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09-04 17:15: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扶贫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13年,“精准扶贫”概念被正式提出。我国精准扶贫尚处于初级阶段,相关工作还不完善。近年来,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来指导脱贫攻坚工作,精准扶贫工作成效显著。这些政策文件对扶贫审计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审计机关积极学习并领会相关政策文件精神,努力提高扶贫审计专业化水平,着力推进扶贫审计全覆盖。同时,实施精准扶贫审计还可以发现扶贫政策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相关政策,从而指导精准扶贫工作做得更好。
一、精准扶贫审计的内涵
精准扶贫是根据每户的实际情况来识别贫困户,并对贫困户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帮扶要做到精准,找出贫困源头,从根本上帮助贫困户摆脱贫困。精准扶贫要对扶贫对象和相应的资源进行较为精细的管理,做到“真扶贫、扶真贫”。除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外,精准扶贫审计也在实现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发挥了必不可少的作用。精准扶贫审计是对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进行审计监督,具体来说,是各级审计机关对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政策实施情况进行审计,真正了解精准扶贫资金以及精准扶贫项目情况,从审计角度服务于精准扶贫工作。
二、精准扶贫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范围较窄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日益深入,我国贫困人口数量急剧下降,虽然一些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一些贫困村变成了非贫困村,但贫困人口数量依然很大。与较大的贫困人口数量相比,我国审计人员数量略显不足,这就无形之中加大了扶贫审计的工作量。精准扶贫项目范围较广,有危房改造、易地搬迁等项目,且多集中在边远地区,环境恶劣,这进一步加大了扶贫审计人员的工作难度。另外,精准扶贫资金来源用途广泛,涉及政府的多个部门和众多人员,覆盖各个领域。扶贫内容涵盖教育、医疗、交通等多个方面,审计监管比较困难,很难实现扶贫审计全覆盖。总之,由于外部环境限制以及审计人员时间精力有限,审计人员无法监督所有的扶贫审计项目,导致扶贫审计范围较窄。
(二)审计方法单一
目前,各级审计机构在对精准扶贫项目进行审计时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审计方法,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够充分。由于精准扶贫项目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涉及范围比较广,所以采用传统的审计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传统审计方法要求所获取的数据资料准确且详细,但要对所有的精准扶贫项目资料进行收集存在难度,极易出现项目资料收集不齐全的现象,导致审计结果存在偏差。另外,传统审计主要是借助纸质资料和现场调研进行取证,但现场调研工作由于各种因素很难开展。在大数据背景下,一些审计机关虽然应用了大数据技术进行扶贫审计,但应用程度极为有限,远远没有发挥出大数据技术的潜力。单一的精准扶贫审计方法降低了审计效率,为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加强大数据信息技术在扶贫审计领域的应用,帮助审计人员获取准确全面的信息资料。
(三)审计人员综合能力不强
精准扶贫审计是对一个新领域进行审计,精准扶贫工作涉及的范围广、项目多,需要审计人员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然而,目前我国审计人员数量有限,专业人才相对匮乏,很多审计人员根本没有从事过与扶贫相关的审计工作,实际审计工作经验不足,审计往往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审计工作效率也较低。另外,在大数据时代,传统的抽样审计已远远难以满足大数据审计的需求,因为大数据审计对审计人员的专业化程度要求较高,需要审计人员既掌握审计专业知识,又要懂计算机方面的知识。目前,我国仍有不少审计人员不能熟练运用电子数据系统,缺乏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在审计过程中,部分审计人员对运用大数据开展精准扶贫审计的认识不足,审计效率较低。
(四)审计结果利用不足
通过开展精准扶贫审计工作,审计人员能够发现扶贫政策落实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一定的改进措施,但这些措施主要是处置和问责,缺少跟踪与评价。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扶贫资金使用不规范,部分扶贫资金闲置或被冒领冒用。发现此类问题后,审计机关会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但问责之后,相关问题依然存在,这说明扶贫项目存在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审计机关的问责机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另外,很多部门在处理精准扶贫相关问题时往往抓大放小,避重就轻,导致类似问题重复出现。精准扶贫审计工作的开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仅对违法乱纪行为进行处置和问责,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由此可见,精准扶贫审计结果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三、完善精准扶贫审计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扩大审计范围
审计要想助力精准扶贫,就需要不断扩大审计范围。在审计人员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审计机构可以通过提高审计效率,对更多的扶贫项目进行审计。一方面,审计机构可以不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让他们了解更多关于精准扶贫项目的知识,熟悉精准扶贫项目;另一方面,审计人员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自主学习与精准扶贫相关的知识,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实际审计工作效率。另外,审计人员要统筹好不同的审计项目,把握审计重点,提高审计效率。在大数据背景下,审计人员可以采用大数据技术收集精准扶贫信息,制订全面跟踪审计方案,对精准扶贫项目进行跟踪审计,保证信息收集的全面性,扩大精准扶贫审计范围。
(二)创新审计方法
精准扶贫项目范围广给精准扶贫审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传统的审计方法已远远难以满足审计需要,这就需要利用大数据技术来提高审计质量,实施大数据审计。大数据审计是监管精准扶贫工作的有力工具,能够助推精准扶贫审计发展。我国贫困人口分布在各个地区和各个项目中,运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将分散的数据集中起来,这有利于审计人员搜集贫困户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负担。这样,审计人员可以把节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审计信息分析决策上,从而更好地发挥精准扶贫审计的作用。另外,借助大数据技术,审计人员还可以比较方便地进行精准扶贫审计取证,通过对比相似的项目来丰富审计项目资料,进而提高精准扶贫审计质量。
(三)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
为更好地开展精准扶贫审计,审计人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一方面,可进行精准扶贫审计知识宣传,定期开展与精准扶贫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邀请社会上大数据审计专家和精准扶贫审计专家开展专业讲座,让审计人员了解最新的审计知识,提高其专业知识技能。借助大数据审计技术和精准扶贫审计知识,为审计人员日后高效开展精准扶贫审计工作打下基础,并及时纠正实际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精准扶贫项目涉及的范围广、人员多,审计人员在开展精准扶贫审计时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和权限,熟悉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自身职业道德。另外,还要提升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结合大数据审计平台,及时发现精准扶贫审计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从而保证审计工作顺利开展。
(四)充分利用审计结果
为从根本上解决扶贫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就需要充分利用精准扶贫审计结果,增加对精准扶贫项目结果的量化评估,建立考核机制。如果精准扶贫项目结果较好,可以作为政府部门年终考核的一个指标。健全的考核机制可以对精准扶贫项目进行全过程监督,使得政府部门和人员重视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除健全考核机制外,还应及时公布审计结果,让社会公众了解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发挥外部利益相关者的监督作用,提高审计结果的利用效果。总之,要充分发挥精准扶贫审计的作用,助力精准扶贫工作高效开展。
篇2
【关键词】财政扶贫;资金 ;问题;对策
一、审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1.随意变动项目实施方案,改变资金用途
部分项目实施单位对扶贫资金政策认识不到位,不按照批复的项目方案实施,随意改变资金用途,把项目实施得面目全非,难以达到项目实施的预期目标。
2.资金管理混乱,仍然存在截留挪用现象
财务资料未按项目分开核算,资金管理不规范,各个项目资金界定不清晰,未按照项目实施方案上分项目借出款项。近年,扶贫资金管理逐渐规范化,各级控制制度逐步健全,处理措施也越来越严厉,但在审计中仍发现有少数项目实施单位截留挪用扶贫资金,甚至通过虚列项目支出套取扶贫资金,用于弥补单位经费支出。还有部分乡镇以借作支,不及时报账,导致报账率低下,项目已实施完而资金未报账。
3.项目管理不规范,各级各部门对扶贫资金管理未引起足够重视
未建立相关控制机制,对扶贫资金管理不到位,项目资料混乱,收集不完整,未建立专人管理制度。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采取的招投标方式、政府采购方式、工程初期备案及终期审计等制度形同虚设。导致项目实施结果差强人意。
4.项目立项不科学,难以达到项目实施目的
扶贫项目的立项应严格按照国家和省扶贫政策以及扶贫开发规划,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因地制宜,才能够真正起到扶贫脱困、发展经济的作用。在审计中我们发现项目在立项时往往未经过科学论证,闭门造车,脱离实际。在方案的制定上不够科学,老百姓不愿实施项目。导致扶贫资金最终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在实施中存在很大的难度,让项目实施部门无所适从。
5.项目的采购环节存在很大问题
在项目的采购上缺乏相关控制制度,也未采取招投标、政府采购等方式进行,对所采购的物资质量无法保证,尤其在苗木采购上存在很大弊病,在此环节上所带来的恶果又要在几年后才能体现。有其滞后性。
6.项目的特殊性
扶贫项目基本上是由县级统一调配使用,在实施过程中的调整多由县级领导决定,在项目中或完成后的审计结果最终报县政府审定,因此容易内部消化审计结果,没有引齐足够的重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存在的问题。
二、主要的解决措施
1.采用交叉审计或上审下的审计方式,保证扶贫资金审计真实完整
扶贫专项资金审计任务重,情况复杂。异地交叉审计和上审下方式可以保证审计人员充分发挥独立性,避免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出现。有力地保证了审计全面性、真实性、完整性。交叉审能更好地让审计人员按照实施方案确定的内容重点实施审计,真实反映扶贫资金项目实施情况,实现项目审计的效益性。
2.科学论证立项,保证扶贫项目实施的效益
在项目立项初期要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实地勘查项目实施地点,与实施地点的老百姓座谈,进行科学论证,保证项目的可操作性。真正让扶贫资金实现其预期效益。
3.深化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成效
坚持全面审计,加大审计力度,按照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的具体要求,科学制定审计方案。对扶贫资金管理部门和扶贫资金实施单位进行全面审计。深入基层,开展工程质量审计,检查资金使用情况,掌握项目实施全过程和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在审计中,注重与各有关部门的联系沟通,及时反映、通报扶贫资金审计工作的情况和查出的重要问题,认真听取各部门对审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审计方法。对扶贫资金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效益审计工作方法,从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方面深刻揭示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影响效益的因素,为扶贫工作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4.建立健全问责制度,保证资金效益
在扶贫资金审计中,要抓住扶贫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管理不善、决策失误、挤占挪用等原因造成的投资失败、无经济效益等损失浪费问题这一个重点,抓住如何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这个关键点,更好地完成审计工作,在审计中依托实际,调整审计方案,为县委、政府建言献策。对导致项目失败的责任人进行问责,更好地保证扶贫资金的效益性。
5.建立专人负责制度,切实划分各级各部门责任
各乡镇、各部门要安排专职扶贫工作业务人员收集、管理扶贫项目档案资料,加强扶贫项目的实施和管理。将责任分解落实到个人,便于在工作中划分责任,从而保证扶贫资金的顺利实施。
篇3
一、加强组织建设,成立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
二、针对要求重点对以下方面进行了自查工作
1.教育扶贫集中治理工作共清理 2016 年至 2018 年项目 5 个,涉及项目资金 498173.342万元,通过单位自查,截至 8 月 30 日,共发现教育扶贫方面问题 1 个,整改 1 个,其中整改完成 1 个,正在整改之中 0 个,立案 0 件,办结 0 件 , 查处 0 人,其中组织处理 0 人,党纪政务处分 0 人, 追缴资金 0 万元,退还群众资金 0 万元.
2.自查了2016年至2018年的学生食堂营养餐工作:清查资金86.975万元,清查学生人数2485人,通过票据清查、账目查阅。学生营养餐做到账目清楚,管理有序,没有盈利,但存在大部分开支发票是白水发票问题。
3.对幼儿园贫困生活补助,建档立卡学生资助、“三免一补”等资金,从2014年至2018年进行了全面清查。由领导小组成员牵头,教师代表参与,对每笔上级拨款和发放名册进行了一一核对。为了准确无误进行了下乡走访、电话查问。共清查资金59.717万元,清查人数1193人,发现1名疑似建档立卡学生周某某2018年下学期未享有国家助学金。发现问题后,派专人将资金落实到位。
4.对学校基建工程质量,基建工程拨款从2016年至2018年进行了全面摸排和清查。基建工程款全部拨付到位,但教师周转房厨房墙壁瓷砖存在质量问题,大部分瓷砖脱落,现责令施工方返工重做,此项工程正在落实之中。
5.在教育收费问题中,从2016年至2018年学校每期开学之际召开教师会议,传达上级精神。严格按照上级收费文件操作,并每学期进行收费公示。但通过入班调查有个别班主任教师间接引导学生购买外商书店书籍现象。
6.2016年至2018年通过调查,无教师课外补课现象。
三、针对在开展教育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行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校今后改进措施与努力方向。
1. 加强对广大师生的扶贫政策宣传,充分认识到教育扶贫的重要性。严格执行国家“三免一补”的资金,学生公用经费的拨付使用政策,不挪用,不套取。我校按照上级有关规定,做好建档立卡困难学生的补助审核、公示等工作,教育扶贫基金做到“应扶就助”,补助资金足额按时发放到位。
2. 做好教育的扶贫工作台账的精细化、规范化。组织教师对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进行自查,认真核对信息、核准数据,建立起学校教育贫困电子档案,制定台账管理制度,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3. 落实好教育扶贫工作,加强对在校贫困学生的帮扶,做好教师与学生的“一对一帮扶结队”工作。
我校以此专项治理行动为契机,及时整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大教育扶贫工作的落实与创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长远发展不懈努力!
篇4
一基本情况
(一)、产业扶贫方面
结合我县“一村一社一基地”实施方案,我镇对今年8个村(曾家、栗芫、上洲、新坪、东湖、洲头、樟溪、南塘)的120万元产业帮扶资金进行了统筹安排。投入到嘉泰稻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用于合作社土地流转、购买农资、收购稻谷等。约定年收益率为8%,每年终由合作社将收益的款项转入村集体账上,各村增加了村级集体收入,解决了集体收益薄弱村的问题。
(二)、就业扶贫方面
我镇有两个就业扶贫车间:恒峰饰品厂、鸿泰饰品厂,共吸纳贫困户29人参与就业。其中恒峰7人,鸿泰22人。两厂均为制作饰品半成品,工艺简单,只需简单培训就能上岗就业;工作方式多样,可在厂区里做工,也可把货拿回家加工。工作时间灵活,原则上上午8点到下午6点为上班时间,但又没有严格的考勤,迟到早退都不会影响到工作。在现场调研时,陆陆续续有人来上班,中途有事可以随时离开,办完事又可以接着回来工作,特别适合带小孩读书的妇女。工资待遇按计件结算,在岗人员工资1500-3000元/月,在家代工人员600-1500元/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也有很大的吸引。
据扶贫车间负责人反映,目前工厂货源充足,还需大量用工,如有意向者,可随时应聘务工,针对贫困残疾人,只要不影响正常工作,也可聘用或拿货回家做。所以,各村可以大力宣传,让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增加收入,靠自己的双手实现脱贫。
二、存在问题
1、目前,我镇产业扶贫方面与上级要求还有所差距,重点在于各村没有实实在在的扶贫产业,我镇已注册3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但绝大多数是空壳社,规模小效益低,无带动贫困户的实力。贫困户也未参与到合作社中去劳动。
2、扶贫车间存在散乱现象,产业扶贫车间招工难问题一直存在。
三、原因分析
1、合作社的建设只重数量不重质量。
2、政府引导作用还没全部发挥到位。
3、扶贫车间由于实力的问题,且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效益至上,未形成规模。
四、对策建议
1、加强合作社与农户的协作。合作社与农户(包括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签订种养协议,由合作社提供种子、化肥和技术指导,农户利用现有的土地种植优质稻,合作社以高于市场价进行收购。为促进农户种植好水稻,双方约定设定个合理的限值,超过限值部分可以加价收购,未达到限值则根据差额数减价收购。这样可以有力推动农户的积极性,也可以保证合作社的利益。合作社根据种植需要,聘请有完全劳动能力且有经验的贫困劳动力到合作社务工,直接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这种方式对村集体、合作社和贫困户都有吸引力。村集体增加了村级收入,保证了资金的安全;合作社有了发展的资金,可以扩大生产,做大做强。贫困户有了实实在在的产业,通过种植水稻和务工增加了收入。非贫困户也参与进来享受到了政策带来的实惠。政府的产业扶贫工作也有成效,达到了“产业扶贫” “智志双扶”的目标。对我县的相关产业也是个极大的推动。
篇5
【关键词】福建省 精准扶贫 发展研究
一、导论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8年两岸关系出现历史性缓和以来,福建省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省内各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等要素禀赋的差异,以及中心城市城市化水平、集聚辐射和带动能力的不同,加之建国以来,两岸关系的持续性紧张以及对台战备的需要,福建省沿海与内陆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逐渐拉大,贫困问题浮出水面。本文主要针对福建省精准扶贫工作的三大方面,分述如下。
二、福建省落实精准扶贫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及挑战
(一)福建省落实精准扶贫取得的成绩
2011年,福建省委、福建省政府出台的《关于贯彻落实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根据近年来全省各县的GDP增速、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情况,并结合实地调研汇报,列出23个县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对重点县开展全面建档立卡、精准扶贫工作。
《实施意见》出台以来,23个重点县所取得的扶贫成绩集中表现为:经济态势呈现持续较快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投资带动作用增强;财政收支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实现稳定增长。
(二)福建省落实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挑战
虽然,福建省积极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福建省的扶贫现状与形势依旧严峻,精准扶贫工作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及挑战,主要表现在:困人口的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相对贫困问题比较突出;收入外贫困依然严峻;扶贫边际成本加大;致贫返贫现象依然突出;扶贫力量难以凝聚成合力等。[1]
三、福建省精准扶贫的实践经验――以宁德市精准扶贫脱贫的探索为例
当前,福建省精准扶贫工作的机遇与挑战并存,要做到“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的扶贫目标,除了正确认识当前扶贫工作的成绩和问题,还要充分借鉴本省先进经验和精准扶贫模式,为脱贫攻坚指明道路。
上世纪80年代中叶,宁德市所在的闽东被列入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被称为中国黄金海岸线上的“经济断裂带”。1988年后,宁德根据自身条件和现实状况,提出以下“四个立足”,使得农村贫困人口持续下降,贫困情况得到根本改善。
(一)立足“拔穷根”,推进思想脱贫、提高人的素质
做到“扶志”与“扶智”双管齐下,“授鱼”更“授渔”。通过地方性法规的引导,以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帮助人们克服依赖思想;开展各行业技能培训;三是兴办教育,这是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2011~2015年宁德市各类学校招生总人数总体逐年上升(如图1所示),各类学校入学率也呈逐年上升态势,教育事业持续发展。
(二)立足“换穷业”,推进产业发展、拓宽致富渠道
一是给予特色产业政策优惠,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二是扶持集体经济,设立专项资金以盘活贫困地区集体经济;三是以政策为导向促成区域经济形成,以城促产、强产兴城。
(三)立足“改穷貌”,推进基础建设、改善农村条件
应以建档立卡为基础精确识别贫困人群,变“漫灌”为“滴灌”展开基础建设[2],同时兼顾施策的公平与效率,立足于二者的最大公约数。
(四)立足“治穷病”,推进民生改善、完善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应与精准扶贫政策紧密连接,采用社会保障制度为基本手段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推进扶贫开发社会保障到户。
四、建立和完善福建省精准扶贫模式的政策建议
从当前来看,福建省既有的扶贫模式和措施虽然有效地减缓了贫困,但在很大程度上已不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发挥好新型城镇化引擎作用和消费内需拉动作用,不断巩固和发展扶贫开发成效,推动扶贫重点县经济发展。
第一,加大产业发展扶持力度。支持重点县承接产业转移,利用省内多条高速铁路开通、大部分重点县交通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的机遇,吸引周边省份的企业到重点县投资兴业;
第二,发挥新型城镇化引擎作用。提升城镇承载力,加强重点县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容纳人口的能力;深化重点县的小城镇改革发展,鼓励农民向当地城镇集聚,就地创业;
第三,增强消费的拉动作用。拓宽增收渠道,从而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完善市场消费体系,健全重点县消费信贷措施;
第四,建立统一协调的地方性法规保障。目前,福建省精准扶贫工作还缺乏统一协调的地方性法规保障。统一协调的地方性法规能够有效保证全省精准扶贫政策的权威性和延续性,为扶贫机制的确立和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法律保障;
第五,建立长效发展机制。当前,福建省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两岸关系的影响,这是福建省所面临的独特挑战。福建省应申请国家有关两岸经济发展长期性的对口扶贫帮扶政策,建立长效发展机制,无论台海风云如何变幻,都始终坚持做好扶贫攻坚工作。
五、总结
福建省虽位于东部发达地区,但相对贫困问题依然严峻。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的扶贫攻坚工作虽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同时,这种“撒胡椒面式”、“大水漫灌”、“大而化之”的扶贫,也因当前形势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已不适用,急需转向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的精准扶贫。在思考如何建立和完善福建省精准扶贫模式的同时,也需要充分借鉴本省已有的先进经验和精准扶贫模式,提炼其中精华,为精准脱贫、攻坚克难指明道路。
参考文献
篇6
一、基本情况
乡村位于县西南部,距县城32公里,共有305户,人口1310人,10个村小组,耕地2400多亩,贫困户有39户,贫困人口84人,2012年度农民纯收入2500余元,农村收入仍处于较低水平。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1、高度重视,明确责任。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抓紧抓牢,把扶贫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扎实开展好各项工作。一是成立了以副主任科员同志为组长的扶贫工作组,具体负责扶贫村的扶贫事宜,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二是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该村当前的贫困状况进行了细致摸底;三是积极落实后盾扶贫工作责任,该局主要领导多次带领相关人员到扶贫村了解情况、开展调研、听取村委会工作汇报,并与当地党委、政府开展交流座谈,针对该村的情况,及时研究和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扶贫工作组成员多次深入田间地头,就加强村级基础设施、生产生活环境、农业产业发展等建设,立足村情,详细询问,摸清根源,献言献策。
2、深入调研,理清思路。村由10个自然村组成,受自然地理条件制约,全村经济发展缓慢。为切实做好帮扶,改变该村贫困落后的面貌,工作组进驻该村后,立即投入工作,广泛深入村民,认真倾听民声,全面开展扶贫工作。今年来,共召开了座谈会议5次、走村入户访问村民100多户、与村党员干部和村民深入谈心,摸清了村的村情、民情和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掌握了村民的所想、所急、所盼、所需。
3、尽心服务,帮扶解困。结合该村实际,驻村工作组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村民办好事实事。一是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发放技术资料200余份,赠送科技书籍300册,帮助村民解决在生猪养殖、玫瑰香柑种植等农业生产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二是积极开展走访慰问。筹集资金2000元,大米10袋,食用油10桶,对特困户、贫困户进行了走访慰问。
通过近半年的帮扶,村的基础设施不断夯实,人居条件有了很大的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逐步增加,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三、存在的问题
结合当前村扶贫工作特点,该村自身存在社会发育程度低、基础设施薄弱、观念陈旧、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生产生活条件差、经营管理粗放等问题,司法局扶贫工作组扶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四、工作建议
通过实地调研,倾听贫困户的呼声,让我们看到了村扶贫工作的希望和潜在的动力。
1、深入宣传动员。深入村中每户,宣传扶贫工作不是一个人的事,和村民一起携起手来,充分调动村民参与扶贫工作的积极性。印制扶贫工作手册发放到每户村民手中,做到扶贫工作入脑、入心。
2、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争取资金对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完善,特别是农田水利、道路修整、村民娱乐场所建设等关系村民切身利益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数。
3、扶植传统优势产业。因为村一直以来都是发展传统粮食种植等产业,少部分散户养殖牲畜,没有形成规模。再加上全村本来共有劳动力870人,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就达425人,造成不少耕地荒芜。因此,结合当前农田水利建设,提升当前传统种植产业的规模,鼓励村民种植井冈蜜柚、葡萄等高产产业,提高特色养殖的补助标准,统一形成规模,做强做大,进一步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
篇7
党员干部要树立以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的使命感,群众不富寝食难安的责任感,扑下身子“拔穷根”,精准施策“脱真贫”,凝神聚力“真脱贫”,坚决打赢这场输不起的攻坚战。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乡镇党委脱贫攻坚专题会议对照剖析材料。希望大家喜欢!
按照县委、县委组织部印发的《关于开好脱贫攻坚专题民主(组织)生活会的通知》文件要求,XX镇党委紧紧围绕脱贫攻坚这一主题,扎实做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各项准备工作,精心制定民主生活会方案、严密组织学习、广泛征求意见建议、深入开展谈心谈话,重点对照省、市、县脱贫攻坚推进会指出的问题和整改要求,结合征求到的意见建议和工作实际,对XX镇领导班子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查摆,并制定了初步整改措施。现就对照检查情况汇报如下: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贫困户脱贫退出方面
我镇个别脱贫户脱贫退出不牢,如XX村20XX年脱贫的X户X人,大部分只享受到扶贫优惠政策,无享受到户增收、企业带贫等产业类项目扶持,脱贫户收入来源主要靠家庭成员外出打零工来实现,增收渠道单一,存在脱贫不牢现象。
(二)在漏评、错退方面
脱贫攻坚开展到今天,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但在扶贫对象精准识别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个别班子成员存在“谋事不实”的现象,还没有真正沉下身子去研究指导解决精准识别问题。例如,在入户更新《贫困户信息对照采集表》和核对建档立卡App信息时,对一些盯不准的问题存在畏难情绪,不能吃透相关政策去解决问题。二是个别班子成员不能带头入户,主动深入调查走访,习惯于安排,安排驻村队员、村两委干部开展工作,以至于对部分贫困户家庭情况不太了解。
(三)在群众认可度方面
非贫困户认可度不高。一是个别班子成员思想重视不够,认为脱贫攻坚只是一项针对贫困群众的工作,没有真正把脱贫攻坚工作当成一项政治任务来抓,没有把脱贫攻坚工作当成引领一切工作来做。二是个别班子成员在解决非贫困群众发映问题上,采取的方式方法不得当,没有真正做到“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三是镇“十大暖心工程”开展不深入,个别村存在“走过场”现象,个别班子成员没有真正做到亲力亲为,俯下身子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四)在村容村貌、户容户貌方面
虽然镇里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方面下大力气,但是没有形成长效机制,集中整改时环境优美,整改后又变成垃圾遍地,造成部分村村容村貌较差、部分贫困户户容户貌较差的问题仍然存在。
(五)贫困户各项扶贫政策落实方面
一是对扶贫政策学习不够深入。个别班子成员不注重自身学习,对扶贫政策不能深入领会,未将脱贫政策宣传到位,对群众咨询的事情答复不到位。二是理解存在偏差。在走访贫困户后,针对致贫原因,不能切实制定行之有效的帮扶措施。例如,在因学致贫的贫困户家提出一条“帮助贫困学子申请‘两免一补’,缓解其家庭经济压力”的帮扶措施,贫困户问起如何申请“两免一补”,就解答不上来了。认为给贫困户送了些慰问金、米面等就开展了扶贫工作。三是个别班子成员未从思想上对贫困户进行帮扶。没有正确引导贫困户树立起自立自强、勤劳致富、脱贫光荣的思想,没有充分认识到“扶贫先扶智”,致使部分贫困户还停留在等、靠、要的思想层面,在测算收入时,贫困户尽可能隐瞒其家庭收入,脱贫的主动意识不强,久而久之,影响了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六)贫困户识别、退出程序方面
一是工作作风不实。在开展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时,个别班子成员对扶贫政策掌握不全面,存在上级布置什么就干什么的问题,没有深入细致研究政策,真正投入到建档立卡工作中。二是个别班子成员在指导方面存在不到位现象,盲目指导开展贫困户档卡资料整理工作,造成贫困户档卡资料整理不规范,走了很多弯路,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工作量。三是工作还不深入、不细致,个别班子成员每次到分包村及贫困户,没有深入进去,发现更多问题,总认为驻村队员和帮扶责任人动起来了,就没有什么大问题,甚至存在盲目乐观思想。
(七)贫困户和边缘户户说明方面
户说明编制质量不高,作证资料不扎实。一是个别驻村队员疲于应付,存在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现象,没有真正按照高质量户说明标准来制作;二是个别村两委干部在户说明佐证材料收集方面存在应付现象,导致户说明质量差,说明不了问题,且个别户说明起到发作用;三是个别脱贫攻坚责任组长重视不够,在户说明审核工作中只“走过场”,没有深入进去。
在“四个不摘”方面
不摘责任上,一些班子成员对脱贫攻坚存在明显应付思想,工作推进缓慢,资料缺失,责任体系落实不到位;不摘政策上,在工作推进中虽然发现了一些行业部门对政策落实不研究、不安排,贫困群众应该享受的政策没有及时落实到位,但驻村工作队、包村领导在随后的跟进上不彻底,没有完全解决每一户的政策落实问题;不摘帮扶上,新调整的驻村队员仅仅是对接了,工作开展不深入,情况不熟悉,有些帮扶单位、帮扶责任人在摘帽后很少再开展实质性工作;不摘监管上,在2019年度全市核查中,产业项目带贫效果不佳,资金管理使用问题较多,有些村的脱贫资料严重缺失。
(九)在疫情期间工作落实方面
贫困家庭有三分之二的收入来自务工收入,受疫情影响,劳动力出不去,特别是县外就业困难,短期内收入就会减少。但是我们的干部大多停留在关心疫情防控工作上,对怎么帮助贫困户在疫情期间增收上思考不够、方法不多,直接影响了部分贫困户的年收入状况。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剖析
(一)政治站位不高,指导思想不端正。一是政治站位不高。对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的重要举措、也是一项政治任务认识不深刻。没有深切体会到中央、省、市、县全力以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的强烈信号,没有意识到脱贫攻坚工作是各项工作的中心,没有真正把脱贫攻坚工作放到第一位来谋划、来细抓,以致于形不成强大合力,给脱贫攻坚工作造成被动。二是政治学习不够,理论功底薄弱。班子成员忙于分管口工作,疏于对中央、省、市、县脱贫攻坚相关政策的钻研领会,使自己在从事脱贫攻坚工作时显得方法不多,常常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不能准确把握形势。
(二)工作作风不扎实,担当精神欠缺。在扶贫开发工作中,一定程度上还欠缺以较真促认真,以碰硬求过硬,没有认真对标省、市、县脱贫攻坚推进会精神去沉下身心通过以上率下促进自身作风转变。此外,个别班子成员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畏难情绪、厌战情绪、麻痹情绪、侥幸心理,看见问题绕着走,发现矛盾就回避,“说得多、干得少”,工作停在嘴上,责任落在纸上,规划挂在墙上。在困难面前缺乏担当。
(三)压力传导不到位,主动作为意识不强。在传达上级会议精神、安排部署工作时,未能将上级精神传达到机关干部和村组干部中,导致工作开展过程中走弯道情况时有发生。在开展具体工作时,面对脱贫攻坚进程中出现的困难和矛盾,主动作为意识不强,未能抓住主要矛盾想办法解决。与贫困户帮扶对接不能主动作为,而是等待上级统一安排,走访调查不能形成机制,贫困户动态无法第一时间掌握。
三、今后努力方向和整改措施
针对查摆出来的问题,对照省、市、县脱贫攻坚推进会精神,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及我镇实际,镇党委、政府认真梳理总结,深入研究,明确了各项问题的整改措施。
(一)提高政治站位,端正指导思想。一是深入学习,增强理论功底。今后,在镇村干部中,要全面学习贯彻中央、省、市、县关于脱贫攻坚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深入领会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为全镇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注入强大的思想动力,提供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二是对标脱贫攻坚“六个一”、“三个零差错”、“三个明显提高”,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二)聚焦重点难点,强化履职尽责。距离年底还有7个多月的时间,如期实现脱贫目标,时间紧、任务重,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落实“精准”要求,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要求全镇党员干部必须以滚石上山的坚强意志,鼓足破关夺隘的勇猛气魄,集中优势力量,挂图作战,迎难而上,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去解决,一个村一个村去推进,坚决把“贫困”的山头攻下来。围绕X养殖、X种植等产业,进一步壮大产业发展规模,提升产业项目带贫力度;加大贫困群众技能培训和企业就业培训,增设村级公益岗位,引导更多贫困群众通过就业实现增收致富。不折不扣落实各项扶贫政策。做细做实教育、医疗、低保、住房等政策扶持,确保教育政策全部精准落实、确保残疾人办证不漏一人,确保实现危房清零目标,确保兜底保障应保尽保。
篇8
【关键词】精准扶贫;脱贫;致富
一、引言
精准扶贫指的是依据贫困地区环境及贫困农户情况的不同,选择合理扶贫措施对贫困群体进行帮助。目前,实施精准扶贫,加快脱贫致富成为我国深化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存在的难点
1.贫困对象识别困难
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很难对贫困程度予以界定,贫困规模一定的情况,因贫困标准无法统一界定,农民收入方式呈现多元化,且一些隐性收入难以计算,导致建档立卡的信息失去真实性与客观性;第二,贫困地区农民文化素养普遍较低,学习能力及思想觉悟普遍较低,对精准扶贫政策难以宝沃,增加了贫困对象的识别难度;第三,贫困对象个体之间存在较大差异,除了自然环境及经济条件的影响,贫困家庭还分为短期贫困和长期贫困等类型,这给贫困帮扶措施的制定带来一定困难。
2.脱贫难度大
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受自然环境影响,当前国内贫困地区大多集中在“老、少、边、穷”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很难实现“造血”扶贫;第二,部分贫困家庭缺乏基本的生活、生产条件,加上部分贫困人口劳动能力差,文化素养低,甚至非病即残,增加了脱贫难度;第三,农村情况复杂,贫困精准识别缺乏刚性标准,加上干群矛盾突出、利益纠纷不断等问题,给贫困地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带来一定影响;第四,贫困地区人们思想观念落后,发展能力不足,抗病抗灾能力薄弱,一旦遇到天灾人祸立即出现返贫的情况,导致扶贫成果很难有效巩固。
3.扶贫开发中低质低效问题普遍存在
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扶贫资金指向不明,实际操作过程中,许多扶贫项目管理粗放,没有明确的针对性,加上扶贫资金有限,渠道分散,给精准扶贫增加了难度;第二,很多基层干部思想观念落后,无法与时俱进,扶贫工作浮于表面,不够精细,重基础设施建设,轻思想建设,很多地方政府对脱贫攻坚任务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甚至害怕因为脱贫而失去优惠政策和财政资金支持;第三,非贫困地区得过且过,扶贫工作没有严格落实到位,细节处理得不够合理。
三、实施精准扶贫的措施
1.对扶贫对象予以精准识别
一旦没有对扶贫对象予以精准把控,那么实施精准扶贫,加快脱贫致富就无从谈起。具体来说,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经济落后、农村低收入人口予以精准识别,并确定为帮扶对象;第二,对农村低收入人口予以建档立卡,并对进行动态管理,让已经脱贫贫困,走向富裕的农户退出档案,并对新的贫困帮扶对象予以及时吸纳;第三,结合帮扶对象实际情况,采取合理措施予以精准扶贫。
2.对造成贫困原因予以精准把控
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将农村五保户及低保户纳入到建档立卡的范围内,有效提升农村低保标准;第二,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并采用党员干部一对一结对扶贫的策略,对农村贫困户提供有效的帮助,为确保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第三,深入分析造成农村贫困的原因,其中缺乏技术、残疾、疾病是主要原因,针对这一情况,实施“一户一策”模式,将各项精准扶贫工作严格落实到实处。
3.切实提升精准帮扶水平
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深入基层,深入贫困农户家庭中,通过走访以及谈心等方式了解情况,对贫困原因予以全面掌握,从而制定合理的帮扶策略,加快农户脱贫致富的步伐;第二,在具w操作过程中,应结合当地优势资源,实施产业扶贫策略,对区域自然条件、气候条件予以合理利用,对于平整的土地,则鼓励农户大力发展种植业,对于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大力实施旅游扶贫措施;第三,改善经营管理方式,将过去粗放式生产管理模式改为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的产业模式,将精准扶贫成果予以不断巩固。
4.加大对精准扶贫的管理力度
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立健全贫困农户帮扶信息档案,加大对精准扶贫的监管力度,对帮扶情况予以全面掌握,确保精准扶贫的各项政策能够严格落实到实处;第二,精准扶贫措施针对性较强,敏感度较高,涉及范围也比较广泛,所以,相关部门应下大力气打造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精准扶贫的干部队伍,其中,各级政府部门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主体应肩负责任,对扶贫干部队伍的建设工作予以高度重视,为实施精准扶贫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第三,加大对扶贫相关政策的宣传和培训,有效提升基层扶贫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养。
5.实施精准扶贫要自我提高
就目前而言,我国贫困地区实施精准扶贫措施常会用到直接提供帮扶资金、党员一带一结对帮扶等方法,取得了良好成果。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些方式也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比如,一旦在扶贫过程中出现资金短缺问题,后面的帮扶措施就会出现脱节、断裂的情况,导致立即返贫的情况出现。因此,在实施精准扶贫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为贫困农户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还需要加强思想建设,引导帮扶对象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致富观,通过自身的努力,对当前的贫困状况加以改变,从而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这也是当前实施精准扶贫的关键策略。
四、结语
精准扶贫是当前我国扶贫创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通过集约化、规范化、精细化的管理方式来实现对贫困人口的有效管理。同时,对相关扶贫资源予以精确配置,对贫困农户予以精准扶持,从而将以往的“输血式”的扶贫模式有效转化为“造血式”的扶贫,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慧.实施精准扶贫与区域协调发展[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03):89-90.
篇9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纠风工作会议精神,高度重视扶贫资金监管专项治理工作,切实加强领导。由扶贫项目资金监管部门牵头,抽调精干业务人员,成立了扶贫资金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
2、明确责任,精心组织。县召开了重点乡(镇)、村负责人参加的专项治理工作会议,具体部署专项治理工作,落实任务,明确责任。要求各重点乡(镇)、村加强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做好专项治理工作。
3、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按照组织动员、实施检查和总结提高三个阶段分步实施,重点检查了扶贫资金是否符合投向和及时足额到位,从五个方面查处和纠正违规违纪行为,全力抓好扶贫资金监管专项治理工作。
4、加强整改,完善管理。认真梳理档案资料,清查规章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广泛动员,深入调查,发动群众参与并听取群众意见,找准扶贫资金、项目监管的薄弱环节与突出问题,分析原因,加强整改。在调查研究和专项治理过程中,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对扶贫资金、项目监管的各项措施。
二、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情况。
一是财政扶贫资金使用严格、规范。实行了报帐制,按照中央、省市有关文件规定要求,严格了管理制度,实行了专户管理,有的乡镇还结合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财务管理较为规范,资金拨付及时到位,没有发现明显的违纪问题。
二是扶贫重点村建设按计划完成,大部分质量较高。其重点村建设资金主要用于贫困村的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村级产业开发,使扶贫资金发挥出了应有效益。
三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扶贫开发纲要和全省新阶段扶贫开发规划,资源整合和资金捆绑力度大。以重点村建设为平台,较好地发挥了扶贫财政资金的酵母作用,使重点村逐渐成为当地新农村建设的亮点。
四是强化了监督。各乡镇都把扶贫资金的监管纳入本地监察、审计的监督范围,加大了监督、审计力度,确保了扶贫资金的安全,有效运行。
五是规范了档案建设。95%的乡镇村都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统一的扶贫档案体系,自觉抓好重点村档案建设工作,真实地记载着村级扶贫项目建设情况和扶贫资金使用情况以及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有效地防止了挪用、转移、贪污扶贫资金现象。
三、有关问题整改情况。
通过检查,也查找出了一些问题,提出了整改要求。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在认真分析和仔细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采取⑴召开班子会通报情况,研究整改工作,确实整改目标;⑵有关情况专题向领导汇报;⑶存在的问题直接与责任人见面;⑷召开各重点村书记、会计会议,强调布置工作;⑸对具体业务和直接工作人员提出了明确要求等措施、方法进行全面整改,达到预期的效果。
1、帐目管理全县全面恢复扶贫资金专项管理这一作法,在各乡镇村、各项目单位必须建立专帐,资金实行封闭运行。
2、报帐手续和档案管理应做到手续齐全,资料规范,各项目单位,包括县办,对所有项目要相应建立台帐,项目资料除报帐发票外,还应有项目简介、项目责任书、项目工程预算、项目验取单、项目请款申请书、项目实施前后对比图片等,所有资料归档管理,相关证明随发票入帐。
3、对于地方财政配套,我们已将省、市要求和全市各县情况向县领导汇报,确保足额到位。
4、针对有些重点村报帐不及时,影响绩效考评,要求他们项目实施完成后,在5个工作日之内验收报帐。
四、今后工作打算
1、进一步加强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力度,按照扶贫资金的要求,抓好督查工作,保证扶贫工作的各项任务、措施落实到实处。
篇10
关键词:精准扶贫 现实需要 理论基础 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099-01
一、 精准扶贫思想的现实需要与理论基础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精准扶贫思想提出的现实需要
在主持更好地实施精准扶贫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的会议上指出,农村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地区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于补齐短板。由此可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是精准扶贫思想提出的现实需要。实施精准扶贫有利于集中各类资源,聚焦扶贫对象,提高扶贫工作的精准度和有效性,确保能够帮到点上、帮到根上,让贫困地区与贫困群众能够真正地脱贫,走上小康之路,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二)共同富裕是精准扶贫思想提出的理论基础
小康社会是共同富裕社会的初步要求,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奋斗目标和根本原则,也是我党的重要使命。强调,促使全民脱贫、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现阶段极其紧迫的任务。做好扶贫工作,帮助困难地区的困难群众脱贫致富,使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人民,这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体现。精准脱贫就是要摆脱以前灌溉式、一把抓的脱贫方式,通过建立档案卡,摸清贫困人口底数,做实底细,实现动态调整,因人因户因村实施相对应的政策,突出产业扶贫,发展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的经济实体。
二、 精准扶贫思想的内涵
“精准扶贫”最早是在2013年11月3日,在湘西调研扶贫工作时提出的。他强调扶贫工作“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抓住重点,不断提高精准性、有效性和持续性”“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2013年9月中旬和10月上旬,总理两次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扶贫工作时,都对精准扶贫和建档立卡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所谓精准识别就是按照统一的标准,通过具体的方法将低于贫困线的贫困人口精确地识别出来,同时了解贫困状况,分析贫困原因,摸清帮扶的需求,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识别出扶贫对象后,要采取精准的扶贫措施使扶贫政策得到有效的贯彻,针对不同情况的困难户要进行不同的扶贫项目。例如,对于丧失劳动能力的劳动主体,可以直接向其提供生产和生活所需的粮食、衣物等物资,帮助其日常生活。而对于那些有劳动能力的,政府可以向其投入一定的扶贫资源,比如说基础设施的建设、生产技术的输入等,使贫困地区的贫困户生产自救,逐步走上脱贫的道路。
三、 精准扶贫的实现路径
(一)开展全国性的贫困普查,做好基础调研工作
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基础,为了解决识别模式中存在的识别偏差等问题,我们应该开展全国性的贫困普查,精准掌握我国当前贫困地区地域分布、贫困人口的数量、人口结构、教育情况、基础设施状况,对于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彻底解决扶贫客体不准确的问题,从而保证精准扶贫政策的有效实施。
(二)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精准扶贫很主要的一方面就是基础设施的建设。交通、医疗、水电、教育等基础设施差是贫困地区存在的普遍问题。积极营造基础设施建设的良好氛围,不仅是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保证,也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为了更好地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我们应从各方筹集建设资金,以建设资金投入为杠杆,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通过 BT、BOT、PPP 等模式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
(三)全面宣传与贯彻落实相关政策,提高精准扶贫的实施效率
扶贫先扶智,全面宣传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提高贫困户对扶贫政策的把握程度,可以椭贫困户在脱贫过程中少走很多弯路。在宣讲扶贫政策的过程中,同时了解贫困户的实际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扶贫计划,提高精准扶贫的实施效率。
参考文献:
[1]越光.浅谈公共图书馆以农家书屋为阵地助力精准扶贫工作――以六盘水市图书馆一个扶贫点为例[J].贵图学苑,2016(3):28-30.
[2]黎立义,蒋业宏,石磊.浅谈“精准扶贫”现状、问题与对策――以农业发展银行广西区分行为视角[J].区域金融研究,2016(8):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