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筹划注意事项范文
时间:2023-09-03 15:10: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税收筹划注意事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Keywords】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ax planning; ideas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5-0045-02
1 引言
国际税务专家曾经在其著作中指出,税收筹划可以为纳税人安排恰当的纳税行为,并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地利用税收法规提供的优惠政策,获取最大的利益和价值。还有学者认为企业负责人安排合理、合法的经营活动,并缴纳尽可能低的税款的方式称为税收筹划思路。目前我国的经济环境决定了企业必须把纳税作为客观理财的重点部分,即如何在依法纳税的前提下为企业谋求最大化的经济利益,这是每一个企业在运营中规范财务行为以及设立相关制度的出发点。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的数量已占企业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因此进行中小型企业税收筹划思路的探讨已成为经济市场中迫在眉睫的课题。经调查,我国中小型企业的税收筹划能力普遍较差,因此会在经营的过程中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文章将会对如何规避税收筹划过程中的风险以及制定合理的税收筹划方案提供建议。
2 中小型企业税收筹划思路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中小型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思路的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分别是税种的选择问题、税收优惠政策的利用问题以及纳税人构成契入的问题。
第一个注意事项是税种空间的判定,中小型企业应在税收筹划的过程中选择节税空间较大的税种。影响税种节税空间的因素有两方面,首先是经济活动对税收的影响,也就是说特定的税种会对经济活动产生定向的影响,而其中对经济决策行为产生影响的税种是中小型企业开展税收筹划思路中的重点。企业应当在进行税收筹划之前对税种的影响和价值进行判定,免得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是发生得不偿失的负面经济影响。另外,中小型企业是微观形态的经济组织,在开展经济活动的同时不仅要考虑到自身的利益,还要将企业的发展规划和国家的宏观政策方向保持一致。其次,税种自身的原因也会影响到企业的经济状况,税种自身的税负弹性越大,企业在税收筹划环节中的潜力也就越大,一般情况下,税源较大的税种会出现税负伸缩性较强的特点,因此企业应当瞄准运用税源较大的税种[1]。
第二点注意事项是税收优惠政策的使用,这也是影响企业税收筹划思路的重要因素。我国为实现税收调节的功能,一般都会为税种匹配对应的优惠政策,如果企业选择了可利用优惠政策的税种,就可以获取节税效益,因此选择和利用有税收优惠政策的税种也是税收筹划工作的注意事项。
第三点注意事项是纳税人构成契入。根据我国税法规定,凡是不属于某个税种规定内的纳税人,都无需缴纳该税种的税收,因此企业可以在筹划税收思路的同时研究税种对于纳税人的规定,从而避开某种税种规定的行为以降低企业的纳税负担。
3 加强中小型企业税收筹划的主要方式及案例分析
3.1 选择合适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税种
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的组织形式多样,一般情况下都要缴纳企业所得税,但一小部分企?I并不适用缴纳企业所得税的纳税方式,而是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这样的企业一般是合伙企业或者是个人独资企业。很多缴纳企业所得税的单位可能出现双重纳税的情况,因此企业应当在权衡利弊之后,选择适合自身的组织形式,从而降低缴纳企业所得税所产生的经营负担[2]。
案例分析:金某想要创办具有生产性质的企业,但企业的组织形式还没有定下来,预计企业每年的实际利润将达到五十万,那么金某选择何种形式的税收筹划才能提高利润呢?
方案一:金某投资成为有限责任公司,企业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的计算方式为五十万元的利润乘以百分之二十五的税点,税后的利润为五十万元减去企业缴纳的企业所得税,最终结果为三十七万五千元。
方案二:金某投资成立个人独资企业,企业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式为五十万利润乘上百分之三十五的税点再减去速算扣除数,税后的利润为五十万元减去企业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最终结果约为三十三万两千元。
通过上述两种方案的税后利润计算,可以看出采取组织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的获利明显高于成立个人独资企业的经济所得,因此企业负责人应当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及税种。
3.2 根据存货计价机制进行纳税筹划
企业积压的存货都会占用一定比例的资金和资源,对于中小型企业尤其如此,因此在进行税收筹划的过程中利用合适的存货计价方式可以为减轻企业经济负担做出贡献[3]。目前我国常见的存货计价理论有四种。
案例分析:某地商场在2012年1月购进了两批单价为五十件的商品,两批商品的成本价分别为一百五十元和一百元,并在接下来两个月分别售出了四十件和六十件,商品售价都是二百元。使用加权平均法和先进先出法计算出产品的销售成本、商场所得税缴纳税额以及企业的净利润值。
加权平均法和先进先出法计算后的企业成本、收入及利润情况通过对表中的数据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不同的存货计价方式会影响企业的所得税税额,该商场在三月份的时候使用先进先出法计算出来的所得税为一千元,使用加权平均法得到的税额是七百五十元,因此三月份该商场应使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存货价值。所得税税额的降低可以有效减轻商场在该时间段的经济负担,同时也能让企业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新鲜血液的注入,以提高企业的运营质量和维稳能力。
篇2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方法
改革开放的春风带来了经济腾飞的同时,个人收入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同时,我国的相关税收政策和法律法规等都获得了不断的完善。日益增长的个人收入有着多样化的来源渠道和方式,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纳税的一份子。应该来说,个人所得税目前对于每一个公民来说,都不是一件陌生的事物,在当前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个人所得税的缴纳筹划问题已经成为了每一个人都很关注的问题,因为它涉及的范围最广,人数最多,因此,成为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事情也不足为奇。虽说从传统的角度来看,个人所得税在国家的整个财政收入中并不是占比很大的一块,但是,这些年来,个人所得税的占比却变得越来越大。个人为了自身的合法利益获得最大化,笔者认为,我们有必要对个人所得税进行纳税筹划,尽可能的减少税收负担。那么,到底该如何来进行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筹划呢?接下来,笔者将进行具体的解析,尽可能的达到税收筹划的目的。
一、个人所得税进行纳税筹划的原因分析
当前,我国职工的工资往往分为基础工资和效益工资两个部分。有些职工的工资平时达不到纳税的最低限,而效益工资如果一次性放到年底发的话,就会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且金额还不在少数。这就导致了职工工资的发放不够合理,常常因为所谓的节点问题而最终导致一些职工的个人利益受损。那么,职工个人进行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筹划就显得非常必要和重要了。一般来说,税务筹划指的就是纳税主体为了在不违反相关税收法律法规的前提之下,尽可能的减轻税务负担,避免税收风险而采取的各种合理合法的措施和活动。这是一种对纳税方案进行的最优化配置和选择,对于税款尽可能的在合理合法的范围之内进行少交、缓交,从而最大限度的取得正当的税收利益。应该来说,纳税筹划是纳税个人的一项正当权益。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纳税个人进行税收筹划,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就是主观方面的原因: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使得每一个职工都会自觉的追求各项经济活动的利益最大化目标。那么,作为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的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筹划,显然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事情,因为税收支出必然会减少每个人的最终收入数额。由此,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个人所得税纳税数额最小化,从而增加自己的个人收入绝对值,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2)其次就是客观方面的因素:虽然说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筹划具有强烈的主观意志,但是,并不是每一个都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实现的。这就会涉及到很多客观方面的因素,即税法、税制的完善程度及税收政策导向的合理性、有效性等。当前的客观条件包括了税法规定的差异性带来的税收差别待遇,税收政策导向性带来的税收差别待遇,税收国际化带来的税收差别待遇等。这些都为每个职工进行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筹划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二、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的具体方法和途径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筹划只是处于初始阶段,关于其的研究也只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一旦我们能够做好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筹划的话,也必须配套成熟的个人理财业务模式和不断加强的个人理财意识和观念。应该来说,目前进行的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筹划虽然不够成熟和稳定,但是,其必然有利于激励纳税人增强纳税意识,进一步激励纳税人提高政策水平,并进一步激励纳税人选择纳税较轻的方案,尽可能的通过合理合法的筹划来最大限度的节约税收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具体来说,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筹划:
(1)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筹划进行的过程中,首先要遵循纳税筹划的基本原理,尽可能的选择最低的纳税方案。这些基本原理包括了按筹划客体不同划分的纳税筹划原理(即税基筹划、税率筹划和税额筹划原理),按筹划效果不同划分的纳税筹划原理(即绝对收益筹划原理和相对收益筹划原理两大类)。这是进行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的基本前提条件。(2)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筹划要努力缩小缴纳税的基数。专业的角度来讲,这就是个人所得税的课税基数,它是区分不同税种的主要标志。根据我国现行的税收法律法规,我国有自己特定的征税对象。各个税种都有着不同的税目,而且这些不同的税目的计税依据也是不同的。那么,我们就要根据这些不同的纳税基数进行合理合法的筹划。(3)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筹划还可以通过延期缴纳税款的方式来实现。因为我们知道,任何资金都是有时间价值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资金的这个时间价值来进行纳税筹划,那就是说我们可以延期缴纳税款,当然前提是在合法合理的范围以内进行。一般来说,延期支付的时间越长,纳税人可能得到的税收利益就越大。(4)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筹划中还可以充分利用各种不同税率作为筹划的手段,因为现实中的税率几乎都没有一致的,可以说单一税率在各税种中都是不常见的,无论是定额税率,还是比例税率,都在同一税种中有可供纳税人选择的空间,我们可以根据纳税人不同的身份、地域、工作等来选择不同的税率。(5)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筹划还可以直接利用减少应缴纳的税款的手段来实现。具体来说就是个人所得税将课税对象先按同一规定计算应纳税额,然后减征一定比例或规定数量的税额形式,也可达到减轻税收负担的目的。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筹划还可以尽可能的减少重复的课税,这样就会自然减少税款支出,从而达到减少税收负担的目的。(6)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筹划还可以通过把税负进行转嫁的方式来实现。一般来说,税负转嫁指的就是纳税人利用商品的价格弹性把部分或全部税收负担转移到消费者身上,以实现其减轻税负的目的。(7)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筹划还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应纳税额的因素,主要就是包括了考虑应纳税所得额和税率,并充分利用纳税义务人身份不同的规定,主要分为居民纳税人和非居民纳税人两种,针对各个国家和地区在税收立法和税收政策上有着不同的界定范围来实现纳税筹划。此外,国家为了实现调节功能,在税种设计时,一般都有税收优惠条款纳税人充分利用这些条款,可以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这就是税收优惠的税收制度。(8)个人纳税人在进行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筹划的时候,要充分注意一些注意事项。比如说税收筹划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纳税人在税收筹划前必须要深入了解税收法律、法规、规章,并拥有一定的财务和管理知识,且税收筹划需要在纳税人经济行为发生前作出安排。由此,正视税收筹划的风险性,了解理论与实践的差异,关注税收法律的变化,树立正确的税收筹划观,把握好税收筹划的基本思路,在每一个节点附近找好正确的区间范围,注意收入量的标准、支付的方式和均衡收入,降低名义收入,保持实得收入不变,进而降低税率档次。
总之,对于每一个公民来说,个人所得税的税收筹划都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我们不能盲目的进行税收减负,而是要根据我国相关税收法律法规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尽可能的减少或者避免税收负担,最大限度的增加个人实际收入,利用各种税收优惠政策,月度绩效工资按照每名员工纳税基数濒临税赋临界点的原则发放,剩余部分纳入全年年终奖兑现。按照员工平均月度工资与年终奖金最佳适用税率的原则发放。按照员工税前收入区间测算月度工资与年终奖金最佳适用税率的原则发放。这样,纳税人就能够在合法、合理、合规的情况下减少税负,又能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因而具有显著的实践意义。
参 考 文 献
[1]范小平.谈纳税人实施税收筹划的途径和注意事项[J].商业会计.2005(2):39~40
[2]凌栗.浅谈我国的个人所得税税收筹划[J].财会研究.2008(5):2527
篇3
在市场经济下,税收筹划已成为各个企业在合法的范围内实行利益最大化的必然选择。在现存的会计、税收等金融法律之下,不同会计政策的选择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最终税收金额。因此,在税收筹划中,依据不同情况选择合理的会计政策,是企业必须注重的问题。本文将简要讨论企业中的税收筹划,并以会计政策的选择为切入点,介绍它的详细运用。
关键词:
会计政策;税收筹划;运用
在依法纳税作为每个人及企业所必须履行的义务下,各企业为了能够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减少税负,纷纷选择税收筹划。而税收筹划会因为企业决定的在会计核算时所依照的具体准则和企业使用的具体的会计处理办法,即会计政策的不相同而得到对应的结果。
一、税收筹划中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
现今,我国现行的会计政策有包括会计要素的确认准则、计算原则、编报期限等的企业必须遵守的,不可选择的、不在税收筹划中的强制性的会计政策,以及包括企业对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和计提比例、外币折算方法等等进行选择的可选择的会计政策两类。正因为可选择的会计政策的存在给了税收筹划一定的运行空间。
二、会计政策选择在纳税筹划中运用
(一)税收筹划中存货计价方法的应用
现行税法允许各企业在发出存货时依据自身现实中的状况来按照真实的成本或者预估的成本计算价格。企业对存货计价方法选用会对企业财务利润、存货估价以及税收负担造成巨大的影响。在材料等的价格水平持续增长时,存货计价方法应选择后进先出法进行计价,来产生较少的所得税。在材料等的价格水平持续下跌的时期,存货计价方法应选择先进先出法,来减少税收负担。在材料等的价格上下起伏的时段,移动加权平均法或者加权平均法都是很好的决定。
(二)税收筹划中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应用
企业所确定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上的区别,会导致固定资本在运行年限中各个时段的折旧费用产生变化,所以会使均分到各时段的固定资产的成本也产生差距。1.选择折旧方法。在税收筹划时,企业需要全面商讨多种因素的影响,选出收益最大的折旧方法。在现实应用中,正确的做法是首先对比应用加速折旧法能得到的时间利益和非加速折旧法能得到的减免税优惠,再选择折旧方法,来确保企业能收获最大的税后利益。2.选择折旧年限。对于企业财务制度没有确切规定固定资产折旧和摊销年限的资产,一般要尽量选择缩短折旧年限的纳税方案,如此才能用最快速度计提完毕固定资产折旧或者分期偿还完无形的产业价值。
(三)税收筹划中固定资产净残值率的应用
固定资产在预计应用寿命阶段在应用中被损耗和侵蚀后只残存小部分的利用价值,而这时此固定资产的价值不属于计算和提取折旧的范围,不能被弥补。因此,去掉此类价值的原值才能用于计提折扣。预计净残值率是通过对折旧额起作用来改变纳税额。因此,策划税收的过程中,依法合理地降低残值率,会增加对应的计提折旧额,进而起到提高税后收益的意义。
(四)税收筹划中坏账准备方法的应用
现有制度规定,备抵法是企业应当选用的处理坏账的方法。1.选择坏账准备计提方法。用备抵法中的坏账损失的计算和提取方法分别计算当时段应计提的坏账准备额是不同的,各种费用和金额的结果都不尽相同,因此企业可在此上进行税收筹划。相较账龄分析法而言,账龄分析法和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是更简便、更精准、使用更广泛的方法。2.选择坏账准备计提比例。坏账准备计提比例情况会改变企业的利润和税收负担。多提坏账准备会减少企业纳税,但多计提坏账准备不但降低税收负担,而且会导致种种负面影响,例如减少企业股票收益以及使股民质疑企业资金运营能力等。
(五)税收筹划中股权投资方核算方法的应用
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依据投资商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水平以及是否有加快资金流通的价值能否可靠获得等进行区分为成本法和权益法;以投资商的投资额在被投资方所有者总权益中所占比重的以及比较两者之间相互的实际控制能力来确定具体使用的方法。企业在进行长期股权投资时,可以企业的财务经营情况及盈利状况为依据,通过控制投资额大小,来决定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式。
三、会计政策选择在税收筹划中运用时的注意事项
(一)行为合法
国家法律政策是企业进行任何活动都不可逾越的,因此无论是税收筹划还是在税收筹划中会计政策的选择都必须在依法合理的范畴中进行。
(二)联系实际
每个企业自身的情况都不尽相同,不可同一而论,因此任何方法的选择都要求企业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寻找适宜自己的方式方法
(三)应用连贯
为了防止改变会计政策导致会计信息的更改,所以一旦企业确定下某一会计政策,在一般情况下的一定阶段不得再任意更换。
(四)整体协调
企业选择会计政策时,要以其整体利益重,深入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对每种方案比较后才能确定减少纳税成本,获得最大的税收利益的政策。
四、结语
上述介绍了几种税收筹划中会计选择的方法和策略。此外还有许多例如选择债券折价和溢价摊销的方法、选择职工工资核算的方法等,仍然值得我们去逐步探讨。因为,在企业中税收筹划中的会计政策选择不但是对经济社会、税收制度的适应,而且也对其产生着影响,协调着纳税者交税和国家税收之间的平衡。
参考文献:
[1]许萍.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4).
篇4
论文摘要: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企业的经营、投资、理财活动的筹划与安排,尽可能取得“节税”的税收利益,其特点在于合法性、筹划性、目的性。它与偷税、避税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偷税既违法又不道德,是政府所严加征处的行为;避税是与税法精神相悖的,是政府所防范的行为;而税务筹划既不违法又符合道德规范,是国家政策予以引导和鼓励的行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参与市场竞争。其根本目标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或税后利润最大化。为实现该目标,有两条途径可选择,一是扩大业务收入,二是降低成本。在收入不能提高的情况下,降低成本能增加利润,而税收支出作为毛利润的一部分,完全可以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通过税务筹划,加以延缓减轻税负,从而增加税后利润,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税务筹划作为一种管理活动,几乎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全过程。就如何运用税务筹划降低企业税负,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来加以论述。
一、 税务筹划在财务管理中的运用
税务筹划与财务管理密切相关,税务筹划是企业的一种理财行为,应始终围绕财务管理目标来进行,其目的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和使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的享受和行使。税务筹划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运用主要是在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利润分配中的运用。
㈠ 筹资决策中的税务筹划
对于一个企业来讲,不同的筹资方式组合将会给企业带来不同的预期收益,同时也会使企业承担不同的税负水平。这就要求投资者必须在筹资决策中做好税务筹划分析工作。按照税法规定,纳税人在生产经营期间所形成的负债利息支出可以在税前扣除,享有所得税利益,而相比之下,股息是不能作为费用列支的,只能在企业的税后利润中进行分配,因此,企业就可以通过资本结构的合理搭配来实现税务筹划的目的。一般来说,为获取较低的融资成本和发挥利息费用抵税效果,企业内部集资和企业之间拆借资金方式筹资最好;金融机构贷款次之;自我积累方法效果最差。企业在分析筹资中的税收筹划时,应着重考察资金结构和筹资方式问题,特别是负债比率合理与否,不仅制约着企业的风险和成本的大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税负及税后收益。由于负债的利息记入财务费用能抵扣应税所得额,从而减少了企业应交所得税。在息税前投资收益率大于负债成本率的前提下,负债比率越高,额度越大,其节税的效果越明显。当然,负债比率并非越高越好。随着负债比率的提高,企业的财务风险和融资成本会加大。当负债的成本率超过了息税前的投资收益率时,负债反而达不到节税目的。
㈡ 投资决策中的税务筹划
税收政策因国而异,即使在同一国内部,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等方面的规定也有所不同。正是这种差异的存在,使企业在投资时有了选择的余地。投资中的税收筹划主要有以下形式可供选择。
⒈ 组建形式的选择
投资者在设立企业时,有几种形式可供选择。企业组建形式不一样,税收政策也各异。以有限责任公司与合伙经营相比较,有限责任公司要双重纳税,即先交公司所得税,再交个人所得税; 而合伙经营的业主,只须交个人所得税。而在组建时采取何种形式,当事人应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慎重筹划。
⒉ 设置分支机构的选择
对于企业来说,随着业务的扩张,势必面临着在其下设置分公司和子公司的选择,那么是设置分公司好还是设子公司好?哪个对企业更有利?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因为两者在税收上截然不同。
分公司相当于一个办事处,其优点在于它不是独立法人,所发生的亏损或损失可冲抵总公司账面利润;此外,还可不交纳资本注册费、印花税等费用。缺点在于它不是独立法人,不能享受相关的税收优惠,如减免税、退税等。子公司虽然有税收优惠,但由于是独立法人,需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独立承担亏损。总公司应权衡利弊后决定。
从纳税角度讲,在刚开始设置分支结构时以分公司为优,因为,在设立初期亏损性大些。一旦分公司成熟后,可适时转化为子公司,以便获得税收优惠的好处。当然,如果刚开始营业就能确保盈利,那另当别论。
⒊ 投资地区行业的选择
无论是国内投资还是国外投资,企业都必须认真考虑和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税制差别及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我国规定: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新办的企业,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后,可减征或免征所得税3年。而在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及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所得税率一般为15%,而其他地区为33%。因此,企业应选择这些有税收优惠的地区进行投资。这样,不仅可少交税,而且完全符合政策导向和税法立法意图,于已于国都有利。
国家规定:“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按15%征收所得税。”为了支持和鼓励发展第三产业,规定:“投资于第三产业,可按产业政策在一定期内减征或免征所得税”等等。又如,近几年,国家为配合住房制度改革和全面启动房地产,出台了一些税收优惠政策。对国家限制发展的行业,国家则对其课以重税,以上种种国家关于投资行业的税收优惠差异,给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资选择。这要求投资者在投资决策前,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国家关于投资方面的税收政策,认真进行税收策划,合理减轻企业的税负。
㈢ 利润分配中的税务筹划
企业的股利分配形式一般有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两种。根据税法规定,股东取得现金股利须交个人所得税,而取得股票股利却不交税。因此,企业要从发展前景来筹划好发放多少现金的股利,从而对企业和股东都有利。
二、 税务筹划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
财会制度对成本费用的确认、收入实现的确定、资产的计价等规定有多种会计处理方法可供选择。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对各期的成本费用、收入都会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应交所得税的数额,而且这种选择大部分在税法上都予以承认,这就为企业在会计核算中进行税务筹划提供了可能。
㈠ 收入结算方式的选择
企业收入结算方式不同,其收入确认的时间也不同,纳税月份也有差异。税法规定:直接收款销售以收到贷款或取得索款凭证,并将提货单交给买方的当天为收入确认时间;采托收承付或以委托银行方式销售货物,为发出货物并办好托收手续当天确认收入时间;采用赊销和分期收款销货方式均以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为企业收入确定时间;而订货销售和分期预收方式,以交付货物时确认收入时间。这样,通过销售方式的选择,控制收入确认时间来加以筹划,可以合理归属所得年度,达到获得延缓纳税的税收利益。
㈡ 费用列支的选择
对费用列支,税务筹划的指导思想是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列支当期费用,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减少应交所得税和合法递延纳税时间来获得税收利益。通常做法是:⑴ 已发生的费用及时核销入帐,如已发生的坏账、存货盘亏及毁损的合理部分都应及早列作费用;⑵ 能够合理预计发生额的费用、损失,采用预提方式及时入帐,如业务执行费,公益救济性捐赠等应准确掌握允许列支的限额,将限额以内的部分充分列支;⑶ 尽可能地缩短成本费用的摊销期,以增大前几年的费用,递延纳税时间,达到节税的目的。
㈢ 长期投资核算方法的选择
长期投资的核算译意风成本法和权益法两种。投资比重低于25%时,采用成本法;高于25%时而低于50%,但能对被投资企业的经营决策产生重大影响时,或者虽然低于25%,但能对被投资企业施加重大影响时及超过50%时可采用权益法。可见,这一规定具有一定的选择空间。
一般来说,如果被投资企业先盈利后亏损则选用成本法,而先亏损后盈利,则选区用权益法。这是因为如果被投资企业经营发生了亏损,对投资企业来说,若采用了成本法核算,则无法冲减本企业利润;而采用权益法核算,会因投资企业发生的亏损而减少本企业利润,从而递延了所得税。尽管两种方法纳税数额相同,但纳税时间的不同可以为企业获得货币时间价值。
㈣ 折旧和摊销方法的选择
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摊销是缴纳所得税前准予扣除的项目,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折旧及摊销额越大,应纳税所得额就越少。会计上可用的折旧方法很多,加速折旧就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节税方法。另外,企业财务制度虽然对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的摊销期限作出了分类规定,但有一定的弹性,对没有明确规定折旧或摊销年限的资产可尽量选择较短的年限,将该固定资产折旧计提完毕。由于资金存在时间价值,这样因增加前期折旧额,把税款推迟到后期缴纳,相当于依法从国家取得了一笔无息贷款。
㈤ 存货计价的选择
期末存货计价的高低,对当期的利润影响很大。不同的存货发出计价方法,会得出不同的期末存货成本,出现不同的企业利润,进而影响所得税的数额。依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主要有五种: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个别计价法和毛利率法。采取何种方法对本企业有利,企业必须认真筹划。合理的税务筹划,将会给企业带来税收上的好处。
一般来说,物价下降的情况下,采用先进先出法比别的计算方法计算出来的期末存货低,从而加大当期成本,减少当期应税所得额。在当前企业普遍感到流动资金紧张情况下,延缓纳税无疑从国家取得一笔无息贷款,可以使企业在本期有更多的资金可供利用、产出效益。这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壮大十分有利。当然,企业有一个会计年度内要变更计价方法时,应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对变更的相关内容要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从而实现合法税务筹划。
㈥ 资产计价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
资产的计价直接影响到财产税的计税基数。房产原值一次减除10%~30%后的余值按1.2%的税率计算缴纳,房产原值是指房屋,而且包括与房屋不可分割的各种附属设备或一般不单独计算价值的配套设施。税法同时规定“附属设备的水管、下水道、暖气管、煤气管等从最近的探视井或三通管算起,电灯网、照明线从进线盒子连接管算起”。这就是为房产核算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因此企业在建设房屋工程时,必须明确分属于房产的附属设备、配套设施和不属于房产的附属设备、配套设施的价值,并在会计账簿中分别记录。此外,企业使用的中央空调,如何入帐也很关键。有时房产原值包括中央空调设备,但如果中央空调设备作单项固定资产入帐,单独核算并提取折旧,则房产原值不应包括中央空调设备。关于旧房安装空调设备,一般都作单项固定资产入帐,不应计入房产值。因此,企业应独立核算中央空调设备,以减少企业的房产税支出。
三、 税务筹划应注意事项
以上谈了税务筹划在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中的运用,对企业来讲,在做好上述各项税收筹划工作时,还应注意以下事项。
⒈ 在进行税务筹划时,要坚持经济原则。企业进行税务筹划,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整体收益最大化,但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实施的过程中,又会发生种种筹划成本,因而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必须先对预期收入与成本进行对比。只有税收筹划所带来的收益大于其成本时,税收筹划才可行,否则需放弃。
⒉ 税务筹划要有全局观,要以整体观念来看待不同的税收筹划方案,制订最佳经济决策。由于税收筹划是以实现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要统筹考虑,既要考虑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又要结合企业本身特定环境、经营目的来选择,不能只注重某一纳税环节的个别税负高低。也就是说,税收筹划的正确态度是以企业的整体利益为出发点,细致分析一切影响和制约税收筹划的条件和因素,选择可能使企业税负并非最轻,但却使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的方案。
⒊ 不论企业如何进行税收筹划,都应以守法为前提,不乱摊成本费用,不乱调利润。税收筹划是利用税收优惠的规定、纳税方法的选择及收支的适当控制等途径来获得节税利益,它是一种合法的行为,与偷税、逃税有着本质区别,偷税、逃税是违法的行为。因而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必须以税法条款为依据。不乱摊成本费用,不乱调利润,当有多种可供选择的纳税方案时,不仅要选择税负最低的财决策,而且最使税收筹划行为合法合理。
篇5
【关键词】营改增 企业税收 筹划
一、筹划纳税人身份
筹划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营改增推广以后,企业改成缴交增值税。增值额纳税,指的是销项税额和可抵扣购进项税额的差,一般纳税人缴交增值税。简易征收办法,指的是以一定的征收率乘以销售额为纳税额,小规模纳税人执行简易征收办法。文件规定:一般纳税人提供的公共交通运输服务如出租车、公交客运、轮客渡等可以选择按简易征收办法计算缴纳税收。另外,以下情况不属于一般纳税人,不经常发生应税行为的企业和年应税销售额超过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非企业单位。因此,按照相关政策,企业可以通过税收筹划,达到减税目的,应当从经营类别和经营规模两个方面进行考虑,进行合并与分立,灵活选择纳税人身份,实现减轻税收负担。
二、筹划采购业务
(一)选择采购对象
当有多个供应商可以选择的时候,只从可抵扣或者价格单方面考虑是不对的,也就是说不能只考虑选择进项可抵扣的供应商或者低价格供应商。理由如下:对于小规模纳税人来说,实行简易征收办法,进项税额不能抵扣,应该选择价格较低、质量可靠的供应商最适合。当然对于一般纳税人来讲,进项税额可以抵扣,在价格和质量处于同一水平的情况下,理智的选择是向一般纳税人进行物资采购。
(二)选择采购时间
应该从三个方面考虑选择采购时间。第一,现金流动性。如果企业要选择一般纳税人做为供应商,因为可抵扣金额的抵扣和销售的支出存在时间差,所以流动现金紧张的话,企业就要慎重考虑。第二,注意采购时间。目前,营改增不断推广中,企业应懂得享受抵扣额,就是学会延迟购进设备和应税劳务。第三,在购进业务发生后,企业应该马上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最好本月完成抵扣。
三、筹划销售业务
(一)筹划劳务外包
企业必须尽可能利用税收政策,将劳务业务承包给同行,享受抵扣进项税额,从而成本降低了,利润提高了。详细的规定见下:购进一般纳税人的服务,可以抵扣进项税额,是根据增值税专用发票所注明的;如果是购进小规模纳税人的运输服务,能够抵扣的进项税额,是根据增值税专用发票总税额,乘以征收率7%。
(二)筹划结算方式
企业为了推迟税款,实现减税目的,可以灵活选择结算方式。企业应该把直接收款方式改变成分期付款等其它多种方式,推迟、分摊眼下的税收负担,资金布局就优化了,资金利用效率也就提高了。
(三)筹划经营模式
有形动产租赁,指的是在双方约定时间内,把设备等有形动产转让给他人使用且所有权没有变更的活动。干租业务和光租业务,都是有形动产租赁。因此,企业应当通过转变经营模式,在进行干租业务和光租业务时,配备专用人员,这样就可以把有形动产租赁改变成交通运输业,税率从17%降低至11%,6%的税收就减少了。
经营模式不同,税率是不同的,在法律允许的条件下,企业必须灵活选择经营策略,争取降低税收,增加利润。
四、筹划优惠政策
(一)筹划优惠政策
文件规定:取消通过改革能够解决重复征税的政策,原营业税优惠政策可以延续。因此,对于营改增的过渡政策,企业应该仔细研究,详细分析税收优惠,选择对企业有利的政策。
(二)筹划差额征税
差额纳税能够增加进项的抵扣额,也就可以降低税收。因此,企业应该力争在差额纳税优惠名单之中,减轻税收。
(三)筹划免税项
国家税务总局了零税率和免税政策,企业应该进行积极地筹划,争取享受免税政策。企业可以利用免税政策选择不同的领域和行业,力争价格优势,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另外,做为一般纳税人,进项可抵扣,将会大大提高企业的经营力,提升利润。
五、注意事项
(一)重视筹划决策
首先是筹划纳税人身份,一般纳税人在进行合并和分立、缴税程序与会计核算,人力、物力、财力成本相对高,必须从成本与税负两个方面进行同时考虑,才能保证实现企业目标。再者是筹划结算方式,为了推迟纳税,没有收到货款就不要开发票。最后是筹划经营模式,在为干租业务与光租业务配备专业人员,改变经营模式的时候,必须考虑增加人员后,企业是否提高了利益,千万不能只注意税收上的好处却不注重企业整体利益。
(二)重视统筹处理
企业税务是系统性的活动,它的显著特征是综合性,专业性。筹划税务应该做好计划,同时也要统筹安排,培训、教育和宣传必须落实到位,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与筹划意识应当提升,在专业人士和中介的帮助下,争取涉税零风险。和税务部门的沟通和交流必须加强,税收要求的变化方向应该注意,对税收政策的应变和敏锐也应当提高,才能在企业税务筹划时,做出准确的判断。另外专用发票的开具、认证工作要认真做好,才能做到低风险开票,进行及时有效抵扣。
营改增是国内现在最重要的税制改革,难度大,涉面广,政策不断变化,这对企业来说,是挑战,关键要懂得税务筹划,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减轻税收。
参考文献
[1]黄翠玲.浅议营改增对企业税收的影响[J].财会研究,2012.
[2]唱晓阳.营改增政策下企业纳税筹划研究[J].华章,2013.
篇6
关键词:建筑行业 有效税务 具体方法
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破产以及欧债危机的爆发,全球金融动荡的节奏变得紧密。在应对金融动荡的思路上各国除了一致性的滥发货币吹泡泡式的粉刷太平外,鲜见实质性的改革措施,由此为世界经济的间隙性不稳定续种祸根。而这种不稳定因素和经济动荡的预期严重影响各国政府和民间投资的能力与勇气,建筑行业在整个经济产业链中的尴尬地位,理所当然受到打击。行业内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不可避免。企业要想在建筑行业中取得生存乃至良好发展就必须规范管理严格控制企业成本,而税收支出作为建筑企业成本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国家有关的税收制度的可操作性制定适合建筑行业企业有效税务筹划管理方法,是当前建筑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更显突出。
一、有效税务筹划基本内容
(一)税务筹划的概念
1、税收的概念
税收是最古老的财政管理,是人类社会发展至另一历史阶段的产物。目前较为代表性的观点给予税收以下定义:税收是为实现国家职能,基于政治权利和相关法律规定,参与部分社会性产品或者国民收入(GDP)的分配与再分配,就是政府专门机构向居民和非居民就其财产或特殊行为实施非罚、强制与不直接偿还的金钱或实物征收过程,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2、税收筹划的概念
对于税收筹划的概念,国际上并未有明确的说明。直到20世纪中期,税务筹划才拥有一套较为完善的理论体制。简单说来,税收筹划就是“对单个个体活动或者是纳税人的经营活动进行安排,以确保可以缴纳最少的税收。”吉马斯曾经说过:“税务筹划是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税收是其中最重要的环境要素,这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讲,不仅是一个机遇,还是一个挑战。”即使描述大致不相同,但是基本的要点是非常一致的。税收筹划就是在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中,不能利用违法行动,通过对企业经营、投资、财务管理等方面进行事先的安排和统筹,尽可能的减低税收成本,增加企业税后收益的一种活动。
(二)有效税务筹划目标
传统税收筹划的宗旨就是减少缴纳税款与降低税务负担,有效的税务筹划目标应是实现企业经济价值的最大化。有效的税务筹划作为企业的专项理财活动早就成为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整个企业财务管理过程,因此必须以企业财务的目标为导向,服从、服务于企业财务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将税务筹划的目标细化:
1、节约税收的成本
节约企业纳税成本即“减轻税收负担”亦或者“纳税成本最小化”,这一目标的产生是税务筹划的原动力,通过适当的筹划降低这些成本,本质上就是为纳税人创造了财务效益。
但在实现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不能一味追求缴税金额最低而应该是相对缴税金额降低。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能够将该缴纳的税款减免或延期也是成功的筹划。
2、消除甚至避免涉税风险
涉税风险指纳税人采取各种应对措施进行税务筹划时可能存在的风险。部分税收筹划需要在企业发生经济行为前做出部署。但由于自身业务能力水平受限、对国家政策的错误理解、以及环境带来的变量增多,都使得税收筹划增加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时,必须做充分的考虑。
在降低涉税风险的同时,纳税人必须依据国家的规章制度办事,不能因错误的税务筹划行为而使企业承担经济和名誉上的损失,一旦企业的税收筹划被视为违法行为,那么企业多年来所建立的信誉和品牌形象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不利于企业未来的发展。
二、建筑企业有效税务筹划管理的重要性
(一)建筑企业有效税务筹划原因
现代经济社会,企业早将税收问题纳入企业发展中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一般纳税问题都会使每个企业为之感到头疼,建筑行业自然也不例外。任何一个企业都是以盈利为主,税收自然成为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道路上的一颗绊脚石。如何在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下,降低税收额度提高企业利润成为众多企业首先考虑的对象。除去偷税这样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行为,依靠国家优惠政策可节税,对于企业来说安全有效,但是始终处于被动位置。因此,如果可以对财务税收进行有效的筹划管理, 制定不同的纳税方案,恰好就能够弥补这一点。
(二)建筑企业有效税务筹划重要性
建筑行业属于较为特殊的行业,由于我国现行的低价中标制度,导致建筑行业资金压力过大,让利多,不但加重了企业的税收债务,甚至导致企业因资金不足不能达到长远发展的目的。对建筑行业企业进行有效税务筹划管理,可降低税收负担和现时资金压力,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通过对建筑行业企业进行有效的税务筹划,充分把握和了解有关经济性条款,还可以让企业在合乎法律的规定下延期缴纳税款,从而保证建筑资金流动的灵活性,建筑行业企业才得以更加顺利的发展。
三、建筑企业有效税务筹划具体方法
(一)营业税税务管理
营业税是建筑业行业企业中最主要的税种之一,贯穿整个企业运营的始终。在企业追求规模和效益的同时,营业税的税务筹划不能光从降低材料费用或降低安装工程的整体产值等税基上考虑,而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实质性的降低税负额:一是充分利用税额抵扣法。建筑行业营业税法明文分包方缴纳的营业税总包允许抵扣,由此我们在具体工程的专业或切块分包上尽量选择有资质的法人单位,并督促其到工程所在地按总分包关系开票。二是让业主要求开票的时间延后。建筑工程竞争激烈中标价格较低,业主付款的不及时,再工程前期的投入较多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资金周转。推迟开票时间延缓纳税有利于缓解部分资金压力。三是工程决算后业主代付的材料、施工水电费用等剔出开票的范围。实践中工程往往在确定项目决算后财务会提出许多待扣的款项,而这些款项业主通常已正常支付很容易做成基建成本,如果充分沟通直接从决算价中扣除减少开票金额就可以降低税负成本。
(二)所得税税务管理
企业所得税是政府对企业利润进行再分配的过程,有关企业所得税的筹划是每个企业关注的重点。就建筑行业企业本身的业务特点来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税务筹划:一是从在建项目可实现利润的估计上作适当调节。建筑企业工程利润的确定主要按完工百分比与预计项目利润率计算,过程中利润率一般按承包约定上缴或绩效目标确定,考虑到物价上涨、劳务用工等诸多不确定因素,施工过程中的项目利润率在预计的基础上适当下浮,合理范围内尽可能的少反映利润减少当期所得税负。二是将有关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费用单列核算。利用所得税法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优惠减少税额。三是在建筑企业集团内部或与股东间以内部借款或定向债券的形式融资。适当转移利润以及变相提高股东报酬率。四是可能情况下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式及购买方式作为所得税筹划的另一手段。多数建筑企业由于建筑施工需要,时常需要大量固定资产。自行购买往往受资金压力限制,利用集团优势开展融资租赁和实行加速折旧方式实现利润内部流动或缴税时期后延。五是利用国家对某些地区实行特殊工程项目的税收优惠政策,也能降低甚至减免企业所得税。例如,在2008年度,中铁二局下属许多子公司都参与了西部大开发项目,使所有公司受到了15%企业所得税的优惠。
(三)印花税税务管理
对多数企业来说,印花税并非税收中的大税种,但由于建筑企业常常需要签订工程条款合同,此项合同的涉及金额都较大,使得印花税也成为建筑企业时常存在的一个税种。
由于印花税的计税根据就是合同所记载的金额,多数时候企业在合同上记载的金额就是营业额,减少营业额往往还能顺带减少印花税。其中减少分包转包等环节以减少发生印花税的次数、拖延缴纳印花税时间都是节约印花税的常见方法。
四、结束语
税务筹划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企业经营管理者在筹划各项经营活动的必须考虑税收因素。但是税务筹划并非简单的考虑税收问题,必须要对企业的整体、全局利益之间的关系做复杂的思考。加之建筑行业对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有重要意义,因此在筹划税务的同时必须考虑党的政策方向。总之,建筑行业企业在对有效税务进行筹划的时候,必须全盘把握,和自身企业基本情况相契合,明确有效税务的相关注意事项,充分考虑市场、税收制度、利率等改变所带来的风险。只有在这样准确的考量决策下,才能制定出最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有效税务管理筹划方案。
参考文献:
[1]柯文林.我国建筑企业税务筹划研究[D].厦门大学,2009
[2]才仁拉毛.建筑企业税务筹划的具体方法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0,(16)
篇7
【摘要】业务招待费是指纳税人为经营业务的需要而支付的应酬费用。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招待费用在所难免,而《企业所得税法》对招待费税前扣除是限额控制的,企业应加强对业务招待费扣除标准的合理筹划。
【关键词】业务招待费;税前列支;纳税调整;筹划
一、业务招待费税法相关规定
(一)业务招待费的列支范围
在业务招待费的范围上,不论是财务会计制度还是新旧税法都未给予准确的界定。在税务执法实践中,招待费具体范围如下:1.因企业生产经营需要而宴请或工作餐的开支;2.因企业生产经营需要赠送纪念品的开支;3.因企业生产经营需要而发生的旅游景点参观费和交通费及其他费用的开支;4.因企业生产经营需要而发生的业务关系人员的差旅费开支。
税法规定,企业应将业务招待费与会议费严格区分,不得将业务招待费计入会议费。纳税人申报扣除的业务招待费,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供证明资料的,应提供能证明真实性的、足够的有效凭证或资料。会议费证明材料包括会议时间、地点、出席人员、内容、目的、费用标准、支付凭证等。如果税务机关发现业务招待费支出有虚假现象,或者在纳税检查中发现有不真实的业务招待支出,有权要求纳税人在一定期间提供证明真实性的、足够有效的凭证或资料,逾期不能提供资料的,税务机关可以不进一步检查,直接否定纳税人已申报业务招待费的扣除权。
(二)业务招待费税务处理的扣除基数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通知》(国税发〔2006〕56号)进一步明确,自2006年7月1日起,《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试行)》规定广告费、业务招待费、业务宣传费等扣除的计算基数均为申报表主表销售(营业)收入。销售(营业)收入按照会计制度核算的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以及根据税收规定应确认为当期收入的视同销售收入三部分组成。
主营业务收入是扣除其他折扣以及销售退回后的净额,纳税人经营业务中发生的现金折扣计入财务费用,其他折扣及销售退回,一律以净额反映在主营业务收入中。
其他收入包括按照会计制度核算的营业外收入,以及在资本公积金中反映的债务重组收益、接受捐赠资产、资产评估增值及根据税收规定应在当期确认的其他收入。对经税务机关查增的收入,根据规定,销售(营业)收入是纳税人的申报数,而不是税务机关检查后的确定数,税务机关查增的收入应在纳税调整增加额中填列,不能作为计算招待费的基数。
视同销售是指会计上不作为销售核算,而在税收上作为销售、确认收入计缴税金的商品或劳务的转移行为。主要包含:1.自产、委托加工产品用于在建工程、管理部门、非生产机构、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奖励等方面的材料和自产、委托加工产品的价值金额。2.处置非货币性资产收入,指将非货币性资产用于投资、分配、捐赠、抵偿债务等方面,按照税收规定应视同销售确认收入的金额。
(三)业务招待费税务处理的扣除比例
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对业务招待费扣除比例改变了以前分内、外资企业的不同标准。上述条例第四十三条规定,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
二、业务招待费的合理筹划
(一)最大限度地合理运用扣除比例
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即企业发生的业务招待费得以税前扣除,既先要满足60%发生额的标准,又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收入5‰的规定,在这里采用的是“两头卡”的方式。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笔者认为,对于业务招待费的发生额只允许列支60%,是为了区分业务招待费中的商业招待和个人消费,所以人为地设计一个统一的比例,将业务招待费中的个人消费部分去除;限制为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是用来防止有些企业为了不调增40%的业务招待费,就采用多找餐费发票,甚至找假发票充当业务招待费,造成业务招待费虚高的情况。
那么,企业如何达到既能充分使用业务招待费的限额,又可以最大可能地减少纳税调整事项呢?现举例说明如下:
假设企业2008年销售(营业)收入为X,2008年业务招待费为Y,则2008年允许税前扣除的业务招待费=Y×60%≤X
×5‰,只有在Y×60%=X×5‰的情况下,即Y=X×8.3‰,业务招待费在销售(营业)收入的8.3‰这个临界点时,企业才可能充分利用好上述政策。有了这个数据,企业在预算业务招待费时可以先估算当期的销售(营业)收入,然后按8.3‰这个比例就可以大致测算出合适的业务招待费预算值了。
一般情况下,企业的销售(营业)收入是可以测算的。假定2008年企业销售(营业)收入X=10000万元,则允许税前扣除的业务招待费最高不超过10000×5‰=50万元,那么财务预算全年业务招待费Y=50万元/60%=83万元,其他销售(营业)收入可以依此类推。
如果企业实际发生业务招待费100万元>计划83万元,即大于销售(营业)收入的8.3‰,则业务招待费的60%可以扣除,纳税调整增加100-60=40万元。但是,另一方面销售(营业)收入的5‰只有50万元,还要进一步纳税调整增加10万元,按照两方面限制孰低的原则进行比较,取其低值直接纳税调整,共调整增加应纳税所得额50万元,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12.50万元,即实际消费100万元则要付出112.50万元的代价。
如果企业实际发生业务招待费40万元<计划83万元,即小于销售(营业)收入的8.3‰,则业务招待费的60%可以全部扣除,纳税调整增加40-24=16万元。另一方面销售(营业)收入的5‰为50万元,不需要再纳税调整,只需要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4万元,即实际消费40万元则要付出44万元的代价。
因此,得出如下结论:当企业的实际业务招待费大于销售(营业)收入的8.3‰时,超过60%的部分需要全部计税处理,超过部分每支付1000元,就会导致250元税金流出,等于消费了1000元要掏1250元的腰包;当企业的实际业务招待费小于销售(营业)收入的8.3‰时,60%的限额可以充分利用,只需要就40%部分计税处理,等于消费了1000元只掏1100元的腰包。
(二)综合运用相近的扣除项目余额
在实际工作中,业务招待费与业务宣传费存在着可以相互替代的项目内容。虽然税法未对业务招待费的范围作更多的解释,但在执行中,税务机关通常将业务招待费的支付范围界定为招待客户的餐饮、住宿费以及香烟、茶叶、礼品、正常的娱乐活动、安排客户旅游等发生的费用支出。上述支出并非一概而论,一般来讲,外购礼品用于赠送的,应作为业务招待费,如果礼品是纳税人自行生产或经过委托加工,对企业的形象、产品有标记及宣传作用的,也可作为业务宣传费。相反,企业因产品交易会、展览会等发生的餐饮、住宿费等也可以列为业务招待费支出。这就为纳税人对业务招待费的筹划提供了“活动”空间。
鉴于上述政策和筹划空间,纳税人可以根据支出项目性质合理运用自己的权利实施税收筹划。如在“管理费用”科目下设置“业务招待费”和“业务宣传费”明细科目,用于核算平时发生的业务招待费和业务宣传费,以防年终申报或在税务机关检查时对近似项目产生不必要的争议。应及时将公司“业务招待费”和“业务宣传费”明细科目核算的费用数额与已实现的销售(营业)收入净额(总额)比较,发现其中某一项费用“超支”时,及时用两者“近似”项目进行调整。如一个年销售收入净额预计达到1000万元的企业,“业务招待费”的税前扣除限额是5万元,“业务宣传费”和广告费税前扣除限额是150万元,到10月末已发生业务招待费10万元(发生额的60%为6万元),发生业务宣传费30万元,业务招待费已经超过扣除限额,业务宣传费则还有较大的限额空间。这样,纳税人就可以将在剩余月份发生的自行生产或经过委托加工的货物当作礼品赠送给客户以及将业务洽谈会、展览会的餐饮、住宿等发生的费用列入“业务宣传费”科目核算。
三、几点注意事项
(一)一切以合法为前提
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中,税务筹划的概念已被广泛接受,合法性是其区别于逃税、偷税的根本性标志。税务筹划的前提条件是必须符合国家法律及税收法规,没有法律依据的税务筹划必将以失败告终。笔者在执业过程中曾遇到这样的例子:某公司经理总是为每年业务招待费税前扣除指标不够用而发愁,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即通过异地关联企业互相交换各自在当地的招待费票据,然后再各自记入账目中的差旅费,以此办法“避税”。应该说这个方案不叫税务筹划,而是税收欺诈。税收欺诈属于法律上明确禁止的行为,一旦被税务机关查明事实,纳税人要为此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这位经理采取的弄虚作假行为是万不可取的,最终只会落个鸡飞蛋打的下场。
(二)把握真实性与合理性
业务招待费是一项比较敏感的支出,被称为“各国公司税法中滥用扣除最严重的领域”。作为企业,想让自己的业务招待费被税务机关认可并顺利地在税前扣除,首先必须保证业务招待费支出的真实性,即以充分、有效的资料和证据来证明这部分支出是真实的支出。而所谓的合理,就是说企业列支的业务招待费,必须是与经营活动直接相关并且是正常的和必要的。另外,企业当期列支的业务招待费应与当期的业务成交量相吻合。
篇8
【关键词】分立;税收筹划;所得税;增值税
一、企业分立的税收考虑概述
根据法律规定,企业分立指的是将一个企业分立成两个或两个以上新企业的法律行为。分立有不同类型,可以是从原企业的母体上分离出一部分组成新企业,也可以是新建两家或两家以上新企业等等。企业发生分立行为不一定是向社会公众传递不好的信号,如果我们只是把企业分立看成原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正常的变更行为,那么企业分立中可探讨的内容就变得及其丰富。我们这里重点关注企业分立过程中对税收的考虑。按税法规定,分立后的企业应该按照各自适用的税收规定进行纳税。由此,企业分立行为会使分立后的企业所承受的税负有别于原企业。因此,我们认为企业分立的过程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就为税收考虑创造了空间和条件。而所得税和流转税的考虑是我国企业分立过程中税收考虑的主要体现。
先说所得税。目前我国在现行税率统一的情况下,对于居民企业而言,一般采用2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而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因此企业所得税考虑的主要思路是原来适用较高税率的企业分解成两个或者更多新企业,使得单个新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大大减少,于是综合之后的所适用税率也就相对较低,结果是期望分立后企业的总体税负低于分立前的企业。如果分立前企业本身享受了较低税率,则基于税收考虑的分立就显得意义不大,甚至会带来税收以外的风险。再者我们以增值税为例谈流转税。《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纳税人兼营免税、减税项目的,应当单独核算免税、减税项目的销售额,未单独核算销售额的不得免税、减税。根据这一思路,将特定的产品(主要是指享受税收优惠的产品)的生产分立出来,归于单独的生产企业,可以避免因模糊核算而从高适用税率,这样就有可能使企业的总体税负减少。
二、企业分立的所得税考虑
企业分立中对所得税的考虑一般可以通过税率的考虑和税收优惠条件的考虑进行。
1、所得税税率的考虑
企业所得税采用比例税率,目前我国企业适用25%的税率,而对设于西部地区的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则适用15%的税率,小型微利企业适用20%的税率。能否使分立后的企业较原企业税负变轻,是否存在所得税筹划机会则取决于各方适用税率不同的条件。如果分立各方的适用税率不同,则有必要也有空间进行纳税筹划。例如,某企业准备扩大经营规模,其适用2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那么基于税收可以尝试做如下考虑:在低税率地区(如西部地区)设立另外一个企业,并在高税率地区和低税率地区均设有营业场所。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将企业的部分业务转移到低税率地企业,并可以通过转让定价将高税率地区的利润转移到低税率地区的企业里。
2、分离特定部门以享受税收优惠
这种纳税筹划方式主要适用于有混合销售的部门。当一个企业存在大量混合销售时,虽然有些企业采用分开合同的方式或者分开记账的方式试图消除混合销售所带来的税负增加的问题,但效果都不能完全尽如人意。在这种情况下,当特定部门分离后可以获得税收优惠政策时,则可以考虑进行企业分立。有的企业属于高新技术企业,本来应当享受15%低所得税税率的优惠,但由于其设在企业集团内部,税务部门无法单独认定从而不能获得相应税法上给予的优惠。如果将其从企业集团内部独立出去,单独注册,则可以利用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例如软件行业,我国在企业所得税上对软件行业单独设定了很多优惠政策。在分立后便于确认企业性质的情况下,企业的分立有利于获得税收上的效益。而这种基于税收考虑的分立必须以国家的税收政策为依据。
三、企业分立的增值税考虑
企业分立过程中增值税的考虑因素主要包括进项税额的考虑、免税项目的考虑和混合销售行为的考虑。
(一)进项税额抵扣的考虑
我国现行增值税税制规定:纳税人直接购进的免税农产品按购进价的13%计算进项税额;纳税人外购和销售货物所支付的运输费用,根据运费结算单据所列的运费金额,按照7%的扣除率计算的进项税额准予扣除。如果上述所涉及的产品服务均由企业内部提供,则不能直接符合增值税的抵扣条件,那么企业就要设法创造条件争取进项税额抵扣。
1、企业或集团内部存在农产品的生产部门,将其分立出去提高可抵扣的进项税额。具体来说,某些企业是以农产品为生产原料的企业,如果企业实行纵向一体化战略,一个企业完成从生产原料到加工出售的全部流程。而根据税法规定,企业使用自产的农产品原料的进项税额是不能抵扣的,可抵扣的进项税很小就使得企业整体增值税税负较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如果可以将以农产品为生产原料的部门分立出去,单独成立一家企业,那么原生产企业就可按农产品购买价格的13%计算出进项税额进行抵扣,而分立出来的企业也不必缴纳增值税。结果是,增值税总体税负得以减轻。
此外,在遵循增加可抵扣进项税这一思路时还要考虑以下两个因素:(1)新增加的可抵扣进项税额的数量,即根据农产品买价13%的扣除率计算的进项税额。这一数额越大,当然应纳增值税额就越小。我们从公式中就可以发现其实可抵扣进项税额的大小取决于分立出去的企业与原企业之间的交易价格,交易价格越高则可抵扣的进项税额就越多,反之则越少。(2)注意转移价格的制定。企业之间的交易如果不符合公平交易原则,税务主管机关有权对交易价格进行调整。因此不能一味的为了多获取可抵进项税额而过高的抬高交易价格,这是有风险的。
2、如果企业内部有运输部门,则将其独立出去也可以提高可抵扣的进项税额。我国增值税有关法规规定,一般纳税人外购货物所支付的运输费用,以及一般纳税人销售货物所支付的运输费用,根据运费结算单据所列运费金额,按7%的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准予扣除,但随同运费支付的装卸费、保险费等其他杂费不得计算扣除进项税额。而如果运输劳务是由企业内部提供的,则不满足进项税额抵扣条件。但同时我们也要了解的是,独立出去的运输部门也要根据运费缴纳相应的营业税。值得注意的是,结合目前我国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工作的逐渐铺开,在独立运输部门的过程中需要重新考虑税收因素。
(二)免税项目的考虑
在增值税税法中,某些特定产品是免税或适用较低税率的。以免税产品为例,其销售不缴纳销项税,则其进项税也就不能抵扣。因此在考虑将这些特定免税产品的生产部门分立为独立企业时,能否带来税收效益是不一定的,取决于免税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与增值税进项税额比例两者之间孰大孰小。
例如,某农业生产者(单位)主要从事养殖业,生产销售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又生产销售其它需要交纳增值税的产品。2010年该企业农产品的销售收入为200万元,全部产品销售收入为800万元。全年购进货物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为80万元。
方案一:企业合并经营时,应纳增值税额=600*17%-[80-200÷800*80]=42万元
方案二:另设立一家企业专门从事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如果生产农产品发生的进项税额为10万元,则原企业可抵扣的进项税额为70万元。
企业分立经营时,应纳增值税额=600*17%-70=32万元
这时分立经营较合并经营节约增值税=42-32=10万元
方案三:另设立一家企业专门从事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如果生产农产品发生的进项税额为30万元,则原企业可抵扣的进项税额为50万元。
企业分立经营时,应纳增值税额=600*17%-50=52万元
这时分立经营较合并经营多缴增值税=52-42=10万元
从上例三种方案中不难发现,当免税产品的销售收入占全部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大于免税产品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占全部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比例时,分立后不能抵扣的进项税额相对来说减小了,因此分立经营比较有利。反之,合并经营比较有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免税产品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占全部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比例越小,分立经营越有利。
(三)混合销售行为的考虑
对有混合销售行为的企业而言,可能其中部分业务应纳增值税,部分业务应纳营业税,而我国税法对此并不分开征税。因此对于应征增值税的企业,可以将其混合销售行为中那部分征收营业税的业务独立出来设立企业法人,使该部分业务按其实质征收营业税,以此减轻企业整体税负。
例如,某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是一家集生产、销售、安装、维修为一体的空调制造公司。2010年产品销售收入为4000万元,安装维修收入为2000万元,购买生产用原材料费用3200万元,可抵扣的进项税额为600万元。
增值税销项税额=(4000+2000)×17%=1020万元
增值税进项税额=600万元
应纳增值税税额=1020-600=420万元
基于税收可以做如下考虑:将安装维修队单独组建为安装公司,缴纳营业税。
增值税销项税额=4000×17%=680万元
增值税进项税额=600万元
应纳增值税税额=680-600=80万元
安装公司收入应纳营业税=2000×3%=60万元
两公司应纳税总计=80+60=140万元
节省税金=420-140=280万元
可见,增值税的纳税考虑与企业分立间有着多处联系,当然企业分立中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转换成本,这也正是需要我们全面考虑之处。
四、企业分立的注意事项
(1)亏损的弥补。企业分立前尚未弥补的经营亏损,根据分立协议规定由分立后的各企业负担的数额,按税收法规规定的亏损弥补年限,在剩余期限内,由分立后的各企业逐年延续弥补。(2)分立不等于新办。与企业合并不等于新办一样,分立也不等于新办。(3)分立会降低某一税种的税负,但同时可能增加其他税种的税负。其主要表现在:①可能会增加部分增值税。被分立企业相互之间的商品或劳务的转移在分立前不用缴纳的部分增值税,分立后由于独立核算应该缴纳部分增值税。②可能会增加部分营业税。当被分立的企业各方在生产经营业务方面具有一定的联系时,则分立后这些业务应该缴纳营业税,而分立前是不用缴纳营业税的。③可能会增加部分所得税。由于分立后,被分立企业之间的亏损与盈利再也不能汇总纳税,盈亏相抵效应的消失可能会增加部分所得税。
企业分立的税收考虑是一种整体性的考虑。企业在作出分立决策时,应通盘考虑整体税负的变动情况,而不应该只参照某一种税的筹划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维萍.资产重组的税收政策[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7.
[2]庄粉荣.资产重组业务的税收筹划[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3]孙昊.企业合并分立税务筹划研究[J].财会通讯,2011(29):136-137.
[4]方莲姣.企业分立过程中的税收筹划[J].现代经济信息,2009(21).
[5]黄明.企业合并、分立和清算的纳税筹划[J].大众商务,2009(18).
[6]杨晓燕.浅谈企业合并分立纳税筹划方案设计技巧[J].经营管理者,2009(18).
[7]张敏.利用企业分立进行税收筹划[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11).
[8]石蕾.新《企业所得税法》下的税务筹划――以企业分立为例[J].会计师,2009(04).
[9]李文生.企业分立、重组、清算的纳税筹划[J].现代商业,2009(02).
篇9
1、财务会计是不同业务部门的中间桥梁,提高企业内部工作效率
在日常工作中,财务部门通常被定义为与资金收支相关的部门,而忽略了联系各业务部门中间桥梁的作用。由于各个部门或多或少都会产生现金流入和流出,这必然会与企业财务部门发生往来,通过与不同业务部门的之间的资金联系,可以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和交流,使部门间交流更为流畅;另外各业务部门资金支出往往需要财务部门进行考查。因此,通过资金关系财务部门可以有效地促进部门间的交流,提出符合部门发展相符的要求,从而确保各部门工作的积极性,推动企业内部工作效率的提高。
2、对企业税收和资金收支进行记录,促进企业持续经营
资金的收支是财务会计的基本性工作,通过对每笔发生的业务进行记录,了解现金流入的类型和资金支出的明细,为企业持续经营提供所需的资金。此外,企业在实现收入过程中,需要缴纳税款,通过资金流入和流出的明细可以对企业纳税类型进行分类,在确保足额缴税的同时,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税收支出;同时通过对资金支出的方向进行收益的计算,可以使经营管理人员了解企业将来的投资主要方向,减少盲目投资,降低投资风险,从而使企业资金收支平衡,各项资金收入和支出有清晰的记录,实现企业健康发展。
3、利于加强资金管理,为企业发展提供保障
财务会计涉及与资金相关的多个方面,在销售环节,钢铁企业销售款项及时入账是保障新一轮生产活动的关键因素。集团公司通过建立高效集中的财务公司,利用财务公司对企业资金进行管理,并通过比较完善的资金预算管理体系,可以及时了解企业资金支出和收入情况,定期对各单位企业资金进行归集,通过建立资金台账,定期检查资金的使用和结余情况,可以从整体加强对企业资金的管理,使资金流出的方向更具有合理性,更好的盘活资金从而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为企业效益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钢铁企业在销售环节中的财务会计问题
1、钢铁企业税收筹划工作不到位
不同的经济事项存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如对于存货可以采用加权平均法或先进先出的方法进行计价;对于折旧则可以采用工作量法或平均年限法进行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这些方法都是企业根据自身情况而选择会计方法,而不同的会计方法产生的税款不同,从而增强了企业税收筹划的灵活性。目前,国内钢铁企业市场前景不好,库存较多,虽然会降低企业纳税成本,但由于钢铁企业在销售过程中存在各类子公司,且是地方税务的监控大户,税款的减少必然会增加销售子公司与当地税务的矛盾,给当地销售公司带来纳税风险;同时,由于钢铁企业驻外销售子公司较多,其纳税环节多,纳税科目繁琐,不便于钢铁集团统一进行管理,增加了钢铁企业不必要的纳税成本。此外,在缴纳税款方面,税法规定企业存在兼营业务时,未单独核算,从高适用税率,兼营业务增加了钢铁企业的税收支出。
2、筹资手段不合理
钢铁企业从事销售活动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钢铁价格下跌和资金管理不善使钢铁企业资金尤为紧张。目前,银行借款一直是钢铁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而银行考虑到近期企业借款风险的加大,增加了贷款审批流程和审批条件,钢铁企业贷款极为困难。一方面钢铁企业因贷款负债不断增加,另一方面银行贷款利息上涨,钢铁企业财务费用成本增加,财务负担加大。而钢铁企业在其他融资途径上缺乏有效的方法,融资能力不强,难以填补企业大量的资金需求缺口,因此迫切寻找新的低成本融资方式是当前钢铁企业筹资的主要问题,如何更好的利用信用融资解决销售过程中短期资金周转的问题,拓宽融资渠道也是在新的销售形势下应该更好探索的问题。
3、资金管理重视度不高
钢铁企业作为我国特殊企业,其国有性质类居多,对资金的需求巨大,且资金使用效率不高。近期由于钢价低迷导致存货不断增加,严重占用了钢铁企业的资金;同时,钢铁企业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债务问题严重,难以有效协调库存与销售资金回笼的关系,从而使企业资金周转速度放缓。此外,在资金管理方式上,部分钢铁企业资金管理手段落后,对各下级单位资金监督及与资金有关的考核不健全,考核力度不强,而集团公司方面不能及时向银行提供企业资金信息,导致资金信息的不对称,一方面引起集团对资金控制难度大,另一方面银行向企业贷款时,鉴于风险而提高贷款利率,增加了钢铁企业的财务费用。在销售款项回收上,由于下级单位较多,而集团对资金控制力度不强,容易导致下级单位私吞资金,引起钢铁企业资金的流失。
三、财务会计在销售中发挥的作用的措施
1、做好税收筹划工作
钢铁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过程中,在销售环节上,钢铁企业应站在集团战略管理高度,从税收筹划角度降低企业成本,制定统一的纳税依据,钢铁企业应减少发票中介环节,由集团公司统一面对客户群,由集团向客户开具发票,一方面便于集团对企业发票开具情况的了解,加强发票管理,另一方面避免了乱开发票的问题,减少不必要的税收支出,为集团节省了资金成本,增加了钢铁企业的收益;另外应协助驻外分公司做好解决与地方税务纳税矛盾工作,并应做好与地方客户的沟通交流工作,建立统一的客户群,定期对客户进行回访,从而利于减少地方纳税,降低税务风险,便于集团直销工作的开展。在兼营问题上,钢铁企业应区分开增值税和营业税等不同的税种,如钢铁企业在销售产品过程中,涉及两种业务,一种是需缴纳17%的增值税,金额为100000元一种是需缴纳7%的交通运输服务税,为5000元,若钢铁企业不加以区分,则按17%统一纳税,则需缴纳税额为17850元,若区别缴纳共需缴纳税款17350元,可节省资金500元。此外,钢铁企业应加强发票管理,在购买原材料和其他的服务费用支出时,应要求对方开具规范的发票,便于进行税收抵扣,对收回的发票要及时审核发票的合理性。
2、发挥财务在企业产融结合中的作用
财务会计在钢铁企业中产融结合的作用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应减少资产负债率。减少钢铁资产负债率可以通过兼并重组和优化结构来实现,兼并重组并不符合钢铁企业现状,钢铁企业可以选择优化结构来实现,可以降低库存运营、调增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如房屋类固定资产由30年调增到43年,运输工具由7年调增到13年等,我公司地处西北,干燥的气候和环境对设备设施的侵害是可以较好的加以控制的,可以通过固定资产折旧的调整,增加了企业净利润和所有者权益。二是应拓宽融资渠道。企业财务部门作为钢铁企业融资的主要部门,要积极协调好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关系,在股权融资中要充分熟悉私募和公开募集的操作要求和注意事项,在债权融资方面一方面要借鉴其他企业在银行同业拆借市场中发行短期融资券的经验,另一方面要关注海外融资动态,由于海外金融市场资金量大,政策宽松,海外融资成本普遍低于国内利率,钢铁企业财务部门应了解欧洲债券市场利率变动情况,抓住海外融资机遇,努力扩大融资渠道,寻找连接海外融资有效途径。三是实现多元化产融结合。金融租赁满足了大部分企业资金的需求,财务部门可以通过加强与金融租赁公司合作,在资金短缺时针对企业现状可以将设备卖给金融租赁公司,之后租借金融租赁公司设备,不仅可以满足钢铁企业资金需求,而且不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使钢铁企业的融资方式更为灵活,降低了因筹资而产生的成本,利于钢铁企业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销售效益。
3、加强资金管理
钢铁企业资金管理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应确保企业资金正常流动,降低融资成本。钢铁企业应结合自身资信条件,加强与银行的业务往来,委托银行为本企业提供授信,即为企业办理贷款、应付票据等流动性产品,;在票据方面,为提供票据使用效率,加快票据周转,应要求出票银行为企业提供票据池服务,解决大票换小票、小票换大票等资金需求问题,从而缩短了资金占用时间,降低了融资成本。此外,在资金回笼方面,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钢铁企业应采取模糊的定价策略,和化整为零的销售策略,以更好的服务市场和客户,以维护大客户,并采取更优惠的货币政策和更灵活的批量政策,以占据销售的主动地位,财务部门要及时做好资金的入账、结算和管理工作,更好的服务于销售,及时回笼资金,使资金发挥最大的财务效用,从而增加钢铁企业的销售收益。二是创新资金管理方式,原有的资金管理方式已不适应钢铁企业资金管理需要,钢铁企业应在借鉴同行业资金管理成功案例基础上,结合企业发展阶段创新资金管理方式,在方法选择上应将重点放于下级单位资金控制上,尤其应加强销售款项的控制,同时要加强资金监督,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根据各单位资金上报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强化各单位的资金管理责任意识。驻外销售公司,由于资金的流通大,应对财务主管人员和资金管理人员实行定期轮岗制度,通过岗位轮换,便于及时发现财务监管中的问题,以便更好地、多渠道的控制财务日常活动,切实增强集团公司对资金的掌控能力。在筹资上,在资金管理力度增强基础上,应及时为银行提供贷款所需的资金信息,提高企业信息的透明度,并通过上门拜访等方式与银行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为企业低成本贷款打好基础。
四、结语
篇10
关键词:人寿保险公司;税务风险防范;应对措施
就目前情况来看,人寿保险公司正处于发展的巅峰状态,对整个社会民生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也正因如此,政府部门对保险公司进行了严格的监管和税务稽查。人寿保险公司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竞争,一旦被卷入税务风险的风波中,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状况。因此,规避公司税务风险,是保险公司日常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由于人寿保险公司不仅是规模较大的公司,也涉及到金融行业,因此面临着税务工商和银保监会的双重监督和检查。这也进一步说明了保险公司进行税务风险防范的重要性。本文将针对人寿保险公司基础业务的相关特性,对其潜在的税务风险展开论述,希望能为公司采取措施防范税务风险提供新思路。
1引起人寿保险公司税务风险的因素
公司潜在的税务风险来源于:首先,公司在开展经营活动时,参考的相关税法并不准确。国家出台了不少税收优惠政策,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司可能享受不到应得的减免,由此造成了公司经济成本的浪费,出现多缴纳税款的状况;其次,公司在纳税时违背了相关的税法,公司内部存在一些企图偷税漏税的违法行为,但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一经查出,企业不仅需要补齐应缴纳的税款,还将面临相应的处罚。这会降低公司的信誉度,使其形象和声誉受到不良影响。
1.1国家政策、市场等外部因素
(1)对国家相关税收政策的认识不充分。近年来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国家也出台了大量政策对经济的发展情况进行调控管理。涉及到税收改革和优惠的相关政策比较复杂,往往出现多行业之间紧密联系的状况,例如税率合并、简化等。税收政策处于变动改革之中,这要求公司财务人员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掌握新的税务知识和政策,并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做好纳税规划。一些公司就是因为在使用税收法时不准确,使得公司没有享受到应得的优惠,造成的经济损失事小,可面临的处罚却可能是难以承担的。(2)税务管理难度增大。目前阶段,税收政策的调整之一,就是一些业务资料不再由税务局进行备案,转变为公司自行整理储存。这无疑要求财务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能够对税收政策有透彻、深入的认识和解读,确保存档备查资料的完善,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风险。
1.2人寿保险行业具有特殊性
(1)业务收入来源较为特殊。与常规公司产品不同,保险公司的产品大多为长期寿险,属于应税类的比例较小,大部分为免税产品。这些产品在正式进行售卖前,要向税务部门以及银保监会备案。这一过程往往比较繁复,花费的时间也长,涉及到的手续和资料更是多种多样,是风险较高的环节。(2)公司人力资源流动性较强,大部分工作人员与公司是关系,没有签署正规的合同约定。人寿保险公司面临的行业竞争无疑是巨大的,公司的市场份额与业务员的能力直接挂钩。为了对保险营销业加以激励,公司常常采用旅游福利、食品器具奖励等方式。这部分支出是需要进行纳税的,因为保险营销员与公司并不存在劳务合同关系,花在其身上的开销要作为销售情况处理。此外,一些个税是由保险公司代扣代缴,这其中也存在诸多注意事项。
1.3公司内部存在不良因素
公司管理层的税收遵从意识和对待税务风险的态度。如公司管理层有较高的纳税意识,就会增加公司内部税务的管理要求,降低公司的税务风险,指引公司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1.4财务人员专业能力不足
人寿保险公司往往在全国各地开设了分机构,任用的会计等财务人员数量较大,但其专业能力是否达标却得不到保障。如果财务人员对当地的税收政策认识不全面,专业能力不足,相关操作违反了对应的税收规定和政策,就会给公司的税务结构埋下安全隐患,使得公司可能落入需要承担税收风险的境地。
2人寿保险公司防范税务风险应对措施
2.1对公司税务风险进行识别和预测
(1)建立内部专业的稽核中心。稽核中心主要是检查公司内部控制的运行情况,并配备专业的财务人员。稽核中心可以做到在熟悉公司内部运作和业务的实际情况下,高效的开展检查工作,能对公司内部存在的税务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和评估。(2)聘请专业的税务公司开展税务检查。专业的税务公司能带给企业国家政策正确的解读,并对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提出符合国家政策的税务方面的指导意见。(3)建立公司税务风险等级预警机制。将风险进行等级划分,并制定相应风险等级的应对措施,从而有效管控税务风险。
2.2加强公司内部的管控
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能使公司业务流程顺畅,财务人员参与到公司重要业务流程中,做到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管控,从而融入到公司业务流程中。财务人员从符合税务政策、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等方面进行税收筹划,降低公司税务风险。
2.3利用税务标准化操作手册开展工作
对公司开展的每一项业务账务处理进行案例解析,详细制作各种情况下账务处理规则,比如视同销售、代交个人所得税等,制定出完整的税务标准化操作手册,从而解决机构多,财务人员专业程度差的情况。另外,标准化操作手册还能减少人员更换带来的风险。
- 上一篇:智慧教育概念
- 下一篇:生物医药行业投资报告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税收筹划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