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税法个税标准范文

时间:2023-09-04 17:13: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税法个税标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税法个税标准

篇1

关键词:新税法;工薪;薪金;个人所得税筹划

引言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相应的个人工资、个人收益也得到显著的提升,同时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相应人群,他们的工资、薪金及收益均达到或超过了国家规定的应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标准。 结合我国个税法,工资薪金所得指的是凭借任职于或者受雇于相关企业单位的个人,所获取的工资、薪金、奖金、劳动红利、补贴及年终加薪等与任职或受雇相关的各种经济所得[1]。工资薪金的个人所得税筹划则指的是经相应的技术分析,结合国家现行法律法规,指定科学合理的筹划计划,以促使企业单位员工获取最低税负状态。由此可见,在此种背景下对新税法下职工工资薪金的个人所得税筹划展开分析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经济意义。

1.工资薪金的个人所得税筹划原理

1.1个人收入划分

个人收入划分属于税收筹划重要的先决条件,就一般情况下而言,在我国2011年新出台的个人所得税法的一定制约下,同样数额的工资薪金与劳务所得所使适用的税率是不对等的,并且工资薪金及劳务所得相互间又一并采用超额累进税率[2]。这就说明了在新个人所得税法的作用下,对个人所得税进行核算期间,会存在两种核算情况,一种情况是把个人工资薪金与劳务报酬进行明确划分,一种情况是把个人工资薪金与劳务报酬所得进行一起合并。好比,自我国2011年出台新个人所得税法开始,我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由3500元代替之前的2000元,这表示,在新个税法下月收入不超过3500元(不包括“三险一金”)的工薪阶层无需进行个税缴纳。由此可见,在此类情形下结合个人收入划分来开展税务筹划便能够极大地对税收进行节约。值得一提的是,在就个人工资薪金与劳务报酬所得展开税收筹划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个人收入更有效的划分。

1.2个人收入转化

税务筹划受个人收入转化十分重要的影响,就一般情况下而言,在进行个人所得税缴纳环节中,往往会出现个税缴纳人所缴纳的税收所得额相对较低情况,使得个人劳务报酬所得适用率要超过个人工资薪金所得税适用税率,税收筹划主要在于税率筹划,改变发放金额、发放方式、劳务合同的签订形式等,由此得出在进行税务筹划时能够把一定的个人劳务报酬所得转换为个人工资薪金所得,进一步在一些特定情况下还能够把个人劳务报酬所得与个人工资薪金所得进行合并,并缴纳为个人所得税。以我国福建省为例,在我国2011年新出台的个人所得税法的一定制约下,秉承了收入高人群多缴纳个人所得税、收入中等人群少缴纳个人所得税及收入低人群不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原则,将福建省个人收入分配框架转变成橄榄型形态,结合我国税务部门统计信息得出,仅仅于2012年全年福建省便出现109万工薪阶层将无需缴纳个人所得税[2]。因此,在一些特定情况情况下,此类税收筹划手段同样能够有效的节约个人税收,以全面有效提升税收筹划水平。

2.新税法工资薪金所得税调整

2011年,我国颁布了新个人所得税法,在新个税法中,关于工资薪金所得税做出了两方面的重大调整,一方面是月季费用减除标准由过去的2000元升高到3500元;一方面是适用税率表得到了调整。工资薪金所得税率表,见表1。而在纳税人所获取的全年一次性奖金纳税内容方面未作出相应的调整,还是仍旧使用国家2005年颁布的规定[3]。

表1 工资薪金所得税率表

3.纳税筹划

3.1筹划目的

税务筹划的目的即,缓解税负以达到企业税后收益最大化的目的,筹划目的可具体一下各个方面:I.直接缓解税务压力;II.实现涉税零风险;III.取得资金时间价值;IV.提升自身经济效益;V.维护自身合法权益[4]。

3.2筹划原则

新税法背景下职工工资薪金的个人所得税筹划,应遵循两方面的原则:I.综合效益原则。个人所得税筹划切忌单方面孤立开展,倘若相关个人所得税筹划收获了一定的节税效果,然而却使得其他方面的经济支出升高,如此开展个人所得税筹划就没有实际意义了;II.前瞻性原则。任何一项个人所得税筹划计划制定,都务必要在该计划所关联的纳税事宜已转变为既定事实之前。倘若该纳税事宜已转变为事实,于事后开展“筹划”,则变成“欲盖弥彰”,伪造、变造、隐匿相关资料,纳税人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5]。

3.3筹划案例

个人所得税往往选取超额累进税率,倘若纳税人应税所得越高,与纳税人相对应适用的最高边际税率则也会越高,因此纳税人收入的实际有效、平均税率均可能得到提升。由此表明,面对纳税人相应时间阶段内工资薪金既定的状况喜爱,应当尽可能使纳税人分摊至每一个纳税期内的收入为均衡值,切忌忽高忽低,有效防止纳税人税负提升。好比案例一:某家企业职工工资2000元/月,该企业采用日常发放工资,年末结合职工业绩选取奖励的薪酬管理方案。比方该职工年末获得奖金为10800元,那么该职工全年需要交纳的个税为[(2000+10800)-2000]×20%-375=1785元。个人所得税筹划分析,若该企业将该职工的年末奖金10800元分摊成900元/月与该职工每月工资一并发放,即该职工工资为2900元/月,那么该职工便无需缴纳个税。案例二:某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某年的工资为8000元,由于企业工作安排需求,该管理人员需要在企业附近租下一套住房,房租为1500月/元,若该管理人员自行支付房租,其每月应缴纳的个税为[(8000-3500)]×20%-375=525。个人所得税筹划分析,若房租有企业为该管理人员代付,而将其工资改为6500月/元,其每月应缴纳的个税则为[(8000-1500-3500)]×20%-375=225,由此该管理人员能够节税300元。在各档税率稳定的情况下,可采取降低自身收入的方法,以让自身获取相对较低的税率,获取相对较小的计税基数[6]。

4.结束语

总而言之,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全面提升,新税法实施效率势必会持续升高,由新税法所对工薪资金所得税务筹划造成的影响也将会变得越来越显著。因此,为了达到合理避税降低企业单位员工税负的目的,实现新税法背景下职工工资薪金的个人所得税筹划的有效性,企业单位人员务必要对工资薪金的个人所得税筹划原理展开明确的分析,深入了解新税法工资薪金所得税调整,在上述前提下结合相应的实践开展,有效促进工资薪金的个人所得税筹划水平升高。(作者单位:重庆丰都燃气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 赖淑琼. 新个税法下工资薪金所得税务筹划的原理及问题[J].Times Finance(下旬刊),2014,13(04):21.

[2] 王实. 新税法下工资薪金所得税务筹划改进探析[J]. 淮海工学院学报,2013,01(01):34-36.

[3] 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等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方法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5]9号),2005.

[4] 史开瑕. 新个人所得税法下工资薪金所得的最优纳税筹划探讨[J]. 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2,14(03):215-218.

篇2

为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各类企业创造公平的税收环境,新《企业所得税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同时废止。新税法增加了新理念,充实了新内容,与原内、外资税法有较大的差异,对内资和外资企业的影响也很大。本文从税率、扣除标准、税收优惠、捐赠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税率     

新税法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率统一为25%,适当降低了内资企业的所得税税负。同时,对于享受优惠税率的外资企业来说,税负略有增加,但在国际上仍属于适中偏低水平。      

(一)对内资企业的影响      

根据全国企业所得税税源调查资料测算,内资企业平均实际税负为25%左右,外资企业平均实际税负为15%左右,内资企业高出外资企业近10个百分点。      

新税法规定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从行业看,银行、饮料、通信、煤炭、钢铁、石化、商贸、房地产等实际税负高于25%的行业将受惠,这些行业的企业实际税负将有所减轻;而电力、有色金属冶炼、交通运输、医药生物、纺织服装、汽车、家电、机械设备、电子元器件等行业,由于享受各种税收优惠,行业整体税负水平已经低于25%。在有关优惠政策调整前,所得税率降低带来的好处对这些行业的企业并不明显。      

(二)对外资企业的影响      

统一税率意味着内、外资企业的税收差异将被弥合,外资企业因其投资来源的特殊性所享有的税收优惠政策将被取消。企业所得税的税率统一为25%,名义上税率由33%降低了8个百分点,但就实际税收负担率而言,在两税合并之前,由于外资企业享有各种形式的地方所得税的减免和税收优惠政策,其实际的税收负担率大约为14.98%。因此。新税法颁布实施之后,外资企业的实际税率有所提高。     

二、扣除标准     

新税法规定,企业实际发生的与经营活动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可以在计算应纳税税额时进行扣除。对原企业所得税制度下内外资企业不同的扣除办法,新企业所得税法亦予以统一规范。      

统一后的税前扣除政策有利于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成本得到实际扣除,有利于以实际净所得衡量企业的税收负担能力,真正实现了企业的税收公平。但税前扣除政策的统一对内、外资企业的影响仍有所不同。      

(一)对内资企业的影响      

对于内资企业而言,新《企业所得税法》统一税前扣除标准后,改变了企业所得税法改革之前的费用限额扣除方式,取消计税工资的限制,提高捐赠支出的税前扣除标准等,其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成本、费用能够得到据实扣除,提高了内资企业可以进行税前扣除的成本、费用。增加了税前扣除总额,其应纳税所得额有所降低,实际上降低了企业的税收负担。这样。一方面,内资企业的税后剩余利润有所提高,有利于企业扩大其生产规模。促进内资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实现内、外资企业之间的公平税收负担,可以促进平等市场竞争环境的形成。      

(二)对外资企业的影响      

对外资企业而言,两税合并之前适用据实扣除方式的部分费用改为限额扣除方式,如公益性捐赠仅在其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可以得到扣除。原可以据实扣除的广告费也仅在当年销售收入15%以内的部分可以扣除。因此,统一税前扣除政策后,外资企业的税前扣除总额有所下降,其应纳税所得额有所提高,实际的税收负担略有增加。外资企业不能凭借其在税前扣除方面的特别待遇而处于优势竞争地位,必须凭借企业自身经营与内资企业展开竞争。但统一后的税前扣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扩大了外资企业的费用扣除范围,如原可抵扣其实际发生额50%的企业研发费用,现提高至按其实际发生额的150%进行抵扣。有利于外资企业对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有利于提高外资企业的科技竞争力,促进其参与全球市场竞争。     

三、税收优惠     

新税法对内、外资税法中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了整合,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实行“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的新税收优惠体系。其主旨是促进技术创新和进步,鼓励农业、基础设施、环境保护、节能及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投      

资,同时兼顾微小型企业、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福利企业、少数民族地区企业等。      

1 从事农林牧渔业、基础设施投资、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的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      

2 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实行20%的优惠税率;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实行15%的优惠税率;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业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中属于地方分享的部分,可以减征或者免征。      

3 对技术创新的研发费用、安置残疾人员的工资等。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以加计扣除;对企业综合利用资源,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产品所取得的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以减计收入。      

4 对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可以按一定比例实行税额抵免。      

5 新税法还规定对原享受法定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实行过渡措施:依照原税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享受低税率优惠的,按照国务院规定,可以在新税法施行后五年内。逐步过渡到25%的税率;享受定期减免税优惠的,按照国务院规定,可以在新税法施行后继续享受到期满为止,但因未获得而尚未享受优惠的,优惠期限从新施行年度起计算;对新设立的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如果是设立在法律设置的发展对外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的特定地区内,以及国务院已规定执行上述地区特殊政策的地区内,可以享受过渡性税收优惠。

四、关于捐赠     

新税法中,公益性扣除标准的规定与内资企业所得税法相比,有两个明显的变化:一是扣除比例的变化,从3%提高到12%。这是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稳步推进税收优惠的一种理性选择。二是扣除依据(即计算基数)的变化,将“应纳税所得额”改为“年度利润总额”。笔者认为,“年度利润总额”和“应纳税所得额”不应该是同一个概念:“应纳税所得额”是一个税法上的概念,根据原税法的解释,是指调整以后的税前利润;而“年度利润总额”则是会计上的概念,即会计报表上反映的未经调整的利润总额。      

新税法中关于公益性捐赠扣除标准的规定,与外资企业所得税相比,取消了据实扣除的优惠,而坚持部分扣除政策,客观上增加了外资企业的纳税负担。但一个国家税收政策的选择。是从综合利益出发考虑的。公益性捐赠的部分扣除,一方面,可以使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进行公益性的捐赠,保证纳税人可以从公益捐赠中得到一定的经济利益,对纳税人支持与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产生引导作用,使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获得良好的品牌形象和社会赞誉。也减少了国家的财政和经济压力;另一方面,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公益性、救济性捐赠直接侵蚀企业所得税税基,从而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国家对进行公益性捐款的企业给予税前扣除的优惠,其实是让渡了部分税收利益,以减少财政收入为代价激励企业进行公益性、救济性捐赠。捐赠如果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上不加以限制,就相当于纳税人将一部分属于国家的税收一并予以捐赠,这也是平衡国家利益与纳税人利益的一个理性选择。      

篇3

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税法的改革趋势保持一致,才能更具持久性。税制改革具有的新特点、新方向,对企业会计核算制度有很大影响,必须保证与税法制度不脱离、不违背。

(一)增值税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

从现在的增值税会计处理准则来看,增值税会计处理事件,不仅要考虑他是否是费用处理,还要细看其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1、1994年,进项税额核算和税收征管的不协调,增值税专用发票已从进项税额抵扣制度改革为“票到扣税法”。2、交纳税金科目违背了会计核算的“明晰性”原则。由税制的具体规定可知,企业在“应交税金”科目下未设置二级科目“未交增值税”,对企业当月未交和多交的增值税以及月终转入的应交和未交增值税无法进行核算,造成“应交税金”科目杂乱无章,严重脱离了“明晰性”原则。3、虚开增值税发票和偷税漏税的风险加大。增值税发票是企业纳税和扣税凭证的有效凭证。部分企业利用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抵扣中因新规定对企业内部的固定资产的进项税抵扣造成的影响来虚开发票,造成虚假交易的不良状况的发生。4、账务处理的差异性。新税制和财务制度的账务处理在存货核算等方面都体现出较大的不同。对税制改革的新文件规则树立正确的认识,是企业财务人员调整企业单位会计处理工作必须遵守的原则,以便有效降低出错率。

(二)印花税会计处理中的矛盾。

以合同签订、营业账簿、产权转移数据、权利许可证等为主要内容的印花税,是经济活动中对应税凭证进行征税的一个税种。税率低很多、税负轻的特点,是它区别于其他税种的关键点,具备积少成多、广集资金的较良好的财政效应。

(三)税收申报会计报表的差异性。

新条例报表中,“销售收入”包含了会计核算制度的“主营业务收入”、可视为销售收入的和应当被确定为当期收入的。视同销售,就是一种缴税金的商品或者劳务转变行为。新税法的形成,不仅针对企业的基本业务收入,也在收入上拉近了税收和会计间的距离,简化了纳税人的核算工作。新申报表规定,纳税人形成的现金折扣属于财务费用,不从“销售收入”项下扣减;销售退回和其他的折扣都是“主营业务收入”。为了规避旧报表中存在的相关营业收入、销售收入、全年销售收入净额等基数混乱等现象,新条例的规定报表对销售收入做出调整,即业务宣传费、招待费、广告费等扣除的基数。总之,税务会计的发展要经历一段很长的探索期,才能更好地适应我国国情。

二、企业财务与会计面对税制改革应采取的措施

(一)注重企业财务监督管理。

财务监督体系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企业各个委托层次中的财务活动中的有效制约方式,有助于内部财务监督体系作用的良好发挥。企业财务的全面监督,离不开财务监督工作体系和改进监督方法的健全。

(二)增强、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1、熟知新税制。作为企业的财务工作者,不仅要懂得会计核算、抓财务管理、各经济事项,掌握新税制度,是企业的财务工作者不断进行了解和更新的知识内容。这样才能更好地为领导出谋划策、做好本职工作。2、增强会计核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做好基础性业务,适应新税制对企业会计核算的高标准。3、努力发现税法与会计的结合点,建立健全税务会计学科体系,积极实现税务会计的独力。4、完善自身制度,适应改革进程。传统意义上利用单纯行政计划和干预控制,必须实现向经济宏观调控的转化,促进改革有效进行。

三、总结

篇4

企业税征收税种

加纳主要征收的税种同样包括企业税、资产利得税、增值税等,下面具体介绍一些税项的具体征收制度。

在加纳,除非税法中明确说明了免予征税,否则所有企业(包括居民和非居民)都需为与其经营和投资活动相关的,来源于、发生在、带入至和接受于加纳的所得,在依照税法进行必要的调整后计算应缴所得税额。企业税的税率一般为25%,但对某些企业适用不同的激励税率。根据加纳政府2011年公布的财政政策,因其非盈利目的而处于免税状态的机构,自当年起也要为其来源于商业活动的所得征税。各个企业实体独立于其股东单独缴税,所有企业都需在其会计年度结束四个月后提交纳税申报单。同时还要求企业以国内收入署或企业本身在经由国内收入署许可的的前提下所做出的暂缴税评估为基础,为其当年所得按季缴税。

除此之外,商业企业需要为其应缴税资产所实现的利得缴税。应缴税资产包括土地(非加纳农业用地)、建筑、股份、商誉、业务及营业资产等等。非应税资产包括待销存货、加纳证券交易所建立后前15年在此交易所上市的企业的证券,以及如机动车辆、厂房和机器、海空运输、计算机等类别的资产。在出售上述资产时,企业无需缴纳资本利得税。当一企业在进行兼并、合并、重组之后,其基本所有权仍继续保持在企业总资产的25%以上时,该企业在兼并、合并、重组过程中得到的利得,免予征税。此外,不超过50万加纳塞地的资产利得也无需缴纳利得税。

任何外国企业在加纳进行商业活动的分支机构,同加纳其他所有企业实体一样缴税。为了防止各种避税计划(例如转让定价、资本弱化和分散所得等),国税局局长有权根据整个集团的营业额来调整分支机构的可征税所得。当企业将其分支机构的税后利润汇回本国时,将被要求按汇回额的10%缴税。值得注意的是,此税不包括在任何已付的企业税之内。

增值税为消费者通过注册过的个人或商业机构为某些商品和服务向国家缴纳间接税。税率为商品及服务价值的12.5%,这其中不包括2.5%的国家医疗保险费。对于零售商,统一的收费税率为3%(不计算投入或输出的增值税)。每一财年的预算中都会对商品和服务提出相应的起征点。每年征税额低于起征点的增值税纳税人,适用结合了增值税和所得税核算的方案。在消费税项中,对塑料包装材料和产品征收20%的环境税,并且将向烟草征收的消费税率从140%增长至150%。增值税法中对免税有特别说明,免予征税的供应包括农产品及农业原材料、印刷品、经批准的医疗及医药供应、交通运输、金融服务、土地、建筑物及构造物。进口需要缴税。从加纳出口商品的适用税率为零税率。自2011年起,正式废止保税仓库设施内增值税的延期支付,但制造业所需原材料除外。

应税所得的确认

在加纳,企业的应税所得在确认时,除需考虑存货计价、资产利得及亏损还有股息等因素之外,政府还针对固定资产的折旧给予从事商业经营的人士资本免税额。下面对各项进行进一步介绍。

由于推行了资本免税额,所以企业的任何固定资产的折旧在计算可纳税所得时都不允许扣除,而由资本免税额来进行补偿。

加纳政府所施行的资本免税额是专门针对固定资产,即可折旧资产来拨放的,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由从事经营的人士于每一纳税年度按年取得。若要取得免税额,资产需为由经营体所有的资本性质资产,且需在期间内用于继续经营活动并在一个纳税年度中存在于该经营体中直到年终。同时,任何新资产的取得,都需在投入经营使用一个月后通知国税局长。加纳2001年通过的新税法中将可折旧资产归类为六类,1 –4类(资金联合组)的资产被放进不同的组并且用余额递减法按20%到80%之间不等的折旧率计提折旧。5类(建筑物)按成本的10%,而6类(知识或工业产权)按其估计有效期限进行折旧。当属于1 –4类的资产被处理后,所变现的价值需在剩余值计算资本免税率前从其所属资金联合组中扣除。当一件资产的销售可以还清资金联合组的折旧后资产价值,并且还有额外的处理收益时,此超额计入当年所得中并一同计税。当资金联合组中的资产都已处理完毕,但处理收益不足以抵清其折旧后资产价值的,将于年底对未偿付的折旧后资产价值给予资本免税额,用于将资金联合减至零。对5类和6类的资产,采取不同的方法。此方法确保商业机构在处理发生亏损时有恢复成本且在有利得时不会被过度征税。

在存货的计价方面,出于避税目的,存货及在产品按成本或市值中的较低者计价。无论怎样,任何持续使用且为会计原理所接受的存货计价方法都是受承认的。

对于资产的利得或亏损,在财务报表中进行了报告的利得或亏损,分别不予计税或不可扣除。利得需从利润中扣除,而亏损需计入利润中。这一规定与新税法中不承认经营者设定的折旧政策一致。

当居民企业支付股息时,无论对象为居民或非居民个人亦或合伙人,除免税股息外,都应按8%的税率缴税。利润的资本化当做按企业股东在企业中各自权益比例支付的股息来对待,且按8%的税率征税。当一个企业(由不超过五个人控制)于一段合理时间内记录了利润却不宣布发放股息,税务局长有权将一部分企业所得作为已分配股息并对此征税。免税股息为由一居民企业向另一居民企业支付的股息,当接收企业直接或间接控制支付企业25%的投票权时,此股息为免税股息。该免税不适用于意图进行利润或股息避税安排而支付的股息。

与之前介绍过的国家略有不同的是,加纳未与其他国家签署大量的避免双重税收协议,现在仅同英国、法国、意大利、南非、比利时、荷兰和德国7个国家缔结了双重协议。在协议中,对利息、许可费及股息的税率做出了规定。

个税缴纳

篇5

【关键词】企业;避税;方法

避税是指纳税人利用税法上的漏洞、特例或税法规定的各项优惠政策, 采取非违法手段, 以规避纳税义务、减轻税收负担的一种经济活动。在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环境和税收负担越来越重的情况下,避税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仍有非常特殊的意义。

下面就例举一些税种的避税方法。

一、增值税的避税方法

增值税是以商品在流通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流转税。增值税的征税范围是指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 以及进口货物。增值税避税主要在以下方面:

(1)混用税率避税。用低税率替代高税率避税。13% 属于照顾性质的优惠税率, 只对五类享有这方面优惠的特殊产品才适用, 纳税人有可能扩大兼营低档税率的份额, 或者混用, 用 13% 税率替代 17% 税率,从而进行避税。

(2)挂靠免税项目避税。挂靠增值税免税项目有: 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业产品、避孕药品和用具、古旧图书、直接用于科学研究科学试验和教学的进口仪器设备、我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无偿援助的进口物资和设备、来料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所需进口的设备、由残疾人组织直接进口供残疾人专用的物品、销售自己使用过的物品。以及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对资源的综合利用,再生资源,鼓励节能减排的其他免税项目等。

(3)扩大进项税税额避税。利用采购原材料享有抵扣17%的权利、农产品享有的 10% 扣除权利、运输费用可以抵扣7%的权利。 通过扩大采购金额, 从而扩大扣除数避税。

(4)利用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差别避税。一般纳税人采用 17% 税率并享有进项税额的抵扣, 而小规模纳税人不享有抵扣, 按销售额 3% 纳税。举个例子,在作为一般纳税人的公司下面设立一个小规模纳税人子公司,低附加值的产品在公司生产,低附加值的产品在因为产品附加值低,增值额自然就小,所以交的增值税就少;而高附加值的产品增值额自然很大,但是因为子公司的增值税税率只有只有较低的3%, 由此产生避税的可能。还有利用增值税发票管理上的漏洞、转让定价非市场价格、不正当的进口价格组成、对自用于连续生产的产品, 或者利用委托加工机会,通过人为改变委托加工费等手段避税。

(5)利用混合销售行为进行避税 举例说明这种避税情况。假设一个企业想做建材生意,如果建立一家商场,商场的不含税收入是200万,可以抵扣的增值税税额是8.5万,那么他要交的增值税是是34-8.5=26.5万。如果成立一个建筑安装公司,在提供安装劳务的同时销售建材,收入也是200万,那么只要交200*3%=6的营业税了。

二、消费税的避税方法

消费税是对某些消费品和特定的销售行为进行征收的一种税种, 消费税的征收范围主要包括原产品税税率较高的商品,共有14个税目。消费税常见的避税方法:利用甲类卷烟的税率达56%, 乙类卷烟的税率却只有36%, 啤酒的税率差别(分别为220元/吨,250元/吨)、摩托车和小汽车的税率差别,及啤酒与黄酒的税率差别达到避税目的;混同化妆品与护肤护发用品, 将化妆品作为护肤护发用品申报, 以低档税率替代高税率;将化妆品与贵重首饰混用, 将化妆品作为贵重首饰申报, 将税率从 30% 降为 10% ;混同汽油与柴油, 将汽油税作为柴油税申报, 或者是通过兼营业务, 扩大柴油份额;小汽车中有 1% 到40% 七档税率, 通过隐瞒气缸容量享受低档税率;消费税最一般避税就是销售额的冲抵和减少以及税率替代, 以低代高。尽管税法对酒的征税办法做了很多详细的规定,但是漏洞也很多。对无醇啤酒,啤酒源,菠萝啤酒和果啤进行比照啤酒征税。对以黄酒为酒基生产和配制和泡制酒,按其他酒征税。对白酒生产企业销售给销售单位的白酒按最低销售价格计算。但是由于上述酒类是在生产环节征税,往往出厂价很低,然后销售给独立核算的销售子公司。新税法有白酒生产企业销售价格低于销售单位对外销售价格(不含增值税)70%以下的,按销售单位对外销售价格的50%至70%的价格核定为最低销售价格。从表面看,抓到了白酒生产企业消费税避税弱点。但是该规定还是给了生产企业很大的避税空间。因为销售单位可以在转让定价方面做很多文章,从而降低对外的销售价格。这就是为什么白酒价格这两年猛涨,而而国家消费税收入却增长缓慢的缘故。

三、营业税避税

营业税主要以商品流通以外的第三产业为课税对象,兼有少量的产品或者是转让无形资产或者是销售不动产的时征收的税种。营业税的征税范围主要有: 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邮电通讯业、金融保险业、娱乐业、文化体育业、服务业、转让无形资产业、转让不动产。营业税共设三档税率, 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邮电通讯业、文化体育业税率为 3% ; 金融保险业、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和服务业税率为 5% ; 娱乐业规定了 5% —20% 的浮动税率。营业税的避税有以下几种情况:通过“灰色交易”减少营业额、无形资产少估价、隐瞒不动产销售价格避税, 利用境内境外交通运输收费差别、金融保险业利率上差别、税务机构的灵活处置权避税, 混同文化体育业与娱乐业的界线, 以文化体育业替代娱乐业申报少纳税。

因为营业税的应税劳务、转让的无形资产或者销售的不动产必须在中国境内。因此有些企业通过在国外设立子公司的形式,来规避营业税。比如要卖一项专利权给外国人,如果是以国外子公司的名义,就不要征税了。另外,由于营业税税率有差别,一些经营餐饮,娱乐等一体的企业,就会很好地利用这一点,比如一个客人在餐饮以后,马上就去唱歌,在唱歌时喝的酒水是他们餐饮时剩下的。像这种情况按照税法规定应该分别核算餐饮和唱歌时的酒水。但是服务员会这样做吗,税局事后好核对吗?这种分开核算的可行性根本不高。而餐饮的营业税税率是5%,而唱歌却高达60%。这就是为什么有的餐饮娱乐业在营业税改增值税后觉得税收负担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所得税避税

企业所得税避税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 一是“增大”成本、费用和损失, 减少净收入;二是增大“利息、三费和捐赠”, 缩小计税依据;三是提高工资标准总额进成本; 四是联营企业和关联企业之间利润转移;五是各种优惠挂靠等。(1)成本法避税。在固定资产方面, 企业基本建设工程, 技改工程, 以及专项基金工程等,可以采用加速折旧的方法,例如双倍余额法,年数总和法进行折旧,从而加大生产成本或期间费用,对于成套固定资产,其易损件,小配件可以单独开票作为低值易耗品入账,在领用时直接计入当期费用。在材料, 在产品及产成品方面,通过选择存货计价法来达到避税的目的。在工资及奖金方面, 通过给职工增加五险一金的方法计入生产费用, 扩大扣除, 冲减应税所得。(2)纳税法人避税。企业所得税第三条规定:“实行独立经济核算的企业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有些私营企业, 可以摆脱作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 作为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以避税。特别是一些合伙企业,可以通过增加名义合伙人,而现在合伙人的每月扣减额由原来的2000提高的到3500,这样就可以通过改变企业类型来达到避税的目的了。(3)计税依据避税。在计税依据方面的避税,《条例》 第四条规定:“纳税人每一年度的收入总额减去准予扣除项目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这样就计税依据而言,必须产生两种避税方法: 一是减少收入总额法避税; 二是扩大扣除法避税。减少收入总额具体通过减少以下项目实现: 购买债券要买国库券或者国家金融债券,这样利息收入就可以免税了。(4)利息扣除法避税。企业通过扩大利息扣除的办法缩小净收入, 从而缩小计税依据。由于纳税人在生产经营期间向金融机构借款的利息支出可以按实际发生数扣除, 企业可以通过非违法手段扩大实际发生数,由于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借款利息扣除可参照同类银行金融机构扣除, 从而给避税带来机会。(5)工资总额扣除法避税。在净收入的基础上, 除利息扣除外, 还有工资总额的扣除。纳税人支付给职工工资总额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工资标准; 二是职工人数, 两者乘积为工资总额。由于职工人数企业有一定自; 工资标准实际上也有“空子”可钻, 从而导致企业有可能扩大这两个因子, 缩小计税依据, 产生避税效果。(6)捐赠避税。由于纳税人用于公益, 救济性质的捐赠在年度应纳税所得额 12% 以内, 准予扣除, 由此产生两种避⑹捐赠避税。由于纳税人用于公益, 救济性质的捐赠在年度应纳税所得额 12% 以内, 准予扣除, 非法人企业的捐赠限额为应纳税所得的30%。由此产生两种避税可能: 一是将不属于公益, 救济性质的支出列为公益救济从而达到扣除的目的; 二是扣除数量实际发生数过大, 超过12% 的限额,将超过部分列为可以无限额捐赠的农村义务教育支出等。(7)利用无限征税权力避税。我国实行居民管辖权和地域管辖权, 因而对本国公司或居民来说, 具有无限企业征税权力。换句话说, 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不论来自境内还是境外都应就其全部所得依法交纳所得税。实际上纳税人可能利用国与国之间避免双重征税的协定, 尽可能将收入转移到协定国, 从而实现避税。(8)利用 15% 和小型微利企业10%的优惠税率避税。我国新的企业所得税规定经济特区以及海南、上海等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非优惠地区的企业可通过联营、信托、合资等办法去低税率地区投资办厂, 进行合法挂靠避税。对于小型微利企业,可以减按10%的税率征收,所以可以将大企业拆散为几个小型微利企业。(9)利用亏损抵补避税。为了使企业能够持续经营, 增强抵御风险能力,《新税法》第十条规定:“纳税人发生年度亏损, 经税务机关核实后, 从其下一年度的所得税中抵补, 一年抵补不足的, 可以逐年延续抵补, 但最长不得超过五年。”企业搞假亏损享受抵补, 使有利润的年度也可不交所得税, 或者少交所得税。很多企业通过增加研发经费的方法使企业“被亏损”。

总之,避税的结果能增大企业的税后利润,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财务管理 纳税筹划 结合

实施纳税筹划是企业纳税和财务管理的重要方面。它有利于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提高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运行效果,有利于增强纳税人的法制观念,提高公民纳税意识 有利于保障国家税收收入的源泉,研究企业纳税筹划问题也是当前企业关注的重点。

一、纳税筹划与企业财务管理结合的意义

对企业而言,一方面税收筹划可以使企业直接或间接降低税收成本,尽可能的降低企业税收负担,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和投资回报率,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处于良性循环之中;另一方面税收筹划可以促使企业合理安排其经营管理活动,特别是财务管理活动,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因此,税收筹娜不只是在税负上避重就轻,更重要的是通过纳税方案的优化选择,有利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增强企业纳税意识,从而促进其社会目标的实现。而企业所得税作为国家参与企业经济利益的分配的一个税种,贯穿于财务决策的始终,制约着企业的会计收益和企业目标的实现,而且它的税源广,税负弹性大,具有很大的筹划空间,是企业开展税收筹划的重点。

二、纳税筹划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误区

纳税筹划的根本出发点是在现行税法许可的情况下,通过经济形式或账务处理的合理表现形式,降低综合税负,或者减少现金流出,以实现利润最大化或现金流量优化。从这个角度上说,纳税筹划是归属于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工作内容,其目标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一致的。但在现实操作中,若干企业的领导者或者财务、税务人员却对于纳税筹划的认识与行为存在一些误区,制约了企业纳税筹划的健康发展,严重的甚至为企业人为地制造了一些税务风险隐患。笔者认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注重一时的成本/现金节约,忽视可能的税务风险

从理论上讲,纳税筹划可以针对一切税种和所在经济活动,但实际上纳税筹划要进行成本一收益分析、筹划风险分析和分析其经济上的可行性。当前,一些企业过分偏重纳税筹划给公司带来的收益,忽视筹划成本,使纳税人眼睛仅仅盯向纳税筹划的获得性,忽略了其成本付出和筹划风险。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以前房地产企业拍卖土地后,其契税缴纳金额高达数千万元,甚至上亿。为了“节税”,某些地产企业就通过“筹划”,也政府签订“阴阳合同”,降低土地成交标的金额,以达到减税的目的。这种行为,往往不是真正意义的筹划,一般会被税务机关定为“偷税”,给企业带来极大的风险。又如,某些企业由于签批流程麻烦,或者一时的现金流短缺,对于代扣代缴境外所得税不按时申报,又不主动承担滞纳金,看起来一时形成了现金节约,但也造成了税收风险,会给企业带来潜在的税务风险。因此,正确权衡成本和收益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纳税筹划的终极目标。

(二) 注重静态的策划方案,忽视现实的操作实施

大多数企业在选定筹划方案后,忽略税收政策、经营环境、经营模式等内、外部因素的变化,致使原本很好的筹划方案,由于没有适时调整而失效,有的只重视方案设计,忽视方案制造,相关部门也不预以配合,使得纳税筹划方案在实施中流于形式。

(三) 注重个案的经验影响,忽视税务法规的变化

由于经济事项的千差万别,税务法规的逐步完善,税务人员认识水平的提高,导致前期纳税筹划个案的经验往往不能成功运用于后期的类似案例。但往往不少企业过于看重过往案例的成功经验,从而对于经办人员、筹划人员、税务机关存在看法。这方面需要企业的管理者及财务人员有正确的认识,要动态分析经济事项,不断学习新的税收法规与征管政策,保持纳税筹划的灵活性。

(四) 片面夸大税收筹划的作用,忽视筹划的局限性

企业重视纳税筹划在当前已经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但往往若干的企业夸大了筹划的作用,认为筹划可以解决一切税收问题,从而对于企业的财务人员或者是办税人员提出了过高的要求。认为如果办不了筹划,或者不能达到节税,就是工作没有做好,或者是与税务机关的“沟通出了问题”。如前所述,企业所在的纳税环境总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企业必须认识到,纳税筹划在很大程度上是利用现行政策中对于企业有利的条款,而并且一劳永逸。纳税筹划总是在税法的不断完善与征收力度的不断加强这个大趋势中进行的,任何纳税筹划都具有这方面的局限性,这也需要企业有着正确的认识。

三、企业财务管理在纳税筹划中的作用与改进

事实上,纳税筹划完全可以贯穿在企业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作为财务管理的常规工作引起各级财务人员的重视,通过对企业财务管理的筹资、投资、资金运营、利润分配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寻求税收筹划点,并通过案例的对比分析,为企业税收筹划的具体实施提供可行方案。由于税收筹划有风险,如何减小风险对税收筹划的影响,充分利用这些不确定性,来提高税收筹划决策方案的准确性和价值,也是需要企业财务人员进行相应考虑。

(一)利用政策法规进行纳税筹划

如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后,基本税率变为25%, 所以企业应采取不同的所得税筹划策略。税率增加的企业,可以采取尽早确认收入和延迟费用的方法以减轻其实际税负。此外,我国增值税从2009年起实行“消费型”政策,因此,在购置动产时,可以充分考虑时间因素,以便尽可能的享受进项税冲抵。企业需要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等于营业收入扣除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三项期间费用等后的余额乘以对应的税率。可见,由于所得税的计算比较复杂,扣除的项目比较多,因此,在扣除项目下,企业可以多下工夫,研究税法规定,采用税收筹划手段,对可以依法扣除的项目绝不遗漏,对有多种选择的扣除方案,选择最有利企业的方案,从而可以减少所得税的缴纳,获得税收利益。

(二)利用融资方式借助财务杠杆的筹划

企业融资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权益方式融资,二是负债方式融资。从财务效益角度考虑,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资本成本的差异,而 所得税的存在正是这种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新税法的基本税率33%降低到25%, 但负债融资仍能够获得“税收挡板”的好处。如果只考虑税收负担,不考虑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和负债的财务风险,负债筹资所具有的优势在于,企业的借款利息可以在税前作为费用列支,有抵税的效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考虑到企业的最佳资本架构和负债的财务风险后,如何识别负债筹资方式与权益筹资方式的优越性以及不同规模的负债筹资的优缺点?这里以权益资本收益率来作为衡量标准。根据财务杠杆原理,只要企业息税前投资收益率高于负债成本率(税前),增加负债额度,提高负债的比重,就会带来权益资金收益水平提高的效应。但是随着负债比例的提高,企业权益的财务风险及负债筹资成本必然相应增加,以致负债的税前成本超过了息税前投资收益率,权益资金收益率就会随着负债额度提高而下降。因此,企业必须确定负债的总规模,将负债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即负债筹资所带来的收益要能抵消由于负债筹资比重的增大所带来的财务风险及筹资风险成本的增加。

(三)企业设立分支机构形式的所得税筹划

原内资企业所得税税法是以独立核算单位为纳税人进行就地纳税,外资企业所得税税法则是实行企业总机构汇总纳税。新税法统一了企业所得税的纳税方式,明确规定“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以下统称企业)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也就是以企业法人为纳税人。另外,“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不具有法人资格的营业机构的,应当汇总计算并缴纳企业所得税”,因此在新 企业所得税法制度下,企业在设立分支机构时应该进行纳税筹划,就应该考虑几个方面的因素,如:分公司与子公司的选择、注册地选择等等。

(四)选择会计政策有利于税收筹划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企业纳税筹划也要包括会计政策选择筹划。企业与纳税筹划相关的主要会计政策如存货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收入确认原则等都有实施纳税筹划的空间。比如当前,融资租赁已成为借以实现税收筹划的一种重要手段。其税收筹划是融资租赁费用中由承租方支付的手续费及安装交付使用后的利息(体现为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摊销,计入财务费用),可以在纳税所得额中扣除(租金不能扣除),因此其筹资成本较权益资金成本要低。二是融资租入设备的改良支出可以作为长期待摊费用在不短于五年时间内摊销,而企业自有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则应作为资本性支出,只能增加原值,在该项资产的剩余折旧期限(一般不会少于五年)内摊销。因此,在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情况下,融资租入设备更能体现节税效应。

四、结论

税收是任何国家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对企业来说,也是一个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联系最紧密的经济事项,涉及到企业财务管理的方方面面,因此纳税筹划对企业的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情况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企业纳税的理由多么合理,税收都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出。因此纳税筹划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这需要企业在所处的经济环境与纳税环境中,合理协调好二者的关系,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与企业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徐芬.新企业所得税法下的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的变化.现代经济信息,2008,(7).

篇7

关键词:企业;税务风险;纳税筹划

现阶段,市场经济体系深入改革,给各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但是在实际中,企业面临的税负压力加大,为了维护企业自身利益,应从多角度出发,结合我国新税法改革要求,做好纳税筹划工作,科学规避税务风险,保证企业经济效益,实现企业健康发展。在实际中,相关人员应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调整经营战略,采取有效对策,减少企业税负,延长纳税时间,在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科学规划,完成企业合理节税目标。

一、企业面临的税务风险

(一)政策风险导致政策风险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对最新税收政策了解不到位,在本质上,纳税筹划作为前期规划的经济活动,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国家税法不断调整完善的情况下,将会产生各种不确定因素。如果税务人员缺少对国家相关政策的了解,使得自身与税务政策之间存在偏差,主观意识强烈,在某种程度上加剧涉税风险出现,影响企业发展。[1]

(二)操作风险对于操作风险来说,一般展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纳税筹划人员在使用各种优惠政策时,将会面临应用不到位的现象,从而引发操作风险。例如,部分企业现有残疾人比例不满足既定标准,但是依然可以享有相关政策,该现象在企业中比较普遍,给操作风险出现提供可能。其次,在开展纳税筹划工作时,因为对税收政策了解不全面,筹划中将会面临各种风险。如企业改制、合并重组中将会产生优惠政策操作风险。

(三)筹划风险在开展纳税筹划工作时,一般会渗透在企业各个经营环节中。在企业经营生产中,包含诸多环节,在不同环节中将会产生各种风险因素[2]。并且,企业风险与效益并存,在企业效益受到影响时,纳税筹划将会从其他方面为企业创造效益,追究其因,就是纳税筹划在前期规划中是否规范合理及企业是否可以控制各种风险因素。

二、导致税务风险出现的原因

(一)税收风险意识淡薄在企业经营发展中,部分管理人员对纳税筹划的认识不足,不具备较强的筹划意识,税务风险防范意识薄弱。企业损失出现一般是在控制纳税筹划方案的基础上,对税务风险调查不充分导致。企业在纳税筹划时,缺少完善的管理体系,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没有对纳税筹划过程进行追踪和管控,更不会对税务风险总结和分析。在出现税务风险的后,管理人员才意识到纳税筹划方式可能不合理,再采取防范对策已经为时已晚。

(二)纳税筹划不合理企业纳税筹划在预期经营过程中,如果缺少对企业经营特点的了解,只是根据市场发展情况进行编制,将会导致纳税筹划方案的不合理。企业制定的纳税筹划方案已经丧失原有价值,所以,纳税筹划方案是否灵活将会给税务风险出现带来一定影响[3]。因为企业在使用税收政策时,将会受到各种要求的限制,所以企业在经营发展中,不可随意应用,使得企业纳税筹划灵活性受到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加剧纳税筹划管理难度,容易产生税务风险。

(三)纳税筹划机制不完善企业是企业征税的主要产业,与税务部门之间交流密切,但是部分企业没有给予税务风险防范工作高度重视,更不会根据纳税筹划要求,构建完善的纳税筹划管理机制,缺少专业的税务风险防范预警体系。部分企业设定的纳税筹划目标比较片面,只是根据企业所得税进行。在实际筹划过程中,缺少明确工作要求,如果一味地注重企业筹划经济效益,将会在其他方面加剧企业税负,影响企业发展。

(四)纳税筹划激励体系缺失当前,部分企业在纳税筹划过程中,没有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对于企业而言,纳税筹划需要缩减企业成本支出,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在纳税筹划时,通过前期筹划,关注事中执行动态,才能对各项涉税问题科学把控,保证纳税筹划的实效性。通过建立完善的激励体系,能够调动各级人员工作积极性,提高企业工作水平。但是,部分企业忽略激励体系在企业中的作用,没有从纳税筹划角度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激励体系缺失,严重打消各级人员工作兴趣,阻碍纳税筹划目标的完成。[4]

三、企业基于税务风险防范的纳税筹划对策

(一)强化税务风险防范意识在开展纳税筹划工作时,企业管理人员应该从整体角度出发,强化风险防范意识,给予税务风险防控工作高度重视,结合纳税筹划要求,建立一套规范的风险防范体系。在实际中,不可凭借以往的工作经验和主观意识进行决策判断,而是从全局入手,在对企业当前所处环境深入分析的情况下,不可一味地按照传统工作方式和技术,在对企业长远发展综合思考的同时,要求管理人员具备发展战略目光,用系统观点进行纳税筹划,保证筹划中风险与效益均衡。与此同时,企业管理者应该以效益最大化为根本,协调税种之间的关系,某个税种计税下降,将会造成其他税种的扩大[5]。所以,在实际纳税筹划中,管理人员应对国家的税收政策有充分认识,对企业实际经营发展状况进行追踪和监控,让两者充分融合,制定迎合企业发展需求的纳税筹划方案,从根源上减少涉税风险出现。

(二)科学编制纳税筹划方案在编制纳税筹划方案前,应对国家税收政策有深入了解,在秉持合理合法纳税的情况下,根据税务政策改革情况进行方案调整。在实际中,需要明确纳税筹划与偷税、漏税之间的差别,在满足国家税法要求的情况下进行,控制税务风险。与此同时,管理人员可以结合企业经营发展需求,对纳税筹划内容进行审核,保证企业在经营生产过程中可以迎合税收政策变化,加强对纳税筹划过程的监督与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从减少税务风险发生,促进企业健康发展。除此之外,企业领导应及时与税务部门交流,在开展纳税筹划工作前,应对税务部门工作要求有一定认识,保持与税务部门的联系,德大税务部门的支持,极大限度地降低税务风险发生率。

(三)加强税务风险预警针对企业纳税筹划人员来说,为了防范税务风险,应该加强纳税筹划风险预警体系建设,在现代化管理方式下,对纳税筹划中潜在风险问题进行预测和监管,对于已经确定的风险,应做好准备工作,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为了实现税务风险的科学预警,需要做好相关信息采集工作,根据获取的信息,制定风险防范计划,实现对税务风险的动态把控。除此之外,为了减少税务风险发生,提高纳税筹划人员专业水平是非常必要的。企业需要根据纳税筹划人员实际情况,制定一套详细的培训计划,通过培训,让纳税筹划人员掌握更多专业知识,提高其专业水平。在制定纳税筹划方案时,需要秉持客观事实的原则,减少主观判断。一般来说,纳税筹划人员专业素质越强,筹划方案越合理,纳税筹划人员应对税务、会计、法律等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专业素养。在纳税筹划之前,应主动与各部门人员交流,根据各部门实际情况,编制具体的纳税筹划方案,保证方案既满足企业发展要求,又符合国家法律标准。

(四)合理使用各种优惠政策首先,采取各种避税方法。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管理人员可以采取各种方式,将节税作为纳税筹划的主要目标,在各种规避方法下,实现企业合理避税,减少企业税负。一般情况下,在避税方式选择时,可以选择两种形式,一个是小规模企业政策扶持,另一个是根据国家税法要求,使用各种优惠政策,实现企业节税减税。其次,降低企业税率。在开展纳税筹划活动过程中,要想缓解企业税负,应结合税法要求,采取各种减税方法,在合理纳税的同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现阶段,我国的最新税收政策,对于部分税法内容进行明确要求,为了享有更多优惠政策,减少税率,企业应结合实际情况,科学筹划,减少企业税务支出,维护企业税后效益[6]。最后,灵活使用各种优惠政策。国家在对税务政策深入改革的同时,也各种优惠政策,帮助企业减少纳税。在实际纳税筹划中,需要从地域、投资方向等方面,灵活使用国家的优惠政策,保证企业投资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企业纳税人应做好成本核算工作,控制企业成本支出,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引导企业健康发展。除此之外,在当前税收政策中,优惠政策作为缓解企业税负的重要部分,是帮助企业合理纳税,减少税务支出的主要方式。为了实现企业合理纳税,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在开展纳税筹划工作之前,应合理使用各种优惠政策,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企业纳税筹划水平,减少税务风险出现。在实际中,企业管理人员应对国家的税收政策有一定的认识,严格按照国家税法要求,编制纳税筹划方案,采取有效避税措施,完成企业纳税目标,协助企业健康发展。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纳税筹划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是每个企业都要承担的职责。通过采取各种方式,可以控制企业税务支出,帮助企业合理纳税,完成合法避税目标。

篇8

【关键词】 非货币; 对外捐赠; 税务处理

我国《税法》规定,企业将自产、委托加工的产品和外购的商品、原材料、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有价证券等用于对外捐赠时,应当折分成按公允价值计量的视同对外销售和对外捐赠两个业务去作所得税处理,也就是税法要求,企业在对外捐赠各项资产时应当按视同销售处理,同时还要计算缴纳流转税和企业所得税。对外捐赠业务所发生的各种支出,除了符合税法规定的公益救济性捐赠或按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的一定比例范围在税前可以扣除,其他的各种捐赠均不得在企业所得税前进行扣除。企业捐赠的种类有很多,根据其不同的分类,相应的税务处理也有所不同,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对其中的非货币性捐赠进行纳税探讨。

一、捐赠的含义及分类

(一)捐赠

简单讲,捐赠就是指没有索求地把有价值的东西给予别人。是指捐赠人无偿地自愿地把其自己有处分权的合法的财产捐赠给享有合法地位的受赠人,并把这些财产用于与捐赠人的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社会公益性事业的一种行为。

特点:自愿性、无偿性、偶然性、救急性。

(二)捐赠的种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把捐赠分为不同的种类,一般的分类为:(1)按捐赠的性质不同,可以把捐赠划分为公益性捐赠与非公益性捐赠。公益性捐赠,是指捐赠人通过县以上政府机关及其部门或社会的公益性团体,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所规定的范围内的公益捐赠。非公益性捐赠,是指捐赠人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或以加快社会发展和进步方面所进行的社会责任的实际,向除了上述之外的所实施的社会的捐赠。(2)按捐赠者所提供的捐赠资产不同,把捐赠分为货币性捐赠和非货币性捐赠。非货币就是通常所说的产成品、原材料、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其未来价值不能肯定或无法确定,不能产生现金流入条件,在确认上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所规定的收入认定标准,在会计上也不能确认为收入,可是在税法上却要必须当作收入,且要进行流转税及所得税确认;在税法上,必须当作视同销售,因此必须在年末对应纳税进行调整。货币性捐赠,就是捐赠人用现金、银行存款等所进行的捐赠,在会计上,直接把支出数额列作营业外支出就可以了,而在税法上,却不会涉及流转税问题,可是在所得税上,却要视情况来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

二、非货币性捐赠的涉税处理

(一)流转税

当企业拿非货币性资产进行捐赠时,对流转税方面,可以依据其捐赠的非货币性资产种类而异,同时作相应的税务调整,这些税归纳起来主要涉及两种税,即增值税和营业税。

1.增值税

当企业将其货物、材料、商品等流动资产或固定资产的动产类对外捐赠时,按税法规定,要视同销售,适用增值税。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将自己外购的材料对外进行捐赠时的税务处理

企业把外购的材料对外捐赠时,属于改变了货物的用途,其在外购时所发生的增值税不可以在税前抵扣,因此,必须把原来在购进时已计入进项税额的增值税进行转出,记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账户和材料成本一并转入“营业外支出”账户。

企业外购商品用于对外捐赠,企业应按市价通过“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账户和商品成本合计记入“营业外支出”账户。

(2)将委托加工收回或自产的货物用作对外捐赠的税务处理

将企业自产或委托加工收回的货物对外捐赠时,由于自产或委托加工收回的货物经过了加工过程,从一个环节(生产)转移到了另一个环节(消费),其价值发生了增值,按税法规定,应当视同销售,要计算缴纳增值税。原因是确保增值税税源的目的,企业把货物用作对外捐赠,货物却最终脱离了企业的控制范围,货物到了企业的外部,根据税收监管的需要,难以监管,所以规定,不论货物是否增值,均要当作销售来计算并缴纳相应的增值税税额。

(3)固定资产等动产类的捐赠税务处理

企业2009年1月1日以后购进的动产类固定资产,将其对外捐赠时,根据新税法规定,企业应当按市场价值(公允价值)计算增值税,税率为17%或13%。在2008年12月31日以前购进动产类固定资产,必须按公允价值且不含税价的4%减半计算缴纳增值税,同时,把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加上计算的销项税额合计记入“营业外支出”账户。

例4:2010年度,南宁运地公司通过市慈善总会向北海的一个灾区捐赠一设备(2009年5月购进),原值40万元,累计折旧15万元,公允价值30万元(不含税),适用增值税税率为17%。有关分录如下:

2.营业税

当企业将不动产和无形资产用于对外捐赠时,按税法规定,应当作为视同销售不动产,征收营业税。

我国税法规定,捐赠者(单位或者个人)拿自己的不动产或土地使用权无偿赠送他人时,要征收营业税;营业税法中规定的视同销售业务,仅限于销售不动产、转让无形资产、建筑业三个税目,却没有把劳务的无偿赠送行为指明为视同销售行为;营业税法中所规定的视同销售行为主要强调的是财产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转移。

例5:2011年度,南宁泊海公司通过市慈善总会向安永福利院捐赠楼房一栋,原值400万元,累计折旧100万元,公允价值330万元(不含税),营业税率为5%。

(二)所得税

我国的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在同一法人实体内部,只将货物由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部门,不作为视同销售行为征收相关税费(如将货物用于在建工程、管理部门、分公司)等,不需要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关键原因主要是看企业所得税视同销售行为的资产的权属是否发生了转移,如果资产的权属没有发生转移,相当于从一个地方移到另一个地方,不产生应税行为,如果资产的权属发生了改变,就应当缴纳企业所得税。企业发生了非货币性对外捐赠业务,就相当于资产的所有权发生了转移行为,根据税法规定,应当计算并缴纳企业所得税。

当企业对捐赠业务计算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企业会计制度及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在利润总额计算的基础上,再加上如下公式的调整项目,来计算因企业的对外捐赠事项所产生的纳税调整金额:

企业的对外捐赠所产生的纳税调整数额={按税法所认定的捐赠资产的公允价值-[按税法所认定的捐赠资产的初始成本(原价)-按税法对固定资产原价所计提的累计折旧(或累计摊销额)]-因为捐赠而发生的清理费用及缴纳的可从应纳税所得额中减掉的相关税费(所得税除外)}+对外捐赠时按会计准则规定要计入当期营业外支出的金额-按税法规定的可以税前扣除的公益救济性捐赠金额

通过以上的计算而得到的纳税调整金额,就是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对外捐赠的外购材料,按会计准则规定,会计上必须按成本结转,在增值税上,根据所购进货物的进项税作转出。年末对企业所得税进行汇算清缴时,按照企业外购商品进行无偿捐赠所购入货物的价格来认定收入,进行纳税调整,并作为视同销售,按购进价格确认为收入,外购价确认成本,如果收入与成本相等,那么也会影响到三项经费计提的基数。

当企业将自产的货物用于对外捐赠时,按会计制度规定,必须按实际成本进行转账,而在税法上,企业必须按视同销售货物处理,同时计算增值税的销项税额。在企业所得税方面,也应当按视同销售处理。根据规定,必须按该货物的市场价格确认视同销售收入,并同时按该自产货物的实际成本进行结转,此时会形成收入与成本数额的不一致,按税法规定这个差额必须加到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缴纳所得税。

综上所述,当企业将属于自己的货物对外捐赠时,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在会计上不会形成实际收入,但却要按视同销售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所以就直接按货物的成本进行结转了,在会计上也就不能走收入类科目了。但根据我国的税法规定,企业应将捐赠货物按市场价格计算流转税和损益类科目计算企业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具体做法:按增值税法的规定,企业将自己货物或动产类的固定资产向外捐赠时,应当按视同销售货物计算并缴纳增值税。按营业税法规定,企业将自己的不动产和无形资产(含土地)向外进行捐赠时,必须按销售不动产进行视同销售并计算缴纳营业税。根据我国最新的所得税法,企业在向外进行捐赠时,不管会计上如何进行账务处理,在税务上必须确认收入。2008年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75号)》在确认货物的销售收入标准时作了原则性的规范。除非《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附有其他规定,否则在企业确认货物的销售收入时,必须严格按照会计的权责发生制计量基础和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确认原则。企业销售商品时,是否要确认为收入,其条件为:一是企业的销售商品合同已经与对方签订了,该企业的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相关报酬已经转移给了购货对方;二是售出企业对该批商品既不能保留通常跟其所有权有联系的商品继续管理权限,也无法实施有效的监督控制;三是已售出的商品相应的收入金额能够可靠地进行确认和计量;四是该销售商品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确认。在会计准则中,将经济利益是否很可能流进该企业作为商品销售收入确认的必要条件,按照规定,我们就得把企业对外的无偿捐赠货物剔除在上面的收入之外,在所得税法中,也没有将其作为收入的必要条件,正因为这样,在会计上,就不能把企业的对外无偿捐赠确认为收入。但在企业所得税法中,必须把企业的对外无偿捐赠确认收入,计算缴纳所得税。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处置资产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28号)》中对企业资产的视同销售行为作了具体的说明。企业在将资产移送他人使用时,由于该项资产上的所有权已完全被改变,所以该项资产已不再属于内部处置资产,企业必须按税法规定确认为企业的视同销售收入。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EB/OL].,2007-05-20.

篇9

(一)积极应对从紧形势,不断深化税收经济联动分析,国税收入实现新增长。面对年以来愈演愈烈的国际金融危机和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上下一心,积极应对,始终坚持组织收入原则,紧紧围绕“税收弹性系数大于1”的工作目标,按照“两升一降”的工作要求,牢固树立经济税收观,深入开展税收经济联动分析,掌握税源变化动态和收入增减趋势及原因,力求揭示税收与经济的内在联系,有效提升了税源监控水平,基本实现了国税收入的平稳增长。1-12月份共组织各项税收收入18.85亿元,同比增收2.48亿元,增长15.1。税收质量稳步提高,宏观税负达到了9.64,同比去年提高0.33个百分点,弹性系数稳定在2.1左右;增值税微观税负为3.62,比市平均水平高1.42个百分点;增值税零负申报率为32.64,比市平均水平低3.15个百分点。

(二)深入推动管理创新,不断夯实征管工作基础,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迈上新台阶。紧紧围绕“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这一中心目标,依托科技手段和现代管理理念,进一步健全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综合税源管理“四位一体”的税收联动机制,提升税收征管工作水平。定期走访调研150户重点税源企业,掌握企业经营变化动态,挖掘和发现新的税收增长点,提高税源监控的针对性、准确性和有效性。定期不定期通报欠税情况,加大欠税公告力度,落实清欠措施,严格责任考核,全县国税连续五年实现当年无新欠。全面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以税收管理员信息系统为平台,通过与综合征管软件2.0版的链接,进一步规范税收管理员工作职责和流程。以行业评估为主线,建立健全行业评估模型,加大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联评力度,并向出口退税评估延伸。今年以来先后对铸造、制砖、塑料制品、电子电器、模具等7个行业实施了行业评估;独立完成模具、铝压铸和翻砂等3个行业,合作完成钢材经销行业的建模工作。1-12月份共评估企业364户,补缴增值税2882.23万元、企业所得税181.91万元,加收滞纳金43.98万元,共入库3108.12万元,入库率100;“两税”联评企业113户,试探性评估出口退税企业22户。

完成个体定额调整工作,共有600余户从起征点以下调整到起征点以上。全面推行个体工商户计算机定额核定系统,并顺利通过市局评估。切实加强海关完税凭证的抵扣管理。认真推行红字增值税专用发票通知单管理系统。顺利升级车辆购置税系统。切实做好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贯彻实施工作,加强对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后管理办法的落实、跟踪问效、收入测算和学习培训,确保新税法的顺利实施。全面推开涉外税务审计工作,完成审计任务9户,补缴税款121万元,调增计税所得额207万元。落实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推行出口退税免予提供纸质外汇核销单,严格出口税收函调管理,开通出口退税短信平台。做好各应用系统的日常运维和各类系统的升级完善工作,确保各类应用系统正常运行。推行办税服务电子评价系统,在城区税务分局推行智能排队叫号管理系统,改善硬件设施,使办税服务厅更加秩序井然。在市局部署下,圆满完成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演练,落实奥运会期间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大力推行增值税专用发票网上认证、网上抄报税工作,逐步推行货运发票网上认证工作,增值税专用发票网上认证保持在70,货运发票比例40左右,网上抄报税800户。深化与国库、地税、工商等部门的联系与协作,共同推动工作开展。规范内部行政管理,财务、、保密、后勤保障等各项工作都取得较好成绩。我局被评为省卫生单位,市、县档案工作先进集体。

(三)严格规范税收执法,不断强化执法监督检查,依法治税工作取得新进展。以全面推行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为契机,结合“两权”监督岗位考核标准修订,进一步完善税收执法责任制,明确实施要求和具体考核要求,形成了“以事定岗、以岗定责、权责相当、落实到人”的监督制约机制。1-12月份共实施责任追究60笔53人次,扣发奖金6920多元。组织开展执法检查和稽查已查案件的复查工作,认真开展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并根据实际调整重大税务案件标准,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组织开展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完成涉外税收优惠政策清理。按照市局部署,结合我县经济发展实际,开展了轴承、五金机械、有色金属冶炼等7个行业的专项检查和岔路地区税收专项整治,同时对发现的共性问题,以稽查建议的形式反馈给征管部门,发挥稽查以查促管的作用。1-12月份累计下达各类案件231户,结案225户,滞补罚合计2157.61万元,其中查补税款1020.41万元;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案件27户,移送法院强制执行案件2户,4人被判刑,并处罚金30.6万元。坚持以人为本,推行稽查预告管理,促进纳税人自查自纠。认真开展第17个税收宣传月活动,与地税局密切协作,相继组织了“十大行业谋发展纳税大户座谈会”、“税法知识竞赛”等活动。联合地税局、公安局积极开展打击制售假发票和非法代开发票专项整治宣传周活动。

篇10

关键词:税务风险;商业银行;纳税筹划

当前,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众多的税收法律法规,以作为征税的基本依据。纳税筹划主要是指一个经营主体,利用国家税收政策中的一些优惠措施等,合理合法地调整自身的经营和后期发展目标,通过这一方法减少税务支出,谋取更多发展资金[1]。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主要有存款、贷款、金融衍生等具有风险的产品,受经营类别、规模的影响,其纳税筹划工作将牵涉到一定的税务风险。

1商业银行存在的税务风险类型分析

1.1税务争议风险

税务争议实质上就是指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和纳税担保人对税务机关确定的有关税收的一些行为具有意见的不统一,其主要包括税务主体、征税范围、减免税等。税务争议是诸多经营主体在缴纳税金时会遇到的问题,就商业银行来说,其税务争议发生的次数较多,难以在短时间内形成统一的意见,解决存在的争议。缴纳税款的时间是有限的,如若争议不断无法妥善解决,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税款缴纳,会产生延误缴纳税金的风险。

1.2税务申报风险

在商业银行经营中,存在的税务风险类型多,其影响最为深远且最常见的税务风险无异于税务申报,税务申报多表现在少缴纳税款之中。商业银行产生税务申报风险主要原因在于办税人员身上自身,产生这类风险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是办税人员专业能力有限,未熟悉掌握征税范围和减免税范围,使得在实际申报过程中存在遗漏和少申报问题,少缴和漏缴等潜在风险会出现在商业银行日常管理之中。其二是办税人员受权限制约,不能及时收集税务申报相关的资料,增加了未申报税务的风险。

1.3经营中的风险问题

受后期发展战略的影响和内部经营中侧重点的影响,税务管理工作容易被其他管理所取代,这在无形之中会增加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例如,部分商业银行非常重视业绩考核,其经营重点不断偏向贷款业务,在办理相应的贷款业务时并未按照贷款信息正确进行五级分类,无法预计每笔贷款业务产生的损失,由于缺乏原始数据的支持,使得税务申报工作无法开展,增加了延迟缴纳税款的风险[2]。部分银行只重视营业收入,没有对税收工作引起足够重视,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并未发挥作用,无形之中增加了多缴纳税款的风险。

1.4政策与执行风险

一般情况下,税收标准是固定的,而税收范围却是灵活多变的,国家制定的税法并未明确税收范围。这使得实际执行过程中,部分存在于制度范围边界的各税收类别,均需要税务机关工作人员判定其是否在税收范围内。受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影响,商业银行可能会存在政策执行偏差的风险,其中较为典型的例子就是税收筹划和避税。虽说两者都是采取一些合理的方法和手段,达到税收支出最小化,但是两者的性质存在明显差异,税收筹划是合法的,避税则是违法行为。在实际工作中,判定税收筹划、避税很大程度取决于税务机关工作人员对于税法的理解或者是当地的规定。如若商业银行展开税收筹划工作,却在实际税务处理中被误认为避税,不仅不会带来任何税收收益,还会因为这类不合理做法受到相应的处罚。

2商业银行纳税筹划存在的问题分析

2.1银行内部税务管理信息系统落后

目前,在诸多领域中都能看见信息技术得到具体使用的身影。商业银行在经营中逐渐引入了信息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建设,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已经趋于完善,完整的信息化服务系统通过不断地更新,日趋成熟。然而,国内税务管理方面的信息系统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虽然商业银行内部有着税收管理信息系统,但是其信息化程度明显落后于日常信息化服务的需求。再加上传统税收模式的影响以及内部从业人员的水平不齐等,使得税收信息系统未能发挥其实质的作用。

2.2税务筹划专业性不足

会计制度和税法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就目前来说,现行的两个制度在部分内容上存在明显差异,在处理两者间存在的差异问题时,需要秉承两制度分离的原则。目前,最新所得税法与原有税法存在明显差异,不仅降低了商业银行的所得税率,提高了费用税前的扣除标准,还进一步强化了反避税的措施。随着制度的变更,需要进行纳税调整的地方越来越多。这在无形之中增加了商业银行税务筹划工作的难度,使得其工作内容愈发复杂,受商业银行内部税务筹划人员能力的影响,很难保障税务筹划的专业性,不仅会增加商业银行税务风险,还可能会导致税务筹划工作失败。

2.3内控体系未健全

各个经营主体在实际经营时,想要实现经营目标和发展目标,就需要发挥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约束和管理。在商业银行经营中,部分管理人员未从传统的经营理念和模式中走出来,没有意识到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受管理层不重视以及商业银行实际的经营类型影响,部分商业银行内部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与税务管理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处于不足的状态。由于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无法将其落实到实际工作之中,使得在开展纳税筹划工作时出现漏洞。同时,就部分商业银行的税务管理机构而言,与之相应的分配、考核和奖惩制度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部分商业银行想要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为了方便资金的分配和管理,一些分支机构的税收工作均由总行负责,使得部分分支机构不重视自身的税务支出。

2.4部分商业银行纳税筹划的意识较弱

就目前商业银行纳税筹划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是部分商业银行纳税筹划意识不足。目前,商业银行面临来自国内各大银行和国外诸多银行的双重压力,部分商业银行通过开发新产品、提高服务质量等增加收入,但并未意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甚至有很多商业银行在实际经营中不重视纳税筹划工作。

3税务风险防范下的商业银行纳税筹划策略分析

3.1积极推进税务信息化建设

目前,商业银行内部的信息化系统已经趋于完善,其规模非常可观且发挥了较好的效用;在完善的信息化系统之中,让商业银行感受到信息技术对工作开展带来的便利与优势[3]。内部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存在较为明显的滞后性,商业银行管理层需要根据税务相关的新要求,结合信息化系统发展的趋势,不断更新和完善税务信息化系统,并将税务信息化系统有效应用到具体的纳税筹划工作之中,进一步提高税务管理的质量和效率;通过在诸多税务信息中筛选出高质量的税务内容,帮助管理层进行决策。为保障纳税筹划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具体的纳税筹划工作离不开当地税务部门的支持,为方便沟通,可以建立银行和税务部门的沟通平台。除此之外,各商业银行之间要加强沟通,相互分享税务风险防范策略和税收筹划措施。

3.2加强税务筹划人才队伍建设

纳税筹划的有效性和合法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部筹划工作人员的能力。想要在防范税务风险的基础上开展纳税筹划工作,需要专业税务团队的支持。首先,需要从前期的人才引进入手,通过考核引进人才的财税专业知识,聘请专业能力较强的税务筹划工作人员,为专业团队的打造奠定基础。其次,由于税法的更新速度较快,商业银行还要加大对税务团队的培训工作,要求其掌握最新的税法规定和要求,并掌握银行的业务流程和风险管控要求,进一步提高税务筹划人员的专业能力。最后,为了避免高质量专业人才出现流失情况,需要制定晋升机制,保障人才能够留得住。

3.3建立健全内控体系

内部控制工作的主要作用是约束和管理内部员工,让整个商业银行的经营更加规范合理。商业银行在实际经营发展中,要不断提高管理层和内部职工对内部控制体系的认识,这能保障税务管理的合理性与有效性。需要注意的是,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内部控制制度的支持,在构建内部控制制度时需要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考虑到内部各员工的情况,制定员工均认可的控制制度,才能保障内部控制工作开展的效果,通过科学合理的税收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更好促进纳税筹划工作的开展。

3.4推进商业银行全体人员提升风险防范意识

想要保障纳税筹划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和合法性,需要进一步提升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管理的意识,强化税务风险防范管理工作,让风险防范能直接落实到具体的纳税筹划之中,发挥防范手段的作用[4]。在实际的经营管理中,商业银行各个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和交流,提升对于税收风险的认识,提高全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在实际工作中,为了保障风险防范的有效性,需要明确商业银行内部员工的风险责任,避免风险发生时出现推诿责任的情况。此外,为了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抵御能力,建议商业银行以国家税务总局出台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对税务风险进行细分,建立完善的税务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例如:商业银行可以结合性质和用途,将税务风险划分为收入类风险、费用类风险、成本类风险、利润类风险、资产类风险等,结合差异化的风险类型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制定对应的评估指标,设置纳税金额风险临界点。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一旦出现纳税金额高于临界点,则可以自动引发系统报警,并从风险数据库中调取相应的应对模型,为银行制定税务风险防范策略和财务战略调整等提供充分的信息支持,也能够切实提高银行的税务风险抵御能力。

3.5加强对税收政策的学习并提高执行力

税收筹划工作包含的内容非常多,如计税依据、纳税人以及税率等。纳税筹划工作主要是内部工作人员按照税收政策和制度开展相关的税收筹划。例如,在针对个人所得税展开筹划工作时,需要明确国家有关个人所得税的最新税法,掌握税收内容、依据、优惠等诸多内容,进而规划出多个税收筹划方案,通过比较选择最优方案,做出对银行最有利的税收决策。如若未熟悉掌握税收相关政策,无法制定科学合理的纳税方案,纳税筹划活动将难以开展。

3.6夯实税务管理基础

首先,简化业务流程。国内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和销售方式相对复杂,而税务管理贯穿银行各项业务活动中,需要高效率的操作流程作为基础保障。因此,为了降低操作风险,建议商业银行简化业务流程,有利于税务会计人员可以准确地计算出应纳税额,确定作业环节当中的税务风险节点,不仅可以防范税务风险,还能够避免偷税漏税等问题。其次,完善税务管理制度。商业银行的经营与管理和市场上其他现代化企业不同,在制定税务管理制度的过程中,不能直接借鉴其他企业的管理模式,需要结合自身的管理需求,在税法范畴之内制定行之有效的税务管理制度。例如:鉴于商业银行金融产品趋于种类多元化发展,会计核算内容也相对繁琐,一旦出现数据归集错误或计算失误,会直接影响银行后续的税务筹划工作。商业银行可以建立并执行税额核算制度,基于计税单位和计税价格开展应纳税额核算工作,保证税务处理与会计处理的一致性,提高税务管理水平[5]。最后,将责任追究制度落实到税务会计岗位层面。设置独立的税务管理部门或岗位,是商业银行控制税务风险的有效手段。建议商业银行将税务管理工作从财务部门当中分离出来,建立税务管理小组或部门,配置更专业的税务会计人员,分别开展税票管理、纳税申报、税务筹划、税务咨询服务等工作。通过细化岗位职能和工作内容的方式,可以解决“一人多岗”的问题,也能够将责任追究制度落实到差异化的岗位层面,充分调动税务会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依据既定的税务管理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开展各项税务筹划工作,降低人为因素对税务风险防控的影响。

4结语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势必会面临缴纳税金的情况,受银行实际经营活动的影响,纳税筹划工作还将伴随税务风险。纳税筹划工作中存在的税务风险较多,如税务争议、税务申报、经营风险等。商业银行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存在的各项问题,并加大对税收政策的学习和落实,才能在税务风险防范下积极开展税务筹划工作。

参考文献

[1]陈影.商业银行纳税风险防范[J].纳税,2021,15(01):49-50.

[2]刘苏.基于税务风险防范的商业银行纳税筹划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0(10):31-32.

[3]方小钦.商业银行涉税行为及纳税筹划探析[J].财经界,2020(23):230-231.

[4]张先富.农村商业银行纳税筹划的探讨[J].财会学习,2019(03):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