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年度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9-05 17:16: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年度学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年度学习计划

篇1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青年;大学生

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党联系青年学生的桥梁和纽带,承担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职责。共青团肩负着完成党交给的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的使命。然而,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新时期工作面对诸多挑战。

一、背景与问题

新形势下,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全面启动,高校扩招、后勤社会化管理、专业调整、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等措施的实施,导致高校共青团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团的基层组织建设面临挑战,基层团组织建设滞后,无法实现对团员青年的有效覆盖,亟需加强组织建设创新力度。基层团组织首先要承担起组织动员青年学生的功能,因基层团组织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动员组织作用,目前共青团活动在大学生中的熟知程度很低。

信息多元条件下高校团员个性化特点突出,高校共青团开展引领青年学生工作不能与时俱进。我国社会正处于市场经济化的转型期,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也普遍随之产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共青团组织不能根据青年学生的特点,采取适合青年学生特点的方法开展工作。

不同青年学生群体利益诉求多样化,基层团组织工作的实效性不足。在发展过程中青年学生在学习、生活、成长成才、就业等方面遇到的困难更多,面对的问题更加具体,迫切需要团组织的引导与帮助,基层团组织需要探索服务青年的有效渠道和途径。

青年学生感恩意识服务精神欠缺,高校团组织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工作待于进一步加强。一定程度上青年学生出现拜金思想功利化思维,大学扩招和国家产业结构带来的就业难强化了青年团员的这种思维。

二、开展工作的思路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团委牢牢把握党的要求,主动适应时展要求和当代青年特点,以服务大局和服务青年作为出发点,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转变思路,适应社会的变化,学校的变化,学生的变化,建立担负起引领青年思想、服务青年成长、凝聚青年力量重任的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团组织。

三、具体对策及措施

近年来,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团委以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为基础,坚持以党建带团建,创新基层团组织建设模式,大力实施团员思想引领计划、团员意识教育计划、团员素质提升计划,以强化带动服务为核心,以立德树人全员育人为目标,着力构建团建新载体,夯实团建工作阵地,创建组织生活新方法,发展团建工作新格局,凝聚青年学生的向心力,激励青年学生的争先力,提升青年学生的发展力,激发团员青年的创造力,培育青年学生的服务力。

(一)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创新基层团组织建设模式。学院团委建立工作职能部门,拓展组建学生社团等特色团支部,并完善落实团小组制度,构建学院团委―团支部―团小组的三级工作体系,制定学院团委联席工作会议制度,建立团组织全员覆盖全面影响的新框架格局。

1、发挥各方优势,学院团委框架设置合理。学院团委设组织发展部、理论教育部、社会实践部、创新创业部和综合管理部等,由工作能力强、学生威信高的骨干团支部书记兼任各部部长,既充分发挥了他们密切联系学生的优势,精心谋划设计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同时又能充分发挥骨干学生干部的桥梁纽带作用,将团委的各项精神落实到实处。

2、建立特色团支部,落实团小组制度,建立组织体系,实现有效覆盖。根据学生喜欢参加社团活动的特点,建立学生社团团支部,还可以依托学生社区或学生公寓组建联合团支部,学院认真落实团小组制度,各基层团支部按照要求设立团小组。团小组是团支部的组成部分,在团支部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大四毕业班根据考研、找工作、留学等类型进行设置,大二、大三则主要根据个人兴趣或爱好设置,组建起了“挑战杯”、SRDP等特色团小组,并取了一些如“Dream catcher”、“微臣有爱”、“青春律动”等特色名称,凸显本小组特色。

3、严格制度落实,理顺工作机制,组织高效合理。学院团委督促各团支部认真贯彻落实“”制度,并建立学院团委联席工作会议制度,团委老师、团委各部门、各团支部书记参加,通过工作联席会研讨团支部建设工作,各支部间交流工作经验和心得体会,形成团组织建设工作合力。根据团支部达标升级、团员教育评议制度,建立团支部考核评价制度、团小组评优工作细则、团员评优办法、团员推优入党制度等,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了高效运转的组织体系框架,严格了各项工作制度,为各项工作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高举团旗跟党走,实施三项计划,助力青年“五力”工程

学院团委坚持党建带团建,实施团员思想引领计划、团员意识教育计划、团员素质提升计划,以立德树人全员育人为目标,构建团建工作新载体,夯实团建工作阵地,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加强青年学生共青团员意识,提高青年学生各项素质,发展团建工作新格局,凝聚青年学生的向心力,激励青年学生的争先力,提升青年学生的发展力,激发团员青年的创造力,提高青年学生的服务力。

1、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凝聚青年向心力。学院团委开展了“青春正能量 拳拳爱国情”、“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以“演绎中国梦 讲出我精彩”主题演讲比赛和“刻印青春足迹”青春故事讲述系列活动激发广大青年敢于有梦,组织各团支部开展“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主题学习、“于书中畅游,与思想对话”图书推介、“青春使命 由我做起”爱党爱校知识竞赛,激励青年学生勇于追梦,以“充实一周,我的学习计划”周记表发放和“我的梦想,请你见证”团员成长档案发放活动促进团员青年勤于圆梦,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为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奉献当代大学生的青春力量。

2、以团员意识教育为依托,激励青年争先力。以开展“五四”表彰为契机大力开展增强团员意识教育活动,以学习宣传党的十精神和“我的中国梦”为主要内容,先后开展多次“奋斗青春 激扬梦想”青年讲坛,通过学习讨论会、小组讨论、观看视频等多种方式,增强团员们的共青团意识,提高团员们的思想认识,树立团员青年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加强榜样激励措施,组织开展“榜样力量 青想” 优秀学生微访谈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学习活动,开展好优秀团员、学习标兵、杰出青年志愿者等优秀个人评选,融入红旗团支部、先进团小组等集体典型的评选和表彰工作,激励青年学生奋发向上、奋勇争先。

3、以提升团员素质为目标,提升青年发展力。依托团小组建立学习小组,建立团支部―团小组―学习帮扶岗工作机制,主动构建与学生家长、任课老师配合的制度,助学公益岗主要由高年级学生党员组成,实施党员先锋引领计划,对学业困难学生提供思想、学业和实践方面的指导,为学院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提供切实有效地支撑。以大学生职业发展协会组织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职场能力拓展月等活动,邀请校外导师和毕业生学长学姐讲解工作经历,提高大学生自我定位和职业规划意识,服务青年学生职业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定期开展学生心理辅导讲座,邀请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专家授课,为团员青年提供心理咨询指导,提高青年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和排解忧虑能力。

4、以促进创新创业为契机,激发青年创造力。学院着力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提高团员青年的创新创业意识。以“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论坛”、国际基因工程机器竞赛等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为带动手段,鼓励全员参与科研项目、学术论坛和实习实训,积极搭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确保实验有场所,创新有带动,交流有载体。

5、以推进社会实践为途径,提高青年服务力。大力推动学院暑期“三下乡”、“四进”社区等社会实践活动,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四家,包括自闭症儿童关爱机构、关街道办事处、青岛市新市民之家、四方区康老护理院等机构,培育青年志愿服务精神,做肯付出、勇担当的有责青年,做热心肠、愿助人的有爱青年。

四、不足之处

今年“五四”座谈会时深入阐述了青年一代的历史责任,勉励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想。这为高校基层团组织开展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目前学院工作存在主要问题有:

第一,网络等新媒体手段利用有待于进一步拓展,以拓展思想教育手段,扩大思想教育影响力和覆盖面。

第二,青年学生民主评议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为广大团员评优考核提供一个更加公平合理的标准。

第三,学生因科研学习压力大,导致参加活动频率和次数不统一,活动效果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陈相光.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多维向度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年2月第27卷第1期

[2]王斌.高校共青团工作现状调研报告――以东南大学为例[J].中国青少年研究,2011年2月

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作用;途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把“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创业”、“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727万,创历史新高,就业形势依旧严峻,就业压力不减。大学生就业难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经济结构性矛盾、地域发展差异、就业政策滞后、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矛盾等客观因素,也有大学生自身思想、观念和素质与社会需求存在偏差等主观方面的因素。高校应该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引导大学生根据就业市场情况及时调整就业心理预期、准确分析就业形势、合理消减就业压力,不断提升就业竞争力。

一、现阶段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思想问题

(一)就业期望值过高,奉献意识弱化,择业功利化

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很多大学生选择就业岗位时出现了原有理想信念的模糊、原有高尚价值观的扭曲,进而出现比较功利化的倾向。这部分学生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过于看重个人发展、工作地点、工作环境等,不愿到西部、到基层等国家急需人才的地方去锻炼自己。2014年对苏州大学2014届本科毕业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在回答“择业时,您考虑的主要因素”的问题时,结果统计显示:排在第一位的考虑因素是薪酬与福利,超过四分之三的应届毕业生选择了这一选项,占总人数的79.28%;排在第二位的因素是个人发展机会,有76.65%的应届毕业生选择这一因素;排在第三位的因素是工作地点,超过半数(61.05%)的被调查对象选择了这一因素。学生的期望月薪虽然较2013年有所下降,但仍明显高于实际月薪。通过此次调查并计算得出,苏州大学2014届本科毕业生期望的平均工资为4260元左右,2013年智联招聘对全国28个重点城市的应届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称,苏州地区应届生岗位平均薪酬为3121元。可见,部分大学生就业期望值高于实际情况。

(二)缺乏诚信意识、敬业精神

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某种程度的信用危机,部分大学生为了谋求理想职位,迎合用人单位需求而在应聘材料中弄虚作假。一些学生常常把已签约单位作为跳板,一旦有更好的机会就毁约、辞职,影响了用人单位正常的工作、生产秩序,挫伤了用人单位接收应届大学毕业生的积极性。更有少数学生不惜以种种借口欺骗学校老师获得多份就业协议书,与多家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造成用人单位与学校之间的误解与矛盾。

(三)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抗压能力差

性格、气质、能力、需求和动机等学生个性因素对其择业观、成才观产生重要影响,关系大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当前,许多“90后”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积极的心理准备,面对过大的就业压力往往会产生焦虑、恐惧、自卑、急躁等心理障碍,进而影响到学生身心健康乃至顺利就业。

(四)就业主动性差,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高校大学生存在就业主动性差的问题,部分学生不是去主动求职,而是过分依赖父母、亲属,希望通过社会关系就业,更有部分大学生选择在家里当“啃老族”。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大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就业竞争力差,对就业有一定的心理压力,不愿意主动寻找工作单位,怕被用人单位拒绝。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当前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就业问题。高校在注重专业知识教育的过程中更应适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帮助大学生分析严峻的就业形势与政策,努力克服就业恐惧,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素质,以适应激烈竞争的就业环境。

(一)导向作用――保证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性质与方向

强化大学生就业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有利于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内在素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内容和有效教育方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就业指导工作中,通过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正确处理个人理想和社会需求间的矛盾,做出符合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择业行为。同时,还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就业外在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其社会功能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传递给大学生,既可以激发大学生提高综合能力的潜在能量,还可以调动社会各方面因素,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从而确保社会主义性质的就业工作方向。

(二)德育作用――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走向社会

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使命,不仅要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更要注重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教育。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针对学生思想的实际情况,坚持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和法制规范教育,使他们明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逐步提高道德分析和判断能力。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强化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的精神,帮助大学生树立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品德基础。

(三)协调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

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缺乏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过于关注福利待遇、工作地点、工作环境。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个人愿望与社会需求、自身发展与国家命运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端正就业态度,明确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

(四)调节作用――调试大学生的职业心理和适应能力

通过心理辅导,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和职业发展规划,树立信心;此外,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对挫折的认知水平,促进大学生抗压能力的培养,促使大学生能够以良好心态走上社会、适应社会。

(五)激励作用――帮助大学生增强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

激励作用主要是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激发和调动教育主导者和教育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教育的主导者来说,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以人为本,结合实际,增强大学生对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调动大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对于教育主体――大学生而言,通过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让他们了解目前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和不进则退的道理,唤醒大学生的忧患意识,使他们重拾勤奋刻苦、积极上进的优良品质,合理的知识结构、对事件分析处理能力、科学研究能力、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科学素养、健康的身心和健全的人格等。为自己更好、更全面地发展继续不懈努力。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下,不断增强就业的能力和实力,才能在就业中寻求自身的位置。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建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的培养方式只有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才能在社会中找到合适的位置生存发展。近年来,苏州大学积极探索,努力推动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出台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系统化改革方案,即以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为指导,以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础,配套学术型、应用型、国际型等多样化人才培养子方案。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系统化改革的推进下,学校不断创新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试点学院改革、试点书院改革,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学校深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等卓越人才计划,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此外,学校通过设立政基金项目、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 S-UIPP带薪实习项目等,持续为本科生提供科研训练和实践创新的机会。

(二)强化专业化理念,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就业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越来越得以体现,那么培养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是适应就业形势发展的需要。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必须充分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建立以班主任、辅导员、高年级导师三位

一体的专兼职教师队伍。高校应建立相应的激励保障机制,鼓励和资助他们在就业指导方面进行深造,鼓励指导教师积极探索、创新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从而快速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还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专业职务系列,解决好待遇、职称等现实问题,并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科研条件。

(三)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构筑主体式、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就业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实现“入脑”,防止出现“左耳进右耳出”现象,这就需要唤起教育对象的主动参与意识,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入心”、“入行”。同时,还要构筑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职业规划就业指导课三者有效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式教育模式。通过以上课程,要有目的性地开展自我认知教育,引导大学生科学定位,要开展职业观、职业道德和法律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诚信意识。

(四)利用“自媒体”等网络方式,开拓就业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近年来,微博、微信、QQ空间、人人网等“自媒体”成为学生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重要渠道,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成为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网络,及时为大学生提供详实的就业信息,以及了解大学生就业思想状况和心理状况。以学生喜爱的方式更能进行深入的交流、沟通,及时解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从而对学生进行教育、疏导,开拓大学生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和空间。

(五)朋辈教育给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朋辈教育的“亲民性”有利于拉近与被指导者的距离,引导其从心理上产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朋辈教育的“便利性”有利于展开贴近生活的指导,使被指导者从周边实例获得灵感,逐步剖析自我、认识自我;朋辈教育的“个性化”有利于针对性进行创就业辅导,引导被指导者通过大学生活寻找自己的个性化职业规划;朋辈教育的“科学化”指导模式和引领方式,有利于挖掘被指导者的职业潜能,使其通过完备科学的生涯规划,找到符合自身特点、具有发展意义的职业。高校应借助思政辅导员、毕业班学生、在校研究生等与学生年纪相仿、经历相似,具有朋辈工作经验的人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运用朋辈教育理念,便于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水平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六)发挥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引导毕业生走进企业、走上社会

社会实践、实习是大学生了解国情、社情的重要方式。高校应为大学生搭建多渠道、全方位的课内外社会实践平台,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毕业实习等活动。苏州大学历来重视大学生实习、实践活动,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进行改革性尝试,开发“校企合作带薪实习项目”。该项目作为省教育厅教改重点立项研究项目,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大学生就业技能为主旨,借鉴国外带薪实习生的培养模式,按照企业对人才素质、专业、技能等的标准要求,组织大四本科生与三年级研究生进入“培训中心”或企业,采用针对性强、目标明确的培训方式,有机融合专业知识、实践技能、职业修养和企业文化,全方位培养理论与实践并举的职场达人。该项目的实施为企业储备了优秀人才,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实践训练的融合,强化了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真正实现了高校、企业、学生的三方共赢。

自2010年以来,苏州大学带薪实习项目历经试点、探索和创新,目前已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运行模式。现已有近1300名大学生参与此项目,经过职业素养课程培训和生产实践的锻炼,就业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经跟踪调查,98%以上的学员在求职就业过程中优势明显。

参考文献:

[1]韩嫣.大学生就业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探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7).

[2]张志华,赵波.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9(12).

[3]宋晓会,张海龙.做好高校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1).

[4]邓雪妍.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与意义[J].黑龙江教育,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