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调查与管理范文
时间:2023-09-04 17:15: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地调查与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搞好土地经营管理,珍惜、保护、利用好每一寸土地,事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近几年来,我们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工作,认真落实各项政策规定,积极探索新的运作管理机制,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土地延包工作扎实有效。全市已延包的村达到2337个,占应延包村的99.2%,共签订“一证一书”68.15万份,土地延包面积235.1万亩,占应延包面积的97.9%。在延包工作中,一是抓好宣传贯彻。层层制定活动方案,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农村土地承包法》,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二是积极落实政策。完成了136个应延包而未延包村的扫尾工作。全市果园及“五荒”延包面积达10万余亩,养殖水面和矿区塌陷地延包面积5万余亩,签订延包合同和发放承包经营权证书5.6万份,解决了政策落实的空白点和盲点。对超留的机动地全部按公平合理的原则重新分包到户,清理整顿了“工资田”、“奖励田”等违背政策的承包地。三是彻底纠正“两田制”。在税费改革中,集中进行了“两田制”的彻底整改工作,制定了六个方面的政策措施,确保因村施策。四是探索土地承包政策落实的工作机制。成立了枣庄市农村集体经济承包合同仲裁委员会,设立了仲裁庭。目前全市共有县级仲裁机构6个,仲裁人员76人,乡镇调解委员会61个,村调解小组2748个。
(二)土地流转工作步伐稳健。重点抓了土地流转机制的建立和流转服务于经济发展的探索。一是抓好土地流转试点。市农业局直接抓了3个区(市)、4个乡镇的土地流转试点,各区(市)及重点乡镇也相应开展了试点工作。在试点和摸底的基础上,全市统一制定了规范流转的6条原则,明确流转的具体程序、标准,建立了申请、担保、审核、鉴证等制度,初步形成了延包后土地流转新的运作管理机制。二是积极引导土地流转。在政策宣传、典型示范的合力推动下,采取土地互换、租赁、入股等6种流转形式,有效解决了农业结构调整、小城镇建设等用地问题,纠正了基层干部习惯采取大规模调整土地的违规操作。三是依法加强管理。切实严格程序,签好合同,搞好跟踪服务,做好合同鉴证,规定村里必须建立土地流转台帐。目前,全市共补签和新签定流转合同11.9万份。
(三)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力度加大。我市农村土地后备资源总面积达113.23万亩,相当于全市耕地面积的42.1%。目前,全市已开发的土地后备资源面积达61.3万亩,总收益约3.6亿元。在开发中,我们积极引导,规范管理,探索形成了几种开发力度大、经济效益高的开发方式。一是拍卖承包开发。采用这种形式开发的后备资源面积达24.6万亩。二是户均承包开发。村集体将“四荒”等后备资源平均承包给农民开发经营,开发面积约有18.9万亩。三是集体或种养大户单独投资开发。面积约有4.3万亩。四是吸引外来资金投资开发。面积约有3.8万亩。五是项目带动开发。积极争取各级复垦资金,高标准、大规模进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开发面积达10.98万亩。近期,市政府将出台《关于加快农村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见》,进一步扩大后备资源开发利用规模,提高开发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基本农田保护明显加强。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近几年来,我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吃”地和农业生产“留”地的关系,突出加强了基本农田的规划、管理与保护。目前,全市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耕地为21.35万公顷,保护率达88%。在基本农田保护中,一是强化领导,实行行政制约机制。认真执行基本农田保护行政首长负责制,层层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并将基本农田保护情况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部分乡镇还推行了风险抵押金制度和分片包干制度等。二是完善保护体系,严把用地审批关。成立了基本农田保护办公室,对各类非农用地实行压“源头”控制,切实把好审批关。加大土地执法监察力度,切实制止乱圈滥占现象。三是严格占补平衡,确保基本农田数量动态发展。认真执行“占一补一”制度,狠抓土地规模性开发整理。今年共完成市级以上立项26个,投入资金2520万元,新增耕地2.4万亩,既适应了经济建设的需要,又维护了全市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
二、对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正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统一,政策落实没有完全到位。一些地方和少数部门没有正确认识和对待农村土地问题。有的土地延包后忽视和放松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工作;有的频繁调整农民土地,强行收回承包地进行高价发包;有的村“两田制”纠正工作不彻底或没有得到纠正,个别地方有二轮延包遗留问题,没有按政策规定进行整改。近一两年来,涉及土地上访的案件明显增多,引发了一些社会不稳定因素。
二是存在违规征占用现象,补偿机制不完善。土地征占用存有强迫命令和不当行政干预问题,土地征占用补偿价格偏低,有的甚至无偿占用集体土地;土地征占用补偿资金拨付管理体制不理顺,不能定向使用,失地农民的生活和就业问题难以保障。个别单位受利益驱使,多征少用、早征迟用或征而不用,造成了一定的土地浪费。
三是土地流转不够规范,稳制活田矛盾突出。土地流转存在无序性和无偿性,操作程序不规范、流转中介不健全、流转中政府定位不当等问题较为突出,没有有效地建立起适应市场发展要求的流转机制。农业结构调整、经济园区建设、城镇化进程推进、公益事业发展等,都涉及调整或占用农民承包地,“稳定”与“发展”之间存在矛盾,亟待妥善解决。
四是监督机制不健全,依法管理土地措施乏力。虽然全市初步形成了人大、政协有效监督,有关部门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土地经营工作的格局,但管理配套措施跟不上,尤其是对土地使用违规问题处罚力度较小。政府职能转变不及时,信息引导、技术指导、资金扶持土地流转开发等社会化服务跟不上,科学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继续坚持科学发展观,推动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工作上水平
(一)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为重点,创新土地经营管理机制。一是认真做好延长土地承包期工作。着重抓好落实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政策的完善工作,确保承包期限、地块、合同、经营权证书“四到户”。积极推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政策,严格土地小调整程序,除依法进行必要的调整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调整农户承包地。二是彻底纠正二轮延包遗留问题。对现存的“两田制”及“结构调整田”、“奖励田”等二轮延包遗留问题进行清理,制定具体清理措施,确保今年秋种前全面完成。三是切实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监督管理。进一步强化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基础性管理,做好土地承包合同的签订、鉴证及监督等工作,依法维护承包合同的严肃性。充分发挥农经部门对土地承包合同的纠纷调解仲裁职能,确保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贯彻落实。
(二)以推动土地规模经营为重点,创新土地经营流转机制。一是坚持原则,引导流转。在长期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逐步实现“三个转变”:在流转的方向上从自发、零星、无序、无偿流转向连片、集中、有序、有偿流转转变;在流转推进上从行政手段配置土地资源到行政引导、市场机制配置土地资源为主转变;在流转目的上,从主要解决人地矛盾,用于粮、棉、油生产,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集约经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转变。二是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流转。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措施,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信息、技术、资金等服务,全力搞好土地流转指导、合同签订及跟踪服务工作,抓好土地流转管理及规模经营示范乡镇试点。三是完善机制,规范流转。在试点的基础上,区(市)、乡镇、村三级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介机构,建立农村信息储备库和土地流转市场,推进土地流转市场化。依法规范流转合同,严禁强迫农户流转土地或截留、挪用农户流转收益。
篇2
[关键词]超市化管理 公共图书馆 港澳地区
[分类号]G250
所谓图书馆“超市化”管理,就是借鉴超市的管理模式,为读者提供方便、快捷、自由、舒适的服务。其特征包括:①管理理念上,超市“顾客至上”,图书馆则是“读者至上”,一切以读者为先,把“以人为本”贯彻始终,深入细节;②空间结构上,采用“同一柱网、同一层高、同一荷载”的通透式、大开间设计,这种超市般的使用空间,变传统分割的小空间为连贯的大空间,提高了图书馆使用的灵活性和空间的包容性,使“藏、检、借、阅、管、查、咨”合一和“人、机、书”一体化成为现实;③馆藏布局上,按功能分区设置借阅区、服务区、办公区、休闲区等区域,为读者提供宽敞舒适的借还、阅读、休闲、娱乐环境;④读者服务上,实行全天候开放、全开架阅览和一站式服务,管理更为人性化。概言之,图书馆“超市化”管理具有开放性、便捷性、自助化、情感化、多元化等特点。
笔者在2009年对广东省30余所图书馆调查所得,只有近半数图书馆实行了“超市化”管理。从服务管理角度来看,公共馆不同于高校馆服务对象那么单一、读者的学习目标那么明确。公共馆读者来自社会各阶层,到图书馆来浏览、休闲的比例较大,“超市化”管理模式对广大读者更有吸引力,因此,公共馆实行“超市化”管理是很有必要的。目前此管理模式在国内公共馆并未广泛应用,少数已应用的公共馆也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毗邻广东省的港澳两地,处于中西文化的交汇点,笔者希望通过对两地公共图书馆的采访调查,了解他们的管理模式和服务特色,借鉴其先进经验,为国内公共图书馆应用“超市化”管理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1 港澳两地公共图书馆“超市化”服务管理特色
香港的公共图书馆系统,以“中央图书馆”为核心,建成了由5间主要馆和28间分区馆、32间社区馆以及10间流动馆组成的四级图书馆网络,由图书馆自动化系统连接起这些均衡分布于香港每个区域的服务点,为不同年龄、不同阶层读者提供简便快捷的多元化服务。
澳门虽是弹丸之地,但公共图书馆就有47个之多,由澳门“中央图书馆”及其下统属的5个分馆、社区型馆以及流动图书馆形成澳门公共图书馆的基本网络,这些星罗棋布的公共馆能够深入到澳门的每个区域为市民提供服务。
1.1 服务环境:全开放式,舒适休闲
港澳公共图书馆无论总馆或分馆,无论面积大小,均是全开放的“超市化”布局设计。一个出入口,读者自由出入,既可背包进馆,也提供衣物存放间,有的还设雨伞架;集藏、阅、借于一体的馆藏布局,人们在全开放、无人看守的书库里安静地选书阅书,一个总服务台,实行“多处选择,一处借还”,大厅或入门处设有自助借书机,方便读者快捷简单地借还图书;多台电脑供人们免费上网浏览、查阅资料、检索图书、欣赏视听资料和音乐,提供自助复印机、自助打印机和传真机等自助设施给读者自我服务;有专业的图书馆职员当值,即时解答读者查询及提供意见,讲解如何使用馆内各项设施;注重人文气息服务氛围的营造,设有休闲区域摆设自助咖啡机,让读者阅读之余也能享受一下悠闲的时光,在品茗中体会书中菁华。图书馆犹如一个文化大超市,读者徜徉其中,既可博览群书增长知识或上网浏览获取资讯,又可以在舒适的人文环境中得到愉悦的精神享受。
1.2 服务管理:以人为本,读者至上
港澳公共图书馆普遍给人的感受是很“人性化”,对读者无微不至的关怀和高水平的服务,把“以人为本”自觉地、完全地贯穿到行动中,这正是“超市化”管理的服务理念。
一切以读者为先,把最好最方便的楼层、最好的空间留给读者,保证读者流的方便和畅通,如香港“中央图书馆”,窗边放置阅览桌椅,光线充足,风景怡人,可远眺海景;沿中空位置的走廊(一到六楼为中空设计)放置电脑桌椅,空间宽敞,视野开阔,角落及书架空隙放置沙发,读者选书后可在沙发上随意翻阅。书架根据读者高度设置适中,特大书籍及现刊只设4层架,书架边角都是流线型而不见有棱角,目的是为了保障读者的安全,为帮助读者提神,采用不同色彩的油漆涂刷地面。
读者进馆不需要出示证件,充分感受到人身被尊重,读者办证、借书不需要交任何费用,借还图书十分方便,每间图书馆都有自助还书机,有的馆,如香港九龙图书馆还在门外设置全天候还书箱。读者可以自付费形式使用馆内提供的复印、打印等自助设施,设置数据插座及电源供读者使用自携手提电脑。馆内标识十分清晰、明了,读者不需要询问就能找到他想去的目的地;工作人员笑脸相迎,有问必答,遇有疑难问题会有专业人员解答。
凡此总总,从总体到细节,都以读者为先,让读者感受到“人性化”服务无处不在。
1.3 服务资源:读者参与,资源共享
港澳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均很重视读者需求,读者可以向图书馆荐书。在香港公共馆,读者不需亲自到馆,图书馆主页有购书建议表格可以荐书,也可以通过发邮件。在图书馆网站预约借书,如果馆内未收藏则会购买、加工后通知读者。在澳门何东图书馆,据工作人员所言,读者不但可以荐书,而且推荐人可优先借阅。
港澳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均实行“总分馆制”。全港公共图书馆的图书采购、加工、分类编目均由“中央馆”统筹进行,分类编目后分发给各分馆和社区图书馆,作为服务点为读者提供借阅服务。只需持有效的图书证或智能身份证,就可以前往全港任何一家公共图书馆借阅和归还图书馆资料。澳门公共图书馆的文献采访、分编、加工由“中央图书馆”和何东分馆承担,其他分馆和流动馆只负责文献流通等服务职能,系统内对读者实行“一证通用”,但只能“通还”,不能“通借”。
这种由总馆统筹,集中采购、加工图书、统一配送的模式,有利于总分馆之间资源的合理配置,共建共享。保证图书采购在质量和数量上的优化选择,也保证馆藏的均衡和规范,还节约了各馆大批采编人员,而且提高了编目质量,加快了编目速度和图书上架的时间,由各个服务点“连锁超市”式地为不同区域读者提供服务,则是为市民利用图书馆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1.4 服务内容:丰富多样,各取所需
港澳公共图书馆以配合社会人士对知识、资讯、自学进修、善用余暇的需求及推广本地文化的服务宗旨,服务内容多样化,吸引各个年龄阶层的人士前来享受图书馆服务。上至年迈老翁,下至幼稚孩童(甚至残疾人士),都能找到自己的阅读所需。
港澳公共图书馆很重视儿童阅览环境的建设,大
都辟有专门的区域作为儿童阅览室,香港中央图书馆还设有玩具图书馆,特别布置配合儿童阅读气氛环境,提供适合儿童阅读的优良读物及各种活动,目的是从小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和兴趣,鼓励他们善用图书馆资源。
报刊阅览室则是老人们的最爱,笔者所到的几间图书馆,都有很多老人坐在阅览桌椅、沙发里休闲自在的阅读报刊消闲,获取各种资讯,了解当地时事、文化和娱乐,图书馆成为他们休闲娱乐的一个重要场所。
大量有关香港或澳门的资料及宣传图书馆自身服务功能资料免费发放,如图书馆开放时间表、讲座节目预告等,图书馆每个周末均举办各式各样的免费讲座,内容有知识性和生活化的,吸引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市民前来参加。
笔者所到的几所图书馆虽然面积大小不同,但都座无虚席。自2001年5月开馆以来,香港“中央图书馆”平均每日接待读者达1.4万人次。人口只有30万的澳门,据澳门“中央图书馆”统计资料显示,总馆及6个分馆2007年总计进馆人次数105.5万,2008年117.5万,使用率不可谓不高。
2 港澳公共图书馆“超市化”管理的启示和思考
通过调查发现,笔者所到的几间港澳公共图书馆,除了香港中央图书馆馆舍面积稍大,硬件设施较完备,其它馆的建筑、设备、现代化手段等并不比内地图书馆强多少,有些方面甚至还不如我们某些大馆的水平,但在“超市化”管理模式下的港澳图书馆处处体现“人性化”,“以人为本、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见诸于行动、体现于细微,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远远在我们之上,这是港澳公共图书馆与内地图书馆最大的差距。笔者认为,内地图书馆可从以下几方面借鉴港澳公共馆的成功经验。
2.1 “以人为本”重在行动,见于细节
港澳馆与内地馆“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相同,但在实际应用中相差甚远,很多国内图书馆“以人为本”只是停留在理论上,行为上仍沿袭旧的思维方式,更多地是考虑方便管理而不是考虑方便读者为先。
譬如馆藏布局,大开间、全开放的“超市化”模式,就是为了让读者随时能感受到“方便、快捷、友善、清洁”的服务和便利性,但我们还是沿袭旧方式按印刷型图书、报刊、多媒体、工具参考书等设库,读者要查找相同内容不同载体的资料,要跑多个库室,费时费力。对此不妨借鉴香港公共馆的设计,相同内容不同出版形式、不同载体的图书、磁带和光盘等摆放在同一库室,免去读者跑库的麻烦,各个楼层库室放置常用工具参考书方便读者随时随地查阅,每个楼层设置咨询台,由专业人员为读者解答疑难;公共馆还可以从读者角度考虑按不同年龄设置图书馆。
小细节决定大成败,“以人为本”还应该体现在细节上,细微处人手,从小事做起,让读者感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享受到高水平的服务。如港澳图书馆的书架的流线型设计、书架的高度因应读者而设、每列书架旁边摆设书车供读者阅后放置图书等细节,都值得我们借鉴。然而,内地许多图书馆还是要求读者使用代书板,让读者自己把用完的书归架,以此减少馆员上架的压力,这种做法违背了“人性化”管理的原则,把本属于馆员的工作推给了读者,没有完全体现为读者服务的理念。把“以人为本”的理念付诸行动,服务管理上做“精”做“细”,是实现图书馆“超市化”管理的前提。
2.2 对读者不设防,增加对读者的信任度
自助化是图书馆“超市化”管理的特色之一,在香港公共馆,自助借还书机、自助传真机、自助复印机,随处可见,无人看守,都是直接给读者使用的,香港“中央图书馆”内玩具馆的玩具甚至可外借回家。在他们的服务观念里,这些公共设备就是为公众服务的,他们对读者很信任,同时公众的诚信度也很高。而这在国内是无法想象的,国内馆多以这些公共设施贵重为由,怕损坏、怕损耗,不轻易交由读者自助使用,或有专人看管,或怕损坏干脆不提供这些服务,毋庸置疑,部分读者素质不高,缺乏公德心,但不能因噎废食,在经费许可情况下,我们还是有必要配置这些设备,并提供给读者自由使用。自助服务能够给读者更大的主动权,提高他们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还可以减轻馆员的劳动量,节省人力。
港澳馆作为非盈利的文化机构,本着为民服务的办馆宗旨,读者办证、借书免费,持借书证或智能身份证便可在全市任何一间公共馆使用,电脑上网是免费的,随处可见的电线插座与网络接口则是方便读者自带电脑上网。国内馆借书办证要交工本费和押金,这是源于对读者的不信任,怕借书不还、怕图书被损污,读者在图书馆上网多为付费服务,自带电脑上网被认为是占用了公共资源,而这些设施恰恰是应该为读者服务的。
对读者处处设防,有悖于“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充分尊重、信任读者,是实现图书馆“超市化”管理的基础。
2.3 馆员服务意识有待提高
人性化服务还体现在馆员素质方面,敬业、乐业、专业是港澳图书馆工作人员给人最大的感受,笔者所到的图书馆,馆员都在认真工作,各司其职,没看到串岗聊天之类与工作无关的事,工作人员时时保持“读者至上”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走路脚步很轻,话语很轻,遇有读者脸带疑惑,会主动上前询问“有什么需要我们的帮助?”,对于读者的提问,脸带微笑,耐心解答,细致入微的服务态度令人心生感动。
工作人员对自身的职业非常自豪,也非常珍惜,包括馆长在内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在介绍自己的简历时很自然地说自己已经在图书馆“服务”了若干年。而在国内图书馆工作人员身上普遍感受不到敬业、乐业的精神,对本职工作缺乏认同感,缺少全心全意为读者的服务意识,鲜有主动为读者服务的,港澳馆工作人员的敬业、乐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在“超市化”管理模式的应用中,馆员与读者“零距离”接触,对馆员的素质和能力有了更高要求,要充当“导航员”、“咨询员”、“学科馆员”的新角色,馆员主动服务的意识和良好的服务水平,有助于这一模式的成功应用。通过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强化馆员服务意识,提高馆员专业素质,是实现图书馆“超市化”管理的关键。
2.4 连锁式服务联盟实现资源共享
港澳地区公共图书馆的“总分馆制”,“中央馆”集中使用资金投入,统筹图书的采购、加工、分类编目,各分馆、社区图书馆合理配置资源,“一证通用”形成连锁式联盟服务,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共享。而国内公共图书馆由于管理机构、地区级别不同,即使是同一地区公共馆也难以实现资源共享。如广州的公共图书馆系统,相应地分为省级图书馆体系、市级图书馆体系、区级图书馆体系等几个部分,每个体系内部都是一个完整的总分馆系统,有一个总馆和下设的数个分馆,但省、市、区馆之间各自为政,互不相干,馆际之间(甚至一馆之内)一证不能通用,无法通借通还,共建共享协作网络平台尚未实现,难以最大限度满足读者需求。因此,同一区域公共图书馆体系有必要进行体系改革,打破系统局限,省、市、区馆形成总分馆制,实现“整合资源,统一管理,共建共享”的图书馆建设理念,同时积极加强公共、高校、科研三大系统图书情报机构的合作,结成连锁式服务联盟实现资源的充分共享,减少资源重复建设,既节省人力财力,同时也方便读者统一享用这些服务点,使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
3 结语
借鉴港澳公共馆在管理、人员、服务等方面的先进经验,认识自身的不足,才有提升的空间。“超市化”管理模式的成功应用,有赖于服务、资源、馆员、读者等多方面的良好配合,才能发挥其方便、快捷、舒适、自由的优势,更充分地体现“以读者为本”的服务宗旨,全心全意、千方百计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晓红,超市理念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河南图书馆学刊,2007(10):83―85,
[2]胡戳,理念・细节・服务――香港公共图书馆参观学习见闻,深图通讯,2D08(4):72―75,
[3]香港中央图书馆是个什么样?[2009-03-12],http://bgw.省略/bgw/ShowArticle.asp?Articleld:286
[4]感受:内地与香港图书馆的巨大差距,[2010-07-03],ht-tp://info.edu.省略/2007/11/051001126535 shtml,
篇3
关键词: 人才培养方案 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专业 专业优化与特色
一、专业分析
1.行业背景分析。
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面向国土、测绘、地勘的基层单位及土地规划咨询公司等,在生产第一线从事国土资源权籍调查与测绘、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整理设计、土地复垦设计、土地管理等技术工作。同时也面向地质勘测部门、林业管理部门、工程勘察与设计、铁道勘察规划部门等,从事工程测量、土地评估等工作。
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全国土地利用状况发生巨大变化,各项管理工作对土地数据提出新的需求,现有的土地详查成果、土地信息已难以满足当前新形势下节约集约用地、严格土地管理及经济宏观调控的需要。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是实行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迫切需要。这些工作的进行,依赖于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者。尤其是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完成后,自2010年起每年都要进行一次土地更新调查,这些都需要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人员。现在国土部正在谋划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和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国土地调查更接近于经济普查工作,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2016年全面实施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的执行落实职能也归并至国土资源部,因此,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良好。
2.岗位需求分析。
本专业是涉及学科较多的边缘交叉专业,就业面非常广。从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看,绝大部分是服务于国土局及下属二级事业单位、规划局及下属二级事业单位、土地规划设计公司、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房地产评估公司、测绘公司等相关单位,从事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村庄综合整治、土地利用规划、地籍测量、地籍管理、房地产价格评估、土地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及房地a开发经营等方面的技术服务和行政管理工作。
近年来,“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土地资源是农村的最大资源,合理有效地利用农村土地,实现农村土地的财产价值,是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关键。尤其是目前,我国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发证,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调查、农村居民宅基地调查、不动产统一登记等,都需要大量的从事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的外业和内业工作者。
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行业刚性需求大,尤其是需要大量能从事基层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专业在城市土地开发和农村土地利用管理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
二、目标体系
1.培养理念。
围绕“德技共举、知行合一”的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权籍调查与测绘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主线,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以土地调查与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权籍调查与测绘等知识为载体,以土地利用与综合整治、土地权籍调查与测绘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科学精神、思维方式,满足文化传承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面向技术,面向应用,培养综合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2.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国土资源、土地、测绘、房产、建设等行业相应岗位必备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土地调查与管理、土地整理与规划设计、土地权籍调查与测绘、专题制图、工程测量等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创业精神和健全的体魄,能从事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不动产测绘、土地整理与复垦、土地管理、工程测量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3.职业面向。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是面向国土资源、土地、测绘、房产、建设行业生产第一线,从事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整理、土地调查与发证、不动产估价、数字化地形地籍测量、专题制图及数据库建设等方面的技术与管理岗位的工作。
可从事的工作岗位:
4.岗位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
三、教学体系
1.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开发思路
①充分调研,使教改和教学与市场接轨,更有的放矢。
国土部门是一个由地矿部门、测绘部门及以前的土地管理部门共同组建的大国土资源部门,因此在进行专业设置时不仅要立足于我们的实际(隶属于国土部门),更要考虑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岗位的需求。在专业设置,特别是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充分的调研,了解各行业对人才的职业需要,同时密切与兄弟院校的联系,多向专业办得好、就业率高、教学有特色的学校学习,加强与其合作与交流,使教学改革尽快适应市场,满足职业技能和岗位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多调研,加强学习,能提高专业教学,了解市场动态,对于进一步明确教学改革,培养更适应市场需要的职业型人才更有指导意义。
②深入行业、企业调研,跟踪行业、企业对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
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首先摸清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定准目标。
一是针对市场的需求,走进企业,深入生产一线,弄清楚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的工作岗位对毕业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是什么。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法,组成专业调查小组,多次深入用人单位进行专业调查,并聘请多家生产一线的技术专家作为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的成员,成立专业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听取生产一线专家的意见,采纳他们的建议,收集有关信息。根据岗位要求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二是要针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进一步分析学生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结构。通过广泛的调查和科学的归类分析,明确高职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在此基础上,围绕如何达到所要求的职业能力,构建以“分层培养,层层递进,逐步提高”为突出特点的理论、实践教学体系。
(2)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分析
2.教学学时学分比例表。
3.教学组织与运行。
(1)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山水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山水育人”的实质为校企合作共同育人,“山水”是本专业特殊的工作环境和实践场所。培养模式以职业能力体系和国土资源文化体系作为两条主链。职业能力体系从基本素质能力递进到专项能力(土地管理与规划设计能力),进一步形成综合拓展能力;土地管理与规划设计能力的体系从土地的构成基本要素初步认识(如野外性、艰苦性),土地规划行业基本认识(团队精神、严谨的工作态度、客观求是的工作作风等),形成“敬业、爱业、创业、乐业”的职业文化素养。横向上,职业能力和国土资源文化相互交融;纵向上,彼此连贯,螺旋递进。每一阶段其过程都是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再实践,彼此之间相互渗透,不断发展。
(2)教学方法与手段
专业课教学推行“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发挥教师指导的针对性。以项目引领教学进程,以工作任务为单元组织教学。
积极开展多种教学方法革新,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做法,因材施教,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采取情境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任务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3)课程评价与考核要求
基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性,进行相应考核方式的改革。注重过程考核,积极推行P试、机试、作品、课程设计、调查报告、实结、企业评价等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特色与优化
1.优化了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山水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山水育人”的实质即为校企合作共同育人,“山水”是本专业特殊的工作环境和实践场所。培养模式以职业能力体系和国土资源文化体系作为两条主链。职业能力体系从基本素质能力递进到专项能力(土地管理与规划设计能力),进一步形成综合拓展能力;土地管理与规划设计能力的体系从土地的构成基本要素初步认识(如野外性、艰苦性),土地规划行业基本认识(团队精神、严谨的工作态度、客观求是的工作作风等),形成“敬业、爱业、创业、乐业”的职业文化素养。横向上,职业能力和国土资源文化相互交融;纵向上,彼此连贯,螺旋递进。每一阶段其过程都是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再实践,彼此之间相互渗透,不断发展。
2.革新了教学方法与手段。
专业课教学推行“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发挥教师指导的针对性。以项目引领教学进程,以工作任务为单元组织教学。
积极开展多种教学方法革新,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做法,因材施教,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采取情景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任务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3.新建并完善了教学条件,重视实践教学。
本专业新建了多个专业学训室和综合(专项)实训基地,与多家单位签订了校外实训基地协议,可满足专业教学需求。引进了新的教学软件,如K9,ARCGIS等新的GIS软件;风雨实训场是进行“课堂工地化”教学改革,以情境教学区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
新增普通地质实训和地理信息数据分析综合实训,加大不动产测绘实训、GIS技术应用技术和土地规划设计综合实训课时,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完善了课程评价与考核要求。
课程评价与考核采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教学质量考核评价包括:社会评价和学校考核评价两部分。
社会评价由学生顶岗实习单位评价、市场调研、毕业生自我评价。
学校考核主体有:教师、学、学生;考核标准有:平时成绩、课内实践成绩、理论考试成绩。
参考文献:
[1]周伟,袁春.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与特点[J].中国地质教育,2004(4):78-80.
[2]赵中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与特点[J].科教文汇,2013(10):37-38.
[3]卢新海,张继道.关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7(2):30-33.
[4]袁春,钱铭杰,周伟,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07(1):123-125.
篇4
一、目的和意义
我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省情调查,目的是全面查清全省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搞好全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国土资源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是推进城乡规划,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社会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工作的重要保障;是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国土资源和实施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根本手段;是贯彻落实《物权法》,保障物权人合法权利的基础;是促进中心城市发展,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促进福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
二、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目标
按照国家制定的统一技术标准,采用先进技术方法,全面查清全省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状况,掌握准确的各类现势性土地数据;全面查清全省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状况,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成果;建立和完善我省土地调查、土地统计和土地登记制度;建设省、市、县三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对全省土地利用状况和变化情况实行信息化管理与共享服务;满足规划编制、土地宏观调控、科学决策以及落实各项土地管理措施的需要。
(二)主要任务
1.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开展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第二次土地调查的重点任务。按照国家的统一要求,以1∶10000比例尺为主,开展城镇、村庄以外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查清全省农村集体土地及农、林、牧、渔场每一块土地的地类、位置、范围、面积、分布等利用状况。
我省已部署开展的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与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内容基本一致。各地要继续推进和完成全省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同时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要求,开展补充调查,做好地类衔接工作,将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成果从现有的土地分类(三大类)衔接到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新的土地分类体系(十二大类)。通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按照图件、数据和实地三者相一致的原则,获取全省各类土地利用信息及其空间分布状况,汇总形成全省各级土地利用现状数据。
2.城镇、村庄地籍调查
按照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城镇地籍调查规程》的要求,对城市、建制镇和独立工矿、农村居民点内部的土地利用状况开展全面调查,查清城市、建制镇、独立工矿、集镇、村庄内部建设用地使用权及每宗土地的位置、范围、面积、用途等状况;统计汇总各级行政区的城镇、村庄各类土地面积数据,包括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金融商业服务用地、住宅用地、开发园区、房地产用地以及村庄内部农村宅基地等土地利用数据。已经开展城镇、村庄地籍调查工作的县(市、区),应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要求,对已有城镇、村庄地籍调查成果进行补充、完善。
3.基本农田状况调查
在本次调查形成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基础上,逐片落实经调整的基本农田保护区,统计汇总出各级行政区域内基本农田的分布、面积、权属等状况,并对每一块基本农田上图、登记、造册。
4.土地权属变更调查
在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基础上,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有关要求,对我省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林、牧、渔场等国有土地使用权状况进行补充调查,完善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林、牧、渔场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发证成果,并对宗地权属、面积、界址等发生变化的集体土地所有权进行变更登记。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依法调处原历史遗留和本次调查中发现的土地权属争议,调解不成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及时依法进行裁决。
5.土地利用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
按照统一的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采用GIS软件建立省、市、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及管理系统。
(1)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
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主要包括:遥感影像数据库,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城镇、村庄地籍调查数据库,基本农田数据库等。
(2)省、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
在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基础上,通过资源整合,建立省、市级遥感影像数据库、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基本农田数据库。
(3)省、市、县土地利用数据库网络管理系统
县级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和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应使用国土资源部测评通过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城镇地籍管理系统进行管理;省、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由省国土资源厅统一组织开发、管理。通过福建省国土资源网络和数据中心平台,建立全省土地利用成果数据(包括影像、图形和属性)的省、市、县三级互联、互享机制,满足省、市、县三级土地利用成果数据存储、查询、汇总、分析、更新以及省、市、县三级数据汇交和交换等需要。
6.成果汇总
土地调查获取的各类成果要按要求进行整理汇总。首先进行县级调查成果的整理、汇总,再通过对本辖区各县级调查成果进行接边、整合,形成市级调查成果和省级调查成果。
(1)数据汇总
借助数据库技术,按照要求对县级土地调查数据进行汇总;在县级数据汇总基础上,通过接边、整合,形成市级和省级相关数据成果。
(2)图件编制
在县级标准分幅图件的基础上,利用数据库管理和计算机辅助制图等技术,采用缩编等手段对土地调查图件成果进行逐级整理,编制不同比例尺、不同要素内容的系列图件成果,主要包括省、市、县、乡四级不同比例尺土地利用现状图件和各种专题图件等。
(3)成果分析
根据土地调查结果,开展土地利用状况分析。一是对耕地和基本农田等各类土地的数量、分布及其变化状况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合理利用土地的建议;二是对土地利用结构、集约程度进行分析,预测土地变化趋势;三是分析城镇、村庄建设用地数量、结构和分布情况,为城镇、村庄土地开发利用潜力挖掘,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出建议。
(4)报告编制
根据土地调查结果,编制省、市、县三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综合报告(工作报告、技术报告、自检报告、成果分析报告)以及专题报告(基本农田状况分析报告、城镇、村庄土地利用状况分析报告)。
7.建立调查统计、及时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
在全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完成后,制定成果管理使用办法,加强土地调查成果应用,充分发挥土地调查成果在国土资源管理和经济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建立地籍管理和国土资源其他业务管理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明确各成果应用部门对地籍成果使用和更新的责任和义务;建立科学的土地调查成果更新制度,继续采用3S(遥感〔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先进的调查技术手段开展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和成果变更工作,保证成果准确、客观、现势;充分发挥省、市、县三级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管理系统在快速更新中的作用;加大地籍工作的经费投入,加强地籍管理人才的培养,健全地籍管理队伍,为快速更新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基本保障。
三、技术依据、技术路线与技术方法
(一)技术依据
1.《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06〕38号)。
2.《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国土资源部2007年)。
3.《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国土资源部2007年)。
4.《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规范》((国土资源部2007年)。
5.《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国家土地管理局1995年)。
6.《土地权属争议处理办法》(国土资源部2003年)。
7.《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国家土地管理局1993年)。
8.《城镇变更地籍调查实施细则(试行)》(国家土地管理局1998年)。
9.《土地分类(试行)》(国土资源部2001年)。
10.《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国土资源部2002年)。
1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2260-1999)。
12.《福建省县级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技术规定》(福建省国土资源厅2006年6月)。
13.《福建省县级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库规范(试行)》(福建省国土资源厅2005年7月)。
14.国家测绘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标准。
15.其他有关土地调查、更新调查、变更调查、土地登记的文件、规定等。
(二)技术路线
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目标要求,按照统一的土地调查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采用新的土地分类体系,综合应用“3S”技术,通过全野外调查,采用内外业一体化的作业方法,获取准确翔实的土地利用信息数据,并通过关系型数据库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和管理系统,实现土地利用的信息化和科学化管理。
(三)技术方法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1)采用遥感技术获取影像数据,制作正射影像图(DOM),作为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底图。
(2)采用全野外调查方法,应用全站仪、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等仪器设备进行新增地物补测。
(3)采用内外业一体化的作业方法,借助GIS软件,依据外业调查信息,在数字正射影像图中直接完成对外业调查信息的转绘和录入工作。
2.城镇、村庄地籍调查
(1)应用数据采集、处理技术开展城镇、村庄地籍调查。在开展1∶500、1∶1000、1∶2000大比例尺的城镇、村庄地籍调查工作时,应尽可能采用解析法、内外业一体化的数据采集、处理技术,充分运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全站仪等现代化测量手段,开展土地利用状况及权属调查,准确确定宗地的位置、界址、权属等信息。
(2)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土地勘测定界、大比例尺地形图等大比例尺图件成果,通过调查和数字化手段,完成城镇、村庄地籍调查工作。
3.基本农田状况调查
以省国土资源厅验收通过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图件为底图,将基本农田上图。
4.土地权属变更调查
将已有的集体土地所有权界线套合到正射影像图中,制作土地权属变更调查工作底图;按照有关要求,通过实地调查,获取土地权属变更情况信息;采用内外业一体化方法,完成调查信息的转绘;整理、编制土地权属变更调查成果。
5.土地利用数据库与管理系统
(1)采用空间数据库和大型关系数据库技术,存储各类土地调查成果数据,实现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多源影像数据及其它非空间数据的一体化管理。
(2)利用全省国土资源广域网,在“金土工程”总体框架下,扩展省、市两级数据中心,形成各级互联的土地利用数据管理与服务体系,为日常管理、信息和社会化服务提供统一的土地利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息更新、传输、交换、共享及社会化服务。
四、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
通过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全面获取覆盖全省的土地利用现状信息,形成一系列土地调查成果,主要包括:数据成果、图件成果、文字成果和数据库成果等。
(一)数据成果
1.省、市、县、乡、村五级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等各类土地面积数据;
2.省、市、县、乡、村五级基本农田面积数据;
3.省、市、县、乡、村五级不同坡度等级的耕地面积数据;
4.省、市、县、乡、村五级飞入地面积汇总数据;
5.省、市、县、乡、村五级海岛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汇总数据;
6.省、市、县、乡四级城镇、村庄地籍调查汇总数据;
7.省、市、县三级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金融商业服务、开发园区、房地产等用地情况汇总数据。
(二)图件成果
1.各县(市、区)外业调绘原图及外业成果图;
2.各县(市、区)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件;
3.省、市、县、乡四级土地利用现状图件;
4.省、市、县、乡四级基本农田分布图件;
5.城镇、村庄地籍调查成果图件;
6.土地权属界线调查底图及成果图件;
7.全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图集。
(三)文字成果
1.相关记录簿册
(1)外业调查记录手簿;
(2)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争议原由书及相关文字记录;
(3)相关修改情况记录。
2.综合报告
(1)省、市、县三级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报告;
(2)省、市、县三级第二次土地调查技术报告;
(3)省、市、县三级第二次土地调查自检报告;
(4)省、市、县三级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
3.专题报告
(1)省、市、县三级基本农田状况分析报告;
(2)省、市、县三级城镇、村庄土地利用状况分析报告。
(四)数据库及管理系统成果
1.省、市、县三级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
2.省、市、县三级多源、多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库;
3.省、市、县三级基本农田数据库;
4.城镇、村庄地籍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
5.省、市、县三级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管理系统。
五、工作进度安排
根据《通知》和国土资源部的工作部署,我省应于2008年上半年基本完成调查工作任务(不含城镇、村庄地籍调查),至2009年底基本完成全省城镇、村庄地籍调查工作任务。具体安排如下:
(一)2007年1月~6月
1.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准备工作,省政府下发《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省国土资源厅完成《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补充技术规定》制定工作;
2.开展业务培训与舆论宣传;
3.加快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进度;
4.启动省、市级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工作;
5.开展全省土地权属变更调查工作;
6.市、县(区)开展城镇、村庄地籍调查的有关准备工作,包括本辖区已有城镇、村庄地籍调查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7.开展调查统计、及时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试点工作。
(二)2007年7月~12月
1.基本完成全省县级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外业工作;
2.基本完成全省土地权属变更调查工作;
3.完成基本农田现状分析工作;
4.基本完成省、市级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建设工作;
5.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管理系统业务培训;
6.设区市政府部署开展城镇、村庄地籍调查工作。
(三)2008年1月~4月
1.全面完成县级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
2.完成省、市级土地调查数据接边汇总及分析工作;
3.完成省、市、县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资料整理归档工作;
4.完成省、市、县级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金融商业服务、开发园区、房地产等用地情况汇总;
5.完成基本农田上图、建库任务;
6.完成省、市、县土地利用数据库和管理系统建设;
7.各市、县(区)继续开展城镇、村庄地籍调查。
(四)2008年5月~6月
1.整理相关成果资料;
2.向国家申请验收全省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不含城镇、村庄地籍调查);
3.各市、县(区)继续开展城镇、村庄地籍调查;
4.推广调查统计、及时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试点工作经验,建立全省快速更新机制。
(五)2008年7月~2009年12月
各市、县(区)继续全面开展城镇、村庄地籍调查;2009年底前全省全面完成城市建成区、县城所在地建制镇的地籍调查。
六、组织实施
(一)组织保障
1.领导机构
为保证我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的要求,省政府拟成立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省发展改革委、民政厅、财政厅、国土资源厅、建设厅、水利厅、农业厅、林业厅、环保局、统计局、海洋与渔业局、测绘局等单位一名领导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国土资源厅,办公室主任由省国土资源厅分管副厅长担任。省民政厅、农业厅、林业厅、省国土资源厅各一名业务处室负责人为联络员。各市、县(区)人民政府也应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领导小组负责本辖区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的组织协调,研究审定实施方案、经费安排和重大土地权属争议的调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本辖区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
各级政府对本辖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负总责。各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积极配合、各负其责,确保我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顺利开展。
2.职责分工
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负责全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包括:
(1)负责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宣传、培训;
(2)制定《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定》、《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规范》、《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检查验收办法》;
(3)审查各设区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方案及各县(市、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设计书;
(4)负责调查工作的检查监督与技术指导;
(5)负责市、县(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的验收;
(6)开发省、市级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管理系统;
(7)全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的统计、汇总、分析和上报。
全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由省国土资源厅具体组织实施,相关成员单位应积极配合省国土资源厅开展工作,及时提供相关适用资料。省民政厅负责提供各级民政勘界相关资料;省建设厅负责督促、指导各地建设、规划主管部门提供建设、规划相关资料;省海洋与渔业局负责提供海域勘界相关资料;省测绘局负责提供基础测绘相关资料。
设区市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包括:
(1)制定本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方案;
(2)检查督促所辖各县(市、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
(3)对所辖各县(市、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进行预检,督促有关单位按照省级检查、验收意见和设区市级预检意见整改到位;
(4)对辖区内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进行统计、汇总、分析和上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包括:
(1)制定本县(市、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方案和技术设计书;
(2)组织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对作业单位工作情况进行跟踪、督促、检查;
(3)对本县(市、区)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进行自检,上报设区市预检、省验收,按照省、市级检查意见完成整改工作;
(4)全县(市、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的统计、汇总、分析和上报。
(二)确定作业单位
本次调查采取招投标方式确定作业单位,以合同方式规范调查行为。各地应加强对承担调查任务的作业单位资质审查和调查人员的培训,取得相应资质并通过省国土资源厅专门培训和考核后的专业队伍方可承担调查任务。
(三)宣传培训
各级政府要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大力宣传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重要意义,报道调查内容及工作进度,宣传典型经验及做法,提高全社会对调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省国土资源厅要加强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以会代训等形式对各市、县(区)国土资源局和专业队伍的技术骨干开展土地调查规程规范、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培训,明确要求、统一方法,确保我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技术保障
1.明确技术要求
在国家统一制定的实施方案和土地调查相关规范、标准基础上,制定《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定》、《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规范》等标准,明确我省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技术要求。
2.建立质量监督检查和技术咨询制度
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的调查组,由省、市、县国土资源部门技术骨干组成,负责监督检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针对问题向市、县(区)提出整改意见。为解决调查中遇到的重大技术问题,聘请省直有关部门、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专家及调查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组成专家组,具体负责全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技术问题的研究、咨询。
各市、县(区)应成立相应的调查组,组成相应的专家组,负责本辖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监督检查和技术问题的研究与解决。
3.建立检查验收制度
各地应严格按照《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检查验收办法》,做好检查验收工作。主要措施如下:
(1)加强基础资料的质量检查监督。委托省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对航空摄影的成果、正射影像图、大比例尺地形图等基础测绘产品和相关资料进行检查验收。省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规定和要求,加强对作业过程的跟踪,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能够按时提供合格的航摄成果、正射影像图和大比例尺地形图等基础测绘产品。
(2)实行调查成果分阶段检查制度。我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检查验收分三个阶段进行,即试点验收、外业验收、内业验收暨总验收。各县(市、区)外业调查工作必须采用先试点后铺开的方式,试点外业成果验收合格后,方可全面开展外业工作;外业成果验收合格并对验收存在的问题全面整改到位后,方可转入内业工作;内业工作完成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调查成果总验收。
(3)实行严格的分级验收制度。根据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对省级汇总成果进行验收的要求,我省采取省、设区市、县分级负责检查验收的办法,县级土地调查成果由县级自检,市级预检,省级组织验收。在检查验收时,发现人为篡改土地调查成果的,检查验收不通过,调查的所有成果必须按步骤重新进行核实、修改;若连续三次发现同类性质问题的,该成果不予验收,同时要追究主要当事人的责任。
(五)经费保障
根据《通知》规定,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承担的工作任务共同分担。各市、县政府要按照“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积极筹措资金,将调查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确保土地调查任务按时保质完成。省政府将安排部分经费用于省级土地调查工作,并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予以适当补助。
篇5
县政府决定召开的这次全县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会议,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及省市关于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安排部署我县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强化责任,确保全县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顺利开展,按期完成任务。下面,我就做好全县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强调三方面的意见:
一、认清形势,立足现状,切实增强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是国家开展的一项重大国情国力调查,目的在于全面查清城乡土地利用情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彻底查清“土地家底”,并对调查成果实行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为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及国土资源管理奠定基础,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重点要从以下五方面来认识:一是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是科学制订发展规划、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土地影响着国家经济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国务院明确提出,到20*年,全国要保住18亿亩耕地、16亿亩基本农田,这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底线”,也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从我县来看,土地资源有限、耕地相对贫瘠、后续利用土地不足是基本县情,如何保护和利用好有限的土地资源,统筹考虑吃饭和建设、生存和发展问题,是我县必须长期面临的课题。随着国家土地宏观调控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土地供应闸门越来越紧,土地计划指标越来越少,土地报批的难度越来越大,保护资源和保障建设的矛盾依然突出,压力依然很大。通过第二次土地调查,摸清各类土地特别是存量建设用地的家底,掌握详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可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以及制定城市建设规划和经济发展规划提供重要依据。二是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是严格土地管理、加强土地调控的现实需要。新的形势下,要真正把各项土地管理政策落到实处,促进耕地和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迫切需要获得真实可靠的土地数据。通过开展土地调查,查清耕地和基本农田的数量和现状,可以为我们划定和调整基本农田保护区、合理规划建设用地范围提供可靠的依据,也可以为我们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统筹规划各类建设用地、严格土地管理提供保障。三是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是合理利用土地、优化空间布局的基本前提。当前,我县城乡建设用地类型和布局很不合理,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高。在城镇建设用地中,还有大量闲置土地;在城乡规划范围内,还有不少未利用土地。特别是在广大农村,由于农户居住分散,农村宅基地缺少合理布局和统一规划,农房建设随意性大,还存在一定乱占、乱用现象,土地浪费现象比较严重。通过开展土地调查,全面查清城乡各类建设用地的数量和布局,可以为合理划定各类建设用地区域提供依据。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详细的土地利用数据库,使今后土地有效利用逐步进入规范化、信息化轨道。四是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是理顺土地权属关系、规范土地管理秩序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权属争议纠纷是农村基层矛盾纠纷的主要矛盾之一。本次调查,针对农民集体土地、城乡国有土地的使用情况,明确每宗土地的权属主体和界线,对推进产业规划、明确土地利用权责、解决矛盾纠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开展土地调查,查明各类土地的占有、使用和供应情况,查清农村和城市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归属,对于合理调节市场供求关系、保障土地交易安全有效、规范和发展现代土地市场、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保护公民和法人的土地权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五是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可以全面掌握我县土地利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第一次土地调查是19*年至19*年开展的,随着近十多年的发展,土地利用现状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土地调查的成果已不能准确反映目前土地利用的真实状况,土地管理普遍存在“耕地面积不准、土地规划滞后、基本农田划定粗糙、城镇用地遗留问题多、没有城乡土地基础数据库”等方面的问题,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本次土地调查,可全面掌握我县土地利用的现状和问题,为今后切实加强土地管理,实现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提供重要依据。
二、明确任务,确保质量,扎实开展全县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工作
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是一项全国上下集中开展的活动,各级都非常重视,国务院和省市都作了具体安排部署,为切实抓好这项工作,县政府制定下发了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实施方案,各乡镇、各部门要认真按照相关文件和会议精神的要求,严格按计划、分步骤组织实施。
(一)要明确土地调查工作任务。按照国家要求,我县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的主要任务有四项:一是开展农村土地调查。以1:1万比例尺的正射影像图为调查底图,逐地块实地调查我县土地的地类、位置、范围和面积等利用状况,查清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公路、铁路、河流等国有土地使用权状况;二是开展基本农田调查。在农村土地调查的基础上,依据我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彻底查清我县基本农田数量、质量和分布情况,将基本农田保护地块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落实到村组,落实到地块,汇总统计基本农田的分布、面积、地类等状况,并登记造册。三是建立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以农村土地调查和城镇土地调查为基础,建立我县与国家、省、市互联共享,集影像、图形、地类、面积和权属于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四是建立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调查统计、及时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解决多年来“基本农田不能碰,但又不知道基本农田高压线在哪里的问题”,逐步形成土地保护与利用、土地审批、土地管理信息传输的快捷通道。
(二)要保证全县土地调查的工作进度。国务院对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时间进度安排为:从2007年7月份开始,2009年上半年完成全部调查工作及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工作;下半年对调查成果进行汇总整理,并以2009年*月31日为调查标准时点,对调查数据统一进行更新,最后形成图件数据刻录光盘上报省市和国土资源部备案管理。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我县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从2007年11月开始,通过县国土部门及各相关单位的工作,我县城镇地籍调查工作已于9月底结束,对县城已建成区约11平方公里的土地采用1:500比例尺测量,运用全解析法和全野外数字化方法全面进行了调查。同时,对城区22平方公里的土地采用1:500的大比例尺完成了地形图测量。由于国家基础图件滞后,农村土地调查难以开展,加之农村土地调查内容多,任务重、要求高、责任大,时间压力非常大。如果一个乡镇或者一个村、一个组的工作任务不能按时完成,就会直接影响全县、乃至全市、全省、全国的数据汇总成果。所以我们要在会后立即行动起来,做好农村土地调查的各项前期工作,以便保证在国家基础图件下达后即可开展调查工作。
(三)要确保调查结果质量合格。切实保证调查结果真实、准确,既是国务院的要求,也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确保土地调查的数据、图件与实地三者一致,是这次调查的落脚点和关键所在。国土局要加强对各阶段土地调查工作抽查和检查力度,严把质量关,将自查、市核查以及省土地调查办公室组织的预检和验收有机结合起来。外业调查和内业建库工作要严格按照“专业队员自检——工作专班之间互检——县土地调查办组织专家验收”的三级检查体系,切实把每个阶段、每个环节的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专业技术队伍要务必严格按照国家第二次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和土地调查实施细则的标准和要求规范操作,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科学设计调查流程,统一调查标准,增强调查工作的科技含量,提高调查工作效率和数据质量,千方百计把全县的土地家底摸清、摸实。各乡镇也要对本辖区的调查成果质量负责,务必保证调查成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虚报、瞒报、伪造数据或篡改调查成果的,一经发现,将按照《统计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三、加强领导,强化责任,确保全县第二次土地调查任务顺利完成第二次土地调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技术性、政策性都很强。各乡镇、各部门务必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密切配合,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调查任务。(一)要成立组织机构。为加强全县第二次土地调查的组织领导,县上成立了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调查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协调解决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国土资源局,具体负责调查工作的日常组织协调。各乡镇也要相应成立领导机构,明确分管领导,组建工作班子,要在各村选定责任心强、群众威性高、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对本辖区情况比较熟悉的同志为联络员,积极配合调查人员进村、进单位、进户调查,确保这项工作层层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具体负责,保证调查人员所到之处有人配合协调,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各乡镇、各单位要在会后确定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并将联系人及联系方式报县第二次土地调查办公室,即县国土局。
(二)要切实加大宣传力度。这次土地调查涉及千家万户,需要全社会的参与配合。县广电局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等宣传媒体广泛进行政策宣传,通报各单位土地调查的进展情况,报道好的经验和做法。各乡镇也要采取挂横幅、办专栏、召开村组会等多种形式,层层动员,广泛宣传国务院、省、市关于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的重要意义,宣传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让干部群众及时了解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工作内容、时间安排及相关要求,明确这次土地调查只是摸清现状,不涉及违规用地处理,不影响现行管理渠道,以增强广大群众主动参与和配合做好这项工作的自觉性,为全县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地开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要切实搞好协调配合。这次土地调查是一次大范围的县情县力调查,涉及面广,必须按照“政府统一部署,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建立社会积极参与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对调查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及时采取措施,切实予以解决。土地调查业务指导和检查验收方面的工作,由国土资源局负责;调查工作经费由财政部门负责落实和监管;地域勘界相关文件及图件由民政部门负责提供;农业部门要配合搞好基本农田调查;统计局要在数据统计和分析方面给予配合;司法局要配合乡镇政府做好土地纠纷的调处和法制宣传;涉及林地权属纠纷由林业局会同乡镇政府依法及时调处;其它相关部门都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协作,积极配合调查队伍工作,及时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权属确认提供便利条件和相关资料。第二次土地调查是一项重要的全局性工作,各乡镇、各部门要增强全局观念,不要认为土地调查仅仅是国土部门的事,要对本辖区内的土地调查工作精心组织、扎实开展。对土地调查问题,要严格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切实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特别是各村、各社区在确定行政界址及权属界线时,对于行政界址及权属界线没有发生变化的,要以第一次土地调查时确定的界线为准,确因各项建设及区划调整导致权属界线发生变化的,要本着“从实际出发,尊重历史,正视现实”的原则,准确界定权属界线。凡因部门利益而影响第二次土地调查顺利进行的,或因工作执行不力、,对全县土地调查工作造成重大影响的,依据《土地调查条例》和相关规定,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近期,我们要做的重点工作主要有以下几项:
一是近年来,我县撤乡并镇、撤村并村数量较大,行政界线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已被撤销的行政村,分为两块或三块并入其他村,新的村界不明确,直接影响这次农村土地调查的顺利开展。此项工作由县民政局负责,各乡镇政府配合,对各乡镇和各行政村发生变化的行政界线,立即开始确权定界,务必于20*年11月20日前完成,及时向县二调办公室(国土局)提供。
二是各乡镇要认真做好各类在建或拟建大型招商引资项目用地情况的摸底调查工作,建立表册、落实到图上;对农民宅基地和经营性等用地至今未进行土地登记发证的,逐宗进行造册登记,于11月底前上报县国土局,这次调查不涉及违规用地处理,要做好宣传,消除群众的顾虑。
三是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要求将基本农田的范围要具体落实到地块,各乡镇要根据村镇土地利用规划,按照县政府规定的各乡镇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会同农业部门对所辖各行政村的基本农田保护范围、面积尽快确定,在20*年12月底完成,以便随后及时上图。同时,今后各乡镇各类建设项目绝对不能占用已划定的基本农田,坚守全国18亿亩耕地红线。
四是县林业局、畜牧局对近年来国家生态建设的退耕还林草和规模养殖用地的面积和位置图,务于20*年11月*日前报送县国土资源局。
五是县水利局、县交通局对近年来新建的水利设施(灌溉区域)、县乡公路的占地面积和位置平方面图,务必于11月*日前报送县国土局。
六是财政部门要严格按照县政府已经审定的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经费预算,与国土资源局密切配合,根据土地调查任务和计划安排,及时拨付资金,保证调查工作正常运转。同时,要加强经费预算管理,加强经费执行的监督检查。
七是县直各有关单位、驻临各单位和各乡镇对本单位至今没有进行土地登记发证的宗地,要尽快摸底,明确权属界线、位置和面积,并登记造册于11月20日前上报县国土局。
篇6
第一条为了科学、有效地组织实施土地调查,保障土地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土地调查的目的,是全面查清土地资源和利用状况,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为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土地资源,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供依据,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条土地调查工作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组织实施。
第四条土地调查所需经费,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负担,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足额到位。
土地调查经费应当统一管理、专款专用、从严控制支出。
第五条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应当及时开展土地调查工作的宣传报道。
第二章土地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第六条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每10年进行一次全国土地调查;根据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每年进行土地变更调查。
第七条土地调查包括下列内容:
(一)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情况,包括地类、位置、面积、分布等状况;
(二)土地权属及变化情况,包括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状况;
(三)土地条件,包括土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状况。
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情况调查时,应当重点调查基本农田现状及变化情况,包括基本农田的数量、分布和保护状况。
第八条土地调查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综合运用实地调查统计、遥感监测等手段。
第九条土地调查采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统一的技术规程和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制作的调查基础图件。
土地调查技术规程,由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第三章土地调查的组织实施
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进行土地调查。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土地调查工作。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土地调查工作,依法提供土地调查需要的相关资料。
社会团体以及与土地调查有关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配合土地调查工作。
第十二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由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拟订,报国务院批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按照国家统一要求,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土地利用特点,编制地方土地调查实施方案,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核准后施行。
第十三条在土地调查中,需要面向社会选择专业调查队伍承担的土地调查任务,应当通过招标投标方式组织实施。
承担土地调查任务的单位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法人资格;
(二)有与土地调查相关的资质和工作业绩;
(三)有完备的技术和质量管理制度;
(四)有经过培训且考核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
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加强对承担土地调查任务单位的管理,并公布符合本条第二款规定条件的单位名录。
第十四条土地调查人员应当坚持实事求是,恪守职业道德,具有执行调查任务所需要的专业知识。
土地调查人员应当接受业务培训,经考核合格领取全国统一的土地调查员工作证。
第十五条土地调查人员应当严格执行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和地方土地调查实施方案、《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和统一的技术规程,不得伪造、篡改调查资料,不得强令、授意调查对象提供虚假的调查资料。
土地调查人员应当对其登记、审核、录入的调查资料与现场调查资料的一致性负责。
第十六条土地调查人员依法独立行使调查、报告、监督和检查职权,有权根据工作需要进行现场调查,并按照技术规程进行现场作业。
土地调查人员有权就与调查有关的问题询问有关单位和个人,要求有关单位和个人如实提供相关资料。
土地调查人员进行现场调查、现场作业以及询问有关单位和个人时,应当出示土地调查员工作证。
第十七条接受调查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回答询问,履行现场指界义务,按照要求提供相关资料,不得转移、隐匿、篡改、毁弃原始记录和土地登记簿等相关资料。
第十八条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的负责人不得擅自修改土地调查资料、数据,不得强令或者授意土地调查人员篡改调查资料、数据或者编造虚假数据,不得对拒绝、抵制篡改调查资料、数据或者编造虚假数据的土地调查人员打击报复。
第四章调查成果处理和质量控制
第十九条土地调查形成下列调查成果:
(一)数据成果;
(二)图件成果;
(三)文字成果;
(四)数据库成果。
第二十条土地调查成果实行逐级汇交、汇总统计制度。
土地调查数据的处理和上报应当按照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和有关标准进行。
第二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土地调查成果质量负总责,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对调查的各个环节实行质量控制,建立土地调查成果质量控制岗位责任制,切实保证调查的数据、图件和被调查土地实际状况三者一致,并对其加工、整理、汇总的调查成果的准确性负责。
第二十二条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统一组织土地调查成果质量的抽查工作。抽查结果作为评价土地调查成果质量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三条土地调查成果实行分阶段、分级检查验收制度。前一阶段土地调查成果经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开展下一阶段的调查工作。
土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办法,由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第五章调查成果公布和应用
第二十四条国家建立土地调查成果公布制度。
土地调查成果应当向社会公布,并接受公开查询,但依法应当保密的除外。
第二十五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
地方土地调查成果,经本级人民政府审核,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公布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方可逐级依次公布本行政区域的土地调查成果。
第二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做好土地调查成果的保存、管理、开发、应用和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等工作。
国家通过土地调查,建立互联共享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并做好维护、更新工作。
第二十七条土地调查成果是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从事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利用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八条土地调查成果应当严格管理和规范使用,不作为依照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对调查对象实施行政处罚的依据,不作为划分部门职责分工和管理范围的依据。
第六章表彰和处罚
第二十九条对在土地调查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三十条地方、部门、单位的负责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擅自修改调查资料、数据的;
(二)强令、授意土地调查人员篡改调查资料、数据或者编造虚假数据的;
(三)对拒绝、抵制篡改调查资料、数据或者编造虚假数据的土地调查人员打击报复的。
第三十一条土地调查人员不执行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和地方土地调查实施方案、《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和统一的技术规程,或者伪造、篡改调查资料,或者强令、授意接受调查的有关单位和个人提供虚假调查资料的,依法给予处分,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统计机构予以通报批评。
第三十二条接受调查的单位和个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拒绝或者阻挠土地调查人员依法进行调查的;
(二)提供虚假调查资料的;
(三)拒绝提供调查资料的;
(四)转移、隐匿、篡改、毁弃原始记录、土地登记簿等相关资料的。
第三十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上级人民政府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按期完成土地调查工作,被责令限期完成,逾期仍未完成的;
(二)提供的土地调查数据失真,被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仍未改正的。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四条军用土地调查,由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军队有关部门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和要求制定具体办法。
中央单位使用土地的调查数据汇总内容的确定和成果的应用管理,由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负责。
篇7
关键词:3S技术;土地利用调查;土地执法监测
在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土地资源管理模式己经不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以“3S”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在解决各种土地问题,协调人地关系上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满足现代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推进了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现代化。
1 “3S”集成技术概述
3S即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的总称。在3S系统中,简单的说,GIS相当于中枢神经,RS相当于传感器,GPS相当于定位器,三者的共同作用将使地球能够感受到自身的变化,使其在资源环境和区域管理等众多领域中发挥巨大作用。
1、GIS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是由计算机硬件、软件和不同的方法组成的系统,给系统设计支持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以便解决复杂的规划和管理问题。其组成有系统硬件、系统软件、空间数据、应用人员和应用模型。
2、RS技术
遥感(Remote Sensing,RS)指通过某种传感器装置,在不与研究对象直接接触的情况下获取其特征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提取、加工、表达和应用的一门科学技术。
3、GPS技术
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noning System,GPS)是一个以卫星为基础的具有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的无线电导航、定位、定时系统。能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并成功地应用于测量、导航和工程设计等领域。
4、3S集成
3S在空间信息管理中各具特色,均可独立完成自身功能,同时它们解决的问题之间又有很多关联性,在解决问题上各有长短。GIS具有较强的空间查询、分析和综合处理能力,但获取数据困难;RS能高效地获取大面积区域信息,但受光谱波段限制,且数据定位及分类精度差;GPS能快速地给出目标的位置,但通常无法给出目标点的地理属性。因此,需要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各种技术的综合,发挥更打的作用。GIS、GPS、RS的集成利用,构成整体的、实时的和动态的对地观测、分析和应用的运行系统,提高了GIS的应用效率。
2 “3S”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1、在土地调查中的应用――以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为例
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目的是全面查清全国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并对调查成果是性信息化、网络化管理, 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制度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宏观调控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在本次全国土地调查中,3S技术的应用为调查的高质量和高效率奠定了基础。遥感(RS)为GIS系统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源,卫星定位系统(GPS)在外业调查中获取更新数据,而地理信息系统(GIS)则对GPS获取的数据和RS提供的数据源进行了详细的信息分析与应用。
其中土地调查正射影像(DOM)是由国务院下发的标准分幅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底图,比例尺为1:10000。
内业判读主要是用MAPGIS或者AUTOCAD等软件在底图上勾绘地类界线,初步判定地类、线状地物及零星地物的位置及属性,并对图斑、线状地物、零星地物进行编号。
外业调查以内业判读后输出的图纸为基础,对各地类逐一进行核实、校正,并量测线状地物的宽度及零星地物的面积,对影像上没有的新增地物进行补测,可采用距离交会法、直接坐标法等进行补测对新修建的道路和桥梁等大型建筑物,可直接用RTK补测,最后将核实、补测的内容及属性标绘在调查底图上或记录在《土地调查记录手簿》中,以此作为内业数据库建设的依据。
权属调查阶段主要工作内容是将权属界线调绘在调查底图上,处理和调查土地权属争议,签订《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或《土地权属界线争议缘由书》。
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根据外业调查成果对内业预判数据进行修改,检查空间数据的拓扑关系无误并确定录入所有属性后即可将数据汇总入库,完成数据库建设(这个过程各省所用软件有差异,辽宁省采用的是南京国图在ARCGIS平台上二次开发的软件)。
2、在土地执法监察中的应用
3S技术在土地执法检查中,可以有效地帮助土地执法人员准确发现疑似违法用地,并且在电子地图导航的指引下快速地到达违法用地现场。利用GIS技术,将不同时段的卫星遥感影像对比,人机互动提取疑似变化图斑,并将遥感影像与疑似变化图斑配置到手持GPS中。利用GPS的定位功能可以方便找到疑似变化图斑的准确位置。
找到变化图斑后需要对该地块进行面积测量等工作。传统的野外监测方法测量范围小,速度慢,效率低,精度不能保证。若手持差分型GPS接收机到执法现场走一圈,采用最新卫星定位技术,监测速度和精度将大大提高,GPS接收机可以时时获取三维坐标数据,将二维坐标数据存储到文件中,测量完毕后将数据直接下载到计算机成图,用GIS进行分析即可(还可以建立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库,以便日后的管理作)。该种测量模式高效、高精度,且适用于各种各样复杂的变更情况,真正地实现了动态监测的实时性和数值化,保证了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现势性。
3 3S技术在土地管理中发展趋势与展望
1、RS技术向“三高”方向发展。“三高”即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和高光谱分辨率。高光谱图像的光谱信息层次很丰富,结合TM、SPOT等格式数据,可以探测出更多的地物,更方便地管理土地资源。另外,随着遥感分类技术和对地物的自动识别能力的提高,将促进分类的自动化、智能化,大大提高作业效率。
2、三维GIS技术。三维数据描述地理对象,即所有的对象通过三维立体坐标进行标识。三维GIS直观地再现了真实的三维场景,而且将规划设计结果放入虚拟的三维场景中进行方案对比选择。三维GIS可以使决策者直观地了解、掌握土地利用分布情况,使土地管理变得科学化,还能对土地管理实现动态监测。
3、3S技术与网络技术、专家系统集成。3S技术将进一步集成和应用,结合网络技术和专家系统,形成一个系统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土地资源管理决策系统。最新的土地资源管理决策系统将3S技术、专家群体、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应用进行科学的模拟分析,更加科学地管理土地资源。
综上所述,3S集成技术的发展形成了综合的、完整的对地观测系统,提高了人类认识地球的能力。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3S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将产生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第二次土地调查;主要任务
一、二次调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土地工作日益引起重视。1984~1996年,我国开展了第一次土地调查,初步查明了当时全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的基本情况。此后,每年都进行土地变更调查,跟踪了解农用地、建设用地等变化情况,为宏观调控和土地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应当看到,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全国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又有了很大变化,但地籍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开展二次调查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掌握土地利用状况,是科学制订发展战略和规划、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到2010年,保住18亿亩耕地和近16亿亩基本农田,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底线”,也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第二,掌握土地利用状况,是严格土地管理、加强土地调控的现实需要。土地不仅是微观活动的载体,也是宏观调控的手段;第三,掌握土地利用状况,是合理使用土地、优化空间布局的基本前提。搞好二次调查,可以查清各类土地使用情况,为节约集约用地打下基础;也可以掌握土地利用程度和承载能力,为划分主体功能区域提供依据;第四,掌握土地利用状况,是完善市场经济体系、理顺土地权属关系的必要条件。开展二次调查,查明各类土地的占有、使用和供应情况,弄清农村和城市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归属,有利于合理调节市场供求关系,保障土地交易安全与有效,规范和发展现代土地市场,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
二、二次调查的主要任务
1. 查清城乡各类土地的利用状况
在农村,要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利用国家统一提供的基础图件,以1∶10000比例尺为主,查清耕地、园地、林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等各类土地的状况。在城镇,要开展1∶500等大比例尺调查,查清每宗建设用地的范围和用途,掌握基础设施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住宅用地以及开发园区用地等状况,了解城镇闲置用地的数量和分布。
2. 查清各类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状况
查清农民集体土地的所有权和城乡国有土地的使用权状况,明确每宗土地的权属主体和界限。要在土地权属调查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土地登记发证工作。对于调查中发现的土地权属争议,要及时依法调处,化解矛盾纠纷,努力把这方面问题解决好。
3. 查清基本农田保护情况
查清基本农田和耕地的状况,是这次土地调查的首要任务,也是衡量调查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要对基本农田和耕地进行全面调查,彻底查清全国以及各地区基本农田和耕地的数量、质量和分布等情况,将基本农田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落实到村组,落实到地块,并登记造册,不能有任何含糊。
4. 建立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
按照“边调查、边建库”的要求,遵循统一的技术标准,逐级建设土地数据库,并建立覆盖全国、城乡一体的网络化管理系统,实现土地数据互联互通、信息共享。还要结合每年的变更调查,建立起土地调查统计、及时监测和快速更新的长效机制,保持数据信息的现势性。
三、提高二次调查成果质量
1. 扎实做好外业调查和内业数据处理
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对象包括农村土地调查和城镇土地调查。在开展外业调查之前,必须对参与调查的技术人员进行上岗培训,并在外业调查过程中除调查技术人员自检和互检外,还必须派专检人员跟踪监督指导,负责检查技术人员在调查过程中对地类认定是否正确,地类调绘是否遗漏,地类注记是否清楚明了和规范,线状地物宽度量算是否准确,对并行线状地物处理是否合理,对特殊地类调查是否规范要求,对权属调查和核实是否准确等。
2. 建立严格的质量检查验收制度
为保证二次调查成果质量,必须建立严格的检查验收制度,采用成果分阶段检查方法,每一阶段成果需经检查合格后方转入下一阶段,避免将错误带入下一程序。并执行分级检查验收制度,省、市、县分级负责。加强成果质量核查力度,对县级土地调查成果进行全面的内业一致性核查,并对重点地区、重点地类进行外业抽查核实,确保土地调查的数据、图件与实地三者一致。
四、二次调查成果利用
通过二次调查,全面获取覆盖全国的土地利用现状、权属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信息,形成一系列土地调查成果,包括数据成果、图形成果、相关文字成果和土地数据库成果等。二次调查的最终目的,是土地调查成果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土资源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各地在开展土地调查中,可以及时将通过审核验收的调查成果,应用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建设用地审批、节约集约用地等各项土地管理业务中去,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调处土地权属争议、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等提供准确数据和技术支持。
五、结论
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是一项历时长、投资大、技术要求高、工作强度大、涉及面广的复杂系统工程。采用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测绘技术大大加快了和方便了调查工作,也极大程度提高调查成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查清土地资源的数量、分布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但介于土地调查工作的特殊性,完全依靠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是难以完成的,必须在明确调查目的和任务的前提下,遵循土地调查的原则,严格执行调查技术规范,辅以手工传统的技术手段,严谨的工作思路和方式,扎扎实实把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做好。要将土地调查成果作为核定各地实际耕地保有量、新增建设用地数量和建设用地审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等各项土地管理工作的基本依据。
参考文献:
篇9
本次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所应用的正射影像图(DOM)主要是以两个时相的2010年9月与2011年9月左右的SPOT5卫星影像为基础,其分辨率为2.5m。依据两个不同时相的影像制作遥感监测疑问图斑。将制作的2011年度土地利用遥感正射影像图与2010年度遥感影像和上一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库(基础库)进行叠加,监测2011年新增建设用地情况,制作成2011年度遥感疑问图斑监测成果,分发各地辅助开展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收集整理土地管理方面的相关资料,准备调查所需的有关设备。资料主要包括:2010年度土地调查数据库,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下达和执行情况,基本农田划定和调整相关图件、数据,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农业结构调整,灾毁耕地,生态退耕,违法用地和查处等方面的资料。
1.1外业调查底图的制作
外业调查底图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依据本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度新增建设用地审批、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情况、基本农田调整、土地违法及查处等各类用地管理信息的批准文件、范围界线等相关资料,与2011年度遥感监测影像、新增建设用地变化图斑及2010年度土地调查数据库等成果数据进行空间叠加,形成外业调查底图。第二部分是将省里下发的疑问图斑与2011年DOM影像进行套合,制作标准的1∶10000外业调查底图,其中将2011年度的疑问图斑编号在调查底图中进行显示,以此来确定疑问图斑的地理位置,如图1所示。
1.2内业对资料的分析与处理
2011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包括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和用地管理信息两个方面的调查工作。土地部门将本年度要作变更的图件以纸制或是电子的方式提供给作业单位,作业单位根据图件的性质,如新增耕地情况(包括耕地来源、坡度),建设用地变化情况(分为往年批而未用、本年批准本年建设、本年批而未用、本年未批先建三种类型),或是以用地类型或权属性质等进行分门别类。作业单位要对土地部门提供的图件与原始库内的地类进行比对分析,确定该图件是否需要进行变更或是需要进行部分变更,同时做好相应记录,以便日后进行查询与修改。
1.3外业调绘与处理
外业调绘应用GPS技术,对土地变更现状进行调查,主要任务包括:土地现状变更调查、调查成果核查,对监测图斑性质的认定、范围确认、拍照,对合法用地审批文件审核,对违法用地取证、测量等工作。尤其是对省里下发的依据遥感影像及监测成果和新增建设用地进行逐图斑的全面核查,对非建设用地变化流量、流向不合理的进行重点审查与核查,对基本农田信息进行政策性复核。再有就是借助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对变更结果中的用地管理信息标注情况进行逐项分析与核查。同时,对内业核查中发现的重大问题,确定重点地区、重点地类,开展实地重点抽查核实等工作。
2数据转换与预变更层制作
将整理好的资料进行展绘成图制作预变更图层,其主要包括:预变更行政区、预变更零星地物、预变更线状地物、预变更地类图斑四层。预变更图层数据的制作有以下几种方法。第一种:由图件数据直接转绘,本工序关键的矢量数据转换主要是投影信息的转换,因为地方的很多图件存在投影信息是否有带号的问题,坐标系统不一致的问题,因此要根据基础库的坐标信息对现有数据进行数据转换,使数据转换到同一坐标系统中,保证预变更图斑地理位置正确性。第二种:通过遥感影像监测的图斑,这主要是通过外业GPS量测,对遥感监测图斑进行外业调绘检核,而形成的预变更数据。第三种:就是应用基础数据库中的“往年批而未用”的建设用地,在本年度中进行建设的用地,进行的属性变更。
以上的三种方法都是制作预变更地类图斑层,而其它的预变更图层,可以通过GIS软件———国源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预变更图层的自动提取,过程是将已制作预变更地类图斑数据与基础数据库中土地利用图斑、线状地物及零星地物进行空间叠置,按预变更地类图斑提取预变更线状地物、预变更零星地类,分别生成变更图斑层。制作预变更图层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避免微小面的形成,微小面和负值面多数是因为上图斑的面积与其周围线状地物的面积之间与产生的差值过小,无法在图上表示而造成的,如图2中的村庄之间的空隙就比较容易造成这种微小面,所以在上图的时候要对预变更图斑与上一年度基础库关系进行处理。2)预变更线状地物属性的填写,如预变更线状地物是预变更图斑的边线时,其变更形为“图形变更”或是“属性变更”,一定要正确处理“灭失”的线状地物。3)要对预变更图层进行检查,主要是对各预变更图层的数据中的图形与属性进行检查。
3变更的运行
运用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软件———国源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变更功能,按照数据库更新的国家有关标准和要求,对土地调查数据库中已经发生变化的地类、范围、属性等进行地块变更,更新调查数据库,生成2011年土地变更调查增量数据,以及县级更新调查数据库。然后,进行数据库的权属更新。最后,根据耕保部门提供的基本农田信息对更新后的调查数据库进行基本农田数据更新。利用GIS系统提供的面积控制核查、量算功能,输出各类图表。按照数据库质量控制的标准和要求,对分县土地调查数据库进行全面质量检查。经成果核查和质量检查通过后,依次逐级更新各级土地调查数据库。
4最终检查与数据整理
利用更新数据上报软件,对本年度的增量数据库和变更调查统计表进行全面的检查,基本农田要通过2011年度土地调查数据成果质量检查软件的基本农田检查。年库土地调查数据库、增量数据库和变更调查统计汇总报表三者之间保持一致,变量调查统计报表内与表间数据逻辑关系要正确。应用GIS软件的汇总功能对土地调查变更后数据库进行逐级汇总,如年度内每块土地的利用变化情况,形成年度各类土地利用变化汇总结果。将县级土地变更调查数据成果,最终形成年度各级土地利用变化汇总结果。各地可根据从变更后的数据中提取的各类统计报表,并结合本地区的年度土地管理各项工作情况,开展年度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分析,编写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5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 地籍;农村地籍调查;农村地籍调查的技术方案;技术路线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3)011-0214-01
1 农村地籍调查的技术方案
1.1 农村地籍调查方法
现阶段农村地籍的重点一方面应能确保土地权属的管理,保障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另一方面要有利于农业用地的保护和发展生产。因此在地籍调查上,主要是对非农建设用地的保护的集镇土地登记和集体所有制土地自然村落――宅居地的权属确定。
1.1.1 详查资料与地籍资料的差异
为弄清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资料中有哪些可借助于于地籍调查中,使其不仅能达到经济、快速的目的,而且还有技术上和法律上的保证,有必要首先弄清楚这两种资料的差异。
1.1.2 自然村落―宅基地的地籍调查
1)农村宅居地的地籍调查。农村宅居地调查可将核实丈量和权属结合进行,调查的同时添写地籍调查表或调查记录,相邻宅基地界线及时由双方法人或法人代表指界确认并因地制宜设立界标,在调查表上签字盖章,至于在村内、外厂矿企业单位用地仍应采用先申报,后进行权属调查,确立权属界址点位置,再进行地籍测量。
2)宗地界址边的勘丈及宗地草囝的绘制。宗地草图是以权属界为主要内容的实地勘丈图。宗地图形与实地大约成比例,在相应位置注记实量的界址边长和确定界址点的条件距离及界址边与实地相邻地物的关系距离。
3)村庄地籍测量。村庄地籍测量的方法要考虑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和灵活性,同一地区视其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
1.2 方案的实施
农村地籍调查方案确定以后,就会用于实际生产中,在实际生产中到底如何去实施以及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如何去处理,介绍如下。
地籍调查实施方案:
1)土地权属调查。①土地的确权。土地的确权是指在主管部门的主持下,由权属主、相邻土地权属主、地籍调查员或其他必要人员参加的集体依法对土地权属的认定,包括权属类别和权属主的确认。②有争议宗地界线处理方法。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与国有土地之间的土地权属界线,双方有边界协议或正式文件或国有土地使用者已办结土地登记手续的,其协议、法定界线、界址等作为确权依据。③界址点设置。权属界线走向明显变化处及2个以上权属界线交叉处,应设置界标,并在工作底图上标注界址点。
2)地籍测量。地籍测量分为地籍控制测量和地籍要素测量。地籍控制测量是地籍图件的数学基础,是关系到界址点精度的带全局性的技术环节,因此,地籍控制测量必须做到“精心设计、从高到低、分级布网、严密实施”。地籍要素测量必须满足:①测出每宗地的界址点、界址线的准确位置,以及宗地内主要建筑物的位置,以满足地籍图的要求;②测出每宗地内的建设用地、农用地及未利用地的范围,以满足土地利用现状图的要求。测图者要与调查者配合,对每宗地都要进行严格的测量。
1.3 农村地籍调查方案的实例
农村地籍调查在实际生产中应该如何实施,本节将通过实例来探讨。
1.3.1 测区情况
本次调查的地点是土桥镇,土桥镇位于榆树市的东南边陲,东与黑龙江省五常市,南与吉林省舒兰市接壤,是两省三市六乡镇的结合部。全镇幅员面积135平方公里,现有九个行政村,103个社员小组,人口2.6万人,耕地面积7600公顷。省级榆山油柏公路在本镇通过,村村沙石路,村村通公路,交通便利,四通发达。
1.3.2 测绘资料及利用情况
1)控制测量资料。原有吉林省测绘局提供的C、D级GPS控制点(2005年施测)做为本测区首级控制的起算点。
2)图件及其它资料。①由榆树市国土资源局提供的1:10000地形图(1993年航测),做为本次地籍调查的设计用图和工作标图。②榆树市国土资源局提供的1:1000地形图(1988年精测),用于本次地籍调查的街坊划分和外业工作参考图。③各级政府颁发的有关地籍调查、测绘的政策、法规和有关文件。④地籍档案:申请书、权源文件、地籍调查表等档案。
2 技术依据
1)GB/T7929-1995《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
2)GB14804-93《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
3)《全国土地分类》国家土地管理局土资发[2001]255号;《试行》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吉林省土地管理条例》;
5)CH1002-95《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
6)CH1003-95《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
7)《吉林省地籍调查成果验收办法》;《试行》;
8)本项目专业技术设计书。
3 地籍调查的步骤
1)权属调查。2)地籍测量与勘丈。3)打印数据、表格,成果输出。4)质量检查。5)提交成果。
4 结论
通过本次对农村地籍调查的研究,本论文得出以下结论:
1)本文就农村地籍调查提出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调查技术方案,其中运用了比较先进的地籍测量方法,在实际工作当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农村地籍调查工作可按以下步骤来展开:
权属调查――地籍测量――成果输出――质量检查――提交成果
基于现行的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将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1)完善地籍管理制度。
2)实现地籍管理系统化、信息化以及管理信息的数字化。
3)提高地籍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大力培养专业型人才。
4)加强群众对地籍管理的认识 地籍管理涉及千家万户,服务面向全社会。
参考文献
[1]张炳元.农村土地调查之浅谈[J].土地管理:科技情报资料汇编,1990,1:19-21.
[2]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A].新华社北京,2007,6,26.
[3]徐冬妮.谈我国现行地籍管理[J].安徽农业科学,2007,24:7633,7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