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税收与税法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09-04 17:15: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简述税收与税法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税法,会计准则,差异,协调
根据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全面趋同的要求,我国于2006年颁布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并要求上市公司于2007年开始实行。鼓励大中型企业实行,一定程度切实提升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随后于2007年修订的《企业所得税法》以及《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使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差异更加复杂。分析二者差异及如何使二者协调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企业具体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差异
(一)固定资产准则与税法差异。由于《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中将已出租的建筑物归入投资性房地产,因此税法中的固定资产范围大于准则中的固定资产范围。
(二)收入准则与税法差异。《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和谨慎性原则出发,侧重于收入实质性的实现;而税法从组织财政收入的角度出发,侧重于收入社会价值的实现。
(三)或有事项准则与税法差异。企业会计准则加强了对或有事项的确认或披露,有利于企业对或有负债风险的控制,要求满足以下三点来确认预计负债:该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实义务;履行该义务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的计量。而税法关于成本费用扣除的前提是:真实发生、确定性、合法、合理。
(四)无形资产准则与税法差异。《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对无形资产的概念作了重新界定,引入了残值的概念,改变了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摊销范围和方法、减值和研究开发费用的处理。与税法之间依然存在着不小的差异。
(五)存货准则与税法差异。存货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而《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规定,纳税人各项存货的发出或领用的成本计价方法,可以采用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计划成本法、毛利率法或零售价法等,如果纳税人正在使用的存货实际流程与后进先出法相一致,也可采用后进先出法。除了以上简述,企业具体会计准则与税法还有诸多的差异,例如存货准则与税法差异;政府补助会计准则与税法差异;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与税法差异。此外还有债务重组准则与税法的差异等。
二、企业会业计准则与税法差异造成的影响
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不同的使命决定了二者在企业的税务处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二者的差异对国家经济活动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差异过大引起税收的流失。一方面,一些纳税人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和政策间的不协调,少纳税或者不纳税;另一方面,征税人员由于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差异的复杂性以及信息的不足,对纳税人的纳税资料很难控制和管理或由于对税收法规的 把握不到位,或者由于个人利益的驱使,滥用税收权利,造成税款少征或不征。
(二)差异过大容易造成财务虚假信息。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财务报告中会计利润对企业的股票价格、投资人的持股决策影响非常巨大。企业为了让股东继续投资,让潜在投资者购买股票,对企业进行投资,就要想办法让企业利润增加,股价提升。当企业实际业绩不如意时,企业就可能采取弄虚作假、舞弊的措施。
(三)差异过大增加社会成本。对企业来说,会计准则与税法的过度分离,使会计处理变得更加复杂,对会计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大大增加了企业的会计核算成本和纳税成本。对税务部门而言,增加了税收的征管难度,增加税收的征管成本。
三、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相互协调的措施与方法
(一)税法应有限度地许可企业对风险的估计。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无处不在,在会计上充分估计各种风险,采用计提准备金、暂不确认收入等,都是企业抵御风险可能带来损失的有效手段。税法如果无视企业风险的存在,而一味强调保证财政收入,其结果只能是进一步降低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最终伤及税基。因此,税法必须从增收与涵养税源的辩证关系出发,客观地认识企业可能存在的风险,而不是一律加以排斥。为了防止企业利用风险估计有意进行偷漏税款和延迟纳税,应对计提各种准备的条件和比例做出相应的规范。从而也可以缩小税法与企业会计准则的差异,减少纳税调整事项。
(二)加强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处理方法的协调。企业会计准则和税法在具体实务操作上的协调可以根据不同的差异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对会计处理比较规范的业务,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收法规的协作要使税收在坚持自身原则的基础上与会计原则作适当的协作。如捐赠的处理、融资租赁的划分标准、资产减值的处理等问题,税法应注意与企业会计准则的主动协调,以减少业务差异、降低纳税人的核算成本。
(三)加强互动宣传。加强会计准则和税法在会计界和税务界的交流宣传,提高会计准则和税法协作的有效性。而税务信息的非公开性使会计和税务关系的相关研究面临很大的数据障碍,因此,加强两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机关还应尽量广泛深入地开展会计准则和税法的学习,从而带动企业会计基础工作和税务机关执法水平的提高;引导企业分设税务会计岗位,将会计和税法的差异进行登账核算反映。
参考文献:
[1]聂婷婷,《企业合并所得税会计差异协调研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2]于宏,《浅析新企业会计准则和税法的差异》,知识经济, 2011年10期
[3]陈兰芳,《新会计准则与税法的矛盾及协调》,中国集体经济, 2010年04期
篇2
【关键词】职工个人所得税 薪酬管理 纳税筹划 实施策略
一、引言
时至今日,我国的税法机制及法制越发完善。对于政府而言,完善纳税筹划,可以更好地发挥自身市场经济调控职能,进而引导企业向预期的目标发展。而对于企业而言,完善纳税筹划,制定合理薪酬机制,节约纳税成本的同时,可以激发职工工作积极性。同时,作为个人有义务和责任遵守国家税法,积极配合纳税筹划工作,进而为和谐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因此,从多方面角度来讲,这是一项多赢的工程,对政府、企业及个人都有益,有关方面的研究倍受社会各界关注。
二、纳税筹划特征及原则
在国民经济的法制情形下,合法性是纳税筹划的首要前提,纳税人不管如何筹划都应在纳税政策的引导下正确选择交税方案。其次由于现行的国家纳税政策并不是特别完善,可能会随时作出适时调整,这就导致纳税筹划有一定的时效性,一旦国家政策发生变化,纳税人需要重新制定纳税方案。另外,纳税筹划是人为干预的一种预见行为,人为因素影响很大,如果筹划人专业性不够强,或者方案决策者出现一点点偏颇,都可能导致筹划方案在执行过程中失败给纳税人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所以纳税筹划还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基于此,在进行纳税筹划时,应遵守一些基本原则。首先是经济原则,企业进行纳税筹划的根本目的是想减少纳税负担,最大化的实现企业的经济利润,因此,在税收筹划时应以企业的经济利润为前提。还有就是税收筹划是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来进行的一项活动,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现行的法律法规不会完全相同,也不会一成不变,这就需要筹划人密切关注国家法律法规的变化,及时根据变化做出适时调整。
三、A企业职工薪酬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实施策略
纳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备的社会职责,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保障基础。作者基于上述分析,结合A企业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职工薪酬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实施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重视动员培训
从宏观上来说依法诚信纳税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因素,税收是保证国家各项工作正常运行的重要来源。所以在国家建设中,每个人都有纳税的义务,而且依法诚信纳税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有利于形成公民自觉纳税的良好社会作风。从微观上来说,缴纳个人所得税是个人工资收入的证明,它可以起到很多的辅助作用,比如在个别城市,购买住房需要提供个人所得税的纳税证明才有资格买房或者办理银行贷款时有些银行也会要求提供纳税证明才会予以批复贷款。为此,企业可以召开全体员工大会,将这些缴纳个人所得税的种种好处以及相关法律条文一一讲解给全体员工,让员工能够清楚认识到自己对纳税事业应做的贡献和纳税给自己带来的便利,从而自觉缴纳。企业也可以对那些自觉缴纳的员工予以通报表扬,鼓励其他人向这些模范员工看齐。另外,个人所得税交的越高工资肯定也越高,肯定是企业做的特别优秀的员工,所以企业也应对这些员工予以足够且高度的重视,引导其更好的为企业发展做贡献。
(二)完善薪酬制度
在我国税法上来说,个人所得税并不是每个人都要缴纳,需要达到一定的收入标准才有义务缴纳。而按照个人所得税的政策来说,工资和薪金即基本工资,奖金,和各种补贴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而员工的福利和五险一金是不需要缴纳的。企业可以根据这种税收政策合理进行纳税筹划,制定自己的薪酬体系。具体实行过程中,企业可以将工资和奖金有效配合,比如控制年终奖的发放次数,利用税收零界点调整发放金额或者将每月工资和年终奖结合起来发放等,都可以有效减少纳税金额,实现个人收益最大化。另外,根据税收政策,企业可以将一些员工的薪酬收入转化为福利方面收入,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让员工在精神方面得到慰藉,也能M足员工中的生活需求,还能成为企业在招聘人才中的竞争优势。同等的工资待遇,应聘者肯定更倾向于福利好的企业。而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简单的高薪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员工的内心需要,而福利的出现则很好的弥补了这一缺憾,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制定可行方案
在纳税筹划中合理的方案设计不仅能为公司节省很多开支还能为公司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工资是整个薪酬体系的根本,在工资的纳税筹划上,筹划人员可以按照每个月或者季度的方式均衡发工资,有效避免员工在工资高的月份缴纳较高的税费,也可以将一些工资收入转化成其他形式发放给员工比如福利形式。而且现在企业招聘人才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是劳务关系、雇佣关系甚至是合作关系。工资筹划人员可以根据税法选择一种合适的劳动关系来降低税费。另外,大多数企业除了工资还会设立奖金薪酬,奖金是一个人对公司创造价值的体现,也是公司对员工的激励。所以更多的让员工拿到奖金则成为企业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而对于奖金筹划来说,应区分高收入和低收入。对于低收入的人员来说企业可以估计年终奖的额度,尽量在纳税零界点将奖金糅合在每月的工资中进行发放。对于高收入的人员来说在筹划时可以将奖金分为两部分,即一部分用在每个月或者每个季度的工资发放上面,一部分用于年底的年终奖金,这样可以有效降低纳税者的税率。
四、结语
总而言之,职工薪酬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十分重要和必要。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加之各企业薪酬管理实践存在差异,本文作出的研究可能存在不足之处。因此,作者希望业界更多学者关注企业职工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理性分析其特点及可能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更多有效解决建议,推进我国经济建设。同时,各企业也需关注此项研究事业,可在本文论点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工作实际,采取更多有效措施,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李爱敏.职工薪酬的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探析[J].财会学习,2016,24:186.
[2]王雄元,史震阳,何捷.企业工薪所得税筹划与职工薪酬激励效应[J].管理世界,2016,07:137-153+171.
篇3
课程代码:00048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是实现
A.公平分配 B.资源配置
C.经济增长 D.充分就业
2.最低费用选择法计算的成本只是
A.有形成本 B.无形成本
C.直接成本 D.间接成本
3.文教科卫支出是
A.生产性支出 B.社会消费性支出
C.转移性支出 D.国防支出
4.政府财政部门根据国家政策的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向某些特定的企业或个人提供的无偿补助是
A.社会保险 B.社会救济
C.社会福利 D.财政补贴
5.如果价格水平的增长率低于名义财政收入的增长率,则实际财政收入水平
A.下降 B.提高
C.不变 D.无法判断
6.纳税人与负税人同为一人,不发生税负转嫁关系的税种称为
A.从量税 B.从价税
C.间接税 D.直接税
7.房产税属于我国现行税收体系中的
A.商品课税 B.行为课税
C.所得课税 D.财产课税
8.公债最基本的功能是
A.筹集建设资金 B.弥补财政赤字
C.调节经济运行 D.货币政策操作对象
9.我国正式实施分税制是在
A.1950年 B.1984年
C.1990年 D.1994年
10.决定税负转嫁实现程度的关键因素是
A.纳税人的主观意志 B.商品供求弹性
C.自由价格制度 D.商品经济
11.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
A.使用价值 B.价格
C.供求 D.生产成本
12.合约购买者可在合约规定的执行期内的任一天执行的期权是
A.看涨期权 B.看跌期权
C.美式期权 D.欧式期权
13.间接融资方式中的核心中介机构是
A.中央银行 B.商业银行
C.证券公司 D.保险公司
14.下列属于中央银行中间业务的是
A.再贴现 B.存款
C.贷款 D.清算业务
15.我国的商业银行属于
A.单元银行制 B.总分行制
C.行制 D.控股公司制
16.下面属于中央银行负债项目的是
A.政府债券 B.金融机构存款
C.财政借款 D.贴现及放款
17.当总需求不足时,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A.增加税收 B.缩减政府支出
C.降低利率 D.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18.我国货币层次中的M0是指
A.流通中的现金 B.活期存款
C.现金+活期存款 D.现金-活期存款
19.货币政策的根本目标是
A.充分就业 B.经济增长
C.稳定物价 D.国际收支平衡
20.货币*采取行动开始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的时间间隔是
A.内部时滞 B.外部时滞
C.认识时滞 D.行动时滞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1.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的基本职能包括
A.提供公共产品 B.制定市场运行规则
C.决定资源配置 D.分配企业利润
E.对经济运行的计划指导或宏观调控
22.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
A.经济发展水平 B.政府职能范围
C.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 D.价格变动
E.税收管理水平和税收政策
23.按征税对象不同,可将税收分为
A.直接税 B.所得课税
C.商品课税 D.财产课税
E.行为课税
24.公债管理的主要目标有
A.促进经济的稳定与增长 B.满足投资者的需要
C.争取规模化 D.争取利息成本最小化
E.减少公债的流动性
25.属于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理论的有
A.商业贷款理论 B.风险防范理论
C.利率平价理论 D.可转换性理论
E.预期收入理论
26.中央银行产生的必要性在于
A.统一发行银行券的需要
B.集中办理全国票据清算的需要
C.信用货币创造的需要
D.为商业银行提供最后的资金支持的需要
E.代表政府管理全国金融业的需要
27.影响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有
A.一国人口规模 B.一国经济发展水平
C.一国经济结构 D.物价上涨和货币贬值
E.汇率和利率变动
28.治理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措施有
A.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B.削减财政支出
C.提高贴现率和再贴现率 D.增加税收
E.出售政府债券的公开市场操作
29.货币的职能包括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储藏手段 D.支付手段
E.信用手段
30.金融行业公会的主要功能有
A.协调功能 B.救济功能
C.服务功能 D.沟通功能
E.监督功能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31.政府采购
32.紧缩性财政政策
33.信托
34.汇率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4分,共8分)
35.某公司2011年取得经营收入100万元,特许权使用费50万元,其它收入20万元,当年税法准予扣除的成本、费用和损失等共计80万元,计算其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
36.某甲在银行办理了5000元一年期定期储蓄存款,当时,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5%,但甲在存款半年后要求提前支取,当时的活期利率为0.6%,计算甲在提取存款时银行支付的利息额。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37.简述构建财政投融资体制的重要意义。
38.简述消费税的特点。
39.简述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的特点。
40.简述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篇4
【关键词】 关联方交易; 转移定价; 信息披露
一、关联方交易及转移定价的定义
企业想要降低关联方交易过程中转移定价的税务风险,必须充分了解什么样的企业属于关联方,什么样的交易属于关联方交易,什么样的行为属于转移定价行为,针对关联方、关联方交易和转移定价的概念现介绍如下:
(一)关联方
《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规定,一方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以及两方或两方以上同受一方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构成关联方。控制,是指有权决定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该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共同控制,是指按照合同约定对某项经济活动所共有的控制,仅在与该项经济活动相关的重要财务和经营决策需要分享控制权的投资方一致同意时存在。重大影响,是指对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有参与决策的权力,但并不能够控制或者与其他方一起共同控制这些政策的制定。
(二)关联方交易
关联方交易是指在关联方之间发生的转移资源、劳务或义务的行为,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
具体包括:1.购买或销售商品;2.购买或销售商品以外的其他资产;3.提供或接受劳务;4.担保;5.提供资金(贷款或股权投资形式的贷款或权益性资金);6.租赁;7.和抵押;8.研究与开发项目的转移;9.许可协议;10.代表企业或由企业代表另一方进行债务结算;11.关键管理人员薪酬。
(三)转移定价
一般指大企业集团尤其是跨国公司,利用不同企业不同地区税率以及免税条件的差异,将利润转移到税率低或可以免税的分公司,实现整个集团的税收最小化。具体地说,该企业集团倾向于在税率高的地方定价偏低,而在税率较低的地方定价偏高。
二、转移定价的动机与目的
调查发现,我国一半以上的企业认为,内部转移价格制定的目的是满足企业逃避税收的需要,但是逃避税收仅仅是转移定价的动机之一,跨国企业在关联方交易过程中,存在着形形的动机和目的,其中即存在着不良动机,也包含一些合理合法的目的。
(一)不良动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上市公司的增多,通过关联交易来规避风险、粉饰会计报表蒙骗会计报表使用者、转移资金、调节利润等均已成为关联方转移定价的动机。
1.减轻税负
利用关联方转移定价避税,一方面是利用不同企业、不同地区税率及免税条件的差异,将利润转移到税率低或可以免税的关联企业;另一方面是将盈利企业的利润转移到亏损企业,从而实现整个集团的税负最小化。我国在税制改革以后,国内企业之间税率差别变小了,但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税务政策仍有差异,如特区的企业与一般地区企业的税率、高新技术企业与一般企业在税率和免税优惠上,仍存在相当大的差别。企业集团经常通过在关联企业间人为地抬高或降低交易价格,调节各关联企业的成本和利润,以达到减轻其税负,使各关联企业的共同体获取最大利润的目的。
2.调节利润以树立新建公司在当时的形象
关联企业间的母公司为使其控股的新建公司占有市场,往往通过低价向新建公司提供原材料、零部件或劳务,而高价购买其产品的做法,提高新建公司的利润率和竞争力,使其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往往以低廉的价格通过关联交易将优质资产转移到上市公司,以增强上市公司的获利能力,改善其财务状况。
3.为少数人谋利
将企业资产和利润转移到主要投资者、关键管理人员及其家属所控制或有重大影响的企业,从而达到为少数人谋取私利的目的。
4.出于证券市场的压力,粉饰会计报表,蒙骗会计报表使用者
通过转让定价,可使与其有关的上市公司利润虚增,蒙蔽投资人,使投资人高估其获利能力和经营状况。
5.转移资金
许多国家在国内资金和外汇相对短缺的情况下,大都采取一些限制资金转移的措施,此时,跨国公司往往通过转移定价以高价向处于该国的子公司发运货物或提供劳务等方法,实现资金的转移。国内企业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之间也经常为了转移资金而以非公允价格进行交易。
6.规避风险
跨国公司通过转移价格,可将利润转出,以躲避东道国政治风险,降低预期的外汇风险,减少通货膨胀损失。对于国内企业而言,通过关联方交易转移定价可实现产业结构转移与优化。
(二)合理合法目的
除了上述不良动机外,企业也可以通过合理的关联方交易来达到一些合法的目的,简述如下:
1.降低成本
企业通过关联方交易可以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效率和市场竞争力,以达到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益和盈利能力,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例如,将企业的研发功能集中在集团内的一个企业中,但研发出的新产品、新技术在整个集团内使用,以降低各企业分别研发产生的资源浪费。
2.内部考核与激励
现代责任会计中为了考核各个利润中心的业绩,往往通过制定内部转移定价,来考核各中心的盈利能力,这是基于内部考核与激励基础上的转移定价。
3.合理避税
通过合法的关联方交易来减少企业的整体纳税支出合理避税。例如,将企业的研发中心设在企业所得税率较高地区的企业内,这样发生的高额的费用使该企业利润降低,所得税缴纳额下降。
三、目前我国的转移定价税制
为防止跨国公司通过关联方交易转移定价来调节利润,进而造成税款的流失,国务院、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了一系列关于转让定价的税务法律、法规及规章,各种法律、法规及规章构成了中国转让定价税制。
(一)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六章特别纳税调整中自第四十一条至第四十八条对关联方企业间的业务往来作出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第六章特别纳税调整中自第一百零九条至第一百二十三条对企业所得税法第四十一条至四十八条的规定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具体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十六条规定要求关联企业按照独立企业进行交易,否则税务机关有权调整。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五十一条至五十六条对税收征管法的规定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具体的规定。
(二)部门规章、规范
《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税务管理规程》(国税发[1998]59号和国税发[2004]143号);《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预约定价实施规则》(国税发[2004]118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转让定价税收管理工作中资本性调整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5]745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关联企业业务往来转让定价税收管理相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6]901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承担单一功能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的纳税情况的通知》(国税函[2007]236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年度关联业务往来报告表》(国税发[2008]114号);《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试行)》(国税发[2009]2号)。
四、转移定价的调整方法
我国上述法律规章规定了可比非受控价格法、再销售价格法及成本加成法3种方法(以下简称“基本三法”)和称作利润法的交易净利润法和利润分割法。
(一)可比非受控价格法
可比非受控价格法,以独立企业之间进行相同或类似业务活动的价格为基础,作为独立企业间价格的调整方法。即将企业与其关联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价格,与其与非关联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价格进行分析、比较,从而确定公平成交价格。采用这种方法,必须考虑购销过程的可比性、购销环节的可比性、购销货物的可比性和购销环境的可比性。
(二)再销售价格法
再销售价格法,按再销售给无关联关系的第三者价格所应取得的利润水平进行调整,作为独立企业间价格的调整方法。即对关联企业的买方将从关联企业的卖方购进的产品再销售给无关联关系的第三者时所取得的销售收入,减去关联企业中买方从非关联企业购进类似产品再销售给无关联的第三者时所发生的合理费用和按正常利润水平计算的利润后的余额,作为关联企业中卖方的正常销售价格,即关联企业中买方购进商品的公平成交价格。
一般而言,再销售价格法中,对可比性分析应特别考察关联交易与非关联交易在功能风险及合同条款上的差异以及影响毛利率的其他因素,具体包括销售、广告及服务功能,存货风险,机器、设备的价值及使用年限,无形资产的使用及价值,批发或零售环节,商业经验,会计处理及管理效率等。
(三)成本加成法
成本加成法,以关联交易发生的合理成本加上可比非关联交易毛利作为关联交易的公平成交价格。即,将关联企业中卖方的产品成本加上正常的利润作为公平成交价格。
(四)交易净利润法
交易净利润法,以可比企业的非关联交易的利润率指标来确定关联交易的净利润。非关联交易的利润率指标有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完全成本加成率、贝里比率等。交易净利润法和产品交易的同一性、类似性相比,更看重功能风险的同一性、类似性,有相对比较容易找到可比企业的优点。
(五)利润分割法
利润分割法,根据被验证企业与其关联方对关联交易合并利润的贡献计算各自应该分配的利润额。利润分割法分为一般利润分割法和剩余利润分割法。
各参与方的任何一方如果有重要无形资产的话,选择采用交易净利润法。合并利润依赖于各参与方的作用及功能的话,选择采用一般利润分割法。各参与方都有重要无形资产的话,适合采用剩余利润分割法。
五、企业转移定价将面临的风险
随着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出台,对关联方之间的业务往来将受到更加严格的规定和限制,跨国公司的转移定价行为也将受到严格的约束和审查,企业拒绝提供与其关联方之间业务往来资料,或者提供虚假、不完整资料,未能真实反映其关联业务往来情况,将面临补税罚款等各种税务处罚,企业的信誉也将受到影响。
此外,当企业被认定存在转移定价的情况下,将大大降低企业在税务机关的信誉评级,将在此后的交易中受到更加严格的监管。
六、关联方交易的信息披露
对关联方交易的转移定价进行调整,往往是税务机关进行的,其目的在于防止企业利用转移定价逃税避税,但是,转移定价影响的不仅仅是税收,尤其对上市公司而言,财务粉饰和转移资金的考虑往往要超过避税的考虑。企业应对关联方交易进行充分的反映和披露,以便信息使用者能够正确评价企业关联方交易及其影响,鉴别企业真正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一)报表附注的披露
我国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36号――关联方披露》准则,要求在发生关联方交易时,应在报表中披露关联方交易的性质、交易类型及其交易要素。要披露的交易要素包括:交易的金额或相应比例、未结算项目的金额或相应比例、定价政策。
准则指南要求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需要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相关信息。具体内容包括:企业无论是否发生关联方交易,均应当在附注披露与该企业之间存在控制关系的母公司和子公司有关的信息;企业与关联方发生关联方交易的,应当在附注中披露该关联方关系的性质、交易类型及交易要素。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遵循重要性原则。
(二)同期资料
《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首次将同期资料(指在提交年度纳税申报的同时,一并报送或在接到税务机关的要求时提交的资料)的准备要求纳入中国反避税的法律体系。这意味着提供同期资料已成为纳税人的法定义务,同时也为税务机关检查企业转让定价问题提供了程序上的指导。
此外,税法《实施条例》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企业应按纳税年度准备、保存、并按税务机关要求提供其关联交易的同期资料。
(三)其他方式
针对关联方交易,企业除了被职能机关要求对关联企业进行信息披露和报送同期资料等被动方式外,还存在其它的主动与税务机关沟通对关联交易进行披露的方式,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预约定价安排和成本分摊协议。
1.预约定价安排
预约定价安排,是指企业就其未来年度关联交易的定价原则和计算方法,向税务机关提出申请,与税务机关按照独立交易原则协商、确认后达成的协议。预约定价机制的建立,最明显的好处在于,税务机关对关联企业的转让定价由事后审计改变为事前审计,有利于保护纳税人的合法经营及税务机关的依法征税。随着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实施,预约机制必将在日后规范关联交易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成本分摊协议
成本分摊从税收角度而言可谓一项对企业相当优惠的制度。举例来说,当某一企业向其关联方支付成本分摊费用时将被视为承担其应分摊的费用而非向他方支付特许权使用费或服务费。既然不再被认定为支付特许权使用费,关联方企业便无需就此项费用开具发票并计提营业税金及附加及作为收入计算企业所得税,而且,共同成本分摊的筹划点还可利用于集团公司的管理费分摊。根据《实施条例》第四十九条规定,企业之间支付的管理费、企业内营业机构之间支付的租金和特许权使用费,以及非银行企业内营业机构之间支付的利息,不得扣除,而原税法规定,纳税人按规定支付给总机构的与本企业生产、经营有关的管理费,须提供总机构出具的管理费汇集范围、定额、分配依据和方法等证明文件,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后,准予扣除。同时,新企业所得税法强调成本分摊需遵循成本与预期收益配比之原则。因此,除可明确区分的费用、成本之外,其他共同成本应依据相应产品的销售收入确定分摊比例按月进行分摊,年底统一调整。税务部门还规定,企业与其关联方分摊成本时,应在税务机关规定的期限内,按照税务机关的要求报送有关资料,其自行分摊的成本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该规定可理解为共同成本分摊的指导性原则,企业在进行共同成本分摊之时必须对此加以考虑。
【参考文献】
[1] 李钦帅.关于新企业所得税法下关联交易调整问题的筹划分析[EB/OL].中国税网,2009.
[2] 宫义飞.我国上市公司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信息披露问题研究[M].西南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
[3] 刘天永.企业应当如何准备转让定价同期资料[N].中国会计报,2009.
[4] 阚先胜,李远慧.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现状及监管对策[M].内蒙古科技与经济出版社,2005.
[5] 彭卉.我国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J].财政金融,2005(6).
[6] 康玲.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操纵利润问题研究[M].广西大学出版社,2005.
篇5
本文通过简述环境税理论及其国内外研究状况和相关实践,分析由汽车行业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并对环境税在汽车行业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进行分析,探讨环境税的可税性和对汽车行业实施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就我国汽车行业实施环境税制提出一些改革思路,逐步完善我国环境税制建设。
[关键词]环境税 税费改革 绿色税收
一、环境税及由此引发的思考
1.环境税理论概述
环境税是为了保护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凭借其权力,对一切开发、利用资源环境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或污染、破坏资源环境的程度征收的一个税种。环境税制是指政府为实现特定的环境保护目标、筹集资金、保护环境,强化纳税人环境保护行为而征收的一系列税种以及采取的税收措施。环境税可以分为三类,以污染物的排出量为标准的排污税、对商品和服务的间接课税和环境减免税。
2.环境税的研究及相关实践
英国现代经济学家、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庇古在《福利经济学》中,最早就系统地研究了环境与税收的理论问题。他提出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边际私人纯产值与边际社会纯产值相等的理论。他用一般均衡模型,分析其在经济系统中最优环境税率的制定标准问题。付国伟等运用宏观污染控制规划方法论和微观经济学理论研究排污收费标准技术方法和制定理论,研究排污收费的标准,以至于能有效弥补边际社会成本与边际企业成本间的差距。
1971年,美国国会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对向环境排放硫化物征税的议案,并在1987年建议对一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征税。从此美国逐步把税收手段引进环保领域,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环境税收制度。立陶宛在1991年颁布《污染税法》,对排放的空气污染物按一定标准征税。德国和荷兰以水质水量综合测算征税,新加坡、纽约和莫斯科则按污水量征税。
二、汽车行业与环境税两者内在关系剖析
1.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
2009年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受到了世界的瞩目。2009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79.10万辆和1364.4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8%和46%。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人们对汽车的需求也在逐年攀升,人们对汽车的潜在购买力也成为拉动我国汽车行业蓬勃发展的动力,汽车行业显然成为了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
环境保护成为当今世界环境主题,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一些发达国家的市场便借此建起了汽车行业的“绿色壁垒”,在汽车行业的安全和环保方面都提出了苛刻的要求。我国出口汽车的质量和技术都必须要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都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国际竞争。这些成为了我国汽车行业当前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主要障碍。
2.汽车行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作为交通工具的汽车也走进人们的生活中,于是汽车所排放的尾气也逐渐上升,对人们的生活环境所产生的环境污染也愈来愈严重。2008年在监测的477个城市(县)中,出现酸雨的城市252个,占52.8%;酸雨发生频率在25%以上的城市164个,占34.4%;酸雨发生频率在75%以上的城市55个,占11.5%。
据相关资料统计表明,城市噪声的70%来自于交通的噪声,而汽车产生的噪声占有主要比例,汽车噪声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还严重的污染了城市环境。除此之外,汽车所需要的燃油也消耗了大量的能源,2010年我国机动车燃油耗量占石油销量上升到43%左右,2020年汽车燃油消费将占石油消费总量的57%。事实证明,环境、能源已成为制约我国汽车行业持续发展的重要的因素。
3.环境税对汽车行业的作用
汽车在带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便捷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汽车所排出的废气已经成为大气污染最重要的污染源。在这种状况下,诸多国家相应出台了有关环境税制。汽车行业也随之行动起来,通过循环经济来解决这些问题,发挥新环境下的竞争优势。在全球范围内逐渐掀起了绿色环保的浪潮,绿色产品、绿色生产和绿色能源等“产业绿色化”深入人心。
4.汽车业与环境税制两者间的联系
为了降低汽车生产和消费对环境资源造成的污染与破坏,有关部门应该对汽车行业进行排污征税。如果对汽车行业实行排污征税,将会加重经济主体的税收负担,改变其成本收益比,最终影响了经济主体的经济决策和行为选择。以欧洲各国为例,他们征收环境税以后,实际工资上升了,劳动力供给也相应增加了,这表明环境税对社会就业有积极的影响。
三、我国汽车行业排污可税性分析
1.汽车行业排污的外部成本应内部化
由外部效应理论可知,通过环境税收的方式解决环境污染所带来的问题,实际上是利用经济手段来保护环境。著名经济学家庇古在《福利经济学》中首先提出了矫正税一词,被称之为庇古税。他主张政府对此实行干预政策,设定一个人为的价格,在价格不能传递为获取所必需的正确信息的情况下,即可对造成的污染征税,为了消除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的差距,当前的外部成本就等于最适税率。因此,将汽车行业的排污行为产生的外部性进行内部化,使汽车的生产或消费价格反映着汽车行业的污染治理成本完全符合经济学理论。
2.汽车行业排污收税在现实上的可行性
篇6
关键词:在建工程 抵押风险 对策
房地产企业流动性不足已经逐步显现,在建工程抵押贷款成为开发商的主要融资方式,但其同时涉及开发商、承包商、购房人及土地、建设、规划、工商、税务等当事人,法律关系异常复杂,银行必须谨慎操作才能防范风险。本人结合银行房地产信贷的审计实践,对其贷款风险及防控措施简析如下:
一、房地产在建工程抵押的性质
《城市房地产抵押管理办法》中,在建工程抵押是指抵押人以其合法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及在建工程的投入资产,抵押给银行作为偿还贷款履行担保的行为。该担保行为在项目主体工程完成之前,并不具有完整意义上的物质形态。抵押权作为一种物权,物权的成立与存在,必须以标的物的存在为前提。因其在建造过程中始终处于变化状态,不能成为抵押物权的标的。但其已具备有物的特征,最终可以成为完整的物质形态。当事人以在建工程作为抵押并登记后,双方此时已经建立了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并且被赋予了其物权的性质。
二、在建工程抵押存在的主要风险
(一)法律依据风险
在建工程抵押的法律依据在《担保法》中未作明确,仅在《担保法司法解释》第47条规定,若当事人办理了在建工程抵押物登记,法院可以认定抵押有效。但根据民法物权原理,在建工程虽具备了物的一些特征,但尚不具备完整法律意义上的物及物权的属性,其抵押物权在建工程抵押存在着法律依据不足的风险。
(二)抵押登记的操作风险
在银行审计中发现,银行在办理在建工程抵押登记时,往往只是向当地房管局提交了《在建工程抵押登记申请表》,而房管局并没有给银行发放正式规范的《在建工程抵押他项权证》,也未进行合理的抵押物价值登记,抵押登记手续存在瑕疵。抵押物将可能面临工程承包商、购房人及土地部门等多方当事人经济利益诉求的风险。
(三)价值不确定风险
由于在建工程抵押权人所享有抵押权的标的范围,只包括办理了抵押登记时已建成并登记的部分,不包括登记后继续新增的建筑物和土地使用权。另外,抵押价值应当扣除工程款、税款、工资等,还应扣除公用设施和已预售部分;第三、若涉及拆迁问题,还应扣除拆迁安置费用等。而这些因素往往都存在不确定性,使得在建工程的抵押价值存在估值风险。
(四)建设工程价款优先权风险
《合同法》第286条规定建设工程的价款就该工程折价或者拍卖的价款优先受偿。高院在《关于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问题的批复》中规定也明确了建筑工程的承包人的优先受偿权优于抵押权和其他债权,意味着银行抵押权的优先受偿权排在工程价款之后。在实际中,往往会导致关联企业相互串通虚构建设工程欠款,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
(五)在建工程抵押权与商品房预售冲突的风险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筑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问题的批复》,规定消费者交付购买商品房的全部或大部分款项后,承包人就该商品房享有的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不得对抗买受人。意味着即使办理了在建工程抵押贷款登记,银行抵押权的优先受偿权也排在商品房预购者之后。
(六)税收优先权风险
《税法》规定,纳税人欠缴的税款发生在纳税人以其财产设定抵押、质押或者纳税人财产被留置之前的,税收应当先于抵押权、质权、留置权执行。因此,税收优先权在顺序上优于抵押权。若银行私自处置抵押物进行受偿,税务机关知道后有权在抵押物价值范围内向商业银行追偿欠税企业应缴的税款。
三、在建工程抵押贷款风险防范对策
(一)从严调查在建工程抵押条件
在建工程抵押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全额缴纳土地出让金并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投入开发建设的项目资本金要达到工程建设总投资的25%以上,并明确施工进度和竣工交付日期;在建工程具备合法有效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严格审查工程款、税款及工资是否拖欠。另外,还应特别注意在建工程项目是否有违反审批文件建设施工的情况。
(二)严格界定在建工程抵押范围
在建工程抵押时要尽量以工程整体作为抵押物,对于土地使用权,抵押登记时应将项目整宗土地使用权纳入抵押登记的范围,而不应按分摊份额登记。
(三)合理确定在建工程抵押的期限
在建工程是否能能够按期建成,往往受其建设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影响,但抵押所担保的主债权是有确定期限的。这往往会产生工程的竣工期限与主债权的履行期限发生冲突的问题。因此,在实际操作当中,银行在建工程抵押期限确定上必须科学合理。
(四)在建工程抵押权与工程款优先权问题
由于税款、工程款等优先受偿权均先于银行抵押权,并且工程款无须办理登记手续,其受偿额不属公示信息,从而导致银行对自己的风险无法预测和控制。银行要重点审查建设工程合同中,工程总造价、支付条件及支付方式的合理性,以及是否存在施工单位垫资建设等情况;抵押价值应将尚欠施工单位的工程款予以剔除;银行也可要求施工单位出具放弃工程款优先受偿权的书面承诺,从源头上避免出现抵押权与工程款优先受偿权之间的冲突。
综上所述,在建工程抵押贷款在银行实践中,存在许多法律和操作方面的风险,只要积极采取必要措施予以防控,风险也是可以化解和防范的。
参考文献:
篇7
经过三十多年艰苦创业,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截止到2006年底,我国中小企业已经达到42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以上;中小企业所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60%左右,上交税收超过全国税收总额的50%,提供了全国80%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另外,75%以上自主创新产品都是中小企业发明的;80%以上的专利也出自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中小企业发展迅速,死亡也迅速。在市场经济“优胜劣汰”法则的作用下。每年有众多中小企业被淘汰。在被称之为“中国硅谷”的中关村。企业生命周期非常短,在1~5年间大概有20%~30%的初创企业会倒闭。2004年中关村新增加了42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但同时也有4200多家高新科技企业倒闭。10年来,中关村企业的“死亡率”达20%左右。2008年,更是中国民营经济最为难过的一年,从珠三角、长三角到环渤海――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三个发动机连续发生了大量中小企业倒闭、停工半停工事件,“内忧外困”让民营经济的先天缺陷集中暴发。
我国中小企业推进依法治企的意义
依法治企是市场经济对企业的必然要求
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因素很多,除企业自身经营管理能力外,还比如说时下较受关注的宏观经济环境恶化、中小企业融资难,以及近年来一直倡导的自主创新能力等等。而有一大因素常常被企业主们忽略,但它却自始至终地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发展――法律风险。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以及笔者对当地一些企业的了解,我国中小企业法律风险现状十分令人担忧。法律风险控制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在法务费用的支出及法务人员的配置方面与国外企业存在巨大差距。
所谓的“法律风险”是指由于企业未跟上外部法律环境的变化,或者未按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有效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而对企业造成的负面法律后果的可能性。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企业作为法律规范的主体之一,只要其行为涉及法律规定,就有可能存在法律风险。法律规范了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也规范了企业从设立到终止的全过程。可见,法律风险存在于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如企业成立、并购、财务管理、劳动人事、契约合同、知识产权等等。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加入WTO后政府以西方法治国家管理模式为取向的职能转变,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将变得更为复杂,市场竞争规则将越来越规范和透明。所以,依法经营管理、依法开展各种经济活动是市场经济对企业的根本要求,只有严格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和要求办事,才能符合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才能不被市场所淘汰。
依法治企保障中小企业在法律风险可承受的范围内实现利益最大化
虽然我们常常听到“企业要守法、要依法经营”,但实际上没有任何一家企业是为了“守法”而成立的,设立企业的根本目标是“赢利”。之所以对企业进行法律治理,也是为实现企业赢利目标服务。法律治理本身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法律治理保证企业规范运做和可持续发展,保证企业得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进步,当然,也同时保证了投资人的权益。
作为企业管理者。关注的是“有没有经济效益?能否做到价值最大化?”;而作为法律工作者,则关注的是“这样做是否合法合规?会带来哪些法律后果?”。风险和收益本来就是对立的。一味强调降低甚至消除所有法律风险,企业可能难以更好地经营发展但如果为了谋取利益而忽略法律风险,将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法律后果,甚至导致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要将法律作为管理资源,将依法治企作为经营管理手段,在法律风险可承受的范围内。使企业利益最大化。也就是说使企业在法律风险最低的前提下,追求收益最大化;或在收益一定的前提下,追求法律风险的最小化。
如何通过依法治企使中小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
在明确了依法治企的重要性后,还应明确依法治企的科学涵义。依法治企,即指应当把法律作为管理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基本依据和最高权威。企业管理千头万绪,但始终应当确立法律的最高权威,坚持以法律作为企业行为的基本依据。否则,长官意志、我行我素、违法乱纪,企业迟早会陷入沼泽,难以自拔。
企业主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识,让依法治企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理念。从企业成立的筹备阶段就在法制的范围内用法律思维来规划企业发展,将依法治企贯彻到企业运作的每一个环节,学会在法律范围内行使责任和义务。对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来说。没有必要非常细致且全面地学习法律条文,但他们应当懂得一些基本的法律概念,需要知道哪些问题、哪种情形下可能涉及到法律问题并掌握与其相关的法律规定。
在此,笔者将中小企业运作中普遍涉及到的主要问题划分为几个模块。进行简单说明:企业设立模块
这里以数量较大的公司制企业为例进行说明。
在公司成立之前,发起人要认真学习《公司法》及其配套法律法规,吃透公司章程的具体规定,对自己的资格、权利、义务、责任要深入了解。然后对拟设立的企业进行充分的法律设计,主要是指公司章程的设计(包括了法人治理结构的设计)。
公司章程是公司的宪法性文件,对公司、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均具有约束力。然而很多创业者在设立公司时通常使用工商局提供的示范文本,而示范文本通常只是罗列公司法中的相关规定,并无针对性的规定。以至创业者产生纠纷时无章可循;也有很多创业者在创业之初满腔热情,创业伙伴间非常团结,认为所有问题均能通过协商解决,因而不注意章程的制定,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是公司获得长足的发展还是陷入困顿,创业者的心态必然发生变化,一定会在某些问题上存在分歧,此时才发现公司章程并没有就相关问题作出规定,也没有规定解决纠纷的机制,悬而未决的纠纷又必然成为公司正常运作的障碍。新公司法条文中含有很多“公司章程另有规定依公司章程规定”的表述,其基本理念就是要体现意思自治原则,在许多方面允许创业者通过章程自由约定。因此,在公司创立之初,制定一份适用性强的章程非常重要。
合同事物模块
企业运作中,广泛涉及合同行为。合同是地位平等的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合同一旦签订,就具有法律效力。在合同行为中涵盖许多法律问题(涉及到《公司法》、《合同法》、《民法通则》、《刑法》等法律法规),存在诸多法律风险。因为企业规章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不严,或是部分员工不忠而给企业带来的合同法律纠纷。会给企业造成难以挽回的经济损失,甚至一些案件,很难依靠民事法律救济手段解决,还要通过刑事手段。
所以。在公司成立之初就必须建立和完善企业合同管理制度,对企业合同行为的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补救作
出明确规定。企业在订立合同时,首先要认真审查合同主体资格,比如对方资信状况;然后要仔细研究合同条款,在合法合理的前提下尽量争取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同时还必须明确日后出现违约纠纷的解决方式;遇到需要授权的情况,应明确授权的范围、权限、时间、超越授权的法律责任等;在盖合同章前。一定要再仔细审查合同内容;在合同实施阶段要加强对项目进度或合同履行情况的监督。另外,再强调个与合同事物紧密相关且必须在企业管理制度中体现出来的要点――加强公章管理。
财税模块
企业不能偷税漏税,但要学会合理避税。纳税成本作为企业综合成本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企业的收入和利润。是否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使企业纳税成本达到最佳?企业纳税风险是否可以通过主动地自我税务体检和保健。做到事前规避?――这就是税收筹划所要解决的问题。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按照税收政策法规的导向,事前选择税收利益最大化的纳税方案处理自己的生产、经营和投资、理财活动。它包括避税筹划、节税筹划、转嫁筹划、实现涉税零风险等等;其实现途径有选择低税负方案、滞延纳税时间等。作为一个经济主体,现代企业进行合法的税收筹划是企业的正当权利。
下面举个合理规划、成功避税的典型例子:
某市一家自动化设备生产企业,自己研发了一套软件配置在设备上,从而使产品售价比同类产品高出30%,因此企业购进材料不多,但增值税负担非常重。企业老总和财务人员反复商量,也没想出好的办法。增值税是属于“掉脑袋”的税种,一旦出事,处罚十分严厉,很少有企业敢在这方面做文章。后来外部专家在这家公司调研时发现,这个软件属于高附加值产品,设备售价高主要源自这个自主研发的软件。于是,他建议公司进行拆分,专门成立软件公司,将软件卖给原公司再配套在设备上。这样在交易过程中,外购软件就可以抵扣17%的增值税,软件公司单独交3%的税,这样,公司既没违反税法。又在无形中多抵了14%的增值税。
可见。中小企业要想最大程度地合理降低成本,是必须依法进行税收筹划的。要做好税收筹划,纳税人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了解什么是合法、什么是非法。划清合法与非法的界限,保证自身经济活动及有关行为的合法性;其次。纳税人也应对税收政策法规和政府征税的具体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和研究。
劳动人事管理模块
新劳动合同法已经正式施行,很多企业认为,这将增加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尤其是使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危机。虽然新法对劳动者权益的保障更为有利,但这并不意味《劳动合同法》使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法律地位平等,《劳动合同法》充其量只是限制了那些侵害劳动者权益的企业行为。
目前在中小企业中较常见的相关问题是:不按法定程序制定企业规章制度;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或劳动合同不规范;不按法律程序解除劳动合同;不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没有建立保密制度等等。这些都是损害劳动者权益,同时又为企业埋下危机的违法行为。比如说,有些企业认为签订劳动合同是对企业的制约,其实企业应当意识到,满足员工最基本的劳资关系需求理所当然使公司获益其中。劳动合同也是对企业的保护:只要用工事实存在,不签订劳动合同仍存在劳动关系,如果发生劳资争议,仍按劳动法处理;然而在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企业丧失了通过签订劳动合同来保护企业利益、对劳动者约定义务的机会,在处理这类纠纷时,企业往往处于被动局面。另外,规范的用人制度是对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可以使员工满意度更高,从而为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
所以,企业作为用人单位,应革除以往陈旧的用人观念,依法进行劳动人事管理。在企业成立之初就按法定程序制定企业规章制度和劳动手册,并严格执行,保证好每个员工的合法权益。同时,企业也要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劳动合同来对抗员工的不良行为(如不遵守劳动纪律、泄露公司商业秘密等等),以保障好自己的权益。
知识产权模块
提起知识产权,很多人会认为那是高科技企业才关心的。其实不然,任何企业都有知识产权,企业商号、注册商标、商业秘密都是知识产权。目前,中小企业已成为知识产权的运用主体。但因实力弱、发展规模小,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远远不够。很多企业不知道如何保护、应用好知识产权;甚至少数企业为谋取高额利润,不惜采取侵权、仿冒等不正当手段,最终成为被打击的对象。
知识产权是保护创新优势最有利的机制,它包括专利权、商标权、版权等等。其中,商业秘密、专有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产权缺乏有效保障,是中小企业最担心的问题之一。一些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营销人员在公司工作一段时间以后,掌握了公司技术秘密或其他商业秘密,然后跳槽或被高薪挖走。这些人跳槽时往往将企业的技术秘密、客户信息甚至客户关系带走。这种商业秘密的泄漏或丢失,往往会对企业造成致命的打击。但目前,多数中小企业还没有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并进行实际投入。事实上,从法律风险的解决成本看,避免知识产权受到侵犯,比遭受侵权之后再索赔更为有效。
所以,企业要认真研究知识产权方面的政策法规,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产品特点、企业发展战略来制定适合自己的知识产权战略。
篇8
关键词:西色国际;跨国并购;内部冲突;外部冲突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8月21日
西色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色国际)成立于2007年4月,但其海外拓展之路的真正开端却要追溯到更早的时期。2005年国家提出了“利用两个市场、开发两种资源”的号召,西色国际的全资母公司西北有色地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原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迈出了“走出去”的步伐。
首先是与国内大型企业合作,承担其海外地质找矿项目,先后与中国铝业公司、陕西有色集团等大型企业合作,派出技术人员先后对加拿大、澳大利亚、蒙古、赞比亚、刚果、南非、印尼、缅甸、吉尔吉斯斯坦等二十几个国家的资源进行了实地考察,承担了几内亚铝土矿、蒙古国巴彦乌列盖铅锌铜矿等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使公司积累了国外地质勘查工作的经验,锻炼了一批能够承担国外地质项目的项目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力量,初步在国际地质勘查市场上树立了“西北地勘”的品牌。
在海外地质工作的实践中,公司逐步认识到,仅仅依靠勘查技术为资源型企业服务,赚取技术服务费,只能充当“打工仔”角色,永远没有主动权、话语权。而要在国际资源勘查与开发的市场上向更高层次发展,则必须走依靠自己的技术优势,在国际市场上获得自己的勘探区域,建立稳固的资源勘查与开发基地,走国际地矿一体化的发展道路。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西北地矿集团注资1亿元人民币专门成立了西色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具体负责海外项目的勘查开发。在加拿大,西色国际与金堆城钼业集团联手收购了加拿大育空锌矿公司100%的股份、开创了国内公司以计划收购境外上市公司的先列。在美国,并购尤金项目虽未获得成功,但因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否决所带来的政治冲突,以及国外媒体的大肆渲染,使得西色国际一时在国际矿业市场上名声大噪。在澳大利亚,西色国际投资有限公司100%拥有两个项目,一是成功完成了对澳大利亚子午线矿业公司100%的收购,在全球著名铅锌成矿带上拥有了一个有望达到超大规模的世界级高品位铅锌矿;二是以超低成本获得澳大利亚盈地金矿100%的权益。除以上两个项目外,西色国际还改组董事会,控股澳大利亚协利金属矿业有限公司,成为其大股东。
通过运作以上项目,西色国际经历了企业内部文化、法规、人力资源和企业外部社区关系管理等各方面的冲突,并在处理这些冲突的过程中意识到适时回顾自己的经验并进行总结的重要性,本文将就西色国际海外并购与经营中遇到的冲突进行详细阐述,并从企业内部及外部两个方面总结解决冲突的基本思路。希望能够为各位走出去的同仁在人力资源、矿权管理、社区关系等极其容易出现冲突的地方提供一些可以探讨的解决思路。
一、企业内部冲突及解决思路
下面从人力资源、政治法律政策、文化冲突等方面总结了西色国际在海外并购及经营中遇到的冲突,并总结了从公司内部着手解决此类冲突的思路。
(一)人力资源。矿工在澳洲属于高薪行业并且拥有大量法定假期。稍有不满,就会罢工。一旦发生工伤和死亡事件对工程进度会产生巨大影响,并且澳洲法律对矿工的人身安全保护的非常全面,大笔赔偿很有可能让企业入不敷出。以中信泰富澳洲磁铁矿项目为例,由于难以承受当地矿工相当于教授水平的工资标准,中信试图将国内劳动者输出到西澳洲。经过中方企业和政府双双出面游说,才拿到数百个签证名额。但澳大利亚政府要求所有上岗工人必须通过全英文的资格认证,这难倒了几乎所有的待输出劳工。
正如以上案例所示,由于当地员工的高成本,企业会考虑外派管理人员和技术工程人员。但这种方法除了资格限制外,也有内部冲突。首先是沟通不畅,懂管理、懂技术、懂语言的全能型人才是跨国并购中急需的人才类型,因为现实限制,大部分外派人员并不具备熟练的外语应用能力,因此不能及时有效地与对方进行沟通。除此之外,不熟悉外企的法人治理结构,不了解外派人员的权利和责任,从而导致董事权利不能充分行使,对企业的把控性不强,太过被动,不能很好地配合当地员工。这些都会导致员工内部产生冲突和管理混乱。
正是在充分了解了以上外派人员的各种外部限制和内部冲突后,西色国际制定了长期的国际化人才战略。首先为了规避外部配额限制,充分利用具有成熟工作经验的国际管理人才和澳籍员工,尽管雇佣这类人才的成本过高,但其丰富的工作经验和高效率成功的帮助企业度过了并购后的“动荡期”,为企业稳定持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次,西色国际采取本土人才国际化培养战略,大量培养中国本土人才,具体做法包括与国内及国外各大知名高校建立长期培训计划,从语言、专业知识、法律知识、管理知识等方面入手,培养本土人才的国际管理和工作能力,建立国际化管理意识。同时,采用国际轮岗计划,明确岗位职责,为本土人才提供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工作中积累经验。同时,采用薪酬倾斜等方式鼓励本土人才参与国外项目。
(二)政治、法律政策。下面将从并购法、矿业法和税法三个方面阐述可能在法律制度上产生的冲突及我公司的基本解决思路。
1、并购法。在并购过程中,调整相应的策略可以减少并购成本,比如先在股票市场购得并购目标部分股权,随后正式发要约开始要约并购,这样做可以增加并购成功的几率,减少并购成本。但这种方式并不是在所有国家的资本市场都可行,比如澳洲政府最近针对中国矿企出台了相应的法律,禁止此类收购方式,要求发出要约的一方在发要约之时不得持有目标公司任何股份并且也不能是利益相关人。由此,中国的投资方一定要了解诸如此类的法律法规,避免触礁。
2、矿业法。矿业公司并购的另一个冲突核心就是矿权,矿业并购前期通常要做大量的尽职调查,目的就是找出目标公司核心矿权的法律有效性以及历史诉讼等问题,在澳洲,很多企业的矿权都有历史遗留问题,比如有些矿存在尽熔炼权益金,拥有该权益的当事方通常都能够在矿区投产后拿到既定比例的权益。由此,在并购前期的谈判过程中,诸如此类的权益问题往往是引起冲突的导火索,退让太多,并购后的经营会有影响。太过坚持,则有可能导致谈判的失败。由此,并购实施方应对此类问题对未来经营影响进行预判,从而把握住退让的度,并采取适当的谈判策略,和灵活的思路,着眼于共同利益,从而为并购商务条件的达成奠定基础。
3、税法。经过澳洲政府和矿业公司的重重博弈后,澳大利亚政府最终公布了酝酿已久的矿产资源租赁税(MRRT)草案,征收30%的税。这与陆克文时期提出的40%的利润税相比的确有所降低。但即便如此,对于大部分有矿山开采计划的中国企业来说都是一笔巨额支出。澳洲属于高税收高福利国家,除去此处列举的开采时期需支付的税收外,还有当地员工的个人所得税和持457的外派人员所得税等问题,都是需要中国企业并购后经营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问题。除此之外,如果企业有更长远的上市计划,就更需要注意税收问题,因为不同的企业框架所需要交纳的税都是不同的。如何在不触犯中澳两国法律的前提下,合理避税就成了降低成本的关键。
对于以上提及的并购法、矿业法和税法方面的冲突,我公司所秉承的理念是充分了解目标国的法律环境,并在不碰触法律敏感地的前提下,尽量寻找共同利益,积极处理矛盾和冲突,合理降低经营成本。
采取的应对方法是借助专业法律政策咨询公司,比如与律师事务所合作在并购前期拟定并购方案,减少法律风险;在并购中期进行尽职调查,减少收购风险;在并购结束后,我方还与咨询公司合作寻找最合理的企业构建框架从而实现合理避税;除去专业的咨询机构外,我方也成立了工作小组,专门负责与咨询公司进行沟通与协调,为企业并购和融合建立了长效机制。
(三)文化冲突。中西方迥异的价值观是企业融合最需注意的环节,西方文化尊重个体的独立性而东方文化则注重服从和包容,比如西方员工对于自己的想法不喜欢隐藏,并且非常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对于以和为贵的东方文化来说确实是不小的冲击。
中国惠普的执行副总裁张国维曾总结了并购中产生文化冲突的三种解决办法。一是“接轨”,即较弱一方接受强势一方的规则;二是“融合”,建立全新的规则,双方同时接受;三是“冲突”,建立协调规则,对发生冲突时怎样解决冲突做相关规定。我公司对于文化冲突所采取的策略是“冲突”+“融合”,在整合初期,是两种文化冲突最激烈的时期,这段时期以“冲突”方式为主,即建立协调机制,对显现出来的冲突集中解决,之后采用“融合”,在协调过程中找到新的规则。
从并购到经营是一个过程,而从人力资源到原住民再到其他方面是过程中的具体环节。这些过程和环节中产生的冲突一部分是企业内部问题,但也不能忽视企业外部两个国家的文化和制度相碰撞对企业跨国并购产生的影响,由此,在灵活调整企业内部经营策略的同时,我公司也与中澳两国政府的相关部门保持沟通和交流,并积极参与各种国际会议,以真诚的态度获取了各方的支持和理解。
二、外部冲突及解决思路
除了从企业内部着手寻找解决思路外,还必须意识到外部沟通的重要性,良好的外部沟通和宣传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更完善的信息和更全面的回馈,从而帮助企业尽快获得项目所在国的政策支持。此部分简述了我公司在寻求外部认同和理解方面的思路和所做的努力。
(一)社区关系。西澳是澳洲著名矿带聚集的区域,但也是原住民的安身之地。矿业开发必然会影响到当地原住民的生活环境。对其生活方式和文化的忽略很有可能加剧冲突。比如西澳原住民的生活区域里通常都有一座神山,宗教意义上是不可以攀登和亵渎的。澳洲法律对原住民宗教的保护是非常完善的。如果有人攀登神山,根据法律,原住民有权为保护神山而进行武力防范。如果对这些法律以及原住民的生活文化不了解,就会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从而影响企业在国外的经营和生存。
除去澳洲土著人,据相关报告显示,加拿大因纽特人、美加印第安人、新西兰毛利人、芬兰的拉普兰人居住区或保护地都可能存在此类风险。以加拿大安大略省勘探最热的“火圈”地区为例,该地区本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原生态环境之一,现因为矿业的兴起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环境危机。当地原住民称“矿业公司”弃其利益于不顾,也担心被破坏的湖泊与沼泽得不到恢复。为了缓和原住民的不满,安省修改了《矿业法案》,以“原住民咨询”的方式,关注原住民的利益,调和原住民与矿业企业之间的利益冲突。
我公司在澳洲的项目大半都在西澳,由此如何与西澳当地土著建立良好的关系以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就成了非常关键的因素之一。以子午线项目为例,我方接管后,按照程序与当地土著代表委员进行会面,就接管前的各项事宜进行商谈。这为双方关系建立了良好的开端。随后,在取得土著代表委员会的同意后,我方与当地土著直接接触,以各种联谊方式发展与当地土著的关系,并聘请土著承担矿区部分工作。这让当地土著意识到,我方在进行勘探和开采活动时会充分考虑他们的利益,并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冲突不可避免,可如何使对方意识并接受解决冲突的方法是处理矛盾的根本,我方在合理遵守当地法律及民风民俗的前提下,获得了当地土著的理解和支持。
(二)矿权管理与维护。矿业企业并购的核心是矿权,而并购成功后管理的核心自然也就是矿权的维护和更新。熟悉各类矿权及勘探权的更新时间、更新程序,了解维护矿权的硬性要求,这都需要我们加强与各外部相关部门的联系沟通,为矿权的增值保值提供完整的外部信息。比如,西澳洲的基本矿业权有六种形式,勘查许可证、勘探许可证、保留许可证、采矿租约、通用目的租约和杂项许可证。其中,勘查许可证、勘探许可证和采矿租约必须承担所规定的每年最低花费业务。如果在每年的勘探计划中没有考虑到这点,那就面临丢失矿权的风险。由此,我方采取了加强外部沟通的解决思路。首先,我方多次与西澳石油矿业发展部及西澳驻北京办事处沟通,就项目勘探开发等各方面问题与其充分沟通,并得到了政府部门的理解与支持。对方也在各种程序和政策上给我方提供了详细的信息,为我方在澳项目的外部关系奠定了基础。
我公司还与西澳政府驻华办事处保持良好关系。双方曾就西澳政府所能给予的支持与合作进行了进一步交流。我方就矿权维护过程中遇到的注册地质师互认及审批程序等一系列问题与西澳政府代表进行了深入的沟通。澳方首席代表郝宁生先生对我方的项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希望我方的项目能够成为成功案例的典型,并表示会尽力协助我方解决以上问题。
(三)环保。澳洲对于勘探及矿业开发的另一种限制体现在环保政策上,并且不同地区的环保政策也不相同。比如,我公司的子午线项目位于西澳,项目如果进入开发阶段,必须通过环保方面的各项审批,尤其是尾矿处理的要求非常严格。这在无形中就增加了开发的时间成本。再比如,我方位于澳洲维多利亚省的另一个项目也存在环保审批上的问题。维省的法律规定在勘探和开发之前,必须获得政府环保部门的批准,并进行植被补偿。也就是说,企业必须报备勘探和开发区域的各种植被,并在附近的空地补种相应的植被。具体补种方案得到审批后,方可进行勘探开发。这在无形中加大了经营成本,因此这种环保概念上的差异往往会给中国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我方的解决思路是在充分调查矿区地质情况后,设计了各种环保的开发方案,比如充分利用矿区的水利设施进行水力发电。或者重新规划矿权,对于一些希望较小的矿区暂不开发等方式,合理避免碰触环保审批的敏感条款。
同时,我方也加强与外部相关政府部门的沟通,比如定期赴西澳石油与矿产部门汇报勘查及开发计划,尤其在开发计划的尾矿处理方面征集西澳政府部门的意见,通过主动的沟通和联系,我方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获得了西澳政府的认可,并得到了他们的建议和意见。
综上所述,本文从企业内部、外部两个方面着手介绍了西色国际在处理并购及经营中的各种冲突时的解决思路。海外并购和经营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以上所提及的解决思路也不可能是最完善的方案,愿与识之士共同研究,为中国资源企业的海外发展之路探究更多的可能性和更灵活的解决方法,这也正是本文的最终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罗莎贝恩莫斯坎特.伟大的公司如何思考.商业评论,2011.12.
[2]张龙.中国企业境外上市监管.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3.
[3]安迪莫.国企业境外上市指南.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5.
[4]罗伊列维奇.国际商务谈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1.
- 上一篇:土地用途管制的主要内容
- 下一篇:智慧课堂的关键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