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堂的优势和缺陷范文
时间:2023-09-04 17:14: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课堂的优势和缺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智慧课堂设计缺乏科学性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智慧课堂主要通过网络进行学习资料的上传,给学生打造一个类似于图书馆的小型学习空间。但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此种方式并没有在网络环境下发生太多的变化。虽然网络学习空间为学生学习资料的获取和传递提供了便利,但此种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直接交流。
1.2智慧课堂实施过程的不足
网络学习空间具有自身的优越性,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教师只是将网络信息上传到网络空间上,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学活动的开展并没有与之结合起来,也可以说网络学习空间这一资源没有被充分的利用起来,所以其对智慧课堂所起到的辅助作用是很不明显的。
1.3智慧课堂评价方式的缺陷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智慧课堂在结束之后,教师要将自己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反思进行资料上传,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资料上传过于形式化,没有利用网络学习空间进行课堂过程的记录和交流,所以学生对课堂具体情况的了解不够全面,也无法借助教师的教学反思进行学习方法的调整,所以评价形式的缺陷就导致智慧课堂的构建成为了空谈,取得实际效果很不明显[1]。
2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的教学策略
2.1智慧课堂设计以智慧型人才培养为目标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智慧课堂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上,最重要的是培养智慧型的人才,引导学生能够自由自主的利用学习方法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网络学习空间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资料,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也能够丰富教师的教学资源,创新传统的教学形式,使数学课堂教学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2]。因此,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设计智慧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小学生身心发展尚不健全,存在很大的情绪波动,而小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性,也要求智慧课堂的构建要遵循小学生的身心特征,给予不同学生不同的需求,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变化,这样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3]。例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这节课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上传一些实际生活中人民币的实际应用知识,让学生意识到人民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如:教师可以首先复习拆分的知识:2里面有()1;5里面有()1;10里面有()1;10个10是()等知识,之后出示具体的1元、2元、5元、10元钱给学生看,并提问:
①这一张纸币的面值都是多少?
②这几张纸币都是什么单位?
③2个1元是几元?可以用哪些面值的纸币来替代?5个1元是几元?可以用哪些面值来替代?
此种方式突出了人民币的实用性,实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统一,符合智慧型人才的构建原则。
2.2智慧课堂实施以设计问题为导向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除要发挥网络学习空间的优势,还要通过问题设计和任务教学的形式进行课堂过程的实施,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4]。但是在问题和任务的设计过程中,要与小学生现阶段的身心发展相应,以免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性受到阻碍,从而对问题产生更多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学生思考和想象的意识,以免使学生落入到思维僵化的窘境中。例如:在学习“角的度量”这节课时,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欲望。
①请学生自主画角,谁画的角大?
②思考量角时要用什么?
③角的的度量器是什么形状的?在量角器上面你观察到了什么?
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是通过一步步的问题设计,学生逐渐认识了量角器,会使用了量角器,完成了角的度量,学生的智慧也一点点被开发和激化,这对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是非常有利的,从而有效的推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
2.3智慧课堂要坚持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在目前学前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主要体现在以网络为核心的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上,其不仅能够改善传统课堂的枯燥乏味,也能够通过直观、形象的优势生动展示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现阶段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这对于小学生一生的学习和成长都是非常关键的。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优势不言而喻,但是在其实际的应用中效果并不完美,还需要小学数学教师探索更加具有趣味性、适合性、简单性的应用方法,以此来呈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另外,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可以借助网络学习空间中的丰富资源、创新形式改变传统数学教学的弊端,但只有网络学习空间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式为其提供支持。因此,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要充分利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合作竞争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的科学构建,最终实现使小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升的目的。
篇2
一、?智慧引领,使生成更具引力
读懂文本,不仅要悟遣词造句之妙,还要悟布局谋篇之美,更要悟字里行间蕴含着的情、理、意、趣之味。因此教师智慧的引领,读懂文本这样的生成才更具吸引力。
我在执教《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时,板书课题故意将“励”写成“立”,这时有学生提醒我,“励”字写错了!于是我随手用彩色粉笔在“立”字处改成了“励”。
借此机会我提问:“励志”是什么意思?有学生回答“励志”就是“立志”的意思。我继续追问“励志”和“立志”意思一样吗?学生都说一样。既然如此,我们何不把题目中的“励志”改成“立志”,这样岂不更容易理解一些?我的这一个问题抛出,进一步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通过反复阅读和小组讨论,孩子们觉得不应该把“励志”改成“立志”,“励志”的意思比“立志”更深一层,是“为了实现某一志向激励自己刻苦努力”。而徐悲鸿的志向是什么呢?当然是成为一名画家。是什么力量激励着他呢?是因为他受到了外国学生的侮辱,他要为中国人争气,让别人见识一下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人!所以,题目中只能用“励志”而不应该用“立志”。听着孩子们对课文这样深刻的体悟,我的内心泛起幸福的涟漪。
课文是敞开的文本,只有智慧地引领学生亲历阅读过程,走进文本深处,感受语言的色彩,触摸作者的心灵,体验文本的情感,尽情地读,大胆地说,自由地想,欢快地写,不断感悟实践,才能充分体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上述案例中教师智慧的逐步引领,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体验,便达到了阅读的最高境界。
二、?智慧引导,使生成更有魅力
教师与学生对话,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经历、文化素养不同,目光及视点各异,很可能会出现“愚人看鹭,聪者观雪,智者见白”的个性差异。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教师不必回避。学生暴露错误,不正是教师了解学生思维的突破口吗?如果以此为契机,进行教学资源的艺术开发和利用,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次课外阅读课上,我给学生读故事《有裂缝的水罐》。听完故事,大家开始述说故事留给自己的思考、启发。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好水罐不如破水罐,因为破水罐既运了水,又浇了花,功劳比好水罐还要大!”发言的学生振振有词,又有几个学生连声附和,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同学们各抒己见,议论纷纷。
学生对寓意缺乏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怎么办?能把这个“错误”演绎成“美丽”吗?稍稍犹豫了一下,我笑着征求学生的意见:“我们来开个小小辩论会,怎么样?”几分钟后,二十多位学生陆续走上讲台,分左右两边站好。辩论开始。偶尔我也插上一两句。有的学生从左边跑到右边,有的学生从右边跑到左边。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辩友”的启发下,打破了原来的思维,不断地修正、完善自己的思想。他们终于明白,评价事物要多找几个角度,这样的评价才是全面的,公正的。
随着辩论的展开,彼此思维的不断碰撞、融合,新思想诞生了。一名小个子男生说的话我至今铭记:如果你有什么缺陷,不要自卑,因为换一个角度来看,它很可能就是你的优势。你需要做的事情是:想办法将自己的弱势转换成优势。
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意外”,不应看作是坏事,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意外”,变学生的错误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资源。通过师生、生生的思维碰撞,帮助个别学生解决思维过程中的障碍,使不同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提高。
三、?智慧引申,使生成更有活力
新课程观认为,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实施者。课程具有生成性、开放性、动态性、实践性等特点。文本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与教师开展各项学习活动的载体。文本的内容、价值取向等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过程的推进,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在新的课程观的指引下,教师与学生有必要对现有教材做有效处理,智慧引申,以互动生成的先进理念挑战文本,超越文本。
教学《槐乡五月》时,老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今天,我们要一起去五月的槐乡游览,一路上,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尝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待会儿把你最想说的与大家分享。”这样一问,把“课文写了槐花的样子、香味,槐花饭、槐乡孩子……”如此机械的初步感知变成了真切的“欣赏”景物:“我看见槐花真美!”“我听到槐花间蜜蜂在嗡嗡地唱歌,还有孩子们快乐的笑声。”“我尝到了甜甜的槐花蜜,还有那槐花和槐花饭,快把我香醉了!”……
在初步的感知之后,再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感官去诵读、品味文本的字词句。最后,播放槐花图片,让学生比较图上的槐花和诵读课文、用想象看到的槐花有何不同。有学生说:“图上的一树槐花很美,但我在课文中看见槐花一大片一大片,五月的阳光下居然有这茫茫的‘雪’,我都以为在仙境中了!”“图上的槐花美,但我看到的槐花喷香喷香,我都浸在香海中变成香人了!”……此时,语言符号所描绘的画面在孩子们心中活了起来,他们也真正感受到了阅读带给他们的美感和。
篇3
关键词:多元学习;高效课堂;内涵;特征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4289(2012)04-0050-03
“课改改什么?改的就是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1]新课程改革,客观地要求实现教师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多元化,以期取得最佳课堂教学效益。多元学习是学生在教师多元教学法的引导下,在学习过程中有机整合多种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教学方式的多元化是从学生学习方式的多元化来体现的。推进多元学习的最终目标是构建高效课堂。
一、多元学习的价值追求
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它是指在高效教学的基础上,师生双方达成教学目标效率最高、完成教学任务效果最好、课堂教学效益最佳并指向学生发展的课堂。高效课堂的实现,有赖于多元学习,即师生双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机整合多种教学方式,高效获取学科知识,形成学习能力,生成教育智慧。
多元学习在教师课堂教学环节上表现为“导学、讲解、评价”,在学生课堂学习环节上表现为“预习、展示、反馈”,在学生学习方式上表现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它的价值在于:
(一)追求教学目标的达成
从目标教学角度,基于高效课堂追求的多元学习应包括实然目标和应然目标两个方面:
第一,实然目标是对课堂教学时间的高效利用。要实现课堂的实然目标就必须把课堂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充分发挥课堂45分钟的时间效能。唯此,才有可能把学生从时间加汗水的应试模式中解救出来,让知识在对话交流中生成,让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活动过程中形成,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成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成长。
第二,应然目标是学生终身发展能力的形成。要实现多元学习的应然目标就必须把学习的自还给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听讲为主讲,变学会为会学,实现课堂“质”的提升。
(二)追求学习能力的形成
对学生而言,素质教育的主要素质是学习能力素质。学生只有具备学习能力才能减少对“教师”和“教”的依赖,真正实现“自主”,才会高效学习。唯有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追求学习能力的形成,学习的过程才会充满生命的律动。
(三)追求教育智慧的生成
高效课堂把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加以实化,超越原有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而上升到通达智慧的层面,实现教育的“四维目标”,即教育智慧的生成。传承人类文明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严格说来,靠的是智慧。假如课堂只能给予学生知识却最终形不成智慧,那课堂即便能够满足“三维目标”,仍然是有缺陷的,而基于高效课堂的多元学习恰好能较好弥补这个漏洞。
二、多元学习的基本特征
(一)整合性
整合性指任何高效的课堂教学都是多种有效的“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的整合。整合性是基于高效课堂追求的多元学习的最基本的特征。任何单一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都不能取得最佳课堂效益,只有有机整合多种有效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从而构建高效课堂。传统课堂多采用接受学习的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实,对于课堂教学来说,任何一种真实有效的学习方式均含有接受、自主、探究和合作四种成分,只是不同的学习方式中各种成分所占比例的不同而已。在通常所说的接受学习中,“接受”的成分所占比例最大,而在自主学习中,“自主”的成分最大。教学中可以有组合形式的学习方式,如自主性接受学习、自主性探究学习、合作性接受学习与合作性探究学习等。有效发挥接受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优势,对于高效课堂的建构意义重大。
(二)自主性
自主性是指任何高效的课堂教学都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自主性是多元学习的基本属性和特点。有研究认为,学生取得学业上的进步和成长的先决条件是必须拥有完全的自主。作为学习者,学生可以在别的地方、非核心的地方受到限制,但在核心之处却需要自由。学生唯有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才会激发学习潜能,形成学习能力,生成创造才能。“把核心处的自由还给学生”,彻底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把教师“主导”的教转化为学生“主动”的学,高效课堂才有可能建构。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程度是衡量一节课是否高效的基本标准。
(三)生成性
这里的生成和传统课堂讲的生成是一个词,但却有不同的含义。生成性是指在课堂自然生态下,经由学习者自身或者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人与文本之间的“教学互动”而生成的一个全新的结合体。高效课堂是生成的课堂,是师生情感、智慧、能力的共同投入。与其它社会活动一样,教学互动也有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之分[2]。课堂价值尽在“不可预设”的“现场生成”上,一切预设应服务于现场,而不是服务于预设。判断一节课题是否高效要看师生在课堂上互动的温度、拓展的宽度和生成的高度。
三、基于高效课堂追求的多元学习方式的构建
(一)构建多元学习方式应因学科而异、因学段而异、因学情而异
第一,因学科而异,构建多元学习方式。由于学科内容和培养目标的对应关系不同,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之间,自然学科内部各学科和人文学科内部各学科之间在课堂教学结构和操作办法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构建多元学习方式应充分考虑学科差异,根据学科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因学科而异”构建多元学习的操作模式。
第二,因学段而异,构建多元学习方式。由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存在差异,基础教育各学段之间,学段内各年级之间客观地存在差距。构建多元学习方式只有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才能收到“高效”的效果。
第三,因学情而异,构建多元学习方式。由于同一班级学生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客观地存在差异,构建多元学习方式必须根据学生不同的智力水平和身心发展的个性特征,在课堂教学的各环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才能收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二)构建多元学习方式应从“惟学”建构教学关系,从“惟生”建构师生关系
第一,多元学习应从“惟学”建构教学关系。生本教育的践行者郭思乐先生倡导让教皈依于学,这是很有道理的。构建多元学习方式,就是要变传统教学关系中的“惟教”为“惟学”,让教服务于学,在课堂上充分保障学生的自力,把核心处的自由还给学生[3]。教是为了不教。只有教师放手,学生才能学会走路。如果不明确课堂价值取决于学得如何,那么学的主体则只能屈从于教的主导,学仍然无法得到落实。
第二,多元学习方式应从“惟生”建构师生关系。课堂最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学生。构建高效课堂追求的多元学习方式,就是要变传统师生关系中的“惟师”为“惟生”,也就是教师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只有一切“惟生”设计教学活动,展开教学进程,进行教学评价,课堂才有可能实现李炳亭先生所描绘的“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三)构建多元学习方式应功在课前、力在课中、效在课后
高效的课堂是将课堂45分钟向前后延伸,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环节构成的一个整体。构建多元学习方式应“抓两头、促中间”,即一头抓前端预习、一头抓后端反馈,促进中间的“开放搞活”。
第一,多元学习方式应功在课前。构建多元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前教学设计环节应详尽下足工夫编制导学案,在集体备课基础上进行二次备课。在导学案研制时应注意备学习目标、备学情、备学法指导[4]。
第二,多元学习方式应力在课中。构建多元学习方式,教师应把着力点放在课堂上,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学习成果,教师进行适时适当的点拨指导,让课堂教学的成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得到体现。
第三,多元学习方式应效在课后。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要看学生一堂课下来取得了哪些进步或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吴刚平教授指出,高效课堂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和教了多少。所以,衡量课堂是否高效的唯一标准就是课后学生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
(四)多元学习方式应注重学习主动、学案主导、问题主线和活动主轴
第一,学习主动就是要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实现由以教为本向以学为本的转变。学习高效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来实现。通过拼时间、拼体力的方式同样可以获得高效学习,但这不是高效课堂所倡导的方式。高效课堂倡导绿色的教学质量观,倡导对学生学习“主动权”的尊重,对学生学习力进行保护性开发,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
第二,学案主导指学案的主要作用是“导”。传统课堂对学生学习的引导比较集中地体现在课堂上,大多数问题要在课堂中解决,“大容量、高速度、高难度”使课堂教学不堪重负,常常顾此失彼。通过学案导学,将教师在动机上的诱导、情感上的梳导、探究上的辅导和学法上的指导等有机融入到学习的各个环节,学生依学案自学时在课前、课中、课后各个阶段都能感受到“无声胜有声”的引导和启迪。
第三,问题主线是指围绕课堂暴露出来的问题,抓住问题“拓、挖、思、悟”,不厌其烦,无限放大,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第四,活动主轴是指课堂教学要围绕“学”动,学习小组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充分的互动交流。
综上所述,基于高效课堂追求的多元学习方式追求教学目标的达成、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教育智慧的生成,具有主动性、生动性和生成性等基本特征,教师应围绕学习主动、学案主导、问题主线和活动主轴,坚持功在课前、力在课中、效在课后,从“惟学”建构教学关系,从“惟生”建构师生关系,切实致力于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让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李炳亭.高效课堂的概念与原理[EB/OL].(2010-06-25)[2012-1-24].blog.省略/libuqima.
[2]岳欣云.教学互动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J].中国教育学刊,2011,(12):41.
[3]韩月红.把核心处的自由还给学生[J].人民教育,2012,(2):38.
篇4
关键词:差异的价值 差异教学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从哲学上讲,不同是绝对的,相同是相对的。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师常常希望学生都一样,一样的听话,一样的勤奋,一样的好学,甚至有相同的基础、相同的智能、相同的思维方式……这样最便于进行整齐划一的教育。可惜,学生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用简单的、统一的方法教授有显著差异的学生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
差异对教学意味着什么?究竟是包袱还是资源?是缺陷还是优势?许多教师把学生间的差异当作一种麻烦、一种缺憾、一种负担,因为差异过大难以组织教学。于是教师千方百计采取措施减少差异,如分快慢班或重点班、实验班,在同一班中同质分组,尽量将成绩相近的学生分在一组。表面看,依成绩分班分组,一视同仁,公平公正,便于因材施教,实质上已走入了错待差异的误区了。
对教育者而言,如能科学地、辩证地认识差异,则差异非但不是包袱,反而是财富;非但不是缺陷,反而是资源。首先,学生间的差异有助于激活课堂。学生个体之间在知识基础、思维方式、个性特征、文化背景、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必须导致课堂教学中面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和见解,各种互不相同、打上鲜明个性烙印的思维相互碰撞激荡,从而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只要教师善于引导把握,差异就不会是包袱,而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可帮助我们开启学生智慧之门,创设活跃异常的课堂气氛。
其次,差异有助于培养个性。学生间的差异正是其不同个性的体现。传统教学只关注知识传授,且是单向灌输,不重视情感态度和个性培养。而个性是创新的前提条件,没有与众不同的丰富想象和敢于质疑的批判性思维,人云亦云,何来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说,个性培养正是从关注差异开始的。
传统教学之所以低效和需要改革,原因之一就是它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假设之上,即用一种方法可以教授所有学生。这个假设的最大错误就是无视学生间的差异,其表现就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均采用整齐划一的简单模式,目标要求一刀切,过程方法简单化,作业评价统一化。
课改已推进多年,但低效教学仍很普遍,需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纠正。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关注差异,正视差异,在缩小差异(知识方面)的同时培育差异(个性特征)。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目标设计的灵活性、层次性
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教学目标面向全体,整齐划一,希望每个学生都达到,这本身就是不科学的。应充分考虑每一个学生的不同情况,目标设计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允许不同的学生达到不同的目标,不追求统一。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智力水平、思维方式各不相同,要求他们都能掌握到相同程度是不可能的。“面向全体”固然不错,但同时不能忽略“面向个体”。全体是由个体组成的,个体才是鲜活的,才是更需要关注和个别对待的,灵活多样、层次分明的多元目标是差异教学的必备要素。
2.教学内容的伸缩性、选择性
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还应有相应的教学内容支撑。也许有人质疑,班级授课制如何能在规定的短暂时间内教授不同的内容。其实,教学内容还是要保持相对统一的,只是对不同基础和智力的学生可以有不完全一致的要求,可以有一定的伸缩性。如小组讨论的深浅、课堂训练的难易等都可以有不同的要求,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和机会,让不同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体验成功。当然,这样做是困难的,这就要求教师正视学生的差异和多样性,并以丰富的教育智慧去积极面对。
3.教学方法的丰富性、启发性
教学方法对不同的学生而言,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如果说,教学内容有很大的教材规定性和限定性的话,教学方法则有教师多样的选择性和自主性。任何一种方法都不可能适合每一位学生。面对差异,教师应在教法的多样性和启发性上下功夫,不同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教法,讲解、提问、讨论、对话、辩论、实验、表演、练习、情景模拟、竞赛抢答……方法千变万化,但一定要针对差异,不是简单的花样翻新,而是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共享差异,因为“差异教学视差异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财富和教学资源,视课堂为学生展示自己独特性的舞台,承认差异,共享差异,以弥补个人经验的不足和视野的局限”。①
4.教学评价的区别性、多元性
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的多样性相呼应,面对差异,教学评价也必须是有区别的和多元的。对成绩优秀和成绩中等以及后进生应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对中等生、后进生应给于更多的激励,对优生则应在激励的同时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当然,何时激励,激励的频率和幅度,这都需要教师精心考虑,同时,评价主体应多元化,除教师评价外,学生、家长、学校领导、社会贤达、知识精英都可以参与。当然,课堂评价的主体仍是师生,课外,对学生作品及所取得的成绩,可以通过多元参与的方式强化和放大学生的成就感,让他们充分体验成功,并以此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奋力争先。
有效教学的关键之一是教学的针对性,而关注学生差异正是教学针对性的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说,关注差异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策略。差异具有两面性,差异过大的确不利于教学;但正常的差异恰恰是可贵的教学资源。差异既然是一柄双刃剑,就需要我们运用教育智慧去兴利除弊。关注差异要注意三个问题:基于差异,正视差异,培养差异。即充分尊重学生原有的个体差异,把差异当作宝贵的教育资源和财富,针对学生差异开展灵活而富有弹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只要我们从差异出发,正视差异,借助差异巧妙地组织教学,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共享差异、共同进步,就能够促进学生有差异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不仅如此,长期坚持差异教学,必能使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得到原有基础上最大、最充分的发展,其个性不是受压抑而是得到合理张扬。各类学生各得其所,实现了最大化发展,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和张扬了个性,这样的教学当然是有效的。
篇5
如何解决这种课堂困境,寻找柳暗花明?我在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经过不断地摸索,努力地发现,不断地总结,有了这样几点切身的感受。我觉得这几点,至少可以让我们能够从容面对课堂上即时生成的问题:
首先,教师要了解生情,成为学生的知己
教师要使课堂充满魅力,从容面对课堂上即时生成的问题,就必须了解学生的情况,和他们交心,做他们的知己。因为每位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习惯和性格特征等都不一样,而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了解学生自身的特点。只有掌握了这些,我们在课堂上才能利用学生的特点,调控教学进程,组织好课堂教学。其次,我们还要掌握学生的学情,注重灵活多变。课堂预设很重要,但更要注意应变。我在上《春江花月夜》这首诗之前,预设好了教案,自以为上课流程很完美,但当上课刚一提到诗题,我发现同学们已经能够背下这首诗了。这时,我马上意识到,如果还按照之前预设的教案上这首诗,那么课堂将会变得毫无趣味,而且肯定也不会有好的效果,更不要说实现高效了。于是我果断改变方案,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语言突出的学生选择把诗改写成散文;音乐感强的学生可以给诗歌谱曲,唱唱这首诗;想象丰富的学生选择为诗配画;……最后,学生不仅深刻体会了这首诗歌的内容,还展示了自我,丰富了对诗歌的感受和体验,同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兴趣也得到了激发,可谓一举两得啊。
其次,教师要深研教材,成为学生课堂智慧的引领者
深入钻研教材,烂熟于心,是教师处理生成环节的完全之策。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和创造者,动态的课堂生成是基于师生互动的结果。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等因素,决定了在课堂生成时难免存在一定的偏颇、缺陷乃至失误,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教师适度发挥作为课堂引领者的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对于学生生成的单一的信息资源,我们可通过追问补充的方式让学生的思维“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对于学生生成的富有创意但表达不清的信息资源,我们应采用重点强调,简要概括等方式让全班同学清晰的感受这一生成性资源的优势所在;对于学生生成的偏离主题且存在错误的信息资源,我们则应通过争论辩错、反思纠错等方式引领学生的思维回归正确的轨道。我们如果不熟悉教材,对教材一知半解,理解得不深入,不透彻,那么对学生生成的课堂资源就不能给予及时的、有效地引导点化,这样,学生课堂生成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我们也不是一个合格的课堂智慧的引领者,这样的课堂就是失败的课堂。
第三,教师要用心关注课堂生成,成为课堂麦田的守望者
生成性的课堂教学,是新课标下教师所追求的理想的教学境界。但现在有相当多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为生成而生成”,形式上热闹,内容上混乱。为求生成而迷失了文本;为求生成而迷失了目标。
篇6
关键词:器乐化音乐教育;兴趣;天才;感官;智慧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传统的音乐教学正面临挑战,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这在今天许多中小学已是普遍现象。学生们把音乐课说成是“无聊至极”、“叫人活跃不起来,没有一点乐趣”、“老套、枯燥,真是太腻烦”、“简直就是我的刑场”。是什么原因使原本活生生的音乐课变得如此尴尬?有一点是我们必须肯定的,单一的、陈旧的、被动地听或唱一些过时、枯燥的内容正抑制着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非常重视器乐教学,在美国学习乐器(包括各类简易乐器)的小学生几乎为100%,中学生为50%左右。朝鲜政府规定每个中小学生都要学习两件以上的乐器。日本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都组织乐器的学习。这些国家的学生音乐素质之高是惊人的。如美国很多中小学生都能演奏交响乐,不少中学生和大学生在听交响乐或看歌、舞剧时能够对照阅读复杂的乐队总谱。
当今世界上已被公认为最先进的中小学音乐教学法,如德国的“奥尔夫教学法”、美国的“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等都将器乐教学作为主要内容,而日本的“铃木教学法”则本身就是儿童器乐教学法。铃木先生认为所有的儿童(只要不是)都可以学好音乐,提高综合素质,而学好音乐则应从学习乐器入手。
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约8000年的原始乐器骨笛是我国发现的最早乐器。骨笛的吹奏方式相当独特,必须斜吹,才能吹出七声音列,因此可以认为这种演奏能力的形成,演奏技法的传授是必不可少的。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乐器是古琴,它已经有了至少三千年的历史,它的传承为器乐演奏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可见我国的器乐教学源远流长,但古琴只在民间文人中传授(家传、师传),真正列入音乐课堂中的器乐教学还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在教育部1988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初审稿)》指出:“器乐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音准和读谱能力具有特殊功效,能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中学《大纲》也指出:“器乐教学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以及音乐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应予以重视。”
将器乐纳入到教学内容之中,标志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此有关乐器进课堂教学的论文陆续发表,它们主要探讨了器乐教学的目的、性质、作用、内容与方法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报告有朱则平的《湖北省中小学音乐学科器乐教学实验报告》(1995),实验结果表明器乐教学的确能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音乐素质、智力、思想品德),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有效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和促进农村音乐教育的发展,并总结出了一套较为系统的中小学课堂器乐教学模式与方法。孙智玲的《器乐教学的实验与研究》(1997)经过三年的动态教学实践,测试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班的各项音乐素质(视唱、音准、节奏、情感)明显高于对照班,促进了学生高尚志趣和完善人格的养成,证明学校开设器乐教学是切实可行的。周海宏的《器乐学习与儿童智力发展研究报告》(2002)以实证方法研究表明“学琴可以开发智力”的说法没有得到统计结果上的支持。虽然如此,每年成千上万的儿童不断地加入到学琴队伍中来。器乐演奏作为一种功能强大、可多方受益的学习活动,被人们普遍认可,而其中开发智力则是最令人企求的。
国家教委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于1995年在海口市召开了全国中小学器乐教学研讨会,会议分析了器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教学目的不清,出现过分重视技术训练的专业化倾向;二是选择乐器不当;三是教学内容偏窄,形式单一。会议对中小学课堂器乐教学的性质、任务以及形式、方法和手段达成了共识:首先中小学器乐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为主要目的的素质教育,而不是以少数学生为对象,以学习演奏乐器为目的,以系统的专业化技术训练为主要学习方式的专业音乐教育。其次,中小学课堂学习的乐器,并非是专业演奏的乐器,而是课堂音乐教学的学具。第三,在教学内容上,要按照集体教学的特点,加强合奏,提高学生对和声的感受和体验,同时应注意把器乐教学与唱游、唱歌、欣赏、识谱知识和视唱听音等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得到全面充分的音乐教育。这次会议是对中小学器乐教学的总结和推广,对更好地开展全国性的器乐教学起重要作用。
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以崭新的价值取向、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彻底改变传统课程“学科中心”、“教师中心”的弊端,建立起以审美为核心、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音乐课程体系。器乐演奏也是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演奏教学如何贯彻执行新的课程理念成为当务之急。
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是时代的主题。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每个学生有条件人手一件乐器,这就使得课堂器乐教学成为可能,而且十几年来发展相当迅速。因此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具体考察学校器乐学习的现状和价值是十分必要的,深入探讨如何在器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和创造的能力,如何使器乐演奏与音乐教育有机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二、什么是器乐化音乐教育
乐器是人类通过音乐表达、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音乐学界一般认为:除人声外用于音乐的发声器具皆为乐器。器乐指用乐器演奏的音乐。器乐化音乐教育指在音乐课堂及课外活动中学习乐器的演奏方法、技能与表现,而非指单纯的聆听器乐曲,因为单纯的听赏器乐曲一般称为器乐欣赏,列入欣赏(鉴赏)教学。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把传统“器乐”教学内容表述为“演奏”,以便与演唱相对应,因此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在音乐教育中强化器乐演奏学习,突出演奏教学的主体地位,从演奏教学中完善音乐教育,用器乐演奏带动整个音乐教育,让器乐演奏在音乐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并非音乐教育器乐化,否定演唱、欣赏等教学领域,演奏教学恰恰需要融入演唱、欣赏、唱游、创造等内容,才能最大限度地取得好的效果,取得成功。所以演奏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从玩乐器的兴趣中学习,从审美情感中拓展教学空间,从音乐创造中提高,从合作中走向成功。遵循“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充分发挥演奏教学的优势,让学生在器乐学习过程中,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表现与合作,学会可持续发展。让儿童成为创造者、表现者、合作者,从而美化人生。
三、为什么倡导器乐化音乐教育
笔者曾对小学生器乐学习状况设计问卷进行调 查,统计表明:①课堂上学生喜欢挑选的乐器是电子琴、口风琴、口琴、小鼓和竖笛,大多数学生希望业余时间学习自己喜欢的乐器,这是器乐教学的有利条件。②绝大多数学生对器乐学习感兴趣、富有热情,他们希望不断提高演奏水平,乐于抽出业余时间学习新的曲子,认为学习乐器不是浪费时间,没有影响功课,因而成为一种日常的学习行为。③大多数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乐器充满自信、感到自豪,喜欢表现与交往,但还缺乏一定的表现能力。④通过演奏乐器学会识谱的人数超过了唱歌,并且大多数学生会背谱演奏,他们认为学习乐器后音乐课的兴趣增加,更有精神,音乐变得容易学了,最可贵的是把表现音乐当成器乐学习的主要目的,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记忆力、想像力和审美能力。所以器乐学习确实对音乐基本功的领悟和开发智力、培养非智力因素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笔者也曾对声乐、器乐、欣赏、创作、舞蹈等学习领域的比较中,对器乐学习的功能价值设计问卷调查,统计表明:①器乐学习是儿童音乐启蒙教育的首选,最初识谱主要得益于器乐学习,而且器乐演奏成了学习音乐本体最重要的实践活动。②音乐欣赏和器乐演奏是培养音乐和人的综合素质的最佳途径。③器乐演奏对一个人从事音乐事业的影响更大,演唱与演奏是人们对音乐产生兴趣的主要动因。所以学好音乐从演奏开始,提升素质从器乐迈步,由此确立了器乐学习应有的价值和地位。
培养兴趣就是培养天才。别看小小的乐器貌不惊人,可是在我们音乐教学中起到的作用还真不小。孩子们对乐器本能的喜爱,使孩子们从“被动”走向“主动”,自觉拿起这陌生的学具,使他们的音乐生活得到了更大的丰富和满足,使他们有了发挥自己才能的天地,有了尽情表现自己的舞台。因而器乐演奏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调动了每一个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特别是调动那些嗓音条件不好、处于变声期、听觉有缺陷的学生的学习热情,满足了学生自我表现、自我尊重的愿望,为孩子们开辟了一条体验参与音乐的新航道,成为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他们今后渴望献身音乐事业奠定了天才的基础。
训练感官就是开发智慧。人的智力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脑的开发和利用。人的大脑是高度组织起来的最复杂的物质,据心理学家对裂脑的研究发现,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功能是有差异的:大脑左半球承担语言、数字和其他分析功能的抽象思维等任务;右半球通常承担处理空间图形、识别形象和艺术等形象思维的任务。实践证明,器乐学习可以促进人右脑的发展,无论是键盘乐器、管弦乐器还是打击乐器,无一例外都需要左右手的协调配合,都必须在同一时间里完成读谱、处理乐曲的力度、速度、节奏、音准等多项活动,从而为右脑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左右脑能够均衡发展,使人变得更加聪明,达到“一心二用”乃至“一心多用”的效用。
根据心理学的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有意识的反应。当代著名学者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看来:一个智慧行为是一个生物体本身在现存条件下能够产生的最适合于其生存条件的行为,即人的智慧是机体适应环境的手段。换句话说,智慧就是生物体能最有效地应付环境,在客观现实条件下创造最佳生存条件的品质、能力。因此凡是刺激人体感觉器官发展的训练活动都有利于智慧的开发。因为它们加强了人体对外界环境的应付反应能力,增强了机体的灵敏性、准确性和判断力。在演奏乐器时有效地训练了有关肢体的运动神经及肌肉进行协调合作的控制能力,即控制音高、音强、节奏、速度、音色、音量等方面的能力。活生生的器乐学具,看得见摸得着,与富于想像和情感的音乐完美结合,这种学促进了听觉、视觉、身体觉的反应水平,因而促进了智慧的发展。不仅如此,小小乐器还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大大增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默契。通过长期的器乐学习,又培养了一个人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自信心、责任心和团队合作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非智力因素因而得到前所未有的一贯训练。所以说在孩子综合能力及人品素质等方面的培养上,演奏教学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真是让人受益终生。难怪人们说:学琴的孩子不会变坏。
篇7
中图分类号:D52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智力落后教育目标中提出:“从智障儿童身体和智力特点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和训练,有效地补偿其智力和适应行为的缺陷。” 当今社会已进入高速的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计算机的应用已逐渐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普通中小学都在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育改革和创新。把信息技术运用于特殊教育教学中,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智障儿童与普通儿童一样享有接受先进科学技术教育的权利,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受到教育和训练,促进他们身心发展和缺陷的补偿。缩短他们与普通儿童的差距,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以适应社会生活。计算机教育将以其特有趣味性、形象性和交互性在智障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信息技术教育在智障学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面对自己的教育对象,智力发育迟缓、接受能力低下、注意力难以转移、抽象思维难以形成,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课件做为资源,以辅助课堂教学为主体,全面启动信息化教学工程,积极开展教育创新,将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表现出极高的情趣。智残学生由于大脑受损,学习中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兴趣狭窄,只有善于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达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在教授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时,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向学生展示生动的画面: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它勤劳善良,用自己的双手造了一座漂亮的小房子,教师适时点击课件,出示了由“长方形、正方形及三角形”等多种图形组合而成的“小房子”时,问学生:这座“小房子”漂亮吗?它是由哪几种图形组成的?学生们立刻被鲜艳的画面吸引住了,对认识图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愉快地参与着教学活动。生动的故事,鲜艳的画面,使智残学生从被吸引到产生迫切学习新知识的愿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生动形象,突破重难点。
重难点是否突破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智障学生的思维特征是直观具体不连贯的,他们认识的事物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实物组成的,概括能力低下。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将复杂的现象,抽象的道理,难以表达的语言用模拟仿真的手段逼真地表现出来,为智障儿童建立完整全面的直观表象,有效地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帮助智障儿童拓宽视野,提高能力。如在教授《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当智障儿童看到画面中小蝌蚪闪烁的“大脑袋、黑身子、长尾巴”逐渐演变成“四条腿、宽嘴巴、大眼睛、碧绿的衣裳、雪白的肚皮”的小青蛙时,他们很快就理解描述蝌蚪和青蛙外形的语言,很容易地在头脑中再现出这种动物成长的过程,成功的化解了教学的重难点,同时,也有效的培养了智障儿童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3、模拟仿真,补偿缺陷。
智障儿童观察力差、表象浅、再现不稳定、想象力不足,这些先天条件的限制,使他们的智力开发受到极大的限制。多媒体技术能够把声、形、色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变抽象的思维为形象化演示,让智障儿童从直观感知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降低了理解的难度,拓宽了思维的广度。例如:教学“5的组成",在活泼有趣的音乐伴奏中,把智障儿童引入美丽的大自然,屏幕上开出4朵鲜花,再闪烁着开出1朵鲜花,这时引导智障儿童理解“4和1组成5”,接下来,屏幕上出现了3只蝴蝶停在鲜花上,然后又飞舞着出现2只蝴蝶,再次引导智障儿童理解“3和2组成5",就这样,智障儿童在直观具体、模拟仿真的实物演示下,学习了抽象的数学知识,提高了概括能力,有效地补偿了缺陷。多媒体的介入,给我校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优化了教学结构,提高了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信息技术活动促进智障学生的身心发展
由于各方面的缺陷,智障(包括自闭症与学习障碍)学生,不论在学习或日常生活表现,跟一般正常发展的孩子比较皆有显着的差异。通过系统、完善的训练提高他们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掌握一技之长,为其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基础。
篇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打造高效课堂的呼声越来越高,陈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已经被时代所淘汰。通过几年的课程改革的实践摸索,我觉得新理念就是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交流中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学生处于主动状态,教师在课堂上关注的是每一位学生,关注的是学生的一切,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教师精心组织和指导下的学习,通过小组的互助,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尝到合作成功的喜悦,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所以结合一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将我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中的点滴与大家分享。
一、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
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是: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在讨论中要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不同形式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在组建合作小组时,要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我以4人为一组,按学习能力的强弱、语言表达能力强弱等进行搭配,在这基础上,再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等因素,进行适当的调配,从而将一个班级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合作学习小组。这样既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有利于组内成员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又便于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赛,公平竞争,发掘小组的群体智慧,实现优势互补。
二、培养组长的组织能力
在建立小组之前,先提出当小组长的要求、职责,然后实行民主竞选,或毛遂自荐,或我来试试看等办法产生小组长。培养小组长关键在于培养他组织小组活动的能力,如怎样进行预习检查,怎样组织讨论,怎样提问同学,怎样指挥操作等领导小组协作互助和掌握小组的秩序等,尤其要关心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向老师汇报情况要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同时,要树立小组长的威信,并教育他们在偶尔犯错时,要勇于自我批评改过,消除同学间的意见隔阂,这样更有利于小组合作,有效地调动团队精神力量。有一个得力的小组长,是开展合作学习的重要保证。这样小组长的作用明显体现出来了。大多数小组长工作十分认真负责,他们负责检查本小组每天的作业,组织本小组的每个组员在讨论时都要发言,课堂练习也由小组长组织批改、订正。同时小组长还负责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的评比,认真负责的组长多加分,这样就有效地激励了每个小组长的上进心,也增强了每个组员的集体荣誉感,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纪律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三、科学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预习
要实现高效课堂,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因此我教给学生六步预习法,第一步:默读一遍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第二步:圈出生字,词语。并给课后的生字标上拼音,组词。读三遍。第三步:标出自然段。第四步:再读课文三遍。第一遍默读,第二遍小声读,第三遍大声读。第五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标出不懂的地方。(或提出不懂的问题)第六步: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了解字义。让学生跟着我提供的方法进行预习,再配合具有实效的评价体系,久而久之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并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四、科学高效的组织学生参与课堂合作
小组讨论要给每个学生创造一个想一想、说一说,试一试的锻炼机会,使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敢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例如在讲《葡萄沟》这一课时,我没有象以前一样按部就班的讲,而是抛出“为什么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再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步骤,通过学生自己阅读课本上的相关内容,把自己阅读后的答案相应地找出来,再和小组成员交流分享。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极大的调动起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其中,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在“质疑”和“辩论”的过程中,及时暴露学生知识、技能的缺陷,再借助集体的智慧,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思考、交流,充分展示自己和集体的力量,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实践者,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经过这一学期的实验,已经初见成效。我觉得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增强了,思维变得更加的活跃了,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初步具备了合作完成问题的能力。另外,小组合作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了主动学习和创新的机会。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同学们及时展示自己的机会,因为未来的社会竞争更加激烈,心里会嘴上却说不出来,是适应不了这个时代的,所以同学们急于想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地给予这个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样不仅学习上有了自主性,在性格的培养上也会有一定的帮助,让他们敢于在人前表现自己,敢于说话,锻炼自己,从而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的一种能力。
总之,学生在以教师为主导的前提下,有效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大大的提高课堂效益,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让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伴着新课改的深入,焕发出应有的生命活力! (上接第44页) 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以及人们当时的生存状态和文化精神追求,对青少年人文素质的提高都有极大的作用。学生按自己的眼光去判断,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不管选择什么名著,只要乐于阅读,善于阅读,都能从中摄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对名人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名人传》《童年》等作品;喜欢探究动物的学生,可以读《昆虫记》等作品;喜欢旅游的学生,可以读《格列佛游记》等作品。
四、让学生的名著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篇9
一、教师考核评价指标不完善
目前,许多地方用量化法考核教师,各学校出台量化评价方案,用分数给所有教师排名,以此作为评优、晋级、晋升的依据,但由于评价指标不完善,导致名师名不符实。真正的名师不但“德高”“身正”“艺精”,而且
“术业有专攻”,有独特的教学风格;名师更是一位有思想的教师,拥有一定的学术成果。这样的名师,其人格魅力就会成为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教师向他靠拢,教师们会觉得与这样的名师共事是莫大的幸福!真正的名师是在教育园地里自由成长起来的。于漪、李镇西、窦桂梅、霍懋征等名师,无一不是把教育当做自己的终身追求,以教书育人为乐,在全身心享受教育乐趣的过程中,把全部的爱都奉献给了学生,不断丰富着自己的实践,努力钻研教育教学理论,用智慧和汗水,把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有了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出版了有较大影响的教育教学著作,并且获得了教育专家和同行们的认可。如果客观地审视一下许多名师,就会发现他们离这样的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如今,绝大部分名师都是评出来的,评选的主要依据是教育教学业绩、发表或获奖论文、课堂教学水平、课题研究等方面的情况。晋升中学高级教师时的参评名额,也是打分确定下来的,有了参评名额后,许多教师就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顺利闯过评审关;而在全国、省、地各级教学竞赛中,奖牌除了凝聚着参赛选手的汗水和智慧外,更多的则是“智囊团”创新与设计的结晶。
二、教师任用与激励制度有缺陷
一旦“名师”到手,如果名师们不“激流勇退”,让“后起之秀”也有机会“脱颖而出”的话,就会受到同事或明或暗的指责。名师们虽想继续奋进,但人言可畏,只好退一步海阔天空。同时,这些名师长期名列前茅,成为其他教师步入名师行列的“拦路虎”,时间一长,名师与其他同事之间就积聚了严重的矛盾冲突,因而产生了巨大的内耗。
于是。又出现了所谓的“捆绑式评价”,小组里的所有成员都“荣辱与共,利益均沾”。在这样的“利益共同体”里,那些非名师们即使不怎么努力,也会沽名师们的光而获得相同的利益;而名师们即使再努力,最终获得的利益也与其他人一样。时间一长,名师们的激情也就一落千丈了。
三、相关制度缺失
其一是名师管理制度缺失。目前,中小学名师很多时候是一次评定就终身享有,像国家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以及特级教师等都是终身荣誉,还有高级教师,也是终身制――只要上级认定了,即使这些名师今后的工作再随便、业绩再平庸,其相应的待遇也丝毫不受影响。说到底,就是没有专门的管理制度促进名师发展。
其二是名师再成长制度缺失。这也导致获得国家级荣誉后,名师们的追求目标不明、动力不足。
篇10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目前在高校课堂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提高教学水平,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机会,最大可能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应该成为更多高校教师研究的课题。
一、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比较
(一)传统教学的缺陷
传统教学的方法主要是讲述式教学,即教师通过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从教学过程看,通常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处于“知”的地位,主宰着课堂,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状况。从教学条件上看,讲授的条件一般都是黑板加教鞭,教师对课程的提纲、重点可以通过板书形成提要的形式,利于学生理解记忆。这种方式对一些理论的课程讲授还是适合的,由于工科的课程通常涉及一些结构图、原理图甚至设备的组成图,对于这些内容,黑板的展示能力就相当欠缺了。从教学内容上看,由于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板书、绘图会花去大量时间,使得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实际教学的内容并不多。目前各高校为了增加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压缩了理论课程的时间,如果单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
(二)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教学方式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的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堂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学生接触的课程外延更广;二是教学手段生动活泼,不再使用或可大幅度减少使用原先单一的板书文字和手绘图形的方法,改为结合彩色文字(可以起强调、突出作用)、动画作图、背景声音解说、录像播放等,更易吸引学生注意力,并且能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三是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从书写黑板中解放出来,课堂的有效时间大大增加。
(三)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但在目前的课堂上,也出现了值得注意的问题。首先,由于制作多媒体可以采用各种方法,很多教材也有配套课件,有些教师在课前没有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对课件的内容也不够熟悉,结果是教案好看了,内容丰富了,学生却由于授课过程过于枯燥而无法学到应有的东西;其次,课件如果运用多媒体讲授,因为是事先做好的课件,步骤就被省略了,即使利用动画使得推导过程一步步显现,学生也不容易跟上,学生很难提起兴趣,更不愿意动脑子自己去做,教学效果就不那么令人满意了。
这些问题的出现,其实主要的原因是很多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了讲授的功能,受课件的影响,显示不出教师语言应用的风格,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教学方法与技巧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理论知识对现实事件进行理解、分析。多媒体教学只是达到该目的的手段,因此其内容必然既要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也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相联系。在多媒体教学中只有更熟练应用各种技巧,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精心制作课件,提高有效信息量
教材的内容往往是面面俱到的,具有客观性、规范性的特点,而教师在讲授时,要将大纲要求的重点、教材内容的难点系统地体现在多媒体课件中,投影的内容可以充分反映教材的客观内容、论证逻辑和结构,有助于讲解;课件制作具有可复制性和可重复性,教师可以把更多时间和精力应用于研究教材上,还可以组织教师多人备课,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制作出适合教学的课件。
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信息量,课件的内容应该是:包含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包含教材规律性、实质性、关键性的东西;利于就内容可讲授教材的新意、寓意及教材背后隐藏的、学生看不到的东西;可以通过授课过程,知识编排的分析,讲授教材学习方法、研究方法、创造方法,讲科研的新成果;在高等教育中,还要及时补充科研新成果、教师的研究方向、科技动态等,也要介绍一些科学的横向结合知识等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信息量大、容易更新等特点,适当地改进课件内容。
(二)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方法是智慧的象征。传统的教学偏重于传授知识,现代教学强调思维方法培养。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有意识、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传授思维方法,并教育学生在听课中,接受教师知识的同时,自觉地学习教师的思维方法,如教师如何提出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全面辩证地认识问题;如何改变角度和从多个角度论证问题;如何运用恰当的比喻、举例,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深入浅出地阐述问题;如何进行科学预测,方法优化、对比反思等。由于多媒体教学省去了教师大量板书的时间,教师可以充分照顾学生的特点,调动其课堂积极性,将这些方法都应用到实际课程的讲授中去,挖掘学生智慧的潜能,这无疑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发展、延续和补充。
(三)注重取“传统教学”之长,弃“多媒体教学”之短
传统教学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对教材内容非常熟练,在课堂上对教学技巧运用自如,能充分利用语言之外的、可意会而无法言传的,如眼神、走动、手势、停顿以及心照不宣的幽默、点头这些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信号,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影响学生的人格。
很多多媒体课件在制作时为了能充分体现教学内容,将书本上的大量内容全部投影在屏幕上,教师在授课时受到这些内容的束缚,无法自如地应用其他的教学技巧,相反,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顾一张张地翻页,对课件内容也只限于大声朗读,在上课的过程中,渐渐地形成按部就班、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这是有违多媒体教学目的的。
在多媒体教学中要注重取“传统教学”之长,弃“多媒体教学”之短,即在制作课件时充分设计教学过程,将必要的内容投影到屏幕上,更多的说明、补充、重点、强调等都通过教师的语言来体现。当然,只有当教师对教材滚瓜烂熟、脱口而出时,才有教学灵感和艺术,才能更好地体现语言的力量。
因此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教师要付出比传统教学更多的精力,才能将这种优秀的教学方式的优势完全发挥出来。
(四)注重学生特点,创造相容环境
教学中没有波澜的平铺直叙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而且这种单调死板的教学是抑制智力发展的。在多媒体教学中,课件内容详细,有的教师为了操作方便,喜欢坐在电脑前讲课,学生不能看到教师的表情和动作,感觉不到教师授课的激情,很容易产生厌倦心理,影响教学效果。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巧妙应用提问、讨论、发现多种教学方法,把教材的重点、难点分解成若干相对稳定的知识单元,通过一定的由浅入深的问题,激发矛盾,推动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使学生以发现知识的姿态来学习新知识,允许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和教师进行讨论,使学习的外向动机转移,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客体地位为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提高教学效果。
(五)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高校的课程较多,同一门课不可能每天都有,特别是专业课,有时一周只有一次课,学生如果不复习,一周后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就会大打折扣。指导学生自学,是对多媒体教学的一种重要辅助。有些教师讲完课后就离开课堂,下次上课直接讲新课,新知识和旧知识没有一个衔接过程,学生学了后面忘前面,学习兴趣就会降低。指导学生自学是学生获得真知、回味消化知识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指导学生自学要根据学科不同、目的不同来进行安排。在组织自学时,要先提出明确的自学目标,这些目标可以是与书本有关的原理性知识,也可以是关于某种技术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或者是某些重要的事件中包含的与本课程相关的知识等。指导学生通过自学,巩固课程中的相关知识,拓宽知识面,并学习从当今如山如海般的知识面前筛选出对自己有价值的知识,这对培养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也有很大好处。
自学还可以作为讨论式教学的辅助,即在上次课结束时提出讨论的题目和目标,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收集资料,编写发言提纲并就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组织讨论,这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达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