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产业情况范文

时间:2023-09-04 17:14: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药产业情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药产业情况

篇1

           当前园区建设原则:300亩生物园产业发展区项目,借鉴台湾新竹、江苏泰州等地建设园区的经验做法,按照集约土地、资源共享的原则,管委会统一规划建设办公楼、单身宿舍、商务中心、餐厅、停车场等公共配套设施,入驻企业采用购买、租用等方式共享共用;入驻企业按照管委会总的规划要求,在所属地块上根据功能要求和生产需求,在确保达标排放的基础上,规划设计厂房、库房等生产设施,城司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统一负责土建工程,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生物园管理办公室统一搞好项目区域内安保、物业等管理服务工作。通过前期规划,生物医药园加速器确定5个入驻项目。

一、山东华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新型基因工程抗菌肽项目(以下简称该项目)。该项目用地面积43.5亩,总投资1.1亿元,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主要建设2个GMP生产车间、实验室和研发中心,购进8条生产装配线、研发实验设备和检测设备等。产品规模化生产后,预计年产3000吨,实现销售收入27000万元,实现利税7700万元。

二、山东航维骨科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骨科内植入物生产项目(以下简称该项目)。该项目用地面积38.4亩,总投资1亿元,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主要建设两个联合生产车间、实验室和研发中心,购进11条柔性生产装配线、研发实验设备和检测设备等。产品规模化生产后,预计年产万向锁定金属接骨板5万块、金属带锁髓内钉3万支、三维多功能骨科外固定架2万套、金属骨钉50万支,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实现利税1亿元。

三、潍坊祥维斯化学品有限公司L-半胱氨酸及其衍生物产业化项目项目(以下简称该项目)。该项目用地面积58.7亩,总投资1.5亿元,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主要建设两个联合生产车间、实验室和研发中心,购进四条柔性生产装配线、研发实验设备和检测设备等。产品规模化生产后,预计年产2000吨L-半胱氨酸,实现销售收入6亿元,实现利税1.5亿元。

四、潍坊高新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生物医药园综合配套项目。该项目占地31亩,总投资8000万元,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主要建设办公、商贸、仓储等园区配套工程。该项目主要是为生物园区配套,为生物园区的生产发展起到衔接纽带的作用。

篇2

医药产业被誉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是我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根据全球知名医药调研公司IMSHealth对医药市场的监测,1991年全球医药市场为2058亿美元,2011年达到8800亿美元,二十年间医药市场的平均年增长速度超过4.0%。目前,我国医药产业也呈高速增长,但总体上看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还处在比较“年轻”的阶段,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不够,产业竞争力不强等不足仍然存在于医药产业中。为了促进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国家需要制定与医药产业相关的一系列政策。但政策的制定并不是盲目的,相关政策的制定需要建立在对医药产业定位的基础上,在制定政策前需要对目标产业进行全面而正确的定位。因此,对医药产业进行定位对于相关政策的制定的意义非同小可。医药产业作为一种产业类别,具有一般产业的基本属性,医药产业作为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还有着这类产业的特点。同时,医药产业由于其产品——药品关系国计民生而具有自身的特殊属性。随着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医药产业有别于其它产业的属性更加突出。因此,本文拟首先从市场调节的角度、国家变迁的角度对医药产业进行基本定位,再从医药产业的产品的出发,结合基本药物制度与医药产业的关系对医药产业的特殊属性进行分析,以达到对医药产业的全面定位。

1从市场调节的角度对医药产业的定位

医药产业作为一个正在逐步进入国家主导和核心产业的产业类别,与其它产业一样,必须接受市场的自发调节。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市场通常是通过该产业的投入、产出等方面的一些特性来发挥调节作用。从而一个产业的投入、产出方面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产业的市场结构,诸如进入壁垒条件、生产者规模和分布、产品差异、规模经济等。

1.1医药产业是高投入的产业医药产业本身是一种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技术的特征,而与此特征相联系,医药产业具有高投入的特点。医药产业的高投入主要体现在医药研发上。医药产业中,承担研发的是制药产业。制药产业在产品研发的早期和生产过程中严格的标准和质量控制,以及最终产品上市和市场开发的过程中都需要非常高的投入。尤其是新药的研究开发过程更是耗资巨大。国外通常开发一种新药需要2.5亿美元,有的甚至高达10亿美元。

1.2医药产业是高收益和高产出的产业众所周知,医药产业是一个高盈利产业,发达国家医药行业的销售利润率一般高达30%。而创新药物的利润回报率更高、更快。一般情况下,一种新药上市后2~3年就可收回所有投资。换言之,新药品一旦开发成功,投放市场后将获取暴利。

1.3医药产业具有相对垄断性医药产业在大多数国家都是由政府控制准入的行业,政府的严格监督和医药产业本身的高投入特性使得医药行业的进入壁垒很高。高进入壁垒进一步导致了企业一旦进入医药产业则可形成相对垄断的地位。这种相对垄断性不仅表现在区域方面,也表现在企业垄断方面。区域的相对垄断主要体现在发达国家是全球制药市场的主体。北美市场首屈一指,其次是欧盟地区和日本。医药产业中企业的相对垄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跨国公司通过大规模的联合兼并,对市场的垄断性越来越强,对世界医药经济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主要发达国家及其跨国企业垄断地占有着医药研发资源和医药技术创新的成果。医药产业的高投入、高产出及相对垄断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医药产业的诸如进入壁垒条件、生产者规模和分布、产品差异、规模经济等这些市场结构,而产业的发展状况往往受这些市场结构的制约并通过这些市场结构得以体现,从而该产业的发展也就必须遵循市场规律,接受市场的自发调节。

2从国家变迁的角度对医药产业的定位

受市场调节是医药产业与其它产业的共同属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医药产业与一般产业并无差异。然而,随着国家发展的变迁,我国需做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战略选择。当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工信部等有关部门正在组织各部门和有关专家正在抓紧研究制定《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入重要战略机遇期。医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被赋予了这类产业的新的属性和特征,这些属性和特征便成为我国对医药产业制定针对性政策的依据。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基于新兴技术、科技含量高、出现时间短且发展速度快,具有良好市场前景,具有较大溢出作用,能带动一批产业兴起,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支撑作用,最终会成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业态形式,其产品质量要稳定并有较大的市场需求,发展前景要好,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经济技术效益显著。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和特征,医药产业可被定位为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2.1医药产业是刚兴起、渗透力强的高新技术产业我国医药产业规模较小,正处于产业生命周期快速成长期。医药产业作为一种基于新兴技术的高新技术产业,对未来产业发展具有极强的带动作用,对传统产业和支柱产业具有较强的辐射和渗透作用。医药产业结合了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它不仅能带动一批新兴产业的形成,也能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发展,并将最终成为国民经济的重点或支柱产业。

2.2医药产业是高科技含量、高产品价值的先导性产业医药产业需要坚实的科学知识基础和新技术的支撑,其产品蕴含大量的技术突破。在医药产业中知识产权密布。因此,医药产业往往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附加价值高,能够引导和发展市场需求,并因此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

2.3医药产业是综合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友好性产业医药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科技创新,不仅适应低碳经济条件下的产业选择,也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力手段。医药产业不以产生消耗大量资源为条件,更不以造成大量污染为代价,节约资源,排放少,强调环境保护是创新驱动的产业,也是环境友好型产业。

2.4医药产业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导向性产业目前,我国产业结构还处于低级阶段,现代服务业所占比例不高,农业人口比例仍很高,制造业主要依靠投资和资源消耗。医药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在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创新竞赛环境下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要战略机遇,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2.5医药产业是吸纳新就业、社会效益好的依靠性产业扩大就业是促进民生的一大主题。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未完全消除的情况下,我国制造业发展仍面临一系列瓶颈问题和制约因素。医药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在促进充分就业、保持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从公共性质的角度对医药产业的定位

上述医药产业的特性是医药产业作为某一类产业的一些属性,然而,由于产品的特殊性,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公共政策,医药产业又有着自身的特殊属性。医药产业的产品——药品,与人民的健康息息相关,因此,医药产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特殊产业。随着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医药产业的这种特殊属性更加显著,医药产业的公共性质也越发凸显。基本药物制度的落实是以实现基本药物的可及为主要目的的,而基本药物的产业部门就是医药产业。因此,医药产业是基本药物制度得以顺利实施的直接相关产业。为此,笔者从基本药物及基本药物制度的公共产品属性的角度对医药产业的公共性质进行探讨和论述。

3.1公共产品理论分析经济学家大卫•休谟(Hume,1739)最早对公共产品进行了理论分析,他认为“某些对每个人都有益的事情,只能通过集体行动来完成”。此后,随着众多经济学家对公共产品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该理论逐渐趋于完善。但萨缪尔森对公共产品的定义对该理论的影响最大。依照萨缪尔森的分析,纯公共产品是指任何一个人对某种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别人对其消费的物品。换言之,一定数量的纯公共产品只要被生产出来或被提供,社会的所有成员都可以对其进行消费。后来的研究者根据萨缪尔森对公共产品的定义,总结出区别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两个特性,即消费的非竞争性(Non-rivalness)和收益的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对于同时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收益的非排他性的消费品称之为公共产品(Publicgoods);而对于同时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和收益的排他性的产品称之为私人产品(Privategoods)。这里的消费的非竞争性是指任何一个消费者对某种产品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消费者对该产品消费。因此,整个社会对于该产品的消费量就是每一个消费者的消费量。这表明:第一,从消费角度来看,任何一个消费者都可以支配公共产品的总量商品;第二,公共产品在个人之间是不可分的;第三,该类产品多分配给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而这里的收益的非排他性是指某种产品一旦被提供,就不能排斥该社会任何人消费该种产品,或者排他成本很高。可见,非排他性与外部性具有密切联系,具有收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外部性收益(ExternalBenefit)的特征。当然,外部性与非排他性是有区别的,外部性收益通常发生在有限个体之间;而收益的非排他性通常是指广泛的外部性收益,甚至涉及全社会的个体。对于公共产品的消费的非竞争性与收益的非排他性而言,前者是公共产品的基本属性,是由公共产品自身的因素决定的。而后者则是由外部因素决定的。根据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收益的非排他性,可以将所有产品分为4类:纯私人产品,既不具消费的非竞争性也不具收益的非排他性;纯公共产品,既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又具有收益的非排他性;俱乐部产品,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但不具有收益的非排他性;共同资源,具有收益的非排他性而不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俱乐部产品和共同资源因只具有这两个竞争性和排他性两个特征中的一个,有时也被称为准公共产品。

3.2医药产业的公共性质分析

3.2.1基本药物的公共产品属性分析基于上述公共产品理论的分析,笔者从是否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收益的非排他性出发来判断基本药物是否属于纯公共产品。布朗和杰克森(BrawnandJackson,1990)曾以图示方式,给出判别公共产品的步骤,如图1所示。根据图1的流程进行判断,首先基本药物具有明显的消费竞争性:在所有的基本药物中,某一个单位的药品被某一个患者使用后,同一单位药品不可能同时被另外一个患者使用,也就是说,多分配给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不为零,即具有消费竞争性。进一步对收益的非排他性进行判断,可以发现绝大多数基本药物不具有收益的非排他性,因为某一个患者用药治疗后,一般不会导致该患者以外的很多人的健康状况的改善。即使对于一小部分传染病防治的药品(如疫苗)而言,它们确实存在明显的外部性,但这种外部性并非是公共产品收益的非排他性意义上的外部性。因此,基本药物也不具有收益的非排他性。由此得出,基本药物本身并不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

3.2.2基本药物制度的公共产品属性分析在对基本药物制度的公共产品属性进行分析时,笔者仍然遵循图1的流程来进行分析。基本药物制度作为一项国家制度,一旦建立,就意味着国家中的每一个居民都有权力享有,每一个居民都能从中获益。对于国家而言,收益的排他成本很高,当然,也不可能进行收益的排他。所以,基本药物制度具有明确的收益的非排他性。但基本药物制度的政策下,多一个人享受基本药物制度的待遇就会多消耗一份药品资源,也就是基本药物制度分配的边际成本不为零,即基本药物制度不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因此,基本药物制度应属于准公共产品。

3.2.3医药产业的公共性质分析基本药物制度得以落实,根本的物质保障就是基本药物。而医药产业作为基本药物的产出部门,是基本药物制度得以顺利实施的坚实后盾。通过上文分析得出基本药物制度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而基本药物制度的这种属性便赋予了与之密切相关的医药产业某些特性:医药产业关系到国民对准公共产品的消费;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与否与国民的基本用药息息相关等。总之,作为公共产品的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使得医药产业在也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公共性质,从这个角度说,医药产业可以被看作一种公共产业。

篇3

关键词:中医药产业 高校 人才培养 研究

这些年,我国高校在关于人才培养方面采取了大量的措施,例如改善教学设施、改变课程设置、加大校企合作及增加课程实践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在目前教学环境下,部分高校存在课程实践环节设置与教学计划不符或课程设置与目前市场环境存在差异的情况,这种情况必将导致学生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存在差异,降低了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对在中医药产业背景下,关于人才培养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详细探讨,为后期高校加大该类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当前中医药产业面临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中医药产业属于系统产业,其产业链涉及中药种植、加工制造、产品研发、人才培养医疗保健等环节,产业链复杂,环境多变。因此,鉴于该类情况,若实现中医药产业的良好发展,必须加大在中医药产业背景下对其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以促进产业链各环节的畅通。可以说中医药人才培养既是保障中医药产业链的重要措施,也是发展中医药产业的必要保证,对中医药产业的兴衰起到关键的作用。

1.中医药产业面临形势分析与讨论

随着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及生物科学的不断发展,中医药产业发生了较大变化。当前中药生产经营企业的药材种植面积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基本解决了药材使用缺乏的困境。但中医药产业所面临的形势依然相对较为严峻,如缺乏名牌产品及名牌企业、高端领域被进口或合资产品占据、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中药资源过度开发、优秀中医药人才缺乏等一直制约着该产业的发展。同时由于近年来,世界医药保健品需求越来越大,中药需求量大、国家政策扶持等也使中医药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处于这种背景下,中医药产业发展面临巨大机遇,发展前景将较为广阔。

2.中医药人才培养是发展中医药产业的必需保障

我国这几年在大力发展人才战略,大力提倡人才创新,加大了对人才培养的力度。关于人才培养,高校作为摇篮在其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医药行业属于特殊行业,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医药方面人才培养更应慎重。而对于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如没有中医药人才,就无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因此,高校应大力发展中医药教育,推进中医药产业化发展。传统的中医药教育主要讲究师带徒的一种模式,而随着我国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高校培养已成为主要的培养模式。

二、我国中医药行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为适应时展需要,国家对中医药教育有了新的要求,大力提倡中医药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但目前中医药人才培养好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其发展。

1.中医教育模式未有效体现中医药特点

目前中医教育模式偏西医化较为严重,如在教学方面安排了大量西医课程;科研方面多采用实验研究、还原分析等方法,通过植物化学研究提取有效成分的思路为主流,使其中医理论指导中药治疗的思维被弱化;实践方面生搬硬套西医学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严重脱节,培养模式单一,重理论,轻实践使得其学生实践能力弱,创新意识差,不能适应时代需要。

2.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严重不相符

针对中医药产业发展情况,关于高校中医药人才的培养除了中医药基础研究和临床专业人才外,还应加大了解中医药专业知识又懂中医药市场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以满足中药材种植、制造、保健、中药商业流通等领域的发展需要。而现行专业设置过于集中于中医药专业,对外语、法律、管理、营销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导致学生知识面窄,就业面小。

3.中医药人才培养计划不能与国际接轨

目前,中医药院校培养医药类专业学生的目标是能够在国内各级医院和医药企业从事相关工作。而目前就业形势严重,自主创业及海外就业已成为一种趋势。而由于在国内学习时缺乏创业和市场教育培训,虽有学生具备较强技术优势,但无法适应市场需求,更无法满足国际环境的发展需要。基于这种情况,使得中医药产业向国际市场发展空间变小,不利于中医药的发扬光大。

4.留学生及海外教育发展力度不足

目前,我国中医药教育主要集中在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设置较少,同时留学生教育及海外教育发展规模偏小,与其他临床、西医等医学类教育相比,差异性尤为突出。虽然这些年国外高校和机构也逐渐开设中医药教育,但由于缺乏中医药专业知识扎实,具备临床实践经验,并掌握外语的高素质复合型教育人才而收效甚微。

三、中医药产业视域下的中医药人才培养应采取的措施

1.中医药高等教育应加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灵魂,作为高校在对中医药学生素质培养中应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其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做到这一点,作为高校在办学模式应当建立起符合中医药特点和规律的教学秩序和模式,走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模式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其次,高校更应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2.中医药教育应优化专业结构及重点学科建设

中医药院校对于专业及学科设置应避免一致化,首先,各院校应结合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调整专业方向。如目前中药产业需要技术与市场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专业设置上应作出适当调整。近年来,我国高校为结合市场需求在专业设置方面开设了市场营销、卫生事业管理、中医药文化产业管理等专业,为实现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同时高校应加大重点学科建设,实行特色化教学,为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发挥积极作用。

3.推进中医药国际化教育及继续教育

首先,高校应培养高水平中医药师资力量,以利于中医药国际教育工作开展;其次,调整专业结构,在国外建立实习基地,使中医药专业学生能够走出去并扩大与国际的交流合作。还有,扩大留学生教育,建立留学生奖学金制度,吸引留学生接受中医药学理论、科研教育等培训。对于推行继续教育培训和终身教育培训,也是对扩大中医药人才培养,促进中医药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措施,有利于从事中医药专业人员学习中医药文化、了解治病理论,可实现社会化、多元化教育体系的建设。

4.加大校、企及政府的紧密合作

中医药产业在我国具有悠久历史,是我国重要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政府、企业、高校合作,鼓励高等院校与企业在人才订单式培养、科研等方面的紧密合作,建立企业、高校及政府参与的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加大人才定向培养力度,促进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机制的推行,加快中药产业国际化人才的培训,已达到振新中医药产业的目的。

我国具有悠久的中医药发展历史,发展中医药具有很大优势,但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本文就中医药产业及高校关于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高校应从课程设置、校企合作及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以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思华.新时期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医教育,2011(6)

篇4

[关键词] 熵值法;生物医药产业;资源支持力;浙江省;江苏省

[中图分类号] R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1(c)-0138-04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ses and evaluates the biomedical industrial cluster resources support force of Zhejiang Province and Jiangsu Province in seven respects, including 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material resources, social resources, service resources, government policy resources, labor resources, capital resources, business and market resources, and determine the index weight by using entropy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weight assignment, government policy resources is the greatest impa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bio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followed by business and market resources, then resource capital, and the remaining four kinds of resources have a little influence on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The index weight of enterprise and market resources in Jiangsu Province is higher than the index weight of Zhejiang Province, which shows that Jiangsu Province has advantages in 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s and industr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biomedical industry.

[Key words] Entropy method; Bio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Resource support force; Zhejiang Province; Jiangsu Province

S着生物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制药水平的迅猛发展,医药行业正在经历着一场科学技术引发的巨大变革。伴随人们健康观念的不断深入,生物医药产业将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可观的市场前景,是世界上最具投资潜力、发展最为迅速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我国对于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将其列为国家重点扶持的新兴产业之一,已建成22个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初步形成一定的产业集群规模效应[1]。但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仍然存在产业规模相对较小、企业创新能力较低等问题[2]。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实际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多种类型因素的促进或阻碍[3]。有学者认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受到市场需求、知识溢出和政府作用三种因素的制约,并进一步指出政府是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影响最主要的因素[4]。此外,也有学者将影响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因素归结为金融、科技、产业和其他因素[5]。国外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研究中发现,知识溢出对集群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尤其是生物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高校、研究院所以及技术工人是最重要的助力[6]。不论何种产业的发展都需要社会多种资源的有机高效结合,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也不例外,需要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协同发挥资源的有效性才能最终较好的实现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7]。产业集群资源支持力理论认为,产业的发展需要社会多种资源有机结合形成合力进行推进,包括物质、社会、服务、劳动、政府政策、资本等在内的7种资源,资源间相互配合,取长补短最终协调促使了产业的迅速发展[8]。为此,本文从资源角度出发,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江苏省和浙江省,利用熵值法对江苏和浙江两省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资源支持力进行评价,并且对比分析两省在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方面存在哪些不同之处,最终得出有利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9]。

1 研究方法

1.1 熵值法

在对数据进行综合性分析的过程中,熵值法是较为常用并且有效的评价方法之一。在权重确定时,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熵值法能较为客观地反映指标的作用效果和价值[10]。对于产业集群资源支持力评价而言,统计数据满足熵值法进行分析的要求,因此,本文使用熵值法对江苏省和浙江省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资源支持力进行分析评价[11]。

熵是对信息无序状态的度量,通常而言,熵值越大,表明信息的无序程度越高,反映出的信息效用越小;反之,信息的熵值越小,表明信息的无序程度越低,其所反映的信息效用值越大[12]。

1.2 产业集群资源支持力

产业集群资源支持力是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各项社会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各项资源对于产业发展的影响作用,它是对产业与某种资源之间协调作用的客观反映[14]。它强调在一定经济和空间范围内,产业通过利用空间范围内的一切资源,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15]。此外,资源的协调发展也是其关注的方面,不仅考察产业发展的区域内资源和外部资源的协同,同时也需要区域内资源在多领域的互相配合,最终实现各子系统在时空上、数量上使资源支持力系统协同或协调发展的协调。因此,产业集群资源支持力反映社会、政策、资金等多种资源的整体作用效果[16]。

2 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资源支持力的重要理论支撑是产业集群资源支持力的评价体系模型[17],包括物质资源(A1)、社资源(A2)、服务资源(A3)、政府政策资源(A4)、劳动资源(A5)、资本资源(A6)、企业级市场资源(A7)共7个方面,并且包含17个二级指标,根据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资源需求与实际建设情况,对于难以直接测量的二级指标进一步细分成可测量的具体指标,共计25个三级指标。本文中评价用指标体系见表1。

3 研究结果

本文利用《浙江省统计年鉴》以及《江苏省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利用熵值法,进行对于指标权重的确定。浙江省分析结果见表2,江苏省分析结果见表3。

从表2和表3的结果可以看出,资源支持力前3位的是政府政策资源、企业及市场资源和资本资源。对于浙江省和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政府政策资源(A4)的影响最大,权重分别为0.3027和0.2901,其中,国家政策的影响更大,权重分别达到了0.1732和0.1846。表明了国家政策支持对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引导作用。在国家政策资源支持力中,可以明显的看出国家政策的影响力大于省(市)政策大于地方政策,充分体现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性特点。

企业及市场资源(A7)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影响次之,江苏省在这方面的权重大于浙江省,达到了0.2487,表明江苏省在生物医药产业建设中的企业数量、规模和药物医药市场的开放性等优势较浙江省突出。同时也体现出医药企业数量、规模和医药市场占有率对于我国各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规模化效应和集群效应

资本资源(A6)对于产业的发展也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浙江省和江苏省在物质资源方面的比重分别为0.1743和0.1653,其中境内资本权重大于境外(含港澳台)资本。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以境内资本投入为主,有待于进一步吸引境外资源,从而引导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更快地与国际接轨。

其余4种资源支持作用较小。社会资源(A2)和劳动资源(A5)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作用较为相当,浙江省的服务资源权重高于江苏省,其中中介机构的作用高于文化资源的作用;江苏省的劳动资源权重略高于浙江省,人力资源的权重高于科技资源。在物质资源(A1)支持作用中,浙江省和江苏省的权重分别为0.0342和0.0311,其中,区位条件权重较大,表明区位条件的对产业发展的影响较大。

4 建议

通过上述的分析发现,对于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政府政策、资金以及企业和市场的资源作用最大,因此,为促进浙江省和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4.1 着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知,政府政策对于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因此,对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给与一定的优惠扶持政策,将会极大的促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诸如,政府可以在企业产业园区的入驻、原材料、设备的购置、人员配套等多种方面提供有力的条件,设计良好的科研人员技术、产品开发平台,促进企业生产研发的积极性,强化政府职能,在项目审批、环境评估、规划协调等方面提高办事效率[18],从而营造出生物医药产业投资、研发、生产、销售规范、高效的经济发展环境。

4.2 着力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等特点,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因此,对于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充足的资金支持尤为重要。目前,生物医药产业的建设多是政府进行投资和引导,应当尽快的建立和完善融资环境,通过建立较为完善、规范、系统的风险投资机制,建立相应的风投基金,引导更多的风投企业关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社会多方面的资金,促进生物医药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19]。

4.3 着力培植龙头企业

产业的发展需要骨干企业的推动和支撑。目前,浙江省和江苏省内缺乏具有代表性的生物医药企业。因此,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方面应当注重对代表性企业的扶持和培育,对于在生物医药技术有较强研究基础、研发实力、初具规模的企业,应当重点给予支持和帮助,在企业产品市场地位、竞争力、产品营销、管理等多方面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咨询,引导企业进行多种模式的整合,使得企业能够向着龙头企业的发展方向迈进,在激烈的市场中保持较强的竞争实力[20]。

4.4 协同政府、资金与企业三者关系

江苏、浙江生物医药产业进一步的发展,需要政府、资金与企业三者的协同促进。政府可以通过科技基金、项目基金方式服务、扶持、培育当地龙头企业,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引入一批实力强劲的生物医药企业,增加园区内合作竞争氛围。利用政策优势,运用财政资金,通过财政贴息、信贷奖励补助等方式,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的贷款支持,鼓励有实力有技术的本土企业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 申菲菲.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

[2] 尹宝坤,陈玉文,黄伟.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及模式探讨[J].亚太传统医药,2010,6(10):1-3.

[3] 石岭.基于GEM模型的云南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3.

[4] 朱艳梅,席晓宇,褚淑贞.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新药杂志,2013,22(8):900-904.

[5] 吴琼.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路径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1,24(6):83-87.

[6] Audretsch DB,Feldman MP. R&D spillovers and the geography ofinnovation and production [J]. Am Econ Rev,1996,86:630C640.

[7] 翁志明.杭州余杭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3.

[8] 席晓宇,朱玄,褚淑贞.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资源支持力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2015,24(4):375-379.

[9] 曹阳,朱洁.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基于创新网络视角[J].现代商贸工业,2015(12):7-10.

[10] 霍增辉,张玫.基于熵值法的浙江省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3(12):10-13.

[11] 王建军,刘敏敏,王习.产业集群资源支持力评价――以青海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J].青海社会科学,2014(3):198-203.

[12] 朱喜安,魏国栋.熵值法中无量纲化方法优良标准的探讨[J].统计与决策,2015(2):12-15.

[13] 徐韵,邱家学.医药制造业区域产业竞争力研究――基于熵值法[J].现代商贸工业,2015(10):22-24.

[14] 李薪.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评价研究[D].北京:北京化工大学,2015.

[15] 潘霄.基于AHP和熵值法的中小医药企业灰色综合信用评价[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3.

[16] 王小华.重庆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1.

[17] 吴楠.生物产业集群及其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8(6):65-67.

[18] 赵腾,刘立春.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高端高效评价指标分析与应用[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2,49(12):1049-1052.

[19] 黄伟, 陈玉文.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策略[C]//中国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国家药物政策与药品管理法修订研究”论坛,2009.

篇5

关键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信任机制;知识产权保护;联盟领导者;政府支持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9-0003-03 DOI:10.13535/ki.11-4406/n.2016.29.002

1 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概述

国家科技部于2008年8月了“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的“十一五”计划课题,通过了一批医药领域的产学研联盟。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迅速发展起来。相较于其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具有以下特点:

1.1 科技含量更高

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内企业成员更依赖科研机构成员。基于科研成本的考虑,生物医药企业的基础研究实验室在数量上和规模上均有减少,因此这些企业不得不更加依赖于科研机构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这种依赖关系为生物医药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成功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2 中小型生物医药企业更愿意与科研机构合作

与大型生物医药企业相比,中小型生物医药企业更愿意与科研机构合作。大多数经验主义的研究会认为,大企业更倾向于加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因为他们有更多的科研发展资源,这使他们更容易与外部的专业机构相融合。但实际上,科研机构对中小型生物医药企业的印象更好,因为后者在自身科研发展能力(财力、人力、物力)上的局限,前者能为他们提供更多数据。

1.3 信任机制在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处于核心地位

虽然在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很多研究都集中在知识产权保护、政府支持等问题上,但笔者认为信任机制才是联盟发展的核心,对信任机制的研究是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未来研究发展的趋势。另外,笔者还将在下文中阐述知识产权保护与信任机制之间的关联性。

2 信任机制对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影响

一般来说,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战略联盟不重视建立信任机制,他会把主要精力放在知识产权保护协议的订立、对联盟双方成员的管理制度的制定以及对联盟领导者行为的规范等方面。然而,后三者都不是阻碍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主要障碍,因此一个有效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战略联盟应当将其关注点从前述三项因素中独立出来,改为思考联盟企业成员与科研机构成员共同的项目计划、合作及共赢。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信任机制在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战略联盟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1 信任机制的作用

信任机制被认为是连接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战略联盟企业成员与科研机构成员的粘合剂,是盟员之间充分交流、较强合作的前提。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取决于多项复杂技术相融合的程度,而非单个组织所能完成。在各盟员贡献自己领域知识的同时,协同创新也是不可或缺的,此时盟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对促进知识转移有着重要意义。知识转移需要盟员开放对知识的绝对性保护,也需要设置相应的保护制度,以惩罚盟员窃取超过合同范围的知识或不正当使用知识的行为。这些都需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相反,盟员之间缺乏信任,例如一方转移知识时故意留一手,仅转移非核心技术或非真实知识,那么知识接收方不仅要增加成本用于反复验证知识的有效性与真实性,还可能最终引起研究失败,从而导致恶性循环。

良好的信任机制有利于在性格迥异的成员之间建立互信,能够制造一种促进内部成员之间共同合作的氛围,这些均有助于盟员之间合作成果的取得。一旦两方成员共同承担起项目建设的责任,那么各盟员将能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对方的知识,减少对对方意愿和行为的关注,更大程度地交换知识,共同谋求积极的成果,可见信任机制在向企业成员传播科学知识和促进科研机构成员开展创新活动方面都是有帮助的。

知识产权保护协议、对双方盟员的统一管理模式以及联盟领导者的行为模式三者与推动信任机制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除此以外,信任机制与联盟成果的大量产生之间也有关联。

2.2 知识产权保护协议与信任机制

知识产权保护协议是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战略联盟中企业成员与科研机构成员冲突的主要原因,因为其中包含了对双方而言都重要及敏感的信息。此类信息的公开能使联盟成员更好地了解其他成员,并降低对其他成员未来行为预判的不确定性。

由于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战略联盟中的科研成果大多数为科研机构成员做出,因此联盟内部的知识产权保护协议往往也是由他们制定。大多数情况下,科研机构成员要求对自主研发的知识产权拥有绝对权力,例如坚持科研机构对知识产权成果的无限制直接发表的权利等。但这一做法被认为是片面的,这也成为了企业成员与其合作的主要障碍。另外,科研机构成员用相同的知识产权保护协议去对待完全不同的企业,有着严重局限性和缺乏灵活性,损害了企业合作伙伴们的利益,阻碍联盟的发展。因为企业成员会形成一种观念,认为科研机构成员合作者们无法回馈他们追求商业利益的需要。另外一旦知识产权保护协议协商不充分或不透明,那么在知识产权权属和成果传播的问题上很容易产生冲突。

相反,如果科研机构成员能够意识到不存在一种对所有人都有利的方式,并且主动适当调整知识产权保护协议,那么企业成员必将在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战略联盟上投入更多的时间与资源。因为企业合作者们会认为自己所担忧的问题得到了对方成员的重视,如果知识产权保护协议是充分协商、清楚透明的,那么双方成员产生歧义的可能性将会大大降低。可见在科研机构成员主导下,全体盟员制定出灵活透明的知识产权保护协议对信任机制的形成有积极作用。

2.3 激励与约束并存的统一管理模式与信任机制

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战略联盟统一的管理模式是指联盟所有成员就共同承担维护联盟的责任,共同面对项目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所达成的协议。鉴于联盟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盟员们有义务事先承诺,表明愿意在接下来的合作中努力适应彼此。

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战略联盟成员来自于不同文化下产生的组织,他们的思维模式各有不同,并且都习惯于按照各自的方式开展工作和解决问题。这种种差异共存在一个联盟中很容易导致消极影响和摩擦,甚至可能改变联盟的组织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双方盟员达成统一的激励与约束并存的管理模式,有助于巩固盟员之间的合作关系。

联盟中达成统一的管理模式能够减少盟员间的信息不对称,促进信息共享与交换,加深他们对联盟项目目标的理解,避免相互误解,还可以帮助盟员们适应联盟新环境,使生产型成员与科研型成员在变化中不断进步,最终达到相互信任的结果。因为一旦盟员之间能共同合作、共迎挑战,那么任何一个盟员的想法和行为的不确定性将大大降低。

这种统一的管理模式实质上是盟员之间关于激励与约束行为的治理达成的一种“契约”,其重点是对机会主义的预防。在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组织形式通常表现为开放式的会员组织,在这种组织结构下,统一的管理模式就显得尤其必要,它能起到抑制成员流动性或“搭便车”行为的作用。

除此以外,在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战略联盟中,一个有效的管理模式还包含对联盟领导者拥有出色能力的要求。它要求联盟领导者不仅具备提升盟员水平的能力,还拥有避免意外情况可能对联盟造成的损害的能力。在盟员互信的机制下,是否能形成激励与约束并存的统一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联盟是否拥有一位既有实力又有高忠诚度的领导者,出色的领导者能为联盟创造出一种相互信任的氛围。

2.4 淡化领导者行为对信任机制的影响

如上所析,联盟的领导者对联盟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重要性在于将联盟的理念、思维灌输给企业盟员和科研机构盟员,并让政府管理者对联盟项目完全支持。领导者还能通过促进社会联系、融合人力资源来对项目的成果直接产生影响,能为问题的沟通提供很好的基础。联盟中除了总的领导者以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往往也拥有各自的领导者。企业领导者的地位通常被认为高于科研机构领导者,他们能保证合作项目的启动资金,还能争取上级管理者的支持,解决项目进程中产生的困难,说服项目的反对者,能使联盟项目产生更大的效益。

但在现代社会环境下,若一个联盟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单个领导者的意志或行为,那么这个联盟内部制度的科学性是值得怀疑的。联盟也应当将其对领导者的关注从诸多因素中独立出来,将关注点改为合作共赢,可见逐步淡化领导者对联盟信任机制的影响力是一个需要继续探索的问题。

综上所述,在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战略联盟中:第一,信任机制需要科研机构灵活透明的知识产权保护协议来支撑。该协议对企业成员而言,其清晰度、公正度和灵活程度能直接决定联盟成员之间的关系质量;第二,激励与约束并存的统一管理体制,即共同计划、共担责任、共同评估、共同调整,对因项目环境改变而发生的变化及时做出应对,制定双方盟员都满意的结果。健全的管理体制不仅有利于避免盟员之间的误解,还有利于提高盟员的合作效率;第三,联盟的领导者一般更倾向于将关注点从各项协议政策转移到互相协同合作,最终取得成功;第四,联盟信任机制的好与坏和联盟项目的长度、基础研究项目的种类等没有太多关联,而是与企业成员的规模息息相关。因为科研机构成员受时间和经济支持度的限制要小于企业成员,所以不难想象,项目持续周期越长,企业成员越没有耐心,甚至他们可能会将这种情况认为是科研机构成员的过错,从而引起不利于信任机制的冲突或误解。同样由于生物医药企业在基础研究项目上的失败率较高,因此这种挫败感和对结果的失望可能给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战略联盟成员之间的管理带来不利影响。

3 政府支持对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战略联盟的影响

产业技术创新的一大特点是复杂性。该特点决定了目前在暂时还无法解决市场失灵、市场低效、市场缺陷、信息不对称、不完全竞争市场等问题的情势下,政府的支持对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战略联盟的发展至关重要。联盟的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的特征也决定了企业与科研机构协同合作、共同参与对新技术持续研发的重要性。但在目前“搭便车”现象严重,普遍缺乏互信的环境下,政府的干预和协调就很有必要。政府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协调各盟员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指引联盟发展的大方向,提业技术创新所需的技术资源。

3.1 政府支持的主要作用

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激励保障措施,例如通过补贴政策,打破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僵局,有效促进创新活动的开展,推动合作创新进入良性循环。在这方面,我国可以借鉴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日本在《工矿业技术研究组合法》中规定了一系列对产业技术创新的财政补助和税制优惠政策,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政策体系。

从国际竞争的角度来说,以国家为中心的态度仍然是主流。各国的政策首先应服务于国家利益,其政府应对联盟进行支持,这是提高国家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的需要。另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对盟员进行跨文化的管理培训,加深盟员对国际合作伙伴不同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了解,使盟员之间有相近的思维,营造有利于知识获取和知识转移的氛围。

3.2 政府支持的主要方式

针对政府以上两方面的作用,其对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战略联盟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从中央到地方,通过公共财政对联盟进行支持。一方面对与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战略联盟的有关的组织机构加大投入、补贴和奖励的力度,激励他们参与产业技术联盟;另一方面对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战略联盟的企业成员直接进行资助,资助的前提条件就是企业参加了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战略联盟。第二,建设公共的培训、对话平台,促进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战略联盟各方盟员的交流,并为该平台提供创新所必需的技术知识和设施,例如数据库、产业标准等。

4 结语

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战略联盟的复杂性、合作创新的困难度决定了联盟内部的信任机制和外部的政府支持缺一不可。信任机制包含了对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对盟员统一的管理模式和淡化领导者行为的影响三方面的要求,政府可根据不同盟员的需求提供适合他们的支持方式。上述诸要素的内外结合使得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战略联盟发展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 Leydesdorff,L.,M.Meyer.Triple helix indicators of knowledge-based innovation systems[J].ResearchPolicy,2006,35(10).

[2] Cosh,A.,A.Hughes.Never mind the quality,feel the width:University-industry links and governmentfinancial support for innovation in small high-technology businesses in the UK and the USA[J].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10,35(3).

[3] Sampson C.Experience effects and collaborative returnsin R&D allianc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5,26(11).

篇6

根据医药行业特性,可对医药产业链作四个环节划分:药物研究与开发(R&D)、药物生产(或制造)、药物流通与交换、医药服务。药物研究与开发(R&D)链节中的组织主要有药物研究所、高等医药院校、制药企业药物研究部门等。当前,国外参与此链节工作的还有风险投资机构、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合同委托研究机构)等。药物生产(或制造)链节中的组织主要是各类制药企业。药物流通与交换链节中的组织主要有医药商业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医院等。此外,随着现代医药市场营销实践,越来越多的制药企业主动参与药物流通与交换。 医药服务链节中的组织主要有医药商业企业、制药企业、医院等。通过对医药产业链的描述,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认识到医药行业企业的组成。从目前国内医药产业链的现状来看:

第一、产业链生命周期分析方面。总体而言,国内的医药产业发展呈现出规模小、起步晚特点。从产业生命周期的角度而言,医药产业处于产业的成长阶段,未来具有较强的市场前景,也是各国产业竞争的必争之地。从全球范围来看,许多发达国家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医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这些医药产业集群已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中崭露头角,对扩大产业规模、增强产业竞争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从产业链价值流动分析来看。随着产业内分工不断地向纵深发展,传统的产业内部“大而全”的价值创造活动逐步具体化为多个企业的活动,这些企业相互构成上下游关系,共同创造价值。

第三、规模化的集团的“结构”型经营趋势。医药产业链上各环节之间所产生的价值流动,都具有追求成本最小化与流程差异化的特点:成本最小化——当比竞争对手的成本更低时,将取得竞争优势;流程差异化——优化的流程具有内部复杂性,竞争对手无法模仿时,也将取得竞争优势。

所以,通过医药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的相互合作与协调发展,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与效益最大化输出,是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在经营重点上的转型,即从过去个别的“点”式经营重点,进入到规模化的集团的“结构”型经营重点。

二、信息化医药产业链与整合创新的建议

与医药产业链相对应,在信息沟通和管理视野条件下,医药信息和信息管理可以分为:药物研究与开发(R&D)中的医药信息管理、药物生产(或制造)中的医药信息管理、药物流通与交换中的医药信息管理、医药服务中的医药信息管理等四个方面。为此,从产业整合创新与发展的角度提出如下方面建议:

1.药物研究与开发(R&D)中的医药信息管理方面:(1)建立样品库与高通量药物筛选。大规模的筛选样品库的建立,不仅能够有效地保护、节约化合物资源,而且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药多筛,充分利用资源,还可以实现大样本量的筛选,发现高效药物。(2)发展CRO服务。随着业内竞争日趋激烈,药物的研发费用不断上涨,CRO公司的药物研发信息分析与处理的专业性以及低成本的优点,越来越受到制药公司的青睐。越来越多的中小型生物技术公司依靠CRO获得专业化的服务。

2.药物生产(或制造)中的医药信息管理方面:(1)促进企业流程重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BPR的基本思想是过程导向,即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不再将精力集中在狭义的任务上,而是突破企业内部门间的界限,将分散在各功能部门的任务整合成一个过程流。(2)进行产品数据管理(Product data management,PDR)。在PDR中,用户对文件的操作和对数据库的操作达到了形式上的统一,应用系统与PDR系统中作的对象形成了更紧密的关系,工程知识和数据管理功能紧密结合。(3)实施基于看板管理发展起来的JIT(Just-in-time,准时生产制)。JIT的出发点就是不断消除浪费,即通过信息化管理,减少直至消除包括原料、机器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3.药物流通与交换中的医药信息管理方面:(1)药物物流。建立相应的物流决策支持体系及数据仓库是药物流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药品物流信息应该包括药品费用管理信息、药品运输信息、药品库存信息、药品配送信息、药品购进信息等。现代物流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和规模效应,为委托企业节约成本、减少库存、实现资源优化配置。(2)鼓励电子商务模式。这种新的商务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管理思想、组织结构乃至客户消费习惯、政府职能等,把传统商务活动中的人员流动、纸张流动和货币流动很大部分改为电子信息的流动。这不仅大大减少了人、财、物的流动,节省时间、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而且避免了因为信息不灵、信息滞后所带来的产品积压滞销的情况。(3)建立和完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医院在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信息系统。它包括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ospital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HMIS)和临床信息系统(Clinical Information System,CIS)。HMIS的主要目标是支持医院的行政管理与事务处理业务,如财务系统、人事系统、住院病人管理系统、药品库存管理系统等就属于HMIS的范围。临床信息系统CIS的主要目标是支持医院医护人员的临床活动,收集和处理病人的临床医疗信息,丰富和积累临床医学知识,并提供临床咨询、辅助诊疗、辅助临床决策,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为病人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服务。如医嘱处理系统、病人床边系统、医生工作站系统、实验室系统、药物咨询系统等就属于CIS范围。

4.医药服务中的医药信息管理方面:随着医药信息化的发展,医药工作者可通过远程教育网络,坐在办公室或家里得到高水平专家的授课和专题讲座,可以通过Internet及时了解国内外医药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进行学术交流,召开电视会议,还可通过电子广告,医药咨询,家庭娱乐,视频点播等为广大的患者提供药物的使用服务。

篇7

(一)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本研究采用适合高阶序列相关的ADF和PP两种方法检验序列是否存在单位根。当结果显示为同阶单整情况下,进行协整检验,以确认变量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协整检验方法分为2类,第1类是Engle和Granger(1987)提出对回归方程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来确定变量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该方法适合单方程。第2类是Johansen(1988)及1990年与Juselius提出的以向量自回归模型为基础的检验回归系数的方法,是进行多变量协整检验较好方法,通过构建最大特征根的迹(trace)统计量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λmax)判断是否存在协整关系[6]。

(二)基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Granger因果检验。协整检验仅仅揭示变量间是否有长期均衡关系,而短期因果关系需要构建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人才培养与医药产业发展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根据Engle-Granger二步法,第一步是估计协整方程,获得估计残差序列,第二步根据Ho-ltz-Eakinetal.(1988)建立基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Granger因果检验模型。 式中JIUY和YYCH分别为医药企业就业比例和医药产业占GDP比重,p为最佳滞后长度,由SC信息原则确定。短期因果关系检验:YYCH不是JIUY的原因,则模型(1)中检验H0:α1k=0k;JIUY不是YYCH的原因,则模型(2)中检验H0:β2k=0k,通过服从自由度为p卡方分布的统计量S检验短期因果关系,其中RSS1和RSS0分别为不受约束和受约束方程式的回归残差平方和。长期因果关系则通过考虑误差修正项系数λ显著性来判断。

(三)数据。采用《中国药学年鉴》(1996-2011)样本高等药学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数据和《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1996-2011)医药产业总产值和国内生产总值(1995-2010)。分别计算药学院校本科毕业生各类就业流向比例,与医药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二、实证结果

(一)高等药学类毕业生就业流向分析。将各流向毕业生比例绘制成图,可知医药企业就业比例一直较高,并逐年呈一定增长幅度,1995年41.7%,2000年达到53.6%,之后呈下降趋势,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但医药产业的特点以及新医改推动,反而使医药企业毕业生就业比例升高。选择深造的毕业生比例以1999年为界,1999年以前比例较低,保持在6%左右,而1999年后急速增长,比如2006年为24.6%,为1999年的4倍,当前进入相对稳定期,保持为21%。与之相反的是去医院药剂部门毕业生比例逐年下降,从1995年25.1%,下降为2006年4.64%,之后呈现一定程度上升,2010年为7.61%。去高校、药检所等事业性机构的毕业生比例逐年也呈下降趋势。去政府部门工作的毕业生16年来变化不大,平均为2.66%。而未就业和其他情况一直保持在10%以上,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曾经快速增长,2006年达到19.4%,2007年后随着医改实施,社会对健康需求的增加,趋向下降,2010年为10.74%。

(二)高等药学类毕业生就业流向与医药产业发展关系研究。

1.单位根与协整检验。为保证检验结果稳健性,首先对数据平稳性检验。表1显示,原水平值下,检验式中无论是仅含常数项,还是同时包括常数项和趋势项,二种检验方法都认为两变量是非平稳的。一阶差分后,两个变量所有统计量,都拒绝零假设,即已平稳。在JIUY和YYCH都存在一阶单整情况下,检验协整关系。表2中Johansen协整检验显示JIUY和YYCH存在协整关系,这表明两者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为此,进一步采用OLS拟合协整方程,得到两者长期均衡系数为0.29(P=0.00,R2为=0.80),这显示从长期看医药产业占GDP比例的提高,将有力推动药学类毕业生到医药企业工作,这与理论预期较为一致。

2.基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Granger因果检验。JIUY与YYCH长期均衡关系显著,但不能保证短期关系良好,因此进一步拟合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检验两者间长期与短期因果关系,最佳滞后期通过SC信息原则确定(p=3)。从表3发现,YYCH到JIUY卡方统计量小于临界值,5%显著性水平下不显著,表明短期内YYCH不是JIUY的Granger原因,即高等药学院校人才供给增加,而医药产业并没有增加相应就业岗位,使医药企业工作毕业生比例没有提高。但长期均衡关系显著,调整系数为-0.5728,表示当失衡时,还会调整到长期均衡。反过来,JIUY到YYCH卡方统计量大于临界值,10%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表明短期内JIUY是YYCH的Granger原因,即越多药学类毕业生到医药企业工作,会促进医药产业发展。长期均衡关系也显著,调整系数为-0.6793。综上,JIUY与YYCH短期因果关系已遭到破坏,表明当前发展模式下,高等药学人才供给与医药产业发展已出现矛盾,这验证了当前部分学者的观点,而当前一些媒体观点和网络观点存在错误。但两者间长期双向因果关系良好,相互促进,说明高等药学院校通过加强与医药企业联系,改进人才培养,可纠正短期内人才培养出现的问题。

3.基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为观察毕业生医药企业就业比例与医药产业发展的动态关系,做基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附图)。附图显示,短期内当YYCH冲击发生后,JIUY出现明显负向反应,于第2年达到最大负值,此后冲击力度开始增强,并到第3年第3季度增强到0,从第4年开始JIUY与YYCH正向关系逐渐增强。同时附图也显示,短期内YYCH对JIUY累积冲击开始为负向冲击,在第3年达到最大负值,之后逐渐减弱,而到第7年左右开始为正向冲击,并一直延续。医药企业就业流向比例对医药产业产值占GDP比例的脉冲响应和累积脉冲响应模式表明,医药产业发展了,短期内对药学类本科层次人才需求会降低,这是因为医药产业属于研发密集型产业,医药企业规模增长后,它更需要高级新药研发人才和高级营销人才,而降低对本科层次人才需求,但当其再次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又会增加对本科层次人才的需求,因为企业要实现规模经济,需要大量适应面广的普通级人才。这提示,医药产业的特点,决定了对本科层次人才需求存在一定时滞期,药学类人才培养必须在医药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基础上设计培养规格和供给量,而不能仅仅根据当前医药产业规模来决定人才供给,否则短期内会出现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三、结论和建议

篇8

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空间巨大

长期以来,中西部发展相对滞后,在发展上与东部形成产业梯度,为转移创造了现实条件。

东部沿海产业结构调整为企业转出提供动力 东部省份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始终领跑中国医药产业的发展。但近年来,我国原料药企业扎堆东部,造成了低水平重复建设,同质竞争和严重的浪费。我国原料药出口的黄金时代已过,中国医药产业亟需往更高端的制剂发展,走产业转型和升级之路。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东部沿海地区应发挥我国医药产业升级的指导作用,充分利用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优势,跟踪国际先进水平,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的高科技产品”。这一目标进一步加快了淘汰落后产能的步伐,为东部失去比较优势的企业转移至中西部地区提供了动力。

东部地区生产成本增加进一步促进产业转移 随着经济的发展,东部省份的劳动力、能源价格、土地等成本已经越来越高,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一些企业开始考虑往郊区或者中西部等成本更加低廉的地方转移。比如,华北制药作为我国医药行业的龙头企业,在考虑企业发展策略时提出向西部地区转移。深圳华润三九中医药发展有限公司也表示,鉴于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过高,公司已将市区的工厂转移至郊区,希望提高企业不断下滑的利润率。作为医药行业的龙头企业,华北制药和华润三九尚且如此,更多的中小企业将承受更大的经营成本压力。向中西部经营成本较低转移的动力较大。

中西部地区丰富的资源优势吸引东部产业转移 多年来,东部省份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积累了大量的技术、资金、和市场优势。与此同时,中西部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利用。促进东中西部地区的资源整合,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战略化发展。比如,拥有丰富医药和自然资源的新疆,近年来在西部大开发和医药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吸引了更多的关注。2011年,中国医药行业领军企业――复星集团就与新疆自治区招商发展局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无独有偶,2011年,科伦药业公告表示将斥资40亿元在新疆伊犁打造全球最大抗生素“药谷”。可见,中西部丰富的自然资源已经成为吸引医药产业转移的重要原因。

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优惠政策 在国家西部开发和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中西部积极出台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为承接东部省份的产业转移做好准备。如宁夏自治区出台措施,对于到宁夏新办的工业企业,从生产经营之日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在其南部山区新办的工业企业,从生产经营之日起,免征所得税5年。而到内蒙古建立生产基地的企业,也能享受到当地诸多的优惠政策,水、电、气、税收、人工成本等方面都有东部省区难以比拟的优势。

医药产业区域转移存在的问题

转出地设置转移障碍 根据十二五医药工业规划,东部地区应重点发展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医药产品,建设与国际接轨的研发和生产基地。为实现这一产业转型升级,东部地区有转移落后生产能力,吸引先进制造业的动力。但实际上,产业转移可能带来的问题也使一些东部省份犹豫不决。其一,产业转移会带走大量的建设资金和财政收入的流失;其二,产业转移也可能造成产业“空心化”。东部产业转出之后,是否能够顺利引入国际医药企业的转入,实现“腾笼换鸟”,也是东部地方政府考虑的问题;其三,产业转移可能造成结构性的失业。医药行业的从业人员普遍素质较高,相对待遇也较其他行业更高,因此在中西部工资水平普遍偏低的情况下,一部分人员可能选择继续留下而不是随迁中西部。

产业园区承接转移项目缺乏整体规划 产业园是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普遍模式,近年来为了吸引投资,园区往往只重视引入企业或项目的数量,对产业集群和项目质量的重视不足。医药产业是一个产业链极长,细分产业众多的大产业,研发、制造、物流、器械、包装材料等各个环节需要紧密配合,才能发挥最大效益。一些产业园在承接转移项目时,不重视整体规划,导致了企业分散,各自为阵,不能进行有效合作,也就不能发挥集群效应。

在东部地区,传统医药产业已经形成了规模较大、配套较为齐全的产业集群,使得在产业链的有限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更加快速。一些东部企业转移到中西部之后,发现由于缺乏做配套的企业,企业生产的成本反而更高了。

地方政府在配套能力建设方面严重不足 医药产业转移至中西部地区后,一些转入地政府对基础设施、生活设施方面的投入较为有限,企业转入后,发现商业、文娱、医疗、住宿等相关的生活配套设施不足,给员工和企业发展带来了不便。

积极推进医药产业区域转移

为实现区域医药产业的协调发展和整体医药产业的转型升级,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提出以下建议。

继续推动东中西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 近年来,为激励医药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一些地区的工业园开始践行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共同招商、利益分成的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江门市创造性地提出建立“异地发展,税收分成”的利益共享机制,这种直面利益、分享利益的做法成功打破了各市(区)的行政区划壁垒,将推动园区的产业集聚发展,带动全市产业实现一体化。今后,应鼓励东部与中西部工业园加大在转移项目评估方面的合作,综合考虑承接地的资源特点和后续发展潜力,建立产业转移园区工作组负责工作的具体落实,从而实现“转出地”和“转入地”的双赢。

加强工业园对转移项目的产业规划和质量把控 医药产业是一个产业链条长,门类多,带动能力强的行业,中西部工业园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抓住这一特点,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现实情况,对本区及本地的承接方向做出清晰定位和产业集群布局。山东菏泽牡丹工业园区就是一个典范。园区招商引资过程中,积极拓展产业链条。目前,全区产品涵盖了中药、西药、生物制剂、医疗器械等四大门类、千余品种,形成了目前国内规模较大、技术先进、产品纯度高、链条较长的头孢类、大环内酯类医药中间体、原料药生产基地。此外,在引进项目前应对其进行综合评估,尤其应考察环境指标是否合规,坚决抵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得利益的短视行为。

篇9

关键词: 面板数据;产业内贸易

中图分类号: F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198(2013)06006001

0 引言

产品特征和国家特征共同影响产业内贸易。产品方面包括产品差别成度、规模经济、市场结构、国际直接投资等。国家特征包括国家规模和发展程度以及人均国民收入和分配方式。

1 我国医药行业产业内贸易情况

选取GL指数用于我国医药行业产业内贸易的衡量方法。根据GL指数法分别计算历年医药行业6个子目2002至2011年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并以各个子目进出口总额占当年钢铁行业全部进出口额的比例为权数,计算我国医药产业内贸易的总体水平。计算结果显示,我国医药行业产业内贸易指数历年在0和1之间,这说明我国医药产品均存在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的共存。但这10年来我国医药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普遍高于0.65,说明我国医药行业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从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发展趋势来看,总体上我国医药行业产业内贸易水平是下降的,从2002年的0.82下降到2011年的0.69。

2 我国医药产业内贸易的回归分析

选取变量:BL(产业内贸易指数);AGDP(市场平均规模);DGDP(市场规模差异);DPERSON(人均收入差异);SE(规模经济);OP(对外开放度);FDI(国际直接投资);DISTANCE(两国间距离)。选取与我国医药贸易额较大的10个国家为研究对象,分别是意大利、美国、日本、韩国、德国、法国、瑞士、英国、荷兰和印度。在时间选取上,本文选取2002年至2011年这十年的贸易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回归分析可知,模型整体拟和情况较好,R达到0.86,F值为80,对方程的回归效果较好。回归结果及回归结果系数分析如下:

LN(BL?)=9.65-0.31LN(AGDP?)-0.10LN(DGDP?)-0.22LN(DPERSON?)+0.31LN(FDI?)+0.53LN(SE?)+0.18LN(OP?)+0.01LN(DISTANCE?)

Agdp:从出口国来说,市场规模大,其差异化产品的供给能力越强;对进口国来讲,市场规模越大,其需求能力也就越强,即市场规模能够促进产业内贸易。而专利保护性好医药产品,市场规模越大的医药强国往往以极高的价格大量向我国出口专利药品与工艺高的高端药品,较大的市场规模下彼此之间进出口贸易数量越大在进出口价格的影响下进出口贸易价值差距越大,导致我国药品的进口额严重大于出口额,使得产业内贸易系数反而越小。

Dgdp:贸易双方市场规模相差较大,则其生产同一产业内差异化产品的能力可能性会越小,而更多地依照传统比较优势从事自身具有优势的产品的生产,从而贸易双方之间进行产业内贸易的可能性越小;而当贸易双方市场规模相差较小时,其生产同一产业内差异化产品的能力较强,双方进行产业内贸易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因而我国医药产业内贸易指数与市场规模差异负相关。

DPERSON:贸易双方的人均收入相似,则其消费者的需求结构越趋于相似,从而对贸易伙伴国的相似产品的需求也就越大,发生产业内贸易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而与我国的人均收入差距,代表了资本技术等要素差距,使得我国药品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低端,这种差距促进了我国的药品的出口。同时我国需要外国高质量的药品,也促进了我国的药品进口。当进出口数量同时扩大时,进出口价格的差异,决定了我国产业内贸易指数的降低,呈负相关。

FDI:国际直接投资在我国的能过扩大国外药品市场份额,成为母国向我国出口药品的代替品,导致降低产业内贸易水平;当国际直接投资出于降低生产成本时,在我国这种发展中国家发生,由我国完成生产环节后将药品销回母国,这种国际直接投资促进我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我国在两种情况下相背离的结果的共同作用下,最终确定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医药产业内贸易的促进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用以上FDI与我国药品出口量进行回归。我国的出口量与FDI负相关,原因是我国医药外商直接投资近十年波动较大,呈现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之后又小幅波动的情形,并没有对我国医药贸易出口构成稳定的促进。但这种反向相关的作用很微小,证明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医药贸易出口影响小。同时该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并不高,证明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发展未达到稳定状态,尚未对我国的药品出口产生稳定的作用。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仍处于发展阶段,如何正确引导外资与外资企业,加大对医药企业的整合,同时提升自身的生产技术与设备,以发展我国药品贸易与医药产业以及提升国际竞争力仍值得研究。

Se:当我国医药行业形成规模经济,通过专业化分工降低生产成本,并产生比较优势,差异化的产品则通过产业内贸易获得。行业规模经济越强,其产业内贸易水平越高,因而对产业内贸易有促进作用;Op:贸易双方之间的贸易壁垒越多,则其产业内贸易水平越低。因而对外开放度,对产业内贸易有促进作用;Distance:两国距离越远,运输成本越高,而产业内贸易的进行受贸易距离的影响进行贸易的可能性就越小。因而距离对我国医药产业内贸易负相关。

参考文献

篇10

我国加入WTO以来,外资并购发展迅速,医药产业作为直接关乎国民健康和国家经济安全的产业更是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对国内有关外资并购的理论、动因、外资并购效应为研究角度进行分类综述,并对目前外资并购研究的局限性作了分析,从而提出未来的研究需要从静态研究向动态研究转变、从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转变、从宏观分析向微观分析转变的观点。

关键词:

外资并购;医药产业安全

中图分类号:

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9004303

1问题提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外资并购呈现出由慢到快直至井喷的一种态势。伴随着我国人口结构进入老龄化阶段,我国医药产业也将迎来前所未有的钻石时代,外资企业独自战斗的战略战术也已经过时,使用并购手段迅速占领中国医药市场将会是接下来一段时期的主要手段。对此,国内的学者们一直在进行着相关的研究,从而实现我国医药产业的健康快速的发展。但是,对于外资并购在企业的发展和产业的安全中的作用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毋庸置疑,外资并购对于我国引进国外资金、先进的管理经验上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但并购并非一成不变的,其规模、意图、对象、方式都在随市场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演变。因此,外资并购对医药产业安全的影响也不断的变化,我们需要寻找一个科学系统的方法来动态的评估并购的整个过程。

外资并购对于我国医药产业安全上究竟在哪些方面产生影响以及影响到何种程度,如何权衡并购所产生的利与弊成为国内学者的热议的话题,同时也是国家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本文将从外资并购动因、外资并购对我国医药产业与经济安全造成的影响以及影响机制进行回顾和评述。并以此为基础,对外资并购与我国医药产业安全未来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展望。

2医药跨国并购动因研究

2.1并购理论

对于跨国投资理论的研究最初是由海默提出,在此之后经过金德尔伯格的发展和延伸形成“垄断优势理论”。跨国并购是全球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起初理论大都是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出发,跨国并购就是跨国直接投资的一种重要形式,其主要指导理论是以垄断优势论、内部化理论、折衷论。

(1)垄断优势论。

美国学者史蒂芬・海默在其《一过企业的国际经营活动:对外直接投资研究》中第一次提出垄断优势论,并运用在早期的直接投资当中。垄断优势论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一个国家的企业能够比外国本土企业更好地渗透到当地市场中去?为什么这些企业希望到国外去控制增值活动?其认为根本原因就是市场中存在垄断结构和不充分的竞争,这些因素决定了某些具有特定优势的企业能够在国外寻求到比国内更大的利益。

后来,美国学着尼克尔博克进一步提出寡占反应理论,认为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往往会出现“跟随效应”。此后,美国学者在海默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提出寡占反应理论,在理论中指出跨国企业的对外投资会出现“跟随效应”―当寡占企业率先在国外进行投资时,同行业的竞争这为了缩小差距、降低风险并保持双方力量均衡,会纷纷紧随气候向同一地区投资,导致相关部门智能光普遍的国际化。这方面的理论解释了寡头企业赢得国际市场份额并形成国际生产和销售增长的原因所在。

(2)内部化理论。

内部化理论是由巴克莱、卡森和拉格曼合作完成并提出的。内部化的目标就是跨国公司将外部市场内部化,以内部市场代替外部市场,以避免外部市场不完全造成的损失。内部化理论与垄断优势论不同,其与垄断优势论存在不同之处,垄断优势论主要强调跨国公司特有知识产权优势,而内部化理论更强调企业通过内部组织体系降低运营成本的能力,指出这种能力才是跨国公司进行对外经济活动的真正动因。

(3)国际生产折衷论。

英国跨国公司专家邓宁将各种对外投资理论结合在一起,形成著名的折衷理论,即OIL范式。他将垄断优势论、内部化理论、区域论结合起来形成折衷理论,形成更普适化的理论。OIL分别为厂商所有权优势(O)、内部化优势(I)、国家区位优势(L)三个变量,将这三个变量的拥有程度作为判断企业跨国经营的依据和条件。该理论提出跨国公司只有在O、I、L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的情况下才会促使跨国公司对外进行投资。

2.2跨国企业并购我国医药企业的动因分析

国内学者对跨国并购我国医药企业的动因研究主要是基于垄断优势论、内部化理论、国际生产折衷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从医药产业安全角度来看外资并购我国医药企业的动因,涉及到三个利益主体:跨国企业、被并购企业、被并购方国家政府(戴浩森,2007)。三个利益主体之间关于利益的权衡和分配决定并购是否能够完成以及并购后所产生的影响。目前我国正处于医疗改革的重要阶段,这种医疗政策环境为并购提供了可以操作的可能性。外资企业自身的相关因素、我国自身的医疗政策、被并购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分别形成自身激励因素、外在并购环境、外在推动综合造就外资并购的浪潮发生。

2.2.1我国整体医疗环境

(1)我国特有的医疗区位优势。

经济全球化为更多的跨国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我国作为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已经跃居到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医药市场更是发展较快的新兴市场,稳定的政治环境,持续改善的居民生活环境,逐步完善的医疗体制,巨大的医疗市场潜力,庞大且低廉的劳动力市场,构成了我国特有的医疗区位优势,使国际上很多的跨国医药巨头盯上中国市场这块大蛋糕。

(2)国内药企的自身加强。

起初外资药企刚刚进入中国市场时期,很少对中国的医药企业感兴趣。从1999年到2011年之间,鲜有大的并购之举。而在这10余年间,其他行业如日化用品、食品等行业的外资并购却进行的如火如荼。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我国医药企业自身素质有关。本土药企GMP管理、生产流程和制备工艺控制等许多环节与外资企业有着质上差别,收购一个中国药厂之后对其的后续改造成本远超过重新造一个药厂的成本。

如今的制药企业对于药品生产的控制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自2010版GMP颁布执行以来不仅质量上提升,而且在品牌上也深得人心。国内的制药企业实力越强也越容易引起跨国药企的并购欲望,这成为外资开始对本土企业感兴趣的主要原因。

(3)人口基数大、结构分层明显、医保政策的改善等因素。

伴随着第六次的人口普查结束,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现在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并且老年人口的基数在不断的增大。作为医药产品的主要消费者,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庞大的患者人群,让很多的跨国企业看到中国这块医药新蓝海。同时,中国的医疗制度的改革下,中国居民医保参保率不断上升,医保政策在不断的改善,大大的刺激了中国患者对优质的医疗服务的需求。在此巨大利益的驱动下,外资企业通过并购快速的占领中国市场,推动医药企业的快速整合。

2.2.2外资并购方的自身激励因素

外资医药企业并购我国医药企业的自身动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王中华,李湘君,2006):(1)并购方所在国医药政策和金融市场状况,对并购的刺激作用;(2)医药公司对于全球业务发展的要求需要快速进入并占领中国医药市场;(3)并购之后所有权的持有优势;(4)注重劳动力成本优势;(5)获取我国上市公司资源;(6)把中国作为全球药品主要供应基地;(7)从战略层面出发把控医药市场;(8)快速融入本土文化实现产品与品牌的本土化;(9)规避行业税收壁垒;(10)获取金融收益等。

2.2.3外资并购外在推动因素

(1)本土企业的主动推动。

对我国的本土企业而言,接受外资企业并购的最常见动因是通过外资并购这种方式学习国外先进成熟的管理理念和运营方式,同时可以借助跨国企业已有的品牌效应快速建立自己的品牌,从而提升自己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利润最大化;依托跨国企业的跨国经营的经验,学习其整合国际市场资源的能力,逐步实现本土企业跨国经营的目标;希望通过并购中的产权交易促进企业经营和管理结构的完善,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提高盈利能力。

(2)国家与地方政府的推动。

在改革开放初期,医药产业是以“以市场换技术”为战略思想,相关政策对于外资医药企业医药外资企业并购我国本土医药企业相对宽松,大大的刺激了外资医药企业的并购需求。但是外资企业往往选择经营较好的龙头企业进行并购,而随着越来越多的龙头企业被并购,医药卫生界对于并购所带来的产业安全隐患问题不断重视,防范不良并购动机的意识不断提高,我国相关政策部门开始寻找并购产生利与弊的平衡点,既要实现外资并购对本国企业的带动问题,也要实现并购后我国本土医药产业的安全。

从地方政府角度出发,其接受外资并购我国企业主要出于两个方面的因素:①快速实现任期内的政绩;②通过招商的方式获取利益(尚胜利,2007)。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在对待外资并购问题上往往存在一定利益上的差异。现有文献从多个角度详尽地分析了跨国并购以及外资并购我国企业的动因,为研究外资并购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总体来说,中国和西方国家发生的跨国并购动因有诸多的相似之处,但是,中国医药产业以及医改的推动下的区位特征,外资并购中国医药企业具有一些特殊的动因。未来研究的重点应结合我国特殊的医药制度背景,结合具体案例,创建适合我国特有状况的理论,帮助在未来的并购事件的发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和预警。

3外资并购对我国医药产业安全的影响机制研究

3.1宏观层面分析

联合国贸发会议(UNCATD,2000)指出:跨国并购对于被并购方所在国家除了带来加速资本的流动性、增加技术转移和改善公司管理结构意外,还会有负面影响,比如被并购方医药产业集中度过高,阻碍合理的竞争等等。

3.1.1医药外资企业并购我国医药企业对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1)引入外资有利于弥补我国医药产业发展需求的资金缺口。

(2)有利于我国医药产业结构优化。

(3)改善我国医药公司管理水平,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

(4)有利于药品生产的标准化,促进药品生产达到国际化的标准。

(5)有利于解决国内医药方面人才的培养和就业问题。

3.1.2医药外资企业并购我国医药企业对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

(1)行业垄断的出现。一些实力雄厚的医药巨头会将较为优质的企业并购,尤其会将同类型的品种进行并购,从而降低行业竞争实现垄断利润,在追逐垄断利润的同时必然会产生药价升高的现象,一方面会损害我国患者的用药利益,同时会给政府的医药带来压力,带来较大的医保缺口。

(2)医药行业发展两级分化。造成我国医药行业发展两级分化严重,一些受到外资企业青睐的国内企业在外资的帮助下发展较快,但是一些价格低,利润小的药品品种的生产企业将会在竞争中逐渐被淘汰,造成一些价格低疗效好的产品生产动力不足死亡,产生强烈的两级分化现象。

(3)医疗卫生体系对行业的把控能力下降。外资并购我国大部分的优秀企业,将会造成医药卫生体系对市场、品牌、股权以及技术的控制能力下降、严重损害我国医药产业安全。

(4)造成我国医药企业研发依赖性,失去自主创新能力。

(5)造成医药产业贸易逆差,相关医药人才流失。

3.2微观层面分析

国内外大量的实践经验和研究结论都明确的显示出,对于企业本身而言外资并购所带来的最明显的获益是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的提高。Rossi和Volpin(2004)认为外资企业在并购中通过溢出效应和协同效应来帮助被并购企业在管理和经营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张秋生(2001)认为在并购的过程中以及随着行业并购的深入会造成国内的一些原有品牌的流失,同时会因为品牌的流失造成行业的上级市场和下级市场的影响,造成整个体系的紊乱。徐建中,刘琳等(2004)指出,外资企业的进入尤其是外资医药巨头的到来,会通过并购的形式将我国的医药企业置于产业链的低端,一方面可以降低其在中国市场中的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有效的防止企业的核心技术的溢出。这种并购方式可以说是对我国医药企业损害最严重的一种。盛庆辉,刘淑芹(2010)指出企业在引入外资以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期,企业的生产效率会有显著的提高,并且这种提高会伴随着企业的出口行为进一步的强化。从目前的研究结论来看,医药外资切队我国医药企业的并购所带来的影响不是单一的,往往是多元化的,那么这些影响之中在不同的时期对我国医药企业所产生的净效益也是不同的。在我国医药企业初期往往需要强有力的医药企业帮助我们来进行发展,但是伴随着我们自己的成长,我们要学会审时度势,既要利用好并购,又要避免受之损害。

4结论与未来研究展望

综合以上的陈述,我们可以看到国内的专家已经开始注意也着手研究医药外资并购对我国医药产业安全影响的问题,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阐述和总结,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可贵的经验。但是,并购的产生开始到现在他说一个不断进行变化和演变的过程,在全球经济化的不断的进展中,我国的医药企业也必将迎来一个新的时期。在此我们需要在之前研究的指导下继续讨论医药并购中的问题。尤其是对我国医药产业的安全影响问题,在此时看来非常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综合各个部分的文献评述,未来的研究重点应侧重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展开:在接下来的研究当中笔者认为应该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

4.1将研究视角从静态转变为动态

目前现有的研究主要是进行静态的研究和分析,仅关注于某一特定的阶段或者已发生案件的评述。忽略了外资并购的影响会随着市场的发展,国际化的进程以及包括并购后公司的发展状况等环境因素变化而变化。如何将研究的问题以一个动态发展的视角来进行讨论将是以后的发展的主要方向。

4.2将分析的方法从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转变

医药外资企业的并购行为对我国医药产业的影响具体如何不能够仅仅从定性的角度来进行主管判断,必须在相关的理论和对应的数据支持下来进行判断和支撑。单方面的从定性的角度或者不科学的量化方式来评述外资并购对我国医药产业的影响,非但不能对我国医药产业安全起到正向的推动反而有可能延误产业的经济发展。进一步的研究需要在探讨外资并购对我国医药产业安全影响机制的基础上,将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科学合理地判断外资并购对医药产业安全的影响。

4.3将研究的层面从宏观层面向微观层面转变

整个医药产业安全与否是建立在医药企业是否安全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对于外资并购对我国医药产业安全的影响一定要立足到最基础之处,不能仅仅孤立在产业层面的研究,而是需要建立一个医药企业、医药产业、卫生系统的研究体系。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从微观的角度来考察企业的安全情况进而讨论整个产业安全状况的研究很少,仅有少数的学者强调过企业安全的重要性。建立多层次的研究体系,是进一步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内容。

参考文献

[1]戴浩森.2006年国内外医药行业发展现状分析[J].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