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制度汇编范文

时间:2023-09-03 15:10: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管理制度汇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管理制度汇编

篇1

然而,企业仅具备完善规范的整套管理制度也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执行力跟不上,谈管理制度化也仅仅是一句空话而已。纵然某企业引进了一整套装帧精美的管理制度汇编,并且有专业人员不断对其进行优化、修订,但员工对其却不甚详解,最终将其束之高阁。这足以证明,建立制度和执行制度其实是一个事物完全不同的两个方面。制度的建立偏重理性,基于科学;而制度的执行则更偏重感性,基于人性。试举一例,A企业对员工请病假有明确的管理条例:员工生病请假,需出示医院开具的病假条或急诊证明书方可准予休假。某年轻的设计负责人因项目赶工期连续几天加班工作,突感身体不适。这时其主管领导马上安排专人送其回去休息,并嘱咐其好好休息;明天如果感觉不好就一定先去医院检查身体。这位主管领导深知,工期固然重要,但员工个人更是企业不可多得的财富。这名员工很感激领导的体恤,在休息了几小时之后,又重新出现在办公室,继续努力完成赶工期的任务。

再举一例,B企业有明确的作息时间规定,每天早9点到中午12点,下午1点到6点为上班时间,每天打卡,月底进行统计,并有管理条例控制奖罚。一名员工前一天晚上加班工作到夜里2点才离开办公室,第二天早晨迟到了1小时。作为其主管领导,对该员工的工作进展情况十分了解,便将此次迟到作为特例处理,不予处罚(以上所述企业对加班也都有明确规定,按劳动法予以发放加班工资,加班也并非常态,而是根据工期需要进行的阶段性加班)。

这两位主管领导在处理偶然事件时,并没有机械地照搬条例,而是在了解下属工作情况的基础上,在其权限内灵活执行了休假和考勤制度。这种人性化的制度执行,给予员工的是关爱,对员工付出的劳动给予的是尊重,同时也是代表企业给予员工的一种情感激励方式。

篇2

关键词: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物流管理 人才培养

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笔者有如下几点建议。

一、企业选择——校企合作第一步

校企合作要顺利进行,选择合作企业就成为关键所在。例如笔者学校选择的合作企业林森物流集团有限公司前身是南通汽车运输有限公司,历经了60年的变革和发展,已成为一个集公路运输、化学危险品运输、大件运输、仓储、物流配送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企业,先后荣获交通运输部道路货物运输一级企业(江苏省仅两家)、综合服务型AAAA级物流企业(江苏省第二家)、2004-2009年中国百强物流企业前50名、2008-2009年中国道路运输百强诚信企业以及江苏省质量奖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公司业务发展非常迅速,人才需求比较稳定,同时管理比较规范、培训制度比较完善,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空间也比较大。因此,学校在选择合作企业时应尽可能选择规模较大企业。

之后,笔者学校陆续和苏宁电器连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顺丰速运(集团)有限公司、江苏中和贸易有限公司开展了校企合作。与这些企业合作,出现问题后沟通的效率较高,学生的满意度也比较高。在笔者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几年中,也淘汰了一些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主要原因是这些企业管理制度不规范,把实习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在出现问题后沟通的过程中,总是出现“踢皮球”现象。所以,笔者学校在选择企业的过程中不断优中选优,确保了校企合作的顺利推进。

二、完善管理制度——管理和监控的依据

为了保证工学结合达到预期的目的,学校在工学结合前制定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协议书》《物流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实施方案》《学生校外顶岗实习安全承诺书》《顶岗实习学生成绩实施意见》等制度,但规定都比较简单。在校企合作中,我们发现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缺乏处理的依据。比如学生到了岗后发现和自己想象中不一样,要求调岗,甚至调企业;到岗后,某些学生由于身体原因不能胜任工作;某些学生家长不支持校企合作;学生擅自离岗,顶撞领导;甚至还出现过因学生谈恋爱导致的相关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在校企合作中陆续出现的,在处理的过程中,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尽量与企业沟通,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但这也给教师顶岗实习阶段的管理增大了工作量,牵涉了更多精力,使得教师没有更多精力去指导顶岗实习这个更重要的任务,更像一名“救火员”。

后来,笔者学校在原来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制定了《顶岗实习制度汇编》,内容具体到组织管理、实习安排、实习纪律、过程监控、成绩考核等各方面。这一制度还会结合今后校企合作中出现的新问题继续完善。只有有了科学、健全的管理制度,才能保证顶岗实习的

质量。

三、过程监控——管理和监控的重点

学生顶岗实习期较长,如目前笔者学校的顶岗实习期就长达6个月。建立学生顶岗实习全过程的管理与监控体系,是确保顶岗实习质量的关键。该监控体系应该是多主体、多元化、全方位的,对过程监控应该做到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以前,大部分校内指导教师通过e-mail的方式与学生交流沟通。其实更多的时候学生希望教师能到企业一线进行指导,能接受企业与学院的双重管理。企业和学校应分别指派实习指导教师,共同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如果企业没有为学生指派指导老师,学生就会觉得自己不受重视,没有人带领自己工作,产生更多的焦虑。相反,如果两边的指导老师时时关心他们,他们就有很强的归属感,更能发挥自己的才能。顶岗实习老师要填写《顶岗实习校内指导教师指导台账记录》及《顶岗实习巡查记录表》。这样,一方面督促指导老师要多下企业指导,另一方面也成为考核顶岗指导教师的重要依据。

四、考核管理——提高实习质量的保障

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是提高顶岗实习质量的重要保障。该考核评价体系的主体包括学校、企业、学生各方,考核对象包括实习学生和指导老师,考核标准包括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以前,顶岗实习结束后只有一张考核表,由学生在顶岗实习结束后带回。事实证明,这种考核方式并没有起到提高学生顶岗实习质量的作用。

因此,结合学生的反馈及与企业交流中了解到的情况,笔者学校重新制定了考核方案。学生顶岗实习成绩由企业实习指导老师考核成绩和学校实习指导老师考核成绩共同组成,总分为100分,企业指导老师考核占50%,学校实习指导老师考核占50%。企业主要从态度、出勤、职业能力、团队等几个方面进行考核,实习教师则主要从实习态度、综合素质、实习质量、实习日记、实习小结、实结等几个方面进行考核。考核制度中也规定了对诸如没有完成顶岗实习、违反实习纪律、无故旷工天数达5%以上等一些情况的处理。这个完整、科学的考核制度的制定会进一步提高顶岗实习的质量。

五、心理监控——顶岗实习的有力支撑

实习前,学生普通存在着兴奋、好奇、紧张、担心等负责情绪;实习中,学生容易遇到畏难、攀比实习补贴以及对角色转换、企业严格考勤管理不适应等问题;实习后,学生容易产生彷徨、逃避、不知所措等心理。应建立健全有效的心理监控体系,针对学生存在的各种不良心理状态进行有效预防、调控和疏导,帮助学生渡过心理难关,为学生顶岗实习达到预期目标提供有力支持。目前,笔者学校将专职辅导员团队纳入到顶岗实习团队中,给实习同学们以专业心理辅导,及时跟踪学生心态的变化,给予专业建议,这为顶岗实习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有力支撑。

六、后续跟踪——顶岗实习的延续管理

以前,顶岗实习一结束,教师就觉得完事大吉,至于学生是继续留在顶岗实习单位还是离开顶岗实习单位与学校、老师无关了,是学生和企业的事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一方面,企业希望与学校双方共同努力,将优秀的学生留下;另一方面,学生也希望得到老师的指导,听听老师的建议。老师要根据前期管理过程中了解到的情况,结合学生的特点、爱好以及对企业发展的一定了解,给出中肯的建议。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一项研究,通过对学生留在顶岗实习单位和离开顶岗实习单位后的发展前景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两项选择的利弊,得出具有说服力的结论,力求为学生理性选择就业企业,为合作企业留住人才和学生得到更快发展提供帮助。

篇3

许多印刷企业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有了管理就有了人才,有了管理就有了市场,有了管理就有了发展。大多数印企,特别是民营印企始于家族创业,管理靠感情、工作凭自觉,公司做大后,各种问题可能就出来了。创业时大家同心协力,可以共苦,但不一定能同甘。兄弟各持己见,最终不得不无奈分家。造成这种局面,问题大多出在制度建设上,没有制度,或制度形同虚设,执行力度不够。

企业管理最终体现在规章制度建设上,最终结果表现在制度执行上。管理企业靠制度,制度落实靠执行力。只有这两个方面都做到了,企业的发展才有保证。

建立健全内部管控制度

企业要生存,制度应建立;企业要发展,制度应更新。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以及思想活跃、敢于尝试的“80后”、“90后”新生力量,造就了新形势下的现代印刷企业管理与传统印刷企业管理不同的特点。与时俱进,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现代印刷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如果说管理是树木,制度就是滋养万物的土壤。只有肥沃的土壤,才能培育出茂盛的植物;只有健全、完善、合理的制度,才能使企业实现规范、有效的管理。制度是实现管理目的的手段,是推进管理流程的基本工具,是规范、有效管理的前提。制度的制定与实施,是一只潜伏于整个企业组织运行体系中隐形的手,左右着这个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决定着其实力的强弱。没有科学合理、顺应潮流的制度,或者没有坚持按制度办事,就会在管人、管钱、管物、管事等方面出现无章可循、有章不循的现象,或者是发生合情不合理、合规不合法的问题。任何一个企业要做强、做大,必须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一套符合实际、合法合规的制度,订立科学严密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做到各项经济行为有章可循,明确各方关系人的权利和责任,使每个科室、车间员工的行为都处在企业管理层的监督和控制之中,避免出现控制的真空地带或控制盲点。“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依靠制度来防范各种违规、违纪行为,使企业管理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已成为各企业共识。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的目标。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制度的价值在于执行,再好的制度如果不去执行,也会形同虚设,沦为一纸空文。因此要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只有一视同仁,以严格执行制度为核心,才能推动企业的良性发展。

坚持责任和权利相对等的制度理念

总书记曾说,“全党同志都要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观念,认真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胡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企业描绘了一幅制度建设的清晰“路线图”。好的制度,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也会使好人无法做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坚持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是从源头上管控企业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

一个制度光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还不行,还必须要有相应的考核和约束机制,一个经不起考核的制度,一个没有约束的制度,最终是不能成为制度的。而能考核和能约束的基本条件是企业管理者与被管理人既要有责任,也要有权利。

制度建设的体系化和科学化是责任与权利对等的表现。所谓体系化就是指各种制度之间要有有机的联系,各种制度不是简单的堆积,不是搞汇编,而是要有内在的体系要求,要有根本的、管制度的制度,有实施细则,有行为规范,有落实要求,这主要表现的是责任,各级的责任。所谓科学化是指制度本身要逻辑清晰,结构合理,权责明确、对等,既有要求,也有权利,不同的责任给不同的权利,不同的权利提不同的要求。责任与权利相对等的制度才是一个合理的制度,也是一个容易让人接受、容易得到执行的制度。制度建设如果权利和责任不对等,就容易出现在制订制度时是“高标准”——把制度的内容人为地拔高,超出了制度作为工作规范的范围,而在执行的时候又变成了“低要求”——对道德式的、教条式的制度,缺乏执行的基础,最终流于形式,难以执行,更谈不上考核。比如,过去我们的企业常提倡职工要发扬主人翁精神、要“爱厂如家”,这作为一种精神要求是可以的,但是作为一种制度要求,显然是难以落实的。

制度的执行实际上是责任与权利的相互利益补偿机制。对于严于执行制度的员工,要给予认可和表扬;对于执行制度好、有业绩的员工,应该给予晋升;对于不执行制度的人,要给予惩戒。好的给予奖励,差的给予惩戒,这就是补偿,企业就是在这种不断进行补偿的过程中得到完善和进步。补偿机制能否得到有效运用,关键是要侧重于看行为,而不是看结果,对于执行制度而言,好结果也不能成为违反制度的挡箭牌。制度执行得不好,在很大程度上与管理层有关,有不少制度首先就是从管理层开始破坏的,特别是领导带头破坏的。当然,有时候制度执行不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制度本身有问题,有的是制度的要求太高,成为了道德层面的内容,一般人达不到;有的是制度太模糊,操作性不强;还有的是制度太超前,超出了企业大多数员工所能理解和接受的范围,成为空中楼阁。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可操作制度,始终坚持责任和权利相对等的制度理念,就能够在激烈竞争中给企业带来无限生机。

用制度提升工作效率和效益

当前印刷行业普遍面临着成本居高不下、骨干力量青黄不接、招工难的局面,严重影响了企业发展。如何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关键是建立一套公平、合理、有效的管理考核制度。通过考核,全面评价员工的各项工作表现,使员工明白自己的工作表现与取得报酬的多少、福利待遇的高低,以及通过努力获得向上改善工作岗位的关系。一是坚持从多劳多得到优劳优得原则。速度提高效率,质量决定效益,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合格产品越多、效率和效益也就越高。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传统的平均主义薪酬制度已经不再适应,有时甚至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阻碍。奖优罚劣、论功行赏已经成了现代企业薪酬制度的主流。因此,我们不但提倡多劳多得,更鼓励那些优劳优得的员工,加大对优秀员工的奖赏力度,使优秀员工与普通员工薪酬有明显的差距。绩效考核是企业对员工工作质量评估的一种理想有效的方式,是按劳取酬、按优计酬的主要依据。制定的绩效考核标准要合情合理、符合实际,对员工的考核要体现公正、公平。考核要与员工薪金、提升和培训机会挂钩,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激励作用。通过绩效考评,让员工感受到在这里“同劳不同酬、干好干坏不一样”,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下属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潜能。使巧劲、动脑筋、降低成本干活的员工越来越多,同时给企业带来的效率和效益也越高,企业的竞争力愈强。二是坚持多样化的奖励激发员工热情。有人说当下员工只认钱,别的都是假的,其实不然,人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质奖励、精神鼓励、身心需求、名利荣誉等等都是企业文化的一种感召力。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最重要的是采取多种制度使员工发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乐趣和价值,能从工作的完成中享受到一种满足感,这样员工个人价值和欲望达到了,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努力工作,为企业不断创造出效益,整个企业的目标也就达到了,事业与人性两个方面得到了统一,进而增强整个企业的凝聚力。三是坚持良性竞争提高效益。有竞争才有压力,有压力才会有动力,有动力才会有活力。企业引进竞争机制,培养员工的竞争意识,能有效地激励员工追求进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而企业上下也将生机勃勃。这是管理者做好管理工作的艺术,也是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良性竞争对一个部门是有利的,他能促进员工之间形成你追我赶的工作气氛,大家都在积极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如何掌握新技能、如何取得更大的成绩。这样一来,整个部门的工作效率就会极大地提高,部门内的人际交往也会更加顺畅,企业更加和谐。事实上,素质较高的员工看到别人的进步和长处时,会鞭策自己,努力工作,刻苦学习,赶超对方。把羡慕渴求的心理转化为学习、工作的动力,通过竞争来缩短彼此间能力的差距。反之,个别人会由羡慕转为嫉妒,甚至是嫉恨。这时就要积极引导员工端正态度、提高认识,开展良性竞争,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防止恶性竞争的出现。通过健康合理的竞争,使企业内部车间与车间、部门与部门、员工与员工间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厂风,进而激发大家的工作热情,推动企业不断取得新成绩。

篇4

【关键词】煤矿;内部控制;现状;问题;对策

1.引言

煤矿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改革方面虽然取得了不菲的成就,但仍然暴露了众多的问题与不足,随着煤炭企业的兼并重组,及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煤炭需求下降,此时,煤矿企业通过建立完善有效的内部制衡机制,加强企业运作过程的控制,降低成本,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

2.长城煤矿简介

额托克前旗长城煤矿有限责任公司隶属新汶矿业内蒙古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旗下,其按照120万吨生产能力建成并与2007年10月份投产,经过试生产,煤矿每年实际生产能力达200万吨,井田面积6000平方米,资源储量1.17亿吨。长城煤矿财务科一直努力通过加强内部控制来提高公司效益,并于2009年编制了《长城煤矿内部控制制度汇编》。

3.长城煤矿内部控制制度现状简述

本文重点选取对煤矿企业有重要作用的货币资金、存货及成本费用内部控制制度,其它非重点不在此论述。

3.1 货币资金领域

长城煤矿对货币资金实行内部牵制、日清月结、定期盘点以及资金使用的审批制度。财务负责人每月不少于两次实行现场盘库检查,并有具体记录。实行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度。每天结账后对货币资金实行定期清查。实行资金管理责任制,对于工程设备资金由矿长签批、材料采购资金、其他资金,由经营矿长按计划统筹安排,做到以收定支,量入为出。

3.2 存货领域

存货的内部控制主要从存货的取得、发出、库存管理以及存货的盘点计价方面实施控制。

除部分非生产用材料外,其他所有的材料物资一律由供应公司采购,不准私自外购。不得出现无单购货的行为。各单位领用材料必须要有计划,并出具一式四联的长城煤矿材料领料单,由经营部签批后方可到超市办理手续。库存材料由经营部建立台账,做到账卡物相符,并且月底由财务部进行稽核。煤炭库存情况,一天一统计,月底进行详细的盘点,做到以销定产。同时,每月10日、20日,月末最后一天为盘点日。材料购进按历史成本法计价,外购材料按计划成本法计价的,月底结转材料成本差异。库存产成品按累计加权平均法结转。

3.3 成本费用领域

长城煤矿实行综合成本预算。并作为考核单位成本费用预算的切入点,与各单位的经济利益挂钩,真正体现预算在成本控制中的作用。主要包括材料成本预算、工资成本预算和电力成本预算。

费用的控制方面,材料由经营部门负责制定全矿的材料成本控制方法,并具体落实到区队班组。年初制定限额,年末不得突破。工资部门负责指定煤矿的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办法,在不突破全年预算水平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考核措施。机电经营部负责煤矿的用电管理办法,并在全年预算数额内进行控制,不得超出限额。

4.长城煤矿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主要停留在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层面上

长城煤矿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在贯彻执行公司政策及控制成本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由企业在组织机构控制、预算、授权批准、风险承担等重要环节上,并没有形成投资与管理的真正分离,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内部控制机制也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为了节约成本,煤矿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也没有后续的反馈考核,很容易造成财产管理没干好,人员和公司管理也落后的局面,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背离了设立的初衷。

4.2 具体的内部控制措施缺乏创新和灵活性

在存货的控制以及成本费用的内部控制上缺乏事前控制,更多的是事中和事后控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能防患于未然,最先进的内部控制制度应该侧重的是事前控制,而不是以事后的惩罚和奖励为主。

4.3 缺乏正确的企业内部控制认识

管理层缺乏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管理层对控制活动认识经常是有偏差的,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各项规范及职责分工不够清楚。部分管理层甚至认为企业管理制度中的各项权力过于分散,不利于企业的经营效率的提高,要取消管内部控制制度,回归以前的矿厂经理制。同时,公司职员对内控制度作用认识不到位,老员工的排斥的心态以及部分员工的侥幸心理最终使得内部控制各种措施缺乏群众基础,很难在实践中逐一落实。

4.4 内部经营环境不合理

煤矿权力机构定位不合理。一方面,企业采取董事会,党委会以及高级管理层作为主要管理人员的组织模式,但三者之间关系定位混乱,权责分配很不明确。另一方面,公司高层权力重叠和集中现象普遍。矿长权力过大,使得煤矿自身的监督系统被严重弱化,使企业失去了有效的制衡,造成主观“人治”现象严重。由于奖惩机制不健全,部分管理层对企业的管理不是建立在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的基础上,而是以谋求私利为主观动机。

5.对长城煤矿内控制度的几点建议

5.1 实行全面预算控制

长城煤矿当前实行的是综合成本预算。长城煤矿应该在综合成本预算基础上生成全面预算,全面预算一旦制定以后,就需要对主要的指标加以分解,这样下级部门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明确任务。接下来就是预算的执行。只是制定出完善的全面预算是没用的,预算的执行涉及到企业内部有关财务管理的任何一个细节,所有的资金流进、流出都是需要根据公司的年度预算来进行。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为了能够及时掌握财务动态,需要分阶段的对已经发生的预算执行进行比较分析,并监督资金流动过程。

5.2 加强内部审计

一个完善的内部审计往往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建立审计部,并保持审计的独立性。不能让审计部门隶属于企业内的任何一个部门,这样才能保证审计部门的工作的公正性,从而达到预期审计效果。第二,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长城煤矿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出发点还是事后监督。而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对企业审计来说也是很重要的。第三,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在工作的过程中,不仅能熟练操作,完成各项工作,还能不为利益所动,公正不阿,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性。

5.3 建立适合本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

企业要保持持久的竞争力,必须细分业务成本,保证成本的合理真实性,不合理的成本核算方法会造成大量煤炭成本外部化,导致不能反映煤炭的真实成本,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来采取措施:首先,弥补漏项、增加缺失成本,以资源成本为例,应包括资源补偿费、土地征用费、资源税等与煤炭资源有关的费用。其次,应该在综合成本项目中增加环保成本。该项主要核算开采。加工和运输过程中对环境破坏的补偿成本。最后,增加退出成本,退出成本主要指转产基金。安置职工支出、接触劳动合同补偿费等各项。

5.4 规范法人治理结构,注重内部控制建设

通过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改善公司内部控制环境,将企业最高管理者行使权力纳入企业内部控制的范围。首先,要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三者各司其职,相互制约。其次,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重点监督经理层的权力行使。经理层一旦越权决策煤矿企业重大管理事项,监事会应及时制止,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再次,保证中小股东在股东大会上的各项权利,特别是对控股股东的监督权利。

6.结论

长城煤矿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决定了公司要实现完善的内控体系还需要一个阶段的努力,企业只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出内控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探索完善措施,一定可以实现计划目标。

参考文献

[1]李会战.浅议煤矿企业内部控制[J].财务会计,2010(7)

篇5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教师教育 企业实践 对策措施

近年来,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和中等职业学校努力推进教师赴企业实践,做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和资格认定工作,“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逐年提高,但具有企业一线工作经历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依然稀缺。本文试就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的结构现状、教师赴企业实践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推进教师企业实践政策落地、提升“双师型”教师质量的对策措施。

一、县域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质量不优、水平不高

通过多年努力,各地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均已达到了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标准》规定的“双师型”教师比例不低于专任教师60%的指标。然而,笔者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县域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比例偏低(不足50%),并且“含金量”不高。

目前,县域中职学校“双师型”专任教师的来源,90%以上是具有中职学校教师资格(或高中教师资格)的文化课或专业课教师,通过参加技能等级鉴定或脱产技能培训而成为具有“双证”的“双师型”教师的。

其“含金量”不高,表现在“两高”“两低”“两零”。“两高”是:参加市级以上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组织的脱产专业技能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的教师占比偏高;持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中级工以上技能等级证书的教师占比偏高(其中一些中职学校邀请职业技能鉴定站到校来鉴定,考试考核的难度打了折扣)。“两低”是:获得市级以上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组织的教师专业实践技能比赛的获奖教师占比很低;有两年以上在企业生产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的教师占比很低。“两零”是:取得国家承认的与本专业相关的非教师系列职称资格证书(含相当的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为零;参加市级以上较大工程项目设计或技术改造项目攻关者为零。

中职学校教师尽管取得了相应的合格证书,具备了目前文件规定的“双师”认定标准,但从学校到学校、从书本到书本,缺乏企业生产一线实际操作的经历经验,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及时运用上,对企业经营管理新变化、新要求的把握程度上,明显逊色于长期在企业生产管理、工程项目设计或技术改造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尽管理论知识较为丰富,但操作技能、实践教学能力较弱,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

笔者认为,“双师型”教师是具备实践技能和教学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既是传授专业理论知识、立德树人的“先生”和“顾问”,又是亲自示范操作、指导技能训练的“师傅”和“教练”;不仅具有“双证书”,更具有“双能力”。其根本点在于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备较强的业务处理能力和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其落脚点在于教师能较好地运用本专业的理论和经验完成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任务,不断改进职业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切实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任何技能技巧的获得,必须在实践中反复训练才能达成。中职学校主要为企业生产服务一线培养技能操作型人才。企业生产服务一线具有校内实训室、脱产培训所不具备的真实的外部环境、完整的运行过程,因此教师企业实践是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最有效方法,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有力保证。反过来,教师自己如果不会实际操作,没有去企业生产车间和真实的经济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办理具体业务,那么其对实践教学的“指导”可能只是隔靴搔痒,学生能掌握多少技能、效果如何,可想而知。因此,必须尽快采取得力有效的措施,组织、引导教师赴企业实践,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质量。

二、县域中职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约因素分析

目前,县域中职学校普遍存在教师企业实践“下不去”的问题,其制约因素是多方面的。

1.政策宣传不够深入广泛

教师赴企业实践涉及学校、企业和政府部门,由于政策宣传不够,政府相关部门对教师企业实践与“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认识模糊,重视不够,对该部门应承担的职责任务不清晰;企业对接受教师企业实践、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社会责任及政府优惠政策等知晓度很低;一些学校和教师对通过企业实践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

2.政府部门统筹落实乏力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都提出“要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并且对中职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重要性、内容、形式与组织管理等做出了明确规定,体现出国家对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高度重视。

但是,地方政府缺少教师企业实践方面细化的落实措施和激励机制,教育主管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对教师企业实践的计划和实施没有统筹安排、组织调度和监督管理,中央和省级的政策要求到了基层难以“落地”。

3.校企合作机制尚未真正建立

大多数中职学校与行业企业联系不紧密,产教结合的模式、机制尚未形成,学校“苦于”没有企业愿意与之长期合作,难以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参与管理服务、生产实践或科技项目开发。一些中职学校的校企合作停留在良好意愿、口头商谈或难以落实的协议文本上,学校对行业的技术标准、管理规范了解不透,企业对校企合作、教师企业实践、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要求领会不深。

因此职业教育虽然一直在探索完善紧密型的产学研训合作机制,但是,相对成熟、认可度较高的机制和制度并没有建立起来。

4.企业接纳教师企业实践热情不高

原因在于:政府相关部门和学校缺少教师企业实践的配套制度安排和具体组织措施,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的目标与学校增进教师实践经验和技能的目标没有直接关系,中职学校限于自身办学层次水平,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太多的技术和智力支持,一些顶岗教师不具备独立完成岗位工作的综合能力,影响了企业原有的工作秩序和进度。

企业可能只有付出,得不到相应回报,还要考虑生产安全因素等额外成本,因而积极性不高,不愿意接纳教师到企业实践。

5.教师企业实践的政策激励力度不够

由于缺少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具体组织安排,一些教师只得通过熟人朋友的搭桥,自发地到民营企业参观走访、考察观摩和顶岗实践。企业即使接纳了,也由于担心技术经济信息(商业秘密)外泄,实践的时间和内容受到限制,关键技术、关键岗位、生产流程以及营销策划、财务信息等一般不愿让外部人员接触,因而教师难以见识学习到完整真实的企业管理和技术资讯。

同时,由于尚未建立经费分担机制和完善的教师评价制度,县域中职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期间的差旅费用等基本上由自己承担,实践期间的考勤、工作量、继续教育学时以及年度考核、绩效工资等很少有支撑保障机制。

三、推进教师企业实践政策落地,提升“双师型”教师质量

近年来,各地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的质量、结构和水平还难以适应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要求。

通过企业实践,教师可以了解产业发展趋势、生产组织方式、企业管理制度及企业文化,学习与所教专业相关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掌握主要岗位的操作技能和工艺流程,熟悉相关岗位(工种)的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了解企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开发出新的教学案例,增强教学改革、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紧迫感。因此,组织教师到企业实践是中职学校教师在职培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是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是保证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笔者认为,具体可以采取如下措施,提升“双型师”教师质量。

1.强化宣传引导,提高对职业教育及教师企业实践的认识

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广泛利用各类媒体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宣传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定期表彰有突出贡献的技能型人才,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教育主管部门和职业学校要组织人员对现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教师企业实践等方面的政策文件进行梳理、汇编,开展面向政府相关部门、行业、企业和教师的专题学习培训,把握政策,增强责任感。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后,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入到了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新阶段,要突出抓好《决定》和《规划》的学习宣传、贯彻落实。

2.创新组织领导,健全校企合作(教师实践)的管理机制

面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新形势,为促进教师到企业实践,笔者建议,在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框架下,建立健全三个制度机制。

(1)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教师企业实践涉及众多部门,需要政府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和办事机构,明确教育、人社、发改、财政、税务、经贸、农业、科技、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的职责,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权利与义务,制订实施办法、配套措施和整体规划,加强统筹调度的力度,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定期开展专项督导评估。

(2)建立健全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例会制度。争取省辖市行业协会、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县域设立分支机构,经常性地组织开展教育行政部门、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对话交流,积极提供咨询和建议,帮助和指导职业学校开展教学改革,引导主要行业和骨干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接受教师实践,推动深化校企合作。

(3)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教师实践)落实机制。搭建校企对接平台,政府部门、职业学校和行业、企业定期沟通协调,促进工作落实。作为职教工作部门联席会议的办事机构、执行机构的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教师企业实践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本地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情况,协同相关行业部门,遴选对口企业作为重点联系的教师实践基地,负责教师企业实践的组织实施、检查和督导评估。规模以上企业要有机构或人员负责落实职工教育培训、对接职业院校,设立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将企业支持职业教育的情况列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考核内容。中职学校要积极争取企业的支持,拓展校企合作的内容和形式,建立起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稳定渠道,制订教师企业实践的年度计划和实施方案,做好教师的组织选派、管理指导和考核评价工作。

3.整合优惠政策,实现校企合作(教师实践)互惠互赢

政府可以设立校企合作发展专项资金,推进校企合作(教师实践)基地基础能力建设,基地内学校、行业、企业共同设计项目方案,共同开发课程教材,共同开展培训活动,共同评估实施效果。加大校企合作(教师实践)税收优惠、税费返还、经济补偿、资金奖励、项目倾斜等政策及配套措施的执行力度,真正把校企合作(教师实践)落到实处。设立校企合作企业荣誉奖项,每年给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予以表彰和奖励。职业学校和合作企业要不断完善知识共享、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生产实训、交流任职、员工培训等制度,着力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职业学校要组织指导教师在梳理教学面临问题的基础上,制定个性化实践方案,带着问题、任务或项目去企业实践,提高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完善管理制度,提供教师企业实践的人事和财政保障

教育部门和职业学校要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登记考核制度,鼓励教师加入行业协会,到合作企业中兼职或脱产挂职锻炼,将教师企业实践纳入教师继续教育管理,考核结果计入继续教育学时,将教师企业实践的情况作为教学评价、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的重要指标。教师到企业实践期间,企业按照员工制度、工作标准、岗位要求对教师进行管理考核,企业定期反馈考勤考核结果。教师企业实践期间的工资福利待遇视同学校在职在岗职工对待,学校承担教师实践期间的工资,承担教师实践的全部培训费、差旅费等费用,并发放教师企业实践的生活补助。

篇6

关键词:生产管理 宏观管理 标准管理

我国政府近年来非常重视标准化工作,并多次在重要会议上做出重要指示。从胡总书记在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强重要标准制定的指导与协调”到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标准”,再到后来召开的全国质量工作会议上要求把“加快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作为今后一项长期的重点工作。事实表明,标准管理工作是“标准、专利、人才”三大战略的总称,是今后一个很长时期需要重点突出、加强的领域,并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完善起到辅助支撑的作用。标准管理工作的变革与发展已经进入企业管理的紧迫环节。

国家标准GB/T20000.1-2002规定,标准是指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优秩序,经一个公认机构批准或协商一致制定并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标准以科技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共同利益为目的。同样,WTO/TBT中规定,标准是被公认机构批准的非强制性的、以为了通用或反复使用的目的,为产品或其加工生产方法提供规则及指南的特性文件[1]。总之,标准是固有的,要把标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需要一系列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标准化。因此,标准化是标准本身及其社会化的活动。

某矿产企业拥有钼采矿、选矿、冶炼、化工和金属深加工上下游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条。“十一五”期间,某矿产企业生产管理工作以“增强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技术,保持领先优势,支撑企业发展”为指导,逐步把标准化管理作为调结构、转方式、上水平的重要手段,主动进行技术、产品转型升级,努力打造知名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科技进步成果丰硕。现有产品标准44个,企业检验标准26个,产品标准的覆盖率100%,其中12个产品不同程度采用国际先进标准(5个等效采标)。

1.某矿产企业标准管理现状

1.1标准的制定与修订

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标准管理工作,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标准水平和产品质量,某矿产企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企业标准化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制定管理办法[2]。

某矿产企业所涉及的标准是指产品质量标准、计量标准以及检测方法。标准是企业发展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搞好科学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据。

某矿产企业标准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贯彻执行国家标准化的法律、法规,实施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和实施企业标准,并对标准的实施进行检查。

某矿产企业制定或修订标准的范围如下:

(1)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由企业制定企业标准;

(2)在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基础上,细化、补充品种规格和技术要求,作为企业标准;

(3)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基础上,补充和提高某些技术要求,作为企业标准。

某矿产企业制定标准的原则如下:

(1)贯彻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2)保证安全、环保和卫生,充分考虑使用要求,保护消费者利益;

(3)有利于企业技术进步,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经营管理和增加社会经济效益;

(4)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5)有利于合理利用国家资源、能源,推广科学技术成果,有利于产品的通用互换,符合使用要求,技术进步,经济合理;

(6)有利于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对外贸易;

(7)企业范围内的标准之间应协调一致。

某矿产企业标准的起草、审定、批复等程序具体如下:

(1)企业根据技术进步,安全环保、用户要求等情况,编制下发企业标准制定或修订计划;

(2)各单位根据企业计划和要求,具体组织企业内部技术人员起草或修订标准;

(3)企业组织审定标准,并统一编号;

(4)企业批准后、备案;

(5)企业标准的编号按国家《企业标准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6)企业标准实施后,要适时复审,复审周期一般为三至五年,当有相应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实施后,应及时复查。标准的确认、更改、修改或废止,由企业,并按规定要求备案。

某矿产企业各单位在积极加强对产品标准工作的领导和管理的同时,主要单位还配备专职或兼职产品标准管理人员,并保持相对稳定。各单位产品标准管理人员按企业要求把本单位的标准管理工作做好,并积极完成好企业交办的其他有关标准的具体工作。

1.2标准的备案

某矿产企业的标准在后的三十日内,向国家、省份或当地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同时备案,经过备案的产品标准才能作为合同和生产经营的依据。

产品标准备案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申报标准备案的正式公函一份;

(2)产品标准正式文本两份;

(3)产品标准编制说明(包括编制依据,水平对比和必要的试验验证)一份;

(4)产品标准备案登记表两份;

(5)产品标准必须符合标准编写的规定,并与相关标准协调一致。

某矿产企业开展标准制定或修订工作以及承担国家或行业标准制定工作所发生的费用从企业列支。承担标准制定或修订的单位要根据企业年度标准工作计划,提出用款申请报企业审查,经企业批准后,财务部办理拨付事宜。标准制定或修订工作完成后,承担单位将费用发生情况报企业审查,经企业批准后,方可报销。

1.3标准的实施

某矿产企业的标准一经,各单位必须贯彻执行。企业在产品销售合同中采用推荐性标准或另有特殊规定,应视为强制性标准,各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各单位必须按标准组织生产和检验,经检验符合标准的产品,由质量检验部门签发合格证书。产品包装物和说明书应注明执行标准的名称、编号。各单位开发新产品时必须考虑标准化要求,在产品设计、鉴定和定型时,以及产品改造,技术引进中,必须进行标准化审查,不符合标准化要求的不得批准定型和批量生产。

标准管理人员必须正确行使职权,对违反企业产品标准规定的行为,有权制止,并向本单位主管部门或上级部门及时报告,对不符合标准规定的技术文件,有权不予签字。

各单位贯彻标准不力或违反标准造成不良后果,企业会追究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一般按造成经济损失的10%处罚责任单位,并视情节轻重,对主要责任人进行通报批评、解聘职务、解除劳动合同。并按造成损失的适当比例责令其承担赔偿责任。标准管理人员因失职造成不良后果,要视情节轻重,按通报批评、解除职务、调离工作岗位、解除劳动合同处里,并责令其承担1000元以上的赔偿责任。

2.某矿产企业标准管理体制的问题

2.1由企业标准管理部门引发的问题

企业标准的拟定、修订、实施等工作,由企业的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属于行政事务范畴,一般不利于标准的发展。首先,行政人员的素质有限。大多数行政部门人员不是专业技术人才,对某项技术的掌握是有限制的,而标准是专业性较强且更新时速之快的技术知识。这样就会造成行政人员受文化知识和技术支撑等的影响,对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反应较缓,间接地降低了对标准的修订、审查工作的效率。其次,企业的行政部门既当划桨者,又当掌舵者。标准的拟定、修订、实施等工作隶属市场行为,理应由终端承担,标准的监督工作属于社会行为,亦可由终端承担,而企业行政主体的职能应是制定者而不是执行者,所以要把产品标准的拟定、修订、实施等一系列工作交由产品下游操作。

标准化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的基础,企业实施标准化的程度直接关系到产品与服务的整体质量。标准化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对标准实施结果的监督,尤其是对强制性标准的监督。总体来说,我国标准化工作基本上是以强制性标准为主要形式开展的,标准管理也是以监管强制性标准为中心开展的。在我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中,明确规定“从事科研、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禁止生产、销售和进口”。由于强制性标准的特殊性及产品标识的规定要求,执法人员很容易通过产品标识来判断企业产品的不合格并对其作出处罚。由于大部分强制性标准的可操作性强,造成企业标准化管理部门无论是在管理方面还是在执法方面,均侧重于强制性标准的管理而忽略推荐性标准的管理。类似的还有,标准化工作人员一般只对强制性标准加强管理,而对推荐性标准的管理不太重视,从而形成了标准化管理工作的简单化[3]。在企业标准化管理部门,推荐性标准包括宣传以及监督推荐性标准工作都是很难展开的,企业的标准管理部门还存在一个“重处罚轻管理”普遍现象,不仅在执法部门还是管理部门都有经济指标,这都是为了提高部门的经济利益,强调对违法违纪的处罚力度,而对其管理却置之不问。因此,企业实际当中的标准管理工作体制是不合理的,也存在片面性,更不能有效地促进企业标准管理的全面发展。

2.2由企业标准法规体系引发的问题

由于企业暂时还没有出台专门的标准法规体系,因此产品标准成了唯一的国际市场衡量标准。发达国家甚至不承认企业的强制性产品标准具有标准法规的效力。企业的产品到了国外,经常受其他国家技术法规、先进标准的限制和制裁,产品被清退或被没收、罚款。虽然,企业强制性标准或推荐性标准在执行上具有这种标准法规的效力,但强制性标准或推荐性标准毕竟不等同于标准法规体系,因此国外发达国家的合作商根本不承认企业强制性标准或推荐性标准的法律性。标准法规体系的缺失,使得企业标准管理工作大打折扣。

产品的合格与否是根据产品标准判定的,加强产品标准的管理工作是促进本地产品质量提高的必要途径。由于每个省市标准化程度是不一致的,因而其标准管理体制也是有差别的。每个省市都有制定地方标准的权利,由于产品地理位置的差异性,生产技术的差异性,因此同一种产品可能其技术要求也不一致,其地方标准也不同。企业在本地的生产行为也许是合法有效的,但是一旦在外省投资建厂,其生产行为可能会触犯当地标准化法规。一是,每个省市的标准管理规定不一致;二是,每个省市的地方标准的技术要求也可能不一致。标准管理工作本地化,非同一性现象,极易引起企业在外地投资建厂的不理解,误认为是乱收费或乱作为。另外,由于各省市都有制定地方标准的权利,同一种产品在不同省市的地方标准的不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产品的进入,构成区域壁垒,也不利于企业的标准在全国范围内的整体性推进和产品的发展。

2.3由企业人才、资金方面引发的问题

人才是保障企业标准可行性的重要条件。由于企业标准的多样化,不同的产品标准也不一致,因此标准是技术专业化与标准化专业化的合成。受多方面的影响,如标准的更新速度加快、科技日新月异、大学标准化专业课程较少、人员流动等,在县级、地市级标准管理部门、中小型企业中懂标准化人才的匮乏。再加上企业标准管理部门的行政人员多数对企业产品的服务能力是有限的;而在基层的技术人员不了解标准的更新情况,以致新产品制造出来本身就存在设计缺陷;在开发新产品时忽视国家、行业强制性标准以及国际通行规则,以致产品受检时不合格或受国外技术壁垒,损失巨大。标准化人才是专业人才,企业标准化管理人员有限而且素质整体水平不高,对标准管理工作是严重阻碍的,不利于企业标准化建设的持续发展。

资金同样制约着企业标准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多年来,企业标准的制修订经费主要来源于企业财务部拨款,一直作为补助经费支出,没有形成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和预决算制度。据统计,我国制定一项国家标准得费用少则十万元,多则上百万元,而每年申请得标准项目都在 2500 项以上。受标准经费制度的限制,对处于当前困境中的企业而言,急需的产品标准得不到制、修订和标准化工作得不到展开,与地方标准组织联系相对减少,对企业管理、产品服务构成限制,阻碍企业经济发展的稳健步伐。

总之,某矿产企业标准管理体制的问题还是多方面的,解决目前严重的、紧缺的问题,比如提高标准管理体制的创新能力,带动标准化事业的发展更是至关重要的。

3.某矿产企业标准管理体系改善的对策建议

3.1完善企业标准管理部门的管理体制

胡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上说,“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对标准化工作实施统筹安排,很有现实指导意义。当前,我国标准发展步伐非常快,标准作为产品研发的结晶,一个新的标准的诞生往往预示着一系列标准的衍生。标准只有处于良性发展阶段,才能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与进步[5]。

现如今标准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做好标准统筹工作,协调标准发展战略,已成为企业标准化工作的新思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指出“将形成主要标准作为国家科技计划的重要目标,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要加强对重要标准制定的指导协调,并优先采用”。一个企业应从系统的角度上管理标准,对标准的创新工作、推进工作形成科学指导。

首先,企业应对标准实施项目管理。所谓项目管理,就是项目的管理者,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地管理。标准的项目管理,要求组织者或管理者在标准编制到过程中,对标准前景进行预测、编制计划、起草与协调、实施与控制、评价与创新。对标准进行项目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有利于企业节减资金和提高效率。运用项目管理,对标准编制形成系统方法,保证了编制工作的进度和有效性;对项目进行可行性评价,能对标准的发展态势予以掌握;对标准的实施予以控制、评价,及时改进标准,避免标准的闲置,保证了与社会的和谐、与市场的接轨、与产品的配套。

其次,企业应立足宏观角度,拓宽资源信息平台,加强信息管理。现有的标准资源信息平台,基本上是以各市(县)质量技术监督局网站为母体构架的,内容以查询标准为主,资料更新频率低,出错率较高,有时同一个标准在不同网站检索出两种结果。企业机关部门作为上游部门,应当建立具有信息权威的专业网站,能为标准的起草、修订、实施、查询提供最新资料,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动态提供最新资讯,利用网络资源加强标准信息统筹,为企业标准战略发展提供理论框架。

3.2加快企业标准管理体系的信息化服务建设

企业标准管理体系的信息服务建设,直接关系到标准工作适应市场化的需要。标准不再是藏在标准图书库里的知识,而是像畅销图书一样可以方便购买、方便查阅。企业标准管理提携信息化建设是标准体系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国际化的综合发展,通过信息公开、信息归档、信息查询等辅助工序是整合标准资源的需要,为其提供自上而下的服务渠道,实现企业、客户自下而上的搜索目标。企业标准管理体系信息服务建设,既是标准管理工作电子化和信息化的必要补充,也是加快企业标准管理体系发展的推进器。通过实现标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加快标准制修订程序、实现标准方便查询等,进而创造标准市场价值。

企业标准管理体系的信息化建设,是推进依法行政,提高企业办事效率,推广电子政务的实际需要。电子政务是建设和谐企业,形成依法办事、文明窗口,构建全体员工参与型的必然需要。企业标准管理部门应加强电子政务的标准化建设,在统一规定制约下,整合企业标准信息资源,构建统一的信息标准化数据库,推广统一的标准化数据电子模板,形成企业标准信息服务一体化的格局。

企业标准管理体系的信息服务建设,要在标准管理部门内部组建覆盖面较广的网络信息化组织体系,加强各级管理层次的技术交流、资源共建共享、创建信息服务平台;为了避免行政管理与技术服务交叉。还应要标准服务机构脱离行政部门,成为一个能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中介咨询机构。

企业标准管理体系的是一项非常专业的管理科学,因此标准信息专业服务也应走公开化、透明化。企业标准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是提高标准有效性、实用型的良好举措。一方面,可以让企业各个单位熟悉标准制定的过程,及时与标准起草单位沟通,提高标准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可以规范企业标准主管部门的审查制度,公开办事程序,防止标准制定中的个别单位行为或个人行为。标准的信息化,还包括标准的公告制度、网络查询、网络发行等,这些都是简化行政管理的必要补充,是加速企业标准推广的必要手段,为企业与客户快速获取标准建立了必要的沟通渠道。

3.3发展企业标准化组织队伍

发展企业标准化组织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既要参照国外组织模式,也要有中国实情特点,既可以是官方组建的全国性行业协会或技术委员会和地方组建的区域性组织,也可以是企业联盟和民间的草根组织,还可以是国外非营利性机构在中国设立的办事处等。企业标准化组织的发展应朝着与当地政府合作协调的方向发展,应成为政府管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工作的一个重要力量。企业应该推荐高级技术人才或专家积极参加标准化组织,选派优秀人才积极参与国内标准化活动,参与企业间事务的合作项目。企业及其相关标准管理部门应在资金、技术、人才方面对标准化组织建设给予支持,支持组建各种具有专业性的标准化组织,在外界具有一定特色的企业内组建标准委员会分会或矿产行业联络处,培养各种类型的标准化人才,允许其自愿加入标准化团体。根据矿产行业发展和面对国内技术垄断的特点,可以广泛发展由相关企业组成的企业联盟,建立专家论坛,针对某项高新技术共同制定合作规程和制度,共享信息、双赢互利。

4.结束语

矿企的标准管理既是中国有色金属行业技术发展的体现,也是全球市场交换衡量的一种工具,而作为企业经济体制变革的一部分,在全球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透过某矿产企业标准管理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下运行的模式,标准管理体制的不适应日益增多,相应的标准落后已经严重威胁到企业自身的发展,虽然管理体制正在逐步进行改革,特别是一些行政管理部门取消了部门的条条管理,做出撤销或合并,使着企业的管理体制朝着适应市场经济的步伐前进,但是某矿产企业的标准管理体制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特别是在标准管理的办法实施的近几年来,部分规范条例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国际市场环境的市场需求相抵触。如何立足宏观角度建立标准管理体制,建立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才是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企业标准管理工作者所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春田.标准化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某矿产企业管理制度汇编[G].2008,148~151,152~156

[3]汤万金,房庆,杨赛等.关于我国标准管理体制转型战略的思考[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