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服务的运作模式范文

时间:2023-09-04 17:14: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服务的运作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服务的运作模式

篇1

(一)运作模式

为避免传统社区管理“组织僵化”的科层化取向,社区网格化管理强调灵敏的反应运行机制,它要求突破传统“区———街道———社区”的三级层级模式,建立非科层化的新型治理模式,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条块结合的“纵横交错”式工作格局。当然,社区网格化管理并非将“网格”作为传统管理模式的层级增量和行政权力的运作末端,而是以“网格”为载体展开一种基于多元、民主、平等、高效等理念之上的网式沟通,从而构建扁平化的工作机制以迅速解决问题。此外,“网格化管理为在基层社会与政府公共服务部门之间建立起畅通的信息沟通反馈机制,避免政府各主管部门之间的扯皮推诿,从而缩短问题解决的时间,提高政府科层系统的行政绩效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主要优势

社区网格化管理从理论设计到实践发展都表现出了相比传统社会管理范式更多的优越性和创新性。具体来说,社区网格化管理的主要优势突出表现在:一是动态管理,主动发现问题。“重事先防范化解,重源头治理解决,主动查找、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和冲突。”二是资源整合,打破条块分割。“进行网格化管理的目的就在于打破以往行政部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推诿扯皮、责权利不明的种种弊端,将资源重新整合,进一步下放事权,构建一个新的社会管理体系。”三是网式沟通,管理技术信息化。这种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单向度沟通模式,它注重信息化建设和沟通反馈,能够达到层级内部、层级与层级(包括同一层级、跨层级)之间的直接有效沟通。四是纵横交错,全覆盖无盲区。社区网格化管理实行科学封闭的管理机制,纵向通达、横向覆盖,实现社区服务全覆盖无盲区。五是注重考评,网格管理责任化。在“定格、定员、定责”的模式下,网格化管理建立公开透明的责任机制,就是要公开其问责程序与内容,使责任到人,以避免“暗箱操作”的问责困境。

二、当前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面临的困境

作为一种新型的社区管理模式和手段,网格化管理虽然有其优越性,但长期受计划经济时代传统行政管控型的管理方式的影响,这种管理模式依然存在社区管理被动静态化、社区行政化倾向严重、社区服务发展不平衡、社区信息沟通单向度和社区责任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一)社区管理被动静态化

目前社区管理基本上还是处于一种被动式、静态化模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社区网格化管理中存在很多“重事后管理,轻事前控制”的现象,社区工作者在管理过程中往往秉持传统的管理理念和依靠传统的管理方式,习惯性地坐在办公室被动“等客上门”,没有把为社区居民服务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走访基层、主动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如对社区环境中的一些“脏、乱、差”问题的管理往往采用被动式或适应式,缺乏事前的主动式管理。二是社区工作者被动式服从任务,简单根据指标进行管理工作,缺乏主动服务居民的态度。这与社区工作者的职业观念、认知水平和学识经历以及传统遗留下来的社区工作体制、运作模式等都是有很大关联的。这种被动静态化的管理模式,不能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的优势,社区无法充分履行管理与服务的职能。

(二)社区行政化倾向严重

“随着市、区政府的有关职能部门不断增加,管理层次不断增多,很多工作都是通过设立在街道社区的派出机构来完成的。”由于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进行得不够深入彻底,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仍无法得到根本性改变,行政性的资源配置方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导致社区管理在具体实践中也无法跳出传统的层级管理模式窠臼。“从本质上讲,社区建设的行政化倾向是中国传统的城市管理‘一竿子插到底’的全方位管理思想和方式的延伸。”社区居委会以接受行政命令的方式直接承担过多政府管理部门下达的行政任务,忽视了寻找政府“行政性”与社区“自治性”之间的有效联结点,将难以促成综合性的良性管理局面,不利于社区自治功能的发挥和管理效率的提高。

(三)社区信息沟通单向度

传统的社区管理主要采取“社区———街道———区”依层级层层向上反映的模式,这种自下而上的单向度沟通结构忽略了“沟通”真正的内涵和价值所在。当前,社区管理中信息沟通的单向度,不仅是社区管理组织设计不合理的结果,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和居民主体地位的忽略也是较为关键的影响因素。单向度,意味着问题反映上去,却没有及时回应,必要的反馈也就更加从无谈起,这将容易错过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难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难以在实践中提升社区工作者的整体素质,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管理中的现实性问题和倾向性问题。

(四)社区服务发展不平衡

随着人们利益取向与利益诉求的日益多元化,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高。但实际上,与社区居民普遍高要求不相适应的却是社区服务发展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主要包括地区数量和质量上的不平衡,甚至于部分社区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服务方面的承载能力严重不足。财政资金投入不足、资源分配不均、社区工作者数量不多、素质不高等都是导致社区服务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这大大限制了社区服务的全面覆盖和社区服务均等化,不仅无法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而且可能引起部分社区居民的不满和抵触情绪,严重阻碍了构建和谐社区的进程。

(五)社区责任机制不完善

在具体的工作开展中,社区管理往往采取传统的自查自纠等监督方式,也常常遇到“暗箱操作”的问责困境,无法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注重考评,普遍存在“责任盲区”、“各自为政”和“缺位错位越位”等现象。一般来说,社区责任机制缺失,是因为应该公开、能够公开的信息未能及时向社区群众公开,或是公开透明度不够,无法对社区管理者形成足够力度的外部监督。因为,只有外部监督与内部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才是最有效的监督,缺乏完善的责任机制,将在本质上影响社区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三、社区网格化管理的优化与社区管理体制的改革

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是我国大多数社区目前管理创新和发展的一个手段,正在朝着社区综合治理与多元联动的方向发展。应适时地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模式的优势,提升社区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一)树立科学化管理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社区网格化管理首先是管理理念的重大变革。针对当前社区管理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社区管理体制改革首先要做的就是在体制改革层面,充分借鉴和吸收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先进理念。一是坚持管理和服务并重。这就要求社区居委会重新定位角色和职能,从“管理者”转向“服务者”,寓服务与管理中,把为群众服务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居民群众在社区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基础作用。二是坚持精细化理念。粗放式的管理早已不适应当前形势下愈发复杂的社区管理,坚持精细化理念就是要社区工作者工作态度更加端正、认真、主动,工作内容更加明确、细化、统一,工作方法更加现代、定量、多元。三是坚持动态管理。社区管理层面出现越来越多的新问题、新矛盾和新情况,静态式管理根本无法准确把握问题的实质和预知问题的走向,这就需要采用动态管理方式来时刻掌握社区的整体情况,在遇到某一问题时才能以最快速度采取有效措施阻止问题态势的扩大,争取“走”在问题扩延的前面。

(二)破除行政化倾向

随着社区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社区管理的路径选择依然更多的是自上而下,这也必然导致政府的过多干预。事实上,社区居委会并不是政府层级化行政模式的运作末端和街道办事处的延伸机构,打破行政化倾向是改进社区管理的必然选择。首先,准确定位社区居委会。社区居委会与街道的关系应该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非传统意义上、完整意义上的行政色彩浓厚的上下级关系,只有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理顺社区居委会与街道办事处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开展为居民群众服务的工作。其次,充分发挥社区自治功能。虽然社区辖区范围不断扩大,社区居委会要应对的日常工作事务也越来越多,但社区居委会依然要重视居民群众参与社区管理的主体地位,保证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深入社区走访群众,充分发挥社区的自治功能。最后,要明确社区居委会工作内容。当前,政府和各企事业单位更多的社会职能被剥离出来下放至社区,导致社区居委会不该办的事情必须办,应该办的事情办不好。对此,社区居委会要明确为居民群众提供社区服务的工作内容,把提供社区服务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和突出位置。

(三)加强现代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是社区网格化管理的重要支撑,也是其重要内容。以社区网格化管理推动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必然要求加强社区管理信息化建设。首先,大量引进专业的信息系统和信息人才,这是社区信息化建设最为基础性和保障性的工作。完善支撑社区信息化管理的信息系统和相关基础数据库,扩充专业化信息人才队伍,才能开展相关的信息化及维护工作。其次,积极搭建各类信息化平台。从信息的采集、甄别到信息的传播、维护,都要依托各类信息化平台,如报纸、广播、电视、媒体、网络等,这样才能科学全面地对信息进行集中梳理,对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形成一套完整畅通的信息流通系统,及时而又方便地倾听居民群众的声音、满足居民群众的诉求。再次,建立健全信息沟通反馈机制。反馈实际上是一个系统积极的自我调节方式,要求社区管理不仅要注重事后反馈,同时要注重事前和事中反馈,及时走访沟通,收集反馈意见,由此形成社区与居民之间反应灵敏的“上下衔接、上下联动”的沟通反馈机制。

(四)实现社区服务均等化

当前,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社会公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为积极响应和深入贯彻党和政府的这一重大决策部署,社区管理要准确掌握社区服务“供给不均”和居民群众“享受不均”的现状,加快实现社区服务均等化。一方面,要加快实现社区服务“供给均等”。供给均等,意味着要克服供给不均和供给不足。要制定“倾斜”政策,做到平衡财政资金投入,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硬件设备建设,打破提供社会保障、义务教育、环境卫生等基本服务的二元现象。另一方面,要加快实现居民群众“享受均等”。这也是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实质。享受均等,意味着居民群众在社区服务地区上、数量上和质量上的享受均等。社区管理要注重扩大基本服务的覆盖面,确保社区内的居民群众都能享受到数量充足、质量过关的均等化基本服务。当然,这里所说的社区服务均等化,并“绝对均等”,而是要在现有社区发展程度和水平的基础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现社区服务的相对均等。

(五)确保社区管理责任化

完善社区管理责任机制,确保社区管理责任化,是社区网格化管理带给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启示之一。社区管理要始终坚持责权利一致的原则,划分责任区,设定责任人,建立问责制。

四、结语

篇2

关键词:老年城 养老模式 杭州

2010年,杭州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占总人口的16.97%,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杭州市提出到“十二五”期末,将构建起自主居家养老占90%,享受政府购买服务的居家养老占6%,入住养老机构集中养老占4%的“9064”养老格局,居家养老将成为杭州养老服务的主要形式。然而限于经费、场地及组织管理等问题的制约,目前杭州市大多数社区服务不仅设施简陋且功能单调,无法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本文探索在杭州集中开发大规模的“老年城”,并配备完善的各种设施,将使老年人既可以感受家庭氛围又可以享受到完善的社会化服务。

一、国外典型“老年城”养老模式借鉴

始建于1961年,坐落在美国佛罗里达西海岸的“太阳城中心”是国际上“老年城”运作成功的典范。该中心为私人投资并进行商业化运作,现有来自全美及世界各地的住户1.6万,居住户数一直处于持续增长的态势。

入住“太阳城中心”的居民必须是55岁以上的老人,18岁以下的陪同人士一年内居住时间不能超过30天。社区内限制饲养宠物,在大部分地区不允许出现晾衣绳、栅栏等。整个城市慢节奏,车辆最高时速限为30英里。社区内设计建造有独立家庭别墅、连体别墅、辅助照料式住宅和家庭护理机构、用于出租的独立居住公寓以及辅助照料式住宅和家庭护理机构等六个居住社区,以适应不同类型老人的要求。

“太阳城中心”每个社区均有自己单独的管理、组织和规划机构,但共享邮局、超市、医疗机构、银行、教堂等公共设施。在建筑规划方面,“太阳城”公寓设有专门供老年人使用的无障碍步行道、无障碍防滑坡道、低按键、高插座设置。为了方便老年人活动和娱乐,配有游泳池、网球场、保龄球馆等健身和娱乐中心,开设各种课程并组织各种活动。据统计,老年社区中的老年人比美国平均人口寿命高10岁。

美国“太阳城中心”运作的成功不仅源于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还得益于政府完善的法律法规和监督管理。为了保障养老住宅产业,政府实施了美国老年人法,并对养老社区进行监督管理。如果老人对入住的养老社区服务质量不满意,一般先在养老社区内部设法寻求解决,如果仍不满意,可以向政府的监察员提出申诉。目前“太阳城中心”成功的商业运作使得养老产业渐成规模。据悉,在佛罗里达州85%以上的财政收入来自养老业。

二、杭州发展“老年城”养老模式分析

美国“太阳城中心”养老案例表明,采用商业化运作模式集中开发大规模的老年城,不仅能减轻政府和社会的负担,而且能减轻老人家庭的负担;老年城内住宅设计符合老年人特征和需要,并配套有针对性的各类设施和服务,更符合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发展老年城是有效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的途径之一。

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均已开发大型老年居住社区即老年城,老年城针对的目标人群主要是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老年人。按户籍人口计算,2010年杭州市人均GDP为86642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68398元。以2010年的平均汇率来换算,上述两项人均水平双双突破1万美元大关。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杭城早已步入“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可见,杭州市已经具备发展老年城的经济基础。

杭州老年公寓目前类似老年城的项目只有“金色年华”。金色年华是浙江省示范性老年公寓,但是金色年华占地面积仅有250多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规模上仅相当于一个中小规模的楼盘,容纳的老年人数量有限,无法完全满足杭州市日益增长的对老年公寓的需要。为此,杭州市有必要集中开发大规模的、配套齐全的老年城。

老年人集中在老年城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多重目标,因此“老年城”要创造各种条件进行全配套式开发。老年城不仅应满足老年人的居住需求,还应满足老年人疗养、医疗、学习、娱乐、交流、联谊等多元化需求。通过提供贴近老年人特点的人性化服务,为老年人创造富有活力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同时考虑到不同年龄层次、知识层次、身体状况及经济状况的老人对居住条件和服务要求的不同,养老社区内的住宅、配套设施和服务应显现出这种不同的需求。

三、杭州老年城开发、运行模式探索

开发“老年城”最关键的因素是资金,集中开发大规模的老年城耗资巨大,单靠政府资金投入存在很大的困难。为了使“老年城”项目能够开发成功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然要开展市场化运作。因此,作为带有一定福利性质的老年城项目,在开发过程中可以采取政府规划扶持、开发商建设经营的模式,走市场化、专业化、福利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一)政策扶持,市场运作

将“老年城”项目建设纳入到地方总体规划中,在开发区域的选址上,应当考虑到老年人对环境的特殊要求,同时也为了减低成本降低入住的门槛,可以将建设地址安排在郊外风景宜人、环境优美的地方,但是同时顾及交通的便捷性,以方便老人的出行以及家人朋友的探访。同时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给予支持,起到引导作用。在市场化运作过程中,政府可以从土地获取、审批手续、融资、配套费用、税收、其他项目的拿地等方面给予开发商相关政策优惠,切实降低开发成本和使用成本,给开发商经济上的优惠。例如在项目的开发成本中,土地价格占了很大比例,为了切实降低开发成本,可以参考经济适用房土地出让政策,采用行政划拨的方式出让地块。

(二)入住条件的限制

“老年城”项目的开发是为了满足日益庞大的老年人养老需求,是带有一定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若政府从土地获取、审批手续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无论是售价还是租赁价格都将比市场价格低。因此为了避免投资者对稀缺的老年住宅进行投资,应限定居住者的入住年龄,如果是老年夫妻入住,至少应限定一方的居住年龄。例如要求居住者为男性60岁以上,女性55岁以上。

(三)实施有年限租售方式

“老年城”的居住对象是老年人,如果采用出售方式完全转让产权,待居住者百年归老后,一般由其子女继承,不利于住宅的盘活,因此开发商在运营方式上可采用以租为主的方式。但为了便于经营,同时降低风险,开发商可以采用一次性缴纳一定年限的房租。但考虑到特定年龄层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不同,可以提供几种不同的租赁方式供老年人选择,如租10年、15年和20年三种等,老年人一次性结清房租。如果老人居住时间超过此年限,再另收取房屋租赁费用,如果老人不幸身故,开发商将剩余居住年限的房租返还给老年人的家人。

综上所述,集中开发大规模的“老年城”是一种适合杭州市具体情况和老年人实际需要的家庭与社会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能够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五个目标。这种新型养老模式,不仅能较好解决城市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提高他们的晚年生活质量,同时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社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①包宗华. 发展老年住宅的借鉴与建议[J].《中国房地产》,2000(11): 37―39

②李沛霖. 美国养老产业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广东经济》,2008(6):50―52

③韩燕琴. 我国城镇社区养老模式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8(4):17―20

④黄雪辉. 关注时下养老地产热[J].《科技智囊》,2010(8):29―35

⑤徐寒冰. 城市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3):32―34

⑥宋玉茹.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我国老年住宅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8(6):37-43

⑦白秀娜. 老年住宅市场需求分析与开发对策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4):48―55

⑧赵继舜. 中国老年住宅的市场需求与开发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3):19―20

⑨李雪韵. 浅议养老地产发展现状及对策[J].《上海房产》,2010(29):28―29

篇3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政府;合作伙伴;影响性因素

非营利组织的主要功能是弥补公共物品提供上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非营利组织的需求越发迫切。然而,在“强政府,弱社会”的管理模式下,大多非营利组织扮演着政府助手和延伸机构,而非合作伙伴,先天的缺陷导致非营利组织缺乏独立性,对政府有较大依赖,影响了非营利组织自身的发展和提供公共服务能力的发挥。

事实上,非营利组织要参与社区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引导;政府要避免短缺、低效、浪费的公共管理,也离不开非营利组织的支持和帮助。因此,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应为平等合作伙伴关系。理论上,非营利组织可以参与医疗、教育、社区等公共事务管理,与政府在这些领域开展全面合作,但实践中,政府更多的是以“管理者、委托者、监督者”的角色自居,限制了非营利组织的自身发展。本文认为,探讨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尚未形成平等合作伙伴关系的原因,有利于挖掘公共服务多元化途径,从而提升政府管理效能和群众满意度。

一、现实中的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互动

在政府推动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背景下,上海华爱社区服务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华爱”)以“民办非企业”的形式于2002年12月在浦东注册成立。开办至今,华爱已经受托管理了9个社区文化、体育服务机构。其中,罗山市民会馆是上海市首个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成立的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具有开创意义;打浦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则采取了相对成熟的管理模式,具有在中心城区普遍推广的意义。因此,本文选取了这两个典型项目进行具体分析。

1.罗山市民会馆的基本情况及运作模式

罗山市民会馆成立于1996年,会馆服务范围包括敬老院、特殊儿童训练中心、团契活动室、青少年培训教育中心。会馆开启了“政府支持、各方协作、社团管理、市民参与”的新型管理模式。华爱在运行管理中与街道、居委会等建立了协作关系,并作为受托方独立管理会馆运作。然而,资金链问题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一环。比如,敬老院是罗山会馆的收费项目,但收入也仅限于支付护工的工资和维护日常的_销。为了克服资金困境,解决“生存问题”,会馆也与一些机构合作,靠收取合作机构的管理费和场地费来维持会馆的正常运作。华爱中心主任认为,“华爱与政府的关系可以说是‘内生依附型’,华爱的话语权还是很少,只能在许可的条件下按照既定内容工作。以罗山会馆为例,如果政府哪一天将免租公房全部撤回,罗山会馆大抵也就经营不下去了。”

2.打浦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基本情况及运作模式

2005年12月,打浦桥街道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将打浦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委托给华爱管理,每年街道向华爱购买200多万元的服务。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文化、体育和教育3个社区服务核心。中心采取的是“政府主导,社会运作,市民参与”的社区公共文化管理服务方式,成立由社区居民代表、华爱和街道三方代表组成的文化活动中心管理委员会和联席会议制度;中心的设施建设费、项目活动运行费和专业化管理机构的运营成本费,纳入街道年度财政预算。在这一模式中,政府从一线后退,从原来的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转变为现在的监督、指导社会组织管理,同时也提高了市民的参与程度。华爱作为专业的社区管理组织,不仅有专业化的团队,而且能把其他区的文化资源引进来,增加活动内容,这种资源整合在现行体制内仅靠一地政府是做不到的。

通过两个案例的比较发现,一方面,在社会服务领域,非营利组织所进行的公益活动,承担了本应由政府承担的公共物品供给,实施效率比政府更高,也有效改善了政府在公众中效率低下的形象;另一方面,在社会资源的动员、需求的满足、活动的领域、筹资的渠道等方面,非营利组织脱离不了与政府的关系,始终要处于政府影响的作用之下,具有“半官半民”的特征。

二、制约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原因分析

当前,中国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关系,基本上仍旧属于政府支配模式,真正的合作伙伴关系尚未形成,主要成因是:

1.非营利组织在资金来源上对政府财政存在强依赖性。当前,中国“大政府,小社会”总体格局依旧存在,非营利组织缺少成长的物质前提,资金短缺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瓶颈,也一定程度影响了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合作伙伴关系的有效建立。本案例中,无论是罗山会馆还是打浦桥活动中心,都属于政府委托管理项目,华爱的组织运作资金90%来源于政府购买服务,尽管不是纯粹的资金补贴,但事实上,其在与政府的合作中处于弱势地位。

2.政府和非营利组织间角色和职能定位尚不清晰。有的政府习惯于将非营利组织视为自己的延伸机构,或者定位为“管理者、委托者、监督者”角色,并未从根本上转变“公共服务的提供主体应是多元化的”理念,将非营利组织视作一个平等的合作伙伴。而非营利组织在与政府合作供给公共物品、治理社会公共事务时,时时谨小慎微,使自身的行为始终与政府意愿保持高度一致,也会导致失去独立性和话语权。

3.非营利组织自身能力不足。近年来,中国的非营利组织的数量迅速增多,能力也有所提升,但其发展仍然滞后,从社会观念、数量规模和整体素质能力等方面来看,还远远满足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长期严格管控的双重管理体制,对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设定了诸多限制,导致真正有潜力、有能力承接政府职能的非营利组织凤毛麟角。再加上组织管理不规范、不透明、不民主,又缺乏评估和社会监督,使得它们难以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普遍的社会公信,不能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更难以与政府形成合作伙伴关系了。

三、具体对策及建议

过渡依赖政府会使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受局限。从政府来说,还是要根据简政放权的要求,确立小政府、大社会定位,一是推动既有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改革;二是尽快形成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基本形成政社分开、职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三是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从非营利组织来说,一是要转变“等靠要”观念,主动筹集资金。在思想上要有主动筹集资金的意识,在方式方面要有主动创新筹集资金的制度,发挥组织成员的主观能动性;二是要多种集资渠道并用。比如,美国非营利组织就采用了多种集资方式,如利用义卖、义演、广告劝募、电视劝募、网络劝募等多种方式来吸引社会公众参与;三是要加强组织专业化能力。加强内部管理,强化服务意识,对华爱这样的草根性非营利组织来说,服务质量和品牌建立是生存的生命线,也只有依靠质量和品牌才能获得来自政府和社会的资源。

应该看到,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伙伴关系的构建不是一朝形成的,二者之间利益关系、职能关系、权责关系的理顺以及观念的转都必须经过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政府要进一步简政放权,通过加强非营利组织的独立性,加大非营利组织的自身建设,完善相应法律制度,逐步实现二者之间身份和地位的平等。

参考文献:

[1]王绍光:《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1999年.

[2]莱斯特・M・萨拉蒙:《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2007年.

[3]何炜:《我国地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合作关系研究》,2012年.

[4]王雪:《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行模式初探――以上海华爱社区服务管理中心的探索实践为例》,《上海文化发展报告(2014)》,2014年.

[5]仇飞:《探访上海首个市民休闲中心:最棘手的还是资金问题》,凤凰网,http:///shendu/fzzm/ detail_2014_01/15/33014043_0.shtml.

[6]于嘉、李亚彪:《“简政放权”激活社会组织之后》,《t望》2013年第33期.

[7]康晓光:《转型时期的中国社团》,《中国青年科技》1999年第10期.

篇4

(一)建设内容

建设核心:好山好水好人家、好邻好居好生活。基本内涵:好山好水。森林、水体、湿地、农田、丘陵等生态系统功能完整,物种多样性丰富,环境质量优良,自然景观优美,田园风光独特,“一村一业、一村一品”特色鲜明。好人家。居民乐于家门口就业,收入增长较快,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减少,优生优育,尊老爱幼,婆媳互敬,夫妻互爱,无家庭暴力,家家和睦幸福,育子、养老环境优美。好邻好居。邻里和睦相处,社区公益事业发展,“和事佬”等公益组织效用发挥,城乡互动活跃,公共基础设施完善,居民生活便利,村容村貌整洁优美,社区秩序和治安良好。好生活。社区领导班子团结奋进,民主自治管理规范,社区文体、培训活动丰富,民风民俗纯朴,村落文化厚蕴,村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村民经营诚信守法,社区服务业蓬勃发展。

(二)建设类型及评定程序

1.建设类型分两类即田园社区和精致田园社区。田园社区。在达到国家、省、市农村社区建设要求的基础上,社区两委班子团结有活力,有市场开拓精神;社区发展行动计划符合实际,集体经济运作模式有特色;有良好村庄文化与民风,深受广大公众喜欢。具体标准包括:构建管理体系、健全服务体系、打造特色田园、共享和谐文明、提升综合效益等五个方面28项指标(见附件:市“田园社区”建设指导试行标准)。精致田园社区。在达到“田园社区”建设指导标准基础上,具有本地区规模化的茶园(山)、果园(山)、农田、荷塘、古村落等独特的田园元素(有自主品牌或注册商标),在村级社区自治管理、公共服务示范、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综合成效指标值位居全市前列,社会和谐度、社会认同度、社区居民满意度均达到90%以上,具有全区全市全省领先示范带头作用的社区。2.评定程序。“田园社区”创建工作实行项目化管理。参照《市“田园社区”建设指导试行标准》执行,总分为1000分。实行自愿申报原则,自评达到850分以上的申报社区经由区城乡和谐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初审核准后上报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田园社区”创建工作的评定管理,在入围的市级“田园社区”中进一步评选出“精致田园社区”,并授予称号。

篇5

新华网济南4月22日电(记者王志)22日,山东省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WWW.SDECP.COM.CN)在济南开通,标志着山东省已建立电子商务统一“门户”。

电子商务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经济活动,能有效降低社会经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优化资源配置,代表着未来经济运行和贸易发展方向。目前,电子商务已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之一,但我国电子商务的建设相对缓慢。

据介绍,山东省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在功能设置、运作模式等方面大胆创新,在国内首次将电子商务与网上社区服务相统一,是首个与银联共建支付网关的省级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由电子商务信息服务、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网上办公应用等平台组成,具有网上宣传、网上招商、网上交易、在线交易等众多功能。

作为山东省电子商务网站超市和中国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的骨干节点,山东省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将联合山东省内其他电子商务专业网站,采用“二三级服务平台”和“平台会员”等形式组成电子商务的树型框架,为企业信息化、在线交易等方面提供先进、安全和权威的电子商务服务,并实现与国际电子商务的对接。

据了解,山东省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由山东省信息产业厅组织建设,由山东省电子商务协会管理,山东省电子商务推进中心具体实施和运营,被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授予“中国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标准联合试验室试点单位”。

篇6

一、社区建设中存在的一些矛盾与问题

(一)体制问题

说起来社区居委会的性质是群众性自治组织,引导居民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但实际上,目前我们所处的社区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政府划定的;社区居干不是从居民中产生的,而是由政府招聘的;社区资金不是自给自足的,而是由政府财政拨款的。一系列的事实造成了社区具有明显的“行政社区”而不是“公民社区”的色彩。体制界定的不明确,使政府职能部门把服务到社区变成了把任务交到社区,社区干部疲于应付各种会议、统计、报表、检查、汇报,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功能没法很好发挥。就像有人说的“社区是汉堡包中间的馅,上有政府,下有百姓,最难为”。

(二)管理机制问题

在社区里,经常会碰到这个问题:社区居委会、社区物业、业主委员会到底是什么关系?应该说业主委员支持居民委员会开展工作,并接受其指导和监督。业主委员会监督物业的管理服务活动,支持物业正当的管理活动,同时听取和反映业主的意见和建议,协调与物业管理的关系。作为物业管理企业应当依据合同约定为业主提供服务,并接受业主、业主委员会的监督。而居委会和物业是为居民服务的两个不同的组织机构。在具体运作中,目前存在着社区居委会与物业管理处关系不顺的问题,不利于社区建设的开展。在一个社区中存在着两个独立的机构,没有隶属关系,但工作职能却有很多交叉。如物业管收物管费,卫生费,停车费等,也承担着社区的房屋维修、清洁卫生、治安管理等,但是社区居委会不收费,却也承担着后两项工作,权利与义务的不相等,使社区居委会工作开展存在难度,特别是在居委会办公室和物业办公室同处一个小区的情况下,居民有事总是先找居委会,物业也因为同业主之间存在着利益关系,怕难收费而把事情推给社区居委会。

(三)人才流动问题

因社区工作负担过重,社区工作者压力过大,社区工作者待遇与超强的工作负荷难以对应等原因导致社区工作者队伍不稳定,变动较频繁。社区建设的工作可细分为100多项,上级机关部门制定的一系列政策、任务主要靠社区工作者去落实,致使社区工作者常常计划跟不上变化,没时间走访联片责任区,而且在上级部门考核工作时,如计生等工作还被列为“一票否决”,这些都令社区工作者感到工作和精神上疲于应付。一些年纪轻、文化程度较高、有技术特长的年轻工作者和男性社区工作者,他们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在社区岗位上往往持边工作、边观望的态度,一旦有新的就业机会,便辞职走人,社区人员流动性大。

二、几点建议与看法

上述社区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矛盾问题都不利于社区建设的推进,逐步解决矛盾,创新社区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本人就这几点粗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篇7

康驿再创奇迹

奇迹总是人创造的!中国特效医术研究会理事曹明和他的盐城康驿保健用品公司三年前推出的拥有两项国家专利技术的活性能量水生成器,就向世人宣布:只需6个月左右时间就可根治原发性高血压,签合同包效果。的确他们做到了,三年十万台活水器造福了几十万心脑血管患者,如今活水器畅销全国,销量每月都在升高。但康驿人并没有停止脚步,他们仍然不断地创新、研发,攻关更尖端、更先进的产品来服务广大民众。

现如今随着试用试销盐城康驿保健用品有限公司“草本精华舒压养生膏”的用户不断增多,“草本精华舒压养生膏”的神奇降压效果让许多有眼光的创业者们为之振奋。这是中国传统中医药发展的一个重大突破,因为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谁能承诺治愈高血压病,但盐城康驿保健用品有限公司却郑重宣布:高血压患者仅需三次,三个晚上的中药外敷特定的人体穴位,即可达到不吃药、不打针,平稳降压不反弹,长期不复发,可签订效果合同,无效退款,这不仅给我国1.6亿高血压患者带来了福音,更让广大创业者看到了一个巨无霸的大蛋糕――利润丰厚的高血压市场。短短二个月公司已接受100多份市场预订计划,许多地区已如火如荼地把这种高血压特色服务开展起来了。

草本精华舒压养生膏是在清朝医官曹善举的“舒风散”秘方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中药科技技术,配伍数十种名贵草本植物秘制而成的外敷草药,它外治于表,传布经络穴位,作用于肝、肾、脾,舒风活血,排毒散浊,调阴济阳,平经升脉,从本质源头上分解、排泄造成高血压的体内毒素,达到清肝、通肾、理脾,从而制服高血压,真正做到不吃药,不打针,红色降压不反弹,长期不复发,本品为纯草本植物配方,无副作用,而且使用方法简单,只需外敷三次,三个晚上即可,疗程短,使用方便。

一露面就受热烈追捧

威海展会引来火爆关注

7月24-26日康驿保健用品有限公司带着新产品草本精华舒压养生膏参加了在山东威海国际展览中心举办的“2009第二届中韩(威海)中小投资创业项目及连锁加盟博览会”。没想到,刚一露面就吸引了现场参展观众的热烈关注。曹明总经理一直忙着给围在他身边的人们解答,还要不时地给一些现场观众试用舒压养生膏。中午记者趁着吃饭的闲暇时间打趣道:“曹总,今天忙坏了,没想到会引起这么大的轰动吧!工作人员带少了。”曹总自己也说:“的确没想到,本来我只是想让舒压膏先预热一下市场,让大家熟悉熟悉,却没想到会有这么火爆的场面。两千份样品都带少了。看来治疗高血压这个市场的潜力还真挺大,现代人的饮食习惯使高血压患者剧增,我们回去还要将产品继续升级,让高血压患者能够高枕无忧。”为期三天的展会上,不仅所有的宣传单被抢光,样品也被抢试一空,最后就是在什么都发光、用光的情况下,曹总也被许多观众拉着询问高血压患者平时需要注意的事项、怎样规律的控制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等等。

毫不夸张地说,三天的展会,让曹总瘦了一大圈,他自己却很高兴。他说:“我没想到会有这么多的人关注舒压膏,舒压膏是这么迫切的被广大高血压患者需要着,为那么多的人解除了多年的痛苦。别说是瘦了一圈,就是再苦再累我也心甘情愿了。”

特色社区服务连锁

一对一保姆式贴心服务

盐城康驿保健用品有限公司根据市场现状,总结制订了系列服务模式,充分结合营销通路资源,推出一条高血压特色社区服务连锁的新路子,把单纯的治疗高血压、销售产品上升到一个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康复保健服务的层面上来,围绕服务、效果、满意、发展做足文章,规范了运作模式,降低了经营风险,扩大了升值增效的最大空间。目前该公司计划先期在全国组建1000家社区高血压健康驿站或社区中老年健康服务中心,采用统一的服务模式、保健方法,同时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针对具体的市场和服务对象采取不同的服务形式,为广大高血压患者提供一对一保姆式的贴心服务。试想一个十万人的小城按高血压患病率13%来算,就有1.3万高血压患者,更大的市场则空间更大。目前主要采用签合同包效果,签约包年、会员制等形式,这些方式方法操作简单,便于管理,更易被广大用户所接受。

虽然加盟高血压健康服务中心投资不大(县级0.5万,二级市市区1.5万),但康驿公司也对加盟商提出了一些要求,首先必须试销试用草本精华舒压养生膏,只有一手掌握了实际效果,调研分析了市场,才能有把握、有信心将市场做大做强。

近期康驿公司将在华北等地举办一个代号“火鸟”的创业训练营,专门针对本项目为加盟商或意向创业者进行一次开业前的培训、交流和市场实战训练,为加盟商的成功提供保障,确保项目红火。

相关链接:盐城康驿公司专利产品康泽活性水生成器继续诚征全国经销商,样品特惠,试用试销舒压膏,一盒三瓶为一个人的量,仅需付120元特别费用,三盒以上每盒100元,前期签约另有大量配赠。

单位:江苏盐城康驿保健用品有限公司

地址:江苏建湖县太平开发区

电话:0515-86080072、86280072

手机:13801410141

篇8

新公共管理和社区媒体

新公共管理对政府、企业和公民的角色进行了新的定位,集中体现为两种路径:一是奥斯本的“政府再造”路径,二是登哈特夫妇提出的“新公共服务”路径。企业化政府是“政府再造”的重要特征,强调政府经济、效率和效能的提高。“新公共服务”则是对前者的反思与超越,着重于公共利益、民主治理和公民参与。这两种理论在讨论政府与社会关系时都引入了“企业”“中介组织”,以及“开辟新的对话和讨论渠道”等第三方组织概念。事实上,伴随着政府和公共部门的改革,基于新公共管理基础上的新一轮政府职能改革,也急需第三方组织出面,在政府与社会之间起到稳定器、链接者和展示平台的作用。而在近年大量涌现出的各种非政府组织中,脱胎于大众传播时代都市报母体单位、又与基层街区政府职能改革紧密嫁接的新型社区化媒体,因其在波浪式大幅度向前推进我国新一轮政府职能改革中起到独特的展示平台、连接纽带和三角稳固的作用,俨然已成为功能高于任何私营或市场化NGO(非政府组织)的、具有公信力和凝聚力的新型第三方组织。

纵观近年来国内外媒介发展现状,移动互联与自媒体兴起,使传统媒体的社会监督、公共利器等功能加快萎缩,这已是不争事实。取而代之的是,不少都市媒体已经或正在向媒介服务业快速转变。正如多年前都市化媒体的产生一样,在一片纸媒衰亡声中,以购买服务和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为主的媒介社区化竞争浪潮,又一次悄然到来。自2013年以来,笔者先后对我国北京、天津、山东、河北、河南、广东、上海等地传统媒体做了调研后发现:至少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传统纸媒改革似乎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政府买断的党媒公益化,二是以购买社会服务为主的媒介社区服务化。

媒介社区服务化,导致了社区媒介服务单位的诞生,完成了社区治理和传统纸媒的创新结合。媒介传播的功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回归与适时扩大,而不是异化。从这个角度,媒介社区化所反映的理论内核,与传统权威的新闻价值理论并不矛盾。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空前变革,使当今受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方式更加便捷、愿望更加强烈,两者一经结合,便使传统媒介在客观上强化、彰显和复归了新闻价值理论中关于贴近、服务等部分的内容(其中公共监督功能,很大程度上被自媒体取代)。媒介社区化产生了各类社区媒介,包括广播、电视等在内的各类传统媒介都在借助移动互联等手段,实施进驻社区、终端营销的大量实践。社区报应运而生,这种针对特定区域的小众读者的(免费)纸媒,已在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存在百年,只是近10年来才伴随着上述变革,被我国结合实际嫁接新生。社区报在中国的兴起,是传统媒体应对我国城市化快速布局和新媒体发展的自我变革,更是媒介技术与社区治理的现实需要,在信息化和后工业时代的自然融合,也是我国政府在基层管理创新实践上的必然需求,是未来基于全球化、信息共享和充分交流后,务实的、科学的政府治理观在当今时代的自然选择。

2013年5月22日,在继上海和广东等先发地区创新实验后,合肥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合肥晚报》,推出了安徽省也是整个中东部地区除上海外第一张专业社区报《滨湖新闻》。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合肥晚报》先后创办了11张社区报,并力争年内完成15张的布局任务。通过对该地11份社区报的文本分析,笔者认为,合肥地区社区报在一年之内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除了团队的创新和苦干外,更在于他们对于社区媒体与基层政府管理创新之间关系的理解和尝试。为了更好地阐述社区媒体对创新社区管理的积极作用,笔者以《合肥晚报》创办的社区报为例,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具体分析。

“社区再造”中的社区媒体

奥斯本的“政府再造”路径,强调对公民、社团组织、社区组织授权,建议从官僚层级制政府改革为参与及团队合作的分权的政府,建立通过市场杠杆进行改革的市场导向的政府等。即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进行根本性的转型,以大幅度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的能力,并通过变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文化来完成这种转型过程。

社区报运行模式与办报理念。《新闻晨报》《珠江时报》《合肥晚报》等开办的与真正街区合作、扎根基层的系列社区报,目前无论从肇始时间,还是从经营规模上,都集中代表了我国新型社区媒体的典范(笔者认为其他各大中城市都市媒体的所谓社区报或社区版,都是传统都市媒体的变种,而并非专业的社区媒体)。考察这几家社区报可知:他们最典型的运作模式就是与基层政府合作。虽然其中有少量社区报与部分企业通过赞助资金的形式开展,但这些企业不与报纸在运营上发生直接关系。各家社区报负责人的共同看法,是必须保证社区报内容的最终话语权在基层政府中。他们认为,社区媒体中的商业赞助,虽可能在短期内产生微薄效益,但最终也是最安全的生命模式还是背靠基层政府。目前经验也已证明,与政府牵手可以做得更好,包括在办报理念上,不少基层政府负责人开始时还习惯性地按照传统报纸的做法来定位社区报,但做着做着,他们自己主动转变了观念。一些街道书记甚至坦诚表示:不要报道我们,要更多报道老百姓生活,让他们参与社区自治。

研究得知,各家社区报在与街区政府合办过程中,都秉承服务原则。报纸的直接经营者把社区报严格限定为非新闻纸,少数负责人甚至认为,现在的新闻哪还需要报纸传播?尤其是作为周报的社区报,在传播新闻上已不是强项。大家将社 区报定位为“关系纸”“链接纸”,明确其为政府与社会、居民之间建立联系的服务和中介功能,一张社区纸,把社区里人们的情感、需要和服务很贴近地链接起来。

借助媒体优势,提高管理效率。一是受众细分,有效传播。以《合肥晚报》为例,自2013年推出《滨湖新闻》《北城新闻》《老城新闻》等社区报以来,该报就利用社区报的高渗透率,信息传播的高贴近性,解读服务政策,反映百姓心声,进行舆论引导,有效畅通了居民与政府的沟通渠道,促进和加强了社区和谐建设。比如《老城新闻》曾对该市庐阳区推出的“一线为民工作法”做了跟踪报道,使群众对此有了深入了解,一些民生问题得到解决,政府形象也得到了提升。

二是整合资源,优化服务。一些谋求社区服务转型的传统媒体认为,政府基本行政事务之外的更多社会服务,理应交由第三方组织负责,由社会组织来整合各种服务资源。比如家庭紧急开锁,以往“牛皮癣”广告铺天盖地,老百姓不放心,政府很头疼,一家社区媒体就通过引入政府主管、统一认证的办法,拓展了经营空间,优化了政府服务。

三是与时俱进,搭建平台。《合肥晚报》《珠江时报》等专业社区报还从纸上到线下,通过广泛建设居民议事厅等,积极开辟对话渠道,帮助政府构建良好社区关系,扩大了居民表达权,发扬了社区民主。议事厅设在社区编辑部里,有专门编辑记者接待,倾听百姓心声,纸上成为社区报品牌栏目,线下也成为城市街区外宣的亮丽品牌。

“新公共服务”中的社区媒体

登哈特夫妇提出的“新公共服务”路径,更加关注民主价值、公共利益和公民的积极参与,提倡实行“以公民为导向”的政府管理。

贴近服务。当前国内专业社区报都把“承担服务”当作自己的定位,强调“归属性和认同感”,这与社区建设中的“对人的关怀,变管理为服务”理念相契合。此外,社区报作为纸媒还可以发挥自身的传播优势,不仅将服务以新的方式传播,拓展服务的范围和公民的意识,而且能够整合各方资源。比如《合肥晚报》社区报在采编构架中规定,读者不仅是读者,也是作者;在自我定位中明确,社区报不仅是新闻纸,更是互动纸、关系纸;在甄选内容中,不仅要当社区“消息树”,更要当居民“百事通”。所以,社区报里类似“辖区大妈带你逛菜场”这样的内容几乎占据了全部的篇幅。

公民参与。公民参与是指公民主动参与到社区管理中,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从而实现增进邻里关系和管理身边事务的两大目的。《合肥晚报》社区报一年多实践以来,共举办了各类不同规模的活动200多场,如“社区狂欢节”“帮客志愿者”“社区植树节”“相亲交友会”等,促进了邻里互动,拉近了媒体、政府与百姓之间的距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社区报还主动承担责任,组织居民对社区事务开展多种形式的“参政议政”,比如长丰县下辖的《北城新闻》就曾通过举办“美好乡村请你回家看”活动,征求居民对社区建设的看法意见;同时,大量的以居民为主体组成的市民记者队伍,更是让社区报充分发挥了链接和调动居民的功能,社区民众直接成为报纸“主角”,真正实现了主动融入;大量的社区志愿者队伍诸如“合肥帮客”组织在社区报平台的凝聚和建设,甚至受到了团中央和安徽省文明办的高度重视,成为合肥一景,《中国青年报》曾报道这种社区自助模式,认为其对构建人们精神家园、建设和谐社会等大有裨益。

在新社区管理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社区(街道)与公民、与社会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不少专家学者已意识到传统意义上的非政府组织已经呈现出各种弊端,一方面是因为经济社会发展,单位制瓦解,邻里关系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普遍下降;另一方面,也是受到社区服务机构自身性质、组织结构、运营模式等方面的局限。另外,社区事务本身又极其繁杂琐碎,触及各方利益,难以面面俱到,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以社区报为主体的社区媒体参与社区管理创新,是社区管理主体多元化、社区民主化的必然趋势和良好呈现。就目前国内社区媒体的定位和发展现状来说,社区报作为社区媒体对社区建设和基层政府管理创新等具有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近年来中国社区媒体的兴起,不仅仅是传统纸媒应对危机、寻求自我转型发展的探索创新,从本质上看更是政府改革、社会治理大背景下,政府与社会寻求沟通之道的必然产物。社区媒介不仅与“对人的关怀,变管理为服务”的社区管理理念相契合,还弥补了社区建设和管理中的不足,增添了社区活力,提高了人们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此外,在纸媒唱衰、媒体格局大变的今天,社区媒体与社会管理创新或社区管理的结合可以说是一种共赢,也给公共管理和传媒发展提供了一种崭新的途径与思考。

作者朱杲系《合肥晚报》编委、

篇9

第一、银发产业要坚持“统筹规划,政策扶持,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社会支持”的方针,政府应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是结合实际、认请形势。首先要掌握我国老龄社会化问题,更要了解四川实情,从而结合实际,认清形势,把养老服务社会化摆在突出位置。四川老龄社会化比较突出的问题,仅六十岁以上老人占全国第二位,成都主城区空巢老人就有十七万人之多,老年人所消费需求的市场空间700亿元以上,但至今不足100亿元。我省老年人口数量大,增量快,高龄比重明显,城乡差异突出,“未富先老”构成了老龄化特点。因此各级政府应从战略眼光审势定位,对养老服务社会化作出统筹安排,有力推进银发产业发展。

二是党政主导、纳入规划。从省、市到地方各级党政部门都应该高度重视,必须强化责任意识,把养老事业纳入规划,引入社会化进程,形成党政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养老服务工作格局。

三是制定政策,积极引导。民政部门要制定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方案,规范引导民办养老机构审批与管理和民营企业开发老年产业等配套政策,形成较为健全的养老服务社会化政策体系,为发展养老事业创造良好政策环境。

四是加大投入,拉动产业。政府应帮助银发产业立项,纳入财政投入计划,促成福利事业收入,民营资本、社会资助等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分步实施,完善配套,使之形成产业发展的产业链。

五是典型引路,示范带动。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培养不同层面不同形式,各具特色的典型经验,推动养老服务社会化的健康,快速发展。

第二、银发产业由弱到强,必须切合实际,找准切入点,完善城乡统筹养老服务社会化体系。应从以下方面构思。

一是优先发展居家养老服务。针对老年人的传统心理,采取政府扶持,市场化运作方式,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服务,对散居“三无”老人和不能自理的低保老人,实行优质优化优待最低价服务;对有一定经济收入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劳模,老优抚对象,由政府补贴实行低价服务;对有支付能力的社会老人,由自已全部承担服务费用,这样既解决了分类服务,分类照顾,分类收费,既使老有所养,也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

二是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加大社区公共用房建设的投入,整合村社,街道、社区服务资源,建立老年之家,开展丰富多采的生活照料,文体活动,学习教育和心理康疗,保健康复等精神慰籍方面的服务,使老有所乐。

三是培育养老服务中介机构。结合市场化运作模式,积极引导企业和民间组织介入养老服务领域,建立养老服务中介组织,实现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和机构养老的对接,发挥养老服务超市,老年综合服务中心功能,搭建多样化养老服务的社会平台。

四是以公办养老机构示范引导民间养老形式。要建高标准的公立养老院作为示范,大力引导,引进社会性,民营性的民间养老形式,使老人处处受到重视,广泛拓展养老服务社会化的责任空间和产业开发空间。坚持养老机构民营化的发展方向,实行民办公助,税费减免的优惠政策,吸纳社会资金,加快发展民办养老机构和银发产业企业。

第三、把罗江建成为成(都)、德(阳)、绵(阳)经济区退休老人的养老基地,打造银发产业的肤浅建言。

一是政府力推,争取支持。罗江具有一定良好条件,加之党政力推银发产业,提出把罗江建成成、德、绵经济区退休老人养老基地的战略计划,其定位不仅是省级,而是国家级乃至国际级,无凝是宏伟之举。但是要实施这一战略计划推进银发产业进程,应趁势借力,争取支持。尽快列入省政府发展大盘,适时列入国家发展计划。

二是强化意识,引入实业。从强化发展意识转入引进发展实业是重中之重,既要通过各种宣传形式营造发展氛围,更要注重展示政策条件来引入实体业主,尽快步入发展轨道,以项目拉动投入,以投入推进发展。

三是健全机制,加大运行力度,建立配套服务体系,健全运行机制是加大运行力度的关键,一定要有强大的运作队伍,强力的运作班子。组织百人招商团,要充实招商机构,特批罗江银发产业科技园,设立园区管委会,对项目开发,建设,投产的配套政策要兑现,政府诚信度越高,产业发展的希望就越大。

篇10

摘要:社区工作课程具有知识综合性、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重视能力培养的特点,但以往的教学中缺乏对知识的整合、缺少学生的参与和实务操作的训练等。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综合运用专题式教学法、项目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和参与式教学法能有效改进社区工作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专业意识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 :社区工作课程特点 教学方法 改革 效果

基金项目:东北林业大学《社区工作》重点课程建设资助项目;东北林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面向职业化的社会工作教育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DGY2014-15)。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828(2015)02-0092-07

DOI: 10.3969/j.issn.1672-4828.2015.02.010

庞文,博士,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哈尔滨 150040)。

一、引 言

社区工作是与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并列的社会工作三大工作方法之一,是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主干课。虽然社区工作相对较晚才被确立为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但因其整合性的工作模式、强调对社会与制度等宏观层面的干预等特点,使其重要性和独特性越发凸显。在国外,社区工作主张通过社区发展、社区组织、社区规划、社区照顾、社区行动等工作模式满足社区需要、解决社区问题、提升居民能力、促进社区整合。在国内,随着社会建设、社会治理的不断加强,社区工作被广泛运用于社区的福利保障、慈善救助、教育辅导、康复医疗、便民服务等诸多领域,以实现社区综合发展、培育现代公民。由此可见,社区工作者要想胜任本职工作,需要完备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实践技能。作为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教育者而言,理应在教学过程中认真思考这一问题,通过不断创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促使学生真正掌握社区工作的理论与方法。

目前,我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质量在不断提高,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也存在一些问题。针对社区工作的课程与知识特点以及教学中的一些共性问题,结合笔者多年来讲授社区工作课程的经验和体会,本文尝试对社区工作的有益教学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与社会工作同仁一道寻求提高社区工作教学质量的途径。

二、社区工作课程特点

(一)知识的综合性

社区工作属于社会工作方法体系中的宏观操作方法,强调通过社区的改革和发展来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这就要求社区工作者不仅是懂得社区工作具体方法与技巧的专才,也是熟悉社会知识的通才(徐永祥、孙莹,2004),社区工作知识体系因而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首先,在学科知识上,社区工作课程涉及到社会工作、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心理学等众多社会科学类知识,社区工作者常常要运用这些社会科学中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次,在专业知识上,社区工作除了重点介绍自身的理论与实务模式之外,还要讲授社会工作的基础理论、价值伦理、通用过程等一般性知识,甚至在很多章节中要穿插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会行政、社会政策等其他社会工作方法的知识内容,从某种角度而言,社区工作是对社会工作专业知识进行整合性运用最为突出的课程和领域。因此,教师的社区工作课程教学也就显得重要而富有挑战。

(二)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

专业化社区工作与非专业化社区工作虽然都涉及实务层面上的操作问题,但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还需要专业化价值观和社会工作理论的指导。社区工作的理论与实务是相互促进的,窦务经验能帮助工作者在社区实践中驾轻就熟,但需要很长时间积累,且较为片面,而理论是对社区工作经验的总结、提炼,概括出共性知识,体现其内在规律,用以指导实践。在西方,正是以一般性社会理论和福利意识形态理论为主要内容的社区理论的复兴,才推动了实践层面各种社区工作模式的发展和不断完善。我国现阶段日益强调社区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必然要求社区工作理论的发展以及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在社区工作课程教学中,需要顺应这一课程特点,坚持社区工作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并重,同时处理好学生价值观培养与实践操作技巧训练的关系、正确看待西方理论与本土传统的关系。

(三)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

社区工作的内容复杂多样,这就要求社区工作者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处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一方面源于工作中的锻炼,另一方面离不开课堂的教育训练。现今的社会工作教育越来越强调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社区工作教学也应树立能力本位的理念。哈德凯瑟(2008)等人认为,工作者首先要具备的是自我的坚毅与自信,所以在教育训练中要鼓励学生克服“我做不了”的思想,创造一种积极的环境并激发学生的潜能。此外,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项目策划能力、综合服务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组织能力、行政和管理能力等也是社区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这些能力的获得有赖于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大力革新。

二、当前社区工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总结前述内容,可见社区工作是一门兼具知识性、理论性和实务性、操作性的课程,其教学设计和实施应体现这些特点。然而,笔者在课题调研、与同行的交流中感到,现今社区工作课程的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可将其概括为四多四少。

(一)孤立性知识多,整合性知识少

社区工作因其服务对象的多元性、实务过程的阶段性和方法技巧的多样性等特点决定了其知识的复合性,因此在授课中应将各种相关知识整合、内化为一个有机体系,使学生对社区工作及其相关知识有一个整体把握。但目前社区工作的课程教学还没处理好知识的整合性,内容的重复、知识的割裂较为显著,比如:随着综合取向的社会工作实践模式的出现,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三大方法被全部整合进案主的服务系统,建立起“基于社区的”或“基于生态的”综合服务模式(何雪松、陈蓓丽,2005),但目前的社区工作课程教学中只是就社区工作而进行讲解,鲜有将个案工作、小组工作以及政策倡导等方法有机渗透的。又如:地区发展、社会策划、社会行动是西方学者对社区工作三大模式的划分,教师在教学中也照此逐一讲解,较少探讨三者的内在关系和有机融合,易使学生产生割裂性的认识和实践上的生搬硬套。其实,就一个现实社区的发展而言,往往是综合运用这三种模式,所以教师应重点把握三者的关系,传授给学生整体性的、科学化的知识。此外,诸如不同学科知识的整合、对社区及社区问题的系统性分析、对中西方社区发展和社区工作的综合比较等均须在课程讲授中引起更多关注。

(二)理论讲授多,实务操作少

社区工作的理论知识是对以往社区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是从事社区工作首先需要了解的,但社区工作突出的实践性、应用性决定了仅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目前社区工作的教学主要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虽然能让学生对社区工作的历史、过程和方法有大致的认知,但不能保证他们能合理地运用于实践,在能力锻炼上打了折扣,诸如社区参访、调查研究、专业实习、项目策划等实践操作性训练有待加强。一些学校的学生在上完社区工作课程后,还没去过一次社区,对社区连感性认识都不具备,对社区服务、社区管理等知之甚少,与街道办、居委会或其他机构联系交往时手足无措,学过的社区工作理论不知如何施展和应用,这些状况都与学生缺乏实务操作和社会历练有关。当然,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我国社会工作教育与实践的整体后发性、社会工作实习实践条件的不完备等,但教师自身缺乏实务操作经验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点,使得教学内容不能落地,甚至是“纸上谈兵”。

(三)照搬国外的多,结合本土的少

由于人类需要的共通性、社区问题的相似性,社区工作具有较强的国际共性,所以借鉴西方的理论和经验是必不可少的,但目前的社区工作课程教学往往存在生硬照搬西方理论和方法,缺少内化、本土化的问题。就社区工作历史而言,大多数教材和教师介绍的重点都是英.美、德等西方国家的情况,对我国社区工作的历史尤其是当今社区工作的实践还缺乏梳理。就社区工作价值观而言,主要介绍的是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社会正义、社区自决、增权等西方价值观念,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崇尚权威、政府主导、重视人伦和社区差序格局等特点被提及和分析的较少。就社区工作案例而言,大多数学校在介绍地区发展、社会策划、社会行动、社区照顾等典型社区工作模式时,都是以国外教材中的案例为蓝本讲解的,其实,我国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社区实践,已经积累了丰富而鲜活的教学案例,完全可以将其与社区工作理论加以有机结合,让学生体会社区工作在我国的巨大应用空间。

(四)教师主导的多,学生参与的少

在社区工作教学中,学生只有积极地参与、充分的融人才能真正内化社区工作的知识,掌握相应的能力和方法,但目前社区工作教学中的学生参与、师生互动等还有待加强。一方面,很多专业教师是社会工作或社会学出身,虽然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但并未受到系统的师范教育,在教学方法、课堂设计等方面有着先天不足,往往习惯于灌输式讲解。同时在课程内容、实践安排、教学进度等方面也都由教师自己决定,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另一方面,从高中选拔而来的大学生,往往习惯了课堂被动式听讲,参与意识、参与积极性较低,加之社会阅历少、实践能力弱,对进社区、做实践存有一定的畏难情绪,这也导致学生在社区工作的教学参与上动力不足。

四、社区工作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针对社区工作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不断思考和摸索总结出了一些方法,在提高社区工作教学质量,锻炼学生社区实务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专题式教学法:理论知识的整合性讲授

针对当前社区工作教材章节内容衔接性差、与其他课程内容交叉、理论与实务存在割裂、国内相关情况尤其是近年来社区工作实践介绍不足等问题,为加强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完整性和时效性,在传统授课的基础上,将社区工作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编排和提炼,以专题化形式讲解。这种方法使师生打破了教材的束缚,以教学专题为载体对社区工作知识加以整合,讲授内容的取舍和更新更为灵活,课程更为开放,理论性和学术性得以提高。具体做法是:在备课过程中,通过充分研读教材、整理学生反馈信息等,确立若干专题,保证每个专题的独立性、逻辑性和系统性;然后广泛收集资料,精心备课,对专题进行充实和论证;教师准备的同时也触动学生分组、搜集资料;课堂上进行专题讲授、交流与讨论,并加以总结和评价。

目前,我们讲解的有代表性专题包括:我国的社区及社区问题;社区工作的理论与价值观;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及其当代意义;我国当前社区工作的运作模式与相关政策;农村参与式地区发展:理论与实践;社区服务项目的策划与实施;社会行动及其在我国的适用性;社区工作模式的比较分析等等。在讲我国的社区及社区问题时,除了介绍社区的含义、特点、功能等一般性知识外,师生还共同探讨了我国从单位制向社区制转型的背景和意义,从而让学生确立了对社区及社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对当前社区管理的街居制及其影响,街道办、居委会、业委会、社会工作机构等不同社区管理与服务主体之间的关系和互动进行了讲解,这样使课程内容与社会现实的结合更为紧密。又如,在讲我国当前社区工作的运作模式与相关政策时,教师带领学生查阅了大量近几年社区工作的理论文献、实践资料和政策文本,重点介绍了我国政府购买服务的做法和政策,社区工作中岗位制、项目制的异同,与社区工作相关的法规政策等。凡此种种,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既立足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信息量更广、更系统、更实用。

(二)项目式教学法:实务能力的全方位训练

近年来,社会工作政策与实务界正在大力推行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制运作方式,社会服务的项目招投标制对专职社会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意味着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应顺应这一变化,培养学生项目策划与实施的能力。社区工作的项目式教学法就是让学生亲身参与项目的设计、实施、评估等完整过程,让学生在实务操作领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真正进入社区、了解社区并服务于社区。具体做法是在老师指导下,将学生分组,每组根据所讲内容和学生兴趣等因素确定实践项目,然后与相关社区联系,进入社区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设计可行的社区服务方案,然后实施该项目,最后是项目评估并撰写总结报告。整个过程做下来,学生的项目策划能力、社区调查能力、服务实施能力、写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能力等均会得到锻炼和提高。当然,为配合项目式教学法,需要将教学周期拉长,以16周左右为宜。如果在课程教学周期内学生不能完成项目,可申报学校暑期社会实践以完成项目的接续。同时,需要一定程度的经费支持,笔者所在学校的社会工作专业每年每级学生投入2万元教学实习经费,大致可以满足教学所需。另外,专业教师注册成立的林大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也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实务教学。

经过几年积累,社区工作课程已带领学生完成了20多项社区服务项目,包括——阳光心灵:牵手农民工子女服务项目、金色晚年——林大社区老年人服务项目、哈尔滨志愿服务调研项目、哈尔滨社区矫正服务项目、秦皇岛西河社区参访项目、独生子女素质拓展营项目等。随着项目运作能力和实务经验的提高,笔者所在学校专业师生还成功申请到了民政部福彩公益金特殊困难老年人社会工作服务示范项目。可见,社会工作实务与社会工作教学能相互促进,项目式教学法是锻炼学生实务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案例式教学法:本土经验的系统性总结

随着专业社会工作在社区建设、社区服务领域持续而深度的介入,国内社区工作的实践经验越来越丰富,为教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鲜活案例。案例式教学法就是以典型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通过讲授、讨论、问答等方式,让学生掌握相关概念或理论,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并培养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周巍、李细香,2010)。案例的选择、案例与教学主题的融合、师生围绕案例展开的讨论和分析是决定案例教学能否成功的主要因素。在选择案例和备课时,首要的一个原则就是选择本土的、典型的、体现社会工作专业性的案例,案例来源包括教师的实务经历经验、国内社会工作机构的项目报告、媒体相关报道以及学生的经历感悟等。然后充分查阅相关资料,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将案例编写详实,授课时遵循案例导入、设问、讨论、讲解的通用过程。这种教学法不仅形式灵活、内容丰富、课堂亲和力高,更为重要的是能让学生了解国内社区工作的做法和经验,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和本土情怀。

在我们编写的案例中,大多数与地区发展、社会策划、社会行动、社区照顾等社区工作实务模式相关,以更好地实现社区工作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例如,在讲授参与式地区发展时,我们选取了云贵草海地区参与式发展项目的案例。首先给学生播放一段介绍草海的宣传视频,然后教师转变话锋: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优美、有着众多野生动植物的草海,当地村民却长期生活贫困、官民之间矛盾重重,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解决?随着一步步的讨论、分析,教师随即提到:直到国际鹤类基金会、国际渐进组织与当地环保组织介入并开展草海参与式发展项目后,这一问题才得以缓解,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才走上良性轨道。然后具体介绍参与式的理念、当地的做法及其中体现出来的社工价值。通过这一案例的完整介绍,学生对参与式地区发展的理念和方法认识的更为形象、深刻,也意识到本土社区工作具有无穷的魅力和潜力。

(四)参与式教学法: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展现

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协作式的教学法,其核心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营造相互参与、相互激励的教学氛围,以使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实现教学目标。这一思想与社区工作强调的民主参与、尊重信任、集体增权等理念不谋而合,都是助人自助的体现。参与式教学法既应用于课堂教学,也适合于实践教学。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选择一些关键问题或适合发散思维的知识点,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和学习热情。例如,在介绍社区工作价值观时,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了价值拍卖活动,很好地将社区工作的价值观以轻松而又耐人寻味的方式传授给了学生。又如,在讲解社会行动模式是否适用于我国时,我们将学生分为支持组和反对组,两组展开辩论,使学生自主完成了查阅资料、获取知识、得出结论的目标。此外,诸如情景剧扮演、头脑风暴式的讨论、社区行为模拟、案例研讨等多种方式均有所应用。

在实践教学方面,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体现得更为明显。整个实践项目的策划、组织、实施过程均由学生主导,教师只是在社区联络、方案设计、活动实施等细节上给予指导和支持。例如,将学生分组后,每组实践项目的名称、活动方案的确定要经历多次讨论,教师只参与每组的第一次讨论,交代一些基本原则并共同分析某些问题的解决办法,后续的讨论则交由学生自主进行,这样能让学生在自由、放松的氛围中集思广益,当然,教师一定要在若干重要环节和结果上把好关。在学生撰写项目策划书时,教师简要讲解策划书的撰写结构、要点等,具体活动的设计则由学生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实践证明,只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潜能将被充分释放。

以上四种教学法在理念、内容和做法上各有侧重,但彼此间并无严格的界限,它们往往是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统一于社区工作的教学实践。在专题教学中,往往会用到案例教学或参与式教学,而实践项目的教学也是与参与式教学结合起来的。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融会贯通,才能促进社区工作教学效果的提升。

五、社区工作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应用,不仅解决了社区工作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问题,增强了知识的系统性,而且强化了师生的共同参与,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改革的总体效果明显。

(一)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明显增强

实施教学改革以来,改变了原先枯燥的教学内容和单一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知识整合性和现实指向性更加明显,课堂氛围也因经常性的讨论、辩论、小活动等显得轻松而有趣,这种生动、鲜活的教学很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的思路,启发他们的思想。学生为了课堂上的参与,能够自主地在课余查阅资料、构思发言或是活动准备,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改善了学习成效,学生的专业意识和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以往的教学由于停留在对概念、理论的表面认识上,使学生对社区工作的价值理念和专业方法并没有深入、透彻的掌握,加之实践操作少,学生缺乏专业自信。教学改革后,学生对社区工作的价值观有了切身感受,对当下的社区及其运作机制有了感性认识,对社区工作的方法及其应用较为熟悉,对社区服务和项目实施不再陌生。心中有货,自然不再畏难。近几年来,我专业学生每年都以社区调查、社区服务等为主题积极申报、主持国家挑战杯创新创业项目、青翼社工联盟项目、省青基会服务项目和学校各类创新实践项目等,获得多项奖励和部门好评,也能积极自发地联系北京、四川、深圳等地的社会工作机构进行实习,这反过来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专业意识和信心,学生的专业成长步人了良性轨道。

(三)推动了专业发展,社会工作的教学、研究和实务得以协同共进

作为社会工作的核心课程和整合性方法,社区工作的教学成效能直接推动整个专业的发展。依托社区工作的教学改革及其取得的成果,该课程进入学校重点建设课程目录,相关教师获得了进修、培训的全额资助,并获省、校多个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资助。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成立了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并成功中标黑龙江省和民政部等多项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另外,专业在哈尔滨、北京、深圳、秦皇岛等多地的社区和社会工作机构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积极推荐学生就业,专业的实习基地数量和学生就业率每年位居笔者所在学院之首。可以说,社区工作课程的教学与改革,在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总结与评价

随着社会建设的不断深入,社会工作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社会对社会工作服务和社会工作从业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具备一定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倍受青睐,培养有理论、懂项目、会实务的社会工作专业技术人才自然是高校教育界的目标和追求。通过本文的介绍,在社区工作课程中融人专题式、项目式、案例式、参与式教学方法是行之有效的,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专业意识,锻炼理论思维品质和实践操作能力。当然,这些教学法还存在诸多需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教学方法改革没有止境,希望学界今后有进一步的交流。如果这些方法能推广到社会工作专业的其他课程教学中并加以丰富、创新,对我国社会工作教学和社会工作事业无疑是一件幸事。

[

参考文献]

[1]D.A.哈德凯瑟、P.R.鲍沃斯、S.温内科,2008,《社区工作理论与实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何雪松、陈蓓丽,2005,《当代西方社会工作的十大发展趋势》,《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

[3]徐永祥、孙莹,2004,《社区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