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也指聪明才智;在《大智度论》卷四三中:“般若者,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胜者,穷尽到边”;从上可以得出无论是治理国家还是在生活等其他方面智慧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在《教育大词典》中对教育智慧的定义是:“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如在处理事前难以预料、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时,以及对待一时处于激情状态的学生时,教师所表现的能力。” [3]去年教育部部长周济曾说过:“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第一智慧”,那么在教育当中,尤其是课堂纪律管理当中教师智慧更显得难能可贵,教师在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还要善于运用智慧来处理课堂纪律问题。

三、教师失慧在课堂纪律管理中的表现

教师失慧在课堂管理中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比如说情绪的突然失控、语言的暴力性、行为的冲动性等等。本文主要对教师在语言或行为上的失慧表现进行探讨,如粗暴、逞强、嚣叫、过度重视等,从下面几个镜头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堂管理中的失慧行为。

镜头一:音乐课上,人声鼎沸,学生在乱七八糟地大声唱歌,老师声嘶力竭地喊“停!停!停!”用力的、愤怒的敲着黑板和讲台,但学生根本据毫无反应,仍然我行我素地唱着自己的歌曲。

镜头二:班主任王老师做事很是认真负责,对于班级的任何事都是亲力亲为,小到擦黑板、桌椅摆放,大到班级的全部备品管理及每个学生的课堂纪律问题。致使组织课堂纪律占去了正常教学的时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且学生也不买老师的账。

镜头三:数学课上,老师正在黑板上写题,大部分学生在认真的做着,但学生甲、乙两人在下面偷偷地相互递着小纸条,他们看着、写着还偷笑着,更有甚者还开始打闹、嬉戏起来,老师见状,立刻停止上课,大声呵斥这两名学生,一“吼”就是十分钟……

镜头四:英语课上,李放同学把手机拿出来玩,正在上课的张老师看见了并要“收缴”李放的手机,李放不给,发生了争执。无论张老教师如何威逼“恐吓”,李放就是无动于衷,就是不给,这时张老师为了不丢面子就雷霆大怒,甚而动起手脚来。继而又把李放“请出”教室,然后干脆课也不上了,并说“李放不认错,不把手机交出来,我还就不上课了……”。

四、教师教育智慧对课堂纪律管理的贡献

1.教师教育智慧之温柔

《管子·弟子职》中提到:“见善从之,闻义则服,温柔孝悌,毋骄恃力。” 这里的温柔是指温和柔顺。艾青 《花束·维也纳》诗:“阳光能射进你的窗户,用温柔的手指抚触你的眼帘……”这里的温柔是指温暖柔软。这里教师智慧的温柔是指在课堂纪律管理中教师要像妈妈那样温柔、有爱心、有耐心、有宽容心,用一颗柔软的心来管理学生的管理智慧。看下面的例子同是学生被教师的课堂提问难住,甲、乙、丙三位老师的处理方式各不相同。

教师甲:(语气很重,冲着该生)整天上课开小差,结果怎样?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能回答,太笨了!坐下!

教师乙:(生气,但不表现出来)坐下。谁来帮他?

教师丙:(微笑、和蔼地)别急,回忆一下,我们昨天学过的内容,当时你听得很认真。想想,昨天××同学是怎样回答的?

学生(思索片刻,说出了与问题答案相关的一句话。)

教师丙:(很兴奋)对呀!看来,你是很棒的!

学生:(体面地坐下,并投入到后面的学习中)

从三位老师的处理方式显然可以看到教师丙的处理方式相对来说是最恰当的。再看看镜头一:教师失慧之粗暴,老师的声嘶力竭、怒不可解解决不了课堂上的纪律问题。作为一种教育智慧的温柔是一种爱的表达,是一种平等的理念,更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众人都懂得的道理,“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当教师在提问或批评学生时,采取一种温柔的方式学生更易接受和改正。这里温柔的方式往往是教师秉承着以弱克刚的原则去感化学生,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易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更易于课堂问题的解决。

2.教师教育智慧之示弱

《后汉书·班超传》:“况今府藏未充,师无后继,是示弱於远夷,暴短於海内,臣愚以为不可许也。”这里的示弱是指暴露弱点,表示软弱。教师教育智慧中的示弱是指在课堂纪律管理中教师适当地表示自己软弱的一面,收敛自己强势的一面的一种管理智慧。适当的示弱能够轻松的营造出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也可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发展的空间,把讲台和探索的机会让给学生,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交往,是师生心境的开放,是主体性的凸现。而示弱,它首先是一种教学态度,去除“师道尊严”的想法,走到孩子们中间去;示弱更是一种管理艺术,如果教师能够像幽默风趣的主持人(主持“星光大道”的毕福剑、主持“挑战主持人”的马东等等)那样以示弱取悦于观众,那么课堂一定会很快乐,课堂气氛也一定会很和谐、融洽。

镜头二:教师失慧之逞强中的班主任王老师不清楚学生的成长是需要付出必要的代价。学生自己做主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大大小小的错误,甚至会遇到一些危险,但是,这是成长必须付出的学费。如果教师一直怀疑学生自己做主、自我管理的能力,那么,学生就会成为精神的侏儒。他们可能善于服从、听话、俯首称臣,但他们可能缺乏自信、热情、勇气,他们的生命缺乏基本的活力与光泽。学生活在教师的羽翼下永远也飞不起来,所以说在课堂管理,尤其是在课堂纪律管理的问题教师完全可以放权于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纪律管理的真正主人,教师在课堂纪律管理方面示弱一下很是必要。教师作为一个人,它不是万能的;在自己力不能及、力不从心时,可以适当的示弱,示弱不是软弱的象征,而是智慧的象征。

3.教师教育智慧之沉默

五代王定保 《唐摭言·升沉后进》:“二公沉默良久,曰:‘可於客户坊税一庙院’”,这里的沉默是指不说话,不出声。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一章:“他们,不悲叹也不流泪,不呐喊也不说话”,这里沉默是指沉寂,寂静。而教师沉默是指在课堂上教师处理违纪行为时所采用的一种管理智慧。

镜头三:教师失慧之嚣叫,教师处理传纸条、嬉戏等课堂违纪行为时采用大吼的方式,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而且会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出现了喊叫的行为,那么就足以说明教师已经失去控制课堂的能力了。面对课堂上的违纪行为教师可以先暂停2分钟采取静看(静静地看着他)的方式,一开始,学生可能会比较坦然的,但过一会儿,就会感到浑身的不自在,这时学生就会主动先开口说话。“老师,我不敢了,您上课吧,以后一定不会……”。所以,有时候教师不用说话却能达到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与此同时,给学生更多的自我反思的时间。作为一种表达方式的沉默,不仅是一种教育智慧,更是一种有效的课堂纪律管理方式。在教学过程当中,尤其是课堂失控的时候语言会变得很桑白无力;这种方式在不伤害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可以节省组织课堂的时间,是一种有效的课堂管理方式。

4.教师教育智慧之有意忽视

明朝沈德符《野获编·内阁·仁智等殿宫》:“虽自命清流,忽视武英,不屑与称僚寀,而时论不谓然。”这里的忽视是指不重视,不注意。 在提到忽视时,想到更多的是给予的关注过少,然而这里的教师有意忽视是指在课堂纪律管理中教师有意不看、不听、不管、不问,让学生在自讨没趣后主动终止违纪行为的一种管理智慧。

镜头四:教师失慧之过度重视中教师可以就着上课内容的某一“空隙”,比如说:请同学们先研究研究这道例题,想想为什么可以这样解决问题?然后(没准说完这话时,玩手机的同学已经自觉地把手机收起来不玩了)可以轻轻地走到该学生的旁边,提醒一下他,把手伸出来,意思就是让他把手机什么的交给你,你不用厉声喝斥他,没有影响到其他同学的正常上课,如果他给你最好,不给你也没关系,你可以俯在他的耳边,轻轻说,“请把手机收好,上课时间不要玩。”如果你拿到了他的手机,也不用大声宣扬,你可以置之于讲台,下课时故意“忘记”带走了,就什么事也没有了。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处理了一件有可能影响到全班同学上课的事,保全了这位学生的“面子”。还有教室在发怒的时候,尤其当他的脾气完全失控的时候处理不良行为,往往反应偏激,于是反而激怒了孩子,使原本已经够糟糕的情况愈发恶化 [5]。教师“有意忽视”不但解决的课堂上的纪律问题,而且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何乐而不为呢?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一些捣乱行为,大部分是为了吸引老师和学生的注意。如果这时教师终止讲课,处理学生的捣乱行为,可能正好迎合了这部分学生追求的目的。而采取有意忽视,实际上是向他们表明教师对他们的破坏完全可以保持泰然自若,无须用同样的方式回敬他们,从而使之自讨没趣后,而终止这样的行为。

[参考文献]

[1][英]杰伦迪.迪克西著.王健译.有效的课堂管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1.

[2]李保强,夏耀明著.课堂管理探论[M].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11):1.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 [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716.

[4]何蓉.浅谈教学中教师示弱策略的运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4):63-64.

篇7

[关键词] 语文 生成 生成性教学

一、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内涵

对生成性教学的理解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动态,动态即指现实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具有非预设性、开放性、非线性等特征;第二方面,是生成,可以从生成的形式、主体、内容三个方面去着眼,生成的形式基本可以分为预设性生成和非预设性生成两类,生成的主体可以分为学生生成、教师生成、师生共同生成三类,生成的内容有教学目标的生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生成等。

生成性课堂教学中,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系统,其根本出发点是为教学尤其是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服务,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交互作用,不断生成新的、具有情境性和针对性的教学需要,教师根据这种需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思路作出机智性调整,重组教学内容,使教学活动呈现出指向教学目标并使教学对话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的动态生成推进过程。总之,生成性教学并不是一种教学方法,也不是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一种高度关注人的教学思想,生成性教学对教学过程动态生成的重视,实质上是对教学中人的重视,关注生成就是更深切地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命的完整性、丰富性、自主性。对人的关注,是生成性教学思想的核心所在。

二、当前,小学语文生成性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生成性教学的相关概念模糊不清

对有关生成性教学方面的概念模糊不清,是造成教学实践中认识泛化的重要原因。在对“生成”认识的理解上,有的人是从教学意义上来理解“生成”,有的人是从心理层面来认识“性成”,还有的人是立足于生命的高度来谈人的“生成”。又如,从教学资源的角度来看,有的人认为,“生成”是基于个体内部的思维活动;有的人认为,“生成”是源自师生、生生对话与交流中,也有的人甚至把外部环境的意外“干扰”当作是“生成”性因素,如此“生成”导致课堂教学中只注重形式上的互动,而不注意互动的内涵和效果;只注重形式上的花哨,而不顾基本内容是否被学生接纳,甚至大刀阔斧,肆意删节文本,置文本于不顾。总之,由于对“生成”本质的认识含混不清,缺乏明晰一致的看法,导致教学实践中认识的“泛化”。

2.为生成而迷失教案

“只有通过学生思考的真实性,才能证实教师思考的真实性。教师不能替学生思考,也不能把自己的思考强加给学生。”因而只有激发不同学生的思维,使其思维的智慧之花尽情绽放,才能在课堂上诞生出有意义的正确观念。然而,在许多课堂教学中,教师为讨论而讨论,或者讨论流于形式,或者有讨论而没有结论,或者有结论而没有评价,或者有评价但评价单一,结果导致一堂课结束之后,学生根本不清楚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这种迷失目标、迷失文本的课堂交往与互动在表面上看似繁荣,实际上是教师有条不紊地问,学生亦步亦趋地答,教师的思维代替甚至压制了学生的思维。

3.语文学科的特点淡化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就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偏差,老师被“生成”牵着鼻子在走,语文教学没有了边界,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关键在于立足文本,可见若不能真正把握新课标的精髓,语文生成性教学也只能是走过场,搞形式主义了。

三、小学语文老师实施生成性教学的思考和建议

1.突出小学语文教学特色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随意生成,盲目生成的现象普遍,而语文课本身的学习被忽视,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仔细思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深刻理解语文新课标的精髓。《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的“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什么是语文素养?笔者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人文素养等。

2.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智慧

智慧是个体生命活力的象征,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下,在知识、经验习得的基础上,在知性、理性、情感、实践等多个层面上生发,在教育过程和人生历练中形成的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由此可知,智慧涵盖了个体多方面的素质,它融合了个体的知识、技能、经验与能力。智慧在教学中表征为“对具体的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关注和反思,将感性的、表面化的经验提升,使其内化为教师的教学能力”即课堂教学智慧。具体说来,课堂教学智慧是一种实践性智慧,“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自觉运用教育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教学问题的教学技能,体现着教学活动的机智性、创造性等特征,是教师教育文化素质和教学技能水平的综合体现。它使教师能感知、辨别、判断各种教学情境并能够做出及时而正确的决策,合理恰当地处理课堂教学问题”。实践性智慧表现为一种教学机智,是教师所具有的、在复杂、微妙的教学情境中迅速且恰当的行动的能力。它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得以提升,每一次实践的过程都是教师提升自己教学智慧的过程。

篇8

关键词:离子反应;高三复习;创新设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12-0038-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12.016

“离子反应”是历年化学高考命题的重要热点,其题型设置稳定、难度要求稳定、考点选择稳定、呈现形式稳定,一直是高三化学复习教学的重要内容。最近有幸观摩了一堂由常州市高中化学教研员吴永才老师执教的《离子反应》一课,对高三教学中如何进行“基于内容和学情的复习教学设计”,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吴老师执教的《离子反应》一课是一节“看起来很美”的课,但许多经过精心包装的高三复习课就止步于“看起来很美”这个层次,未能像吴老师一样走向“学起来很实”、“用起来很妙”的境界。“看起来很美”的课所突破的大多是技术层面的禁锢,昭示的是教师的教学技巧和学生的和融配合,但教学,尤其是高三化学课堂教学最需要的并非是学生如何配合老师的教,而是老师该如何引导学生的学,为学生学力的增加而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帕克·帕尔默认为“教学提供通达灵魂的镜子”[1],高三化学教学亦是如此,吴老师的这堂高三化学复习课让受众触摸到了一个“通体透明、形神兼备”的化学学科。它提升了教师的思维品质,更发展了学生的智能、情意和学力。本节课基于内容和学情分析,有以下三点创新:

一、板块设计上的创新

传统的高三化学复习课,往往通过“习题训练纠错式”展开,常常由习题开始,也在习题中结束。由于复习课所学知识没有新课教学时的陌生感,学生也就失去了继续探究的欲望,高三化学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变成了一种矫正、一种定位、一种强化,学生对课堂复习没有了新的期待,教师也对复习教学没有了新的教学创造和创意,“沉闷”似乎成为了高三化学课堂教学普遍的通病,而吴永才老师给我们展示了完全不一样的高三化学复习课,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激情课堂。同样传统的教学主题《离子反应》,却在吴老师的课堂上演绎出不一样的精彩。在教学板块上,吴老师巧妙借用学生熟知的电视栏目。设置了“开心辞典”、“头脑风暴”、“探索反思”等栏目。如:【开心辞典】[其中Q代表question(问题)]

Q1:工业上由氯化钠可制备哪些化学物质?(传统化学工业的意义)

Q2:反应①的类型是什么?(反应类型的分类和判断)

Q3:反应②是不是离子反应?(熔融状态和水溶液中离子环境的理解)

Q4:反应③是不是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回眸)

Q5:反应③是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通入NH3和CO2有先后顺序吗?为什么?(离子反应的方向性问题)

吴老师的复习课教学设计,由学生最熟知的工业上氯化钠可以生产的产品出发,从反应类型的判断引入离子反应讨论的由头,自然贴切而又富有思考性,由侯氏制碱工艺讨论复分解型离子反应的条件和反应进行的方向问题,既过渡自然又为后续活动做好了铺垫,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教学设计,不只是教学程式的需要,更是思维发展的需要。

同样在“头脑风暴”环节中,设置了“硫酸亚铁和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氢铵三者发生离子反应的活动探讨”:

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看到了不一样的离子反应,看到平常学习中从未深入思考过的问题,激发了头脑风暴。本节课在复习离子反应内容时和常态课最大的不同是:学生解题的能力已经不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追求,而是教学智慧的必然结果。

高三化学复习课中学科知识的传递是必要的,但那只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其主要也应该是在基础年级新授课阶段完成,通过知识的传递帮助学生解决简单的离子共存问题、离子反应方程式正误判定,更多地是从技术层面来看离子反应(如物质拆分情况、守恒情况、符号表达情况等),而高三复习课上则要站高一阶,从另一个层面来思考问题——看反应的本质是否正确?从这个意义上来,高三化学复习课上的知识传递是为另一个更高目标“智慧生发”服务的,以智慧交换智慧、以智慧唤醒智慧、以智慧启迪智慧。板块设计上的创新,为高三化学复习教学展现了全新的魅力。

二、教学视域上的创新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句话不仅仅是生存哲学,也是一种教学哲学。教师教学视域的开阔与否,直接影响着一批学生的学习视野和价值取向。随着教学观念的改变,我们对课堂的认知也在悄悄发生着改变,现在教学评价中有一种倾向认为:教学成功不成功不要看教师教得如何,而应看学生学得如何。我认为这种观念是一个有趣的教学悖论,教师的成功和学生的收获如一枚硬币的两面,是互相依存的。任何的一个成功的化学课堂,没有教师的“成功”何来学生的“成功”?教师教学视域的准确定位,是一个教师能够送给学生的最好的礼物。高三化学复习课中,老师常常紧扣考纲教学,不能、不敢、不愿越雷池半步,只为复习教学的“针对性”和“高效益”。但事实上教师的高度往往决定教学的高度、思维的高度、甚至考试分数的高度,登高才能望远,这不仅是物理学意义上规律,在教育学意义上也同样成立,高三化学复习课上,教师教育视域的创新,才能带来学生学习上的创新。

吴老师在《离子反应》课中,引入了一个大多数化学老师在教学中一直回避的一个实验,三价铁能否使银溶解,中学化学讨论三价铁与金属的反应止于铁、铜,甚至一些老师也并不清楚三价铁能否使银溶解?又如何设计实验去验证?甚至用“超纲”来掩饰自己对这一问题的困惑,但吴老师基于学生的学情和本节课离子反应的知识准备,大胆引入了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三氯化铁溶液能蚀刻银制品吗?你的猜想是什么?理由是什么?

在学生理论分析:Fe3+ + AgFe2+ + Ag+,Fe3++Ag+Cl–AgCl+ Fe2+后,向溶液中加入六氰合铁酸钾特征试剂来检验是否有Fe2+生成,很快看到了蓝色沉淀。教学视域的创新让学生在高三化学复习课上不断建构思维、内化知识、延展能力。

《离子反应》一节是很多人都上过的常态复习课。一个很多人都关注过的教学主题、一个很多人都思考过并试图突破的教学主题,吴老师却找到了不一样的切入点,引领学生在鲜活的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找到源自学科问题的新的理论生长点,助推了学生的学业发展。高三化学复习课承载着“回顾与整理、沟通与生长”的独特功能,教师教学视域的开放,会带领学生进入一个全新的化学学习境地,复习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能促进学生的成长。

高三化学复习犹如欣赏一部电影,如果只是“了解”故事情节,则一遍过后就会索然无味。但如果能换个视域来观赏,则每看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2]《离子反应》部分是高三学生相对熟悉的学习内容,熟悉的教学内容本身就蕴含着更多的能力生长点,要想通过复习课实现化学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功能化,就需开拓课堂教学的新视域。吴老师的课堂将教学内容的“熟悉性”看作一种教学的资源和优势,围绕熟悉的内容,创新复习课的教学思路,采取了讨论、探究、实验等多样化的复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复习动机,提升了教学效益。

三、观念引领上的创新

高三化学复习教学追求的是“温故”与“知新”兼得的优质课堂。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主办的“教学新时空(http:///)”其实就是提供了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的优质平台,它让教师在“慕课”中得到最直接的课例教研的收获,优质的高三化学复习课需要教学引领上的创新。

吴老师的《离子反应》一课在教学观念引领上做了很多的创新,事实上,任何教学观念引领上的创新都必须基于对教学内容和学情的分析。什么是高三化学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学情?学生的疑惑之处即是最重要的学情,它既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生长点。顾泠沅先生曾说:课堂教学将不再始于老师的备课和讲课,而应始于老师了解学生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也就是把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着力点都定位在学生如何学上,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吴老师的这堂《离子反应》高三复习课,将学情分析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基于学情分析勾勒出本节课学习目标的图谱,基于学情分析探寻学生世界与化学书本知识的沟通,基于学情分析实现化学学习方式与能力内涵的融合。高三化学《离子反应》专题教学的本质并非离子相关知识的简单累积,而是学科观念的改变和教学智慧的提升。化学家戴维曾经说过:“对化学这门学科你不要想着去覆盖(cover)它,你应该要想着去揭示(uncover)它。”[3]在教学中,吴老师设置了探究环节:

通过碳酸钠与硫酸亚铁、硫酸钙、硫酸钡的反应可行性探讨,引领学生在探讨“离子反应”的条件上更进了一步,同时,通过向饱和碳酸钠溶液中加入硫酸钡固体的DIS实验演示(数字化实验),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了“条件”对过离子反应转化的影响,更深刻地理解了离子反应发生的本质和反应发生的条件,理解了化学学科的特征思维方式,为其余知识的复习提供了思路和方向,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中学化学教师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专业素养根植于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中,课例的引领是最直接、教师最乐于接受的专业成长方式。对参与“教学新时空”教学直播同时在线的的数千、甚至上万的教师来说,“慕课”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还是一个“介入”的过程,一个“碰撞”的过程、一个“引领并成长”的过程。吴老师的课为我们提供了一节“化学味”浓郁的教学研究案列,从吴老师的教学题材选择、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活动设计中我们都能看到教学中智慧的闪光。高三教学,有化学味儿的化学复习课才能在学生的生命里留下痕迹,它不仅能引发学生课堂参与的“行动”,还能引发他们的“思动”和“心动”。

“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4]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最伟大的祷文,高三化学复习同样期待着能给学生“忘却课堂”的教学,这就需要给学生提供基于内容和学情分析的最“适合”的课堂。它既需要教师更多地关注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的教学核心知识、紧密知识、知识能更协调地发展。同时,又需要教师广化教育理论思维,洞察课堂教学本质,深化学科透视力,思考和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观念和模式,让自己的个体智慧在教研互动中增值。

参考文献

[1] [美]帕克·帕尔默. 吴国珍等译.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樊静萍. 新课程背景下高三化学复习策略[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13,(2)

篇9

关键词:集体备课;“求同”更要“存异”;二次复备

目前,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开展,集体备课逐渐成为各地中小学校学科组常用的备课形式。集体备课集众人智慧,采众家之长,实现了资源和智慧的共享,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因而它是学校实施有效教学,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也是学校校本教研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集体备课多采用“一人主备集体研讨修正形成共案”的程序进行,并且要求同科教师按照共案上课。固然这份共案是学科组教师共同探讨、相互补充、集思广益的结晶,内容更加充实、完善,但这份完美共案真的适合每个教师吗?集体备课一定要追求所谓的统一吗?其实并不尽然。

因为即使同一所学校,各个班级也有不同的学情,各个教师也有不同的教学个性和风格,所以,集备时我们不仅要“求同”,更要允许教师“存异”。作为学科教师,面对集备共案,即使再完美,我们也不能完全照搬,还需要我们每个人问一下自己:“我的思想在哪里?”“我的学生适合吗?”“我的风格能更好地发挥吗?”……如此,才能不迷失自己,才能在“求同”的同时更好的“存异”,然后,清醒的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和自身的教学实际进行个人的二次复备,形成既有集体智慧,又有自我特色的有效教学设计。

在二次复备过程中,一要重视对自己班级学情的分

析,真正做到备课不仅备教材、教法和学法,更要备学生;二要重视对自我课堂生成性问题的研究和准备,让课堂在预设中顺利前行,在生成中绽放精彩,使课堂成为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结合;三要重视对学生课堂质疑的研究和准备,努力使课堂探究不浮光掠影,能够抓住实质,不断引向深入,从而能让学生获得更多文本之后的东西,使学生的成长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四要重视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和练习设计,保证不同的学生都能在作业练习中有收获、有成就感;最后记下自己集备研讨感受和个人备课、上课的心得体会,形成自我的教学反思,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以后的教学,不断促进自我专业化成长。

集体备课“求同”更要“存异”,才能实现教师集体和个体智慧的有效结合,才能了更好的实施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从而更好地发挥集体备课的最大效用。

参考文献:

[1]曹佳.教研组集体备课的实效性研究[J].教育科研论坛,2010.

篇10

关键词:课堂教学; 课堂文化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011-001

一、从课堂教学的实践感悟课堂文化的价值

高中阶段,课堂仍然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阵地。实践告诉我们,照本宣科的课堂往往是“死气沉沉”、“死水一潭”的课堂,也是缺乏活力的课堂。课堂教学的实践启示我们:课堂文化总是通过教与学的活动体现出来。任何课堂教学总是体现着、呈现出一定的课堂文化。而课堂文化总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影响着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和学生学习智慧的发展。

笔者认为:我们要努力建设有利于提高办学质量、有利于发展学生素质、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新型课堂文化。

二、践行学校的办学理念要求建设新型的课堂文化

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的灵魂。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确立了“善待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走向成功”的办学理念。因此,我们要着力建设关注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充满学习情趣和智慧灵性的课堂文化。

三、建设学校课堂文化,促进学生发展的几点思考

从课堂教学的实践出发,通过实践中的感悟和反思,再从反思到实践,笔者认为,我们建设新型课堂文化,积极打造活力课堂,是促进学生发展,实现“让每一位学生都走向成功”的必要途径。

思考1:建设课堂文化不能背离“求真务实”的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发展,首先要有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实在、教学过程清晰的课堂,才能成为求真务实的课堂。笔者认为,任何教学活动都要基于学生实际,即从真实的“学情”出发,着眼学生发展,满足学生需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首先要“把握要求”和“夯实基础”。

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入研究“基础”的内涵和“夯实基础”的方法,抓住学科本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引领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进入复习教学阶段,我们要对江苏省高考说明和近年高考试题作细致研究和科学分析,摸清考试动态,探索考试规律,把握考试趋势;通过整体研究历年试题寻找共性,重点研究近年试题,对比研究相同试题寻找变化,分类研究不同试题寻找差别,集中研究外省试题寻找新意。通过研究分析,我们才能进一步明确复习课的目标要求,提高复习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思考2:建设课堂文化要体现“智慧灵动”的过程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引领下知识和能力不断积累和发展的过程,是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学生的学习智慧共同生长的过程。从学生角度说,从未知到已知,从知之甚少到深刻理解,从理论知识到实践能力,从思想方法到应变创新,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的过程。为此,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有意义的问题探究活动,不仅要引领学生系统学习学科知识,而且要根据学科特点、根据高考对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在教学中渗透学科思想并进行学法指导,力求事半功倍。笔者认为,教学情境应深刻揭示知识的本质,增强问题的思辨性,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情趣和探究能力。

思考3:建设课堂文化要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

发展师生智慧的课堂同时也必须是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师积极营造民主、开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思维活力。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学习氛围。笔者认为,我们的校园要建成师生快乐共享的乐园,我们的课堂更要成为师生教学相长的学堂(而不只是教师的讲堂)。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教师富有激情,学生则精神振作;教师循循善诱,学生则思维积极;师生真诚对话,共同探讨,平等交流,愉悦互动,教学氛围则其乐融融。

思考4:建设课堂文化要提倡“治学严谨”的作风

和谐灵动的课堂,并不是就可以“做自由体操”、“开无轨电车”。我们应始终以教学严谨的要求来建设新型课堂文化。我们学校的教风是“严谨、博学、善教、爱生”。学校要求全体教师治学严谨,要尊重教育教学规律,提高课程意识和课程能力,切实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提高教书育人的专业化技能和水平,努力促进自身主动发展和专业成长,不断超越自我,科学、高效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号召全校教师要上好每一堂课,关心每一位学生,做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笔者认为,要达到以上要求,教师就要在揭示学科知识本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辨问题能力、提升学生发展境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方式等多方面苦下功夫。

另一方面,学校对学风建设常抓不懈。如深入开展“厚德弘毅”校训教育、惜时增效教育、学习《弟子规》等系列活动,继续开展“树优良学风,展班级风采”文化建设活动等。教师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入手,以改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精神面貌为突破口,激发学生成长发展的内在动力,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进取恒心。要始终狠抓学生学习专注性的培养,要求学生“入室即静”、“入座即学”,教育学生以专注挖掘潜能,以专注发挥潜力,踏实求学,积极进取。

思考5:建设课堂文化要注意“课内课外”兼顾

我们建设课堂文化,归根结底是为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笔者认为,我们要提倡“有序课间”、“有备课前”和“有效课堂”,追求课堂内外的教学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