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的趋势范文
时间:2023-09-04 17:14: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教育的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传统的教育思想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人们不仅要获得各种阶段性的知识,更要掌握如何去学习的技能,以便实现自身的终身教育。
21世纪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未来社会竞争的焦点仍是知识的竞争。美国管理教育家彼得·德鲁克在其《后资本主义社会》一书中指出,知识社会是一个以知识为核心的社会,智力资本已经成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将成为社会的主流。他深刻地指出:“知识的生产率将日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家公司竞争的决定因素。”纵观人类历史,在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当出现数量到质量的突变时,新的知识会不断产生。人类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历史转变,发挥了关键作用的正是新的知识。在21世纪来临之际,世界范围内已开始了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过渡的发展进程,人们已越来越感到:知识将成为日益增长的生产要素,成为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人类发展及其生活质量提高的最根本的基础。这一趋势必然导致以培养人为宗旨的教育基点在迈向21世纪时发生战略性的转移,每个人的终身学习将成为知识社会教育的定位点。
一、终身教育观的提出
(一)终身学习的提出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发表了具有里程碑性质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这本书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并阐述了它对于现代和未来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书中鲜明地指出:“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9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最新报告进一步倡导和发展了终身教育的思想。
(二)终身教育的内涵
不少人引用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的话来概括终身教育,“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
被广泛认同的是“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对终身教育作出的定义:“终身教育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愉快地应用它们”。由此可以看出,终身学习“与其说是一种教育概念,不如说它是一种生活方式。”
二、现代知识社会和终身教育
自70年代以来,无论是在科学研究领域,还是在社会传媒方面,有关知识社会的概念,成为社会舆论中最热门的话题之一。知识社会(Knowledgessociety)最早出现于80年代欧洲联盟诸国的媒体上。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人们越来越感到“知识老化”、“知识更新的周期缩短”,这一系列的严峻事实,迫使人们不得不将“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纳入知识社会教育的核心地位。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汉堡召开了第五届国际成人教育大会,特将“成人学习:通向21世纪的钥匙”作为大会的核心议题,并且向世界每一个人推荐“每天一小时”(onehouraday)自觉地用于学习,直至一生。KAQ模式是浙江大学提出的适应为知识社会培养人才的新模式。KAQ模式即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yt)、素质(Quality)三个词的英文缩写。KAQ模式要求学生要有扎实而宽广的基础知识,先进的现代化的专业知识,大跨度复合交叉的知识。能力是学习和应用知识的智力,要求学生能够较好地表达、动手、组织、创新。素质是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修养的内在品质。素质和能力是计算机无法模拟的。“跨世纪人才”的培养要求我们将知识传播、能力培养与全面素质教育结合起来,这是教育思想的一大转变,是教育模式的一大突破。
终身学习是终身教育的本质,这种学习不仅单独存在于学校或类似机构中,而且出现在工作、娱乐场所、家庭、社会活动中,即“学习即生活”,生活的学习化已经成为现代知识社会的一种存在状态。人的学习需要的发展水平和满足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社会发展的尺度之一。
三、面向知识社会——终身教育思想的确立和发展
适应知识社会的到来,教育思想应有以下几点思考和转变:
(一)终身教育思想与当前“减负高效”思想的接轨
1.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过程中,为适应国际社会的发展,我国提出了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尽管国人的学习意识日益增强,一些先进的教育思想也逐步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但思想的转变毕竟要有一个过程和需要一些时间。
据上所述,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科学技术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一个人若想在社会上处于有利的地位,他就必须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显然,长期以来把教育视作是为工作做好准备的观念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而基于这种工作准备观念的教育模式当然也相应地过时了。一个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应该增进知识,掌握技能,他们更应该学会学习。教师和家长应让孩子懂得终身教育的意义,引导孩子向终身学习的方向发展,使孩子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和方法,这将是给孩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2.在“减负高效”的话题下,就终身教育思想的话题来谈谈家庭教育。一个人生存于世上,首先要学会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或者说要学会作为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存和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生存。我们虽然不遗余力地给孩子补充营养,填压知识,然而就象有人形容的那样,我们的孩子象一只只长期在家驯养的鹅,脂肪长了很多,肌肉却萎缩近无,一旦失去了现代的保护包括家庭的依托,就无力起飞去自谋生路。人们曾多次引述这样一个例子:日本孩子和中国孩子一起去野营,当出现又饥又累的情况时,日本孩子设法做饭吃,而中国孩子却只会哭。这从一个角度说明了我们的孩子脆弱的一面,也更加暴露了我们家庭教育的不足。
(二)终身教育对普通高校提出的新要求
终身教育对普通高等学校提出的新要求,首当其冲是要变一次性学校教育思想为终身教育思想,也就是说长期以来形成的“一考定终身”的思想已经到了应该且必须改变的时候了。
1.在办学思想上,要认识到高等学校不是教育的终结,也不是为学生一生准备一切的地方。学校改革的方针应从“终结教育”的轨道转向“终身教育”的轨道。现代学校担负着两个课题,其一是促进“人格养成”,即为学会做人打下基础;二是促进“格物致知”,即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打下基础。终身学习要求学习者更多地采取自我负责与自我调节的学习方式,学会学习。
2.在教与学的角色转换中,表现在教师更多地成为学习(教学)过程的咨询者和协调者,而学生成为学习的“发现者”。明确“学”是教学的中心,教师的职责在于“引路”,而不是“包办”,“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窃”。要把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变为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使学习具有探究的性质。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通过丰富多样的精神生活,保证个性全面发展,保证个人天赋才能的充分表现,保证学习富有成效)思想虽然产生于60年代,但对新时期的全面育人方针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在办学体制上,要重视大学后的继续教育,建立大学后继续教育基地,构建具有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双重功能的大学教育。德国成人教育理论工作者盖斯勒(K.A.Geissler)曾对成人学习者动因作过调查,发现满足个体需求的成人教育,方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终身教育市场。由于社会生活的关系,特别是个体劳动关系的突变,绝大多数的成人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其最大的动因出自生活的需求,他们参加学习不仅是为了完善自己,很大程度上是为胜任生活关系的变化,为面对劳动市场人才结构调整的挑战,可以创造更多的选择职业的机会和可能性。终身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学校教学、科研战略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必然结果,它是促进高等教育自身改革与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
(三)建构面向终身教育的大师范教育理论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应运而生的终身教育和知识社会展示了人类未来教育的发展前景,植根于“学校教育学”的小师范教育观念必然要在改革和发展中转变并建构走向终身教育和知识社会的大师范教育理念。
终身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改革的理论模式,是对传统学校教育制度的全面批判和扬弃。“今日师范教育是维护学校教育制度的工作母机,明日师范教育则应当是为终身教育和知识社会创新教育理念、培养新型教师的未来教育的发动机”。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师范教育定位于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系统自我服务的领域。今天,对一步步走向或已经进入知识社会的师范教育而言,局限于传统的学校教育系统内部看待师范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就很不够了。“当人们进入教育终身化、全民化、个性化的知识社会时,师范教育作为以旨在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的教育为己任的专业教育,经历过古代教育的教师圣职化,近代教育的师范教育职业化、专业化,将在新的高度回归为把人提升为新人的教育圣业,它既是培养人才的母体,又是社会文明的母体。”
(四)建立并完善终身教育
篇2
——教育局长在市区法制副校长聘任大会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同志们:
首先,我代表区教育局、全区各级各类中小学,对区委区政府、区各级政法机关对学校法制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为了落实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网络,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教育格局,在区普法办、区政法机关等部门的大力协助下,全区中小学兼职法制副校长聘任工作得以顺利进行,这必将为学校开展法制教育和校园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提供重要保障。
为了切实加强学校的法制宣传教育和校园周边治安管理工作,有效地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活动,年起,部分中小学已以学校名义聘任了兼职法制副校长;年,市教育局、各镇教育站办分别为原城区、镇属中小学聘任了第一届法制副校长,使聘任兼职法制副校长制度化、规范化。所以,今天被聘任的,应是我区中小学第二届法制副校长。在过去几年的实践中,各法制副校长积极配合学校有针对性地实施相关教育,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义务地为学校组织开展丰富的教育活动,如每学期初末的法制安全教育、专题讲座、专题宣传教育活动、法律咨询进校园、成立预防青少年犯罪法律讲师团、协助学校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进行帮教、协助开展让青少年远离“网吧”、等教育活动;还协助学校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处理社会人员滋扰学校、校内学生打架、家长到校无理取等事项,协助公安、工商等部门解决学校及周边地区的治安问题等等,为净化教书育人环境,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为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创造了新经验。为此,我们对法制副校长们为教育事业作出辛勤的、不记报酬的努力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今天被聘的名法制副校长,是由学校推荐,或由区普法办、区政法部门直至基层派出所、司法所等单位选拔,经区教育、区普法办审核确定的,都具备政治觉悟高、有责任感、业务精、宣讲能力强等特点。去年底,因区域调整尚未开始,故市教育局已为原城区各中小学续聘了第二届法制副校长,至此,全区所中小学已基本配备新一届兼职法制副校长,共有名政法干部被聘为我区中小学法制副校长,从而形成了一支强大的校外德育骨干队伍。版权所有
借此机会,我向各中小学提出如下几点要求:
一、学校法制教育要做到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要建立健全学校法制教育的组织领导机构,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落实各项计划、要求与任务,并把法制教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估体系,确保普及法律常识的任务在九年义务教育期间完成。
二、及时了解学校的周边社会治安状况,对侵犯青少年合法权益、破坏学校治安环境的问题和情况,及时与公安、检察、法院等部门联系,及时进行打击和纠正。
三、加强对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学生的帮教工作。学校要建立健全“一帮一”帮教制度,建立帮教档案,积极组织学校、社会、家庭对劣迹生、长旷生、后进生等“三生”实施联手帮教,用结对子,交朋友等方式,认真细致地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适时适度地训诫,并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把严管严教与以情感人结合起来,促其改过。
四、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让法制副校长参与决策,给学校领导班子当参谋。这有利于制定和落实中小学法制教育、安全保卫等方面工作,也让兼职法制副校长把中小学校综治工作与派出所治安工作对接,总体策划,组织协调多警种参加维护校园秩序,以逐步形成整体运作的良好态势。
篇3
关于在区内社会学校教师中开展支教工作的
实施意见
为了切实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精神,鼓励和组织城区教师支援区内边远农村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计划地开展“城区支援农村,强校支援弱校”活动,切实加强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现就我区支教帮扶工作安排如下。
一、支教时限
原则上为一学年。
二、支教地点
1、中学:地处区内农村边远地区的中学及缺编单位;
2、小学:XX教育办所属边远农村学校;
3、XX区XX小学教师锻炼基地。
三、支教人员
1、中学
原则上,2001年7月以后分配,从未在农村边远学校工作或工作不足两年者;每年度落聘的在职人员。
2、小学
(1)教育办所属小学教师年龄在40周岁及以下,需晋升小学一级、小学高级教师职称的人员,原则上须到本街道教育办所属边远学校支教;
(2)XX教育办所属小学教师年龄在40周岁及以下,需晋升小学一级、小学高级教师职称的人员,原则上须到XX教育办所属边远小学支教;
(3)XX小学凡需晋升小学一级、高级教师职称,年龄在40岁及以下,在农村边远学校任教不足两年者,原则上须到XX小学支教,时限为一学期。
四、支教任务
1、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根本宗旨,帮助和指导受援学校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和教育创新活动。
2、参与受援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教学研究,学习、引进、推广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课改经验,充分发挥示范指导作用。
3、参与受援学校学科考试的命题和教学质量分析。
4、完成受援学校交给的教育教学工作,有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所教学科教学成绩有明显提高。
五、支教考核
考核工作由区教育局人事科负责组织实施,派出单位和受援学校参与共同参与。考核采取个人工作汇报、查阅教育教学资料、召开师生座谈会等方式进行。考核结果进入个人档案,作为评优和晋级的依据。
六、支教程序
1、区教育局人事科每年提出支教工作具体方案,各直属中小学、街道教育办按照人事科的统一安排,按时上报支教人员名单和相关材料;
2、区教育局人事科按当年受援学校学科缺编和支教需求情况,确定支教人员人员总数和名单,落实支教地点,并通知支教人员所在单位和受援单位;
3、支教单位及时通知支教人员,受援单位安排好支教人员的工作和生活;
4、区教育局人事科及时检查支教人员支教情况。
七、支教待遇
1、支教人员支教期间的工资在原单位领取,并享受原单位福利待遇;
2、对边远地区政策性津贴,由区教育局人事科负责协助受援单位予以办理。
八、组织机构
篇4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实践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校本教材的研究和开发中,本人有幸参与其中,并负责模块五的教学设计。模块五的内容是与办公设备有关,它主要偏向于怎么样使用常用的办公设备。因此,本人把本模块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制定如下:
1、能够听懂和说出办公设备及常用按键名称10-15个,能够熟和掌握电器a品常用功能按键的英文表达及熟悉转换中英文的操作。能够用英语简单介绍如何这些操作和使用这些产品。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有效地使用工具书、网络等资源获得英语信息,拓展所学的知识;学习中遇到困难时知道如何获得帮助;初步学会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总结有效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正确的英语学习动机,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于生活。为学生提供学习英语的氛围,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好习惯。
2 相关策略
职校学生的英语词汇普遍较少,为了能完成本模块的目标,我给各个目标设计了子任务,学生在完成子任务的过程中,完成了知识由浅入深的输入和输出的过程,基本框架是由词汇积累到句子的操练再到运用句子完成短文的过渡,遵循了知识学习循序渐进的规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学习相关的英语知识。网络,辅助资料和课本的结合使用,培养学生学会搜集信息,整合信息及提取信息多方面的综合能力。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各项任务,学生分享知识信息,与人协作的能力及集体的责任感增强,同时避免了大部分学生无所事事的情况发生。
3 开展行动教学法后的变化
教师思维的变化:通过对模块的设计和学案、辅助资料的编写,我对行动教学模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能较好地把握每个模块的知识点,同时在设计任务时有了更好地思路。在参与设计和使用行动教学法后,能更深地体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的便利性。在面对不同教材时,也能把它们转化为行动教学的模式,下意识地把学生当作了课堂的主体,不再满堂灌,同时也有更多的机会与学生交流学习的心得。
学生的变化:学生的英语学习习惯改了,以往学生只要在课堂上听着老师的授课发呆,不用动笔,不用动脑,一节英语课就过去了。而在行动教学课堂中,学生必须独立或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口头或笔头的任务。学生在面对任务时不再畏缩,他们能较快地使用手中的工具和资源,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时,他们会思考解决问题的最快方法。当任务分工恰当时,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有了用武之地,在知识的国度里贫富差距不再那么明显,被孤立的学生较少。基础较好的同学学会了分享和帮助别人,基础薄弱的同学也能克服困难完成较简单的任务。学生的自信心无形中增强了,对英语的排斥变少了。
英语课堂模式的变化:教室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任务,学生不再呆板地坐在原地听老师讲,英语课堂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而是知识的分享。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更多更新的知识和词汇被学生发现,随着各个任务的完成,英语课堂成了学生展示自己成果的平台,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还收获了快乐和自信。英语课堂不再只回荡着老师讲课和学生回答的声音,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热烈的讨论和争辩。讲台不再是老师的专利,也是学生发表意见,推销自我的平台。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了,课堂气氛更加浓烈了,教师的批评声少了,奖励多了,学生变勤快了,英语课堂好象变短了,探索英语知识的脚步变快了。
4 开展行动教学模式的困难
1、班级人数众多,任务不好分工
行动教学分组后,每个小组至少6至7人,人数远远超过行动小组需要的人数,导致任务很难分工,有些子任务本该是1人完成的变成了2人,这会导致资源的浪费,不够高效。
2、课堂调控面临巨大挑战
由于人数较多,小组也多,在完成任务时较容易出现课堂象菜市场一样热闹,由于监控不到位,有部分学生分趁机做与课堂任务无关的事情,老师的课堂即时调控能力也面对较大的挑战。
3、过程拖沓,不能按时完成任务
由于分工不合理,查找信息方法不当,没有较好的设计步骤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经常超时完成任务。
4、学习内容和完成形式有待多样化
除了词汇的朗读,学案中的很多任务都是要求学生通过书写完成的,对学生用英语进行口语对话的训练较少,很多任务完成后没有达到“四会”的标准。如果在完成书写任务后辅之以口头表达,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
5、人员分工不合理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时,由于各个小组的人数众多,很难达到小组活动的标准,导致在任务分配时有不合理,有些学生做得较多,有些学生无所事事。有个别学生在任务下达时推卸责任,导致小组活动不能顺利开展,在规定时间内不能合格地完成任务。也有个别小组由少部分包揽了所有的工作,部分无事可干的学生出现聊天和打闹的现象,课堂秩序容易失控。
6、课堂模式单调
课堂模式主要以查阅资料,小组完成书面材料呈现成果,读单词,写句子的模式开展。如果辅之以多样的活动,如游戏,PK赛,情景扮演等的交汇融合,英语课堂会更活跃。
5 改进措施
1、分组策略
各个小组的成员按照英语基础好中差、内向和外向的组合的策略进行搭配,在完成任务时,学生能够及时地帮带,以更有效的完成任务。
2、明确小组活动的要求
在小组活动开展前,教师把本次活动的具体要求和小组要遵守的规则提前造之学生,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让学生依规则办事。
3、任务先分散再集中
针对小组活动中个别小组成员无事可干,而部分成员包揽大部分工作的情况,可先让小组所有成员完成任务中的基本部分,再让学生进行知识信息的综合,以保证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动起来,防止个别偷懒的现象。
篇5
【关键词】机械制图 区别化教学 探索与体会
一 区别化教学是新形势下中职教育的发展趋势
现实告诉我们,中职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接受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尤其对《机械制图》知识的领悟和掌握能力上的差距更加显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中职《机械制图》教学中仍采用“一刀切”,采用统一要求,同一方法来授课,必然不能充分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利于学生的充分发展,势必造成“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甚至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这根本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面对这些现实情况,在中职《机械制图》教学中进行“区别化教学”,就显得格外重要。
我校机械专业大胆地尝试了区别化教学,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针对我校具体情况,机械专业办在本学期,首先对机械4 个班进行了区别化教学试点。将4 个专业班,按照不同的培养目标,分为A、B、C 三个层次:A 层次为操作工人类,即培养的目标为工人,对他们的理论课知识要求难度较低,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B 层次为技术工人类,即培养的目标为具有一定技术的工人,该层次对理论课知识有一定要求;同时,也注重一定的动手能力的培养。C 层次为升学类,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并为以后升学做准备、打基础。
我们按层次分班的依据:一方面是根据学生第一学期的学习成绩;另一方面是根据学生填报的志愿而定。经考核后,共分出一个A 层次班级,两个B 层次班级和一个C 层次班级。这样既为基础差的学生创造了一个展示动手能力的环境,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为想要学习的学生营造了一个较好的学习氛围。进行区别化教学试点后,也要求教师在教授不同层次的班级时,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制订出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方案。同时还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区别化教学试点的最大特点: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了不同的学习平台和拓展专业知识的空间。
二 区别化教学在《机械制图》课程中的应用效果
本人在这学期接受了2 个层次、4 个班级的《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不同层次的班级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教材的适当处理,逐渐摸索出对不同层次教学方式和内容改变的体会与认识,供大家参考。 由于A 层次的班级学生的基础较差,学习态度不明确,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且理解问题的能力较差,上课睡觉的人数较多。因此,在该班的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互动式”的教学方法。
每次上课,让同学们与教师讲解的内容一边听、一边练,达到互动的目的。在课堂上,教师在黑板上作图,让学生随教师的步骤进行操作,使学生的思路随教师的教学内容一起动。同学们通过亲手练习以后,较容易地掌握了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同时,又避免了上课睡觉的现象,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对于B 层次的班级,在教学过程中,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直观式”和“导入式”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在讲解轴测图这一节时,为了树立同学们的空间概念,在教学中充分带领学生画基本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因为无论读图与画图都离不开立体,这就要求学习制图必须具备空间概念。开始时并不严格按照轴测图的要求画图,这是因为还处于培养学生的兴趣阶段,避开理论学生更易接受。但是也不能让他们任意发挥,而应在画图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画比较接近正等测的草图。学生在我的示范下能迅速画出棱柱体、圆柱体、圆锥体等基本几何体,并很快转变为自己的技能。虽然这时学生所画的图形不规范,但是他们能通过线条的变化区别立体上不同的表面,同时对各种基本几何体的轮廓有了一定的了解,初步树立了空间概念。
通过对学生直观教学的引导,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了单纯理论知识的抽象难懂,也消除了学生对制图的畏难情绪。在此基础上逐步深入,引导学生画一些简单叠加或切割的图形。通过训练,同学们的作图能力和空间想象力都有很大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充分运用动态教学模式,将点、线、面的知识和体的形成融合在一起介绍,这就降低了知识难度,还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08 级的教学过程中,学习了几何体的投影以后,安排了一次手工制作模型的练习课。这堂课同学们兴趣浓厚,没有一个学生睡觉。同时,还制作出许多几何体的模型。这样既加强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亲手制作以后,大家都加深了对基本形体的认识,并掌握了几何体的看图方法和画法。同时,也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并掌握了怎样下料、排料、剪切和拼接等方法的操作。
篇6
1.“全方位学习”是自“终身学习(教育)”之后与学习型社会相关的核心概念,它有于智慧学习环境的有效支撑。
2.“互联网+”战略作为智慧城市建设和教育信息化的共同驱动,使城市建设与学校信息化建设相互衔接,并有融合的趋势。
3. 受国家有关政策的支持,学校、家庭和社区的信息化环境建设将进一步得到强化,或许将成为三种典型的智慧学习环境场域,使得城市智慧学习环境有系统化发展趋势。
4. 智慧城市中的主要学习场域包括学校、家庭、社区、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五种相对独立的典型场域,也包括教室、场馆、学区和农村四种细分和延展的场域。这种学习场域划分将为城市智慧教育的设计和评价提供框架。
5. 在政策层面,数字校园的建设关注的重点从学校管理和系统建设逐步发展为关注学校资源和服务建设,智慧校园首次在中小学教育装备的相关文件中提到。在实践层面,课堂、学校和社会在知识、信息和资源三方面存在互联互通的迹象。
6. 家庭教育不仅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也得到高层领导和相关政策的支持。网络化、数字化和移动媒体逐渐成为家庭教育支撑条件和产业拓展新领域。
7. 社区教育从早年的青少年德育教育向当前的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全民终身教育发展;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社区教育也成为社区教育的组成部分。
8.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信息化配置水平持续提高,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逐步加强,“三通两平台”工程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倾斜。但农村教育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特别是在教育信息化、资源配备、师资队伍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篇7
关键词:智慧教育;体系架构;关键支撑技术
1.智慧教育研究现状
就国外智慧教育的一些研究来看,比较注重智慧教育解决问题的方案研究,纯粹的学术层面研究才刚刚开始。智慧教育是借助于物联网及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对教育系统的各项信息化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目的是转变教育观念,从教育内容、方法及实践上进行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强化教育的服务只能,构建以网络化、数字化、智慧化及个性化的教育体系,提高教育的整体水平。国内学者尹恩德总结了智慧教育的技术架构,他认为智慧教育实际上就是教育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是教育行业智能化的表现,其特点是集成化、自由化和体验化。葛红认为要根据区域的差异进行智慧教育云构建,尤其是在构建的方法、技术及策略方面进行研究,以便实现教育管理、学校应用及社会教育信息化的目标,最终促进教育资源信息的开放和共享。
2.智慧教育体系构建与关键支撑技术
(1)智慧教育体系构建内容。智慧教育构建主要包括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智慧教育管理、智慧教育评价体系、智慧科研及服盏龋最终实现教育资源和信息的共享,有效地促进教师、教育工作者、家长、学生及社会公众对教育资源的分享和利用。教育智慧体系构建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心、两类环境、三个内容库、四种技术、五类用户、六种业务。如图所示。
智慧教育体系的构建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智慧城市的构建有密切的联系,包括城市的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城关、智慧物流及智慧能源等。智慧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为了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因此除了关键支撑技术的支持,还需要相应的建设保障机制和应用推进机制。
(2)智慧教育体系构建的关键支撑技术。智慧教育的关键支撑技术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及无线通信技术,利用这些信息化技术将教育信息智能化,达到数字教育的高级发展阶段,提升教育体系的智慧化水平,实现信息技术和教育管理及实践的高度融合。物联网是借助于互联网形成的连接各类信息传感设备,实时采集各类所需信息的网络体系,智慧教育体系的构建要借助于物联网进行教育资源信息的收集和储存。大数据是核心技术是IT技术,包含海量的多样化的交易数据、交互数据及传感数据,其目的是实现信息的共享和可视。云计算是第三次IT技术改革,借助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实现海量数据的处理和信息服务的需求目标。无线通信技术是将通信网、互联网、物联网的高度协同和融合,将实现跨网络、跨行业、跨应用、异构多技术的融合和协同。
(3)智慧教育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智慧教育的研究还在进行,这个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像智慧教育建设的环境问题,如何有效提高学校、社区、家庭及公共区域教育环境的智慧性,实现教育环境的共融和联通。其次,智慧教育产业标准的制定需要国家制定规范化的标准才能更好地得以落实。另外,像智慧教育业务的开展,尤其是学校是教育教学环节实施的重心,那么如何实现教学、管理及评价环节的智慧化还需要进一步进行探讨。最重要的是智慧教育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以及智慧师资队伍的建设都是智慧教育体系构建中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智慧教育体系的构建有效地推动了我国教育的发展,并且逐步改善了由于地区差异造成的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局面,有效地改进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
参考文献:
篇8
>> 基于合作博弈的CPS通信资源分配算法 例谈中学生物学基于CPS模型的STSE教育 CPS的感悟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校园系统设计 基于网络的智慧校园技术分析 基于android平台的智慧校园应用研究 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云平台智慧校园建设 智能电网的CPS混合控制方法 CPS:决胜智能制造的“棋子” 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移动智慧校园”设计与实现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3D智慧校园设计与实现 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智慧校园总体设计 基于体感技术的智慧校园控制系统设计 基于J2EE技术构架的校园网核心平台研究与设计 基于虚拟化技术的校园网站群平台设计 基于无线网络的定位技术及校园LBS平台设计研究 基于移动技术的高校数字化校园移动教学实践平台设计 基于云服务的智慧校园设计方案 基于Zigbee的无线智慧校园网设计 基于物联网的校园快递智慧服务系统设计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 张永波. RFID技术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J]. 软件导刊,2011,5:132-134.
[4] 张帆.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建设方案探索[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2,2:61-65.
[5] 阮旭.物联网络智慧校园[J].信息系统工程,2011,10:144-146.
篇9
关键词:教学智慧;个人综合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3-0011-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3.005
一、教学智慧的内涵
《教育大辞典》中对教学智慧的定义是:“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从这个定义来讲,教师的教学智慧就表现为教师教学的一种品质、状态与境界,它是教师苦苦追求的一种理想品质,在实际的教学中表现为自由、开放、和谐、创造等,能真正地做到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育境界。因此,教师的教学智慧渗透在教学的各个方面 ,包括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具体来讲,教学智慧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教学智慧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所生成并表现出来的一种才能与智慧,是教师追求教学成功的一种外在表现。二是教学智慧是教师所形成的一种反映其综合教育教学能力的标志。
二、教学智慧的特征
(一)个体性
个体性意味着教学智慧是在教师个体的教育教学中逐步形成的,其形成受教师的思维、知识、经验、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它体现了教师独特的生活史及心理存在,正因为其客观存在性,使得教师的生活史和心理存在体现在教师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并且体现在教师对课堂中所有教学事项的处理上,正是这些独特性,影响着教师教学智慧的进一步发展与成熟。教学智慧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自身对教学的感悟、情感体验、反思和实践等方式逐步形成的,很大程度上体现着教师个体的独一无二的教学魅力。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教学智慧集中体现了教师个人的综合素质。
(二)实践性
实践性是指教学智慧是在教学实践中体现的,因此,其根本属性在于实践性。教育教学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不断的反思与体悟,逐步形成了具有个性化的教学智慧,教学智慧反过来又会指导教师后续的教学实践活动。
(三)情境性
教学智慧的情境性是指教学智慧的形成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离不开特定的教学情境,脱离开具体的教学情境,教学智慧就无从谈起。因此,教师的教学智慧是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与具体的教学事件相联系,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相互作用中产生的。
(四)缄默性
缄默性指的是教师的教学智慧通常是以内隐的、不明显的方式存在而起作用的。教学智慧的形成需要教师在常年的教学中逐步积累经验,通过对经验的反思与感悟,在自己的教学中以独特的方式来处理教学实践活动的。它不能用语言、文字、或者其他符号很明确地进行阐述与说明,很多时候就连拥有教学智慧的教师也难很清晰地意识到。因此,教学智慧就正如人们通常所讲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三、教学智慧的生成
(一)重视教师缄默性知识的生成
英国思想家波兰尼在研究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提出了缄默知识的概念,首次将内隐于自身而不能明确意识和表达的知识称为缄默性知识。这样就把人们在生活中通常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规则等表述的知识区分开来。作为教师,必须要在教学中善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而且教师要意识到这种知识的存在,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要通过各种形式将内隐的缄默知识显性化,以此来指导教学实践活动。因此,教学智慧的生成,需要重视教师的缄默知识积累与生成。
(二)进行教学反思,开展教学研究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意味着教师在职业生涯中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并对教学进行积极的反思,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逐步获得专业发展与成长,而且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教师会逐步生成教学智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教学问题、学生的问题进行相应的研究,通过研究促进自己的教学。目前,在中小学开展的校本教研也能够有效地激发教师的教研活动,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
(三)培养积极的教学情感
教学智慧源自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潜心投入,关键在于教师对自己职业的高度认同。随着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教师已不仅仅是一个职业,而是一项专业,教师作为专业人员,要对从事的专业具有高度的认同和具备一定的情感,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教师教学智慧的整体水平。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毫无感情的人,是根本不会形成什么所谓的智慧的。因此,有的教育者认为,“教育智慧与其说是一种知识,不如说是对孩子们的关心”。正如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如果教师都能有这样的情怀和高度的责任感,学生怎么会得不到良好的发展呢?所以,教师给予学生的深厚感情,是教师养成教学智慧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在教学工作中,教师直面教学生活,体验到教学的愉悦,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同时,通过借鉴式学习别人的优秀成果,并在自己的工作以他们为学习榜样,在学习中反思领悟教学的魅力,在学习中提高认识,逐步培养教学情感。
(四)注重教师的自我教育与自主学习
篇10
宏观依据
党的十报告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新任总书记多次强调党与人民的关系,承诺“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国务委员刘延东在2012年9月5日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把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目标概括为建设好“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这些宏观认识与决策将成为2013年中小学信息化应用发展的指南。
趋势预测
1.构建教育云成为智慧教育、数字校园的优选方式。“云计算”将进入资源开发与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教育公共服务系统,以及学校终端管理等领域,提升管理效益,降低建设成本,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
2.物联网进入学校教育信息化。在构建移动、泛在、智能化的教学环境,管理学习行为,调整学习内容,以及实现学校考勤管理、图书馆管理、教学仪器设备管理、校园安全管理、拓展课外活动等方面实现信息化。
3.“翻转课堂”在更多学校开展实验。“翻转课堂”的核心理念有两个:一是“让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步骤学习”,这是提升学习绩效的最根本保证。二是互动的个性化指导,使教师的指导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由于山西省运城市新绛中学“每天上午展示课,下午全是自习课”的中国式“翻转课堂”取得了“每天只上半天课,高考录取率不降反升”的成功,会有更多学校试水“翻转课堂”,谋求教学质量提升,从而导致“信息技术只能‘辅助’说”破产。
4.“微课程”成为教学资源新亮点。“微课程”是与“翻转课堂”、泛在学习等学习方式相配套的资源开发方式,它的出现,将改变资源开发的主体、形式、效能,使教学资源获得全新的意义。
5.增强现实(扩展实境)技术开始在数学、地理、物理等学科教学中崭露头角,帮助学生拓展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丰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有效提高学习绩效。
6.移动学习进入学校。由于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终端迅速崛起,以及“微课程”开发逐渐丰富,移动学习成为可能和必要,基于移动终端的“泛在学习”将进入中小学校。
7.网络教研团队竞赛倡导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和方法得到普遍认同。网络教研团队竞赛将从竞赛主题入手,引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向创新教学方式方向发展,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培养“导演型”教师队伍的途径和方法。
8.智慧校园成为信息化发展新热点。由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讯等新技术日益成熟,以基础设施网络化、教育管理智能化、主体发展智慧化为鲜明特色的智慧校园逐渐为中小学校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