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范文

时间:2023-09-04 17:14: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部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部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

篇1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建设;做法;思考

中图分类号:S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农业也得到更好的发展,并且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然而我国是一个土地资源紧缺的国家,农业发展的好坏对我国的影响是重大的,因此,我们必须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以使我国农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做法

1、科学规划

科学规划是项目建设的基础, 规划设计标准的高低决定着项目建设水平的高低。一是科学设定项目区。 坚持在农田基本保护区选择项目区,依据土地资源潜力大, 有一定的生产基础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等条件,搞好项目区设定,以创现代农业粮食生产高效平台。 二是合理工程布局。 按照基本达到“土地平整条田化 、道路相通硬质化 、沟渠相连衬砌化、桥涵配套通达化,农田作业机械化、农田防护林网化,农业措施现代化”的建设内容,结合项目区地形地貌、水系、村庄等内外部条件,进行项目区灌排、交通、林网等工程的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工程的全覆盖作用。

2、综合治理

综合治理、综合配套,是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基本做法。 丘陵山区以小流域为单元, 以水系建设为核心,以土方工程建设为先导,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民积极筹资投劳,推磨转圈,大搞土方建设,一年一小片,多年如一日,土方到边到位,旧貌变新颜,在提高农田建设标准的同时,又新增了耕地,增长率在2%左右。

3、连续投入

集中资金办大事,突出重点搞开发。坚持连续投入,不断扩大地域范围,实现集中连片治理,提高规模开发效益。连续安排土地治理项目,把一般项目与规模项目、产业化种植基地项目与土地治理项目、“三资” 项目与国开项目结合起来,围绕有机米、有机藕等重点产业,大力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4、整合资源

以农业开发项目区为平台, 整合相关涉农项目资金和“三资”项目,是建设高标准农田及高效农业园区的重要途径之一。 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跟进和统筹做好通达工程、碧水工程、科技工程、优质粮工程和财政小农水工程建设,把田容田貌、村容村貌的改造结合起来, 把生产设施与新农村生活设施建设结合起来,一并考虑、统筹安排,相互补充、科学管理、各计其功,整体推进项目区的现代农业建设。

三、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1、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分散,存在着重复建设现象

高标准农田建设包括农田建设的诸多方面,如田间道路、农田水利等等,近年来,各相关部门按照有关部门工作职责都提出要建设高标准农田,但是对高标准农田的理解各不相同,投资侧重点也不同。

2、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重表面轻地力

目前建设中的一些这些项目往往集中在重复建设沟、渠、涵、路等硬件基础硬件设施,以“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作为高标准农田的标准,而忽略了耕地土壤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甚至导致地力短时间内下降,影响粮食生产产量:一方面,为了使“田成方”,项目将一些边边角角的生地规划进来,同时,项目又需占用一些熟地建设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从而影响农田的整体地力;另一方面,为了使农田田面平整,应加铺生土平整田面之后再铺设一层熟土以保证耕地土壤质量。

3、高标准农田管理缺乏合理制度安排

近年来,各部门的农田基础建设项目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 其根本原因在于高标准农田使用管理制度缺位。在投入上,很多项目没有配套的修护资金;在使用上,很多项目是发改委、财政等部门建设、农业部门使用,项目建设与使用脱节;在管理上,政府没有明确的责任部门。

4、高标准农田持续使用上缺乏一定的保护

近年来,高标准农田用地与建设规划用地、工业用地的矛盾呈上升趋势。由于基础条件比较好、建设成本低、示范效果好等因素,高标准农田一般建设在城镇周边。但是,在城镇化过程中,这些地方往往又是建设用地、工业用地首征之地。一旦农田被征用,前期建设项目也随之被毁。

四、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建议

1、强化宣传、提高认识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拥有充足的耕地资源,而高标准农田是耕地的精华部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总理指出:“保护耕地,就是保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护耕地最要紧的是保护基本农田。”目前,不少地方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还比较落后,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

2、建设高标准农田要树立“高”的理念,不可与中低产田改造的模式相等同。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中低产田改造工作的提升,中低产田改造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借鉴意义。但高标准农田建设不能与中低产田改造工作画等号,用中低产田改造的思路来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

3、因地制宜,科学开发

建设高标准农田,既要把耕地、道路、防护林、排灌渠道、机井、抽水站、输电线路等结合起来通盘考虑,全面规范,合理安排,以达到改善和提高农业条件,更大程度地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根本目的,又要注重土地平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设施建设。

4、加大资金投入,集中资金保重点

高标准农田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应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自身所具有的综合性、区域性和按照项目管理的优势,主动搭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资金整合平台,按照“规划先行,统筹安排,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和“资金渠道不变,统一规划,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思路,统筹相关涉农项目资金,加强部门和项目间的有机衔接,形成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巨大合力。

5、整合项目,综合资源

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复杂,任重道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以财政支农资金为引力,以县区为整合平台,以涉农项目为依托,坚持综合开发的原则,坚持规模建设的原则,坚持多元化投入的原则。

五、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几点思考

1、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个系统工程

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农田林网、土壤肥力等方方面面,涉及到农业、水利、财政、发改委等多个部门。无论是哪个项目,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不断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用系统的观点来看高标准农田建设,系统目标就是提高农田的综合生产能力。任何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都应该服从服务于这个目标,因此,在建设的主体上,鉴于目前单个部门不具备完全实施高标准农田全部工作的职责,可以由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最切身相关的农业部门牵头、多部门协作,引导和聚合相关涉农资金,集中统筹使用,切实提高各项资金综合使用效益。

2、建设高标准农田需要一个可持续性机制

目前,高标准农田主要由政府部门投资建设,不仅由于没有明确的管理责任部门致使农田在后期使用中无法发挥应有的效益,而且由于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投入无法持续满足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需要。因此,必须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机制创新。目前,可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土地确权工作、土地流转工作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土地转出者和转入者之间利益分配机制,在保证较大土地面积和较长承包期限的基础上,鼓励种粮大户、合作社投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3、建设高标准农田要因地制宜,处理好与各方面的关系

我国国土辽阔,各地区耕地资源禀赋条件不一样,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也不一样,高标准农田建设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规划统筹、分步推进。推动地方政府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地方政府牢固树立在保护耕地的前提下发展各项事业、进行各项建设的指导思想,因地制宜地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处理好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二是处理好粮食生产和林牧渔副业之间的关系。

篇2

据新华社电 国务院总理2月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涉企收费,持续为实体经济减负;部署深化建筑业“放管服”改革,推硬业升级发展;确定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政策措施,夯实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基础;通过《农药管理条例(修订草案)》。

会议指出,大力清理和规范涉企收费,优化实体经济发展环境,是贯彻稳中求进总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是深化简政放权的关键内容。2013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持续推出减费降费措施,中央层面统一取消、停征、减免涉企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496项,地方取消收费600项以上,2015年以来又出台了一系列减少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和企业社保费用支出的举措。但必须看到,目前收费名目较多、乱收费等问题依然突出,给企业加重负担。下一步,要深化认识,深挖潜力,国务院部门要带头以更大决心进一步清理和降低涉企收费,尽快推出一批制度性、管长远、见实效的清费举措,加大审计、督查力度,坚决取消事业单位不合理收费,坚决杜绝中介机构利用政府影响违规收费,行业协会商会不得强制企业入会或违规收费。要抓紧建立收费目录清单制度,切实减少涉企收费自由裁量权。让企业和群众切实得到实惠,为市场增添活力。

会议认为,深化建筑业“放管服”改革,加快产业升级,有利于扩大就业、带动关联产业发展,也能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支撑。一要建立统一开放的建筑市场,打破区域壁垒,取消各地区、各行业在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规定外对建筑业企业设置的不合理准入限制。缩小必须招标的工程建设项目范围,把应招标的项目纳入统一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为建筑业企业提供公平市场环境。二要对标国际先进标准,提高建筑设计和建设水平,推广智能和装配式建筑,改进工程建设组织方式,加快推行工程总承包,完善政府投资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培育咨询、施工等专业企业。三要加强承包履约、劳动用工等管理,严防拖欠工程款。实行工程质量安全终身责任制。打造“中国建造”品牌。

会议指出,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发展现代农业、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会议强调,要紧密结合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改造中低产田、推进农业机械化、推广土地深耕和节水灌溉等,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一是健全规划、资金等统筹机制,按照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要求,协调开展土地平整、灌排沟渠、田间道路、生态保护等建设。二是完善建后管护机制,建立全国统一数据库,依托遥感监测等对高标准农田实现全程监控、精准管理。三是加大政府投入,调动社会力量积极性,共同参与高标准农田投资建设和管护。

会议通过《农药管理条例(修订草案)》。草案围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一是严格全过程管理。将原由多部门负责的农药生产管理职责统一划归农业部门,解决重复监管、监管盲区并存的问题,对农药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建立进销货查验、质量检验和废弃物回收等制度,鼓励减少农药使用量,加强剧毒、高毒农药监管。二是强化主体责任。明确生产经营者对农药安全和有效性负责,要求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及时召回有严重危害或较大风险的农药。三是加大处罚力度。对无证生产经营、制售假冒伪劣农药等违法行为在原有处罚措施外,通过提高罚款额度、列入“黑名单”等加大惩戒。为餐桌上的安全提供法治保障。

篇3

关键词:盐城;耕地质量建设;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S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3-04-66-04

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了更加突出位置,提出“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1],要“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1],彰显了党和政府对保护耕地的重视。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导致我国耕地总体质量不容乐观[2-3]乃至呈下降趋势[4-5]。保护耕地刻不容缓,然而提及保护耕地,大多数人忽视对耕地质量的保护。相对于耕地数量的有形减少而言,耕地质量的下降是隐性的,难以察觉,但其影响绝不亚于耕地数量减少,耕地质量的变化正对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6]。本文分析了盐城市进行耕地质量建设的必要性、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以期对盐城乃至我国耕地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的重要意义

耕地质量,是指由耕地地力、田间基础设施、耕地环境等构成的满足农作物安全和持续产出的能力[7]。耕地数量刚性减少,耕地质量提高速度落后于社会发展速度,粮食需求又不断增加的背景下,提升耕地质量成为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盐城市是农业大市,肩负着保障粮食安全和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任,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强市中的基础地位不能动摇、至关重要。

1.1 保证粮食等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需要 粮食增产丰收是农业生产的首要任务。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改良培肥土壤,提高抗灾能力,是保障粮食安全、保证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前提基础。近年来,盐城市各地大力实施标准粮田建设、测土配方施肥、商品有机肥应用和土壤有机质提升等重大项目,为盐城市粮食总产“十连增”、农业持续丰产丰收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全国耕地数量下降不可逆转的形势下,要实现粮食产量连增,切实保证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挖掘农业生产潜力。

1.2 夯实现代农业规模发展基础的需要 盐城市耕地类型多、人均耕地少、中低产田面积大,严重阻碍了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现代农业的一个最显著特点,就是标准化生产和适度规模化经营[8]。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因地制宜消除土壤障碍因素,改善生产条件,从根本上提高耕地基础地力,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农业经营服务体系,切实提高集约化种植水平,为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创造前提条件,奠定坚实基础。

1.3 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需要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耕地质量的提高。实践证明,只要耕作层深厚、土壤质地适中、营养条件均衡、肥料使用科学,农田基础设施完好,就能保证耕地高产。因此,将良种、良法、良田有机结合起来,从提高单产上下功夫,能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农产品品质,进而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牢固的物质、技术基础。

1.4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耕地质量对农业的可持续性有直接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有可持续的农产品数量和质量作保证,而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又依赖于耕地的生产力和清洁度。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不仅能提高耕地质量水平,提升耕地的抗灾、抗逆能力,还能促进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合理使用,有效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耕地质量建设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盐城市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耕地质量建设的决策部署,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农业为目标,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扎实工作,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取得明显成效。

2.1 耕地质量水平稳步提高 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要求,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理,落实关键措施,高质量地完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任务,盐城市高标准农田比重由2006年的35%提高到2013年的44%。指导农民科学利用好人、畜、禽粪便,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农家肥利用效果。加快有机废弃物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每年推广商品有机肥5万t以上。目前盐城市耕地土壤肥力普遍提高,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土壤有机质含量上升了6.77g/kg,增幅达49.35%;土壤全氮含量上升了0.26g/kg,增幅达26.45%。

2.2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面推广 盐城市测土配方施肥工作,2005年开始试点,2008年全面实施,2011年启动整建制推进,2013年开始推进“全覆盖”。截至2013年底,盐城市先后实施了近4 500万元的国家和省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形成了多项技术成果,获得省推广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奖2项,近30篇,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466.7多万hm2次。通过采土测土和田间试验,掌握了盐城市耕地质量状况、变化规律和作物需肥规律,建立了土壤养分丰缺指标和作物施肥指标体系,建成了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和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实现了测土配方施肥数字化。积极开展宣传培训和示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迅速得到普及应用。建立了“统一测配、定向生产、连锁供应、指导服务”的运行机制和“五个一”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模式(县有一个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镇有一幅施肥分区图、村有一张施肥推荐表、户有一张施肥建议卡、经销网点一次性供齐配方肥)。农民施肥方式由“经验”施肥走向了“精准”施肥,有力地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

2.3 耕地质量监管效能显著提升 盐城市完成了2个国家级、43个省级、86个市级和129个县级耕地质量监测点标准化建设工作,建成了覆盖全市、功能齐全、运作规范的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对耕地质量开展动态监测。扎实开展耕地地力评价,各县(市、区)完成了对耕地地力等级的科学划分,定期耕地质量监测报告,为指导农民科学施肥、辅助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了依据。

2.4 土肥新技术逐步推广 根据不同土壤的主导障碍因素,按照灌溉改良型、盐碱耕地型、障碍层次型、瘠薄培肥型中低产田类型,采取农艺、生物、工程相结合的措施进行改造,不断提高中低产田肥力水平,实现中产变高产、低产变中产的目标,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9-10]。先后实施“平衡施肥”、“补钾工程”、“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有机质提升”等重大项目,推广精确施肥、有机质提升、秸秆还田、化肥深施、少免耕技术等耕地利用综合技术,截至2013年底,推广商品有机肥40万t,应用面积14.3万hm2;保有秸秆还田机械近3 000台,机械化秸秆还田19.33万hm2;境内拥有有机肥企业11家,消纳有机肥17.5万t[11]。促进耕地用养平衡,遏制农田土壤退化、地力下降趋势。

2.5 耕地质量管理工作取得突破 《江苏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于2012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标志着江苏省耕地质量建设和管理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12]。盐城市及时召开了学习贯彻《条例》座谈会,各地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掀起宣传贯彻热潮,提高了《条例》的社会影响力。各级农业部门根据《条例》要求,调整完善了工作机构,健全了工作机制,强化了责任落实,努力做到管理有机构、工作有手段、行为有规范,为履职尽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盐城市成立了全市耕地质量评定委员会,开展了耕地质量评价、补充耕地质量验收、毁损耕地质量鉴定等工作,耕地质量管理工作逐步走入规范化运作轨道。

3 耕地质量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二次土壤普查距今已有30a时间,由于生产方式变革、土地利用强度增加以及外源物质的大量投入,土壤理化性状发生了巨大变化,土壤质量变化剧烈,原有的土壤信息已不能反映土壤质量现状。

3.1 基础设施老化,农田基本建设弱化 受建设时经济和技术条件限制,许多田间工程建设标准低,配套设施简陋,运行时间长,老化严重。尽管近些年来,各级逐步加大灌区改造工程和生态环境建设力度,部分骨干水利设施状况有所改善,但田间工程的整治相对滞后,抗御旱涝灾害能力脆弱。

3.2 耕层厚度变浅,耕地养分失衡 近年来,由于农业投入品过度施用及不合理耕种,土壤中有益微生物和小动物减少,耕层平均厚度由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14.6cm下降到11.5cm,土壤容重由1.29g/cm3上升到1.32g/cm3,已影响到土壤水、肥、气、热条件和作物根系在土壤中的生长,从而影响作物产量。大量研究表明,大量的使用化肥造成了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农产品受到严重污染,质量逐步下降[13];长期实行少免耕制度,土壤物理性状普遍变差,耕层厚度日益变浅,土壤容重增加[14]。盐城市耕地养分非均衡化现象日趋严重,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30a来含钾肥料使用少,全市土壤速效钾平均含量下降4.74%,部分长期进行粮棉生产的地区,正由“富钾”向“缺钾”转变;含磷肥料过量使用,全市土壤有效磷平均含量上升幅度达384.96%,但区域分布不平衡,部分粮棉主产区缺磷,城郊菜地则明显过量;土壤pH有下降趋势,平均由7.93下降到7.45,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3.3 “三废”排放加剧,耕地污染加重 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三废”、生活污水、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等肆意向农田排放,以及化肥农药的过量施用、重金属累积等,已造成耕地的显性和隐性污染。耕地被污染后,不但农作物产量降低,而且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与2006年相比,43个省级监测点土壤样品6个土壤重金属指标中5个指标、六六六、DDT等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土壤环境质量存在退化趋势,但土壤总体清洁。

3.4 耕地占补重数量轻质量,以次补好[15] 各种建设用地占用的多为城郊的良田沃土,而补充的耕地则是沿海滩涂、荒地,土壤肥力低,后续培肥措施跟不上,地力明显不如被占耕地。这些补充耕地即使采取积极有效的培肥措施,也需要几年的耕种,粮食生产能力才能达到一定水平。

4 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的对策建议

耕地是农业最基础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保障,耕地质量关系国计民生,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是一项既紧迫又艰巨的任务。

4.1 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着力提高科学施肥水平 在完善粮食作物施肥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向经济、果蔬、园艺作物拓展,扩大技术覆盖面,力争到“十二五”末,盐城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现所有农户、主要作物“全覆盖”的目标。大力推广数字化技术,做到配方单到厂、建议卡到户、配方肥下地。一是深化农企合作。按照“双方自愿、优势互补、公平公开、择优合作”的原则,选择积极性高、信誉好、实力强的肥料企业参与配方肥生产与供应。鼓励企业运用连锁、超市、配送等现代物流手段,构建基层肥料直供网点,为农民提供质量优良、配方科学、价格合理的配方肥料。二是加强培训示范。加强对基层农技人员和肥料经销商的培训,在关键农时季节,开展田间巡回指导和现场指导服务。突出抓好肥料经销商技术培训,努力将肥料经销网点打造成帮助农民选肥配肥的助推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传播者、数字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集成应用的展示窗、配方肥销售推广的主力军。要按照有包片指导专家、有科技示范户、有示范对比田、有醒目标示牌的“四有”要求,确保“示范片”到村。三是及时更新成果。积极开展周期性采土测土和针对性肥效试验工作,及时更新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和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咨询系统数据,适时指导基层智能化配肥供肥网点根据最新的数据配肥供肥。要扩大触摸屏查询和智能化配肥机的配备,扩大测土配方施肥手机短信平台的运用,方便农民快捷地查询主推肥料施用配方、施用数量、施用时期和施用方法。

4.2 扎实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不断提高耕地产出能力 实施标准粮田建设项目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的重大举措,也是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要以实施好高标准粮田建设项目为抓手,按照灌排设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的建设标准,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一要加快项目实施进度。统筹考虑建设条件和施工季节,科学合理安排工期,加强田间灌渠、排水沟、排灌站及涵洞、闸门等配套小型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土地平整、沟系疏浚、机耕道路、农田林网建设,做到早建设、早收益。二要加强项目建设管理。严格按照项目批复文件组织实施,不得擅自变更项目建设地点、建设内容、建设规模和拖延建设工期。严格实行项目建设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制,提高工程建设质量,确保建设成效。三要做好建设项目储备。科学制定总体规划,选定建设区域,明确建设内容,合理安排年度计划,按照省农委印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编制大纲要求,提前编制下年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建立项目储备库,做好后续项目储备和申报准备。

4.3 切实加强有机肥推广应用,稳步提升耕地地力水平 千方百计引导农民增加对农田有机肥的投入,努力提高耕地地力。一方面,要规范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料。根据无公害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积极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料和有机无机复混肥料,消纳规模畜禽养殖等产生的农业有机废弃物,改善土壤生态环境。要优选项目实施区域,做到相对集中连片。加强对中标企业所供肥料质量的监督管理,确保农民用上放心肥。力争每年全市商品有机肥推广应用规模达10万t以上。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广多种形式的秸秆还田技术。积极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墒沟埋草、秸秆覆盖、行间铺草、生物腐熟等行之有效的秸秆还田技术,努力实现秸秆全量就地还田,杜绝田间焚烧秸秆现象。同时,在沿海盐碱良地区,积极发展冬季绿肥种植。

4.4 全面强化耕地质量监测,掌握耕地质量变化动态 建立健全耕地质量监测预警机制,为耕地质量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一要建立完善耕地质量监测体系。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着力推进市县两级配套监测点建设,建立长期定位综合监测点和试验示范区,改善监测设施装备,推进装备水平优化升级,逐步形成较为完备的全市耕地质量监测体系。二要扎实推进耕地地力评价。全面建成全市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基本农田质量管理数据库。启动全市区域地力评价,对耕地进行分等定级评价。同时,以补充耕地质量评定为切入点,积极推进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切实提高补充耕地质量。三是建立完善耕地质量信息与预警报告制度。充分发挥耕地质量管理数据中心功能,对耕地质量监测、耕地地力评价数据进行开发应用,规范耕地质量动态信息与预警报告,为耕地质量保护和建设提供宏观决策依据。

4.5 切实加强组织协调,做好耕地质量管理工作 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创新体制机制,确保工作措施落实到位。一方面加强组织领导。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建立完善的领导工作机制,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相关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稳定和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机构和技术队伍,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规范工作程序,细化工作措施,完善工作制度,保障工作条件,确保组织领导到位、宣传培训到位、资金保障到位和技术指导到位。一方面加强多方合作。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工作涉及面广,各级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合作意识,加强沟通协作,形成共赢局面。通过信息沟通、工作交流、项目合作、联合执法等,加大农业系统内外联系,提高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社会影响力,推动耕地占补平衡、量质并举目标的实现。与企业合作,全方位、多模式推广应用配方肥,真正打通配方肥落地“最后一公里”的瓶颈,不失农时,供肥到点,应用到田。与科研院所协作,联合攻关,推进技术创新与集成,为科学施肥水平的提高、退化与污染土壤的修复治理、耕地质量提高和农业生态环境改善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9.

[2]任笑嫒.强化我国耕地质量建设的对策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22):5-6.

[3]李爱青.浅析我国耕地质量现状,下降原因及强化建设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02):1-2.

[4]沈仁芳,陈美军,孔祥斌,等.耕地质量的概念和评价与管理对策[J].土壤学报,2012,49(6):1 210-1 216.

[5]李应中.2012年我国粮食形势综合分析(二)[J].中国农业信息,2013,5:6-9.

[6]倪绍祥,刘彦随.试论耕地质量在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中的重要性[J].经济地理,1998,18(2):83-85.

[7]江苏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J].江苏农村经济,2012,5:72-74.

[8]曹静,宝胜.发展现代农业的科技需求和政策思考[J].理论观察,2013,5:76-78.

[9]倪丹,王礼焦,孙皓.连云港市耕地质量建设现状与发展措施浅议[J].耕作与栽培,2010(6):14-15,19.

[10]张清华,史琢,韩翠萍,等.扎兰屯市耕地质量现状与改良措施[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4):89-90.

[11]秦光蔚,陈爱晶,周祥,等.盐城市低碳农业探索和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6):3 527-3 529.

[12]徐茂.江苏省推动耕地质量管理法制化建设的做法与成效[J].中国农技推广,2013,7:37-39.

[13]刘春梅,黄子乾,唐宗明.合浦县施肥对生态农业的影响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3:261-263,265.

[14]林爱华,陈斌,吉训凤,等.海安县耕地质量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8,25(2):28-30.

篇4

农地确权或年底完成

本刊讯 距离国务院划定的2012年12月前完成农村集体土地确权颁证的“最后期限”还有不到3个月的时间,记者获悉,近期国土部紧急督促地方政府加快为农村集体土地“确权颁证”。

目前,“确权颁证”工作主要针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展开。国土部地籍司司长朱留华表示,农地确权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用地流转、土地征收等重点工作挂钩。随着新《土地管理法》的修订完善,未来给予农民征地补偿将根据被征地块的实际市场价值分配,同地同价被写进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中,但农地入市并未放开。

农超对接将着力扩规模保质量

本刊讯 近日,全国农超对接现场会在福州召开,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表示,当前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将着力扩规模保质量。

姜增伟指出,全面推进农超对接工作,牢牢抓住扩大规模和保证质量两个重点,以大型连锁超市为基础,鼓励大型超市增加生鲜农产品经营面积和门店数量,加大冷链物流设施投入,力争培育一批农超对接规模较大的骨干企业,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有关规定,推进流通环节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同时积极向农业、农村延伸,鼓励超市与合作社发展订单农业,支持有条件的流通企业走产销一体化道路,推动农商共同发展。

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开展农超对接的超市连锁零售企业已超过800家,70个大中城市生鲜农产品经超市销售比重近18%,包括新疆、在内的中西部地区也开始发展农超对接,与超市对接的生产基地分布全国各地。

多部委联合调研广西糖业

本刊讯 近日,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和中国糖业协会等部门组成的调研组在广西进行专题调研。

广西是全国最大的糖料蔗和食糖生产基地,仅2011-2012榨季,广西食糖总产量就达到694.2万吨,超过全国总产量的60%。由于产量巨大,广西糖业已经逐步形成了以蔗渣、糖蜜和滤泥综合利用为主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受到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高度重视。

据了解,本次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的糖业调研组对广西的甘蔗种植、食糖产销、食糖价格和制糖企业开榨前的工作准备等情况进行了考察和调研。

南山婴幼儿奶粉

生产许可证被注销

本刊讯 记者从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获悉,该局已注销南山奶粉生产商湖南亚华乳业控股有限公司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证,这意味着亚华乳业不能从事“湿法工艺”的奶粉生产。今年7月南山奶粉在抽检中被发现含强致癌物黄曲霉毒素M1。

在该局网站的《关于注销湖南亚华乳业控股有限公司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证的公告》称,对湖南亚华乳业控股有限公司的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证予以注销,被注销的证书和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停止使用。

再生稻再生季单产刷新纪录

本刊讯 近日,福建省尤溪县西城镇麻洋村再生稻田接受测产验收,百亩再生季干谷单产486.36公斤,加上头季稻单产800.9公斤,再生稻全年平均单产1287.26公斤,实现了高产栽培目标。从1998年中科院院士谢华安研究团队到尤溪县试验示范再生稻至今15年,尤溪稻田7次刷新了再生稻再生季单产世界纪录。

2009年始,农业部开展再生稻高效生产模式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目前,中国再生稻种植面积约1100万亩,再生季平均单产136公斤。专家估计,中国南方有5000万亩单季稻田适宜推广再生稻技术,如果都能达到福建尤溪县的产量水平,每年可增产稻谷2000万吨,相当于福建省两年半的粮食消费总量。

农业部组织开展小麦播种攻坚行动

篇5

2013年我镇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首要任务;用工业理念抓农业,以狠抓农业产业化来推进农业现代化;突出抓好农产业良种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加快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倾力打造优质烤烟基地、马铃薯基地、生猪养殖基地等;加强农业执法、监管、检测,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机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千方百计促进农业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

主要目标是:实现粮食播种面积5.09万亩以上,粮食总产1.14万吨以上;经济作物播种面积0.6万亩,总产0.9万吨;实现农民从种植业中人均增收150元以上。烤烟种植面积1.18万亩,产量2.9万担;生猪出栏1.8万头;肉牛出栏0.2万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30%以上,提高4.5个百分点。全年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二、努力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各村(社区)、涉农单位和部门要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采取有力有效措施,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一是落实农业“四补贴”政策,把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作为抓粮食生产的关键,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复种指数,严防耕地撂荒,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09万亩、粮食总产1.14万吨以上;二是通过农业关键技术措施的落实,良种的推广与普及、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玉米地膜覆盖等新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粮食单产;三是要开展高产高效创建活动,选择有条件的地方整体推进;继续深化“四新”(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示范和“五良”(良种、良法、良制、良壤、良机)配套;四是要扎实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着力打造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粮经生产核心区;五是要科学防灾减灾,主动应对干旱、洪涝、风雹、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尤其要高度关注近期旱情发展动态,掌握主动权。加强农作害的监测预警与防控和重要检疫性有害生物的监控、阻截与清除,落实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措施,全年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4%以内,全镇开展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0.5万亩。六是要尽早谋划晚秋生产,按照“狠抓秋荞、多种秋菜”的思路抓好落实,晚秋作物粮食播种面积达到0.5万亩,筑牢全年粮食生产的最后一道防线。

三、合力打造特色支柱产业

按照县委、县政府“南烟北竹、全县劳牧”的思路,重点培育烤烟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畜牧业,有序推进优质稻、马铃薯基地建设,形成我镇农业发展基本框架,实现农业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一是巩固、加强烤烟发展,全力打造联盟村烟水工程;二是借我县被确定为全国生猪建设大县之机大力发展畜牧业;在双堡、李红、田义等村建设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

四、全面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

以抓高产高效创建和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建设为主,推进科技成果的创新推广和转化应用,重点落实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一要抓好“种子工程”,全面实施良种化,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种子质量抽检合格率达标,确保良种和新品种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二要开展节水灌溉、生物防治、农产品储运加工保鲜和优质高产高效生产等实用技术的推广,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三要强化指导,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的农技推广运行机制。四要全面调整农业机械化装备结构、作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效率。

五、强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建设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工程规划纲要(2011—2015年)的通知》(府发〔2011〕9号)精神,强化规划引导,突出分类指导,坚持成片建设,实现项目区田网、渠网、路网“三网”配套,平坝区田格化、丘陵区梯格化、山区梯田化“三化”联动,农田排灌能力、农机作业能力、耕地生产能力“三力”提升,按照“田成方、土成型、旱能灌、涝能排、土壤肥、产量高”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要求,扎实开展耕地质量建设,规划在“十二五”期间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突出样板和规模效益,力争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要充分用好国家加快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多方筹集地方建设资金,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同时要抓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统筹组织与各关键环节的技术指导与监管,规范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业务,确保土壤产出率得到有效提升。

六、努力推进农机化发展水平

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支持农机化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切实抓好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实现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26%以上,建设机耕便民道,更新改造维修提灌设备,力争实现全镇农民人均从农机服务上获得新增纯收入500元,努力推进全镇农机化发展。一要加强领导,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将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列入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按照加快推进农机化发展方式转变,优化农业机械结构布局的要求,进一步调动农民购买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农机具的积极性。二要加强资金管理,确保补贴资金不折不扣落实到农民手中。三要加强宣传,积极营造政策舆论环境。各地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尽早宣传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公开补贴政策,让广大农民充分了解农机购置补贴内容、操作程序和有关要求。努力营造良好的政策宣传舆论氛围,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关心补贴政策实施的良好局面。四要结合我镇农业生产实际,有目的选择适宜我镇农业生产的农机具,努力推进我镇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七、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坚持“源头入手、标本兼治”,强化标准、检测、认证、应急和执法监管五大体系建设,坚持突出重点与全面推进相结合。农技部门要紧紧围绕“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目标,一手抓执法监管,一手抓标准化生产,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从源头上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确保农业产业安全和农产品消费安全。要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站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整顿工作,加大对农业投入品的执法监管力度,实现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农产品质量合格率在全市平均水平以上。继续推进“三品一标”建设行动,不断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加强对已认证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地环境和产品质量监管与保护,努力提高产地环境和产品质量水平,加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无公害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工作。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切实做好突发问题的科学处置,要加快完善应急机制,提高信息报送时效性,建立舆情监测制度,健全风险评估体系,通过全面开展风险隐患摸底排查和监测评估,实现科学管理、明白生产、放心消费。

八、扎实推进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要把农技推广、人才培养和推广体系建设作为农业部门的经常性工作,常抓不懈。一是农技推广人才培养要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相结合。要以增强为农服务能力为目标,围绕“机构建设、队伍建设、机制建设”等重点内容,深化人才培养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强化公益性职能,确保人员经费,完善各项制度。二是农技推广人才培养要与专业项目相结合。要充分结合测土配方施肥、高标准农田建设、植保工程、种子工程、粮油作物高产创建等项目,培养具有地方特色、本土化的高技能人才。三是职业技能培训要与常规培训相结合。把职业技能培训与新型农民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培训等结合起来,深化“大培训、大示范、大推广”三大行动,整合资源,集约各种生产要素,配套推广增产实用技术,采取不同的方式,对基层农技人员分层分类开展培训,用好、用活基层农技推广技术人才,促进农民增收。

九、加强组织保障,确保目标实现

篇6

关键词: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发展策略

渠县是四川省柑桔基地县,也是农业部划定的长江中上游柑桔带优势区域重点县,属全省优质甜橙生产核心区。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建设川东特色农业大县奋斗目标,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工作重点,扎实推进柑桔产业化发展,努力建设全省柑桔产业基地强县。

1 发展现状

1.1 区域布局

到2012年底,渠县柑桔面积18万亩,产量10.8万吨,产值2.26亿元。柑桔主要分布在“一带两片”。“一带”:巴河流域和渠江东岸沿华蓥山柑桔带,涉及文崇、三汇、涌兴、临巴、土溪、琅琊等15个乡镇,“两片”:以三板乡为中心辐射岩峰、巨光等5个乡镇形成的“三板片”和以宝城镇为中心辐射宋家、屏西等5个乡镇形成的“宝城片”。

1.2 发展成就

“七五”期间,渠县就被列为“全国柑桔基地县”;2002年渠县三板乡、三汇镇、李馥乡等3450亩柑桔通过“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2004年“渠县锦橙”被农业部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2008年,渠县被农业部划定为长江中上游柑桔带优势区域重点县,被省农业厅列为四川省甜橙生产核心区,被命名为“柑桔基地县”;2010年,渠县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

1.3 存在问题

一是各级党政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到位;二是种植规模不大,分散不集中;三是规划布局差,优势品种不突出;四是龙头带动不强,产业化经营程度低;五是服务体系不健全,机制有待创新。

2 发展优势

一是,自然条件优越。二是,区位优势明显。三是,市场前景广阔。

3 发展目标

3.1 指导思想

渠县柑桔产业基地建设要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基础,以壮大种植规模提高柑桔产品质量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依靠科技,创新机制,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品种区域布局,大力推进柑桔产业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引领设施农业、现代农业发展。

3.2 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市场导向的原则,大力推行“四方合作(政府、银行、业主和担保公司)+保险”新机制,努力破解规模种植园建设资金瓶颈制约;二是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三是是坚持多元投入的原则,采取财政资金引导,项目资金主导、民间资金主体等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3.3 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县柑桔基地面积达到20万亩,年总产达15万吨,年总产值达4.5亿元以上,农民从柑桔产业获得的人均纯收入达900元。

4 建设内容

4.1 基地建设

一是,建设高标准果园。二是,提高果园耕地质量。三是,完善果园基础设施。

4.2 建设核心示范园区

以李馥乡、三板乡为核心建立1万亩柑桔核心示范园区,园区内电网配套,灌、排、蓄功能齐全,田间耕作道路、干道等路网完善,农业可机械化程度达80%以上,良种覆盖率、标准化生产率、省工节本增效技术覆盖率、病虫害综合防控和农产品无公害均达到100%。通过核心示范园区展示新品种、新技术,开展生产管理、产后加工、品牌创建、市场开拓等全方位示范,辐射带动岩峰、巨光、板桥建立柑桔基地3万亩,推进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建设,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4.3 推广标准化生产

一是执行《渠县锦橙地方标准》,开展Z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二是开展绿色防控,制订绿色防控规划和绿色防控技术操作规程;三是建立健全基地农产品生产管理制度、生产记录档案和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

5 保障措施

5.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

县上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相关县级领导任副组长,涉及县级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渠县柑桔产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协调服务、督促检查等工作。

5.2 加大政策扶持,增加投入

加大财政扶持资金向柑桔产业倾斜,县财政每年专项预算柑桔产业发展资金500万元。

篇7

8月8日,经总理签批,国务院《“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提出了未来五年国家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战略任务和改革举措。

《规划》确立了“十三五”科技创新的总体目标。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跃升,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进入前15位,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与2015年相比,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5.3%提高到60%,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5.6%提高到20%;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专利申请量比2015年翻一番,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5%。

《规划》围绕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重点强化六方面的任务部署。

一是要围绕构筑国家先发优势,加强兼顾当前和长远的重大战略布局。二是要围绕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培育重要战略创新力量。三是要围绕拓展创新发展空间,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四是围绕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建良好创新创业生态。五是围绕破除束缚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制度障碍,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六是围绕夯实创新的群众和社会基础,加强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

《规划》最显著的特征是,关注点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研究本身的改革和发展,更加关乎国民经济主战场,关乎面向科技前沿,关乎面向重大需求。

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机制

国务院8月5日印发《关于实施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财政政策的通知》,对建立健全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政策体系做出部署。

《通知》提出了十条具体政策措施:将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逐步完善并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免学杂费和普惠性学前教育的政策;加快落实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和异地就医结算办法;加快实施统一规范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支持进城落户农业转移人口中的失业人员进行失业登记,并享受职业指导、介绍、培训及技能鉴定等公共就业服务和扶持政策;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机制,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在根据户籍人口测算分配均衡性转移支付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向持有居住证人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支出需求;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考虑持有居住证人口因素;支持提升城市功能,增强城市承载能力;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支持力度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等。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途径,是扩内需、调结构的重要抓手。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

严格落实优进劣出要求

8月4日,国土资源部、农业部联合《关于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的通知》。《通知》要求,要严格落实优进劣出要求,在确保全域保护目标任务完成的前提下,将不宜作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按质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划出,不得随意改变已有基本农田布局,不得擅自把不稳定耕地、劣地、坡地、生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

篇8

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农田节水示范活动工作方案>的通知》(农办发〔2010〕4号)要求,我委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农田节水示范活动。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农业用水生产效率和效益为核心,立足田间节水,集中开展农田节水技术模式的集成示范;以主导产业为基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粮油高产创建和旱作节水农业示范为重点,建设高标准农田节水示范区;以科技示范户和种田大户为纽带,辐射带动,全面普及农田节水技术,实现节约用水和高产高效双重目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

根据我市自然条件、优势作物布局、水资源特点和农田节水发展状况,选择有代表性的农田节水技术模式开展示范。各区县分别建立1个示范区。通过示范区建设,降水复蓄利用指数3次以上,每亩蓄积补灌4方水以上,自然降水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玉米、马铃薯、水稻等作物单产提高10%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5%以上。

三、工作原则

(一)整合资源。以农业部节水农业项目为主体,结合高产创建示范项目、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等项目,整合相关资源,充分调动科研、教学单位和企业的力量,共同做好工作。

(二)狠抓落实。要保障各项农田节水措施到位,按照节水设备产品到田、技术人员到户、技术要领到人的要求,组装集成高效节水设备和技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真正让农民得实惠。

(三)以点带面。充分发挥示范典型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主力军作用,总结经验,强化宣传,以点带面,加快推广。

四、重点工作

(一)制定方案。各区县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农田节水示范活动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落实责任分工,细化技术措施,配备技术人员,创造工作条件。示范区建设要落实到乡(镇)、村、户。

(二)示范区建设。根据本区域农田节水类型,选择代表性强、基础好、集中连片、交通便利的地点建立示范区。筛选确定针对性强、实用性好、效果佳的农田节水技术模式进行示范展示。

1.技术模式。旱地区主要以工程节水和农耕农艺节水技术建设为主,其中工程节水主要推行集雨蓄水补灌技术模式,农耕农艺节水主要推行秸秆覆盖、地膜覆盖、聚土垄作技术模式。稻田区主要推行旱育型节水育秧技术模式。

2.示范作物。示范作物应为当地的主导作物,具有培育支柱产业的潜在优势。示范区作物可为一种,也可为多种。

3.示范规模。旱作示范区至少200亩,其中核心示范片100亩以上。稻作示范区,旱育型节水育秧技术模式占示范区面积的70%以上,其中核心示范区100亩以上。

4.示范标牌。*区、*区、*区须设立统一标牌,标明创建单位、责任人、目标任务、技术要点等内容,方便农民学习,接受社会监督(标牌规格要求见附件)。

(三)墒情监测。*区、*区、*区在示范区设立1-2个土壤墒情监测点,按照农时季节,定期开展墒情监测工作,为当地种植生产、农田节水技术示范推广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观摩学习。要充分发挥示范区的展示带动作用,在关键农时季节,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农民现场观摩学习。在示范现场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解答农民技术疑点,使农民掌握技术操作要领。

五、市级活动安排

2月:全市召开春耕生产现场会,*市农田节水示范活动工作方案,启动*市农田节水示范活动。

3月:组织区县编制实施方案,确定示范片地点和技术模式,开展示范片建设,组织技术培训2次。

4-10月:示范推广农田节水技术模式,开展土壤墒情和天然降雨径流监测;组织相关专家开展检查指导;结合春、秋两个农时生产关键时节,组织县级交叉学习两批次,组织经验交流和宣传报道;组织承担农业部节水农业项目的区县,开展示范片技术模式数据分析、汇总、县级验收,市级完成全部数据汇总和分析,编制完成我市承担农业部节水农业项目的技术报告和工作报告,并提请农业部组织验收。

11月:总结验收。开展技术总结和评价工作,汇总分析各类监测数据、总结技术模式效益,归并和确定适宜*地区推广的技术模式类型,总结活动开展情况,形成活动工作总结报告,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措施。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我委负责组织协调,市农技总站负责技术指导服务。各区县(自治县)农业部门主管领导要亲自挂帅,组织力量,创造条件,保证措施到位,并加强检查和指导,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该项工作顺利实施。

(二)加强工作督导和技术服务。市农委将组织有关有关单位和专家,在春耕、秋播季节,深入基层、农户和田间,对农田节水示范活动进行督导,敦促各项任务、技术措施到位,会同区县及镇乡当地技术人员广泛开展针对农民施肥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完成农田节水示范活动目标任务。

篇9

XX县按照《市“四控”行动一个意见和四个办法》要求,综合施策,出台方案,有序推进。制定并印发《XX“四控”行动实施方案》。坚持政府主导、典型带动、综合施策、全民动员的原则,结合地方实际,全面开展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四控”行动工作。

一、“四控”工作采取的措施

(一)控肥增效采取的措施:

1、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一是开展土样调查。借助盐碱化耕地的普查和综合治理工作实施,完成我县土壤普查工作,建设完善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田园综合体内推广使用有机肥、掺混肥、复合肥、缓控释肥等新型肥料。二是加快智能配肥的推进。引进推动肥料企业建设“液体加肥站”和“固体配肥站”,为农民开展个性化的配肥服务,实现精准施肥,减少化肥用量。2019年建设   个智能配肥站,测土配方施肥达到  万亩以上。

2、提高耕地质量。一是大力推广有机肥。引进商品有机肥生产企业,对畜禽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后,引导农民使用,培肥土壤。开展商品有机肥的试验、示范和推广,扩大施用面积,推广有机替代无机。2018年使用有机肥达到  万亩,2019年达到  万亩。二是加大农作物秸秆还田技术推广力度。依托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项目,配合耕地机械深松旋耕,辐射带动农民开展向日葵、玉米、小麦秸秆还田,改善土壤结构。2018年小麦、玉米、向日葵秸秆还田面积达到种植面积的  %,2019年达到  %。推广麦后绿肥还田技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和供肥能力。三是实施工程提升地力。大力争取和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深耕深松等项目,全力推进改盐增草(饲)兴牧等工程,提高耕地质量,促进化肥使用量的减少。

3、转变施肥方式。一是按照农艺农机融合、基肥追肥统筹的原则,推进化肥机械深施、机械追肥、种肥同播等技术,减少养分挥发和流失。在农业科技产业园、示范园内建设种肥同播、机械深施肥技术示范点,以点带面,逐步转变农民施肥方式。二是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依托项目,引导、扶持有条件的地区全面推广采用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较农民常规施肥方式亩均减少氮肥  kg,节肥  %,氮肥利用率提高到  %。

4、推广应用新型肥料。建立有机肥、掺混肥、复合肥、缓控释肥等肥料生产、销售的奖补机制,加快我县肥料减量增效步伐。在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园区,全面推广示范缓释肥料、水溶性肥料、液体肥料、叶面肥、生物肥料、土壤调理剂等高效新型肥料,引领带动新型肥料的使用,逐步替代传统肥料。加大宣传力度,改变农民施肥观念,以项目、惠农政策等对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园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补贴,引导农民使用缓控释、水溶性等新型肥料,不断提高肥料利用率,推动肥料产业转型升级。

5、建设试点示范带动。整合项目和资金,由各苏木镇、农场和农业部门联合开展示范园区建设,集成推广以上多项技术,促进化肥减量增效工作。

6、坚持源头控制。严格执行《市化肥减量增效实施办法》,根据我县化肥施用量较大、肥料品种较多的实际情况,由市场监督管理局牵头、其他各相关单位配合,完成县内化肥生产企业和销售点登记备案库建设并进行动态管理,建立完善并严格执行肥料销售登记备案制度,进一步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坚决杜绝假化肥、劣质化肥的生产销售,动态监测全县化肥生产和销售情况。

(二)控药减害工作采取的措施:

1、加强农药监管。一是严格执行国家对高毒、高残留农药不许生产、销售、使用的规定,对违规生产、销售和使用的,按照相关法规条例,追究其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二是严格管理限用农药。对国家农业部限用农药分类准入,实施定点销售制度,全县设立  个销售点。限用农药进货时必须到县农药管理部门备案,建立全程可追溯平台,采用实名制购药,实现购药、使用全程可追溯。三是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对农药经营、使用监管力度,定期和不定期的进行执法检查,对违法经营、使用农药行为严厉查处。鼓励广大群众进行举报,鼓励农林牧水综合执法监督执法局监督举报电话   。同时,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加强农贸市场内农残检测室的建设,加大农产品农残抽检力度。

2、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积极争取农业部“农作物疫情田间监测点”建设项目和资金,完善重大病虫数字化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力争监测预警体系实现重点乡镇全覆盖。

3、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一是扶持发展装备精良、服务高效、规模适度的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对统防统治作业费给予一定补贴,统防统治面积达到  万亩,力争达到  万亩。二是鼓励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提升装备水平,所需统防统治机械纳入农机补贴范围。三是利用高效施药机械减量,避免农药“跑、冒、滴、漏”等现象。推广使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高效常温烟雾机,采用低容量喷雾、扇形喷头、静电喷雾施药技术,降低药效飘移损失,提高农药利用率。

4、推广绿色防控技术。率先在科技示范园区、合作社基地等实施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并以此进行展示示范,以点带面,提高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到  万亩。以物理、生物防控代替化学防控。物理防治方面大力推广杀虫灯、黄板、蓝板,性诱剂等物理方式诱杀害虫,减轻病虫危害,降低农药使用量;化学防控方面一是推广使用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二是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三是合理使用助剂,提高药效,减少药液流失。

5、加大宣传培训力度。针对农民意识淡薄、对农药安全使用知识一知半解等问题,通过发放农药安全使用技术手册,并加强对农药安全使用技术的培训等途径加大宣传力度。同时,加强现场指导,引导农民坚持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并重,在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规定的基础上,根据病虫发生期及农药作用特点,选择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三)控膜提效工作采取的措施:

1、加强农膜市场监管。市场监督管理和农牧业综合执法等执法单位负责从生产、销售、使用三个环节,加大监督检查处罚力度。严格执行《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GB13735-2017国家标准,根据《  市农用地膜管理办法》,从2018年5月1日开始执行,禁止在我县生产、销售、使用厚度低于0.01mm的非国标农用地膜。农用地膜生产企业、销售者应当加强行业自律,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农用地膜生产应符合国家政策。政府鼓励和支持农用地膜生产企业研发生产高标准、长寿命及按需求定制的农用地膜产品。农用地膜新产品须由生产企业或生产企业委托有关部门进行2年以上的多点田间应用试验,经农牧业环境保护部门评估确认达到国家标准后,方可大面积推广应用。

2、加大废旧残膜回收力度。本着谁生产、谁销售、谁回收的原则,鼓励生产企业、销售企业、农机合作社积极回收废旧残膜;鼓励农民自发收集废旧残膜,以旧换新,实现废旧农膜资源再利用。农膜回收机械全部列入农机购置补贴目录。在每个乡镇建立一个回收站点,政府对回收企业予以补贴,具体补贴办法参考《  市农用地膜管理办法(暂行)》。农膜回收机械全部列入农机购置补贴目录。争取上级资金  万元,每个回收网点补贴  万元,主要用于回收场所建设、设施设备购置等。开展废旧地膜残留定位监测,共设置监测点  个,按年度采集数据。推广“地膜二次利用免耕栽培向日葵技术”,地膜玉米后茬免耕种植向日葵技术  万亩,减少地膜投入,实现控膜提效。制定和报送了《XX县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与处置实施方案》,有关事宜正在落实中。推广新国标地膜  吨,开展全生物可降解地膜的试验、示范  亩。

3、大力推广可降解地膜的使用。在农业科技产业园、示范园内推广可降解地膜,并开展全生物可降解地膜试验示范。

4、推广节约型地膜覆盖技术。推广“地膜二次利用免耕栽培向日葵技术”,达到一膜多用、重复利用的目的,减少地膜投入,实现控膜提效。

(四)控水降耗工作采取的措施:

1、切实加强用水管理,提高灌溉利用效率。严格执行《   市农业用水“控水降耗”实施办法》,全面实行“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灌溉管理制度,坚持“早浇、节水、保墒”,坚持总量分配、用水管理、用水计量、水费计收“四到直口”的用水制度和“指标到渠,供够关口”的供水原则,严控秋浇用水量、春灌用水定额和井渠双灌提取地下水总量。按照国家和自治区对水资源管理的总体要求,秋浇实行统浇、包浇,推行“一把锹”浇地统一秋浇灌水标准等措施,严禁深浇复浇,提高灌溉效率。严控井渠双灌提取地下水总量,实现采补平衡。将灌区内井渠双灌区纳入统一调度管理,正常年份利用井灌用于青苗灌溉,春灌干地和秋浇用水采取引黄灌溉,实现采补平衡。

2、积极改变用水方式,加快工程措施节水。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国土等部门利用高标准农田建设、水权转换、土地整理等项目,实施土地整理大破大立工程,倒逼农民土地按照“一户一田”的模式规模化经营,为高效节水创造先决条件。一是继续实施渠道衬砌工程,推进工程节水源头减量。二是在科技示范园区、设施农业、露天瓜菜、玉米生产上配套水肥一体化工程,推广水肥一体化“井黄双灌”技术,推进农艺节水过程减量。三是利用各类水产养殖区等储水池塘湖泊,试验应用黄河水二次澄清后水肥一体化技术,扶持鼓励生产者通过渠道取水、机械运水等“土办法”,在农作物果实膨大的关键时期适时补水,推进“鱼农互补”二次利用措施减量。四是有序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与优势农作物轮作倒茬,发挥好“河长制”的作用,推进管理节水终端减量。水利部门负责积极争取国家节水改造资金投入,重点要做好骨干渠道的节水改造与维修养护,减少输配水过程损失,同时加快推进高效节水项目的实施,强化已建成的高效节水项目的管理,提高节水效果。

3、注重农艺措施节水,不断调优种植结构。加大推广立体种植技术力度,推广小麦套葵花、小麦套玉米和瓜类、葫芦等经济作物间种葵花等立体栽培模式,高效利用水资源,实现节水降耗  %。引导、鼓励合作社、农企等社会化组织按照区域化、规模化种植,实现统一种植、统一灌溉、统一收获,确保作物生育期内高效利用水资源。严格执行《  市农业用水“控水降耗”实施办法》,全面实行“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灌溉管理制度,大力推广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和小麦套葵花、小麦套玉米等立体栽培模式,全年实现节水  多万立方米。

二、“四控”工作取得的效果

(一)控肥增效的效果:逐步建立科学施肥管理和技术体系,科学施肥水平明显提升,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实现负增长。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等养分结构趋于合理,有机肥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  万亩以上;机械深施占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的  %以上;逐步增加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面积;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达到  %以上。

(二)控药减害的效果:初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病虫害可持续治理技术体系,科学用药水平明显提升,农药使用总量实现负增长。绿色防控面积达到  万亩以上,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  %以上,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比例明显提高。

篇10

息县:打造“中国生态主食厨房”

近年来,息县以实施全国粮油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为抓手,以农民种植意愿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高度重视、大力推进小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点工作,主动抓好优质专用小麦产销对接,为“中国生态主食厨房”输送优质食材。

目前,息县小麦供给侧改革试点项目区内种植品种主要是弱筋“扬麦15”,搭配种植中筋“泛麦5号”。在中央财政下拨600万元项目资金基础上,息县财政又配套500万元用于项目实施,特别是县政府又专门拨出弱筋小麦技术服务经费100万元,为种植弱筋小麦的农户购买保险,制定了弱筋小麦收购企业贷款贴息办法,以保证项目实施取得圆满成效。

在技术支撑方面,息县主要实施了“四良”战略,即良田、良种、良法、良制相配套。特别是在良法方面:实行规模化、标准化种植,保障小麦品质,推行“一村一品”“一企一品”“一社一品”“一场一品”,并按照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种植,确保生产出达标的优质专用小麦;推广农机农艺新技术,针对稻茬麦生产技术“瓶颈”问题,着力示范秸秆腐熟还田、测土配方施肥、深耕深松、机械条播等技术,确保优质品种夺取高产;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普及绿色理念,采购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制剂,提高绿色防控水平。

然而,息县小麦供给侧改革试点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弱筋小麦销售路子不宽,价格不高,效益不高,与农民的期望值相差较远,农民对发展弱筋小麦仍有疑虑等方面。因此,今后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扎实、去完善。打造“中国生态主食厨房”之路任重道远。

延津:努力实现全产业链一体化

延津县小麦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100万亩,以延津小麦为代表的“新乡小麦”被国家农业部登记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延津强筋小麦”区域品牌价值17.55亿元。从1998年开始,延津县就坚持以工业理念和产业化思路不断做大做强小麦经济,形成了从田间地头到车间、到餐桌的“全链条”小麦产业。

延津小麦始终坚持优质导向,实现了普通小麦向优质强筋小麦转变;坚持特色导向,实现了产粮大县向种子大县转变;坚持安全导向,实现了传统种植向绿色有机转变;坚持专用导向,实现了一般面粉加工向中高端制品转变。同时,延津坚持两大理念,助推小麦产业再升级:坚持产业化发展理念,探索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小麦种植、购销、加工产业合作机制,促进优质小麦全产业链、集群化发展;坚持集群发展理念,依托特有优质小麦资源和“中国第一麦”品牌优势,引进一批食品加工企业,实现了小麦产业集聚发展。

延津小麦虽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基础和品牌形象,但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生产经营规模小,如何实现优质小麦专种、专收、专储等问题仍然存在并亟待解决。为此,延津县将紧紧围绕“绿色、高产、高效”目标,以种粮大户、合作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以促进优质小麦专种、专收、专储为重点,落实订单种植和优质优价,努力实现全产业链产销衔接,解决小麦生产供需矛盾、产销脱节、产业化水平低等问题,为小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升级探索新方法、寻求新模式。

濮阳县:搞好产销对接促农企双赢

濮阳县是河南省14个“超级产粮大县”之一,曾12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濮阳县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等,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200万亩以上。

2016年,濮阳县以小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点县为抓手,围绕专种、专管、专收、专储、专销、专加工,强力推动优质强筋小麦的发展,并通过引进、试验、示范、筛选等环节,重点推广了一批适宜种植的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并集中在高标准粮田建成区实施。

按照往年情况,优质强筋小麦的收购价格每公斤较普通小麦高0.4元,濮阳县通过多渠道、多形式搞好宣传推介,引导面粉加工、食品加工、种子企业、粮食购销经纪人等,与小麦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方所在乡镇、村对接,与农户签订订单生产协议,开展定向、订单收购,实现了农企双赢。

目前,濮阳县建有小麦种子繁育田8万亩,年生产小麦良种3000万公斤,不仅能够满足本地对小麦种子的需求,还销往山东、河北、安徽等地,覆盖小麦种植面积300万亩,为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拓展了新空间。与此同时,濮阳县积极引导扶持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小麦面粉加工产业集群,探索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小麦产业化合作模式。

2016年,濮阳县被河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整建制实施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试点县,为破解该县农业发展难题、提升农产品供求水平、加快农业转型、实现农业现代化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内黄:促进优质小麦产业提质增效

内黄县位于河南省最北部,是河南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县之一。目前,内黄县确定了专种、专收、专储、产销一体的优质强筋小麦生产目标,引进了一批“当家”品种,优质强筋小麦播种面积达16.2万亩。

为解决卖粮难、优质不优价等制约优质小麦发展的瓶颈问题,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内黄县大力推行三种订单种植模式。“本地企业+农户”订单模式: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签订优质强筋小麦回收合同,以每公斤高出市场价0.1元至0.2元的价格收购农户小麦,确保优质优价。“购销企业+经纪人”订单模式:依托内黄县粮油购销公司和小麦收购经纪人,积极与外地粮食加工企业合作,发展订单生产,拓宽优质强筋小麦外销渠道,拓宽发展空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订单模式:以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依托,发展单生产。

在优质小麦集中产区,内黄县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质量建设,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养分平衡、质量修复为重点,提升耕地内在质量,做到“藏粮于地”,并在优质小麦项目区内进行了种子、化肥、病虫害统防统治等物化补贴。同时,内黄县还积极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机械深施和秸秆还田,大力开展“百名科技人员包百乡”技术服务活动,提高了农技人员综合素质。

今后,内黄县将继续以推进小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方向,以实现小麦专种、专收、专储和产销一体为目标,建设一批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并立足市场需求,开展单收单储,探索优质优价机制,促进小麦产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

永城:“五招”推进小麦供给侧改革

永城市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县级面粉生产基地。2016年3月,经国务院专题会议研究,该市被确定为全国促进面粉产业健康发展试点。永城集中资金、集成技术、集汇力量,通过实施市政府“小麦供给侧改革15152工程”,辐射带动全市175万亩小麦实现绿色高产高效,加快了永城小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促进了永城面粉、食品产业健康发展。

科学规划布局。永城按照不同的土质与生产条件,规划专用特色小麦种植,在砂姜黑土、淤土等土壤区域规划了85万亩强筋小麦种植区,在省地质调查院认定的集中连片富硒地带规划了35万亩富硒小麦种植区。

建设优质小麦基地。永城实施了“15152工程”,2016年秋季集中建设15万亩强筋小麦、15万亩富硒小麦生产示范基地,并试种2000亩弱筋小麦。目前,小麦播种工作已结束,30万亩优质小麦种植任务全部完成。

发展订单农业。永城积极探索以需定产、以销定产模式,引导面粉加工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签订种植合同和收购协议,企业从播种到收割全程参与,对订单小麦承诺以高于市场10%的价格进行收购,不仅保证了原料小麦的数量与质量,还直接促进了农民增收。五大面粉集团对30万亩专用特色小麦全部实现订单种植和收购,为企业节省成本4030万元,增加效益1.04亿元。

组织专家论证,确定小麦品种。永城以选用优质、高产、多抗、适应性强的品种为目标,推广半冬性小麦为主,做到了以良种调品质、以技术保质量。

落实“六统一”措施。即统一规划、统一供种、统一测土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农机农艺和统一技术集成。

滑县:农业供给侧改革夯实“豫北粮仓”

2016年,滑县被河南省政府确定为小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点县后,充分发挥优质强筋小麦最佳产业带区位优势,重点以调品种为主,逐步由优质中筋小麦向优质强筋小麦转变,着力推进小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共发展优质强筋小麦30万亩,全部实行种子和商品粮订单生产,确保农民能种好、销路好、效益好。同时,大力推进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已建成高标准粮田91.5万亩,打造了全省规模最大的集中连片50万亩高标准粮田示范区。粮食总产连续24年稳居全省第一,是全国唯一的粮食生产先进县“十二连冠”。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2017年滑县计划整合资金3亿元,按每亩1500元的投资标准,建设高标准粮田20万亩,到2018年全面完成155万亩建设任务,持续夯实粮食生产基础。同时,将进一步加大小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力度,计划在2017年将优质强筋小麦面积发展到50万亩,优化调整小麦品种结构,加快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改优质中筋小麦“大路货”为优质强筋小麦“抢手货”,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此外,滑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以政策扶持为保障,以土地流转为依托,积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高效农业基地,从基地规划、设计、布局、建设等方面提供指导和服务,及时把农业政策、管理知识传递给农民群众。目前,滑县瓜菜种植面积达64万亩,总产量220余万吨,预计年产值超过100亿元,带动1万余户农民脱贫致富,年均增收2万余元。

淮滨:“弱麦经济”环环生金

近年来,淮滨县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瞅准国内外弱筋小麦供不应求商机,充分利用弱筋小麦种植区位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实施“弱麦强县、食品惠民”战略。

为通过区域化布局实现规模化种植,淮滨县大力实施弱筋小麦区域化布局高标准粮田建设、整村化推进、统一化供种、规模化生产、订单化跟进等,从而使弱筋小麦产业化经营亮点频出,持续叫响“中国弱筋小麦第一县”品牌。

延长产业链,实现产业带动,提升附加值。淮滨县近年来培育出总产值达10多|元的金豫南、富贵、麦得隆等8家食品加工企业,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实施从种子供应、技术指导到直接收购一条龙服务,形成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弱筋小麦产业链条。

产前有订单、产中有服务、产后有保障,农民种植积极性高涨。淮滨县通过产前、产中实施统一半价供种、统一补贴供肥、统一免费供药、统一分担农业保险,亩均节本增收77元,增产增收173元;通过产后实施统一入村加价收购,亩均增收90元;通过“五统一”产业带动,亩均节本、增产、增价、增收340元。

吸纳贫困人口务工增收,“弱麦经济”环环生金。淮滨县依托当地龙头企业,按照贫困户优先的原则,优先吸纳3000多名贫困群众到企业务工,平均每人每月收入2200元左右。

随着“弱麦经济”品牌影响力的不断加大,五粮液集团到淮滨寻求合作,签订每年12万吨弱筋小麦购销协议。目前,淮滨县已形成了以弱麦为“头雁”,以“面粉―面点―休闲食品”和“白酒―包装―印刷―运输”两条产业链为两侧编队的“雁阵”发展布局,年产值达35亿元。其中,农业产值已达5亿元。

浚县:调整种植结构提升生产能力

浚县地处豫北平原,古称黎阳,有“黎阳收,顾九州”之说。近年来,浚县高度重视粮食生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近几年高标准粮田建设和整县建制粮食高产创建,为粮食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粮食产量稳步增加。

浚县耕地面积107.6万亩,全县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高产创建示范区亩产达600公斤,连续多次创下全国粮食生产同时期、同地区、同面积单产最高纪录,粮食高产创建连续7年领跑全国单产水平,30万亩高标准粮田示范区成为全省标杆。

浚县紧紧围绕“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的工作主线,突出重点区域、重点品种、重点措施,加大科技创新、模式攻关和技术示范推广力度,示范带动大面积种植绿色高产高效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努力提高小麦品质和生产效益,推进小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