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筹划的起源范文

时间:2023-09-04 17:12: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税务筹划的起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税务筹划的起源

篇1

【关键词】企业所得税 税务 筹划

税收筹划是在国家税收法规、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活动进行的前期筹划,尽可能地减轻税收负担,以期达到整体税后利润最大化。企业所得税是企业缴纳的最重要的税种之一,因其税负重、税负弹性大、筹划空间大,而成为企业开展税收筹划的重点。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关键在于尽可能的利用税收优惠政策降低应纳税所得额,尽可能的扩大政策给予扣除项目的数额。从而达到降低企业所得税、提高企业盈利水平的目的。

一、企业所得说税收筹划应遵循的原则

(1)税收筹划应当遵循守法及自我保护原则。收税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纳税人应尽的义务,依法经营、守法是企业应当遵循的第一原则,它包括合法及不违法两方面的内容,即税收筹划不能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以避税为名进行偷税漏税行为不属于收税筹划范畴。

(2)企业所得税筹划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税收筹划涉及到企业从筹资融资、投资生产、销售服务等各个过程,它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应该服从财务管理的目标,尽可能的将成本降低。企业所得税的筹划一定要以企业价值最大为根本。

(3)所得税筹划应遵循风险收益均衡原则。税收筹划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风险筹划。风险是潜在的,由于国家政策的变动、市场经济波动、企业经营不确定因素等内外部的风险都可能给税收筹划整体目标带来影响。因此企业在税收筹划中必须遵循风险与收益均衡原则,采取灵活措施、趋利避害、选优弃劣,将风险分散,从而化解风险。

(4)收税筹划应遵循时效性原则。企业税收筹划是根据国家法律政策灵活变动的,它是在既定的经营范围和方式下进行,针对性和特定性强,随着时间推移,国家政策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等都会发生变化,因此企业必须把握好时间,根据国家税收政策导向、灵活的调整或者重新制定税收筹划方案,充分利用资金的时间价值来优选方案,以确保企业稳定持久性税收筹划中获取收益。

二、企业所得税筹划的具体应用分析

(1)企业在筹资环节所得税筹划。企业采用各种渠道进行筹集资金,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成本,这就需要安排资本结构,如何使企业的资金成本达到最低,也可以从税收筹划这方面来优化资本结构。企业对资本结构的选择主要是考虑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的比例。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合理的不需要资本化的借款费用,准予扣除。第三十八条规定: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下列利息支出,准予扣除:金融企业向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金融企业的各项存款利息支出和同业拆借利息支出、企业经批准发行债券的利息支出;非金融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即债务资本虽仍需要还本付息,但筹资资金的各种费用及利息可在所得税之前扣除,而权益资本在税前不能扣除利息,只可扣除利息之外的其他筹资费用。新的企业所得税法第十条第一款规定:向投资者支付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款项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债务资本的成本相对于权益资本来说,成本较低,但是风险大,因其到期一定要还本,而且又固定利息支出。而权益资本筹资的主要成本是股息,其可以随企业情况而灵活变动。企业选择资本结构时应充分对风险与收益进行衡量。通常情况下,如果企业现金流量趋稳定,债务利息率低于投资收益,且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在合理范围内,即可采用债务筹资,利用财务杠杆来调节收益,从而减少企业应纳所得税税额。

(2)企业运营过程中所得税筹划分析。这主要包括存货计价和固定资产折旧所得税筹划。存货包括各种原材料、燃料、协作件、包装物、自制版成本以及产成本等,它是企业生产经营环节中因消耗或者销售而持有的各类形式的资产。现行财务制度规定,购人存货应按照买价加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途中合理损耗、入库前的加工、整理和挑选费用,以及缴纳的税金(不含增值税)等计价;我国现行税制规定,纳税人各项存货的发生和领用,其实际成本价的计算方法,可以在先进先出法、移动加权平均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等方法中任选一种。一经选用的计价方法不得随意更改,如需更改,应在下一纳税年度前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批准,否则,这将对应税所得产生影响,税务机关对此有权进行调整。企业生产产品成本、利润及所得税额都与存货成本有很大联系,因此企业应该选择恰当的存货计价方法,为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提供优良的所得税筹划策略。另外固定资产折旧也是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在缴纳所得税之前准予扣除的项目,固定资产这就涉及到折旧方法选择、折旧年限估计及净残值确定这三方面内容。企业采用不同的折旧方法计算出来的折旧额是不一样的,从而分摊到每一期生产成本中的固定资产成本也就不同。但国家不同的税制条件对企业的折旧计算产生不同影响,在累进税制下,选取何种折旧方式对企业有利影响比较大,企业需经过分析权衡后才可做出选择。

(3)企业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进行所得税筹划分析。为促进经济发展,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均可享受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企业开展税收筹划的一个重要选择就是投资不同地区与行业,从而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来降低所得税成本。目前,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政策采取以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同时兼顾社会进步的税收优惠政策,而区域税收除西部大开发保留税收优惠政策外,其他地方均已取消。国家实行产业税收优惠政策的目的主要是鼓励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和技术进步,以及节能和环境保护等。因此企业可以利用低税率及减低收入和产业投资等税收优惠政策。低税率及减计收入优惠政策主要包括: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实行20%的优惠税率;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收入总额减计10%。税法对小型微利企业在应纳税所得额、从业人数和资产总额等方面进行了界定。低税率税收优惠政策可为企业降低税率、简化纳税环节和优化税负环境等。企业可以通过设置子公司的方法,将企业的销售业务适当的集中起来,这样即可达到节税目的。产业投资的税收优惠主要包括对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所得税;对农林牧渔业给予免税;对国家重点扶持基础设施投资享受三免三减半税收优惠;对环保、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投资额的10%从企业当年应纳税额中抵免。企业根据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可以适时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将投资重点放在国家重点扶持的基础设施、农林牧副渔和高新技术等各种项目中,从而减少税收项目支出,提高企业盈利水平。

(4)企业组织方式选择中的所得税税收的筹划。税收筹划投资创办企业有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多种组织形式可供选择。如果人手较少,规模不大,应选择独资企业。因为对这类组织形式的企业,核算要求不高,税款一般定期定额征收,实际税负较低。如果规模不很大,但投资人数较多,则宜选择合伙方式。因为合伙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一样只按个体工商户工薪所得征个人所得税,不征企业所得税,税负较轻,也不存在所得税的重复征税问题,同时因为合伙企业是先分后税的征税方式,如果投资人员多,可降低适用的税率,从而获得节税效益。如果公司规模大,可采用股份有限公司或者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制企业享有五年补亏优惠政策,公司内部又可以设立子公司或者分公司,子公司作为独立法人,也可享有免税期等多种优惠政策,分公司虽然不是独立法人,没有税收优惠政策,但其在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亏损可并入总公司损益,从而少缴一部分所得税。

参考文献:

[1]李超.两税合并后企业设立的税收筹划[J]. 现代物业(中旬刊),2011,(03) .

篇2

税收筹划起源于20世纪30、40年代英美两个国家税务判例。1935年,英国议院议员汤姆林爵士针对“税务局长诉温斯特大公”一案指出:“任何人都有权根据法律安排自己的事务,以便减少纳税支出。”1947年,美国法官汉德指出:“人们安排自己的活动以达到低税负的目的,是无可指责的。税收是强制课征,而不是自愿捐献,以道德名义要求税收,纯粹是奢谈。”20世纪90年代,税务筹划的概念逐渐引入中国。

二、税收筹划的概念和特点

税收筹划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以下是国内外主要学者的观点:(1)国外学者主要观点。梅格斯提出人们合理而又合法地安排自己的经营活动,使之缴纳尽可能少的税收。印度税务专家雅萨斯威指出税务筹划是纳税人利用减免税等税收政策达到少缴税的目的。荷兰国际财政文献局定义税务筹划为纳税人通过经营活动或个人事务活动的安排,实现缴纳最低的税收。(2)国内学者主要观点。盖地指出广义的税收筹划包括节税、避税和税务转嫁;狭义的税收筹划仅指节税。张中秀认为现行的税收筹划应该将涉税人风险考虑进去,指出纳税筹划应包括一切采用合法和非法手段进行的纳税方面的筹划和有利于纳税人的财务安排,主要包括节税筹划、避税筹划和实现涉税零风险。倪俊嘉从税务机关和纳税人的角度考虑,认为税收筹划应包括征税筹划和纳税筹划。(3)税收筹划的特点。一是非违法性。指税收筹划在不违反法律规定的框架下对涉税事项所做的事先安排,以达到节税的目标。二是超前性。三是目的性。税收筹划的最终目的就是尽可能少缴税。四是综合性。税收筹划涉及到法律、会计等各方面的知识。五是动态性。税收筹划随着时间不断地变化。六是互利性。税收筹划能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减轻税务机关的征税成本。七是遵从性。税收筹划必须遵循现行的税收法律法规。(4)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和税收筹划的特点,税收筹划指纳税人通过对其涉税事项的预先安排,以非违法性为基本特点,以减轻或免除税收负担,延期缴纳税款为主要目标的理财活动。

三、税收筹划的动因和可行性条件

(1)纳税人定义上的可变通性。任何一个税种都要对其特定的纳税人给予法律的界定。不同的税种有不同的纳税人,同一种税种下也有各种纳税人。例如:我国增值税的纳税人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2)税率上的差别性。不同税种有不同的税率,同一税种中不同的税目也有不同的税率。例如:我国对于混合销售行为根据主营业务的不同选择征收增值税或营业税,对于特定行业、特定企业、特定地区给予低税率政策,都为税收筹划提供了空间。(3)税收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体现了国家对行业、地区发展的导向,例如:国家为了促进西部大开发和中西部的崛起,给予企业在西部进行投资建厂减免税优惠政策。此外国家给予综合利用资源、高新发展企业、技术创新企业、节能节水、环保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4)税法的空白和漏洞。我国现行税法和税收制度的不完善致使税法存在空白和漏洞,可以在不违反税法的情况下为纳税筹划所利用。(5)偷逃税等行为成本的增大。随着税务系统的建立和信息共享的实现,偷逃税的行为成本越来越大,因而为人们转向税收筹划提供了动力。

四、税收筹划的方法和流程

(1)税收优惠政策筹划方式。一是减免税,争取减免税额最大化,减免税期限最长化。二是退税,争取退税项目最多化和退税额最大化。三是税收扣除,争取扣除项目最多化,扣除金额最大化,扣除最早化。四是税收抵免,争取抵免项目最多化,抵免金额最大化。五是税率差异,尽量寻求税率最低化及税率差异的稳定性和长期性。六是延期纳税,争取延期纳税项目最多化,延长期最长化。(2)利用转移定价进行纳税筹划。转移定价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经济利益关联的经济实体之间,各方为了均摊利润或转移利润在商品或非商品(如劳务或资金)的交易过程中,采用内部价格进行转移,而不采用市场竞争价格进行交易。转移定价筹划主要通过商品或商品以外其他资产的交易、提供劳务、租赁和资金往来达到筹划目的。(3)利用税法的弹性进行税收筹划。一是税率幅度。例如娱乐业的营业税实行5%~20%的幅度比例税率,契税实行3%~5%的幅度比例税率。二是鼓励优惠性幅度。三是限制惩罚幅度。(4)利用税收临界点进行税收筹划。税基临界点筹划;税率跳跃临界点筹划;优惠临界点筹划。(5)利用分散税基进行税收筹划。利用累进税率分散税基;利用费用扣除分散税基。(6)利用税负平衡点来进行税务筹划。税负平衡法的步骤:设置衡量税负平衡点的变量X,设置两套纳税方案,令两套纳税方案的税负相等,解出变量X,依据实际值与X值的比较,判定两种纳税方案的优劣。例:增值率X=销售额-购进额/销售额=(销售额-购进额)×税率/销售额×税率,销售额×税率×增值率=销售额×征收率,增值率×=征收率/税率。当征收率(小规模纳税人实行征收率)为3%时,税率=17%,X=17.65%;税率=13%,X=23.08%。当X>17.

65%(23.08%),选择申请小规模纳税人;X

参 考 文 献

篇3

摘要:税收会计、纳税会计与税务会计是三个极易混淆的概念,三者的内涵不同。从会计论文广义上,税务会计包含税收会计和纳税会计;从狭义上,税务会计即指企业的纳税会计。在我国,税务会计通常指其狭义含义,其内容包括增值税会计、所得税会计、税收筹划和委托纳税业务。

 

关键词:税收会计;结说会计;税务会计;税收筹划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财税合一的会计制度,但是随着会计改革与国际接轨进程的加快和税收制度的不断完善,西方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税务会计三大会计体系的逐渐形成,我国税务会计的建立必将成为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继而出现了税收会计、纳税会计与税务会计等不同提法。关于对这三个概念的界定,理论界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税务会计就是企业纳税会计;有人认为税务会计就是国家税收会计;还有人将代表国家利益的会计称为税务会计,将代表企业利益的会计称为税收会计。鉴于诸多观点,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三者的内涵予以界定,明确税务会计的内涵及其内容。

一、概念界定顾名思义,税务会计是关于税务的会计。那么,何谓“税务”呢?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对税务所作的解释为:税务是关于税收的工作。可见,税务会计是关于税收〔作〔活动)的会计。税收_「作包括反映国家税务机关和纳税人两方面的税收活动。若站在征税人角度(税务机关),税务会计称为“税收会计”(即国家税务会计);若站在纳税人角度,税务会计称为“纳税会计”(即企业税务会计)。由此可见,税收会计和纳税会计是税务会计的两个方面,两者都归属于税务会计,分别为税务会计的一门专业会计。税收会计是国家预算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税务机关核算税收收人,反映和监督税款的征收、解缴、入库和提退情况的税务资金运动的专业会计,体现了税务机关和国家金库的关系,是属于国家政府会计范畴的一门专业会计。纳税会计是以税收法规为准绳,运川会计学的理论和技术,并融会其他学科的方法以货币计价的形式,连续、系统、全面地综合反映、监督和筹划纳税人的税务活动,以便正确、及时、足额、经济地缴纳税金,井将这一信息提供给纳税人管理当局和税收机关的门专业会计。纳税会计具有直接受税法制约的特点,体现了依法征纳关系。税务会计概括的说就是以税法为准绳,运用专门会计理沦和方法,对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税收或税务资金运动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专业会计,划分为税收会计和纳税会计。通常意义上,‘将纳税会计称为税务会计。即税务会计从广义上,包括纳税会计和税收会计;从狭义上,税务会计即指纳税会计。下文中采用税务会计的狭义概念,对税收会计与税务会计作以比较、分析。

二、二、税收会计与税务会计的联系两者儿乎是同时产生,只要有税收,就有计算应纳税款的税务会计和核算征收税款的税收会计,这是税收活动的两个方面。这两方面的衔接点是税法。以税法为准绳,税务会计监督纳税人自身及时、足额并且经济地缴纳税金,而税收会计则要监督所有纳税人及时、足额并且正确地缴纳税金。所以两者存在着天然的、内在的联系。

三、三、税收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区别从税收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定义来看,两者的内涵存有较大差异,少个非简单的概念之别。但是「l前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经常混淆两者的区别,这将不利于会计理论问题的研究和会计改革的实践,使之有失偏颇。本文拟从会计主体、会计目标、会计具体职能、会计核算对象、会计核算依据、会计记账基础、会计核算范围、会计核算难易程度及会计体系诸方面分析税收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内涵区别。

(一)会计主体不同税收会计的主体是直接负责组织税金征收与人库的国家税务机关,包括从国家税务总局到基层税务所等各级税务机关以及征收关税的海关。但是并非所有各级税务机关都是税收会计主体,只有那些直接组织税款征收并与国家金库发生业务关系的税务机关才是税收会计的主体。其从国家的角度出发,依据税法的规定,核算和监督税款的征收、报解、入库、提退等税务活动。税务会计的主体是负有纳税义务的纳税人(法人和自然人)。法人或自然人发生应税行为后,就应依据税法的规定,运用会计的基本方法,对其应税行为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完整地反映和核算,并进行纳税筹划,以便正确、及时、足额、经济地缴纳税金,井将这一信息提供给纳税人管理当局和税收征管机关核可见,税收会计的上体是征税人即国家税务机关;税务会计的仁体是纳税人即负有纳税义务的法人或自然入(功会计日标不同会计1体决定会计日标,不同的会计主体便有不同的会计日标税收会计的日标卜要在于保证税款的及时、足领收缴,仃效控制税源,努力增加税收收入,配合征管改苹加强税收征管力度,杏补偷漏税行为,防止税收流失。通过税收会计核算,使税收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形成税务系统内部的相互约束机制。税务会计的目标是计税和纳税,即向其利害关系人(纳税人管理当局和税收征管机关)提供有关纳税人税务活动的信息。即纳税人一方面满足纳税企业管理当局的需要,进行税务筹划,寻求经济纳税(即,l’j-税)的有效途径,以实现降低费用,达到税后收益最大化的日的;另方面满足税收机关的需要,核算税金的形成,保证及时、足额地缴纳税金。(一刃会计职能不同税收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基本职能是一致的,即核算“j监督资金运动。然而其具体职能不尽相同。税收会计的具体职能受制于税收会计的!标,即参与税收管理的职能和保证税款安全的职能,从而为税收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少手保证税款及时、足额地缴入因库。税务会计的具体职能表现为经济纳税的税务筹划职能和贯彻税法的职能,即保证纳税人在不违反税法的前提卜,纳税人通过对投资的税务筹划、生产经营的税务筹划、利润分配的税务筹划和改组兼井的税务筹划等手段,使企业纳税成本最低,实现税后收益最大化,从而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四)会计核算对象不同税收会计与税务会计的核算对象共同构成税收资金运动的全过程。税务会计的核算对象是税金的形成(从企业生产经营资金中分离出来),包括事前纳税的筹划,事中税款的计算、申报缴纳、核算,税后税款计算、缴纳正确性的检查等项内容。税收会计的核算对象是税金的征收和入库,即从纳税人缴纳税款开始,到税款纳入国库的整个过程,包括税款的应征(纳税申报)、征收、解缴、提退、入库等项内容。可见,两者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严格的分仁。(五)会计核算依据不同税收会计与税务会计的核算依据有其一致之处,都遵从于税法的具体规定。然而其核算依据义不尽相同,除共同遵从于税法的具体规定外,税收会计的核算依据是总预算会计准则,税收会计的主体是国家和地方税务机关,它们作为政府的宏观调控部门,主要从事税款的征集、上缴等预算活动,应执行总预算会计准则。总预算会计准则的具体内容往往受税法的制约,井与税法的规定一致,不需要在会计核算时再做调整。税务会计的核算依据是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平时税务会计遵循国家统,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及其具体准则对计税依据、应缴税款等进行计算、核算。如果

--> 按企业会计准则确认、计鼠的计税依据与税法的规定一致时,税务会计需要按税法的规定对其进行调整。可见,税收会计的核算依据是总预算会计准则和税法的具体规定;税务会计的核算依据是国家统一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和税法的具体规定。

(六)会计记账基础不同税收会计的主体是税务部门,它是擒于非盈利性组织,一般执行改良的权责发生制,即对税款征集、解缴等的核算以收付实现制为记账基础,对固定资产的折旧、无形资产的摊销等需要划分期间的业务以权责发生制为记账基础。这实际上是将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相结合的一种改良记账基础。税务会计的主体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单位等经济组织,在组织会计核算时通常以权责发生制为记账基础。税务会计作为会计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以权责发生制为记账基础,因此,在税务会计实务中设有“递延税款”、“应交税金”等会计科日。

(七)(.七)会计核算范围不同税务会计的核算范围包括企业所有应纳的税款,如流转税、所得税、其他税及关税。l厄税收会计则要区分税种和征税机关。关税在我国是由海关对进出国境的货物征收的一种税,也就是说海关作为征集部门要征收关税,与进出日货物有关的消费税、增值税也由海关征收。其他税种由税务部门征收税务部门又分为i’l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少「分别征收中央税和地方税。如果税收会计仅指税务部门对所征的税款进行核算,两者的核算范围是不同的。

(八)(八)会计核算难易程度不同税收会计是在税务会计核算的基础上,仅对纳税人缴纳的税款进行核算,并作税款的收入与付出的会计处理,会计核算较简单。税务会计则是核算税收资金与其经营资金相互交叉运动,其计税、纳税的程序和方法及其会计处理比较复杂,增加了纳税会计核算的难度。

(九)(九)会计体系不同税收会计与税务会计归属于不同的会计体系。税收会计属于国家预算会计体系,国外称之为政府会计。随着税收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与作用的不断加强,税收会计也经历了一个“建立—削弱—恢复一一再削弱—再加强”的曲折发展过程。随着核算体系的不断完善,税收会计作为一门核算和监督税收资金运动的专业会计才真正独立,成为国家总顶算会计的一个币要分支。税务会计体系归属于企业会计体系。随着税制的不断完善,税收费用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进而影响企业的利益分配。正因为如此生产经营者对税收费用倍加重视,甚至采川偷漏税款的违法行为来减少企业税收费用。于是专门研究税务筹划和经济纳税的会计便应运而生,这就是税务会计。可见税务会计是从企业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的研究税2003/01总第261期商业研究co乃朔夕er〔了l刁lr云,石月r〔)h文章编号:l()01一148x(2003)01一0051一()2.浅析资本市场效率的不同内涵与表现形式张春瑞(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校经济管理系,山东威海264200)摘要:资本市场效率在资本市场的不同发展阶段其内涵和外在表现均不同,我们不能照掇西方发达资本市场的效率定义来研完我国的资本市场效率。在当前日益占主流的实证研究情况下,更应明确资本市场效率的不同内涵和表现形式,即信息观、主体观、层次观、内在效率与外在效率。关键词:资本市场;效率;信息中图分类号:f241.23文献标识码:b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资本市场有效性问题日益成为学术界的研究重点,涌现出大量的实证文章,但多数学者均以西方传统的市场有效性定义为基础进行实证,而缺乏对市场有效性内涵的研究。本文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资本市场有效性的内涵,以求教于同行一、资本市场效率的信息观资本市场有效性理论最初起源于英国统计学家莫里斯·肯德尔(maur,eekendall)1953年的研究发现。他在研究股票价格波动并试图得出股票价格波动的规律时得到了一个意外的结论:股市似乎没有任何规律可循,它就像“一个醉汉走步一样,几乎宛若机会之魔每周扔出一个随机数字,把它加在目前的价格上,以此决定下一周的价格”。简而言之,股票价格具有随机游走(ralldolnwalk)的特点,股票价格的变动没有任何规律可循。这一发现对当时关于股票定价的王流经验理论:技术分析和基础分析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司l付也为构造一个更科学、更学术化的,也更规范的股票定价理论奠定了基础。之后,许多西方经济学家对这。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建立了有效市场n岌说(emh),其中,托宾、威斯特和惕尼克、法{之农勺日期2()()2一06一03作者简介怅春瑞,男,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校经济管理系讲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在职研究生。玛、詹森等人的观点较有影响。迄今为止,将股票市场效率理论发展得最为完善与严密的当属芝加哥大学教授法玛(e·fama,1965)o他在研究中注意到有关股票市场效率的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关于股票价格和信息之间的关系,即信息的变化如何影响股价的变动;二是与股票价格有关的信息的种类,即不同的信息对股票价格的影响程度不同。法玛认为:在股票市场上,信息的占有程度决定了投资者对股票的投资决策,由于市场上新信息的出现会不断改变人们对股票价格的预期,这就促使投资者不断地挖掘信息,一旦预期到价格的未来变化,投资者就会抢购或者抛售股票,使股票价格运动到一个合理的价位。由于新信息的出现是不可预期的,因而股票价格呈现出连续的随机波动,最后使得现在的股票价格包含了所有可以获得的信息。而按照股票市场公平、公正、公开的交易原则,信息对每一个投资者都是均等的,所以任何投资者都不可能获得超额利润,这样的市场称为有效率的市场。对于法玛所提到的第一个问题,简单来说就是:如果证券价格已充分、及时、准确地反映了所有相关和适用的信息,从而成为证券内在价值的最适反映,这样的证券市场就是有效率的。如果信息在市场上传播较慢,信息未被及时、合理地体现在证券价格之中,价格就会背离基于真实信息的价值,这样的证券市场收资金及其运动的专业会计。日前在国外,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已成为现代西方企业会计体系的一几大支柱。四、我国税务会计的含义及其内容通过以上诸方面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税务会计是指企业纳税会计,‘已归属于企业会计体系,以纳税人为主体,以现行税收法规为准绳,运用会计学的理沦和技术,少手融会具他学科的方法,以货币计价的形式,连续、系统、拳全面、完整地反映和监督税务资金运动,井专门研究税务筹划,以节税为日的,正确、及时、足额、经济地缴纳税金,)}几将这一信息提供给纳税人管理当局和税收机关的门专业会计。它应当作为会计学科的一个分支而受到应有的重视,并列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成为我国会计体系的三大支柱。

 

参考文献:

!l]于长春税务会计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会计论文【2]张彤.如何做税收筹划「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1

3]胡启鸿.纳税会计实务【m.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

[4]鲁听,许一鸣.中国新税收、财务会计制度实用全书仁mj.武汉出版社,1996

篇4

关键词:纳税筹划;内涵;应用;误区;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7-0086-02

纳税筹划常常被称为“合理避税”或“节税”, 纳税筹划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的特征:

一是合法性。表示纳税筹划只能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违反法律规定,逃避税收业务,属逃税行为。征纳关系是税收的基本关系,税收法律是处理征纳关系的共同准绳,纳税义务人要依法缴税,税务机关也要依法征税,这是毫无疑义的。但在现实中,企业在遵守法律的情况下,常常有多种税收负担高低不一的纳税方案可以选择,企业可以通过决策选择来降低税收负担、增加利润,纳税筹划便成为可能。

二是筹划性。表示事先的规划、设计和安排。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纳税义务通常具有滞后性,即企业交易行为发生后,才缴纳流转税;收益实现后,才缴纳所得税;财产取得之后,才交纳财产税。这就在客观上为纳税前做出筹划提供了可能性。如果经营活动已经发生,应纳税额已经确定,再去图谋少缴税,就不是纳税筹划,而是偷逃税收了。

三是目的性。表示要取得“节税”的税收利益。这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选择低税负,低税负意味着低税收成本,意味着高资本回收率;另一层意思是滞延纳税时间(有别于违反税法规定的欠税行为),纳税期限的推后,也许可以减轻税收负担(如避免高边际税率),也许可以降低资本成本(如减少利息支出)。不管采用哪一种,其结果都是税收支付的节约,即节税。

从纳税筹划的起源和定义可以看出,纳税筹划不仅是企业价值最大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一种方式,更是企业领导决策的重要内容。这也正是纳税筹划活动在西方发达国家迅速发展、普及的根本原因所在。

一、我国企业开展纳税筹划的必然性及现实意义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纳税筹划是纳税人的必然选择

市场经济的特征之一就是竞争。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运筹,其中纳税筹划也应是企业筹划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原因在于:(1)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企业自的日益扩大,企业在逐渐成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过程中,自我意识和主体利益观念日益强烈。经营实体如何在不违反税法而又充分利用税收的各种优惠政策条件下,预先调整企业的经营行为,以达到合法地节约税负支出,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影响举足轻重,亦成为现代财务管理面临的紧迫课题。(2)随着改革开放的加深,大量外资涌入。涉外企业的增加不仅引发一系列国际税收管辖权的冲突与协调,需要国家宏观调控,而且由于外资企业大都有着强烈的纳税筹划意识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我国企业为维护自身权益、增强竞争力而进行纳税筹划的需求。(3)税收强制性特点使纳税活动受到法律约束,企业必须依法纳税。随着税收征管制度的不断完善,国家对偷漏税等行为的打击力度增强。如果采用偷、骗、欠等违法手段来减少应纳税款,纳税人不但要承担税法制裁的风险,而且还将影响企业的声誉,对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产生负面影响。企业不得不转而用合法又合理的手段来追求其财务目的,即只有在不触犯税法又不违背税法立法意图前提下实现的税负最小化才是有效的。所以,纳税筹划成为纳税人的必然选择。

(二)现行税制为企业纳税筹划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纳税筹划作为企业经济利益保护措施是完全必要的,但筹划的实施必须有一定的经济环境和配套措施作为前提。从理论上讲,只有一部完善而又全面的税法细则并认真地加以实施,才有可能避免或消除纳税人的避税行为。然而,事实上,现代经济条件下,由于税法除了组织稳定的财政收入职能外,还拥有宏观调控等效应,各国政府为了鼓励纳税者按自己的意图行事,无不把实施税收差别政策作为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就业机会、刺激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加以利用,制定了不同类型的税收政策,使得无论多么健全严密的税制,税负在不同纳税人、不同纳税期、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之间总是存在差别。对某一应税活动往往有多个纳税方案,这就给纳税人寻找降低税收成本、进行纳税筹划提供了极大的可能和众多的机会。

(三)开展纳税筹划是市场经济下企业的一项合法权益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行为自主化、利益独立化,权利意识得到空前强化。企业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可以说是一种本能,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和为己的特征,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利益是十分正常的。对企业来说,在税款缴纳过程中,依法纳税是其应尽的义务,而通过合法途径进行纳税筹划以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维护自身的资产、收益,亦是其应当享有的最重要、最正当的权利。

二、纳税筹划在企业中的具体应用

虽然国家千方百计营造公平竞争的纳税环境,但由于我国各地区的经济条件不同、发展不平衡,各地政府往往把税收作为调节经济运行和经济结构的手段。因此,税法中各种特殊条款、优惠措施及相关差别规定大量存在,从而在客观上造成相同性质征税对象的纳税人的税负存在高低差异。因而,纳税人也就可以采取各种合法手段避重就轻,经过运作,选择有利于自己的税收规定纳税,从而使自己得以节约税收成本。下面具体分析国内企业纳税筹划的新思路。

(一)利用本国税法规定的差异实施纳税筹划

利用本国税法规定的差异实施纳税筹划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利用不同经济性质企业税负的差异实施纳税筹划

比如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负差异,对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生产企业实行“先征后退”增值税的规定等,这些以企业性质实行的税收优惠政策也为纳税筹划提供了机会。其典型的例子是,许多内资企业通过各种途径将自己的资金投入国外办企业,然后将国外企业资金以外资的名义转手投入自己在国内的企业,通过这种曲线的形式来获得“合资”企业的资格,从而享受外商投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但随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合二为一,这种思路将会被放弃。

2.利用行业税负差异实施纳税筹划

从事不同经营行业的纳税人的税负存在一定差异,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缴纳营业税的不同劳务行业税率不同;(2)从事货物销售与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的企业缴纳增值税,而提供其他劳务的企业则缴纳营业税,税负存在差异;(3)不同行业企业所得税税负不同,企业所得税税基的确定没有完全脱离企业财务制度造成企业间税基确定标准不一致,从而导致税负不同;(4)行业性税收优惠政策带来的税负差异。由于存在行业部门间税收待遇上的差别,利润转移、转让定价已成为一种常规性的避税手段。而且纳税人还可以利用从事行业的交义、重叠来选择对其有利的行业申报缴税。

3.利用地区税负差异实施纳税筹划

我国对设在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等区域内的纳税人规定较多的税收优惠。众多的地方优惠区内企业也较优惠区外企业的税负轻。但是并非只有完全是在“优惠区”内经营的企业才享有优惠税率,对于在特定地区内注册的企业,只要投资方向和经营项目符合一定要求也可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这样,一些企业通过在特区虚设机构,利用“避税地”方式来进行避税。

4.利用纳税环节的不同规定来进行纳税筹划

由于消费税仅在生产环节征收,商业企业销售应税消费品不用纳税。所以一些消费税的纳税人就利用消费税实行单环节征税的法律规定,通过设立关联销售机构,利用转让定价尽可能多地减少生产企业的销售收入,从而达到少缴消费税的目的。

(二)利用税法缺陷实施纳税筹划

即利用税法条文过于具体实施纳税筹划。因为任何具体的东西都不可能包罗万象,很可能是越具体的法律规定越隐含着缺陷。比如,个人所得税采用列举法列举了应税所得的各个项目,但是这些项目不可能把所有形式都概括进去,而且各个项目有时难以区分得特别清楚,所以纳税人就可利用不同项目、不同的税率的规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纳税项目,降低实际税负。

1.利用税法中存在的选择性条文实施筹划

税法对同一征税对象同时作了几项单列而又不同的规定,纳税人选择任一项规定都不违法。企业利用其选择性,通过分析测算选择低税率的方式,就可达到避税的目的。例如,现行税法中规定,房产税的纳税方法有两种:一是按房屋的折余价值以1.2%的税率计征房产税,另一种是按房屋的租金收入依12%计征房产税,但因没有明确规定相应的限定条件,再加上审批和管理制度中的漏洞,遂使纳税人通过选择性方案实现纳税筹划成为可能.

2.利用税法条文的不严密进行纳税筹划

许多优惠条款对给予优惠的课税对象在时间、数量、用途及性质方面限定的定性不严,也产生了利用这些限定条件进行避税的方法。例如,现行税法规定对部分新办企业实行减税或免税,但对“新办企业”这一概念没有明确规定其性质,致使许多企业通过开关的循环方法,达到长期享受减免税的待遇。

3.利用税法条文的不确定实施纳税筹划

篇5

财政真的有那么大的能耐吗?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去揭开她神秘的面纱吧。

弥补市场缺漏的财政

财政一词最早起源于西欧。13~15世纪,拉丁文finis是指结算支付期限的意思。到16世纪末,法国政治家波丹将法语finances作为财政一词使用,认为财政是“国家的神经”,随后逐步泛指国家及其他公共团体的理财。中国古代一般采用国用、国计、邦计、度支、理财等词语。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从西欧各国引用finance一词,吸收中国早已分开存在使用的“财”和“政”二字的含义,创造了财政一词,并于1903年传入中国,逐步取代以前的各种名称,确立了财政的概念。

通俗来说,财政就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收入和支出的总和,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为什么我们需要财政?因为资源总是有限的,仅仅依靠市场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总是不尽如人意,这时,财政就派上用场了。国家和政府可以利用财政来弥补或改善资源配置不好的情况,2008年底的经济危机后,我国立即出台的40000亿财政投资策略就是弥补市场失灵的最好例子。

说了这么多,财政到底从哪来又到哪去呢?这条公式可以直观地让你理解它的“来龙去脉”:

财政=税收+国债=购买性支出+转移支出

税收,是财政收入最主要的部分,占整个财政收入的85%以上,它是通过政府强制征收的一种收入,税务局就是征收部门,对此我们再熟悉不过。而国债,则是国家向人民发行的一种债券,通过这种方式,国家暂时获得人民的资金,到期时再将资金返还给人民,通俗来说就是国家向人民借钱,国家是债务人,人民是债权人。购买性支出又称消耗性支出,是指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所需要的或者进行政府投资所需要的各种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它是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活动,对社会生产和就业的直接影响较大,执行资源配置的能力较强。政府购买国外先进武器或投资修建一条铁路等,都属于此范畴。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按照一定方式,将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单方面地转移给居民和其他受益者,主要由社会保障支出和财政补贴组成。它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较大,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

走近财政学

顾名思义,财政学就是研究财政的学科。它属于应用经济学科,主要研究政府部门在资金筹集和使用方面的理论、制度和管理方法,同时也研究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税收问题。

财政一般都是地方政府和国家层面的经济行为的特定称谓,普通家庭的开支是绝对不能提升到“财政”高度来讲的。所以“财政”从字面上就体现了一种霸气,财政学的主干学科也多多少少带有“国”字概念,例如国际经济学、财政学、国民经济管理、国家预算、税收管理、国际税收、国有资产管理等。

总的来看,财政学主要是利用税收更好地配置各种资源、调节收入分配,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和监督;从细处着手,财政学还关注重点税金的收缴和征收以及各种税的征税范围和税率。比如一些过度消费会对人体健康不利,对生态环境、社会秩序造成危害的产品,诸如烟、酒、鞭炮、焰火以及多数人无财力享用的奢侈品和非生活必需品,诸如名贵首饰、珠宝、化妆品等都是高税费的征缴对象。再者,前段时间引起大家普遍关心的“个税起征点”问题,可以说就是财政学的学习内容。听起来十分“庞大”的财政学,竟然不少知识都可以应用在我们实际生活当中,成为一种“微观”学科,具有相当的实用性。

就业:外贸与税务岗吸收量大

许多人认为既然财政学是研究国家的经济收支,那么其就业方向就会局限于公务员,加入税务局、财政局等国家政府部门。其实不然,现在的各院校在财政学专业上的课程配置日益丰富,旨在根据市场需求培养综合性经济人才,所以其就业方向并非是如此单一的。那么财政学专业的就业前景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就业方向一:对外贸易

外贸在沿海一带大小城市发展都非常快,对外贸人才的需求也大,而且,浙江、江苏一带民营企业也开始意识到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开始大量招聘有学历的新手,是毕业生们入行的好机会。主要职位设置包括单证员、外贸业务员等。

就业方向二:税务筹划

在合法的前提下,公司会通过税务规划尽量少缴税,另外,一些个人也将选择目前国外流行的聘请咨询师以税务规划的方式来合法减少税务支出。在今后的几年里,税务规划方面的职位将在需求和薪酬方面有大幅度的攀升。

那么如果想入行需要做什么准备?比较好的选择是进入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成为一名助理。同学们可以在学校就报考注册会计师考试,这将成为你毕业后入行的一个重要跳板,而且,注册会计师考试从考试难度到指定教材都是一流的,通过一门考试就基本上能确保你在该科目扎实的理论基础。目前国内比较权威的税务规划认证为“注册税务师”,但对在校学生来说,目前与这项考试暂时无缘,因为它的门槛为“经济类专业本科毕业必须拥有四年以上经济相关工作经验”才能报考。

就业方向三:公务员

公务员受到毕业生大规模青睐的理由大家都很清楚:稳定、工作压力小、薪酬待遇中上……但上岗竞争空前激烈,经常出现几百人竞争一个职位的场景。财政学专业毕业生的对口职位大都在财政局和税务局的税收规划、审计、资产管理等方面,由于其大学时招生人数少,所以岗位的竞争较小。

另外,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每年都有一定的校园招聘名额,对条件优秀的本专业毕业生来说,相对其他专业的竞争对手有一定的优势,建议有此意向的同学平时多关注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官方网站和历年的校园招聘要求,做到在素质培养上有的放矢。

就业方向四:其他

篇6

一、纳税筹划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进行纳税筹划必须坚持以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税收政策为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税收的经济调节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缴纳税收的最小化。

(一)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企业会计管理的三要素,纳税筹划作为企业财务管理中重要的一环,主要以资金运动为中心,以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首先,企业在明确财务决策之前,合理制定纳税筹划有利于实现企业经营活动的规范化,同时为企业经营活动健康顺利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其次,纳税筹划有利于帮助企业节俭开支,避免浪费,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最后,纳税筹划是一项综合性强,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的税收政策具有针对性和强制性,企业要想在不违反税收政策的前提下合理避税、节税,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财务管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为纳税筹划方案的顺利实施创造条件,所以纳税筹划也有利于规范企业的会计行为,促进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有利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企业的最终目标在于提高经济效益,税后利润是评价企业经营成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企业增加利润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提高企业效益水平,另一种是减轻税收负担,前者在企业投资固定的前提下,虽然能够增加利润,但毕竟潜力有限。企业的纳税筹划则是为了实现第二种情况而产生的,正确制定纳税筹划有利于实现企业的集资节税,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同时,在企业纳税筹划的过程中,企业可以优化资源,进行结构重组,实现企业的规模经营,规模经营也是增加利润,实现企业财务管理最终目标的重要途径。此外,纳税筹划有利于筹集资金,为企业增加资金来源,从而缓解企业资金压力。纳税筹划还可以联合其他单位,共同寻找节税之路。

(三)有利于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从纳税筹划的角度来看,企业通过筹划其集资、投资等经营活动,创新企业的生产经营方法,规避风险,优化部门结构,减少或取消对企业经济效益没有贡献的生产经营活动,尽可能减少资金的流出量,在现金流入量不变的条件下,延迟资金的流出时间,获得资金的时间价值,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价值,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四)有利于帮助企业加强涉税管理,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当前,我国的税收体系还不够完善,税收政策还需要进一步的细化和健全,而我国的大部分企业还需要专业的纳税筹划人,税务机构还比较少,有很多的纳税人对税法知识没有一定的了解,同时我国税收政策的调整没有进行及时的通知,导致很多企业对完善后的税收政策知之甚少,致使许多企业总是在不知情时漏缴税款,甚至有可能对于减免的某部分税款以全额缴纳,而纳税筹划则能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不仅能够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而且也能使企业管理者了解税法精神,实现企业的科学化管理和信息化管理,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

二、纳税筹划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一)企业筹资过程中的纳税筹划

企业在纳税过程中依据筹资渠道的不同负有不同的纳税义务,于企业而言,如果能够科学合理的利用这些筹资渠道,则不仅能够为企业减轻税收负担,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获得税收方面的利益。

1. 合理确定企业的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主要指企业各种资本的价值构成及其比例关系,是企业一定时期筹资组合的结果,主要包括负债资本和权益资本。根据税法规定,企业通过负债筹集资本所支付的利息能够直接在纳税前被扣除,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企业的税收压力;而企业通过权益筹集资本所支付的股息则不能作为费用被冲减,只能作为企业的未分配利润。所以,企业在筹集资本时,在不违反税收政策的前提下,可以利用纳税筹划实现资本的筹集和税收的减少。

2. 充分运用租赁筹资

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是租赁的主要内容,纳税筹划作为企业集资减负的重要手段,企业可以通过租赁来实现这一目标,于承租人而言,经营租赁可以让企业一举两得,首先,可以不用承担设备维护所带来的风险,其次,在日常经营中,承租人可以将租金计入企业费用中,以削减企业的利润,从而减少相应的纳税额度。融资租赁是一种新的特别的集资方式,企业可以通过融资租赁能够快速的得到资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的资产压力,从减少税收的角度看,通过融资租赁的固定资产折旧可以计入成本费用,支付的租金利息也能直接在税前扣除。所以,融资租赁是比较好的减税手段。

3. 正确处理借款费用

借款费用反映的是企业借入资金所付出的劳动和代价,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对于因构建固定资产所发生的借款费用,在固定资产能够实际被使用之前应尽量予以资本化,计入成本之中,而之后则被计入费用之中,在固定资产成本之中的借款费用,可以通过计入折旧来冲减企业的税基,从而获得相应的时间价值,所以,企业在处理借款费用时,应当尽量予以资本化和费用化,不仅能够减少税收,而且可以获得相应的节税收益。

(二)企业投资活动中的纳税筹划

企业投资方式、投资行业、投资地点等不同也可以实现税收的差异化,正确选择投资行业、地点、方式、规模以及组建方式也能够达到节税的效果。

1. 合理选择投资方式

企业投资方式主要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相比,直接投资需要考虑的税制因素相对较多,纳税筹划的空间相对较大。企业的直接投资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收购亏损企业,一种是兴办新企业,从纳税筹划的角度看,收购亏损企业可以为企业节约兴办成本,也可以冲减企业的利润,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兴办新企业不仅需要耗费大笔的兴办费,而且整体税收负担较重,节税的效果不明显。企业的间接投资主要是对股票、债券的投资,这样的投资风险较大,且股票投资所获得的收益需要交纳所得税,尽管国债所获得的收益免税,但收益不高,所以,企业在进行间接投资时应当正确处理好风险的利益的关系。

2. 正确选择投资地点

投资地点的不同也会影响企业所需要承担的税负,近年来,为了平衡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共同富裕,实现沿海向内陆、东部向西部、富裕地区向贫困地区的战略转变,我国制定了不同地区的税收政策,这就为税收筹划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以高新技术产业的税收政策为例,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可减免所得税两年,在红色革命根据地、偏远地区、贫困地区等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可减免所得税三年。所以,正确选择投资地点对我国平衡地区经济水平和集资节税有着重要的作用。

3. 正确选择投资行业

为了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国家利用宏观调控对投资行业的不同给予了不同的优惠政策,根据税法规定,对我国新办的属于服务性质的企业或单位给予减免两年所得税的优惠,同时,对于高新技术企业、低碳企业和服务性企业等在税收方面都会给予相应的优惠,以企业所得税为例,高新技术企业的所得税为15%,外资企业所得税为30%,另有3%的地方所得税,所以,企业在进行投资行业的选择时,也要看清形势,选择优惠政策好的行业进行投资,以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

4. 合理选择投资规模

企业投资规模的选择建立在企业的资产规模之上,主要包括集团企业和独立企业两种选择,在一般情况下,集团企业具有较强的优势,由于集团企业的子公司众多,税收转移的可能性较大,对投资企业来说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篇7

关键词:税收征纳;交易费用;税收征管制度;征管效率

中图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8)06-0014-04

一、税收征纳交易费用及其制度因素

交易费用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科斯正是从交易费用的角度提出了企业存在的原因,由此奠定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基石。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将交易费用定义为“进行交易所增加的(购买价格之外的)成本,而这些成本可以是货币、时间,也可以是某种不方便。”

经济学家马斯格雷夫兄弟(Musgrave,R.and P.B.Musgrave)在他们合著的《财政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对于税收起源提出了“公共品补偿说”,他们认为,税收是政府用于补偿公共品的生产费用的成本,由于公共品不可能通过市场提供,而其又是社会所必需的,所以纳税人通过纳税以换取政府提供的公共品和公共服务。从这个角度上理解,纳税人纳税和税务部门征税实质上是纳税人和政府之间的一种交易,这种交易必然也存在交易费用。税收征纳交易费用主要包括纳税人纳税费用和税务部门征税费用两个基本组成部分。纳税人纳税费用,指纳税主体在纳税过程中发生的除税赋本身以外的费用。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1)纳税人按照税法进行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发票管理、账簿管理等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及为办理纳税事项而聘请的会计师、税务师和律师等费用;(2)纳税人因欠税、偷税等向税务机关缴纳的滞纳金和罚款;(3)纳税人应享受而未享受的税收优惠、扣缴义务人未履行义务而承担的税款,导致纳税人增加税收负担造成的机会成本;(4)为缴纳税款和进行税收筹划而花费的时间和精力;(5)由于征管体制存在漏洞而出现的纳税人“寻租”付出的费用。税务部门征税费用指税务部门为取得税收收入而支付的各种费用,主要包括:(1)人员费,即有关人员的工资、津贴、补助福利费等;(2)设备费,即有关机构的办公场所、办公设施及交通和通讯的价值损耗,其他固定资产购置、维修费或货币支出;(3)办公费,即必需的公务经费,如资料费、调研费、诉讼费、查处违法案件协作费及各种对内对外的交往费用等;(4)对纳税人的宣传辅导费用、税法普及费、税务人员的培训费用、协税护税费用、代征代扣费用;(5)由于征管体制存在漏洞而出现的税务人员“设租”导致的税款流失;(6)对税务人员执法和工作努力状态进行监督的费用。

当然,影响税收征纳交易费用的因素很多,如税制的设计、税收的经济环境、纳税人的意识等,但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因素应当是税收征管制度及其包含的机制、模式。征管制度的科学性、严密性、高效性既影响纳税人纳税费用,又影响税务部门征税费用,最终影响税收的征管效率。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的多样性来源于环境、制度选择主体的偏好和组织的交易技术结构。同理,税务部门征管制度的差异也来源于其面临的制度环境(包括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和各种资源环境)、税务部门决策层的管理理念偏好和税务部门内部的交易技术结构(包括有关技术、知识禀赋、组织规模、资产特性等)。影响制度效率的关键因素就是交易费用,税收征纳交易费用越低,税收征管制度的效率就越高。

二、我国征纳交易费用的特点

(一)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征税费用过高

对于征税费用,目前国内尚没有权威、完整、系统的统计资料,只有少数学者和地区曾进行过该方面的调查。张相海认为,从我国的征税费用占税收收入的比率(简称税收征管成本率)情况看,1994年税制改革前为3.12%,1996年达到4.73%。在2004年全国政协会上,郝如玉委员指出,1999年我国征税费用总额约占税收总额的3.12%。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税收收入呈快速增长的趋势,税收收入的增长远远超过了GDP的增长,但征税费用也在大幅增长,有关专家估计,我国目前的税收征管成本率大体维持在5%~8%之间。

而西方发达国家的税收征管成本率一般控制在1%左右,如美国为0.58%、日本为1.13%、新加坡为0.95%、英国为1.76%、澳大利亚为1.07%。通过比较发现,我国的税收征管成本率远远高于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存在着较大的不合理性。

(二)就不同地区而言,税收征收成本率差别较大

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税源结构状况的不同,我国不同地区的税收征管成本率差别较大,东部与沿海地区相对较低,大约为4%-5%;西部及欠发达地区相对较高,约为10%左右;中部地区为7%~8%。

(三)纳税人纳税费用远高于征税费用

我国对税收成本的研究是从最直接的征税费用开始的,而对纳税人的纳税费用研究较少,从国外看,纳税费用往往高于征税费用,如英国1986~1987年个人所得税等纳税费用占税收收入的3.24%,而其征税费用仅占1.46%;增值税的纳税费用占税收收入为3.69%,税收征管成本率为1.03%。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纳税费用也往往高于征税费用。保守的估计,我国纳税人仅每年向税务部门报送的报表、统计数据、各种申请、报告、表格等纸质材料平均就多达每户一百余张,每户的办税人员累计全年跑税务部门平均三十次以上,纳税人办理各种涉税事项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总量十分巨大,难以估量,但应远远高于征税费用。

(四)征税费用与纳税费用相互转化

我国的征税费用和纳税费用也存在着降此增彼的关系。随着税控装置的普及,税务部门为了加强税源控制,要求纳税人购买税控设备,建立税企网络联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征税费用,却增加了纳税成本;随着税务制度的推广,税务部门将多数生产经营数据的统计和审核等基础工作交由纳税人委托的税务机构完成,将征税费用转化为纳税费用。相反,随着税务机关加强税法宣传和咨询服务,给纳税人提供必要的办税条件和环境,虽然增加了征税费用,但是给纳税人带来了方便,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纳税费用。

(五)由“寻租”、“设租”导致的税款流失巨大

由于税收征管制度尤其是监督约束机制的不完善,使得纳税人“寻租”和税务人员“设租”活动不同程度地存在,造成大量的税收流失。据保守估计,我国每年税收流失在4000亿元左右,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

三、节约税收征纳交易费用的制度性对策

早在18世纪,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就把“最少征收费用”列为著名的税收四原则之一,可见节约税收征纳交易费用对于税收征管制度安排的重要性。有关资料表明,在近年税收的增长中,大约50%的增长与当年经济增长有直接关系,另外50%的税收增长是税收征管制度的内生变量造成的,也就是说,是由于征管制度的变迁,提高了征管效率所形成的。但是,我们要清醒看到在税收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的税收征纳费用也在快速增长。因此,要正确认识税收征管制度改革和变迁所面临的各种环境,合理构建税务部门内部的组织结构和征管模式,实现税收征管制度与环境的相容,从而降低税收征纳交易费用,提高征管效率。

(一)推进征纳系统的信息化,大幅节约征纳交易费用

制度经济学家拉坦认为,导致技术变迁的新知识的产生是制度发展过程的结果,技术变迁反过来又成为一个制度变迁需求的有力来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税收征管制度实现以节约交易费用为导向的变迁提供了有利条件。税收征纳系统的信息化既包括纳税人所有办税事项的信息化,也包括税务部门所有征收管理事项的信息化以及日常行政管理和社会各相关部门的信息化。短期看,征纳系统的信息化需要纳税人和税务部门投入大量信息化设备,造成短期交易费用的上升,但在长期看将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和不透明问题,降低征纳双方的交易费用。

1、信息化有利于降低征税费用

第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使得集中征收管理成为现实,实现了手工操作的粗放式管理向现代化、专业化的集约式管理转变,使需由几个人甚至十几个人完成的工作量现在由一台微机就能完成,从而减少一线征收人员和稽查人员,精简并优化税务机构设置,使有限的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拓宽和细化服务方式,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信息化可提升税务机关的管理水平,使信息传递更加快捷,监督机制更加完善,人员素质稳步提高,所有这些都将减低管理费用。行政审批和公文网络化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大大改善了机关作风。信息的通畅进一步节约时间,降低征管费用,提高税收征管的效率。

第三,信息化带来的巨大信息量以及高效快捷的信息处理能力,使得税务部门能及时从纳税人和工商、银行、海关等其他部门获取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使得税源监控更加有力、及时和高效,税务稽查能够“有的放矢”,提高了稽查效率,减少了重复检查次数,降低了检查成本,也减轻了纳税人的负担。

第四,税务机关通过网站建立税务信息公告制度,向纳税人提供咨询及信息服务、保障纳税人权利的服务、办理涉税事宜服务、税收教育服务等等,使原来的完全人工咨询服务转为网络智能服务,大大降低服务宣传费用。

2、信息化有利于降低纳税费用

税收信息化使得纳税人可以选择更加便利和快捷的申报方式。纳税人通过网上申报,只需在办公室的电脑上点击申报,缴纳税款直接通过网上银行划拨,既节省了办税时间、精力和交通费,又提高了申报准确率。通过进入税务部门的网站,纳税人可方便获取涉税咨询及信息服务,减少了纳税人获得税务信息和服务的成本。㈣

3、信息化有利于降低“寻租”导致的税收损失

统一的征管软件,及时的信息查询,使税收征管活动得以透明与规范,通过信息化网络,税务人员所有涉税操作均在上级、监察和其他部门的视野范围之内,税务人员违规“设租”的风险成本大大增加,纳税人“寻租”偷、逃税的风险成本大大提高,杜绝了人为的管理监督盲点和薄弱环节,有效制约“人情税”、“关系税”。

(二)推进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有效节约行政费用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组织内部的交易技术结构对制度的效率有重要影响。我国传统的税务管理组织纵向结构是按行政区划设立的层级制结构,有一级政府就有一级税务机关;横向结构则是下一级比照上一级,基本对称。这种制度纵向层次过多,横向部门安排不灵活,容易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又会影响整个行政管理的运营,从而降低行政效率。1994年实行分税制体制改革以来,由于原来统一的税务机关分为国税和地税两套机构,导致税务人员大量增加,目前我国的税务管理人员已经超过100万,自1994年以来人员翻了一番多。㈣由于机构和人员急剧增长和经费标准不断提高等方面的原因,造成征税费用的快速上升,税收征管效率不但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

推进税务部门的组织结构扁平化正是降低税务部门行政费用的有效路径。所谓组织结构扁平化,就是通过减少行政管理层次,裁减冗余人员,从而建立一种管理层次少、管理幅度大的组织结构。随着税收征纳系统信息化的发展,税务管理网络信息系统的建立,减少了对组织管理层次的过分依赖。在税收征管水平较高、计算机技术普遍应用的地方,可以有步骤地取消基层分局,将税收业务(包括征收和稽查)集中到县(区)级局,实施扁平化管理;条件成熟后再取消市(地)级税务机构,直接实现总局一省局一县(区)局三级管理。这种扁平化结构随着行政层次的减少,人员大量减少,有效降低人员和设备支出;管理幅度增宽,组织成员积极性较高;组织内信息畅通,不易失真,决策执行时间短;行政费用降低,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三)推进税务流程的精细化,降低委托人的监督费用

在税务各层组织结构中,存在广泛的委托关系,因此难以避免对人的监督费用。在税务各层组织内部的委托关系中,由于委托人(如基层税收征管单位的负责人)在很多情况下不可能对人(如具体税务执法人员)的工作过程进行全方位的连续监督,因此,委托人不能观测到人的工作努力程度是否与其所得报酬相适应。假设人都是理性人,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在工作中逃避义务或责任,通常会采取受贿(其中含寻租)或不努力工作等方式使其目标函数极大化。激励和约束机制的缺失造成税务部门高昂的费用。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有效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建立必须以实现对参与者行为进行监督、考核和度量为基础,这就需要参与者所从事的工作是集中化、标准化、专业化、规范化的。税务流程的精细化正是运用流程再造理论和无缝组织理论,依托信息化网络,重新划分各级税务机关、各征收管理环节和每个税务人员的职责,进一步推进专业化分工,规范税务流程,使每个部门和人员都有相应职责匹配,其绩效都可以度量,其过失责任都可以评定,实现机构、人员、业务、应用软件等资源的重组,从而建立起一套效果评估、信息反馈、行为监督、绩效考评和责任追究的税收征管工作机制。

税务流程的精细化可以有效降低委托人的监督费用。一是依托精细化、信息化的税务流程网络,税收征管单位的负责人可快速、准确观测到每个税务人员勤政廉政情况,不致陷入互相推诿扯皮、职责不清的尴尬境地,针对性地实施奖励和惩罚,有效降低以往依靠大量人力监督所耗费的监督费用;二是在精细化的税务流程中,税务事项按一定标准分解为若干环节,由不同税务人员实施负责,分工结构中的各税务人员形成相互监督,从而减少税务组织结构中的独立监督成本。

篇8

摘 要 近几年来,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额的不断上调整体现了国家对于其调节收入分配功能的期望,费用扣除额的不断上调的作用在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面前极其微弱,本文通过对此原因的探索,提出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 个人所得税 收入分配

一、个人所得税的起源与发展

个人所得税最早产生于18世纪的英国,其目的在于应付由于战争引起的庞大经费开支,有“战时税”之称。随后,法国、德国、美国等西方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也由于相似的原因相继确立了个人所得税。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以及凯恩斯主义的盛行,个人所得税才逐步成为这些国家税制体系中的主要税种,担负着保障财政收入和调节收入分配的双重功能。

中国的个人所得税最早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个人所得税才得以真正施行,其主要目的在于调节个人收入,防止社会贫富悬殊。

二、个人所得税在我国调节收入分配的效果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飞跃式的增长,贫富差距也随之拉大,综合各类居民收入来看,基尼系数越过警戒线已是不争的事实。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自2000年起,我国的基尼系数就已越过0.4的警戒线,并逐年上升。1978年我国基尼系数为0.317,2004年则已升至0.465,并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自1999年至今,城乡消费水平对比都未低于3.6。在国际上作为调节收入差距有效手段的个人所得税在我国却没有能够起到其应有的作用。有人甚至认为,中国的个人所得税是一项“劫贫济富”的税收。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三、原因探究

1.个人所得税税制设计的缺陷

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采用的是分类所得税制,对不同来源的所得的有不同征收标准和方法。对占所得税主题来源的工资、薪金实行的是扣除一定费用标准后超额累进税率。这样的税制设计造成了实际税负的不公。

从分类征收这方面来说,该方法无法全面衡量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容易造成所得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个人不纳税或少纳税,而所得来源单一、综合收入少且相对集中的个人要纳税或多纳税,无法充分体现税负公平的税收原则。并且,该税制使得纳税筹划的空间大大增加,很容易出现通过收入的分解和费用的多次扣除而少缴税的现象,更加加剧了实际税负的不公。除此以外,现行的个人所得税税制也无法根据社会的通货膨胀(紧缩)率来及时的调整征税标准等。

从费用扣除标准的这方面来说。虽然我国个人所得税法对费用扣除的内容制定的较为详细,但其费用扣除标准并没有充分考虑到纳税人赡养人口、医疗费用、养老、住房、教育等负担因素的差异,忽略了纳税人的实际负担能力和公平税负原则,导致相同人口的家庭之间由于取得收入人数的不同而导致的纳税额的差异。同时,对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因素以及物价因素也没有能够考虑到。

2.个人所得税征收方式的不尽合理

由于征管体系的不健全,缺乏完善的社会的个人信誉约束机制,收入分配渠道不规范,现金交易频繁等因素,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主要采取代扣代缴的方式。这样虽然加强了工资、薪金收入的征管,但对于无人代扣代缴的收入,征管机构很难把握,这使得个人逃税的风险极其微小。并且,在这种征收方式下,工薪阶层成为了个人所得税的主要纳税群体,占到了60%以上。由于大量灰色收入、隐形收入等的存在,使得理应起着“劫富济贫”、保护中等收入者作用的“罗宾汉”税收在这种情况下却起着恰恰相反的作用。有关税务机关对美国《亚洲华尔街日报》评出的“2001年中国内地十大富豪”的税收缴纳情况进行了调查时发现几乎没有一位富豪缴纳个人所得税。

3.个人所得税的非主体税种地位

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流转税仍然是我国的主体税种,占到了总的税收收入的60%以上。个人所得税作为辅助税种,在我国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仅为6%左右。据世界银行统计,目前个人所得税在高收入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大多在40%以上,发达国家为30%,即使中等收入国家的比重基本上也在10%~20%。虽然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在税收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但我国个人所得税在税收收入上的规模仍然相对较小,这无疑决定了其在调节收入方面作用的局限性。

4.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

在我国,纳税氛围不浓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纳税义务与权利的不对等,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在很大部分体现了这一点。个人所得税调节贫富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对富人多征税,穷人少征税,也体现在社会的福利与保障体系的完善上。在后一点上,我国显然做得还很不够。比方说,在社会流动性极强的今天,无论你在何地工作,你都要缴纳相同扣除标准个人所得税,但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你却无法在全国各地享受同等的社会福利待遇。对于个人来说,这种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大大降低了纳税的积极性。

四、一些思考

个人所得税若要发挥其调节收入,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需要在税制的设计方面有所调整,只有尽可能多的考虑到个人负担的公平性因素,才能得到其真正的突破。当然,这需要整个社会机制的配合,譬如说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区域间经济发展的相对均衡,金融体系的完善等。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个人所得税正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已成为我国的四大税种之一,相信其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其“均贫富”功能的发挥必然有所推动。

篇9

关键词:自由贸易园区;广西沿海沿边;经验借鉴;启示

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许多国家的自由贸易园区已进入迅猛发展时期,它们名称各异,却都在本国发挥着促进区域发展、提升产业竞争能力、增加政府收入等作用。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中国政府曾明确提出“在开放区域形成国际经济合作竞争,促进区域发展开放”战略要求。在战略驱动的策略下,近几年来,建立以沿海经济带、腹地经济区为中心的区域一体化合作正在积极地探索中。自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运行以来,许多省区都开始加入到申请自贸园区的队伍中来,其中广西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政策条件,又是东盟合作的重要窗口,应当借鉴国内外探索自贸园区的成功经验,同时注意联系广西的实际情况,积极建设具有广西特色的自贸园区。

一、全球自由贸易园区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阶段

自由贸易园区萌芽于古希腊时期,那时,腓尼基人将泰尔、迦太基两个口岸独立出来,外来货船到达独立区域会受到贸易保护,减缓外来障碍和盲目监管,自此,自由贸易港区雏形构建出来。1288年,法国规划出特定范围在南部的马赛港的部分区域,免税政策下允许外来货物在进出。1367年,德意志北部联合多个自由市区,成立了自由贸易联盟,称为“汉萨同盟”。1547年,意大利创建了全球首个正式定名的自由港区即雷格亨自由港区。此后,西欧各国逐渐发展了自由贸易区和自由港。

(二)发展阶段

二战后,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殖民地的附属国要求独立。因此,有必要促进各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在探究经济发展的实践中,许多国家和地区在指定区域筹划未来发展的道路,并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吸引外资和技术。因此,“出口加工区”以一种新的自由贸易园区的形式和形态出现在世人面前。1966年,在台湾省高雄市建立了出口加工区,是世界上最早,最正规的“出口加工区”名为保税区。

(三)繁荣阶段

1960年以后,自由贸易区开始进入繁荣发展阶段。处在贸易、生产、资本国际合作不断深化的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发达国家产业转移不断加快,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速度也得到提升,多样化的趋势也逐渐出现在全球自由贸易园区的发展进程中。目前,全球将近半数的自由贸易园区同时具备进出转口贸易、储存、生产制造、商品展示、金融等诸多功能,其他特色的功能也都在都在完善中,园区抵抗风险的能力和运行效率也得到提高。自由贸易园区为全球产业转移搭建了一个关键的平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出口加工区为首要形式的自由贸易园区深受众多发展中国家的青睐,因此园区快速繁荣发展起来。

二、全球自由贸易园区的分布概况和典型模式

(一)自由贸易园区分布概况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商业自由化的发展,自贸园区逐渐成为各个国家对外贸易的重要平台,据统计,自贸园区已建成的在全球范围内分布达到1200多个。

(二)自由贸易园区典型模式

1. 物流集散模式――欧洲的自由贸易园区

自由贸易园区的起源地在欧洲,得天独厚的地域条件和优越的航运使其得以建立的关键,很多西欧国家都将自由港设立在沿海的港口城市,园区定位为商业枢纽。保税区的物流配送模式在欧洲为大进大出:比如,自由港港口基础设施完备,运输网络四通八达,货物到达所在国的任何城市只需不到一天,辐射整个欧盟只需两天。如鹿特丹港运用的发达的物流集散体系,建立起一个运输网连接四面八方。

2. 出口加工模式――亚非拉美发展中国家的自由贸易园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自由贸易区物流配送在发展中国家得到蓬勃发展,但受到区域产业发展水平的局限,以从事出口加工为主,国际贸易、转口贸易、仓储和运输服务为辅,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自由贸易园区的主要形式。多数国家建立此类模式的自贸园区,并取得了显著效果,成为推动经济的重要引擎。例如,马来西亚、摩洛哥和墨西哥出口加工区。

3. 综合性模式――亚太地区的自由贸易园区

主要是在亚太地区的自由贸易区是这样的模式,他们具备优越的地理位置,周边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刚好处于初期阶段。此类园区可供居民居住、日常生活和娱乐,而居住在该园的居民可享受免税进口的消费品。自由贸易园区通过协助各国开展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l挥了“中介”的作用。其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和发展目标的制定呈现国际化的特征。这种类型的自贸园区以中国香港、新加坡为代表。

4. 商贸结合模式――美国、阿联酋的自由贸易园区

世界上自由贸易园区最多且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是美国。为了有效地参与国际分工,并获得国际贸易的好处,美国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利用广阔的经济腹地,积累了强大的商业基础设立自贸园区。该自贸园区,主要从事进出口业务,并具有简单的加工业务和设备制造业务。美国的自贸园区统称为“对外贸易区”,如纽约布鲁克林对外贸易区,其中阿联酋迪拜港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港区,这也是商贸结合模式的典型代表。

三、国内外自由贸易园的成功经验总结

(一)欧洲自由贸易园区

欧洲是自由贸易园区的最早诞生地,拥有港口城市和优越的航运条件,枢纽自由贸易园区具有传统物流配送和高效综合服务的特点。以荷兰鹿特丹港和爱尔兰香农代表其成功之处在于:

1. 明确园区的专责机构和职责。鹿特丹港设立了一个有效的机构,例如,荷兰国际分配委员会(HIDC)旨在吸引更多的企业在荷兰设立国际物流中心。相对而言,由政府控制的区域开发公司是香农自贸园区的主要特色,其功能是协调各个行业,制定园区总体规划。

2. 园区内有优惠的政策和便捷的服务。灵活保税仓储、运输和加工的电子化管理系统,为鹿特丹港自贸园区和香农自贸园区提高工作效率,企业只需一次性提供与海关相关的信息,协助办理相关手续,便可实现信息共享。同时,低税率、税收抵免、免税、防止双重征税等税收优惠政策,为园区企业发展和吸收外来投资投资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3. 注重主导产业和关联产业的培养。香农自由贸易园区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依附其空港中转作用,并通过高新技术带动信息通讯技术业成为爱尔兰的重点产业之一。鹿特丹史基辅机场运作团队,它的理念是基于城市而不仅仅是机场,这使得前往园区工作的人感到幸福和满足,这也成为国际企业纷纷选择鹿特丹作为转口港的重要因素。

(二)美国自由贸易园区

世界上自贸园区最多的国家是美国,自贸园区在美国被称为”对外贸易区”。在美国自贸园区多采用企业管理的模式,它的成功之处体现在管理模式、监管政策和产业促进方面。

1. 园区内对企业进行管理的是公营企业或私营非营利性企业。一种由对外贸易区委员会(FTZB)授权企业可以申请资金建立一个园区,按照相关法律管理企业,并向对外贸易区委员会上交年度报告。

2. 实行“境内关外”的监管政策。 例如,实施关税减免和出口退税程序,即在园区内进口货物,免征部分地方税、出口退税等相关手续。同时,直接通关与入园手续减免等便捷化的服务。

3. 园区对主导产业的具有促进作用。全球主要的汽车制造商和能源巨头,在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巩固本地企业和扩大出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均拥有自己的对外贸易区。

(三)亚太自由贸易园区

亚太地区最典型的是以香港和新加坡为代表的综合自由贸易园区。比如中国香港在自由贸易园区建设上主要体现在政策经验和制度安排上。

1. 自由贸易制度。即不设立约束和关税壁垒的进出口贸易,其办理海关手续十分简单,其物流运输也相对通畅。

2. 企业自由进入及自由经营制度。在许多经济领域能否经营由投资者自己来衡量决策,部分公共事业由特区政府直接经营。对于新开办企业要求极为简单,只需要征收公司所得税 16%。不管是来源于本地还是海外的资金,无论其资产所有形式如何,均可享受“平等居民待遇”。

3. 自由外汇制度。在香港各种形式的外汇都可自由出入,任何货币都可以自由交易或汇兑。

4. 自由出入境制度。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与86个外国政府签署了免签证协议.。

四、对广西建设自由贸园区的启示

对于广西沿海沿边城市而言,国外众多自由港区成功经验以及国内上海先行试验区都为其自由贸易园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模版。广西应该利用良好的区位优势,以沿边保税区、出口加工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为载体,以通道经济为基础,调整税收结构,实现与国际税收政策接轨的税收体系,统筹整合园区资源,建设具有广西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贸易园区。

(一)发挥通道经济优势,拓展相关产业集群

自贸园区应立足沿海沿边资源和区位优势,实现经济发展与沿边临海生态保护并重,推动传统产业发展和转型,扶持新兴战略产业加速发展,打造高端加工贸易、旅游服务业等产业集群,注重功能拓展和相互融合。大力发展金融业、保险、商贸、中介等第三产业和服务贸易。同时实施科技攻关计划和高端人才计划,用科技和人才武装产业集群,实现沿边临海产业规模化和可持续新发展。

(二)完善园区规章制度,创新监管机制

根据便捷、简化、灵活原则,完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依法简政放权,规范管理、贸易等行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创新设计管理和组织模式。在管理中,引入社会监督机制,实现社会化监督、社会化绩效评估、管理制度清单化和透明化,保证市场竞争公平性,更大程度激活自贸区发展积极性。

(三)创新园区管理模式,统筹协调园区各部门关系

我们借鉴自由贸易园区较多的国家和地区的实践经验,在立法约束的基础上成立专门的机构协助国家协调和管理,负责各个地方的自贸园区事务。对于自由贸易园区数量较少的国家和地区,可以给予地方政府直接监管。广西应在沿边自贸区管委会统一领导下,各园区按照功能和职责,灵活管理。在自贸园区内实现服务“一次申报,全区共享”原则,尽最大可能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和便捷性。

(四)是扩大园区开放范围,提升园区影响力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将在各类优惠政策和开放措施写入园区的制度中,其目的就是为了吸引国内外投资者,从而提升园区影响力。优惠政策包括税收优惠,即实施关税减免和豁免优惠在不同范围和程度的标准下;财政优惠,即通过资本自由流动,提供和放宽进出口补贴等措施;此外,还应包括开放国内外市场和租赁土地以加速资本贬值的政策。

(五)调整税收结构,合理控制税收优惠条件

广西自由贸易园区在税收优惠方面的政策可以借鉴美国对外贸易区的发展经验。为了保证园区内企业的竞争优势,通过税收激励的多样化,以便为投资和贸易合作活动等不同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同时此政策也对园区内企业的培训、研发等各项支出采取一定的补助政策,促使园区能够更好地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志鹏.中国建设自由贸易园区内涵和发展模式探索[J].国际贸易,2013(07).

[2]宾建成.积极借鉴亚洲主要自由贸易园区经验推进上海自贸试验区又快又好发展[J].国际贸易,2014(08).

[3]陈浪南,童汉飞,谢绵陛.世界自由贸易区发展模式比较[J].税务研究,2005(08).

[4]崔迪.从欧美自由贸易园区发展经验看上海建立自由贸易园区研究[J].江K商论,2013(06).

[5]祁欣,孟文秀.全球自由贸易园区发展模式及对比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10(08).

[6]李静秋.关于加快建立自由贸易园区的思考[J].人民论坛,2014(02).

[7]胡剑波.巴西综合型自由贸易园区发展经验及启示[J].经济纵横,2015(02).

[8]李泊溪等.中国自由贸易园区的构建[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9]张娟.关于世界自由贸易区的若干问题研究[J].国际市场,2013(04).

[10]沈家文,刘中伟.自由贸易园区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全球化,2014(05).

[11]武俊奎.综合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园区转型战略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3(09).

[12]陈章喜.世界自贸园区模式比较与横琴自贸园区的定位[J].珠港澳研究,2015(03).

[13]程晓宏,陈章喜.关于设立内地与港澳自由贸易区的构想[J].东南亚纵横,2004(01).

[14]李敏.新兴工业化国家自由贸易园区的比较研究――兼论对中国的借鉴[D].华东师范大学,2014.

篇10

[关键词] 德国;黑龙江省;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 F740 [文献标识码] B

在我国学术界,针对社会养老保险概念下的精准定义有许多种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如下几个定义更具有代表性:首先是侯文若给出的定义,即“公民年老了,丧失工作能力,按照法律规定,是有权利享受国家给予的一定数量的收入补偿和物质帮助的”;其次是刘传济的观点,即“国家设立法律法规,当劳动者达到一定年龄,即依法评定丧失劳动能力后,可解除其劳动义务,转而由社会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第三是刘雄的观点,即“养老保险是指在政府立法确定的范内,对达到法律规定的社会劳动人员,当其按照法律法规正式退出劳动领域后,由国家或单位为其提供社会保险补偿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制度”。综合以上的三种主流对于社会养老保险概念的定义,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在不同的时期对于社会养老保险的认识层次并不相同,这体现出我国在养老保险领域的研究一直在不断前进也更加的重视。

一、德国的自助资助养老保险模式

农业在德国的经济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德国全国总劳动力的百分之四为从事农业的劳动者,虽然德国全国的农户不足六十万户,但是根据相关统计显示,平均每个从事农业的劳动者的产出可以养活一百二十四个德国人,这种高产出率使得德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产品能够自给自足。同时,从农村的组织架构上来说,在德国有各种农村联合体一千余个,各类农村合作社一万多个。这些联合体、合作社都可以向农民提供包括农业生产技术信息、原料物流来源信息、农民权益维护建议等各类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讯息。

德国属于世界上最早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国家之一,德国通过立法的形式强制所有企业人员都必须参加养老保险,也相应的得到国家救助。

(一)投保对象

在德国,法定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自愿保险、特定群体的养老保险等多种保险共同构成了其健全的养老保险体系。根据德国的法律法规,全国的农民都要参与法定养老保险,不仅农民,德国的工人和文职人员绝大部分也都参与了法定养老保险,可以说法定养老保险是德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最主要组成部分。而参与自愿保险的人群主要由文学艺术从业者、高收入人员等如医生、律师等等构成。最后比较特殊的是特定群体如公务员和法官,由于这些人的身份是国家终身雇佣制的,因此有独立的养老保险制度。

(二)资金来源

作为强制性保险的一种,法定养老保险要求投保人依据法律法规按时缴纳养老保险费用。资金来源由两个部分主要构成,一是从业人员依据法律法规按时缴纳养老保险费用,这是养老保险资金来源的最重要渠道。第二个就是国家的财政补贴,据统计,在德国每年获得国家财政补贴的数额占养老保险费的百分之二十左右。养老金根据劳动者退休时领取的工资和从业工龄长短按一定权重综合计算,然而法律规定最高不得超过退休前最后一个月工资的百分之七十五。

随着德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德国的养老保险资金支付出现了入不敷出的问题,未解决这一问题,德国政府规划到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占工资的比例由现在的平均百分之五十三降至百分之四十六,到二十一世纪三十年代年时进一步降至百分之四十三;同时,到本世纪三十年代时将法定养老保险的缴费比例由目前的百分之十九点五提高到百分之二十二。

19世纪的俾斯麦出任宰相的政府执政时期,德国践行了自助资助模式的社会保障雏形,这也是现行的法定养老保险的早期起源。法定养老保险规定费用由雇主、雇员和政府三方共同出资,其中出资的主要部分由雇主和雇员负责,国家机器即政府仅以补贴方式出资。法定养老保险作为标准的收入关联年金计划,倡导将劳动者的工资收入水平、就业年限、交费期限、收入替代率及调节系数等基本要素决定了其缴费和津贴的金额,同时,又侧重体现了收入关联和收入再分配的特,这样一来在德国全社会范围内逐步实现了退休者养老保险收入的公平公正。

(三)保险费给付

保险费给付的条件在全世界范围内主要遵循两个基本要求:一是需要劳动者缴费满十五年;二是劳动者(退休者)达到法律法规规定的退休年龄。德国目前规定享受养老金的条件为年满六十三岁、投保三十五年或年满六十五岁、投保十五年;若满足以上条件的投保者死亡,投保者家属可分得一定比例的养老金。退休者通常年满六十五岁即可领取养老金,在一些特殊前提条件下,退休者年M六十岁或六十三岁也可领取养老金。

(四)资金运营

在德国,统一筹划的养老保险资金形成基金之后受德国法律中的投资公司法管辖,并由德国联邦银行负责托管。其主要投资于债券(占比四分之三)、房地产(占比百分之十三)、股票(占比百分之九)和储蓄(占比百分之三)。依照德国法律法规规定,养老保险资金投资于股票的比例为百分之二十一至百分之七十五,具体比例由各养老金计划根据市场情况具体掌握;投资于房地产、流动性资产和套期保值性金融衍生工具的上限分别为百分之三十、百分之四十九和百分之三十。

(五)监管机制

德国的养老保险遵循国家立法和国家自治相结合的原则,养老保险监督机制的自治性越来越强。通过正规选举的雇员和雇主代表对养老保险实行自治管理,自治机构的独立性极强,跳脱于政府的监管,自治机构们共同组成了德国养老保险机关联合会。这样使得政府摆脱了对于养老保险的直接管理责任,节省了时间精力和花费成本,又通过自治管理形成了有效的、内外结合的监督体系即外部监督由政府负责,内部监督由自治机构负责,确保了德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公正公开的落实运行。同时,自治组织的管理能力也在实践中变得越来越强。

二、德国养老保险制度经验对我省养老保险制度制定和执行的借鉴意义

(一)立法先行注重法律保护

在德国,一切制度的建立需通过立法进行确认后方可执行。因此法律规定明确了政府、社会以及个人的责任,责权明晰。如此一来,公民的行动实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保证了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的稳定。黑龙江目前严重缺乏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黑龙江省关于开展新型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实施意见》是当前省内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运转的唯一依据,在实施过程遇到的法律法规缺失、负责单位缺乏经验不重视等问题导致黑龙江省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坚持维护公平和效率的内在统一

德国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终极目标是维护经济效率与社会公正的统一。这种统一需要采取如政府补贴、课税体制等手段保持收入的再分配,最终让小微企业养老保险金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黑龙江省是中国的农业第一省份,全省总人口中农民人口的占比较高,唯有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才能使其主动的缴纳养老保险,我们的养老保险制度才能顺利的落到实处。鉴于以上原因,黑龙江省政府应提供更公平,更有秩序地市场环境。政府除致力于提高人民经济收入外,还应为全体社会成员拓宽更公平,更有秩序地养老保险资金筹集与分配环境,缩小城乡养老保险领取差距,加大政府补贴幅度。

(三)扩大资金的多方位筹措

黑龙江省的农村养老保险受制于全球共同面Φ睦狭浠问题,若仍以目前现收现付方式分配养老保险基金,势必会发生类似于德国的支出大于收入的状况。黑龙江省养老保险的投入与需求缺口较大,这个缺口又会随着收入与物价的上涨变得更大,因此,黑龙江省养老保险应加大社会统筹比例,并结合个人账户的原则,采取部分积累的管理模式,同时应考虑通货膨胀等市场经济因素以及国家和地方财政的负担能力,提高政府补贴投入金额及个人投入金额,从而达到养老金增值、逐步提高积累比率的目的。与此同时,应充分发挥非政府的民间组织募集资金的力量,通过这些补充手段作为全省养老保险基金的重要补充。

(四)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督和管理

黑龙江省养老保险资金由于采用资金积累的形式,储备数额巨大,如若管理不善可能被不法之徒利用,为防止出现基金被挪用或盗用的可能,因此应实施外部监督和内部管理相结合的互为体系,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打造建立和加强基金的政府监管、社会监督和基金管理机构的内部监控的三者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结构实现对养老保险资金的监管。同时应结合我国相关养老保险的具体法律法规,根据地方经济政治情况及时修定适合黑龙江省农村养老保险法规的配套体系,提升养老保险金的约束力,将监管落到实处,保证专款专用。

[参 考 文 献]

[1]张军.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制度创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2]温秋玉.浅谈张家港的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险[J].青年与社会,2014(15):234-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