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职业评估范文
时间:2023-09-04 17:12: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专业职业评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的区别
内部评价指的是以学校自身为主体而开展的评价行为,学校根据预先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会计专业实习教学质量的实用性、合适度进行评价。而外部评价指的是由政府、社会评估机构和用人单位对学校进行干预的评价行为,其评价的内容主要针对学校的办学目标、自我定位、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办学特色等等。虽然会计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分为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两个部分,但不可否认的是两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其教学质量目标是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制定的,旨在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但是,从实际评价工作而言,两者之间仍然存在些许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评价的主体不同外部评价的实际发动者和组织者是政府部门或者企业,评价机构作为主体参与进来,但是实际参与评价的则是聘请的评价专家。而内部评价是以学校法人为评价主体,教师、学生和员工作为参与主体。
1.2评价的对象不同外部评价指的是对学校的整体评价,而内部评价则是把学生、教师教学水平以及各部门管理者的管理行为作为评价的对象。
1.3评价的内容不同外部评价的评价内容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针对学校办学的目标定位、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办学特色等;内部评价则是从微观的角度评价对象的行为和结果所产生的质量是否符合目标质量。
1.4评价的方式不同外部评价选用的评价方式是让专家进驻学校检查质量以及其他的抽查方式;内部评价则是选用学校组织管理者、教师、学生把检查和评价落实到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方式。
1.5评价的目的不同外部评价针对学校的办学水平以及教学质量进行检查,旨在督促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而内部评价针对的是学校内部的行为与素质,旨在通过教学质量评价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水平。
2.会计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现存问题分析
2.1现有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与实践课程相矛盾深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制约,部分教师沿用陈旧、单一的教学模式,取代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部分,把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知识的工具,在课堂中照本宣科,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育,课堂气氛沉闷,久而久之学生不仅丧失了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质量也得不到提高。基于这种理念之上,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以及专业素质直接决定了课堂质量以及教学效果,因此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更加倾向于教学材料的齐全与否,学生出勤率的高低等。会计专业的实习教学以学生作为主体,利用对仿真实验环境的模仿与创造,让学生参与进来,并加以指导,通过实习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实习教学能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符合教育体制由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趋势。但是实习教学自身的特点,与实习教学的基本理念相悖,如果使用同样的课程评价标准,无法涵盖实习教学的某些评价要素。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过分注重教师的表现以及对课程材料与成果的齐全性的考察,而忽略了学生真正实际能力的提高以及职业素质的培养。这种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没有充分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实习教学目标的实现。
2.2会计专业实践环节的多样性与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矛盾完整的会计专业实习教学包括课内理论知识传授、课程实训、校内仿真实习、校外实习和毕业实习等不同内容,并且不同环节的教学环境和教学目标都不尽相同。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应该根据课程内容选定学习资料,通过教师的讲解来强化学生对于特定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课程实训则是通过系统的训练,帮助学生掌握一般会计主体在某一领域的实务操作程序和方法;在实习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还要通过创设情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职业道德意识。校外实习是一种实地的学习方式,它通过让学生亲身观察和体会实际的工作环境,来增加学生对实际工作环境及岗位规范的了解和熟悉度,体验会计工作的综合性和复杂性,让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与职业意识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习单位的选择及实习内容与最终的实习效果密切相关,然而,传统而统一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会计专业实践环节的多样性存在一定的矛盾性,不利于会计专业实习教学评价效果。
2.3会计实习教学应用现有课程评价体系的评价主体问题学生作为实习教学的评价主体,在现有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之下,会计知识还有所欠缺,对教师授课水平的高低无法作出有效鉴别与判断。而作为真正的受教者,学生对于教师的授课水平有着更加直观的感受,因此以学生为评价主体是十分有必要的。但是,目前存在着部分学生在做出评价时感性至上,无法给予客观评价的现象。为了增强会计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的客观性,应该在增加硬性和客观评价指标比重的基础上,聘请会计专家对会计专业实习教学质量作出有效评判。
3.会计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
3.1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机构健全的组织机构是保障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正常、有序运行的有效手段。学校可以通过成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委员会等机构,制定学校教学评价的总目标。学校由领导带头,层层落实至下属的各部门当中,对相关政策、制度进行制定,并且协调各部门在评价体系中的工作关系,对评价方案以及评价结果进行审核。此外,负责实施教学评价体系的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在各目的岗位上恪尽职守、尽心尽力,积极做好对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指导以及复查等工作。作为教学的主体和基层单位,学校各系对于本系教学质量的检查与评价工作应该依赖于系部教学评价工作小组的建立而完成。
3.2加强对评价过程管理和控制的力度要保证会计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的客观和公正,学校就应该对直接从事教学质量评价的人员有高标准的要求,要求他们时刻秉承着对学校、教师、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同时,评价的过程也要以公正、公开为前提,且必须伴有相关的监督机制。在评价过程中,学校应该建立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目的在于完善评价程序,对学生等评价主体的评价过程进行严格把控,旨在提高评价的可信度。
3.3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价反馈机制会计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目的在于改善实习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因此,学校教学质量评价机构需要依照各自的职责,建立起相应的反馈渠道,将采集到的信息经过分析之后及时向各有关部门与个人反馈。有关部门在得到反馈信息之后,要经过认真分析与深入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调整内容和修改措施。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够有力推动各教学单位不断总结、不断提升自我教学能力。
3.4深入了解会计专业毕业实习环节具体情况想要建立一套具有实用性的会计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就要通过听取广大一线教师对于会计专业毕业实习环节工作的建议来全面了解会计专业毕业实习环节的具体情况。例如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毕业实习的形式、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实习环境、实习内容等进行深入了解。
3.5分析构建会计专业毕业实习环节监督评价体系的原则会计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具有导向性、多元性、系统性和实效性的特点,需要建立一个由学校、教务处、系部三部分组成的三级监控体系,对实习环境、实习内容以及实习岗位的教学质量进行监督、评价以及意见反馈。同时,学院的实习教学质量还可以通过学校外部和内部两个部分进行监控和评价。
篇2
>> 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应对之策 高校会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管理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实训教学的思考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实训课教学方法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实训教学的思考 技工学校会计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探讨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训基地管理创新研究 浅析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实训教学的有效途径 高职会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谈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技工院校会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探究 如何搞好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仿真实训 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的思考 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实训教学环境建设创新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实训教学有效模式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李花果.PDCA循环在会计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4(11下):133-134
[3]林英法.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探索――基于记账公司平台[J].会计之友,2010(6中):114-115
篇3
关键词:人才培养;企业创新;社会需求;会计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047-02
据国家教育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等部门统计,2010―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每年都在创造历史新高,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现状,党的十报告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做出了战略部署,强调“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国家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则早在2010年就指出:“高校要根据社会需求变化,进行学科、专业方向的调整与建设,积极推进实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因此,高校专业设置要尝试与市场接轨,应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实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专业人才。随着资本运作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空前发展,会计的学科内涵和工作职能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特别是近年来会计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传统的学科领域,并逐渐形成了“现代会计”领域。如何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做好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以便于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可以迅速进入角色,并且为企业的长足发展带来丰厚的效益?这个问题再一次摆在了广大会计专业教育工作者的面前。本文结合相关问卷调查结果及教学实践,提出了面向社会需求的会计人才教育新模式。
一、“互联网+”时代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情况分析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更高,要求实现更高端的科学化发展。会计人才不只是要具有会计知识,还要具有职业素质、职业判断、驾驭信息技术、创新意识和职业技术等能力。为此,本文进行了历时一年的会计专业人才需求相关方面的调查,主要以走访和函调形式,调查对象以用人单位和财会专业部分毕业生为主。此次调查和访谈结果表明,高校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和现代企业人才需求两方面存在着问题。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职业素养有待提高。现代企业的财务部门是企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部门,会计则是企业经济活动的中心环节,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发展的好坏。目前仍存在部分会计专业毕业生缺乏一定的职业素养的现象,工作中缺乏责任心,缺少敬业精神和合作态度,不能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不明确个人职业发展目标。
2.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有待提高。会计工作要求技能型人才,除了掌握会计理论知识,还能够进行实际操作。然而,在教学课堂上,偏重视理论的讲授而一定程度上忽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部分大学生在学校的时候过于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考试,却忽视了动手能力的培养,最终走上工作岗位时易眼高手低,难以尽快地进入工作角色或难以胜任岗位。对于会计专业学生来说,会计实训、企业ERP沙盘模拟、VBSE综合实训等相关课程的教育活动应相应加强。
3.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不一致。在会计人才需求结构中,高端会计人才尤其是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级会计人才是稀缺人力资源。而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应摆脱学科型教育、学术型教育的框框,尽量设置跨专业课程供学生选修,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出社会所需的高级会计人才,使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相一致。
二、基于社会需求导向下的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
相关研究报告显示,国外大学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尤其注重教育的社会需求特性。与之相比,我国大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社会参与程度要低得多。因此,本文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方式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优化课程设置,注重能力的培养与个性化培养。在课程设置上,既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递,又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知识培养方面,重点教授会计基础理论知识、会计专业知识和独立学习能力;在素质培养方面,重点教会学生交流交际、专业运用和责任心。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会计实训的专业研究成果,优化课程设置,完善基于社会需求的教育方式。在教学实验实践中,积极开辟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尽可能增加实训内容。通过建立校内的模拟实验(包括手工模拟实验和计算机模拟实验),让学生了解现代企业生产、经营的全部业务,掌握各环节的会计核算,掌握企业经营成果的构成、收入和费用的核算等内容。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到生产、经营的第一线去参观,或是在寒、暑假和“公休日”期间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参与生产、经营活动。在课程设置上还应多增加选修课程。要因材施教,分类培养。
2.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依照我校当前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实践教学有利于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完整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该包括校内实训、校外实训以及初步科研训练等几个环节,每个环节的教学侧重均有不同,且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分类培养。其中《会计实训》的前置课程是《基础会计》,后续课为《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等课程。会计实训是配合《会计学》课程所开设的一门后续实践课程,本实训为以后学习财会专业知识,奠定了良好的账务处理基础。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课程,应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衔接,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ERP沙盘模拟课程是企业管理技能训练课程,通过模拟工业企业的若干会计年度的经济业务,可以增加学生对企业的真实环境的感性认识,进行相关技能的演练和培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实习基地的建立,可以使学生到企业内部获得工作岗位,实际体验企业财务工作,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切身感受会计工作的氛围与日常工作的细节,更好地适应以后的工作岗位。初步科研训练大多采用毕业设计的形式,工作主要是学生在掌握基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选定毕业论文题目,设置研究目标,完成科研流程,从研究流程设计、研究工作开展、研究过程总结、研究论文撰写等方面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具备一个会计专业工作者在科研方面的基本技能。
3.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模式,需要与市场对接,与企业需求对接,走产学结合、校企联合的办学之路。对于会计专业,可以选择会计专业软件研发公司、会计事务所、小型民办企业、大中型商场、集团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与之开展长期的校企合作,既可建设为学生顶岗实习的基地,又可以根据企业提供的订单进行人才按需培养,还可实质性地解决部分学生的就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充分考虑用人单位的合理化建议,适时调整培养方案,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进行动态调整,同时辅以对师资的弹性评价、个性化教学及教学管理等评价方式的改革。如学校在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阶段,可以要求学生到企业去完成毕业论文,由教师出题、学生出力的传统方式转向由企业出题、教师指导、学生出力的方式,将毕业论文同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的评估、技术改造项目的评估、企业资产评估等内容紧密结合。
三、基于社会需求导向下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互动机制的构建
在社会需求导向下,民办高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与企业需求相一致,就必须建立两者的互动机制,建立共享平台,针对企业提出的人才需求,民办高校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建实践教学基地,展开师资与企业资源的融合研究,将校企联合办学全方位、立体式地推展开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相一致,使校企合作互惠共赢。
1.建立高校和企业共享平台。基于双方资源优势,进行资源的合理交流与整合,实现教育持续稳定发展与企业效益最大化的“双赢”目标。学校改变封闭式教学观念,树立开放办学思路,积极引进校外人员来校教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等工作。
2.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建立高校与企业相互交流的桥梁,扩大高校信息接收范围,增加高校的社会知名度;共同创建创新实训实验室,引入全新商业社会沙盘模拟系统,教授学生创新实操能力的同时,学生能更早地接受企业的职业理念,进入职业角色,产生归属感和责任感,增加其职业凝聚力,为企业进行专业人才“再教育”培训服务,实现校企共赢,形成密切的互惠互利关系。
3.促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高校鼓励在岗的会计教师“走出去”,到企业挂职锻炼,学习各项业务核算操作,弥补实践经验不足。在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建立“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等实践教育中“教师+会计”、“专职教师+专职财务”有机结合的新机制。
四、结束语
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在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议建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构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创新互动机制。实践经验表明,这种做法契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能够明显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兆信,曲小远,施永川,曾尔雷.以岗位创业为导向的高校创业教育新模式――以温州大学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4,(08)
[2]高子平.知识经济维度的中国人才学:反思与重构[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3,14(1):83-90.
[3]王文涛.高职院校开展协同创新的问题与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5,(13).
篇4
【关键词】 高职教育 会计专业 “双师型”教师 途径
1 高职会计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没有制定规范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目前,人们对“双师型”教师内涵有几种不同认识和观点,主要有:①“双职称型”,即指在获得高等院校教师系列职称(讲师、副教授、教授等)之外,还取得其他专业技术职称并从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工作的人员。②“双证型”,即指既具有某种职业从业资格证书(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律师等),又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并从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工作的人员。③“双能力型”,即指既能胜任高职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教学的高职院校教师。④“双融合型”,即指既持有“双证书”或既具有“双职称”又具备“双能力”的高职院校教师。由于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没有统一和准确的认识,致使无法制定规范的“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
1.2 “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明显偏低。在教育部制定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要求合格高职院校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50%,优秀高职院校要达到70%以上。而我国有关研究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尚不足30%。高职会计专业对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但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的待遇差距较大,部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不愿意继续从事职教事业,特别是一些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教师的流失降低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1.3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来源渠道单一。目前,高职院校60%甚至更高比例的会计教师是直接从学校毕业就走上讲台,他们几乎没有参加过会计实践工作,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这些教师具有丰富的会计理论知识,但会计实践经验匮乏,往往只注重理论教学。虽然学校非常注重师资的培养,大力提倡“双师型”教师,但大多数“双师型”教师都是应试型的“双师”,即主要是参加国家统一考试取得了一个会计师或注册会计师资格,对会计实务并不精通。而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训练将对会计实践教学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大大降低了会计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
1.4 没有建立稳定的“双师型”兼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高职院校师资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途径。目前也有一些高职院校到企业聘请经验丰富的会计担任兼职教师,但兼职教师的比例很少,并且这些兼职教师实践经验有余而理论知识又欠缺,同时,对这些兼职教师培养和任用缺乏一贯性和合理稳定的管理机制,很难吸引这些兼职教师有动力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并长期从事学校的教学活动。
2 高职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
2.1 制定规范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尽管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表述不尽一致,但对“双师型”教师的理解一般是指既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专业实践教学的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即“双师型”教师要能够独立完成所承担的实践性教学任务,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必须有如下两个要求:一是按照高等教育法规定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二是能够独立完成所承担的实践性教学任务。至于其它方面的具体要求与规定,必须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针对会计专业制定科学合理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
2.2 制定科学的“双师型”教师培规划。加强高职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任务虽然紧迫,但却不能搞盲目重复建设,而是要首先要对会计专业进行专业剖析,即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结构进行认真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规划,有计划地对专业教师进行培养,把“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落到实处。根据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确定的会计核算、出纳、税务处理等岗位,来确定这些岗位所应当具备的实践动手能力就是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主要内容。然后应当对本专业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状况和专业教师实践动手能力进行分析,检查专业教师是否具备胜任上述职业岗位的职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是否能承担相应的实践性教学任务。经过分析,如果专业教师在某些环节不能胜任相应的实践性教学任务,就应当制定相应的教师培训规划,以使其具备真正的“双师型”教师的能力。
2.3 拓宽多样化的教师来源渠道。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新进教师大多是从高校毕业生中招聘而来的,这种方式虽然能够迅速提升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但是他们不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动手能力,无法胜任实践性教学任务。这就有必要从生产、服务和管理的第一线引进一些有丰富实践经验、有一定的教学能力且具有相应学历的会计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这样有利于改善教师队伍专业和教学结构,发挥教师队伍的整体功能。当然,对于引进有实践经验的的教师,也应该要求他们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对于理论知识欠缺的教师还应该要求他们通过培训或进修等形式提高理论水平。
2.4 建立稳定的“双师型”兼职教师队伍。大力发展兼职教师队伍有利于高职会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应广泛聘请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人员、注册会计师、税务师,到学校里搞专题讲座,让学校的专业教师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变化和发展趋势。也可以聘请这些有实际经验的专业人士做为兼职教师充实到实践教学环节,来补充专业教师实践性教学能力的不足。通过兼职教师高职院校能进一步增强与企业、市场的联系和交流,了解和掌握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信息,并反馈到教学环节中。学校可以邀请兼职教师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建设与改革和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大力发展兼职教师队伍有利于缓解高职“双师型”教师的不足,优化高职教师队伍。[本论文是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JG201202078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黄斌.深度解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内涵[J].教育与职业,2006
(11)
篇5
【关键词】会计人才 需求 高职院校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调整,非国有经济、中小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在对高职高专会计人才总需求当中,中小企业占很大比例。综合2015届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我们发现财务会计人才市场需求广阔,为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一)企业对专业知识的需求
企业对专业知识的需求包括专业理论知识、扎实的实践技能和广泛的其他相关知识等方面。
1.牢固的专业理论知识。过硬的专业理论功底是企业对会计人员最基本的要求。企业所需的会计人才不仅要具备会计基本知识,能处理单位日常经济业务,还要熟悉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内部控制、财务管理等多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
2.扎实的实践技能。大多企业认为会计是一些核算工作,是一门技术性和实务性很强的工作,因而他们更看重的是应聘者的经验和扎实的实践操作技能,比如财务软件操作能力、初步涉税业务处理能力、珠算、点钞技能、及其他实践技能。
3.广泛的知识面。调查中一部分企业认为,光有财务、会计专业知识已经远远不够,因为会计毕竟只是经济科学的一个分支,只有涉及广泛才可能从账本里解放出来。因此,一名合格的现代会计人员还应当具备与会计工作相关的其他专业理论知识,从而满足对现时经济和企业在投融资、税务政策及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实际需要和变化。
(二)企业对职业资格证书的需求
企业对会计人员职业资格证书的需求相较于以前更广泛了,除了会计专业的一些资格证书,如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注册会计师证、涉外会计证等以外,某些企业还需要少量的会计专业相关资格证书,如证券从业资格证、银行从业资格证、注册资产评估师等相关的资格证书。
1.会计专业资格证书。会计人才需求结构中,中高级会计人才稀缺。数据统计表明,具有初级职称的人数比中高级职称及其他高证书的人数多,初级会计人才已相对饱和,甚至过剩。中高级会计人员一直是企业人力资源竞争的对象,就目前每年的供需比来看,中级会计人才需求的缺口很大,高级会计人才的紧缺就更严重了。另外,会计服务机构,中介机构大量增加,也需要大量的独立从事会计、审计业务的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执业人员。
2.会计专业相关资格证书。会计专业的资格证书除了从事会计工作必须具备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注册会计师等执业资格证书等。某些企业还需要少量的具备证券从业资格证、银行从业资格证、注册资产评估师等相关的资格证书。
(三)企业对综合能力的需求
企业现在对会计人员的要求,除了计算机、英语等基本应用能力外,对于其他能力的需求也很强烈,即对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普遍提高。
1.计算机能力。计算机现已广泛运用到财务系统的账务处理等方面,它使广大会计人员从单调、繁杂的记、算、报账等工作中解脱出来,提高了经济效率,从而使会计人员腾出更多的时间开展分析预算、统筹等其他工作,同时,也减少了许多差错。因此,会计人员必须掌握计算机应用这一能力。
2.人际沟通能力。一个企业的财会部门掌握着它的经济命脉,财会人员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在经济工作的重要关口当好领导的参谋,因此,财会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社交能力,不仅要同本单位人员交往,而且要与银行、税务、审计等部门进行广泛的联系。除对会计专业能力需求外, 有近一半的企业在“其他能力”项目中强调了对毕业生表达沟通能力的需要。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人际沟通能力。
3.不断提高英语能力。我国会计核算更加与国际接轨,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随着对外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跨国企业及一些外国企业家纷纷在华设立公司,这就需要大量熟悉国际会计准则的本土高级财务人才。市场对高、中级会计人才需求旺盛,尤其是懂外语,熟悉国际会计和国际商务贯例的会计专业大学生偏爱欢迎,适应高级财务管理等高层次就业岗位。
(四)企业对会计人员学历的需求
用人单位在人才的使用上逐步趋于理智,用人浪费的现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中小企业对高职高专人才的需求成为了这类企业人才需求的主体。大中型企业对学历要求多为专,本科以上,而小型民营,外资,农村企业急需专科,中等人才。目前各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专学历的人数明显比具有本科学历的多,再翻开诸如《中国人才市场报》等招聘报刊,发现企业对招聘会计人员的最低学历要求也是专科居多。
(五)企业对会计人才的满意度
虽然会计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被企业和学校普遍认同, 但大部分被调查企业认为高职高专毕业生不能够立即顶岗工作。被调查企业中有三分之二以上认为高职高专毕业生工作能力有限, 不能够立即顶岗工作, 必须经过企业培养才能上岗, 通常到企业 1 年以上才可能胜任会计岗位。
总之,根据中小型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结合高职高专会计教育与企业会计人才需求的差距。得出如下结论:为使高职高专会计教育更好的满足企业的要求,研究有针对性的多元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张雷.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
技术教育,2000,(16).
[2]赖江梅.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广
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3]杨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机遇及对策思考[J].昆明
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4]刘玉廷.建立健全会计人员知识结构全面推进会计人才队
伍建设[N].中国会计报,2010,(3).
篇6
关键词:高职教育 会计专业 实践教学模式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简称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高职教育所培养的学生主要以技能型为主,以理论指导为辅。在目前的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中,会计专业还是采用“2.5+0.5” 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内学习5个学期,在校外实习1个学期。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为生产第一线培养技术型和技能型的高级专门人才。高职学生所学知识以够用为原则,重要的是要掌握实践技能,这进一步优化了我国的人才结构,同时也为经济的持续发展贡献了力量。高职教育不同于学术型高校,其主要特点如下:
1、市场导向。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根据高职教育应用性和实用性的定位,要及时了解产业结构变化以及技术发展等因素对人才需求的影响,围绕社会需求进行专业的合理设置,不能闭门造车。
2、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强调的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学校要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企业为学生的校外实习提供实训基地,学生通过在企业顶岗实习,进一步缩小理论与实践的差距。高职生明显的特点就是在校期间就可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以准职业人的身份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3、“双师型”教师。高校教师资格证是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从业资格证书,但由于高职教育自身的特殊性,对于高职院校教师来说,不但要有教师系列职称,还要有专业职称(职业技能证书)如“经济师”、“会计师”、“工程师”等。因此,许多高职院校在进行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4、实践主导。高职教育是为特定的职业群培养人才,与普通高校相比有很大区别。高职教育课程的设置一般是在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对岗位的实际需求来设定的,这充分体现了实践这一主体。
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近年来我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在实践教学模式方面作了有益的改革与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创新会计实践教学模式
课程设置具有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渐进性等特点,这主要表现为从会计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到会计电算化的递进,以适应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我们从实践的角度编写了相应的实训教材,从第一到第五学期按小型工业企业、中大型工业企业、商业企业、服务行业企业、商品模拟交易会、各行业进行综合会计实训等模式进行实训,每个学期做一套账,适应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发展。其中《会计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很好地反映了会计的实际需求和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如实训中手工与电算化结合、应用最新的会计软件、按实际会计岗位分岗实训、强调会计职业道德和工作规范、学生独立处理各种问题和关系,既培养了学生的岗位专业技能,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从业素质和敬业精神,有利于学生很快适应将来所从事的会计工作。通过“角色扮演”和“协同工作”以及角色轮换等方式进行综合实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实践环节如表1。
二、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目的主要是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我院会计专业突破了这种合作模式,与记账公司进行深度合作。合作的公司都拥有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力量,包括注册会计师、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评估师等,公司的会计记账业务,囊括了工业企业、房地产行业、建筑施工企业、商品流通、进出口贸易、物业、广告服务业、物流、行政事业单位等行业。具体做法是:学生在第四个学期结束时,合作企业便到学校通过笔试、面试环节择优招聘“订单班”学员,学生第五个学期的课程在校外实训基地由企业结合实际讲授,企业集中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讲授完课程后,便对“订单班”的学员进行培训,培训合格后联系其他企业到校外实训基地招聘,并负责推荐“订单班”所有学生就业。
三、采用“模块课程”外包,创新“工学结合”模式
我院会计专业课程实施“平台+模块”教学模式改革,以“够用、适用”为度和“课程内容模块化”为原则,通过课程内容模块化,使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兴趣有选择地进行学习,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第三个学期末就可以选修模块课程,每个模块课程有五门课程,选好后学完模块中所有课程才能拿到相应学分,第四个学期学习三门课,第五个学期学习两门课。我们和会计师事务所紧密合作,根据会计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将模块课程《审计应用模块》外包给会计师事务所,该模块包括特殊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基建审计)、常规审计(年报审计、验资审计)、会计报表分析、评估实务(房地产评估、资产评估)和税法综合应用五门课程,由事务所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根据审计实际岗位知识要求到校对学生进行授课,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技能。
四、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
为了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我系会计专业根据学院提出的“六双”教学改革目标,积极做好“双证”教育,主动与南宁市劳动局、广西财政厅、广西劳动厅等鉴定培训机构联系,先后建立了多个职业资格培训点。在设置课程时,考虑到这些资格考试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并体现在具体的课程中,比如会计职业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助理会计师实务和金蝶ERP实践教学课程等,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课程,有助于通过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并获得相关证书。学生通过考取技能证书,进而增强了实践能力,如会计专业方面的资格证及职称考证安排表(见表2)。
五、积极探索多专业多角度参与的实践教学模式
为提高经济类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水平,结合我院国家骨干示范院校建设活动提出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模式,我们开展的“商品模拟交易会”实训项目主要是组织经贸系和管理系部分专业学生仿真模拟公司的经营模式组建商业企业、运输企业、公司(收购商)和银行机构开展商品交易活动。由学生扮演公司不同的岗位角色参与商品洽谈、交易、开单、款项结算、运输业务办理、仓库存货的收发管理等业务,并最终完成整个公司的会计核算,生成相应的经济信息。通过实训,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了解了票据的产生及传递路线,了解了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和业务办理程序。至今,我们已举办了两届“商品模拟交易会”。2010年6月,有会计电算化、物流管理、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四个专业共720名学生参加;2011年6月,有会计电算化、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信息管理和营销与策划六个专业共923名学生参加。通过“商品模拟交易会”实训,可以使学生充分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用来指导实践工作,检验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发现自身的不足,找到今后的努力方向。
六、积极开展专业技能竞赛,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了达到“以赛促训,以训强技”的目的,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会计职业岗位必需的基本操作技能,我院会计专业积极开展各类专业特色浓厚的技能竞赛活动,特别是对接国家级竞赛项目。如参加全国每年一届的“全国商科院校技能大赛财会专业竞赛”,该大赛是由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商业会计学会和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共同主办,由中国商业联合会商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承办的国家级学科竞赛活动,同时对接香港财务会计协会主办的(香港)会计与商业管理案例分析大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参加由中华会计网校主办的“中华会计网校杯”每年一届的校园财会实务大赛;另外,我们和合作企业“会计记账公司”联合举办财会专业大赛,由企业根据实际岗位所需知识策划出竞赛内容,以此来提高实践和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
七、加强实践性教学教师队伍的建设
会计岗位是不同行业和性质的单位都需要的专业技术岗位,而不同的行业和性质的单位,其会计工作环境、具体核算环节等都有不小的差异,为使实践教师队伍更适应教学的要求,我们有一个稳定的外聘教师团队,在区内不同行业以及较大的有影响力的上市公司聘请会计专家,充实到兼职教师队伍中。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的比例为1∶1。
同时,我们要求中青年教师不仅学科理论知识精通,还要提高操作水平,增加实践经验,通过到企业与所教专业相应岗位进行数月的挂职锻炼,与企业人员进行专业工作经验交流,更好地融合理论知识,增强动手能力,开拓专业视野,不断充实自我,发现专业中理论与实践的变化和发展,理论结合实践,增加教学的案例与方式方法,不断总结与归纳,为学术论文和教材、专业书籍的编辑与撰写提供丰富的实践内容。
总之,高职院校要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根据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力度,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每位会计学教师都要结合本院校的实际,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既具有很强的综合素质,又具有本院校的培养特色,以适应社会对高职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各种需求。
参考文献
[1]刘玲艺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对策[J].科技信息,2010,(05)。
篇7
时代在进步,教育在发展。在全面推行新课改的大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发生了很多变化,也产生了很多问题。新的历史时期对中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需求。因此我们必须去变革,不断完善中职会计专业的教育教学,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的中职会计人才。
关键词:
中等职业;会计专业;教学思考
时代在进步,教育在发展。在全面推行新课改的大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发生了很多变化,也产生了很多问题。新的历史时期对中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需求。
1中等职业会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二十年前国家为了推进经济快速增长,快速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劳动技术人才,将职业教育提到了一定的高度。中等职业教育得到空前的发展。机床、电气焊、汽修等传统专业成为中职学生们的首选专业。但是二十年后的今天,随着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遭遇了发展的瓶颈,存在着诸如师资队伍不稳定、生源严重不足、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会计专业作为中等职业教育专业中的有机组成,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
1.1课程体系重点不够突出: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是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环节共同构成。做为职业教育理所应当把岗位实践作为重点实抓实干,但是现状却是重理论轻实践,学校搞得所谓岗位实践只不过是对会计专业知识、理论的再次讲解,将平时写在笔记本、试卷上的作业再次搬到账册、凭证上,搞得学生们眼高手低,只会“纸上谈兵”。
1.2师资队伍缺乏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不能有效的指导学生:
目前来看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都存在着师资短缺,尤其是专业学科教师缺乏的现象,为了弥补教师人员上的不足,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中都选择从基层选拔一些教师进行补充。这就无法保障教师的专业素质程度,因为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中学甚至小学的语文、数学学科教师,根本没有相应的专业理论,更没有实际会计、审计工作经历。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他们只能是照搬书本上知识,书本上有什么就讲什么,没有的也不知道补充,使得学生们三年下来学到的知识非常有限。
1.3学生学习过于散漫,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
现阶段的中职学生大部分都是初中三年级分流出来的那部分生源。他们之所以选择职业教育学校就是因为他们中小学阶段缺失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导致学习成绩不太理想,对自己的未来学业失去了希望。他们抱着混时间、混毕业证的念头走进中职课堂,等到真正走进课堂的时候,他们因缺少目标与动力所以根本不想认真去学习,使的教师的课堂教学成了“自说自话”场面甚是尴尬。
2对改进中职会计课的一些思考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既然意识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就应该通过改变自己的知识体系、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等行为来促进该中职会计专业课程的持续发展。
2.1加强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中职会计教师团队的整体素质。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话虽然强调的是学生的个人努力,但是我认为也不能忽视其中教师的引领作用。那么教师要想完成引导、释疑的使命,必须要学高超的专业技术技能。为此,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要坚持加强本校教师队伍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培训,要支持教师们参加中专职业教师资格考试,消除目前普遍存在的职岗不符现象;要组织教师积极参加专业学科的网络培训和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种培训活动;鼓励教师参加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等社会职业资格考试,丰富理论知识;鼓励教师每学期或每学年都申报本专业的课题研究项目,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专业水平,实现教学、研究的双赢;鼓励教师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多到企业中观摩锻炼,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环节教学能力。
2.2树立“以学生职业发展为本”的宗旨,创建适合学生发展的中职会计专业课堂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厌学的现状。
现在的中职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是强差人意。究其原因是他们缺乏学习动力,不喜欢教师讲授的内容和教学的方式。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中职教师教应该在根源上进行改变。首先我们要树立起正确的学生观,要心中有学生,不管是教学还是其他活动都要以学生发展为宗旨和目标;其次教师要积极创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互动友好的课堂氛围。教师要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如快乐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分层次教学,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引导学生对专业的热爱与向往。第三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阳光向上,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真实岗位锻炼活动,让学生在真是的工作岗位中体会到会计专业的魅力所在。
2.3认真实行“国家+地方+校本”的课程体系,发挥校本课程的作用。
新课改以后教育部一直在大力提倡“国家+地方+校本”制度。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我们要在认真落实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同时,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比如会计专业就可以针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将本地区的国有企业、大型民营企业、私营企业以及微小企业的运营等情况编入教材,让学生觉得会计理论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2.4积极推进岗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专业素养。
学习理论就是为了更好的工作,理论掌握得怎么样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中职学校尤其是会计专业的学生们应该多一些与企业领导、员工接触交流的机会,在接触中了解会计专业涉及到的各项业务的工作程序和流程。总之中职教育尤其是会计专业要发展需要学校领导与教师们群策群力,只有按照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一切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出发点进行改革,我们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会计人才。
作者:吴艳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区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篇8
中国经济步入深化发展的新时期,对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数量逐步增加,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也相应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由过去的精英教育逐渐转变为大众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得高校中经济管理专业的主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功能和目的均发生了变化,由塑造精英人才、培育社会化人才向培养专业化的精英和知识、技能型的人才过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
会计作为一项经济管理活动,除了从事会计岗位的人员需要具备会计知识和能力外,其他从事综合经济管理岗位的人员也需要具备一定的会计知识和能力。会计类专业的毕业生适合于政府、事业单位、公司企业、金融证券机构的会计、审计工作以及管理咨询等工作。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更加突出。据统计,目前有近1400家境内上市公司中,几10万家国有企业、近50万家外资企业、300多万家民营企业需要专业的审计和会计服务。为了适应社会经济不断深化发展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高等教育趋向大众化的新形势,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而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人才作为一种新型人才类型应该具备有以下特征:
(一)不同于学术型本科会计人才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大体分为学术型人才(从事科学研宄)和应用型人才(从事技术转化)两类。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不同于学术型本科会计人才。学术型本科会计人才的培养以会计学科体系为本位,注重学术性,通过系统的学科理论教育和专业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主要是为升入研宄生教育做准备。而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以适应会计行业市场需要为目标来组织教学,侧重于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应用会计理论解决企业具体财务问题的能力。
由于绝大多数企业认为会计是一门技术性和实务性很强的工作,因而更注重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除了具有本科学历以外,还应当具备一定的实战经验或技能,并持有过硬的职业资格证书。
(二)培养目标不再是传统的“账房先生”
据调查显示,目前会计行业处于低端人才相对饱和,高级人才告急阶段。出纳、普通会计人员并未出现供不应求,而有过硬的专业背景、持国际认可的会计执业资格证书,并在相关行业中有一定资历的中高级会计人才紧缺。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跨国企业及一些外国企业家纷纷在华设立公司,这就需要大量熟悉国际会计准则的本土高级财会人才。目前进入国内的外企越来越多,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也越来越多,业务的日益国际化要求会计人员除了熟悉中国的会计准则外,还要对国外财会领域的运作规则、法律法规等相当了解,熟悉海外主要的融资市场,熟悉一些主要国家的会计准则和制度。当然,要做到这些,对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外语能力的要求也相当高。“容永道会计学奖学金”的设立者、前永道会计师实务所主席永道先生在上海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近几年国内会计人才成长很快,但整体业务水平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他认为,优秀的会计师要不断的学习新的东西,在专业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还要始终保持诚信的品德,不做假账,乐于助人。
因此,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人才不再是只会记账、算账的传统意义上的“账房先生”,而应该是具备“管理型”人才特质的会计人才。不但要具有牢固的财会专业知识,而且要有广泛的知识面,掌握会计电算化技能,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以及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这些能力形成了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的能力框架。
二、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己有300余家高校开设会计专业课程,23家高校开设了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人才市场上会计本科专业的毕业生较多,但受到青睐的却寥寥无几。可以说,我国高校本科会计教育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与会计职业要求有偏差
目前,大多数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的表述较为笼统。学习者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目标没有具体说明,因而在理解上随意性较大。现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仍然偏重“学校本位”,与会计实践缺乏有机联系,忽视会计职业的要求。
(二)教学内容与会计职业实践不一致
以基础会计为例,国内很多教材将环环相扣的会计循环过程人为割断,将会计工作步骤与该步骤所应用的工具相互分离,且各步骤之间的顺序也被打乱和颠倒,教学内容显得七零八落,使初学者很难窥得全貌,令学生难学,教师难教。
此外,很多教师教学时未能注意对会计系列的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加以整合(比如中、高级会计课程存在相互衔接、重复的内容),不利于学生对知识整体的理解和把握,客观上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
现行会计专业本科教学内容及计划都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教学环节的安排采取的是“理论教学结束后进行为期一到两周的模拟实训”,必然会使教师在传授知识时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不可能把实践教学放在主要位置,学生也不会把实践技能锻炼放到首要位置。
此外,理论教学以讲授为主,学生没有任何感性认识,完全依靠自己的想象去推理实际业务的处理程序和方式,而实践教学则完全依赖理论教学的需要进行安排,其教学内容、目标、要求、范围及性质均不够明确,不够具体,二者相互脱节容易加大教师与学生的负荷,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故需要重新整合。
三、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策略
世界各国大学对大学毕业生应当具备的关键能力有各自不同的界定和各自的培养策略。本文针对我国高校会计本科教育的现状,将构建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分为教学策略、学习策略和支持策略。
(一)教学策略
第一,课程反映社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在专业方向设置方面,进一步细分就业市场,根据市场调研,及时增设或调转市场需要的专业方向和专业课程。如传统的会计专业具体可细化为分为三个专业方向:企业会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和银行会计。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对资产评估、审计鉴证、纳税筹划、管理咨询等方面的人才需求出现缺口,会计专业又可以细化为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会计师等专业课程,并相应增设与注册认证考试科目有关的课程。这种随着环境发展的需要及时增加或调换专业和课程的方式,使得应用型本科会计教育能紧跟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反映市场对会计人才需求的变化,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始终处于动态匹配状态,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第二,培养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由于知识的广泛性和发展性,学校不可能将会计专业知识全部教给学生。因此,学校应注重最持久、最基本的基础课程。对于会计学专业本科生而言,必须完成核心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经济学、管理学、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以及相关选修课程。这些基础课程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重视作为就业能力核心的基本素质的培养,不同于高职高专教育。
第三,在课堂内外呈现工作情景。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应当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把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融合在课堂中,创设工作情境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如,美国高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邀请企业参与课堂教学,做就业讲座,与学生互动。在会计专业实验实训方面,应加大投入力度,建设设施先进的实训室,大力开辟校内外实训基地,改善实训硬件条件。同时,进一步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严格教学工作流程,为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软条件。另外,还可以通过公司实习、暑假打工活动、创业计划竞赛、学生社团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学习策略
面对会计专业各种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各种急功近利的世俗观念、过重的学习压力往往使某些学生丧失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效率。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一定的学习策略非常重要,这有助于他们更高效、更主动地学习,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学习策略主要有:(1)自主性学习。大学课堂教学应避免教师“一言堂”局面出现,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吸引学生互动学习。(2)体验式学习。强调“学会做事”和“在作中学”“模拟企业环境”为展示和发展学生的会计实践和操作能力提供平台。(3)合作式学习。鼓励学习者相互学习,包括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共同承担任务,如ERP沙盘训练、SYB创业团队训练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4)反思性学习。对于研宄对象之间的联系勤于总结和归纳,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醒悟,有助于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三)支持策略
第一,政府为应用型本科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服务平台。首先,教育管理部门应当改革传统的教学评估指标体系,把评估高校或教师的重心由“科研成果”适度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倾斜。其次,政府可以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让企业参与大学生专业能力标准的制定及培养过程。另外,政府拨款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资金,协助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来实现会计专业大学生应用能力的训练。
第二,公司企业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交流和实践平台。高校与企业之间可以建立紧密的长期合作关系,共同致力于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这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企业高管、CFO等进入高校,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介绍企业对会计人才的职业需求,介绍公司的创立及运营过程等,使学生具有职业意识,自觉地、有目标地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工作过程的机会,使他们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通用电气有一个专门为培养财务管理人员而设置的FMP财务领导力培训项目(Fi¬nancialManagementProgram),76°%的现任GE业务集团CFO均毕业于FMP。该项目自1995年在中国展开,招聘进入FMP项目的大学生,整个培训期为两年,其间将经历4个为期半年的轮岗,在不同的GE业务集团从事4项。
第三,积极推动和鼓励会计师事务所向优秀学生提供资助的助学机制。建立注会协会、会计师实务所与相关院校的合作机制,畅通学生到国内、国外大中型会计师实务所的实习渠道。建立开放、系统、递进的人才跟踪培养机制,实现深度、持续和系统培养。
篇9
关键词:实践教学;双师素质;实训;校企合作;在行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教研项目“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08jxxm558)的阶段性成果。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明确指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对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更加突出了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会计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会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从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关键环节。因此,如何创新目前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提高会计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广大会计教学工作者不断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1 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发展演变
近十几年来,我国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不断地在探索中前进,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工作从未停止。在实践教学发展的进程中,主要有代表性的实践教学模式有“零”实践教学模式、“分散”实践教学模式、“2+1”实践教学模式、“1+2+1”实践教学模式等等。
“零”实践教学模式指学生在校三年,一心一意专升本或沉湎于考证过关,强调理论教学,实行题海战术,无精力、缺时间顾及实践教学。“分散”实践教学模式下,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进行一些分散的、不够系统的实践操作,“实践教学”只是为理论教学服务的。“2+1”实践教学模式则是先安排学生理论学习两年半时间,在专业课程结束时进行两周的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最后一学期进入顶岗实习阶段。 “1+2+1”实践教学模式与“2+1”实践教学模式差别不大,一般在学生进入两年半的理论课程学习同时,会在“基础会计”理论课程结束时安排一周的“基础会计实训”、在“财务会计”理论课程结束时安排两周的“财务会计岗位实训”,最后一学期离校顶岗实习。可见,“零”实践教学模式下,学生接受的完全是理论教学,没有任何实践教学内容,这与职业教育的宗旨是完全背道而驰的。 “分散”实践教学模式、“2+1”实践教学模式、“1+2+1”实践教学模式等等实践教学模式下,实践操作的内容越来越多、比例也越来越大,但会计教学仍以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对于会计实践教学仍未摆脱原有的辅助教学地位,这种教学方法及模式与高职教育的目标极为不符。
2 我国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制约因素
制约我国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因素有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对职业教育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对学生的会计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最好是让学生到企事业单位会计部门实习,而且每个单位都有相应的会计部门,实践的机会也应该是最多的,而事实是企事业单位根本不愿让学生去实习,即使去了也不让他们接触实际业务的会计处理。主要原因在于学生业务不熟不能给其增效,还难免给其会计等部门增加工作,且企事业单位不愿让学生知悉其商业秘密;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费用不能列入成本,也不能减免教育附加税,抑制了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德国的职业教育的成功典范——双元制,但由于我国的国情与德国的国情不同,这种职业教育典范在我国没能推广开来,究其原因在于我国的社会环境,在法律方面,我国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税收优惠。
2.2 难以打破的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会计教学模式中,教学目标的确立直接指向知识的传授,即由教师先讲授各章节知识点,然后布置作业让学生练习,通过大量的练习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的教学是公式化的,每堂课教学的形式都是复习旧知识——讲授新知识——学生练习。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被动性和学生学习的盲目性,使得学生难学、教师难教成为普遍存在的现象。 “从书本到书本”的简单重复、照本宣科,教学与实践一直停滞不前。
2.3 有限的实践教学环节
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学生在校三年,要完成学理论、强基础、长技能、考证书、专升本……等任务,再要接受系统的操作训练、实践体验和顶岗实习,大多数学生的毕业实习就只能在会计模拟实验室通过实训来完成了。另外,学生们的实习通常是在毕业前夕完成的,这也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2.4 明显不足的实践教学资源
近年来全国存在的扩招造成的多数高职院校的在校生数量偏大,加上企业没有参与实践教学积极性的社会环境,使得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资源的严重不足!当然近两年国家开始投入、高职院校自己也在想方设法投入并进行资源整合和专业共享的努力,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资源明显不足的基本面未变。
2.5 不合时宜的考核与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是保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之一,但其改革进程远远滞后于理论教学改革的进程。主要表现在:(1)考核方法单一,缺乏考核的层次性和多样性,所有学生按部就班地做一样的实训,完成实训内容完成考核任务,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2)考核内容缺少综合性、研究性,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3)忽视学生个体对实践教学考核的需求,实践教学考核往往采取统一内容,统一要求的办法对学生进行考核,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最终的评价,既没能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也无法真正衡量学生的全面素质。
2.6 缺乏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
实践教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必要准备和必须环节,但实施实践教学需要的“双师型”或“双栖型”教师很关键。在我国,目前大多数老师都是从正规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学校的,并没有企业工作的经历,由于各种原因很多高职高专也没有把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管理计划或形成制度,在时间上、组织上和经费上都没有相应的安排和保证,不可避免地出现教师脱离实践的现象。而在澳大利亚等国,想成为高职院校会计老师,前提是“在行”职员,从事会计教学以后,每年都必须有一定时间的“在行”经历和自己参与专业会计工作的记录。目前,我国有些高职院校尽管引进了少数来自企业的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但总体数量偏少,还存在缺乏教学经验的明显缺陷
2.7 缺陷明显的校园仿真实训
校园仿真实训有缺陷明显,直接导致岗位意识难以鲜明。校园仿真实训,偏重会计岗位的实际操作,往往忽视帮助学生对会计岗位职责、工作内容、行业法规的理解,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校内实训和社会实际相脱节。会计实践教学业务再注重仿真处理,由于缺少实际会计工作的情景,使学生无法完全理解会计业务实际发生的过程,往往出现实训过程结束了,但究竟怎样与银行税务部门打交道、怎样与企业内部的相关部门相联系、怎样办理结算业务、税务登记、申报和纳税、甚至出纳如何处理报销业务也都是一知半解。这样的实训无法让学生形成鲜明的岗位意识,无法帮助学生对具体岗位的职业能力形成明确的认识,更谈不上新会计准则下强调的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3 高职高专会计实践教学完善策略
3.1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三个模块构成:专业实践模块、素质实践模块和综合实践模块。专业实践模块主要指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训练,包括认知模块训练、基础模块训练和仿真模拟训练。认知模块训练目的是让学生对企业的财务凭证、账簿、报表及企业基本生产经营环节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具备会计操作流程的能力;基础模块训练目的是让学生,获取对原始凭证的处理、记账凭证填制、成本核算、账簿登记、财务报表编制和电算化操作等方面的能力;仿真模拟训练目的是让学生在仿真的模拟职业现场环境中,巩固前面两个层次的能力训练,并加以综合运用。
素质实践模块主要指对学生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主要包括学生身心素质、道德素质、人际沟通交往的能力等。基本素质是通过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引导逐渐形成,职业素质是为了更好的从事会计工作在专业知识外所必须具有的一些知识与能力,如财经法规知识、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计算机基础知识、办公软件和财务软件操作、点验钞等,是从事会计专业的基本保障,也是从事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综合实践模块是对学生进行的最后一次综合能力的训练,一般包括校内综合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两种形式。但考虑到会计工作的特殊性和企业实际认识现状,所以综合实践的重点一般放在校内综合实训上。但校外实习不能少,至少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一下实际中的会计岗位设置与会计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
3.2 拓展会计实践教学的内容
要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必须加强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管理能力、人际协调能力的培养。先实行混岗与分岗训练,按会计的实际工作环境设置相关的单位和部门,让学生对会计分工及各岗位的权限职责有详细的了解,深刻体会具体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和各岗位之间、各部门和单位之间的关系。其次训练学生对企业管理知识的运用,重视沙盘实验等手段,可能帮助学生提高对会计职能的深入理解。如何处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问题、如何防范工作中的风险以及如何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等,都是即将毕业的学生迫切需要的,这种人际协调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在整个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中。
3.3 加强实践教学教材建设,丰富实践内容
实训资料的编写必须遵循循序渐进性原则和仿真性原则。每种实训资料的编写以及各种实训资料的衔接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此外,资料仿真度越高,学生感性认识就越强.训练的质量也就越高,因此,编写者应该广泛深入到具体的大中小微型企业中,全面搜集会计核算等相关资料,同时编写时应请会计工作的实务人员参与或指导。既要体现各会计岗位的实习要求,又要满足业务流程的需要,要用直观真实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报表,进行会计业务模拟实务演练,使学生对会计工作的全貌有一个清晰直观的了解,既培养了动手能力,又加深了对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工作内在联系的深刻认识。
3.4 改革会计实践性教学方法,教学做一体化
教学时要明确实际会计相关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按照实际岗位需求设计模块、准备案例、安排实训并对学生进行实训指导。实训一个模块就能掌握一个岗位技能,按照实际会计运作模式安排综合实训,真正实现课堂教学和岗位需求的零距离贴近。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重在练习,激发学生学习会计知识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这个学习主体的作用。加大实践教学考核力度,完善教学效果评估体系,重视学生训练效果的评估,根据学生参加实训的科目和掌握情况评判等级。
3.5 提高双师素质,加快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个人基本素质实践水平。学校有计划地安排会计教师到实践基地和合作单位进行实习和顶岗锻炼,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等社会执业资格考试,丰富实践经验,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会计人才,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让那些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熟练操作技能的企业高级会计师、企业财务总监、审计经理等上课堂。
3.6 创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方式,创建校内实体性实训基地
通过自办实体公司,由教师、学生双方角色参与转变到教师 、学生、员工三方角色参与,形成了“校中企”联合服务创新教学新模式。
3.7 培养“靠前”的职业素养
会计专业人才需要有“靠前”的职业素质,即这些专业人才既了解企业的实际、熟悉企业的运作、胜任企业的操作。这就需要与中小企业用人的忠诚度、专业性、成本效率和价值追求一致。一句话,培养会计专业人才要突出专业意识,养成“靠前”的三个职业素养:会计人员的“综合”素养——各种财会业务岗位的职责和能力集于一身;会计人员的“忠诚与公正”的素养——既要正确处理各项财会业务又要忠诚于企业;既要对老板忠诚又要对其施加影响、既要服从又要公正;会计人员的“全能”素养——即应对税务、债务、内务、业务的全方位能力,既要有理论与实践的才能又要有灵活与规范的技巧。这就是中小企业对财务会计人员普遍真实的需求和现实需要,也自然成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培养人才的标准和目标要求。
参考文献
[1]苏中天.高职院校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教学管见.财会月刊.2008.4
[2]黄震.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探析.经济视角(下) .2009.10
[3]赵红英.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J] .会计之友.2010.10
[4]王一中.会计教育的国际比较级对高职会计教育的启示[J].市场周
刊.2011.1
[5]吴霞.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4
[6]钟顺东.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企业研究.2013.16
篇10
【关键词】会计;道德;文化
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
干意见》(教高[2006]16号)“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的要求,高职院校各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不仅要充分地体现在学校的实施性教学计划中去,而且更应该营造专业文化氛围,将专业文化建设融入到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学校的一项系统工程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本文结合高职财经类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及其专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文化建设相融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探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文化建设相融的途径和方法。
一、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中体现不充分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会计类专业在制定专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时,按照传统的学历教育的习惯,过分强调会计理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注重理论讲授,忽视实践技能的培养,几乎没有学校开设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往往将法制教育课程视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相关的会计课程体系中涉及到的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也只是法规条文的解释。
教育部高职示范性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方案启动后,各学校按照教育部对高职教育改革的一些指导性文件精神的要求,参照示范性专业建设的标准,重构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突出强调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在实施性教学计划中实训、实习课时与专业理论课的课时达到1∶1以上,使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大大提高。但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大多数学校仍然习惯于以法制教育课程或法制专题讲座来替代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近年来,按照教育部对高职院校评估验收指标体系“双证书”的要求,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要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而会计职业道德是从业资格证书的必考内容,所以出于评估过关和学生考证的需求,一些学校在实施性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开始融入有关资格证书考试课程的内容,或在正常教学时间之外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给学生进行考试辅导。这种做法只是满足了学生考证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将职业道德教育真正地与实施性教学计划相贯通。
(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专业教学过程中体现不充分
到目前为止,大多数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还基本上限于传统教学计划的安排,对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基本上停留在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的课堂上,以对学生的理想教育和法律常识教育为主。一方面,这些课程内容法律条文多、理论性强、也不易理解,没有针对高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文化层次,教学形式僵化,整个教学活动基本上是在教师反复说教的情境下进行,学生被动接收,教学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这些课程主要由非会计专业的教师担任,课程内容与会计专业缺乏有机联系,讲授的大多数内容与会计职业道德脱节,很少涉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会计专业的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虽然也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既教书,又育人”,在课堂上体现会计职业道德,但由于大多数专业课教师缺乏会计工作的经历,对会计工作过程中关于职业道德的鲜活事例知之甚少,会计课堂上的职业道德教育往往成为有关法律条文的解释。加之职业教育近年来特别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加大实训实践课时比重,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片面地认为会计教育的首要问题是会计职业技能的培养,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与会计职业技能训练的关系不大,即使是有关系也是今后参加工作以后的事情,总认为会计职业道德虽然重要但与现在学习技能关系不大,会计造假等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现象是学生工作后要注意的问题。
(三)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专业文化建设中体现不充分
多年来,一般的高职院校习惯于将专业教学工作的任务界定给承担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系(部),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的任务界定给承担基础课的部门,将对学生的日常管理、第二课堂活动的任务主要界定给学生管理部门和团委,在专业教学工作之外强调比较多的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很少提学校的专业文化建设,职业道德教育的任务没有明确地划分给任何一个部门,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往往成为大家都应该关心的,但又都不关心的事情。这种管理模式有些人形象地概括为“日常教学工作围绕考试考证转,学生管理工作围绕校纪校规转,课外活动围绕文娱体育转”,按照这一种职责界定模式,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往往重形式、轻实质,缺乏专业文化氛围,常见的做法是挂几幅名人像、名人题词、法规条文,布置几间展览室、陈列室,没有将教育教学及学生活动与专业职业道德培养有机结合,达不到文化熏陶、潜移默化的效果,无法提升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水平。
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的必要性
目前,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职业道德素质低,不仅受不良社会风气和单位负责人道德水平的影响,还与他们所受的教育不够有关。高职院校的会计类专业教育过程中,过多地强调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专业技能的培训,这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对会计职业道德的感性认识,甚至认为会计工作整天就是与数字打交道, 简单枯燥也不需要什么创新,从而忽视了对会计职业道德重要性的认识。
道德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是自律意识形成的过程,会计职业道德的养成更是如此。高职院校应对会计类专业学生从一入学就进行系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在从业前就养成良好的自律意识。高职院校对会计类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应包括职业基本教育、职业责任教育、遵纪守法教育、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教育,而目前高职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尚不完善,需要花大力气去抓。
另外,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在给人们带来更加便捷、优裕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导致了道德的沦丧,思想的泯灭。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社会风气却变差了,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学校德育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多年来以真、善、美为主题的学校教育和假、恶、丑的社会现象形成了强烈的对立关系,特别是对于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高职学生来说,很容易使他们道德情感迷失,这些都对高职院校的道德规范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会计专业的学生,他们的就业岗位和今后所从事的工作,直接或间接地都要与各种资金打交道,几乎每一项工作都要涉及到真假辨别及是非判断问题,担负着向会计信息外部使用人提供真实、可靠财务报告的义务。同时他们也将更多地面临着各种利益的诱惑,面临着国家利益、单位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权衡,这就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必须摆正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不仅要具备基本的专业理论素养和过硬的专业实践技能,还必须具备较高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品格。所以,仅仅依靠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实践已不能满足会计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高职院校的会计类专业应当营造包括专业教学在内的会计专业文化建设的氛围,充分调动校内外一切资源,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专业文化建设之中。
三、如何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融于会计专业文化建设
专业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重要形式,专业文化建设既包括学生在校期间直接接受的课堂教育,也包括间接受到的学校和专业文化的熏陶,专业文化建设的实质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专业文化建设的难点是如何将职业道德教育融于专业文化建设的始终。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要努力开拓新形势下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渗透到学校工作计划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计划制定与实施的始终,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文体活动的各个方面,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通过制定学校的会计专业文化建设总体方案,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方案之中,明确教学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和党团组织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中应当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界定各自承担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职责。
(一)在会计专业教学计划中构建“三位一体”的分层次、分阶段、多形式的会计职业道德教学体系
学校在制定会计专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时应分“专业入门教育法律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三个层次设置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系列课程。从新生入学开始,在各个学期设置不同课程或讲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地对学生进行系统完整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二)在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体现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在进行专业理论教学时,教师除了对专业知识进行讲解外,还应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力,融入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如在讲到一些企业将本应费用化的利息支出进行资本化,虚增当期利润,以达到粉饰会计报表的目的等违规行为时,教师应及时指出,这是会计法规所不容许的,要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抵制这种违法行为,使知识的外延得以延伸,陶冶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情操。在校内实训教学环节,要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在实训中要注意变换学生的岗位角色,使学生熟悉实际工作中的业务处理流程,了解各岗位的职责要求,让学生亲身实践,深刻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会计职业道德知识;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并将实践中遇到的有关职业道德问题加以整理,作为案例教学的内容,补充教材的理论知识,化解学生在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认知矛盾,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在课余时间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指导学生阅读会计方面的报刊、书籍,浏览会计专业网站,将其纳入过程评价,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有关信息,让学生了解真假会计信息的识别方法,学会如何自觉抵制经济利益的诱惑,使学生树立“诚信为本”的思想,强化会计职业道德观念;聘请行业著名专家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聘请会计岗位实践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承担技能课程,聘请优秀毕业生现身说法,传授工作中的业务处理技巧,聘请审计人员和经济案件的办案人员对典型经济案例进行剖析,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达到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和警示教育的目的。
(四)在对学生的日常管理过程中渗透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如,在学生档案中开辟诚信记录栏目,在学生班级管理中对班费管理引入内部控制制度,在校园文化艺术节目中安排会计小品,定期组织学生举行各种形式的会计技能比赛、典型案例的辩论赛,定期召开各种形式的优秀毕业生座谈会等,使学生在会计文化氛围中学习,激发其会计职业道德感,达到会计职业道德观念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S].
[2] 柳一群,何晓民.加强高职高专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探讨[J].南昌高专学报,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