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堂优秀课例范文
时间:2023-09-04 17:15: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课堂优秀课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名师课堂的精彩,不在于课堂有多么完美,而在于平常之处显示智慧。新生代语文名师们的课堂。是生命的课堂,是智慧的课堂。他们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关教学活动整体的真理性的直觉认识,就是一种课堂实践智慧。学习和研究诸多名师的课堂实践智慧,为己所用,对我们一线教师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课堂实践智慧不可言传,只能意会,因此不是通过一般意义的学习所能获得的。也就是说,实践智慧的获得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形成,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展。对于名师的课堂实践智慧,我们不仅要学习、研究,更要实践、反思,而后再实践,再反思,如此往复,让名师的课堂实践智慧催生我们的课堂实践智慧,提升我们的专业化水平。
为此,我校组织广大语文教师走近名师,研究名师的课堂实践智慧,探索小学语文新生代名师课堂实践智慧生成的途径与方法,感悟他们先进的教学思想,领会他们的教育追求;通过对具体的教育情境和事件的关注、反思,将感性的、表面化的经验提升,生成自己的教学实践智慧,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提升自己的教学思想,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一、学习积淀
名师之所以成名,他们的课堂教学之所以闪动着智慧的灵性,最重要的是他们十分注重自身的知识积累与人生修炼,具备厚重的文化底蕴。这些不是通过听其一节两节课就可以形成的,是需要我们每个教师不断学习,潜心感悟,长期积淀的。
研究中,我们首先组织课题组教师认真阅读新生代语文名师的专著,关注教育教学杂志上介绍他们的文章,研究这些名师课堂教学实践智慧的主要特征,领会他们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感受他们高超的教学艺术和灵动的课堂实践智慧。其次组织成员广泛地搜集新生代名师的教学案例、教学实录,进行研读学习,把名师们课堂教学的形式记录下来,把其中的神提炼出来,用名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指导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活动,时时处处以名师文化的眼光来对待教学工作。在学习中,我们重点学习、研究新生代名师的课堂教学。
1.观摩录像。
在学习中,我们经常组织课题组成员观摩新生代语文名师课堂教学录像,以名师的一节录像课为研究载体,对名师的课堂进行多维解读、深入探究。我们要求老师们在观摩中不仅要“听”,还要“看”――观察课堂中学生的情绪状态、互动状态、思维状态,以及学生学习的收获;观察名师的教学思路、情境创设、气氛调节、问题处理方式等等,并进行记录和思考,感悟名师的教学艺术、教学机智,做到学有所悟,学有所得。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认为,一堂好课应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这是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的具体体现。我们在观摩其课堂教学录像时,就要求教师们观察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的具体表现,感受他情智语文的魅力。通过观摩学习这种途径,加深了对这些名师课堂实践智慧的感悟和内省。
2.研究课例。
研究名师的课例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这样可以让名师课例成为生成自己的课堂实践智慧的专业平台。课例研究是以某一具体的课为研究对象,通过学习、研究、反思、借鉴,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改进、优化和提高。具体有两种形式:一是将不同名师同一课例进行比较研究,如将王崧舟和孙双金两人所执教的《二泉映月》进行比较,找出他们对同一个课的不同处理,体会不同名师教学设计的差别以及教学理念差异,感受不同名师的教学智慧。二是将名师课例与自己的课例进行比较,找出自己教学设计的成功之处和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借鉴名师的成功做法,在反思中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课例研究,让教师用审视的眼光来看待名师课例,在比较中学习,在学习中借鉴,在借鉴中生成课堂实践智慧,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
3.赏析案例。
赏析案例也是学习名师课堂实践智慧的手段。教学案例是对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它是教学事件的真实再现,是对课堂中发生的实践情景的描述。案例赏析虽然也以课为研究载体,但不同于课例研究,它不是研究如何上好这一课,而是围绕教学中的典型事件,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展示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等,从而给人以启迪。开展案例赏析,有利于我们教师从中发现这些名师在把握教材、处理教学细节上的智慧和艺术,丰盈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升实践性智慧。如王崧舟老师教学《二泉映月》时,引导学生抓住“坎坷”一词,披文人情,品词析句,涵咏意蕴,使课堂上真情流淌,生命涌动,让人叹为观止。我们就以这个为案例,进行了深入地探讨研究,真切地感受了王老师语文教学的一种境界、一种智慧。
在教学中学习,在学习中积淀。我们又从“新课导入”“朗读指导”“语言品味”“读写结合”等方面品读名师,感受名师,深深领略名师的风采:他们的语言表达行云流水,活力四射;引导巧妙自然,浑然天成……他们的教学风格各不相同,有的关注语感培养,有的追求诗意,有的注重情智发展,有的提倡简约,等等。他们的驾轻就熟的教学艺术,幽默风趣、于文字中指点江山的大气和教学智慧,让我们叹服。通过学习,我们能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教学中自然生成智慧。
二、实践生成
教学说到底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情景化的教师精神与教育智慧的传递。教学实践是教师成长的基石,教师课堂实践智慧的生成,完全来自于教学实践。学习名师的课堂实践智慧,最根本的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
1.模仿感悟。
模仿是创造、生成的基础。学习名师的课堂实践智慧可以从模仿开始,从模仿名师的课堂教学开始,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语言、教学方法等。研究中,我们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名师的教学设计、教案拿过来,针对自己班上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一下,为我所用,通过对名师课堂的模仿,切身感受名师设计的巧妙;还可以借鉴名师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中的精妙之处,汲取其中丰富的营养。如我们在观摩特级教师薛法根的课堂教学录像《天鹅的故事》时,感到教学中他有三次“写”的训
练设计得非常巧妙,研究品析后,我们要求四年级的教师在教学时尝试着模仿运用;观摩了孙双金老师的《观察作文》教学实录后,其教学中引人入胜的开头,多层面的观察指导,情趣盎然的评点赏析以及对学生精神的关注等环节,触动着每个语文教师的心,于是有几位老师纷纷“借砖生玉”,进行教学模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模仿中,我们要求各位老师认真写下自己在运用中的得失,进行反思,这样在体会名师智慧的同时,能生成自己的实践智慧。
有时,一些有机会外出听课学习的老师听了新生代语文名师的展示课,回校后我们便开展“模拟课堂”活动,即要他们模仿所听名师之课的教学设计,上一节汇报课,既加深听课者对名师课堂实践智慧的认识,也可以让其他教师间接感受名师课堂的魅力。
当然,我们不是简单地模仿名师的课堂,而是分步推进,渐入佳境。我们既要学习他们的“形”,也要学习他们内在的“神”,只有“形神”兼备了,才能让我们的课堂也如名师课堂一样精彩纷呈,灵性飞扬。
2.好课展评。
我们观摩名师教学,不在于纯粹地扮演名师上课,不在于单纯地表演名师的教案及教学设计,而在于领悟、掌握、运用那些支撑教案及教学设计背后的的教学理念。因此,我们学名师不能囿于模仿、移植那些技术层面的东西,而是要以扎实的课堂教学研究这种真实有效的方式,来习得名师们那些支撑教学理念的精髓。只有将名师先进的教学思想同自己的教学实践有机融合起来,才能不断地叩问课堂实践智慧的真谛。
在教学中学会教学,在实践中生成智慧。为此,我们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好课展示活动,以活动促发展,在活动中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如课题组教师优课赛、课题研究汇报课、观摩课等系列活动。每一次好课展评,都是一次教学风采展示,都伴随着教学反思,同伴点评,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火花,在对话中创生智慧,从而提高了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同时,我们关注教师常态的课堂教学,通过听随堂课,了解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将学到的名师的教学艺术、教学智慧有机、有效地渗透到教学中,在实践探索中,课堂实践智慧得到了发展和提升。并形成各人自己的教学风格,促进了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三、写作提升
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实验中提出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他认为专业写作能引导教师从各个层面对教育实验与自身进行反思,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改进日常的教育实践。
之所以将教师的写作称为专业写作,是因为这种写作不同于文学创作,它具有很强的专业化特点,它应是我们对教师自己教育教学生活的一种记载或研究方式。对我们教师而言,专业写作首先是一种研究,需要实践、需要思考。在写作中,教师能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从而不断产生顿悟,增强自己的科研能力、感悟能力,再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新思想,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及时反思和总结教学行为,激活自己的课堂实践智慧。从某种意义上讲,专业写作是课堂实践智慧生成的催化剂。
我们研究新生代名师的课堂实践智慧,也需要引领教师进行专业写作,及时总结点点滴滴,记录教学实践中的成功与失败,对课题研究和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提炼、提升、发展,形成丰富的教学经验,并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不仅是打造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队伍的需要,更是将这些名师的思想观念、实践智慧发扬光大、传承创新的时代需要。
专业写作可以采用教学随笔、教学日志、教学叙事、教学案例、教学反思等表达方式,写写对名师教学的感悟,写写学习名师的体会,写写模仿名师教学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等。通过专业写作对课题研究中所思、所闻、所想、所感、所悟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中流淌的思想、灵感的顿悟、思维的碰撞、智慧的火花进行提炼和升华,揭示出内在的价值与蕴涵的教学思想,不断将实践经验内化为理性认识,如研究了薛法根老师的《天鹅的故事》课堂教学后,课题组的老师抓住了其中三次“写”的巧妙设计,撰写了《感知・感悟・提升》一文;听了窦桂梅老师的几节课后,觉得她的课大气而又不失精致,豪迈而又不失柔情,便撰写了《享受“玫瑰”的芬芳》一文;模仿孙双金老师《观察作文》的教学设计上了研究课后,写下了课堂教学反思《巧妙借“砖” 轻松作文》一文,等等。在写作中,我们更深刻而又更理性地感悟了新生代语文名师的教学艺术和实践智慧,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
篇2
一、改革课堂组织转变交往方式
本次课程改革最大的亮点就是要转变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接受型学习方式,提倡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其他方式并存的学习方式,实际上就是要转变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就是课堂的交往方式,要实现这一转变就必须像这个课例一样,做到两个尽可能多:一是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空;二是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
请看《黄河化险》的教学设计:1.自主学习:(1)请用自己的话概述故事情节。(2)思考课文题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生小组讨论后得出:遇到什么险?如何来化险?一下就抓住了课文内容的关键也是课文的重点)。2.浏览课文,找出中央纵队遇到了哪些危险?如何化险为夷?教师巧妙地将学生没有预习过,并且长达十二页课文的学习指点到了要害之处,使学生学会了既能把长文章读短,又能把短文章读长的本领。也给我们如何把长文章短教提供了范例。这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3.拓展学习:思考讨论,带领中央纵队成功化险的原因?五名学生的回答可谓精彩,而教师归纳更见风采(镇定从容的气度,料事如神的才略,非凡过人的胆识,气壮山河的魄力)。4.情感培养:读了课文后把你最深刻的感受记录下来,写几句感言。教师适时引导:同学们,我们是否因之增添一些临危不惧的胆识和魄力呢?一句点拨既注意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又无形中将学生的价值观引向正确的价值取向(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向往之情),足见教师的智慧。
课例的每一个环节都在展示学生的精彩,每一个问题都是由学生发现而后解决,学生无疑成了课堂的主人。这又使我想起新一轮课改实验区宁夏灵武市马燕平局长的那句话:课堂不仅要展示教师的精彩,更应该展示学生的风采。勿庸置疑,整个课堂无论从问题的呈现,还是活动形式的安排,教师已将学习的权利完全彻底的交给了学生。
二、注意感悟体验结合学生设计
因为文学作品具有情感性与模糊性,因此当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了文本的基本含义,进而感悟到深层含义时,要适时地加入学生的多元理解(个体的体验与感悟),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如《黄河化险》课例的作业设计:读了课文把你最深刻的感受记录下来,写几句感言。当然不同的学生肯定会有不同的感受,但毕竟是各人独特的感受,是个体自我生命的升华,这不正是新课程所追求的吗?我们深深感到:没有了感悟,体验只能是虚情假意的客套,没有了体验,感悟只能是程式化的表述。感悟与体验是密不可分的,而这一设计巧妙地把学生个体的体验与感悟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又未偏离文本正确的价值导向。
篇3
关键词:校本研究;中职名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9-0061-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学术带头人,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目前,中等职业教育正从注重规模扩张转入注重内涵提升阶段,随着中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培养科研型、专家型教学名师已成为当务之急。近年来,部分省市启动了“中职名师培养培训工程”,为中职名师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名师的成长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更需要教师的自我反思、自主完善和主动发展,而校本研究是中职名师成长的必由路径。
中职教师校本研究的实践重点
校本研究就是以校为本,以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教学研究。校本研究应倡导“立足课堂,回归实践,行为跟进”的理念。
立足课堂:凸显教师为研究主体 教育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华东师范大学顾泠沅教授曾说:真正的名师是在学校里、课堂里“摔打”出来的。调查问卷“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怎样的专业指导对教师的帮助最大?”教师们选择最多的是:课改专家与经验丰富教师共同指导课堂教学(占72.4%)。我国众多优秀教师、教改先行者的成长历程无一例外地显示:“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近年来,随着中职招生规模日渐扩大,学生差异日益突出。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苦、课堂教学效率低、学生学习质量低下,这是目前各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中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也不断提高,但由于未能深入扎根课堂,难以凸显教师作为研究主体的作用,因此研究效果并不理想。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自我反思流于形式,同伴进入课堂情非所愿,专家进入课堂来去匆匆。而相对于专业研究人员,一线教师更了解课堂,更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有更深刻的体验。“回归课堂,关注课堂,研究课堂”,这是校本研究的基点。校本研究只有立足于课堂,解决目前中职课堂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才能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回归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智慧 教师的专业发展依靠实践性知识作保障。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和提炼后形成的,并通过自己的行动做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及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教师实践性知识具有行动性、情境性、反思性与个体化等特征,其主要内容包括自我知识、学科知识、学生知识、情境知识等。教师作为研究者、反思性实践者,实践性研究理应是其校本研究的主要方向。部分教师并不能清晰认识中职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角色定位,好高骛远,跨界进入本该属于专业研究人员的研究领域,而忽视了自己熟悉的工作岗位,放弃了丰富的实践研究资源。校本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现实问题,而这些问题主要来源于教师的亲身实践和亲历体验,中职教师既要置身于教学实践情境中,又要注入职业教育新理念、新思想和新要求,以实践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中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把教学研究与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以及在职学习培训融为一体。
行为跟进: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 教师是在教育行动中成长的。不同的回应学习及工作环境的行动方式是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的关键性区别。问卷调查“哪种听课、评课方式对教师帮助最大?”统计结果显示,教师选择最多的是专家、优秀教师和自己合作备课,再听课、评课、指导改进(占57.7%)。目前,中职教师在职培训的机会越来越多,经历培训后,尽管掌握了一定的先进教育教学理论,并对教学改革有着强烈的探索愿望,但一到课堂,教学改革就力不从心、无从下手。由此可见,如何运用先进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新课程理念如何落实到教学行为上,仍是许多中职教师的困惑,这也是中职教师在职教育的现实诉求。校本研究正是立足于中职一线教师的内在需求,着力解决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之间的落差。要实现从理念的认同到教学行为的改进,把职教新理念切实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离不开教师“行为跟进”的全程反思,要在行动过程中反思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差距、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差距、教学设计与教学效果的差距。
中职教师校本研究的核心要素
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研究的三个核心要素,他们构成了校本研究的“三位一体”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缺一不可,如图1所示。
自我反思:教师与自我的对话 名师的成长离不开深度的自我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G J Posner)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从自己的经历、学生的反馈、同事的评价以及理论文献的解读中对自己的理念、知识、行为进行审视和分析,使自己的专业成长始终保持动态、开放、持续发展的状态。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校本研究只有转化为教师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行为,才得以真正的落实和实施。自我反思贯穿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各个阶段。教学前反思具有前瞻性,以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教学中反思具有监控性,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教学后反思具有批判性,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和评价能力。自我反思的形式有:课堂观察(包括自我的课堂观察与他人的课堂观察)、与同行或专家的深度访谈、案例分析(包括成功的、失败的或困惑的案例)、教学摄像、学生反馈、教学日记、阅读教育文献等。自我反思的主要内容包括:课堂教学(如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教学方法及策略、课堂文化等)、学生发展(如兴趣及爱好、知识及技能、策略及方法、心理及人格等)、教师发展(如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人格魅力与自我形象等)等方方面面。
专业引领:实践与理论的对话 专业引领是校本研究向纵深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校本研究是围绕各中职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问题进行的,但它不能仅依靠校内的力量,还要依靠校外专业研究人员的引领。由于中职的扩招,大多数中职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终日忙于应付日常教学工作,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教育理论知识。并且,各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师范院校的职前培养,因而导致教育理论知识匮乏,以至在教研科研过程中往往仅凭个人兴趣、习惯或固有经验进行,这既影响了教研科研水平的提高,同时也限制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相对于中职学校的一线教师而言,专业研究人员有更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及更丰富的教研科研实践经验,因而专业引领就是既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又是实践与理论的对话。专业引领包括课堂层面的合作和科研层面的合作,主要形式有学术专题报告、理论学习讲座、教学现场指导以及课题研究指导等。通过课堂研究合作,促进一线教师在课堂中的行为跟进,为一线教师实践性智慧的发展提供专业帮助。通过科研合作,专业研究人员能给一线教师以课题研究策略、方法、过程等深入指导,促使教师在行动研究中学会思考、主动反思,实现在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对话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自我学习、自我反思、自我成长的能力。
同伴互助:教师与同行的对话 同伴互助是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传统的教学往往是“孤独”或“孤立”的。教师的工作特点及工作环境,使绝大多数教师常是孤军作战,很少有相互交流分享、相互切磋的机会。尽管各中职学校普遍开展各种教研活动,但教师们的参与往往是出于行政压力或功利诱惑,普遍存在拒绝合作、表面合作、不合而作等“合作性缺失”现象,使教研活动失去了其专业价值。校本研究尤其强调集体智慧,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加强相互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互动互促、成果共享、共同发展。只有建立教师同行组成的专业合作共同体,校本研究的同伴互助才成为可能。专业合作共同体的合作不是形式上的合作,而是基于主体的意愿、可分解的任务、共享的规则、互惠的效益等四元素的真实合作。教师的教学际遇、困惑、得意和迷茫,通过同伴互助才得以相互分享;专业合作共同体通过课堂观察、访谈对话、实践反思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行动教育合作研究,校本研究才能变得更充实而富有意义。
中职教师校本研究的实践形式
校本研究的形式多种多样,课例研究、课题研究、集体叙事是校本研究的主要实践形式,三者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课例研究:促进理念与行为的重构 课例是校本研究中教师学习及反思的“支架”,也是教师直面教学、共同分享的“平台”。课例研究能够为教师创设一个安全、可信任、允许“犯错”的氛围,围绕课例,在行动研究过程中将教师的情感、态度等不可观察的因素视为重要资源。实践智慧大多数是默会的,存贮于个人经验里,镶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而课例能将实践智慧显性化、具体化。课例研究贯穿备课、说课、上课、评课各个环节,重点在于回答“做什么”、“怎么做”等问题。课例的选择可基于三点:一是关系师生成长且又难以处理的“教学事件”或“教学困境”;二是符合专业合作共同体的共同价值追求;三是适合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准备状态,满足不同发展阶段教师发展的内在需要。课例研究可以采取“一个课例,三次观课,四次会议”的方式。具体实施可分四个步骤进行:课前会议(讨论)——原行为阶段观课及课后会议(讨论新课设计)——新设计阶段观课及课后会议(讨论教学行为改进)——新行为阶段观课及课后会议(分析比较三阶段课堂教学的差异和变化)。教师借助课例,能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在专业合作共同体的相互对话中,不断寻找自身与他人的差距、设计与现实的差距,从而促进理念与行为的重构,实现理念的更新与行为的改进。
课题研究: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交融 课题研究是名师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路径。当前,中职学校教师课题研究往往存在思想不重视、时间不允许、能力不支持、方法不得当等现实问题。即便部分教师有参与课题研究的强烈愿望,但“如何选题”、“如何研究”、“成果如何转化”等问题仍困扰着他们。由此可见,提高中职教师的科研能力已是当务之急,而课题研究对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问题即课题”,中职教师课题研究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教师自己的、个性化的、真实的教学问题。因此,中职教师需要“自下而上提出问题”,但在设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时还需要有相关教育理论的支持,在进行课题研究时还要善于“自上而下输入学理”,力图做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有机结合,实现教育科学理论与实践的沟通融合。因此,中职教师,一方面,要细心观察身边的教育教学工作现象,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行研究;另一方面,要逐步积累,善于总结,将实践经验上升为有一定理论或实践价值的教育科研成果。课题研究具有更深入、更规范、更科学、更具针对性等特点。中职教师只有边教学,边研究,边总结,才能提高自身素质,逐渐由“经验型”转向“研究型”乃至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集体叙事:实现认知到情感的升华 教育叙事是记录教师职业生涯及成长历程的重要方式。集体教育叙事可理解为“我们一起讲自己的教育故事”。教师的生活就是由许许多多的故事构成,这些故事发生在教育中,是“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是当事人的真实生活。华南师范大学刘良华教授认为:教育叙事基本特征是以叙事或讲故事的方式表达教师对教育的解释和理解。集体教育叙事可按照下列路径进行:进入特定情境(确定叙事主题)——分别叙述故事(自我表达观点)——归纳共性问题(再现叙事主题)——重新讲述故事(重新组合编码)——形成叙事文本(确认评估研究)。教育叙事聚焦于教师个体经历,表述个体经验,以人文研究为取向,以自我反思为媒介,并且参与者全程合作。教师通过再现教育故事而交流经验、表达困惑、相互支持、彼此分享,从而将教育研究回归到鲜活的教育情境中。教师通过对自己讲述的或他人讲述的故事进行再评论和解释,在叙述教育故事过程中对个人的认知及情感进行反思、梳理,对个人的理念及行为进行解构、重构,从而实现认知的优化及情感的升华。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自主完善的过程,成长的路径有很多,但个性化的校本研究是促进中职名师成长的根本支撑和内在动力,是名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校本研究是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教师只有立足课堂、回归实践,在专业引领及同伴互助下,通过自身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研究才能成长为教学名师。
参考文献:
[1]顾泠沅,王洁.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J].全球教育展望,2003(1).
[2]陈向明,等.搭建实践与理论之桥——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3]王洁,顾泠沅.行动教育——教师在职学习的范式革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余文森.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J].教育研究,2003(4).
[5]沈毅,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篇4
关键词:文化生活;智慧课堂;教学课例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0-0245-186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0.073
一、文化生活课程开设意义
《文化生活》是高中政治中专门讲授文化建设,讲授我国文化进程中的节点要点,通过该门课程的开设,让学生能够了解当前生活中的种种文化现象,并获取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赏析能力和文化素养。同时让学生了解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认识到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意义,形成对文化规律的正确认知;正确正视传统文化的作用,正确面对外来文化的影响,增强文化创新的意识。将智慧课堂引入到文化生活课程板块中,可利用网络信息化带来的教学优势,极大提高文化生活课程板块教学效率。
二、智慧课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较之知识课堂而提出的智慧课堂,是以教师知识为首要立足点,发挥教师个人主观上对课堂独特的课堂认知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辅以信息化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工具,将教学更加智能化的过程。在智慧课堂中,教师要做到教学理念的转变,利用信息化的优势,将课堂智能化的转变。智慧课堂本质是一种追求创造性与智慧性的教学。(2)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教学目的要以促进学生的智慧提升为核心要素,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与互动的教学程序,教学的重点是注重学生的个人智能发展的过程。同时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化设备辅助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文化生活智慧课堂具体教学案例
(一)“体味文化”智慧课堂案例
在体味文化教学案例中,是智慧课堂应用于《文化生活》板块中的一个良好案例,首先课堂开始前,教师要对于课堂内容导入,通过智慧课堂,利用教室中的无线网络投影设备,可以将网络资源整合到课堂中去,可以在课前给予学生文化讲解片段如江苏卫视《看文化》等视频,通过让学生观看,省去传统课堂中教师面对面的教学导入环节,给予教师更多的时间讲解课上知识重点。同时,有了智慧课堂的条件,教师可以根据课堂要求,通过无线控制设备播放相关曲目和相关生活中的动态实图,设定具体的情景设定环节,生活中的京剧,乐场中的音乐,城区的建筑,影院中的电影,呈现多元化的文化,让学生感觉到文化就在身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文化感知情境。在“体味文化”的文化众评环节中,可以通过智慧课堂,在线链接相关文化点评论坛,让学生能够了解到文化在普通人眼中的定位,同时教师也可以将学生个人对文化现象的观点发表到相关论坛和讨论群组中,学生在课下也可以及时更新个人观点以及同教师及他人交流,同时也可以布置学生在课下的个人探寻文化的环节,让学生向身边的文化老人拜访,探寻老人手中的中华文化,可以用相机等录制。在课堂上教师给予学生个人探寻结果展示的机会,让体味文化课延伸到课下,让体味文化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常在。
(二)“我们的民族精神”智慧课堂案例分析
在“我们的民族精神”教学设计过程中,在课前,教师可以在网上寻找我国传统的民族精神特例以及相关主题的教育视频发给学生观看,同时可以在线小问卷调查,让学生个人思考能想到的和民族精神有关联的史实和人物,明确“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关系”这一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课程导入环节过程中,可以开篇以国家形象宣传片《人物篇》案例视频开场,通过视频中多位行业代表人物展现他们身上所显现出的优良品质,展示他们所代表的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导入环节完成后,教师可以根据视频中的具体人物Leading-Edge Chinese Agriculture杂交水稻创始人袁隆平、优秀篮球运动员姚明等,设定问题,让学生开始课堂思考,在学生简短论述完成后,教师可以在课件中预先准备好的答案呈现,同时做概要性综述,并以此为根据做发散性的课堂内容扩展,开展本节课的内容教学,进而引出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教学环节,对本课中中华民族精神内容进行讲解概述,同时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涵进行多媒体展示,其渊源、历程,通过具体案例一一展现,本模块讲解完成后,进行民族精神重要性讲解时,可以播放浙大教授郑强的民族精神报告现场视频和对于郑教授的一些个人对于民族精神的观点引导大家去讨论,积极争辩,让学生发表个人对民族文化内涵重要性方面的看法,促进课堂气氛活跃,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完成教学目标。
(三)文化的传播及其教学案例分析
通过创新实验室的应用,学生能够有机会看到所学习知识内容的产生过程,让实验室成为时光机,让学生有更好的课堂体验。在“文化传播及其影响”教学案例中,通过创新实验室的应用,教师可以将政治课堂搬进实验室中进行,通过以我国文化传播流程为特例,以时间轴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在实验室中观察到文化传播的模拟过程,实际体验文化传播的过程和其对世界的影响,学生能够对所学到的内容有更直观地理解,对所学内容了解更加透彻,辅以教师及时提问及问题发散,学生能够及时对所学内容有系统化的理解,学习积极性增加,课堂效率大大提高。这也是智慧课堂应用给教学带来的帮助所在。
智慧课堂的发展是教育的进步。政治教学离不开文化生活所带来的传承价值。而智慧课堂是政治教学的创新,在这种模式下,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体验,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加对学习的乐趣。为了学生有更好的明天,为了优化教学质量,每一位教育者都应当更新教学理念,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应该注重新时代下的互联网产物在教育中的应用。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Z].2010-07-29.
[2] 吴晓静,傅岩.智慧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J].教育探索,2009(9).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Case of “Cultural life and Intelligent Class”
ZHANG Ying
(Yucai High School, Keqiao District, Shaoxing Zhejiang, 312000,China)
篇5
学校管理团队开展了三轮智慧管理的专题学习和研讨。通过学习研讨,校级领导把握方向更准确,中层干部控制节奏更到位。常规工作实行部门主任负责制,分管校长主抓改进项目的落实。建立了教代会代表评议校级干部和中层干部制度,让管理者更具服务学校、服务教师、服务学生的意识和能力。
善于制定实施符合校情的管理评价制度。制定并实施教职工发展性评价制度,由教师自评、学生评议、同事互评、行政评议等环节组成的评价体系,学校给每位教职工发成绩报告单和发展建议,发展性评价有效地提高了教职工的工作品质,明显地改善了师生的关系、教师与职工的关系。我们还制定并实施合格、特色、优秀教研组和和谐备课组的评审制度,规范校本研训常规的落实,引导创建学科特色。制定富有学校特色的绩效工资考核方案,鼓励多劳多得,倡导优劳优酬。
二、提升教育境界,塑造智慧教师尚德之魂
1.建立教师队伍发展的共同愿景。在学校关注师生生命质量,拓展师生发展空间的办学理念指导下,我们确立了通过智慧型教师团队建设,让每一位教师的课堂充满真、善、美,都能享受诗意教学之快乐的发展愿景,努力向着上海一流、全国知名高中奔跑。
2.建立学校文化引领运行机制。完善学校文化内涵,引导全体师生认同学校文化。以校训、校歌、班旗、班歌、班规、班级愿景等为抓手,强化学校文化和班级文化的引领作用。以花园单位创建为契机,在校园内精心设计校园文化景点,让校园文化渗透在每个地方。在展我智慧、秀我风采,扬高尚师德,创和谐校园,做幸福的金中人等主题活动中,崇尚敬业爱岗精神,激发师生情、师徒情。倡导勤奋工作、快乐生活的理念,提升教职工的幸福感。
3.建设学校文化品牌。继续弘扬团结协作、求真务实、实践创新、追求卓越的金中精神,践行爱生、求实、创新、协作八字教风。汇编《小故事大智慧》等金中教育智慧集,将教师智慧固化并传承。
三、倡导读书文化,聚集智慧教师博学之气
为了促进教师的阅读和思考,学校将寒假定为教师读书月。向教师推荐书籍,并列出阅读指导和阅后思考题。教师们在阅读的基础上,撰写读后感。学校适时组织读书论坛,围绕读书・阅世・塑己・育人,我们也能创造奇迹吗,读书论课品三学・导助督学促三研等主题,分享读书收获、触发教育思考、碰撞教育智慧。此外,校园中还有教师德育论坛、创新人才培育论坛、今天怎么布置作业等多专题的听辩活动。读书能促教师成为终身学习的行动者,为智慧教师积蓄博学之气。
四、践行教学改革,培育智慧教师善教之能
1.教学即研究――导学导教导课的教研机制。导学导教导课”(简称“三导”课)教研模式,即每周每备课组先行推出1至2节课,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由一位教师负责撰写学案、教案并先行上课,课后集体评议修改学案、教案供备课组分享。
“三导”课机制营造了教研氛围,促进了教学研究;高频率的轮流开课,全面提升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设计能力;组内团结协作氛围更浓;青年教师成长迅速。学校修建了两个全自动摄录播专用教室,鼓励教师自我录课、研究课例、反思教学。倡导教师在网上课堂晒课,形成了学习研讨互评的良好氛围。
此外,采用同课异构研训模式。有当场同课异构的课堂教学,也有事先在摄录播教室录制好,教研活动时间比课讨论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同课异构,先后与山东、江苏、浙江等地学校进行同课异构教学研究。跨地区、跨教材同课异构,有效地激发了教师的智慧。
2.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三学三研”课堂教学模式。“三导”课实施两年多来,大家达成了一些共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是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三不讲”原则,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通过讨论能学会的教师不讲,进过多遍学生也不易理解的教师不讲;解决问题方式中,简单问题学生自学解决,较难问题通过讨论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引导解决。逐渐形成了“三学三研”课堂教学模式,即教师的课堂角色为导学、助学、督学,学生的课堂角色为自学自研、互学互研、深学深研。按新授课、复习课和讲评课等不同课型,分别研制了“三学三研”课堂教学模式基本环节。为了使教师在课堂上更重视学生的学,特制了“三学三研”课堂教学评价表,教师教学行为得分和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得分各占50%。
3.为学生的成长定制服务――校本课程和校本作业。从校本课程和校本作业着手,努力培育教有特长,兼具理性与个性、灵性与善性的优秀教师。
在基础型课程方面,鼓励教师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以满足本校学生的学能需求。在拓展型课程方面,实行四星级课程评价体系,鼓励教师持续钻研和开发拓展型课程,以满足学生多元需求,激励教师编写校本拓展型课程教材,并辐射推广使用。借助绩效工资政策,引导教师多承担研究型和社团课程的指导工作,助推教师成名成家。组织备课组长和骨干教师领衔编写既符合课程标准又适合生源实际的校本作业,学校印制,免费供学生使用,让教师远离推销教辅材料的商人角色。
五、促进专业成长,夯实智慧教师深研之基
1.完善三维度校本研训体系。学校搭建了由组本研修、校本研修和网络研修组成的教研维度,形成了以四级课题的实践与研究为抓手的科研维度,完善了由四类常规培训和五大课程模块组成的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师训维度。
篇6
一、指导思想
根据省教育厅、市、区教育局关于组织开展"一师一优课"和"一课一名师"活动的相关文件精神,充分调动各学科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推进学科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特制订我校关于组织开展"一师一优课"和"一课一名师"活动的实施方案。
二、参与范围
全校注册参加全省远程研修且集中研修与校本研修成绩合格的各学科教师。
三、课题内容
分指定课题和自选课题。
指定课题(占推荐课例总额的10%):2014至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的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学段教学进度第三周)。自选课题(占推荐课例总额的90%):教师可根据自身实际自定。
四、活动安排
主要包括教师线下"创课"、网上"晒课"、逐级"赛课"三个阶段。
(一)创建"优课"
学校在完成2014年全员远程研修任务基础上,组织全体教师开展"一师一优课"创建活动,通过上课、创课、亮课、观课、研课、评课等活动,遴选出具有创新特色,推广价值的优秀课例。按照"优课"内容要求、教学标准、技术标准,制作"优课".
在校级"优课"创建过程中,学校电教工作人员全程参与做好配合工作,特别是教学过程视频制作工作,确保视频质量与展示效果。
(二)组织"晒课"及"赛课"
以校为单位组织"晒课"、"赛课".在校本研修的基础上,学校组织每位教师按照"一师一优课"和"一课一名师"的内容要求上好研究课,自行开展校内"晒课"、观课、评课、研课活动,活动形式不限,并在此基础上遴选优秀课例推荐参加区"晒课"、"赛课"活动。
做好向区电教站平台的素材上传工作。
五、时间安排
1. 3月6日-15日。
组织教师全员开展"一师一优课"创建活动;以校为单位组织"晒课"和"赛课",向区推荐优秀课例并评出校级"优课".
3月15日前将推荐教师的名单及课例(指定课题和自选课题的40%)的教学设计、课件一并分学科发送到学科教研员的邮箱。
2. 3月16日-31日。
3月31日前将剩余自选课题的课例教学设计、课件一并分学科发送到学科教研员的邮箱。
3.4月-12月,组织教师参加区及区级以上优课的选拔及观摩展示活动。
六、保障措施
1.成立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刘培成
成 员:苗本臣、胡学荣、王家明、李莉莉、沈培余
2. 成立活动工作小组
组 长:陶丽华、孙晓冉
成 员:王江涛、胡晓华、苏宏、丁连鲁、甄德武、赵德婷、管清英、郭京红、李连花、张红琴、何邦辉、滕贵义、胡、呼建学、段士芹、陈文花、徐文婷、房艳、岳秀花
3.骨干教师专业引领,发挥各学科组集体智慧,打造精品课例。
4.建立激励机制。在此项活动中,获得校级及以上"优课"的教师优先推荐参加上级教学能手的评选。
5.学校给予经费保障和技术支持。
具体名额分配:
篇7
珠海市第八中学吴坚明
本人自2011年6月被评为珠海市第二批青年骨干教师以来,我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下面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自身专业成长的经历
我担任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工作21年。刚走上工作岗位时,我从刘良华教授的《教师专业成长》一书中感悟出这样的道理,作为青年教师,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面临的三问题:一是班级管理,如怎样让学生听话,怎样让学生喜欢自己。二是教学管理,如怎样让课堂教学有序、有效。三是个人成长,如怎样制定个人成长的一年规划、三年规划、五年规划等。看了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后,我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制定了事业的“三步规划”:第一步是3—5年内站稳和站好讲台,上好课。因为只有课上好了,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才能在老师们当中树立威信。第二步是5—10年内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我认识到,充分自我剖析、自我认识才是自我成长的关键。第三步是10—15年后,成为专业化发展成熟的市级骨干教师或名师。我从《中国教育报》看到这样阐述: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以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基础,具有专门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并能有效地、创造性地解决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问题。我开始静心思考怎样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因此,我潜心研究《课程标准》和《珠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内容。使我深刻认识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的理性思考,需要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和对教材进行整合。2003—2010年,教育部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做了三次修订的真正目的。回顾所走过的路程,就像陕师大罗新兵教授概括的那样,我们历经了激情阶段、困惑阶段、务实阶段。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课堂教学应逐步走向成熟,回归理性。结合学科特点,以新课程为导向,我灵活运用案例分析、问题解决、调查研究、实践探索、区域交流等多种教研活动方式,努力提高自己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通过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了探索,我构建了“自主式开放型课堂”的教学特色,初步形成了“感悟—体验—导行”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
本人参加课题研究共10项,09年5月,我主持了香洲区科技局立项课题《采用6A+法促进潜能生品行优化的实践与探究》的研究;我也是市级课题《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艺术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研究》主要合作参与者,该课题于2011年3月获第二届珠海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二、自身专业成长中的感悟
教育阅历既是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背景、资历,也是教育工作者成为一个合格或优秀教育工作者的条件与基础。因此,对于一线教师的我,感受最深的是:学习和反思。
1、做一名有思想的学习型教师。
学习可以分理论的学习和向优秀的教师学习。学习有
“三重境界”:第一是把学习作为完成工作的境界,因工作需要才学习,学习就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第二是把学习融入到工作的境界,学习本身就是工作的一部分,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学习。第三是把学习融入到生活的境界,学习作为生命的一部分,把生活学习化。我认为自己属于第二重境界的人,正向着第三重境界发展。近几年来,我读了不少教育名著、教育理论和教改实践的书籍,如《陶行知文集》、刘良华教授的《教师应具备哪些课程智慧》和《教师智慧》、叶澜主编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美国加德纳的《多元智能》、顾明远和孟繁华主编的《国际教育新理念》、美国舒尔茨所著的《教育的经济价值》等;还学习和研究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先后发表的报告《学会生存》和《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学习和教育阅历提升了我的人生境界,建立我的教育信仰和名师信念。更重要的是改善我的专业结构,生成我的专业智慧,构建我的专业精神。这些年的学习,我撰写了20多篇读书笔记,获益良多,真正领会“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与解放学生的教育思想。
2、做一名善于反思的智慧型教师。
善不善反思是教师成熟与否的分水岭,也是其优劣成败的标志。我的基本做法有:写教学后记、反思日记、结合实际开展教研活动。如:(1)开展教学反思活动。教学反思是校本教研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促进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有效方法。我非常重视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每上完一节课,都要思考什么地方成功,原因是什么;存在问题的原因又是什么,将如何改进;如果是很有价值的,就写出来。(2)开展“一课多人教”校本教研活动。一个课例多人教,就是同一个教学内容由多名教师单独备课,同科组教师听课、评课、研讨。因为是教师独自备课,所以课与课有很大的不同。我就针对这些不同之处进行探究,从中发现新的规律与方法。(3)开展“视频课例研讨”活动。第一种是放映名师的录像课进行模仿学习,引领或修正自己的教学。第二种是对《远程教育资源》上的课堂实录进行研究。远程教育资源里都是名家主讲,课例非常典型,能为我提供了更宽阔的空间。第三种是录制自己的课,然后进行课例研讨。通过这种形式的研讨活动,能够看到本真的自已。
3、做一名勇于创新的实践型教师。
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青年教师更好的理解《课程标准》,我勇当排头兵,积极参与以下工作:
(1)参与“同课异构”活动。
为给珠海和云浮两地的青年教师提供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珠海市教研中心的组织与带领下,我参与了本次两地的“同课异构”活动的开展,在这个平台中,引发我们智慧的碰撞,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使我们彼此长善救失,取长补短,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2)努力为“青年教师成长营”搭建平台。
为加速我校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速度,引领青年教师担当起教育教学的重任,促其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我校成立青年教师成长营,实行名师带动,以学习为支撑,使青年教师不断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增强科研和课改意识,从而深入进行课改实验。我被聘请为指导教师,依托这些活动,努力为青年教师搭建施展教学才华的舞台,使他们在活动中磨练教学基本功,提高业务素质。
(3)勇挑校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重担。
为充分发挥市、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在教师专业成长和教育科研培训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建立一支适应我校内涵发展的高素质骨干教师队伍,我校成立了首批“名师工作室”。经过申报和考核,我成为德育工作室的主持人。我的工作室以名师团队为引领,以项目研究为纽带,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为青年教师搭建与外校学科教研、学术交流的平台,开展学科课堂教学研究和育人指导,成功将德育工作和《思想品德》课有效结合起。
(4)积极参与“高效课堂”研讨课活动。
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实现高效的核心所在,也是每一位老师不断追求的目标。我校通过实施“理念引领、资源整合、队伍培训、项目带动、研训一体、课堂落实”的“高效课堂”模式改革,力求探索一条符合我校教育教学的路子。为了更理性地认识和探究高效的课堂教学,客观地面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在初二(1)班开展了一节《炼就一双“慧眼”》的研讨课,通过课堂中的流程优化、时间操控、学生主体的发挥等环节的实施,探索实现高效的依托。
三、自身专业成长带来的思考
在信息化时代,走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必将成为一种社会需求,也是教师教育发展的方向。因此引发我的思考如下:
1、要加强对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使其充分发挥辐射和引领作用。青年骨干教师应该是教育理论学习的骨干、教育教学研究的骨干、课堂教学改革的骨干、参加校本培训的骨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骨干。如何切实发挥骨干教师在全校乃至全市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2、应加强对青年骨干教师的考核与管理,使其步入规范化、科学化轨道。青年骨干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中坚力量,关系到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水平,更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课程改革的成效。我认为应重视骨干教师的考核和动态化管理,把跟踪记载和跟踪评估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全市青年骨干教师的管理工作步入了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篇8
按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当教师在课例研究中有了自我实现的需要,就能努力激活自己的潜力,主动、积极参与研究。
教师在课例研究中,从原行为阶段只关注个人已有经验的教学行为,到反思自身与他人的差距以更新理念,进行新设计,并寻找设计与现实的差距以改善行为,再到关注学生获得的行为调整新行为阶段,真实地体验着过程。教师开展课例研究,着眼解决实际问题,着眼于专业水平的提高,主动参与,让学习、实践、反思成为自身的自觉行为和内在需要,以主人翁的姿态来对待问题、困惑和挑战。
另一方面,由于“课例研究”是贯穿在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教学环节之中,教师要全过程的参与,就必须首先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否则就无法与人交流。这就迫使教师对教材的知识体系、编写意图、编排特点、学习的重难点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等都进行研习,这样才不至于走偏、落伍。而这种外在的压力,也促使教师不得不主动学习,久而久之,养成学习习惯,形成“学习自觉”。这样,课例研究有了内驱力,就会取得实效。反过来,又推动参与者投入更高的热情参与,形成教师持续发展的动力源。
二、通过理论梳理,提高学习力
课例研究需要先进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做支撑,教师若缺乏理论底蕴,在进行自我反思、课堂^察、课例研讨时,就只停在经验层面上,难以对课堂中发生的问题做出理性分析和深刻反思,使课例研究效果大打折扣。
在明确主题选择课例实施之前,教师要围绕课例研究主题对相关文献进行查询、收集、梳理,针对教学内容开展文献研究,针对课例研究主题和方向进行理论学习。课例研修中,要结合课例的实践广泛阅读文献,并加以分析和整理,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以供在课例研究实践过程中参考。参与教师充分利用整个学习过程,就能丰富自身理论知识,提升自己的收集、处理、分析、研究等能力。当然,学习理论要围绕主题进行,要让理论学习与实践有效链接,这样才能为执教教师的备课提供问题解决的策略,也才能为观察课例、研究课例的教师提供理论支撑和分析问题的观点。
三、强化分工协作,增强凝聚力
课例研究是教师研修团队的共同行为,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不是通过教师个体的自我修为或者自然成熟而实现的,而是在教师群体中与其他教师充分的互动、沟通以及协作、分享中逐渐实现的。
开展课例研究,成员们通过合作、互动、交流,凝聚团队的智慧,提高课例研究的价值。每个参与者都具有多重身份,既是组织者又是学习者,也是教师群体学习过程的设计者、促进者和学习效果的加工者。观察者是设计的参与者,执教者是课堂观察维度的制定者,他们都是研修的受益者。在课例研究中,教师通过课堂诊断、观察反思、交流探讨、实践改进等活动,利用这个合作平台,经历同事之间的对话、合作、交流,通过同一个活动主题把组内成员紧密团结起来,人人有任务,集体共成果,既助推教师自身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又促进个人和整个研修团队的共同成长。
四、关注行为跟进,提升发展力
开展课例研究的收获与成效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观念的变化,二是行为的改进。
篇9
关键词:教学智慧;智慧教学
赫尔巴特曾说过:“关于你究竟是一位优秀的教育者,还是拙劣的教师,这个问题非常简单,你是否发展了一种机智感呢”?其实细细分析,这里所提到的机智感就是教学智慧。教学智慧是一把无形的钥匙,开启着学生的思维,这是教师期待和学生发展的目标。智慧的研究、智慧的创造,在课堂教学中智慧无处不在,更体现着他特有的魅力。只有教育智慧环绕的课堂才是充满活力并焕发朝气的课堂。
课堂是一个舞台,这个舞台之所以七彩,是因为这里有变化的灵动,有生成的高效,更有生命期待的绽放。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的智慧便成了这个特殊舞台最灵动的音符,它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智慧。正是因为有了教师的教育智慧,在这种智慧更好地发挥了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用,也将更深刻的影响学生的主体作用。
1 教学智慧的具体体现
教学智慧其实不是一个抽象的词语,它贯穿在课堂教学的每个角落,从始至终。如何使教学设计精美绝伦是教育的智慧;如何使教学过程精彩纷呈是教育的智慧;如何使课堂评价深入人心是教育的智慧;如何使课堂检测有的放矢是教育的智慧;如何使课堂小结精益求精是种智慧;如何是课堂表达言简意赅是中教学智慧。这些都是一门艺术,更是教师智慧所激发的教育智慧,会给师生带来无穷无尽的享受和无穷无尽的乐趣,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扬起风帆。
数学教师华应龙曾经说过:“觉得能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是一件很踏实、很惬意、很幸福的事”。而这里我们能够感受到的幸福可能更多的还是源自于教师的教育智慧。数学新课程所倡导的是主动、探究、合作和体验。对于长久以来习惯于老师讲解,学生被动听课的学习主题来说,想做到主动探索和体验也是一个挑战。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采取启发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对于枯燥的数学知识来讲,可能建立良好的赏识教育,也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的关键。或者在抽象的二次函数性质探索的课例中,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同形象化、直观化,是学生可以在先进的教学手段下与老师一起走进数学知识的殿堂。
2 教育智慧的实施源泉
教育智慧有着无限的魅力,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教育智慧源于一种爱――是教师对三尺讲台和莘莘学子的爱;教育智慧源于一种执着――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终身热爱的执着;教育智慧源于以后总感悟――是教师走过教育的风风雨雨对教育事业的一种内心体验;教育的智慧源于一种理解――是教师对教育神圣的心灵触动;教育智慧源于一种追求――是教师对教育的可塑性的一种美好的向往。为学生开启一扇窗,激发学生的思维,为学生铺就一条路,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为学生搭建一个平台,使学生逐步深化感受到学习知识的奇妙。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希望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学习主题,教师会巧妙借助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用学生渴望知识解决的欲望来激发学生。比如,在讲解位置的确定这一刻,有的老师用一部世界电影史上的名著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首先播放泰坦尼克号的沉船事件片断,然后假设同学们是船长,怎么处理这个事件?教师智慧的引导一下子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自然的引入到位置确定的知识点。在备课、备学生,以及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一双发现的眼睛去发现学生身上的课挖掘点,突破学科本位,让学生在一个开放的过程中学习,并收获学习的成果。
3 教师是教育智慧实施的传播者
人们常说用智慧开启智慧,教师的智慧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突出一个“情”字,以情入心、以情育人以情启智,以情激趣;突出一个“趣”字,让学生品尝学科教学带给自己的独特味道,并在学习中留下坚实的探究的足迹突出一个“活”字,不同的课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探索。让学生在学习的感悟中提升品质;突出一个“境”字,让课堂在学生向往的境界中开展,入境的课堂,浸润学生的心灵,感悟各个学科的人文和精神价值。
而以上这种种,都是需要用教师的双手去播种,靠教师的表达去传播。所以,教师的学习力是重中之重,更是教育智慧得以开花结果的根源。数学课堂有着自身的特点,由于数学抽象,需要极强的逻辑思维,于是有很多同学对数学的学习感到恐惧和为难,为此,教师要充分的抓住学生这个心理特点,从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开始切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数学来源于生活有为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找到解决方案的数学价值渗透于教学中,学生会在比较真实的环境里感受和体验数学的生活化,进而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让学生的学校效果得到保障。
4 教育智慧创造孩子们喜欢的课堂
人们常常喜欢用好和不好来评价一堂课的好坏,到底什么样的课堂是最科学的课堂,是学生们喜欢的课堂,站在成人的角度和学生的角度给出的答案确实完全不同的。但无论怎样,智慧型的教师一定可以造就出学生们喜欢的课堂,只有有生命力的课堂,生态的课堂,突出以人为本的课堂,强调人的生命价值的课堂才是学生喜欢的课堂。
一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是教师教育智慧的一种再现。意味着平等、共享;意味着宽松、和谐;意味着提升、拓展。他充满了思维,闪耀着智慧。孩子们的世界往往和成人的世界有着很大的区别,一个智慧的教师是完全可以意识到这一点的,于是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用心学习,智慧思考,智慧引领学生的成长。
在数学学科的教育中,教师的教育智慧更多的提点在掌握好三维目标的评价上,既要注重知识的结果,更要关注知识发生的过程中,这样可以给学生更深刻的体验,让学生能够在思中学,在学生悟;既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能力的提升,比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发现问题的能力,都是课堂高效的一个增长点;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数学知识本身的增长,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在教师的悉心引导下,让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更要有钻研和持续探究的态度。做到了一上课,学生边张开了思维的翅膀迎接数学学习的无限乐趣。
5 教育智慧激发课堂生命的活力
课堂是一个精彩而有值得期待的场所,课堂教学是一曲动听的旋律,每个音阶的调动都会使整个乐章波澜壮阔;课堂是一眼无垠的大海,每一滴浪花的涌动都会影响大海的汹涌澎湃;课堂更是广阔蔚蓝的天空,每一片云彩的变幻都会影响天空的千姿百态。教育智慧体现在课堂细节里,从课堂的导入到课程的探索,从知识的提升到知识的更新,从课堂的评价到课堂的检测,教育智慧都如一种无形的力量让教与学的双方都体验着知识的魅力,享受着学习的收获,感受着学习的快乐。
教学智慧可以激发课堂中每个个体生命的活力,促进人的生命发展,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教师和学生都会在共同研究和创造中交流和互动,形成教育的资源。在数学教学中,一个智慧的教师会多一双发现的眼睛,既从理论认知上给学生指引,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更会以课堂评价、师生互动等方式来给学生人文关怀,让学生从外而内感受到数学学习是最求真的一个过程,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是一种享受。
6 教师的教学探究力是教学智慧提升的助推器
很多人把探究力、学习力、思考力和反思力作为提升学校品质和教学品质的重要途径,在很多国家,合作探究的能力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倡导的良好精神风貌。同样,在智慧教育中,教师的探究力就像一个助推器,一样引领着教师在教育的智慧中与孩子的生命成长共舞。
篇10
一、营造和谐的教研环境,促进教研成果转化
宽松、和谐的教研环境,不仅能愉悦教师的身心,而且还能促进教研成果转化,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1.基于教师的“教研沙龙”。多年来,教师研究的个体化阻碍了教研成果的转化。惟有教师集体参与的教研,才能形成一种研究氛围,才能真正提升教师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会产生许多问题、困惑甚至牢骚,因此,需要为其提供畅所欲言的场合,以在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去探讨。只有当老师获得了信任和尊重,教研才会取得实效。在沙龙中,我们让教师们寻找课堂教学要解决的共性问题,并通过示范课或教研课的实践操作去解决这些困惑与问题,使教师逐渐明确了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依靠集体的智慧,并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策略的道理。
2.基于课改的“专题培训”。“任何教育教学改革如果没有真正触动课堂的话,那么这种改革就不能说是真正改变了学校生活和教师行为。”我们力戒“为教研而教研”,开展了“立足新课堂,促进新课改”的系列专题培训:教研室专家的“优质课课例分析”;校骨干教师的“课堂案例分析”;教学能手的“优质课展示”等,让老师们将优质课资源与日常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在规定的时间内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
3.基于发展的“成果展示”。我们发现,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之间缺乏竞争意识,但同年龄层次的教师却非常在乎同伴的想法,都有超越对手的愿望。这是有利于教师可持续发展的一道涌动的暗流。我们结合学校实际,以课堂为中心,开展分层课例研讨活动。35岁以下教师上竞赛课,35至45岁教师上研讨课,45岁以上教师说课,学校领导、同学科教师必须参加听课、评课。这样就使不同年龄的教师都在新课改中成为了主角,从而使课堂永远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二、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古人云:“大智者朴实无华,小智者华而不实。”教学与做人是相通的。打造有效课堂,就是要把课堂尽量锤炼成“大智者的教学”。众所周知,获优质课奖是学校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学校教学的研究成果。但教学、研究和研究成果都不是教育的目的,而只是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只有落实到教育实践才是最终结果,只有重视了研究成果的转化,才能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学校不断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实施了优质课资源转化四大工程,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
1.“1+1结对子”工程。为了使优质课成果的转化落到实处,以促进教师尽快成长,我们开展了“1+1结对子”活动。我们改变了“新老帮扶”的格局,给老师们自由选择的空间,既可以是“新老帮扶”,也可以是“同龄互助”,鼓励获优质课奖的教师主动结对子。这项工程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迅速提高。
2.捆绑考核工程。我们制订了每年一次优秀教研组、备课组评选制度,对各教研组、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常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质量、各项比赛成绩以及校“教学能手”评选所占比例等进行捆绑考核。在这样的机制下,各个备课组都形成了以备课组长为核心的教研团队,获优质课奖的骨干教师充分发挥示范作用,优质课资源不仅在获奖教师的课堂上发挥作用,还可以辐射、渗透到其他班级的课堂上,从而达到了优化教研组建设的目的。
3.活力引擎工程。学校在教学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参加市级以上参赛、学习听课的教师,回校后要主讲一节示范课或讲座(获得校、县优质课奖的教师才能参加市以上级别的学习等),以实现优质课资源的有效转化。学习并汇报的老师领略到了成功带来的荣誉感,激发了他们深入研究和转化成果的积极性。同时也激发了广大教师主动学习,扎实教学,勇于探索的积极性。
4.专业成长记录工程。我们将每位教师每年接受的各级培训、参加教学教研活动、主讲优质课、课堂教学质量和获奖论文、案例、教学反思等收入教师成长记录袋,对获奖教师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并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考核和教育教学量化考核中。
三、搭建教师展示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教师成长的载体是课堂。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我们为教师成长搭建了展示平台,力求面向全体教师,让每一位教师都找到自己的舞台,让不同层次的教师都能够在更大的空间里学习成长,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成果转化的大众化。
1.规范常规课。课堂在学生的一生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课堂的平凡与神圣,让我们不能不充满敬意地对待它,不能不以充满关怀的神情去注视它。对此,我们制定了常规课管理办法,实行“即兴推门听课”制度,学校领导和教学骨干及时与授课教师面对面地交流,对各类课堂进行剖析,明晰改进教学的思路,促使每一堂课都达标。
2.注重优质课。“以赛促教,以研促赛”是学校优质课成果的转化形式。每年一次的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为青年教师搭建了施展才能的平台,鼓励他们把教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教师自愿报名参加县级优质课比赛的方式,让他们在享受优质资源的舞台上表现自己,感受成长的幸福和快乐;获市级以上优质课教师每年要上不少于2节示范课的制度,让获奖教师发挥其引领和辐射作用,并在活动中体会责任感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