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的目的范文

时间:2023-09-04 17:13: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教育的目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教育的目的

篇1

关键词:大学教育;最高目标;智慧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3)04-0042-05

我们生活在一个问题不断的时代,如暴力、冲突、贫困、环境恶化、物种灭绝、自我中心等。人类的历史越来越成为知识与问题之间的竞赛。于是,人们普遍认为读大学的目的是要获得知识。但知识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知识社会也不是我们的终点,知识社会必将向智慧社会演进,而大学教育是推动这个转变的主要力量。在这演进过程中,对大学教育而言,将意味着什么呢?什么是最好的回应呢?为此,就需要更清醒地面对自己和认识自己,寻找一个支点来追寻生命意义更高的境界,即大学自身对自身的觉悟。这个“支点”就是智慧。

一、何为大学教育持久性的共同客体

大学的主体是人。“大学人”包括教师、员工以及学生。大学教育是大学基本活动的概括,即“大学人”逐步丰富自身知、情、意、行,彰显“大学人”求真、向善、趋美的生命属性过程,也包括“大学人”以自身的理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价值取向及其知识积累引领自身及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大学教育不单单包括教学,还有研究,还有学校的管理,还有与全球社会的互动等,更有对人类和社会未来的引领。本文中的大学教育主要指大学及其“大学人”的整体活动。

我们必须自问,对于大学教育,不论就哪种意义来说,是否有一个具有某些内在性质的东西,或许在你看不见、摸不着的时候也继续存在着呢?尽管不同的人可以有差异地来看大学教育,但是人们看大学教育的时候所看见的总还是有一些类似的东西,而且人们所看见的种种不同的变化也大致是服从大学教育的某种发展规律的。可以说,有一种持久的客体构成了所有不同的人的感觉材料。这种持久性的共同客体到底是什么呢?

高等教育哲学中的学术自治、学术自由、高等教育为谁服务、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问题与矛盾等都与高深学问存在着结构化的联系,因此,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中通过对诸多文本旁征博引和在批判反思的基础上,为高等教育的各种问题寻找到了一个共同的基点,那就是“高深学问”。

然而“高深学问”抑或高深知识能否担当这种持久性的共同客体呢?知识是一个中性词,有好的知识,也有不好的知识。说到底,知识是一个过程,永远处于不断累积之中,不会成为人或大学自身的全部目的。对于“高深学问”,大多数学者实际上已把它当作研究高等教育的逻辑起点,然而起点不一定就是终点。人们为什么要研究“高深学问”呢?对“高深学问”的追求最终会指向何处呢?“高深学问”的归宿在哪里呢?

智性须与德性相伴,德性为智性的发展保驾护航。德性能否担当这种持久性的共同客体呢?德性是大学自身特质的重要体现,但不是大学教育自身的最终目的或指向。

与纽曼的观点相反,安东・契诃夫(Anton Chekhov)说:“知识是没有价值的,除非你把它付诸实践。” [1 ]纽曼认为知识本身是善的,而安东・契诃夫则认为纯粹的知识如果不分善恶,不付诸实践中检验,就没有价值可言。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说:“智慧的功能是区分善恶。” [1 ]而对知识的善恶进行区分并付诸实践正是大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可见,智慧本身是融知识、德性于一体的,但又不限于知识与德性。

鉴于我们面临的各种威胁以及由此进一步引发的冲突和更大更多的问题,人类迫切需要学习比迄今所做的更明智的办法或方式来管理自己的事务。如果现有的所有机构都要为此做出努力的话,我们所拥有的最先进的教育机构――大学,在这个问题上无疑应起带头作用。

大学教育有非常实际、真实、充分的目的。关于大学教育,涉及两类目的:一为师生个人活动的目的,一为大学教育整体活动的目的。

追求知识、追求真理或止于至善可说是每一个大学师生的本性和目的,但这些目的不能概括和代替大学教育整体的目的,因为大学教育的目的不是这些目的的简单叠加,它还有更高的目的,即追求大学实践活动合规律合目的的实现。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在目的与目的的实现中逐步削除目的主观性,追求目的与客观规律性的动态统一。在这个动态实现过程中,求真抑或求善都只是其中的目的性因素之一。哈奇森(Francis Hutcheson)认为,“智慧是达成完美目的的最佳途径” [2 ]。这个动态实现过程即是智慧。智慧是大学教育自身的目的和目的达成的最佳途径,也是大学自身对自身的觉悟。

洛克把教育归结为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4件事,其中智慧最为重要。教育最重要的不在于学习了什么内容,甚至不在于获得什么能力,它是一种心灵的习惯或者思维方式的养成,是智慧的养成 [3 ]。怀特海认为,在古代学校里,哲学家们渴望传授的不是零碎的知识而是智慧。只有融知识、德性于一体的智慧才能担当大学教育持久性的共同客体。

二、智慧作为一种珍宝是任何数量的学问不能保障的

对世界观哲学的价值以及对世界观哲学的追求价值“首先是由智慧的价值以及对智慧之追求的价值所决定的” [4 ]。赫钦斯坚持认为,“高等教育的目标是智慧” [5 ]。胡塞尔甚至提出,“对完善性的有意追求预设了对全面智慧的追求” [4 ]。

作为以“大学问”、“大道理”、“大德行”安身立命的场所,大学存在的根本理由是求真、求善、求美,知识求真,伦理求善,艺术求美,将它们融为一体并坚守之。而如何求知、崇善、趋美,如何达成对知识和社会的责任,如何达成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如何达成大学教育相关生态的合理性追求,则预设了对智慧的追求又考验着大学教育的智慧。

什么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和有意义的,以及在道德和价值观的指导下,如何应用知识,以提高自己和他人生活的福祉?马克思认为人要有道德才能获得精神自由,人们只要充分发挥意志的作用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取得幸福 [6 ]。这需要智性与美德的结合。智性与美德相结合乃是构筑智慧的前提。智慧不仅是认知能力,或在人们头脑里的知识宝库,也是一个道德的概念,即美德的应用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智慧可以说是知识的道德应用,纯粹的知识只是智慧的重要来源和重要部分。

关于什么、谁、何时、何地等的描述、定义等都属于信息。单纯的信息的集合也不是知识。“知识不仅用于通过研究、调查、观察或者经验收集到的事实群体,而且也指从这些事实中通过推理获得的,或者依据确切的理由当做真理来接受的理念的群体。” [7 ]知识包括策略、实践、方法或办法,即如何或怎么样。信息与知识的区分,对于大学教育来说,意味着其在教学或研究之中,必须力求超出信息范围走向知识。因为信息只告诉我们其然,而知识告诉我们其所以然。

“可以毫无夸张地说,对于铀元素和相对论所做的研究的实际成果已经重新塑造了整个世界。”“这就是知识的力量、基本原理的力量、科学的力量。” [7 ]知识告诉我们其所以然,然而,何以其所以然呢?这又涉及到“科学中的科学”了,也即哲学。哲学,从希伯来圣经到希腊思想家们以来,一直是智慧的领域。因此,从根本上来说,信息、科学、知识、哲学是相互交织的,但从总体而言,是依次递进的,并最终通向智慧。

单纯的知识集合不是智慧。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知识,满腹经纶,相传他为了换取知识而将灵魂出卖给了魔鬼。然而,最终他感叹自己于事无补:“如今,唉!哲学、法学和医学,遗憾还有神学,我全已努力钻研。可到头来仍是个傻瓜,并未比当初聪明半点!枉称硕士甚至博士,转眼快到十年,牵着学生的鼻子左右东西原地打转――最后却发觉一片茫然。” [7 ]“年迈的哲学家浮士德追忆他在大学全部四个传统的系科里学习过,但是在任何一个系科里也没有找到他对智慧的探索的答案。” [7 ]“大学为了保持健全,要依靠各式各样的测试,不仅考查学生,也考查教授。” [7 ]所有这一切都可归纳在知识一词之下,“实际上是多于信息,却又少于智慧” [7 ]。

知识与智慧之间是存在着鲜明的区别的。威廉・詹姆士的才智“可以说是以关于过去的东西的学识为基础,但他的伟大本质上是由于他对当代的观念有惊人的敏感” [8 ]。他的敏感来自于他对生活的了解、体验与研究。我们毋须怀疑我们所继承的知识,但是“有一条伟大的原则经常被我们所遗忘了。为了获得知识,我们首先必须使自己不受知识的束缚” [8 ]。智慧体现的是原则、深入的洞察或见识、道德和事物的原本。智慧根植于博学之中,但“这种智慧作为一种珍宝是任何数量的学问也不能保障的” [7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知识本身即目的”,限制了大学教育的特质,没有表现出大学教育超越知识走向智慧的潜质。

对于智慧来说,知识是一种外在的表现,是智慧的产物,具有某种程度上的被动性。而只有智慧,才是主动的,才是创造的源泉,才是创造力的根本,具有生命的活力。

三、大学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人类获得更多的智慧

观察家们指出,当代社会充满3种相对的力量。一是维持现状的力量;二是怀旧的力量;三是洞察力:对我们的生存状况有高于一般的更深的了解,认识到上述两种方法都是不可行的,着重于新的道德规范和整个社会的福祉,倡导人类社会可持续性的发展以及公平正义,主张建立公共文化机构,让人们发展自己的先天身体素质、智力、情感和精神潜力,促进人们深刻地理解我们的生存状况,引导人们自愿发展以关怀他人为基础并与我们的生存状况相适应的个人道德,促使未来的愿景成为现实 [9 ]。

威尔斯(Surely H.G. Wells)断言:“人类历史越来越成为知识与灾难之间的竞赛。” [1 ]但是,大学如何才能帮助人类学习建立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如何才能在这种竞赛中取胜呢?在这种条件下,大学设想过他们的任务和他们的理由吗?我们迫切需要上面提到的第三种力量。

在最近3个世纪,社会的演变速度惊人,从农业社会依次经过第一次产业革命、第二次工业化、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又迅速发展到现在的知识社会。在此互动背景过程中的人,从城镇、乡村、全国乃至整个世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知识社会不是我们的终点。

布拉西(Paolo Blasi)指出,为妥善面对新的世界形势,知识社会也应该演变成为“智慧社会”,而这需要我们有一个深刻变革的心态并付诸实际行动 [10 ]。

这里所说的“深刻变革的心态”,是指我们既应该认识到知识对我们的伟大意义,更应该明白现代知识的无限扩张,客观上造成了一种“知识对人的控制与压迫”的现象,整个知识教育的价值倾向愈来愈走向了科学化、客观化、工具化和实用化,而这种状况在大学教育中比比皆是,人人皆裹挟其中,又似乎身不由己。对于这种状况我们必须有所改变。

篇2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策划编辑云慧霞,首先欢迎各位在百忙之中来参加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湖北教学服务部组织的湖北地区的文化素质教育教学研讨会。我先介绍我们这次会议邀请的嘉宾,一位是四川大学文学院曹顺庆教授,曹院长大家都很熟悉了,是我们国内比较文学方面的权威学者,在他身上有太多的光环:长江学者、国家名师、国家精品课程主讲教师、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等,我也数不过来了。他今天是推掉了好几个活动来参加我们的会,并且还给我们带来了非常精彩的讲座。

     另外一位嘉宾大家都不陌生了,是我们湖北省最大的一所高校,长江大学的李家宝校长。李校长是外国文学出身,契可夫研究专家,同时因为他的学者兼校长这样一个特殊的身份,那么在长江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率先实行了改革,并且有了很多的成果。送到各位老师手里的《中外文化精神十讲》,这是长江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已经由我们高等教育出版社于今年8月份出版了。李校长还将这种教改成果推向了全国,《十讲》除了以长江大学为依托以外,邀请了全国名校的教学专家参与编写,有北师大、武汉大学、华中师大等学校,华中师大的王先霈老先生作主审,亲自参与了整个编写过程。目前,已经由多所学校在开设这门课程,也在使用这本教材。等一下李校长在他的报告中也会将他们学校的教改成果与大家分享。

    接下来我介绍我们的几位同事。一位是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分社的高级策划编辑熊雪芳女士,她是我社在上海分社的同事。我们社有两类教材,一类是京版,一类是沪版,雪芳作的就是沪版的教材。在座各位老师如果有意向出书,不要放过这个机会,可以找我们的这位美女编辑。另外两位同事是我们常驻湖北省的院校代表,可能大家都认识了,一位是杨得明,一位是冯国锋。他们也是这次会议的组织者,非常辛苦地组织了这次会议。老师们如果有需要的样书、课件或者出版意向可以找他们,他们会把相关的信息带给我和雪芳。(请杨得明简要介绍湖北省教服的基本情况)

     我们的活动只有半天时间,这样来安排。先请两位专家为我们作报告,然后剩余一些时间我给大家演示一下我们出版社最新推出的一套软件系统。我们在会场上设有书展,在活动期间,大家随时可以翻阅我们社出版的图书,有自己喜欢的可以填写样书索取单,回头我们湖北的两位同事杨得明和冯国锋会送给大家。中午我们安排了丰盛的宴请,大家在吃饭的时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交流机会。

篇3

首先,我代表,代表第一书记同志,代表本次论坛组委会,向所有参加论坛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所有为青少年社会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的同志们,表示由衷的敬意!向所有为这次论坛给予支持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举办如此大规模的青少年社会教育论坛,在中国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社会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在中国提出来的时间也不是太长,我们举办这次论坛的目的,就是要引起社会关注,推动形成共识,凝聚各方面力量,共同促进青少年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进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的永恒追求。人是万物中最伟大的生灵。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有意识,有精神,总是积极主动地适应自然,总是能够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同时改造自身,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发展。人的潜能是无穷无尽的,每个人生活在世界上,都希望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追求自身的发展,体现在人与自然的抗争之中,体现在人的社会活动之中,体现在人的理想和奋斗之中。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级目标。在人类历史上,正是基于对人的关怀和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诞生了许多进步的社会思想和社会运动,进而推动人类的社会进步。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毕生所关注和追求的,就是人的全面发展。众所周知,在《*******宣言》里面有一句最精彩的话,就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憧憬和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强大动力。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人类社会制度的每一次更新,都源于人们对自身发展的不懈追求,同时也都极大地解放了人,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空间。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不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更为现实的途径和广阔的前景。xx同志在庆祝中国*******成立80周年大会上深刻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党要承担起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前不久闭幕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新的发展观,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把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个指导思想,写进党的文件,这在历史上也是第一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根本上讲,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人推动社会进步的目标和根本方向。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有社会制度、物质条件、文化环境等各种因素共同来推动和起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接受教育的社会化过程。这是一个基础和前提。就个体而言,人的社会化,是社会对其成员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主要是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种途径综合起作用。人由社会化的过程学会思考、感觉和行为方式,发展人格与自我,接受社会的价值观念、文化习俗和行为准则,实现“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转化,从而有效地适应社会,参与实践,实现自身的发展才成为可能。人类社会和文化传统也因此得到代代相传。从这个角度上看,社会教育对人的社会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在现代社会,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已经不只是为了生存的需要,而是为了一个人的幸福,为了一个人能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为了一个人能不能真正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需要。

青少年社会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根据现代大教育理论,国民教育体系是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教育是指学校、家庭教育以外的一切教育文化主体和设施对青少年进行的教育活动,是现代教育理念的实践者。相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而言,社会教育有着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社会教育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以学习者的需求为导向,强调个性化的教育观和社会实践教育体验,采取青少年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对青少年有巨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对青少年的成长发展起着不可替代作用。尤其是社会教育追求的是身心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解决知识和技能的问题,知识和技能很大程度上是学校教育的需要解决的。社会教育更多的是追求人的个性的张扬,人的潜能的挖掘,人的全面发展,解决的是引导人怎么样做人,怎么样做事,怎样与别人相处,怎么样看待生命,怎么样看待名利,怎么样看待自身的价值等等这些基本哲学层面上的成长发展问题。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人的全面发展贯穿人的一生。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初。青少年思想活跃,追求新鲜事物,生命力旺盛,处于一生中成长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个阶段青少年成长发展的状况将直接关系到青少年一生的成长发展。青少年社会教育对于青少年身心的全面发展,进而为人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对于一个民族来讲,青少年的成长是整个社会人力资源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青少年社会教育又是整个社会教育一个极其重要的基础性部分。

青少年宫是我国青少年社会教育中的重要力量,是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一支重要的方面军,是我国社会教育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青少年社会教育领域,青少年宫始终是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教育机构,在推动青少年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当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伴随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进程,青少年社会教育事业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作为青少年社会教育的骨干力量,青少年宫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推动青少年社会教育、促进青少年成长全面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社会各个方面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50多年的共同努力,全国青少年宫已经达到3000多所,遍布全国市、地、县三级网络。党和政府非常关心重视青少年宫的建设,今后几年内将在全国所有的地、市和县普及青少年宫。青少年宫普遍拥有社会教育的各种硬件和软件设施,是其他社会教育机构难以达到的。青少年宫还拥有一支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专职和兼职教师队伍,形成了一些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社会教育项目,整体功能日趋综合化。各类青少年宫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尤其是要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打造青少年社会教育的精品项目,不断提高青少年宫整体生存和发展能力。在做好自身发展的同时,要充分发挥青少年宫的辐射效应,带动社区和整个社会教育的发展。

我们衷心希望通过这一次论坛,使全社会对青少年社会教育的认识能够达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对发展青少年社会教育事业的举措更为科学有效,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更加有力的推动青少年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篇4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素质;社会支持;父母教养方式

分类号B849

DOI: 10.16842/ki.issn2095-5588.2017.04.004

1引言

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将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与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张大均,冯正直,郭成,陈旭,2000)。很显然,心理素质是先天与后天因素、内在与外在因素相结合而形成的品质或特性。张大均,冯正直,郭成和陈旭(2000)曾对心理素质的结构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的分析,以心理素质涵义和实质的探讨为出发点,将学生心理素质归纳为认知因素、个性因素和适应性因素三个维度,具体化为二十二种成分。

社会支持是个体从其所拥有的社会关系中获得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它调节着压力和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众多研究均表明,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如Erin(2016)发现,卵巢癌患者寻找社会支持作为应对机制,是保障其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胡军生和王登峰(2006)采用横向与纵向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192名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社会支持可以有效预测被试两年后的心理健康状况。梁雅丽,姚应水,石玮和杨瑞(2013)通过对贫困大学新生的研究表明,消极应对方式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性因素,积极利用支持是促进心理健康的正性因素;还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可以通过心理弹性间接影响心理健康状况(宋广文,骆风,周方芳,2014),心理素质作为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在心理健康机制中具有核心作用(王鑫强,张大均,2012)。已有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王沥滢,孟勇,王超明,2016)、同伴关系与自尊(刘广增,张大均,潘彦谷,陈万芬,马原啸,2016)、青少年父母依恋与抑郁(陈万芬,张大均,潘彦谷,程刚,刘广增,2016)等均对学生心理素质具有一定的影响。那么,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有着怎样的影响?目前还未有与社会支持直接相关的研究。

父母养育方式是父母在抚养、教育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行为倾向,是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表现(李路荣,范兴华,2008)。研究发现,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Dwairy,2014;Mark & Benjamin,2015),与父母关系融洽的学生在中年时期患躯体疾病的概率远低于不融洽的学生(Russek & Schwartz,1997)。父母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和重要他人,在孩子的心理素质发展及压力应对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父母教养方式对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及在不同条件下所扮演的角色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基于以上考虑,本研究决定考察父母教养方式与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明确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过程中,家庭和社会因素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从而为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提供参考性意见。

2方法

21被

对320名本科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为310份,其中男生103人(33%),女生207人(67%);大一83人(27%),大二52人(17%),大三46人(15%),大四97人(31%),大五32人(10%);文科63人(20%),理科85人(27%),工科45人(15%),医学92人(30%),艺体25人(8%);城市户口119人(38%),农村户口191人(62%);独生子女98人(32%),非独生子女212人(68%);单亲家庭27人(9%),其中母亲抚养14人,父亲抚养13人,非单亲家庭283人(91%)。

22工具

221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

采用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包含认知、个性和适应性三个分量表,共31道题,5级评分(1=非常不符合,5=非常符合)。总量表及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是089、078、075和078(张娟,苏志强,张大均,2016)。

222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

采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中文版(s-EMBU-C),共21道题,其中拒绝维度6道题,情感温暖维度7道题,过度保护维度8道题。三个维度的再测信度在070~081之间,校标效度在082~093之间(蒋奖,徐峥嵘,蒋必菁,许燕,2010)。

223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采用肖水源(1994)修订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包含主观支持、客观支持、社会支持利用度三个维度。共10个条目,其中主观支持4道题,客观支持3道题,社会支持利用度3道题。多年来,此量表被多次应用,有良好的信效度。

3结果

31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素质状况

在父母教养方式方面,单亲家庭的大学生,除母亲拒绝维度外,其他维度均显著低于非单亲家庭(p

多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父亲拒绝维度在性别和专业上的主效应显著(p

32大学生心理素质、父母教养方式及社会支持的关系

父母情感温暖与大学生心理素质各维度及总分均呈显著正相关(p

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对心理素质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在父母情感温暖进入回归方程后,社会支持对心理素质的回归系数依然显著,说明父母情感温暖在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素质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006*251)/076=020。父母教养方式的中介效应模型,见图1。

4讨论

41不同被试变量中父母教养方式及社会支持的状况

家庭环境是个体出生后首先接触的微观系统,对个体的成长至关重要。本研究发现,单亲家庭的大学生,除父母拒绝维度外,其他维度均显著低于非单亲家庭,这与李娜(2010)、万国强(2006)的研究基本一致,即完整家庭的父母在教养方式上一致性更强,单亲家庭的监护人在给予孩子更多情感温暖的同时,也存在过度保护现象。男生在父亲拒绝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这可能与社会和家庭对男生的社会角色定位有关,“穷养儿子富养女”、“男儿有泪不轻弹”等思想影响了父亲对男孩子的教养方式。此外,医学专业学生的父亲拒绝显著高于理科专业,说明医学生不但承担着繁重的学业压力,而且也承受着家庭更高的期望。

非独生子女的主观和客观支持显著高于独生子女,这是因为非独生子女有更多的兄弟姐妹,有更多的支持来源,而且在与兄弟姐妹的合作中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也更好。农村学生社会支持显著高于城市学生,可能与农村学生一旦考上大学会受到更多的关注与支持,学生也更能体会到自我价值,提升了主观支持有关(董增云,2007)。大一与大二学生社会支持显著高于其他年级,表明家长和老师更加关注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也相应地提供更多支持与帮助,有利于同学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专业方面来看,工科生显著低于医学生,医学是个特殊的专业,不仅学制五年,毕业后还需规培,对学生的专业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学校、社会、家长都很重视医学生的学习,并给予极大的支持和鼓励。

42大学生心理素质、父母教养方式与社会支持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父母情感温暖与大学生心理素质各维度及总分均呈显著正相关,并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各维度及总分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父母拒绝和过度保护与大学生心理素质适应性维度呈显著负相关,并对心理素质适应性有显著预测作用。说明父母尊重、理解、关怀的教养方式有助有提升大学生的自信心和适应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父母拒绝、过分关爱的教养方式会降低大学生的自我价值和抗挫能力,产生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绪,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协调和适应性能力的发展,也与程灶火、金凤灿、王国强、张茹和刘新民(2016)对中国青少年心理素质的研究结果及Amina,Fons,Vande,Penny和Weny(2015)的印尼青少年心理素质的研究结果一致。大学生心理素质与社会支持的各维度和总分均呈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各维度和总分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及总分均有预测作用。说明学生得到的支持越多,抱负性水平越高,自信心和求知欲越强,挫折耐受性越强,无论是认知、个性还是适应性都能极大地调动起来,进而促进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和社会支持是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外部因素,其中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和高水平的社会支持可以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和低水平的社会支持不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

此外,本研究还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中父母情感温暖在社会支持与心理素质中有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0%,也即父母情感温暖通过影响大学生社会支持进而影响其心理素质。马存燕(2007)曾提出,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感受到的社会支持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说明良好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大学生乐观地看待事物,更容易感受到同学和老师们的关爱与帮助,也提升了大学生利用社会支持的信心和能力。父母教养方式作为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Dwairy,2014;Mark & Benjamin,2015),是通过培育孩子良好的认知能力、个性品质而对孩子的各项行为产生影响。父母对孩子情感的关怀可以促使孩子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有更深刻的自我认识,有更高的自我评价和人际能力,能得到更多的客观支持,与此同时,对支持的利用度也大大提高,因而心理素质水平也较高。

因此,要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社会要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支持系统,学校要注意提高孩子对支持的利用度,家长要学会用积极的教养方式,让孩子在一个有爱的、快乐的环境中成长。总之,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要积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家庭的助推作用、社区的强化作用(张大均,冯正直,郭成,陈旭,2000)。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来推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

参考文献

万芬, 张大均, 潘彦谷, 程刚, 刘广增 (2016). 青少年父母依恋与抑郁的研究:心理素质的中介作用.心理科学, 39(6), 1282-1288.

程灶火, 金P灿, 王国强, 张茹, 刘新民 (2016). 家庭环境、教养方式和人格对青少年违法的影响及影响路径.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4(2), 287-292.

董增云 (2007). 大学生人格特征、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陕西师范大学.

方杰, 张敏强, 邱皓政 (2012). 中介效应的检验方法和效果量测量:回顾与展望.心理发展与教育, 28(1), 105-110.

胡军生, 王登峰 (2006). 人格特质和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4(4), 387-390.

蒋奖, 徐峥嵘, 蒋必菁, 许燕 (2010). 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初步修订. 心理发展与教育, 26(1), 94-99.

李娜 (2010). 单亲、完整家庭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情绪适应的关系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山西大学.

李路荣, 范兴华 (2008).父母养育方式与大学生焦虑水平的关系.精神医学杂志, 21(1), 29-31.

梁雅丽, 姚应水, 石玮, 杨瑞 (2013). 贫困大学新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关系. 中国学校卫生, 34(6), 746-747.

刘广增, 张大均, 潘彦谷, 陈万芬, 马原啸 (2016). 中学生心理素质与同伴关系的研究:自尊的中介作用. 心理科学, 39(6), 1290-1295.

马存燕 (2007).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社会支持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5(3), 279-283.

宋广文, 骆风, 周方芳 (2014). 学优生、学困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中国特殊教育, 165(3), 48-53.

万国强 (2006). 单亲家庭与完整家庭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比较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辽宁师范大学.

王沥滢, 孟勇, 王超明 (2016). 大学生心理素质与时间管理倾向、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4(1), 51-54.

王鑫强, 张大均 (2012). 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构建对PTH和DFM的超越.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8(6), 67-74.

肖水源 (1994).《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应用. 临床医学杂志, 4(2), 98-100.

张大均, 冯正直, 郭成, 陈旭 (2000). 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几个问题.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6(3), 56-62.

张娟, 苏志强, 张大均 (2017). 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修编及信效度检验.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待接收刊.

Amina, A., Fons, J. R., Vande, S., Penny, H., & Weny, S. (2015). Perceptions of parenting styles and their associations with mental health and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urban Indinesian adolescents.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24(9), 1-13.

Dwairy, M. (2014). Parenting styles and mental health of PalestinianArab adolescents in Israel. Transcultural Psychiatry, 41(2), 233-252.

Erin, M. H. (2016). Quality of life and mental health among women with ovarian cancer: Examining the role of emotional and instrumental social support seeking. Psychology, Health & Medicine, 21(5), 551-561.

Mark, R., & Benjamin, M. K. (2015). A crosssection I investigation of parenting style and friendship as mediator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social class and mental health in a university commun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Equity in Health, 14(1), 1-11.

Russek, L. G., & Schwartz, G. E. ( 1997). Perceptions of parental caring predict health status in midlife: A 35-year followup of the Harvard Mastery of Stress Study.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 20(1), 1-13.

Abstract

篇5

关键词:高职体育课程;体育教学;健身健美;健身会所;能力素质

1.研究目的

2002年8月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第二十条明确提出“因时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现目前,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很多社会新颖的健身项目离学校体育课还有段距离。随着时代的进步,高等职业院校越来越注重发展学生职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高职体育教学需要向健身性、终身性、实用性及时代性等方向发展。课程设置应注重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注重学生的锻炼意识和运动方法的养成。学校体育教学引进时下流行健身项目可以很好的改进现在体育教学的局限性,也可以更广泛的为学生创造其离开校园投身社会后继续参与锻炼的条件。

2.研究方法

2.1实验法:

以重庆财经职业学院2012、2013级体育选项课健身、健美项目班(两个年级各2个班)为实验对象,共计140人。对其进行问卷调查,跟踪其课中、课后锻炼行为及教学效果。

2.2文献研究法:

广泛搜集整理国内外专家学者有关高职体育教学、健身健美类新颖课程的学术论文和文献资料,以及近年来国内对高职体育课改新方向和新思想的研究文献

2.3统计分析法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统计工具对获取的详细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新课程开发

目前,社会上较为流行的健身项目有瑜伽、普拉提、搏击操、有氧操、防身术、动感单车、轮滑等。但都仅限于在健身会所开展,并未引入到学校体育教学。而在大多数新版高职高专体育教材中,都把这些内容罗列其中,归为“健身、健美”或是“休闲体育”类。在新课程开设前,通过广泛的查询资料,结合重庆财经职业学院场地器材、师资队伍等实际情况,课题组将课程名称确定为“健身、健美”。并邀请了社会健身会所负责人及教练一起共同对新课程的教学资料进行开发。通过讨论调研,确定健身健美课程涵盖器械、瑜伽、防身术、有氧操、部分基础理论等内容。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4个学时的校外健身会所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实地体验会所活动。

在经过了对2012级一期的教学后,根据学生的反应,课题组及健身会所相关人员对课程资料进行了修订。因为女生和男生的兴趣爱好差异,在修订教案时提出了针对男生占多数的班和女生占多数的班两种教学模式,同时调整教学中各项内容所占比例。修订后,在2013级体育选项课中进行实施。

3.2学生参于新课程情况

开设“健身、健美”课之初,学生对该门课程充满了好奇,提出的疑问也是最多。体育教师在对体育选项课进行宣传的时候,很多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生选课时,传统的热门项目健美操、羽毛球依旧火爆,不过,“健身、健美”课也是在选课系统开放后3分钟之内被选完的课程。

在2012级第一次课的时候,对每位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学生认真地参与了调查。从对调查问卷的分析中,发现有86%的学生是对课程非常感兴趣,有9%的学生是跟随好朋友一起来选择的这门课,剩下的5%则是报以试试看的态度。在期末最后一次课的时候,我们对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96%的学生表示对该门课程非常满意,仅有4%的学生认为效果不理想。课题组在这96%的学生中随机抽取访问,被调查学生表示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了解到了一些时下流行的体育健身项目,掌握了一些传统项目以外的锻炼方法。特别是一些小器械练习,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体育锻炼。

在课题组收集到的学生反馈信息中,有几条非常有意思,也从学生的角度反应出了对“健身、健美”课程的态度。有学生写到“哇,我去了健身房了,看到了好多年轻人在锻炼,有些人肌肉真发达。”;“去了健身房,有很多比我们大一些的年轻人,和他们交流了解到了一些在学校了解不到的东西。”;“今天去健身房体验了瑜伽课,那个教练的身体好柔软,动作好优美,看来我以后要加强锻炼了。”;“动感单车真是太有激情了,太HI了。”。童言无忌,学生的思想是单纯的,直接的。但是这反应出,学生对这4学时的健身会所实践课充满了惊喜,带给了他们参与运动锻炼的激情和不一样的体验。

3.3新课程对学生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先从“健身、健美”课程考核标准来看,考核内容1:身体各部位肌肉群练习动作和瑜伽基础动作编排。考核时,教师随机点2-3个肌肉群,由学生根据平时上课所学知识编排一套合理、有效的练习动作,此项主要针对男生;女生在考核时教师会随机点2-3个身体部位,由学生根据瑜伽的基本动作来编排一套合理、有效的练习动作。第一项考核内容就明确的区分了男、女生的生理特性和兴趣爱好,并且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让他们把平时所学的知识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融合再发展。考核内容2:防身术。主要考核学生对防身术的一些基础动作的掌握情况,例如:拳法、肘法和腿法。考核时教师会设计一个简单的情景,两位同学配合展示,点到为止。除开防身术的防身本质不说,防身术要求头脑冷静、反应敏捷、机智果断善于分析和观察,这却是我们现代学生往往所不具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这些能力教授给学生,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提升。

再从教学内容来看,器械锻炼、瑜伽、有氧操、防身术这些内容不但具有一定的技术性,还具备一定的锻炼价值。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运动量是达到了一定的程度的。这些都证明了“健身、健美”课程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结论与建议

4.1将社会流行运动项目引入高职体育教学具有应用价值

高职学生根据其性质决定了他们在毕业后将直接走上生产第一线。初出社会的不适应,工作、生活的压力往往给他们带来较重的包袱。适时地、因地制宜地开展体育锻炼能够很好的起到锻炼身体和减压的作用。时下流行的办公室运动也是由这些项目扩展来的,而在学校所学的运动技术和健身知识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帮助。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到健身会所、俱乐部进行锻炼,那么经历过“健身、健美”类似课程的学生就不会有陌生感,反而会觉得如鱼得水,信心满满。新设计的课程能够给学生带来如此多的积极作用,自然也就体现出了其在现代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4.2结合实际情况适机开展

前面提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都是在具备一定条件下展开的。首先需要有场地器材、设施设备,其次需要有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师。在这些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盲目将社会流行运动项目引进课堂可能就会适得其反。课题组在课题筹备初期就考虑到学院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所以采取了和社会健身会所合作、共享资源和师资的办法,最大程度的使新课程更加的专业和结合社会实际。

4.3打破传统思维,扩展课程价值

高职学生精力充沛,课余时间无所事事,而成立多种单项体育俱乐部能够吸引学生参加日常体育锻炼,丰富课余文化生活。通过体育俱乐部的活动组织模式,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运动技能和体育知识运用于实践,开展学生喜欢的体育竞赛、体育表演,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有助于发展学生在校期间对体育锻炼的认知,培养专业所需的身体素质。这对娱乐身心和强身健体,形成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需要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雷鸣.高校体育选项课开设轮滑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科技信息,2010(16).

[2]姜维萍.试论普通高校健美操课的地位与作用[J].四川体育科学,1997(2).

[3]韦继康,等.论健美操运动在高等职业大学中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J].体育教学研究,2000(3).

篇6

    为进一步规范全省房地产交易市场收费行为,促进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现将房地产交易手续收费问题通知如下:

    一、收费范围交易手续费是指房地产管理部门设立的房地产交易机构为房屋权利人提供交易场所、信息服务和代办房屋产权审查、登记等所发生费用的合理补偿。

    凡经过房地产交易机构办理房屋买卖、租赁、抵押、分割、交换、赠与、继承等房地产流通过程中的各种经营活动,房屋权利人应按规定向房地产交易机构交纳一定的交易手续费。

    二、收费项目和标准

    1.房屋买卖,按成交价总额的2.5%收取。其中,职工按房改政策购公有住房首次上市交易和实行差价换房的,交易手续按成交价的0.5%交纳。买卖双方各负担一半。

    2.新建商品房交易手续费,按成交价的0.5%交纳,(经济适用住房按价格主管部门核准价格的0.5%交纳)买卖双方各负担一半。

    3.出租生产经营性用房,按年租金总额的3%交纳,出租非生产经营性用房按年租金总额的2%交纳,租赁双方各负担一半。

    4.房地产抵押,按抵押额0.2%?0.4%交纳,由抵押人负担。具体执行标准,由地、市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报省备案。

    5.房地产分割、交换,按评估价的1%交纳。双方各负担一半。

    6.房地产赠与、继承,按评估价的1%交纳。由受赠人、继承人负担。

    7.为体现对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支持,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凡企业在改革、改组、改造过程中发生的房地产权属转移的,免收交易手续费。

    为方便房地产交易当事人,房地产交易手续费内含房屋产权登记费(权证工本费),由房地产交易机构统一代征。房地产交易机构按本通知规定收取交易手续费后,房地产管理部门办理房屋权属登记不得再重复收取房屋产权登记费(权证工本费),也不得以任何形式向交易双方征收其他费用。

篇7

一提到班主任,我的脑海中大概立刻闪现出这几个关键词:忙碌、琐碎、繁杂……如果把一个班级比作一艘航行于大海中的轮船,那么班主任就是掌握航船的舵手,大海航行靠舵手!

班主任作为影响学生成长过程的重要人物,应该能够在教育活动的瞬间采取机智的措施,而这种教育行动既是“充满智慧”的,又是“未加思索”的,能够采取这种教育行动的班主任就是有教育智慧的班主任。这种智慧可以在交流互动中得到分享与借鉴,使更多的班主任享受到这种教育智慧带来的良好效果的欣慰与领悟。互动是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文本之间、教师与专家之间的对话,通过对话获得彼此对某一教育问题的深刻认识,形成个体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一部分,为指导班级管理实践提供有效帮助。

首先,班主任通过协作交流和同伴互助在班级教育实践中不断增强自身的学习能力,共同寻求教育的真谛。(班主任 banzhuren.cn)在班主任之间创设班级管理活动上的专业切磋与合作学习,达成经验共享,促进班主任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从而创造一个支持性环境,为促进班主任的专业发展提供可靠的平台。

其次,加强教师与专家之间的相互研讨、交流和合作。在这里,班主任与专家群体的互动研究犹如在一个丰富多彩的平台上,以“他者的眼光”的视角或“推人及己”的路径来审视教育事件的因果关系。班主任在教育专家的指导下,结合教育理论知识,有目的地对自身的班级管理过程进行严谨而理性的观察和分析,进而汲取教育智慧。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完美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存在的,我们所能做到的只是追求完美。教师是有缺憾的存在,学生也是有缺点的存在,班主任工作也必然是充满缺憾的艺术,关键是我们以何种心态面对缺憾。直面缺憾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班主任要学会反思,学会研究,在反思中孕育教育的智慧,在研究中生成教育的智慧。

作为班主任,要学会反思和研究,首先就要养成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改进的习惯,用熟悉的眼光看待陌生的事物,用陌生的眼光看待熟悉的事物。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对自己的行为、习惯、工作理念、方法全面反思,可以使自己的班主任育人技巧螺旋上升,尽快形成自己的班主任工作的特点,形成班主任的教育智慧,养成教育机智。无智慧的班主任很难有机智的教育行动。关键还是要把自己的思考转化为第一生产力,也就是要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具体实践,把教育智慧变成现实的教育行动。机智的行动就是智慧的化身。否则,光说不练,就只会耍嘴皮子。智慧型班主任是教育思想、教育智慧、教育行动在教育实践情景中的统一。做到不因循守旧,不固步自封。自以为是的人,往往工作是比较盲目的。

篇8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唤醒生命意识,探求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价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的关爱情怀。生命教育既是一种价值追求,又是一种教育实践。生命教育的价值追求就是通过进行生命教育,美化生命,让教育表达对生命状态的关怀,对生命情调的追求,使人更好地体验和感悟生命的意义,促进肉体生命的强健和精神生命的形成,在激扬生命之力度同时焕发生命之美。也正因为此,生命教育根源于人类的至性至情,又超越于实用理性之上,体现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生命教育要形成各学段有机衔接、循序渐进和全面系统的教育内容体系。小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都处在尚未形成、容易塑造的阶段,而且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尚小,珍爱生命的意识相对淡薄,自我保护的能力相对低下,因此,小学阶段要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自身的生长发育特点,初步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等。

一、德育源于生活———生命发展的前提

德育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是德育的家园。而生活又是生命的轨迹,是生命发展的前提。德育在生活中与每个人的生命相随左右,陪伴终生。关注生命的教育必然是富有生活性的教育。所谓的人文性及人的精神追求,所谓生命的价值意义,如果离开了现实的生活,抛弃了平淡、苦闷、压抑、无奈、欣喜,便成了远离人间烟火的空中楼阁。小学德育课程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要以生活为源头活水,将学生从教材中解脱出来,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切身体验,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的机会,引导他们自主地思考,使学生在与实在世界的沟通、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1.生命教育视野下的德育内容应源于生活

正如怀特海所言:“教育只有一种教材,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生命教育视野下的小学德育课程就要放开课堂,把生活中的问题引进课堂,让教学内容生活化,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机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小学德育教学内容生活化,强调的是教师在传授知识和训练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体会生活并提升品格,追求理想。小学德育课程内容的设计如果不考虑学生生活世界的丰富内涵,那么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将只是外在于生命的僵化的知识技能,学生的学习过程就不会成为学生生命的组成部分,没有充满生活般的快乐与愉悦,学生就无法真正发展和完善自身。

小学德育课程内容要面向学生的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这是体现生命教育内涵的重要表现,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生活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更好地理解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教育内容不仅体现在课本中,体现在教师的讲解中,也体现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从而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把知识融入自己的经验结构之中,由此获得生长和发展。

2.生命教育视野下的德育实践应立足于生活

学生生活在“生活世界”之中,首先接触的是生活世界而不是科学世界。生活世界是人的生命存在的环境,是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基础。教材是对生活世界的反映,一般来说,解读教材也就是解读生活,“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小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可以让成人随意图画,他们有着自己对自然界、社会和他人的感性认识,在课堂所学的新知识需要借助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才容易被学生接受,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建构主义教学原则明确指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学习,才能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会认识并建构自己的认识。

我们在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可能的生活世界。“可能的生活世界可以定义为每个人所意味着去实现的生活”,它关注的是人的生活质量、生命质量,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面向学生可能的生活世界,用真情熏陶感染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生活的技巧,让学生自己感到每堂课都是在提升自己的人格,超越和升华自我生命的价值。因此,在小学德育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感悟教材内容,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比起教师的“告诉”要深刻得多,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到生活的源头活水中去学,不为生活而学,德育就失去了生命力。

二、德育提升智慧———生命发展的基础

教育,是一种通过知识促进人的智慧发展,培育人的智慧品质和提升人的智慧力量的活动。在教育活动中,知识和智慧就如同教育的“形”与“神”的关系。“形”是教育的表现形态和样式,“神”是教育的灵魂与精髓,“求知”便是教育的“形”,而“达智”即是教育的“神”,也是教育所独有的性格特征及其魅力。因而可以说,知识是教育的外表,智慧是教育的灵魂。

生命发展的基础是智慧,而智慧的提升往往需要教育价值的引导。“教育价值依据教育本身的特点可以分为:教育中的价值和教育的价值。教育中的价值是指在教育活动中应该达到什么目的,实现哪些人生价值和应该教给学生一些什么价值内容;教育的价值是指在教育活动中应该怎样活动,应该采取哪些方式方法才能达到教育的要求,收到教育的效果,实现教育目的”。

1.生命教育视野下的德育价值旨在提升学生的智慧

所谓智慧,是指利用知识、技能、能力等解决实际问题和疑难的本领和才智。智慧是生命发展的理性力量,没有智慧的生命容易陷于盲目的冲动,从而迷失自身发展的方向。智慧不单纯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以及征服自然的知性能力,也是一种能促进生命反思的力量。提升智慧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诱导其学习的主动性与兴趣,充分发展每一个人的个性,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智慧的小学德育课程要尽力避免混淆教育与知识灌输及智力训练。在智慧教育中,小学德育知识教育不是单纯的传递和灌输,也不是严格的智力训练,而是把德育知识视为精神自由活动的条件和对象,使智力活动成为精神愉悦的内容。小学德育课程的目的不再是掌握既定的知识体系,而是对有限知识的无穷追问与怀疑,在知识的学习中实现使知性升华到智慧。

2.生命教育视野下的德育价值旨在培养人的生存智慧

教育的本质追求之一是培养人的生存智慧。传统的课程是一种以知识为目的的课程,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缺少了主动思考和探究,缺少了心灵对话和情感体验,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的灵性被禁锢了,学生对智慧的把握被限制了,这样就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生存智慧。

当今高科技的挑战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使得教育要适应时代的需求,就必须实现由“知识性生存方式”向“智慧化生存方式”的教育转变,必须以“有智慧的教育”取代“缺智慧的教育”。智慧的小学德育课程“视教材为教学使用的教材,它并不否认教材所负载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与掌握,但却不以此为主要目的,或仅以此为途径和手段,而是通过它去实现智慧或发展的目的”,这里教材知识成为研究和思考的材料,通过它去激活思维、发展智慧。

在小学德育课程中,教师首先把学生视为一个个特殊的生命体,要“目中有人”、“心中有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极大的潜能,都能得到不断发展和进步;要认识到,在世界上任何人都是有一定价值的,实现特殊的人生价值是学生在特殊时期的追求;要认识到,作为一门重要课程,对学生特殊价值的实现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所以,小学德育课程应该着眼于发现,发展学生的潜能,着力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通过对学生智慧的引领、点拨、引申、抉择,点燃学生的智慧之光,从而使教学的智慧含量得到提高,并促进学生生命智慧的生成。生命教育视野下的小学德育课程要营造生态化的人文环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生存智慧,最终塑造出具有健康情感和完整人格的大写的“人”。

篇9

关键词:智慧教育;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1

一、智慧教育的概述和特征

1.智慧教育的概念

智慧教育是我国信息化教育逐渐成熟后的必然走向,智慧教育思想最终是由哲学家提出的,印度著名的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认为教育就是为了帮助人们认识自我并发展智慧的过程。我国著名学者靖国平则认为,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教学是为了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知识,并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生活技能以及发展学生的智力。信息化时代的智慧教育指的是通过在智慧环境下的智慧教学方法,促进学习者进行智慧型学习达到期望培养值的教学方式。

2.智慧教育的特征

智慧教育是实现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必经之途,与现阶段的信息化教育方式相比较,智慧教育有着其独特的教育特征。首先,智慧化教育是在信息化教育的基础上展开的,因此,智慧化教育包含技术与教学、技术与科研以及技术与管理之间的相互融合,其中,信息技术与智慧教育相结合是实现智慧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智慧教育下的各种移动终端都将成为课堂教学的常见载体,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熟练的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使得学生将学习重心从科学技术转移到学习本身,这是智慧教育的核心特征。

其次,智慧教育是为了适应新世纪的发展而提出来的新的教学方式,它不仅仅是需要培养出具有一般意义上的公民,为了达到智慧地球的目标,智慧教育是需要全世界的各个国家共同努力实现的。近年来,在世界各个大学的努力下,OER(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运动和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ees)运动席卷全球,将优质的交易资源通过网络共享传播到全世界[1]。智慧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现全球教育资源的无缝整合共享,使得全世界的学生和社会媒体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到适合自身的教学资源。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实现教育管理的绿色高效这是智慧教育的指导理念也是其最重要的教育特征之一,也是实现智慧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信息技术化的全球发展为实现智慧教育以及绿色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教育经费以及学校分布等提供了数据支持,为教学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推动智慧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

二、智慧教育的发展现状

现阶段我国智慧教育在实际应用方面提的比较多,国内外的许多IT行业率先采取了智慧教育的解决方案,例如方正、华为以及IBM等。我国从2011年起对基于教育信息化的智慧教育发展进行研究,其中,尹恩德、祝智庭等学者从不同的教育对智慧教育做出了阐述。祝智庭教授构建了理解智慧教育的基本图式,描述了智慧环境、智慧教学和智慧教育三者之间的关联性,认为智慧教育要以智慧学习环境为技术支撑,以智慧教学法为催化促导,以智慧学习为根本基石[2]。

目前,世界各地的学者、专家们对于智慧教育的研究绝大多数都是对推动智慧教育的云平台建设以及普及智慧教育的理念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智慧教育是一个宏大的工程,除了建设智慧教育的云平台以及普及智慧教育理念之外,更需要的是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健全的智慧教育体系,为智慧教育的展开提供理论依据。

三、智慧教育的发展策略

1.智慧教学,改变现有的教学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的教学设备以及教学方法也不喑鱿衷诮逃教学当中,根据教学设备在教学当中的应用情况,我们可以将教学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传统教学阶段、电气化教学阶段、信息化教学阶段以及智慧教学阶段[3]。实施智慧教学,就是在智慧教学环境下,通过对现阶段的各种教学设备以及先进的教学方式综合运用展开教学活动。智慧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教学目的,在智慧环境下改变现有的教学方式,构建智慧型教学课堂。例如,利用智能电子设备备课,通过智慧教育云平台实现同步教学互动,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一对一专业辅导等。

2.智慧学习,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智慧学习是智慧教育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智慧学习指的是学习者在智慧环境下进行完全以学习为目的的学习活动,是培养学习者自我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智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通过智慧教育的云平台获取自己所需的学习资源和服务,挖掘自己的学习潜力,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学习者在智慧学习的过程当中可以清楚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不断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达到培养自我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

3.智慧化评价,为智慧教育提出针对性建议

传统的教育评价较为单一,单纯的以考试成绩作为学生学习效率的衡量标准,评价标准显得片面、不真实。在智慧化教学过程当中,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无法满足教学评价要求。因此,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智慧化教育的评价体系可以利用云计算技术以及大数据等进行教育数据的采集,并通过计算机将教学档案数据进行云端存储,通过计算机建立全面、客观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教师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

四、结束语

智慧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方法,为我国的教育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会,对我国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用于探索的综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实行智慧教育对我国教育改革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实行智慧化教育需要对我国现有的信息化教育方式、学习制度以及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实现教育教学的智慧化发展,培养出大批的智慧型人才,为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邱佳佳.教师情感智慧发展的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篇10

1.1何为教育智慧

根据有关文献注释:“智”,强调的是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选择与决策;“慧”,主要是悟性,是对于是非、正误、成败、得失等的迅速感受与理解掌控。“智慧”是指对事物能分析判断、创新创造、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智慧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具有对其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和深刻洞悉、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制应对的综合能力。在高职教育教学中,智慧有其独特的重要性。因教育教学工作需要靠教师专业知识、技能、经验和智慧来完成。在这四要素中智慧属核心要素。知识可以从书本、网络上得来;技能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上通过实践操作掌握的;经验是建立在技能基础上通过实践的反复积累的;而智慧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通过对客体和主体的批判觉悟到的,当今强调的“课后反思”一词,就是强调自我提升“批判觉悟”。上述教育教学的四要素分别代表四种境界:光有知识,不算合格教师;有知识且有技能者,才能胜任教师工作;有经验者,才能称得上优秀教师,且经验越丰富,教师的优秀程度就越高。所谓“智慧型”教师,通常指的是经验极其丰富、工作十分优秀、表现卓尔不群的教师。由此可见,经验的价值远高于知识和技能,而且当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在勤于“反思”的教师内心,经验就会产生一个裂变。经过裂变的经验便得到升华,从而达到通常所说的教育智慧的境界。这种智慧境界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今天,我们倡导“智慧型”教师,就是要求教师勇于改革创新,不断积累经验,提升教育智慧,让智慧回归教育、唤醒课堂,让智慧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是时代的呼唤、是教师实现教育理想的一种追求。一个有经验、有智慧的教师会巧妙地将课堂阵地出现的偶然因素转化为一种有利于教学契机,从而使课堂变得精彩,把教学引向深入。

1.2教育智慧构成

教师教育智慧的构成是多类型、多层面的。概括起来,可包含四个方面:一是知性智慧。这种智慧是基于整体感知、直观把握而形成的。它是建立在直觉基础上的一种整体感知和反应能力。如课前组织教学、调控课堂秩序、新颖导入新课,善于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集中精神、参与学习上来,应是知性智慧的表现形式。二是理性智慧。这种智慧是基于对教育问题的理性思考、规律认识而形成的。它是教育智慧的核心构成和高级表现形式。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经长期体验而升华的理念:“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师无法选择学生,可选择的是自己施教方法”;“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等,应为理性智慧的表现形式。三是情感智慧。这种智慧是基于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师爱而形成的。教师对教育对象的热爱,是形成情感智慧的重要基础,是构成教师情感智慧最为核心的内容。它对教育而言,是一种很重要的智慧部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人对于智慧的追求,并不断加深对教育的认识和整体把握。例如,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教师张丽莉,于2012年5月8日在交通事故发生的危急时刻为抢救学生被轧断双腿。这是她热爱教育、关爱学生的情感智慧的高度表现,是人民群众心目中真正的英雄,是我们身边最美的教师,不愧为我们学习的榜样和楷模。四是实践智慧。这种智慧是基于教师个体经验积累、实践感悟、教学反思而形成的。它的形成关键在于实践。如果离开实践探索,离开对实践的反思,那么教师的实践智慧水平就很难提高。一个教师最值得珍惜、能反映自己教育生涯的价值及教学宝贵财富的就是他的教学经验。一些高水平的优秀教师都非常重视个体优秀教学经验的总结、概括和提炼,即在实践智慧的提升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理论。如江苏李吉林老师全面总结了30多年的教育智慧而形成情境教育理论,反映出情境教育的非凡影响力,并在教育界掀起勇于实践、勇于探索的热潮。天津张菁老师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提炼出富有智慧和灵动的数学感悟———“形变质通”,让看似枯燥的数学变为灵动,即在表现形式上富于变化但在基本思想上却相互通达并存在着的必然和普遍联系。它有助于培养学生解题能力、创新意识,可以成为学生一种学习与人生的智慧。这些都是高水平实践智慧的结晶,也是当前强调和倡导教师实践经验积累和实践智慧提升的意义所在。不难看出,教师的教育智慧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构成,它内在地决定着教师教学工作的状态、质量和水平,进而深刻影响着人才的培养质量。

1.3教育智慧体现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智慧有如下多种体现:体现之一:在于知识启迪。即教师增强问题意识,用问题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点亮学生寻求知识的道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老师的智慧不是堵塞道路,而是开拓道路,照亮一条知识路。”体现之二:在于“授人以渔”。面对知识更新快速换代的今天,如果说传统教育的重点是知识,那么未来教育的视野应该是智慧。因此,“智慧型”教师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对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不仅要交代所以,更要讲清所以然,让学生真正理解,学以致用。在进行习题课、讲授例题、解答应考试题时,要注重解题思路,使学生掌握解题方法,提高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指出的是,有些教师在讲授此类问题时,就题讲题,方法僵化,不能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增长智慧。这种缺乏智慧的教学,像固守程序生产产品一样培养学生,是对学生思路的堵塞,又何谈让学生发挥创造能力?体现之三:在于智慧施教。教师的教育智慧离不开师德。高尚师德的核心是师魂,而师魂的时代内涵为爱心、德行、责任和智慧。其中爱心是师魂的内核,德行是师魂的精髓,责任是师魂的品格,智慧是师魂的真谛。教师是智慧的行动者。面对今天教育环境复杂、教育对象多样、教育理念多元,要做好今天的教师,不仅需要知识和能力,更需要行动的智慧。智慧施教,就是用智慧统领教学、调控教学。如对学生严格要求,要严中有爱,严而有度,不严而训斥;当课堂出现失序时,批评要讲技巧,不随意体罚或变相体罚,不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这样就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变失序为有序。因为有了智慧施教,所有类型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因为有了智慧施教,就能更加关注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爱护每一个活生生的生命,遵循规律,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有不一样的发展,都能有最大程度的进步。这就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师智慧施教的行动展现。故教育界有这样一种说法:“三流教师教知识,二流教师教方法,一流教师教智慧”。这表明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对教师的期求,值得我们用心思考,探索实践。

2增长智慧途径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增长智慧有下列途径:

2.1强调知识转化

众所周知,知识不等于智慧。知识多,是渊博,未必就是智慧。知识可以传授,可以积累。知识多寡,可以通过学科、学历来衡量。而智慧源于知识,需要对知识进行转化而形成智慧。教学中要求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要求教有新意、有所作为就是一例。知识是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告知你事物是什么,而智慧则是对知识的超越,指导你应当如何去做。例如,按儒家伦理要求“男女授受不亲”。但当“嫂溺”时,则要根据这种特殊情景施之于权(意即采取临时变通的权宜之计)而“援之以手”,这种“礼”与“权”的统一就是一种智慧。如果在这一具体场合,还一味坚持“男女授受不亲”,置“嫂溺”于不顾,那不仅不是智慧,而且是人性的缺失,故在各种情况下能作出正确的是非判断和行动决断才是智慧。那种一味唯“礼”、唯书,只会按条框办事的人不是智慧之人,而只是十足的书呆子。这一例证说明,知识只能告诉我们真假,只有智慧才能告诉我们善恶对错。智慧是知识与能力的统一,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能力与德行的统一,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因此,要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正确地运用知识;不仅要加强知识学习,而且要加强道德修养和人生感悟。

2.2实践增长智慧

智慧的增长离不开实践。尤其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今天,不论个体还是群体,没有足够的智慧,就无法推进教育的发展。面对高职教育教学实践,我们应有所见解、有所尝试、有所创新、有所前进。一要活教活用。知识是人类智力劳动的结晶,是培养、增长智慧途径之一。每一个人的发现创新活动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的。要进行新的发现创造,必须先学习已有的知识成果,并对这些既有知识进行灵活运用,激发出新的创新成果。我们的教育目的在于使知识充满活力,不使知识僵化,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为此,教学中要力戒向学生灌输死知识,而要力求把知识教活,学以致用,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即增强学生的智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创造性,必须具有长盛不衰的创新追求与强烈的进取精神,这样才能目标坚定、意志坚强、持之以恒、全身心投入,才会作出创造性的贡献。二要培养全人。人的智慧是其能力、品质和境界的结合。培养全人,就是要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使学生成为全面成长的职业之人、有责任的社会之人、有智慧之人。长期的教育失误,原因在于只重视知识教育、“成才”教育,而放松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与“成人”教育,使一些学生在道德品质上令人堪忧。人才是“人”与“才”的统一,离开了“人”,“才”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人的发展和智慧的增长,如果离开了道德的指引和道德能力的支撑,其人格就不会健全,甚至还会迷失方向。故党的十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提出,这是对教育的根本性质和任务的新概栝。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牢记立德树人、教书育人这一理念,而且要切切实实地践行这一理念。即在教育教学中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培养全面发展和富有智慧的人才,并从育人实践中体验和增长智慧,这应是教育的追求、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三要提炼经验。在前述“教育智慧构成”中,已提及个体经验,可形成实践智慧。当今,国家对高职教育的发展模式、人才培养规格及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更加关注人才培养质量,更加关注人的个性培养和智慧开发,这已成为时展的迫切要求和客观需要。在此形势下,我们在教书育人、创新教学、课程改革与教材使用中出现的感悟和灵感的点滴经验要及时积累、长期坚持、梳理提炼、以形成实践智慧。这是实现学校内涵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把这样的要求凝聚在教师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方面,无疑将从新的角度推动这两方面的快速发展。

2.3教研生成智慧

教师的智慧可以通过学习与教研来获得。可以说,学习与教研是生成教师教育智慧的重要途径。但这种学习首先必须立足于个体经验,将外来知识与自身经验相融合,才能被内化,并经过独立思考与实践形成个人风格,生成新的智慧。而教研是教师发展、专业成长的成功之路,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成功之路。作为一名高职教师,就要通过教育科研,训练自身的教研素养,掌握知识的内在规律,增强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提高对职业教育的适应性;通过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研究学生的知识现状和能力水平、研究学生的就业需要和发展潜能,掌握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规律,在此基础上对学生提供有效指导。这对生成教师的教育智慧就会有极大裨益。

3重塑师道尊严

教育需要智慧,这种智慧是源于可教的信念。其表现则主要靠教师自身的品质和才学去影响学生。只有让学生具有炽热的求知欲和持续不息的学习热情,教育才能取得成功。为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教师需要规范教学行为,放下架子,改变权威,对师道尊严进行重塑。

3.1尊师贵在重道

“师道尊严”,对为师之道的要求是中国传统文化贡献给全人类的瑰宝。根椐这一传统,要成为有道之师获得尊严,不仅要求教师“学高”,而且要求其“身正”。教师需先善其德,才能有资格教育他人,才能让他人信服,成为他人学习和效仿的榜样。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应该看到,对“师道尊严”的倡导,其初衷只是把尊师作为重道的手段,重道才是目的。但在实际教育教学中,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自主意识;过于强调教师的权威形象,忽视师生间的平等对话:过于强调对教师的尊重和敬畏,导致学生对教师的人身依附和绝对服从。随着市场经济功利化对学校的冲击,导致“师德”一定程度上的缺损。一些教师在教学上应付了事,作风不检,在处理师生关系时,要么冷漠处之,要么采取体罚或变相体罚方式对待学生。如学生回答不上问题、上课迟到或课堂失序,令其站立直至赶出教室等体罚就是一例。如此师生关系紧张的课堂,必然会失去智慧教学的氛围。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师道尊严”必须进行重塑,建立一种新的“师道尊严”观,以适应智慧教学的需要。

3.2重塑师道尊严

重塑师道尊严,就是教师要正确处理师德、师职与师尊的关系,为施展教育智慧创造条件。只有具备高尚的师德,出色履行自己的“师职”,才能在尊重学生中赢得“师尊”。一是注重改变自己。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要立足自我解决矛盾,先改变自己,再教育引导学生。著名教师魏书生以理解和宽容对待学生,是解决教与学矛盾的良方。针对一些教师埋怨学生学习不佳、课堂失序的情况,魏书生却认为:“学生坐在咱教室里,是咱的学生,你无法选择学生,可选择的应该是自己施教方法。一个人不可能工作在一个处处都如意的环境中,如果天天为环境忧心,用七分力气去埋怨、指责环境,不仅于工作无助,甚至还会助长别人的愚昧和自己的野蛮,但只要省下七分力气中的一分用来改变自己,就能使自己发生变化。”魏书生老师这种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理解环境、宽容一切,多改变自己、不埋怨环境的治学良言,是教师教育教学智慧的体现,值得我们教师学习与借鉴。二是营造和谐环境。新的“师道尊严”,意味着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过去的学生服从教师改变为师生间互相尊重。教师要以平等的方式对待学生。教师与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二者之间不存在人格上的尊卑差异。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尽量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尽力营造一个平等、自由、民主、宽松的和谐环境,还学生一片自主学习的空间。在这种和谐的学习环境中会促使师生之间由交流而理解,由理解而赏识,从而使得教师价值得以体现,学生得以成长。三是构建情感智慧。“真心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公正对待学生,做学生良师益友”,是高校教师道德规范对教师“敬业爱生”的要求。充分尊重、热爱自己的学生,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并以博大的爱,年复一年地润物无声、感化学生,给学生以关怀,这是构建情感智慧的重要基础。有了情感智慧,教师就会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在教书育人上不辞辛苦、尽职尽责、精益求精;对学生因材施教、诲人不倦、严慈相济、教学相长。而学生则以持续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勤奋钻研,探求新知,健康成长。

4转变教学方式

要做“智慧型”教师,实行智慧教学,必须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因传统教学一直认为教学方式就是传授知识。而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知识总量的急剧增加,原有教学方式在发生着带根本性的转变,即由知识储备式的教学转变为智力开发式的教学。人才培养不再是以知识储备为追求目标,而以提高智能水平,培养不断接受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这也就体现了“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作为高职教师,如何从“知识型”转变为“智慧型”、如何由单纯储备知识转变成智力高、能力强的智慧开发者?

4.1指导学生“会学”

在现代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学”,引导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是以“会学”为手段探索未知世界的实践者。当今社会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人类社会记忆力出现了革命,大量的资料可以储存于知识库,需要时能够迅速提取,并可按照指令进行筛选与综合;随着信息检索技术的发展,信息检索手段已从手工检索进入网络检索时代,因而现代教学不能不把保存知识和培养记忆力放在次要地位,而把培养运用知识的创造能力放在主要地位。面对这种教学形势,从事现代教学的教师所具有的知识结构,不仅是学科知识、条件知识、人文知识,还必须掌握网络应用与文献检索的信息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智慧水平。

4.2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亦称“扩散思维”、“求异思维”。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对某一问题沿不同的方向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要根据学生智力发展的规律,创造性地组织教材,实行启发式教学,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感受发散型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在提高智能水平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要落实到各个环节。辅导中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答疑时在思路上进行启发,考试评定重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现代教学中,常用的“一题多解”、“一词多用”的教学方法,都不失为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有效方法。

4.3激励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