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营销学范文

时间:2023-09-04 17:14: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互联网营销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互联网营销学

篇1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微营销;翻转课堂;教学改革

引言

2012年以来,智能手机的普及速度加快,至2014年我国的智能手机用户已经超过5亿。手机产品的科技进步使得屏幕越来越大、运行速度越来越快、消费者的上网体验越来越好。随着我国国家实施“互联网+”战略,三大运营商加大4G业务的推广力度,不断降低上网接入费用,消费者不再担心上网流量不够,企业也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市场机会。2015年的双十一为阿里巴巴创造了912亿的惊人销量,移动端占比达到68%,两个数字的背后说明移动互联网为企业的市场营销带来了巨大变化,已经成为企业必须重视的网络营销形式。移动互联网随时在线的特性,正在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加快了学生了解世界的速度。无论是企业营销营销平台和营销形式的变化,还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都在推动教学方式发生深刻的变革。因此探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变得非常有意义。

1、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影响

1.1移动互联网营销的新变化

(1)社交工具带来的微营销

微信这类社交工具的迅速普及在拉近各个关系圈的同时,也在牵引着智能手机用户随时在线。除了实时的文字、图片的交流,增加了视频、音频的分享,交流内容越来越生动,信息含量更大。很多企业看到微信带来的市场推广机会,构建自己的微信平台,利用二维码导入客户,并精准的推送信息。朋友圈的分享讨论也成为了营销活动的关注和延伸。为企业营销、产品营销带来了变革。

(2)移动互联网营销的特征

移动互联网营销更加突出精准营销,利用背后的大数据分析,企业可以精准的推送客户关心的信息;通过摇一摇、集赞等互动形式增加了客户的关注,利用设定的话题、场景可以引起与客户之间的互动交流来帮助企业和消费者双方互相了解;更丰富的内容、更多的视频资源,都改变了以电脑为接入终端的营销手段,也在创新着营销模式。

(3)支付工具正在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文/李峰支付宝、微信通等支付工具的线下推广,为手机支付打开了方便之门。这些工具这在推动OTO的进展,线上线下的融合,不仅迅速改变传统的渠道策略,使得传统门店成为一家家体验店,而且苏宁云店的出现也在推动传统企业重视渠道变革。

1.2移动互联网给学生带来的变化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可以做到随时随地在线,大量的时间用于聊QQ、微信、看视频和新闻,从积极的方面讲可以提高学生的联系程度,也提高了学生获取信息的速度和广度。学生只要愿意可以及时了解政治、经济大事,但是由于学生知识水平有限,分析判断能力不足,还不具备准确把握事实的能力。

1.3移动互联网给教学资源带来的影响

移动互联网为教学带来了更加丰富的资源,除了互联网本身的资源,QQ、微信平台的应用会产生更多的信息资源。而且以前以文字、图片、声音为主的网页形式,正在增加更多的影像视频资料,使得营销表现形式更加生动形象。无处不在的网络广告,形式多样的推广活动,更有深度的商业文章,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更广泛的教学资料。

2、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既然企业的营销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就必须实施更新。因为学生能够随时随地的接触互联网资源,教学活动也就需要适应学生的新变化,针对学生的需求和学习痛点设计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握营销规律,以及分析和解决营销问题的能力。因此实施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3、移动互联网时代市场营销学教学的改革内容

3.1教学资源改革

互联网有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丰富而鲜活的营销案例,实时的营销信息都为教学资源改革提供了基础。教师可以在依靠自己关注营销资源的同时,发动和要求学生共同收集营销信息,然后再分阶段整理营销资料,加工形成案例库,而且可以做到不断更新。案例包括企业产品上市推广案例,企业之间发动营销战的案例,以及对企业营销活动的深度剖析案例。这些案例可以成为营销教学的极好素材,也是学生课下阅读拓展的教学资源。

3.2教学方式改革

由于学生掌握信息的速度和接触信息的广度已经超过了教师接受信息的程度。所以以前师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教师已经不能靠过去老旧的案例打动学生,而只能依靠综合分析能力征服学生。教师要教会学生利用一些营销方法和营销理论分析社会现实的能力,以及从一些典型案例中提炼出营销规律的能力。所以要改革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讨论、师生互动环节,给学生更多表现自己的机会。实施翻转课堂,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市场调查能力、推销观点的能力以及营销方案的撰写能力。

3.3作业评价改革

学生作业是评价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手段。学生在整个学期对QQ群平台的贡献,学生在资料收集、文案撰写、课堂展示中表现出来的市场调查能力、推销能力、策划能力应当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平时成绩要改变以教师评价为主的成绩评定方式,改为以学生评价为主的成绩评定。对学生贡献的评价要交给学生,对文案、课堂展示的评价要有学生参与,提高学生的成绩公平感,促进学生的竞争意识,继而促使学生不断进步。

4、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4.1教师要不断学习

教师要有随时充电的意识,利用好移动终端不断学习。教师有比学生更广泛的圈子,每一届的学生、教师之间、朋友之间都在不断为任课教师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教师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把握更新的信息,并能够抽象提炼出一些新的规律,成为授课应用的素材。教师也应看到“师不必贤于弟子”已经成为现实,面对几十名学生,他们的兴趣和关注点不同,信息搜集的速度也很快,所以教师也应当向学生学习。通过学习既可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也可以增进双方的感情,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为开展教学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

4.2抓住新产品推广机会传播营销方法

新产品营销随时在发生,手机、汽车的新品,房地产的开盘活动,既是产品的性能展示,又是各种新产品促销手段的密集应用。微信圈、各种资讯网站、各种视频网站的综合利用,扩大了新产品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广度。因此教师应当抓住某一新产品的上市机会,和学生一起分析其采用的营销手段和产品定位。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新鲜感,也可以使学生学到现在企业正在用的最新鲜的营销方法。4.3及时跟进事件营销每当社会上出现一些大型事件,比如三聚氰胺、瘦肉精、3.15、地震、奥运会、禽流感,都会发现很多有意义的营销方法。或者企业慷慨赞助、或者企业在消费者的不满意下危机公关都充满着营销智慧。教师此时要对这些事件给予及时的关注,不断引导学生讨论事件发生的原因,企业应对的方式,营销的手段带来的利弊,带领和启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会更容易理解事件营销、公共关系,深刻地领会营销道德、关注社会利益对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性。

4.4通过话题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要更多的在课堂中引入讨论方式,设定一些实际应用题目引起学生的讨论。比如企业为什么做市场调查,怎样做市场调查?为什么改名、为什么开发新产品,如何定价、如何看待朋友在朋友圈内的推销、二维码应用方式等都可以是讨论题目。根据课程的进展,以及社会当时发生的实事比如每年“双十一”带来的变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移动互联网到底给营销带来了什么影响,企业应当如何面对这一渠道挑战?颠覆传统渠道?进而去思考传统的批发商、零售商该何去何从,销售管理方式该如何变革等

4.5师生实时互动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教师要应用好QQ群、微信群引导学生关注新闻、关注互联网营销,要加强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利用好课上课下的时间,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既要掌握学生学习知识的情况,又要把握学生的能力提升情况。要时刻围绕着市场营销学的教学目标去进行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营销调查能力、营销分析能力、营销策划能力,以及规范写作能力,要将表现较好的作业展示给学生,要对课堂表现好的同学给予正面的鼓励,而对表现不够好的同学也要多沟通,不轻言放弃,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领会和掌握基本的营销知识和营销方法,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吉义,李文娟,黄剑平,章剑林,陈德人.移动互联网研究综述.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5:(01).

[2]杨婷.中小企业移动互联网营销研究.安徽大学,2014.[3]戴慧祺.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微信营销探究[J]江西师范大学,2014.

篇2

一、互联网应用的优越性

《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强调: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互联网日益普及,互联网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将逐渐成为教学的必然趋势。互联网的运用有以下三点优势:

1.让学习兴趣更持久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对新奇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模仿的兴趣和能力都十分强。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小学生又有兴趣易被激发却也极易消退的特点。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但注意力不持久的特点,在英语教学中运用互联网技术,把教材中单调的知识,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形象生动逼真地展示出来,把教材外多彩的绘本视频资源,即时搜索呈现在学生眼前,把学生网上完成的练习结果,以图表的方式反馈给学生,可以充分地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愿地接受语言知识。

2.使学习重心更下移

长期以来,中国传统课堂教学一直是以教师为主导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由教师提前安排好的,学生只是参与并被动地去接受,不能按自己的要求和需要去选择。而真正的教学,却应该还主动权给学生,充分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与之相比,互联网的运用最突出的优势就在于它的交互式与个别化特点。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能够更好地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3.让学习环境更真实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和广泛运用,当今学生学习英语的途径不再仅仅局限在课内。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运用,打破了教学时间、空间的限制。如一起作业网平台中的绘本故事板块,不仅资源丰富,与课本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而且图文并茂,朗读能细化到关键单词的指导,更贴近学生自主学习的实际。新教学环境下的教与学变得生活化、立体化,对于小学生开放性思维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二、运用互联网技术提高小学英语教学有效性的建议

1.教师的信息素养有待跟进

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带来的最大优势就在于海量的资源。但是,如何收集有效资源?如何处理网络资源?学生应该面对的是什么样的资源?这是每一位教师亟待考虑的问题。网络资源纷至沓来,在海量的资源中搜寻相应的教学资源需要教师“慧眼识真金”。

2.基于网络的评价有待多样化

篇3

【关键词】高校管理;高校学籍管理;高校学籍信息化管理

1.前言

无论是传统的高校管理,还是基于现代化的,互联网时代的高校管理,学籍管理都是整个高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籍管理不仅仅便于学校对学生各项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优化管理,同时也是鉴别学生身份,保证学生受教育权利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在当前的互联网背景下,如何通过引入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建立基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现代化的高校学籍管理模式是当前高等院校及其相关机构所广泛关注的课题。基于此种背景,本文认为在传统的高校学籍管理的基础上,实现对信息化技术的引入,通过对传统学习管理流程的信息化改善,逐步的推动整个学籍管理的信息化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推动方案。

2.高校学籍信息化管理的原则

高校学籍信息化管理仍然是建立在传统学籍管理内容之下的过程的优化,因此既要保持传统管理方式下的内容充分完成,又要体现出互联网时代,信息化工具对管理效率的提升。因此,高校学籍信息化管理具体而言应遵循以下原则:

2.1统筹规划原则--未来的信息系统必须是同管理架构相匹配的

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的集成平台,统一编码,在统一的规划下分阶段有计划地实施各管理内容的信息管理系统。

2.2可行性原则--总部管理应用系统将在程序和标准制定、目标与计划控制、不同人员协同效应以及决策管理支持等方面

发挥职能,建立信息交流遵循“自上而下逐级下达、自下而上逐级上传”原则。

2.3总体优化原则--

信息化系统要符合集中式管理的集成要求要总体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平台。

2.4灵活兼容原则--

信息化系统要考虑高校管理未来发展的需要和分步实施的要求。支持异构分布的系统和网络平台,系统之间可以协调运作。

3.高校学籍信息化管理的目标

3.1满足传统学籍管理的所有内容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学籍信息化管理应该满足传统学籍管理下的所有内容目标以及管理要求。同时,还应该形成对各业态的特性支持,此外还要着眼于发展速度,从处理能力、业务可扩张型、系统部署规划方面考虑,要保证对未来高校扩招可能下的,规模扩大化的学籍管理需求的良好支撑。

3.2可持续优化的管理系统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学籍信息化管理应该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和优化的IT系统,实现学籍管理、高校教育、身份认证的流程一体化管理模式;提供面向未来高校基于学籍的教育教学内容集中应用的解决方案,预留数据智能分析、应用的能力。

4.高校学籍信息化管理的应用

4.1建立基于传统学籍管理内容的信息系统

一方面,应该建立适用于不同学籍管理内容的信息需要的信息系统,建立具有动态伸缩的多业态、跨部门的信息管理应用框架,对于各业态的组织结构体系、管理项目特征、业务流程、业务特点、业务管理目标、考核指标体系,都能针对性的进行很好的支持。另一方面,应该建立支持多年级、专业分类下的管理模式的组织架构体系、业务流程和业务规则逻辑,实现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教育教学内容之间的信息往来平台。

4.2建立多业态的学籍信息管理途径

高校学籍信息化管理应该可支持一个校部、院部、系部、班级等多个层级的学生学籍信息化管理,包括针对不同层级设定的信息检索查询和编辑修改权限。

4.3建立安全可靠的学籍信息保障系统

学生的学籍涉及到了学生的多项个人信息,一旦发生泄漏不仅仅会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极大的不便,同时也会造成学生个人隐私信息的泄漏,甚至会引发其他严重的问题,因此,做好学生的学籍信息保障也是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籍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了保证系统的访问安全,高校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应该建立多种技术用户准入管理措施,每一个用户都必须在系统有管理信息与授权、密码信息,通过模块权限的分配保证各个岗位用户既能各司其职,又能不越权使用,用户只能通过系统访问系统,而无法实现非系统方式获得数据;用户的系统访问均作了足够的日志记录,使用户访问系统可跟踪、可追查。

结语

从前文的分析中可知,作为高等院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高校学籍管理又是衡量高校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同时对于高等院校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做好高校学籍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充分的引入信息化工具和技术,建立信息化的高校学籍管理模式,对于切实的提高高等院校的学籍管理水平,进而促进学校教学和教育水平的提升具有鲜明的促进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玉款.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基于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4.

[2]李赛.电子档案袋评价在高校体育与健康课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3.

篇4

【摘要】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营销在企业经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目前的网络营销课程教学面临行业发展迅速、教学资源与手段落后、实践条件和环境有限的困惑。通过对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和互联网资源为主的实践教学环境的利用来解决这些困惑是有益的探索,这很好地解决了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促进了教学与生产的融合。

【关键词】网络营销;教学改革;互联网;资源

【基金项目】成都东软学院院级教改课题, 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体系构建。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彻底地融入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整个人类社会的生活习惯、消费行为、工作方式、思维方式等都已经或者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子商务成为整个社会商业活动中至关重要的内容,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营销在企业经营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在网络营销课程中培养学生的互联网思维和网络营销操作能力成为电子商务、营销等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的重要任务和目标。

一、网络营销课程教学的现状

网络营销课程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进入高校课堂,伴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应运而生。而教育部电子商务教学指导委员会在 2001 年南京会议上将网络营销确定为电子商务专业必修专业课程之一更是推动了该门课程在高校的普及。目前,国内众多高校都已在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相关专业开设了网络营销这门课程。虽然这门课程很普及,但是没有在国内高校形成一个相对权威和统一的课程教学体系。教师普遍反映这门课程授课难度大,授课效果不佳,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网络及信息技术发展太快,新工具映霾磺

最近十年是互联网爆发式发展的十年,网民数量从2006年的1.4亿增长到了2015年年底的将近7亿,更主要的是手机网民的数量从2006年的1700万增长到了2015年的6.2亿。网民获取网络信息的主要方式从PC逐步往手机等便携式工具转移,网络营销工具从邮件营销、分类信息、页面广告等方式转变为搜索引擎、视频、微信、微博等新兴的媒体和工具。新技术和新媒体的出现带来了网络营销功能和策略的变化。而教材内容相对稳定,更新缓慢,因此课堂教学的内容与现实产生脱节,这也导致了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无法迅速融入工作。

(二)教学资源落后,教学方式单一

网络营销行业迅速发展,而学校的教学资源更新缓慢,新知识和新内容严重不足,教学资源落后。部分教师知识更新慢;部分高校受资金、管理等限制,致使网络营销教学资源严重不足,甚至实验室刚建完就被淘汰的情况比比皆是。教学依然停留在教师讲授等简单的知识传授模式,缺乏实践教学资源,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兴趣缺乏,课堂质量低。

(三)实践条件有限,实践过程不可控,效果不好

网络营销工具和环境变化太快,学校教学资源有限,实践环境过时。学生没有机会体验到真实的网络营销实战场景,网络营销实践内容不成体系,实践过程和效果无法评估和控制,学生做和不做一个样,实践效果差,毕业后动手能力弱。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成都东软学院网络营销课程设置为32学时,包括理论和实践学时。这样的学时设置对这门课来说是不够的,因为仅仅通过有限学时的学习,学生没法完全理解网络营销的理论,也无法深入掌握网络营销的真正技能。为了改变网络营销课程的教学现状,网络营销课程组的老师们积极思考,自2011年开始基于互联网资源的网络营销课程改革,以互联网思维和网络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以互联网资源为抓手,注重营销实践的有效性和及时性,推动整个课程教学改革。

(一)课程内容选择多样化

首先,在授课教材上,尽量选择最新出版的教材,注重教材的更新和系统性。教材选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出版的“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网络营销基础与实践》第四版(目前已出版至第五版)。作为一本经过10余年考验,并不断更新的网络营销教材,它涵盖了当前网络营销最新的知识、最新的研究案例,同时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

其次,网络营销是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电子商务与营销团队将跟网络营销课程有关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发挥团队的优势,进行学习、学术交流,解决授课过程中普遍会遇到的问题,并结合教学经验以及网络营销市场的发展与变化,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增加并优化教学内容。

再次,教师及时从网络上与实际生活中搜集最新的营销案例。课本上的案例往往时效性差,无法紧跟市场的变化,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搜集大量最新的案例,为学生讲解,使学生能够通过这些案例更好地掌握网络市场变化。最新最全面的案例分析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晦涩的理论知识,同时帮助学生了解互联网的最新发展动态。

(二)加强网络营销教师的培训及企业实践

没有网络营销实践经验的教师,很难教会学生掌握实践技能。因此,信管系要派遣专业教师参加各种相关的培训与学习。专业教师参加百度大学营销师资培训,邀请企业一线的营销人员为教师讲解实用的网络营销方法。同时,网络营销教师充分利用网络,主动与其他高校的教师进行教学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学习其他院校优秀的教学成果及经验。另外,鼓励教师到企业一线实践,安排相关教师到徽记食品、京东等公司实际运营电子商务业务,让教师真实参与企业实际的网络营销,与社会接轨,学习最实际最有用的网络营销知识,然后结合自身的理论基础,将最有用的知识和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

(三)采用多种互联网平台加强网络营销实践教学

由于网络营销技术更新快,所以固定的教学实验模拟软件难以适应技术的变化。相关课程教师充分挖掘行业资源和互联网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嵌入多个实践平台,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有充分的实践、实训机会,包括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平台,百度搜索引擎平台以及网络营销竞赛平台。

新兴媒体平台要求学生开通并体验微博、微信等,将其作为参与竞赛平台的基础条件。新兴媒体平台的交互、开放和易用性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互联网思维,使学生时刻关注社会热点,有助于培养学生在网络营销中抢抓热点的能力,锻炼其网络写作能力和营销创新能力。

百度搜索引擎平台主要是百度营销大学搜索引擎营销大赛。百度公司提供整个搜索引擎的在线课程视频,学生课余时间通过网络自学所有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内在线参加实训并考试,成绩合格者将获得百度大学提供的搜索引擎营销知识竞赛成绩合格或优秀证书。

另一个实践平台是由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营销能力秀组委会运营的“大学生网络营销能力秀”活动。比赛每年进行两次,分为上半年和下半年,每年的竞赛形式和内容不断地调整和更新,保证了实践操作的先进性和适用性。在长达3个月的比赛中,学生持续不断地进行相关操作,包括市场调查、个人网络品牌塑造、认领企业网络宣传任务、推广家乡、病毒营销等任务。整个期间对参赛学生进行每天考核。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做事的持久性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锻炼。通过与全国近万名选手同场竞技,在比赛中互相交流,教师和学生都更好地了解和熟悉了该门课程的教学和实践;通过与众多企业交流,熟悉了真实工作环境对网络营销的要求,学生对自己更有信心,教师对教学的构思、设计、实施也更有信心。

三、改革的成效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的网络营销课程中,一共有72名学生取得百度营销大学颁发的搜索引擎营销成绩合格证书,其中11名学生成绩特别出色,进入第二届百度搜索营销大赛个人赛前500名,并分别获得百度的奖品。在个人赛优秀成绩的基础上,组织了由12、13级电商专业5名优秀学生组成队伍参加全国团队赛,并最终获得优秀团队奖,多名优秀学生已经进入百度公司从事搜索引擎营销顾问工作。

自从2013年在课堂教学中尝试使用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的“大学生网络营销能力秀”活动平台后,要求所有学生均要参与实践。在参与的第10期、12期、15期、16期“网络营销能力秀活动”中,累计26名学生分获全国一、二、三等奖,两次获得全国第一名,4名教师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的称号。2014-2015学年秋季学期所有参加网络营销实践教学竞赛的47名东软学院学生中,3名学生直接获得6级“网络营销能力证书”,另有26名同学分别获得网络营销能力秀组委会颁发的1-6级“网络营销能力C书”。

四、结束语

一门32学时的网络营销课程,通过创新思路、挖掘互联网资源、更新授课内容等多种方式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课程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课余实践,不断提高专业能力,获得了职业生涯竞争中极为重要的网络营销思维和网络营销实践能力,为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邵运川.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网络营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06):243-244.

[2]毛艳琼,邢玉凤.网络营销课程教学内容设计[J].企业导报,2015(10):121-122.

[3]林禄苑.基于工作过程的网络营销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03):55-57.

[4]陆弘彦.网络营销课程开放式教学模式设计[J].科技、经济、市场,2013(05):105-107.

篇5

【关键词】云平台;移动网络;智能终端;教学管理;功能设计

一、引言

随着科学和教育观念的发展,教学管理系统在大学中的应用逐步普及,当前的教学管理[1]系统研发费用高,不便于资源分享。国内外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美国曾在2005年综合现有的教育项目,对接政府网络提出了高校数字教务的理念;俄亥俄州立大学的Kimer教授研发了WEB教学监管平台,能够应用网络数据和师生间沟通;国内学者在2013年研究了CTI结合慕课方式构建高校教学管理系统,并得到广泛应用。本文结合云计算,移动网络终端结合普通大学现有的管理平台综合面向目标程序设计方案,给出基于云计算方案的移动教学监管平台。

二、云计算方式下的移动教学监管平台架构搭建

2.1云计算技术特点

云计算[2]具有节约使用者开销,应用模式便捷,能够完成数据分享和程序定制的功能。各个使用者上载的教学资源均保存在云计算服务装置中,对高校而言,能够节约软硬件维护开销。此外,借助云计算,能够完备个性化需求,提升整个平台的可复制能力。

2.2云计算策略下的移动教学监管平台架构

云计算模型下和现有的教学监管平台存在差别。在云计算模式下的软件平台即供应商将全部程序安置在自身服务装置上,采用网络完成线上互动。整个移动教学监管平台包含老师,学生,管理者四种角色;教师模块包含资源监管,即数据检索,浏览以及推荐功能,作业监管部分则包含作业任务,作业批示,作业评判和作业统计等功能;学生与学生互动部分则包含资源加载,学术交流,完成作业,资源学习等功能。

2.3云服务整体程序设计

在云服务状态下的程序即供应商将全部程序安置在系统服务装置[3]中,采用网络完成在线程序服务。云计算模式将服务划分为三个等级,即将程序用作服务(SaaS)层级,平台用作服务(PaaS层级),将基本装置设定为服务层级。

2.4云计算方式下的移动教学监管平台架构

客户端部分设置在最高层,实现电脑,平板以及智能电话等智能终端的登入;在SaaS层则主要设置包含个体,学校,监管部分的空间服务,进而给出个体化业务定制;在PaaS层则主要设置,教育云搜索,服务配置系统,工作流,资源互动系统,身份认定,数据获取等应用;在IaaS层则划分为基础服务部分,包含测算服务,保存服务,负载监管,中断备份;基础设置则包含:虚拟服务装置,保存以及网络模型等。

2.5本章总结

本章主要给出云计算方式下的移动教学监管平台架构搭建,首先分析了云计算技术特点,进而给出云计算策略下的移动教学监管平台架构,包含云服务整体程序设计以及云计算方式下的移动教学监管平台架构设计。

三、教学监管平台移动网络对接模式解析

3.1移动网络与教学监管平台对接分析

伴随当前科技的不断发展,综合当前的移动校园网络与教学监管平台业务过程手机录入方便,显示屏幕,存储空间,处理功能不断提升的特点,将移动网络和教学监管系统对接是非常必要的。此外,整个教学监管系统面对全校教师和学生,其访问数据量较大,因而整个教学监管系统可靠程度高,数据处理性能较好,因而需要扩充网络数据常用功能和学校需求结合。

3.2移动网络接口分析

移动网络数据主要源于现有的校园网络,因而实现移动网络和现有网络间的数据对接是整个课题的重点,数据传送选取XML模式,构建一对一响应机制。数据响应采用XML集合完成关键字处理,识别流水码生成的标志。

3.3本章总结本章主要给出教学监管平台移动网络对接模式解析,首先完成移动网络与教学监管平台对接分析,进而给出移动网络接口分析。

四、云计算方式下的移动教学监管平台功能模块设计

4.1使用者登录功能模块

依据使用者登入账号智能化获取功能树菜单,菜单动作依据角色进行匹配,因而能够使得学生,教师以及整个系统的监管者能够通过智能终端顺利登入系统,并且在系统中根据自己的职责完成工作。

4.2在线作业操作

教师能够实现在线布置作业,批示作业,学生在完成作业之后能够在线提交作业,并且搜索自己所提交的作业,进而针对已完成的作业进行等级评判。因而云计算方式下的移动教学监管平台能够实现无纸化业务处理,具有高效和环保特点。

4.3移动教学监管系统内部邮件的实现

整个移动教学监管系统内部采用邮件完成,属于该系统内部的教师用户或者学生用户均可以自动注册,自动形成一个邮箱,给移动教学监管系统提供邮箱服务。

4.4相关数据功能

移动教学监管系统还包含系统公示,日志管理等操作。例如:当系统正在维护或者暂停服务时,则由教师给某个行政班级发出提交作业的通知,日志监管即采用记录的模式登记使用者录入之后的移动教学监管系统应当处理的项目。

4.5动态权限的分配监管

动态权限的分配监管功能由系统监管者完成,给不同的角色设置各种角色并且给予不同的权限,进而构建动态性能树。

4.6教学资源监管

该部分搭建在云计算服务装置中,即采用校服务装置和云计算端实现互动,该部分包括资源搜索,预览,推荐以及收藏功能,完成资源互动。

4.7本章总结

本文首先完成云计算方式下的移动教学监管平台功能模块设计,包含使用者登录功能模块,在线作业操作模块,并给出移动教学监管系统内部邮件功能实现,相关数据功能,动态权限的分配监管以及教学资源监管功能。

五、本文总结

本章首先给出云计算方式下的移动教学监管平台架构搭建,首先分析了云计算技术特点;进而给出教学监管平台移动网络对接模式,给出系统对接分析,进而给出移动网络接口分析。并完成云计算方式下的移动教学监管平台功能模块设计,包含使用者登录功能模块,在线作业操作模块,移动教学监管系统内部邮件功能,相关数据功能,动态权限的分配监管以及教学资源监管功能。

作者:欧楠 单位: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万利平,陈燕.云计算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9):75-77.

篇6

【关键词】互联网 小学生健康 影响 措施

在21世纪网络信息时代,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因特网的不断推广普及,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人们社会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程度的影响,也逐步深入到小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小学生健康与成长的问题不可忽视。根据CNNIC 2011年1月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我国上网用户数已经达到4.57亿,其中青少年学生的比例占到了27.3%,即目前我国将近有1.25亿中小学生在使用互联网。由此可见,互联网对小学生的影响正在迅速增强。

魅力无限的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助于青少年拓宽视野,掌握丰富、最新的信息,但同时,也会传播一些不良信息,“诱使”他们沉溺于网络,荒废学业,从而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小学生利用好互联网,防范互联网对小学生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呢?

一、胶南地区小学生上网的现状

自互联网登陆胶南地区以来,经过近年来的迅速普及推广,广大青少年已经成为了网民的最强主力军,而小学生使用互联网的基本情况主要有:

(1)根据胶南地区小学生上网情况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小学生上网较为频繁的人数比重占35%,偶尔上网的人数占57.5%,且上网人数和频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2)上网的时间段。据调查,小学生上网的时间一般为晚上或者周末,其他时间段较少,占32.5%,平日晚上上网的占18.23%,有空就上的占9.12%;

(3)每次上网的时间,大部分在一个小时左右大约占64.1%,上网在两个小时左右的占19%,在寒暑假上网时间更长,有的甚至昼夜不下线;

(4)互联网功能的使用情况。小学生上网玩游戏的人数占上网人数的56%,可见目前大多数小学生使用互联网的主要功能仅限于玩游戏,很少用于学习和获取知识;

(5)家庭态度及学校教育。家长对小学生上网持“不管”态度的有15.38%。

二、互联网对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1、正面影响

(1)拓宽了思路和视野

互联网以其独特的优势和丰富的信息资源,能够方便、快捷地为小学生提供各种信息,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和娱乐的心理需求,拓宽了知识面,开阔了视野,使思维更加活跃,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可以说,互联网为小学生开辟了另一个求知的广阔空间。

(2)网络交往可促进小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由于互联网具有前所未有开放性,使得小学生能够打破时空限制,多渠道、多方面、多层次地获得丰富的信息、观念及生活方式,突破传统狭隘的人际交往局限,形成开放、独立、个性化的人格,这为小学生健康成长、后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夯实的基础。

2、负面影响

(1)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研究发现,长时间对着电脑的青少年的视力比其他的青少年的视力要差。一些眼科专家认为,每天长时间的对着电脑可能会诱发各种相关的眼科疾病;而长时间的上网以及不正确的坐姿则会不利于小学生的身体发育以及骨骼发育。

(2)容易造成网络综合症

首先,互联网上的信息过多,有有利的,但是又不乏不良的信息,如果接触过多,不可避免的会对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潜在的负面影响。其次,互联网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迷失自我,许多青少年因此荒废了学业,得不偿失,甚至还扭曲了有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再次,互联网导致青少年人际交往的障碍。最后,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

三、防范互联网对小学生健康负面影响的措施

1、加强引导,提高小学生的计算机的使用水平和安全上网的意识

要引导小学生正确的认识网络、使用网络,减少在网络游戏和聊天上浪费的时间,逐步加深对计算机使用的相关知识的学习,避免网瘾的产生;同时要提高小学生使用互联网的水平,在网上了解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科技、文化以及变化成果,学会更高效的查阅信息,最终形成良好的上网习惯,抵制各种不良诱惑,做一个合格的网民。

2、多多开展课余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学生沉溺于网络世界是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学生的课余生活越是丰富,学生放在网络的时间就会越少。多开展文艺工作,多多鼓励学生参加文艺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感、团队精神和荣誉感,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这些课余活动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将他们的求知欲引向正确的轨道。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爱国情操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使命感,逐步树立远大的政治理想,积极向上,加强其自控力。

3、加强和家长之间的联系和沟通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因此,就要时刻的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关注学生的动态,正确引导,不要采用暴力,应积极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沟通,使学生自己明白网络是一种学习的工具,上网要能够学到有用的东西,而不仅仅是用来打发无聊的时间。家长要和老师一起帮助学生,促使学生养成控制上网的好习惯,知道上网该干什么,又该有多长的时间。要做学生的支持者,鼓励他们加强自律意识,提高抵御不良诱惑的能力,使得网络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好助手。

4、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俗话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只有经历过挫折和磨难的人,才知道生活的艰辛,才会更加的珍惜生活,珍惜时间。所以适当的挫折可以使学生变得成熟,明白网络世界的不真实性,明白生活无法逃避,网络只是怯懦者的选择。要想在社会中生存下来,就只有勤奋工作,踏踏实实学习,踏踏实实做事。

参 考 文 献

[1]陈光磊.青少年网络心理[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篇7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高等教育 课堂教学 用户体验 交互体验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遍使用,移动互联网如洪水般的“入侵”了我们的生活,同样大学生们也受到了它的“袭击”。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不仅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加方便快捷的各类资讯,建立了随时随地的沟通媒介,还提供了无数种类的娱乐方式。但与此同时,它也给高校课堂教学提出了很多的难题和挑战。

1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

移动互联网是指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商业模式和应用与移动通信技术结合并实践的活动的总称。它是智能移动终端采用移动无线通信方式获取业务和服务的新兴业务,包含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操作系统、数据库等软件和各类应用程序三个层面。2013年12月4日,第四代移动通讯业务牌照的发放,标志着移动互联网正式进入了4G的时代。

《2014年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数据表明,截止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27亿,占网民总数的83.4%,与此同时20岁-29岁年龄段网民在整体网民中占比最大。

2 高校课堂教学的现状

10年前,当手机还只是用来打电话,发短信的时候,大学课堂里还是一片宁静祥和之地,即便是台上老师讲的内容过于乏味,大学生们也只会选择与周公约会。可现如今,智能手机与互联网技术的完美结合,微信、微博、QQ、游戏等大量社交和娱乐应用如雨后春笋般的应运而生,改变了大学生在课堂上固有的行为状态。教室里充斥的不再是做笔记的沙沙声,取而代之的是敲击手机键盘的嗒嗒声,随着苹果、三星等品牌触屏智能手机的降临,教室里满是低头的学子,课堂上鸦雀无声。

刷微博、朋友圈、聊微博已经成为大学生在课堂中无聊时的习惯。记笔记这种作为学生课堂中必做的事情已经离大学生渐行渐远,学生们不再需要用纸和笔记录下老师所说的重点,取而代之的是手机照相机的咔嚓声。

3 移动互联网对于高校课堂教学的利弊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提高课堂效率、为翻转式教学提供技术上的支持。移动互联网能够大大增加大学生课堂的信息量,使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化。移动互联网能够开拓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大学生的知识,培养其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移动互联网能够建立同学间沟通的桥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当然,移动互联网也会给高校课堂带来不利影响,例如大学生过分沉迷于网络,影响课堂上的学习,或是大学生课堂中使用移动互联网引发心理问题,影响课堂秩序,甚至是移动互联网使用过度,影响身体健康,引发生理疾病,危机学生生命等等。

4 移动教互联网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4.1 要以学生体验至上为原则

其实学生体验是人机交互中,用户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纯粹主管的感受,包括情感、认知、喜好、生理反应、心里反应、行为等各个方面,当然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用户所指的就是大学生们。教师在撰写教案,设计教学课件,讲授教学内容的时候,要时刻遵循以学生体验至上为原则。高校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体验至上可以分为三类。

4.2 感观体验至上

感官体验至上是要给学生们呈现视觉和听觉上的体验,强调创新性,也就是说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移动互联网资源,在色彩、声音、图像、内容、版面的方面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愿望,是学生能够体验到舒适的感觉。

4.3 交互体验至上

交互体验至上即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运用移动互联网设备和技术,在教师和学生间建立交流的可能性,交互体验的过程贯穿教师讲课内容的输出、学生接受信息后反馈给教师等过程产生的体验。教师可以利用各种移动互联网技术,例如:扫描二维码获取知识信息、APP游戏通过获取答案、朋友圈转发量等方式和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

4.4 情感体验至上

情感体验至上强调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心理上的体验,使学生们达到充分的心理认可度。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让学生自由抒发自己的内在情感,个别学生的情感体验在互联网上的扩散,可以形成一种连锁反应高度的情感认可效应。

5 身份翻转刺激学习主动性

翻转课堂指的是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主动权从老师转交给学生,这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身份转换的模式下,学生能够更专注、主动地获取知识,而非老师占用课堂时间来讲授学习内容,获取内容和信息需要学生在课上或课下通过互联网或图书资料去获取,他们可以看公开课、看讲座视频、听播客、阅读电子书,还能够在网络上和其他同学讨论,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在任何时候查阅所需要的资料。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是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催生出来的,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自主了解知识内容、学习节奏、学习习惯和呈现方式等,同时教师则采取辅导和协作的方式来帮助和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更真实的知识。

6 课堂上下的无缝对接

移动互联网的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除了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还能够填补学生课外的夹缝时间,例如在排队打饭的时候、等公交的时候、坐地铁的时候学生们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的和老师产生交流和沟通,同时能够复习和温故课堂上老师讲授的内容,减少夹缝时间的浪费,提高学习效率。移动互联网的可移动性为课堂上和课堂下建立了无缝对接。

结语

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和移动设备的不断革新,势必会成为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加速器,要想移动互联网能够在高校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做到撰写教案,设计教学课件,讲授教学内容、管理学生工作的时候,要时刻遵循以学生体验至上为原则,和学生建立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利用移动互联网提供的资讯和方法,刺激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从而达到建立高效课堂的目的。同时,移动互联网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也考验教学工作者对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大力,杨成立.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高校教学方式变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4,(11):53-54.

篇8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互联网+” 信息教育技术 有效性 应用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C-0149-04

所谓“互联网+”,就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相互融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互联平台,教育事业也能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开创更新颖的创新教育思维,实现更多教学革新可能。大学英语教育领域应该集合并充分发挥“互联网+”所带来的丰富资源,实现对其教学过程的集成和优化。

一、现代“互联网+”技术与大学英语教育

(一)发展概述。早在20世纪80年代,现代信息技术就已经逐渐融入大学教育,并运用于英语教学体系当中,这也是大学英语教学信息化的萌芽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网络背景下的大学英语自主教学模式开始呈现快速发展趋势,各色网站也逐渐丰富普及,这为师生英语教学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源与素材。20世纪90年代末期,基于在线学习的大学英语教育平台建设逐渐兴起,它将线下英语教学内容有效整合,还借助网络功能加以丰富,展现了更为全面的表现形式,打破了传统线下英语教学中对时间与空间的传播限制,产生了极为强大的交互功能特性,也为师生第一时间提供了灵活自由的交流反馈空间,满足了大学生英语学习的个性化需求。

2012年,我国在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提出“互联网+”新概念,其作为信息时代的新名词,体现了互联网兼容并包的开放性业态形式,成为“互联网+计划”的主要出发点。在这里,“+”就意味着添加与联合,它可以与各行各业领域形成合作融合模式,并给出全新的整体概念,实现传统互联网产业的完全升级,建立更为开放、平等、互动和具有网络特性的新平台。

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也实现了对新形态、新领域教育模式的建立,在该网络环境模式下,大学英语基于传统学习理论指导,借助丰富网络资源优势,将数字化技术传播内容灵活运用起来,以大学生为核心构建了非面授教学活动空间平台。这种新教育形态就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与现代网络技术优势的有效整合,它通过构建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教学平台,实现了围绕教师、学生以及教学资源所展开的“三位一体”有效沟通,也使线上、线下英语教学模式有效联合起来并形成具有实质发展意义的教学体系。可以说,它极大程度上满足了不同英语学习者对大学英语内容的现实学习需求。

(二)“互联网+课堂”的大学英语教学革新模式。如今是互联网信息爆炸时代,信息产业发展与传播呈现碎片化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也体现了“碎片式学习”理念,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实现了深度融合,学习者通过使用电子设备登录在线学习平台,它不受任何空间与时间限制,完全呈现出基于学习者的个性化、差异化教学模式,同时也最大限度降低了英语教学的时间与精力成本。

具体来说,“互联网+课堂”模式就是典型的现代化“互联网+”教育体系,它将大学英语教学通过互联网带入课堂,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利用各种智能终端和计算机互联网设备,同时也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来查询资料,进而实现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创新教学模式的目的。教师则主要通过互联网教学平台来为学生共享教学资源、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来布置课下学习任务、利用论坛来实现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沟通交流。总而言之,就是要围绕“互联网+”模式展开多媒介多元化教学模式,实现教师、学生与网络“三位一体”的互相衔接,达成远程互动、线上教学融合线下自学的远程互动教育目的。

客观地讲,“互联网+课堂”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实现了从教学内容整理、包装、传播到转化的全方位教学进程,它将学生从传统教育体系中的被动环境拉出来,进而实现以学生为本的主动学习模式,让学生在拥有主体参与感的同时也完成了对学习内容的全新创造,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差异化学习的能力,弥补了传统英语教育中资源分配不均、学习环境受限的诸多问题。在这里,教师不但能实现人机交互、语音远程测评,也能通过模拟各种场景环境来达成对英语教学中数据的深度有效挖掘分析,开发全新的数字化教学理念,打造适合于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移动化教学平台。因此,“互联网+课堂”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应该成为未来学科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体现英语教育之于人的人文优势与工具交流特性。

二、“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有关“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在近年来已经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热门课题,许多学者从宏观层面对大学英语的网络化学科建设进行了较为深刻的研究,希望就提高英语教学信息技术环境来实现其教学的微观层面有效性。提高教W效益,让学生更加关注“互联网+课堂”英语教学模式,并将其与大学英语紧密结合起来。具体来说,“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有效性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大方面。

(一)大学英语与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交叉渗透。由于“互联网+”所提供的是开放式教学环境,因而大学英语在其教学过程中是会实现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相互影响、渗透和内容交叉的,它也是学科网络化教学发展的常规逻辑与必然发展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所设计的教育信息技术数据被得到有效整合,它为信息化下的英语教学理论重新命题,且它的研究进程被加速,研究涉猎面也越来越广泛,与此同时它的制约因素也越来越多,导致了教学体系的混沌无序性。融入“互联网+”模式就是希望通过互联网优势来整合规划教学信息,将它与大学英语课堂重新组合起来,梳理知识体系,突破教学重点,为学生构建全新且良好的新教学环境,并让他们融入其中。

(二)大学英语教学有效性研究所涉及的关键问题。从2002年开始,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入网络化时代,它所涉及的技术、教师、学生与教学效果之间开始逐渐形成理论实证关系。许多高校也改变了自身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基于互联网模式的新英语教学思路,推出了诸如自主学习、网络化考试等新教学学习模式,为大学生构建了以英语全面化教学学习为主的网络应用平台,将更多教材配合计算机网络技术设备实现了多媒体化。当然,大学英语教育网络模式并不仅仅涉及技术性问题,它还体现融合性。自2012年“互联网+”概念推出以后,以“互联网+课堂”的全新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也登上历史舞台,它灵活化了人机技术,丰富了教育设计、运维形态,同时也构成了一系列基于教师、学生、教学环境以及教学技术的网络教学手段,为教学进程构造分析模型,构建行为理论和自主学习理论系统,为“互联网+”信息技术特性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奠定有机基础。总结来说,“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完全将课程整合到了网络当中,形成了基于生成机理概念的教学有效性影响体系,同时结合现有教育信息技术及多媒体教学资源,体现了“互联网+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及高质量,为大学生学习英语创造了更优质、更现代化的理想空间。

主导式自主学习原则充分利用到了“互联网+”所提供的动态过程,围绕英语知识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归纳、总结以及演绎,让英语教学的认知过程逐渐趋于平衡,形成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动力。虽然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拥有不同的认知能力、语言需求以及知识水平等个体差异,但是他都在教师与“互联网+”体系有秩序的引导下逐渐明确自身的英语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并循序渐进的改变学习策略,逐渐步入主导式自主学习模式正轨,让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系统进入良性循环发展趋势。

(四)多元化互动教学原则。在“互联网+课堂”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中,多元化互动教学所提供的是网络环境下师生之间的转化关系,即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以及人机关系,这是一种全方位、多层次互动教学机制。多元化互动教学原则非常强调信息处理过程的双向性及多向性,更注重对英语语言输入输出的相互协同作用。网络环境是对学生认知能力的有效驱动条件,它将英语这一技能体系以互动、实践等特征表现出来,为大学生在课上课下的英语语言交流提供输入输出平台。目前许多大学围绕“互联网+课堂”模式所展开的大学英语教学手段多种多样,例如小组互动、远程在线会议、聊天室、微信公众平台等都在时时刻刻培养大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将教学实践引入互动过程中,逐渐培养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积极使用。可以说,多元化互动教学原则也是上述3个原则的有效整合,它不但整合知识也整合个体个性,所以在未来,以“互联网+课堂”理念为主的大学多元化互动课堂将成为大学英语优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互联网+课堂”模式下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的策略分析

在“互联网+”时代,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首先要做的一点就是改变师生教学及学习观念,以提高学生信息素质、英语素质为目标,培养他们在“互联网+”环境下对英语的理解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融合能力,懂得利用“+”将互联网与生活中的任何内容融合起来,形成英语学习环境,这也是强化自主学习过程的有效做法。当然,大学作为大学生英语深度学习的主要场合,也应该为他们完善“互联网+课堂”自主学习体系,不断优化他们的自主学习观、学习动机、信息素养以及自主学习策略,有效调节他们的自主学习情绪,形成英语教学内外部监控模式。以下给出基于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互联网+课堂”英语教学模式框架图,如图1所示。

(一)隐性与显性培养策略。传统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课堂很容易出现教学失调现象,它主要是由于大学生自主学习英语能力的缺失。在“互联网+课堂”模式下,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教学方法模式,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主要辅助作用,基于显性和隐性两方面来对学生进行语言理论及实践内容方面的有效培养。

首先,显性培养。显性培养应该从大学生一入学就展开,因为此时是他们语言学习理念及策略培养的最佳时期。该阶段应该为大学生开设以网络信息教学模式为基础的自主学习能力培训课程,例如一开始就可以拿出1-2月时间来培养大学生的英语语言关机语言学习策略,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提高大学生对英语语言的认知能力。在这种“显性”教学环境下,大学生对英语对自我学习的元认知能力会慢慢提升,对大学英语学习逐步形成认识。而教师此时应该多为学生提供有关英语自主学习的网络资源,将传统教材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形成“互联网+自主学习教材内容”新体系,例如《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教程》《大学英语课程学习指南》《大学英语理论教程》等,给大学生融入“互联网+”环境的时间与空间。

其次,隐性培养。隐性培养主要以培养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内在动机为主线。为此,教师可以将教学过程搬到课堂以外,开阔大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他们的英语交际综合素质,激发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具体来说,还是要借助网络环境来形成多元化教学模式,比如“互联网+课外学习小组”,为学生分组并让他们走出校园,借助互联网调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模式来考察某些社会现象,然后制作微视频在课堂上供师生进行互评;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来形成“互联网+英语广播”模式,鼓励学生多听英语广播,多参加以课外网络英语角、英语竞赛活动,不定期推荐给学生一些有用的英语网络学习软件、网络英语学习资源;再者还要提出“互联网+互助学习平台”模式,为班级建立在线微信公众平台,教师通过时下最流行的微信通讯手段来与学生进行在线沟通,为学生分享学习资源、在线收取批阅学生作业、记录监督学生课下学习状况、在线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等等。

(二)情景性教学策略。所谓情景性教学策略,就是围绕“互联网+”理念构建大学英语虚拟实验室,它倡导“互联网+大学生生活”,希望将大学生的现实生活情景融入互联网世界当中,以情景交融的生动形态将语言教学系统传达给大学生。客观讲,虚拟实验室所提供的情境环境是可视化的,它利用互联网环境来为大学生模拟创设英语演练场景,让大学生形成远程可视化语言交流、口译翻译等仿真环境。在这里,大学生也能全方位获得各种英语立体信息,实现语言应用能力的全面提升。大学生完全可以将语言交流、口译过程利用系统合成影像方法录制下来,上传到网络空间中供其他学生观摩学习和点评。从教学策略角度讲,它所体现出的多元化与仿真性能大幅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与效率,实现教师通过“互联网+”环境对目标性资源管理策略的有效支持。为此,教师也可以开设诸如课堂论坛、网上答疑等新在线教学模式,为学生构建虚拟英语学习社区,鼓励大学生积极深入虚拟实验室、深入情景性教学模式来解决在现实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难题。总之,教师应该秉承“虚拟情境问题提出,真实情境问题解决”这一原则,通过展示专家解决问题过程来培养大学生对英语教学情境性策略的适应能力与探索能力,即以互动协作真实反映、协商交流环境持续提供以及情景化评估来解决大学生在现实中所存在的英语学习问题,并反映他们的学习效果。

(三)支架式学习策略。支架式学习策略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它以信息加工作为主体,强调学习过程与互联网的相互协作,充分发挥W生学习英语的积极自主性。具体来说,支架式学习策略过程主要通过“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三个环节来实现英语教学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通过选择和处理英语影像资料,比如利用多媒体互联网为学生现场直播英语电视新闻节目来将教学内容带入所设置的教学环境当中。而教学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主要参照教学计划选择展开,其范围可以涉及政治、文化、经济、外交、贸易、军事、科技等多个方面,尽可能为大学生提供以“互联网+课堂”模式为主的、充分了解英语国家社会文化背景的机会。整体来看,支架式学习策略也是希望为学生提供优良的自主学习空间,配合互联网来引导学生在网络中形成学习氛围,构建良性和动态的学习支架系统。实现教学控制从教室到学生的有效动态转移,进而提高大学生的人际协作活动能力和英语自主应用能力。

总之,“互联网+”这一新业态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融合其所强调的就是网络化先进英语素质培养模式。它希望摒除旧教学模式当中对学生的约束和教学局限性,也希望平衡传统学过程中课堂环境的失衡现象。更重要的是,它希望灵活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师生思维,允许英语教学将“互联网+”与任何内容相加,形成良性融合模式,以更贴近大学生思维、更接近大学生生活为目标,为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全面提升构建网络化基础,体现“互联网+课堂”新教育模式鲜明的系统性与全面性。

【参考文献】

[1]赵冰,何高大.“互联网+”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变革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6(3)

[2]廖甫.基于互联网的英语延伸教学探究[J].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13 (3)

[3]周桂方.“互联网+”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J].英语广场(下旬刊),2016(2)

[4]于蕾,朱恒华.对大学英语网络化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J].海外英语(上),2015(7)

[5]洪小琴,周鑫琴.“互联网+”新时代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策略[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24)

[6]梁昕.基于互联网的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探究[J].青年时代,2015(21)

[7]桂香.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模式刍议[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8)

[8]隋晓冰.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研究――基于佳木斯大学的实证调查[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篇9

关键词:互联网+;多维度规划;高等数学实验;主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277-02

21世纪,大量问题逐渐由定性描述转向定量刻画,各类数学方法正向诸多科学领域渗透,数学在当代科学中的影响和作用日益显著,其方法已成为科研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手段。在工程技术领域中,“数学模型创建―数学方法应用―计算机辅助实现”已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普遍模式。这就要求专业技术人员应具有较好的数学素质,能够把专业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来求解,也对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数学修养、数学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数学的传统教学模式没能及时跟上这种变化的步伐,导致学生学习数学中较为抽象的知识时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利用计算机生动形象地展示数学中较为抽象或复杂的内容,提出“互联网+”背景下的数学实验研究与实践,也是落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具体举措。

数学实验是计算机技术引入数学教学后出现的新事物,是数学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改革的一项创新,是一种全新的高等数学教学手段和模式,是对传统数学教学手段和模式的发展与完善[1-5]。数学实验教学从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听练”模式发展到“互联网+”背景下师生共同参与的“多维度多层次”的知识联通式学习模式。数学实验的意义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实践中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更多地掌握数学的思想、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新时期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应用数学来体现,学生学习数学不是为了研究数学本身,而主要是数学的应用。

一、基于“知识联通”的高等数学实验多维度规划

(一)知识联通的概念

高等院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在工科数学的教学中,探索培养具有严谨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是非常必要的。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掌握必要的知识以及会灵活运用知识是关键的评价指标,建立知识网络以及“实际问题与理论知识”之间的“路径”是重要的途径。将“知识联通”思想和方法融入到数学实验项目规划和教学中,使学生不断建立并完善课程本身的知识之间、课程与课程的知识之间以及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之间的“由此及彼”的桥梁,实现学生内心的创新价值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建立数学本身知识点之间的“知识网”,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便于理解知识点在整个“知识网”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建立数学与其他课程知识点之间的“知识网”,可以使学生理解数学在整体课程教学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通过建立从理论知识到实际应用的“桥梁”,可以使学生体会“学以致用”的内心体验,更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基于知识联通的多维度高数实验设计

数学实验涉及到诸如知识的理解、掌握与应用,数学模型的创建,软件的使用,问题求解的程序设计,实验结果的分析等多个方面[3-5]。数学实验重在过程,但做数学实验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有的学生因做不了或懒得做,而没有真正动手锻炼,这势必会影响实验教学效果。因此,在实验项目的规划设计上要充分考虑知识点的横向关联、纵向关联、理论与实际应用的关联、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学生的兴趣度等不同维度,精心设计高等数学实验项目,并采用一些必要的手段让学生真正动手,以保证数学实验教学的质量。

高等数学实验教学模式主要区分为案例教学、模块化教学和竞赛项目驱动的实验教学。案例教学一般采取“提出问题涉及到的知识问题建模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工具问题分析与求解实验总结实验心得”的框架;模块教学一般采取“知识模块内容提出问题问题建模问题分析与求解实验总结实验心得”的框架;竞赛项目驱动的教学一般采取“竞赛题目问题分析涉及到的知识问题建模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工具问题分析与求解实验总结实验心得”的框架。其中,竞赛项目驱动的教学旨在利用计算机和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要求最高的实验项目,例如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

基于上述实验教学模式,我们在设计实验项目时,主要区分为如下类型:演示性、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和创新性。演示性实验的基本方式是教师演示实验过程,展示数学中抽象的知识,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验证性实验一般采用“已知―验证―应用”的教学模式,学生们用实验验证已学过的数学原理、概念或性质;综合性实验主要是实验内容涉及数学中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创新性实验旨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项目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实践的能力。

二、网络平台下高等数学实验的教学模式

网络作为新兴的信息载体,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使用习惯,在网络平台环境下开展多维度、多层次教学与实践,更能加强师生交流互动的亲密度和参与度。

(一)建立高等数学实验资源库

网络平台具有两点优势:第一点是不受时空限制的交流互动,第二点是超大存储空间。除了自行设计开发的实验项目外,还可以将国内外的实验教学资源整理收纳在资料库中,方便学生自主下载学习。我们设计开发的网络平台包括数学实验项目、实验演示、数学实验资源、实验报告上传和在线提问等功能模块,拓展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形式更为自由,有利于学生全方位、综合发展。

网络平台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而且也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性与协作性学习。例如,在导数、微分方程、无穷级数的求解中,可以用计算机软件来研究学习。在网络平台的环境下,学生可以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知识,学会使用常用的计算机软件和数学软件,主动去求知、探索、协作和交流,从而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而加深对数学抽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互联网+”背景下的“第二课堂”

除了网络实验平台外,微信、QQ等社交软件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为学生不受时空限制的数学实验学习和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智能手机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各种数学软件的出现使数学实验和数学实验教学的开展具备了良好条件,计算机、手机及互联网成为现代技术人才的主要工作环境,为“第二课堂”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近几年,应用型院校参加“全国数学建模大赛”的数量增速很快。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都强调以学生动手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数学建模是让学生学会利用数学知识和计算机手段来解决各种实际间题;数学实验是指从问题出发,借助于计算机和数学软件通过学生亲自设计和动手,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实验中去学习、探索、发现和验证数学规律。基于竞赛项目,学生成立的数学兴趣小组发展很快,“第二课堂”也越来越普遍。

三、结束语

提炼合理的高等数学实验项目体系,搭建数学实验网络平台,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探索和创造的欲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为自己动手实验、观察发现、猜想验证、合情推理、动脑设计的过程,使学生能够理解与掌握高等数学中较为抽象或复杂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新时期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谢治州,罗晓宾,罗琼.国内高校数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与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26).

[2]张晓强,陈渝芝,赵振华.构建重庆理工大学高等数学实验课程体系的立体规划[J].教育与人才,2010,(07).

篇10

1 智能手机对技工院校课堂的冲击

近年来在技工院校中,拥有手机的学生基本上已达到了100%。技工院校学生多数是中考、高考的“落榜生”,自学能力较差,多数带有厌学的情绪。智能手机的普及,往往导致他们上课手机不离手,更加的无心听讲。课堂上静静的玩手机“低头一族”,已成为技工院校课堂上屡禁不止的一道“风景”。长期如此对教与学双方都造成极坏的影响。智能手机俨然已成为技工院校课堂上,教师最大的挑战,被许多学校和教师视为不受欢迎的“第三者”。

如今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手机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迅猛,成本越来越低廉,同时智能手机应用于学习和教学的方式,也越来越丰富和便捷。笔者认为与其把智能手机堵截于课堂外,倒不如主动“迎接”其进入课堂,使其成为技工院校课堂的重要补充。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教师传统的授课方式一般是先演示一遍,学生通过上课观看后,自己再实际动手练习。但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接受能力参差不齐,会出现很多学生跟不上学业,从而发展成厌学的情况。如果在课内和课外利用手机下载慕课、微课,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能很好地解决了离线无法学习及便于重复温习的问题,也可以方便的与教师进行交流解答疑问;把手机转变成教学和学习的好工具,可谓一举两得。

可以说智能手机为标志的移动互联网,一方面对课堂教学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又给我们技工院校的传统课堂带来了新思路。它必将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定会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2 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在技工院校教学中的应用

1)课前知识传播

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很好地实现了“千里眼、顺风耳”的功能,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大大促进了人与人之间交流联系的便利性。借助智能手机,教师以及学生可以很好地实现课前知识的传播以及预习工作。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通过QQ、微信、Edmodo等组建一个师生社交学习平台。通过学习平台,教师课前可将课堂授课内容进行上传,要求学生下载学习并提出疑难问题。教师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疑难问题进行收集整理,有针对性地在课堂上讲解,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及质量。

2)课上知识内化

由于学生通过智能手机进行课堂知识的提前预习以及和同学、老师之间的探讨,对该课堂的知识要求有了一定基础的理解;因此,教师在课堂中的授课会更有针对性,大大提升了学生在课堂中对授课内容的内化能力。另外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的引入,还可以使到课堂纪律管理更加轻松,并能很好的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兴趣。比如借助智能手机利用“课堂派”的网络平台进行课堂管理授课,能大大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同时学生又能欣然接受。“课堂派”的课堂管理在国内已被很多学校采纳。又比如,可以通过“Kahoot”制作课堂限时问答游戏,让学生从游戏中愉快学习,同时教师可收集相关数据供教学之用。“Kahoot”可以把学习过程游戏化,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这些都是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能在课堂提升学生内化知识效果的方式。

3)课后测试评价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反馈是教师教学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传统课堂中,教师会通过随堂练习、测验等方式进行,基础差的学生在测试环节中往往会觉得厌烦甚至逃避完成,教师一方就容易气急败坏、劳心又劳力。

借助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可以使得在评价环节中师生双方都变得轻松愉快。它的基本方式是将测验的试题及时上传让学生进行自主测验,比如可用“课堂派”、“问卷星”等这些第三方开发平台,实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验,甚至是对教师教学成果的及时点评。第三方学习软件的引入,不仅可以实现对学生课后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检验、测试以及评价,还可以为教师节省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由于这种评价方式灵活、新颖、有趣,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3 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在技工院校教学中的优势

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很明显,主要表现在:

1)学习信息及时便捷传递

借助智能手机,教师传达的教学内容能够及时、快速的传播,方便学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同时,教师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智能手机实现一对一甚至一对多的专门辅导和交流。

2)使师生交流更接“地气”

在网络的环境下,学生的学习状态是较为轻松的,这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学生在网络环境下,会觉得教师再也不是在教坛上的居高临下,会觉得与教师处于较为平等的位置。学生会较为快乐、积极地参与讨论,即使是不善于言辞的学生也会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也可以通过语音、文字、图片,甚至视频的形式,快速解答学生的问题,为师生沟通搭建了一个新的,更为广阔的平台。

3)促使学生把手机用在学习上,发挥其正面作用

技工院校学生大多数入学前基础差、厌学情况严重,用手机上网、娱乐是他们用来逃避学习的首选。通过把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引入教学,不但可以端正学生对手机的态度,还可以促使学生把手机用在学习上,使手机发挥“正能量”的作用。同时,还让学生享受到移动学习带来的便捷与实效。

4 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在技工院校课堂中的局限

当前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的应用还不成熟,同时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利用不好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许多学校还在摸索中前进。它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1)学生会过于依赖网络

很多学生习惯用智能手机上网搜索答案,长此以往碰到任何疑难都会习惯性地去上网找答案,而不会积极思考。另外学生会给自己一些心理暗示,“手机上有课程可以下课后再去看,再去学习”。然而技工院校学生的升学压力极少,大部分学生自律能力差,不一定会在课后积极地利用智能手机学习。

2)移动学习资源不足,易受干扰

目前,国内关于技工院校学生相关课程学习的网络信息资源不是很充足,近年开始流行的“微课”、“慕课”等一些学习资料都是大学的课程居多,很少有适合技工院校的学习资源,移动端口的学习资源严重不足。另外学生在借助智能手机进行学习资料的查询和浏览时,往往被其他五花八门的信息吸引了眼球,也包括那些不良信息,反而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极大的干扰。

3)智能手机的利用和限制处于两难局面

由于技工院校学生的自律能力差,而智能手机的娱乐性又强,很多学校考虑到这一点,对于学生智能手机的使用进行了禁令,甚至在网络使用也设置了一定的限制,更加不会开通免费的wifi网络给学生。为便于管理,很多学校会采取“一刀切”的拉闸方式限制学生手机上网。如此一来,就会给想利用智能手机开展“互联网+课堂”的教师造成很大的障碍。

5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