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行业的现状范文

时间:2023-09-04 17:13: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行业的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计行业的现状

篇1

【关键词】会计行业 现状 发展趋势

会计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凡是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必须配备会计岗位核算企业的财务活动。不同的经济实体需要会计提供的服务也不尽相同,小的个体企业由于经济活动简单,甚至不配备专业的会计,而转向会计师事务所或社会专业的代帐公司以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而稍具规模的企业配备专职会计核算企业的日常经济活动,这种企业的会计职能多注重经济事项的核算。对于上市公司等大型企业,会计负责人的职能则主要转向企业的投资、筹资决策、内部控制等企业管理层面。

一、我国会计行业的现状

(一)初步完成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制定任务,成为我国会计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我国会计经历了漫长的收入支出结余核算后,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在1992年开始进行会计改革,废除了收入支出结余核算,而转向国际通用的借贷核算,了《企业会计准则》,即基本准则,在这之后,我国会计又进项了多次改革,于2006年正式《企业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会计准则的正式,标志着我国已经初步完成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制定任务,成为我国会计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新的会计准则具备下列特点:

1.新会计准则体系合理

新会计准则分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两个层次,形成一个完整的会计体系。其中基本准则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到统驭的作用。一方面,它是准则的准则,指导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另一方面,当出现新的业务,现有的具体会计准则暂未涵盖时,按照基本准则所确立的原则进行会计处理。

2.与国际税制接轨

现行准则绝大多数都参照了相应的国际准则,并采用了与其基本一致的原则和处理方法。比较突出的例子是新的“所得税”的准则。以往企业一般都会采用应付税款法,按照当期应交所得税确认为当期所得税费用。而新准则与国际准则一致,要求企业采用资产负债表负债法,确认递延税款等。

(二)会计从业人员良莠不齐,部分会计人员缺乏基本的岗位素质

据官方统计,截止2011年我国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人数是967万多人,如此庞大的会计队伍,拥有中级职称以上的专业会计人员所占比例很小,大部分会计人员只能进行简单的会计核算。但是作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不但应该学会如何处理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中的会计核算,更应该精通税法、民法等税收相关法律,以便于企业在发生应纳税款业务时合法地将税款按时足额地上交给国家,避免由于会计人员税法知识的不足给企业造成损失。不但如此,现如今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都是老板一人说了算,每月会计人员不是按照实际业务缴纳税款而是按照老板交代提供报表,缴纳税款,缺乏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岗位素质。尽管为了提高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国家每年都会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但是大部分也是流于形式,根本达不到提高素质的根本目的。而随着我国国际化的深入,对高层次高素质的会计人员需求量激增,国家也重视会计人员的培养,近几年拥有注册会计师资格和高级会计师资格的队伍正以年轻化、国际化的方向在急剧壮大。

(三)会计信息的可信度不高

随着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企业需要披露会计信息的机会越来越多。企业融资需要贷款时银行会要求企业提供相应的会计报表及报表附注,以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资金流动状况。上市公司由于公开募集资金,需要向社会投资者公开半年报表及年度财务报表,以便与投资者对企业的盈利情况及自己现状有所了解。税务机关也需要企业每月提供财务报表用于核对企业纳税情况等等。企业在提供会计信息时会根据自身的需要提供不同的信息,比如给税务提供报表时会尽可能地将利润指标降低达到少交税款的地步,而在向银行融资时会出具利润虚高的报表以获取较高的授信额度,编制几套报表已经成为现阶段会计从业人员必备的能力需求。

二、会计行业的发展趋势

(一)继续完善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和完善,会计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但由于我国实际国情,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仍然存在一些差异。存在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市场环境尚不完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国际化的深入,我国将不断修改和完善现行的会计标准,以实现我国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协调统一。

(二)提高会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提高会计人员的限入门槛

为提高会计信息的可信度,从根源上解决现阶段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的现状,我国应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限入门槛。我们应该看到会计人员不仅仅需要简单核算技能,更应该是具备相关学科的知识储备,只有这样再加上每年对会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的现状,继而从源头上提高会计信息的可信度。

(三)加大对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处罚力度

现阶段我国税法、证券法、银行法等法律都有对企业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处罚,但是企业提供虚假信息的情况仍然比比皆是,究其原因是对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处罚较轻,我国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做法加大处罚力度,则可以相应提高会计信息提供者的诚信度。

篇2

【关键词】中国商业银行 会计和审计 现状 发展趋势

一、当前中国商业银行会计和审计的特点

1 政府是会计审计标准的供给主体。任何国家的会计审计都是由国家制定的,因而都具有国家的性质。然而作为会计审计标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其供给主体却有很大的不同,国际上主要有政府供给、民间职业团体供给、由政府与民间职业团体共同供给三种模式。美国、英国等是民间职业团体供给模式的代表,法国等则是政府供给模式的代表。我国会计审计标准历来以政府为供给主体。考虑到会计审计标准涉及许多技术性,会计审计和会计审计质量关系到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尽管在我国会计审计标准制定过程中成立了国内外咨询专家组,并在正式颁布之前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但实质上我国会计审计标准的供给主体仍然是政府,即属于政府供给模式的典型代表。

我国坚持以政府为主体供给会计审计标准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会计传统,通过立法来规范会计行为是中国会计的重要特征。二是政府作为会计审计标准的供给主体,既可以保证标准的权威性,又可以减少标准制定过程中的交易费用、缩短制定过程和实施推广过程,提高标准制定和实施的时效性。三是在大型尤其是银行业及上市公司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所具有的主体地位也是政府制定会计审计标准的重要原因。

2 会计审计标准的实施具有强制性。根据我国经济学家林毅夫的成果,制度变迁有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两种基本类型。前者是指一群(个)人在响应制度不均衡所引起的获利机会而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的制度创新;后者是指政府命令或法律的引入、实施而引起的现行制度的变迁或替代。由于我国会计审计标准制定方面的传统,加之我国快节奏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尤其是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迫切要求会计审计标准以最短的时间和最快的速度变迁。强制性会计审计标准变迁的优点在于,能利用政府的强制力和“暴力潜能”等方面的优势降低制度变迁的成本。从实践来看,为保障商业银行会计审计标准的实施,政府专门设立有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税务总局等国家机关实施的强制性监管。

3 制度的变迁具有渐进性。体制改革的进行,改变了中国银行业作为政府“大出纳”的使命,实现了向商业银行的转变,建立起了统一法人管理体制。在商业银行自身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中国商业银行的外部经营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资本市场的迅速兴起和发展,使越来越多的社会资金转向股票等直接金融产品, 银行的传统业务开始受到冲击;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传统的优势被打破;经济的发展推动着金融创新的步伐不断加快,新的银行业务品种和服务手段不断推出等。

与此相适应,银行会计审计标准也进行了相应的渐进式变迁,表现为“逐步推进、分步到位、先易后难”。从1985年的《会计法》到以后两次修改的《会计法》;从《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1992年5月)、《企业会计准则》(基本会计准则,1992年11月)到《企业会计制度》(2000年12月)和已颁布的13个具体会计准则;从《金融企业会计制度》(1993年3月)到《公开发行证券的商业银行有关业务会计处理补充规定》(2000年12月);从第一批《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1995年12月)到《商业银行会计报表审计》(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第7号,2001年1月)和《银行间函证程序》 (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第8号,2001年1月)。从所有这些制度性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审计改革的过程是在“边学边干”、“摸着石头过河” 中进行的,是分步推进的,是在适应商业银行管理体制和外部经营环境的基础上渐进式推进的。

4 不同商业银行的会计审计标准存在较大的差异。虽然1993年开始的会计改革打破了按行业分别管理的会计管理体制和制定会计制度办法,但在经济的转轨时期, 银行系统内部在会计制度的设计与制定上还有许多不同之处:一是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根据不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和经营对象的不同,制定了不同的会计制度与规范。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财务制度》;非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除存贷业务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外,其他业务均执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现为《企业会计制度》);上市银行除存贷业务执行《公开发行证券的商业银行有关业务会计处理补充规定》,其他业务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外,还必须执行中国证监会的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号《商业银行招股说明书内容与格式特别规定》、第2号《商业银行财务报表附注特别规定》、第7号《商业银行年度报告内容与格式特别规定》;城市商业银行执行《城市合作银行会计制度》。二是同一银行业务在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会计政策差异大,主要表现在:(1)呆帐准备虽都采用备抵法核算,但非上市银行的呆帐准备只按年末贷款余额的1%差额计提;而上市银行除按年末贷款余额的1%差额计提一般呆帐准备,还需要根据信贷资产五级分类结果计提专项呆帐准备。(2)利息收入的确认,在2000年度,非上市银行的应收利息核算期间为180天,而上市银行只有90天。(3)坏帐准备的计提,非上市银行根据年末应收帐款余额的0 3%计提;而上市银行应当根据以往的经验、贷款对象或债务人的实际财务状况、经营管理和现金流量情况,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并按《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合理地估计计提,如深圳发展银行2000年年报坏帐准备计提比例高达52%.(4)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长期投资、短期投资等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 非上市银行不计提;而上市银行必须根据资产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计提。(5)贷款的核算,非上市银行只执行“一逾两呆”分类核算方法;而上市银行除执行“一逾两呆”分类核算方法外,还必须执行“五级”分类方法。

在审计方面,1995年1月,审计署发文明确了国有金融机构的审计管辖范围;1996年12月,又出台了《国有金融机构财务审计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国家审计机关可依法对国有全资及国有控股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和损益进行审计监管;2001年1月,财政部通过中国注协公开了《商业银行会计报表审计》和《银行间函证程序》两个单独的商业银行审计标准。各商业银行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开始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其财务报告进行审计。从2000年起,根据中国证监会的规定,上市银行除接受监管当局的审计外,还“应聘请有商业银行审计经验的、具有执行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按中国独立审计准则对其依据中国会计和信息披露准则和制度编制的法定财务报告进行审计。此外,应增加审计内容,聘请获中国证监会和财政部特别许可的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按国际通行的审计准则,对其按国际通行的会计和信息披露准则编制的补充财务报告进行审计。”

二、中国上市银行的会计和审计问题研究

,中国大陆有深圳发展银行(1987年成立,1988年普通股在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首家挂牌公开上市)、浦东发展银行(1993年成立,1999年在上海交易所上市)、中国民生银行(1996年成立,2000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三家上市银行。

1 中国上市银行现有业务的会计标准已经与国际会计标准接轨。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和中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建立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增强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为各有关方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成为上市银行会计标准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这也对上市银行防范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多年的努力,就上市银行现有业务的会计标准本身而言,已经实现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具体表现在:

第一,注重资产质量。根据我国有关上市银行的会计标准,上市银行必须采用贷款“五级”分类法,并在期末披露“贷款的'五级‘分类情况,各级贷款呆帐准备金的计提比例”;必须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必须将虚拟资产排除在资产负债表之外,对不能使银行受益的待摊费用,“应当将其摊余价值一次全部转入当期成本、费用,不得再留待以后期间摊销”,银行分支机构在筹建期间发生的开办费在开始经营的当月一次计入开始经营当月的损益;对于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不论是否经有关部门批准, 均应冲减净资产并在年末计入当期损益。

第二,全面体现了谨慎性会计原则。一是收入确认谨慎,按“双90天”确认利息收入。即“发放的贷款到期(含展期,下同)90天及以上尚未收回的,其应计利息停止计入当期利息收入,纳入表外核算;已计提的利息收入,在贷款到期90天后仍未收回的,或在应收利息逾期90天后仍未收到的,冲减原已计入损益的利息收入,转作表外核算。表外核算的应计利息,在实际收到时确认为收款期的利息收入。”二是上市银行必须根据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对不实资产及时、足额计提呆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资产减值准备,以提供更加客观可靠的会计信息。

第三,实行国际通行的会计与税收相分离的做法。根据会计制度计算的财务成果是会计利润(利润总额),按税收制度计算调整后的利润是计税利润或应纳税所得额。在我国,上市银行要使会计制度得以很好地贯彻,并与国际会计惯例协调,必须遵循会计和税收相互分离的原则。在实际工作中,会计制度如有与税收制度不一致或不协调的,应按会计制度进行核算,纳税时再作调整。比如,上市银行提取的各项准备的规定,提取比例由银行根据自身资产状况自行确定,这就必然会出现会计制度规定与国家税收规定不一致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应当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核算,在计算应缴纳所得税时进行纳税调整。如果不实行会计与税收相分离,会计的“稳健”等若干会计原则将无法贯彻。

第四,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规定明确。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套传统的财务会计管理模式,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均由国家财务制度规定,会计制度只是按照财务制度规定进行相关账务处理。虽然1993年进行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改革,但是,当时的行业会计制度并没有完全解决会计的确认、计量问题,仍然只规定了会计记录和报告,这种会计制度本质上是规范簿记的内容。市场经济发展至今,上市银行必须“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重大问题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决定,会计的角色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客观上要求恢复会计的本来面目,即对会计要素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全过程作出规定。因此,财政部2001年4月17日在答复大华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关于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审计中有关问题的函》中明确指出:“公开发行证券的商业银行有关财务会计处理问题,应按上述会计制度有关规定执行(”上述会计制度有关规定“系指上市银行的存贷款业务,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财政部财会 [2000]20号文的规定;其他业务暂时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作者加注),不应再执行金融企业财务制度。”此次《企业会计制度》改革,借鉴了国际惯例中的财务会计概念,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2 中国上市银行的审计。审计目标决定了审计行为的实施。从目前情况看,上市银行的审计分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内部审计一般由专设的稽核部门实施;外部审计包括监管当局的审计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

监管当局的审计,是指中央银行、证监会、国家审计机关、财税部门等监管当局为履行监管职能,通过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方式,对上市银行经营管理与业务活动的合规合法性及任期经济绩效进行监督检查。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是上市银行股东大会根据国家监管部门的要求,聘请注册会计师对上市银行的财务报告发表审计意见所进行的独立审计。如前所述,中国上市银行的财务报告审计,需要接受境内外会计师事务所的“双重审计”。境内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标准是《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境外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标准是《国际审计准则》。

3 上市银行境内外审计差异。从已公布的2000年度审计报告来看,三家上市银行境内外审计差异较大,呈现出两个特征:一是差异的存在是全方位的,涉及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各个方面;二是差异表现为同向,不存在同类项目间相互中和或抵消的可能。具体情况见下表。

从理性上分析,信息的境内外差异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会计标准本身的差异;二是运用会计标准时所产生的运行差异。由于中国上市银行的会计标准已经与国际会计标准接轨,所以,上市银行境内外审计差异主要表现为会计标准的运行差异,即会计职业判断的差异。可以说,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标准越接轨,会计审计职业判断越重要。因此,银行会计实务者和注册会计师都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判断水平。

三、中国商业银行会计的改革目标和趋势

1 中国商业银行会计的改革目标

根据财政部会计司负责人刘玉廷博士的,中国会计改革的目标有三:一是通过金融会计改革,完善稳健的会计制度,为金融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和综合改革奠定基础。具体到商业银行,就是要推进和适应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清晰产权、分明权责、管理,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进行股份制改造。二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增强会计披露的透明度, 防范金融风险。三是适应WTO的要求,实现银行会计标准的国际化,便于国外投资者更好地了解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和发展潜力,方便我国银行业在国际资本市场筹集资金。

2000年度上市银行境内外审计差异分析比较表 单位:亿元

注:1 上述三家上市银行的具体数据分别来源于各自的2000年年度审计报告;2 绝对差异=境外审计数—境内审计数,相对差异=绝对差异/境内审计数

2 我国商业银行会计的发展趋势

趋势一:会计标准国际化与银行业内部会计标准的统一

如前所述,中国商业银行所执行的会计标准是不一致的。这种不一致对建设主义市场和维护公平公正的金融竞争环境是不利的。因此,通过将国际通行的会计标准全面引入我国商业银行,银行业内部统一会计标准,摒弃现在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上市银行、非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会计标准的差异性,应是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发展的基本趋势。

在会计标准国际化建设方面,应重点抓好以下方面:(1)注重资产质量。严格按照资产的定义,合理确认和计量商业银行的各类资产价值,确保资产价值真实可靠,提高资产质量。特别是商业银行应当根据贷款对象的财务和经营管理情况,以及贷款的逾期期限等因素,分析其风险程度和回收的可能性,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和巴塞尔协议的规定,及时、足额计提贷款呆账准备,科学资本充足率。(2)借鉴国际会计惯例,对发生或有损失可能性较大的或有事项,在表内确认和计量或有损失和预计负债;并充分披露各种担保业务、未决诉讼、贷款承诺、银行承兑汇票以及各种衍生金融工具等或有事项。(3)按照商业银行股份制要求和巴塞尔协议的规定,科学核算所有者权益,为商业银行研究资本充足程度、筹集与充实资本提供有效的会计信息。(4)按国际会计惯例和谨慎的会计原则,确认利息收入政策。即发放的贷款到期(含展期,下同)90天及以上尚未收回的,其应计利息停止计入当期利息收入,纳入表外核算;已计提的利息收入,在贷款到期90天后仍未收回的,或在应收利息逾期90天后仍未收到的,冲减原已计入损益的利息收入,转作表外核算。表外核算的应计利息,在实际收到时确认为收款期的利息收入。(5)全面引入“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6)对国内尚未发生过而国际银行比较规范成型的银行业务,全面引入国际会计标准和国际惯例,以规范中国商业银行今后相同业务的核算与管理。

趋势二:会计大集中

适应统一法人管理体制的会计大集中是未来中国商业银行会计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会计信息的传输与交换连接方式、速度等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商业银行统一法人管理体制要求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会计报表生成与会计档案管理能够同步在系统内的总、分支机构中得到迅速反映和管理,手工核算与纸介质记录将逐步为电子工具和电子信息取代,银行与银行、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交易及其资金清算信息能通过电子信息方式即刻完成;银行不同分支机构之间的会计和支付信息通过传输,同一银行的不同分支机构被联为一体,建立在电子信息技术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将成为银行最为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业务管理系统。这一会计信息系统能为银行投资者、债权人、管理部门和监管当局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因此,中国商业银行统一法人体制会计模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要集中会计核算、集中事后监督、集中编制会计报表、集中会计档案保管,并按照“物理上集中摆放、逻辑上分期控制、资金上集中清算”的方式统一资金清算。

趋势三:管理会计的

长期以来,中国商业银行重信贷指标、轻内部管理、重数量增长、轻质量增长,信息系统基础落后,成本资料和分析手段欠缺,成本费用观念淡漠,忽视成本、效益的恰当配比。在面向市场、走向市场的背景下,全面引进和运用旨在解析过去、控制现在和规划未来的管理会计成为未来中国商业银行会计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具体包括:(1)通过计算机技术等信息科学技术,实现业务流程再造;(2)推行责任会计制度,完善“一级法人、分级管理”体制下的激励约束机制;(2)严格实行全面预算和预算控制,进一步完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3)建立存贷款品种成本效益分析系统和费用管理系统,强化利率等产品定价机制;(4)严格项目投资评价,施行系统化管理制度。

趋势四:会计核算和管理手段化

未来中国商业银行会计核算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主要表现在:一是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如数据库技术在会计信息的采集、处理、储存和会计内控的运用,网络技术在支付结算、网络银行、手机银行中的运用,计算机通讯技术在会计信息的传输、电话银行的运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在ATM、自助银行、手机银行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在电子回单箱、各种自银行业务的运用。二是人工智能技术在会计内控中的全面运用。三是业务摘要显示、打印“汉字化”。四是缩微胶片、光盘缩微等缩微技术在会计档案中的运用。五是会计档案电子介质化趋势,随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CD盘、MO盘、磁带和磁盘等无纸化介质将成为主要的有效的会计档案。

四、中国商业银行审计的发展趋势

1 商业银行审计标准国际化。随着中国加入WTO,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要加快改制和转变经营机制步伐,按国际通行的规范公司制即现代企业制度运作。因此,中国商业银行审计未来发展的主题趋势就是审计标准的国际化。

2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呈现出大稽核的趋势。在组织管理架构上,实行垂直领导的内部稽核体制,对总行统一法人负责,审计机构与人员独立;在审计上,将会计信息审计与整个经营管理活动紧密联系,合规合法性与提高盈利能力和防范风险结合起来;在审计方式上,将事后的审计监督向事前和事中审计转变,并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加大非现场稽核比重,使风险控制重心前移。总之,通过加大稽核力度,创新稽核手段,树立稽核权威,建立起由业务常规稽核及后续稽核、调岗离任稽核、专项稽核、内部控制制度稽核、非现场稽核和电脑稽核等组成的大稽核体系。

3 监管审计社会化、专业化。中央银行、证监会、财税部门、国家审计机关等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审计,将由现时的直接检查,逐步转向委托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进行监管专门审计,使监管审计呈现出社会化、专业化趋势。受委托的会计师事务所有义务直接向监管当局报告任何有损银行正常运营、违反法规和不利于银行稳健运行的事项。此外,监管当局可随时要求审计师对银行的特别业务或领域进行专题调查,并向监管机构报告。审计师、银行和监管当局定期举行各种会议,讨论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所发现的任何。

篇3

关键词:所得税会计准则;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应用状况;问卷调查;

作者:卢迪

一、引言

会计准则的制定与执行应当并举,因为一个制定得再完美、再标准、再与国际接轨的会计准则,如果得不到有效执行,准则的效力也将无法充分发挥。大量理论研究也证明了会计准则的深入实施和应用更为重要(郭道扬,2002;刘玉廷,2004、2010;姜英兵,2004、2012)。

所得税会计准则一直被认为是会计准则制定理念中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取向的一个显著例证。此前,根据我国财政部1994年颁布的《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可选择采用“应付税款法”或“纳税影响会计法”,但是大多数企业普遍采用的还是应付税款法,即使是会计核算水平要求较高的上市公司,也只有极少数公司明确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刘运国和曾富全,2007;刘斌、孙回回和李珍珍,2005)。

在这种会计环境下,新准则颠覆性地规定了一种在我国从未使用过的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时至今日,新准则实施了七年之久,早已经历过渡、转型阶段,进入了平稳实施阶段。那么,所得税会计准则具体实施的情况究竟如何,在会计实务操作中的认可度、遵循度、应用前景如何等等?对这些问题有必要进行大范围的调查,以便了解我国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应用现状。

目前,有关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执行调查报告较为权威的是,财政部会计司于2011年的《我国上市公司2010年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情况分析报告》。此报告采用逐日盯市、逐户分析的方法,是在监控了2129家上市公司2010年的年报基础上完成的,以评价各项会计准则过渡的“平稳性”为调查目的。然而该报告对准则执行结果的细节描述过于简单,对“平稳性”的调查没有进行前后对比,对上市公司和投资者对新准则的态度没有深入调查,对影响准则实施因素的分析以及执行准则后会计信息质量情况变化没有进行分析。特别对所得税会计准则的调查更为粗略,仅对各大上市公司发生永久性差异的数量及相关项目进行了简单统计,没有更深入和更实质的调查内容。

基于此,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我国企业会计从业人员关于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基本看法、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应用现状、所得税会计准则实务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以及未来所得税会计准则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

二、研究设计

(一)调查目的

通过对多类型、多数量企业问卷调查的方式,本文欲了解我国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应用状况,企业会计从业人员对该项准则的基本观点,以及被调查者对我国所得税会计准则应用前景的态度。从实务视角了解所得税会计准则执行现状,试图以该项调查结果为基础,为我国所得税会计准则的进一步完善提供现实依据。

(二)调查对象

以陕西省省市两级地税、国税分管企业,会计师事务所服务客户,及西北大学mba班部分学员作为本项研究的调查对象;调查范围涉及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餐饮业、农林牧副渔业等多个行业;调查对象主要为各企业的财务会计人员,主要考虑这些人员在企业中主要从事会计核算工作,他们的会计专业知识大多比较扎实,且对所得税会计准则、企业所得税税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所得税会计核算知识比较掌握。

(三)样本特征

1、问卷设计

问卷内容分为四大部分:一是被调查者及其所在公司的基本情况;二是被调查者对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基本看法;三是被调查者所在单位应用所得税会计准则的现状;四是被调查者对未来应用所得税会计准则的看法。问卷四大部分共设计了26个问题,题型有封闭式单选题、多选题,其中表明被调查者态度的题项均采用里克特五分量表进行设计,按照对题项的赞成程度由强至弱,以5至1分予以赋值。

2、问卷回收情况

问卷的发放形式有三种:一是通过电子邮件发送,二是通过信函发送,三是直接发放。问卷设计从2012年10月开始,实际发放从企业完成所得税纳税申报的2013年2月开始,历时2个月的时间,共发出650份调查问卷1,收回487份,其中92份内容填写不完整。剔除无效问卷,本次调查共收回395份有效问卷,符合社会调查技术方法的规范要求。

3、信度分析

对问卷中被调查者对所得税会计准则基本看法的内容,进行了信度分析,以测量问卷是否具有稳定性,及结果是否具有区别力。本文采用了内部一致性信度(InternalConsistency)检验法,按照α=[1-∑Si2/Sx2]/(n-1)(n为题目数,Si2为所有被调查者第i个问题答案的方差,Sx2为所有问题答案的方差)的公式计算,本文问卷调查的克朗巴哈α系数为0.698,处于信度较好的区间。表明本文调查研究的可靠性能够保证,问卷在该层面的内部一致性较高。2

4、被调查企业的基本情况

从被调查者的单位职务特征来看,属于总账会计有267人,占67.59%;其次是财务部门主管为46人,占11.65%;一般核算会计有54人,占13.67%;属于审计部门和公司管理层人员较少,分别为11人和9人,占2.78%和2.28%;出纳人员有8人,占2.03%。由此可以看出,绝大部分被调查对象都是该企业的总账会计人员,负责该公司财务报表的编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从被调查者的工作年限来看3,32.2%的被调查者工作年限为3至8年,30.6%的被调查者在目前的企业工作1至3年,工作年限在8年以上的被调查者有19%,而1年以内的被调查者只有18.2%,这些结果均表明本次被调查者从事财务会计核算的工作年限都比较长,对所在企业的会计准则与制度比较熟悉,实践经验丰富。

从被调查企业信息来看,按所有制性质进行分类,国有企业有92家,占总样本的23.3%;民营企业有139家,占总样本的35.2%;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分别有39家和51家,占总样本的9.9%和12.9%;其他有74家,占总样本的18.7%。按所属行业进行分类,工业企业(含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所占比重为13.9%(55家),其余按所占比重排序依次为金融业24.1%(95家)、其他16.5%(65家)、建筑业13.9%(55家)、批发零售业11.1%(44家)、计算机服务及信息业10.1%(40家)、餐饮业7.1%(28家)、农林牧渔业3.3%(13家)。按资产规模进行分类,本次被调查企业总资产在1000万元以下的企业,占37.2%(147家),总资产在5000万至1000万的企业,占22.8%(90家),总资产1亿元以上的企业占20.8%(82家),总资产处于5000万至1亿元的企业最少,占19.2%(76家)。可见,被调查企业资产规模跨度大,行业涉及面广,会计核算规范性较强,会计管理人员素质较高,且样本有一定的差异性。另外,按是否为上市公司进行分类,上市公司有37家4,非上市公司有358家。因此,从所有制性质、行业、资产规模和上市情况等来看,本次问卷涉及样本比较广泛,调查结论应该具备较好的代表性。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除第一部分有关企业基本情况的问题外,调查问卷主体有三部分内容,分别为“被调查者对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基本看法”、“被调查者所在单位应用所得税会计准则的现状”和“被调查者对未来应用所得税会计准则的看法”。下面分析具体调研结果。

(一)被调查者对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基本看法

为了了解被调查者对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基本看法,本文设计了“被调查者对所得税会计准则总体了解情况”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掌握程度”两大类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有具体的题目与之对应。

1、被调查者对所得税会计准则的总体了解情况

从图1可以看出,有关所得税会计准则总体认知度,62.3%的被调查者选择“不太了解”,有14.7%和3.5%的被调查分别选择“没关注过”和“完全不了解”,仅有19.5%的被调查者选择“比较了解”和“非常了解”,因此从所占百分比结果可看出,绝大多数的被调查者对该项准则的认知程度较低,其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所得税会计准则会计核算方法较为复杂、难懂,另一方面说明所得税会计准则的普及教育程度有待提高。

就被调查者对所得税会计准则改革结果满意度来看(图2),超过六成的被调查者选择“不太满意”,有20.8%的被调查者选择“无所谓”,而“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选择者可谓寥寥,这表明新所得税会计准则的改革结果,并非如预期一般被广大企业会计人员所接受,企业会计从业人员对所得税会计准则的满意度较低,具体原因和影响因素将会在后文详细解析。

2、被调查者对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掌握程度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作为所得税会计准则中规定的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被调查者是否如预计一般能够熟练掌握呢?调查结果(图4)显示,66.3%的被调查者选择“不太理解”,16.2%的被调查者选择“不清楚”,而选择“基本掌握理解”和“熟练掌握理解”的调查者只占13.9%和1.3%,这再次表明尽管此项准则已实行了七年之久,但是广大企业应用者对这种方法并不是很认可,且不能熟练掌握。这种方法执行力度与预期相去甚远,其深层次原因一方面在于该种方法比较晦涩、不易操作与理解;另一方面在于资产负债表法与之前的应付税款法差异太大,即会计准则设计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还有一种可能性在于我国这片独特的会计土壤并不适于该方法的应用。

为了进一步验证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在我国是否具备相应的环境和条件,本文设计了两个对应题目,据图5的统计结果可知,绝大多数的被调查者认为,我国并不具备使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环境和条件。此外,图6报告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我国在执行新所得税会计准则时存在差距的原因,被调查者认为“财务人员素质”是造成差距的首要原因,“所得税会计理论发展程度”与“市场的完善和活跃度”次之,分别占有19.4%和19.0%的比例,同时“相关监管环境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也是我国执行所得税会计准则与国际环境相比的差距原因,占有17.6%,“税法等相关法律的完善程度”和“企业组织结构和制度的规范化”的选项结果分布较低,分别占有12.5%与11.4%。由此可见,执行所得税会计准则,并使之被企业会计从业人员认可和广泛使用,需要一定环境条件作为保证,只有对基础的环境设施条件进行改善,才能使准则的执行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二)被调查企业执行所得税会计准则的现状

自“安然事件”爆发之后,SEC在其公布的针对性报告中指出:“资产负债观为经济实质提供了最有力的描述,从而成为准则制定过程中最合适的基础。”就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发展现状来看,FASB和IASB正在不遗余力地推广和在准则制定中贯彻资产负债观。我国也紧随国际会计准则变革的步伐,在新准则制定中同样采用了资产负债观,并以所得税会计准则作为其中的典型和范例。但是该项准则在实务操作中运用情况怎样呢?对此本文有必要仔细了解其在企业中具体的应用状况。

1、被调查者对所得税会计准则易用性的认知度

正如罗伯特·卡普兰教授所持观点一样,“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虽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但完全颠覆之前的核算方法,缺乏企业实践,难逃“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境地。调查结果(图7)也恰恰印证了上述观点,有60.3%和15.2%的被调查者分别认为,在其所在的企业中“不太容易”和“非常不容易”理解与执行新所得税会计准则,换言之即有接近七成的被调查者认为,新所得税会计准则在实务操作中不易理解与执行。只有不到10%的被调查者认为新所得税会计准则“非常容易”和“比较容易”理解与执行,所得税会计准则在实务操作中的易用性受到质疑。

2、被调查者对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

对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差异处理所采用的会计核算方法,将直观地体现会计准则制定理念。如图8所示,若只能采用一种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有27.8%的被调查者选择“利润表债务法”,27.3%的被调查者选择“资产负债表债务法”,25.6%的被调查者选择“应付税款法”。如果把除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以外的其他所有方法归为收入费用观的应用,可知有64.3%的被调查者依旧倾向于收入费用观,这与新准则制定所依据的资产负债观相悖。

为了进一步了解企业资产规模、上市与否两项因素,是否影响企业对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选择的偏好程度,本文在此对其做深入分析。

如图9所示,公司上市与否与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有很大的关系。虽整体被调查者倾向于选择“利润表债务法”,但如若把公司上市与否作为一个影响因素进一步剖析,可知12家上市公司选择“资产负债表法”,101家非上市公司选择“利润表债务法”,这与2006年2月15日的新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体系不无关系。由于《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明确规定了公司应当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所得税会计的核算,而新准则要求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执行,其他企业鼓励执行,因此大多数的上市公司倾向于“资产负债表法”,而非上市公司则选择“利润表债务法”;然而,由于截止到2013年陕西省内一共有39家上市公司,而本文的调查对象中有37家上市公司,也就是说仅有32.4%的上市公司倾向选择“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即大多数的上市公司虽依照规定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但是公司的会计核算人员却更倾向于选择其他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

企业的资产规模也与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显著相关,按照资产规模大小,可将被调查企业划为大企业和中小企业5两档。根据统计结果(图10),30.4%的大企业选择“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而29.1%的中小企业则选择了更简单明了的“应付税款法”,表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使用具有极强的限制性,只有大企业才可为其提供必备的条件与环境。

3、被调查企业执行所得税会计准则所遇障碍

如图11所示,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在执行所得税会计准则中均遇到了障碍,其中大企业所遇障碍主要为“运用现行所得税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核算的簿记成本大于收益”,其次为“对所得税会计准则本身不理解”与“财务人员素质难以满足要求”,最后为“相关软硬件设施不配套”;而中小企业在执行所得税会计准则时,遇到最多的障碍为“对所得税会计准则本身不理解”,其次为“财务人员素质难以满足要求”。统计结果表明,新所得税会计准则较之旧准则,显然无论核算方法还是制定理念均有很大的跨越,从而对准则理解的准确度和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成为大小企业执行准则中所共同遇到的较大障碍。

4、被调查企业中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差异事项

据调查结果显示,395家公司中有364家公司存在永久性差异,占比为92.2%,还有31家企业表示对此没有关注过。基本上所有被调查企业均存在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这说明被调查企业大多都执行了所得税会计准则,即采用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因而也间接佐证了本文研究的可信性与代表性,然前文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实际上对所得税会计准则仍处于大多不了解的情况,这两者相矛盾的结果令人深思,所得税会计准则虽得到广泛执行,但准则使用者对其中原理的理解和对准则本身的认可度却无法与使用情况相匹配。

根据调查结果,递延所得税资产包括的项目为:税前弥补亏损(39.2%)、资产减值准备(29.4%)、预计负债(25.7%)、其他(5.7%);递延所得税负债包括的项目有:固定资产累计折旧(22.9%)、非同一控制企业合并取得的可辨认资产账面价值(公允价值)大于计税基础(20.2%)、交易性金融资产等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14.7%)、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评估增值(14.7%)、其他(12.3%)、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10.3%)、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5%)。

新所得税会计准则从资产负债观出发,仅规定了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和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即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对于永久性差异却只字未提,然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第33号《所得税会计》征求意见稿与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第11号意见书(APBNo.11)均对“永久性差异”作出了解释和说明。显然根据调查结果,绝大多数企业存在的是永久性差异,暂时性差异只占很小的比例,然而准则却花费大量的笔墨用较为复杂的会计核算方法处理实务中占企业内部很小比例的差异,这样不符合成本收益原则;此外,在会计实务的操作方面会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长期挂账的现象,尤其是递延所得税资产项目大多产生于资产减值准备,若资产不出售,递延所得税资产便无法转回。

5、所得税会计准则应用产生的经济后果

财政部会计司的2008年、2009年、2010年我国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情况分析报告中均指出,这三年来企业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得到了持续平稳有效实施。然而实际调查结果却显示(图12),就新所得税会计准则对企业盈利结果的影响度而言,50.4%的被调查者认为其所在企业盈利有所提高,39.5%的被调查者认为所在企业的盈利结果有所降低,约有8.4%的被调查者认为没什么变化,这说明实施新所得税会计准则后,可能加大了盈余管理的空间,此观点需要实证研究进一步的检验与证实。

同时,新所得税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体系原有的运作方式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也是本次调点之一。其中,有67.1%的被调查者认为,新所得税会计准则增加了财务工作的复杂程度,仅有3.8%的被调查者认为,新所得税会计准则降低了财务工作的复杂程度(图13)。此外,从图14可以看出,47.6%的被调查者觉得新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实施,加大了会计与税法之间的核算差异,这为企业提供了操纵盈余、节约税收成本的可能性,从而有可能带来会计信息的扭曲和会计舞弊事件的频发。

(三)被调查者对未来应用所得税会计准则的看法

分析了我国企业应用所得税会计准则方面的情况之后,有必要进一步了解实务界对我国所得税会计准则应用前景的看法。总体来看,50.6%的被调查者认为所得税会计准则会一直被采用,但具体的核算方法会改革,26.1%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说不准”。这个数据表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已得到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一定认可,然而在具体的实务操作中,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的应用却遇见一些困难。所得税会计准则未来发展方向将会有怎样的变化?分别有64.6%和17.2%的被调查者认为,我国现行所得税会计准则“较为有必要”和“非常有必要”进行修改,仅有6.3%的被调查者觉得并无修改需要。由此可看出,所得税会计准则在我国未来的应用中,应不断修改、完善,以提高其对实务工作指引与规范的效用。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基于以上调查问卷研究,本文初步得出以下结论及建议:

(一)有关所得税会计准则应用总体认识方面

1、会计准则制定理念与现实不符

目前,世界存在两种会计准则制定理念: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选择依据前者制定,即基于资产和负债的变动来计量收益,突出资产负债表的基础性地位。然而现实是大多数的被调查者认为,在企业中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处于核心地位,且各利益主体均十分重视利润指标。从监管方来看,公司上市、停、退市等市场监管行为,均以盈利为主要指标;从投资方来看,对一个公司投资的意愿也仅停留在盈利考察为主;从管理层来看,其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设计,均建立在公司盈利增长的前提下。这些实务结果与准则制定的理念相悖,如何协调该矛盾将是未来所得税会计准则改革的应有之义。

2、所得税会计准则的执行力度应加强

我国金融市场已全面开放,并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了实质性趋同,且于2010年4月2日,我国财政部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以及自2010年起香港市场直接接受H股公司采用内地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财政部这些举措无不加强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的趋同,但是这种一味的“走出去”、“趋同”与我国现实之间却存在着巨大矛盾。上述反馈结果,均凸显了目前所得税会计准则在执行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大多数被调查者对所得税会计准则并不了解,对准则的改革结果也不甚满意,且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该项准则不易执行,新所得税会计准则增加了财务工作的复杂程度,对企业财务体系原有的运作方式带来了冲击。因而,未来则应加强所得税会计准则的执行力度与普及度。

(二)有关所得税会计准则应用的具体认识方面

1、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应用逻辑需反思

自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CAP)第43号会计研究公报,将企业所得税分摊付诸于实施以来,有关所得税分摊及其余额的讨论不绝于耳。尤其是现今我国会计准则中回避了永久性差异,提出了暂时性差异,从操作层面如何执行暂时性差异跨期摊配的问题成为本次研究的重要对象。

通过调研,可知资产减值准备是形成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最主要来源,由于受制于资产减值准备准则中“已计提的绝大部分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不允许转回”等规定,导致很多资产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时借方余额发生,而只有资产处置时才会从贷方转出,这些均使得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可能长期挂账、抵消无望。此外,包括本文在内的大量经验证据也表明了递延税款科目确实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加(Poterba、Rao和Seidman,2011;Laux,2013)。具体举例如下,通过查阅西安达刚路面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年度报告,可知该公司在2010年度,递延所得税资产为543591.58元,完全由资产减值准备组成;2011年度,递延所得税资产为873841.42元,同样也是由资产减值准备构成;2012年度,递延所得税资产为1023468.77元,也由资产减值准备形成。以上数据表明,该公司的递延所得税资产逐年呈递增态势,由于资产存在的周期过长,只能在资产处置时才能完全转出资产减值准备的数额,递延所得税原有摊配暂时性差异的初衷得到质疑。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据调查结果显示,造成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主要项目为资产减值损失,而资产减值损失项目中所占比例较大的为坏账准备、存货减值准备,这两个项目分别为应收账款与存货的备抵账户,在资产负债表中它们属于流动性资产,然而递延所得税资产在我国资产负债表中被划分为非流动性资产,两者的不一致发人深省,如何对递延所得税的披露与列报也应成为未来改革的重要内容。

2、我国尚不具备大范围使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条件

从理论角度,IAS12与SFAS19均规定只能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费用,旨在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资产和负债未来将为企业带来的实际现金流。可是这种将经济学收益概念引入会计准则的做法,增加了对未来不确定性的估计,彻底颠覆了传统会计对历史、确定性计量的行为,能否真实反映企业实际经营状况有待商榷;同时这种国际前沿的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本身也存在一些理论缺陷,比如ASB(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就不认同暂时性差异的前提假设,即资产的账面价值表示了资产将产生的最少的现金流量。此外,一些暂时性差异往往在旧差异转回时又产生新的差异,两者抵消的结果使得差异的转回遥遥无期,并且把所有暂时性差异的纳税影响确认为资产和负债也不是很合理。

从应用角度,据调查结果可知,大多数的被调查者并不理解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且被调查的绝大部分企业存在永久性差异,然而所得税会计准则对其却置若罔闻,事实上永久性差异仍是造成税会差异的主要因素,不能因其没有在资产负债表中体现,而简单地认为它不存在,所以现如今所得税会计准则对它的处理很值得深思;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我国执行所得税会计准则在环境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在对准则的理解程度、财务人员素质两个方面比较欠缺。这说明为了使所得税会计准则发挥其应有的效用,宏观层面(如准则的理论发展、市场发育)和微观层面(如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素质提升、企业组织结构规范化)均应着重关注,并不断修正、完善、提高。

(三)探索未来所得税会计准则的改革方向

目前,我国是“税会分离”的模式,其执行成本远远大于可能带来的效益,而本次调查结果也同样证明了该观点。本文认为,正是这种税法与企业所得税会计准则规定的不一致,使得企业会计人员增加了纳税申报工作的成本,同时也使得企业的管理者有极强的动机粉饰报表,扩大报表中递延所得税资产项目,少列报甚至不列报递延所得税负债项目。

篇4

关键词: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完善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8-0120-01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出现了迫切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企业如何在当今复杂的经济环境以及现代高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当中,进行有效的建立与之相互适应的内部会计控制,这个问题的出现是当前所有企业都急需迫切希望尽快解决的问题之一。基于此背景,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国当前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现状如何并探讨其完善的必要性。

一、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现状

目前我国的有效体制暂时还是处于一种新旧体制转换的过程,经济环境相对较为复杂,社会当中一些单位,其中包括某些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环节都出现了薄弱和管理松弛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发生也逐渐的对外暴露。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企业在其自身的内部控制方面的现状是非常的不理想的,笔者经过分析总结认为,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

(一)企业管理层对会计内部控制的认识不足

企业的管理层人员,由于受到教育的背景以及专业和见识等诸多方面的影响限制,对于会计控制的认识有着明显的不足,企业会计在现实中的工作任务也没有得到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对于会计控制通常只是简单的认为是一种成本控制以及内部资产安全性控制,对于具体的会计控制工作则强调灵活性而不注重规章程序处理,强调领导中心论,甚至为了谋取个人或企业集体利益而无视会计法律法规,弄虚作假、篡改账目,严重损害了会计制度的刚性和严肃性。

(二)会计岗位职责分工不清

确保企业内部控制有效进行的基础是针对程序和明确的职责权限需要科学合理,然而目前很多企业各个岗位在执行内部控制的过程当中,会计工作人员对于自身职责往往无法辨认的清楚,在具体的工作当中不能够有效的履行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在会计准则当中所规定的内部牵制制度,也无法发挥出应当具有的作用以及功效,而且甚至有部分单位,在内部控制方面直接由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代替,这样就直接的导致工作当中正常的审批,只是简单的流于表面的形式,而没有起到实际作用,导致管理层人员以及的严重恶劣现象在企业管理过程当中不断出现,导致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流失。

(三)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

随机社会当中经济市场不断的发展变化,会计基础工作以及会计核算等方面的问题在实际工作当中不断的出现,会计基础工作没有一定的规范性,而且会计核算的数据以及内容不具备真实性等,这些现象的出现严重造成了当前企业当中的会计信息失真情况日益严重。我国在部分企业当中,凭证和票据管理制度都不是非常的完善,会计凭证的填制缺乏有效的原始凭证,在无形中就导致了会计人员填写虚假凭证、会计账簿设置混乱等现象,对于企业会计信息而言,则严重的失去真实性。

(四)流动资产管理环节上存在漏洞

企业流动资产主要分布在现金、库存物资和往来账目等环节,这也是内控控制最容易失控的环节。比如有的出纳员开具只有自己签名、与营业员的交款数额不一致的收据交会计做账,部分现金截留;有的出纳自行签发现金支票去银行提款,伺机贪污等。这些都是在管钱、管账等内部控制岗位上出现的违纪行为,也表现了在流动资产上面企业单位管理环节上的疏漏。

二、会计内部控制完善的必要性

在面临市场全球化和竞争日趋激烈的经营环境下,随着企业组织规模化、集团化和资本市场的社会化、大众化,企业管理水平亟待提高。会计控制作为企业控制的核心,对于企业的生产、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当前我国建立了一系列内部会计控制的政策法规,企业也结合自身的情况建立一系列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科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会计内部控制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特别是在当前内部会计控制出现了上述问题之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必须要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一)完善内部会计控制有利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企业本身在其内部进行有效的会计控制,针对会计行为规范化和真实性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还会使得公允的信息产生成为可能,那么针对企业当中的管理人员而言,对于经营者受托下来的责任完成情况就可以有效的做出正确有效的评价,对于人员的偷懒情况以及缺乏一定的责任心情况,也可以得以有效的减少,这样能够有效的减少降低成本。

(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内部会计控制旨在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保护企业的资产安全。内部会计控制的提出使得会计信息的范围和源头的重要性更加突出。经济业务活动的虚拟和伪造形成了会计源头信息的失真。

财政部抽查年度会计质量时发现,被审查的单位资产和利润失真度有较明显的下降,假凭证、假表、假评估等问题仍然不容忽视。而这些都是由于会计信息源头失真造成的,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在源头上可以有效防止账目的失真。

(三)完善内部会计控制有利于预防重大审计失败

重大审计失败的常见原因,包括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失效或高管人员逾越内部控制、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协同舞弊以及职业怀疑等。现代审计方式主要是制度基础审计,正是基于有效内部控制可以减少财务报告舞弊这一前提之上。这种审计方法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为审计基础,以此决定抽样的规模和重点。其理论依据就是抽样的重点和规模与内部控制健全与否有着一定的联系,内部控制差的地方,出现错误和舞弊的概率就大,因而需要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就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经济市场当中的竞争趋势尤为激烈,那么企业想要在社会当中进行更好的发展,只有不断的将自身内部管理水平进一步的给以有效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核心是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企业为了能够有效的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全面有力的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性,以及企业资产运行当中能够得到相对必要性的保障,在后期的发展当中需要我们企业自身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身有利条件在今后的发展过程当中进一步进行必要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韩洪涛.对建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思考[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篇5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现代会计人才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多,对会计人才的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研究我国会计教育现状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探讨了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

关键词:

会计教育;会计教育研究;现状;对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现代经济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作为支撑,会计行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随之不断提高,会计人才的培养也越发受到重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传统的会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加快对我国会计教育改革与创新的研究,对于培养现代化会计专业人才,服务经济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现阶段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现状和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对新形势下的会计教育发展路径提出了几点策略。

1我国会计教育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1.1会计教育环境差

目前我国虽然已经意识到会计教育和会计人才培养对我国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但是从当前会计教育现状来看,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会计教育环境相对较差。一方面,我国会计教育分布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专科教育等多个教育体系当中,但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教学形式陈旧,师资力量短缺。近年来,我国虽然大力倡导教育体制改革,但是从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需要一个较长的过渡期,会计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相对复杂的工程,会计内容多且复杂,包括财务会计、审计、会计电算化、会计职业道德等多个方面,很多学校的会计专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单一的考核方式,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于学生会计专业技能的提高。此外,会计教育环境差还体现在国家和学校没有为会计专业学生提供实践学习所必须的设施和条件,现有师资的学历和能力水平也不能满足职业技能型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师缺乏对会计教育的专业化研究和解读,导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目标不明确,教育效果差。

1.2会计人才培养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我国融入了大量的跨国公司,并且开始开展本土化经营,这就使得我国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熟悉世界贸易规则的、实践技能型的金融、贸易、会计等方面的人才,会计行业在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逐步提升。在这一关键时期,加强对会计教育的改革和研究十分迫切。目前,我国会计教育面临的另一个关键问题在开展会计人才培养时缺乏与社会实际的联系,很多学校都没有对会计教育行业发展现状进行深入研究,也没有详细调查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现状,导致现有会计教育体系下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难以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普遍存在重视专业知识教学,忽视职业技能培养的问题,导致我国会计教育行业发展停滞不前。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我国会计教育行业必须加大力度进行深化改革,以期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化会计人才。

2改进当前会计教育现状的对策

2.1完善会计教育学科体系

要想切实推进我国会计教育行业改革,深化会计人才培养对现代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我国必须不断完善会计教育学科体系,根据实际情况优化会计课程体系建设。首先,作为培养现代化会计人才的职业院校,必须要摆脱行业和部门的限制,充分了解企业和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能力要求,进而有计划地设置会计专业教学目标,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合理安排,在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的同时,还要实现会计学科与社会需求的对接,使得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满足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其次,学校要在现有会计体系当中加入学生就业相关的指导和技能学习,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会计就业信息和发展前景,进而明确学习目标,在学科体系的指导下自主学习,掌握从事会计工作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完善会计课程设置,实现学科之间的有效联系,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进而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现代化会计人才。

2.2加强会计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提升我国会计教育行业的发展水平,深化会计教育改革,我国必须加强会计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重点加强对会计教师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实践技能、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从根本上提高会计教育资源的整体水平。首先,学校要加强对高水平、高资历会计专业教师的引进,不仅要掌握现代教育技能,还要充分了解会计教育行业发展现状,具备较高的会计实践技能,进而在开展会计教学时就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其次,学校还要对现有教师进行教育培训,强化校企合作,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参与岗位实践;还可以聘请企业会计岗位的专业工作人员来校担任教师,从而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实践技能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此外,学校还要定期组织会计专业教师开展教育研讨会,深入探究当前会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进而促进我国会计教育行业的创新发展。

2.3强化会计实践教学

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会计人才必须具备会计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因此这就需要现代会计教育改革过程中强化实践教学。首先,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为会计专业学生提供参与会计岗位实践的环境和机会,让学生在实际岗位工作中熟悉会计软件系统的操作,提高实践水平。其次,教师还要建立会计校内实训基地,在现有课程体系当中加入会计实训课程,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与会计实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强化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要。

3总结

综上,我国当前会计教育行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对会计教育研究的也不够深入,会计教育环境相对较差,不利于现代化会计人才的培养。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必须加大会计教育改革力度,不断完善会计教育学科体系,加强会计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还要重视会计实践教学,从而实现会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对接。

作者:汪艳 单位:秦皇岛市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朱静.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现状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4(10):447.

篇6

【关键词】 地方注协; 会计师事务所; 做大做强

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经济发展和助推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中注协了《关于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的意见》和《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指南》,标志着注册会计师行业在深入实施行业人才战略、准则国际趋同战略的基础上,全面启动了行业发展的第三大战略――做大做强战略。这是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恢复发展20多年来,面临的又一次重要的发展契机。虽然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主要依靠其自身力量,但行业协会的帮助、指导、协调和服务也是不可或缺的外部保障因素。推动行业做大做强,是注册会计师协会责无旁贷的光荣使命。

一、黑龙江省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现状

(一)会计师事务所数量多、规模小、竞争力弱

至2008年底,全省会计师事务所多达280多家(含外省事务所的分所),注册会计师2 400多名,平均每个事务所不到10名注册会计师。从黑龙江省注协公布的2007年度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30家信息看,事务所注册会计师人数规模最大的也仅有56名注册会计师,注册会计师人数在50名以上的事务所仅有2家,占6.67%;注册会计师人数在20-40名的事务所仅有4家,占13.33%,其余各所人数均在20人以下。另外,黑龙江省2007年度收入排名第一的事务所,其收入也仅有1 128万元,只占全国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100名排行榜中最后一位(重庆康华,2 208万元)的50%。自有综合排名以来,全省没有一家会计师事务所进入中注协公布的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100名排行榜。显然,如此众多的事务所,已经造成了省内审计市场的饱和,同时还面临着外省事务所的强大竞争,各事务所之间通过压价等不正当手段获取业务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扰乱了审计市场的正常秩序,影响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职业形象。

(二)会计师事务所人才匮乏

首先是高端人才的极度缺乏:中注协首批30名行业领军人才中,没有黑龙江省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全省注册会计师中有硕士学历的只占总人数的3.08%,有博士学位的占0.12%,本科以下学历的占59.58%。其次,会计师事务所人员结构老化,青黄不接现象严重。全省50岁以上的注册会计师占总人数的40.43%(大部分是其他企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而30岁以下的仅占2.08%。会计师事务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企业,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是其发展的根本,人才的合理年龄结构是其不断更新知识、开拓创新的保障。黑龙江省会计师事务所目前的人才状况已经制约了行业的发展,如省内事务所的执业范围单一,大部分事务所的业务都局限在审计、验资和资产评估等传统业务方面,而属于拓展业务的管理咨询等业务所占比重很小,近三年全省事务所的审计、验资、资产评估业务收入都占到了总收入的90%以上。

(三)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机制不完善

内部治理机制不完善不仅会影响到事务所的正常运转和稳步发展,还会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事务所质量控制制度的失控,削弱执业风险控制能力,增大执业失败的可能,严重影响执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服务质量。目前,省内部分事务所(如一些规模较大的所和外省大所的分所)认识到了内部治理对于事务所发展的重要性,尝试建立了初步的决策机制并制定了一些管理制度,但依旧存在机制不够完善和科学、制度执行不到位等问题;而大部分小型事务所,股权比较集中,事务所的决策权基本掌握在事务所负责人手中,他们或认为没有必要考虑内部治理机制问题,或不具备进行相关制度建设的知识和能力;再有事务所严峻的生存状况,也使这些事务所的决策层无暇顾及内部治理机制的建设。当事务所发展到一定规模,内部治理薄弱所导致的后果就会凸显。2000年左右,黑龙江省已拥有3―4家具有独立执行证券相关业务、初具规模并具有良好声誉的事务所,但是,由于股权分配、员工激励、利益分配等内部治理机制的缺失或无效,使这些事务所几乎在一夕之间业务、人员纷纷流失,消失在了中国会计师事务所的第一次合并浪潮中。自此,黑龙江省再没有具有独立执行证券相关业务资格的事务所。

(四)会计师事务所安于现状,缺乏发展的意愿和明确的目标

事务所和其他企业一样,发展与否与决策层有着直接的关系。而黑龙江省大部分事务所的领导要么安于现状,只顾眼前利益,没有勇气和胆魄去发展;要么即使有发展的意愿却受自身能力的制约,无力用现代的管理理念领导事务所和进行市场的培育与开发,面对高端客户、高端业务被省外所瓜分也只能忍气吞声,无可奈何。截至2008年底,黑龙江省共有26家上市公司,其中只有5―6家的年报是由本省事务所(均是外省事务所的分所)审计的,其余业务都被国际“四大”所和外省事务所瓜分。

(五)来自外部执业环境的压力

部分政府职能部门思想观念陈旧、职能僵化,对注册会计师行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了解行业的发展变化,不信任本土事务所,对事务所行政干预过多,监管方式落后,而利于行业发展的政策却迟迟不出台。如黑龙江省注册会计师行业所执行的收费制度仍然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这种收费标准已不能适应行业的发展,即使这样,有些地区政府部门还以各种方式强令会计师事务所降低收费标准,否则不能入围从事相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业务。而对于注册会计师行业要求修订收费标准的要求,却迟迟得不到相关部门的响应。众所周知,过低的收费最终只会导致审计质量的下降。

二、充分发挥黑龙江省注协在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中的作用

实践证明,在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壮大的历程中,协会始终是推动行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事务所的做大做强作为行业发展的又一项重大战略,它的实施和推进,需要每家事务所的不懈努力,同时协会的统筹规划、密切指导、沟通协调也必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根据本省事务所的发展现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做大做强目标,采取具体措施保障目标得以实现

根据中注协制定的5至10年内事务所发展的目标,黑龙江省制定了《关于推动我省会计师事务所规范发展实施意见》。《意见》提出了全省会计师事务所规范发展的总体目标,用5至10年时间,发展培育3至5家具有一定规模和良好信誉,能够为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提供综合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在此基础上,发展培育1至2家年业务收入2 000万元以上、能够与国际所合作的、提供跨国经营综合服务的国际化会计师事务所。该目标是与黑龙江省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现状相符合的,同时也是一个需要付出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首先省注协应利用培训班、期刊、事务所内部学习等多种方式宣传事务所做大做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具体目标,使全省注册会计师尤其是事务所的领导层了解:首先,做大做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注册会计师行业建设的客观要求,是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面对国内外同行的激烈竞争,事务所不进则退,从而使事务所自发地参与到做大做强中来;其次帮助事务所找准自己在行业中的定位,因而能够制定出自身的发展目标;最后,制定长效机制,密切关注事务所在做大做强中所遇到的问题,随时提供帮助和指导。

(二)贯彻落实行业人才培养“三十条”,制定有本省特色的人才培养机制,为事务所做大做强提供人才支撑

1.建立黑龙江省的行业领军人才培养制度。行业领军人才对行业的发展起着“带头羊”的作用,能够引领行业的发展。针对黑龙江省高端人才匮乏的现状,省注协应建立省级行业领军人才培养制度,并设立专门的培养基金。在全省范围内选拔优秀人才,通过举办培训班、参加国内外的交流学习、举办学术研讨会等方式加以培养,并鼓励其中的拔尖人才参与中注协的领军人才选拔。

2.健全和完善继续教育制度,普遍提高本省注册会计师的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少数精英人才的培养固然重要,但整个注册会计师群体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的提高才是行业发展的根本。省注协应在现有继续教育制度的基础上,努力开发网上教学、教学资源下载后自学等多种更加灵活的后续教育模式,并根据行业业务发展和实务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更新培训内容,加强培训师资的水平及资格考核,以增强后续教育的效果。此外,为鼓励注册会计师通过在职攻读学历(学位)、考取其他相关执业资格证书等自发学习方式提高自身素质,注协应制定政策允许将其按一定方法折合为参加后续教育的课时。

3.充分利用本省丰富的高校资源,吸引优秀新生力量加入到本省的注册会计师行业,为行业储备后备人才。具体措施:(1)注协牵头与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选拔行业知名人士到学校讲座和让有能力的事务所承担高校部分相关专业学生的实习任务等方式,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更契合行业的需求。(2)改变事务所现有人才招聘主要靠熟人推荐、个别招聘的方式,注协可组织全省会计师事务所以团体的形式到各高校开宣介会和招聘会,以增强影响力,扩大人才选择面,择优录用人才。

(三)健全的事务所内部决策和管理机制,能够提高事务所风险管理和质量控制能力,是事务所做大做强的内生力量,省注协应指导和监督事务所内部治理机制的建设和执行

事务所的内部治理包括质量控制、风险管理、内部制衡、薪酬分配、市场开发和战略实施等多方面的内容。完善事务所的内部治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事务所决策层的素质和能力也有很高的要求。针对目前黑龙江省事务所内部治理的现状,省注协在指导、监督事务所内部治理机制的建设和执行时,应避免激进和“一刀切”的方式。对于有一定治理基础、具备能力按照中注协《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指南》加强和完善内部治理的事务所,省注协只需对其内部治理状况进行评价和监督即可。对于内部治理基础薄弱、规模小、主要负责人缺乏相应管理知识的事务所,注协需要做更多的工作。首先要加强对事务所主要负责人的培训和教育,使其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其次应针对小规模事务所的特点,在不违背《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指南》精神的前提下,省注协牵头组织研究制定小规模事务所内部治理相关文件范本和内部治理制度体系,以增强内部治理相关政策的可执行性和保证其切实发挥效用;最后,建立相应的评价与监督检查机制,以保证事务所的制定章程和决策、管理制度一贯得到执行。

(四)协调内、外部关系,改善执业环境

注协应代表行业积极与地方政府各部门进行沟通与协调,宣传行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已作出的和能够作出的贡献,以及行业自恢复发展以来取得的巨大进步和面临的困难,从而增进了解,争取支持,扩大行业影响力,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如进一步落实《公司法》、《证券法》、《破产法》等法定审计制度;呼吁政府建立更加公开、公平、开放的市场体系,为本省注册会计师行业业务拓展提供平等竞争机会;与工商、税务、物价等部门沟通,推动行业收费制度、税收制度等的建设。

(五)继续完善行业诚信建设和质量检查制度,促进行业优胜劣汰机制的形成

1.近年来,注协已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事务所诚信和执业质量的制度,如诚信举报、同业复核、专项检查等,今后要继续完善和有效执行这些制度,重要的是,对于不按执业准则要求执业的事务所要坚决予以处罚,决不姑息。

2.由于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专业性,使普通社会公众很难自主判断事务所执业质量的高低,在选择事务所时比较盲目,从而市场短期内难以自然形成事务所的优胜劣汰。协会应在对事务所诚信和执业质量检查的基础上,加大宣传力度,增强诚信曝光台、事务所综合实力排行榜等的影响力,让社会了解事务所在服务水平上的差异,促进行业的优胜劣汰,使不诚信、执业质量差的事务所自动淘汰出局或被其他事务所吞并,而讲诚信、执业质量好的事务所将逐步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 王军.推动注册会计师行业做大做强[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7.10.

[2] 齐兴利、袁秋虹.借助政府力量推动江苏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7.

篇7

关键词:电力行业;会计监管;电力监管;监管问题

前言

随着世界经济蓬勃发展,各行各业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壮大。现今市场经济中会计监管在相关产业链条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而我国的相应法规制度尚不完善。如何确保会计监管的真实高效,减少因会计数据失真造成的危害是我国电力行业中会计监管工作的重点。

一、会计监管在我国电力行业监管中出现的问题

现今阶段,我国电力行业中各企业的工作中常常遇到问题,问责不明。各部门互相推诿,以至于加大了对电力企业的管理控制工作难度。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电力行业中部门之间信息闭塞,一概只向管理人员说话。而员工的信息获取有限,从而导致工作热情低迷,无法在内心对企业形成信任依赖共同进步的思想情感。只有电力企业的管理控制人员科学有效的传达企业信息,加强各部门间的交流协作,才能让企业员工将个人与企业划分为一个整体,从而促进企业的进步发展。电力企业中会计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管理层并没有就企业发展迅速的现状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相关培训。致使会计人员在工作中知识技能受限,不能很好的完成工作任务,对企业的成本及运营数据等的监管不存在实际意义。其中,电力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监管不当是主要问题。我国对会计从业者的相关法律法规尚有不足,造成了一些会计从业人员为了满足一己私欲出现侥幸心理。这种在会计监管过程中可以说是普遍的现象导致了对会计人员的信任缺失。不仅造成了相关企业的名誉受损,更打消了人民群众的投资积极性[1]。会计监管在我国电力行业监管中出现问题,离不开管理人员的失职。企业内部管理规范制度的缺失,是企业会计人员敢于伪造会计数据的重要原因。我过企业的管理系统仍处于学习实践阶段,相关方式方法的缺失,致使对一些部门及管理人员安排不当。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的同时,缺少监督管理造成违反规章制度、损害企业权益的现象屡有发生。例如经常性发生的会计财务人员擅自动用挪用企业钱款、管理人员贪污等违法乱纪行为。这都是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管理人员失当造成的。

二、如何改善会计监管在我国电力行业中的工作现状

(一)加强管理人员对会计监管的重视完善内部环境

针对我国电力行业会计监管工作中,会计数据失真、会计人员个人能力不足综合素质不高以及违规操作的种种现象。企业内部首先要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以及惩处手段。同时提高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对会计监督的重视程度,以期在企业管理监督时,发挥其实际效用[2]。企业良好管理环境的建立有利于贯彻企业文化、强化对企业工作人员的管理。从根本上提高会计监管在我国电力行业中的积极作用。以发达国家电力监管案例举例。欧美及日本等国家关于电力监管存在的问题采取的办法是将电力行业的监管权力上交到国家手中,由国家政府部门进行监督。基于我国现今电力行业的垄断现状,各个电力企业可以各推举一名会计监管人员组建成独立的会计监管机构,从而实现企业内部与外部共同进行会计监管,减少电力行业会计违规操作行为的出现。

(二)加强内部沟通促进各个部门间的交流协作

加强企业内部各部门以及员工间的交流协作,有利于企业信息的传达,确保员工对企业的了解真实深入。企业管理人员可以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构建信息数据的交流平台。有利于管理目标、会计数据的及时传递,更有利于管理人员对员工反馈的及时获取。加强内部沟通促进各个部门间的交流协作,不仅从根本上加强了企业对员工的管理,更有利于会计监管数据的公开公正、及时高效。

(三)规范细化电力企业会计监督人员工作

针对我国电力行业中会计监督问责不明的现象,管理人员应该细致划分每一位会计监督人员的工作,分工明确。这样才能使会计监督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严谨细致、互相监督,真实高效的反馈企业会计数据,加速会计监督目标的实现。而这需要企业内部在选取会计监督人员前充分考察其个人信息的真实程度,以及个人专业能力素养是否能够支撑日常工作的完成。同时在企业日常管理过程中,严格规范企业会计监督人员的行为,严禁管理人员为个人利益在工作中进行相关数据的违规操作。只有将责任细化到每一个人,问责明确[3]。才能达到提高会计监管在我国电力行业中监管效果的目的。

(四)强调电力企业中总会计师存在的重要性

我国电力行业中大多电力企业都为国有电力企业,在会计部门职位设定中都有设立企业总会计师,想要改善我国电力企业会计监管工作中的不足,电力企业可以从突出电力企业中总会计的重要作用入手。企业的总会计师负责电力企业内部财务状况,属于领导阶层,只服从于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我国电力行业中各个企业应该立足企业内部会计监管现状,保证总会计师能够充分行使职能,对电力企业中的会计工作进行专业监督及规范。在企业内部高层会议中,要邀请总会计师进行参与决策,从根本上提高企业总会计师的管理地位。同时电力企业主要负责人,要对总会计师的个人诚信品格进行充分考察,使其能够在日常工作中,权责分明、严格有度。不仅能管理者负责,更能对整个电力企业及社会负责。

三、结语

想要提高我国电力行业中会计监管的实际效用,离不开广大企业管理人员以及会计监管人员长期的实践探索,过程是曲折的,结果是喜人的。只有行之有效的进行电力行业会计监管,才能保证电力企业成本及会计数据的真实透明。提升了国民信任、行业信誉的同时,促进电力行业的发展前进,使其能更好的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亓红红.关于我国电力行业社会责任会计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总会计师,2009,04:104-105.

[2]邓刘欢.电力会计监管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4,21:115-116.

篇8

关键词:公司治理 会计制度改革 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为更好的服务于市场经济的建设,实现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制度趋同,或者说是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会计制度不断进行改革,尤其是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基本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制度的趋同,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分析,当前的我国企业改革中还存在这一些问题,为此本文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 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由计划经济转变到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以及为了使会计制度能更好的服务于经济的发展,我国不断对会计制度进行改革,自建国以来对会计制度的改革主要有四次:第一次是,1950—1952年,当时我国还处于计划经济建设时期,会计制度主要借鉴原苏联的模式,高度的集中制下的会计制度;第二次是,1992—1993年,借鉴国际通用的会计准则建立能够完善的服务于市场经济建设的会计准则,与此同时,按照制定的基本会计准则,制定了分行业的大会计制度和分经营方式的三大会计制度,通过这次改革,基本实现了同行业和同经营方式下的财务信息的一致性;第三次是2001年,取消了分行业和经营方式的会计制度的统一,实现了全国财务信息的一致性;第四次是,2006年颁布2007年实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上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二、 从公司治理的角度看当前会计制度改革的问题

(一)当前会计制度的改革并不能适应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现状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这就使得企业经营业务可能会涉及到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经营业务。然而,当前我国的会计准则还要求对于不同规模、不同经营性质的企业设置不同的会计账户,采取不同程序和方法进行会计核算。这就使得,当前的会计准则增加了这些企业的会计核算的工作量。与此同时,还使得不同企业之间会计核算不能取得口径的一致性,进而使得企业之间的财务信息缺乏可比性。

(二)当前的企业会计准则不利于投资者对企业的经营进行有效的监管

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要求下,企业的经营者与所有者的两权分离,企业的所有者主要通过企业的财务信息对企业运营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情况进行评价。但是,一方面企业经营者处于盈利的考虑会将企业的资金投资于不同的行业,而且可能是频繁的在不同行业进行转移;另一个方面,由于不同行业可能会实行不同的会计准则,采取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和程序,这就要求企业所有者需要懂得不同行业下的会计处理的相关知识,这无疑增加了企业所有者对企业财务监督的难度。

(三)当前的会计制度缺乏完善的企业内部核算制度

一般来讲,一个完善的会计制度应该包括很多层次,不仅有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的统一的会计准则和制度,应该还包括企业在国家颁布的有关会计核算要求的基础上,根据企业本身的业务特点制定更详细的会计核算的制度和办法,例如会计核算的基础管理制度和办法、成本核算制度与办法、内部财务成本的分析考核制度及办法等。目前,很多企业只是按照国家统一的制度进行核算,并没有结合自己的特点进行更合理的核算,从而影响到企业公司治理的质量。

(四)当前的会计制度对企业公司治理的监督不够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一些企业为了企业本身的利益而不顾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而在会计处理上尽量按照有利于企业的结果进行处理,具体表现在,一些会计人员,不按照规定进行会计处理,而是按照企业领导的意图进行处理,从而导致了财务信息的不准确性,阻碍了公司治理的质量。

三、 对策

(一)实现各个行业、经营方式的会计制度的一致性

为了解除一些行业的会计信息的不可比性,国家相关部门需要改革以行业会计制度规范会计处理的状况,使得各个行业实行统一的会计处理方式,从而使的不同行业和不同性质的企业所提供的财务信息相互之间具有可比性,进而企业之间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对比相应的企业公司治理的质量,从而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

(二)按照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不断构建更为合理的企业会计制度

一个完善合理的会计制度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然而,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这就要求,会计制度就需要不断的改革,以适应不同阶段的市场发展的需要。但是,会计制度的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同的特征。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而会计制度改革是一种行政行为,并没有内在的规律可循。所以,会计制度的改革应该适应不同阶段的市场。

(三)完善各项资本经营业务的会计处理规范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的规模不断壮大,企业的发展也不再单一化,而是向着多元化和集团化发展,很多企业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资本经营事项,这就要求国家相关部门改掉以前仅仅根据企业常规的经营业务制定有关制度的做法,对各种形式下的资本经营事项都制定出适应的会计处理规范,并纳入统一的准则制度。

(四)继续加快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等同的步伐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进行,我国的经济已经逐渐融入全球的经济,会计制度作为国际性的语言,既然我国的经济要融入整个世界,那么会计制度也必须走向世界。

当前出台的新企业会计准则虽然基本上是现在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但是,在会计制度的效力方面并未得到世界所有国家的承认,为此我们还要继续努力,早日使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完全等同,使其更好的服务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媛媛,梁东.会计信息系统教学的现状和改革构想[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

篇9

关键词:会计服务外包 云会计 中小企业 互联网+

一、“互联网+”含义和特征

在“互联网+”时代,不仅仅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更是将其创新成果汇集运用到各行业最前沿的技术和服务中。互联网作为社会资源配置的大平台,很好地整合了信息、技术、服务等多方位的资源,为提高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以客户需求为实际导向是“互联网+”生产经营模式的主要特点。“互联网+”集中了丰富完全的信息,降低了信息不对称,为各个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巨大的平台和难得的发展机遇。会计行业自然应该也要抓住机遇,主动变革,实现转型,积极发展“互联网+会计服务外包”。

二、会计服务外包发展现状

近年来,代账公司发展较快,特别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等地,记账机构发展势头强劲。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现在的记账公司的规模一般都很小,服务内容也相对单一,一般企业只要求记账公司提供基础的会计核算工作。只有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记账机构将服务对象覆盖到所有行业甚至部分事业单位,服务内容也已经远远超出单纯的记账,延伸到税收筹划、内部审计、财税咨询等服务,有的企业还专门设立了网站提供网上账务在线查询、网上报税等服务。此外,在我们调查的中小企业中,大部分中小企业选择将会计业务外包的原因是企业规模小,缺少相关的财务人员,其次才是认为选择会计服务外包业相关机构能获得更加专业化的服务,实现相关管理成本的节约,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

由此可见,目前我国会计服务外包行业整体呈现上升的发展态势,但各地区,各机构间发展不平衡,仍存在服务表面化,单一化,灵活性不足等问题,会计依旧没有实现其应有的价值。未来的会计服务外包业相关机构应积极拓展,致力于为中小企业提供更精细化,专业化,流程化的财务服务,如税务筹划,顶层设计等,从前端进入,助力企业的健康成长。

三、云计发展现状

近年来受资金、人力等资源的限制及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革命的出现,基于传统财务软件应用模式构建的会计信息系统的缺点日益显现。然由于成本效益原则及自身的能力限制,我国的大批中小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感到力不从心,很多企业纷纷选择将会计业务外包,然而现在的会计服务外包业存在服务表面化,灵活性较低等不足,导致很多中小企业的财务处理混乱,数据价值未得到充分利用。为改变这一现状,各大软件商纷纷针对中小企业的情况开发软件,接连推出了用友NC等集最新互联网技术、移动应用技术、云计算技术为一体的应用系统,希望帮助中小企业改善财务状况,提高数据的处理和利用水平。而未来,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软件服务化、资源虚拟化、系统透明化、多用户低成本共享计算资源的服务模式将愈加成熟。应用云计算技术开发的在线服务平台能够实现在线处理会计信息、按需付费、资源高度共享,使财务外包业务走向专业化、集中化。

尽管云会计具有投资低廉、服务专业、数据处理高效、协同控制力强等优势,前景广阔,但其也存在宣传支持力度不足、信息泄漏风险、国内法律法规不完善等缺陷,目前我国对云会计的了解仍不够充分,云会计行业的发展相对落后。国内云计算平台还处于刚刚起步的初级阶段,基于云计算技术开发的云会计产品自然更是凤毛麟角,并且仍摆脱不了高昂的软硬件设施布置成本,以及后期的财务软件维护成本及专业知识的匮乏带来的麻烦,并未实现真正的在线专业化服务,尚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云会计。

四、会计服务外包业务发展建议

(一)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应注重供应链管理,加强与会计专业化服务公司间的信息共享,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建立起一体化的运作体系。及时完整的信息有利于会计服务外包人员实时掌握企业的真实运营情况,及时发现管理过程中的漏洞与潜在风险,为企业提供有效的建议与专业的控制措施。同时,强化信息沟通能深化双方的合作,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伙伴关系。

(二)政府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为了更好地完善法制建设,搭建适合云会计行业发展的法律环境。建议有关部门从法规层面加强个人信息、数据流转、公共安全等方面的保护,建立相应的法规体系。

2、宣传推广云会计

鉴于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对云会计概念依旧模糊的情况,为促进云会计行业的发展,建议政府出台相应的文件以加强对云会计的宣传,提高公众对云会计的认知。

(三)会计服务外包机构:

1、加强信息安全管理

无论外包机构是选择自己搭建云会计平台,还是使用运营商提供的专业网站,都应该做好信息的外部及内部保密工作,提高访问安全,数据传输安全、存储安全,网络流畅及稳定性,保护客户的商业秘密。

2、积极拓展个性化服务

我国中小企业多达企业总数的99%,各有不同管理模式,若是采用统一的在线服务产品,肯定无法满足各企业的需求。所以,为实现服务的精细化,建议机构可以积极同客户沟通,分析不同客户的需求,通过安装控件等方式来实现个性化服务,助力中小企业更快更好地成长。此外,会计专业化服务机构负责人应对会计外包服务实施质量复核,以发现执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保证服务的质量,使中小企业步入良性循环。

篇10

摘 要 本文就当前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现状展开探讨,通过成因分析制定了强化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科学策略。对提升会计职业道德水平,净化行业环境,真正解决会计道德失范问题,有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会计 职业道德 建设

一、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状况

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进一步拓宽了会计行业渠道,会计从业队伍日益庞大,同时一些会计人员道德标准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并显现出了一些偏差现状问题。虽然我国各行各业在强化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层面作出了一定努力,提升了重视力度,并取得了阶段成效,然而会计造假现象、为了一己私利违法、钻空子、实践财务水平不高的问题仍然普遍存在,给会计行业的持续建设发展造成了制约影响。实践工作中,一些会计人员无法遵守职业操守规范,对相关会计资料进行私自修改、伪造、毁坏,为符合经济标准添置虚假信息,对经济正常秩序则形成了负面影响。一些会计人员面对金钱利益诱惑,无法把握自己,进行单据信息伪造、对正常收入经费不予入账,令国家、企业公有财产被不良挤占及私有化,对集体利益形成了严重损坏影响。面对利益的诱惑,一些会计人员由于缺乏良好的诚信道德素养而以身试法,无法实事求是、严明公正的做好本职工作,而是通过各种掩盖手段铤而走险,久而久之令会计行业面临了诚信危机。同时会计行业人员没有形成良好的法制观念,无法积极主动的参与实践学习,提升自身综合技能素养、专业技术水平,也令其无法恪尽职守,体现出岗位胜任能力水平有限,财务工作水平不高,无法精细化管理、导致账实不符、记账混乱、报表不明确等不良现状问题。

二、引发会计职业道德失范的根本成因

1.会计综合管理系统有失健全性,法律监管机制效能不强

各行业单位在经营建设阶段中,投资方、政府机构以及管理层经常存在利益相冲现象,管理投资人员更注重企业如何获取最大化经济效益,而政府机构则更希望看到价值化资源的科学配置。该类宏观与微观层面的矛盾现象便提升了会计假账的发生机率。同时由于我国没有创建良好健全的会计管理系统,在实践管理层面包含较多死角,加之对会计违规行为惩处管理力度有限,引发了整体社会会计违规人员以较低的违规成本获取可观经济收益的不良风气。由此可见,对会计行业进行科学全面整改、风气整顿、优化会计综合管理系统建设成为首要重任。当前,我国在监督会计管理层面的相关工作机制、法律规范同样存在不一致、不完善现象。相关审计机构、财政部门以及财会税务单位均具有各自的监管标准,形成了信息孤岛、职能分散与监控管理效能不强的局面。即便相关部门按年度实施对财务、会计、物资价格、税收管理的全面核查,专项会计事务单位对报表信息进行综合审计监督,然而在实践执行阶段中的效果、力度均较为有限,没能构建完善的监督控制机制,进一步导致了会计职业道德的失范现象。

2.职业道德培养建设力度不强,会计人员没有形成良好的法治观念

会计职业道德培养建设尤为重要,当前我国由于针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培训教育投入力度有限,造成了行业发展偏差问题。在教育层面没能科学重视会计法制培养、道德建设,仅仅将专业技能知识作为培训重点,没能良好的补充法制道德教学。同时片面注重对从业人员的教育培养,对经营管理人员、监督人员、政府机构领导层及其会计工作人员的培养建设却没能科学重视,进一步影响了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效果。从会计人员自身层面来讲,由于缺乏良好的法治观念意识,令其面对众多利益诱惑无法把持住自己,不能科学秉承实事求是工作原则,在应对违法乱纪行为时,则敷衍了事、避而不见,不能严明规范,甚至还会直接参与违法行为,进行会计造假,漏税偷税,不顾及整体全局利益。通过钻空子、打球、粉饰掩盖等方式应对外界检查监督,导致了失范行为的屡屡发生,对正常经济发展秩序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优化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科学策略

面对会计职业道德失范现象,为整顿行业风气,纠正歪风邪气,应从优化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入手,树立良好的更新整改目标,基于根源因素,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

1.强化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培训教育

为巩固提升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水平,应由强化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培训教育入手,提升会计法治素养与自觉思维意识,进而营造良好的自律工作氛围。为此,应在从业人员入职进岗之前做好培训考核,巩固其职业道德规范意识。用人单位应将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视为人才聘用、就职上岗、晋升提拔的客观条件,严把进人关口。对于不符合入职岗位要求,不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素养的会计人员应不予聘用。通过完善的层级把关与岗前考察培养,令从业人员促进自身专业知识结构的有效更新,进而科学满足单位经营发展需求,实现综合全面提升。另外,应对会计从业人员强化继续教育,针对市场经济环境动态变化特征,促进其知识体系的有效更新,提升道德素养标准,树立法制管理意识。再者应在会计人员职称考评管理中提升职业道德建设考察比率,令会计人员真正意识到职业道德素养建设的科学重要性,进而自觉遵守行业标准规范,提升职业信念,在职业成长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准则与职业精神,把握公正严明、坚守规范的原则,为净化行业环境作出贡献。

2.完善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法律评估系统,提升会计人员队伍综合建设水平

为强化对会计行业的法律约束管理效能,应完善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法律评估系统,科学履行新一轮会计法相关标准,创建牢固、可靠、切实可行的行业法律管理环境。同时应依据我国国情特征、发展实际状况进行法律制度的更新优化、补充完善。对于当前法规体系中责任划分不清晰、处罚管理不科学的款项标准进行全面整改,并补充实际发展中呈现而现行法律规范中没有包含的事项规定,进一步促进会计职业道德法律评估系统的规范化,优化其实践操作效果。对于会计违法行为应通过法律手段进行全力打击,惩治腐败、违法、渎职、贪污、恶意篡改、知情不报等行为,做到严惩不贷,追究相关会计人员法律责任,进而将腐败分子剔除出行业队伍,净化行业环境。对于会计人员队伍,应强化建设管理力度,引入终身学习发展观念,引导会计人员不断丰富实践经验,提升法律意识与道德水平。对于会计工作实践中存在的不良现状问题,相关单位应组织行业队伍开展会计法的科学学习,令他们明晰触犯法律、违规操作所付出的代价,进而对自身实践工作形成良好的约束控制,真正提升实践工作水平。

3.优化监督管理,引入会计岗位定期轮换体制

为构建优质的会计职业道德风气氛围,应科学引入良好的监督管理机制,完善综合管控措施。由源头入手预防会计腐败与违规操作行为的大面积发生。应科学设置针对会计人员从事经济业务的经办监督岗位,同时发挥社会监督力量,优化行业控制监督效果,真正提升会计实践工作整体质量,并科学的引导会计人员全面贯彻落实、科学掌握行业相关国家财政标准与管理规范制度,提升自觉自律意识。另外,应在单位系统内部创建完善的会计监督管理机制,依据实际发展运营状况,通过制度规范约束确保会计信息的全面真实、贴切可靠。机制制定不仅应反映会计工作中的共同属性,同时也要顾及行业发展个性问题,体现良好的实践操作效能与科学针对性。应通过相互制约、内外统筹优化监督管理,有效降低对会计管理政策的筛选范畴,促进各项财务业务、行政管理事项的全面公开透明化,凸显法制化管理效能,接受社会大众、综合舆论的全面联合监督,进而真正实现阳光透明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模式。

再者,相关单位应科学引入会计人员岗位定期轮换体制,遵循会计规范要求标准,强化内部监督控制。应在会计机构体系中创建岗位交换对接、管理清查有效制约监督机制,合理预防腐败违法、贪污行为,提升行业团队人员综合素质水平。令会计人员通过定期轮换,学习更多岗位实践技能,强化综合理论知识掌握与整体能力水平,进而形成积极工作热情,激发创新意识思维,并真正为单位创设出符合实际状况的新点子、新策略。

四、结语

总之,针对我国当前存在的会计职业道德失范现象,我们只有探寻引发行业不良风气、现状问题的根本成因,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才能真正提升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水平,杜绝违法乱纪行为,净化行业环境,令会计人员强化自律、自省、法治意识,进而秉承公正严明、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精神,发挥核心服务价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