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堂带来的好处范文

时间:2023-09-04 17:13: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课堂带来的好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课堂带来的好处

篇1

ICT的发展即信息及通信技术(以下称ICT)的发展为公众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大到整个社会,小到个人,无时无刻受到它的冲击与影响。以杭州为例,早在2008年8月1日,杭州无线城市就已正式开通使用,杭州成为全国第一个在主城区实现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的城市。2012年10月15日,杭州市出台建设“智慧城市”的规划。按照《“智慧杭州”建设总体规划(2012-2015)》,杭州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国内领先,智慧化的城市运行管理与服务达到国内一流。公众普遍能通过网络享受工作、生活、学习等服务,公众在出行、就医、教育等各方面的便捷程度显著提升。智慧杭州包括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医疗,智慧环保,智慧旅游和智慧教育。智慧教育将进一步成为教师今后开展教育工作的指引。按照《规划》,在智慧教育方面,家校信息化互动率达到90%以上,网络教学比例达到50%。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3号,明确了信息技术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和建设各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

由此可见,利用ICT进行大学英语教学将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但是ICT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教师作为技术的学习者和使用者,必须要将ICT适度地用巧用好,在英语课堂上尽情发挥ICT带来的正能量,展现ICT无穷的魅力。

二、ICT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1.大学英语教学特点。大学英语教学的特点在需要教师广泛收集英语方面与时俱进的教学资料,为学生创造出能够培养听说读写四方面能力的学习环境,除了课内丰富的教学内容,还有课外学生自主的操练,而课外学生自主学习需要教师一定的监督指导。老师和学生都能广泛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使得教学相长。

2.ICT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信息及通信技术的发展满足了大学英语教学的需要。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迅速进入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英语课尤其需要以国外优秀的教学资源为源头,源源不断地为课堂传播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补充前沿的教学内容。为教师和学生营造了时时学,处处学的良好学习氛围。

(1)教学平台Blackboard Academic Suite。BB平台的出现,能实现老师和学生课后的交互,学生和教学资源的交互,学生和学生的交互。一对多资源共享避免了教师的重复劳动,学生也可随时多次下载资源;在线测试能方便教师对学生的评估过程,也使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能够更加合理安排课后的学习时间。

(2)课堂管理平台课堂点名系统。课堂点名系统较以往的纸上点名而言,增加了实时性。一旦输入学生的到课或缺课信息,班主任或辅导员将同步看到是否到课记录,极大地方便了班主任配合教师一起督促管理学生工作的开展。

(3)交流平台微信。微信等交流平台能使师生随时分享学习心得和点滴,促进师生情感培养;并且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学生会,社团,讲座等各项活动的宣传和开展都离不开通信工具。微信以其强大的交流和交往功能保证信息快速有效的广泛传播。同时通信工具也可以作为传播知识文化和生活经验的平台,迅速拉近远在外地的父母和在校子女的距离,增进相互了解的程度。

(4)毕业论文管理平台。毕业论文平台有着加强指导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毕业生之间交流的作用,能实现资源共享,师生互发信息,管理人员及时通知等功能,使得毕业论文工作按时有效顺利开展。

(5)校园无线网络覆盖。无线网络的覆盖能使学生在课堂也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如在线词典和百度百科。

三、ICT发展给教育带来的弊端

信息及通信技术的发展给英语教学带来了诸多好处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消极方面。比如,有部分学生利用在课堂上用手机上网查阅资料的机会,玩起了游戏,和朋友聊天或者读电子小说等,根本没有把心思用在学习上,使课堂学习效率大打折扣。教育培训机构的一些教学视频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取与传统课堂教学大相径庭的方式,看起来天花乱坠,实质上学生却没有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微信上的一些功能对于社会经验尚浅的学生来说有安全隐患。如摇一摇功能和二维码功能,有些不法分子利用这一渠道加好友,冒充朋友索要钱财。有些二维码本身已被植入盗号木马,一旦学生好奇去扫入二维码,个人信息就被盗。

四、结论

ICT的发展是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学英语教学非常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把ICT的先进之处用到学习掌握知识技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培育良好的道德情操这三方面。ICT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的运用除了能够丰富地展示网络上优秀的教学资料,也能在课堂上传递高尚的人文信息,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在人文的天空里翱翔。

参考文献:

[1]安琦.基于实证研究的网络语境下大学英语教学的生态化思考[J].外语电化教学,2009(03).

[2]陈坚林,谷志忠.要求更完善,方向更明晰——对07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新解读[J].外语电化教学,2008(01).

篇2

一、升华学生学习情感需求形成学生积极探求态势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陶行知的话语给我们以深刻意义上的启迪。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情感因素予以支撑,如果学生在系列性的学习活动中总不能呈现积极探求的态势,那么学习成功和得以发展的几率是比较低的。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无论是教师的“授”还是学生的“受”,都要求教师首先从心底发出,因为从心底所发出的多是学生比较乐意甚至是能够接受的。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打动学生心灵的基础上形成学生积极探求的态势。应当说学生在课堂上的探求积极性多呈参差不齐的现象。这就从一定意义上需要我们从心底发出真教育,凭着自身的智慧灵活应对课堂上影响学生积极探求态势的局面。初中学生学习数学应当重于实践,实践性的活动容易获取真知灼见,也容易由此产生诸多困惑。譬如让学生利用实践求三角形的内角和,学生任意画出一个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有学生把一个四边形分成了两个三角形;有学生把一个五边形分成了三个三角形;还有学生把一个六边形分成了四个三角形。应当说这时候学生都充满活力、情趣和智慧。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戛然而止呢?笔者利用学生此时所呈现出来的活力、情趣、智慧,让学生积极地进行探究。假如现在摆在你们面前的是七边形乃至n边形呢?有办法分成三角形和其他多边形,并求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劲头十足地继续他们独自的实践探究。功夫不负有心人,学生在积极探究过程中有了属于自己的收获。

二、升华学生学习情感需求形成学生创新探求态势

朱永新教授是新教育积极倡导者,他对智育的理想有其独到的见解,他说:“理想的智育,应该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先生目下的智育其核心是学生的创造,其宗旨是健全学生的人格。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总会看到学生的惰性,也会不断看到学生学习数学的惰性蔓延。如果不给予适当引导,那么学生现在的学习就不会具有创新意味,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则完全是纸上谈兵。我们可以凭借什么激发学生创新和创造呢?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给学生适当地指点迷津,学生便可以很快地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当学生探究数学问题获取一定成功而感到沾沾自喜时,笔者给其抛去激起思维涟漪的石块,让学生永远不知道满足。在探究数学王国奥秘的征途中,学生便感到永远不可能有满足的时候。当学生解决了数学问题,感到没有什么再可探究的时候,以故事的形式告诉学生,数学也是不断发展的,过去的数学概念、已经形成的数学思想不见得就是完全无可挑剔的。历代数学家的研究大多建立在古人数学思想的基础上,发现了古数学思想上所存在的问题,并大胆地与古之大家宣战。初中数学教材中的许多数学概念都是古代众多数学家历经艰难险阻甚至是自己的生命获取的,这些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蕴含着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把这些故事适当穿插于平时的课堂教学,不妨是比较理想的问题情境的设计,也不妨就是激发学生创造并逐步走向数学学习智慧的良方妙药。

篇3

一、“将信将疑”“顺水推舟”

在教学“认识三角形”一课时,我为学生准备了四种长度的小棒,分别是10cm、6cm、5cm、4cm,让学生从中任选3根,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

生1:我选了10cm、5cm、4cm三根小棒,我发现这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生2:我也选了10cm、5cm、4cm三根小棒,发现这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两条短边的和还不满10厘米,两边和小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惊喜于学生如此快速的自主发现,带头为他们鼓起了掌):你真厉害,其他同学同意他的发现吗?

生3:我也选了这三根小棒,我可是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的。

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到底能不能围成三角形呢?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了。

大家将信将疑,犹豫不决了,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我……

正准备板书结论的我决定不直接给出正确答案,趁机来个顺水推舟。

师:不如我们请这两位同学到前面来演示一下,看看到底能不能围成三角形。

两位学生同时演示了自己的围法,大家仔细观察后发现第二位学生围的时候三根小棒没有首尾相连。经过这两种围法的对比,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围三角形时三根小棒必须首尾相连,这为后面得出三角形三边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里通过教师的引导,充分利用了学生的错误资源,让学生在纠正错误中开启智慧,迈入了更加深广的知识殿堂。

二、“将错就错”“借题发挥”

例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出现了这样一道题目:“修一条长30千米的公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1/6,第二天修了2/3千米,两天一共修了多少千米?”学生在解答这道分数应用题时,列出这样几个不同的算式①30×1/6×2/3;②30×1/6+2/3;③30×1/6+30×2/3;④30×(1/6+2/3)。面对这几个算式,我既没有直接指出谁对谁错,也没有请学生判断,而是让列式的学生分别说出自己列式的理由,促使他们主动思考。这样学生在思辨中自己发现或者学生互助发现了错误的原因。这样大家都深刻理解了只有30×1/6+2/3是正确的。至此我并没有停住,而是利用错式进一步引导,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按照①③④三道算式出题,原题中的条件应该怎样改?”这样一来,学生的情绪高涨,积极思考,很快改编成符合要求的新题。如“修一条长30千米的公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1/6,第二天修了第一天的2/3,第二天修了多少千米?”“修一条长30千米的公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1/6,第二天修了全长的2/3,两天一共修了多少千米?”这样不仅订正了错误,而且还借题发挥,可谓一举两得!

三、“将计就计”“峰回路转”

在教学苏教国标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用倒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时,课堂教学按设计好的环节进行着:

第一版块,揭示课题。

师:老师来上班的时候,路上依次分别经过了菜市场、建设银行、超越超市、万利发蛋糕店。你能说说老师回家会依次经过哪几个地方?(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倒过来推想不就行了。

师:是啊,很多时候解决问题都要用倒推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按照预设开始板书课题)

生2:老师,我知道数学应用题的检验也是常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的。

师(这是我备课时没有想到的,我适时表扬了学生):你的联想真丰富!

第二版块,教学例1:把400毫升果汁分给甲、乙两人,如果甲倒了40毫升给乙,现在两杯一样多,甲、乙原来各有果汁多少毫升?

我将例1用情景演示的方式进行着……“奶奶把400毫升果汁分给姐弟俩,姐姐多(标甲),弟弟少(标乙)。弟弟说不公平,要和姐姐一样多。”我边演示(倒入乙,一样多)边问:“这样一来,什么没有变?什么变化了?是怎样变化的?”我的预设目的是为下面探究例1作铺垫的。这时想到刚才学生精彩的联想,我头脑里瞬间的反应就是取消出示例1这一环节,将计就计让学生利用倒推的策略编出例1来。于是我又把果汁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又演示一遍“如果甲倒了40毫升给乙,现在两杯一样多,你能根据刚才的情景演示,编一道应用题吗?”……

课堂教学出现了没有预设的精彩,预设目标在这样的“意外”生成中增加了灵活、创新的成分,从而优化了预设。可见,只有尊重生成,弘扬学生的课堂,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触动到生命的灵性,我们的教育才能充满智慧的灵光。

篇4

关键词 转变角色 演一演 有效表演 诗意课堂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读,理解文本的内容还不够,还要转变角色,让学生主动参与,把文章的趣味性表现出来。但文章中蕴含的美和趣,只有通过表演才能体现课文中的情境性,教学时应着力地再现其情境,才能把学生带入相应的氛围中,学习情境必须凸现活动性、游戏性、趣味性。怎样让学生“演一演”呢?表演是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造的综合表现,表演既不能脱离文本的基本内容,又要表达自己的领悟。因此,语文教师要提供机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表演课本剧,不但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是实现基本目标与差异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特别是在低年级有多种角色和高年级的古文教学中适用。语文教学中的“演一演”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实现。

一、通过“演一演”,理解词语,体会感情

在教学一年级语文第二册《美丽的小路》时,通过熟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可以抓住一些动词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几个同学扮演一下鸭先生、兔姑娘、鹿姑娘如何保持、爱护小路的环境卫生的,抓住表示动作的词进行表演。例如,甲学生扮演兔姑娘,抓住“皱起了眉头”一句中的“皱”体现了兔姑娘看见美丽的小路不见了的着急心情,乙学生扮演鹿先生,从“捂上了鼻子”一句中抓住“捂”进行表演,把小路的脏和臭表现得活灵活现,丙学生扮演鸭先生,抓住句子“鸭先生也叫起来”中的“叫”进行表演,表现了他对美丽的小路不见了的惋惜之情,后来鸭先生、兔姑娘和鹿先生为了小路的清洁行动起来,又抓住“清扫”、“帮忙”、“提着”、“浇水”、“洗澡”等表示动作的词语进行表演,此时,师生都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阅读者、解释者,而是作品的一个作者,是文本的一个角色。在表演中学生真真切切体验了文本中字词的内涵,这一表演的设计,有效地触动了学生的心灵,让灵动的智慧和人文光辉盈溢课堂。通过表演,鸭先生、兔姑娘和鹿先生打扫小路环境卫生的画面,清晰地呈现在学生和读者的面前。在这种情境中,增强了课文的游戏性。

二、通过“演一演”,引导背诵

在教学《太阳是大家的》一文中学生说出读了课文的感想后,我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背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和体验。于是学生们读的读、画的画、背的背,兴趣较高。忽然,我发现有一小组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边读边用小手比划着“她把金光往鲜花上洒,她把小树往高里拔,她陪着小朋友在海边戏水,看他们扬起欢乐的浪花”……多聪明啊!我趁此机会采用了这种形象直观而又方便的学习方式——“演一演”。请一位学生引导其他学生用手一边表演太阳做各种好事的各种动作“往鲜花上洒”、“往高处拔”、“在海边戏水”,一边读相关语句,他们兴致勃勃,那怡然自得的样子就像一朵朵盛开的美丽的花儿。从表演中可以看出,课文的语言文材料真正进入了他们的精神领域,并与他们的经验相融合,达到了心领神会的境界。课文的“符号语言”化为学生“感于内而发于外”的现实语言,学生们以智慧启迪智慧,以情愫催生情愫,享受着感悟语言文字的无限欢愉。

三、巧用“演一演”,感悟古诗

小学古诗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块重要内容。古诗文存在的时代久远,远离学生的生活背景,它受诗词原有规则的限制,语言凝练,用词讲究,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锤炼的语句中包含着丰富的叙述,给学生的理解和积累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通过表演这一形式,才能表现古诗的内容,理解诗句的含义和意境。例如,在学《静夜思》时,让孩子把凳子搬来当小床,把爸爸穿过的灰衬衫作为演出服,拿一把夏天用的扇子作为道具,摇头晃脑地朗读诗句,通过表演让学生感受到仿佛自己就是诗人远在他乡,在如霜的月光照进窗来,身不由己地思念起家乡来。

四、?抓住古文的无字处进行表演(联系实际演一演)

在教学六年级的古文《两小儿辩日》时,理解文章内容之后,请同学表演一下两小儿如何辩日,要加上自己的动作。课文中对辩斗过程也只有简单的一句“一儿曰”,让学生联系课文,回忆生活中见到过的“……”想想省略号的用途,把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让课文内容丰满起来,于是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的写,有的画,有的在比动作,有的这样补充道:一儿仰头大笑曰,一儿微微摇头曰,一儿拍拍胸脯曰,一儿紧锁眉头曰……你看,学生的想象力是多么丰富啊,根据学生补充的内容让学生进行表演,学生把“仰头大笑”、“微微摇头”、“拍拍胸脯”、“说”“紧锁眉头”等各种动作和表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无字处的表演,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一场古人的辩斗便活脱脱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遥远而陌生的古文变得那么和蔼可亲,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也由此而生。学生既共同学习了课文,掌握了与课文相关的知识,又相互启发,实现了各得其所的学习效果。

学生们的心是纯净的、透明、美好的,他们的眼睛里总有无限的遐想,心里也总装着无数的美好心愿。当学生充当角色后,内心的这种真实体验与角色进行撞击、融合,从而创造出新的体验,新的感受,这便是“演一演”带来的思维创新。这样的演一演,学生的现场感、亲历感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而且将情趣洋溢在脸上和欢快的笑声中。

篇5

【关键词】国际性 必修课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6.202

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国际性通用语言,在以后的生活及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列为主要教学目的之一,并提出明确具体的学习要求。对中师生来说,尤其是幼师生,将来要成为合格的幼儿教师,一定要学好英语这门工具课,掌握这门重要的国际性通用语言。所以,幼师英语教师要时时想着肩上的责任和胸中的分量,把英语这门必修课教好教活,努力构建中师英语高效课堂。

如何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呢?笔者认为,宜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是奉献的事业,是以心换心,以爱唤醒爱的事业,是以爱启迪灵魂的精神活动。教师布道传经关爱着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师者岗位光荣、任重道远。古人云:“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要时时想着自己肩上的责任和胸中的份量,处处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并带动学生,尊重、爱护学生,惟其如此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才会亲近你热爱你的专业,喜欢听你的课,这就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二、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和主体,教师的任务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人公,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要想方设法减轻他们的负担,让他们有时间去体验生活、体验幸福。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含苞待放的花朵,都有他芬芳的理由。学生的基础不同,为师者要承认差别,对他们的要求不能一把尺子衡量,尤其是英语,他们基础水平的悬殊更是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教师培优补差、酌情施教,对较差的学生要设身处地地补课,减少坡度,多施雨露,满面春风地循循善诱,“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样学生才会心悦诚服,才会全身心地学好英语。有道是:一米养百人,百人百样心。作为学生,他们都有自己的志趣和爱好。老是要善于发现他们的志趣和爱好,相机呵护、发展这种志趣和爱好,让他们在尝试、体验爱好的过程中得到收获带来的喜悦,并给以新的诱导,使其养成思考、探索的习惯。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老师不断地激励、创新,让学生有新鲜感,从学习和思考中得到成就感,这样他们会更加主动地打拼、进取。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天才,让每棵树都成为参天大树。

三、善待生命是最大的教育智慧

教育智慧是对学生、对生命、对成长透彻感悟后的行动选择,教师是智者,智慧是灵感的汇聚,教育契机的产生是要智慧的,教育智慧是面对未曾预料却又必须妥善处理的教学难题时所表现出来的驾驭课堂、解决问题的手段和能力。教师要用爱滋润学生,用情去温暖学生,用智去启迪学生,用善去感召学生。在教学中,学生时不时会对文本挑战(多是英语最棒的学生),对这种思想的碰撞,教师应细加分析并真心予以呵护,真诚鼓励,以培养学生质疑品质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英语的“生长力”。对独到的见解应大力表扬。通过深刻的剖析,让他们领会独立思考的价值,体会到深层思辨的快乐,以催生他们的课堂自信。对学生肤浅的认识应予点拨、诱导,直到产生开窍反应。让学生的生命尊严得到维护的同时,提高思维水平。

英语是“冷科”,学生再差,教师也要有耐心,有从容大度的心,不可急于求成,不可心浮气躁,要承认差别,对他们不可责、不失望、不冷漠、不悲观,让教育的过程中有生命在场,窃以为这是最重要的。

四、满腔热情地对待学困生

英语学科由于种种原因,学困生最多,这也是广大英语教师最棘手的大事,这问题一定要正确对待,特别注意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他们点滴的进步,都要大力表扬,教法要“万变”查缺补漏、包教保学、多教勤补。从记单词开始,对新单词、短语、句型、对话、课文等,分阶段预习,老师先出示预习提纲,巡回检查、督促、指导。训练的形式要多样化,灵活机动,不妨用游戏方式。比如:“接竹竿”、对口词,老师说出一个单词如“teacher”,从第一组第一个学生以“r”开头的任一单词接上去,如“ride”,紧接着下一位以“e”开头的任一单词接上,以此类推。如此训练不但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加了学习情趣,也训练了他们扫描认读、快速选择的能力,久之,能把脑子练活。

篇6

【关键词】课堂教学;动态;生成资源;利用

课堂动态生成资源就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教材在一定的情境中,围绕多元目标,在开展合作、对话、探究、交流的课堂教学中,即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它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所蕴含的,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能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具有一定课程意义的氛围、环境、信息和机会。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动态生成资源来优化英语课堂教学,值得探讨和研究。

一、课堂教学中利用动态生成资源的意义

1.利用动态生成资源,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资源蕴藏在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学习体验之中,也隐藏在他们丰富的情感和活跃的思维之中。学生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充分认识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的重要意义。”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教师和学生在交往活动中不断生成的课程资源,就是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只要我们注意挖掘,都有可能成为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

2.建立知识的联系,促进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学生带着大量的已有知识、观念与经验走进课堂,这些知识、观念和经验可能成为学习的起点,促进学习的正迁移。同时,也可能产生负迁移作用,动态生成一些与学习内容相抵触、相矛盾的判断和观点,阻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导致无法同化和顺应所学新知识。课堂教学中教师及时发现这类生成性资源的价值,采取有效措施,可强化生成性资源对重点知识理解的促进作用,克服阻碍作用。

3.把课堂生成的信息变为“活水”, 能让课堂更加灿烂。

教学是一次次思维的碰撞,好的课堂应该是灵动的,是富有机智和充满变数的。在生成中获得不曾预约的精彩,让“生成”成为课堂的亮点。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课堂上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情况,一般都有生成的价值,教师可以调整预设,及时关注并有效利用生成资源。我们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而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即时引领,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使之成为有用的教学资源。为我所用,为课堂教学所用。

二、课堂教学中利用动态生成资源的策略

1.调节预设,机智生成。

在正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常常会碰到一些事先没有预料到的现象或问题。如课堂出现异常、学生的突然发问超出所学的范畴等,这些偶然性事情的发生,使教师难以按教案设计的步骤进行教学。有些教师在出现教学意外后不知所措,自己心中没底,故意掩盖发生事实,这样只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将教学意外直接转化为教学事故。而事实上这些节外生枝的问题和活动说不定其价值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它可能就是枝外生花疏影横斜,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利用好了也许更能妙手生花,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

案例1:为了操练“how many ”的句型,我出示铅笔盒里的一捆新铅笔并问学生:“Guess, how many new pencils do I have?”学生不知道“how many”的意思,课堂一下变得沉闷起来。面对这个“意外”,我改用其它方法提问学生:“How many? Five, six or eight?”学生很快明白了“how many”的意思,争先恐后地开始猜数。等到学生猜对后,再让学生用“how many”互相提问,学生兴趣昂然,课堂气氛非常热烈,how many的句型学习在快乐中掌握了。

启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不理解,难免出现启而不发的“意外”现象,使课堂教学出现暂时的失控。这时,教师要善于提供暗示,或者改用其它提问方式,或者把关键词写在黑板上,进一步方便学生理解信息和接受信息。

案例2:我曾旁听过这样一节英语课:教师想与孩子一起开展“Guessing game”的游戏,先在屏幕上再现了一个很酷的小男孩,旁边画了一个问号?,让学生猜猜男孩会问什么问题,学生很感兴趣,猜了很多:Why are you looking at me? What am I going to be when I grow up? Am I a good boy? Do you like me? ... 结果老师都用:No! No! You’re wrong!一一否定,很快学生猜猜看的欲望被熄灭了,因为学生没有猜出老师预设的“Am I cool?”这样的答案。结果游戏草草收场,根本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显然,这位教师缺乏精心的预设。其实,这堂课完全可以成为一堂精彩的课。

只要教师预设几个方案,就能使学生加深印象,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启示:游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与学的效果。但是,如果组织不好,缺乏精心的预设,则会发生很多“意外”,使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2.捕捉意外,促进生成。

所谓捕捉意外,就是指教师要善于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发生的意外事件,巧妙的转化为积极的动态教学资源,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实现教学目标。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能否将一次意外事件转化为积极的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机智和教学智慧。

案例:我曾在一节英语课上,教学一般现在时,发现有个同学低着头手里摆弄着一个新的MP3。我发现之后没有立即批评他,而是和他旁边的一位同学进行了这样一段对话:

Teacher:Hello, Betty. Do you like music?

Betty:Yes, I do.

Teacher:Does your deskmate Herry like music,too?

Betty: Yes, he does.

然后我又和Herry(刚才开小差的那位同学)进行了一段对话:

Teacher:Hi, Herry. Do you like music? 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like best?

Herry:Yes, I like pop music.

Teacher:Do you often listen to MP3 for songs?

Herry:Yes, I do.

Teacher:Well, Listening to music can help us relaxed. But we’d better do it after class. Do you agree with me?

Herry:Yes, I do.

这两段对话所占用的时间并不长,但我巧妙的处理了这个突发事件,恰到好处地保护了Herry的自尊,同时利用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运用现在进行时态进行综合性口语交际,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启示: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有个别学生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如何处理才能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不影响整个的课堂教学气氛,是非常值得我们研究的。

3.利用错误,巧用生成。

教师巧妙地把学生课堂上的错误作为一种资源,以此展开教学,改变教学流程,引导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结论。这显然比教师直接给出答案要更有效果,因为学生经过了自己的思考,有了体会,有了争论,就会有更深的认识,也会获得思维上的发展。另外,教师还应十分注意保护“犯错误”的学生的积极性。

案例:“Neither his father nor his mother like shopping online. ”对这样一个语言表达错误,教师就不能简单地将句子中的“like”改为“likes”,而应该想到学生一定是把“father 和mother”加在一起了。这时,教师不妨将这个句子首先板书下来,然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T: What does neither...nor... mean?

S: It means “既不……也不……”.

T: Yes, that’s right.

然后讲解用这个结构作主语,谓语动词采用就近原则,即以nor后面的成分决定谓语动词的单复数。如:

(板书)Neither he nor I am a scientist.

启示:如此处理,不仅避免了繁琐的语法分析,而且在上述教学活动中全班学生都明白了neither...nor...连接的成分作主语的用法。

4.因势利导,调控生成。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都有潜能,都有成长与发展的天性,只要条件许可,都可以发展成为个性健全、富于创造的人;教育的作用就是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平等、民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天性自然地流露出来,主动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愉快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倡导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探究兴趣,养成探究意识和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的责任是,要不断创设探究的情景,使学生产生生成的兴趣、发现的生成的价值,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意识,从而促其教学生成。

案例:当教师在问学生“What kind of sports do you like best?”时,在多数情况下学生的回答是很直接的,如:“I like football best.” “I like basketball.” “Volleyball.”等。但是,教师不能满足于得到问题的答案,而应该就此深入地问下去,如:“Why do you like football?” “Why don’t you like tennis?”等。

启示:因势利导的处理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不仅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和丰富课堂教学的语言信息量,而且能够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5.挖掘教材,发展生成。

外研版新标准英语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知识涵盖广,内容丰富,需要教师不断去挖掘、去领悟、并创造性地使用。

案例:教师上课时带来了一些水果作为实物教具,在与学生进行模拟性会话时,已经把这些水果都分完了。接下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操练性对话,教师将已经用过的水果作为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进行二次使用。对学生说:“Now, children. If you like the bananas, you can ask your classmates for them. But you

have to speak English.”于是,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

起来,学生争相走出自己的座位与那些已经得到老师水果的学生主动用英语进行交际。

启示:教师能将已经使用过的教学资源作为生成性教学资源进行二次开发,既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又能减少课前教具准备的工作量。

三、课堂教学中利用动态生成资源的思考

1.提升教学理念,重塑师生关系。

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试想如果没有主体的参与,没有师生的相互交往、积极主动、共同发展作用于课堂教学,怎能会有动态生成?因此,动态生成得以表现和达成的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径便是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此,教师要更新观念,提升理念,真正做到:了解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并努力将它贯彻到自己每一天的教学实践中,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就不只是一个美丽的童话,从而促进具有生命色彩的课堂动态生成。

2.培育教育智慧,把握动态生成。

要培育一定的课堂教学机智。这是及时把握课堂生成的课程资源的能力基础。真正意义的课堂,往往只能也只需预设一个大概,而不能也不必设计到细节。而要面对预设之外遇到的问题,迅速作出判断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得益于教师自己的教育智慧和课堂教学机智。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那些精彩的片段往往都是无法预设的,而那些无法预约的精彩都是执教教师课堂教学机智的结晶,是教育智慧的体现。为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育自己的教育智慧和课堂教学机智。只是,课堂教学机智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作为教师,应该用功在平日,用心于平时,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这是教师培育课堂教学机智的前提和基础。

3.激发学习兴趣,建立心理优势。

在英语学习中,学生有用英语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强烈愿望,有对自己能用英语进行思想情感交流的成功自豪感。但由于教师对学生主体作用研究不足,影响英语整体教学的成效,给大多数学生带来的是焦虑、抵触、失败的情感,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应善于因势利导,通过创设情景,组织生动活泼的活动,并在听、说、读、写对学生进行有一定难度的技能训练,使不同层次的都能有所得,防止与克服他们心理上的失败定势,从而使学生对所要达到的目标产生一种成功的渴望,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心理上的优势。

4、紧扣课程标准,营造生成氛围。

要紧扣学科课程的特点和目标,这是有效利用学科课堂生成的课程资源必须坚持的操作原则。教师无法预设课堂教学中所有的细节,尤其是学生在课堂情境中可能展现的个性化的一切。如何判断课堂情境中呈现的信息的价值,及时抓住有价值的信息并加以有效的利用?紧扣学科课程的特点和目标,是每一个教师必须坚持的操作原则。换一句话说,就是只有有助于学科课程目标实现的信息才是有价值的信息,才能成为课程的资源;也只有根据学科课程的特点,围绕着学科课程的目标加以利用,这种利用才能显现出它的意义和价值。而无视学科课程的特点和目标,比如课堂上常出现的:或一任学生不以化学理论为依据“胡言乱语”,不问其是否脱离现实;或一味赞赏学生的“独特、丰富想象”,不问其是否符合科学的、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其结果将是“牺牲”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老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资源的利用,是一种教学智慧,同时也是一种教学经验。教师要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活的调控能力,积极抓住课堂教学过程中任何有益的细节和突发性事件,巧妙处理,归纳总结,从成功案例中汲取营养,得到启发,不断提高利用英语课堂教学中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的灵敏度和调控能力,从而优化英语课堂教学。使我们的英语课堂充满活力,使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郑金洲,生成教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3)

2.朱志平,教师在课堂动态生成资源中的作用发挥,教育发展研究,2006(10)

篇7

关键词:品德;课堂;生成效应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7-183-01

一、对话的生成效应

1、生成预设目标的“弹性”效应

一般情况下,教学目标是教师在课前预设的,即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应该让孩子学到什么知识。但预设的目标是具有弹性的,并不是不可调整。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因此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目标需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

随着课堂的推进,预设目标会显出它的不完善,教学就要合理地删补预设目标,生成即时目标。这些生成的即时目标实际上是一个指向不同个体不同时期的目标群,教师应及时捕捉这些生成性目标,并将这些作为教学进一步展开的契机。 如教学三年级上册《温暖的家》第四课时《学会尊重父母,关爱他人》时,我用故事引入,然后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这时,从教室的某处传来一生轻轻的话语:“我妈妈叫我不用对奶奶好。因为妈妈说,我小时侯,奶奶从来没有抱过我……”声音虽小,但引起了我的关注,我马上让同学们停止了讨论,摸摸学生的头:“你的话刚才老师都听见了,那现在你是怎么想的,告诉我行吗?”学生站起来,吞吞吐吐:“因为我妈妈跟我奶奶吵过架,有时我替奶奶做些事,妈妈都骂我。”我又问:“那你想对奶奶好吗?”该生点点头。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并没有马上告诉他该怎么做,而是对全班同学说:“其实他是个孝顺的孩子,你们有什么办法让他妈也尊敬奶奶呢?你们能帮帮他吗?”于是,同学们七嘴八舌,说出了很多的办法:如:把奶奶对你的好经常讲给妈妈听;找外婆帮忙,让外婆从老人的角度说说晚辈不孝敬他们的感受,让妈妈明白……这样一来,使得全班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自我教育。虽然“怎样让他妈也尊敬奶奶”这并不是我预设的目标,但这正是学生的课堂动态生成的即时目标, 于是我及时地调整了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及时抓住学生获得的真实感受,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这正是笔者希望的“弹性”效应。

2、生成教学内容的“补充”效应

富有“动态生成”的课堂是师生、生生积极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因此,品德教师必须改变课堂教学只关注教案得以实现的片面观念,树立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补充教学内容的新观念。这样的课堂需要品德教师及时“抓彩”,根据学生思维动态转化和生成的过程来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上册《诚实的孩子人人夸》时,学生互动交流“讲一讲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故事”,并讲一讲诚实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这时,一个男生的声音引起了我们大家的注意:“太诚实也不好的。” 这是老师所始料不及的,也是课堂动态生成的真实写照。这说明“只有诚实的人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这一观点,有些同学还是不认可的。想想,现实当中也确实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这堂课是不成功的。于是,我问这位学生:“你为什么会这么想,能告诉我们吗?”回答说:“有一次,我和表弟一起拿了妈妈10元钱,后来我老实地交代了,被妈妈骂了一顿,表弟没说,妈妈还表扬了他。”这时,马上有几个学生与他产生了共鸣。老师马上问大家:“那么你们是不是都这么想呢?”底下传来“是”“当然不是”的声音,更有的同学竟在座位上争了起来。我趁机把“正方,反方”的观点写在黑板上。正方:做人要诚实!反方:做人不要诚实!说:“不如我们来个辩论会,同意正方观点的请坐到教室的左边,同意反方观点的坐到教室的右边,如果中途改变了想法,可以随时调换位置。”话音刚落,教室里马上变成了两队,认为诚实不好的有14人,约占了三分之一。接下来教室里非常热闹,我只在其中做一些点拨、解释,大部分由他们自己去争辩。在激烈的争论中,终于把那十几个同学给拉了回来,大家都认可了“诚实的孩子人人夸”。大家的思维亮点聚集在一起得以发挥,智慧汇拢到一处得以碰撞,从而推动品德课堂走向丰富、鲜活与深刻。我的审时度势,足够的教学机智,把原先可能成为病点的问题转化成了教学的亮点,焕发出了课堂的活力,使学生在辩论中得到感悟、体验,提升课堂教学的活力。这正是笔者希望的“补充”效应。

二、实践的生成效应

1、生成教学流程的“超越”效应

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已习惯把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作为一件正常的事。特别是公开课上,教师为了“顺利”地完成教学计划,达成教学目标,把整堂课预设得满满的,生怕一不小心出现的“节外生枝”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所以根本没时间去关注学生非同寻常的另类表现,导致学生被动地跟着老师指定的路线。试想想:学生课堂的“节外生枝”不正是他们真实情感地流露?内心世界最迫切的需要?作为教师,要凭借教育智慧在教育机智中生成,这样教学的流程就可以在生成中即时超越。

2、生成学习方式的“更新”效应

篇8

我们将问卷调查结果向全体教师进行了反馈。经过研讨,我们提出了“微笑、有趣、互动”的快乐课堂标准。各学科、各年级组进行深入教研,制定具体改进措施,每一位教师则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实践。

一、微笑,放松学习心情

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提前一分钟候课,在上课铃响时,教师要面带微笑;课堂上,要用微笑给学生以信心与勇气。针对一些不苟言笑的老师,学校领导和同事会时常提醒他们保持愉快的心情,保持亲切的笑容。校门口的“微笑镜”提醒教师带着微笑走进校园,办公室的“微笑镜”提醒教师“微笑在我们心间”。良好的教研文化,和谐的办公环境,融洽的同事关系,都让老师们笑口常开。微笑真的会“传染”,教师“会笑”了,学生“会笑”了,我们的课堂也“会笑”了。

二、有趣,增加课堂引力

课堂导入激发兴趣。有了好的开始,有了快乐的开始,就有了营造快乐课堂的良好前提。备课时,学校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特别注意上课时的导入,要在符合教学要求、适应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尽量让导入新颖有趣,吸引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进行学习。如我们经常使用的创设情境导入,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素材置于情境之中,将学生带入课堂学习中又恰到好处地出示了教学内容。利用小故事导入,让枯燥的学习内容变得丰富有趣。采用游戏式导入,以此激发兴趣、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如数学教师在教学“用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一课时,设计摸球游戏,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学会了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活动保持兴趣。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会使学生产生饱满的学习热情,对学习保持较高的兴趣。英语教师将比赛引入课堂,在激烈的竞争中学生能以极高的热情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合作式也是各科教师最多使用的形式,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讨论式最受中高年级段学生欢迎,也能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强调“以读代讲”,以合作读、表演读、配乐读、比赛读、分角色读等不同的读法激发兴趣;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强调“读议结合”,采取边读边议、读后再议、议后再读的多种方法诱发兴趣。

三、互动,学生成为主体

自主唤起学习动力。学校对全体教师提出“121”的课堂教学要求,即教师讲解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交流、互动20分钟,练习10分钟,要求当堂任务当堂解决。学校还在部分年级、班级进行了语文、数学学科的教学实验,尝试以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先学后教、讲练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展示自我。学生们一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气氛达到了。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去发现、去研究、去探索,而且学生在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中,知识会掌握得更加牢固,各项能力也会得到更加充分的锻炼,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过程促使智慧生成。虽然思索的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可能花了很多的时间还是一无所获,但这却是一个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需要。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与快乐。如语文教师在教学《小动物过冬》时,以“燕子、青蛙和蜜蜂是怎样过冬的”这个问题为主线,让学生去读,去想,去讨论,通过读与思考,自主获得情感体验。

篇9

关键词:效率;契机;小组学习

一、“小组学习”在“基本目标”落实时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基本目标”应该是每个学生都能掌握的内容,在课堂中我们希望能检测到每个学生的掌握情况,这个时候的“小组学习”能让生生之间畅所欲言,相互交流,相互倾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生帮生的方式,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也有吸纳、改正的机会。

如,在教学“认识分数”时,当学生认识了分数,了解了单位“1”和分数单位后,每个学生都要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说说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等,开始我采用的方式是独立说说再指名说说,结果5分钟过去了,只有7、8个人有机会站起来表达,而且说得很不流利,这样的交流方式不仅不能起到示范作用,很多学生当听客,更是低效的,于是我立即组织学生“小组学习”,组长组织组内依次说说,最后推荐有进步的同学做代表交流,这个5分钟,人人开口说话,人人听到6次他人的表达,最后小组代表的发言水平更是上了几个台阶,“小组学习”不仅全面落实了“基本目标”,还大大增强了学生面对全班交流的自信心。

二、“小组学习”在问题设计“开放性”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提出一些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凭借个人思考无法解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探索的欲望,如果此时采用“小组学习”,可以形成较浓厚的研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如,教学“年、月、日”时,在学习“四年一闰”的新授知识时,我创设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小强满8岁的时候,只过了2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纷纷动脑思考,但多数学生紧皱眉头,不能找到合理的原因,此时我让学生“小组学习”,大家很自然就围在一起,在组长的组织下都出谋划策,共同研讨,并且结合书上的“小字”来探讨。学生七嘴八舌,你指我看,你说我听,你讲我评,探索、研究的氛围异常浓厚。通过“小组学习”力量,学生自行解决了“四年一闰”的问题,得出小强的生日是2月29日。研究得出的结果来自“小组学习”,印象尤其深刻,而且学生不仅真正品尝到“团队合作”的好处,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能力,教学效果特别明显。

三、“小组学习”在“不完全归纳”时

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数学。在实际探究的过程中,有时候学生个人是无法靠自己的智慧和行动独立全面完成思考的,如,“用计算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时,通过研究例题,得出猜想65×5+45×5=(65+45)×5,教师追问:是不是所有这样的式子都有这样的规律呢?请举例验证。学生举例时既要考虑数量多,还要顾及种类全和特殊数,此时凭借个人的智慧,在短短40分钟内根本无法完成。这就需要融合小组成员的聪明才智,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于是在“小组学习”时,小组长先询问、协调每个组员准备举例的种类,尽量避免重复,尽量一组的举了种类全,并能考虑特殊数,通过组内的举例先行总结出结论,然后通过组际交流,让所举的例子数量更多些,种类更全些,特殊数也再次验证,全班没有找到反例,在此时用不完全归纳法再次得出结论更有幸福感。

四、小组学习在“重难点”突破时

篇10

[关键词]课堂;教学;语言设计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经这样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可见,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的魅力。但是,在教师教学中常常忽视语言的设计与组织,致使教学活动呆板、枯燥。那么,课堂教学中教师该如何设计、组织教学语言呢?

一、导入语言设计的艺术――以兴趣引发为主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在设计导入语言时,教师应努力把兴趣引发、动机呼唤放在首位,重视激发幼儿参与学习的热情。

1.开门见山式导语的设计。主要指教师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围绕活动主题进行导入。这种导入主题鲜明,思路清晰,能很快集中幼儿注意力。如大班社会《快乐的新年》中,教师这样导入:“新年是人们最向往的节日,在这样美好的节日里,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每个地方的人们都是用怎样的方式来庆祝节日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录像吧。”这种“开门见山”式的导入语言朴素、自然,更贴近幼儿生活,会让幼儿产生亲切感。

2.问题悬念式导语的设计。主要指教师根据活动内容设置悬念,通过问题引发幼儿学习兴趣。这种导入语言能让幼儿产生神秘感、好奇心。如大班科学《漩涡》中,教师这样导入:“这是一支神奇的笔,只要你把笔直直地站在水中不停搅拌,你将会有许多有趣、奇妙的发现”。这种具有悬念式的导语将问题直接抛给幼儿,可让幼儿顿时萌发好奇、探究的欲望并乐于进入学习情境之中。

3.情感渲染式导语的设计。主要指教师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导入,渲染活动氛围,引发幼儿情感共鸣。这种语言具有煽情作用,在情感上萌发幼儿学习愿望。如中班科学《美丽的雪花》中,教师通过让幼儿欣赏雪景方式导入:“雪花漫天飞舞,有的飘落在高山上,有的飘落在农田里,有的飘落在草地上,雪花都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如此优美动情的导入语言怎能不激发幼儿迫切欣赏雪景的愿望呢?

二、提问语言设计的艺术――以启迪智慧为主

课堂提问对启迪幼儿思维,开阔幼儿视野,帮助幼儿掌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有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在提问语言的设计上应慎重考虑,反复推敲。尤其要在“引”“启”“导”字上下工夫。

1.提问语言的层次性。教师要善于分析事物本质特征,围绕事物设计多个相关问题,让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向日葵》是一幅值得幼儿欣赏的名画,教师精心设计一连串富有层次的问题:“这里有几枝向日葵?每一枝都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向日葵的花瓣是怎样的?像什么?”通过教师层层剥笋、递进引导,幼儿对每一枝向日葵都进行了细致观察,丰富了幼儿对《向日葵》作品的认识与理解,也使欣赏活动更加深入、细腻。

2.提问语言的开放性。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也应注重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引导幼儿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当幼儿欣赏故事《七色花》之后,教师提问:“如果你是珍妮,你会用花瓣做什么?”这一开放性的问题让幼儿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我用小花瓣让沙漠上长出参天大树,变成绿洲。”有的说:“我会用花瓣变出长有翅膀的汽车。”还有的说:“我用花瓣让沙漠变成一片树林”开放性的问题,发散性的表达,激活了幼儿的创新思维,发挥了幼儿的想象表达。

3.提问语言的智慧性。古人云:“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因此,需要教师在设计提问语言时能直抵教材本质,从启发、激励幼儿思维出发,智慧引导。如在演唱完歌曲《迷路的小花鸭》后,教师问:“小花鸭迷路时表情怎样?“呷呷呷呷”应该用怎样的声音演唱?当小花鸭找到妈妈时它的表情有什么变化?”……通过提问,让幼儿发现两段歌曲中不同的情绪需要用不同的表情和声音来演唱的方法,这种富有启迪、智慧地引导,提升了歌唱活动的效果。

4.提问语言的深入性。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需要教师关注教材本身,设计具有深度的问题,引发幼儿深入思考。如在欣赏故事《小羊过桥》后,教师引发幼儿思考讨论:“这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小白羊和小黑羊怎么会掉到河里去的?白羊和小黑羊应怎样做才能平安过桥?”在这深层次的探讨中,有效地帮助幼儿理清了故事的脉络,深刻地认识了故事的内涵。

三、归纳语言设计的艺术――以拓展经验为主

幼儿年龄小,他们的认识肤浅,经验零碎,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幼儿实际,善于分析孩子的已有经验,然后有针对性、恰如其分地进行引导,帮助幼儿把零星、散乱的经验进行梳理和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的学习不再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更系统的知识。

1.提升式归纳。所谓“提升”,指教师在幼儿认知、观察、了解等基础上进行适当提炼,帮助幼儿在原有经验基础上更进一步。如,大班数学“有趣的排序”中,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哪些事物是有规律的排序?在幼儿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便进行梳理:“围巾、手帕、地毯上美丽的花纹经过有规律排序后变得更美丽;马路、滑梯、房屋上有规律的排序后显得更美观。”通过教师语言的梳理、提升,丰富了幼儿对排序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也更激发了幼儿关注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体验有规律的排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丰富、多彩和快乐。

2.概括式归纳。所谓“概括”,就是帮助幼儿把某些具有一些相同属性的事物特性进行提炼,使之形成一种更科学、完整的认识。大班散文诗《风在哪里》描述的是风吹过树梢、小花、小草和小朋友时的不同景象,教师这样归纳小结:风在哪里?风就在翩翩起舞的树梢上;风就在频频点头的小花上;风还在轻轻晃动的小草上;当我们放眼看去时,到处都能找到风的影子。原来,风就在我们的身边。”教师的概括语言像小诗一样优美,不仅让幼儿感受到了风的美,风的趣,也更激发了幼儿观察风、探索风的兴趣。

3.拓展式归纳。所谓“拓展”,是指教师不仅要关注幼儿已经获得的经验,还要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和扩充。如在小班健康《好吃的西瓜》中,教师问:“你喜欢吃西瓜吗?西瓜有什么营养?”大多幼儿回答“西瓜好吃,凉快。”教师便拓展、丰富幼儿对西瓜营养的认识:“夏天吃西瓜不仅解渴,还能排出身体中的热量、毒素。西瓜虽然好吃有营养,但多吃会引起腹泻等疾病。”经过教师详细具体介绍,幼儿对西瓜的营养有了更全面、科学的认识。

四、应答语言设计的艺术――以关注个性为主

所谓“教师应答”,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对幼儿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教师能否智慧、富有个性化地应答,直接影响师幼互动,影响幼儿学习兴趣与态度。因此,教师要针对幼儿的个体特点,采用灵活变化的应答方式,注重启发点拨、激励鼓舞。

1.追究式应答。意大利教育家瑞吉欧有这样一句话“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并抛还给孩子。”因此,教师在应答时要善于巧妙点拨幼儿思维,学会追问。如在健康《好玩的红绸》中,教师引导幼儿示范用红绸当小船玩“划船”游戏。教师:“怎样坐船既安全又舒适?”幼儿:“两手要抓牢。”教师:“抓牢什么?”幼儿:“红绸两边。”教师:“身体应该怎样?”幼儿:“身体要跪坐在船中间。”教师:“对,这样才能保持平衡。”教师的追究式应答,有效地解决了活动难点,提升了课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