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的难点范文

时间:2023-09-04 17:13: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产业扶贫的难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产业扶贫的难点

篇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和国家为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进而实现全面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而提出的一项重大的战略举措。而贫困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任务更为艰巨,形势更为严峻,有诸多不可回避的难点、难题,必须清醒认识,并认真解决,也必须发挥扶贫开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那么,如何发挥作用,首先要分析与认识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第一,解决广义的贫困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一致,内涵与标准相通。贫困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不仅包括经济意义的狭义的贫困,还包括社会、文化、政治意义上的广义的贫困。从广义的方面理解,消除贫困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内涵与标准是相通的,途径与手段是相辅相成的。

第二,消除经济意义上的绝对贫困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贫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大障碍,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如果贫困人口不能稳定解决温饱,不能解决最基本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新农村建设就无从谈起。

第三,贫困乡村是新农村建设的难点,也自然是重点。贫困地区因其长期贫困,加之受自然、历史、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存在着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严重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也就决定了贫困乡村必然是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和重点。

第四,扶贫开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农村扶贫开发是消除贫困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和手段,贫困地区要想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必然离不开“治穷工程”和“发展工程”。因此,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前最紧迫、最核心的任务就是将扶贫开发做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来抓,加快减贫进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五,整村推进等扶贫开发工程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好形式,是最佳结合点。当前,整村推进扶贫等项扶贫工程是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扶贫方式,其建设内容与新农村建设提出的五个方面的具体要求是一致的,是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的最佳结合点。

二、清醒认识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严峻形势

阜新作为全省的重点贫困地区,分析其贫困的成因与现象,特点较为明显,消除贫困与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形势较为严峻。

一是城乡双重贫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有限。作为资源型城市,随着煤炭这一主导产业的逐渐枯竭,伴随着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改制,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大量增加,城市贫困人口数量剧增,社会保障压力巨大。同时,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工业化程度不高,全市经济总量不大,城市与农村同样贫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极其有限。

二是贫困人口大量存在,返贫现象频繁发生。到2005年年底,全市仍存在贫困人口24万人,低收入人口36万人,贫困乡(镇)30个,贫困村256个。这部分贫困乡(镇)、村和贫困人口长期以来仍未摆脱“靠天吃饭”、“雨养农业”的束缚,经受不住一般自然灾害的袭击,因灾而贫、因病而贫、因学而贫、因婚而贫、因建房屋而贫的现象在这部分地区频繁发生。今年严重的伏旱表明,我市农业基础仍很脆弱,扶贫任务仍任重道远。

三是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户增收渠道狭窄。贫困地区大多位于偏远之所,部分贫困群众仍未摆脱自给自足的落后状态,缺乏商品意识、科技意识和市场意识,农业生产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传统的自然习惯。且农业多以种植业为主,经济结构单一。贫困农民基本依靠第一产业增加收入,增收渠道单一,难度也越来越大。

四是精神和物质同样贫困,个别乡村摆脱贫困的思路不清,信心不足,办法不多。由于长期贫困,信息闭塞,观念落后,部分贫困村的干部群众甚至部分乡镇政府,仍然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宁愿苦熬受穷,也不愿苦干摆脱窘境。尽管有些乡村和农户也有着脱贫致富的愿望,也不断努力尝试,却因种种原因最终导致失败,丧失了信心与勇气。

三、如何发挥扶贫开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扶贫开发的总体目标方针不变的前提下,扶贫开发的途径与方式方法不断创新,重点有整村推进扶贫、产业化带动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移民扶贫等等。只有努力使这些新的方式方法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一是以整村推进扶贫为切入点,努力改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整村推进扶贫即以贫困村为单位,采取集中资金、集中扶持的办法,实施整体推进,最终实现整村脱贫的目标。“十一五”期间,我省将继续实施此项扶贫工程,这对我市现有的贫困村来说是个加快发展的大好机遇,如果我们通过五年的努力,占全市40.2%的贫困村基本脱贫了,也就解决了新农村建设中最困难的问题,全市新农村建设就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二是以培训转移为切入点,努力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没有新型农民,就不可能建成新农村。因此,贫困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在大力发展农村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全面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的同时,开展大规模的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培训,使贫困劳动力通过培训转移实现脱贫致富。

三是以产业化带动扶贫为切入点,努力调整贫困村产业结构。贫困地区应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优势和劳动力成本优势,结合全市各类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通过产业化扶贫的实施,在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不断调整优化本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篇2

一、金融精准扶贫的相关概念

(一)金融扶贫的概念

金融扶贫是指金融机构在资金方方对农村贫困人口的支持与帮助,从而增强的农村贫困农户的内生发展动力,达到其稳定脱贫和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为:(1)对贫困地区发放扶贫贴息贷款。(2)对贫困地区的信贷政策支持。(3)改善贫困地区金融基础设施。(4)加大金融对贫困地区优势产业的支持。

(二)金融精准扶贫的内涵

金融精准扶贫是指利用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对不同贫困地区的贫困村和贫困户进行准确界定,依据贫困的原因进行分类管理,并依据动态化的准入与退出机制进行定量考核,从而实现当地金融资源的最优配置与贫困地区人口的彻底脱贫致富。其特点是精确界定、分类管理与动态考核。

二、新疆金融精准扶贫的实践情况

(一)推行联动机制,加强扶贫合力

一方面,专门成立了自治区金融支持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区市县三级金融扶贫的有序开展。另一方面,推行金融扶贫主办行制度,指定主办行,开展金融扶贫县试点工作,实现集中地方资源与金融扶贫工作方式的创新。

(二)出台金融扶贫的具体政策

新疆出台了《金融支持新疆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2016年新疆金融助推脱贫攻坚工作计划》、《自治区扶贫小额信贷贴息资金及风险补偿金管理办法》等文件,在金融方面出台一些支持南疆经济社会发展的细则,扩大信贷对南疆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实行差别化授信评级,保证贫困地区贷款的正常投放。

(三)推出一系列金融产品

推出一批符合新疆实际的具有地域特色金融模式,国家开发银行主导的巴里坤县金融扶贫模式、农信社吉木乃县金融扶贫模式和中国进出口银行扶贫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模式都取得了好评。

(四)“访惠聚”平台助力,金融精准扶贫绩效凸显

利用驻村工作组优势,积极开展金融扶贫工作,实现金融服务的精准进村、精准扶贫。各金融机构积极与驻村工作组进行对接,推出符合农牧民需求的“访惠聚”专项优惠贷款等特色金融产品,得到了广大农牧民的积极响应。

三、新疆金融精准扶贫的难点

(一)贫困地区金融体系不健全

新疆贫困地区多集中在南疆连片特困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因素加大了南疆三地州金融机构运营、开发和管理成本,运营成本比平原地区高,但利润率却不到平原地区的一半,甚至出现亏损,从而使金融基础设施很不完善。

(二)金融扶贫产品和服务单一

大部分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业务的占比不高,而农信社等金融服务机构自身能力有限,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单一。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提供的贷款主要以短期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为主,贫困地区企业和农民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

(三)政策红利释放不到位

短期的扶贫贴息贷款与种养殖业生产周期极不匹配,贫困农牧户持续生产资金需求不能满足,导致扶贫贷款政策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贫困地区地区人口金融知识匮乏,对政府出台的金融扶贫政策知晓率不高,大部分贫困户尚无主动利用金融扶贫政策资金发展生产的主观能动性,严重依赖村干部推广宣传。

(四)脱贫人口的退出与返贫之间矛盾的协调困难

精准扶贫不仅要加强对扶贫对象的有效监测与考核,还要重点注意的是脱贫人口的及时退出,让需要得到帮助的贫困人口及时进入得到扶助,但目前因灾返贫、因病返贫、因学返贫、因婚返贫等现象的出现,使得脱贫人口的及时退出实施起来比较困难。尽管脱贫人口的再返贫可被二次界定为新的扶贫对象,但由于退出造成的扶贫帮困的中断,存在时空差使得再次被认定为扶贫对象难度加大。返贫人口的出现,一方面造成前期的帮扶成效的消失,另一方面也使精准扶贫的总体进程减速。因此,及时合理解决脱贫人口的及时退出与返贫再生之间的矛盾是当前金融精准扶贫的重要难点。

四、加强新疆金融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一)推进普惠金融工程建设

一是增加贫困地区金融机构的数量,特别贫困地区的金融机构必须优先扩充。二是推进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纵深发展,进一步推动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行政村全覆盖工作的实施,解决贫困农村地区各项支农补贴发放小额提现与转账不方便的问题。

(二)加大对贫困地区金融知识的普及

一是依托访惠聚平台的优势,开展金融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强运用金融信贷的意识,提高运用信贷工具的能力;二是通过建设农民培训学校,使贫困群体加强金融教育的学习,最终达到解决贫困地区农牧民贷款困难的问题。

(三)开展金融精准扶贫工程

构建金融精准扶贫数据库,精准定位金融扶贫对象。继续发挥好金融扶贫主办银行和示范县的模范带头作用,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扩大对农村贫困地区的信贷总量,优化信贷结构。依据不同贫困群体的现实状况,专门设计金融产品和服务,从而扩大贫困地区的金融资源量,满足贫困地区农民生产生活的资金需求。

(四)推动产业化金融精准扶贫工程的实施

推进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强金融对农业生产、初加工、深加工、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扶持,创建农业生产新模式。积极改善商贸物流金融体系,风险投资机构要进入贫困地区,促进企业管理现代化与技术革新,实现产业链的升级改造。构建金融自助组织,支持产业的发展壮大。对贫困地区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实行产业链贷款模式,建立产、工、销一体化机制,实现规模效应与集聚效应的协调发展。构建新疆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依靠金融扶贫专家团的力量指导产业扶贫项目主体制作专业化、可操作的融资方案,以此来提升融资的成功率。

(五)构建金融扶贫工作推进机制

一是实行部门联动机制。加强政府部门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发挥一行三局、金融机构在脱贫攻坚金融服务工作的积极作用,达到政策协调,信息分享,积极落实中央、自治区以及人民银行关于金融扶贫的各项政策。二是完善管理制度。各个金融机构要积极制定关于金融扶贫的各项计划。各地、州、市也要结合实际,制定有效地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来助力金融的精准扶贫。三是建立考核机制。通过构建金融支持扶贫考核评估制度,明确目标与责任分工,奖罚分明,严格监督,实行责任追究制度。自治区人民政府通过下达金融信贷任务,督促金融机构支持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姚雪莲.新疆农村金融扶贫的成效、问题及对策[J].区域经济,2016(4).

[2]李寿龙.新疆连片贫困区的金融扶贫[J].中国金融,2017(4).

[3]董翠英.金融精准扶贫瓶颈[J].中国金融,2016(23).

[4]张怡.对新疆南疆三地州金融扶贫开发的思考[J].企业导报,2016(11).

[5]潘功胜.以普惠金融理念为引领创新服务助推脱贫攻坚[N].金融时报,2015-12-25.

[6]张宇飞.精准扶贫、金融扶贫与金融精准扶贫[J].现代商业,2016(23)

篇3

作为国定贫困县的兴国,以减少和消灭贫困为目标,动员各种力量、多方筹措资金,扎实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通过实施村庄整治、产业发展、技术培训、社会扶贫等项目,让贫困群众迎来了新生。

改变环境,让贫困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阳春三月,笔者走进兴国县长冈乡仁塘村,宽敞平整的水泥路上,小轿车、摩托车川流不息。正骑着车上街的村民谢新生介绍说,这条水泥路是去年新修的,长度达5公里,基本联通了家家户户,村民不管是生活还是做买卖都方便多了。去年,仁塘村被列入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整村推进试点,村庄基础设施、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得到了彻底的改变。

单个家庭的贫困,可能有由于天灾人祸等突发因素。整个地方的贫困,一定存在自然环境和条件的制约。兴国县从改变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入手,让贫困群众尽可能多地享受社会改革进步的成果。

全县去年已投入财政扶贫资金扶持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611.2万元,新修和改造村内公路143条112公里;水利项目45个327万元,兴建桥梁12座,新(维)修水陂7座、排灌站3座、水渠水圳6600米,河堤780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500亩,村内垃圾及污水处理项目1个计9万元,村级组织活动中心项目2个及校园建设项目1个计138.8万元。项目的实施大大改善了重点村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

针对库区、深山区、严重水土流失区、少数民族特困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等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居民,该县对符合条件且自愿搬迁的群众进行了移民搬迁。3年来,该县积极开展移民扶贫,共有贫困群众4179户21301人搬迁至圩镇、中心村和县城等交通、教育和医疗便利的地方安置落户。

寻找路子,让贫困群众腰包逐渐鼓起来

让贫困群众能脱贫致富,是扶贫开发工作的目标,也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难点。兴国县通过“输血式”和“造血式”双手齐抓的形式,在产业扶贫和智力扶贫上做文章,帮助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兴国县以油茶、脐橙、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主导产业,并大力培育合作经济组织,开展村级发展互助基金试点,创办农户自立服务社,使贫困移民户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之中,依靠种养和在产业基地务工致富。至今,贫困群众户年人均从中获得纯收入1000多元。

在具体实施中,兴国县充分考虑本地资源和产业优势,根据各地特点因地制宜发展。社富乡五龙村自然环境独特,村内有5处苏区时期战斗过的炮楼遗址。在村庄扶贫开发中,该县瞄准村里丰富的旅游资源,着力打造生态旅游产业,引进金歌集团投资5亿元建设富阳山居旅游观光项目,让村民在旅游开发中致富。

兴国县还通过实施“雨露计划”,以扶贫重点村的贫困户和移民户子女及有自主创业意向的青壮年为主要对象,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增强贫困农户致富增收的能力。

兴国在充分利用好兴国日升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兴国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和各种实训基地的同时,积极与县工业园就业平台相对接,开展平车、纺织、水泥工艺、计算机应用、数控模具、水稻科学栽培等技能培训。迄今实现转移就业或创业12898人,真正实现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家”的目标。

社会参与,社会扶贫成果丰硕

近日,兴国县江背镇高寨村村民高兴不已,由民生银行南昌分行捐资10万元兴建的民生桥竣工通行,7个村小组、700多群众再也不用弯路近千米过河了。和高寨村一样,受益于社会扶贫,兴国县许多贫困村改善了面貌,许多贫困群众走上了致富路。

仅靠扶贫管理部门力量有限,只有聚合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到扶贫开发中,形成“大扶贫”格局,才能真正最大程度消灭贫困。兴国在争取了中央、省、市直单位定点帮扶的同时,整合各方力量,建立和形成领导挂钩联系、部门定点帮扶、企业结对合作、干部驻村工作、社会各界支持的整体推进合力帮扶机制,共同推进社会扶贫深入开展。

省委办公厅等四家省直机关事业单位在兴国方太乡宝石村、社富乡五龙村、龙口镇中岭村和江背镇高寨村实行定点扶贫,仅2012年便投入资金100多万元,用于道路、桥梁、水利、教学设施等近20个项目。

篇4

[关键词] 毕节试验区;精准扶贫;“创新扶贫示范区”

[中图分类号] F30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The process of anti poverty is also the process of 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 The Bijie pilot area is committed to reform experiments and scientific practice development of three major themes, poverty alleviatio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population control for 27 years. It launched a general offensive to poverty and explored innovative ways to alleviating pover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small test, big direction" and "making a demonstration and exploring the way", Bijie explored six models for accelerating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It created a new mechanism for the innovation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demonstration zone, extending and deepening the comprehensive practice model of 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

Key words: Bijie Pilot Area, 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 innovative poverty alleviation demonstration area

一、毕节试验区精准扶贫的初步探索及难点

以政府主导的扶贫进入扶贫新阶段,农村贫困的发生形态与扶贫战略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扶贫进入新常态。贫困结构复杂,致贫原因多样,扶贫成本提高,扶贫新常态呈现出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单维贫困到多维贫困、静态贫困到动态贫困、短期贫困到长期贫困的新特征。当前农村扶贫开发已进入唯“硬骨头”的攻坚克难的新阶段,靠常规手段已难以奏效,必须在工作机制和政策措施上创新突破,总体思路和制度框架亟待调整,建立更加协调、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扶贫新体制、新机制,必须从以往存在的“大水漫灌”转变到“精准滴灌”,实施“靶心疗法”,找准扶贫的“命脉”综合施策,点中薄弱“穴位”精准发力,更多面向特定人口、具体人口,实现精准脱贫,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真正做到“扶贫到户、扶贫到人”,确保扶贫工作更加精准有效。

毕节试验区以赫章县海雀村为样本解剖“麻雀”,以“六个到村到户”为抓手,创新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探索建立了毕节试验区精准扶贫“十子”机制(即瞄靶子,建识别机制;梳辫子,建分类机制;结对子,建驻村机制;理路子,建规划机制;想法子,建帮扶机制;找票子,建配置机制;甩膀子,建动力机制;强班子,建引领机制;凑份子,建联动机制;造册子,建管理机制),在全市推进精准扶贫“四法”(即明晰“一条路径”,即力量法;构建“一套机制”,即十子法;突出“一个抓手”,即抓手法;实现“一个突破”,即产业链法),切实推动各类帮扶资源到村到户,实现扶贫方式由“大水漫灌”向“滴灌”转变,做到扶真贫、真扶贫。对精准扶贫进行有益的探索。

毕节试验区精准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了阶段性初步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扶贫任务重、压力大。目前全市有贫困人口166.97万,占农村人口23.86%。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扶贫任务十分繁重,压力非常大。二是扶贫产业发展仍然落后,带动能力弱小。目前全市产业发展仍以能矿产业为主,新兴产业发展不足,旅游服务业处于初级阶段,对贫困对象带动较小,甚至惠及不到贫困人群。农业产业规模小,未形成链接农户产业链条,没有形成贫困农户参与大产业发展和自主发展小产业局面,产业带动能力不强。三是扶贫资金缺口大,扶贫项目融资难。由于贫困地区大部分都在山区,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落后,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量小,市、县财政资金很难承载贫困地区扶贫攻坚成本。扶贫融资准,县区风险补偿基金较少,小额贷款贴息仍没有一个明确的操作规程,扶贫企业和建档立卡贫困对象贷款贴息仍未到位。四是机制体制障碍亟待破除。由干受机制体制障碍制约,导致部门联动不紧密、职责分工有交叉,影响扶贫措施与建档立卡贫困对象的有效衔接。另外,配套支持或考核措施还不完善,没有针对贫困人口个体的进退和考核措施,管理方式仍沿用统计局的调查数据,削弱了精准扶贫的效果。五是基层扶贫队伍建设有待加强。随着扶贫机制改革和创新,扶贫工作重心开始向县和乡村下移,这就要求县乡扶贫队伍更加稳定、业务素质更加过硬,才能适应精准扶贫工作需求。目前,全市所有乡镇均没有单独设置扶贫机构,也没有稳定的扶贫队伍和专职人员,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作推进。六是扶贫的精准度有待提高。识别还不够精准:对每一户贫困户的致贫原因、贫困程度和脱贫需求等方面的统计分析,仍然存在简单化、模糊化的问题,还没有做到完全精准。分类还不够精准:贫困户致贫原因较多甚至于多种致贫原因相互交织,存在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简单归为某一类别或某几种类别,没有做到个案“诊断”,造成对象分类不够精准。措施还不够精准:制定帮扶措施和工作计划时,对不同的扶贫对象,针对不同的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在措施上还存在趋同化的问题,难免“打偏跑漏”。七是脱贫的形象标准和成效管理还不够精准。按照国家划定的贫困线,贫困户脱贫标准是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300元(2010年不变价为2300元,2014年现价为2884元)。从统计的角度,有其符合我国国情的客观标准,但这个标准在实践操作中不够形象、不够直观,很难客观界定贫困户收入,有可能导致“被脱贫”、“被贫困”的问题。八是成效管理特别是退出机制还不完善。有的贫困户按目前的标准口径可以实现脱贫,但国家贫困线标准一旦提高,或贫困户自身生产生活稍有差池,就可能又会返贫。脱贫农户收入如何可持续稳定地增长,推进跟踪巩固和后续扶持,还缺乏有效机制,确保扶贫成果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二、毕节试验区建设“创新扶贫示范区”新机制

新时期扶贫开发必须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精准有效的政策体系和制度机制体系,使精准扶贫成为一种新常态。毕节试验区使命价值在于试验与示范。在精准扶贫的新阶段,经济发展和贫困减缓面临的问题是更为精准的定位贫困,并将精准扶贫纳入增长框架,实现“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毕节反贫困的问题首要的是如何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围绕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突出抓好“六个到村到户”精准扶贫,以政府、市场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大扶贫为支撑,加快扶贫开发体制、机制和模式创新,进一步深化改革、锐意创新、埋头苦干、同心攻坚,着力推动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全国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新路作示范。

毕节试验区在中央的顶层设计下,结合贵州省部署,应用“自选动作”和“施工图”,勾勒精准扶贫的“毕节试验区版本”,确保中央精准扶贫精神在毕节具体化、特色化、实践化。着眼点是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提供政策借鉴。为制订关于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意见提供范本;目的是进一步完善农村减贫治理体系,进一步提高农村减贫治理能力,增强农村扶贫政策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协同性、可复制性;核心是瞄准扶贫开发工作中扶贫对象识别不准、底子不清和扶贫措施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与项目指向不准等问题,面向特定人口、具体人口,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奠定精确识别、精准规划、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精准考核五大基石,构筑新机制,探索生态文明与扶贫相结合的绿色减贫脱贫新路,深化改革、推进创新扶贫示范区建设,为贫困落后山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新路、作示范。

(一)着眼可持续生计,精准创新机制体制改革

以精准扶贫促区域发展,着眼可持续生计创新扶贫示范区建设,必须破除机制体制障碍,以改革为动力,聚合各方力量,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大扶贫”格局。改进贫困县乡考核机制,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分配、使用、监管等方面机制体制,改革财政专项扶贫项目管理机制,完善精准扶贫“十子”工作机制,创新金融扶贫机制,健全同步小康驻村工作帮扶机制,等等。

(二)坚持问题导向,精准突破重点、抓好突出问题解决

打造高质量的扶贫攻坚示范区,解决好突出问题是保障。不断加强产业扶贫力度,夯实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基础。有效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和乡村农家靓丽行动,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全面提升素质教育,提高贫困群众转移就业能力,实施人口控量提质行动。全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改善民生和提高保障水平。着力凝聚社会扶贫力量,提高“参与式”扶贫能力和水平,等等。

(三)紧盯目标任务,精准抓好改革试验课题落实

建立精准扶贫核心工作机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应抓好精准扶贫“十子法”“四看法”落实,着力建立扶贫对象识别机制、规划机制、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进退机制,重点抓好贫困人口准确识别、建档立卡、“六个到村到户”和动态管理等工作。注重精准扶贫和片区攻坚有机结合,把精准扶贫到村到户和实施片区规划、县级实施规划的片区攻坚高度融合,切实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等等。

(四)围绕示范带动,精准创新试验示范价值点

贯彻落实好以及中央、省等有关领导的批示精神,在坚持持之以恒、扎实推进精准扶贫上闯新路作示范。继续深化“三大主题”,以打造精准扶贫“四法”等先进、样板为引领,力争在绿色减贫模式上出理念、在推进措施上出经验、在过程管理上出路子、在扶贫成果上出典型,探索出试验区试验示范的价值亮点,真正将毕节建设成为新时期全国其他贫困落后地区脱贫致富、同步小康的扶贫开发示范区,等等。

[参 考 文 献]

[1]汪三贵.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贵州社会科学,2015(5)

篇5

如何将大数据的红利释放给广大民众?贵州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运用大数据破题民生“痛点”。

作为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领跑者,贵州将大数据作为在增进民生福祉上的动力引擎,在脱贫攻坚、公用事业、创新创业等多个领域全面推广大数据应用,逐步形成了公平普惠、便捷高效的民生服务体系。

让精准扶贫更加精准

贵州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在脱贫攻坚战中任务艰巨。同时,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贵州抢占先机在大数据领域走在了全国前列。

既要补好短板,又要做好长板。贵州把大扶贫、大数据作为两大战略行动来抓――大扶贫是一场输不起的攻坚战,而大数据是创先进的突围战。

贵州充分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创新扶贫开发手段,通过打造全省“扶贫云”平台,建立用数据决策、数据管理、数据考核的精准扶贫管理工作机制,探索“互联网+”扶贫新模式。

在省扶贫办的一台电脑上,有一张1:5000比例尺的贵州省地图。一张可查到全省乡村乃至个人信息的“扶贫地图”。

“自2015年‘扶贫云’上线以来,已经实现了对全省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和动态监测。”省扶贫办总农艺师周兴介绍说,通过对民政、教育、卫计、住建、公安等部门的贫困人口数据整合,“扶贫云”已经成为全省扶贫工作统一的7大平台,即数据支撑平台、项目申报平台、资金争取平台、脱贫管理平台、绩效评估平台、任务督查平台、工作考核平台。

在“扶贫云”上,扶贫信息点面结合,从九个市州的贫困人数、贫困发生率、农民收入,到任意一个市、县、乡、村乃至个人的扶贫信息,都能在屏幕上显示。

“精准扶贫就要具体到个人,我们通过‘四看’的方法(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能力、四看家中有无读书郎)来评定出一个脱贫指数,为贫困水平打分。”周兴说。

同时,贵州还利用大数据手段大力实施扶贫生态转移工程,从根本上帮扶解决生计问题,增强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发展内生动力。

在位于六盘水市的中国网络菜市场总部运营中心,一排排实时数据和分析结果在数千平方米的大厅里展示着。这些数据是“中国农业云大数据”与“中国网络菜市场”采取“1+1=1”的模式运营结合,以电商为载体、数据为基础,共同构建的全新农业电商产业链。

以大数据引领农村电商产业,并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增强农民特别是贫困户创业创新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这一模式有助于解决市场需求、食品安全、农民就业、扶贫致富等问题。

正是有了基于大数据的技术经验积累,“中国网络菜市场”项目已完成并在贵州多个市州云体验店运营。依靠现有信息技术,还将逐步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留守儿童教育、带动周边百姓就业等社会问题。

提供个性化民生服务

凯里市炉山镇大牌坊村村民王光虎没有想到,听起来离自己很远的“大数据”,有一天能离自己如此之近。

“太神奇了。”通过连接“民生资金云”的查询终端机,王光虎用身份证一刷,屏幕上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情况清清楚楚。

随着凯里市“民生资金云”大数据查询平台一期工程建设如火如荼,凯里市乡镇、街道的18个便民服务中心、56个中心村、23个社区、3个居委会,都能通过查询终端机让群众及时了解民生政策、民生资金的管理使用详情。

从贵州省首个专业公有云计算平台“唯思云”的诞生,到“智行公交云”让凯里成为贵州省智慧出行示范点,再到如今“民生资金云”飘向基层,凯里“云”上风景旖旎,“大数据构建”未来可期。

2015年国庆黄金周期间,贵州通过“智能交通云”平台,实现公安、交警、消防、医疗等部门的联合执勤,提高了统一指挥、快速反应、高效决策处置能力,处警效率提升1.5倍。

随着省级有关部门单位的业务系统和门户网站在“云”上运行,政府的治理能力稳步提升,社会民生获得明显改善。

贵阳市正凭借大数据手段,逐步实现对城市智能化的管理。展开该市数字化城市综合治理体系的框架图,可以清晰地看到:大数据横向贯穿城管、环卫、绿化、交通等部门,纵向连接各级政府部门、街道、社区等,因为数字化和可视化,发生在城市每个角落的事件,都将会获得及时处理。

2016年11月18日,贵阳市“大数据民生”工程上线试运行。以“筑民生”平台为项目品牌载体,已完成初期42项民生服务接入,涉及教育、人社、卫计、公积金中心、民政、卫计等11个部门。

作为贵阳市以大数据为引领打造创新型中心城市的十大重点工程之一,“大数据民生”民生工程计划以“筑民生”综合服务平台为基础载体,通过对民生全领域、全过程海量数据的记录、共享、挖掘,深入释放贵阳民生服务资源的潜在价值。

一直以来,贵州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各级部门不断聚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民生难点问题。但“办事难、出行难、看病难”等问题仍客观存在。

如何破题?运用大数据思维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实现民生服务数据资源块上聚集,对数据进行汇聚、关联、分析和应用,以大数据服务大民生的思路提上日程。

“以大数据手段实现‘一站式’民生服务,出发点在民众最真实的需求。‘筑民生’平台将多部门分散的线下服务接入的基础上,更多的是借助政府数据共享、数据开放的红利,有效整合多部门数据,提供满足群众更多元化需求的个性化服务。”贵州筑民生运营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周武说。

驱动创新创业新模式

大数据在破解民生问题的同时,也驱动更多普通大众参与进来。

出生于1990年的创业者金国炯来自浙江,之前在杭州创业,项目主要是水果饮料配送、餐厅经营等。

金国炯认为,谣言给老百姓对食品安全的认知带来困惑,让公民对食品的信任度不断降低。他的餐厅强调食品加工过程的透明化,顾客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厨房里的一举一动。他由此得到启发:如果把“透明厨房”延伸到整个产业链,让百姓亲眼看到食品生产、加工、保鲜的整个过程,不就可以从源头上杜绝谣言,让大家吃得放心了么?

2016年3月,他向首届中国痛客大赛提交了建立食品安全直播平台的解决方案。按他的设计,这个平台包括网站和APP,消费者可以通过平台查看所有入驻商家的直播,目睹食品从采购到制作的全过程。

一个痛点为金国炯指出了一条可能的发展之路。大赛结束后,他来到贵阳再度创业,注册了一家新的公司,着手搭建直播平台。

像金国炯这样,能够从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中,找到普适性、待解决的关键要素,形成并提出痛点的人,我们称之为“痛客”。

2016年3月,贵阳市率先提出“痛客计划”,并启动全球首个以“痛客”为主角的比赛――中国痛客大赛暨社会共治・企业信用痛点主题大赛。

以痛客大赛为基础,贵州还打造了“痛客梦工厂”平台。该平台成为汇聚以痛客为代表的社会智力资源的云平台。以接受咨询、痛点分享和融资等模式,实现“有想法的人”和“有办法的人”有效对接。

篇6

2015年“两会”上,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难度再大,今年也要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他也重点提及了扶贫工作下一步的重点:“下一步扶贫攻坚难度越来越大,剩下的都是‘硬骨头’,我们将重点解决贫困人口人均收入偏低的问题。”

那么,四川扶贫的“硬骨头”,到底硬在哪儿?2015年,四川扶贫工作将如何攻坚破难?3月17日,本刊记者专访了四川省扶贫移民局局长张谷。

“六易六难” 考验扶贫智慧

《新城乡》:四川的扶贫工作经历了哪些阶段?

张谷:四川扶贫经历了从精准、粗放精准、片区攻坚、到高规格精准的过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扶贫资金很少,全省只有几千万到几个亿。现在,中央加大了扶贫资金的支持力度,仅去年,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就共同投入了47个亿,其中省上投入14个亿。虽然资金投放力度逐年加大,但由于缺乏外部环境、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等系统环境的改善,扶贫效果并不理想。

2015年,四川扶贫工作进入了新常态。从中央到省上都对扶贫工作空前重视,并在机制上进行了改革:一是精准扶贫机制,目前已初步建成;二是扶贫“四到县”改革,根据贫困人口、财力系数等,与省财政厅一起,将扶贫专项资金切块到县;三是制定考核机制;四是创新干部驻村帮扶工作;五是创新社会扶贫工作,完善大扶贫格局;六是金融扶贫改革,此项改革和财政改革均走在全国前面。

《新城乡》:四川的扶贫工作究竟难在哪里?

张谷:据我们多年工作的总结,四川扶贫开发工作主要存在着“六易六难”问题:

一是扶强易扶弱难。不仅在四川,全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可能都面临着这一问题。特别是当扶贫资金相对集中在片区之后,就很难真正落实到急需扶持的贫困区和贫困户。

二是扶村易扶户难。扶贫开发要求“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从扶贫工作实践看,扶持贫困村要容易些,但是扶持贫困户就相对难一点。现在扶贫是进片区和贫困村了,但是真正落到贫困户上还不多。

三是建房易培育产业难。修房子只要有资金就比较容易,房子修起来后很美观,我看很多地方的房子修得都像“别墅”,但都是“空家伙”。贫困地区受资源禀赋、区位条件、技术人才、能力水平及基础设施等制约,发展产业相对困难,产业增收没有解决,后续发展难度大。

四是建设基础设施主干容易完善末端难。片区内目前基础设施主干特别是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得都很好了。但末端道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毛细血管”不完善,“最后一公里”问题普遍。比如2011年底,“四大片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的86个县尚有饮水困难人口407万人,不通水泥路的村还有9169个、不通公路的自然村还有2.65万个、不通电的自然村8629个。这就是末端的问题,片区真正的贫困成因之一在末端。

五是解决共性问题易突破个性问题难。“四大片区”贫困的共性问题就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发展难,但各片区的贫困各有特点,个性问题致贫比较突出。比如说藏区,主要是观念致贫,市场经济观念不够,老百姓可能比彝区的有钱,彝区的老百姓基本上没有家产。这就是特殊性。

六是消除传统成因易克服体制成因难。传统致贫成因不外乎是人口多、劳力缺乏、行路难、就医难等。这些贫困成因相比之下容易克服。但是体制致贫成因,比如贫富悬殊问题等。此外,收益分配制度的设计和资源开发制度的设计也有不合理之处。

片区内外 一个都不能少

《新城乡》:刚刚你提到“四大片区”,扶贫工作的主要精力是否都集中在片区内?

张谷:你这个问题涉及到了扶贫工作的另一个难点:片区内外的投入比例。目前片区内和片区外的贫困人口比例是1.8:1,也就是说片区外还有36%的贫困人口。而我们目前工作的问题在于:一是投入不足,扶贫乏力。现在扶贫的主要力量都投到片区内去了。去年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投入近40亿,投在片区外的只有6.8亿;二是关注不够,精力不济。总的来讲就是片区外容易被忽略。对此,我们一定要统筹兼顾。

《新城乡》:下一步四川的扶贫工作有哪些主要举措?

张谷:今年,四川扶贫开发工作将以扶贫开发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导,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主线,以“四大片区”为主战场,实行区域扶贫攻坚与精准扶贫“两轮驱动”,政府、市场、社会作用“三管齐下”,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先难后易、到村到户,统筹整合专项、行业和社会扶贫力量,深入推进扶贫攻坚。全年计划精准减贫109万人,实现贫困农户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篇7

关键词:金融扶贫;信贷风险;风险预警

一、引言

目前,我国仍有贫困人口4500万余人,在“精准扶贫、不落一人”政策背景下,金融扶贫作为向贫困户提供信用支持,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重要资金来源,面临着新的市场机遇和挑战。我国金融扶贫的路径大多通过小额信用贷款实现,这些贷款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银行存款、金融机构自有资金等等。但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金融扶贫贷款存在着较高的坏账风险。一方面,银行等金融机构要响应国家政策和号召,把资金投入到“三农”领域;而另一方面,出于自身业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以及维护股东利益的需要,金融机构也需要对金融扶贫领域的信贷业务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避免坏账风险。

二、新时期我国金融扶贫的特点、风险和难点

我国提出要在2020年之前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作为新时期最重要的民生工程,“精准扶贫”具有鲜明的政策性和惠民性特征。在这一条件下诞生的“金融扶贫”,也具有了一些明显的特征:1.金融扶贫业务的基本特点。1.1信贷资金主要用于农业生产。金融扶贫的首要目的,就是为贫困地区(主要是农村地区)的贫困户用于生产生活,获得稳定生产生活经济来源,从而安家立业提供资金来源。用于扶贫的资金不以盈利为主要目标,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公益性。1.2坏账率相对金融机构的其他业务较高。我国目前仍有人数众多的贫困户,由于条件限制,这些贫困户大多没有经受过良好的教育,在生产经营、自主创业上经验不足,风险意识也比较薄弱,加上农业贷款业务的一些局限性和风险,从主客观等多个方面导致了金融扶贫业务的高坏账率。1.3金融扶贫将成为金融机构的重大机遇和挑战。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处于攻坚阶段,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完善基础设施、产业建设、人员培训等等方面,这带来了可观的信贷需求,为金融机构提供了广阔市场。但面临这一新兴的资金需求,金融机构如何把握机遇、妥善处理业务风险,将成为金融机构竞争的重要内容。2.金融扶贫业务的现实风险来源。从金融扶贫的信贷风险来源来看,其业务面临的风险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2.1农户的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由于还款能力不足,或虽有还款能力、但缺乏还款意愿而导致金融机构的借款无法按时收回,从而导致的风险。金融扶贫领域农户的信用风险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其一,是农户自身的道德风险;其二,是由于农户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双方无法对彼此进行准确的风险识别和判断而带来的决策失误等;其三,是农户自身的自主创业、生产经营能力不足,从而导致的偿债能力风险;2.2农业市场风险。农业生产和经营具有脆弱性和高风险性:一方面,农业生产在面临天灾人祸时,难以有效避免相应的损失,极易造成减产甚至停产,造成农户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农业市场竞争激烈,小农户在价格和品质等方面处于劣势,对于市场价格波动等只能被动接受,这也容易带来农户在收益上的不确定性;2.3金融机构的经营和管理风险。出于政策性需要,金融机构首先把金融扶贫当做一项政治任务而非信贷业务,导致在相关业务的开展时,忽略借款人的信用状况、抵押情况等等,这在客观上放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此外,农村小额信贷主要实行申请审批制,金融机构不负责对借款人的资格核实和审查,而是由居(村)委会负责,这也带来有关信贷业务的管理风险;2.4国家的政策风险。由于金融扶贫业务的高风险、低回报特征,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开展有关业务时积极性不高,但出于政治考虑,一些金融机构还是会开展一定规模的支农小额信贷业务。从一定角度出发,可以认为支农小额信贷的业务规模、发放资金等等直接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因此,从金融机构自身角度出发,国家政策变动的不确定性放大了业务的不确定性,从而带来风险。3.金融机构在开展有关业务时面临的困难。3.1贫困农户的信用状况难以正确评估。对农户的财产情况、社会关系以及基本信息等方面的信息收集存在困难,加上贫困户名下大多没有符合要求的抵押品,这使得金融机构在开展有关信贷业务时,难以对贫困户的信用状况和偿债能力进行正确合理评估;3.2资金的回收周期长。农业的生产周期长、经营风险大,加上农户自身偿债能力等方面因素限制,对贫困户的贷款回收周期普遍偏长,这也使得金融机构面临着更高的沉没成本和坏账风险;3.3农户的现金流不稳定。由于贫困户的创业能力和知识水平等相对不高,部分贫困户甚至已经习惯了贫困,缺乏创业干事的动力,这些因素共同导致贫困户的收入状况不确定、现金流不稳等等,成为金融机构业务开展和回收的难点。

三、基于金融扶贫业务特点的信贷风险预警机制

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进入了攻坚阶段,对扶贫领域的金融支持只会越来越大。因此,从现实需要的角度考虑,银行等金融机构只有建立起自身的审慎的业务和风险管理机构,及时识别、排除风险,才能更好地开展扶贫领域业务。1.建立扶贫信贷业务的风险监控机制。金融机构应该在其他信贷业务风险计量和监控模型和系统的基础上,根据金融扶贫业务的一些特点和难点进行针对性调整。例如,适当放宽扶贫贷款的监控标准、降低风险损失补偿以及选取适当的贴息标准等等,对既有的信贷业务风险计量模型的参数进行修正,使其符合扶贫领域的现实和需要。以信贷业务损益规模预测模型为例,考虑到模型参数中贷款优惠利率、信贷风险自负比例等等的特殊性和相对稳定性,真正对模型预测结果产生较为显著影响的可能只有少数几个特定因素,如扶贫信贷规模增长速度、总体风险控制程度和扶贫信贷风险自负比例等,而这几个关键因素都可以通过金融机构的细致调研和讨论加以控制和确定,从而构建扶贫领域转悠的信贷业务风险预测和监控机制,帮助金融机构提前预测和识别风险。2.依托大数据建立扶贫信贷信息库。目前,国家扶贫办已经提出了为贫困户登记建档,以大数据手段对贫困户的经济状况、生产经营等方面进行综合衡量和考究,从而作为决策依据的政策。在基层的支农小额贷款发放过程中,也可以有效利用贫困户大数据系统,建立起扶贫信贷信息库,并根据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对信贷规模、回收周期等进行灵活调整,从而降低金融机构的业务风险。3.在重点领域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尽管农业生产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和市场风险,但一些因素仍然有迹可循。例如,目前的气象科技已经足够发达,能够对当年的气候特点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以近年厄尔尼诺现象我国中部地区多雨、南部多台风为例,金融机构可以建立起有关地区的气象风险预警系统,对农户的生产经营提供指导或直接提出要求,从而降低有关风险;再者,农业市场的供需状况也可以通过市场调研和数据进行判断,而市场研读和判断也是金融机构所擅长的领域,金融机构也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信息优势,帮助贫困户避开萧条市场,从而为贫困户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指导。

四、结语

金融机构的资金为贫困户自主创业、生产经营提供了强大支持,从有关业务的开展情况来看,金融机构在扶贫信贷领域面临着实实在在的风险,但也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对此,金融机构首先应当转变对“三农”信贷业务不赚钱、高风险的传统看法,把金融扶贫当做改善我国贫困地区经济面貌,焕发地区经济活力的强力推手。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全面审视金融扶贫的难点和重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妥善处理主要矛盾、化解风险,真正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推动力量。

参考文献:

[1]付李涛.我国连片贫困地区金融扶贫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

[2]舒景慧.金融扶贫发展实践探索[D].内蒙古大学,2016.

[3]苏畅,苏细福.金融精准扶贫难点及对策研究[J].西南金融,2016,(04):23-27.[2017-09-01].

[4]王鸾凤,朱小梅,吴秋实.农村金融扶贫的困境与对策——以湖北省为例[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06):99-103.[2017-09-01].

篇8

马汉成认为,宁夏改革创新的重点在固原,难点也在固原,面对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新机遇,固原市要提档加速,进一步解放思想,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马汉成说,刘慧主席代表自治区政府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主题鲜明,思路清晰,重点突出,科学务实,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和针对性,固原市将突出抓好扶贫攻坚和生态移民工程,打响六盘山农产品特色品牌,推进固原新型城镇化建设和西南新区建设,抓好工业强市和园区建设,力促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勇气建设和谐美丽新固原。固原市作为全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要打好主动仗,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推进固原与全区同步迈进小康社会。

“我们将通过定责任、抓重点、促改革,全面落实好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建设开放宁夏、富裕宁夏、和谐宁夏、美丽宁夏作出新贡献。”马汉成表示,“固原市确定今年的各项预期目标,均高于自治区2%左右。”马汉成说,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高于自治区10%。

篇9

关键词 金融扶贫 建议

银行业金融机构一直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参与者。今年以来,“精准扶贫”作为对新一轮扶贫工作的总体要求,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是党和政府赋予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2016年全国银行业监管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努力改善对偏远乡镇、农村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等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积极发展普惠金融,让广大城乡居民在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这对于“为农而生,因农而兴”的农村信用社而言,无论从机构布局看,还是从发展规模看,金融扶贫责无旁贷。那么,农村信用社如何理清思路,精准谋局,既勇于担当,履行好社会责任,又把握好机遇,在精准扶贫中强基固本,助力自身的转型提质成为当前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笔者结合本地区实际,对农村信用社如何发挥金融扶贫主力军作用进行了探讨。

一、地区贫困现状

朝阳县地处辽西,县域总面积3758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9%,全县耕地面积140万亩。全县总人口57万,其中农村人口52.5万。由于朝阳县属半干旱、半潮湿季风性大陆气候,基温高、日照长,降水量年内季节分布不均,年季节变化较大,人均水资源不足,属于严重的缺水地区。

在国家、省、市多年的扶持下,朝阳县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朝阳县历史经济基础脆弱,自然条件恶劣,目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仍处于省内较低水平,同时也落后于国内一些贫困地区。到2015年底,全县还有7.1万贫困人口,占全县农业人口总数的13%。

朝阳县贫困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基础差、人口综合素质低、教育卫生事业相对滞后等。但最主要的是自然气候的影响和生产条件的制约。一是降水偏少,且时空分布不均,灾害频繁。十年九旱是朝阳地区的主要气候特征。二是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差。由于地方财政和农民群众的投入能力低,改善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受到很大的限制,种植业长期“靠天吃饭”,没有摆脱“雨养农业”的束缚,改变朝阳县贫困面貌的任务十分艰巨。

二、农村信用社扶贫工作面临的问题

从信用社自身来看,农村信用社扶贫工作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一是金融产品技术与需求不相适应。信用贷款相对较少。截止到2015年年末,县域企业信用贷款占比不足5%。5万元以下的免抵押、免担保小额扶贫信用贷款实际覆盖贫困户范围小。二是传统抵质押放贷技术不适合贫困户。信用社能接受的抵质押品大多局限于国有土地和城镇房产,扶贫主体拥有的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住宅财产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抵押方式较少被信用社接受,普及率很低。目前,省联社虽然推出了“三权”抵押贷款,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流转变现能力较差,抵押权有效性得不到保障,且存在处置难、成本高等问题,“三权”抵押物缺乏统一价值评估标准,应用范围受到一定的局限。三是贷款期限与需求周期不匹配。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扶贫搬迁、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和贫困户小额信贷所需贷款周期均较长,而农村信用社提供的中长期贷款较少,贷款期限与生产周期错位的情况较多。

从外部看,贫困群众的还款意识淡薄,相关部门的宣传引导有待加强。当前农村存在政策宣传不到的现象,部分贫困户仍然抱有依赖政府“输血”式救济的老旧观念,误以为“扶贫小额贷款是扶贫款、民政救济款,银行放款也是政府给的钱,不用归还”,给扶贫小额贷款按期收回埋下了风险隐患。

另外,扶贫信贷风险分担机制尚未有效落地。农业生产一般情况下是靠天吃饭,涉农贷款风险较大,与一般农户相比,贫困户的贷款风险更大。到目前为止,尚未有部门承诺对金融机构的扶贫贷款发生的风险进行补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信社开展扶贫信贷工作的积极性。

三、农村信用金融扶贫工作的建议

扶贫攻坚的真正前线在乡村。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农村信用社要充分发挥扎根县域、扎根基印⒂搿叭农”紧密联系的天然优势,切实担当起扶贫“主力军”的职责,解决贫困地区、贫困户的急迫需求,切实把金融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第一,要构建有效的信贷机制,制定专项规划。积极对接扶贫部门,获取贫困村、贫困户信息,做到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对有创业就业能力、有经营项目或创业计划的贫困户,提供信贷资金和适合需求的创业类金融产品;对因家庭贫困就学困难的学生,通过发放助学贷款等支持其实现求学梦;对扶贫搬迁贫困户,合理满足其就业创业安居等方面的金融需求。要把信贷资金优先投放于扶贫信贷上,支持贫困人群脱贫。基于扶贫金融需求的特殊性,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扶贫金融服务机制。适度扩大贫困地区贷款审批权限,为扶贫信贷项目开辟绿色通道,简化信贷业务流程和审批手续。适当放宽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小额信用贷款申贷门槛,切实降低扶贫贷款的利率水平。

第二,要开发专门产品,积极创新“农业产业化农户+贫困户”等扶贫模式,探索出台抵质押、保证方式,推进订单农业与供应链融资等业务。积极创新担保方式,扩大担保范围,将担保、联保、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林权抵押、产业链融资等多种方式应用到扶贫贷款发放中。创造条件促使农民通过出让、入股、转包、租赁、置换、抵押等方式盘活“三权”。

第三,要积极创新扶贫模式,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打造小额贷款精准扶贫模式;面向具有带动作用的合作社、涉农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高效带动扶贫模式;结合特色农业产业、旅游产业等发展,打造特色产业扶贫模式。在帮扶活动中,利用各类资源,采取多种方式,为贫困户谋划脱贫致富的策略,与外部企业和组织搭建致富桥梁,努力培育壮大,进而带动贫困地区的整体发展。

第四,要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保障机制。进一步开展信用工程创建活动,结合评定“信用户”,创建“信用村”“信用乡镇”等活动,加强对贫困户的培训、引导,大力倡导诚实守信意识,努力营造“穷可贷、富可贷,不守信用不可贷”的氛围,提高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

第五,要健全扶贫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积极与政府和保险公司对接,由政府出面,协调保险公司完善贫困地区保险服务体系,研究出台“农业保险+农业信贷”信贷扶贫模式及“扶贫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建立信用社、保险、政府三方共担损失的机制,分散和稀释扶贫贷款资金风险。

第六,要加强协调,加强与各级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获得倾斜性、差异化的政策。职能部门可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补贴、差别化存款准备金、差异化监管等措施,发挥杠杆作用,对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扶贫形成正向激励。

(作者单位为朝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作者简介:任川(1971―),男,辽宁盘锦人,朝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党委副书记、主任,研究方向: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

参考文献

[1] 蔡友才.探索金融扶贫的高效稳健之路[J].中国农村金融,2016(05).

[2] 吴文正.金融扶贫的难点与对策[J].青海金融,2016(09).

篇10

贵州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提出,贵州要“突出抓好大数据、大扶贫两大战略行动,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正在向国家级经济开发区阔步迈进的贵州省大龙经济开发区正在以大扶贫大数据战略行动为引擎,“弯下腰来拔掉工业瓶颈”,积极构建大数据平台,大力实施工业精准扶贫,为实现率先小康转型升级跨越发展提供新动力,着力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贫困山区的发展新路,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大数据引领

为开发区发展提供创新动力

发展大数据产业是贵州省委、省政府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战略选择,是贵州弯道取直,寻找一片“蓝海”的现实路径。因此,要把发展大数据产业作为“十三五”时期大龙开发区实现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大引擎和大机遇,更好地用大数据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促进转型升级、服务广大民生、提升园区服务水平。

突出大数据产业的战略地位。首先,大数据是大产业、大机遇、大红利,能看清楚发展方向并抢占先机先行部署的,就会是赢者。其次,发展大数据产业是守住两条底线的有效路径,通过选择适应绿色发展理念、后发优势强劲,并且符合时代潮流的大数据产业,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就能够得到有机统一。再次,大数据产业是可以实现后发先行的朝阳产业,是后发地区实现弯道取直的必然选择。

把握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方向。紧紧围绕智慧园区建设,不断提升园区服务水平。把智能产业发展起来,利用大数据优化企业生产流程,招商引资一批生产智能终端产品企业,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探索发展智能资讯、智能媒体,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应用满足招商信息等服务需求,实现信息共享。加强招商,围绕大数据相关产业大招商招大商。尽快出台结合开发区实际的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各模块数据做到科学统分,把握好数据存储、分析运用与终端设备之间的集散关系,确保数据之间的有效互联互通。抓好大数据人才培养,大力实施人才培训计划,破解开发区发展大数据产业的人才瓶颈。

抓好大数据产业的工作重点。一是着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加强与三大运营商合作,力争2016年实现开发区光纤村村通、4G网络全覆盖、重要场所WiFi全覆盖、电话信号无死角。二是着力推进大数据产业招商。认真研究“十三五”期间发展大数据产业的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工作,制定大数据产业招商计划,积极引进大数据项目、企业,通过龙头项目和企业的引领,实现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2016年重点围绕新型储能电池、机器人开发应用、新型电子打火机等与大数据信息产业密切相关的三大板块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三是着力推进智慧园区建设。通过构建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国土、智慧生活、智慧社区、智慧城管,切实提高开发区管理、治理和服务水平。四是着力推进传统产业提档升级。推进大数据应用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通过流程再造,管理升级,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竞争力,加快开发区企业向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前进步伐。五是着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充分发挥开发区企业家多、人才聚集的优势,通过积极发展创客、众筹,推进院校合作,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六是着力推进电子商务。以传统商贸业为支点,促进网络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利用电子商务提升传统商贸产业,加强中小电子商务企业孵化工作,引导优秀龙头企业加快电子商务应用,鼓励传统企业开展网上业务。

大扶贫支撑

为开发区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核心要义是强化全力扶贫、全面扶贫的大格局,动员各方力量,坚决打赢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这场输不起的攻坚战。

大扶贫战略行动是省委、省政府今年主攻的两大战略之一,大龙开发区要立即干起来,把大扶贫战略行动落实好,确保实现今年的目标任务。把顶层设计落实到位,把身子沉到企业车间、村寨农户、田间地头,找到问题根源并想方设法予以突破,确保干一件成一件,最终实现抓点连线成片成面。

深化认识,坚定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开发区上下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铜仁市委的战略部署和工作要求上来,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开发区大扶贫战略行动,为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精准施策,扎实写好精准脱贫“四问”答卷。突出抓好“扶持谁”。扎实做好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再回头看”工作,对全区所有贫困人口进行拉网式全面认真清查核实,绝不漏掉一个村、一个组,绝不漏掉和弄错一个户、一个人,真正做到精准识别。村支“两委”作为掌握贫困群众情况的一线堡垒,要切实负起直接责任,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扶贫部门的指导下,逐户逐人彻底核清贫困人口家庭情况、贫困原因,共同研究提出帮扶措施,实现村村建立精准扶贫数据库,挂出脱贫攻坚作战图。

切实解决“谁来扶”。打牢脱贫攻坚责任链,构建“党工委主责、管委会主抓、大龙镇主推、部门协同、干部主帮、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脱贫攻坚责任体系和工作格局,形成“脱贫重担人人挑”的良好氛围。

强化落实“怎么扶”。充分依托开发区突出优势,以“五个一批”为基本措施,以工业化精准扶贫、龙头企业带动金融扶贫、跨区域易地扶贫移民为特色举措,抓好产业发展带动、基础设施配套、社会保障兜底,确保贫困户全部如期脱贫,贫困村全部如期出列。

认真谋划“如何退”。按照3年实现脱贫任务的目标,科学制定脱贫计划。对照时间表、路线图,严格按照摘帽标准评估验收,逐户销号,脱贫到人。同时落实好摘帽两年内不摘政策的要求,做好“扶上马、送一程”的工作,让贫困村、贫困户真脱贫、脱贫真,真正做到以扶贫开发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凝心聚力,形成精准脱贫攻坚战强大合力。加强组织领导。各单位各部门要密切协作,发挥各自优势,履行各自职责,共同做好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大龙镇党委、政府作为大扶贫战略行动一线指挥部,要做到重大问题亲自研究、难点问题亲自协调、关键环节亲自过问。组织人事部门要抓好扶贫攻坚队伍建设,配强班子、配齐干部,精准选好贫困村“第一书记”,确保选得准、派得对、帮得上、干得好。扶贫办要积极聚集多方力量,寻求更多的扶贫“帮手”和资源,不断充实脱贫攻坚力量。

加强监督考核。对精准扶贫工作实施全程动态监管,通过有效的督促检查,不折不扣地把扶贫政策、资金、项目用好,真正用在贫困群众身上。加强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严防“跑冒滴漏”。对扶贫资金使用中出现的贪污、侵占、挪用等行为“零容忍”,坚决依法依规查处。强化工作考核,把扶贫工作纳入单位和个人年度目标绩效,实行“一票否决”,作为评先选优、干部提拔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