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法实训目的范文

时间:2023-09-04 17:13: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税法实训目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税法实训目的

篇1

关键词:北部湾 保税物流 实训项目

中图分类号:U652文献标识码: A

广西作为北部湾的最前沿,有着联结东亚的重要地理位置,随着东盟合作的日益深化,东盟各国之前的经济合作也越来越紧密,而物流在其中支撑保障的作用也随之凸显。在这一经济背景下,广西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以往注重国内物流的同时也应体现这一区域经济背景,调整现有课程体系,有针对性的开发适合北部湾保税物流体系的综合实训项目,服务于广西新的区域经济特点,使学生所学所更能适应新环境下企业的用人标准。

一、广西保税物流体系日臻完善,保税物流服务不断扩大

广西北部湾现已形成了以以钦州保税港区、凭祥综合保税区、南宁保税物流中心和北海出口加工区为重点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保税物流体系构成了广西保税体系的基本框架,成为连接中国与东盟的高效便捷“通道”。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保税物流体系是以南宁为枢纽,进行货物集中组合,发往各口岸,实现区港、区区联动,面向西南地区乃至世界各国提供保税物流服务。随着南宁保税物流中心、钦州保税港区、北海出口加工区、凭祥综合保税区内,企业的不断入驻,促使保税物流服务的业务需求也不断扩大。

在北部湾经济区的保税物流体系的背景下,保税物流服务的需求量将会随之而呈现较快的增长,对于适合该类型服务的实用型技能人才需求也会出现快速增加。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课程的现状分析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训类项目针对性不强,不能较好适应保税物流服务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保税物流的完善,意味着对该类型物流人才需求的与日俱增,同时大部份物流专业学生毕业后将会进入到或涉及到保税物流的工作流程,因此对保税物流应用型和技能型物流人才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但由于目前高校物流相关实训项目主要是以国内物流流程为主,基于保税物流为前提的综合实训项目较少,还没形成针对保税物流实训项目的开发与研究,这将会造成物流人才技能水平与保税物流下物流人才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该矛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一方面,市场对具有保税物流技能的物流专业人才需求呈增长趋势;另一方面,物流专业的毕业生进入保税物流领域后不能较快适应工作的流程。因此,从总体上看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与保税物流工作岗位的实际要求相差较远,广西高职物流教育培养出的物流人才难以适应保税物流行业快速发展的现状。

(二)课程教学内容选取缺乏统一规划

目前各个高等院校对于物流实训课程内容的选取各有特点,常见的内容包括仓储、运输等环节的流程演示再现、基本物流设备的操作、物理软件的实用等等大多是立足于目前本校的特色,例如有的学校引入原有的 E R P管理软件等,一些高职院校更是将其直接定位于叉车等特种设备的使用资质认证上。这样的实训课程内容体系在现代教学倡导宽专业、 厚基础、 重能力的要求下,不能满足学生的培养需求,学生获取的知识范围比较窄,对于物流核心作业能力的训练没有体现,对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实践能力不利。

(三)实训课程教学内容单一

目前各个院校的物流实训课程主要集中在物流基本流程的再现上,课程内容比较单一,作业形式简单,在一定程度上课程内容在广度上的不足掩盖了课程内容在深度方面欠缺的问题,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参与感不强,对深化专业课程内容的帮助有限,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课程定位于单纯性实际操作所致,割裂了实际作业能力的培养与其他能力培养之间的连接关系,没有搭建起有利于综合能力培养的立体化课程架构体系。

北部湾保税物流体系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项目开发探索

按照高职人才模式,结合北部湾经济区保税物流的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基于保税物流涉及的作业类型和作业模式为前提,以“教、学、做一体化的思路”,通过与保税物流公司合作,在实训项目设计上,依据保税物流工作岗位所需掌握的知识、技能、素质,制订全新的综合实训课程标准,建设和开发一批工学结合的实训项目课程。新的课程体系应体现在以下几点:

以北部湾经济区域的保税物流为平台。

基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保税物流区域经济平台,构建保税物流下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项目的实施方案,制定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同时结合学生自身特点的实训项目。综合实训项目的开发需从国际物流企业及保税物流园区内的中小物流企业用人需求出发,紧紧围绕基层管理岗位进行设置,对相关岗位及岗位群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明确了学生所需的知识、素质与能力,并着重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培养(构建思路如图下图所示)。

深化校企合,共同开发实训项目。

从实训项目内容的选取、设计、方案的制定到实施全方位全过程深化校企双方合作,共建实训项目。与保税物流相关的企业密切合作,通过校企合作,由现场专家和学校物流教学团队老师共同完成实训项目的开发与研究。

篇2

【关键词】税法;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我国高职教育倡导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培养学生技能和职业岗位应用能力为主,具体体现为培养“基础理论知识必需与够用、专业技能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的专门人才。要达到此目的,高职校就要建立高素质技能型教学体系,通过“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等途径,促进课程结构体系整体优化,更新教学内容,以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法制建设也日趋完善,有税必有法,无法不成税。作为其组成部分的税法体制,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普及税收理论,培养公民良好的纳税意识,对于税收工作的开展,对于我国经济的繁荣富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税法课程不仅是财税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会计专业的学生,乃至整个高职院校经济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因此,对高职院校《税法》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的探讨就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税法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现有的教材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相脱节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所使用的税法教材是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注册会计师教材。由于理论性过强,内容又很繁杂,同时纳税申报表的编写方法又忽略不计,导致内容乏味,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而且很多学生只会计算各个税种的应纳税额,不会进行纳税申报等实务性操作。

(二)税法课程的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相割裂,导致实训教学有名无实

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课程安排上实训教学大都安排在理论授课之后,没有将模拟实训与课堂教学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并贯穿于其中,实训的效果就大打折扣;第二,实训软件中所使用的资料缺乏可操作性,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现行税法体制修订的速度非常之快,而实训软件更新的速度远落后于现行税法的变化,这就影响了实训的教学效果;第三,在实训教学模块中又过分强调了应纳税额的计算,忽视了会计凭证的审核、监督以及税务筹划能力的培训。

(三)教学方法僵化死板

通过调查河南十余所高职院校得出结论:目前,部分高职财经类专业税法课程的教学中,采取的是大致相同的教学模式:固定的教材、固定的授课地点、“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等。因此,造成教学方法僵化,教学手段落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弱,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就无法提高。

(四)考核方式单一,有待进一步改进

税法课程在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中一般都属于考试课程,期末采取闭卷考试的方法。由于税法课程知识点更新比较快,加之税法的实际操作性又很强,所以单凭期末“一考定终身”的考核方式,很难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高职院校税法课程建设改革的对策

(一)加快税法教材的一体化建设

学生课程学习的主要依据来源于所选用的教材,而学生学习的直接目标就是学以致用。因此,税法教材的编写既要体现该学科内容的系统和完整性,又要体现启发联想式教学方法的层次性。学生的学习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引发学习兴趣的前导阶段;融入学习内容的感知阶段;理解知识的深化阶段;巩固知识并加以熟练运用的升华阶段。那么好的教材也应当遵循这个规律来编排内容。如在每章内容开篇设置导入案例,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本章内容;在重要的知识模块可结合实际设置思考专栏,推进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度;每一章节结束后,课后练习题的设计也应遵循由浅入深的渐进思路设置,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演练,在大脑中构筑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在体例编排上也可增加一些幽默风趣的内容,为枯燥的税法教学增添一些趣味。

(二)把握最新的税收法律动向

税法这门课程具有极强的实效性和政策性,国家为了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社会目的,会不断地根据新的经济形势制定新的税收政策、法规,原有的税收法律、规章等随之作废。这就要求从事税法教学的一线教师,应经常登陆中国税务总局的网站,关注最前沿的税收政策,并订阅《税务研究》、《中国税务报》等期刊,随时收集各种有关税收法律的信息,不断更新税法教案和税法课件,以扩展学生的视野。如在增值税法章节的讲解中,关于增值税类型的转型等内容就先于税法教材及时地给学生讲授。

(三)塑造高素质的专业课教师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实施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与坏。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主要有:高尚的师德、渊博的学识、较强的科研能力等。结合高职教育、税法课程的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具有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一个优秀的教师不是仅爱学习好、能力强的学生,更应该爱那些没有进取心、基础薄弱、没有良好学习习惯、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怎样用爱和责任心去改变他们,这才是优秀教师的魅力所在;

2.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是具备教育教学、科研等方面能力的“技能型”教师。作为专业课教师,不仅要遵循教学规律,根据学生的实际,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教学活动达到理想的效果,还应该使学生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税法课程也一样,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熟悉最新的税收法律法规,精通各大税种的税额计算并具备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并带领学生进入到税务筹划的较高境界,这样的税务专业教师,能使学生学到终身受益的方法。这样的课堂才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课堂。

三、教学方法改革的对策

(一)一对一教学法-以人为本

在税法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我把握的原则是教师不应该是课堂的主导者,而应该是引导者、指导者。从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认识课堂教学。把每一节课都当成师生生命成长的一段历程,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崭新的、独特的、与众不同的生命个体,根据税法课程的特点,明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认真思考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与策略,围绕教学目标去研讨教材、研读学生,确定适合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充分发展的教学方式方法,使每一节课、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科学感悟、能力发展。

(二)实践教学法-学习致用

税法作为一门操作性、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只学理论不做习题是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的。教师可搜集最新CPA、CTA考试实战习题,每一个独立的税种结束后,给学生布置一些案例题,达到知识的巩固和灵活运用。并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讲解。同时,为了避免学生只学不练,只听不练,每学期都组织学生到县级地税部门一些企业观摩、实习,能把学到的理论熟练运用于实践。还可带领学生利用业课余时间(下转第217页)(上接第215页)对周边的企业如宇通公司进行实地考察,与校外的实习基地进行校企合作,在课堂上讨论该企业应纳哪些税?征税范围是什么?适用的税率是多少?都能享受到哪些税收优惠?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税法的积极性,而且能把课本中的知识加以灵活运用,获得第一手的教学资料,为以后从事财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探究教学法-动起来的课堂

学生全员参与,通过学习互助探究小组的组内抢答等形式,营造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表意见和看法、能主动思考探究问题、积极合作讨论的课堂气氛。这种课堂模式也使学生在课堂上充满了激情,真正把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课堂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之一,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把自主实践还给学生。

(四)情景教学法-设置相关的学习环境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如在讲解《个人所得税法》章节的内容时,可让学生分组讨论,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方式采取哪种较为合理?在取得相同收入的条件下,家庭赡养状况等条件的不同对不同纳税人的税收负担有什么不同的影响?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提高至3500元的利弊是什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税法的积极性,使学生懂得如何用学到的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试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是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相结合。即平时作业、考勤、发言等成绩占40%,期末卷面成绩占60%。部分课程为平时作业、考勤、发言等成绩占60%,期末卷面成绩占40%。大大调动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

2.是开卷与闭卷相结合。部分课程采用期末考试开卷部分和闭卷部分的分值各占60%和40%,其中闭卷部分主要考查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能力,开卷部分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是增加实践考核的内容。部分课程实行了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由于平时也要进行实践考核,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更强,实验及平时的实验模块内容的练习更加认真,受到了较好的效果。

4.是把学生的平时操行纳入考核的范围。对平时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给予加分;对品行不端者,酌情减分;对严重违纪受到行政处分的学生,其最终成绩评定为不合格,要求其重修。

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今后的税法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不断探索如启发式教学法、结构式教学法等新的方法,,提高税法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

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在学业上,达到收获的最大化,并能把学到的理论熟练运用于实践,为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做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晓红,谢晓燕.高校税法课程教学研究[J].会计之友,2010(10)下:122-123.

篇3

[关键词]税务会计;实训教学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6-0155-02

税务会计是一门融税收法规制度和会计核算于一体的边缘学科,该课程主要研究企业税务信息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目前,税务会计是财经类院校会计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税务会计实训课程是在这门课的基础上为了通过实训教学,培养学生税务会计核算的能力,以及熟练的计算、填表、报税等一系列纳税实务操作能力,增强学生对实务操作的感性认识,解决所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开设税务会计实训课程的必要性

社会对会计人才的市场需求表明,是否具备税务会计知识已经成为衡量会计类人才的重要参考标准。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对税务会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但与此同时,许多用人单位反映毕业生缺乏税务会计知识和技能。造成这种矛盾的根源是我国目前高校税务会计教学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较大。

目前,常用的组织税务会计实践教学的途径主要是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请有实践经验的会计师来校讲授企业的具体做法、在校外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等。但是会计工作通常涉及商业秘密,企业一般不愿意让实习生接触企业真实的业务,同时会计专业学生实习过于集中而一般企业只能接受几名学生,学校难以在校外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这些“走出去,请进来”的做法对于加强税务会计的理论联系实际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仍解决不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的问题。而学校开设的会计实训课程往往局限于在校内组织会计核算的实习,涉及税收方面的实习较少,现实中涉税事宜是任何一家企业重要的日常经济业务。

因此,在税务会计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开设模拟实训课程解决这一问题是当务之急。

二、目前税务会计实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税务会计是一门操作性、技术性较强的应用型课程,目前税务会计理论体系日渐完善,然而税务会计实践教学环节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实训课程教学成为薄弱环节,存在不少问题。

(一)教材内容滞后

与税务会计教学内容相关的税收法规政策具有政策性、时效性较强等特点,国家不断颁布和制定新的税收法律、法规、条例,原有的随之作废。自2006年以来,新的税法政策法规不断修订出台、涉及消费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主要税种,地方税的税收政策也发生了变化,此外,新企业会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执行,但诸多实训教材的内容还停留在旧的税收政策与会计准则的背景下,不能紧密联系当前经济的热点问题。

(二)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目前,许多高校税务会计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尽合理,各税种计算占用的课时偏多。各高校一般在税务会计之前已经开设了税法课程,学生应该掌握各税种计算等税法知识,但由于担任税法教学的老师受到课时限制,认为税务会计还会学到相关内容,有些内容就省略了,加之担心学生的遗忘,往往需要把各税种计算等基础知识再重复讲授给学生,挤占了正常的教学课时。另外,讲授各税种的账务处理附带了太多财务会计的内容,造成教学内容的重复。与税法类似,财务会计也是之前学过的基础课,只不过财务会计课程里关于税收方面的处理不够全面和系统而已。因此,税务会计实训教程内容相互重叠,且不统一,造成教学课时浪费严重。

(三)师资水平普遍不高

尽管近年来,高职院校税务会计课程教师的学历不断提高,但税务会计师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学税收经济学的,会计基础理论欠缺;学会计的,税法理论欠缺。即使这两者都通了,还需掌握税收实务,否则将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同时有关部门很少有针对税务会计教师的培训,因此,同样为学生开设的税务会计课,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讲解的角度差异很大。

(四)教学软硬件不足

很多高校缺少税务会计实训软件,用文字性的实验实训题目来代替税务会计实训课程,其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一些院校未建立税务会计模拟实验室,无法进行适应性操作训练。而实践中,纳税业务一般由会计人员通过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归集数据,进行税款的计算和申报缴纳,把纳税真正融进会计业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技能培养的目标,但是由于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接触过电子报税软件,在实际工作中利用报税软件进行网上申报时,则不会操作。事实上,大多数高校都没有配备这类实训设施,也没有进行过类似训练,忽视了学生纳税实务技能的训练,从而造成与现实需求相脱离的现状。

三、改进税务会计实训课程教学的建议

(一)编写高质量的教材

教材水平直接影响教学质量。要从根本上提高税务会计的教学效果,就应编写高质量的教材。一是教材编写要紧跟实际,反映最新的税收法规政策和会计规定,紧密联系当前经济的热点问题;二是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应将基本理论融会于具体实例之中,或者编写专门的案例习题集。教材中应大量选择和采用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启发性的案例、例题,以便加深学生对理论、政策的理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保证教学更具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

(二)完善教学内容设置

在税务会计实训过程中,不应当单独讲授税种计算的内容。在教授账务处理时,如需先确定入账金额,再结合具体的经济业务帮助学生简单复习相关的计算方法即可。对于各税种的账务处理教学内容,涉及到除纳税以外的财务会计内容要尽量简化,不需花太多时间来讲授。在组织学生进行实训的过程中,按真实的企业会计岗位分工进行组织,学生实验、实训的教材都应取材于真实的经济业务,并使用真实的原始材料和全真的凭证、报表等。要求学生经过实训后,具备真正实际操作的业务过程处理能力,并将实训过程中学生操作的项目计入学生实训的平时成绩中,促进学生认真的进行实训操作和完满的完成实训任务。

实训的内容应包括税务登记和主要税种的账务处理及纳税申报。应带领学生在熟悉税务登记申请程序和填写项目的基础上,练习填制税务登记表,并熟悉一般纳税人认定登记的管理规程并填制认定表。然后,应分税种进行专项训练。包括:1.各税种纳税申报资料的填报;2.根据企业的涉税情况正确进行会计处理;3.正确进行各种涉税报表的编制;4.进行各种涉税报表的网上申报和实地申报;5.正确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和其他发票;6.进行发票的保管、验证,对特定会计期内发生的涉税业务进行数据分析和整理,达到熟练掌握纳税申报的技能。另外,可以某企业为实践对象,对其开业、涉及税种的判断、日常报税、变更等业务进行综合训练,熟悉和掌握涉税业务在实务中的应用,提升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能让学生亲身体验企业涉税程序,同时,学生也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在实训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应当先讲整个流程,再详细讲解每个细节,按照操作步骤逐步指导,突出重点难点,并启发和引导学生多做思考。同时,还要在实训中着重讲解理论规定中难懂的部分,帮助学生在实训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多引进具有税务实践工作经验的教师来担任税务会计实训课程的教学,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对于专职教师,学校要定期提供他们外派培训学习的机会,增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素质。可以考虑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应聘请企业税务会计专业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四)完善实验室建设与改造

在校内建立“税务仿真实验室”,安装企业涉税事项的各种软件,如《增值税专用发票防伪税控系统》、《税务总局电子申报软件》、《ABC3000电子申报缴税软件》等,用专业的税务会计软件模拟企业纳税教学。使学生在软件上进行课程的自主学习,同时也可以就学习操作中的有关问题通过网络随时与主机端的教师进行交流,及时解决实训过程中的问题。并且根据最新的税法政策法规和新企业会计准则不断更新税务会计软件的内容,淘汰过时的税率,增加新设的税种和纳税筹划的项目,根据企业的现实需求增加相关的操作技能,把当前经济的热点问题引入实训课堂讨论,使实训教学的内容更丰富,更贴近实际。

总之,实训课程教学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完成从书本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在实训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善于根据具体情况,丰富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有用的专业知识,教师应追求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晓丽.税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5).

篇4

税法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不仅仅是体现在法学教育上,更是针对财务类专业的学科,所以税法也是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财会类专业中的必修科目之一,而我国针对注册会计师和税务师资格考试当中,也明确了税法所占的份额,这充分的体现了税法课程对财会专业的重要性。面对如此重要的一门学科,教师在税法的教学过程中,更要有目的的提升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学习,这对于将来学生就业后的实操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是财会税法理念的教育,所以当前我国税法科目的教学正处于一个需要改革的时期,基层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理论外,对于纳税筹划等方面的能力的提升,让学生能够在日后走向就业岗位的时候,养成更加严谨的财会意识,更好的投入到工作当中。 

二、当前高校税法教学存在的问题 

税法科目的教学是建立在理论结合实际之上的,其不但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学习,同时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而税法同时也是专业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所以这对老师在教学工作中的要求也就更高。所以在科目的教学安排中,教师需要重视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以此达到更加理想的教育目的。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也需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手段,在课堂内外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目前在我国的税法教学工作中,教师的教育方式还是以传统模式为主,主要是老师授业,以老师的讲述内容为核心教育方式,同时对于学生的实操能力相对忽视,而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不是以以后就业的实践,而是以学期末的考试成绩为主,当然这也是中国教育的传统,所以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学生往往对于课程没有什么求知欲望,仅仅是以老师讲述的内容为主进行学习和记忆,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比较消极的情绪,没有创新意识。 

1、课堂以教师为主 

前文中我们也提到过税法的教学大多遵循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通常都是整堂课由老师一人进行讲解,而学生则是安静的在课堂上听课以及记录重点,而这种从头到尾的讲述教育方式,是比较枯燥的,对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起不到任何影响,甚至有些老师在课堂上也很少提问,这样非常容易造成学生走神的情况,更不必谈什么课堂的气氛了。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就是利用老师的思想去替代学生的思考意识,这样的结果是学生仅仅是听课记錄,而他们对于理论所产生的原因,完全无法理解,更加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引入。 

2、理论教育为主 

目前税法的教学还是以理论的分析和讲解为主,老师自身并不重视实践教育,在课程讲述分析当中,老师给学生进行的都是理论知识的梳理和分析,并不会过多的去分析关于税法的实务性工作,更会做一些延伸内容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导致学生不会运用理论去解决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也不具备任何实际的工作能力,甚至学生通过学习仅仅掌握理论,而对于实操则是一概不知,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学生以及财会视野都会有很大的影响,一旦走入工作岗位,遇到实际的问题,学生便会无法适应。 

3、考试是学习的目的 

应试教育的问题在我国当前的教育环境当中已经喊了十多年了,但是作为高等院校,在教育问题中依然没有任何的改变,还是以考试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标准,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标准,那么税法的教育也是以传统教育模式为主,学生和老师上课的目的都非常的单一,那就是考试能否过关,双方对于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以及运用情况都不是非常的关心,学生上课主要是不同的记录老师讲解的知识点,而老师在课堂上也是讲解考试的重点,这样的教育对学生的思考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其实是没有好的影响的。学生用功背诵难点取得不错的考试成绩,但是这样的成绩和实操能力是不成正比的,对于未来走上财会岗位的学生,没有什么价值。 

三、高校如何提升学生纳税筹划能力 

根据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目前有超过90%的院校有开设财会类的专业,而财会专业也是目前学生和家长愿意选择和报考的,数据显示在我国每100名高校学生,就有10人是学生财会类专业的,这个比例在本科生当中会更加高一些,当前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很多普通高校的就业率也越来越低,而财会类专业的就业更为困难,本科生的就业甚至低于职业技术学校和专科类学校。这里面的原因其实是显而易见的,高校的不断扩招导致生源越来越多,而实际的财会专业培养教育模式本身存在着很大的缺陷,这就导致学生在几年的高校学习阶段,并没有掌握实际的工作能力,往往停留在理论的掌握上,这样的学生在进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时,是没有任何竞争力的。我们都很清楚企业在面试的时候,通常会更加倾向有工作经验的人,来为公司创造更加高的价值。甚至会有些公司高薪聘请事务所的专业人员做纳税筹划。所以高校在进行税法教育的同时,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纳税筹划能力。 

1、初级会计师职称 

目前的高校院校通常的教育方式还是教学为主,学生在毕业时会需取得初级会计师职称,而职称也是高校为培养学生的主要目的。我们都知道会计工作能力是建立在纳税筹划的基础之上。在当前的中国会计从业人员的环境当中,所谓的专业能力体系还没有建立完善,所以很多会计从业人员还是以专业技术职称来作为衡量工作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检验标准,这样的衡量标准也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来界定。因此,初级会计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不仅是指学习能力,同时还需要进行专业判断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高校在重视学生专业培养的同时,需要树立实操为主的教育目的,这样才能有效的建立纳税筹划的基础,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

       

2、增强实践能力学习 

在学生每个学期学习的内容中,纳入实训的时间,从学校到教师都应该讲实操的能力放在教育内容的重点,学生在学期内可以安排一些实际工作的内容,将纳税筹划实训纳入整个税务学习的教学当中,当前中国有一个关于税务执法的资格考试,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税法期间进行专门的学习来完成资格考试的准备。是学期内实训的工作安排可以使综合的纳税筹划的相关工作,可以安排去政府事务部门进行学习,也可以安排到关系的企业去进行实习,这样也是为了学生提前准备,为将来走入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3、外语、计算机技能 

当前的工作需要全面型的人才,所以财会专业的学生也要不断的增强其他方面的能力,比如外语和计算机的水平。我们都知道在目前这个全球一体化的社会大环境中,外资企业的投资比重也越来越大,除了英语的通用语言外,还有些小语种的学习,高校可以在教学计划中加入部分其他语种的培训学习,引导学生掌握了解其他国家的会计术语。在这个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会计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也非常的重要,目前高校也开设了计算机课程,国家也有相关的计算机一二级考试,这也是会计专业学生毕业的必须条件之一,特别是如今网上纳税已经成为了当前的主流,所以纳税业务导向已经开始变化,财会专业的课程也更要与时俱进,未来的纳税业务学习更需要加强计算机的学习。 

纳税筹划工作具有综合性特點,所以学生在学习和运用纳税筹划相关的知识的过程中,老师在教育时需要综合的考虑各种因素,以企业实操为主,利用专业知识着眼未来的企业利润增长,通过有效合理的纳税筹划工作,在税法规定的合理合法范围内,为企业减轻税负。树立学生未来工作的正确观念和方向。跟学生强调进入工作后,需要保证纳税筹划的合法性,合法的规避纳税风险,同时不断的增强税法相关知识的学习,不断的更加会计法律知识。 

四、结语 

高校的主要教育目的还是为了社会和企业在服务,上文中我们提到财会专业的学生通过目前的教育在实操方面的能力是十分缺乏的,这样的现状使得学生很难应付走上岗位后所需要面对的工作,所以高校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的情况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老师在课堂更应该重视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税法课程本身是一个综合性的课程,课堂上以理论教育为主,而实际工作中则需要学生有更多的应对实际的能力,所以学校在税法教育过程中,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纳税筹划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让同学们通过大学的教育能够掌握更多专业内的能力。 

(作者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高校税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李晓红,谢晓燕.会计之友(下旬刊). 2010(10) 

[2]高校法学税法教学改革路径思考[J].吴莉萍.经济研究导刊. 2010(25) 

篇5

(一)调研目的

在高职会计专业的建设中,税法课程被纳入到核心专业课程体系当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税制体系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企业对会计工作人员涉税业务的处理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熟悉税法并且能够完成企业涉税业务的处理是高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必须掌握的技能。而传统的税法课程一直以严肃刻板的面孔示人,让学生难以接受,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因此,有必要对税法课程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改革,重新编排教学内容,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并配备相应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税法课堂上获取一个企业税务会计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这门课程的根本任务。但在改革过程中我们遇到一些阻力,因此,对高职会计专业税法课程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对照税法对应的岗位进行岗位任职能力调研,是课程建设的出发点。

(二)调研对象

此次调研立足于武汉市某高职院校财经学院,在在校生中进行了调查,同时在与学院合作密切的企业和部分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中进行了调研。

(三)调研内容及方法

调研的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针对企业税法类岗位的任职要求调研,另一方面是针对学生对现有税法课的评价及学生的需求调研。企业的岗位任职要求调研主要在校企合作企业和部分毕业生的就业单位进行,我们采用的是访谈的办法,调查者与企业相关岗位的负责人通过预设问题的交流,收到反馈信息,再进行整理;学生的教学评价和需求调研则是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

二、调查结果评析

(一)岗位调研

岗位调研主要通过企业走访的形式进行,在校企合作企业和毕业生就业单位进行了访谈,首先了解了企业会计类的岗位设置情况,以及用到税法知识和纳税技能的岗位,其次是岗位对任职能力的要求,再次是岗位任职能力的选取标准。

访谈中了解到的会计类岗位有出纳、财务会计、税务会计、销售会计、办税员、成本会计等岗位,由于每个企业的规模不一样,行业不一样,岗位设置情况也不同,岗位的名称也有区别。经过统计和总结,最终将会计专业所面向的工作岗位概括为企业的出纳岗位、记账员岗位、办税员岗位、成本核算岗位、统计员岗位、内部审计岗位、注册会计师助理岗位等基层工作岗位,在基层工作岗位积累经验之后,还可以面向会计主管和财务管理的岗位。因此,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面向中小企业财务部门的这些岗位,培养具有较强的会计业务处理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的会计应用型人才。学生既要具有这些岗位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同时还需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会计专业所有的课程设置都应该围绕岗位的设置和学生需要具备的能力进行设计和排序,而税法与纳税实务课程主要针对的是办税员工作岗位所需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同时,这门课程也是其他各项会计工作岗位所需的基础知识之一。

进一步对办税员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进行了解,办税员的主要工作内容为依法处理企业与国家的经济与法律关系,依法办理纳税申报,按期核算缴纳各种税费,接受税务机关及中介机构的纳税检查。具体工作流程为:办理税务登记;完成发票领购、使用和保管;涉税业务的账务处理;办理纳税申报;缴纳税款;申请延期申报;申请退税等。

再对办税员工作的依据进行了解,也就是岗位任职要求的选取标准。首先,办税员的工作是在国家的税制管理体系下进行,所以各项税法、税收法规、征收管理条例是办税员工作的首要依据;其次,办税员作为企业的工作人员,必须对企业的业务非常熟悉,对企业所在的行业的税收政策有深入的了解和深刻的解读,办税员的工作要以企业的发展目标作为依据,要做好企业的纳税筹划工作。

(二)学生教学评?r及需求调研

为了了解目前税法课程的教学现状,我们对已经上过税法课程和正在上税法课的14、15级两届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目前学校设置的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

1.教学内容。对课程的难易程度和课程内容的适用性进行了调查,如图1、图2所示,学生反映课程内容较难的占了较高比例,对课程的适用性也反映出理论偏多。结合课程改革的现状,本课程已经在教学内容的改造中删掉了多余的理论知识,注重学生职业操作能力的培养,但学生评价反映出来改革没达到预期效果,分析原因,主要是课程改革治标不治本,没有配套的资源,很多新的方法和理念没有落到实处,想给学生进行实训,却没有全面完整的实训背景材料,想用更简单易懂的方式讲解枯燥的法律知识,却没有辅助的工具,所以,学生没有达到学习的预期效果。

2.教学方法。在调查中,统计了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以及使用频率,同时也了解了学生喜欢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并且还请学生给出了一些教学方法的建议。

调查发现,教师在教学设计上用到了多种方法,试图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在具体运用上还是偏向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学生喜爱的则是一些操作性强、参与度高的教学模式。甚至有学生设想出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比如:现场教学法、软件教学法、网上教学法等。如表1所示。

分析调查中出现的教师使用的方法与学生期待的方法之间的反差,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税法课程的特点影响,税法课程的信息量很大,实际工作中需要的法律条款很多,要掌握好了才能完成工作任务,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介绍的内容很多,操作的少;第二,教学资源不足,虽然课程本身有法律法规复杂的特点,但如果教学资源可以配套,很多枯燥的知识点是可以化繁为简,深入浅出的,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很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3.教学资源。学生反映教师在教学中用到的教学资源有:教材、电子课件、教学视频、税收案例、税法MP3随身听、纳税文件、纳税表格、税法学习图表。学生觉得最有用的资源有:税收案例、纳税表格、电子课件。学生建议增加的资源有:更多企业一线的案例、仿真实训案例、纳税软件等。

现有的教学资源形式很多,但内容不够系统,这些资源在教学中运用的目标也不太明确,有些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这应该是教学资源建设改革的重点内容。

三、 存在问题与建议

首先,教学内容的选取要参照企业岗位调研的结果。应该以办税员工作的依据作为税法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教学内容的选取应遵守三个主题的标准:(1)办税员必须熟悉相关的税收法律制度和征管规定,因此,第一个标准就是以税务机关的《税收征管暂行条例》作为教学内容选取的标准。(2)办税员作为企业的工作人员,必须达到企业的要求,因此第二个标准就是以企业的办税员岗位任职要求作为教学内容的选取标准。(3)课程的内容选取还需要考虑学生发展的需求,学生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需要取得一些职业资格证书,而税法课程在初级会计职称、中级会计职称和注册会计师考试中都有涉及到,因此,课程内容的选取还要遵循学生考证的需求。

篇6

关键词:高职高专 会计专业 “2+1”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9-134-02

用人单位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而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专业实践时间较少、实际动手能力较弱,没有能够较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针对这种情况。我院实施的“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即在三年的培养时间内,用两年时间进行校内教学,一年时间用来进行社会实践,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这种改革是在研究总结国际国内先进的高职教育经验基础上,结合目前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特定要求而提出的一种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部分,也应做相应的调整。

一、目前我院校会计专业课程安排

目前我院的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计划如表l所示。

通过目前的实施的教学计划可以看出,课程的设置及课时数达到甚至超过教育主管部门对会计专业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课时要求,但是从“2+1”人才培养模式的角度分析,仍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设置中的高职特色不明显。我校同其他高职院校一样,在进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时,参照本科院校制定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把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同本科院校基本一致,选用的教材往往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版,没有按照高职的特点来做应有的调整,这从根本上违背了国家发展高职教育的初衷。

2.学生的负担偏重。由于把原来两年半的课程压缩到两年的时间里,课程又没有做相应的调整,这样就使学生的负担较重,影响了学生其他能力发展。根据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在校生每周的课时应该在24节左右,而我校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每周达30节课,比国家教育部门要求的每周多出6节课。学生在校期间多学几门功课固然是好事,同时高职教育也应注重学生素质的提高,留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多用一点时间来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这比匆忙学习几门课程要重要的多。

3.课时结构不尽合理。公共课576学时,占总课时近30%;实训课108课时,仅占专业及专业基础课的8%左右。作为数学、英语这样的公共课应适当降低课时数或分班教学。因为有的同学自中学时期对英语就不感兴趣,有的同学数学基础较差,这种状况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改变的。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基础来开设这些课程,他们只能在课堂上坐晕车,这样会浪费很多的时间和资源。另外,实训课时安排太少,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应该扩大实训课的范围并增加课时数。

二、会计专业的教学计划改革思路

1.加大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的教学力度。作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一定要把财务会计学习扎实。并且。目前由于有两套不同的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制度)并存,要想让学生将来有较宽的就业面,就要让他们掌握这两套不同的会计制度。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我们可以作如下的尝试:(1)可以重新设计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增加课时量,把基础会计的教学目标定位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加上必要的实训,可以满足小型企业的会计工作的需要。把原来中级财务会计中一般难度的内容放到基础会计课程里来,比如,货币资金、存货、固定资产、流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和财务报表等部分,同时要控制好难度。(2)加强中级财务会计的教学。可以选用财政部会计中级职称考试的教材,这本教材体系完整,内容充实,每年都按照最新的会计制度进行编写,与大中型企业的会计实际工作基本同步。使用这套教材,同时有利于学生将来报考会计职称,以保证学生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当然,在使用该教材时教师要认真备课,把有关内容讲细、讲透。

2.把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财务报表分析合并成一门。这三门课均是对资金运动的过程的分析与管理,并且在较多方面有所交叉,所以这三门课可以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教学模块。同时,学生毕业后的第一步是记账、做账,而不是从事财务管理或管理会计方面的工作。所以,可将这三门课程合并讲授,重点讲授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3.将经济法、税法两门课程合并。将经济法、税法两门合并,并重点讲授税法。很多教材是将两门课程合并在一起编写的。对于高职教育来说,让同学们能对目前的经济结构、经济主体及经济运行有一个总体掌握即可。对于税法的内容,则需要重点讲授,因为在将来的会计实践工作中需要具备扎实的税法知识。

4.增加《经济管理概论》这门课程。编写《经济管理概论》教材,涵盖与会计实践工作相关的经济基础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把市场经济、金融和企业经营管理等相关知识整合起来,以较少的学时帮助学生掌握从事会计工作所必须的相关知识,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依据具体情况处理有关会计业务的能力,而且也能节约较多的时间来加强实践课的教学。

5.增加珠算和会计英语课程。我院的会计专业开设了《会计电算化》课程,没有开设珠算课。其实,虽然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珠算仍然有较强的实用性。作为我国的会计人员,不懂得如何使用算盘是不能让人理解的。且不说算盘有可以让人动手、动脑的好处,单从便利方面来讲,算盘有时比计算器还要方便、快捷。银行现在都使用电脑,但他们没’有丢掉算盘,这就说明了算盘有它特有的优势。另外,随着外资企业的逐步增多,学生到外资企业从事会计工作的机会也会愈来愈多。掌握会计英语,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就业面。

6.进一步加强会计实践课教学。除财务会计实训以外,还应进一步增加实训的内容,比如基础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税务会计实训等。此外,还可以在我院附设财务会计公司来加强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成立会计公司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让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会计实践。目前的会计实训,只是在模拟,在纸上谈兵。如果成立了会计公司,学生就能接触到不同行业的会计业务。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学校可以指派会计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负责指导,先由学生作账,最后由老师检查确定,并定期轮换不同业务类型的公司,这样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还会使学生熟悉纳税申报的有关流程。

篇7

一、传统会计实训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会计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会计专业也一直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一个重点专业,为企业培养了大批会计从业人员,但是从会计教育的现状来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课程内容设置缺乏实用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为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实训的课程内容也大多是根据课本理论知识来安排的。学校只按传统方法上课,没有结合企业及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也没有根据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变更进行相应调整。而且教材上所选取的实训资料也往往是截取某个企业某个期间的会计资料,没有经过整理和加工,缺乏针对性,很难达到预期目的。这些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解决实际问题和突发事件的能力比较差。

2、教材选取超出学生能力范围

我们知道,中职学校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学习能力比较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学校选择的教材都是沿用了高职高专的教材标准。对于学生来讲,教材超出了他们可理解和学习的能力范围。在这种教育体系下,学生从入门的《基础会计》的学习就会觉得比较吃力,也容易丧失学习的兴趣。没有良好的理论知识做基础,实训课程的学习也就很难起到效果。

二、项目教学法的可行性分析

项目教学法就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他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不在是传统意义上的以老师为中心。学生可以参与从项目的设置,计划到实施的全过程。在符合要求的前提下学生可以进行任意发挥,展示自己的才能,加强动手能力。学生边被动学习为主动寻求知识和答案,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会计专业知识理论性很强,知识的综合性也强,对于初学者来说要对知识点进行理解和学习是很重要同时也比较困难的。而且目的性不强,没有系统性。项目教学法应用于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巩固知识点,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项目教学法以学生、项目和实际经验为中心的策略决定了他会让实训课程取得更好的效果。事实证明,项目教学法在工科类教学中已经成功的得到应用。

三、对会计实训课程中使用项目教学法的思考

在会计实训课程中使用项目教学法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捷径,但是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1、项目的选择

要让实训课程达到预期效果,项目的选取很重要。在传统的会计实训教材中,选取的的资料一般是某个企业某个时间段的资料,没有分析具体的背景,也没有对岗位之间不同的职能进行区分,与实际情况有很大出入。在项目的选取过程中,不能只局限于某一个知识点,要联系实际操作的整个过程,包括与岗位相关的核算内容。

比如可以增加会计制度在新准则下的影响以及更改,内容主要包括会计凭证的种类;记账规则和记账程序;会计资料的分析利用等

会计新准则下,传统的会计凭证种类明显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新会计准是在旧准则的基础上,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目的而进行内容确定的。传统的会计凭证虽然种类齐全,涉及到社会的更行各业,包括盈利的和非盈利的单位或组织。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新领域中需要更多的会计凭证的涌现,去除一些与社会经济相抵触的旧会计凭证。这就对会计凭证的种类提出了新要求。会计新准则的出台,使得会计加快了国内会计种类推陈出新的进程。传统的旧准则下,会计制度中记账规则比较僵硬,加上记账程序的繁琐,使得会计工作的效率不是很高。会计新准则下,对传统的记账规则进行了调整,对一些形式主义和低效的记账规则进行去除或改进,对繁琐的记账程序也在保证会计目标的前提下进一步简化。这就使的国内会计制度中记账规则和记账程序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变的更加简洁高效,更加适应社会经济的新需要。新旧会计准则中资料的利用主体都是为投资者的决策提供信息,这也是会计资料最重要的作用之一,也是最符合目前国内经济发展要求的。但是,就会计准则中,会计信息的利用只是其中的一个内容,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而在新会计准则中,则把对会计资料的利用推向了会计制度内容的最重要地位。把对会计资料的利用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也是与会计资料自身价值向适应的,体现了会计新准则下会计制度的进步性。

2、教师所扮演的角色

在传统教学观念中,人们认为老师就是答疑解惑的,主要任务在于讲解清楚知识要点。但在项目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这一观念要得到改变。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思考,注重课堂细节,注意实训内容的选取和实施环节的设置。教师要明确教学的目的,对与之相关的各门课程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整合,巧妙地融合在教学过程中。

对学生进行现场模拟练习,比如假如我是一名税务会计师,那么分角色讨论要做的事情,费用扣除主要影响企业所得税。企业应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列支费用、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这样才能缩小税基,减少所得税。首先,要使企业所发生的费用全部得到补偿。国家允许企业列支的费用可使企业合理减少利润,企业应将这些费用列足。如按规

定提足折旧费、职工福利费、教育费附加、工会经费等。否则,会减弱企业自身的生产能力,缴纳一些不需缴的税金。其次,要充分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对于一些可预计的损失和费用,企业应以预提的方法提前计入费用。最后,对于税法有列支限额的费用尽量不要超过限额。

以长期债券投资溢价、折价摊销方法的选择为例。企业进行长期债券投资时,其溢价或折价的摊销方法可以采用直线法,也可以采用实际利率法。投资于债券时,每期列作企业投资收益从而增大企业税前利润的债券利息收入为应计利息与当期应摊销溢价的差额或应计利息与当期应摊销折价的合计。由于采用直线法时,各期溢价或折价的摊销额是均等的,故所确认的投资收益也是均等的;而采用实际利率法时,各期溢价或折价的摊销额均逐期增加,故所确认的投资收益则呈逐期减少或逐期增加的变化趋势。因此,当企业以溢价或折价方式购入除利息收入免税的国债以外的其他债券时,选择直线法摊销溢价或选择实际利率法摊销折价,可以在债券存续期内相对推迟投资收益确认的会计期间,由此减少前期所得税负担,以获得递延纳税利益。

3、学习效果的评价

实训课程结束后,教师要带领学生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效果应该综合多方面进行考评,包括实施的过程和结果。过程的评价中应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结果的评价主要看凭证的制作是否规范,数据是否真实,资料是否完整洁净。教师也应该总结项目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作为下次课程的借鉴。

总而言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会计人员也不例外。会计专业的特殊性要求会计从业人员不仅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更要有实际操作经验。项目教学法的出现刚好是一个契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的缺陷,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会计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思路。

设置一些实际问题,比如:

税法上规定,纳税人各项存货的发出或领用的成本计价

方法,可以采用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计划成本法、毛利率法或零售价法等。如果纳税人正在使用的存货实物流程与后进先出法相一致,也可采用后进先出法确定发出或领用存货的成本。纳税人采用计划成本法或零售价法确定存货成本或销售成本,必须在年终申报纳税时及时结转成本差异或商品进销差价。纳税人的成本计算方法、间接成本分配方法、存货计价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改变,如确需改变的,应在下一纳税年度开始前报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否则,对应纳税所得额造成影响的,税务机关有权调整。

存货计价方法的不同,结转当期销售成本的数额会有所不同,从而影响当期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如:

销货成本=期初存货+本期存货-期末存货

篇8

关键词:课程教学 例题教学法 教学效果 实践

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改革《税法》课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传统的《税法》课堂教学基本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费时费力,课堂输出信息量少。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教师代替学生思维,严重压缩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培养学生创造才能和开拓精神,许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不能很快适应税务和纳税申报的业务需要。可见,改革传统《税法》课堂教学模式势在必行。为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目标,课堂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扎实掌握和灵活运用已知,而且要引导学生大胆创新和探索未知。在《税法》课程教学中,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实践能力,课堂教学必须实现三个转变:一是转变主体,即课堂教学由教师为主体转向以学生为主体,不搞教师独断专行,一锤定音,让学生处于教学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自觉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积极性;二是转变思维方式,即由过去的“聚合思维”转向“发散思维”,形成大视野、大容量,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引导学生跟踪和研究税法学科热点及前沿问题;三是转变讲授方式,即由单纯的理论叙述向将理论融入具体税法例题教学的方式讲授,培养学生税务实践综合能力。

二、例题教学法对《税法》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

税法知识的技术性及实践性极强,且用人单位的用人原则一般又以具有较丰富的税务实践经验为前提,学校教育必须对此予以重视,因此例题教学法用于税法课程教学意义深远,其价值可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例题教学可以向学生提供其在学校不可能接触到的实际问题,使之了解各类税法知识及税务处理技巧,提高认知及感悟水平。二是例题教学可以体现税法教学宗旨,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税法理论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弄清税法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税法理论指导税务实践的能力。三是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参与例题分析和讨论,有案情、有场景,学生身临其境,认真研究例题,归纳自己的观点,参与辩论,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为满足教学对例题的需要,教师要深入税务实践或通过其他渠道收集大量真实税法业务例题,并根据例题及教学要求筛选、改编和包装,使之典型化,同时,在课堂上要恰当运用,在讨论中要当好指挥,可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

三、例题教学法在《税法》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中的实践

(一)《税法》课程例题教学的形式

税法例题教学形式一般包括如下几种:第一种是税法案例教学与税法理论教学相结合,以税法理论讲述为主,结合税法理论讲解并分析例题;第二种是仍以税法理论讲述为主,结合税法理论讲解并分析例题,并大量引入课堂税法例题的讨论,突出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第三种是以税法例题讲授为主,将税法理论融入税法例题之中,通过税法例题讲授、分析,总结归纳税法理论;第四种是在税法理论课之后单独开设税务处理例题课程,可以大量引入例题讨论,侧重解决税法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问题。以上各种形式各有其特点,但无论采取哪一种形式,都要保证学生系统掌握税法理论及基本技能,以实现培养目标。

税法教学例题一般可包括两大部分,即揭示税法理论的典型例题和税务处理实务例题,具体又分课堂教师引导例题、课堂学生讨论例题和课后学生分析例题。教师应在税法例题分析及要求中提出有一定深度、且具有研究性质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路,开阔视野,培养其研究能力。

(二)《税法》课程例题教学的组织

在税法教学中讲授税法理论,可以结合相关典型例题进行,给枯燥的理论加一点鲜活的背景和情节,使税法理论变得生动、易理解;讲授税法理论和税务处理实务,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加入课堂引导例题、课堂讨论例题和课后思考与分析例题。加入课堂引导案例的目的是教学生分析税法例题的思路及税务处理方法的应用技巧,变抽象谈论为具体分析,其例题选择要典型,讲解要生动、精彩、透彻。加入课堂讨论例题目的在于让学生参与、体验,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讨论例题要保证时间,可以在课前先布置,课堂再安排一定时间组织例题讨论,讨论时要求学生针对具体案情及具体问题既有分析又有结论,课堂讨论要有热烈气氛和实战氛围,使学生以税务人的身份参与到税务例题中来,让学生明确“知”不等于“会”,纸上谈兵解决不了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对需要强化训练的税法理论及税务处理方法,可适当安排课后分析例题,如重要税法及综合性税务处理实务等可以适当布置课后独立分析例题,要求学生课后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分析完成。

应该指出,例题教学法对教师素质要求较高,要求教师必须潜心准备、灵活引导,同时需要丰富、适用的例题资料和学生的积极配合。由于受以上诸因素的制约,例题教学法在税法课程教学中应用还不够广泛。其中有师资问题,也有例题教材等问题。到目前为止,公开出版的税法例题教材多数为税务处理过程及结果的叙述,考虑教学要求和教学规律不够,例题构成缺乏系统性,不能满足例题教学的需要,加之教师参与税务处理实践的意识不强、机会不多,例题教学经验不足等,使得税法课程例题教学的推广受到限制。

(三)完善和推广《税法》课程例题教学模式的措施

要完善和推广税法例题教学模式,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必须解决培养目标定位与课堂教学理念问题,充分认识税法例题教学法对学生巩固会计知识、掌握税务处理技能、提高综合能力的价值。二是广泛收集,精心编写和选择税法教学例题,使税法例题典型、综合、曲折、有难度,与税法理论相关,同时应不断充实、完善和更新例题。三是改进教学计划,合理分配课堂时间,保证例题教学时间。课堂讲授中,要浓缩税法理论,将一部分理论融入教学例题之中,提高课堂时间利用率和利用效果,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四是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研究水平。鼓励教师参与税务实践,参与科研,参与税法例题收集和编写。

篇9

【关键词】税法课程 内容 方法和手段 评价体系 改革

【基金项目】隶属课题: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2012年度重点课题。课题名称:技工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试验研究。课题编号:ZJJX11JZ001。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230-02

税法课程作为高职院校财会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由于法条抽象、内容多、变化快、灵活性大、专业性强等特点,一直以来是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一门课程。而企业对学生税法知识能力的需求是:能根据企业的具体经济业务正确判断企业要缴纳哪些税种、能准确计算出企业应纳的各税款的具体金额并进行纳税申报、以及能处理其他涉税事宜等。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探讨高职财会专业税法课程教学改革。

一、课程和内容的重新设计与安排

翻开企业对税务岗位的要求,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笔者认为高职税法课程的设计应以培养能在中小企业办理各种涉税业务处理能力的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着重培养学生涉税业务的实践操作能力,所以,在课程和内容的设计与安排上,不能照搬大学的模式,应有自身的特色。

(一)依据工作对象重建教学内容并序化

针对中小企业一个会计周期内的涉税业务进行分析归类,以项目的形式重新构建以下顺序的四大教学内容:项目一纳税实务基础、项目二流转税类纳税实务、项目三所得税类纳税实务、项目四其他税类纳税实务、项目五纳税实务综合实训。

其中,项目一主要涉及税法基本理论、税务登记与发票管理、纳税申报与法律责任、税款征收与税务检查等内容。项目二流转税类纳税实务,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项目三包括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两大税种。项目四涉及到的税种很杂、但不可缺,包括城市维护建设税与教育费附加、车辆购置税、车船税、印花税、契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资源税。在安排顺序上做了这样的考虑:①城市维护建设税与教育费附加放在最前,因为它们与流转税紧密相关,可以藉此复习先前的税种;②车辆购置税是在购置环节一次性缴纳的,而以后每年要缴纳车船税,所以放在一前一后衔接;③印花税、契税、房产税三个税种的顺序是基于企业经营过程中,以购置房产为例,会涉及到印花税、契税,以后每年要缴纳房产税;④放在最后的两个税种,只是涉及到一些特殊的企业,所以放在最后。项目二至四,主要是根据企业真实涉税业务分税种的学习,循序渐进。项目五在此基础上,按典型企业(如汽车生产企业、汽车经销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等)设计全真涉税业务,让学生根据业务独立完成从判断应纳的税种并正确计算到期末编制涉税报表并网上模拟申报的整过程,教师负责引导。

(二)基于培养技能设计教学项目

项目由每个任务构成,每个任务按照“任务引入――任务安排――任务分解――任务拓展――任务检测――成果展示”的顺序来安排。整个课程设计,以项目为线索、以任务为核心,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理念。

以增值税纳税实务这个任务为例:①首先精心设计一个一般纳税人的涉税业务的案例,即“任务引入”;②其次,顺理成章地进入到“任务安排”,按顺序罗列要完成的任务,明确具体。学生此时会想:要完成这些任务,先得有“料”;要有“料”,定要好好学……,变被动为主动,一步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③在“任务分解”部分,根据安排的任务,结合学生学习特点,分成若干“子任务”。 通过一个个“子任务”后,学生基本就能完成安排的任务了。此时,学生有很大的成就感,同时,又有点意犹未尽。④趁热打铁,进入“任务拓展”,延伸相关知识及技能并让学生继续操作。⑤技能强化,再精心选择一两个案例,进入“任务检测”,让学生独立完成。⑥最后,对任务形成的成果进行展示交流、点拨与评价。

在整个任务的设计及教学中,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理念;遵循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重点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学习为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创新

针对课程特点与内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综合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介绍其中的一些做法跟大家分享。

(一)精心设计案例,案例连结任务

在整个课程的教学中,案例是连结任务的载体。每一个任务的完成,都是在案例中进行。以消费税为例,引入下面案例:

丹琪日化有限公司(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主营香水、洗发水的生产销售(两种产品分别核算)。纳税识别号:4406839

07684568,2012年12月发生业务:①销售香水、洗发水给甲批发商(一般纳税人),开具专用发票上的价款分别为800万元、600万元;销售香水、洗发水给乙商场,开具专用发票上的价款分别为500万元、300万元。②零售香水、洗发水分别取得款项300万元、200万元。③丙经销商订购由2瓶香水(单价25元)、1瓶洗发水(单价25元)、及塑料包装盒(单价5元)组成的成套消费品10万套,上述价格均不含税。④将一批成本为300万元的香水精委托丁加工厂加工成香水,加工厂收取的加工费及辅料费不含税价30万元。收回后将20%直接销售取得不含税价300万元;80%继续加工成熏苔香水销售,取得不含税价900万元。⑤将自产的成本价为15元/瓶的香水共2000瓶作为福利发放给员工。同时将成本为100万元的香水投入车间继续加工洗发水。(成本利润率5%)根据案例,完成以下任务:

(1)指出案例中涉及到的5个企业,哪些需要缴纳消费税?

(2)指出案例中涉及到的2种产品,哪些需要缴纳消费税?

(3)依据业务顺序,分别指出业务①―⑤分别属于何种销售业务?并分别计算出应纳消费税税额。

(4)根据业务,填制本月的《消费税纳税申报表》。

(5)完成消费税的模拟网上申报。

(6)指出案例中涉及到的5个企业,是否都要缴纳增值税?如果要缴纳,请计算出应纳增值税;并作出丹琪公司的账务处理。

(7)根据业务③,你能提出方案让企业合法少交税吗?

从该案例的设计可以看出,它几乎连结了消费税这个任务的所有内容:纳税义务人、征税范围、税目与税率、应纳税额的计算(包括自产销售、自产自用、委托加工等基本业务,同时还涉及到含税价的换算)、税款的申报与缴纳。同时,还涉及到任务拓展,见任务(6)、任务(7),涉及到增值税的判断与计算、涉税业务的账务处理、纳税筹划等。通过案例,变抽象为形象、变文字为数字,改变传统教学以本为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变成一种促进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研究性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案例任务的处理中,顺利自然地实现从知识到技能的迁移。在具体实施案例教学时应结合税法课程特点,并兼顾学生现有的理论水平和认知特点,语言应通俗易懂,从典型案例入手,向学生演示案例分析的步骤及方法,目的不是讲授知识,而是讲授方法,使学生触类旁通,从中受到启发。

(二)注重对比与归纳,训练思维与增强条理

税法教学中,很多地方都可以采用对比归纳教学法。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与学生一起得出的部分知识点的对比与归纳。见表1:

表1 增值税、消费税与营业税纳税环节对比归纳

通过与学生一起对比归纳,一方面,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更能激发其学习热情;另一方面,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其应用知识的逻辑条理性。在应用对比归纳方法时,既可采用按章、节实行纵向归纳,将同一个问题不同层次的知识进行系统化;也可以采用跨章节实行横向归纳,将同一类问题或者不同问题的前后联系以及它们的共性和个性进行归纳。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改变与创新,税法课堂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过去那种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不见了;课下的学习也从盲目性转向有目的性;学生的思维空间拓展了,动手意识和实操能力有了根本性的改善;学生渴望与同学、老师交流与探讨的劲头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有了很大提高,学习效果大大增强。当然,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客观存在,作为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在税法课程的教学中,要根据专业、课程及学生特点,遵循针对性、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紧跟时代变化,积极探索,努力做到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郑剑虹,高职会计专业企业纳税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2012.11

篇10

【关键词】视同销售;增值税;审计目标;审计程序

从我国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现状看,实践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会计实践教学内容沿袭传统,会计实践教学师资匮乏,实践教学场地设施简陋等现象突出。而从会计实践教学内容的角度看,我们项目组认为,应该编写尽量贴合企业业务实际的理实相结合的教材以及单独的实训教材,并努力形成知识点应用能力训练、单项技能训练、课程综合模块训练、会计专业综合模拟实训、顶岗实习相结合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本文试图从知识点应用能力训练,打破学科分隔,实现审计税法学科的融合的角度,探索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问题。

一、关于增值税视同销售行为及其界定

(一)增值税视同销售行为的内涵

在我国最新的增值税条例中,明确增值税的一般征税范围为是:凡是纳税人销售货物(有形动产)、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进口货物,都应按规定缴纳增值税。除此之外,增值税条例中还规定了属于增值税征税范围的几种特殊项目与特殊行为——八种视同销售行为。而这八种视同销售行为分别是:1.将货物交付其他单位或个人代销;2.销售代销货物;3.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至其他机构用于销售,但相关机构设在同一县(市)的除外;4.将自产或者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5.将自产或者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6.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作为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7.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者投资者;8.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者个人。这八种视同销售行为,确认为纳税人销售货物的行为,均要征收增值税。

在现行增值税条例中规定视同销售行为,其目的有三个:一是保证增值税税款抵扣制度的实施,不致因发生上述行为而造成各相关环节税款抵扣链条的中断;二是避免因发生上述行为而造成货物销售税收负担不平衡的矛盾,防止以上述行为逃避纳税的现象;三是体现增值税计算的匹配原则。凡是与货物相关的原材料购进申报抵扣了进项税额的,那么必然应有相应的销项税额相对应。

但是,在税收实践中,增值税的征纳双方显然是两个矛盾主体,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经济利益,这势必会给视同销售行为的增值税征管稽核和增值税审计带来困难。审计人员在增值税审计过程中,务必高度关注增值税问题上的视同销售行为,正确确定视同销售行为增值税审计目标,合理选择视同销售行为增值税审计程序,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得出关于增值税项目的适当的审计结论,维护国家的税收法律法规和社会经济秩序。

(二)增值税视同销售行为的界定

事实上,如何正确界定视同销售行为,是纳税人企业,征税机关和审计人员都应该关注的问题。企业出现漏报或者错报视同销售行为的增值税,既可能是“非故意的错误”引起,也可能是“故意的舞弊”所致。这就对征税机关和审计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必须准确识别和界定增值税的视同销售行为。

在八种增值税视同销售行为的界定中,要特别注意如下几个关键点:

1.委托代销货物是否签订了合法的“委托代销协议”,并且委托方是否取得受托方转来的“代销清单”。

2.货物异地移送是否有合法移送票据。

3.正确理解“自产自用”视同销售行为。即纳税人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用于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中的非增值税应税项目的具体范围,以及此处认定视同销售行为的前提是“纳税人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一定不包括“纳税人将购进的货物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用于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情况,后者只能算作纳税人购进货物后改变了用途,应属于“其进项税额不得抵扣”的问题,而不是视同销售行为。并且需要注意的是,这两种情况下,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都是“对内”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和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而非“对外”使用。

4.正确理解“自产他用”视同销售行为。即纳税人“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作为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或分配给股东或者投资者,以及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者个人”,这三种行为不仅包括“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也包括了“购进的货物”,同时这三种情况还具有一个明显共性就是,这些货物都是“对外”提供、分配或赠送给其他相关单位和个人。也就是说,无论是纳税人,征税机关还是审计人员,只要把握好了以上几点,视同销售行为的认定,就可以充分而准确地进行了。

二、确定视同销售行为增值税审计目标

视同销售行为的增值税,是增值税销项税额计算中的一个方面,对于那些规模较大,业务量大,经济业务比较复杂的企业,视同销售行为相应较多。从纳税人来讲,一般倾向于少计或不计视同销售行为的增值税,所以,审计人员针对该项目的增值税审计,应主要确立以下几个审计目标:(一)总体合理性。纳税人在视同销售行为上的增值税总体上有无重大错报。(二)完整性。纳税人是否将所有的视同销售行为进行了增值税确认申报。(三)估价。纳税人确认的视同销售行为的增值税计税依据和税率选择是否恰当。(四)截止。纳税人是否将确认的视同销售行为相应的增值税计入了恰当的会计期间。(五)准确性。纳税人的视同销售行为的增值税销项税额计算是否正确无误。

三、确定视同销售行为增值税主要审计程序

为达成上述视同销售行为增值税审计目标,审计人员需要实施的一般审计程序主要包括:(一)检查应缴增值税的计算是否正确,验证“准确性”。(二)获取或编制应交增值税明细表,加计复核其正确性,并与明细账核对相符,验证“总体合理性”。(三)将“应交增值税明细表”与“企业增值税纳税申报表”核对,检查销项的入账与申报期间是否一致,金额是否相符,增值税纳税申报表是否经税务机关认定。验证会计期间的“截至恰当性”和“准确性”。(四)为检查视同销售行为增值税确认的“完整性”,主要应包括如下几项具体审计程序:

1.复核纳税人的销售业务。检查有无“委托代销和销售代销货物”等业务。检查双方是否签订了委托代销协议,有无代销清单,是否均开具了合法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账务处理是否正确。

2.检查纳税人有无“异地移送”货物用于销售的情况。主要是审查是否在这种“异地移送用于销售”时开具了合法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并进行了正确的会计核算。

3.复核存货销售,或有无“将自产、委托加工和购进的货物用于投资、无偿馈赠他人、分配给股东”应计的销项税额,是否开具了增值税专用发票,并按规定进行了相应的账务处理。

4.检查纳税人有无“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或者分发给职工做福利或个人消费”等应计的销项税额,其计算是否正确。虽然都无需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但是两者的账务处理应有差异。前者不确认收入,只结转成本,后者既要确认收入,也要结转成本。

5.纳税人因“购进存货改变用途或发生非正常损失”应做“进项税额转出”,有无混淆了“进项税额转出”与“视同销售行为”的情形,是否按规定进行了正确的会计处理。

四、视同销售行为增值税审计案例分析

(一)基本案情介绍

某市QPFS服装有限公司,属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主要生产多种款式的中、高档长袖套装,该公司2010年9月份实现销售收入1200万元,增值税销项税额204万元,增值税进项税额136万元,月末应纳增值税税额68万元。

(二)实施审计程序

针对该案例,在认真深入分析了该公司的经营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审计人员利用分析程序,通过对企业进项税额分析,按照投入产出法测算企业产品产量,发现企业原材料耗用与产成品之间存在不匹配问题,经过检查核对公司的明细账,并进行了原材料和产成品存货的实地盘点,发现如下情况:

1.核对销售收入明细账与纳税申报表,当期“主营业务收入”明细账发生额为销售产品12000套,销售单价1000元、套,金额1200万元,与申报数相符;收入数量与结转成本数量核对,当期“主营业务成本”明细账发生额为销售产品12000套,金额960万元(单套成本800元),与销售收入明细账核对,未发现可疑之处。

2.当期“应付职工薪酬——生产车间”明细账借方增加额96万元。该公司实行计件工资,单套成品工资额80元。由此推算该企业当期应生产套装12000套,销售收入1200万元,与企业申报收入数基本一致,也未发现异常。

3.当期“原材料——面料”明细账贷方合计发生额为50000米,价值800万元。经了解,该企业共生产六种不同型号的同类产品,据测算,各种型号单套平均耗料为3米/套,材料利用率约为90%。按照原材料投入产出比推算,耗料50000米,应产套装15000套,与企业申报的12000套差别较大,存在严重异常。

审计人员进一步查看该账户贷方发生额摘要栏,有一笔为“瑞安商场”80万元。查阅相应的记账凭证,对应科目为“营业外支出”80万元。经向服装厂相关人员核实,属于向瑞安商场销售布料5000米,销售收入100万元,记入“营业外支出”,没有计提销项税额。

4.当期“生产成本——套装”明细账借、贷方发生额均为1080万元。查看该账户贷方发生额摘要栏,有一笔为“工作服”金额为96万元、一笔为“花溪毛纺厂”30万元、还有一笔为“陈XX”23400元,属异常情况。

于是审计人员翻阅对应记账凭证,第一笔对应科目为“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96万元,属于以成本价向职工发放福利1200套套装;第二笔对应科目为“应付账款”30万元,属于用未入库产品300套以出厂价抵顶材料供应商材料款;第三笔对应科目为“库存现金”,属于向个体户陈XX销售下脚料收入23400元。

5.当期“产成品”明细账贷方发生额为12500套,金额1000万元,比纳税申报收入应负担成本多记40万元,有异常。

审计项目小组成员查看该账户贷方发生额摘要栏,有一笔为“服装展销会”400套,金额为32万元;一笔为“张XX”100套,金额8万元。翻阅对应记账凭证,第一笔对应科目为“销售费用”32万元,属于向XX展销会提供的展品;第二笔对应科目“待处理财产损失”8万元,属于库管员疏于职守,造成仓库被盗100套,金额8万元。

(三)差异分析及处理

1.按我国会计制度及税法规定,企业将外购原材料直接对外销售,应按规定记入“其他业务收入”账户,并按规定计提销项税金1000000×17%=170000(元);

2.按增值税法规定,纳税人将自产货物用于职工福利、抵顶账款以及用作展品,均应作视同销售货物,按同类服装市场售价1000元/套计提销项税额(1200+300+400)×1000×17%=323000(元);

3.对外销售下脚料收入,应按规定计提销项税金23400÷(1+17%)×17%=3400(元);

4.由于企业管理不善发生的非正常损失,对损失产品所负担的进项税额应按规定作转出处理:100套×3米÷90%×(8000000÷50000)×17%=9066.66(元)。

通过审计核实,审计人员发现该公司本期增值税销项税额少报170000+323000+3400+9066.66=505466.66元,其中,因视同销售行为导致的错报占到该项错报的63.9%。

5.很明显,该案例中的服装厂正是主要通过不界定和不确认“视同销售行为”,通过“隐瞒视同销售收入”的方法来达到偷逃增值税的目的。

总之,增值税问题上的视同销售行为,是我国增值税征税范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值税征管和审计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因此,如何完善和强化视同销售行为的增值税征管,如何从审计角度监督视同销售行为的增值税征纳行为,将是未来一个很长时期内,我国税务机关和审计组织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我们在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要着力探索和强化的问题,不仅要求学生能灵活应用税法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还要能够具备结合审计原理和方法,展开包括增值税在内的专项审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税法(2010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03.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2009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04.

[3]企业会计准则 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05

[4]郝一洁.企业视同销售的税务与会计处理之比较[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8.

科研项目:本文系中国商业会计学会2012年度立项课题“应用型会计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kj201218),课题负责人:胡志容。

作者简介:

胡志容(1970—),女,硕士,经济学副教授,现供职于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财经学院,从事会计与审计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赵小刚(1978—),男,硕士,经济学讲师,会计师,现供职于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财经学院,从事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等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