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营销技术管理范文

时间:2023-09-04 17:15: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化营销技术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化营销技术管理

篇1

关键词:电力营销业务;数字化管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22-0063-02

针对电力营销业务数字化管理系统运行环境和传统应用系统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发展的趋势,一般认为,电力营销业务数字化管理系统应采用多层分布式结构和Internet/Intranet方式构建,其总体模式是采用完全集中的方式,即整个系统集中在一个运行平台,将数据存放在中心数据库服务器上,应用程序存放在各应用服务器上,通过中间件运行容器,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后台核心业务采用Intranet基于浏览器技术的三层结构,对于一些Web应用,如有关查询与咨询服务、决策报表等,采用Internet基于B/S的方式。

1服务器系统构建

服务器系统是指应用系统所需的服务器集合,主要包括数据库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事务处理服务器、工作流处理服务器)等。根据电力营销数字化管理系统对性能、可靠性要求高的特性,服务器系统需由一个服务器群来配合完成各种服务。对服务器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是应用系统设计的关键技术问题,可采用如下服务器系统的构建方案(见图1)。

(1)数据库服务器采用2台小型机以双机热备份方式运行,采用磁盘阵列进行数据存储,充分利用小型机运行效率高和安全的特点,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

(2)采用多台PC服务器作为应用服务器进行各种事务处理,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

(3)采用完全集中方式,将系统数据集中存放在中心数据库服务器上,服务器群集中布置,客户端工作站通过各种信息通道与数据库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进行交互,实现对象级和数据级的访问控制。其优点是方便系统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升级,提高数据和应用访问的安全性。

上述方案要求主机系统和网络通道有较高的可靠性。在主机容错技术、备份技术、集群技术日益完善的今天,随着供电公司10M/100M光纤主干网络的建设和发展,覆盖各供电公司及其主要营业网点的城市环网已逐步形成,采用上述方案是切实可行的。

2系统的体系结构

2.1应用逻辑层次

一般来说,电力营销数字化管理系统在应用逻辑上可分为应用表示、业务处理和数据存储3个层次。应用表示层实现客户交互和数据表示,其主要功能是向业务处理层请求调用核心服务处理,并显示处理结果。业务处理层主要实现核心业务逻辑服务,包括系统的校验、统计、分析及更新等功能组件。数据存储层负责管理数据资源,执行数据的更新和检索等功能。

2.2三层结构

三层结构克服了二层结构的缺陷,将业务处理逻辑从应用表示逻辑中剥离出来,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两端之间加入一层应用服务程序,这种程序称为位用服务器”(Application Server)。其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在三层结构中,业务处理逻辑放在中间层服务器上,而不是客户端,从而将应用的业务逻辑与客户界面隔离开。且一般采用中间件来实现大部分业务逻辑,使得客户端程序的逻辑处理主要放在界面的组织工作上。当应用需求发生变化时,只需要修改中间层的构件即只在应用服务器上修改),而不需要修改成千上万的客户端应用程序,极大程度上降低了客户端的维护工作量和对维护人员的要求,简化了系统的开发、更新和升级工作,增强了系统应用的伸缩性和灵活性。同时,所有客户端都通过中间层的应用服务器访问数据库服务器,不直接对数据库进行操作,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

3中间件技术

中间件是一种独立的系统软件或服务程序,应用系统可借助它在不同的技术之间共享资源。应用中间件技术,可以实现不同节点间应用进程的关系管理、负载均衡的功能,还可以进行应用调度,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网络监控、流量控制等功能,从而构筑一个完整、可靠的应用系统运行环境。从电力营销数字化管理系统应用环境的实际情况来看,应用中间件技术进行系统构建无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对于中间件平台的选型,笔者倾向于采用CORBA技术。目前流行的比较成熟的面向对象标准技术包括MS的DCOM/COM+,SUN的EJB和OMG的CORBADCOM是基于Microsoft的Windows平台的,可移植性和伸缩性还不能很好适应企业级要求;EJB是基于Java语言的,尚不能获得很高的执行效率;CORBA的强项是可以在多种平台上构筑系统,提供开放、灵活的分布式标准,是真正的面向对象技术。同时,由于CORBA可实现不同平台之间对象的通信及互操作,使得充分利用原有的软硬件资源成为可能。

4工作流技术

工作流是指根据一定的规则实现流程自动化的过程。应用工作流平台,可以方便地定义创建)并管理工作流的执行,快速建立适合各种业务需要的计算机流程,而无需进行复杂的计算机编程。通用的工作流平台产品一般采用通用框架、组件集成的方式,通过简单的图形化定制工具,实现灵活的定义、管理和监控功能。简单地说,就是每一个组件都用图形来表示,通过拖动组件并用连线把组件连接起来,就可以生成相应的业务流程。

工作流技术在电力营销业务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应用是一个重大的突破。通过建立工作流平台,使系统变得十分灵巧,应用方便。我们可以根据电力营销业务的实际,抽象出各种应用模板和业务、逻辑组件,并通过工作流平台来进行配置。当业务方式变化时,只要更改相应的部分组件,而不必对应用系统进行大面积的修改,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以适应电力营销业务变化频繁、实时性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贺春,昊战江,李鑫.基于数据仓库的电力企业客户关系管理[J].现代电力,2004,21(2).

[2] 瞿邦清,周平.电力营销工作中的客户关系管理[J].营销管理,2001,3(5).

[3] 朱丽娜,袁艳芳.供电企业加强客户关系管理探析[J].青海电力,2006,25(3).

篇2

存在的问题

1.对数字化校园认识不清

许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方式、方法及模式的挑战,没有意识到校园网络的应用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还有一部分教师虽然已经意识到校园网络的重要性,但苦于不懂得如何应用网络为教和学服务,这是限制校园网络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

2.数字化校园缺乏高技术的创新开发

目前,许多学校都拥有一支在网络管理和安全维护方面的高素质队伍,但在数字校园网络应用中,很少投入人力、物力去开发创新,开发人员相对缺少,从而影响数字校园网络为学校教学提供及时、高效的服务。

3.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育人目标脱节

忽视数字化校园的教学服务功能和学习功能,数字化校园应用时没有和学校教育目标有机结合起来,这是目前各数字化校园应用中最大的一个误区,花巨资建成的校园网仅仅用来共享文件,做一些简单的信息服务或工作,学校信息化资源应用水平不高,造成学校信息化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

解决的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研究团队提出了基于数字化校园进行管理、教学一体化设计的构想,着眼于平台研发与应用的研究。

1.“觅渡”数字化管理办公平台的开发与应用

将涉及公文流转、数据填报汇总统计、信息交流、事务管理、学籍管理、排课、学业质量评价等一系列学校工作,预设为八个基本模块,主要设计思路及标准为:①建立统一的信息标准,为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与一致性提供依据。②构建统一的信息门户,集中信息资源管理、应用服务管理和内容整合,为广大师生提供个性化的综合信息服务。③构建统一的身份认证系统,集中用户管理、统一权限管理,保证用户电子身份的唯一性、真实性与权威性,实现用户单点登录。④构建安全可靠的公共数据交换系统,实现各个应用系统间的数据交换与数据共享。⑤建设先进实用的应用支撑系统,实现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信息化。

在应用方面,我们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职能信息管理的自动化,实现上下级部门间更迅速便捷的沟通,实现不同职能部门间的数据共享与协调,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减负增效,形成充满活力的新型管理机制。

2.开发“觅渡e学堂”平台,进行数字化学习探索与研究

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设计了“觅渡e学堂”平台,进行数字化学习应用与研究。依托传统优势学科,利用信息技术、数字化学习平台进行课程网络化处理,形成特色的数字化课程(e课程),并以数字化的方式、网络化的手段来进行课程的实施、指导与评价。包括四个板块。

(1)e备课

架设网络备课平台,教师通过网络进行独立备课和编制多媒体学案,集体备课过程中在平台内可以完成他人设计讨论后的增删调补,并且自动记录每一位教师的思考,公开每一位教师的个性化处理,便于资源共享,提升备课的质量。

(2)e课堂

把传统课堂数字化、网络化,平台可以通过网络、账户灵活方便地创建虚拟教室,既具备传统课堂的控制、、讲解、演示等功能,同时又具备数字课堂媒体多样化、反馈及时准确、评价科学,辅导一对一等特性,教师能网络化备课并能网络化执行全部教学过程。

(3)e自测

通过e自测把学生课前、课中、课后联系起来。练习过程中可为学生提供各种资源帮助,启发学生寻找解决策略,为个性化自主学习提供可能;练习过后帮助学生分析学习水平,为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提供不同的继续学习内容,改变班级授课制的统一要求和步伐,建立个性化的学习进度。

(4)e课程

将个性e课堂拓展至课外,提供给学生个性化的觅渡学科课程,可自行选择学习。每一个课程提供给学生多种学习资源和帮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每一课程学习后对应有配套评价,制定评价标准,由系统自动判断学习者的学习水平,根据不同的学习水平提供不同的课程学习。

在数字化的学习研究中,我们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实现高质量教学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与传播,并同时促进高水平的师生互动,促进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的学习,从而形成开放、高效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取得的成果

项目实施一年多来,我们认为基于数字化校园的管理、教学一体化设计与应用在现代学校信息化建设中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实践效果也非常明显。

1.学校业务流程得到了有效规范

学校每个部门的业务流程都不尽相同,这些业务流程既有合理的也有不尽合理的,基于数字化校园的管理、教学一体化设计,可以在无形中规范学校的各项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以往一些工作因手工操作所带来的随机性大、流程不易规范化的缺点。

2.较好地解决了学校信息化孤岛问题

基于数字化校园的管理、教学一体化设计使学校内部相对独立分散的网络系统得到统一整合,消除了学校“信息化孤岛”问题,有效地实现了数据共享、消除了对数据的重复管理及数据不同步的问题,使学校各个部门分别管理自己业务的相关信息,数据采集点唯一,所有的数据信息都可实现共享,当某个部门需要用到其他部门信息的时候,可以直接利用网络获得,这样就避免了多部门的重复劳动,节约了人力成本,也保证了数据的标准化存储。

3.降低了劳动强度

基于数字化校园的管理、教学一体化设计,将管理人员从繁杂、简单重复的数据输入、传送、管理、检索等工作中解脱出来,尤其是数字化校园系统提供的信息检索及统计报表的生成功能,把以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信息查询、统计、计算的工作,交给系统来完成,大大降低了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使人员的脑力价值得到提升,改善了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4.创造新的教育和工作模式

基于数字化校园的管理、教学一体化设计不是一项单纯的技术工作,而是一项工程,它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引入到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各项活动中去,提高教、学、管的质量和效率,创造新的教育和工作模式,完成传统教育模式难以实现的目标。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就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模式转变的过程。

5.促进教学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基于数字化校园的管理、教学一体化设计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与优势,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选择权,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能面向所有学习者,关注了弱势群体,给了他们反复学习的机会与成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能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数据的收集、挖掘、分析及有利用,便于教师做出基于数据的科学决策。

篇3

【关键词】 供电企业;营销管理;新型营销策略

1.绿色电力营销

当今,随着各种环境问题的日益出现,人们对环保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各种关于绿色的产品也相继出现,绿色食品、绿色能源进入人们的视野。绿色电力将是未来的一种重要的能源,因此强化绿色电力营销意义重大。

(1)绿色电力营销的概念及种类

绿色电力是利用特定的发电设备,如风机、太阳能光伏电池等,将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的能源转化成电能,因其发电过程中不需消耗化石燃料,且不产生或很少产生对环境有害的排放物,称其为绿色电力。而绿色电力营销就是电力公司根据绿色电力产品的不同环境属性所采取的差别营销策略,它以消费者的自愿选择为基础。绿色电力营销的发展遵循以下规律:绿色电力需求―绿色电力消费―绿色电力生产―绿色电力标志―绿色电力价格―绿色电力市场开发―绿色电力营销的法律保障。绿色电力需求与绿色电力消费是绿色电力营销的直接动力,绿色电力生产、绿色电力价格、绿色电力市场开发是供电企业采取的绿色电力营销策略。

(2)绿色电力营销的步骤

绿色电力营销主要分三步:首先,按照既定标准将电力企业的目标市场细分为几个子市场,绿色电力营销可以在原有的电力体制框架内以较为灵活的形式开展,在不改变原有电价形成机制的基础上,为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电力创造一个新的细分市场。在这一细分市场中,绿色电能与普通电能的差价由用户对绿色电力的支付意愿与可再生能源的供给共同决定。其次,电力企业要评估并选择适当的子市场作为目标市场,进行针对性的目标营销。学校、政府机构、绿色环保组织机构以及该地区的国内大公司等都可能是绿色电力的潜在客户,电力企业可以将他们都作为目标市场营销对象。此外,政府部门应积极主动购买绿色电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及环境保护,所以政府也是绿色电力营销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市场。

2.数字化电力营销

(1)数字化电力营销的概念

所谓数字化营销,就是指借助于数字交互式媒体/计算机网络、电脑通信技术来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种营销方式。数字化电力营销建设以实现“营销业务自动化、客户服务信息化,质量管理可控化、市场响应快速化,决策支持前瞻化”为目标,通过对当前电力企业的营销业务现状、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完成营销业务模型设计,通过严格的开发、测试、部署、培训、上线等一系列的过程,最终完成整个系统建设,实现对营销业务的全力支持。

(2)数字化电力营销系统的建设

数字化电力营销的目标是“管理规范统一、应用系统一、业务流程统一、数据结构统一”,为基层业务人员提供适用化、标准化、规范化的应用系统,为电力营销业务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为职能部门提供业务流程的全面质量管理功能,为公司决策层提供详细、完整的营销数据统计、分析和决策支持手段。数字化电力营销建设管理体系以对数字化电力营销建设工程实施全面、科学、可靠的管控为目标,建设组织管理和风险管理是数字电力营销建设管理体系的基础,由技术管理和项目管理两大核心管理体系构成。业务技术与项目管理与相关性较弱、主要涉及人员、进度、成本的管理环节构成,技术管理与技术相关性较强、主要涉及业务、技术的贯彻实施的管理环节构成,在数字化电力营销工作中项目管理由项目经理直接负责,技术管理由技术经理直接负责。针对数字化电力营销建设工程,建立数字化电力营销建设项目管理体系。

3.营销组合策略

在进行供电企业的电力营销时,要根据该供电企业的营销环境以及其供电客户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用电量预测,结合传统电力营销策略、绿色电力营销策略和数字化电力营销策略,形成一套适合我国供电企业的电力营销组合策略。

(1)价格策略

绿色电力的成本高,因此价格自然高,在进行定价时一般实行的是在不影响原有电力价格机制的基础上加上用户自愿支付的那部分价格。因此企业在进行定价时要尽可能把基础电价定得低一点,以留出较大的谈判空间。但是不管企业怎么定低价,最终还是要保留保本的价格,因此还是要重点运用促销策略来进行绿色电力的营销,以增加市场份额。

(2)产品策略

绿色电力与普通电力产品相比,最大的优点就是清洁、环保,其环境效益为证,可以利用该点对绿色电力产品本身进行包装,可以为绿色电力赋予一个形象的名称,如生态电、自然电等,一方面可以方便用户辨认,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宣传。

(3)促销策略

营销学里的促销策略一般分为广告、销售促进、人员推销及公关四种。而对于绿色电力来说,由于其产品的特殊性,因此主要运用人员推销及公关两种策略。进行人员推销时就要排出专业的推销员去进行绿色电力的推销,推销员的重点就是要抓住绿色电力的环保这一重要的特点,从社会责任及企业形象等方面进行。公关策略方面,主要侧重于政府部门及公众媒体,进行绿色电力的宣传,强调绿色电力对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4)渠道策略

绿色电力的购买渠道应该设置的比较丰富,畅通绿色电力购买渠道,这是成功实施绿色电力营销的关键。例如可以通过绿色电力网站,专用信箱,专用电话,或是到电力企业有关营业网点登记并提出认购申请,确保用户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可以方便、快捷地购买绿色电力。

4.总结

本文结合传统的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理论体系,针对新型的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策略进行分深入挖掘,提出了绿色电力营销、数字化电力营销等理念,并针对传统的价格策略、产品策略、促销策略、渠道策略进行融合分析,为综合推动我国供电企业适应新要求、面对新挑战,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与实践提升作用。

参考文献

[1] 夏文静.我国电力营销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1(10):87-89

[2] 罗景鸿.兰州供电公司电力营销策略[D].硕士学位论文,华北电力大学,2009.

[3] 龙彪.安吉供电公司电力营销策略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10.

篇4

一、做好数字出版务的战略定位与品牌设计

小型图书公司开展数字出版务的要务是做好顶层设计而非贸然进行数字出版的平台搭建或者数字化工作,规划内容包括:①战略务定位。要根据自身特点对数字出版务进行战略定位,要让自身的数字出版务和产品与竞争对手区别开来。②建设数字出版品牌。数字图书品牌是数字出版市场的通行证。数字出版品牌可以是平台品牌、内容品牌、服务品牌等不同层次的品牌组合。盛大文学的云中书城、中文在线、读揽天下、清华同方、万方、龙源期刊都是国内著名品牌;亚马逊、苹果、谷歌、巴诺书店、施普林格、励德・爱思唯尔是国外著名数字出版品牌。小型图书公司要避免一个思想误区,认为传统出版品牌会天然转移到数字出版领域。有研究表明,在数字出版模式下,读者直接获取图书内容,对图书包装、装帧和标识的识别和记忆难以展开,用户会逐渐弱化出版社品牌的感知。同时,因为数字出版平台的品牌光环会威胁到出版社,因此,出版社要争取自身品牌的树立,比如以店面的形式入驻内容运营平台,同时争取到对书目的定价权,必要时出版社建立机制和用户直接互动。虽然品牌建设需要全面管理,但是具有品牌建设意识要先入为主。③市场定位。数字出版应该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实力雄厚的书企可以建设数字出版平台,如中国出版集团旗下的大佳网是数字产品生产基地和出版商务平台。而实力较弱的书企要扬长避短,如专出版社可凭借专数据库以独特价值赢利。

二、建构符合自身实际的商赢利模式

泰莫斯把商模式定义为一个完整的产品、服务和信息流体系,其中包括每个参与者和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以及每个参与者的潜在利益和相应的收益来源和方式。与传统出版数百年的成熟商模式不同,数字出版的商模式迄今还在成熟和完善的过程当中,并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点。数字图书出版目前的主要商模式有:①电子书模式。出版社作为内容提供商把内容提供给技术服务商进行数字化加工和分销。②数字图书馆模式。内容提供商和技术提供商把纸质图书变成电子书,以数字图书馆的形式提供有偿阅读服务。③数据库模式,基于图书的海量信息进行文献的全文检索和搜寻。④在线学习模式,是在线教育和培训的平台。⑤手机出版模式。内容提供商、技术服务商、运营商通力合作提供手机阅读服务。⑥广告模式主要以免费的数字内容吸引受众,通过网络广告和增值服务获取收入。⑦增值服务模式,辅助传统出版,建立数据资源库。⑧网络出版模式以互联网为流通渠道,以数字内容为流通介质,以网上支付为主要交易手段的出版和发行方式。小型书企根据自己的数字出版战略与平台规划,审慎设计适合自身情况的数字出版商模式。

三、建设高效的数字出版平台与管理流程

在模式明晰的条件下,下一步的工作是搭建相应的数字出版平台。数字出版平台的建设分为硬件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两者不可偏废。硬件建设是平台建设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淘花网数字出版平台就是基于淘宝网的硬件基础,淘宝网数万台服务器处理庞大的交易服务信息系统,可以保证99.99%的安全可靠性。数字出版平台的硬件要求高效、稳定和安全,无论是带宽、服务器、安全或质量,都必须保证数字出版务的开展。技术管理是硬件设施发挥作用的关键。对工作流程软件、数据库、内容管理系统、网络和流媒体服务器的有效管理能让小型企轻松实现对数字内容的创建和营销。软件方面,小型书企涉足数字出版要做好三个模块的工作。

①内容加工模块的主要务包括内容资源收集、整理、加工和入库。内容资源分为档案图书资源和在编图书资源。内容加工模块务包括对档案图书资源的数字化格式转换和编辑加工,对在编图书资源的校对、排版和电子书制作等。从某种意义说,数字出版是新媒体技术催生的产物,没有新媒体出版技术,就没有日新月异的数字出版创新,因此,小型书企要发展数字出版务,就必须站在出版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最前端。对于小型书企来说,发展和应用何种数字出版技术首先要考量其数字出版战略和平台需求。②内容资源管理模块。这部分务包括进行资源数据库的管理和安全保护,包括电子商务平台、产品库管理、资源库管理、前端编辑软件等。③内容应用模块务范围包括出版务管理,如数字产品、数据库、网站、在线营销、移动出版、按需出版和自助服务的管理,同时协同的务管理包括数字样书、自动化排版、电子菲林和POD管理等。务要发展,管理是关键。在战略指向明确的条件下,管理理念、水平、模式体现的是执行力。因此,对管理流程的设计、执行就成为务顺利开展的关键之一。

四、选择合理、经济的平台搭建模式

数字出版平台是数字出版的核心工作和枢纽。数字出版离不开数字出版平台的建设和应用。当前,有三种路径介入出版平台。

(1)自建平台。近年来,国内涌现出数家不同类型的数字出版平台。从出版活动各环节看,中国出版集团、中南出版集团、盛大文学等着力搭建出版和分销于一体的出版平台。三大电信运营商、新华E店、九月网、汉王书城、当当网等打造的数字出版物分销平台。而小型书企较少有自建平台的案例,如果有战略需求,要确定自己能够承受的费用水平和管理平台的综合能力。

(2)购买平台。小型书企受限于整体实力,在自建方案不可行的条件下可以选择购买成熟出版软件。如方正阿帕比“出版社数字出版系统”具有网上书店、图书在线翻阅、文档管理、数字样书库、样书推送、按需印刷预约等功能,完全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开展数字出版务。购买平台具有占地少、硬件和软件投入小、数据量大、更新迅速、使用方便,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等优点。

(3)租用平台。在这种模式下,小型书企租用成熟的数字出版平台从事数字出版的全流程作的同时,保持自己的经营自主性和品牌独立性。如剑桥大学出版社推出了大学出版在线服务,其他出版商可以把自己出版的书籍放在这一系统上,同时保留自己的品牌。早在2000年,北大方正就推出网络出版整体解决方案。使用该系统平台,出版社有两种模式可供选择:使用阿帕比系统制作好电子图书,将电子图书上传到北大方正的网站上;使用阿帕比系统制作好电子图书,然后将电子图书上传到自己的网站上。基于方正的阿帕比系统,国内的不少书企已逐步介入网络出版领域。

五、构建高效的电子商务交易模式

数字出版包括图书产品、产品运营、产品流通、支付方式的数字化,是一个完善的产链。通过数字出版平台,读者可以直接购买数字图书、下载阅读,最后完成整个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电子商务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技术环节,也是小型出版社普遍感到陌生的一个领域。电子商务系统够通过顾客的信用卡或银行收取现金。传统的出版社需要研究自身的数字出版务如何与电子商务、在线支付等模式整合。

篇5

一、管理思想的创新。知识经济以其所提供的信息知识和技术手段,在改变企业生产和流通各个环节的同时,对传统的管理思想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渗透在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

1、建立“数字化”思想。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数字化管理将成为一种新的管理思想。数字化管理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讯等技术,通过对管理对象和管理过程进行量化,来实现管理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职能。在此就要求企业在人力资源、资金、技术等各方面的管理都应基于信息化、网络化,从而对企业组织制度、生产流程、交易流程、营销方式、资金筹措方式等进行创新。

2、强调“人性化”思想。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的实现都依靠人来推动、完成,因此企业在管理上应充分发挥组织中人的内在潜力,实施“人性化”管理。这就要求企业对员工进行良好的物质、精神激励,赋予员工更大的权利和责任,充分发挥员工的自觉性、能动性、首创性;为员工规划美好的人生蓝图,加大对员工教育培训的投资力度,使员工不断地获取知识;管理者要注意改进领导方法,做到真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海尔集团采用科学的人性化管理方法,推动了海尔的不断发展:海尔对科研人员采用的是“赛马而不相马”的动态激励机制,鼓励科研人员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在科研人员内部把外部竞争效应内部化,每个人的收入不是老总说了算而是市场说了算,根据科研人员的成果创造的市场效果决定他们的报酬;同时,借鉴国外高新技术公司的经验,在海尔计算机事业部逐步实行科研人员股份制,极大地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潜能。

3、树立“合作”思想。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能否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能否有效的开展合作,这就要求企业实行供应链管理,加强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关系,通过信息网络,组织实现生产及销售的有效链接和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合理流动,从而降低成本,减少库存,提高企业效率。

二、组织结构的创新。知识能否在企业内得到有效的应用,其中一个重要条件是员工能否顺利地进行知识交流。因此,必须减少原有的管理层次,使组织结构扁平化,改集中管理模式为网络化管理模式,从而增强企业的环境适应能力。

1、减少组织中的管理层次及管理幅度。在企业人员一定的情况下,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是呈反比例关系,也就是说,减少管理层次,必然会增加管理幅度,反之亦然。这样不利于实现企业的有效管理。因此,首先要减少组织管理层次,由金字塔型向矩阵型转变,加速最高领导层与最低执行层的信息沟通,逐渐弱化职能层上传下达的作用,真正实现在企业内部快速响应。其次,缩小组织的管理幅度。组织可以将与本企业主业无密切相关的事业或分公司从母体中剥离出去,实施集中资源,发展组织的新战略;另外,组织也可以通过信息网络与其他组织建立联盟,实现资源共享。例如:生产企业或商业企业就可与第三方物流或第四方物流公司建立联盟,借助物流公司技术力量、物流设施,实现商品的速递,直投到户。

2、加强组织内外部渗透性和协调性。网络化组织中,企业生产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另加资源有限,在某些情况下不能自给自足,只能从其他企业获取所需资源;另外有的企业完全不接触实物商品,完全靠信息生存,这就要求加强相互间的协作性和渗透性。例如:Dell公司主要从事计算机产品的组装,而零配件主要依靠其他的生产商提供,为了满足这类订单的需求,必然加强相关企业及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合作渗透,否则订单可能会发生延误,影响顾客消费需求的满足。

三、营销管理的创新

1、依托电子技术实现商务活动全过程管理的网络化。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商务活动的电子化、信息化已成为各国商务发展的潮流,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全新的商务方式,运用网络技术,对交易中的物流、资金流、商流、信息流四大领域以及采购和销售两个阶段,进行全方位的渗透和改造,实现整个交易活动的自动化、电子化、信息化。电子交易双方通过Internet进行商务洽谈从而签订电子合同;通过建立专用网络或公用网络进行电子资金转账EFT,应用电子钱包E-purse、电子现金E-case等实现网上在线支付;通过电子数据交换EDI、电子邮件E-mail,电子订货系统EOS,销售终端POS实现在线采购或销售信息的交流;通过有效顾客反应ECP,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导航系统GIS提供最佳的物流配送服务并对货物进行全程跟踪。

2、建立高效的知识网络。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而且以空前的速度改变企业的经营模式,众多的企业管理者认为,网络是目前企业进行业务推广最有力的助推器,为了更加快捷、方便地获取和交换信息,企业应建立高效的知识网络。一方面,企业应建设内部网络系统,使企业员工和管理人员都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平等地交换信息,消除不同阶层员工之间知识交流的障碍,充分发挥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信息以最快的速度在企业内传播,使知识得到不断的创新;另一方面,企业应建立外部网络系统,加强与政府、消费者、供应商、合作者及有关机构和个人保持密切联系,充分利用外部机构和个人的知识为企业服务。如:DELL应用网络直接为用户提品和服务(即网络直复营销),以超出IBM、HP等竞争对手几倍甚至几十倍的速度发展,在此网络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四、企业文化的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要创建有利于员工积极性发挥,有利于资源共享的文化氛围,形成与网络组织管理相适应的价值观。

1、培育富有创新力的企业文化。在知识经济时代里,想凭一本厚厚的规章手册发号施令,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想做到企业里处处有章可循也越来越不可能。因此,培育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软环境”。在此,就要创造一种人本文化,以人为本,强调个人理性与发展,提倡冒险与创新,鼓励职工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善于将企业的各项刚性规章制度转化为随企业发展不断创新的柔性价值观、经营观,允许公司有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存在,形成个性化的企业文化。

2、培育团队学习的氛围。“学习型组织”是九十年代初由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圣吉教授提出的。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共同学习、创造知识、开发技术信息、不断创新的良好氛围,使企业形成一个具有高度自由的“自由人”集合体与网络化的知识信息共同体,形成不断创新发展的经济有机体,从而把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五、技术管理的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已成了企业竞争的制高点。技术创新和技术流动的全球化,为企业获取新技术带来了机遇,但也增加了对技术管理的难度。这就要求企业不断进行技术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能力,从而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企业可在境外设立研究开发机构,使技术创新跨越国界,并对研究开发机构进行跨国性管理与控制,把技术向东道国渗透和转让,使技术流动全球化,进一步扩大本企业世界知名度,从而占领世界市场。例如:我国广东顺德市的科龙集团,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乡镇企业发展成为中国著名大型家电企业集团之一后,为了最终实现成为世界最大冰箱企业目标,在电器技术最为发达的日本设立了日本科龙株式会社,以获取世界最为先进的信息和技术。

篇6

[关键词]遗产地;保护与开发;协同机理;协同功效;数字九寨

1 问题的提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凡被戴上“世界遗产”桂冠的项目即刻成为旅游者心中的“旅游胜地”,旅游活动急速升温。在旅游需求推动下,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矛盾日益突出,引起学术界普遍关注。如何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理论上存在三种基本假设:一是重保护,以保护为目的,旅游发展服从于保护需要,以不破坏资源为底线;二是重开发,保护服务于开发需要,以开发促保护;三是努力平衡保护与开发矛盾,走旅游可持续发展道路。实践中,三种假设何为上?第一、第二种假设虽然符合逻辑,可是在中国保护资金紧缺,旅游需求处于快速增长初期阶段,受经济利益驱动,往往难以守住保护的底线,现实中层层突破保护界线的案例屡见不鲜。第三种假设能否可行,理论与实践正在积极探索破解之路。

“数字九寨”(全称:“数字九寨综合示范工程”),是国家建设部、科技部2004年列入的首批两个景区数字化建设项目之一。2006年,建设部启动了18个“数字景区”的试点,其中1/3的景区是世界遗产地;而后,又将数字化景区建设的试点单位扩充到24个景区(包括九寨、黄山两个示范点)。基本形成以世界遗产地为主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数字化建设试点体系。由于此项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各景区以自主探索为主,在实践层面上,面对不少问题和困惑,迫切需要从首批实施项目中总结出可值得参考的实践范式。然而,对此学术界尚未引起足够关注,除党安荣等2005年提到过“数字九寨”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将有望成为一个新的典范外,与其直接相关的研究文献十分欠缺,显然学术研究滞后于实践。

基于此,笔者于2005年起,对“数字九寨”进行多次实地调研,从中发现“数字九寨”对资源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具有了协同功效端倪。因此,本文从“保护与开发”视角,应用协同理论,实证“数字九寨”的协同发展原理及其协同效果,并提出强化其协同功效的保障措施。

2 协同理论与“数字九寨”的协同机理

2.1 协同理论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联系

协同理论,即自组织系统理论,由德国科学家赫尔曼・哈肯(Harmann Haken)在20世纪70年代系统提出。该理论揭示了自组织系统由“有序-无序-有序”的演进程式,指出自组织系统演化动力来自系统内部的两种相互作用:竞争和协同。由于系统诸要素或不同系统之间对外部环境和条件的适应与反应不同,获取的物质、能量以及信息的质量存在着差异,也就必定存在和造成竞争,而竞争的存在和结果则可能造成系统内部或系统之间更大的差异、非均匀性和不平衡性,这正是系统自组织的首要条件;而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则在非平衡条件下使子系统中的某些运动趋势联合起来并加以放大,从而使之占据优势地位,支配系统整体的演化。其核心思想就是:远离平衡态的系统,在外界作用与干预下,系统内部不同要素发生非线性的相互作用,能够产生协同效应,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和谐整体。遗产地或风景名胜区,本身融合了自然、人文、时空等多组分,都具有旅游价值。如按照《世界遗产公约》:世界遗产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具有突出重要价值、人类罕见、现在无法替代的财富。这一概念表明遗产地资源的稀有性,因而承担了遗产保护、旅游展示、教育科研等功能。如果从风景名胜区角度解读:“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可见,无论是遗产地,还是风景名胜区,旅游可持续发展是其必然的宗旨。同时,其作为一个地域系统,正符合协同论所说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进行自组织的地域系统,本身具有协同发展的基础,在外界作用与干预下,可以使系统要素之间产生协同、共生、自成一体的效能,达成“协同―发展―持续”的内在统一,从而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此意义上,协同理论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

2.2 “数字九寨”的协同原理

1982年九寨沟被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992年作为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自此其旅游发展步入快车道。2001―2005年,九寨沟游客量年均增长率就达到14.05%,超出全国平均水平11.38%约3个百分点,超出四川平均增长率4.48%近10个百分点。由于发展初期,管理部门缺乏对遗产保护的明确认识,在应该保护什么或怎样保护方面严重缺位。在早期“沟内游,沟内住”的旅游方式下,很快显露出失控的旅游对自然遗产原貌的侵害威胁,使保护与开发两个子系统远离了平衡态。

如何让无序走向有序?2001年,九寨沟管理局在采取“沟内游、沟外住”接待方式的同时,针对游客量的迅速增加,在全国景区中率先考虑游客限量保护管理策略,而解决的思路最终落到电子商务上。无疑,“数字九寨”肇始于这个关键性的思路,以此为开端,在“有效保护和整合自然遗产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最优化综合效益”的目标下,逐渐形成了景区数字化建设项目规划方案。虽然在规划设计思路中,没有明确提出协同发展的概念,但是,“数字九寨”产生背景和追求目标蕴意着协调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因而在实践中,具有了合理的协同机理内核。

“数字九寨”的协同动力原理,蕴含在其技术层面构建的“2312”运行结构模式中,即“2”个层面:应用系统层和基础平台层;“3”个方面:资源保护数字化、运营管理智能化、产业整合网络化;“12”个应用系统。具体表现出3种动力原理:

第一,协同效应原理。就是系统内各子系统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联合作用,产生出超越自身单独作用效果,形成统一有序的效果。如“数字九寨”管理系统中的智能监控子系统,是集森林防火、植被保护、沟内治安交通监控、景区游客监控、门禁监控、票务窗口监控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景区联网监控系统。该系统依托安装在景区内主要景点、服务区、险要路段、停车场、售票中心、检票口和重点保护控制区域等的电子探头,将获得的图像通过光纤同步传输到智能监控中心的电视屏上,一目了然地反映出各景点的人流量、 车流量、安全秩序、环境承载情况等,既给管理者提供景区旅游活动与环境平衡态的信息;又向旅游者提供即时的景区旅游环境质量信息。一旦环境和旅游之间出现无序征兆,管理者即可调度、分配景区管理资源,做好园内游客的游程疏导,为平衡资源保护与旅游精细管理做出科学、合理决策。而且因其联通上层的资源保护、旅游运营管理、产业整合三个系统,成为联动“数字九寨”各级系统共同促进景区保护与开发达到有序的重要技术平台。

第二,伺服原理。就是当系统处于不稳定点时,系统的动力学结构通常由序参量决定,而系统其他变量的行为受到序参量的规定,可以自发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在协同论中,序参量是整个系统中矛盾的集中体现,它不仅主宰着系统演化的进程,而且控制着系统演化的结果。序参量可以随情景而变。如在旅游高峰时期,游客容量就会成为景区在保护与开发管理上的序参量,对“数字九寨”管理系统起着支配或役使功能。即一旦网上订票和景区门禁票务售票达到设定的日游客限量值时,电子商务系统、门禁票务系统即会自行停止当日的订票和售票,自动顺延进入下一个旅游日,自发控制住景区的旅游容量。而此时,景区的旅游运营管理将围绕系统提供的游客量信息做出合理的匹配性安排。如全程启动景区监控系统,业务部门及时对游客集中的景点调度环保车载式流动厕所;餐厅则提前按日游客量在沟外做好食品粗加工准备,并对沟内二次加工产生的垃圾、污水事先安排好调度清运车辆和人员,保证及时清运出沟外集中处理。使景区尽可能不留下人为活动的“污迹”。即使在最大旅游容量下,局部环境偶尔出现承载的超负荷,系统都会立即反映出来,帮助管理者迅速采取有效手段,让局部区域系统的环境与旅游运营又进入新的有序状态。

第三,自组织原理。是指当外部输入一定的能量流和物质流后,系统的不稳定必定存在,系统通过子系统自身涨落力的推动,从无序走向新的有序结构。如在“数字九寨”管理系统中,保护与旅游运营管理虽然分属于资源保护数字化和运营管理智能化两个系统,但其通过智能监控系统,联成了统一整体;而又通过电子商务系统,与外界无边界的业务链合作伙伴联成一个竞争、共生的合作网络关系。当景区保护与开发呈现矛盾时,因会影响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此,引发利益相关者自觉调整自身的利益需求,并发挥自己的作用,从而促使保护与开发形成更加稳固的新的有序系统。

3 “数字九寨”的协同功效

3.1 协同资源保护能力与旅游发展效率同步提升

2001年,九寨沟日最大旅游容量被测定为1.2万人。但伴随数字化的建设,其协同效应原理较大地提高了景区在主要景点监测、游客疏导、资源调度等方面的管理效率;配合贯穿景区人行栈道的兴建,景区无尘路面改造,以及景区拆除原接待建筑后扩大了植被面积等基础设施的改善,2004年起,景区日最大旅游容量已提高到2.8万人。与此同时,因电子商务扩大了营销界域,随着旅游容量的提升,旅游收入大幅度提高。2001年,九寨沟旅游收入为0.92亿元,2005年则达到4.38亿元,年均增长率47.71%,是四川省平均增长率23.11%的一倍,是全国11.38%的4倍。在现阶段我国世界遗产地、风景名胜区保护资金主要来源于旅游收入的现实下,“数字九寨”的这一协同功效价值的意义非同一般。

3.2 协同旅游运营绩效与生态质量稳步共进

保护与开发如果未置于一个完整系统加以考虑,往往是以生态质量的下降作为旅游运营业绩增长的代价。但是,走协同道路,效果则是另外一番景象。“数字九寨”自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实行游客限量管理后,其在协同旅游运营与生态环境效果上发挥了很大作用。一方面,实行旅行团100%网上订票管理,网上订票占总售票量80%左右。从游客分布看,九寨沟平时日接待量保持在几千人规模,只有黄金周,游客量引发的满意度和生态质量问题才对“数字九寨”的协同能力产生最大考验。但是,在旅游运营管理各系统、特别是智能监控区接待系统的帮助下,即使达到最大容量2.8万人时,通过合理分流、加强监控与管理适时调度,景区服务也同样可做到像平时的从容、有序和精细状况,仍能满足游客的高质量体验需求。如2002年以来,九寨沟景区已做到连续多年游客投诉率为0,电子商务网客户满意度也达到98%以上。

“数字九寨”推动运营绩效提高的同时,协同推进了生态保护管理质量的提升。在2006年九寨沟管理局委托四川大学、四川德丰公司共同完成的“‘数字九寨’综合集成评价”结果分析中,其生态环境维持和改善指标的综合绩效评价值由2002年的1.00上升为2005年的1.20。

3.3 协同旅游运营流程和资源保护管理流程趋于优化

当“数字九寨”作为技术创新项目,承担起推动管理变革,促成保护与开发协调发展时,业务流程即是整个系统趋向有序的序参量,其伺服原理在发挥作用中要求管理者创造条件,强化序参量朝着有利于推动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达到稳定有序的方向涨落跃进。

“数字九寨”的实施,改善了原有的旅游运营业务流程,使景区80%以上的客户受益于网络信息平台优化的核心业务流程,即:

旅游产品开发网上推介销售合同谈判与订立网上预订支付客户到达后的信息化管理(电子订单号取票、联网门禁系统)游客进入景区的监控与接待服务

同时,在遗产保护管理上,也建立起了精细动态的数字管理流程,即:

景区空间信息系统收集大气、水、森林、地质等资源信息数据自动分析自动传播建立资源数据库提供管理者保护管理决策

因业务流程的优化,景区管理系统的有序度和效率得到较大提高。如专家应用管理熵和管理耗散结构理论对“数字九寨”管理效益进行评价的结果表明,2002年管理熵值为-1.5449ME,2005年下降为-2.1324ME,降低了0.5875ME;管理效率增长幅度达到38.03%。

仅以电子商务系统为例,这是改变业务流程、提高保护管理综合效益最典型的子系统。自2002年投入运行以来,截至2006年4月,该系统已稳定实现无差错在线交易约13亿元。其全球性、便捷性特点,对扩大市场占有率、增大销售量发挥了积极作用。2002―2005年,九寨沟市场占有扩大率是我国世界遗产地平均水平的3倍,游客数量增长率是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的1.32倍。因其具有控制游客量和提供游客信息功能,景区日常保护与运营管理减少了盲目性,降低了管理成本。2005年,九寨沟主营(旅游)业务收益率超出同行业平均水平2.34倍。

3.4 协同旅游产业共赢机制和遗产保护持续机制互动链接

旅游产业关联性极强,旅游供应商、渠道商、服 务商在旅游开发中自组成旅游产业链的合作伙伴关系,任何一个合作者的涨落推力行为,都会对整个产业链各自利益产生联动影响。“数字九寨”的自组织原理,协助建立起了产业协同发展机制,为遗产地资源保护和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长效支撑。从其运行效果看,基本上探索出了一个基于互联网的“资源整合、专业分工、规模发展”的产业运营协同模式,作用的关键仍然是电子商务系统。该系统涵盖了在线预订旅游线路、酒店、航空机票、景区门票、景区餐厅、旅游保险以及提供行业信息服务等综合性业务;涉及对象从九寨沟景区扩展到四川及国内主要风景名胜区,通过网络平台提升了相关业务伙伴的运营效率,有机地实现了利益捆绑。如截至到2005年12月,九寨沟电子商务在线交易总额10.43亿元,其中,非九寨沟景区的交易量超过了774万元。通过该网站,都江堰、四姑娘山等景区的网上门票销售量占各景区门票销售总量的40%左右;每天有近2000家旅行社通过九寨沟网络购买各景区的门票及其他产品。随着旅游资源和销售渠道整合范围的逐步扩大,产业协同优势逐渐明显,有利于协同推动建立资源保护与旅游产业的良性互动循环机制。

4 强化景区数字化协同功效的保障措施

“数字九寨”是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又是一个与资源保护、旅游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项目。迄今为止,“数字九寨”是我国应用信息技术在景区保护管理和旅游产业协同发展上,相对完整的科技创新管理系统模式。经过几年的探索性建设,对世界遗产地、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信息化建设具有了很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但从目前实际运行中呈现出的一些问题来看,要借助数字化持续发挥和不断提升有效的协同功能,必须从以下几方面为数字化建设提供基本保障:

4.1 确保人力资源与信息技术发展相匹配

数字景区建设需要与之匹配的人力资源支撑,需要既懂信息技术,又懂旅游专业知识;既懂旅游开发管理,又懂保护研究的复合型人才。从九寨沟管理局2005年人员的学历结构看,大学本科以上仅占20%;只有1名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据调查,在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员中,有近1/3的人员不熟悉电脑的使用,缺乏信息技术基本概念和知识。鉴于我国世界遗产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大多远离中心城市,在技术创新人才的获取上会受到地域限制,应从管理上高度重视人才激励机制的建立,从人本化管理角度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管理者素养的提升,开展员工职业发展规划管理,设计合理的薪酬及福利政策,提供良好的培训学习机会,不断改进工作生活条件,以吸引和留住技术管理型创新人才。同时,可与高校合作,开展定制培养具有信息技术特色的旅游管理人才,确保技术创新发挥长效效应。

4.2 注重加强科学管理,促进信息化设施平台的深层次应用开发

科技创新不等同于科学管理,它只表明具备了现代科学管理的技术方式。管理和技术的创新活动是一个交替、循环提升的过程。即技术进步总是向管理提出变革要求,管理通常以组织变革方式保证技术创新顺利实施,巩固创新成果。在市场竞争下技术进步永无止境,管理创新也就不会停止。“数字九寨”推动管理创新中,在信息系统支持决策方面,特别是在知识库提供、商业智能等高端应用开发上还欠深度,整个系统的应用效率尚显不足。因此,充分利用技术工具实现科学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从中发掘出我们尚未发现的新功效,提升其协同景区各要素系统同步和谐发展、稳固系统的有序,是有效发挥数字化技术协同功效的重要途径。这就需要重视科研机构和队伍的建设,建立企业自主创新机制,精益求精、坚持不懈地加强技术设施平台的深层次应用开发研究,力争变技术资源为技术资本,变技术平台为精细化科学管理绩效;以技术创新不断推动管理体制、运营机制的完善,以科学管理推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3 建立遗产地公平有效的投入管理机制

世界遗产是全世界人类包括子孙后代共同拥有的财富,遗产地管理者不是世界遗产的“业主”,只是“管家”。遗产景区科技创新的根本目标在于可持续发展,因此它不只是遗产地管理部门自身的发展问题。如果将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管理局限于遗产管理部门,则忧患难免。如“数字九寨”二期工程的建设正在进行,需要大量资金支持,隶属于阿坝自治州政府的九寨沟管理局多方努力筹措,缺口仍然较大。这种将数字化建设需要的资金、将保护遗产的责任压给地方,由遗产地管理部门独自承担的现象,完全有悖于《世界遗产公约》规定。这也就是为什么当保护与旅游发生冲突时,管理者常常会把解决矛盾的砝码偏向旅游一隅的真实原因。所以,必须建立起公平有效的投入管理机制。首先在组织建制上,建议设立国家遗产管理部(或管理委员会),统一负责我国世界遗产地的整体保护管理,省、市、区及以下地方政府设立相应管理机构,改变目前“小地方、大责任”的地域归口管理局限,以及各级部门多头管理的“管而不实”失位、缺位局面。其次,要加强保护立法。建议采取国外经验,建立中国的《世界遗产保护法》,改变目前《文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等在保护投入等基本条款上的缺失以及政出多门、管理效果差的现状。在法律中应明确保护的内涵和内容,保护投入的责任分担问题。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各个利益群体投入为主体、社会团体和外资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保护资金投入体系。让遗产地管理者腾出更多精力投放到推动技术创新、以促进保护与旅游持续协同发展的研究和实践探索中。

篇7

关键词:餐饮业 净资产收益率 产权比率 杜邦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2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080-02

一、我国餐饮业目前的发展现状

餐饮业是我国第三产业中一个传统的服务性行业,其发展经历了改革开放起步、数量型扩张、规模连锁发展和品牌提升战略4个阶段。目前,全国已有餐饮网点400万个。同时,超大规模企业开始涌现,有11家企业的营业额超过10亿元,有34家企业的营业额超过5亿元,其中前十强的营业额达到336.76亿元,同比增长18.4%,占百强营业额总量的49.34%。百强企业的整体规模稳步提升,表明该行业集中度进一步加强。2010年1~3月,全国餐饮收入分别为1425亿元、1381亿元和127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13.7%、21.2%和15.3%。目前,我国餐饮行业的经营领域和市场空间不断拓宽,经营档次和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经营业态日趋丰富,投资主体和消费需求多元化特点更加突出,网点数量和人员队伍继续扩大,餐饮市场更加繁荣,消费的个性化和特色化趋势明显,追求健康营养和连锁规模发展成为主题。集团化、品牌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发展步伐加快,餐饮现代化的进程不断推进。

二、我国餐饮业上市公司财务状况案例分析

中华著名老字号――“全聚德”是我国第一例服务类中国驰名商标。“不到万里长城非好汉,不吃全聚德烤鸭真遗憾!”全聚德备受社会各界人士及国内外游客喜爱,被誉为“中华第一吃”。

中国全聚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不断加大菜品和技术研发的投入,2010年公司菜品研发费用投入65万元,技术研发费用投入60万元,共计研发费用投入125万元,比上年增长约13.64%。研发上的投入使公司菜品技术管理、技术研发等工作取得了新进展,进一步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中国全聚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上半年度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如下:

1.主要会计数据。

2.主要财务指标――杜邦分析法。

其中,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净利率*权益乘数= 5.47%×1.59=8.70%,

产权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4.89÷(13.1-4.89)=59.56%

对于绝大多数公司来说,净资产收益率是更加合适的管理业绩衡量标准。该指标是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反映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用以衡量公司运用自有资本的效率。该指标值越高,说明投资带来的收益越高,营运效益越好。资产负债率反映债权人所提供的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重,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债务越少,自有资金越雄厚,财务状况越稳定,其偿债能力越强。产权比率反映了企业自有资金偿还全部债务的能力,这一比率越低,表明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债权人权益保障程度越高,承担的风险越小。毛利率是毛利与销售收入(或营业收入)的百分比,企业要经营盈利,首先要获得足够的毛利,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毛利额越大,毛利率越高,利润总额也越大。营业净利率指净利润与营业收入的比率,它反映企业营业收入创造净利润的能力,是企业销售的最终获利能力指标,该比率越高,说明企业的获利能力越强。从营业净利率的指标关系看,净利额与营业净利率成正比关系,而营业收入额与营业净利率呈反比关系。公司在增加营业收入额的同时,必须相应的获得更多的净利润,才能使营业净利率保持不变或有所提高。通过分析营业净利率的升降变动,可以促进公司在扩大营业业务收入的同时,注意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盈利水平。

从上述主要会计数据及财务指标中可以看出中国全聚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2011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80298.00万元,营业利润达到45474.61万元,净资产收益率是8.70%,资产负债率是37.22%,产权比率是59.56%,毛利率是56.63%,营业净利率是8.77%,说明该公司长期偿债能力较强,盈利能力较好,企业的财务状况良好,经营成果稳定,未来发展能力强劲。

三、我国餐饮业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餐饮市场将呈现出连续增长的良好态势。国家依靠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政策,将居民的消费能力释放出来。2011年,随着《全国餐饮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3)》的深入推进,餐饮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将继续扩大。而且,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旅游经济的重视,国内信息技术和高速交通等旅游业软硬件配套设施的日益完善,将使旅游业步入黄金发展期,而与旅游相关的餐饮业将从中获益。从一定程度上讲,餐饮行业是完全竞争的行业,行业集中度相当低,未来发展的趋势是行业集中度大幅提高,有待于规模企业的整合。未来,我国餐饮业的发展趋势将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餐饮业的发展模式呈现出规模化、标准化和集团化。当今社会,放心消费已成为消费者心目中的一个共识,消费者更加信赖认可大品牌或连锁餐饮企业,更倾向到这些店面用餐。因此餐饮企业扩大经营规模,树立自己企业品牌特色形象,吸纳更多的消费者,已成为各餐饮企业的一个重要法则。

2.快餐业将快速发展,其市场占有率将占到整体餐行业的40%左右。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都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很多人都选择外出就餐,快餐式的生活模式将进入更多的白领阶层和普通家庭中,而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快节奏的生活,优其是以早餐、中餐为主,这样就促进了快餐业的快速发展壮大。

3.未来餐饮业发展的主题将成为节能、环保、生态、绿色、安全。餐饮企业除了要按照规定的条件经营,其长久生存的根本还在于对企业成本的控制,对食品安全的保障,以及积极响应国家节能、环保的号召。在经营过程中,餐饮业日常经营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将主要集中在节能、环保、生态、绿色、安全等方面。

4.餐饮融资扩张,已成为国内餐饮业加速发展扩张的一种新模式。目前国内优秀的餐饮企业已经开始提炼经营技术、申报餐饮专利、积淀品牌价值、整合上下游资源。融资扩张成了国内餐饮业加速发展的新模式。小肥羊、俏江南等众多餐饮业已开始吸纳资金,快速扩张。2011年将有更多的企业进入餐饮行业,加快该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5.网络营销、数字化营销将成为未来餐饮营销的新热门。随着3G网络的开通,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更多消费者会在网上寻找一些特色、优惠的餐厅用餐。很多餐饮企业也会通过网络营销吸引更多的顾客光临。在经营上,餐厅设置了电子菜单进行电子点餐,从点餐到菜单都利用电脑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出菜速度,有效节省了人力成本,解决了经营中的成本问题。网上营销、数字化营销等电子商务手段将成为餐饮业很流行的一种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2011-2015年中国餐饮行业投资分析及深度研究咨询报告.51行业报告网,2011-8-19

2.2010年我国餐饮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合智情报工作网, 2010-06-10

3.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2010年中级会计资格财务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篇8

关键词: 铁路信息化 铁路高职院校 高技能人才 培养模式

引言

由于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当今世界已进入数字时代、信息时代,各行各业都无不进入信息化过程。铁路作为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大众化交通工具,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肩负着提供运力支持、当好先行的重要历史使命,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依靠信息化提升铁路产业[1]。铁路信息化对轨道技术人才的需求非常紧迫,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的培养迫在眉睫,这对铁路院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人才培养要求,那么,铁路高职院校如何转变观念,跨越思维,探索出一条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值得思考。笔者受文献[9]的启发,在总结传统培养模式的特点基础上,借鉴国外的和其它相关行业的培养模式,对铁路信息化背景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深入探讨。

1.铁路信息化的特点

为实现新时期新阶段铁路跨越发展的战略任务,铁道部颁布了“铁路信息化总体规划”,提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铁路的运输信息系统的总体目标、体系结构、发展战略与实施策略。铁路信息化建设必须适应铁路高速化、重载化及密集化的发展趋势,突出运输组织、客货营销和经营管理3大领域,以东部铁路和繁忙干线为重点,积极发展新一代调度集中系统、综合调度信息系统;完善运营管理各专业系统,建设运输智能决策系统和铁路电子政务系统;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建设[1]。铁路信息化具有以下特点:

1.1 覆盖范围广。

铁路信息化覆盖运输安全、运输组织、技术装备、客货营销、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信息技术的广泛渗透和关联带动作用,将对各生产要素起到催化作用,可以使我国铁路以较高起点推进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

1.2 信息关联交叉。

铁路是由车、机、工、电、辆五个系统构成的网络型基础产业,各个子系统都围绕列车的安全、高效、优质运行而发生关联协同运动。协同关联运动的关键在于为了实现运输生产的某一特定功能,相关部门、工种密集,工作、职能交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作业点、联动线、协作网”,“多重作业联合、多元部门集合、多级信息传递”,构成铁路系统的综合立体交叉网络的节点,相互关联的各种信息系统构成了铁路运输生产系统的神经网络[3]。

1.3 系统规范有序。

铁路信息化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车、机、工、电等各个部门和单位,所以必须有一个科学、协调、有序、健康的体系结构指导其建设。铁路信息化的目标是“保证铁路信息化有序、规范和可持续发展,将国内外先进的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铁路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不断调整和完善铁路的各种信息系统,深入开发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专业信息系统的效益,实现铁路市场营销社会服务、运输生产安全保障、运输组织管理决策等方面的现代化,……”。[3]

2.铁路信息化发展竞争力战略模型中人才的地位

“钻石理论”是波特在竞争优势理论中提出的[8],它重视企业外部条件,从产业和企业竞争力的角度出发,研究一个国家决定和影响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各种因素,不仅能够全面反映出目标市场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而且可以反映出企业的内部结构、战略选择,以及同业之间的竞争关系,可以从各个层面系统地为提升竞争力、确立竞争优势提供分析体系和研究方法[4]。

文献[4]引用钻石理论建立了铁路信息化竞争力战略模型,如下图1所示。

这个模型把铁路信息化竞争力细分为拉动力、推动力、引导力和支持力。从这个模型可以清晰地看到“人才”是铁路信息化的重中之重,是支持力,在推进铁路信息化的过程中,每年需要数以百万计的具有铁路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各类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交通技术、现代管理技术、现代物流技术及电子商务技术的应用型专业人员,因而对这类人才的培养需求更为迫切。

3.铁路信息化对高级技术工人的要求

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而高职教育如何适应现代化的发展,培养出适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新型人才,是摆在高等职业教育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6]。这个课题对铁路企业尤其突出。

铁路信息化注重的是信息的及时精准、实时传递与集成共享,力求技术与管理结合,企业内部组织的功能越来越趋向柔性化。安全运输生产依靠及时准确的信息,信息化的过程需要人才和知识。使用先进的设备和建立完善的计算机网络是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但它并不是信息化的全部。只有重视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合理利用,才能保障整个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铁路信息化对各个岗位的作业人员提高了更高的要求:

3.1 强调创新意识,强化全局素质。

信息化的过程是企业员工素质提高的过程,是体现创新精神和协同精神的信息化企业文化逐渐树立的过程,企业员工已不再仅仅是孤立的、局部的、独立的单元上简单的作业者。铁路信息化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较其它行业更加突出,所以高职院校更应该注重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创新意识等全局素质的培养。

3.2 强调综合能力,强化现代技术的应用能力。

铁路信息化对高职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的是高素质技术应用型、综合型、创新型人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一线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的主力,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获取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3.3 一专多能,知多识广。

铁路企业运输生产服务过程的信息集成具有突出的复合特性,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更高,要求“专”而“广”。现代化、信息化背景下的铁路岗位已不再是简单的单技能作业,工人除了要精通某一专业技能外,还要具备熟练运用数据信息进行交流的本领,这里涉及现代轨道交通技术、数据库及网络技术、现代管理及物流技术等,所以学生的知识结构应该是“一专多能、知多识广”,要“专一门,通两门,知全路”,只有这样才能在铁路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更好地适应岗位调整及技术更新的需要。

3.4 具有学习能力、分析判断处理能力。

信息时代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迅猛发展,任何培训都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现代人必须学会“学习”,具有“学习能力”,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更要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大量的学习,掌握分析判断的能力;通过反复的、坚持不懈的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深入刻苦的学习,把握应急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学习能力对信息化背景下的铁路职工尤其重要,没有学习能力就跟不上现代铁路高速发展的步伐,终将被淘汰。

4.铁路信息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应把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创造性思维、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际技能作为育人的目标。根据铁道部制订的“铁路信息化总体规划框架”,针对现代铁路高速发展的特点,为体现“与时俱进、育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要培养出适应铁路信息化需求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及时改革培养模式,适时调整教学组织。

4.1 教育理念――培养素质是育人之本。

素质教育永远是教育的基础。信息时代,社会竞争异常激烈,优胜劣汰更加突出,迫使终身职业向多次择业转变,劳动者应具备不断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能力,具备不断挖掘自身潜力的能力。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强调职业素质的培养,强化岗位技能的培养,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对于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熟练掌握和运用,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主动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善于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开拓新领域。

根据铁路信息化的特点,更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高度关联的全局观念,突出培养学生建立超强的责任意识的自觉性,教育学生在铁路岗位上必须始终树立安全就是生命的理念,强调一丝不的工作态度和优质的服务就是安全生产,牢固树立小岗位、大铁路的整体意识。

4.2 课程体系――构建“大平台、小模块、模糊群、重定向”的创新结构。

铁路信息化以运输生产过程的多种知识融合为基础,将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交通技术相结合,涉及运输生产的全过程,因此新的轨道交通技术高职课程体系必须根据多学科交叉、综合性的要求来构建,让所有学生在“培养适应铁路信息化的应用人才”这一共同目标指导下,重新搭建铁路信息化人才平台下的“一专多能、知多识广”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形成“大平台、小模块、模糊群、重定向”的课程体系结构。

4.2.1大平台。是铁路各不同专业或专业方向(机车、车辆、信号、运营等)所需的共同知识、共同技能或专业方向所需的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将原来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界定、整合、取舍和拓宽,形成具有共性意义的课程体系。大平台上,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坚持“必需、够用”原则,将部分专业基础课作为专业课中的一个模块,简化纯理论,突出理论中的实践。铁路信息化包括运输生产过程数字化、运输调度数字化、运输统计和服务数字化、企业管理数字化,在大平台上要加大计算机课程中与铁路信息化相关的知识的培训,可根据专业方向适当调整课程权重。

4.2.2小模块。是专业课或专业方向特定的知识和技能。

4.2.3模糊群。是在小模块划分时根据专业相关或相近的程度,适当模糊课程的界限,促使课程融合,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能力,有一定自由度地个性化选课,形成“一专多能、知多识广”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进而达到“专一门,通两门,知全路”的知识体系要求。专业模块将实践课和理论课融合一体,强化实践,在实践中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4.2.4重定向。以3年制的高职为例,采用行业―专业群集(铁路――车、机、工、电、辆)模式,前3个学期在大平台上学习,后3个学期重定专业方向,让学生在校期间先对铁路行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初步的了解,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点,重定向选择专业方向,每种选择都提供一系列与一组专业群的相关课程,将大行业和小专业教学结合起来。

4.3 教学模式――侧重创新、实践、应用、个性的新模式。

加强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教学改革和创新要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积极倡导启发式、引导式、开放式、探究式等教学模式,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和研究性学习。

大胆创新,突破传统的“点―面”的模式,逆向思维,从“面”入手,首先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扩展到复杂的理论知识。教师要“授之以渔”,重视实践,让学生通过实践,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开拓创新,乐于研究个性化,进而学会“学习”。“学习”是一种能力,具备这种能力有多种途径和方法,有学校学习、培训学习、网络学习、多媒体学习、交流学习和自学习等;具体的方法有应用性学习、创造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指导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等。

还可以采用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培训融合的模式,以及工作本位学习、学校本位学习和联合活动等模式。

4.4 教学方法――探索和推广“行为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铁路属于特殊行业,教学中的专业实践不可能全部深入到运输生产一线,学校要花大力气构建数字化运输生产的仿真平台,让学生通过仿真系统参与实践,了解铁路是如何实现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流动,完成运输生产的全过程。在教学中通过真实应用背景项目的引入,让学生对运输生产的计划部署、调度指挥、跟踪监控、安全分析、数据统计、信息处理等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将模拟演练贯穿在各教学模块中,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演练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实施、总结、分析、对比,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探索和推广“行为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5.结束语

铁路信息化对人才需求特别紧迫,铁路信息化对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从素质、能力、知识、学习等方面提高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培训机构必须从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上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新整合。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在大平台、小模块、模糊群、重定向的课程模式下建立“一专多能、知多识广”的知识结构,达到“专一门,通两门,知全路”的要求,以适应现代铁路的高速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马钧培.中国铁路信息化建设与展望[J].铁路计算机应用,2005.2,95.Vol.14.NO.2.

[2]马建军,许红,杨浩.铁路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研究[J].交通与计算机,2006,3,(第24卷)总130:77-81.

[3]汪晓霞,陈春阳,李学伟.实现铁路跨越式发展的信息化重点任务研究[J].中国铁路,2003.12.

[4]孙亮,汪晓霞.基于竞争力的铁路信息化战略体系[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03:175-176.

[5]《铁路信息化总体规划研究》课题组.铁路信息化总体规划研究报告[R].北京:北方交通大学,2000:26-27.

[6]俞仲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2002,(5).

[7]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3,(3).

篇9

1.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铁路运输安全管理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当前,我国铁路运输安全管理体制相对宽泛,缺乏针对性的技术管理方案,安全管理有效性较弱,不能从细节入手,将安全管理落到实处。此外,由于安全管理体制相对简单和笼统,形式化较为严重,使得管理团队对于安全管理方式方法的把握不到位,因此会出现管理团队束手无措的尴尬局面。此外,铁路安全管理体制只是形式上的制度,对于铁路安全管理的相关信息及数据的处理相对滞后,因此,难以形成严格化的、系统化的专业信息交流与互动。此外,安全管理的执行力不够顺畅,往往是上级要求和重视的情况下,铁路运输安全管理才得以贯彻和执行,缺乏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不能将安全管理观念深入到各个环节中。

2.铁路运输安全管理团队专业化程度较低。铁路运输安全管理团队的专业化程度将直接影响铁路运输安全,成为铁路运输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一大问题。铁路运输管理的行政化体制下,运输安全管理团队人员队伍建设存在较大的随意性。铁路运输安全管理团队的专业化程度影响着铁路运输安全和铁路货运管理的水平,由于铁路运输安全管理团队的专业性技术不够强,再加上缺乏长期有效的、专业化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得管理团队整体的专业化程度受到限制,不能较好的开展铁路运输安全管理活动,对铁路运输造成一定的影响。

3.铁路通信工程建设存在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在全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和应用,铁路事业的信息化和数字化趋势日渐深入。铁路通信在铁路正常的运行过程中发挥着保障性的作用,是铁路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支撑,是保持铁路各管理部门进行信息交流互动,保持信息联动,保证铁路平稳运作的一项重要工作。伴随着铁路列车向高速化的方向不断发展,为了确保列车的平稳运行,提高列车运行过程中的信息互动,提高列车控制系统性能,进一步实现有效的人机控制,亟待建立一个功能更加完善、技术构成更加先进的铁路通信网络。铁路通信工程施工活动顺应信息社会发展趋势,要求施工过程中注重技术的管理和创新,在传统的通信工程施工技术的基础上实现大幅度的飞跃,促进铁路通信工程施工技术的科学化、数字化、信息化,实现铁路通信的快速升级,从而使铁路通信网络在国民经济中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铁路运输过程中,为了适应当前铁路速度不断提升和运载量增大的特点,铁路通信工程必须作为一项重要手段。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对铁路通信工程施工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必须从我国铁路通信工程施工的发展现状出发,在对铁路通信工程施工技术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抓住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实现铁路通信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

4.铁路运输监管体系不健全。铁路运输监管体系不健全是影响铁路运输安全的另一个因素。监管体系不健全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监管体系的持续性不强和监管体系的执行力度不够。铁路运输管理条例中不缺乏相应的监管体系,在通过分析监管体系我们不难发现,当前我国的铁路运输监管体系未能实现微观的安全监控的目标,只是从宏观上加以把握和调控,执行力不够。此外,铁路运输公司未能建立起长效化、制度化和体系化的运输监管体系,因此,监管体制执行的持续性不强,对铁路运输安全构成一定的隐患。

二、铁路货运管理体制改革方案

1.增强市场适应性。增强市场的适应性,加强市场化改革是铁路货运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点和核心工作。当前,我国铁路市场自2008年以来盈利额不断下降,2013年一季度净亏损为68.76亿元,铁路行业负债累累,严重影响了铁路基础性设施的建设和发展,而作为铁路公司收入的主要来源,货运运输体制改革首当其冲。当前我国的铁路货运运输以大宗货物为主,其中煤炭的运输量占据首位,然而大量货物的运输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只能寻求其他的方式加以运输,因此急需加强铁路货运管理体制改革。改革首先应从货运价格改革入手,应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运输需求的变化适当调整铁路货运定价,适当提高铁路货物运输的价格。此外,要促进货运流程的改革,以充分提高货运运量,实现多式联运的方式,从而实现“门到门”的运输,要进一步深化“实货制”运输方式改革,加强营销力度,简化货运受理方式,为铁路货运范围和效率的提高创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2.坚持以“服务型”导向为依据。当前我国铁路货运管理体制改革的另一项重要措施是加强转变经营管理观念,以“服务型”为导向,让更多的货主感受到实惠和利益,增强货主的安全感。铁路货运管理体制改革应该坚持服务型的原则,使得货物运输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因此,我们需要从货物运输管理的实际情况出发,为货主提高便捷、实用、精简的货物办理流程,进一步降低货物运输办理门槛,让更多的货主选择铁路货物运输。此外,铁路货物运输要充分尊重和适应市场的发展要求,增强运输的灵活性,从货运运输的需求出发,调整货物运输的运输方式和管理方式,为货主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要进一步提高运输效率,要以最简单、最全面、最快捷的方式办理货物运输,为货主提供最大的便利,增强货主的满意度。

三、结语

篇10

关键词:电子签章 合同管理系统 法律效力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1-0104-02

一、合同管理系统的流程及电子签章的重要性

在研究合同管理系统的过程中,首要的是了解合同执行的各个环节,及其相应模块功能分析和业务处理,确保合同管理系统的流程能够顺畅执行,各层级之间能形成有效的关联与互动关系。研究多数合同系统的功能及操作流程,主要包括合同文本处理、合同审签流程、电子签章生效、合同执行与付款、合同变更与终止等业务模块。

第一:合同文本处理。合同管理系统的合同数据的唯一入口,用户可根据系统既定的合同模板规范,在系统中准确填报合同基本信息。生成合同文本的过程可以手动录入合同的必要信息:包含合同甲乙上方信息,合同标的,合法规定的相关合同的交付时间、交付物形式、付款形式及付款要求、合同验收标准、知识产权规定等。根据合同的不同形似可以选择不同的合同模板,其中合同关联信息以附件形式上传。对于合同文本处理部分,通过录入信息转化为合同模板内容,并支持生成word、pdf合同文本及导出操作等。

第二:合同审签流程。合同审签流程实现合同信息的电子化审批过程,要做到合同审定环节的可定制,审批顺序可调整,合同审批过程可监控,处理意见可追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合同双向审批过程,合同审批人员需要根据具体法人单位的管理特点设定审批环节,每个审批环节均可以查阅合同文本信息,供审批人做出审批判断。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可以进行逐级审批,审批流程结束合同可以进行电子签章。

第三:电子签章生效。电子签章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确认性。在线合同要求甲乙双方均可以使用电子签章,保证合同在线文本的有效性。甲乙双方的企业信息需要利用工商、金融渠道进行信息的企业信息的认证,并获得电子签章密钥介质。通过合同管理系统对于签章时间控制,避免甲乙上方同时操作同一份合同。签章完毕的合同作为有效合同文本被保管成PDF格式文档,可以被调阅、下载、跟踪文档变更。

第四:合同执行付款。合同的执行过程中必然有时间约束、合同交付内容及质量、合同款项的支付等新信息。信息化系统可以根据客户在合同管理系统中录入的时间、费用等信息对于合同执行进行管控和约束。除此之外,要对约束条件进行集中分析,要对合同的交付内容进行分析,时间不能早于合同起始时间,或晚于合同终止时。

第五:合同变更与终止。根据合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不可预知的情况,可能会导致合同或终止。需要变更合同时,需申请合同变更申请,并由双方确认变更后的合同条款。双方单位进行确认并同意后,可以启动合同审签流程,保证变更后的合同真实有效。

二、电子签章合同的法律有效性

电子签章是保证合同有效性的核心。电子合同的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电子签章的设计与实现就显得十分重要。为保证信息的真实性与安全,书面合同需要由当事人和负责人签章、盖章,以便让双方识别是合同责任人,认可合同内容的同时确保合同具有法律效力。依靠技术手段识别电子合同签章人的真实身份,保证电子合同的安全性和真实性,是电子签章在合同管理系统中起到的核心作用。

电子合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具备有效的法律依据。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电子签章合同要结合法律相关要求,对其进行集中管理,确保电子合同的法律有效性同时,提高其社会影响力。第一,要从立法方面承J电子合同具有合法的书面效力,提升其在法律条款中的价值,解决电子合同法律效力问题。第二,要集中解决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问题。通过我国《新合同法》第三十二条规定:“自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时合同成立。”的分析,能对相关内容进行理解,也就是说,电子合同一般不具备传统概念下的书面正式文本,同样也有了新的概念和方式。伴随着电子签名法和新《合同法》的使用,从法律上给予电子签名以充分的认可,对电子合同的真实性与有效性进行证明和鉴定。

确保使用电子签章企业的合法性。使用电子签章进行合同签署的企业必须具备正式法人合法经营权,即营销执照。可以通过工商网、全国征信网等进行企业网站进行实名认证后,具有企业主体的法律经营主体的认可。通过上述方式进行认证的企业,可以获得唯一识别身份的CA密钥,确保电子签章使用企业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三、电子签章技术分析和应用

1.电子签章技术内涵

电子签章技术是传统印章图片的升级版,建构一个区别于所有实体印章的印章机制,保证整个合同签署过程的唯一性和合法性。

从技术上讲,电子签章,泛指所有以电子形式存在,依附在电子文件并与其逻辑关联,可用以辨识电子文件签署者身份,保证文件的完整性,并表示签署者确认电子文件所陈述事实的内容。从广义上讲,电子签章不仅包括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非对称性密钥加密”,也包括笔迹辨别、指纹识别,以及新近出现的眼虹膜透视辨别、面纹识、DNA识别等。目前,最成熟的电子签章技术就是“数字签章”,它是以公钥及密钥的“非对称型”密码技术制作的电子签章。我们通常所说的电子签章也是指数字签章。运用一种名为“非对称密码系统”(Asymmetric Cryptography)的技术来对发文者的电子文件作加、解密运算,其目的是使收文者可确定电子文件的发出者是谁、该电子文件在传输中未遭篡改并保证发文者不能否认其发文的行为。

电子签章广泛应用,借助实体密钥能保证合同管理系统签章流程的完整度。电子签章用户在电脑中使用CA认证证书控件,保证U盘结构和PIN码之间的对应关系,也能有效实现签章管理及签章程序。电子签章合同管理技术遵循的规范主要包括Data Encryption Standard算法、SSP02算法、R.Rivest-A.Shamir-L.Adleman算法以及散列算法等。

2.电子签章技术特征

电子签章之所以应用效果符合时代需求,主要是基于其内部数字化参数结构的有效性和科技性,能提升整体运行结构和运行参数的完整度,确保印章管控系统贴合实际需求,确保整体管理层级和管理需求得到满足。

第一,电子签章技术主要是基于公钥基础设施建立起来的,能保证文件的真实性和安全完整性,并且由于电子签章的唯一性特征,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一旦双方利用电子签章进行合同签订,即时生效后,就产生不可抵赖性,真正实现了印章图片的业务数字化。第二,电子签章技术在运行过程中,借助密钥介质实现签章权限的有效运行,只有掌握和了解密码的人员才能有效使用该U-key的介质进行签章。第三,在实际项目运行过程中,主要是利用印章对整体系统进行集中验证,一旦文档出现了篡改和恶性变动,都会对时间和具体改动条款进行历史痕迹标注。第四,在应用电子签章技术的过程借助计算机网络实现,从而能保证其签章行为克服空间障碍。由于没有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签约的方式能实现最便捷有效的执行。第五,基于电子签章的唯一性和安全性,在实际技术运行时能对用户身份进行识别和确认,并且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电子签章使用人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电子签章在合同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现阶段随着互联网、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开展,企业与企业间,企业与用户间的合作不断加深,合同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也变得越来越广泛。网络交易双方来说,如何确认对方的身份真实可信,如何确认对方发来的电子合同真实性、完整性、可信性和不可抵赖性是首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人们在使用合同管理系统的同时,也更加注重电子签章合同的法律效力问题。本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提出了电子合同的安全需求,阐述电子签章通过数字证书保证合同各方的身份真实性和合法权益。目前合同管理系统根据业务流程的要求,能够提供电子签章功能。实际使用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合同文本及审签处理,确保能对不同合同进行统一或者个性化的审签流程。合同订立双方均能够获取到有效的电子签章介质,能在标准化合同管理运行流程中有序执行。

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启动电子签章后,买方和卖方要对自己的相应行为进行合同文本的确认,双方能看到完整的合同文本,完成了对相应合同条款进行集中审定之后,可以进行电子签章操作,避免合同操作的重复性。买卖双方能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进行集中的合同信息管理与执行,从而提升整体管控结构和管理层级的有效性,并且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利用电子签章技术进行合同签订,也能有效提高整体项目运行系统的有效性,也满足了电子商务无纸化的办公需求,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变化。对于企业来说是资本的节省,效率的提升。

结束语

本文以电子签章在合同管理系统中的使用方法、法律依据、技术实现方式为核心内容,对标准合同以及协议合同建立过程中,要对合同文本进行电子签章的运行方式要符合实际需求。

总而言之,合同管理系统结合了电子签章技术,在提升合同安全性和效率的同时,确保电子合同签章的操作技术和流程满足实际需求,真正实现合同签订方式和运行模型的最优化。将电子签章技术应用到合同管理系统,有效提升企业综合管理能力的同时,更能有效增强企I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黄敏,赵艳,王海瑶等.基于数字签名和数字水印技术的电子签章算法研究[J].河北工业科技,2013,29(03):149-154.

[2]朱建伟,杨丙洲.天津钢管制造有限公司电子商务合同管理平台开发与应用[J].天津冶金,2015,36(05):47-49.

[3]何欣.电子商务立法的两个基本问题--浅论电子合同及电子签章[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03):33-36.

[4]罗清彩,电子合同课题组.基于电子签章技术的电子合同平台设计与实现[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6,18(03):78-80.

[5]谢汉天.工作流Petri网建模在电子合同系统中的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29(10):65-68,72.

[6]王昕.网络环境下企业间运营模式优化探讨--基于电子合同服务平台[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10(10):8-10.

[7]高瑾.B To C 电子合同若干问题研究――当当网千人维权案引发的思考[D].内蒙古大学,2013.

[8]张飞,肖刚,程振波等.基于时间戳服务的电子签章验证方法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14,37(03):3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