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整体方案范文

时间:2023-09-04 17:13: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教育整体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教育整体方案

篇1

北京康邦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6652.5万元,2016年与立思辰科技完成合并重组,成功登陆创业板。

康邦科技国内领先的高端IT解决方案服务商、智慧教育行业领军企业。

公司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软件能力成熟度三级认证,具备信息系统集成及服务资质二级、电子与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二级、信息安全服务一级、安防工程二级、音视频集成工程一级等专业资质。

康邦科技自主研发应用服务支撑平台、教学应用软件、管理应用软件三大软件产品线,已有59项取得了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7项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获得国家专利39项。数字化校园产品、网络监控管理系统、IT运维管理平台、智慧课堂平台等自主研发软件已在全国上千家学校和政府、医疗、科研等单位建立成功案例。

康邦科技还与IT领域上千家国内外知名厂商建立了业内首屈一指的服务联盟,为教育和公共事业行业的广大用户提供IT整合解决方案。

康邦科技的创业团队全部来自清华大学,公司现有员工600余名,本科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占公司总人数的80%。除北京总部外,公司在天津、郑州、成都、济南、武汉共设有5个分支机构。一直以来,公司以“服务客户、成就员工、贡献社会”为经营宗旨,拥有业界闻名的优秀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为员工发展搭建了良好的舞台。

康邦科技经营业绩稳健增长,近十年来年营业额、纳税额增长率均保持在20%以上。

2011年,康邦科技在业界率先提出并付诸实施教育行业信息化顶层设计先进理念。康邦科技智慧校园顶层设计本着自顶向下设计、自底向上建设的思路,设计内容涵盖教育机构整体业务架构、系统应用架构、数据与资源架构、技术与基础设施架构、支撑保障与运维架构以及项目建设架构,为各类教育单位设计理念领先、技术先进、智能高效、安全可靠的长期信息化全面规划。

截至2015年底,康邦科技已先后帮助100多个教育单位(包括高校、职校、中小学、地市级教委信息中心等)完成顶层设计工作,设计项目金额超过100亿元。康邦科技首创CEIA(Combanc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Architecture )智慧校园顶层设计方法论,并在大量顶层设计的实践工作中,逐步确立了引领中国教育信息化行业的方向。

2015年6月,投资数千万重磅打造的康邦教育技术研究院在中关村高端人才创业基地创立。

篇2

【本刊讯】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社、雅森集团承办的2014国际智慧教育展览会(简称SmartShow)于2014年12月1~3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218家教育信息化领域尖端企业和来自横跨政、企、学校的万余名观众参加了此次展览。

在智慧教育展上, 数十场智慧教育系列精彩活动诠释了在顶级教育学术研究引领下,继承发展传统,融通现代信息技术,共同建设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全新教育教学环境的发展蓝图,全方位解读了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和未来趋势。

在中国首个“ 校园好方案”评选大赛中,通过权威专家团的精彩点评以及来自全国知名院校评审团现场投票, 推选出了教育领域“最受用户欢迎的Best Solution大奖”。在“首届中国智慧教育成果巡礼展区”,观众看到了来自全国20所信息化成果示范校带来的校园信息化应用案例。在“中国教育学会第二十七次学术年会分会——大数据背景下促进教育均衡和个性化发展”论坛上,来自教育部、工信部等权威机构的专家解读了中国教育信息化政策及未来趋势,同时,全国知名教育信息化示范校校长分享校园信息化应用的经验,更有信息化企业畅谈中小学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为与会的500余位中小学校长、电教中心负责人分享了未来智慧教育发展新思路。

(王晓军)

篇3

关键词:智慧教室 物联网 体系结构

中图分类号: 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5)11-0000-00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起来越多的应用被冠以“智慧”的名称,如: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校园、智慧的交通等。如何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教育领域,减小教学成本,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很多国家教育科研人员关注的热点问题,政府、企业以及科研院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智慧教室的研究和开发。

1 智慧教室的概念及功能

智慧教室是为了促进学生构建学习知识而搭建起来的智慧学习空间,它运用了传感技术、云计算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和智能技术等。在这个学习空间中,实现了物理空间与智慧数字技术的结合,本地运用与远程教育的结合,从而改善学习者和学习环境之间的关系,大大提升学习者的交流、协作和共享,有效地促进开放式学习、个性化学习和泛在式学习。

智慧教室功能主要体现在环境、工具、交互、学习支持等方面。

(1)从环境上看,能够根据环境的温度、湿度等自动进行教室温度、湿度、照明等调节,提高学生的学习舒适性 ;

(2)从人际关系上看,能够实现师生的和谐与平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够进行有效地交流和共享;

(3)从资源环境的利用上看,要能够实现学生个性化需求信息的推送和资源共享,从而消除信息孤岛;

(4)从交互功能上看,要能够实现友好、简单、自然的人机交互,提高学习者学习知识、讨论问题和协作交流的效率;

(5)从学习支持的角度看,要能够实现线上和线下学习地结合,正式学习方式和非正式学习方式地结合,为每个学习者提供方便快捷的学习支持服务,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学习。

2 智慧教室的体系结构

2.1智慧教室整体构架

智慧教室紧密结合物联网技术,从物联化、集成化、智慧化出发,提高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互联度,实现三者之间的实时感知,促进学校教务管理的高效运行,智慧教室已成为智慧校园的一部分。

智慧教室作为一个整体系统,从控制区域来看,主要包括:

(1)本地智能控制部分:通过本地传感器及网络实现教室设备(灯光、空调、门禁、、窗帘、电脑、投影仪等)的自动感知与控制;

(2)远程智慧化管理部分:通过远程网络,配合和学校教学等管理系统系统,实现教室设备的智慧化管理和控制;

从组成构件来看,主要包括:

(1)智能控制及智慧教学硬件设备:主要包括各类传感器、感知模块、传感网关、控制模块、中控智能主机、控制器/控制模块、智能控制设备等;实现本地/远程网络管理、教室设备和装置的控制,配合环境感知传感器,实现教室智慧控制;

(2)物联网信息系统软件平台:包括网络系统软件、智慧控制系统软件、设备管理软件、智慧教学软件、各类终端客户端软件等,提供智慧教室网络接入、设备控制、设备管理、教学管理、教学资源共享与分发、教学互动与设备交互等。

2.2智慧教室运用的关键技术

在设计智慧教室的过程中,为了促进和支持学习者的学习和发展,将现代技术有效地运用于实际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活动中,搭建科学合理的智慧教室架构,使传统教室真正地充满智慧,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和研究开发人员重点关注的问题。目前的智慧教室设计中,应用了许多信息技术,包括无线通信接入、分布式伺候、多点触控、泛在计算技术、云计算技术、情境感知、物联网等技术。其中ZigBee协议和嵌入式Linux是开发与设计中经常用到的技术。

ZigBee是低功耗的局域网协议,基于IEEE802.15.4标准。ZigBee协议从下到上依次为物理层(PHY)、媒体访问控制层(MAC)、传输层(TL)、网络层(NWK)、应用层(APL)等。其中物理层和媒体访问控制层遵循IEEE 802.15.4标准的规定。根据这一标准规定,ZigBee技术是一种短距离、低功耗的无线通信技术。其特点是近距离、低功耗、、低数据速率、低复杂度、自组织。特别适合用于自动控制和远程控制领域,尤其是各种嵌入设备。因此,ZigBee就是一种便宜的,低功耗的近距离无线组网通讯技术,是一种低速短距离传输的无线网络协议。

2.3智慧教室硬件结构

智慧教室主体功能模块包括:智能教学系统、设备管理系统、灯光控制系统、空调控制系统、窗帘控制系统、智能安防系统以及门禁系统等。

2.4智慧教室的软件管理系统

智慧教室的系统软件必须能够实现传感网络的正常链接,设备的智能控制和运转等,主要包括各类终端客户端软件、智慧控制系统软件、设备管理软件、智慧教学软件、物联网基础共享远程平台软件等,提供智慧教室网络接入、设备控制、设备管理、教学管理、教学资源共享与分发、教学互动与设备交互、以及基础实验和创新实验的学习与开发。

3结语

自从2009 年8 月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物联网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对教育领域的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教育成果不断涌现。本人提出了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教室结构方案,可以用于智慧教室的构架和设计,从而提高学校的教学和管理水平,使之成为智慧校园的一个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张亚珍,张宝辉,韩云霞.国内外智慧教室研究评论及展望[J].开发教育研究,2014,20(1):81-91.

篇4

会议结束后,东南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主任金志军老师、华为企业BG中国区总裁马悦先生,华为企业BG中国区副总裁、Marketing与解决方案销售部部长胡忠华先生接受了记者专访。

差异化解决方案打造智慧校园

马悦先生首先介绍了华为公司为高校信息化建设提供的ICT基础设施解决方案,此解决方案基于四点目标:一是持续创新;二是确保技术领先;三是给用户提供差异化的解决方案;四是易于被集成。马悦先生说道:“华为公司面向教育行业,尤其是知识的创造和知识的传播,教育行业也非常重视对前沿技术的研究,所以华为会在教育行业持续的投入资源。”

华为针对云课堂推出了桌面云的解决方案,从解决方案的角度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云操作系统,二是桌面的软件,三是终端。

胡忠华先生介绍说:“在终端这块,我们应用了大量的华为海思自己研发的芯片,这个芯片本身使得这个产品更加安全、高效、绿色、节能。从我们的应用案例来看,通过部署云课堂的解决方案能够带来以下几方面的价值,第一是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这也是云计算本身所带来的好处;第二个是通过部署云计算提升整体的IT的运用效率;第三是教学效率得到了提升。”

桌面云在教育云建设方面越来越普及,华为为西安交大、上海中学等提供了桌面云解决方案,帮助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为师生创建绿色教学环境,降低能耗和噪音;同时IT运维方面能力增加10倍。华为拥有全球桌面云最佳实践,桌面云服务华为全球超过13万用户。

利用智慧技术,建设智慧校园,是当今世界学校发展的趋势和特征。华为认为关键问题是资源的互联和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作为教育资源最重要的载体,直接影响教育资源的汇聚共享、建设与应用的衔接,可以利用云计算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实现集约共享,推动资源建设与使用良性互动。华为提供云计算、数据中心、敏捷网络解决方案,可以帮助教育机构实现资源的互联与共享。

华为智慧教育解决方案继承了云数据中心弹性扩展、按需分配、资源服务独立硬件物理位置、网络自由开放、移动互联及安全可靠的特点,使学习不再被动,课堂不再固定,有效培养创新和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让随时随地随需的教育与学成为了可能。

对学校来说,云计算实现了教育基础设施的资源整合、提高资源利用率,敏捷网络使得网络提供自由开放并易于运维管理的环境,降低了高校运营成本,提高业务和科研创新能力。对学生来说,移动课堂使学习不再被动,课堂不再固定,有效培养创新和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让随时随地随需的教育与学成为了可能。

有记者问马悦先生,“您觉得智慧校园离我们还远吗?”马总顿了一下,说:“智慧校园就像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等,其实比我们想象的来得要快。”

教育信息化是重要基石

现在网络技术发展非常快,而且学校的需求也是每年都有不同的变化。但华为却对自己很有信心,胡忠华先生说:“华为可以保证自己的技术在三五年内能够充分的满足这些学校的需求。”

从学校发展的角度来看,信息化的发展这几年在我国也是一个重要发展战略机遇期,我国在面向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机遇期里面,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战略。特别是从国家层面来讲,国家教育部也颁布了国家对于教育信息化的文件,2010―2020年专门就教育信息化进程这部分列为一章,从国家层面来说是非常重视的,把教育信息化的地位和作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而华为的信心来自于以下几方面:一是华为的技术创新始终是围绕着客户需求来的;二是除了具体产品线的研发人员以外,华为专门有一个面向未来的创新实验室;三是华为研发的战略很重要的一点,即平台化的战略,华为尽量做到产品的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是一致的,这样也有利于平台产品的版本维护和平滑演进。

作为一家规模巨大,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华为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对偏远地区有很多支持和帮助。对此,胡忠华先生说到:“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就是要实现这种打破时间、打破地域的这样一种沟通和教学的目标和模式。就是我们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通过云计算实现了资源共享。”

重点加强农村、偏远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可充分利用国有通信企业的现有网络,解决当地校园的网络接入问题,尽快实现“校校通”;加大教育系统各环节信息化的应用力度。对各类行业信息化来说,建设是基础,应用是关键;加强教育信息化产业链建设。教育信息化必须鼓励和带动多方参与和投入,形成全社会共建的良好氛围,才能持续健康发展。以“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等优质平台为依托,调动一批教育、科技相关企业参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积极性,推动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资源开发与推广、偏远地区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等项目工作中。华为在这方面做出的较多贡献,如Cernet重点高校IPv6系统案例,广州教育局科研网云计算平台以及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桌面云应用等。

打破高校信息孤岛

高校实施信息化建设,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信息孤岛、各自为政、应用不集成、界面不统一等问题,华为在帮助高校建设教育网络的同时,并没有忽视这些问题。对此,马悦先生做了解读:“信息化将帮助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打造一个高效、灵活、平等的教育平台。华为的教育解决方案可以很好地实现学生、老师,以及教育各界群体之间的自由交流,打破信息孤岛,这也是华为作为信息与通信公司对教育领域的独特价值。通过信息技术打破时间、地点的阻隔,开启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之路,共同实现中国教育梦,是华为对教育信息化的追求。”

之所以会形成信息孤岛,是因为很多行业以前建设的信息系统都是垂直的,信息系统缺乏一个共享机制。要实现这个信息共享,首先要把这种垂直的烟筒式的建设体系变成能够水平整合的建设体系。这就要求我们首先个信息共享的机制。其次要考虑如何把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共享,这需要技术的支撑。这方面,云计算的技术能够很好的解决,因为云计算的出发点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实现信息的共享(资源共享)。通过以云计算为核心的数据中心的建设,是实现信息共享的最基础的一个设施。基于云计算平台构建各种业务,为客户提供各种服务应用和软件。

专访最后,马悦先生谈到了自己的中国梦和教育梦:“大家都在说中国梦,但是我认为教育梦是中国梦的先决条件和基础,信息化能够帮助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打造一个高效灵活平等的教育平台。”

篇5

【关键词】音乐教育;高校改革;智慧城市;现状

随着中国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国家预计在2025年中国将有近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国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城市社会,故有学者提出“智慧城市”的新理念。现如今,高校多建立在城市,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那么可想而知高校必须要具备相应的承载力,来应对此趋势,故而传统的音乐精英式教育必须改革。推陈出新才可适应社会发展,与时俱进才可立于不败之地。

上世纪末,高校纷纷设立了音乐专业,培养了大批音乐人才。但随着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音乐教育改革迫在眉睫。现如今,适逢国家大力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智慧城市的新思路提供给笔者一些新的启发。

一、高等院校音乐专业教育现状

1.课程量大音乐教学方法“表皮化”

新世纪以来,各高校虽纷纷响应音乐教育发展的口号,积极进行教育创新,但由于教学任务多且繁重,教学内容只停留在浅层,而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在音乐的情感和发散思维模式的探索上大为欠缺。而学生在进入高校前虽经过系统的培训,但却仍是专业上的初学者,教师这种教学的“表皮化”,久而久之会使很多学生丧失兴趣和热情,只能略知一二,终日模仿,但终不得法。

2.传统的教学方法效率低下

现如今的音乐教学中,尽管一直改革,但一直使用着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采用“一对一”的高耗时教学模式,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在教育教学中大大增加教育开销,高校内的教师资源还是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随着音乐专业的学生逐年增多,我们不能一味的沿用“精英式”的教育模式,这远远不可满足现今社会的发展。缺乏多样的教学模式是制约高校音乐教育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3.对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够精确

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培养是后起之秀,但自成立便是一直沿用音乐院校的教学轨迹,对自身缺少明确定位。我们应该向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为普通高校学生另辟出路,以填补音乐学院学生面向社会时的一些弊端。因培养目标不同,教学模式自然也不可相同,普通高校也要进行具有自身特色的改革创新。

二、智慧城市新理念对高校教育改革的启示

智慧城市是指把城市中分散的各自为政的信息化系统整合起来,提供为较好协同发展的有机整体,构建以政府企业市民的三大主题的交互共享平台。

智慧城市的战略重点可归纳为:

(1)城市发展特色

(2)适应知识经济的政策

(3)完善政府公共服务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城市智能服务环境

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主要作用是引导、示范、创造和发展环境,结合智慧城市的发展策略,我们可跟高校教育改革进行融合,不难发现政府就好比学校,教师就是执行者。

教育的改革发展必将顺应社会的发展,也应与社会理论保持高度的统一性。根据“智慧城市”的核心理念,带来了如下启发:

2.要建设具有普通高校所特有的创新教学模式

普通高等院校和音乐学院、高师甚至国外的学校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故而学校不可以以相同的模式进行教学。要根据自身优点设一套有普通高校特色的教学模式之路。

3.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音乐学科是一个国际化的学科故而更新速度更加快速,所以我们要更加具有更新和创新知识的能力。

4.学校要完善知识服务体系

学校要建设“智慧型”的图书馆资源,把学校所有可用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充分体现智慧型校园。

5.同一领域分清主次

对于国家号召的重点学科要给予大力支持同时对于该专业,学校要先研究透彻同一专业我们也要分清主要和次要。对于适合本校生发展的方案要着重发展,大力推广,做到扬长避短。

6.强调整体实现“实学研”一体化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校带领学生进行理论的学习,然后提供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实践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并在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待回到学校后解决问题,最后方可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结语

音乐教育是一门多功能的学科,学校通过此法改革后所教出的学生,使学生具有他人所没有的特色,特色即为优势。而且这样教出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好,自主创新能力明显高于其他院校学生,而且实践多的学生在就业时就比一般大学生具备更多地优势地位。中国的高校教育改革应在智能社会的新形势下不断审视自身,完善自己。相信在中国高校不断地努力下定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优质人才为国家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永民.智慧城市总体方案[J].中国信息界.2011(3):12-21

[2]胡小明.智慧城市的思维逻辑[J].电子政务.2011(6):84-91

[3]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篇6

一、明确方向,制定方案,推进智慧校园建设

智慧校园是数字化校园的高端形态,是数字校园的发展。它是以数字化校园为基础,利用云技术、物联网、虚拟化等技术,对来自于校园基本个体的各种信息数据实现感知、传递、采集、检测和分析,构建校园人与物、人与资源之间的联系、沟通等交互方式,拓展管理时间和空间。将学校的管理、教学、科研与校园资源和应用系统进行最大限度地整合,我校根据信息化发展的要求适时提出了智慧校园建设目标,塑造智慧教师,培育智慧学生。围绕工作目标,学校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规划创建路线图,确立实施时间表,制定了创建方案,积极稳妥地推进智慧校园的创建工作。

二、协同共进,打造特色,深化智慧校园建设

“智慧校园”创建得到了全校教师的积极响应。创建领导小组建立例会制度,每月一次,有主题,有记录,有专人负责。教研组活动中心明确集体备课、观课议课、反思沙龙等,研究氛围浓郁,教师纷纷用自己的实践诠释对教学智慧的理解,用集体智慧的碰撞明晰教学智慧的内涵,从而提升自身的教学智慧,演绎充满智慧的课堂教学。

1.建设智慧文化

学校围绕学生发展主题,营造书香氛围,全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对黑板报、宣传栏、队角等文化阵地的指导管理,充分发挥宣传教育功能;打造“四化”校园,把校园绿化、美化、净化与校园的书香文化相结合,形成“一墙一壁会说话、一砖一瓦都含情、一草一木皆有灵”的智慧文化氛围。在通过省教育现代化验收的基础上,学校又通过“市装备水平再提升工程”,投入300余万元,新增计算机等一大批装备器材,新建录播教室、书法教室、标本室、科学探究室等专业教室。

2.打造智慧教师

学校制定了“智慧教师”的培养模式,通过课堂展示、智慧沙龙、微课制作评比等方式,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把教师培养成新时代的智慧型教师。通过外出参观学习,让名家名师的讲座、课堂教学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通过开展会前读书交流会、QQ群在线主题研讨、专题书目荐读等活动,提升广大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

3.构建智慧课堂

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是基于“智慧教育”的理念提出来的。它在教学目标的预设上,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要求;在教学程序的设计和运行过程中,“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究”的有序运行;在学习环境管理上,“努力实现师生平等交流,合理调控课堂学习情绪”上多项协调;在对学生的评价上,“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张扬、智慧发展和健康成长”。

4.培养智慧学生

培养智慧学生,让学生真正享受学习、享受成长。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快乐的、有强烈好奇心、富有想象力、勇于探索的人。利用校本课程《小学经典读本》为学生提供诵读经典的教材,引导学生潜心诵读经典,厚积文化底蕴。组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各项学科竞赛活动,如读后感评比、写字竞赛、数学专项能力竞赛、英语情境剧表演、体育小型竞赛等。

三、春华秋实,尽显魅力,收获智慧校园创建成果

智慧孕育理想,智慧承载希望。全校师生在“智慧校园”的创建道路上创新前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完善和构建了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校园环境,实现了教职工、学生、教务、图书、培训管理等方面的智慧管理。通过管理平台把重要信息及时发送到教师和家长的手机上,让家长和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在校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增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和家校之间的交流,从而实现师生通、班班通和家校通等智能化管理功能。

2.构建智慧教育的支持环境,充分应用智慧型的教学支持环境和数字化教学工具开展教学实践和教研活动,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智慧型教师队伍。利用智慧教室环境,通过有线和无线网络共享教育云平台的海量教学资源,教师通过触控式一体机进行授课,利用全自动智能高清录播系统,在教师现场授课的同时把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自动录制生成教学实况录像保存起来,同时以流媒体的方式在网络中实现远程直播,供异地师生课后点播观摩和远程在线实时收看。不同地域的师生共同聚集在一个课堂上,利用网络环境使教学教研无距离障碍,同区域和异地间共享教学教研资源。

回顾既往,勇于开拓的实小人,按照创建目标要求,取得了智慧校园创建阶段性成果。展望未来,金湖实小人将继续脚踏实地依托“智慧校园”建构创新型、智能型的智慧教育体系,,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向着高质量、高品位、有特色的现代化、智慧型名校目标奋勇前进,为金湖教育事业再谱新的华章!

篇7

关键词:智慧教育;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教师发展学校;学习;课程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12-0019-04

1934年,时年28岁的中央政治大学毕业生赵祥麟先生,怀着“教育救国、教育兴国”的梦想,领导他的团队在当时南京中华门外小市口,创办了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的前身:县立江宁中学。1980年,江宁县中学被确定为江苏省首批办好的96所重点中学之一,并于1993年经省教委检查验收被确认为“江苏省合格重点中学”,实现学校新时期办学的第一次跨越。2002年4月,学校被江苏省教育厅确认为江苏省国家级示范高中,2004年转评为首批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完成了学校办学史上的第二次跨越式发展。

2004年7月,江宁高中迁至江宁科学园,这是学校第六次迁校。新校区占地288亩,校舍及校园配套设施是一次性设计施工的现代化校园。新世纪初期,全球化、信息化浪潮使现代社会呈现出“个体诉求整体上升”、“社会开放度大幅度提升”、“信息传播日趋快捷”等三个显著特征,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同样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和自身状态的双重变革。学校该如何创新教育举措,为全体师生在“不确定环境”中的人生幸福奠定厚实的基础?面对新的形势与挑战,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学校提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智慧教育”办学主张,将“转识成智”作为学校的办学使命,实现了学校发展的第三次跨越。

国际未来学研究所儒佛内尔博士说过:“明天的资本,就是智慧。”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提出:“智慧是掌握知识的方式。它涉及知识的处理,确定有关问题时知识的选择以及运用知识使我们的直觉经验更有价值。这种对知识的掌握便是智慧,是可以获得的最本质的自由。”智慧是一种私人化的存在,人们可以拥有同样的知识,但却无法拥有同样的智慧。江宁高中的智慧教育,就是要“转识成智”,帮助学生将客观的、外在的、他人的、情境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理性智慧、价值智慧和实践智慧,为学生的幸福未来和智慧生活奠基。

一、教师发展学校:教师智慧发展的新范式

只有智慧教师才能培养智慧的学生。学校办学的重要基石,乃是发展教师的智慧品质,推动教师的智慧实践。江宁高中迁址之后,随着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学校除在江宁区内调入一些教师作补充外,还面向全国招聘优秀大学毕业生来校工作,35岁以下青年教师的比例迅速上升到50%以上。几乎同时,高中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行,新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着“教师第一,学生第二”的教育理念,学校通过教师发展学校这一校本培训新范式的研究和实践,不断生成教师开发实施新课程的课程智慧,不断超越教师统筹教学过程的运用智慧,不断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情感和境界等德性智慧。

2005年5月30日,江宁高中与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联手打造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平台――“江宁高中教师发展学校”举行了开学典礼。这是一所有学制、有章程、有课程方案、有管理机制的“校中校”。教师发展学校创设了经典阅读类、学科专业类、教学实践类、校本研究类和专题讲座类五大类课程体系,通过学术讲座、科研沙龙、读书报告、课堂诊断、课题研究等途径来实施。导师团的专家们为学员们开办讲座,开设示范课,与大家互动交流,给学员们带来了科学的教育理念与最新的教育信息,也带来了专业成长的幸福。教师发展学校第一期学员张格波说:“亲近大师是一种幸福,和同行切磋交流是一种幸福,享受课堂是一种幸福,甚至回望曾经的失败也是一种幸福。当一波又一波的职业倦怠感向我们袭来时,我们应当以职业幸福感为盾。”第二期学员谈素梅也认为:“我要把‘享受专业成长的幸福’作为我的目标,把追求专业成长看成追求幸福的需要。”迄今为止,教师发展学校已举办四期,共有120名学员得到系统的培训和发展,一批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8人走上了学校中层领导岗位,5人担任了学科教研组长,3人被评为南京市学科教学带头人,9人被评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

教师发展学校不仅让100多位年轻教师迅速成长起来,还带动了全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成功实现了教师队伍新老衔接,为江宁高中的整体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2005年9月,葛敏、张发新、严小玲三位老师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九批特级教师。2007年6月,葛敏、严小玲又被评为江苏省首批教授级教师。王安东、张格波获得斯霞奖,钱旭琴老师获得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称号……

教师的专业成长,激发了全校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热情。教师发展学校创办的《博智》已出版了16期,校园网也开通了学校教科研网站、学科网站和教师教科研博客。借助这些平台,学习、交流、研讨已成为教师们提高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也为江宁高中营造了浓厚的教科研氛围。近年来,全校教师年均在各级各类刊物、出版社和论文竞赛中发表、出版、获奖的论文、专著达150多篇(本),其中在核心期刊上30多篇。教师个人课题区级每年达120多个,市级课题30多个。2011年学校还获得了首届“浙沪苏”长三角地区教科研优秀团队称号。已经结题的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教师发展学校――校本培训新范式的研究”,获得省市专家的高度评价;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终身发展理念下普通高中学生学习智慧培养的实践研究”已通过论证,正如火如荼地开展。

篇8

2015年,NEC通过在中国市场的辛勤耕耘获得了丰厚的成果,其中最大的收获就在于通过提供各种IT解决方案和发展相关业务真正地参与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这一年,NEC在中国的民航事业、城市公共设施的能源管理、城市节能减排、医疗信息化,以及养老、教育等民生事业的诸多方面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代表NEC正将目光聚焦于帮助中国构建一个安全、安心、高效、公平、富足的社会,并且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NEC也希望通过创新和转型实现自身的发展。

创新是指NEC将在解决方案交付、产品设计、技术研发、商业模式等方面寻求更多的创新。转型则是指NEC正在把业务专注在社会解决方案事业上。

正如近日于NEC集团中国地区总部举办的媒体见面会上,NEC大中华区总代表、NEC(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日下清文举例所称,NEC将从电脑、手机等硬件产品转向更多地承专注于可以提升社会基础设施的“社会解决方案事业”,解决各类社会课题,以此贡献于全球社会。

沉淀中国

熟悉NEC公司的人都知道,NEC100多年前起家于生产和销售电话等通信设备,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NEC着力于发展ICT领域独特的、具备较强竞争力的技术,包括计算机、通信、网络、半导体等领域的相关技术。NEC很早之前就提出了C&C理念,即计算机和通信的融合。如今,NEC更注重于充分发挥 ICT的作用,为政府和公共事业、企业和行业提供ICT解决方案,以及面向通信运营商和能源市场开展相关业务。这其中,不能不提到中国市场,中国市场为NEC带来了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

1972年,伴随,NEC开始向中国提供卫星地面站建设服务,并参与中国多个国家级的重点工程项目。

在20年前,NEC在驻华代表处(当时已在中国设立了16年)的基础上成立了NEC(中国)有限公司,管理在华投资企业。

在2010年,为了更好地满足中国客户市场需求,NEC决定在中国市场统一发展战略和业务运营体制,将NEC(中国)有限公司提升为大中华区所有业务的统筹管理中心,业务涵盖运营商网络、IT解决方案、IT网络平台、投影机与显示器产品、软件研发与销售。

在随后的几年里,NEC一直都视中国市场为其全球市场战略部署的重点,希望能够进一步结合中国市场的需求来开发解决方案和产品。近期,NEC正在倡导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SDN(软件定义网络)等技术支持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也希望能将基于防灾、消防、能源管理、养老、医疗、交通、物流、水资源管理等领域的技术和经验与中国市场合作伙伴分享。

落实“三个支持”

2015年,NEC在中国市场具体都做了哪些事呢?

NEC大中华区总代表日下清文给出了答案,简而言之就是“三个支持”。“支持安心便捷的城市基础设施、支持企业的高效创新运营、支持人们实现丰富多彩的生活。”日下清文如是说。具体的支持手段就是充分发挥ICT的作用,提供相关的解决方案。

比如,2015年NEC与北京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Ameco)联合宣布,NEC将为Ameco提供基于RFID技术的MRO物联网解Q方案。NEC作为中国民航的老朋友,多年来一直在携手合作。自1979年开始,NEC就在空中交通管制、机场地面服务、航站楼综合服务、飞机维修等领域与中国民航开展广泛合作,为中国民航提供了先进的雷达、仪表进近、甚高频通信、高质量显示系统等技术领先的设备与解决方案。

此次NEC为Ameco提供的MRO物联网解Q方案,第一期将导入“飞机发动机维修部件RFID实时跟踪管理系统”,这是中国民航将RFID(射频识别标签)技术导入到飞机维修领域的一次实际应用案例,将对飞机维修和航空旅客运输企业的精益化管理起到高效的助推作用,对机维修公司提高质量控制、降低维修成本以及缩短停场时间起到实质性的促进作用。Ameco通过导入NEC的MRO物联网解Q方案后,将实现生产资料唯一性、生产进度可视化、生产过程可追溯。具体来说是:零件、工具、工装及人员实现唯一标识并可快速识别;在生产环节中自动对零件、工具、工装、人员的作业过程进行采集、汇总,并实现作业全过程记录。

2015年,NEC也开始向中国市场的地方团体及企业提供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解决方案,并有多个案例落地。例如,该物联网解决方案可对液化气、化学燃料的储存量和消耗速度进行远程实时监控管理,是基于NEC物联网平台(CONNEXIVE)的系列菜单提供的相应解决方案。作为NEC的物联网服务基础设备,“CONNEXIVE”在启动物联网服务时,通过一站式服务提供必要的应用、系统设施,以及各种传感器设备。NEC通过丰富的系统集成 业绩和长期构筑基础设施所积累的“IT能力”与“网络平台能力”优势、在设备远程监控等广泛的领域中,为实现物联网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除了上述解决方案外,NEC的便携式DNA检测、大型公交枢纽智慧能源管理平台、空气质量监测系统、SDN(软件定义网络)技术、智慧养老信息化管理平台、智慧课堂解决方案等,2015年也都在中国市场陆续推广和落地。而这些解决方案的落地也获得了中国市场的关注与认可。

重装出发

就在不久前,江门市人民政府与NEC签订了建设智慧城市战略合作备忘录,根据备忘录,江门市与NEC公司将深入研究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内容涵盖“公共安全、创业创新、智慧医疗、智慧养老、智慧能源、智慧交通、智慧物流、工业设计、智慧农业、智慧金融、智慧政务、智慧旅游、云POS服务”等领域。一批以提升城市管理、便民服务、产业升级水平为目标的信息化项目将被陆续建成,比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数字城管系统、地理信息共享平台、网上办事大厅等。这些信息化项目将构成整体的“智慧江门”,实现公共服务便捷化、城市管理精细化、生活环境宜居化、基础设施智能化、网络安全长效化的目标。

篇9

聚焦智慧城市

目前,智慧城市的发展可谓如火如荼,国外多个国家的一些主要城市,如纽约、伦敦、巴黎、东京、首尔、新加坡已经开始了以智能交通、平安城市等应用为切入点的智慧城市建设。在国内,由于智慧城市的应用需求复杂,需要在服务的基础上加入管理功能,因此发展稍落后于国外。但近来,全国各地都在举办各类大大小小的关于智慧城市的论坛、展览会,各地政府高度重视智慧城市建设。据悉,全国已有28个省市,上百个城市都开展了智慧城市建设。也正因如此,与往年相比,此次三大电信运营商所展出的信息通信技术,不再是冷冰冰的技术名词和看得见摸不着的业务介绍,而是实实在在的业务演示和推荐。

记者在中国移动展台发现,其主体为“移动改变生活”,展示了TD-LTE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无线城市主题下的各行业应用。

在现场,中国移动TD-LTE演示车接连体验了移动高清视频监控、移动高清视频会议的应用,充分体现了TD-LTE从网络、终端到业务等各个层面的成熟度,以及TD-LTE的高带宽、低时延、高频谱利用率等特性。

此外,在无线城市展区重点展示了移动医护通、智慧课堂等惠及民生的应用,以及食品溯源、噪音监控等成功案例。

移动医护通是面向全市大中型医院提供基于移动医疗服务模式的整体信息化解决方案。而智慧课堂是基于中国移动的无线网络和教育云服务,结合中小学学习特点专门研制的互动教学学习软件,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实现全新的互动式教学。

除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则推出了史上最豪华阵容,以“创新天翼未来、服务智慧生活”为主题,全面展现了中国电信转型成果。分别以“创新机制”、“海外战略”、“光网演示区”、“智慧社区”、“政企行业应用”、“智慧家庭”手机互联网应用为主题展示七大类业务。而从中国联通的展台布置不难发现,中国联通“沃”概念已经涉及到更多的领域。

可以发现,“智慧城市”成为三家运营商的共同聚焦点。无论是本次展示的智慧城市的光纤、无线网络基础设施,还是应用,均是目前已经在部分城市试点或已经普及的应用。

网络设备商冰火两重天

也许是因为年初以来电信设备行业遭遇集体寒流,参展的设备商们显得情绪不高。尤其是国外厂商,诺基亚、西门子则是多年来首次缺席北京通信展,阿尔卡特朗讯也不见踪影,而爱立信成为了独苗。

记者看到,尽管没有直接提到“智慧城市”,但是爱立信用类似的概念向大众展示了“网络社会”的智能网络和智能运营在媒体、交通、电子、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其中,“我即网络”、社交物联网是其中的重要元素。爱立信东北亚区创新与技术长Johan Lallerstedt表示,在未来的网络型社会,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应该要能随心所欲地相互沟通与连结。

此外,爱立信还带来了增强的HSPA网络上行能力解决方案,能够让运营商提供三倍的上行数据速度。不过,从全球五大电信设备巨头来看,今年上半年的业绩下滑似乎无一幸免。据爱立信二季度财报显示,其净利润比去年统计下滑64%,这也是多年来爱立信首次净利润下滑。对于退出手机终端市场的爱立信来说,未来或将专注于通讯技术领域,而在全球通讯设备市场遭遇寒流的时候,爱立信也期望借“网络型社会”扭转局势。

相较之下,国内的网络设备企业则显得比较“亢奋”。9月13日,中兴通讯在北京“ZTE I-City智慧城市解决方案”,融合感知、网络、平台和应用四大系统,并首次在业界提出“4I智慧城市理念”,引入云计算平台。方案涵盖维稳定、促增长、保民生三大领域,包含电子政务、平安城市、应急指挥等12项重点应用,目前已经在海内外的多个城市得到应用。同时,中兴在发挥自己优势的同时,对创新的运营平台和能力进行开放,与产业链各方共同合作推动智慧城市的发展。

中兴通讯政府企业方案部副总裁胡剑介绍,I-City网络架构分为感知、网络、平台和应用等4层。他还特别强调,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涉及到产业链的多方,如传感网络设备提供商、应用开发商、系统集成商、运营商等,单靠一个厂商不可能完成这一巨大的工程,因此开放、创新合作成为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记者了解到,目前I-City方案已经在北京TD-LTE无线政务网、重庆智能交通、委内瑞拉智慧物流、法国马赛平安城市、本溪食品溯源、埃及远程教育、苏州智慧园区等海内外项目中得到实施。

篇10

顺利拿到工业和信息化部第一批认证的“系统集成特一级资质认证”,这让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刘积仁非常开心,以至于他在不久前举办的“东软解决方案论坛2013”上,当着700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东软客户大做广告,希望客户能优先选择东软作为其IT服务商。

过去三年,东软集团一直处于转型中,用刘积仁的话说就是“我们一直在思考东软未来应该做什么”。答案在转型过程中逐渐清晰,刘积仁表示,东软集团总体有两大发展方向,一是要成为一家全球化公司,二是基于迅速发展的互联网、物联网技术,要作为一个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创建面向未来的商业模式。

转型显成效

东软集团的业务行业覆盖非常广泛,刘积仁将其总结为三大领域:一是“优政”,如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电子政务、社会保障等;二是“兴业”,包括烟草、电信、金融、企业等;三是“惠民”,涵盖医疗健康、交通、环保、教育、食品安全、校车安全等。

刘积仁用一组数字来说明东软集团已经取得的阶段性业务成果:13亿人口数据运行在东软的公共安全数据库中;4亿人通过东软的电力营销系统支付电费;为4亿人提供社会保险服务与支持系统;1.2亿股民通过东软的证券交易监察系统从事股票交易;1.15亿人运用东软收费系统、综合信息系统等便捷地通行高速公路;300万高校学生使用东软的数字化校园系统;为全球6000余家医疗机构提供医疗IT解决方案及医疗影像设备。

刘积仁为东软集团设计的发展蓝图是通过技术、商业模式创新推动社会变革,打造优政、兴业、惠民的解决方案,通过信息化支撑和满足社会转型期的需求。

突出四大应用领域

谈到目前东软集团的业务重点,刘积仁用“三大一智”进行了概括,即大健康、大交通、大教育和智慧城市。

大健康:东软集团在社保和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领域持续保持市场领先,这使东软拥有自己独特的观察视角,“我们从后台系统中了解到每个中国人用了社保多少钱,从医院我们可以观察患者在用什么方式进行治疗?治疗过程是怎样的?吃了哪些药?我们观察结论是,中国医疗改革最根本的问题是要从医疗变成预防。东软的‘大健康’布局就是要构建中国医疗健康领域的信息化平台 。”刘积仁说。

大交通:多修路已经无法解决当前日益突出的城市交通问题,怎么办?靠管理。“我们在宁波用精准方式确定车的位置,即使在监控摄像头以外一两百米的地方违规,也会被发现。通过信息技术,在后台对所有汽车进行监控,与所有汽车进行信息联通,从而实现交通管理上的规范、科学和高效。”刘积仁说。

大教育:东软集团正通过互联网技术构建全球性的教育网络,让超越空间限制的教育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