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研究范文

时间:2023-09-04 17:13: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教育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教育研究

篇1

【关键词】内涵;发展趋势;发展策略

一、智慧教育内涵与特征

“智慧教育”是“智慧地球”、“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它是指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处理、无线宽带网络为代表的一批新兴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智能设备和互联网等为依托,以教育资源建设为中心,以各项配套保障措施为基础,以深入实施教育体制改革为主导,全面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智能化的现代教育体系。该体系由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数字课件、公共服务平台和先进的云端设备组成开放校园或网络教育系统。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借助电脑、数字电视、手机等各种云端设备进行主动、高质量和个性化的学习。图1是智慧教育的基本架构图式,描述了智慧教育、智慧环境(智慧计算是其核心技术)和智慧教学的关联性。根据不同的尺度范围,智慧环境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学习空间,如智慧终端、智慧教室、智慧校园、智慧教育云资源等,智慧教学根据学习的情境和方式的不同,可以将智慧学习分为个性学习、群智学习、泛在学习、入境学习(情境化投入性学习)等。与传统教育信息化相比,智慧教育具有集成化、自由化、体验化、多样化的突出特征,可以集成多种信息资源,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互动学习交流,亦可以根据构建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让亲身体验知识,因此,顺应时展要求,推动智慧教育,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有利于消除区域之间的教育鸿沟,有利于促进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

图1智慧教育架构图式

二、智慧教育发展现状及趋势

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教育领域已经得到初步应用。例如,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格雷汉姆小学开展了教育云计算项目,全校600名师生通过“通用云计算服务”来获取虚拟电脑桌面,里面有非常丰富的学习材料。许多发达国家研究性大学利用云计算技术开展前沿科学技术研究。日本总务省启动了“未来校园”项目,建立了一个一对一电脑应用系统、互动性白板以及连接家庭和学校的协同教育平台,为所有6~12岁的学生提供电子课本和学习资源物联网技术在发达国家校园安防领域得到应用。电子书包在发达国家逐渐流行,利用iPad等移动智能终端进行学习的学生数量也不断增加。

目前我国通过实施一系列重大工程和政策措施,面向全国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形成,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各级各类学校已不同程度地建有校园网并以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信息终端正逐步进入农村学校;数字教育资源不断丰富,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入;教育管理信息化初见成效;网络远程教育稳步发展。但智慧教育在我国才刚刚起步。智慧教育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有所体现。例如,建设智能化教学环境;建设国家教育云服务平台,构建稳定可靠、低成本的国家教育云服务模式,建设教育云资源平台,推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建设云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建设覆盖全国、分布合理、开放开源的基础云环境,支撑形成云基础平台、云资源平台和云教育管理服务平台的层级架构。一些地方将智慧教育纳入智慧城市规划建设。例如,宁波市镇海区正积极开展智慧城区建设,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推进智慧教育建设。

三、智慧教育发展策略

1.深刻把握智慧教育的深刻内涵

智慧教育旨在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创建具有一定智慧的(如感知、推理、辅助决策)学习时空环境,旨在促进学习者的智慧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学习和生活环境的适应、塑造和选择,以最终实现对人类的共善(对个人、他人、社会的助益)。智慧教育充分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强调学习是一个充满张力和平衡的过程,揭示了“教育要为学习者的智慧发展服务”的深刻内涵。因此必须明确,智慧教育的关键在于学习者学会如何利用富有智慧的信息技术支持学习和实践,让学习者获得更多的真实感、拥有感、责任感、安全感和平衡感。

2.积极推行智慧教育资源云服务

技术进步消除了界定教育机构的传统条框,资源的集约化,让学习者获得新资源以及由此创造出结合更紧密的合作者和资源网络。当前我国应加强教育云顶层设计,构建层级分明、应用清晰、功能完备的教育云,通过统一建设和集约化管理,节约教育机构信息化经费开支,让其区域内成千上万的各类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教育科研、学生社团、教师、班会等单位,都能在自己的一套教育云平台上,零门槛、微费用享用多种教育信息化应用服务资源,并快速形成一张先进、高效的教育系统管理与服务网络,多、快、好、省跨越式地提升区域教育系统整体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实现教育信息共享和教育部门的业务协同。

3.建设未来校园和未来教室,构建智能化学习环境

未来校园和未来教室是指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很高的校园和教室,老师可以通过多种媒介直观呈现教学内容,学生可以进入虚拟场景进行互动体验。在这样的校园和教室里,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中的作用。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教学技术和设备,有计划地开展未来校园和未来教室试点示范工作。

4.加强教师智慧教育技术提升

未来智慧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数字化终端和应用平台的建设、开放数字教育资源的布局和管理、软硬件平台的有机融合,更离不开一批教师骨干。因此,在技术进步的同时,要培养一批教育技术专业骨干,提升信息环境下教育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实践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及其评价能力、网络信息资源的正确获取与分析能力、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管理和服务能力,实现教师教学能力与技术的同步共进。

参考文献:

[1]王世伟.说“智慧城市”[J].图书情报工作,2012,(2):5~9

[2]戴维.H.乔纳森.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祝智庭,贺斌.解读物联网与云计算的教育应用[J].物联网与云计算,2012,(4):23~25

篇2

>> 我国智慧档案馆研究现状与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我国地理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我国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的现状与热点分析 我国媒介素养研究的现状与热点 21世纪以来我国社区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和前沿主题 近五年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热点综析及未来展望 我国高考志愿填报研究的热点主题分析 我国基础教育热点主题与知识基础研究 我国民族职业教育研究热点与主题聚类 回顾与展望: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题词 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热点与观点年度透视 我国STEM教育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职业教育的反思与展望 我国半工半读教育实验的回顾与展望 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展望 国外保险公司治理研究之主题、逻辑与展望 新嗍中国主题公园的理性发展:回顾、反思与展望 我国的广告翻译研究现状与展望 我国死刑制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我国玉米栽培研究的问题与展望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3-08-24.

[3] 周文杰,魏政莉.国外教师培训研究现状述评:基于知识图谱分析 [J].教师教育研究,2012,(04):91-96.

[4] 王佑镁,陈慧斌.近十年我国电子书包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基于共词矩阵的知识图谱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4,(05):4.

[5] 秦长江,侯汉清.知识图谱――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新领域[J]. 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01):30-37+96.

[6] 任红娟,张志强.基于文献计量的科学知识图谱发展研究[J].情报 杂志,2009,(12):86-90.

[7] 庞恩旭.我国核心期刊的现状分析与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4, (02):15-17.

[8] 钟伟金,李佳,杨兴菊.共词分析法研究(三)――共词聚类分析法 的原理与特点[J].情报杂志,2008,(07):118-120.

[9] 侯海燕等.基于知识图谱的国际科学计量学研究前沿计量分析 [J].科学管理,2009:164.

[10] 杨现民,余胜泉.智慧教育体系架构与关键支撑技术[J].中国电 化教育,2015,(01):77-84.

[11] 王晓明.钟晓流:从九方面解析智慧教育体系架构[J].中国教育 信息化,2015,(01):39-40

篇3

关键词:智慧教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1

当前,教育信息化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教育已从单纯技术设施的集成化,提升为整合了技术、人才、服务等各类资源的巨型知识网格平台和公共知识服务体系。智慧教育是在信息化环境下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智慧教育的内涵

我国智慧教育作为智慧城市的核心内容部分之一,是一个由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共同参与构建的现代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更加突出强调的是校园内的智慧教育,因此,从狭义的角度理解,智慧教育是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借助物联网、云计算、虚拟化等先进的信息技术,紧紧围绕教师和学生这两个关键主体,转变教育、教学方式,整合、共享区域内的科研、教学、管理等教育资源和应用系统,以实现智慧化的服务和管理。

二、我国智慧教育的建设现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快我国智慧教育建设,提高信息化和智能化对教育发展的贡献度,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为加快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构建学习型社会,建设智慧型教育环境”。

自2010年起,我国一些城市相继出台了智慧教育的发展规划,建设的侧重点和思路各不相同。上海在智慧教育建设的过程中紧紧抓住两条主线,一条是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另一条是智慧教育应用的研发,先后提出了“数字教育工程计划”和“数字课程资源+移动学习终端+教育服务平台”的模式,并且以“上海学习网”为依托,为市民提供在线学习、终身学习档案建立等服务。2013年,上海建成全国首个100G主干教育宽带网,开通了文献资源“共知、共建、共享”服务平台、网上公益课堂、高校 “跨校认证”等平台,实现了教育资源远程共享。广州以“一网一平台两库四中心” 为重点,研发了天河部落、师生多媒体创作天地、网络教研系统、易时代3D仿真虚拟机器人系统、中高职虚拟商务中心等一大批特色应用项目。南京市在确保各级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及教育事业单位全部静态10M以上光纤接入的基础上,建成了资源总量达到3T的南京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中心,应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Moodle平台”、“教育博客”、“小学数学万用拼图”、远程网络教研等教育信息化技术,还实现了区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90%的教育行政许可事项网上在线办理。宁波更加注重教育云平台的建设和教育资源的共享,强调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借助电脑、数字电视、手机等各种云端设备进行主动、高质量和个性化的学习,最具代表行的是“191网校”项目,宁波市教育部门组织拍摄了宁波本地名特优教师的课堂录像或讲座,推出“网络公益家教”“名师大讲堂”等专题栏目,内容紧贴新课改的重点难点,创新了网络教学模式。

三、智慧教育建设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智慧教育的建设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缺乏有效的顶层设计。“智慧教育”是在“智慧城市”的理念下衍生发展而来的,出现的时间较短,国内也尚无一个成功的模式可以借鉴,尚未形成一个普遍认可的智慧教育基本体系架构。2.忽视“软实力”的发展。国内智慧教育的建设都在比拼校园网络普及率、教育教学设备、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硬实力”的建设,但是却从根本上忽视了人才培养、公共教育资源服务体系等“软实力”的发展。3.“信息孤岛”难破解。在省、市、县,每个教育系统都有自己独立的教育信息中心、教育数据库、操作系统,甚至是市区之内的不同学校之间也有自己独立的校园网,造成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信息孤岛”大量存在。4.教育体制保障问题。由于智慧教育提出的时间比较短,目前仍存在着原有的教育评价体制、教育管理体制等与智慧教育建设不相适应的问题。

四、主要对策和建议

1.发挥教育主管部门在智慧教育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建立良好的教育体制保障

智慧教育建设工作的开展既要有长远的发展规划,又要能根据形势变化不断调整信息化发展方向和策略。这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推进智慧教育建设的整体工作。首先,建立智慧教育建设领导小组,统一指导智慧教育工作的开展,从源头上避免各自为政,资源浪费;其次,保证教育信息化投入的持续增长,优化教育信息化资金的投入比例和投入偏向,确保各项建设投入的持续有效性;再次,建立教育工作问责制,将落实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范围和领导干部考核指标体系。

2.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和配置,提高建设效益

一是以信息化应用需求为导向,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化环境建设;二是合理规划和配置资源,促进校际之间信息化建设均衡发展;三是采购绿色环保IT基础设施,打造绿色IT新产业。

3.推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优质教育均衡化发展

优质资源的匮乏以及效用低下一直是我国智慧教育发展的新“瓶颈”。首先,关注用户需求,建设精品数字课程;其次,建立教育资源共享以及数据交换平台;再次,制定数字资源建设标准,建立和完善区域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整合共用机制。

4.创新师生的信息素质培养方式,深化信息技术在学校、社区、家庭中的应用

智慧教育是智慧的人和智能的技术的互动,没有了人的作用,再智能的技术都无法发挥作用。因此要加强家、校互动网络建设,增强学校对社会、社区的服务功能,设立“信息技术社区服务日”、文明上网监督家委会等,鼓励学校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篇4

关键词:教育云;网络学习空间;智慧教育;智慧校园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6-0003-06

一、 引言

近两年,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各级地方政府,都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第十九章专门阐述了教育信息化工作。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应通过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实现”。[1]2012年3月,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教育部编制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明确了各类学校及教育领域的发展目标和任务,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建设数字校园,配备必要的教学资源、工具和仿真实验室等软件;提出了“三通”工程和“两平台”建设项目。[2]在2012年9月的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上,9部委又联合颁发了《当前教育信息化的7项重点工作》等文件[3],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云平台建设等工作包含其中。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和一系列会议的召开,目的是要真正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应用,即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相关文件还明确指出了教育信息化的工作思路,要以应用为导向,应给教育教学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应重点围绕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开展应用工作等。

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要求,全国各地纷纷行动起来,各级政府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加大了投入。很多地区都在规划建设教育云平台和网络学习空间。大多数中小学、职业院校以及高等院校都在建设或规划建设数字校园。部分区域明确提出了智慧城市、智慧校园建设等。然而,究竟教育云、数字校园乃至智慧校园、网络学习空间到底是什么样的,没有一个让大家觉得能够接受的标准或界定。很多地区和学校,在教育云和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盲目现象,甚至出现荒唐的情况。比如,有个别地区计划投入数千万元建设教育云公共服务平台,所设计的方案仅是建设一个基础平台,即实现所谓统一认证、统一门户、统一数据的云平台,没有考虑任何应用。按照其方案的设计说明,他们建设云公共服务平台的目的是为以后的应用提供基础支撑系统。一般人看完方案觉得说的很有道理,基础云平台有了以后,各dXrvvIHlubPlj7DnmoTliJ3kuK3kv6Hmga/mioDmnK/lpJrlhYPor4Tku7fnmoTlrp7njrA/5Z+65LqORGlzY3V677yB5bmz5Y+w55qE5Yid5Lit5L+h5oGv5oqA5pyv5aSa5YWD6K+E5Lu355qE5a6e546wZAIBD2QWAmYPFQQADGNuZWQyMDE0MDMyMzzln7rkuo7ln47ln5/nvZHmnrbmnoTnmoTnvZHnu5zpmIXljbfns7vnu5/nmoTliIbmnpDkuI7orr7orqE85Z+65LqO5Z+O5Z+f572R5p625p6E55qE572R57uc6ZiF5Y2357O757uf55qE5YiG5p6Q5LiO6K6+6K6hZAICD2QWAmYPFQQADGNuZWQyMDE0MDMyNDnmmbrog73lvZXmkq3ns7vnu5/lnKjpq5jmoKHnp7vliqjlrabkuaDkuK3nmoTlupTnlKjmjqLntKI55pm66IO95b2V5pKt57O757uf5Zyo6auY5qCh56e75Yqo5a2m5Lmg5Lit55qE5bqU55So5o6i57SiZAIDD2QWAmYPFQQADGNuZWQyMDE0MDMyNTbln7rkuo5Hcm9vdmXnmoTnvZHnu5zljY/kvZzlrabkuaDmqKHlvI/lu7rmnoTkuI7noJTnqbY25Z+65LqOR3Jvb3Zl55qE572R57uc5Y2P5L2c5a2m5Lmg5qih5byP5bu65p6E5LiO56CU56m2ZAIED2QWAmYPFQQADGNuZWQyMDE0MDMyNjbmoKHlm63kuIDljaHpgJrlupTnlKhORkPmlbDmja7lpITnkIbmioDmnK/noJTnqbbnu7zov7A25qCh5Zut5LiA5Y2h6YCa5bqU55SoTkZD5pWw5o2u5aSE55CG5oqA5pyv56CU56m257u86L+wZAIFD2QWAmYPFQQADGNuZWQyMDE0MDMyNzfln7rkuo5BbmRyb2lk57O757uf55qE56e75Yqo6K++56iL6KGo55qE6K6+6K6h5LiO5a6e546wN+WfuuS6jkFuZHJvaWTns7vnu5/nmoTnp7vliqjor77nqIvooajnmoTorr7orqHkuI7lrp7njrBkAgYPZBYCZg8VBAAMY25lZDIwMTQwMzI4Nuenu+WKqOS6kuiBlOe9keWcqOmrmOagoee0oOi0qOaVmeiCsuS4reeahOW6lOeUqOeglOeptjbnp7vliqjkupLogZTnvZHlnKjpq5jmoKHntKDotKjmlZnogrLkuK3nmoTlupTnlKjnoJTnqbZkAgcPZBYCZg8VBAAMY25lZDIwMTQwMzI5M+aVmeiCsuS6keW5s+WPsOWcqOaVmeWtpuWPiueuoeeQhuS4reeahOW6lOeUqOWIneaOojPmlZnogrLkupHlubPlj7DlnKjmlZnlrablj4rnrqHnkIbkuK3nmoTlupTnlKjliJ3mjqJkAgcPZBYEZg8VARXmlrDmioDmnK/jgIHmlrDkuqflk4FkAgEPFgIfAQIFFgpmD2QWAmYPFQQADGNuZWQyMDE0MDMzMDjkuqflk4HliJvmlrAg5YWs55uK5pCt5qGlIOeIseaZrueUn+WKm+S/g+aVmeiCsuS/oeaBr+WMljjkuqflk4HliJvmlrAg5YWs55uK5pCt5qGlIOeIseaZrueUn+WKm+S/g+aVmeiCsuS/oeaBr+WMlmQCAQ9kFgJmDxUEAAxjbmVkMjAxNDAzMzErSDNDV0xBTuaKl+W5suaJsOaKgOacr+S4uuagoeWbree9kee7nOaKpOiIqitIM0NXTEFO5oqX5bmy5omw5oqA5pyv5Li65qCh5Zut572R57uc5oqk6IiqZAICD2QWAmYPFQQADGNuZWQyMDE0MDMzMj7ku6Xlrp7kuLrlhYgg5YWo5paw5oOg5pmu5ZWG55So5Y+w5byP5py65Y+K5pi+56S65Zmo5Lqu55u4MjAxND7ku6Xlrp7kuLrlhYgg5YWo5paw5oOg5pmu5ZWG55So5Y+w5byP5py65Y+K5pi+56S65Zmo5Lqu55u4MjAxNGQCAw9kFgJmDxUEAAxjbmVkMjAxNDAzMzM7Vml2aXRla+S4veiurzIwMTTlubTlhajlm73moLjlv4Pku6PnkIbllYblpKfkvJrlnKjkuqzlj6zlvIA7Vml2aXRla+S4veiurzIwMTTlubTlhajlm73moLjlv4Pku6PnkIbllYblpKfkvJrlnKjkuqzlj6zlvIBkAgQPZBYCZg8VBAAMY25lZDIwMTQwMzM0Lei2i+WKv+enkeaKgOaOqOi/m+mrmOagoeiZmuaLn+WMluWuieWFqOi/m+eoiy3otovlir/np5HmioDmjqjov5vpq5jmoKHomZrmi5/ljJblronlhajov5vnqItkZNfvMmYvVLj1peiOYQ1hq4xLXvL2" /> // monitor

2.智慧校园

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的一种形态,因此,要搞清楚智慧校园的界定,应首先讨论清楚什么是数字校园。

所谓数字校园是指依据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整合点或信息化点,针对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家长等的不同需要所建设的,能够有效支持教育教学工作的信息化支撑系统。该系统由软件、终端硬件和网络设备等构成,应实现统一入口、统一数据、统一认证、个性化服务。硬件和网络系统应是按照软件系统运行的需要建设。在教学方面,能够支持教师备课。教师不需要开发软件就能够制作出个性化的课件,特别是制作出可交互的软件;能够支持教师课堂引导学生学习,组织学生开展探究、交流和协作等活动;能够支持学生课后学习、问题咨询、协作和与教师交流等。在教研和培训方面,能够支持集体备课、互动教学观摩、交流研讨、专题培训及网络学习等,特别是应能够支持教学内容的深入交流,如实验过程操作交流等。在管理方面,应能够支持各项管理工作的开展与运行状态监测等。

讨论了数字校园的界定,我们该如何理解智慧校园,它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数字校园呢?从字面上看,智慧校园显而易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数字校园,它多了“智慧”两个字。关键点就在如何界定这里的“智慧”二字。我们认为,智慧校园中智慧的含义首先是指能够培养学生的智慧,即应最大限度地实现智慧教育;与此同时,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所需要的手段和条件也应当尽可能智能化。培养学生的智慧,关键是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构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更重要的基础是如何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愿意学习。因此,智慧校园应构建出能够让学生主动、轻松愉快、高质高效学习的环境,而且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智慧,即构建智慧课堂。在智能化方面,智慧校园主要体现在备课、学习、管理、沟通用户交流、评价、安全等方面的智能化上。备课智能化主要体现在资源查找主动推送、资源生成和资源集成工具化。学习智能化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状况分层测试,学习内容分层、个性化,学习环境工具化。交流、协作智能化主要是工具化,有相应的信息化环境支持。教学管理与评价、行政管理与评价、教研与培训、信息与反馈、德育、学校安全等方面的智能化主要体现在方式方法科学、简便,构建智能化工作环境等。

3.教育云

教育云平台是区域教育部门或国家教育部建设的以云方式部署和运行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教育云平台应能够为所覆盖范围内的学生、教师、管理者以及教育部门的管理者开展学习、教学、管理、教研、培训、交流、信息与反馈等工作提供所需要的应用软件系统,并按照不同使用者的需要将应用软件系统的相应功能集成为使用者的网络学习空间,平台的部署与运行应采取云的方式。

教育云平台应根据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的需要设置相应的功能,如支撑存储、业务支撑、交流、展示与分享、关注等空间建设,提供构建个性化空间所需要的工具软件包,根据学习、教学、管理、教研、培训、交流、信息与反馈等的需要构建相应的子空间。支持多类终端访问、跨平台运行,实现统一入口进入、统一认证、统一数据。

4.网络学习空间

在阐述数字校园时我们提到了针对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家长等的不同需要建设相应的应用系统,并实现统一入口进入、统一认证、个性化服务。从使用者的角度看,一进入系统,与之相关的功能、信息、资源和自己喜欢的各种资源、文件、软件、网址、好友等等都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出来,自己想保存信息就能很方便地保存在上面。问题是,如何实现这样的系统,不同的使用者到底在网络上需要什么样的东西呢?

很显然,我们需要为每个使用者在网络上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这个服务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不同的使用者,其需要的服务内容显而易见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网络学习空间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业务支持系统、工作流程支持与结果管理、信息与通知、互动交流平台、个人收藏、分享信息、关注的网站与他人空间等。从功能上看,实际上就是应用功能调用、资料存储与管理、沟通与交流、展示、信息与通知等。

这个在网络上为不同使用者所提供的个性化服务,称之为网络学习空间。

根据使用者的个性化需要选择或建立业务支持、工作流程支持与结果管理、信息与通知、互动交流、文档存储与管理、个人收藏、分享信息、关注网站与他人空间等功能,并将这些功能集成为个性化页面,在此基础上所构建的网络应用系统,称之为使用者的网络学习空间。

网络学习空间分为机构和个人两类:

(1)机构空间:班级、年级、教研组、年级组、教务处、办公室、后勤、学校、教育局等。

(2)个人空间:学生、教师、班主任、校长、行政管理人员、教研员、局长、家长。

比如学生网络学习空间包括:课程学习、作业、小组学习、问题求助、成绩查询、测评、信息与通知、私信、互动交流、展示、收藏、分享、学习计划与过程管理、喜欢网站、好友空间、同学空间、老师空间等。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包括:编写教案、准备课件,教案、课件管理与使用,集体备课、教学观摩、教学研讨、网络学习、专题培训,为学生准备学习内容、布置与批改作业、答疑、互动交流、个人收藏、分享、展示、私信、信息与通知、学生管理、成绩管理与分析、教研员空间、同事空间、领导空间、学生空间、好友空间、喜欢网站等。编写教案、准备课件应能够在线调用教学资源库、题库,实时使用学科编辑工具、资源生成工具、仿真实验室等。集体备课、教学观摩、教学研讨等能够应用教学资源库、题库、学科教学工具和仿真实验室等进行交流。

三、 教育云、智慧校园和网络学习空间之间的关系

四、 教育云、智慧校园和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方式与途径

基本思路:依托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分别建立省、市、县公共服务平台;基于各级服务平台,根据学校的实际需要将相关的应用集成在学校数字校园里。将省、市、县和学校系统联通,实现统一入口、统一认证、统一数据,由此为各类人员和机构提供网络学习空间功能建设支持。

解决办法:按照智慧教育的思路,在教学目标中加入两个新的目标,就可能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1)让学生发现用电灯泡、电池和电线搭接电路时手撒不开、无法独立搭接多个灯泡等等问题。(2)让学生构想出什么样的装置能够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扩充这样的教学目标,学生学会发现问题且能够构想出解决问题应有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掌握知识并能够融会贯通,使学生更有自信心和价值感,能够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持续且高昂的学习欲望;能够将知识融会贯通地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使他们变得越来聪明,让学生真正有智慧。

综上所述,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目标应依据智慧教育的需要来确定。应当以构建智慧课堂为核心,在此基础上,确定课后学习的支持目标。按照实现智慧课堂的要求,再确定教师研训、教学管理、教学条件营造与管理、对外信息与反馈、德育、安全等的支持目标和指标。

在智慧课堂构建方面,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目标是能够有效支持学生发现问题、构想解决方案、将知识融会贯通应用、对自己的情况准确评价等学习任务的完成,能够支持教师组织、引导、指导学生学习,能够支持教师备课等。

在研训方面,网络学习空间应当能够有效支持集体备课、教学观摩、专家培训、交流研讨、论坛交流及教师网络学习等。应能够支持集体编写教案和课件,应方便支持学科内容编写和交流,应有足够的教学资源可调用,应有功能强大的学科工具软件和仿真实验室支持备课和交流活动等。

在管理方面,网络学习空间应当能够按照各项工作的流程要求全面支持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管理者与学生、管理者与家长、管理者与教师等之间的信息传递、汇总、监测、分析、预警与决策等;应当按照各个机构的职能和业务流程,提供各项工作运行平台和状态监测、信息汇总与统计分析、预警与决策等的支持。

五、 网络学习空间的基本构成

网络学习空间分为个人和机构。个人空间包括:学生、教师、班主任、校长、行政管理人员、教研员、局长、家长等。机构空间包括:班级、年级、教研组、年级组、教务处、办公室、后勤、学校、教研室、信息中心、教师培训中心、教育局及相关部门等。

依据上面所述关于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目标确定的方法,我们设计的系统主要的个人及机构网络学习空间的基本构成情况如下:

1.学生网络学习空间

学生的网络学习空间基本构成应包括:课程内容学习及环境、作业、小组学习、问题咨询、通知、与教师沟通、与同学沟通、测试与评价、个人资料收藏、作品展示、学习规划与计划、拓展学习内容及环境、私密沟通、成绩与学分、学习过程管理等。

学生的网络学习空间中,课程内容学习及环境、作业等应主要是任课教师动态提供的内容,应在教师网络学习空间中获得。当然,也应包括通用学习内容及环境,是由学校或各级教育部门或机构提供。小组学习,可以分为教师组织的和学生自发组织的两种。问题咨询可以是面向任课教师、可以是面向同学,也可以面向网络中的任何人。学习过程管理可以帮助学生管理学习过程和资料,分析自己的学习轨迹和状态等。

2.教师空间

教师的网络学习空间基本构成应包括:编写教案、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课件管理与使用,集体备课、教学观摩、教学研讨、网络学习,为学生准备学习内容、布置与批改作业、答疑、与学生交流,与教师交流、与家长交流,个人收藏,私密沟通,通知,学生管理、成绩管理与分析等。

编写教案、准备课件应能够在线调用教学资源库、题库,实时使用学科编辑工具、可交互学习软件生成工具、仿真实验室等。集体备课、教学观摩、教学研讨等能够应用教学资源库、题库、学科教学工具和仿真实验室等进行交流。

3.校长空间

校长的网络学习空间基本构成应包括:学校运行状态、预警与决策,各类工作审批,通知与信息、接收信息与通知,与教师交流、与学生交流、与家长交流、与校长交流,私密信息等。

4.班主任空间

班主任的网络学习空间基本构成应包括:班级管理、学生评价,与家长沟通、与学生沟通,学生活动,班级信息,学生作品展示,班级干部管理等。

5.学校空间

学校网络学习空间的基本构成应包括:备课、课堂教学、课后学习、考试评价,资源管理与共享,教学管理,后勤管理,教研与培训,家校互动,安全,德育,行政办公,信息与反馈等支持系统。

6.教育局空间

区域教育局网络学习空间的基本构成应包括:资源管理与共享,教研与培训,学籍,人事,校舍,财务,教科研,德育,安全,行政办公,信息与反馈等支持系统。

不同的人或机构,其网络学习空间是不一样的。但是,这些空间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是有各种各样的关联的。这些空间的建设,应以区域教育云和数字校园的建设为基础构建。

六、结束语

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并非是按照教育教学的需要建设就一定是好的。最重要的是我们推行什么样的教育思路和方法,这是前提和方向。没有好的教育教学思路和方向,信息技术给教育教学绝不可能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因此,技术可以支持教育教学创新,但是,教育教学思路决定着创新的方向和能否创新。

本文中,我们仅讨论了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的思路和基本的目标,只能是探讨性的。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供大家参考,使我们国家的教育云、数字校园和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快速前进。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z].2010.

篇5

关键词:教研;教育;教学;质量

教研工作有助于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师的专业水平。因此,应充分发挥教研室教学研究在教学中的作用,做好各专业课程计划,夯实教学基础,设计好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教学内容,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建立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具体措施如下:

一、创造性地开展教研室教研工作

教研要超前、要创新。没有超前性,教研工作始终不会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精神,永远只能是模仿,只能是亦步亦趋地跟着别人走。搞教研工作,必须牢牢把握这个“新”字。“新”才是活力所在,希望所在。在具体工作中:一要真正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具有着眼现代化、放眼世界、面向未来的眼光和策略;二要紧跟时代步伐,密切关注教育动态,及时开展教研研讨和学术争鸣;三要切实加强横向对比和联系,组织人员到先进地区或示范单位考察访问学习,认识自己的教研现状和努力发展方向;四要联系实际,扬长避短,开创具有自己特色的教研道路。

二、要充分发挥学科组的教研力量

学科组是教研的基层组织,是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的主要阵地。对学科组,必须建立目标管理,而且要通过考评,引进竞争激励机制,激活教研群体的主体精神,使之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和学术风气。学科组的教研目标主要落实以下项目:

1 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最实在、最系统、最深入、最能集中表现教研主体性,也能展示教研成果。课题确定之后,在组织实施过程中,组织者一定要追踪调研,检查落实。课题研究不能遇到困难和阻力就半途而废,更不能徒有形式,摆个花样,华而不实。

2 公开课教学。抓公开课教学,一方面是要促使教师深入备课,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另一方面是要促使教师间的互研互学,强化教研教改意识;再一方面是鼓励教师勤于探索,着力创新,争取在教学改革的领域中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公开课教学的组织要体现梯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教师上示范课、研讨课,使他们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青年教师的公开课首先要保证是优质课,然后再加入教改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他们在教学上逐渐走向成熟。此外,公开课教学一定要组织好说课和评课活动,要通过说课和评课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

3 集体备课。现代信息表明,某项实验和研究要获得实质性的进展和更大的成功,往往依赖于信息的多元组合。多元组合才能创造崭新的理性实体和解决问题的思维体系。集体备课正是这样一个信息多元组合的过程。注重群策群力弘扬集体智慧,在任何场合,始终都是事业获得成功的根本保证。集体备课一要注意点面结合,即现象和规律(本质)、特殊和普遍、整体和局部的有机结合,切忌“见木不见森林”或“见林不见木”;二要注意选题的实效意义和价值原则;三要注意形式的多样性,尤其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和教育教学的研究成果,如结合多媒体教学备课;四要注意集体备课,既要体现理论探讨,还要实现实践操作,同时还必须强调反馈评价,整个过程是一个严密的控制系统。

4 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当前,继续学习是国家教育策略的一项重要工程。不学习就谈不上素质教育;不学习,势必就在新的教育征途中落伍,甚至被淘汰。教研组织者对此应创设学习氛围,生动活泼而又卓有成效地组织开展教师的职后学习再教育。学习形式可采取培训、讲座、讨论、自学等形式。学习的要求一定要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下,放开眼光,用心思考,自己“拿来”,切忌不加分析、不加研究的盲目继承和借鉴。二要涉猎古今,中西结合,并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精读其中的几部经典性的著作。三要勤作笔录,勤写心得,结合教研教学实际,适时运用,使所学知识和技能迁移。

三、建立教研骨干队伍。充分发挥先锋组织的模范带头作用

教研是一项见效缓慢的事业,它不可能即时就产生一呼百应、立竿见影的效果。在教研工作起步和发展阶段,建立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素质精良的骨干队伍是十分必要的。他们是教研的先锋队,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使命。其一,这支队伍起到榜样激励的作用,其开拓进取、忘我献身的精神,令人瞩目、令人赞赏,可以深深地给人以鼓舞、给人鞭策,能强烈地激发起一个人的奋斗意志,召唤更多的人投入到这项事业中。其二,这支队伍是学校教研方案得以落实、教研目标得以实施、教研成果得以保证的组织者、领导者、缔造者。他们的教研方向决定性地影响着学校教研发展的方向,学校应以其为中心逐渐建立起一支阵容庞大而又虎虎有生气的教研群体。只有这样,教研工作才真正算得上有一点起色,取得了一点成绩。对这支队伍,学校要建立一套完备的管理制度,既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也要有实际的落实考评。骨干教师理所应当地享受一些待遇,但骨干教师无终身制,其荣誉称号要靠自己的能力和新成绩、新贡献来捍卫。

四、领导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努力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素质

领导是教研方案的总设计师。在教研运行机制中,领导是事业起步、发展和变革的策动者,他的智谋和才能,是带动全局的关键。他在不同的场合扮演不同的角色:有时是冲锋的号手,有时是奋勇争先的战士,当然,更多的时候,是运筹帷幄的将帅。所以,领导要处处以身作则,为人表率,要作为整个教研行动的楷模。这种楷模性,向领导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他应该是一个科研能手,有一定的科研成果,在教师间有较高的威望。这样,才具有鼓动性和号召力。其次,必须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也就是说,他不仅要成为一个科研能手,而且还要成为一个管理内行。领导者要把自己的文化素养(知识业务素质、为人素养)、思想道德素质同组织技能有机结合起来,并能在实践运用中转化成一种指挥才能。只有这样,才能统领全局,带动全体,激活整个教研机制。

篇6

一、智慧旅游的概念

智慧旅游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为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提供高品质、高满意度服务,在实际运用上,主要基于云计算为构建基础,最终实现旅游资源及社会资源的共享与有效利用的系统化、集约化的管理变革。从内涵来看,智慧旅游在构建的过程中主要以“游客为本”,其本质是指包括信息通信技术在内的智能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便利性与高效性提升旅游的体验与品质。

二、智慧旅游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新要求

“智慧旅游”时代已悄然来临,2015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据艾瑞数据显示,接近三千亿元,智慧旅游的市场空间和增长潜力巨大。这就是对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在知识、能力及素质层面的需求升级,也就是对高校旅游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

(一)掌握跨学科知识

随着“智慧旅游”的发展,对于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现有人才培养目标来说,信息技术已渗透到旅游活动的各个领域,在重视“智慧旅游”课程设置的同时,还要注意学生传统旅游服务基础知识的把握,需要旅游类人才朝着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发展。有意识的提高培养质量,构建独有特色的培养体系如提高公共管理、环境管理等领域;旅游投融资、旅游地产等旅游新业态方面的教学和渗透等。此外,针对我国旅游综合性人才匮乏的问题,掌握相关“智慧”支持技术等跨学科知识,做好学生综合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工作

(二)拓宽合作机制

对于来说,其所需要的人才要熟练掌握物联网、云计算以及互联网等新知识。但是,对于我国“智慧旅游”方面的人才市场来说,极度匮乏的。而高等院系旅游管理专业作为此方面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应积极与人才需求较大的核心企业加强合作。突破“智慧旅游”布局与发展的瓶颈问题,建设智慧旅游人才实训基地,提升人才质量。

(三)强化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

对于“智慧旅游”产业来说,由于其所涉及的学科与领域较多,高等院系旅游管理专业在进行专业设置与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人才需要特殊性,满足旅游者个性化的需求,强化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旅游专业学生能够借助公共资源信息和旅游数据库,把“智慧旅游”的相关理论知识与技术手段应用到实际的培养工作上。

三、智慧旅游与高校旅游管理教学变革策略

进一步推动我国智慧旅游的发展,人才培养无疑是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旅游院校必须紧跟“智慧旅游”的行业发展大方向,立足于国家智慧旅游的长远发展,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学习到行业最新的知识和技能,提前体验旅游企业的实际业务工作,提高旅游本科毕业生的行业适用性。

(一)以需求为导向,构建开放创新的课程体系

旅游行业需求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必须是与在智慧旅游发展的背景下,结合旅游企业和旅游市场需求进行培养。目前一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应当摒弃原有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这样的简单划分模式,建议提升实践课程的比重,并更新课程内容将旅游活动中出现的新态势引入课堂,特别是信息化相关课程开设应当增加。将这些知识有针对性的融入到课程体系中,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保证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政、校、企三方联动,建立可靠的人才培养保障制度

旅游人才培养取得的成功离不开政府关怀和支持。针对智慧旅游的发展趋势,高校要能够保障人才培养模式的执行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要求旅游人才具备相关实操能力,需要学校以人才培养制度为核心内容,提供相应的硬件设施,为旅游人才的培养提供相对自由的环境,如校内智慧旅游情景仿真平台,相对自由的学习和实践环境就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保证支撑智慧旅游发展的硬件设施。

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本质;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0)06―0119―05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进程的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一个元问题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研究的重要领域。据我们收集的资料,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的专著还很少,目前所见较为系统地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著作主要是李合亮所著的《思想政治教育探本――关于其源起及本质的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的观点主要散见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版的各种专著中。通过中国知网(CNKI)搜索合乎条件11(以“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为题名,模糊搜索,时间自1980年1月1日至2010年9月20日,全选范围)共有纪录104条。搜索合乎条件2(以“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为主题,模糊搜索,时间自1980年1月1日至2010年9月20日,全选范围)共有纪录375l条。文章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代共234篇,90年代共610篇,2000年至今共2846篇。在博士文库中,中国优秀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共五篇,层次上以硕士学位论文居多,时间上集中于2001年以后,有邓晓霞《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论》、潘传林《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论》、唐桂娟《从日常生活理论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功能》、袁晓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探析》。李合亮的博士学位论文已以专著形式(见前文)正式出版。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的研究不仅关注度正日益上升,且研究层次也在不断深入。

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中的主要观点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定是什么?学界对此争议颇多,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定进行了阐述:

(1)政治性说。改革开放条件下,同志指出:“什么叫政治?从根本上说,政治问题主要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真正掌握和实践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也就能真正掌握和实践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彻底的唯物论,也就从根本上懂得了政治”。有学者从这一认识出发,得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政治性,它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内容是什么。”也就是说,政治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主要是就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言的。这一认识也得到了一些学者的认同。如有学者认为:政治性科学地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从“时间先在性”(对经验事实或科学事实的陈述,它所表达的是经验对象之间在时间排序上的先后顺序)而言,先有政治后才有或至少同时伴有思想政治教育;以“逻辑先在性”(事物之间在“逻辑”上的优先地位)来说,政治都较之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具有逻辑上的优先性。

(2)意识形态性说。有学者认为:政治性不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因为政治性主要体现了政治教育的本质,却难以体现意识形态中包含的受政治制约的思想、道德等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因此意识形态性相比于政治性,比较全面地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进一步言之,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单纯的思想教育和单纯的道德教育,是因为它们都不是把意识形态中的政治内容作为主要内容,而且都不能全面反映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整体概念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同于政治教育,因为政治教育只反映了意识形态中的政治内容,而不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所要求的意识形态中的思想、道德等内容。因此说意识形态性相对于政治性不仅更全面,而且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有属性。

(3)灌输论。有学者认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的研究,可以开辟一个新的角度,即“观察它的实践方式,由对它的理论本质的研究进入到对它的实践本质研究。回答这项实践活动是‘做什么’的,就是我们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本质的出发点。‘做什么’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怎么做’是指它完成任务的方式。我们认为,二者结合起来,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这就是‘灌输’。”确切地说,“意识形态灌输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

(4)人的工作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也是由人来开展的工作。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不是永恒的,而是历史不断生成的,故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做人的工作。具体些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本质是对人的理解和尊重,是对人的价值和地位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质是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平等,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解放人的思想、启迪人的智慧。

(5)阶级利益论。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阶级利益性。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动因、目的性指向及其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三个方面都服从服务于阶级利益,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共性体现为阶级利益性。

(6)价值导引论。有学者认为:在阶级社会里,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都有强烈的阶级性、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而所有这些特性都可以归结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党性。党性是阶级性的集中体现,是阶级斗争发展的高层次产物。“自思想政治教育的诞生那一天起,它就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党的政治任务服务的,它自然具有很强的党性。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党性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带有强烈的价值导向色彩。”

(7)政治性与科学性有机统一论。有学者从事物本质属性应贯穿事物活动始终、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出发,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应为政治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统一。因为政治性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属性,且是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始终的一个特有属性,而科学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客观实践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发展的内在规定性。

(8)工具性和目的性相统一论。有学者认为:“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既需要考察其满足阶级与社会需求的一面,更需要回到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去追寻它的属人性,既看到它的工具性本质,也要看到它的目的性本质。”并认为:“工具性与目的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单纯强调任何一点,都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误解与对其运动规律的违背。”

(9)目的性、实践性、超越性论。有学者从思想政治作为一种有目的、具有超越性的实践活动出发,得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目的性、实践性和超越性,即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指向性或价值取向性(在阶级社会里,表现为阶级性或党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面向未来的发展性及社会实践活动和 人的行为的先导性。

(10)阶级性、服务性、工具性、启蒙性多维度论。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单纯以意识形态性为本位难以获得人们的内心认同;即使以科学性为本位,也难以满足后工业社会来临给人们带来的多样化需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应从多维度来解读。即政治维度的阶级性、伦理维度的服务性、社会维度的工具性、个体维度的启蒙性。

(11)个人与社会思想政治关系论。有学者认为:个人的思想品德与社会的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不仅存在于外部的矛盾关系之中,而且存在于内部联系中,成为沟通思想政治教育内外部联系的桥梁和统一的基础。也就是说,个人与社会的思想关系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矛盾,而这种个人与社会的思想关系的核心是政治思想关系。因此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调节个人与社会的思想政治关系,促进个人与社会的思想政治关系,促进个人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意识形态同质发展,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的实践活动。

以上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阐述可分为几个类型:

(1)(2)(5)(6)是比较传统的说法,但是很有代表性和影响力,反映了早期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索。

(3)是思想政治教育特有的方法论或原则,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人们的思想多样化,坚持灌输论原则是必需的,但并不能将这一方法论或原则直接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

(4)主要是从人学的角度而言,但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和人学的差异性。

(7)强调了政治性与科学性之间的有机统一性,却对两者之间有机统一的社会基础以及两者间存在的一定紧张关系关注不够。

(8)(9)(10)是多学科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阐释。

(11)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矛盾的认识状况作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并由这一路径出发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作了新的探索,但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定的表述则显得有些冗长。

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中的方法论

研究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认识上的差异,主要是因其各自研究中使用的方法论不同所造成的。这些研究的方法论大致有以下四种类型:

(1)系统论。有学者认为: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因此在讨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时,一方面要“根据它自身的结构、功能、过程来认识它”;另一方面,因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又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系统有着广泛的联系,故还要“从历史发展的视角,从它与人和社会的关系层面,认识和理解它的特殊性质”具体些说,一方面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出发,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功能。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揭示和反映了其本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其本质的集中表现。另一方面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的关系出发,从其本源上揭示出人和社会为什么需要思想政治教育。

(2)矛盾论。“凡一切实存的事物都存在于关系之中,而这种关系乃是每一实存的真实性质。――而关系就是自身联系与他物联系的统一。”泽东在《矛盾论》中也指出:每一物质的运动形式所具有的特殊的本质,为它自己的特殊矛盾所决定。故大多数学者认为: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需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矛盾出发。

(3)多学科论。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什么,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即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不是“一”,而是“多”。或者说,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是多重的,因此不能从单一的学科视角出发,应采取多学科视角加以剖析。

(4)多层次论。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范畴,它是哲学原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因此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就是要将哲学本质及有关原理的哲学方法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融为一体,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关系,以建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理论的逻辑基础。具体些说,就是“从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事物间的关系来考虑、从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矛盾来考虑、从思想政治教育学体系的中心概念来考虑、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运行来考虑”,即通过多层次的研究方法来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什么。

我们以为,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不能仅仅从其自身出发,也不能停留在对相关学科概念的直接移用上。系统论这一方法看到了这一点,但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的各要素之间关系研究还缺乏深度,更多地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功能层面来讨论其本质,但又因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内在的关系研究得不够细致,致使对其规律与功能的研究陷人了“原地踏步”的状态。矛盾论方法常用来揭示某一事物的本质,但问题在于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目前大部分学者都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作这样的界定:“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对人们思想品德的要求与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的矛盾。”这一界定很难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同教育的基本矛盾加以有效区分。因为教育学中一般把教育定义为:“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系统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这也正是长期以来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探讨局限在教育本质研究之中的重要原因。多学科论不满于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作单一性界定,尝试着用多学科方法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值得肯定。但不足的是对相关学科的概念没能很好地甄别,即在缺少对相关学科概念的适用范围、适用条件进行考察的情况下就匆匆地将其移入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造成了许多概念的非法移用。如哲学中关于事物本质属性规定有三个属性,就将其直接移用到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中,即将哲学中事物本质规定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定直接等同起来,而没能认识到哲学上关于事物本质规定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之间是一定程度上的契合关系,而不是简单的等同关系。多层次论尝试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关系加以分层次剖析,但因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矛盾、中心概念的不明确等,致使这一研究方法所取得成效也实为有限。

三、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研究的总体评析

纵观这些年来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成果,学界立足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所处的现实境遇,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进行了审思与探索,取得了比较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目前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缺乏系统性,暴露出显而易见的局限性,有待继续深化。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的概念相混淆。大多数研究成果中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并没能加以严格区分,致使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中出现了用本质属性代替本质的现象。如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中经常将“某某性”直接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并不是一回事。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和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存在的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性质、特点。当然,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同其 本质属性是密切联系的,但这种联系并不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之间的等同。

其次,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定的认识还不成熟。意识形态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定,相比较于政治性虽更全面,但一方面因意识形态性在其内容上的极其广泛性,容易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丧失学科边界;另一方面意识形态虽具有先导性,但同时又具有很强的滞后性,即“意识形态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总是落后于社会存在的,社会存在即人们的生活过程总是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中,而意识形态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直到社会存在发生根本性变化时,意识形态才会或迟或早地发生剧烈的变化。”因此意识形态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定性,将可能使思想政治教育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工具性(政治性)和目的性(属人性)相统一这一说法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和教育之间的矛盾,但工具性终因受目的性的制约,即是说政治性在其根本上受制于属人性,从而最终磨平了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育之间的差别。因为教育终究在于实现人由“实然”向“应然”的转变。

有的研究者还没能区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性与思想政治教育质的规定性,致使提出的观点欠成熟。一切事物的本质总是要表现在一定的现象之中,而任何事物的现象也总要反映相应事物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一切事物一样,也有现象和本质之分。对于前者,我们用感性认识反映;对于后者,则需要我们用理性认识加以把握。但对事物理性认识的把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马克思曾在分析理性认识过程时指出:“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即是说理性认识分为初级与高级两个阶段。前者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质的认识,后者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认识。确切地说,前者属于知性思维,后者才是理性思维。知性思维不同于理性思维,主要在于认识起点的不同,前者的认识起点只能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开始,后者却以前者为认识的切入点,故把握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质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都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内部,都以客观必然的形式起作用,这常常在形式上给人以误导,易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质与本质相混淆,相等同。如目的性、实践性、超越性、启蒙性、服务性等,都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质误认为其本质,因都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之间内存联系的把握。具体些说,目的性,实践性,超越性关注了教育的特性,却忽视了思想和政治的本质属性。启蒙性、服务性过多地关注了思想的特性,却忽视了政治和教育的本质属性。

篇8

关键词:智慧教室;小学数学;翻转课堂;运行策略

G623.5

近些年来,随着课程改革力度不断加大,要求教学理论不断更新,促进教学模式转变,不断提升课题教学效果。目前,翻转课堂理论逐渐运用到我国课堂教学中,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然而,翻转课堂理念在我国教育起步较晚,其运行策略仍需进一步研究与发展。

一、基于智慧教室环境下的小学数学翻转课堂的主要特点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主要是数学知识的传递者,一些教师甚至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在应用翻转课堂之后,教师的角色得到了合理转变,成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指导者,教师在翻转课堂中不再是教学的主体,只是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帮助,保证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不会遇到阻碍。

(二)学生角色的转变

在应用翻转课堂之后,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学生角色也会发生改变。在翻转课堂的应用背景之下,学生可以独立对学习的具体时间、具体地点进行相应的选择,还可以自行控制数学知识的学习内容等。翻转课堂具有较强的活力,与传统教学相比,学生更愿意参与其中,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

(三)分配时间

翻转课堂的应用可以对教学时间进行重新分配,很多原本应当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被转移到了课下进行,增加了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的时间,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占用过多教学时间的弊端。另外,翻转课堂在对教学时间进行重新分配之后,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交互性,使教学时间得以延长,保证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二、基于智慧教室环境下的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行策略

(一)明确学习目标,细化学习任务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内容不是随意的,而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应用翻转课堂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在基于教材知识分析的基础上,对学生需掌握的基础知识以及重难点进行总体的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参考教学大纲要求形成明确的教学目标,之后再对学生需课前自主观看和学习的视频等方面资料进行层次化的设计,细化学生的学习任务,以便其在视频观看过程中能够更加有指向性地进行探索、思考,更好地完成阶段性学习任务。如在小学六年级下学期数学圆柱体及圆锥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在视频中录入现实生活中圆柱或者是圆锥形建筑体等其他物体,引发学生对其的形象感知认识,之后再引出其体积、表面积的测量或者是计算公式等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比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画垂线是一个比较基础的教学内容。根据翻转课堂提供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能够收获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一般来说,翻转课堂的开展有以下几个步骤:

1.课前预习。老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视频,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观看和学习。使学生通过视频了解这堂课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学习目标等。老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什么是垂线、怎么画垂线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

2.课堂学习。这是学习画垂线的关键教学步骤。老师提出问题以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同学之间交流想法,并鼓励学生尝试着在作业纸上进行试画。对于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老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和解答。为了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老师可以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按照各自的想法画出垂线,再请其他同学提出自己的建议和不同的画法。最后根据学生的做法进行知识的讲解。由此,老师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归纳出正确的垂线画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垂线是点与线的一种关系,是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画出垂线的正确做法是先重合,再移动三角尺,最后画线。重合是指使三角尺的直角边与已知的直线相重合,接着进行直线移动,使三角尺的直角顶点与给出的点重合,然后沿三角尺的另外一条直线画出垂线。老师给出正确的画法后,还要引导学生对比之前所画的垂线,看看有哪些错误和不足,并再次动手画线、纠正问题。

3.课后巩固。对于学生不能理解的难点,老师要在课后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巩固,以强化知识的记忆和应用。由于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课堂不能保证每位学生都得到同样的教学效果。老师可以利用技术设备收集学生常常做错的题目,集中进行课后辅导。对于学得较好的学生,老师可以在网上搜索更多的扩展知识,以供学生进行发散性的应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二)优化课堂环境,加强师生交流

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成功应用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时,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五官感受,集中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以更好地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完成答疑解惑任务,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具体措施包括:一是成立合作性学习小组,留给学生充足的相互探讨、相互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营造轻松、融洽的课堂学习环境,在这样的探讨环境中,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往往很多难题都会迎刃而解,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二是教师应致力于营造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既要确保课堂师生交流间关系的平等性,亦要善于抓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打破其思维的局限性,主动、详细地讲解疑难点,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三是验收课后反馈,总结课堂收获,即在阶段性课堂学习结束后,教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验收,并对阶段性知识结构进行更加完善的总结和补充,更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翻转课堂不仅仅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更是一种教育思想的改变。将教学方式与现如今的网络技术相结合,拓展了教学的内容与途径,提高了学生们自主学习能力,也提高课堂的活跃度。整体教育思想路线的变化推动了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促进了教育的不断改革。

参考文献:

[1]王海永.小学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浅议[J].中国培训,2015 (8).

[2]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

篇9

关键词: 社会体育专业 人文素质教育 实施途径

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教书与育人结合,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教育部、团中央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也指出:“要大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可见,人文素质教育已经被提到了相当的高度,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迫在眉睫。

资料显示很多院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与体育教育专业相差无几,没有体现社会体育专业自身的特征,对于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也显得比较薄弱。就社会体育专业而言,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优秀的能适应市场需求技能,能从事社会体育活动组织与管理、健身咨询与指导工作能力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相对体育专业学生,他们更需要扎实的人文素质修养,以便满足社会对社会体育人才多样化的需求。解决好当前高校相对薄弱且非常重要的社会体育生的人文素质提高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1.研究方法与与对象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并以西南科技大学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

2.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2.1人文素质的内涵。

人文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素质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增长的修养。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组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它包括文化知识素养、道德情操素养、审美素养和人生境界追求,以及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生观、价值观等个性品格。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多种形式的知识传授和环境熏陶,促使受教育者通过自身的内化和发展,逐步形成一种稳定的内在品质和价值取向的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受教育者能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并加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修养,目标是提高青年学生的文化、理论和道德素养,使其成为既有学识又懂得如何做人的人。它主要是引导学生有选择地汲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以便为自己在政治思想方向上的选择和价值取向上打下文化基础和审美基础。

2.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社会体育教育改革的需要。

社会体育专业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体育专项人才、体育教育工作者和社会体育工作者,其中社区体育人才的培养数量占的比例比较大。高校中的社会体育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学生群体,在进入社会后,必将成为体育各项领域的生力军,肩负着向社会大众传播体育知识和体育科学的重任。随着时代的进步,大学生既要有强健的体魄、熟练的体育技能,又要掌握全面的、科学的体育知识,更要有思想、有灵魂、有智慧、有信仰、有理想、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体育人文思想是社会体育学生的内质需求,所以在整个高校社会教育体系当中,着重塑造学生的体育人文素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加强体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体育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

2.3社会体育大学生体育人文素质的现状。

通过调查,从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看,大多数学生综合素质较好,但仍有部分学生的人文素质亟待提高,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有些学生对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产生动摇,缺乏人生目标的追求,道德、精神、价值失落,追求实用主义和享乐主义,对社会、他人缺乏责任感;对理论学习缺乏认识,“重武轻文”,知识结构不全面,文化底蕴不足,意志品质等个性因素发展不平衡,自我修养不高,如抽烟、酗酒的现象相当普遍,违纪和暴力事件时有发生。

由于传统的教育体制的弊端,体育学生的知识面狭窄,人文素质较差,究其原因是:(1)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入校时文化成绩较低,导致他们对体育项目以外的人文科学知识方面的理解力较差;(2)专业设置单一,学校的课程多数只设置与体育相关的专业,以致学生对其他学科知识了解甚少;(3)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仅凭体质的强弱,技术水平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体育成绩,只偏重专业知识和技术,对人文学科缺乏应有的热情和重视。就目前而言,仍然需要调整基础知识结构,术科和理论学科的比重,重新分配教育学科类、自然学科类,人文、社会学科类,以及工具学科类的科目设置或课时比例,力求从课程上达到塑造学生体育人文思想的目的。

3.加强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

3.1转变教育观念,端正办学思想。

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既是一个认识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认识问题涉及学院领导、管理部门、教师投入、教学资源与教学时数的矛盾等。就体育而言,从学院领导到学生,首先要避免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轻视和排斥,重构教育思想,充分认识到人文教育对人的文化世界所产生的巨大作用,从教育体制到教学体系上给人文教育以准确定位。要纠正唯运动技术的倾向,确立科学的培养目标,以育人为中心,把重点落实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康完整的人格,自由开放的精神,创新开拓的意识上来。

3.2充分利用体育专业的优势。

体育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许多专业课程,如体育心理学、体育史等,本身属于人文学科。此外,体育是德、智、美的良好载体,况且其本身蕴涵有人文素质要素。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开发运用,寓人文素质教育于课程教学中。同时,要特别强调在其他专业术科课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挖掘专业课的人文内涵,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诸多优势,使学生在运动项目的实践中深受体育与拼搏竞争、体育与环保意识、体育与社会公德、体育与公平公正等人文素养的教育与培养。

3.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实施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强调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符合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的成长最终要靠自己。要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自己的主动性,使学生素质的形成从外力作用的被动式促进变成自我培养的主动式升华。需要指出的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并不是说教师可以放弃主导地位,放松纪律要求,而是确认学生是发展自己素质的主体,教师在坚持严格课程管理和学风教育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体现民主平等的原则,积极引导,推动学生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质。人文素质的提高,仅凭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必须让学生学课堂上没讲、书本上没写的知识,通过亲身实践去感受和体会。

3.4调整课程结构。

提高体育大学生人文素质有不少途径,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优化专门人文课程设置是其中之一。对于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仅要加强体育专业的教学,保证学生有较突出的专业技能,而且要设置一些人文社科类课程。近些年来,我校的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在课程体系、内容安排、学时构成比例等方面采取了不少积极的措施,有了不少突破进展。但是,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上人文社科类课程门类较少,学时不足,重视不够。如除了国家规定的“两课”的教育内容外,其它的人文社科类公共课程很少,只是辅修方向上有一些课程。在学生选修课程方面,关于体育知识扩展和深入类的课程仍占主要方面,人文社科类课程门类少、要求不高。因此,要改革和拓展现有有关人文素质课程,促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系统、更合理,各方面素质一致发展,做到一专多能,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同时还应关注的问题是: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基础、层次参差不齐。不少学生在高中临考前改学体育,这部分学生欠缺的很可能是对体育的投入、热爱、领悟;而对于那些多年体育训练进入高校的体育大学生,他们欠缺的就可能会是文化底蕴,这就造成学生人文与体育基础的差异。要培养兼有两者的综合人才,在塑造学生体育人才思想这一过程中就不可忽视体育生中存在的层次差异问题。

3.5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全面素质。

人文教育除了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要有体现之外,还应贯彻在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在讲授一门课程时除了其体育专业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巧的传授外还会产生一定影响:一是教师自身的形象给学生所带来的影响,例如体育教师在工作中所表现出的勇敢顽强精神、优良品质、运动技巧、健康体态,会潜移默化地在学生身上发挥作用。二是使学生懂得每一门学科都与社会、人类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学生通过对这种密切关系的理解可以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由此可见,一位教师形象的好坏,治学的方法是否严谨,是否有敬业精神,对社会的责任感等各方面对学生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这就要求每一位社会体育专业教师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以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应具备良好师德,身教胜于言教,只有良好的师德,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才能促进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心理健康的发展。此外,学校应加大对教师培训工作的力度,鼓励支持教师多学习多进修,使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正确的教育观念,具有丰富的体育知识和人文知识,以及较强的教学方法和科研能力,以满足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

3.6营造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

校园文化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素质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人文素质作为一种深层次的内在结构,其形成主要靠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的熏陶,这比某些强制性的教育更有效,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一种关怀自然、关怀生命的情感。因此,营造优良校风,优化育人环境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然与物质环境。校内教室、宿舍和训练场馆及所有公共场所要做到净化、绿化、美化,要充分利用图书馆,加强图书馆资料的建设,提高资料的利用率;扩大计算机、语言中心、实验的服务效能。二是文化环境。要经常组织内容丰富多彩的各类报告,开展学术交流,举办高品位、高格调的活动,营造浓厚的人文教育氛围,把知识性、趣味性、高品位、高格调融于一体,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趣味、气质、性格、胸襟等,从而使社会体育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品格得到提升,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实现思想境界的升华和自身人格的完善。

4.结语

高校体育中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高校体育及至整个高校教育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时代要求,社会发展,以及体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它能拓展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空间。但当前我国社会体育大学生人文素质不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课程设置单一,人文课程缺乏是其影响因素之一。

在课程体系改革中优化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文课程、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实施社会体育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改革课程体系,强化人文课程尤为重要。

我校社会体育教育应大力加强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使其成为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的合格人才,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唐健.论大学生素质教育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5,(1):105-107.

[2]文世平等.加强大学生体育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J].体育科技,2002.23,(2):7-10.

[3]汪正毅.21世纪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2):225-227.

[4]郁建亚.对培养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几点建议[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2.16,(3):52-54.

[5]陈俊钦.论终身教育思想对体育课程改革的影响[J].福建体育科技,2003.22,(1):39-41.

[6]潘国斌.大学生体育人文意识调查与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3.2:54-55.

[7]周典明,郑沪娥.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1):95-96.

篇10

一、词汇课堂教学现状

虽然词汇对于语言运用及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Meara(1984)的调查表明,在二语学习者的语言误用材料中词汇方面的错误是最为普遍的(骆涵,2008)。2004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规定“词目的选择以定量分析为主,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而教师进行词汇教学工作也基本上以数量为主,力求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使词汇数量教授最大化,在教学方法上通常参照英语教学其他环节的教授模式,即以语法、结构或功能为纲来实施教学,采用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和交际教学法等组织课堂教学,无论是进行传统型或改良型的教学方式,都是一种在虚拟情境中进行的语言操练,尽管虚拟情境可以丰富课堂组织形式,发挥学习者的想象力,促进他们对语言使用的具体情境理解,但对于需要借助大脑记忆力来进行分类识记的词汇部分却容易造成记忆疲劳,机械式的反复操练形成了教学局面的单一性,这样,学习者往往是处于被动记忆的状态,接触的词汇数量越多,遗忘的速度越快,还可能引起母语对目标语的负迁移,干扰词汇的具体运用,以至于学习者的词汇活用能力得不到提高,对词汇内容的理解容易停滞在表面形式,缺乏系统性、联系性、发展性的深刻理解,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得不到提高,语言使用的创新能力较弱。另外,我国目前开展词汇教学的场所主要为课堂,授课教师也通常是非目的语国家的教师,导致词汇输入数量相对贫乏,质量粗糙,学习者受母语干扰的程度大(Jiang,2000)。不少教师也力求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使词汇数量习得率最大化,但仍然未能注意帮助建立各类词汇知识之间的关系(吴旭东、陈晓庆,2000)。因此,如何在遵循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提高英语词汇教学效果,把英语词汇教学与人类认知能力结合起来,改进单一教学形式,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

二、词汇教学认知策略

1.关联理论与词义推理

关联理论(RelevanceTheory)是由Sperber和Wilson(1986)在研究信息交际的推理过程时提出来的,它强调语言交流本身是一个明示推理模式,是沿着最小努力的方向推导语境隐含并获得最佳认知效果的过程。在1995年的研究中他们提出两条关联原则,其中一条指出人类认知倾向于追求关联最大化。例如某人说“I bought the Times.”中可能有多种释义,而人们会在这多种选择中确定其中一种最具关联性的词义作为关联度最佳的解释,可以普遍理解为“我买了一份时代杂志”,而当认知对象为BillGates等商业巨头时,可能最佳关联度就变成了“我买了时代杂志公司”。这是人类大脑对外部世界进行认知的一个普遍自然法则。

按照这一理论的启示,教师在设计词汇教学大纲的时候,应该更多地关注在教与学中如何达到教授词义的最佳关联性,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数量上的标准。根据关联理论,最佳的关联性来自最好的语境效果。因此,词汇教学的最佳关联性应该体现在基于学习者的普遍理解能力之上添加足够的语境信息,这种语境信息既包括语言知识结构,也包括百科知识体系。例如在教授“He hit the ceiling.”时,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学习者进行适当的认知处理,找到该句的最佳关联点(如下图)。

上图表示从该句中保留最佳关联的词语“he”和“ceiling”,从各自特点出发,推导问题:人在何种情况下可以击中屋顶?首先是借助外物,如楼梯等,但如此一来,表达形式应该用常规形式“He hit the ceiling by sth.”,然而句中没有这一信息,说明最有可能的情况是不借助外物,靠自身的力量,这只有在情绪波动很大的情况下运用夸张的手法才有可能实现,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汉语中形容人生气时的“怒发冲冠”、“暴跳如雷”等表达。

2.意象图式与一词多义

意象图式(Image Schema)是指人类在与客观外界进行互动性体验过程中反复出现的常规性样式,是一个在我们感觉经验中反复出现的框架模式(王寅,2007)。它是整个认知概念体系的体验基础。人类通过与外部世界的不断接触逐渐在头脑中形成相关的完形认知结构,该结构成为已知信息贮存在大脑中,在面对日新月异、光怪陆离的外部世界时,人类又凭借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去识别、分析新的事物,同时产生的新信息不断补充到已有结构中,完善人类对外部世界的探索与认知。大致上人类在一些频繁互动的体验中形成了对外部世界的基本认知结构,包括容器、路径、作用力、以及上下、前后、中心、边缘等意象图式。意象图式最初是由Johnson于1987在他的著作《心中之身》中提出来的,之后Langacker(1987)用射体(trajector,TR)、路标(landmark,LM)和路径(PATH)等概念解释并完善了图式概念。由于意象图式具有高度概括性、抽象性和结构性,因此通常我们会用一些简单的图形来表达,例如,词组“out of control”、“out of sight”、“out of mind”等与其相对应的反义词组“in control”、“in sight”、“in mind”等都体现了容器空间的概念,“进入空间”与“走出空间”是我们的一种常见行为,我们把外部世界的空间结构当成一个大的容器,在这个大容器内部又包含了若干复杂的空间容器结构,固化在我们的头脑中便形成了抽象简单的“容器图式”,而这些简单的图式结构对于繁锁的词汇学习来说无疑是沙漠中的甘露,让人清新止渴,与词汇教学工作的展开相得益彰。Paivio(1986)在双解码理论中也提出“一张图画胜过千言万语”,这些表达意象图式的简图有助于记忆和该意象图式有关的语言表达(转自李福印,2007)。

在现实世界中,人们并不是采取“一对一”的语言表达形式来认识世界,往往一个词可以指代多项事物,表达多层意义,“一词多义”成为了语言表达的主要形式,根据相关调查,英语“get”一词就有多达150个意义(张韵裴,2000)。因此,影响学习者学习词汇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对一词多义表达形式的掌握程度,徜若每碰上一个词的新意义时,我们都重新记忆一番,那么势必造成记忆负担,让词汇记忆成为语言学习中的一根鸡肋。如果词汇教学中教师能够利用相关的图式理论进行针对一词多义的教授,让学习者了解并掌握这样一种词汇学习的方式,那么就能达到较好的词汇教学效果。例如,在介绍“out of sight,out of mind”这样的表达时,教师可以提供相关容器图式的介绍,让学习者举一反三,根据图式,自由发挥,演绎出更多的容器表达形式,如“out of place”、“out of fashion”、“out of command”等,以及其反向行为,如“in place”、“in fashion”、“in command”等等。这样一来,词汇学习就不仅是教师教学的一个任务,也成为学习者自学的一种方法,学习者“按图索骥”,增强了词汇学习的信心,也简化了词汇记忆的过程,有利于以词汇教学为基础的其他教学环节的开展。

3.隐喻与词汇搭配

传统的隐喻研究起源于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在其经典著作《诗学》和《修辞学》里就曾有过对隐喻的探讨,认为隐喻是用一个词代替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其主要功能是修辞。受此观点影响的传统语言学对隐喻的研究主要局限于语义学和修辞学领域。1980年,Lakoff和Johnson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打破了传统修辞对隐喻的研究内容与方式,将隐喻功能上升为“人类的思维方式”,开辟了隐喻研究的新视角。在认知隐喻研究中,隐喻表现为源域与目的域这两类认知域之间的系统映射关系。如在“LIFE IS JOURNEY.”系列隐喻中,我们用具体形象的“旅途”来诠释抽象的目标域“生活”,于是就有了一系列相关隐喻如“The person leading a life is a traveler.”“Counselors are guides.”“The means for achieving purposes are routes.”等,由此蕴育出很多隐喻表达如“She has a baby on the way.”“He’s over the hill.”“Are you at a cross-roads in your life?”等(Saeed,2000)。国内有关隐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胡壮麟(2004)、束定芳(2000)、苏立昌(2007)等。现在也有不少学者意识到隐喻对语言教学的重要性,提出把隐喻融入到语言教学工作中去,在教学实践中运用隐喻的讲解方式。

因此,教师应了解隐喻研究的相关成果,并有意识地在词汇教授过程中讲解和灌输相关概念隐喻内容,分析解释各种隐喻现象,帮助学习者确立隐喻性的思维方式与表达形式是人类特有的认知能力这一中心意识,从而在遇到由文化冲突引发的表达差异时,仍然能抓住语言的核心问题,克服学习者对英语学习的未然情绪,尤其是对待词汇搭配问题时,一些反常规的搭配形式便可以用隐喻式的分析方法进行解析,达到深入理解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课文“More Crime and Less Punishment”时,有一段对美国目前量刑入狱情况的描述“Our current crop of prisoners is an elite group,on the whole…”,正常情况下crop应该是跟表“作物”义的词语搭配,如a crop of corns,a crop of tomatoes等,表示“一块庄稼地”之义,而在该课文中出现了非常规搭配“a crop of prisoners”,学习者在理解该短语时会有些迷惑,不知道该如何理解这样的表达方式,往往机械地死记硬背,把这一结构当成习语或固定搭配来记忆,如果总是依靠这种方式进行英语学习,时间一长,一方面容易造成记忆负担,另一方面容易降低学习者的学习兴趣。针对类似的这种非常规搭配形式,教师可以采取隐喻的讲解方式,比如在这个短语中作者实际是隐含了一种类比,把“关着囚犯的牢房”比喻成“一块庄稼地”,于是我们就有了一系列相关的隐喻表达:“牢房里的囚犯”比喻成“庄稼地里的杂草”、“囚犯的犯罪因素”比喻成“影响杂草生长的内外部因子”、“牢房里囚犯的人数”比喻成“庄稼地里庞大的杂草数量”、“牢房的可持续性使用”比喻成“庄稼地的可持续利用”等等,于是在学习者头脑中便会自觉地创造出一个隐喻理解的网络链,由此形成了对该短语表达的充分理解,囚犯犹如破坏庄稼的杂草,让人可恨之余,却无法根除,连绵不绝,又如“春风吹又生”。这样可以让学习者充分生动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可以培养学习者主动灵活地运用语言表达,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

英语词汇教学只有遵循认知规律,建立认知教学模式,才有可能顺利地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只有意识到认知与外语教学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才能有助于外语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习者认知能力的加强。但另一方面,对于认知模式的结合方式应该有一定的限制和要求,需要进行一定的筛选和过滤,这需要从教学实践中收集数据,认真检验认知规律或理论的适用性,理清脉络,分清主次,把握重点,建立各模式的最佳结合方式,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佳状态。

参考文献

[1] Langacker,Ronald 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2] Johnson,M.The Body in the Mind: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Imagination,and Reason.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Press,1987.

[3] Saeed,J.I.2000.Semantic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4] Sperber,D.& Wilson,D.1986.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5] 胡春洞.英语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 胡壮麟.认知隐喻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李福印.意象图式理论.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1).

[8]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9] 苏立昌.认知语言学与意义理论——隐喻与意义理论研究.南京: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10] 徐密娥,李炯英.国内英语词汇教学研究:回顾和前瞻.外语界,2007(3).

[11] 汪榕培.英语词汇学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12] 王寅.认知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13] 吴旭东,陈晓庆.中国英语学生课堂环境下词汇能力的发展.现代外语,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