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用途管制的主要内容范文

时间:2023-09-04 17:15: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地用途管制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土地用途管制的主要内容

篇1

在国家的关于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的相关规定中,对自然资源统一确权进行了概念标识,如果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部门,会对自然资源统一确权工作进行管理,其他的相关机构只负责自然资源的登记与管理。所有自然资源统一确权与自然资源登记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自然资源需要进行哪些规划和确权行为,具体的确权责任由谁负责统计,两者之间如何联系在一起,又有什么样的联系。将会在本文中进行讲解与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

一、自然资源确权与自然资源登记的概念分析

县级以上的人民政府,对自然资源确权中所产生的争执进行管理,从而获取自然资源的所有管理资格,并根据相关规定,将其纳为集体组织活动中。而自然资源登记属于不动产登记机构的管理范围之内,对我国的自然资源所有权进行登记,并记录在册。自然资源确权属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管理范围,而自然资源登记则属于不动产登记机构的权责范围,两种所属管理截然不同。其中的工作也属于确权工作中的一种,而确权的结果主要由县级以上的政府负责。自然资源登记也可以作为人民政府职能机构的职责范围,但是这两种关系不能混为一谈。自然资源确权的最终结果需要以自然资源登记作为根据,以展示自然资源确权的最终结果,从而为自然资源权籍的管理奠定基础。找出两者之间存在的区别,并将自然资源登记作为自然资源确权的结果。在自然资源确权登记中,要准确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同时还要对自然确权中的一些工作负责,做好份内工作的同时,还要让对权属的资料进行分析,找到权属所负责的自然资源,并根据证明材料进行登记。另外,对于有所争议的一些自然资源,需要有相关的权属证明资料,才可以证明其合法性。

二、自然资源类型划分

(一)土地现状

对土地目前的情况进行自然资源的设计,并找到与之对应的自然资源,同时各个资源要与土地利用中的关系形成对应,以帮助其他类型的资源获取相应的效果。

(二)森林资源

按照土地利用的情况,对现状图上的土地进行整合,并对对应的森林类资源进行整合,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一些专业的技术进行核查,并对林地进行分割。

(三)滩涂资源

对河流、湖泊、水库等进行分析时,要对相应的土地资源进行现状图分析,并利用先进的DOM技术对其进行解释,并设定各个类型的定义。

(四)采矿资源

对地表中的采矿情况进行设计,得到占用土地的情况。因为矿产的资源与其他的土地存在一定的主权,需要对不同的主体进行设定,尤其是具有集体意义的矿产类型。对土地进行调查时,要分清矿产的类型、资源的情况,并对质量情况进行重点分析。

(五)土地经营权

农村会对土地的经营权进行确权登记,主要针对耕地进行设定,将土地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因为现有的农业结构有所调整,因此在现状图中,无法显示农业的结构,因此需要对土地進行确权,将土地作为水产养殖或者果园,使其可以得到更多的利用,但是不能对林地进行其他的操作,土地经营权要排除用材林的情况,以得到实际的耕地情况。

(六)土地划分

对耕地进行土地划分,可以实际反映出自然资源的情况,根据土地的实际情况对自然资源展开相关调查。实地普查是在这些年来才开始实行的一些项目,主要对地表覆盖的耕地进行工作检查,同时还可以将其作为检验其他自然资源的辅助。

三、调查自然资源权属工作的重要内容

对农村的集体土地进行调查,并登记农村集体土地的相关情况,对各类自然资源进行有效划分,分清国有与集体之间的区别。对确权进行资料调查,对水利进行资料调查,并检查土地的利用情况,对各类的水流边界进行调查。国土资源部所的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中,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资源进行登记,利用现有的资源,对现有的资源进行登记后,得到更好的结果。同时,考虑到我国正在全面推行自然资源管理的相关政策,对现有的自然资源使用权进行改革,我国一些地区都对现有的政策进行了改革,对所有制以及所有权进行边界划分,等到相关的流程完成之后再对内容进行补充。

四、自然资源调查登记工作的重点

篇2

关键词:城市建设用地;审批程序;改进

我国现行土地审批制度是以《土地管理法》为法律依据,以土地用途管制为核心,以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和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为主要内容的审批制度。土地审批制度实施以来,在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使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保护耕地,保障经济建设,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实践情况看,我国的建设用地管理使用还存在很多问题,作为建设用地管理的主要手段,城市建设用地审批程序中不合理的成分亟待优化改进。优化建设用地审批程序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题中之义。党的以来,我国基本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组织架构和职能体系,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推进。但同时,现行行政体制仍存在许多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地方,尤其是近十年间,各地加快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城镇化尤其是城乡统筹发展使用地需求达到历史高点,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现行城市用地审批方式和效率不能适应这种需要,不仅制约了建设进度,更造成“未批先用”、“供而不用”等土地资源严重浪费现象和土地审批领域的腐败问题。党的十提出要“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在土地审批领域实践简政放权,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科学界定政府职能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目前国内学者对土地行政审批制度进行系统研究的较少,直接对土地审批流程进行专门研究的更是少之又少。徐颖[1]研究认为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权威性不高、存在重复审查的内容、审批权限设置不太合理、各级政府层层把关,降低了行政效率、土地审批存在重批轻管现象,提出应强化土地审批制度的法律化、制度化建设,变革传统干部考察机制,规范地方政府的审批行为,重新设置土地审批权限,变革传统土地审批方式,加快土地审批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任林苗等[2]认为我国现行土地审批制度“操作繁琐、审批效率过低,情况复杂、统筹兼顾过难,阻疏脱节、违法用地过多,耗材费时、资源浪费过大”,提出要“强化严进宽出、实施科学审批,强化改革意义、转换审批职能,强化权属核准、精简审批环节,强化民生意识、坚持依法审批。”王发荣[3]分析了土地审批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建议重视指标管理,加强批后监管,减少前置条件,取消具体项目供地分级限额审批程序,缩短用地审批时限。姜建明等[4-6]对我国土地审批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本文分析了当前城市建设用地审批程序实践中存在的审批环节过多、职能交叉、审批周期过长及缺乏批后监管环节等几个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优化建设用地审批程序的若干建议。

1我国现行城市建设用地审批基本框架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二次修改将土地管理方式由分级限额审批制度改为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上收审批权。1999年,国土资源部《建设用地审查报批管理办法》,并出台了《报国务院审批的建设用地审查办法》等文件,确立了现行城市建设用地审批制度的基本框架,并对城市建设用地审批的范围和权限做出了规定。2000至2004年,国土资源部先后《关于报国务院批准的建设用地审查报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进一步简化规范建设用地审查报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加强城市建设用地审查报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规范了征地方案,明确了报批权限和范围,简化了报批材料,强调做好安置补偿工作等,使建设用地审批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2006年起,国土资源部陆续了《关于调整报国务院批准城市建设用地审批方式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文件,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对报国务院审批的城市建设用地审批方式进行了调整。这些文件形成了我国现行城市建设用地审批流程的主体框架,为保护耕地和满足经济建设对土地的重大需求提供了保障,但是并没有真正解决土地审批流程繁复冗余,职能交叉等问题,更没有遏制住地方政府违规操作,“土地腐败”越发严重。为了适应新形势,2012年国土资源部先后《关于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改进建设用地审查报批工作提高审批效率有关问题的通知》等。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牵头开展试点,试图构建部省联动新机制,进一步深化土地审批制度改革。按照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审批权限,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的批准权限(农用地转用审批)划分为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国务院批准的,城市建设涉及农用地转用由国务院分批次批准;其余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设计农用地转用,由省级人民政府(含授权的设区的市和自治州政府)批准。报国务院批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的城市建设用地审查报批工作不断进行改进。一是,1999-2006年期间,按照分批次方式组织报批;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将分批次报批方式调整为年度省级汇总后一次性报批。二是,1999-2010年,报批城市范围为84个,2011年起,报批城市范围为106个。三是,按照“国家批规模、控结构,地方审项目、落用地”的原则,推进报国务院批准城市建设用地审批制度改革。2011年起,选择35个城市进行试点,2012年度扩大到55个城市。

2我国现行城市建设用地审批程序中存在的问题

现行的新增建设用地审批制度从用地申请到取得土地使用权,要经过用地预审、农地转用、行政审批和依规供地四个环节。从实践情况看,建设用地审批报批环节过多,程序复杂,审批部门职能交叉,重复审查,导致审批周期过长,效率低下是公认的问题。

2.1审批环节过多,职能交叉,周期过长

用地审批涉及县、市、省、国务院四级政府,需按照法定审批权限,从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和同级人民政府向上逐级审查、报批,直至省级或国务院国土资源部门或同级政府审查批准。由于审批权限主要集中在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审批层级越高,审批环节越多、周期越长。每级政府审批涉及林业、水利、环保、消防、市政、社保、税务等部门,要征求相关部门意见,且经常出现搭车审批。国土资源系统内部则有多个内设机构参与审查,不少审批内容存在重复审查、反复把关问题。以上情况叠加导致审批效率低下,审批时间少则几个月,多则一、二年,任何一个环节耽搁都会影响进度。按照现行供地程序,建设用地自审批至完成供地,大约需花费17-25个月的时间,即需要2年左右的时间。漫长的建设用地审批过程影响了工程建设的工期,尤其是给施工期较短的北方地区带来严重不便。一些建设单位急于开工,造成“未批先用”等违法违规行为大量发生。

2.2审批的计划性与项目实际需求相脱节

按照规定,每年的城市建设用地在年初一次性报批,必须预先确定用地规模、区位和用途,将一年的用地一次性落实到具体地块上,批准的用地不允许随意变更。但是由于报批程序复杂,周期很长,一些地方为了保证工程进度和工期要求采取“灵活”措施。一是“未批先用”、“未供即用”;二是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确保得到用地指标,人为调整用地规模空间区位,或者为了赶时间,没有对申报用地进行充分论证,预估用地的区位、用途、规模存在不确定性,最终导致所需土地与所批土地有偏差,无法按照原批准的用途和区位实施;三是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争取用地供应的主动权,增加财政收入,故意“多报”。四是由于项目和城市规划调整等原因,获批用地一时难以按照计划安排建设,导致“批而未用”、土地闲置。由此可见,现行审批的计划性、指标性与用地报批方式不相适应,导致城市亟需用地指标和计划指标不能充分利用的矛盾突出。

2.3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制度缺乏权威性

用地预审是一种前置审批,是指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建设项目审批、核准、备案阶段,依法对建设项目涉及的土地利用事项进行的审查。建设用地预审的有效期为两年,有些地方在预审通过后又进行用地调整,甚至在施工过程中自行修改规划,导致用地预审形同虚置。

2.4缺乏有效监管

当前,国土资源系统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具体用地事项审查,对审批后土地的使用情况缺乏有效监管手段,仍然运用听汇报、搞检查等传统形式,上下级之间、职能部门之间没有形成有效联动,没有建立起共同的监管机制,监管效率低,效果差,看上去层层把关,程序严格,结果却不理想,陷入了“管不了,也管不好”的尴尬局面[7]。当前土地领域违法违规现象频生,与批后监管乏力有重要关系。

3原因分析

3.1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发展目标存在差异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中央政府实施土地用途管制的政策目标是为了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目标具有宏观性、长期性、全局性;而地方政府更多着眼于本届任期内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我国属于中央集权制国家,中央对地方有严格的控制权,从行政管理角度看,这种控制遏制了地方的短期性、狭隘性、盲目,有利于资源保护和统筹发展。但由于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条件的差异,中央政策必然不能普适地方。现实政治中,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倾向于采取灵活措施以“抵制”或“适应”中央管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长期处于博弈当中。审批作为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是中央控制地方行为的有效工具,过松会损害国家利益和长远利益,过严则会损伤地方积极性,制度改革就是要在各方利益中寻找均衡点。

3.2市场运行机制与政府调控措施相脱节

为了克服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实行宏观调控,但政府管制同样存在失灵风险。我国经济体制发端于计划经济,当前很多制度仍然遗留有计划经济影子,计划经济思维强化了政府管制失灵问题。从现实情况看,建设用地审批中的乱象大多与政府之“手”太长、太紧有关。从中央制定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起,土地审批政策制定大多是“由上而下”,有强烈的计划性,对地方实际情况了解不够,对市场变化预期不足,土地审批的核心是“管理目标”,而非真实需求,显而易见会造成效率损失和公平损失。

3.3土地政策调控的科学性不足

一是预见性和前瞻性不强,手段单一,土地政策跟不上经济、社会形势变化,反而成为掣肘,尤其在高速发展时期此问题更加严重。二与其他政策的协调性差。从目前情况看,土地政策加入宏观调控的效果未能达到预期。土地审批涉及众多领域,众多部门,需要协调运转,磨合改进,而不能只靠土地部门闭门造车。

3.4“征”、“转”捆绑

农用地转用审批和土地征收审批是两项独立的土地审批制度,两者的审批权限、管理目标、法律依据都有所不同,将这两类审批捆绑在一起,初衷是为了提高审批效率。但是两者合并后,反而增加了要件准备的等待时间,延长了整体批地周期,不利于土地节约集约和高效利用。

4改进和完善现行城市建设用地审批程序的建议

4.1从法律层面完善建设用地审批制度

吸取建设用地审批运行中的意见建议,及时总结审批工作改革试点经验,全面评估现行用地审批制度,以简政放权、权责一致、提高效率、保障民生为原则修改《土地管理法》及配套法规,研究完善城市建设用地审批制度,优化城市建设用地审批流程。一是明确事权,合理划分审批权限,构建共同责任机制。建议适当下放中央政府审批的权限,国务院只审批关系到国家安全、国计民生的重大建设项目的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将其他审批权下放给省级政府,中央政府做好对地方审批项目的备案审查和核查工作。在已确定的省管县试点省,可由县(市)政府直接向省政府申请,并报市(地)政府备案,减少政府转报程序。地方政府部门间,归并审查项目,减少搭车审批。国土系统内部进一步规范、调整审批职责,取消职能交叉项目。二是在法律中进一步明确批而未征、征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尽的具体处理措施。

4.2科学设置审批程序,优化报批材料

首先,明确建设用地预审法律地位。缩小用地预审范畴,对占用原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建设用地”“建设留用地”可以不实行预审;将部分审批阶段审核事项,如涉及环保、地灾,占用林地、草地等项目前移至预审阶段;做好预审与项目审批的衔接工作,充分发挥预审的前置把关作用;严格执行用地预审在线备案制度;对通过预审和立项确认的项目不再重复征求意见。其次,优化审批程序,精简报批材料。适当压缩程序性环节,设定严格的各层级审批时限,提高审批效率。设置一定的授权范围,在范围内,地方政府可以委托同级国土部门直接审批土地,并报上级政府备案。探讨差别化用地审批政策,对控制工期的单体工程先行用地属于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的,可由省级部门给予许可,并报国土资源部备案。同时根据地方实际需求,将全年报批次数适当增加至2-3次。

4.3总结“征转分离”经验

“征转分离”即先征后转,是指根据对当年建设用地的总体规划,先统一征地,而后再根据建设用地实际需求量,分批将农用地、未利用地转用为国有建设用地的集体土地征收模式[8]。在天津、重庆、成都等地实行的“征转分离”试点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有必要总结完善,通过适当的分离模式下放审批权,减少中央一级的工作量。

4.4强化批后监管,建立审批责任追究机制

改进审批工作,优化审批程序不意味着要放松监管,反而需要在一些领域加强。目前,国土资源部在用地审批改革上的指导思想是“入口适当从简,出口加强监管”。在优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周期同时,要加强项目用地的批后监管和跟踪服务,防止和减少违法批地占地和闲置浪费土地。一是要建立批后反馈系统,要求地方政府将征地报批后的有关情况实时报备;二是国土资源系统有关部门要建立定期评估系统,对城市用地组织实施、征地、供地以及批而未用、未批先用等情况进行督察和核实评估,形成城市用地年度评估意见。评估结果与下一年度城市新增用地规模挂钩。三是发挥国家土地督察系统作用,根据需要,经常性实地监测了解已批建设用使用情况。

4.5推进信息化建设和廉政建设

充分运用国土资源“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对城市用地情况实施动态监控;尽快实现国家、省、市(地)、县(市)国土部门的建设用地电子远程报批;通过信息电子化实现报批程序标准化、细化、量化,审批职能实现内部纪检监督和网上社会监督检查双重制约,打造公开透明的“阳光政务”,从制度上遏制审批腐败和行政不作为。

参考文献

[1]徐颖.我国土地审批制度改革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7

[2]任林苗,谢建定.现行土地审批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浙江国土资源,2008,(10):36-39

[3]王发荣.浅谈土地审批制度改革的必要性[J],国土资源,2011,(4):52-54

[4]姜建明.改革完善建设用地审批制度[J],浙江国土资源,2008,(12):12-13

[5]丁雨賝.土地审批制度及改革[J],时代金融(下旬),2012,(3):243

[6]郑连福.建设用地审查报批中的问题及对策和建议[J],青海国土经略,2009,(5):19-21

[7]王世元.在改进和加强城市建设用地审查报批工作试点部署会上的讲话[J],国土资源通讯,2011,(11):12-14

篇3

工作指导思想:以党的*大会议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主线,严格执行国土资源规划,认真落实好用途管制制度,合理开发利用国土资源,提高保护与保障能力,加强矿产资源管理,加大地质灾害治理力度,全面夯实基础业务工作,推进依法行政,努力提升国土资源管理能力,深化内部改革,努力提高队伍素质,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工作主要目标: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达到25.7万亩,保护率达到85%以上;计划完成土地整理5000亩,建成标准农田1600亩,新增耕地面积500亩,获取折抵指标350亩;完成土地开发5000亩,力争完成6000亩;完成建设用地复垦500亩,力争完成600亩;全年计划供地1300亩,其中出让商住用地310亩、工业用地700亩,行政划拨用地290亩,出让金收入5.5亿元;计划完成征收土地1000亩,土地收储500亩;完成采矿权出让4宗,价款收入200万元,矿产资源补偿费收入50万元。

*年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继续推进土地开发整理

1.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工作

耕地保护工作做到三个到位:一是保护责任机制到位。建立实施问责制,发挥责任制的作用。将基本农田保护、耕地保护、标准农田建设与保护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乡镇,真正使乡镇政府负起责任来。二是基本农田保护落实到位。全县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25.7万亩,保护率达到85%,将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分解到16个乡镇,并具体落实到村、地块、图斑,登记造册;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上标注基本农田位置和范围;在全县主要保护区中设立基本农田保护标志。三是动态监管制度到位。研究建立县、乡镇、村三级耕地保护监督网络,在每个行政村聘请兼职耕地保护监察员。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巡回检查制度。县局、基层国土所定期对辖区内的基本农田保护情况进行检查,建立基本农田登记台帐,及时准确掌握基本农田的动态变化情况。

2.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实现“三个转变”

(1)土地整理从标准农田建设向建设高标准农田转变,努力提高全县基本农田标准化水平。继续做好土地整理工作,重点做好新增耕地面积较小或零增耕地项目的实施,并实行政府全额投资政策。按照“三化”措施,即建设标准化、责任社会化、管理信息化,建设高标准农田,以建设促保护,确保全县粮食安全。继续严格控制占用和改变标准农田用途,巩固标准农田建设成果。根据省厅《关于切实保护标准农田的通知》(浙土发〔2002〕84号)文件精神,今后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局部调整中,不得将已进行过或规划进行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的土地调整为建设留用地、待置换建设用地和生态退耕用地。进一步研究标准农田的保护措施,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经费,建立管护制度,切实巩固已建成的标准农田成果,并发挥其作用。

(2)土地开发从侧重低丘缓坡耕地开发向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并举转变,确保全县耕地占补平衡。随着荒山、荒滩、荒草地、废弃园地等后备资源大量减少,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一定要坚持“宜农则农、宜建则建”的原则,不仅要抓好耕地开发,同时也要抓好建设用地开发实施规划,充分利用废弃山塘水库资源开展造田试点工作,拓展补充耕地和建设用地空间,尽量减轻建设占补耕地压力。要在《*县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规划》的基础上,切实做好土地开发复垦资源调查及专项规划。同时,强化补充耕地的质量理念,补充耕地既要体现数量,更要提高耕地质量。保证一定的数量,稳步提高耕地质量是有效保护耕地生产能力的两项基本要求。防止耕地占补平衡中只重数量平衡,忽视质量平衡、占优补劣的倾向,正确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继续开展对耕作土保护管理的课题研究,力争6月份取得实效。严格执行年度土地开发计划,确保全县新增耕地5000亩。

(3)建设用地复垦从单面强调建设用地复垦数量向多项工作相互动的建设用地复垦转变。促进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开展建设用地复垦是落实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制度的需要,是今后解决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途径。要从单一的、片面强调数量的建设用地复垦工作,着力转向与农村新区建设、村庄整治、地质灾害防治、下山脱贫等多项工作相结合的建设用地复垦工作,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以切实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居住环境、保护农民利益为出发点,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复垦,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赢得社会支持。落实好2007年省厅已立项备案的2个宅基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工作,确保年底完成。在上级政策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配套激励政策,以明确资金和利益的分配办法。

3.切实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一是规划编制从思路上创新,积极探索城乡建设用地“弹性增长空间”的划定方法和管制制度。认真克服上一轮规划预见性不足、频繁调整的弊端,切实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认真总结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待置换用地”管理和用途管制的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科学划定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县域总体规划中“弹性增长空间”,包括城镇发展的弹性空间和省以下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的弹性空间,特别是交通、能源、电力等项目在新一轮规划中多留点空间,为以后发展奠定基础。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县域总体规划衔接专题研究,加快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的编制步伐,充分发挥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规划调整要公示、公开,让农民有知情权。结合我县行政区划调整,服从大局、服务大局、主动对接,切实做好和完成八镇八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制工作。

二是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规划引导作用的发挥要靠规划的组织实施。建立和完善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强化规划实施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更好地发挥规划的引导与龙头作用。

三是加快推进“城中村”和“城郊村”改造。引导“城中村”和“城郊村”村民建房加强统一规划,实行适度集中,合理布局,综合开发和配套建设,鼓励城市规划区内的农民集中建造多层和高层公寓,禁止建造别墅和低容积率住宅,提高城郊结合部的土地利用率。农村村民建房要堵疏结合,以疏为主,计划安排村民建房用地指标120亩,启动农民公寓项目的建设。

(二)大力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1.加大土地收购储备力度。不断提高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力度,增大土地储备量,掌握土地供应的主动权。扩大收储范围,拓宽收购储备渠道,增大储备资本金的投入,构建收储平台,促使我县的土地储备工作在现有基础上有新的突破。注重为大项目预留发展空间与用地空间,对每年新增的建设用地指标,单列60%以上用于工业用地需求,对100亩以上成片工业用地和特殊项目用地建立储备制度,每年工业用地的储备量控制在300亩以上。

2.切实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一是优化新增建设用地的利用结构。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的产业政策,严格控制限制类工业项目供地,把土地资源更多地配置给技术层次高、市场前景好、符合产业升级方向的先进制造业项目和现代服务项目,重点保障节能降耗、循环经济、重大基础设施等工程项目用地和城市住房保障、下山脱贫等民生项目用地。实行用地指标适度向工业园区和功能区倾斜,促进制造业集聚发展,最大限度发挥土地资源集聚利用的效用。二是建立土地集约利用新的评价体系。在继续严格执行原定的控制标准的同时,对工业用地控制指标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根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目标,对工业项目投资强度、具体建设项目的容积率等控制指标进行调整,逐步提高建设项目用地的控制标准,提高新增建设用地的投入强度和产出水平,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三是加大标准厂房的规划和建设力度。在符合产业特点和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鼓励建造多层厂房;在符合有关法规和规划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各类开发企业投资建设标准厂房;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前提下,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村级安置留地和空闲建设用地建设多层标准厂房。四是大力开展企业挖潜节地工作,依法处置闲置用地,对利用现有厂房、土地或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实施“零增地”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积极予以鼓励。开展对原工业用地改变用途后如何处置从政策层面进行研究并进行规范。

3.充分挥发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土地市场建设,进一步增强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激活和调控二级市场的能力。完成基准地价的更新工作。增加商住用地的投放量,商住用地推出时序要科学安排。重点研究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政策制定,切实解决住房困难户住房问题。进一步完善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工作。改进工作方法,积极推进工业用地公开出让。建立工业用地预公告、预申请等制度,探索竞单位地价取得土地等多种公开出让方式。科学合理设置出让条件,充分发挥土地供应引导产业优化升级作用。抓紧建立征地专项资金,进一步规范工业用地土地出让金的收缴和使用管理。在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项目用地控制指标的前提下,加快转而未供土地的供应速度,切实提高供地率。

(三)探索矿产资源管理机制,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1.以全面实施新一轮矿产资源规划,使我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我县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相协调。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储量动态管理为重点,促进矿山布局合理,增大矿山开采规模,逐步扩大乙类矿山的年开采规模在5万吨/年以上,优化矿业结构。进一步规范矿产资源管理秩序,把监督管理贯穿于整个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全过程,做好每年不少于2次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实施情况监督检查工作。坚决取缔无证采矿、盗矿行为,严肃查处无证选矿、越界开采和非法转让采矿权行为。整顿和规范矿业权市场建设,重点规范建筑用砂资源管理制度及职能划分,加强部门协调,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砂资源管理办法。切实加强对社会化探矿权的监督管理与引导工作。

2.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进一步完善*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预案,在思想上真正重视,责任上真正落实。开展以村为单位的防灾应急预案演练,以提高村自为战、人自为战的防灾抗灾能力。完成编制应急预案操作手册,细化预案内容。加强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的巡查和监控。掌握隐患点动态,落实监测责任,做到心中有数,掌握防灾主动权。与气象、水利等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掌握水雨情动态,及时通过互联网、手机短信、电信等提示,提醒乡镇做好地质灾害防范工作。

3.开展全县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开展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的调查评价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国土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和减少地质灾害人员伤亡的现实需要。系统查明小流域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分布发育特征和危害程度,研究总结其发生、发展和演化规律,评价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和危险性,建立小流域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和预警体系,为我县科学制定防灾方案和城镇、村镇规划,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小流域地质灾害损失提供依据。确保调查评价的质量,质量是调查评价成果的生命,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加快调查评价工作进度,确保11月份完成。继续做好全县建设项目和村民建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认真做好矿山生态治理工作,完成1个“百矿示范”自然生态环境治理工程的治理工作。年底前完成率达到我县24个废弃矿山治理任务总数的80%以上。

(四)努力夯实业务基础,不断提高支撑保障能力

1.认真做好全县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根据上级的部署,我县被省厅列为全面开展土地调查县之一,从今年开始至2009年,我县将用二年时间全面完成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年主要工作任务为开展农村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五云镇建城区1:500数字地籍调查及建立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和地籍变更快速更新机制,具体要求是:一是充分发挥县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领导小组的协调与工作经费保障作用;二是严格按拟定的土地调查工作方案科学操作;三是做好相关资料的收集;四是加强对调查人员的培训,实行先培训,后上岗;五是每个阶段工作环节要紧扣,保质保量完成好年度的工作目标。

2.强化土地登记管理工作。土地登记管理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努力破解登记中的问题,积极探索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的登记。一方面向空中拓展,提高建筑容积率;另一方面就是向地下拓展,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积极探索地下空间的产权界定,使用权出让等有效制度和办法,规范地下空间土地使用权地价评估,消除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制度障碍,有效推进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认真学习贯彻《土地登记办法》,规范土地登记行为,维护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认真开展日常土地登记和抵押登记工作,加快数字和地籍信息系统化建设。尽快实现“以图管地”,加强国土资源勘测工作,发挥测量数据在全县国土资源各项工作中的技术支撑作用。

3.加强信息化建设。首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本着“按需分配、承前启后”的原则,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争取年内实现局机关人手一台、基层所每2人一台计算机的目标。局内部网络平台初步实现现有基础业务全局资源的共享。其次,土地、矿产资源实现网上审批,实现与政府之间的公文信息传递电子化,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和办文的高效性;实现无纸化办公和网上文件传阅制度。第三,加强业务培训。通过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培训,使全局干部职工能操作,会应用,国土资源信息化的管理意识在全局初步形成。加快做好国土资源档案馆建设的前期工作。

(五)切实加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

一是创新机制,建立土地执法长效机制。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执法监察经验,立足在管理上究原因,在制度上找办法,在创新上求突破,充分发挥乡镇人民政府为主导的土地监督的优势,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建立起分工负责,优势互补,齐抓共管,综合防控,联合执法的土地执法长效机制。

二是攻坚克难,提高调处能力。继续深化征地制度改革。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确保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根据经济发展水平调整,不断完善我县征地补偿区片综合价标准,维护群众利益,维护社会稳定。认真贯彻执行《*县征收集体土地补偿安置管理暂行办法》、

《*县征收集体所有土地房屋拆迁安置暂行办法》,不断规范征地拆迁行为。切实关注民生,努力破解难题,以降低量为目标,提高调处初信、初访的满意率。解决重复信件的息访率和破解疑难案件的办结率为重点,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制,强化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加强学习实践,着力提高化解矛盾,破解疑难的能力。发挥预告功能作用,全面排查,摸清苗头,早发现、早控制、早解决。完善责任制,把矛盾下移给各基层所,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工作职能的真正到位。

三是严肃法纪,查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围绕耕地保护,加强动态巡查,以发现率、制止率为主要内容,完善巡查考核办法。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村级国土资源监察信息员的作用,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及时查处国土资源违法行为。创造条件建立一支严执法、敢碰硬的执法监察队伍,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健全完善以分片巡查、举报为重点的违法案件发现机制,及时发现和制止违法行为。全面落实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各项制度,继续加大执法力度,梳理土地违法违规案件线索,提高办案质量,加强与纪检监察部门的配合,依法依纪追究责任,从严查处。对于典型案件,公开调查,公开曝光,公开处理,维护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尊严和国土资源执法权威。

四是营造环境,加强政策法规宣传。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扎实推进乡村干部国土资源法律知识宣传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基层干部依法行政水平。开展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确保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的贯彻落实,保护耕地,保护资源,树立依法用地观念,创造良好的土地执法社会氛围。

(六)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国土资源管理能力和水平

1.提升国土资源管理水平,提高三种能力是前提。把加强能力建设作为自身建设的关键来抓。一是提高履职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做到工作职能到位,不越权、不越位、不缺位,重点提高工作的协调能力。二是提高创新能力。以人为本,深化内部改革,整合内部管理资源,理顺科室职能关系。三是提高落实能力。抓落实要有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坚持求真务实的作风,一件一件、一项一项扎扎实实地去完成;抓落实要明确工作思路,科学谋划布局,使我们的工作更加符合实际,更加富有成效;抓落实要突出工作重点,力求在重点突破中实现整体推进;抓落实要把目标任务具体化,使各项工作具有可操作性;抓落实要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健全责任制,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2.提升国土资源管理能力,加强学习是基础。学习是工作的基础,掌握知识就是掌握工作的主动权。第一,刻苦学习,更新知识。首先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唯有刻苦学习,提升自我,探索求新,扎实工作,才能担起重任,奉献社会。学业务,不仅干什么要学什么,而且要广泛获取各方面的知识。学法律,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第二,与时俱进,探索创新。在资源总量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国土资源部门如何参与宏观调控,如何做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处理好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关系,如何从开源节流上找出路等等,都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地探索创新。全体干部职工要立足本职,有针对性地选取国土资源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在工作中注重探索总结内在的规律性,在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上锐意改革,推动国土资源管理创新,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和效能。第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县委、县政府工作为中心,做好围绕和服务的文章,发挥支撑和保障作用;自觉地把所从事的职业当作事业,从宏观着眼,从微观入手,把心放事上,把事放心上。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创建过程中,使全系统形成条条争先进,工作创一流的良好氛围,使每个干部职工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继续做好青年干部上挂下派工作,为青年干部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建立健全用人合同管理制度,不断规范用人制度,加强老干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