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智慧教育课堂范文

时间:2023-09-04 17:12: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小学智慧教育课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小学智慧教育课堂

篇1

关键词 语文课堂 教学智慧 类型 实践

把教学智慧引入小学课堂的教学中,有利于改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较低、教学成果不太突出的现状,同时这也正是新课标精神的要求和体现。

一、小学语文教学智慧类型归纳

1.联系实际运用教学智慧。教学智慧是知性智慧和理性智慧的结合。一个人的阅历源自于生活,因此,从生活中联想课堂知识是最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的。教学智慧其中一种就是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教学智慧体验现实生活场景,模拟想象当时的现象,体验作者的感受。

在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别》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李白与好朋友孟浩然之间那种依依惜别之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自己与亲人或者朋友离别时的感受。随后,教师再渲染情境:李白独自伫立在江边,回顾着这么多年来与孟浩然之间的点点滴滴,过往的一切历历在目。而如今交通不便,天各一方,相见无期。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学习经历得到丰富与升华。

2.运用教育智慧,提升感官视觉能力。教育智慧不能单纯以知识的教授来实现,而是以教育思想火花的碰撞、相互的理解等一系列途径来实现。例如,利用图画最为直观地展示了情境,使学生能够直接地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有利于学生由直观形象思维升华至抽象思维,感受作者内在的真实情感。直观的图画迎合了小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极好地帮助了小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二、小学语文教学智慧策略的实践探索

1.对学生个体兴趣方向的关注。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值学习基础知识的关键阶段,也是个人兴趣形成和发展的初步时期,教师应多关注学生的兴趣方向和能力水平,向学生展示有利于其兴趣形成和发展的课堂教学内容。如利用多媒体动画激发其对课内和课外知识的兴趣的方法在小学语文中被广泛使用。教师利用图画、音乐、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将教学内容与多媒体材料的具体情感相结合,使学生通过这些途径感知教学内容,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其个体能力,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通过提问,发展学生的个人思考能力。学生的个人能力在小学阶段已经初步发展了。通过创设问题,可以提高学生对问题思考的能力,开启学生的心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创设问题来发展学生的个人思考能力,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改善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之一。

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在导入新课之前,教师引用飞上太空的宇航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的话:“我觉得大家应该同心协力维护这个微小、美丽而脆弱的星球。”由此,教师提出问题:“宇航员为什么说地球是微小的、美丽的,同时又是脆弱的呢?”由此通过问题来导入新课。通过这种巧设问题的方法,能锻炼学生善于思考的学习能力,能充分地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在新课一开始时便提出问题,有利于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巧妙的问题能够开创一个让学生探求知识的契机。

3.加强师生的互动性,创设游戏教学情境。小学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互动和活力的,寓教于乐是体现教学智慧的最佳教学方式,也是学生最乐意接受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设计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游戏,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在潜意识中将学生在游戏中的状态带入学习之中,更好地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和领会。

教学《狐狸和乌鸦》这课时,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将学生带进童话故事情节中。教师也可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游戏中使学生思考各种角色的内心世界,同时也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做到游戏与学习有机结合,寓学于乐。此外,在课堂上可以设计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游戏,在师生的互动中建立互信的关系,能够很好地活跃课堂,提高小学生的参与度。

4.巧用情境教学,营造智慧型课堂教学。情境教学强调知、情、意、行合一。情境教学通过联系生活、语言描绘、实物演绎、角色扮演、艺术渲染、直观地再现情境,可以使学生:①整体感知,把握内容;②品味语言,再造想象;③揣摩意蕴,审美判断;④力求交融,产生共鸣。通过对意境的体会,形成一定的目标,从而知道自己的行动,实现知、情、意、行的相互交融。

篇2

关键词:智慧教育;课堂六要素;英语课堂;三维目标

众所周知,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学过程太过注重知识目标和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意取向和能力提升,导致课堂僵化、封闭、没有灵性,没有迁移知识生成能力的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及合作学习等互动土壤。鉴于此,近期我区教育局根据最新教育发展趋势,倡导“用智慧做教育,培养有智慧的人”,并结合实际学情提出有效构建课堂六要素以实现“智慧教育”作为新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抓住课堂的主要矛盾,才能从实际学情出发,有效提升教学主体的学识和能力,才能最终达成推动我区教育事业走向一个新的高峰的目的。由此出发,笔者特此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并分析学生的实际认知情感和学习规律,对如何构建课堂六要素以实现英语智慧教学的目标进行如下探索与研究。

一、知识目标

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目标,着重指的是教学大纲和新课标规定的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具体到英语教学中就是基本的新课词汇识记、句法掌握、熟练阅读等。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是迁移能力的本源,连知识目标都达不到的话,那提升能力就是缘木求鱼,必然就与智慧教育南辕北辙了。笔者请以课堂实例来说明如何夯实基础,落实知识要素,为高效课堂奠基。

比如,笔者在教学牛津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1 Unit1 Reading时,我的知识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生词,熟读课文,然后深入细节,掌握里面出现的容易被学生忽略的常用介词with表示伴随状况,“带有”的意思;掌握描写人物时常用的词汇cheerful,take care of,tell jokes,be good at,strict,encourage,support,successful等;熟练掌握描述人物样貌、兴趣、性格、职业的句式。

一节英语课中最基本的知识目标无非就是生词和句型,最起码教材中出现的句型要让大家进行熟练识记,不然就根本无法进行下一步知识迁移能力的教学目标,最终导致智慧教学变成一句口号。

需要注意的是,教学实践中,我们也不能过分强调知识目标,不能只顾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而不顾学生的实际认知和认知情绪,这样忽视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式严重阻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他们的个性发挥和进一步的能力提升。

二、能力要求

能力是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上进行举一反三的创造性发挥,是对知识的迁移和实践升华,是课堂教学的最终追求。具体到英语教学中,笔者认为能力要求就是让学生在掌握词句等基本知识的情况下,学会根据语言情境进行随机应变,也就是能以英语国家人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语言表达和情感表现以及对问题的观察、思考和解决方法。

比如,我们学习牛津版七年级下册Module3 Unit 6Writing a travel guide时,其能力要求就是让同学们在掌握基本词句的情况下,能用If you... you can\will;Why not do sth?\Why don’t you do sth.?be famous for sth等格式表达自己的需求。为了让大家都能体验知识生成能力,笔者组织大家根据所学知识进行随机组合的自由发挥式情境对话,其中同学们选用的“Where can tourists go in Guangzhou?”“Where can eat difference local snacks?”这些话题比较切合中学生实际,利于发挥,能更好地将所学句式融入进入,从而提升能力。

俗话说:学以致用。能力才是课堂教学的目标。所以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更多地引导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诉求,敢于实践自己的想法,敢于用新学的知识去实践,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才能将知识迁移成能力。

三、情意需求

情意需求,就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取得掌握知识的充实感及领悟到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的快乐体验和积极心理需求,是传统教学中被忽略掉的部分,也是现代教学理念中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的重要方式。

通常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方式有以下几种:(1)活泼的课堂设计。初中生对契合自己认知情绪的事物更容易接受,因此笔者在教学牛津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3 All about films时,就先从近期热播的一个电影说起,将学生顺利带进积极的情绪中来;(2)教师的肯定、赞扬及鼓励。每个人都期望得到赞赏和鼓励,初中生正处于争强好胜的青春期。因此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搭建师生交流的舞台、心灵沟通的桥梁,给学生塑造心灵的空间,以培养他们乐观的学习态度和积极的探索精神。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强制的学习无法取得理想效果。因此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情感出发,打造能鼓励和牵引他们认知和发展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在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四、主动探索

主动学习体现的是还原学生学习主人翁地位的新课程理念。新课程理念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实践中如果我们不能激活学习主体进行主动学习和探索,只靠填鸭式灌输,那肯定得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比如,我们在教学牛津版初中英语九年级上册Unit 3 Health and food Reading B A balanced diet时,传统的被动学习就是教师强调要背诵及默写,学生在强权驱赶下毫无积极性,即便当时记住了也不会持久。而主动探索就是笔者在引导大家学完后,以How to keep healthy为话题让大家来分享自己的keep healthy经历及心得。这样的教学方式活泼开放,又切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出了好多相关话题,大家为了满足自己的分享,主动把相关词句练习得滚瓜烂熟,如此熟能生巧,生成了运用能力,达成了教学目标。

五、互动学习

学习的过程不应该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应该是师生共同讨论、学习和研究的教学相长的过程,其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等多种方式。英语是外来语,需要经过大量的读写听说练习才能生成运用能力,而生活中缺乏语境,所以我们就可以引导同学们进行互动对话,以达到共同提升的目的。

比如,笔者在教学牛津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5 Family life时是这样引导大家互动的:让大家描述一下自己丰富多彩的家庭生活,要求必须用上新学的“would like to do sth.” “be willing to do sth”,“ try doing sth” ,“pay for”,“ pocket money”,“take part in”等词汇。这样大家分成4个人的小组相互分享和检测,让学生更充分、更灵活地学习。

如此设置,学生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者,而是与师生一起进行知识运用体验,更容易激发灵感、发展个性、生成能力。

六、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精神状态及活动能力,它由感兴趣的问题引起,产生强烈的解决问题的动机,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直至问题的解决,产生创造性成果。它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要激活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通常笔者采用活动教学和竞赛机制来刺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我们学习牛津版七年级下册Module2 Unit 2 Our animal friends时,笔者就让大家扮演可爱的小动物来进行英语对话,或者保护诉求;也可以让大家实现搜集材料,然后看一看谁默写的动物英语词汇多。这样的活动驱动和竞赛刺激能有效激活学生学习和探索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奠定高效课堂的基调。

上文是笔者结合一线教学实践对如何构建课堂六要素来实现智慧教育的探索研究。概而述之,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能只顾照本宣科地讲解,我们要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从他们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情趣出发,设定符合他们认知发展的教学方案,如此才能帮助他们迁移知识生成技能,最终实现智慧教育。

参考文献:

[1]石学红.浅谈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效率[J].中学生英语:初中版,2010(05).

[2]赵春菊.浅谈如何全面提升英语课堂教学质量[J].校园英语:教研版,2011(07).

篇3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小学;改革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深化,随着人们大众对心理健康的日益重视,在中小学生的教育中提高其心理素质逐步成为素质教育新的生长点。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教育形式变化多样。其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当前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行之有效的途径和载体。

1现阶段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误区

1.1学科化倾向

自国家教育部出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各级中小学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的正规课程中。可由于对心理健康认识的偏差,很多学校误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纯知识学科,向学生讲授系统的心理学理论,介绍各种提高心理健康的方法。这种“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难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甚至因为考试与其他学科一样仅考理论知识,更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

1.2德育化倾向

我国德育工作一直是中小学的特色教育,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彰显着它的作用。经调查发现很多中小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拓展和延伸。[1]故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更关注解决问题、矫正问题行为。[2]这与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挖掘其潜能发挥的目标有所偏差。

1.3活动化倾向

在心理健康课程中穿插心理活动被广泛采用,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调查发现各级中小学的心理活动开展过于随意化。心理活动的目的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放松心情、缓解压力,而是应该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感悟。心理活动的设计要以当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依据,所以不同年龄段的心理活动设计应有所不同,小学可以以心理游戏为主,初高中可以以团辅活动和心理体验为主。[3]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的新发展

2.1学科渗透式教学模式

学科渗透是指各教师在自己所从教学科的领域,有意识地把心理学知识和技术与所授学科相结合,让学生不仅学到学科知识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知、情、意。这一模式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限于心理辅导教师任课,而应该是全校教师全员参与[4]。它要求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工作、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及学生的德育工作等,彼此相互配合、相互作用,以期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5]

2.2诱导式教学模式

诱导式教学又称体验式教学,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及内容创设一个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引起学生一定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反应。结合学生的表现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悟自感,发展心理品质,实现自我人格的完善。这一模式中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可以是学生亲身发生的,也可以是根据教学内容虚构的。该模式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地感知-感受-感悟来完成,更是学生知行合一的过程。

2.3对话式教学模式

对话式教学又称脑力风暴,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或学生的实际需求选定一个主题,将学生随机分成几个小组,每个组员为小组建言献策,形成小组意见再与其他小组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各小组意见、归纳小组智慧。[6]这一模式中教师仅为引导员、组织员,更多是通过学生们的激烈讨论突出学生对问题的见解和智慧。但该模式更适合年龄较大的初高中生,他们通过与同辈的对话更好地去审视自己。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新趋势

3.1课堂主角发生改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新课改的要求,以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无法完全胜任教学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应逐步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缘由有二:一是,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需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悟才能得以内化;二是,随着社会大众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心理需求表现得更个性化,想要提高课程实效教师就得以学生的需求为对象。

3.2课堂范围更广

随着渗透式、全员式地参与,随着中小学各位教师心理认知地改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堂不在仅限于该门课程的课堂之上,学校的课堂内外均可能成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地方。表现有二:一是,各学科的教师都能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他所授课程之中;二是,各位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言行的塑造去影响感染学生,特别在小学生模仿能力特别强的阶段。

篇4

关键词:教师口语课程教学;“双导师制”

师范教育是培养教师的一种职业教育,而教师职业,是以语言作为传道授业的基本工具的。教师的语言素养关系着课堂效率的高低,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因此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是教师职业必备的基本素质。国外有关教师素质的研究表明:教师工作是一项复杂的脑力劳动,为了使教学有效地进行,教师必须具备最低限度的智力水平。但是,一旦超出某一能够教授学生的关键水平以后,教师智力水平就不再对学生起明显作用,而教师的认知或人格因素则发挥更大的作用,其中,教师的表达能力对学生的知识学习具有显著影响[1]。可见,教师要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取得成效,口语表达的技能不可或缺。师范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主要依托于教师口语课程的开设和训练。然而,眼下师范生教育教学语言能力的培养,几乎仅由教授教师口语的高校教师一手包揽,并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情境训练”的教学模式来训练。故此,师范生实习时或从教后,面对千变万化的教育情境,很难快速地融入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其根本原因在于大学教学远离真正的基础教育实践,抽象、空泛的课程内容,直接导致师范生实践智慧的缺失,从而造成师范生对教师口语课程理论与职业口语表达技能的转化困难。

一、师范生教师口语能力培养的困境

(一)“教”的困境。教师口语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是师范生生成教育理念和教育智慧的基础,并对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具有深刻的指导作用。同时,这些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通常是直接影响师范生未来教学行为的重要因素,进而影响他们学生的学习。因此,作为“教师职业口语”知识能力框架中的重要板块,高校专职教师的讲解,不仅要从教育学、心理学、交际学和美学的理论出发,还要结合基础教育教学的实际运用规律进行深度剖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师专业口语的特点、功能和语用原则。学习既要立足于已有的书本知识,并且还应该基于书本以外的其他方面的经验。高校教师往往缺乏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际的操作经验,因而很容易使理论阐述流于纸上谈兵,对师范生有效地内化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创造个人教育理论和智慧形成障碍。师范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通常通过“教师职业口语”课堂教学的实践环节来实现。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知与做相分离的情境中的教学,是知识处于未被激发的状态的教学,这种知识很难在新的情景中进行良好的应用和迁移”[2]。为了让师范生能真正意识到学习教师职业口语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促使这些理论知识在需要的时候能顺利迁移,必须重视实践环节。教师职业口语的实践环节必须从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教学活动中获取鲜活素材,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训练体现开放性的特点,需要教师设置情境,增加操作的现场感,训练过程中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指导、评价,及时矫正学生的问题。从练习设计到场景模拟,再到操作指导、评价反馈,整个训练策略的制定和推演,如果没有丰富的小学教学教育经验做支撑,就会使训练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落不到实处,也就不可能实现训练的终极目的,即学生获得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目标。如果高校教师欠缺基础教育的实践经验,那么“教师职业口语”的课堂教学就会陷入窘境。(二)“学”的困境。作为“教师职业口语”的学习主体,师范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心理、情绪状态等主体性因素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传授讲解“教师职业口语”基本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因理论层面的专业术语、逻辑阐释等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对接受者来说不具备吸引力,加之枯燥空泛的解说相对抑制了学习者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影响师范生对“教师职业口语”基础理论的掌握,进而影响语言知识理论的实践运用。训练过程中,教师为师范生创设的情境往往是虚拟的场景,没有现实的氛围,而学生之间相互扮演小学教师和小学生,模拟小学生的师范生无法还原真正儿童化的思维、语言等,使人感觉“假”且“作”,这样的情境对于模拟小学教师的师范生来说,不利于激发他们的训练热情,也使他们不能将教育教学对象的主体因素纳入训练的调控机制。师范生训练时所接受的指导,主要来自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存在中小学教育教学经验匮乏的客观事实,致使师范生不能感悟理论与实践的相通相融,也就难以增长实践的知识和智慧。

二、“双导师”教学模式的构建

构建“双导师”教学模式的设想是基于“教师职业口语”的教学困境而提出的。此设想秉持教师个人的教育知识在实践中建构生成的态度,坚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以夯实理论基础为出发点,以训练口语的实务操作能力为重点目标,打通大学“学院课程”与中小学“教育实践”的关节,展开“教师职业口语”教学的合作。(一)双导师的意涵。14世纪的英国牛津大学的“导师制”是双导师制的最初原型。“导师制”是本科生培养的基本模式,其核心的教学理念是关注学习主体的个性,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的精神、独立思考的能力、互助合作的品质[3]。“教师职业口语”课程教学启用的“双导师”,仍以本科教育专业的大学生为教学对象,由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共同承担指导培养师范生口语技能的教学实施全过程。“双导师”中的高校教师主要负责教师口语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的教授,中小学教师主要负责指导师范生从教口语技能的训练,“临床诊断”师范生教育教学口语的课堂实践,双导师协同评估师范生职业口语的学习成效。(二)双导师的遴选和聘任。能够胜任教师职业口语教学的校内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应用口语教育理论功底,专业基本技能和教育教学技能娴熟,知识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对基础教育有清晰、全面地了解,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校外教师的遴选,应从教师的个人素质和学科的均衡需求角度充分考量。首先,校外教师要有较好的教育理论修养,乐于参与对师范生的培养;个人业务素质高,教育教学经验丰富,具有较强的教学创新意识,教学成绩突出;并具有较强的学科教研能力,特别是教师职业口语运用技能需尤为出众。其次,鉴于基础教育学科的区别,教师职业口语的教学应努力体现不同学科对口语的要求。在校外教师的遴选中需兼顾学科的涵盖因素,其中语文、数学、思品、艺术等学科要重点涉及。(三)双导师教学模式的运作机制。1.课程计划合作拟定。构建“教师职业口语”的双导师教学模式,以双导师共同拟定的课程计划为纲领,充分运用伙伴协作的课程资源,达到口语理论与应用技能的转化的目的。第一,方式选择。合作进行课程教学不是“1+1=2”的简单方式。双方合作教学方式的选择和尝试可以是多维度的。一是双导师可以共同承担理论课程的讲解,校内导师偏重基本原则的解析、学术理论的纵深,校外导师则以情境性的知识和创造性的实践逻辑帮助师范生理解和内化理论知识。二是分解理论与实践为知识与技能两个模块,双导师根据自己的专长合理安排教学任务。校内导师负责口语知识模块,校外导师则聚焦于学生的语言实践操作指导。三是通过校外导师微型课堂的模拟示范,让师范生亲身感受中小学教师上课口语艺术,体验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智慧,再由校内导师带领师范生归纳总结,将口语实践经验进行理论化的提炼。第二,内容分工。普遍认为,大学教师在文化的传递中,以知识的发现、思想的创新、学术的创造为核心价值追求,因此他们适合承担精讲理论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其学术理论与研究的优势。而中小学教师的工作以实践为基调,故他们能将生动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带给师范生,适合具体指导师范生把理论转化为应用技能的训练工作。对于师范生口语表达技能的训练表现,双导师共同鼓励、帮助和评价,以期获得师范生理论与实践素养共生共长的发展与提升。第三,时间分配。就整个学科教学的时间而言,校内导师承担的课时量显然要超出校外导师。由于大学与中小学的上课时间基本同步,时间的重叠给校外导师的师范生授课造成冲突,再加上校外导师因主要担负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精力、时间不可能大量地倾注于师范生的课程教学。可见,采用校外导师教学内容的“嵌入式”更加合乎双导师制的口语教学实际。就一堂课来说,要根据“教师职业口语”的不同课型调度双导师的授课时间。因教师口语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以实训为主的课型必然强调校外导师的经验传授,故而此时应倾向于留出多数的时间给他们,这样有利于师范生建立知识与实践之间的内在关联。2.课堂教学合作实施。以“导入语”教学为例,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见表1。3.课堂表现合作评价。高校教师对师范生的评价,关注重点在于教育教学口语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但往往评价主体单一。将校外导师的评价纳入原有的评价体系,使评价更为全面、更有说服力。其一,建立导师互助平台。课前,双导师相互交流评价经历,切磋有效评价经验,共同针对评价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等项目进行深入研讨,统一评价标准,明确评价不仅着眼于师范生当前的学习表现,更着眼于诊断后的改进和发展。课堂上,对师范生的评价,双导师可以选择不同角度和方式,相互弥补,协同实施。其二,创建高校导师、师范生、中小学导师三维度的评价体系。高校导师利用教育教学口语运用理论给师范生提供评价的指标,中小学导师以自身口语实践经验衡量师范生的具体表现,师范生针对同伴的操作实际给以评价,这样形成“师—生”“生—生”评价的立体交叉体系,更体现评价的全面性和公平性。

篇5

中小学数学教学首先应坚持“数学双基教育”科学的实质,需要中小学数学教学革新单一的文化授课,将以前有效的数学根基文化与运用普遍的新文化和措施联系起来,编写新的讲义。

【关键词】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225-01

一、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关键包括养成学生的自信心,数学科目是有力、简明与精确地沟通资源的方法,所以注重数学沟通早就成为数学教学成长的新走向。数学是在处理关键题目让学生了解所需要的实质期间,产生部分有利人类品德的根本观念形式,像尝试、推断、模式化、合理推究、系统研究等。所以提高涵盖普遍运用性的数学实质,从学生的实际开展数学显示得更关键。

二、深刻领悟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中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全部办学活动的宗旨是让学生自由且深入的了解数学文化,开始有深入自觉学习的思想,衍生出借助数学文化创造的观念与感觉。办学革新的本质关系到下面几点。

第一,办学的人文标准。培育学生普通的情感,立场与价值观等品德,重视学生内心的良好成长,注重特点,激发特色思想与创造精神。第二,办学的社会化标准。明白学生是一个社会人,文化领域中将社会进步产生的要求和办学宗旨流动地交流。品质领域里在关心同学的特点中养成他们的协作思想。第三,办学的可延续性标准。学生不仅能掌握文化,还能培养学习爱好,显现自己的本领,也可以在迈向社会后,产生不断且浓厚的自我教导需要。纵观其标准,连接的桥梁是品质价值观的屹立。笔者认为,深切了解革新的精神,牢牢把握革新的宗旨,才可以迈向提纲挈领的革新。

三、全面把握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原则

想整体深入了解应从创建教学结构的不同关键点开始,就是教学人员、学生、教学本质、评估规范、教学的治理处境与社会处境。教学人员应在与学生之间形成的思想空间中灵活进出,教学人员应该鼓励学生的合理要求,将教育活动变为发明。教学人员应了解教育信息与教育脉络,明晰学生的特点,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不仅让他们学以致用,也是为教学人员的教育特色与观念制定了较高标准。过去基本是以输送型授课为宗旨,而当下教学革新的宗旨是主张指引,也就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其过程中挖掘潜力,让他们可以主动理解并积累文化知识。使学生们在灵活有效、培养兴趣爱好、联系实际活动与自身完善的学习里,深入理解数学本质,并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与满足感。最后对数学学习很向往并有信心,并与人分享学习的快乐,这是开展教学革新的最终宗旨。

四、中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措施

第一,创新中小学数学教育课堂组织形式。为切实将同学置于学习的核心,保持目前延续下来的大课堂授课形式不太容易。若课堂结构改变,教师的领导功能就会表现得极其关键,其大多显示在授课的方式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智慧、启发、解疑、理论提升的“火候”驾驭的适时、适度。所以,这对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要求教师应具备稳固厚实的基础,还需要有丰富的授课经验、授课特色与师品涵养等。学生的学习过程越畅达,教师的领导功能越关键。

第二,以学生及授课根本为起点,发明性建立数学智慧行动,使学生在切实推敲中感受创造性文化,提升学习方法。此类行动即为学生建立了自行制造、自发研究的平台,鼓励学生主动研究与创造,通过集体沟通,实现资源再造,让文化成为学生自身的灵魂资产。

第三,切实建立学生是授课行为主体的观念。教师务必要先变换职能,切实从有威望的教育人员转换到和学生一起研究题目的伙伴与智慧者,创办一种不一样的课堂授课组织。

第四,踊跃构建天然融洽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开放思维加入学习行动中来。学生的本性是伶俐好动,喜欢在玩耍中学习文化,富含浓厚的学习愿望。而过去的课堂中,大多受严厉的“管束”与“八股式”的教学,将学生爱学爱问的踊跃性控制住了。所以教师在授课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学生研究题目时,能轻松一些。其次,掌握童心,允许学生们借助天然的、富含童趣的话语表达观念,沟通想法。最后,激发学生勇敢设想问题,展现不同寻常的理解。经常如此的做法,变换了讲堂僵硬输送文化的现象,让学生在自由灵活、亲切融洽、富含情意与欢愉的学习过程中,深入对文化的掌握。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音乐教育 中小学 创新能力 培养

音乐教育的功能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因此很多中小学都开展了音乐教育课程,并且通过合理安排音乐教育的内容,设计音乐教育的形式,使音乐教育在培养中小学学生创新能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音乐教育可以培养中小学学生的乐观向上的精神

陶冶情操是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而通过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创新能力是需要一个积极的心态的,没有积极的形态,就没有积极的行动,也不会有积极探索创新的动力。音乐是滋润心灵的雨露,是哺育感情的乳汁,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感及审美趣味方面自然起着别的艺术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音乐教育应抓住音乐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三大基本特征,让学生充分享受一切美的音乐,多多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作品,老师不时对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进一步去体会理解音乐的内涵。如欣赏名曲《二泉映月》,学生会产生痛苦、哀伤、渴望等不同的情绪变化,体会到作者阿炳在黑暗的旧社会追求光明、乐观向上的可贵精神。又如欣赏我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间传说《梁祝》时,同学们会被这优美的旋律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所深深的吸引、打动。这些健康的音乐作品能够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更全面的提高。

二、音乐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斗志

斗志是一个人精神品质的展现,斗志可以鼓励一个人去完成看似不可完成的目标。创新能力尤其注重斗志的培养,创新过程中难免会遭遇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如果没有斗志,很可能就会被失败所击垮,因此培养斗志是创新能力非常重要的体现。在音乐教育过程中,通过具有积极的情感,鲜明的节奏可以摆脱创造强制达到说服教育模式,而使通过音乐中鲜明的节奏与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是很大的。所以,学校音乐教育能以乐辅德。例如,教唱歌曲《一分钱》,使学生通过那天真活泼、充满稚气的旋律,让学生体现拾金不昧的美德。教唱革命歌曲《义勇军进行曲》、《保卫黄河》能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增强学生学习斗习,唤起学生对敌人的仇恨和对祖国人民的热爱之情。这些都可以通过转化,来使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形成创新能力。

三、音乐教育可以启迪中小学学生的智慧

有人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音乐可有可无,学它会浪费时间。这种观点是不对的,恰恰相反,音乐是启迪智慧的钥匙,能促进智育的发展。

大量事实说明,正确的音乐教育对儿童智力的发展确实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古今中外许多高智能的名人,如孔子、爱因斯坦、列宁都酷爱音乐,可以说音乐对他们的事业成就具有一定的影响。爱因斯坦说过“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要求同样的思维过程,如果我在早期没有接受音乐教育,那么无论什么事业都将一事无成”。现代越来越多的家庭为了孩子的发展,不惜重金投资音乐教育,这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例如,初生婴儿在哺乳活动或睡眠时听一些优美、愉快的音乐,可以使婴儿提前讲话。学校音乐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客观世界,扩大知识面。

音乐课让学生欣赏和唱歌时,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都会得到发展,思维会变得活跃起来。让学生弹奏乐器,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锻炼他们的创造能力。以上这些事实说明,正确的音乐教育对学生智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智慧是创新能力的基础,没有智慧就等于创新失去了动力和基础。音乐教育启迪中小学学生智慧的作用,恰恰表明音乐教育对中小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功能。

四、音乐教育可以强健体质、开发智力

优美的音乐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还可以医治疾病。我国古代名医朱震亨说:“乐者,亦为药也”。马克思也说过:“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一些歌唱家、指挥家比其他职业的同龄人显得更年轻一些,这是因为音乐对他们有一种怡情健身的作用,学校的音乐教育与学生的身体运动结合起来,如自由体操、广播操,不仅发展学生音乐感受能力,而且锻炼了学生体质,使沉重表力充沛。舞蹈表演能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把抽象的音乐通过形体来表现,促使学生头脑变的灵活,身体协调。

研究表明,音乐可以开发儿童的智力,甚至植物在优美的音乐环境中也会生长得更好。据说,哈佛大学50%以上的本科学生在中小学时期认真地学过音乐,或者练过至少一种乐器。根据哈佛大学官方报纸《哈佛大学公报》2004 年4 月公布的情况,在这年录取的新生中,有26%的学生致力于音乐活动。2007年全美300 万高中生争夺的美国国家荣誉学者,只有7600 人入围决赛,某学生所在学校440 名应届毕业生中有12 名成为最终的决胜者,其中6 人就是高中管弦乐交响乐团的成员。看来,音乐艺术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的确起到了某种不可忽视的(事实上,是常被忽视的)、潜移默化的浸润作用。

五、结束语

总之,学校音乐教育应该与德、智、体、美、劳的发展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愿广大教育工作者挖掘音乐学科的素质教育的资源,发挥音乐学科素质教育的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中小学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前,王次炤著.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2] 钱涛,张小君.音乐课堂上审美体验的层次发展[J].儿童音乐,2005,(01).

[3] 锁红梅,盛滋波.音乐教育面临的挑战——谢嘉幸教授讲座综述[J],2007,(04).

篇7

虽然这项调查是在经济较为发达、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的城市开展的,不具有普遍性,但这则新闻说明,三地小朋友的理财理念和能力已经有相当高的水平。

与此相反,我国青年群体的理财观和消费观还较为滞后。青年人群中出现了不少“温室族”“财盲族”“月光族”等族群,一喜一忧两种现象,直指“财商教育”这一话题。

按照“财商”概念的首倡者罗伯特・清崎在《穷爸爸,富爸爸》中的定义,财商即理财的智慧,包括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等理财观念与正确使用、获取金钱的理财能力两层意思。通俗点讲,“财商”是指人在经济社会里,通过获取金钱反映出来的生存能力。长期以来,我国各类教育中应试教育氛围较浓,重视学生智商的培养,却忽视了同等重要的情商和财商,尤其是财商教育,导致不少人在理财方面相对滞后,缺乏正确的消费观和应有的理财能力。

好在近年来,财商教育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家长和学校也慢慢认识到对孩子进行财商教育的重要性。一方面,一些家长通过劳动教育和消费实践等锻炼孩子对理财的敏感性;另一方面,财商教育课也开始进入学校课堂,今年9月起,广州市36所中小学在国内首批试点开设金融理财知识教育地方课程。对于小朋友来说,这是好消息。

篇8

课堂教学改革是时展的需要,它需要集集体之大智慧,需要不断实践、探索、提炼,再回到实践中,如此往复,再向纵深推进。扎扎实实地走稳,课堂教学改革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敞。

自实施新课程标准以来,我省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呈现出你追我赶的态势,为我省教育的均衡发展、优质发展注入了鲜活的动力,也为创建南方教育高地提供丰富的内涵支撑。

为加强对全省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的理论引导、实践指导,展示近年来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果,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于10月17~18日在潮州市城南中英文学校召开广东省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旨在及时交流与总结全省各地区课堂教学改革的先进经验,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探索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的困惑,破解改革瓶颈,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课堂教学品牌。潮州市副市长余鸿纯、省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黄崴、潮州市教育局局长林喜君等领导与专家出会并作重要讲话,会议由省教育研究院正处级干部李文郁主持。全省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的代表、各地级以上市及顺德区教育局教研室负责人、省教育研究院教学教材研究室全体教研员以及潮州市各中小学教师代表共300多人齐聚一堂,共话课堂教学改革经验,同描教学改革新梦想。

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与会代表围绕课程改革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对课堂教学改革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潮州市教育局、广州市白云区教育局、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研究中心、佛山市高明区第一中学、潮州市城南小学暨城南中英文学校、湛江市中英文学校、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林少杰老师、肇庆市第十六小学严子良老师等分别代表单位和个人介绍了各自的课堂教学改革经验和成果,得到了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受限于篇幅,本着知微见著的道理,记者信手撷取会场交流的其中两例作展示。

课堂教学怎样做到变,变什么?课堂如何变得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如果让课堂变得和谐,师生共同成长?以往以教学进度为中心的课堂正进行着“变出幸福课堂”的革命。深圳市福田区以幸福自主的学习模式引领着传统课堂走向现代课堂的转型。

聆听一:深圳市福田区——幸福课堂。在课程改革的深化阶段,不少地方的教育部门都在探索一个问题: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突破口在哪里?深圳市福田区给出的答案是:变革教与学的方式,创造幸福课堂。

在梅林小学五(4)班数学课堂上,学习的内容是《真分数、假分数》。上课伊始,老师重现预习提纲后,只见课堂顿时热闹起来,各小组成员在组长的组织下,各抒己见,积极交流。大约7分钟后,小组轮流汇报展示。学生分工合作,汇报得很精彩。课堂始终都是学生唱“主角”,老师最多就是插一两句“还有什么意见?”“你把什么看作单位1”之类的话语,或把学生不完整的话语补充完整,讲解和补充少之又少,连评价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最有趣的是在数轴上找假分数,两个学生争论不休。这正是这节课的难点内容,老师并没有马上站出来当裁判,而是大胆放手,把它“推给”了全班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课堂再次“陷”入了“混乱”状态,只见孩子们有模有样,比划着,讨论着,全然不在意还有听课老师在场……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角”。

这样的课堂,在福田区各中小学都可以见到,它颠覆了传统课堂“教与学”的模式,课堂的话语权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尽情地释放自我,在学习中思考,在体验中感悟,在快乐中升华智慧。这就是幸福的课堂。

课堂教学只有真正关注到学生的学,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促进每个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福田区推进教与学方式转变,通过“变出”幸福的课堂来促进学生“学”的方式的根本转变,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们在智慧与快乐的课堂中幸福成长。

广州市白云区课改大致经历了“探索期、星火期、燎原期、打造期”4个时期,建立了课改理论体系,取得了课改实践成果,赢得了广泛赞誉,形成了鲜明的白云课改特色。

聆听二:广州市白云区——本真教育。本真教育,就是返璞归真。“本”是指回归教育的本源,皈依教育的本质:“真”既是真知,又是真诚。本真教育是根据教育的本质、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在尊重学生的需要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使受教育者在自然、生态、和谐的情境中成为本真人的优质、高效的教育活动。

广州市白云教育确立了以“幸福教育”为价值追求,“本真教育”为课改理念,“生态课堂”为课改模式,“高效、减负”为课改目标,“理念统领,多元模式”为课改原则的课改理论。在区域课改的道路上,白云教育人上下求索、执著追求,实现了教育的新生。通过宣传发动,统一认识,多元推进,让课改逐渐成为教育系统的集体意志;确立了明确目标、设计顶层、典型示范、抓点带面、评价引领、督导保障的课改基本思路;形成了行政推动、培训强基、以校为本、多元尝试、试点先行、分层推进的课改实践路径。白云课改体现了独特的特质,一是行政推动,强力保障;二是多层次,广覆盖;三是一区一领,一校一品;四是立足生态,构建课堂;五是课堂为基,全面提升。八年探索,八年实践,课改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通过课改,转变了校长的教育观念,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改变了课堂教与学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多维能力;提高了区域教学质量,促进了整体教育的优质均衡。

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期间与会代表还观看了潮州市城南中英文学校展示的阳光教育特色活动,并观摩了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和初中思想品德、数学、物理、化学课例。

篇9

关键词: 高师教育专业 公共教育学 养成目标 养成方式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的教育、培养和发展问题的学科,是探索人类教育智慧的学问。①公共教育学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必修课程,是教师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教育学课堂教学是教师教育专业进行现代教育观念、教育学知识与实践、教育研究意识教育的基本途径。通过教育学的教与学,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教育的基本思想和理论,认识教育的客观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培养正确地分析教育现象,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中提出:“教育学本身不是纯抽象推理的学术体系,而是原理和原则的化身,这些原理原则是从长期探索人类智慧的特点和经验中创造出来的。”②它凝聚了一代又一代教育家伟大实践创造和理论创造的成果,也是教育学家们对千百万群众教育实践的历史总结和科学抽象。教育学的课堂教学不单单在专业引领,更重要的是能力培养上起作用。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教师教育的实践取向,作为教师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的教育学,不能再是教师的满堂灌、一言堂,应该充分以学生发展为主,将课堂教学还给学生,教育家不是“听”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养成的,因此,高师教育学课堂教学重在养成,给予学生更多的参与教学的机会,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养成。

一、养成目标

(一)养成学生关注教育的习惯。

在人人都与教育发生关系的时代,教育学就是要养成师范生参与教育、理解教育,以专业的眼光关注教育,做到“心有教育”。

(二)养成运用教育理论的习惯。

师范生“心有教育”时,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教育理论,用实践来验证自己的“理论”,久而久之,看到教育现象就会运用教育理论来纠正自己,形成教育思维。

(三)养成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会合作才能走向成功。传统教育使得学生长期单打独斗,不会与人合作,走向合作的未来需要人们具备合作意识,尤其是未来教师,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首先自己要具备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四)养成学生的反思研究意识。

“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在研究自身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③在教育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反思研究意识,反思自己、研究教育,主动建构教育知识。

二、养成方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方式,由学生参与教学,进行养成教育。

(一)课前5分钟教育实例分享。

课前5分钟教育实例分享是由学生将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听到的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拿到课堂上来分享,一则养成学生关注教育、思考教育的习惯;二则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教育思维能力;三则为教师积累和丰富教学素材;四则来自学生生活的教育使得教育理论更加真实,使得教育学不再是枯燥的、乏味的、脱离实际的纯理论。

(二)学用结合。

在理论讲授之后设计学用结合环节,使学生学以致用,养成运用教育理论分析解决教育问题的习惯。一般采用案例分析或者联系现实教育问题实现学用结合。学用结合一般由学生来完成,常用的方式为个别思考和小组讨论,根据问题的不同,教师总结或有或无,留给学生无限的思维空间,形成学生个体化的教育理论。

(三)课堂延伸。

单元教学结束之后设置课堂延伸。课堂延伸多以研究项目的形式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为主,既能锻炼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又能加强学生的研究意识,在研究中发展,在研究中成长。

(四)阶段性自我评价。

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为培养未来教师的反思意识,养成未来教师的反思习惯,单元教学结束后,结合学生的课题研究,给学生自我评价的机会,找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阶段性的自我评价有利于学生反思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有针对性的后续学习,有利于教学民主的形成。

三、养成教育有效实施的瓶颈

基于养成教育的课堂教学使得学生对教育学有了初步的认识,基本能对教育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初步具备教学的基本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依然存在难以解决的问题。

(一)脱离中小学的教学实践。

不管教师讲授得如何精彩,学生都有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之感,缺乏亲历教育实践的机会。如何将教育学课程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开辟学生的第二课堂,成为每一位教师都要思考的课题。

(二)大班额——教育学难以遏制的痛。

大班教学,班额大,专业多,学生之间相互影响。控制好一两百人的大课堂很考验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对于案例的选择和分析难以很好地照顾到每个专业的学生,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好的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

注释:

①励雪琴.教育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1.

②励雪琴.教育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1.

③2011年10月教育部出台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

参考文献:

篇10

一、科技教育是学校特色品牌建设的重要方式

品牌化是学校教育正在迎来的发展主题。学校建设特色品牌,是改变“千校一面”“千生一面”同质化发展现状、实现转型发展的破局之举。品牌化,是学校发展的新视点,也是学校发展的新战略。品牌化的学校,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深厚的人文素养、扎实的科学素养以及高超的生活智慧。

科学文化素质是人应该具备的核心素质,科技创新能力是新时期人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制定了四大行动,第一个行动就是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目的在于提高并增强未成年人的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特别把未成年人作为重点人群,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和系统性的校内外科学探索和科学体验活动,加强创新教育,培养青少年创新意识和能力,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就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普及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方法,宣传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

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的主阵地、主渠道。在科技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当今社会,把科技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特色品牌建设,是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是学校教育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学校推进科技教育特色品牌的路径整合

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传统中,小学科学(自然),中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有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以科学知识教育为主,而科学技术教育相对缺失。由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特别重要,国家多个部门都非常重视,都想为中小学科技素养的培养作贡献。多种力量关注青少年科技教育本来是件很好的事,但问题是带来了各自为政的局面,基层学校无法统筹兼顾。归纳起来,当前中小学科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课堂和课外问题、多头管理问题、师资问题、资源问题、平台问题、经费问题等。因此中小学校推进科技教育特色品牌建设,应该进行如下路径整合。

1. 管理路径整合。科技教育通常列入综合实践活动范畴,但各区县教育局教研中心很少有专职科技教育教研员,各中小学学校也少有专职科技辅导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教育的开展。依现有经验得知,凡有专职教研员的区县、有专职科技辅导员的学校,科技教育活动都开展得好,都各有特色。所以区县设专职科技教育教研员、学校设立科技辅导员,可以很好地管理和落实各种力量、各种渠道组织的中小学科技教育活动。

2. 课程路径整合。科技教育全称应是科学技术教育。当前的课程设置现状是,科学教育课程一般在普通中小学校开展,技术教育一般在职校技校开展,这是一种脱节现象,现在的高中虽然设有通用技术课程,但课程执行力较弱,达不到课程预期目标,从而导致中小学生技术素养的缺失。而科技教育最好的方式是做中学,实践中学,模拟中学。所以要把课堂文化课与课外活动课很好地结合起来;把科学知识教育和技能技术教育整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