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制剂研究范文

时间:2023-09-04 17:14: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药制剂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药制剂研究

篇1

【关键词】中药复方制剂;制备;工艺

【中图分类号】TQ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354-01

1 组方认识

对于一个复方新药,为了使其工艺路线的设计避免盲目性,可从4方面对其组方进行分析:(1)以中医药理论作指导,了解组方的君、臣、佐、使。对一则组方不应局限在用中医理论进行论述,不应拘泥于强分君、臣、佐、使,而应以固定的组织结构和流动的气血津液,以及病因病机为着眼点进行分析。(2)了解组方药味的传统用法、有毒无毒,以及复方中各单味药有效成分的关联性。(3)了解组方中各味药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确认各味药的炮制与否、炮制的目的与方法。(4)检索文献,了解各药味所含化学成分及其理化性质以及方中各药味的药理作用,特别注意与本组方的功能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如麻黄汤中组方4味药,以麻黄与桂枝有发汗作用,杏仁和甘草无发汗作用,麻黄中起发汗作用的成分有麻黄碱、伪麻黄碱,桂枝中有桂皮醛。

2 剂型的选择

选择剂型时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1)根据临床需要,例如治疗急症、重症的,注射剂当属优选剂型。例如陈达仁等用川芎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急性脑梗塞有明显疗效。(2)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以及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设计最佳剂型,例如挥发油成分易挥发,当挥发油含量较多时,如若制成片剂则易发生泛油、裂片现象,从而直接影响药物的质量稳定性,因此可以考虑制备成其他的固体分散剂如滴丸;某些药物口服时,其在体内代谢过程中对肝肾功能易造成损伤,那么应当考虑其他给药途径。如将附子理中方的丸剂改为缓控释片剂,使药物缓慢、近似恒速释放,克服药物在体内的峰谷现象,从而降低了药物的毒性,提高用药的安全有效性。(3)根据用药对象,老人与小儿用药应尽可能选择易于服用的剂型,比如口腔速溶片、口服液。(4)根据病症选择适宜的剂型。(5)其他因素,药物的味道,服用方便与否、组方剂量的大小等都应在剂型选择考虑范围内。

3 制备工艺的确定

中药复方有效成分复杂,对某一组方新药制备工艺的要求主要是尽量多地提取有效成分,同时又最大限度地除去杂质,尽可能使制剂内的有效部分含量高、生物利用度好、治疗剂量小、质量稳定和可控性强、安全度高及使用方便等。

3.1 提取工艺研究

中药提取工艺对保障中药制剂的内在质量、临床疗效最为关键。中药提取的基本方法为浸渍法(常温浸渍法、温浸法、煎煮法)、渗漉法、回流法,其中水煎煮法是最常用的符合传统习惯的方法,但传统的汤剂煎煮法有效成分损失较多,尤其是水不溶性成分和挥发性成分。

对于提取工艺路线的设计,组方分析是基础。由于中药复方成分非常复杂,同一药材在不同复方中可能作用不同。因此,在工艺设计前应先根据组方的功能主治,针对每味中药在组方中君臣佐使的地位,查阅文献分析其所含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充分考虑其合理性,再根据提取原理和预实验的结果,选择适宜的提取工艺路线。应先醇提再水提,缩短了丹参酮类成分的受热时间,提高了丹参酮类的提取转移率。确定提取工艺路线后,应对工艺的技术参数进行筛选对比,如正交法、均匀设计法等。优选时必须要以有效成分或主要化学成分为控制指标,不能采用一些无关紧要的控制指标(如出膏量等)。

3.2 分离与纯化工艺研究

现在,对中药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精制的方法有絮凝沉淀法、膜分离法,大孔吸附树脂法,超临界萃取法以及超滤技术等类型,虽然能克服中药制剂剂量大、辅料量大的缺点,但应用推广面因素的影响。究竟采用哪种方法,必须根据药性,经试验研究后确定,一种方法无法解决所有药物的问题,每种方法均有其优缺点,如膜分离技术具有可常温下操作、分离时无相变化、可分离不同分子量溶质等优点,利于保持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生物活性、物理和化学稳定性,尤适用于受热有效成分易破坏的、保味性和对化学物质有反应的中草药制剂;并有去除溶液中各种微粒胶体、细菌和热原的作用,在中草药制剂特别是注射剂的制备中倍受青睐。但是,在中药复方制剂生产中,将膜分离技术放大至工厂生产还不能成为现实;此外复方制剂成分复杂多样,有效成分与杂质用该法不易分离;膜易被污染,使用寿命短,且换膜不方便。大孔吸附树脂虽然在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富集中有其独特的优势和作用,但应当充分考虑大孔吸附树脂使用的安全性,要注意二乙烯苯泄漏量、微生物(细菌)量及有机残留量。

3.3 制剂成型研究

制剂成型研究是复方新药制剂制备工艺研究中最后而又十分重要的环节,它包括制剂处方设计和成型工艺设计。

制剂处方设计是根据剂型的特点、药物性质,设计不同的辅料配方(包括辅料组成和用量),通过模拟生产条件(如温湿度),使用相应的制剂设备进行筛选最优配方的过程。其目的在于解决制剂[FS:PAGE]的成型性、有效性、安全性、稳定性与使用方便。设计的制剂处方能否使药物成型,成型后是否稳定,分剂量是否准确,含量是否均匀,能否崩解、释放、充分发挥药效等,这些均为制剂处方设计中应要注意的质量问题,也是筛选辅料的主要依据。一般应首先研究半成品与制剂成型性、稳定性,然后有针对性地选用辅料,以解决制剂在成型性与稳定性方面存在的问题。黄世福等根据组方剂量和工艺提取率,以吸湿率和流动性为指标,筛选出消炎利胆胶囊的最佳辅料和制剂成型工艺。

制剂成型工艺是药物半成品与辅料加工处理,最后形成产品的过程。其重点在成型工艺路线的选用、药物与辅料的加工处理方法与方式、成型设备的选择与应用。不同的剂型其成型工艺迥然不同,在制剂成型工艺研究过程中应注意半成品的理化性质决定着成型工艺路线,而不同工艺路线辅料的组成、用量亦有差别。因此,制剂处方设计研究应与成型工艺研究相结合,优选出最佳辅料组成和用量。例如冻干法制备口腔速溶片,辅料多为糊精、甘露醇、甘氨酸(防塌剂)、阿拉伯树胶、十二烷基硫酸钠等;而用于压法制备口腔速溶片,辅料多为乙醇、聚乙烯吡咯烷酮,以及糖类及其衍生物等。

3.4 大生产可行性研究

篇2

【关键词】 维吾尔医药;加瓦日西安比尔片;制备工艺;质量标准研究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维吾尔医药事业的不断进步,维吾尔医药摆脱了过去的“作坊”式的生产,为维吾尔医药实现现代化,走向世界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广泛采用现代技术、应用新工艺、新辅料、新设备研究开发维吾尔医药新剂型。

维吾尔药加瓦日西安比尔片是和田地区维吾尔医医院研制开发的纯维吾尔药制剂,具有健胃疏肝、消炎、收敛的功效,用于治疗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该制剂多年来在和田地区维吾尔医医院临床应用,疗效显著。为更好地控制和提高产品质量,本文作者对其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以丁香酚、胡椒碱为对照品的薄层鉴别方法,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 粉碎机、压片机、包衣机、BS224S—220型分析天平,CP225D—220分析天平;ZB—1D能型崩解仪、DK—S24型电热恒温水浴锅;USC802/SK5200H超声清洗器;XSP—30型显微镜。丁香酚、胡椒碱,均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鉴定所;硅胶G预制板为青岛海洋化工有限公司制造;加瓦日西安比尔片,由和田地区维吾尔医医院制剂室提供;试剂(分析纯),水(纯化水)。

1.2 试药 处方组成:龙涎香、草果、肉豆蔻衣、肉桂、荜茇、干姜、小豆蔻、薰鲁香、丁香、肉桂子、西红花、肉豆蔻、人工麝香等。

1.3 制备工艺 以上十三味,除西红花、龙涎香、人工麝香外,其余十味粉碎成细粉,混匀,将西红花、龙涎香、人工麝香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加辅料适量,制成颗粒,干燥压制成1000片(0.5g/片),包薄膜衣(0.52g/片),即得。

2 结 果

2.1 性状 本品为薄膜衣片,除去包衣后显棕黄色或棕褐色;气香,味微甜。

2.2 鉴别

2.2.1 显微鉴别 取本品,研细,置显微镜下观察:草酸钙簇晶多成行排列,棱角尖锐(丁香)。内种皮石细胞表面观呈多角形,棕红色,胞腔较小,内含硅质块(小豆蔻),见附图。

2.3 薄层色谱鉴别

丁香:取本品24片,除去包衣后研细,加乙醚25ml,振摇15分钟,过滤,挥至0.5ml,作为供试品溶液,同法制成阴性对照品溶液。另取丁香酚对照品,加乙醚制成每ml含16μg的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普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Ⅵ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Co)—醋酸乙酯(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2%三氯化铁乙醇溶液,105Co加热至斑点显色清,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响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筚茇:取本品10片,除去包衣后研细,加无水乙醇20ml,超声20分钟,过滤,滤液蒸干,残渣加无水乙醇4ml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同法制成阴性对照品溶液,另取胡椒碱对照品,加无水乙醇制成每ml含2mg的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普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溶液各5u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醋酸乙酯—丙酮(7:2.5: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稀碘化铋钾试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2.4 加瓦日西安比尔片的重量差异、崩解时限、微生物限度等项目的检查均符合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附录制剂通则片剂项下的各有关规定。

2.5 稳定性研究 取加瓦日西安比尔片3批(20100501、20100502、20100503)的留样品,按照中药新药质量稳定性。

3 讨 论

维吾尔药加瓦日西安比尔片是和田地区维吾尔医医院研制开发的纯维吾尔药制剂,为更好地控制产品质量,对其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以丁香酚、胡椒碱为对照品的薄层鉴别方法。通过新的工艺和质量标准生产了维吾尔药加瓦日西安比尔片,获得很满意的产品,并提高了该片剂的有效性。经试验结果分析加瓦日西安比尔片组方合理,制备工艺可行,质量控制方法可靠等优点,为今后提高该片剂的制片工艺和保证质量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维吾尔药分册.

篇3

中图分类号:R5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8)03-0052-02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征,为大多数器质性心脏病不可避免的结局,其发病率高,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心力衰竭属中医“心悸”、“喘证”、“水肿”、“肿胀”等范畴。近年来,中医对心衰的病因机制及治疗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笔者就2005年以来,中医治疗心衰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 临床研究

1.1 以经方为基本方 经过现代科学技术研制加工而成的参麦注射液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用于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药制剂,主要成份为人参、麦冬。莫龙等研究参麦注射液可通过改善内皮功能降低血浆和尿液ADMA(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浓度水平,最终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状态。曲凡将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均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参麦注射液静滴。2组治疗后心功能参数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邓翠娥等用参麦注射液治疗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并发心力衰竭,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参脉注射液,结果治疗组在抗心力衰竭,促进肺部音吸收,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等方面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高建设以真武汤单纯中药加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水肿136例,28天为1疗程,1疗程后痊愈52例,好转8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7.8%。魏淑凤等在西医常规处理基础上合用真武汤加味,结果显示真武汤对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心功能、血气分析及血流变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乔文军运用生脉饮加减治疗慢性心衰,发现其在改善慢性心衰病人的临床表现及左室舒张功能,降低心功能分级,减慢心室重塑,较单独应用西药疗效明显。

1.2 专病专方 张子明等临床运用参芪真武颗粒治疗心力衰竭患者100例,患者症状和体征显著改善,心电图、心功能明显改善,对电解质、肝肾功能无干扰,临床观察无明显毒副作用。张道亮等运用保心合剂(人参、黄芪、丹参、北五加皮、枳实、葶苈子等)治疗慢性心衰。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超声显示:治疗组左室射血分数、心搏量与心输出量明显改善,提高早期快速充盈峰值并减少心房收缩充盈值,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强心排血量,从而改善心功能。同时治疗组AngⅡ、ALD、L-6、ET-1明显优于对照组。孙元莹等观察参乌冠心冲剂治疗冠心病心衰疗效及对QT离散度的影响,将118例冠心病心衰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60例、对照组(B组)58例。2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A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参乌冠心冲剂,B组加用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同时另外设正常人对照组30例(C组),疗程为2周。结果: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肌复极存在严重差异,参乌冠心冲剂对冠心病心衰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孙寒静等运用心喘方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及对血浆脑利钠肽的影响,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0例。2组均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服心喘方。结果示: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44%和73.33%(P<0.05);超声心动图检查心脏每分钟输出量、射血分数也有明显改善,血浆脑利钠肽水平明显降低,两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1.3 辨证治疗 以中医温阳利水、益气活血法与西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均可以改善心功能不全,且中医疗法可能避免或减少西药毒副作用的发生。张忠等发现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中药(生黄芪、太子参、仙灵脾、仙茅、葶苈子、益母草、桃仁、茯苓、泽泻、桂枝、炒酸枣仁、甘草)对心衰有辅助治疗作用,其机理可能与其协同西药有效降低血中ANP、ATⅡ、ET等神经内分泌因子水平有关。刘煜将96例CHF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48例,对照组单独口服倍他乐克、卡托普利、洋地黄制剂,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温阳益气化瘀汤(党参、黄芪、白术、茯苓、桂枝、丹参、桃仁)。2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4周后2组间临床疗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1)。孙伯青运用中医益气活血法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63例,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同时,观察组加用中药汤药(由党参、麦冬、丹参、葶苈子等组成)口服、黄芪注射液足三里穴位注射。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90%;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左室舒张期E点至室间隔距离、E峰/A峰比值均明显改善;心力衰竭各指标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

2 动物实验研究

朱奔奔等通过大鼠动物实验证实真武汤能调节改善心衰模型大鼠的神经内分泌功能,拮抗过度激活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廖习清等研究加减苓桂术甘汤对心力衰竭兔心钠素及心功能的影响,实验研究证实加减苓桂术甘汤能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兔心功能及心脏的内分泌功能。黄波等在四逆汤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模型大鼠BNP、IL-6水平的影响的实验中发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心衰模型组大鼠血清BNP及IL-6水平升高;与心衰模型组比较,使用四逆汤及卡托普利均能降低心衰模型大鼠BNP及IL-6水平(P<0.05);光镜结果显示四逆汤组心肌细胞损伤度明显轻于心衰模型组。刘长玉等观察强心冲剂对后负荷增加所致充血性心力衰竭家兔心脏质量指数及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的影响,发现强心冲剂组心脏质量指数、AngⅡ水平较模型组家兔明显降低(P<0.01)。张志霞等观察人参强心滴丸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大鼠血浆心钠素(ANF)的影响,方法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法复制充血性心力衰竭动物模型,实验分组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人参强心滴丸高剂量组、人参强心滴丸低剂量组和阳性药(心宝丸)对照组,结果;模型组血浆ANF水平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1),各用药组大鼠血浆ANF水平较模型组显著下降(P<0.01或P<0.05);模型组LVMI(左室重量指数)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P<0.01),各用药组LVMI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1或P<0.05)。张一昕等通过大鼠实验探讨人参强心滴丸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发现人参强心滴丸可通过抑制TNFa的分泌和表达,减轻心肌损伤程度,阻断心室重构过程,进一步改善心功能,发挥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作用。王振涛掣观察心衰康颗粒对急性心梗后大鼠心肌Ⅰ、Ⅲ型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结论示心衰康大剂量组能够抑制心肌间质Ⅰ、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此应为干预实验性心梗后大鼠左室重构的机制之一。富宏等研究心衰宁丸对犬慢性心衰的影响,观察犬日服用心衰宁丸分别为0.3g・kg-1、0.6g・kg-1、1.2g・kg-1连续4周后心功能及心肌病理指标的变化。结果:心衰宁丸中、高剂量可增加慢性心衰模型犬的心输出量、心输出指数、每搏心输出量、每搏输出指数、左室做功指数;还可降低肺动脉楔入压、外周血管阻力、左室舒张末压及改善心肌的肥厚程度,降低心脏重量指数。光镜下发现模型组心内膜显著增厚伴黏液变性,部分心肌脂肪变性,心肌间质灶状、网状纤维组织增生及不规则片状纤维瘢痕形成;心衰宁丸中、高剂组心内膜及心肌间质的病变均较模型组明显减轻。

篇4

关键词 马铃薯晚疫病;60%霜脲・嘧菌酯水分散粒剂;防效;产量

中图分类号 S43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129-01

为了更好地提高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增加马铃薯晚疫病化学防治的药剂种类,针对选定的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进行筛选试验,筛选出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以备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使用[1-2]。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贵州省威宁县麻乍乡Q利村费乌瑞它品种基地,试验区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海拔2 178 m左右,土壤类型为黄棕壤土,肥力中等偏上,为马铃薯常年种植区和马铃薯晚疫病多发区,种植密度为6.00万~6.75万窝/hm2,试验区管理水平相同。

1.2 试验材料

供试马铃薯品种:感病品种费乌瑞它,该品种属早熟马铃薯品种,易感晚疫病。

供试药剂:诺凡(60%霜脲・嘧菌酯水分散粒剂),由美国世科姆公司生产;凯特烯酰(18.7%烯酰・吡唑酯水分散粒剂),由德国巴斯夫公司生产;高品(8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由青岛瀚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绿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由江苏省南通宝叶化工有限公司生产;副帅得(500 g/L氟啶胺悬浮剂),由日本石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银发利(687.5 g/L氟菌・霜霉威),由德国拜耳作物科学公司生产;安泰生(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由德国拜耳作物科学公司生产。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8个处理,即每种药剂为一个处理,均为800倍液,以清水作对照(CK)。3次重复,随机排列,小区面积20 m2。

1.4 施药和调查、计算方法

1.4.1 施药调查方法。出现中心病株后第1次施药,之后每隔7 d施药1次,共施4次,施药按800倍液喷雾。采用5点取样调查,每点5穴,共调查25穴。第2次施药前调查各处理小区的病叶数,第3次施药前查各处理小区的病叶数,第4次施药后10 d调查各处理小区的病叶数,与空白对照相比,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对防治效果进行方差分析,用PLSD法进行多重比较。10月5日进行田间测产验收,采用抽样测算大、中、小薯重量及个数来计算产量,抽样方法为在测产田块中随机抽取10株植株。块茎分级标准为:150 g以上为大薯,50~150 g为中薯,50 g以下为小薯。

1.4.2 防治效果的计算方法。病情分级标准如下:

0为无病;1为发病叶数占调查总叶数的1%~20%;3为发病叶数占调查总叶数的21%~40%;5为发病叶数占调查总叶数的41%~60%;7为发病叶数占调查总叶数的61%~80%;9为发病叶数占调查总叶数的80%以上。

计算公式如下[3-4]:

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值)×100/(调查总

叶数×9)

防治效果(%)=[1-CK0×PT1/(CK1×PT0)]×100

式中:CK0―空白对照区施药前的病情指数,CK1―空白对照区施药后的病情指数,PT0―药剂处理区施药前的病情指数,PT1―药剂处理区施药后的病情指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马铃薯生长的安全性

从第1次施药到第3次施药后30 d,定期观察马铃薯的长势,各药剂处理下马铃薯生长正常,株高叶色与对照处理无明显差异,无药害症状发生,说明供试药剂对马铃薯生长安全。

2.2 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

第2次施药后7 d,7种药剂的防治效果在65%~70%之间;第3次施药后7 d,代森锰锌和丙森锌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7.59%、59.35%,在60%以下。而凯特烯酰、氟啶胺和烯酰吗啉3种药剂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2.65%、69.41%、69.78%,在60%~70%之间。氟菌・霜霉威和霜脲・嘧菌酯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2.26%、70.64%,在70%~75%之间;第4次施药后7 d,代森锰锌和丙森锌的防治效果为51.43%、52.57%,在60%以下。而凯特烯酰、氟啶胺和烯酰吗啉3种药剂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4.05%、73.81%、72.56%,在70%~75%之间。氟菌・霜霉威和霜脲・嘧菌酯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3.56%、82.42%,在80%~85%之间(表1)。

2.3 对产量的影响

用氟菌・霜霉威进行防治的产量最高,为46 129.2 kg/hm2,与用代森锰锌防治的产量(29 379.6 kg/hm2)和空白对照产量(28 746.75 kg/hm2)相比,增产显著(表1)。

3 结论与讨论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各种试验药剂对马铃薯的生长均安(下转第132页)

全,银法利、诺凡对马铃薯晚疫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值得在生产上大面积示范和推广运用。凯特烯酰、福帅得和烯酰吗啉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次之,代森锰锌和丙森锌在马铃薯晚疫病发病前期也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综合考虑农药成本、病菌抗药性问题和防治效果,建议发病前期选择代森锰锌、丙森锌等保护性药剂,发病中期选择凯特烯酰、福帅得和烯酰吗啉等保护兼治疗性药剂,发病盛期选择防治效果较好的银法利和诺凡等治疗性药剂[5-6],以达到控制马铃薯晚疫病的目的,减少农药残,降低生产成本。

4 参考文献

[1] 韩峰.马铃薯栽培技术要点[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9(1):47.

[2] 毕士云,毛彦芝,邱广伟,等.4种杀菌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药效试验[J].中国马铃薯,2006(2):90-91.

[3] 刘波微,李洪浩,彭化贤,等.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新农药筛选及经济效益评价[J].西南农业学报,2013(2):595-600.

[4] 陈军,雷家松.防治马铃薯晚疫病药剂筛选试验 [J].长江蔬菜,2011(3):50-51.

篇5

【中图分类号】R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4-016-2

盆腔炎是指女性生殖器官及周围的结缔组织、腹膜发生炎症,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卵巢炎、附件炎等[1]。根据其危机程度和进展盆腔炎分为急性盆腔炎和慢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常为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愈,或者患者体质较差,疾病迁延所致,也可无急性盆腔炎病史[2]目前单纯西医治疗效果不佳,中药效果较好。因此,中医药治疗盆腔炎的实验研究也在逐步全面与深入,现就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相关基础研究总结如下。

1动物模型的复制

在对人类盆腔炎及输卵管炎性阻塞不断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其动物模型也在不断地演变。主要经历了如下阶段:输卵管粘堵术―化学性烧伤致炎―生物因子致炎[3]。目前在慢性盆腔炎动物模型方面,可以用大鼠慢性子宫内膜炎模型来代替慢性盆腔炎模型。因为子宫内膜炎既是盆腔炎的一种,又可因其上行感染引起盆腔其他脏器的炎症,而且大鼠子宫在其盆腔生殖器官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认为大鼠慢性子宫内膜炎基本可以反应大鼠慢性盆腔炎的炎症状态。常用的造模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1化学性烧伤致炎模型化学性烧伤致炎一般采用苯酚胶浆,苯酚胶浆作为一种黏堵剂可造成大鼠子宫内膜的化学性烧伤,从而导致子宫内膜充血、水肿、炎性渗出、炎性黏连和阻塞,造成子宫内膜的慢性炎症。该方法造模成功率高,但需要注意苯酚胶浆的用量,可根据实验需要的炎症程度而定。向绍杰和陈颖异[4-6]采用25%的苯酚胶浆0.04ml注入子宫内,蔡雪芬[7]用20%的苯酚胶浆0.1ml注入子宫内,模型均复制成功。

1.2生物因子致炎模型化学烧伤致炎,虽然也表现为慢性炎症,在病理结果上与人类盆腔炎有一致之处,有时甚至还利于中药有效部位的筛选[8]但是致炎途径和过程与人类盆腔炎毕竟有差异,而于人类盆腔炎模型最接近的应为细菌性盆腔炎动物模型。高慧[9]曾提出应研制生物因子(细菌、病毒、病原体)致炎的盆腔炎模型。最早于1997年有资料报道了此模型的制备方法,采用β-溶血性链球菌菌液对新西兰兔双输卵管进行接种,造成兔输卵管炎变阻塞模型,后来此模型又成功造成大鼠子宫内膜炎模型。用量据致炎程度而定,一般为0.1-0.15ml(6×106个/ml)。丁云录[10]等采用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混合菌液0.15ml(6×106个/ml),成功制备了大鼠慢性盆腔炎模型。刘国生[11]等采用0.1ml(6×106个/ml)大肠杆菌菌液,大鼠慢性盆腔炎模型复制成功。

2药效学研究

2.1抑菌实验研究多数盆腔炎患者是由致病菌从外生殖器上行感染造成的,机体免疫下降或菌群失调时,下生殖道的常驻菌上行,引起盆腔炎。从盆腔感染标本分离的348株病原菌中,215株为革兰阴性杆菌,占61.78%,主要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褪色沙雷菌。革兰阳性球菌占36.49%,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12]。

贲彦鸿[13]等在盆炎清颗粒抑菌作用实验研究中表明,盆炎清颗粒对常见致病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且该抑制作用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大。朱传湘[14]等以平皿打孔法和试管液体双倍稀释法观察研究了紫英颗粒对慢性盆腔炎常见致病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紫英颗粒多慢性盆腔炎具有较广谱的抗抑菌作用。

2.2抗炎实验研究炎症根据其发展病理过程可分为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两种。急性炎症模型以肿胀、渗出等为指标,慢性炎症以肉芽增生为主要指标。引起肿胀的炎症模型主要有小鼠耳肿胀法、大鼠足跖浮肿法,引起肉芽增生的模型主要是大鼠棉球植入法、塑料环法、松节油诱导法等[15]。王玉坤[16]采用小鼠耳肿胀模型研究妇炎康胶囊的抗炎作用,结果显示妇炎康胶囊对二甲苯引起小鼠耳壳肿胀有明显抑制作用;对松节油诱导大鼠气囊肉芽增生也起到抑制作用。张慧芳[17]等在裴氏妇炎康颗粒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实验研究中,观察了裴氏妇炎康对小鼠足趾肿胀模型的影响,结果表明裴氏妇炎康颗粒可抑制致炎因子所致的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质和渗出。在金志春[18]在盆腔舒胶囊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实验研究中,采用塑料环法复制大鼠子宫肿胀模型,结果显示盆腔舒胶囊对子宫的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2.3镇痛实验研究慢性盆腔炎会产生一系列并发症,如痛经、下腹胀痛、性生活疼痛等。目前疼痛的动物模型主要是躯体疼痛模型,常用的方法有:热板法、扭体法等[15]。金志春[18]在盆腔舒胶囊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实验研究中,采用小鼠热板法和扭体法观察盆腔舒胶囊的镇痛作用,结果显示其镇痛作用强于妇科千金片,接近阿司匹林。王玉坤[16]在妇炎康软胶囊对大鼠慢性盆腔炎的作用中,也是采用小鼠热板舔足反应和小鼠扭体反应两种模型观察妇炎康软胶囊的镇痛作用,结果显示各实验剂量的妇炎康胶囊均可以延长小鼠舔足反应潜伏期和抑制小鼠扭体反应,表明了妇盆康胶囊对慢性盆腔炎的镇痛作用。

2.4细胞因子研究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慢性炎症的发生、发展与细胞因子的异常表达关系密切,其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的作用更为明确[19-21]。TNF-α是一种由单核巨噬细胞分泌的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多肽调节因子,在炎症反应和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丁孝良[22]在坤复康胶囊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的TNF-α、IL-2的影响中表明,TNF-α在炎症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坤复康胶囊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机制可能是该方具有抗免疫及抗炎性细胞因子作用。适度反应产生适量的TNF-α,能够增进机体的免疫应答,调节多种免疫细胞共同杀灭或消除入侵的病原体,过度反应则产生过量的TNF-α,会导致过于剧烈的免疫反应发生,呈现其毒性作用,对机体造成损害。

白细胞介素2(IL-2)是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参与炎症调控的淋巴因子,主要是由TH1细胞和巨噬细胞分泌的,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和增加机体抗感染的作用。作为一种重要的细胞因子,IL-2与T细胞、B细胞、单核细胞表面的I-2受体结合后,能引起T细胞活化、增殖,促进细胞毒T细胞的杀伤作用,增强NK细胞活性,促进B细胞分泌IgG等细胞免疫反应,因此在免疫调节方面具有重要意义。IL-2可减少自身抗体的产生,从而减弱自身免疫反应,减轻组织损伤。国内的动物实验研究较为一直的结果显示:无论是用苯酚胶浆法还是用细菌法造模的,慢性盆腔炎模型中的IL-2水平均降低[7][21-23]。另外,IL-6也是炎症反应的主要标志之一,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有研究提示IL-6可能参与慢性炎症自身发展的病理生理,最终形成输卵管等局部组织粘连、促进肉芽纤维组织的生长[24]。

汪明德[25]等研究了IL-2、IL-6、TNF-α以及免疫球蛋白IgM、IgG、IgA含量的影响,表明盆宁颗粒能够改善盆腔炎模型大鼠体液免疫功能,表示这可能是治疗盆腔炎的作用机理之一。以上实验研究说明了慢性盆腔炎的发病与机体免疫紊乱有关,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使其恢复正常可能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这也说明细胞因子的研究是探讨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作用机制的重要途径。

2.5血液流变学研究中医认为慢性盆腔炎属血瘀证的范畴。大量临床资料表明,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对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有非常好的效果[15]。血液流变学检测近年来广泛应用于血瘀证的诊断和研究,目前认为血液流变性、血液黏度的异常是形成血瘀证的病理基础之一。赵俊娟[26]等观察了慢性盆腔炎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显示慢性盆腔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中各项指标如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沉、全血还原黏度、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及刚性指数等都有明显变化,慢性盆腔炎患者的血液呈浓、黏、凝、滞状态。血液流变性异常可导致血液循环和微循环的障碍,引起组织缺血、缺氧、代谢和功能失调等一系列严重后果。因此,认为慢性盆腔炎患者血液流变性的改变可引起机体的代谢和功能失调,应引起临床的足够重视。

2.6病理组织学研究病理组织学观察是反应模型是否成功以及药物是否有治疗意义的重要手段之一。向海燕[27]等研究了金刚藤分散片对大鼠慢性盆腔炎的药效学作用,实验中采用苯酚胶浆致炎,取子宫肉眼观察并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金刚藤分散片组大鼠子宫内膜变化均较模型组有显著改善,说明金刚藤分散片能够抑制炎症细胞的增生,促进组织的修复,对对大鼠慢性盆腔炎有较理想的治疗作用。卢如玲[28]等研究了盆炎康合剂对慢性盆腔炎大鼠病理形态学的影响,结果显示盆炎康合剂能有效改善慢性盆腔炎大鼠盆腔粘连,能缓解炎症细胞的浸润,改善子宫病理状态,起到治疗盆腔炎的目的。

3结语

目前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效果已得到充分的肯定,并且通过动物实验从抑菌、抗炎、镇痛、细胞因子、血液流变学以及病理组织学等多个靶点得到了证实。但是这些基础研究并不能完全说明临床效果,有的研究还呈现散在孤立的研究状态,因此,需要建立更为深入系统与完善的研究。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说明:按照中医理论研究出更加符合人类慢性盆腔炎的动物模型,如建立不同证候的动物模型使其更符合临床的病因;从不同层次水平加强对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研究出有效药物成分和方药以及寻找到最佳给药方法等,以便做到合理用药。通过不懈的努力,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基础研究必将得到更加深入全面地提高,为临床用药提供更充分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

[2] 徐云霞,李伟莉.慢性盆腔炎中医药治疗研究近况[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2(21):85-87.

[3] 高慧.盆腔炎及输卵管炎性阻塞的动物模型演变概述[J].实用中医药杂志,1999,15(10):45-46.

[4] 向绍杰,孟莉,乔敏,等.盆炎净颗粒对苯酚胶浆所致大鼠慢性盆腔炎动物模型的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8):52-53.

[5] 陈颖异,何晓文,肖振宇.舒康汤对慢性盆腔炎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2,9(6):335-336.

[6] 陈颖异,何晓文,肖振宇.舒康汤对慢性盆腔炎大鼠血液流变学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3,10(2):128.

[7] 蔡雪芬,陈利芳,王樟连,等.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对慢性盆腔炎大鼠局部SigA及病理形态学改变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6):1361-1363.

[8] 黄嗣航,赵洁,张明,等.菝葜治疗大鼠慢性盆腔炎的有效部位的初步筛选[J].现代食品与药品杂志,2006,16(2):51-53.

[9] 高慧.中药盆炎康胶囊的药效学实验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0(1):54.

[10] 丁云录,陈声武,张秀波,等.盆腔炎颗粒对混合菌液所致大鼠慢性盆腔炎的作用[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7,23(2):57-58.

[11] 刘国生,王桐生,龙子江,等.盆腔炎冲剂对大鼠慢性盆腔炎模型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4,10(3):24-26.

[12] 张德忠,温建艳,周文聪,等.女性盆腔炎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学杂志,2009,19(13):1747-1750.

[13] 贲彦鸿,丁云录,李会影.盆炎清颗粒抑菌作用实验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4):368.

[14] 朱传湘,邱赛红,胡建中,等.紫英颗粒对慢性盆腔炎常见致病菌抑菌作用的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4):39-41.

[15] 陈明.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药效学实验研究概述[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8,20(2):202-204.

[16] 王玉坤,江勤,李前进.妇炎康软胶囊对大鼠慢性盆腔炎的作用[J].安徽医药,2007,11(5):393-395.

[17] 张慧芳,王兰.裴氏妇炎康颗粒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实验研究[J].中医研究,2009,22(9):7-9.

[18] 金志春,张敦兰,谭宫屏,等.盆腔舒胶囊治疗慢性盆腔炎的药效学研究[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16(1):56-58.

[19] 王志国.当归芍药散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的TNF-α、IL-2影响[J].中国药学报,2005,33(5):35-36.

[20] 刘瑞芬,杨晓娜,李伯勤.盆腔炎颗粒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7(6):422-425.

[21] 程庆,郑定荣,张杨华.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对IL-2和TNF-α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09,6(11):62-63.

[22] 丁孝良,王伟卓.坤复康胶囊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的TNF-α、IL-2的影响[J].陕西中医,2009,30(3):354-355.

[23] 史凯凯,段徐华,杨静.败酱复方对混合菌液所致大鼠慢性盆腔炎的治疗作用[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6,19(2):169-171.

[24] 赵广兴,马宝璋,袁家麟.慢性盆腔炎输卵管病理与IL-2、IL-6的关系[J].辽宁中医杂志,2003,30(9):704-705.

[25] 汪明德,许浩,姜萍,等.盆宁颗粒对盆腔炎模型大鼠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医杂志,2009,50(8):737-739.

[26] 赵俊娟,裴颖.慢性盆腔炎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Chin-JHemorh,2001,11(2):128-129.

篇6

在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过程中,饮食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众多肉类食品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此种情况下,使得生猪养殖有了较好的发展前景。可是实际养殖当中,经常会发生一些猪病给养殖户造成极大的困扰,让养殖户失去养殖兴趣,同时也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所以,笔者针对猪口蹄疫展开了讨论,具体如下。

1猪口蹄疫

此种病主要就是因为猪受到口蹄疫病毒的侵害,导致出现一种急、热性传染病。

1.1发病的特点及症状

1.1.1特点

此病特点就是发病非常急、传播的途径广且速度较快、传染率以及发病率都非常高容易发生变异,一年四季都有可能会发生,特别在秋季或是由冬转春的时节更容易发生此病,这种病毒可以在低温环境中存活,遇到高温将会死亡,通常在85摄氏度加热4分钟,当温度上升到100摄氏度的时候,就会将口蹄疫病毒杀死。

1.1.2症状

此病可以在猪体内潜伏2天到3天,有时还会潜伏7天到10天的时间,对于那些免疫能力较差的猪,可能还会潜伏更久。当猪发病的时候就会出现全身发热的情况,无食欲、无精神,在口、鼻、蹄部还有部分出现水泡,严重时水泡会破裂,随之就会出现溃疡和糜烂的情况,蹄部还会出现裂蹄,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疗,最后猪将不能行走。通常不同阶段的猪发病症状会有所不同,成猪患病会没有精神、呆立或是长时间趴卧在一个地方籽猪患病很容易导致心肌炎的发生;怀孕母猪如果患上此病很容易会引发流产或是死胎的情况加果是吃奶乳猪患上口蹄疫这种病,就会100%死亡。

1.2致病原因

这种病毒在猪的脏器之内、组织当中存活的时间非常长,即使一直受到低温冷冻,也会在半年以后才有可能死亡。而该病毒在猪的小便当中能够存活1个月以上,在粪便当中可以存活7个多月,在干粪便当中可以存活15天左右,在淋巴结当中会存活6个月。口蹄疫病毒在水泡中以及猪淋巴液当中大量存在,当猪患上此病开始发热的时候,它们的奶水、血液、粪便、尿液以及尿液当中都会存在此种病毒,当正常猪接触到此病毒后就会患上口蹄疫这种传染病。这种病毒对酸性消毒剂、卤族消毒剂以及碱性消毒剂非常的敏感,所以猪养殖户可以根据实际养殖条件来选择这些消毒剂进行消毒。

2预防方法

想要使养殖的效益达到最佳,就需要在平日养殖中做好病毒的预防工作,口蹄疫通常都是由于猪与病菌接触或通过空气而传染的,所以,一定要做好卫生和消毒工作。

2.1对猪舍进行清洁

每天都要清扫猪舍,及时将猪的粪便以及一切垃圾清除,然后使用清水来清洗地面,使地面长时间保持整洁,并且每天都要让猪舍内可以有新鲜的空气流入。同时还要定期清洗猪舍内的所有用具,避免猪接触到病菌而感染患病。此外,还应该使猪舍内的湿度以及温度得到保持,必须做好防灰尘措施,尤其是在干燥、风大的春季。

口蹄疫病毒通过空气也会快速传播,这种病毒会随着风一直传播到50千米以外暴发流行,发病起初传染率非常的强,病毒能够在病愈猪的体内一直存活6个月以上。

2.2提高猪免疫能力

首先,应该注意食料的质量,还有其卫生情况,一定不能给猪喂食不干净的饮用水或是食料。其次,要为猪提供一些容易被消化、没有污染且营养丰富的食料,使猪的肠胃能够将食料快速消化和吸收,进而提高猪的免疫能力,让猪产品品质更高,使人们可以吃到放心产品。

2.3养殖人员应该加强注意的问题

猪养殖户要保持自己的工装以及鞋子卫生,通常进猪舍的时候一定要及时的更换专门的服装和鞋子,如果舍内有新增添的用具必须先进行消毒.然后再将其带入猪舍之内,同时还要定期的对猪舍进行消毒处理,通常一周最少为1~2次,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每天都进行一次消毒。此外不能乱用猪舍内用具,每个猪舍内必须有专门的用具,以免出现交叉性病毒感染,同时养殖密度还要适当的减低,防止出现疫病高发的情况。

3防治

3.1防治技术

给猪注射口蹄疫疫苗可以有效预防猪口蹄疫的发生,这样就需要猪养殖户每年认真进行免疫接种工作,通常在春季或者是冬季到来前是最好的接种时间。如果是在曾发生过此病的地区或是有着较高发病率的地区,一定要先咨询畜牧部门,然后选择那些和该季节病毒对应的疫苗进行接种,可以应用普通疫苗,还可以应用0型高浓缩疫苗,一定不能乱用疫苗,应该选择那些安全、高效的疫苗进行定期接种,这对猪口蹄疫具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3.2治疗方法

首先,当发现猪患病之后,必须及时进行隔离,将猪场封闭起来,一一对猪舍进行消毒处理,应用0.6%的过氧乙酸来对猪群进行消毒,使用3%的戊二醛在猪舍内进行喷洒,用氢氧化钠溶液喷洒猪舍外部,还可以应用6%的安多福万金水在猪舍内外进行彻底喷洒,一天要喷洒1次到2次。与此同时,一定不能把病区之内的用具或是物品带离出去,病区必须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如果有车辆或者是货物和人员想要进入疫区,要严格接受消毒处理,然后才能够进入疫区。对于那些病死的猪应该统一进行烧毁或者是深埋,一定不能任意堆放,避免这些被丢弃的病猪形成口蹄疫病毒传染源,将疾病传染给那些健康的猪,造成严重的流行病发生,进而影响到猪养殖户的经济收入。

其次,如果疫病已经发生,应该及时进行免疫接种,通常需要进行2次接种,具体的时间间隔半个月左右,使疫情的传播速度可以得到控制。对于那些患病较为严重的猪,需要应用碘甘油涂抹猪的蹄部以及病患位置,然后再结合药物对猪舍与猪体进行消毒,治疗效果非常的好,而具体用药的次数和用药的数量还要结合病猪的大小和实际病情状况进行科学的用药。

篇7

关键词:科研管理;绩效考核指标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14.01.018

Study on the Design of Performance Appraisal Index in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 Zongyou1, Wang Zhiwei2*, Chu Jinong1, Gao Hongjie1

(1.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2. Department of Management,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It is important for the surviving and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of TCM to carry out the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CM scientific research,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basic principles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index, and the three notes when we carry out the performance appraisal.

Key words: manage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erformance appraisal index

科研机构绩效评价是科研管理的重要工具。加强对国有中医药科研机构的绩效评价,一方面上级科技主管部门通过绩效评价掌握不同科研机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指标,并作为进一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制定科研管理政策,不断提高科技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科研机构在绩效评价结果的横向比较中审视自身不足及存在问题,明确今后努力方向和研究重点,为科研机构实现绩效目标奠定基础。

当前,为加强中医药科研的管理,推进中医药科学研究的绩效评价,张蕾[1]、黎汉津等[2]、曹橙[3]、孙继佳等[4]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文献计量学、数据包络和灰色加权评价模型等对中医药的科学研究进行了绩效评价,林端宜[5]、杜月英[6]、李芳[7]等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但由于中医药学科繁杂,评估领域、评估目的、评估原则等影响因子诸多,绩效评价方法及指标选择又各有不同,尚无统一的评价标准。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可行的中医药科研机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开展绩效评价的前期工作。指标设置合理既能客观全面地反映中医药科研机构的绩效水平,又能促进中医药科研机构整合资源、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重点突破,提升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科技人员的创造活力,为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本研究从中医药科技发展的需要出发,结合中医药科研机构的客观实际,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原则和指标遴选进行探讨,为科研管理部门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调整研究机构和学科布局提供有效的管理手段。

1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1 战略性原则

中医药科研机构改革与发展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其自身的战略目标,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指标应是中医药科研机构战略目标实施计划的分解,评价指标很好的完成就能保证战略目标计划的完成。在绩效指标设计时要从上至下根据战略目标进行层层分解,从组织到部门再到岗位及科研人员,从而保证中医药科研机构战略的顺利实现。同时,以科技工作的变化和需求为主导,不断调整和完善绩效考核指标[8-9]。

1.2 价值导向原则

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指标应该告诉科技人员什么是科研机构所期望的,什么是不允许的,以及应该如何去实现科技人员自身的目标。科研绩效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科研能力,主要有以下表现形式:承担科研项目、科技论文、专利和科技著作、奖励成果、合作交流、人才培养、科研基础条件建设等。对获得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奖励成果、高层次的论文等给予较高的评估分值,引导科研人员投入到高层次的科研活动中。要严格按照中医药科研机构的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结合单位实际,尽量选取能真实、准确反映客观实际的指标,科学合理地确定其权重[10]。

1.3 分类分层管理原则

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设计一定要有针对性。不同科研机构存在各种差异,例如从事基础研究与从事应用研究的单位评价标准及内容就有不同,这些差异要求我们在面对具体问题时要具体分析,不能教条、照搬照抄,在指标设计时进行分层分类,针对不同的部门及不同的岗位设计不同的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群体决策等确定指标权重,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8]。

1.4 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原则

为提高绩效评价的客观准确性,定量化的绩效评价指标更易于被评价者接受,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不同类型的科研机构和不同性质的工作岗位,很难通过定量指标来评价,这提醒评价者在指标设计时要考虑定性指标,使绩效评价更为全面和精确。

1.5 少而精原则

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不是越多越好,关键要考虑指标所起作用的大小。少而精原则指的是绩效评价指标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只要设计的指标能够有效地缩短评价信息的处理过程乃至整个评价过程,达到反映评价的目的即可;同时,评价者能够比较容易地了解绩效评价系统,掌握相应的评价方法和技术;而且易于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沟通,评价工作参与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问题也容易解决。

1.6 内涵明确、清晰,有针对性

绩效评价指标的表达应明确、清晰,用于定义评价指标的名词应准确,使评价者与被评价者能够轻松地理解它的含义,不会有模棱两可的感觉。同时,评价指标应针对某个特定的绩效目标,并反映出相应的绩效标准,即根据岗位职能所要求的各项工作内容及相应的目标和标准来设定每一个绩效评价标准。

2 中医药科研机构绩效评价的7项指标

当前,评价一个中医药科研机构综合实力,不能仅仅看中标课题数、科技产出和奖励,更要看其科技条件建设、人力资源开发和科技服务方面的成绩。本研究认为,中医药科研机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反映科研条件、科研竞争力、科技人才(当年科技人员投入当量)、经费投入、科技奖励、科技产出和科技服务指标,其指标权重一般按1U1U1U1U2U 2U2进行,见表1。

2.1 科研条件

该指标是指为了支持和促进科研活动开展而配置的科学实验条件与基础设施,是所有科技创新活动的“硬件”物质基础,加强基础条件投资对于提高科研机构产出能力具有重要作用[11]。

2.2 科研竞争力

该指标是通过统计年度重大课题的中标数和人均课题中标率,来反映中医药科研机构的竞争能力。一个科研机构承担科研课题越多,说明其科研能力越强;承担国家级项目越多,说明其科研水平越高。

2.3 科技人才

科技人才作为研究机构的主要人力资源,对研究机构的发展和战略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拥有多少科技人才是反映科研机构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重视科技人力资源的开发是科研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任务。

2.4 经费投入

指科研机构从国家、部门、地方和企业等单位承接纵向、横向科研任务所取得的收入,是保证科研课题实施的重要保障。

2.5 科技奖励

该指标是通过统计年度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数和人均成果数,来反映中医药科研机构的研究实力。一个科研机构获奖成果越多,说明其科研实力越强,尤其是国家级科技奖励可以反映出在行业内的领先水平和科研地位。同时,这项指标也是国家对中医药科研机构及科研人员研究能力的一种肯定和奖励。

2.6 科技产出

该指标是反映科研机构投入产出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主要包括获得的专利、发表的论文和专著、标准、学术报告等。一个科研机构科研产出越多,说明对事业发展的贡献率越高,尤其是在临床和生产中能够得到转化的科研成果,以及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学术论文。

2.7 科技服务

该指标是反映科研机构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贡献率,是社会经济效益的重要体现。中医药科研机构从事科研的目的不在于出成果,而在于把科研成果转化成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和提高临床疗效的诊疗方案、标准和新药,转化成为指导临床用的新理论和新方法,转化成为提高中药质量安全和中草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新技术。

3 开展中医药科研机构绩效评价的三个注意事项

3.1 坚持绩效评价的公开公平和制度化

一个持续良好的绩效评价体系首先是公开的,这样才能确保绩效评价的顺利实施。其次,评价的标准是由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协调而定,反映双方的想法和意图。绩效评价不仅要关注具体的业绩,更应关注绩效的形成过程,通过对过程的控制来提升绩效水平。绩效评价必须定期定时地进行,评价前、中、后要做什么必须形成规范,只有绩效评价制度化,才能达到激励和提升绩效水平的作用。

3.2 签订科研目标责任,明确科研任务

上级中医药科技主管部门作为评价主体,以中医药科技发展目标为中心,根据上一年度目标责任完成情况,确定本年度中医药科研机构的工作目标、研究计划和任务,作为考评的直接依据。考核期开始时以双方签订的目标责任书、科研合同或协议书为绩效评价依据,一般包括工作目的的描述。在绩效实施过程中收集到的能够说明科研机构绩效表现的数据和事实,可以作为判断科研机构是否达到绩效指标要求的证据[12]。用科学的评价办法评定中医药科研机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绩效评价一般按年度进行考核评估。

3.3 坚持绩效评价结果的反馈制度

评价后的结果要及时反馈,使被评价者了解到自己的绩效和有待改进的方面,同时了解上级对自己的期望。只有事前有计划,事后及时反馈与持续的沟通,才能促进中医药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绩效水平的提高[13]。建立绩效评价信息公开制度,将绩效评价的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布,以提高评价的透明度。同时,将绩效评价结果通报其上级行政主管部门,作为被评价中医药科研机构以后年度安排预算及计划项目的重要参考依据。对绩效评价结果优秀的单位,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在以后年度预算中优先安排各类计划项目;被评价科研单位要认真落实绩效评价提出的整改意见,切实加强管理,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蕾.基于RBF神经网络的中医药科研绩效评价方法分 析[J].无线互联科技,2010(4):41-43.

[2]黎汉津,邓.文献计量学在中医药科研管理及规划制定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7):92-93.

[3]曹橙.我国县级以上中医药科研机构科研投入产出研 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

[4]孙继佳,陆奕宇,苏式兵.中医院校科研绩效评价的方法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0,12(2): 277-280.

[5]林端宜,林丹红,金浪,等.中医药科研项目立项评估研究[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0,13(4):211- 213,197.

[6]杜月英,袁北方,胡全兵,等.中医药科研决策中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12(8):9-10.

[7]李芳,秦裕辉,陆惠民,等.中医药科研项目与科技成果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1995,5(3): 35-38.

[8]杜亚娟.军工科研单位绩效管理体系研究与设计――以某军工科研单位为例[D].西安:西安工业大学,2010.

[9]王小波.ZY集团基于目标管理的绩效管理体系优化与设 计[D].长沙:中南大学,2010.

[10]李景彗.关于科研绩效评估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 2010(21):32-34.

[11]于辉,付静彬.基于产出能力的农业科研基础条件投资效果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2,2(2):134-137,151.

[12]傅志,汪秋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设计[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篇8

从嵌入性和区域创新系统(RSI)两个层面对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本地化进行解释。嵌入性理论认为经济行为不仅受到经济体系的约束,还受到文化风俗、习惯等的影响[6]。创新活动的组织既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也是社会化的过程,创新体系受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逐步社会情景化[7]。社会资本是决定体系有效运行的关键要素,社会资本来源于创新体系的区域嵌入性[8]。有学者研究了德国和英国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网络资本对技术创新的作用。研究发现,三种资本的提升与跨国公司创新体系的区域嵌入性密切相关[9]。RSI也印证了创新体系的本地化过程。隐性知识对技术创新至关重要,本地化交流能加速隐性知识共享和扩散[10]。非正式关系网络是集群中知识流动(特别是隐性知识)的重要载体,非正式关系网络在频繁的互动中逐步形成,带有很强的地域性[11]。集体学习是创新组织的重要特征,但集体性学习带有高度的心照不宣的性质[12]。通过本地化的集体学习,吸收全球的知识进行创新活动,外部知识的学习强化了本地集体学习机制,在本地与全球的互动之中创新能力逐渐提高[13]。继承上述研究成果,构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本地化的分析框架:①产业知识基础。知识基础决定着产业边界,通常包含知识可获取性和累积性双重维度,可获取性反映了获取知识的难易程度,累积性反映了新知识创造依赖历史积累知识的程度[14]。②行为者。企业R&D活动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是构建长期稳定技术创新体系最有效的渠道,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活动需要政府支持才能长期稳定[15]。企业是产业技术创新的主体行为者,而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以及政府是支撑行为者。③本地关联与交互作用。主体行为者与支撑行为者通过正式与非正式的交互作用构成本地关系网络。④本地制度环境。制度环境对行为者的意识、行为以及行为者之间的关联与交互作用起到调节和限制作用。

2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本地化的评价指标与研究方法

2.1评价指标体系设置

2.1.1产业知识基础

知识可获取性用区域行业技术引进经费、消化吸收经费和技术改造经费三项指标测度;知识累积性用区域行业拥有发明专利数、研发机构数和资产规模比重来测度。

2.1.2主体行为者本地化

对主体行为者本地化的评价从创新资源区域集聚程度和区域企业间集聚程度展开。用R&D经费投入和R&D人员全时当量衡量创新投入区域集聚性。用发明专利数和新产品销售收入衡量创新产出区域集聚性。用完成单位R&D经费投入的企业数和完成单位R&D人员全时当量的企业数衡量创新投入在企业层面集聚性,用完成单位发明专利企业数和单位新产品销售收入企业数衡量创新产出在企业层面集聚性,其逻辑是完成单位指标所参与的企业数越多,创新资源在企业间越分散,企业间创新竞争越激烈,反之创新资源集聚于少数企业,创新竞争程度较低。

2.1.3支撑行为者本地化

政府、金融机构、大学等是企业创新的重要支撑,跨国公司知识溢出是企业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用R&D经费内部支出中的政府经费、金融贷款,大学在医药卫生科技领域发明专利申请数和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分别衡量政府、金融机构、大学和跨国公司对医药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

2.1.4关联与交互作用本地化

关联与交互作用是行为者之间进行资源交换的重要途径。通过产业关联水平和校企合作水平进行测度。用医药制造业的产业供给系数和产业需求系数评价产业关联水平;用医药卫生科技领域校企合作申请发明专利数衡量校企合作水平。

2.1.5本地制度环境

用知识产权保护执行力度、行业准入政策、市场需求和市场经济发育程度测度制度环境对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本地化的影响。知识产权保护执行力度用知识产权纠纷结案率衡量;用通过GMP认证企业数、取得生产许可证企业数衡量医药制造业行业准入政策情况;用人均医疗卫生费用支出和区域医疗机构就诊人数对本地用药需求进行测度;用区域私营经济户数和区域私营经济资产规模衡量本地市场经济发育程度。

2.2评价方法与指标处理

本文选取了众多指标评价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本地化,为规避指标之间相关性对评价结果的影响,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获得各三级指标的量化结果[16],进而确定二级指标的权重以合成二级指标水平,采用同样方法合成总指数对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本地化水平进行量化。对于指标体系中的复杂变量,如供给关联系数和需求关联系数,借鉴谢子远等研究的定义和计算公式[17];借鉴刘凤朝等的研究[18],利用《中国知网专利数据库》对大学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数进行检索,检索条件为“领域=医疗卫生领域”且“发明人国省名称”,且“发明人:大学不包含公司”,并对检索结果排查;区域校企合作申请专利数的检索条件为“领域=医疗卫生领域”“发明人国省名称”且“发明人:大学包含公司”,并对检索结果排查。

3中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本地化实证分析

3.1权重确定

根据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本地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2001~2012年中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本地化进行评价。主体行为者权重最高为0.42,说明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本地化更多体现在主体行为者本地化上。其中,创新资源区域集聚度权重为0.21,创新资源企业集聚度权重为0.05;支撑行为者本地化权重为0.34。关联与交互作用本地化权重为0.35,产业关联和校企合作对本地化贡献均较大;本地制度环境权重为0.34。知识产权保护对本地化贡献较小为0.06,行业准入政策对本地化贡献为0.22。产业知识基础权重为0.15,对本地化贡献最小。知识可获取性对本地化促进作用大于知识累积性。

3.2结果分析

计算“十五”(2001~2005年)、“十一五”(2006~2010年)和“十二五”(2011~)各地医药制造业创新体系本地化水平均值,用SPSS17.0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为本地化水平高、较高、中等和低四类地区。(1)省域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本地化的非均衡性。①第一类是本地化水平高的地区,包括江苏和广东。两地区医药制造业创新体系本地化水平逐渐提高;第二类是本地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和山东5个地区。这些地区创新体系本地化水平也逐渐增加;第三类是本地化水平中等的地区,包括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和贵州10个地区;第四类是本地化水平低的地区,包括安徽、福建、江西、广西、云南和陕西6个地区。这些地区医药制造业创新体系本地化水平逐渐降低。②本地化水平高的地区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且本地化水平逐渐加深,而内陆创新体系本地化水平都较低,且本地化水平逐渐减弱。(2)省域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差异。考察2001~2012年发明专利申请在大学、企业和校企合作的分布和企业创新竞争度情况①。各地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差异性体现在创新源和创新竞争程度两方面(见图1、图2)。①本地化水平高的地区。企业发明专利比重超过70%,占主导位置且日益突出,企业创新竞争程度较低。②本地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在北京和上海医药制造业创新体系中大学占主导,大学发明专利占比超过60%,但企业发明专利比重逐渐增加,企业创新竞争度逐渐降低。浙江、天津和山东的企业处于主导地位,企业创新竞争程度不高,但大学和校企合作的作用逐渐提升。③本地化中等的地区。辽宁、湖北和福建的大学占主导,但企业和校企合作的地位逐渐提升,企业创新竞争度有所降低。在河北、吉林、黑龙江、河南、湖南、重庆、四川和贵州地区,企业占据主导但创新竞争度较高。④本地化低的地区。校企合作在安徽和福建的地位较为突出,企业创新竞争程度较低;江西和广西的企业居主导,高校和校企合作并不突出;云南和陕西的大学和校企合作占主导,企业并不突出且创新竞争较为激烈。

4研究结论与局限

篇9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中医药;调气活血化淤;疗效

0引言

有统计结果显示,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每年为94.07/10万,位居各疾病首位。因此,给予有效治疗相当重要。此研究将620例患者分组研讨,其目的为研讨中医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疾病的临床状况。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采用随机抽签方式,从我院2014年6月-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疾病者中,抽取620例纳入到讨论中,620例患者按入院单双顺序分310例对照组和310例研究组,对照组内178例男性,132例女性,年龄为46-69岁,平均为(59.3±1.4)岁;研究组内179例男性,131例女性,年龄为46.5-69.8岁,平均为(59.2±1.3)岁。此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等)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到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接受凝血、血糖、血脂、心电图等常规性检查。对照组接受100万U尿激酶检查,将其加入到10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滴注时间为20分钟。24h溶栓后,给予5000IU低分子肝素治疗,每日两次皮下注射,持续治疗三天。继续给予300mg阿司匹林治疗,每晚口服一次,半个月后将药物减少到100mg。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接受中医药治疗,可舌下含服10粒速效救心丸,3次/日;理气活血化痰汤口服,持续服用14天。药方由炙甘草、地龙、川芎、当归、郁金、菖蒲、白术、桂枝、云苓、人参、枳壳、白芍、半夏、黄芩、柴胡等构成。若患者进食和服药受到影响,可给予鼻饲。若患者舌红苔黄腻、便秘腹胀、口苦咽干,则可加入大黄粉,冲服。若患者肝火旺,则可加入石决明、决明子、、天麻。两组患者治疗中,若发生症状加重的状况,则给予脑部CT检查。

1.3观察指标

治疗后需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判定其神经功能缺损状况[1],评分越低则表明越良好。患者治疗疗效则依据我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所制定的标准将其分显效、有效、无效[2-3],显效: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范围在46-100%,残疾程度为0-3级;有效:神经缺损功评分降低范围在18-45%;无效:神经缺损评分降低范围在17%。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c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疗效

对比两组患者溶栓后2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状况,组间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其溶栓后48h、5d、14d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状况,研究组比对照组优,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篇10

【关键词】癌症;中医;中药

【中图分类号】R2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0-0139-02

癌症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及生命的常见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据国家卫生部统计,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国每年死于癌症的人数为70万,九十年代为117万,二十一世纪初则上升为150万[1]。而治疗水平大致可概括为:仅有部分患者能够治愈,大多数患者为症状缓解,而全部患者均需要关怀和照顾。

目前,癌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治疗、放疗、化疗、传统中药和生物治疗等,二十世纪现代医学所形成的三大常规疗法(即手术、放疗、化疗),使癌症的治疗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临床治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其存在的问题亦不容忽视。手术治疗对早期及部分中期患者确实可以起到“手到病除”的作用,但那些全身转移患者或癌症晚期患者就不能进行手术。此外,对于高龄癌症患者来说,手术风险增加。放疗主要适用于癌细胞全身扩散前、相对局限、对射线敏感的肿瘤,但癌细胞一旦扩散或局部广泛浸润,放疗就达不到治疗效果,且放疗本身也会带来一些近期或远期副作用[2]。化疗多用于某些癌症的中、晚期治疗,但该疗法同放疗一样,会对人体正常细胞和内脏器官造成极大的损伤。

近几年来,在应用中医中药抗癌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对术后或接受放、化疗的癌症患者,能有效地抑制残留癌细胞增殖,改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3]。

1 中医药在抗癌治疗中的作用

中医药在治疗癌症方面较为肯定的临床作用有:减轻癌症患者的各种症状和体征,减轻化疗和放疗造成的副作用;提高放疗或化疗的治疗效果,抑制或延缓肿瘤的生长;促进手术治疗、放疗及化疗后患者的恢复,改善患者的机体机能状况如免疫功能;从而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癌症患者的生存期[4-5]。

1.1 增强机体免疫力:中医学从整体观出发,认为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主要是由于正气虚损、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留滞客邪(致病因子),致使气滞血瘀、痰凝毒聚,相互胶结,蕴郁而成肿瘤。癌瘤进一步耗损正气,正不遏邪则又助长癌瘤的发展。现代医学亦认为,恶性肿瘤的产生、发展与与肌体免疫功能衰退有很大关系。由此可见,癌症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正邪相争的过程。近年来,西医运用生物反应调节剂(BRM)治疗癌症,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加强和保存机体的有效抗病能力,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而中医学向来崇尚治病求本,对于癌症的治疗,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虚则补之”、“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的原则,应分清标本虚实、轻重缓急。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提出:“若所急在心,可速攻;若积聚渐久,元气日虚,越攻越虚,就不死于虚,而死于攻”,此时“故凡此虚邪者,当从缓治,只宜专培脾胃,以固其本”。因此,肿瘤的治疗目的就不能单纯着眼于抑制消灭肿瘤,更重要的是调整已经失衡和因治疗带来的新的不平衡,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亦即扶助正气,祛除邪气,使机体达到新的平衡,促使恢复健康。因此,中医药学的扶正祛邪双向调节原则,是治疗癌症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医用扶正培本法治癌就是在辨证论治的原则下,选用具有扶助正气,培植本元,治疗虚损不足的中药,来调整人体的阴阳、气血和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的不平衡,增强机体内在抗病能力,纠正异常的免疫状态,提高免疫功能,抑制癌细胞生长。再配合祛邪药物杀灭癌细胞,抑制癌肿生长,缓解病情,达到强壮身体(提高生存质量),稳定或缩小癌肿,延长生命,甚至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1.2 抑制癌细胞转移:侵袭和转移是肿瘤最基本的生物学特性,也是恶性肿瘤的主要致死原因。据统计,临床发现原发肿瘤时,约50 %的患者已产生远处的转移,而目前的手术、放疗、化疗等方法对已多灶性分布的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也不理想[6]。因而,寻找有效的抗肿瘤转移药物对于防治肿瘤、降低癌症的病死率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循环系统中的瘤细胞滞留是造成转移的关键因素。恶性肿瘤患者大多数存在不同程度的高血粘滞状态,肿瘤细胞在高粘血液中易于形成癌栓,滞留在毛细血管内并粘附毛细血管壁。研究证实许多活血化瘀中药、提取物及复方制剂可通过降低血粘度、抑制瘤细胞与血小板的聚集而实现抗肿瘤血行转移的作用[6]。如川芎嗪、苦参碱、中药三参冲剂(苦参、人参、沙参) 等。

1.3 诱导癌细胞凋亡:所谓细胞凋亡, 是指细胞的一种生理性、主动性的“自杀”, 由于这些细胞规律地死亡, 似乎是按已编好的“程序”而进行的, 所以又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一旦生物体正常细胞的生理程序紊乱, 就有发生癌变的可能。根据这个原理,人们提出了一种新的癌症治疗方法――肿瘤的凋亡治疗。 肿瘤的凋亡治疗是除了传统的放疗、化疗、手术切除以外, 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

中药诱导肿瘤发生细胞凋亡机制大致可分为以下个方面:①DNA损伤作用:引起DNA的降解, 导致肿瘤细胞凋亡。如冬凌草甲素、乙素、大黄、人参、三七皂贰、藤黄、绿舒筋等均有良好的损伤作用, 从而发挥抗白血病的作用[3]。②分化诱导作用:促使肿瘤细胞分化,最终结果是导致肿瘤细胞凋亡。实验证明, 莪术提取的有效成份榄香烯能诱导白血病HL-60细胞凋亡, 其作用环节主要是减少由细胞周期S期进入G2M期的细胞数目, 减少其有丝分裂, 抑制增殖[3]。人参皂甘、苦参、熊胆、巴豆与葛根有效成份S86019,三七皂贰、猪胆汁酸钠等, 均有良好的诱导分化作用[7]。③蛋白激酶阻断作用:法国研究人员研究表明, 中药方剂当归龙荟丸中含有的成分靛红及其衍生物可阻断依赖细胞周期蛋白激酶的作用, 这种酶与细胞分裂有关。由于癌症是异常细胞无控制的分裂所致, 阻断这种酶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疾病的进程。

1.4 降低癌细胞耐药性:恶性肿瘤细胞对一种抗肿瘤药物出现耐药性的同时,对其它结构不同、作用靶位不同的抗肿瘤药物也产生抗药性的现象, 称为多药耐药。这是癌症化疗失败的重要原因。

迄今筛选出的多类耐药调变剂(Resistance modifier,RM)本身具有一定毒性,从中药中筛选RM具有广阔的前景。川芎嗪能显著增加具阿霉素耐受性的K562(K562/2ADM)增加对阿霉素的敏感性[8]。有研究发现在应用类钙通道拮抗剂汉防已甲素作为耐药逆转剂时, 汉防已甲素有明显的化疗增效作用, 推测其增效作用是间接的阻断隔膜上P-170的非排泵作用, 使细胞内化疗药物浓度增高,加重细胞破坏[9]。

2 抗癌植物类中药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抗癌中草药的研究与发现取得了许多新成果。目前,有40%的抗癌药物来源于天然产物,其中植物来源的药物在治疗癌症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临床上使用的植物源抗癌药可分为4 类:长春花碱、喜树碱、紫杉烷类和鬼臼毒素[10]。

2.1 生物碱类:从长春花分离出的生物碱,多具有抗肿瘤作用,已经临床使用了近40年, 其中以长春碱、长春新碱最有价值。其作用机理是通过特异地结合微管蛋白并使之解聚而抑制细胞的有丝分裂。长春碱主要用于何杰金氏病、绒毛膜癌。长春新碱对何杰氏病作用较长春碱弱,而对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和恶性淋巴性肿瘤缓解作用较强,特别对儿童急性白血病之效力与可的松、抗代谢药物相当,作用快,抑制骨髓较弱, 即使存在全血球减少症亦表现疗效,但对出现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白血病则无预防作用。

喜树碱分离于喜树科植物喜树,最初由于具有抑制骨髓细胞的严重副作用而被放弃,但在发现其具有抑制拓扑异构酶I的活性之后,又重新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注意,它可以使DNA发生裂解并重新组装[11]。喜树中所含喜树碱对小鼠白血病L2615 、腹水型网状细胞肉瘤(ARS) 、肉瘤180(皮下型) 、艾氏腹水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白细胞、大鼠瓦克氏癌、古田肉瘤等均有抑制作用, 其作用机理为主要作用于细胞核,通过抑制DNA拓朴异构酶I ,造成DNA单链断裂而损伤DNA。此外,大剂量喜树碱能降低肝中核糖核酸的磷含量,抑制核酸代谢[12]。

2.2 紫杉醇类:紫杉醇是一种具有独特作用机理的抗癌药物,其作用机理为诱导和促进微管蛋白的聚合, 并阻止微血管正常的生理性解聚, 使其细胞周期移行阻断,因而抑制了癌细胞的快速分裂。与顺铂无交叉耐药性[13]。林益彬等人对紫杉醇脂质体在中晚期宫颈癌治疗的效果做了分析,治疗组15例,治疗有效率为66.7%,骨髓抑制7例(46.7%),胃肠反应6例(40.0%);对照组17例,治疗有效率为64.7%,骨髓抑制14例(82.4%) ,胃肠反应13例(76.5%)。两组治疗有效率相似,但治疗组骨髓抑制及胃肠反应较轻,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分别为4.50、4.39,均P < 0.05)。得到结论:紫杉醇脂质体化疗前不用作大剂量激素预处理,可免除大剂量激素副作用的影响,患者耐受性好[14]。因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3 鬼臼毒素:鬼臼毒素最早从盾叶鬼臼提取,以后又从八角莲、鬼臼和山荷叶等近缘植物中获取。鬼臼毒素具显著的抗肿瘤和抗病毒活性, 但因毒性强、副作用大而使其应用受到限制。由鬼臼毒素结构改造所得的衍生物依托泊苷及其磷酸盐和替尼泊苷已成为应用于临床的抗癌代表药物[15]。它们对小细胞肺癌、急性白血病以及恶性淋巴肿瘤等多种癌症均有良好的疗效。2001年,兰州医学院李天锡等将鬼臼毒素接到高分子侧链上,合成了三种侧链含有鬼臼毒素的高分子抗癌药[16];2002年,Emmanuel Roulland 等通过相应的酮,合成了鬼臼毒素和表鬼臼毒素的4-位衍生物并报道了它们的活性[17]。

3 结论及展望

在癌症治疗方面,中医药既可以独自使用,发挥重要作用,也可以与西医结合,提高其他疗法的疗效。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医药的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对中药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新药的研发也因此变得必要。

尽管植物来源的新药研发已取得了显著的成功,但在当前仍面临诸多挑战。在新药的研发过程中,先导物的鉴定、优化、开发和临床试验都要消耗相当长的时间。据估计,药物开发的周期平均为10年以上,总共需花去超过8亿美金,其中大部分成本都消耗在筛选过程中大量淘汰的先导物上,平均5000个先导物中只有1个成功通过临床试验。提高进入开发期药物的质量和数量,是新药研发人员目前面临的一大难题。有理由相信,从药用植物中发现有利用价值的天然产物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仍是新药研发的一个基本手段。

参考文献

[1] 陈平平,申贵俊.天然抗癌药物活性成分研究进展[J].吉林中医药.2005,25(3):61~63

[2] 赵峰,刘培勋.中药抗肿瘤及其转移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2):178~181

[3] 陈婷婷,祝彼得.抗白血病中药及天然药物的研究现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5):317~319

[4] Ceteci F, Ceteci S, Karreman C, Kramer BW, Asan E, Gotz R, Rapp UR. Disruption of tumor cell adhesion promotes angiogenic switch and progression to micrometastasis in raf-driven murine lung cancer.Cancer Cell 2007;12: 145-159

[5] Kobayashi S, Kubo H, Suzuki T, Ishizawa K, Yamada M, He M,Yamamoto Y, Yarnamoto H, Sasano H, Sasaki H, et al. Endogenous secretory 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in non-small-cell lung carcinoma.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7;175: 184-189

[6] 牛红梅,刘嘉湘.中医药抗癌转移的机理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2,29(4):246~248

[7] 杨弊,王仙平,郁琳琳等.榄香烯抗癌作用与诱发肿瘤细胞凋亡[J].中华肿瘤杂志,1996,18(3):169~171

[8] 谢佐福,沈世红.川芎嗪和羟基脲对阿霉素K562细胞株DNA合成的影响[J] .中华医学杂志,1993,73(9):559~560

[9] 许文林,敖忠芳,陈玉心等.汉防已甲素对柔红霉素和长春新碱增效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华血液学杂志,1994,15(5):266

[10] 赵树进,陈念,韩丽萍.要用植物来源的新药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6):1309~1310

[11] Cragg GM, Newman DJ. A tale of two tumor targets: topoisomerase I and tubulin. The Wall and Wani contribution to cancer chemotherapy [J]. 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 2004, 67: 232

[12] 孟勇.抗癌中药的研究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19(10):1153~1154

[13] Kelling J, Sullivan K, W ilson L , et a l. Supp ression of centromere dynam ics by taxol in living osteosarcoma cells [J]. Cancer Res, 2003, 63 (11) : 279422801.

[14] 林益彬,谢榕,林玉珍.紫杉醇脂质体在中晚期宫颈癌治疗的效果分析[J] .中国妇幼健康保健,2008,19(6):571~573

[15] 李天锡,袁才英.侧链含有鬼臼毒素高分子抗癌药物的合成[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1,13(5):63

[16] Go rdalizaM , Garcia P A , del Co rral J M M , et al1 Podophyl2 lo toxin: distribution, sources, app lications and new cyto toxic derivatives1 Toxicon,2004, 44 (4) : 4412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