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筑概论范文

时间:2023-09-03 15:09: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能建筑概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能建筑概论

篇1

施工前的投资决策和设计阶段是工程造价控制的关键时期。在投资决策完成后,工程设计便成为了重中之重。工程设计是对工程全面的规划,是对整个工程实施意图的具体描述。设计概算用是在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基础上形成的,也就是在工程建设的规模、结构形式及使用基本确立下来后形成的,设计概算是工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投资效益,实现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离不开好的设计概算。

1.设计概算的重要性

设计文件有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那就是设计概算,设计概算是对建设工程预期造价所进行的优化、计算和核定。从建设项目总造价和编制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到建设项目承包合同的签订都是以设计总概算为依据的,设计总概算同时也是控制基本建设拨款以及施工图预算和考核设计经济合理性的重要依据。设计概算的主要内容由建筑安装的工程费、购置设备及工器具的费用、银行贷款利息和工程建设中不可预见的其它费用等部分组成。在基本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是项目计划任务书中,设计概算通常依据产品与规模等因素实施测算,具体的编制也是由设计部门负责的。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作为总体项目计划编制的重要依据。设计不管分为几阶段施展,在初步设计中对编制项目设计概算那是必须的,目的在于落实项目的总投资额度及其构成,设计概算在经过有关部门的核实和批准后,项目建设投资的最高额度就形成了;2)作为实施项目技术经济分析的重要依据。一个项目的优劣在评价的时候,必须对建设项目的每个技术经济指标实施综合考核,在对包括工程项目的总成本,单位产品成本,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和贷款偿还期等等多个经济指标进行计算时,都必须以建设项目设计概算的基础;3)作为确定和控制项目阶段投资额的重要依据。工程项目特别是大型建设项目建设期都比较的长,建设通常是分阶段实施的,设计概算一般要按照阶段设计的要求来确定建设项目阶段性投资额;4)作为实施项目管理,实行项目投资包干的重要依据。具体的操作是根据已经批准的设计概算,项目单位与项目主管部门完成包干合同的签订,建设项目实行投资包干制,项目单位进行建设项目工程招标标底确定的基础也是经过批准的项目设计概算,做到不超过此项目设计概算;5)除此以外,设计概算是编制建设项目年度建设计划和确定项目贷款额度的重要依据。

2.设计概算的编制原则

作为一项重要的技术经济工作,设计概算在编制时,来不得半点马虎应把握以下原则:1)国家的建设方针和经济政策要严格遵守,按照国家有关概算的编制规定和费用标准严格执行,以国家的有关法规、规章和标准等为重要依据完成概算的编制;2)编制设计概算时,设计意图必须要仔细琢磨,要能完整且准确地反映设计的内容。依照设计文件和图纸资料对工程量实施准确地计算;3)必须以提高设计概算的准确性为重要原则,从业人员应实事求是地对建设环境、可能影响造价的众多因素认真地调查和研究,并与拟建工程的实际相结合,真实地反映出当时、当地的价格水平;4)对于定额、指标、价格和费率等多项编制的依据要正确的使用。结合现行工程造价的构成,依照相关部门的价格信息和价格调整指数,结合建设期的价格变化因素进行深层次地思考,使得设计概算能尽量反映出设计内容、施工条件及实际造价。

3.设计概算的编制流程和内容

编制设计概算通常按如下的顺序完成相应的内容:1)对设计图纸、意图,及各类工程具体的资料、文件进行深入的研究,掌握总概论,了解设计上有无特殊要求的工程施工项目,做到事先研究,确保施工时能妥善处理。对于没有定额有能够选用的新事物,通常根据编制定额的原则和方法,编制补充定额;2)对外业资料进行整理,核实主要工程量,按照概算定额的要求实施分析汇总,摘取计价工程量。这是一项繁琐的工作,却是编制设计概算的基础资料,直接关系到设计概算的质量;3)全面的分析施工方案, 结合施工方法和现场具体条件掌握项目划分因素,从实际出发,选用正确的工程定额,合理取定各项费率标准;4)以编制工程造价的有关规定为依据,编制计算工、料、机预算价格的各种计算表和汇总表,还有其他直接费、现场经费、间接综合费率计算表;5)以摘取的工程量费用概算定额为基础,编制分项工程概算表和建筑安装工程费计算表;6)编制工具、设备和器具购置费计算表,还有工程建设其它费用计算表;7)编制汇总、工程总概算表和分段汇总表,还有人工、主要材料和机械台班数量汇总表;8)完成编制说明的书写,经复核、审核后出版。

4.结合工程实例分析设计概算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作用

设计概算质量的高低对工程造价的控制有着直接且较大的影响。加强工程造价的全过程动态管理,工程造价的约束机制进行强化,并规范价格行为是工程造价管理的任务所在。因此,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是与设计概算工作的重视程度分不开的,充分发挥设计概算的职能作用,能切实提高工程的造价质量。

工程实例:某占地53 000 m2的安置房建设工程,等设计初步方案出炉后,设计院出具的设计概算如表1“优化前”列所示。

设计阶段处于项目即将实施但又没有实施的阶段,设计工作必须细致细致,这个阶段的工作的成败可以避免施工阶段不必要的设计变更,有效控制工程成本。为此,进一步进行多方面的沟通和调查,并结合工程投资的实际,对设计方案的经济指标进行比较,运用价值工程方法,优化住宅小区规划和平面布置,以及单元组成,对户型和住宅面积、层高、层数和净高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合理选择结构方案和建筑材料,优化后得到的设计概算如表1中“优化后”列所示。

通过对比前后两次的设计概算,我们能够发现在设计阶段推行限额设计实行造价控制最有效的途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承担工程设计的单位和从业人员的工作细致度对控制工程造价起着主导作用。总的来说,推行限额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限额设计就是根据批准的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根据批准的初步设计总概算对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实施控制,同时各专业在保证使用功能能达到的条件下,依据分配的投资限额控制设计,保证不超出总投资额。其中分解工程量和投资额是进行限额设计的主要且行之有效途径和方法,具体做法是将上阶段审定的工程量和投资额分解到各个专业,接着再分解到各单位工程和各分部工程,如此层层分解,最终有效地控制和管理投资限额。

5.结语

篇2

关键词:专业定位;创新型人才;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02

我校是辽宁省唯一的一所建筑类院校,是全国高校最早开展智能建筑教学与科研的单位之一。根据建筑类院校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制定了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专业定位。以专业建设为重点,以精品课建设为先导,深化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与手段、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综合素质高具有智能建筑技术特色的应用创新型人才。2000年国家建设部将国家住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沈阳中试基地设在我校,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被建设部评为首批重点学科,智能建筑与系统实验中心被评为建设部首批重点实验室。强化自动化专业建设,在人才培养体系、实践教学、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被评为辽宁省特色专业。

一、优化教学体系培养特色的人才

以人才智能建筑特色人才培养为目标,建设具有建筑特色的自动化专业培养体系,形成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基础层、提高层和综合层的教学平台,强调教学活动与研究性自主学习和课外创新活动的有机结合,以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为切入点,强化对学生个性培养,优化了自动化专业教学体系,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充分体现智能建筑技术专业特色

根据智能建筑技术发展需求,优化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了专业特色课程模块,主要包括:控制理论模块、建筑电气模块、建筑智能化模块等,这些特色课程包含了智能建筑技术的主要内容,形成了完善的具有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课程体系体现了多技术的融合

智能建筑技术是多技术多学科交叉综合技术,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将多技术、多学科有机地结合,将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与智能建筑技术有机结合,形成了系统、科学、合理、有机结合。

(三)重视科技实践

通过校内外实习基地实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校外专家讲学、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等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了学生实践技能力,将学生科技实践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通过科技实践,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科技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二、优化课程设置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建筑类院校的自动化专业是控制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与智能建筑技术的有机结构。知识结构为:电气技术+信息技术+智能建筑技术。该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具有强电+弱电知识,更重要的掌握信息和智能建筑技术方面的知识。根据专业学习特点,认真研究专业课程设置,完善、优化了专业课程体系,突出了专业特色,增加了网络与综合布线、楼宇自动化、建筑机器人、智能建筑技术概论等反映本专业的特色课程。增加选修课的比例,充分体现培养专业学生的个性。

采用多种形式强化学生个性发展:开放实验室,提供了大量选做实验,也可以学生自拟题目进行相关的实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一些专业课程中让学生撰写论文,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三、强化实践环节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

根据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制订科学、合理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实现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其主要特点是:

(一)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结构

构建了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结构,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课程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科技实践、社会实践等,形成系统、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在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的课程内容上从整体上考虑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使实验内容更好衔接建立分阶段、多层次、模块化、开放型、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

(二)采用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通过校内外实习基地实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校外专家讲学、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等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了学生实践技能力,为学生毕业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尽快适应职业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更新实践教学内容

修订了实验教学计划和实验教学大纲,对实验内容进行了调整,增设了智能建筑技术实验和课程设计内容,在专业实验课中,加大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

规范课程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强化学生的设计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到设计院、企业等部门,结合工程实际,收到良好的效果。

多年的实践表明,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受到社会欢迎,就业率在辽宁省名列前茅。

四、加强实践教学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一)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

学校现有建设部重点实验室智能建筑与系统实(下转第20页)(上接第18页)验中心,信息与控制工程实验中心、国家住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沈阳中试基地、智能建筑技术研究所、大学生创新基地等,还有10个校外实习基地。智能建筑与系统实验中心设有:建筑供配电实验室、楼宇自动化实验室、家居智能化实验室、智能建筑设备控制实验室等,实验室设备先进。

智能建筑与系统实验中心是建筑智能化教育的综合实训基地,多次接待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考察指导,受到高度评价。通过多年实践,本中心实验教学系统密切结合工程实际,实现了体现学科特点和实际工程的多模块化实验教学仿真平台。学生在该系统中不仅可以完成设计性、综合性、还可以通过该系统进行科研及创新性实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建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对学生开放,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科技活动。

建立校外设有实习基地,与东北建筑设计院、辽宁省建筑设计院、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沈阳电梯厂等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良好的实践教学的条件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教学和科研环境。

(二)实验教学与科研、工程和社会应用实践结合

1、根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不断引进具有工程应用背景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2、组建开放式“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营造学生创新设计氛围,通过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智能建筑技术大赛等活动,达到创新培养的目的;3、将科研成果和科研成果引入实验教学,使学生能充分理解实验项目在科研中的应用背景,引导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4、在实践环节中,增加了智能建筑实习和智能建筑技术综合课程设计实践环节,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智能建筑技术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强电与弱电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电气工程与控制工程结合、电气自动化与智能建筑技术结合,注重工程实践能力、设计能力的培养,突出智能建筑、反映时代特色。

篇3

【关健词】建筑智能化;工程质量管理;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随着科技及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智能系统在建筑中被广泛应用。其质量水平直接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虽然近年来智能化行业的行为有所规范,质量有所提高,但是在本人多年的质量监管工作中,发现仍存在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 严重影响智能建筑的质量,使得工程总体建设水平不高, 工程质量不能令人满意, 智能系统的开通率、无故障运行率、节能增效的情况与预期的要求有较大差距。这不仅不能带给用户现代科技的生活便利, 还给用户造成投资建设的巨大浪费, 损坏行业的声誉, 从而制约和阻碍智能建筑的健康发展。

1 存在的问题

1.1 对智能化系统的认识不深, 重视程度不够

在许多人看来, 智能建筑还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对其实质性的内容、作用并不十分清楚,认为可有可无。另外,少数工程管理人员质量意识淡薄, 认为建筑智能化系统一般不会造成群死群伤,不会出什么大的问题,故对其施工质量不予重视,认为好点差点无关紧要,可以大着胆子在验收记录中签字,质量控制也就形同虚设。存在着重视结构安全、轻视使用功能实现的现象。

1.2 智能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严重

目前建设单位智能专业人员缺乏,在项目立项报批时,建设目的仍不明确, 提不出具体的功能需求及标准,定位不清,对功能的合理配置等方面缺乏规划设想。设计、图审机构缺乏建筑与智能化设计的复合型人才,部分图纸质量低劣,设计不到位,设计深度不够,图审走过场,设计图纸无法指导施工。施工单位缺乏建筑与智能化施工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总承包单位,绝大部分工程没有配备智能专业技术管理人员。

目前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中分建筑专业和安装专业,智能监理工作基本由安装专业监理工程师承担,安装专业监理工程师队伍中大多为给排水、暖通专业或强电专业,智能弱电专业人员可谓凤毛麟角。由于建筑智能化技术发展迅速,且愈来愈专业化,现有的专业配置已无法满足工程的实际需要。因此,培养一支技术过硬、责任心强的智能专业监理队伍迫在眉睫。政府监管力量严重不足。由于未配备这一专业的监管人员,对建设、施工、监理、检测机构有失监管,尤其对检测机构,几乎处于空白。

1.3 功能需求不明确, 立项审批把关不严

除消防报警系统以外,其他智能化系统未能与建筑、结构、水、电、暖通同步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未经规划、建设等部门的评审;施工图未经图审机构审查。图纸滞后现象普遍存在, 有的工程主体结构已验收合格, 智能化设计尚未完成,或者边设计边施工,更严重的是无图施工。 严重违反基本建设程序, 施工依据的合法性得不到保证,更谈不上施工质量的控制。

由于智能化施工图的严重滞后,涉及监测与控制节能的相关要求也就不能及时明确,使得节能设计专篇中这部分内容缺失,直接影响节能工程的实施与验收。

1.4 市场秩序较为混乱, 行为不够规范

目前建筑市场上仍有少数无资质的企业扰乱市场秩序,造成恶性竞争,既影响正规企业获得合理利润,又直接影响行业的良性发展和技术进步。不进行招投标的情况较为突出,如电话、电视系统,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存在不经过招投标承揽业务的现象。

智能建筑工程即使进行了招标,由于系统繁多,专业分包单位多,肢解发包现象时有发生,有的一个系统主干部分由一家单位施工,分支及末端由另一家单位施工,其中的衔接配合脱节, 缺乏系统的完整性,并给协调、管理增加了难度。市场的无序竞争,行为的不规范,造成的最终结果是智能建筑工程的质量低劣,某些功能无法实现,智能建筑不“智能”,成为一个昂贵的摆设。

1.5 总承包、监理对施工质量把关不严

由于目前智能建筑分包工程大多数未纳入总承包管理,加上总包单位无智能方面的管理力量,不愿介入管理,对智能建筑分包工程的质量几乎不闻不问,各专业工种之间缺乏协调、配合和统一部署,各自为政,甚至相互阻碍、推诿扯皮;由于无智能专业监理,智能工程的质量监管几乎处于真空状态,完全靠专业分包单位的自律, 从监管制度上即存在严重漏洞, 其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本人在历次优质工程的检查中发现,有的工程土建、水、电、暖通都精心施工, 但由于智能化工程未实施统一管理,观感质量明显差,存在桥架、管路安装不平直、无支架、不接地,线缆敷设混乱,接线不规范等严重缺陷,甚至某些功能无法正常运行。直接影响整体工程的质量,影响企业的信誉。

1.6 规范滞后不完善, 可操作性较差, 验收流于形式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等一系列规范、标准相继出台,对规范行业行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规范、标准的更新速度与技术发展速度未能保持一致,标准滞后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某些条款可操作性较差,使得规范的贯彻落实程度大打折扣,第三方检测大多数工程未能执行。又由于智能建筑的设备较精密昂贵, 一般在土建、水、电、暖各专业基本完成后才安装,调试工作相对滞后, 加上较长时间的试运行, 才进行系统检测。这势必延长建设周期,而建设单位往往急于投入使用,将智能建筑部分子系统甩项,致使部分工程智能系统未完工、未调试检测即举行了单位工程竣工验收。另外, 验收组成员中往往缺乏智能专业人才,无法发现、提出问题。电视、电话、网络等系统涉及不同的运营商,他们相对独立,各自为政,其设计、施工、验收基本游离于整个工程管理体系之外。

1.7 维护管理跟不上, 影响智能化系统正常运行

据统计,在已建成的智能建筑中,建筑智能化系统没有发挥正常作用的约有三分之一,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系统交付使用后,维护管理跟不上。在一些智能建筑工程中,智能化系统竣工投入正常运行后移交物业公司,由于物业公司技术力量薄弱,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加上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复杂与高新,系统运行维护困难,有故障不会排除,不懂得调整优化运行模式以实现节能等控制功能。还有个别项目干脆将智能化自动控制改为手动控制,使智能化系统发挥不了作用,造成资源极大浪费。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建筑智能化产品、技术飞速发展,工程管理却跟不上的尴尬局面。因此,解决管理层面上的问题已迫在眉睫。

2 解决对策

2.1 提高认识, 加强行业引导和监管

智能建筑的定义为: 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 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1] 。通俗地讲, 就是通过IT技术和智能材料的应用,设法让建筑物具备一定的“智商”, 能像人一样“感知”建筑物内外环境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行动”[2] 。

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智能建设规模、投资在不断增长,比重增加,一些具有高水准的智能建筑如奥运场馆、世博工程不断涌现,展现给人们不仅仅是视觉的冲击,更是现代化的生活体验。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人们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对建筑物的安全性、舒适性、便利性、信息交互性、节能减排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1996年发展至今,建筑智能化已融入我们的生活, 与我们息息相关。人们的认知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以前看似高端的需求将变为常态需求,智能化技术将逐渐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事物,人们会像对普通的水、电安装工程一样来审视智能建筑工程的质量,若仍停留在目前的水平,则相关的质量投诉会不断增加。行业各部门应充分认识到这一发展变化,未雨绸缪,重视智能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

建筑节能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正逐步得到贯彻落实。要使建筑设备节能运行, 除选用节能高效的设备外,还需通过对建筑设备的调节控制,使其达到最佳运行状态来实现,并通过对其用能情况的精确记录、分析,制定科学的能效管理策略。上述这些,需要运用BA 和系统集成技术,而BA 与系统集成属智能建筑的两个子分部,故建筑智能化技术是建筑节能必不可少的重要支撑技术,建筑智能化的正常运行是实现建筑节能的重要技术保障。因此需要各级建设主管部门的领导予以关注,以战略的高度来重新认识建筑智能化系统所起的作用,让建设、设计、总包、监理都来重视这块工作,重视智能建筑工程的质量,使其真正运行起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在促进智能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引领行业规范、健康发展上有所作为。加大宣传培训力度,让业主、设计、施工、监理了解熟悉建筑智能化产品的种类、功能、作用及安装调试技术,普及智能的相关知识,提高人们的认知程度。

2.2 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智能建筑是高科技的产物,智能建筑学科是多学科的交叉和融汇,有几十个子系统,涉及计算机、电子、通信、自动控制、建筑设备及建筑结构等多门学科, 科技含量高,必须要由专业人才来实施才能确保其质量。目前部分高校已开设建筑智能化相关专业并培养了部分毕业生,加上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智能建筑技术培训班,人才缺乏的情况将逐步得到改善。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物业等各有关单位应建立人才引进机制,根据需要设立相应的岗位,提高相应的薪资待遇, 吸引高素质人才到这一行业中来。目前已设立机电工程专业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但专业划分还应细化;另外应设立智能专业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让具备智能建筑专业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的人员来从事智能监理工作。或让目前安装专业监理工程师接受系统的建筑智能化理论和工程管理的培训,考核合格,方可承担智能化工程的监理工作。若这一设想能得以实施,将在很大程度上扭转目前智能工程管理不到位的局面。

2.3 严格执行报批制度, 强化图审报批程序

由于智能建筑是多学科的交叉和融汇,各专业、各系统之间相互关联,需要统筹兼顾,协调配合。因此,建筑设计必须与智能化设计总体规划协调同步。各职能部门应加强对报批建设项目的把关,在建设项目立项申报时,建设单位应在立项报告中明确拟建项目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内容,立项报告获批准后,方可委托设计;在方案设计、初步设计的评审中,应将建筑智能化的内容纳入评审范围,不应忽视;施工图设计文件应经施工图审查机构的审查,合格后方可实施。力求智能化系统与建筑、结构、水、电、暖同步设计,同步审批。使智能化设计质量通过制度、程序上得到控制。若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重大设计变更,则应由原设计单位重新出图并由建设单位重新报审,同意后方可实施。

2.4 规范市场行为

主管部门应加强监管,凡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规定需招标的项目,均应采取公开招标或邀请招标方式进行招投标,在引进竞争机制,打破垄断方面做一些工作,努力营造一个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设计、施工的发包必须考虑系统的完整性,不得肢解发包,对违规行为应严肃处理。只有先规范市场行为,质量行为才能得到有效规范。建设、监理应加强对设计、施工单位资质的审查。

2.5 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建设单位应加强协调,明确总分包关系。智能等专业分包工程应纳入总包管理,签署总分包管理协议,明确各自的职责、权利和义务。总包单位应对整个单位工程质量负责,分包单位对分包合同范围内的工程质量负责,总包对分包应实施有效的管理。总包、分包单位应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配备强有力的项目管理班子,配备具有智能专业建造师上岗资格的项目管理人员,并到岗履行检查、验收等职责。监理应加强对智能工程质量的监管,督促施工单位质量保证体系的正常运作,监督检查验收程序的落实,即分包自查、总包核查、监理验收,合格并在相关验收记录中签字盖章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施工,实现层层把关。

2.6 完善规范和标准体系, 加强监督, 使验收工作落到实处

根据《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50300-2001) 》第5.0.4条规定, 智能建筑作为单位工程的一个分部工程,纳入了工程质量验收体系,分部工程验收合格是单位工程判定合格的前提条件[3] 。因此,只有智能建筑工程完成安装、调试试运行和系统检测,智能建筑和其他各分部工程验收合格,才能组织单位工程的竣工验收。建设单位应对竣工验收条件是否具备把关,不具备条件不应申报验收。智能专业设计人员应参加竣工验收的检查,建设单位还可邀请业内专家作为验收组成员,以充实检查力量。

检测机构应客观公正,提高检测能力、检测水平,树立自己的权威性,合理收费,提高服务质量。质量监督机构应加强对智能系统设计、施工单位的资质,施工图的报批审查情况,变更认可情况,施工、监理人员的到岗履责情况,工程实体质量及资料,竣工验收等内容进行监督;加强对检测机构的行为监督;加大处罚力度,对违规行为应及时予以制止,并责令改正。标准、规范应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作出修订和补充,地方政府也可以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制订地方标准, 完善规范体系,提高可操作性。改进评优办法,建议将智能化系统的运行检测结果作为评优的前置条件之一。加强优质工程评审中智能化内容的检查,智能化工程未经验收合格不得评优。

2.7 加强物业管理, 提高管理水平

加强物业公司的人才引进,培养一支熟悉建筑智能化技术的系统运行维护队伍;制定系统操作规程、操作员责任界面、交接班制度等;推行持证上岗制度; 做好系统的故障维修和预防性维护,使系统设备的运行保持正常水平。

3 结语

总之,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需要在提高认识、人才培养、优化设计、规范市场、加强施工过程控制、提高运行维护水平等方面下功夫,需要行业内外共同努力,多管齐下, 促进智能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使之在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温伯银,赵济安,邵民杰,等. GB/T 50314-2006智能建筑设计标准[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

篇4

【关键词】智能建筑;项目管理

1 智能建筑的概论

所谓的智能建筑是以建筑为基点,兼有建筑所需的设备及网络通讯体系并实现办公自动化,是结合体系、结构、管理、服务及他们之间的组合优化以便向大家供给一个有效、方便、舒坦及安全的环境的建筑体系。

智能化建筑是一种以高科技为平台,结合人、环境、信息及其相互作用的办公环境系统。根据不同的用户的使用需求、综合考虑投资者和产生的经济利益及工程完成的效率等的不同导致了每座建筑物的智能化程度不同,但总的来说其根本目标是一致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资源库的共享。

(2)实现对工作效率及工作环境的提高及改善。

(3)为了避免资源浪费及减少管理人员要加强对建筑物及其设备的管理。

(4)面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使建筑物要能适应复杂及多样的工作性质。

2 现代智能建筑的组成

现代化智能建筑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Office Automation System, OAS(办公自动化系统);(2)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TCS(通信系统);(3)Building Automation System, BAS(建筑物自动化系统);三大系统下又包含各自的子系统,且这三个体系并不是散落没有关系的而是一个综合性的整体。

2.1 建筑物自动化系统

所谓的建筑物自动化系统(BAS)又称为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首先,它是对建筑物内的所有机电设施通过使用一些现代的传感技术及网络通讯技术来使其达到自动化。建筑物的采暖通风、给排水及电气等有关的设备属于BAS监控的范围,对机电设备进行检测、监控和控制,以确保各种设备可以稳定、安全、有效的运行,并达到节能和环保的管理要求。最后此系统应有对建筑物环境参数作出快速检测的功能。

2.2 通信系统

通信系统(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TES)是用以完成信息传递过程的技术系统的总称,主要功能有语音通信、文字通信、图像及数据通信。

将程序控制用户的交换机(PABX)为中心的语音通讯网络以及建筑物内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结合在一起,这些系统中设备通过配备新型的信息技术组成智能化建筑的核心地域。为了保障楼内住户语音、图像、数据等的传输即一切语音与数据的通信建立了通信体系,并且这个体系还需与楼外的公用电话网(PSTN)、卫星通讯网、因特网等远程数据通讯网连结以便达到信息交流的互通及资源的共享。

2.3 办公自动化系统

作为智能建筑基本要素之一的办公自动化系统(OSA),其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本系统应能通过收集、储存、处理及搜索等方法对来自建筑物内外的的各种信息并给以综合处理。其次,处理文字、识别板块、图像及图形的处理、信息的检索并对所得到的情报进行统计处理、计算机辅助设计、文件的管理、电子邮件及数据的交换、接待来访、电视会议及广播宣传等功能均是办公自动化体系所要提供的。最后,对于提供辅助决策功能并实现为办公事服务的从低级到高级的决策支持体系是对较为高级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提出的要求。如,专用型的办公自动化体系可以对特定的业务进行处理,如酒店及物业管理、商业及金融管理、档案及图书管理、停车费及交通费等的管理等各方面的综合服务管理。

3 智能化建筑的特征

与传统建筑相比,智能化建筑有以下优势:

3.1 灵活多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强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可以适应变换的高度灵敏性是智能化建筑环境的主要特点,如建筑物内的房间设计为具有活动性的开间及板房。大房间可以隔成不同的小隔间,组成小隔间的小版块可以根据需要而灵活的变换。其次,为了适应用户的更换及其使用方式的变化、设备的位置变更及其性能变化等各种情况,管线设计应有适应变化的能力。

3.2 有较为强大的智能化功能

作为现代控制技术与建筑技术完美结合的智能建筑与普通建筑有个很大的区别,即拥有强大的智能化功能,如建筑及通讯自动化、设备及办公自动化等。

3.3 使设备等在最经济、最可靠的状态下运行,即能源利用率高。

举个例子说明,如采暖及排风系统采用焓值控制、设定值与间隔变换的自动控制、启动及停止的最优管理等使建筑物的能损大量下降,从而获得较大的经济利益。

3.4 内涵容量大,发展迅速

通过将各种新型技术及设备不断导入智能化建筑体系,如计算机及公共数据网络,使智能化建筑迅速发展且内涵容量提高。

3.5 施工工期较普通的长且任务复杂繁重,工程质量要求高

智能化体系施工的主要工作是设备的安装与调试,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包括大系统下子系统的设备及控制体系的安装,各个系统的布线工作,各个系统完成后的试运行,中央控制体系的安装及调试等工作,这些工作内容繁重复杂且工期长、质量要求高。一般情况下,智能建筑所耗费的时间是总工期的一半,并且智能化系统所需的控制体系及设备所需要的技术及施工要求较高,各子系统间除了要与土建方密切合作之外还需它们之间的相互协作,如安装及调试的工作等。

3.6 设备投资的比例大于普通建筑

由于智能化建筑所需的设备要求较高,导致了智能化系统占总投资额的比例较大。

3.7 通过三个体统的密切协作而产生了许多新功能

(1)办公自动化系统与建筑物管理系统的密切联系,通过此可以获得建筑物的管理信息(通过办公自动化网络的计算机及工作站等)。如,使建筑物内空间的预约管理系统与排风及空调设施联合;把自动化的财务管理系统与建筑物管理系统收集到的信息联合起来。

(2)远程通讯系统与建筑物管理系统的合作,这个联合可以使用户通过在旁的如电话作为终端来变换温度及湿度、调试温度及湿度直到确认、资源的损耗量及通知设备的运行状态、紧急状况时的报警通知、照明及空调的使用及停止,还可以通过监视设备对几座建筑物进行监视以减少犯罪率的发生。

(3)办公自动化与远程通讯系统的配合,使独立存在的建筑物通过信息成为一个管理中枢。

4 智能建筑的智能化系统建设

由于技术条件等的不成熟且规模较小,因而在建筑智能化系统发展的初期其工程量较小,对整体工程的影响较小,如进度、费用及质量方面,导致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时代的进步及人类要求的不断提高,通过引入计算机通讯设备等高新科技于传统的建筑行业,智能化建筑的概念逐步形成了,导致了传统建筑物内的各种较弱的体系日趋成熟且智能化、功能日益强大并于建筑物的管理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智能化系统自身结构复杂、涉及面较广,施工难度大,且在各子系统间的相关性较强,故在规划方面及工程的实施方面均有大量的协调及管理工作。因此,智能化系统建设在建筑工程上的发展已成为一个不可缺失的重要部分。

4.1 基本程序

智能化系统建设的基本程序:(1)外部条件的调研及对用户需求的考量;(2)对智能化体系建设方案的设计;(3)专家审批;(4)进行施工招标及智能化技术规格书的制定;(5)确定设备及工程的供应商;(6)施工图的最后审查;(7)施工调试阶段及培训管理人员;(8)试运行及验收阶段;(9)正式投入运行。

通过各个智能化系统建设的事例可以看出,若按照规范合理的程序进行施工运作就可以快速高效的控制智能化建设的质量并按规定时间完成进度,从而使建成后的建筑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否则将会斥巨资而成果较少。

4.2 项目管理

智能化系统工程的项目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项目的策划及设计阶段、招标及投标阶段、工程的实施阶段等,其包含了通讯、管理控制、语言图像及计算机等多个技术领域,还涉及投标及招标过程中施工方面的内容,如设备的安装及调试、工程的验收、人员的培训及工程和设备的保修问题。这些工作需要与业主、设计及施工方、设备提供方等各个分包商共同协作和联络完成。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智能化工程需采取的项目功能的定位;设计需求及设计总体方案意见的编写;施工过程的技术定位;设备的选择;工程招标及投标等所需文件;各个分包商商业道德及资格证书的审查;对设备招标技术的审查;进行商务谈判及签订合同;除此之外还有执行合约及工程协调方面的内容,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总包商与设备供应商及设计院的关系;(2)分包商与总包商的关系;(3)总包商与土建方及装修方面的关系;(4)市政部门—电,水,气与总包商的关系;(5)城镇通信部门—电话电视局,数据处理部门与总包商的关系;(6)城市公共管理部门—消防局及公安局与总包商的等关系的工程管理,其主要内容包括:①详细审查设计及施工图;②对于总包商上提的施工管理计划及施工组织的设计进行审查和批准;③在与分包商及设备供应商签订合约时要严密监督;④在设备及施工材料进行交货验收时要严密监督;⑤在安装及调试设备时进行监控并注重系统的联调;⑥当施工过程中出现技术问题时要及时解决,必要时审查并批准设计的并更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设计及施工方面出现的问题;⑦随时监控施工的进程及质量;⑧施工完成后对设备及系统进行调试验收及试运行;⑨正式验收系统并签发验收合格证书,收集并整理竣工图、竣工文件等各方面的系统软件。

5 我国智能化建筑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通常是由业主自行管理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工程。例如,对于建筑智能化系统功能的定位及招标文件的制定,按业主的要求由设计院制作和提出初步设计方案及相关图纸,对系统设备及工程招标、评标、设备供货商和工程承包商的选择均是由业主来完成的;供货安装调试由弱电设备供货商完成,详细的设计图纸也是由设备供货商向设计院提供的;供现场安装施工用的较正式的施工管线图由设计院提供;由工程总包负责协调管理现场的安装施工。

5.1 我国现阶段建筑智能化系统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智能化建筑包括许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有着比较广泛的适用范围,在其发展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问题和缺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目前由业主提出功能需求, 通常情况下由设计院负责设计, 由系统集成商来完成智能化的深化设计与具体的实施细则,几个方面不能联系起来,存在普遍的不协调甚至脱节现象,在工程建成之后,导致系统运行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2)由于缺乏相应的配套标准规范和技术法规,在工程的规划、设计、管理、质量监督、施工、竣工验收等环节会出现许多问题。

(3)技术产品方面,从智能化建筑技术的研究到智能建筑产品的开发,缺乏必要的引导、协调和支持。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建筑硬件和软件产品。

(4)在工程咨询与管理、工程技术与产品评估方面存在着技术服务不足的问题。

(5)一些“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广泛存在。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管理规范和服务体系,掌握智能化系统技术的人才很少,出现问题很难及时解决。智能化系统建成后,对日常的管理和维护不重视,尤其是对在建设时就应当予以重视的问题放任自流。

(6)此外,对于生态和环境保护方面重视不够,出现许多环境问题。

5.2 智能化建筑未来发展趋势

为了适应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建筑物的高效化以及多功能化的要求,智能化建筑应运而生,虽然智能化建筑起步很晚,但是它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一方面,它能够为人们提供安全,舒适,节能,高效的工作和生活空间,另一方面,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可以把有限的资金和建筑空间进行综合的开发利用,这样既能保护环境和有限的资源,又能节省建筑运行费用。建筑智能化项目建设管理发展趋势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1)对智能建筑建设的方法论更加重视。智能大厦的设计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创立一套完整的方法论。系统工程开发方法可以应用到智能大厦当中去,比如说系统设计、系统分析、系统实施、安装调度以及在此过程中的支持环境等。

(2)开放式智能化建筑结构的建立。智能建筑是一不断发展的体系,在一个智能建筑的生命周期中,建筑结构最长的生命周期是50年。一般的硬件和软件设备的生命周期是5-10年,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生命周期只有3-5年。如果将开放式系统应用于智能大厦系统,它就能持续不断的吸收和引进新的技术,及时更换旧的设备,从而使整个智能大厦设施运行得更加完美。因此, 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对智能化建筑工程研究的广泛关注,为了保证智能化技术在建筑中的安全使用和正常运行,提高智能化设备的工作效率,专家认为这些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从文本文件和声音文件的传送到静止和动态图片的传送,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泛的采用,此外,通信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形成了多媒体通信。同时多媒体人机接口(多媒体终端)的设计、开发和应用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

(4)网络将具有不同功能的智能大厦联系在一起,形成了智能化楼群,甚至是智能化街区、智能化城市等。目前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这种趋势成为可能。

(5)用于智能建筑的软件和协议的建立。智能大厦是一个广泛的电讯环境的体现。在这个环境里一个主干网与大量的子网联系在一起,而且设备运行参数范围大。这就是说,所有的事情都必须包括在网络协议内。此外,我们还有许多外部的网络协议与智能大厦网络接口。

(6)一些学科的兴起,比如说仿生学、生物气候学、生物电子学、环保生态学、生物工程学、新材料学等等学科的发展,都慢慢地渗透到建筑智能化多学科多技术领域中, 人类聚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才得以实现。

(7)由于不同交叉学科的综合导致新的行业和新的产业不断发展和壮大,建筑智能化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6 结语

智能建筑是全球建筑行业发展的一个热点。虽然建筑智能化建设在我国才刚刚起步,但其发展潜力是非常大的。虽然智能化建筑工程项目的产业化、标准化、规范化运行水平还较低,许多工程的智能化程度并不高,智能化建筑的安装、管理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很多,因此我国广大建筑业从业人员的还需要一起努力,加强智能化建筑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提高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为我国建筑智能化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黄春辉.智能化建筑的建设项目管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6.

篇5

关键词:应用型;分类培养;实践教学;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0-0121-02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新建本科院校正面临着转型期的考验,转型院校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与同类院校、职业院校面临激烈的竞争。如何完成转变,顺利度过转型期,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国家“地方性、应用型”发展目标的指引下,我校提出“基于分类培养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分类培养为背景,将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分成技术型、工程型、研究性人才,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之中,在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上注重实践能力,重视知识的应用性、实用性,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从多方面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因此,以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实施对象,明确了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近期求就业、远期求发展”为目的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人才培养定位于输送生产第一线、实践能力强的技术型人才;具有开发、设计能力,能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的工程型人才。

二、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

基于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我校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在实践中不断加强教学改革,尤其对实践教学体系做了大胆改革和创新,以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构建适合地方经济的专业课程体系。结合东北地区经济和建筑类院校特点,制定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人文社科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实践环节五部分。

课程体系在基础培养方面体现厚、实,专业培养方面体现宽、新,即培养科学基础厚,专业口径宽,应用能力强,整体素质高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以整体优化为主,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综合素质的提高。其主要特点是突出智能建筑技术特色,重视在课程设置中注意课程的整体性和合理性,开设了建筑通信工程、土木工程概论、建筑设备自动化等反映本专业的特色课程,同时加大了专业实践环节的学时,增加了智能建筑实习和智能建筑技术综合课程设计、CAD集中周等实践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智能建筑技术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课程体系注重强电与弱电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电气工程与控制工程结合、电气自动化与智能建筑技术结合,充分体现注重基础知识、加强实践环节、重视专业特点、突出智能建筑特色、反映时展需求的特点。

2.健全实践教学体制。在应用型人才分类培养方案中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将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为:专业基础课实验、专业课实验、课程实习、课程设计、认识实习、CAD集中周、专业实践、毕业设计、专业实训、实践教学活动等。

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将各实践环节有机结合,形成系统、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在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的课程内容上从整体上考虑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使教学内容前后衔接、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层次分明、特色鲜明。

实验教学以“实验+工程训练”为载体、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素质为目标,建立分阶段、多层次、模块化、开放型、教学模式。根据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自主研学的现代教学模式确定模块功能,根据模块功能确定实验项目。根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引进具有建筑智能化工程应用背景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更新实验内容。将实验分成:基础理论验证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开放研究实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课程实习和课程设计,结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点,设置建筑供配电及照明课程实习、课程设计;智能建筑技术课程实习和课程设计,课程实习和设计与理论课内容紧密结合,突出专业特点,课程设计内容体现先进性、综合性、实践性。在智能建筑课程设计中,通过智能建筑工程实例设计,提高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建筑供配电》课程为例。该课程中期配有实验,采用天煌厂家电力系统自动装置试验台,针对继电保护等内容进行不少于16学时的实验课程。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加深继电保护等工作原理,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结束后配有实习,让学生亲自给配电柜安装和接线,使学生直观了解供配电的原理和组成。实习结束后配有课程设计,利用实际工程项目,在条件图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完成民用住宅的照明、插座、供配电设计和防雷设计等内容,每人一题,真题真做,以答辩的形式结束验收。

充分利用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和专业实训达到创新培养的目的。通过不同的渠道设立多种的学生自主实验项目和研究项目,创造学生自主实验、个性化学习的实验环境,支持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将科研成果和科研经验引入实验教学,使学生能充分理解实验项目在科研中的应用背景,引导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让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3.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深化考核方式改革。改变以往课堂上老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工程应用类课程为例,课堂上除了讲述、多媒体展示等方法外,还可以给学生布置大作业,针对教学内容中某一重点内容让学生主动查阅资料,独立制作幻灯片,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展开深入讨论。这样既能锻炼学生查阅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又能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为今后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改革原有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的考核方式,加强对学生能力的考核,注重过程考核,鼓励教师通过开放式作业、课程论文等方式进行过程考核,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对学生实行分阶段教学效果评估,每学期通过几个阶段进行评估,形式不拘泥于笔试,可以是PPT报告、大作业(小论文或小设计)或口试。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做好实践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前提。着眼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围绕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应用型地方高校应打破传统的师资体系,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双师型”的实践教师队伍,以完成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把知识传授和应用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更要开发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只有教师队伍强大了,才能无限大开发学生潜力。

5.积极开发校内外实践基地。实践基地是实现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对建筑类高校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来说,应根据学校和专业特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实践形式,引导学生由参观、调查、访问为主转向参加项目申请过程、设计实际工程项目、参与工程验收、开展科研攻关、技术服务、产品开发、推广等形式,逐步使实践活动走向专业化,为广大学生创建知识创新的平台。

根据建筑类学校特点,我校建立了校内变电所和开闭所为实践教学基地,与辽宁省建筑设计院、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鹏博士网络公司等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0个。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各环节之中,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要,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缩短学生参加工作后的岗位适应期。

参考文献:

[1]张耀武.对于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01).

篇6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 统一通信 BAS IBMS

中图分类号:E965 文献标识码: A

1项目概况

影视后期制作中心作为影视后期剪辑、数码制作、配音、合成、拷贝制作的功能性场所,同时又要为大型节目现场录制提供设施齐全的制作场所,也要为入驻的专业制作团队及观众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这类型建筑具有规模大,单体功能建筑人员密集,建筑物内各种设备繁杂(如空调新风等机电设备、音视频设备、灯光设备)等特点。这就要求智能化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建筑本身的功能特点及管理和效率的要求,充分发挥影视制作中心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结合物联网及云计算的应用,体现智能建筑节能环保的内在品质要求,为制作中心内的工作人员和进驻的影视制作团队提供安全、高效、舒适、节能环保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影视后期制作中心智能化应用目标总体要求应能满足以下要求:

实现建筑艺术与智能控制技术的完美结合;

提供高度共享的信息资源;

提供健康舒适的工作环境;

实现高效节能,体现节能环保的智能建筑品质要求;

适应管理工作的发展需要,具有可扩展性,可变性,能适应环境的变化;

保证投资合理,达到短期投资长期受益的目的。

2智能化系统建设需求分析

针对影视后期制作中心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的具体功能要求,从整个建筑的运行需求出发,并针对建筑的功能、属性和特点,来寻求整体的解决方案。从使用和管理的角度,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以满足项目建设的四大主题:舒适、安全、高效、节能环保。

2.1建立统一的信息通信平台

影视制作中心对信息传输的有效性和稳定性有很高的要求,先进的信息通信系统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同时,信息通信综合化、一体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因此,在考虑建设通信平台时,必须充分估计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体化又体现在整体智能化信息传输的数字化,即所有的智能化子系统均以TCP/IP技术为通信基础,在统一的计算机网络中进行信息交换。建立影视制作中心内的办公网、物业网、数字电视网,从而打造统一的通信平台,为今后的智能化应用提供基础的物理通道,充分考虑今后的智能化应用的扩展性和兼容性。与此需求相关的子系统有:综合布线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有线数字电视系统、公众信息系统等。

2.2实现建筑高效的集成管理

管理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建筑的软件和硬件结合的完美度。从集中管理、分散控制、优化运行、高效管理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地减少管理人员工作负担、节约能源。运用系统集成的方法和手段将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高科技与影视后期制作中心的管理进行有机结合,为影视后期制作中心提供一套符合其运作管理流程的完整的智能化集成整体解决方案,使整个系统成为一个互相关联、资源共享、统一协调的系统,作为整个影视后期制作中心高效的管理平台。与此相关的智能化系统建设有IBMS(Intelligent Building Management System)。

IBMS系统管理平台监控和管理的对象包括制作中心各智能化子系统。如楼宇自控系统(BAS)、安全防范系统(SAS)、消防报警系统(FAS)、公众信息系统、智能一卡通系统、能耗监测系统、大楼物业管理系统、机房环境监控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OA)等。根据各类系统所要完成的功能,IBMS系统管理平台由对应的各分系统组成,它们相对独立工作,完成各系统的监测和控制任务。IBMS系统管理平台中的各分系统相对独立工作,但又必须协调一致,在BMS系统管理平台管理中心的统一监控和管理下,共同为制作中心综合大楼提供安全、舒适、方便的生活条件和高效的工作环境,并保证其运行维护管理的经济性和智能化。

2.3体现节能环保的品质要求

在建立一套以物联网为技术基础的能耗监测管理系统,以监测和改善能耗管理,保证高效的能源使用。对影视制作基地的水、电、空调能耗进行监测,并能够对能耗数据进行分析统计,获得准确、真实的能耗数据,建立和完善能效测评、用能标准、能耗统计、能效公示、节能服务等各项制度,促进整个影视中心的节能意识。

在智能停车场系统应用中,物联网与手机技术的结合还将带来更多方便。车位上装了无线传感器,车辆只要停在这里,系统就能感知,在硕大的停车场,车主可以通过查询终端即时查询自己车辆的停放位置,减少寻找车辆带来的不便。

在制作中心的酒店区,入住人员还可以通过智能家居系统,手机上就可以打开空调、窗帘和电视机开关等等。

2.4建立高度集成的安保体系

影视后期制作中心属于广播电影电视系统行业单位,需要按照广播电影电视系统重点单位重点部位的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的要求,采取有效、可靠、周全、隐蔽的技术措施来保障整个中心的安全和秩序。这涉及整个制作中心基地的防护、重要通道防护、访客管理,重点区域的安全管理(如大型演播厅区域)。

视频监控系统应采用网络数字平台架构,数字平台由于其很好的扩展性,基于其上可以扩展出报警数字联动,智能行为分析,人脸识别,人流量统计等。能够很好的适应制作中心演播厅区域观众人流量大,对于可疑人员的监控难度大的特点,很好的满足了广播电影电视系统重点单位重点部位的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的要求。

数字网络监控平台通过统一的软件管理平台提供系统的中心管理服务、存储管理服务、流媒体服务、WEB服务、报警管理服务、智能分析管理服务等各类系统服务智能行为分析采用人脸识别对进出口进行重点监控防范,通过智能化建设来降低人工安防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系统实现自动“观看”重点区域视频录像并加以分析,识别可疑行为,并在可能的威胁发生时,主动发出警示,加强预警能力,提高安防系统的防范能力,安保监控人员不必时刻待在监视器前面,降低人力成本。人脸识别技术对经过设定区域的行人进行人脸检测和人脸跟踪,并形成该行人的特定轨迹,然后利用人脸质量评分算法从人脸轨迹中筛选出最为清晰的人脸图像作为该行人的抓拍图像。

2.5建设以人为本的工作环境

为提供舒适和便利的工作环境和气氛,是智能建筑的根本需求。因此,我们必须最大限度的满足这一需求。那么我们能有什么特别的举措呢?可以说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每一子系统都可能与此需求密切相关。关键是其中最为显性的措施或手段是什么,为此需要着重考虑制作中心的温度、湿度、噪音等与舒适相关的重要措施。与此需求相关的子系统有:楼宇自控系统、智能照明系统等。

楼宇自控系统(BAS)采用完全分布式集散控制系统分散控制方式,减少故障风险,高系统可靠性。实现实现建筑各种机电设备的自动控制和管理,延长机电设备的使用寿命以及提高建筑安全性,降低建筑的营运成本。BAS系统网络结构应尽量简化,通讯网络采用计算机以太网络进行通讯,可与建筑办公自动化网络进行无缝衔接。通讯带宽不低于10Mbps,保障高速数据传输率。应直接支持标准的TCP/IP数据传输协议。

系统每个节点应为对等的直接点对点(Peer to Peer)通讯,允许节点间的任意连通;在系统节点发生故障时,全部现场控制器DDC之间仍能保持通讯畅通,控制器DDC相互之间能以点对点无主从的方式进行直接通讯。

作为BAS网络节点,每个DDC应具有独立的、静态的计算机网络IP地址和基于标准HTML语言的图形化人机交互应用界面,便于网络的灵活应用及使用人员的直接访问、管理和操作,使用计算机网络进行通讯扩展传输距离不应有限制,DDC控制器在网络上的数量和点数应没有限制。

智能照明系统应采用分布总线式结构,系统内各智能模块不依赖于其他模块而能够独立工,系统可对办公环境包括照明环境、温度环境进行集成式控制,达到节能、自动运行、控制方便的目的。

大会议室应安装触摸屏,可对会议室中的空调、灯光、投影仪、电动窗帘进行集中控制,实现各种场景模式控制,例如会议模式、投影模式、休息模式、演讲模式。中小会议室应安装多功能智能面板,可对会议室中的空调、灯光、投影仪、电动窗帘进行集中控制,实现各种场景模式控制,例如会议模式、投影模式、休息模式、演讲模式。现场智能控制面板必须带有场景控制功能,每个按键对应一个LED状态指示灯。用于控制的智能面板应采用一体化面板,避免采用底座与面板插接的方式,以提高安装的可靠性。通过定时控制可对公共通道等处的灯光实现各种定时控制,可在不同的时段开启不同数量的灯光,达到自动控制及节能的效果。

2.6信息实时交互相关的需求

为了完善影视制作中心内部管理、共享和应急体系建设,传统的单一媒体信息已不能满足与观众信息交互的及时性和更新速度,更是难以吸引观众的注意。为实现各部门数据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提高公众信息的便捷快速,保障信息的高效率,需要依赖于现代信息化技术提供实时的、直观的、可靠的信息。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制作中心提供了便捷的内部信息、智能的会议导引、交互式的宣传展示。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进步,在制作中心的各种功能场所,如:办公大堂、宴会厅门口、演播室门口、电梯厅等各处放置LCD显示屏,可以播放部门通知、企业信息、会议导引、办事流程、公司公告等信息,而且支持不同的地点展示不同的信息。同时加强多媒体信息的交互性特点,提供更为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不但能够提升制作中心的信息服务水平,形象和档次。同时改善和创新服务模式,提升工作和服务效率。

可通过公共信息系统对信息(文字、语音、多媒体、二维码)采、编、播过程的实施和控制,向办公人员、领导或其他特定群体提供形式多样的多媒体信息服务。

3建设愿景

影视后期制作中心利用现代化的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视频多媒体技术以及物联网、云计算的应用到影视后期制作中心,当智能化系统建设完成后

您可以想象……

早晨开车进入制作中心的地下停车库,智能停车场车位引导系统可以将您引导到您车辆的专属车位……

走到电梯厅,智能电梯控制系统就可以将您带到您所在的办公楼层……

室内的灯光照明能随着环境照度的变化自动调节到合适的亮度……

在紧张的工作中,智能楼宇控制系统会将办公室、演播厅的温度调整到最适合您的温度……

工作间歇之余,智能广播系统就可以将美妙的音乐带给每一位辛勤的员工……

在会议室,您可以与各部门同事以及外访人员实现1:1仿真的的会议讨论更加和谐、更加高效……

……………………………………………………

所有的这些应用,无不完美体现智能建筑带给您舒适、安全、高效、环保、的工作、生活环境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喻李葵.智能建筑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孙景之.建筑智能化系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布彻(英).建筑可持续发展设计指南[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篇7

>> 智能楼宇安防监控系统设计 智能楼宇安防监控系统分析 智能楼宇安防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关于楼宇中智能安防监控系统的研究 探讨智能楼宇安防监控系统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 智能化楼宇安防自动监控报警系统的研究 智能楼宇自动化安防监控系统研究 浅析智能小区中的安防监控系统 智能楼宇安防监控之我见 智能楼宇安防系统与自动化的应用浅析 智能安防监控系统的探讨 智能小区视频安防监控系统 智能楼宇安防系统与自动化 智能楼宇门禁安防系统的设计分析 智能小区安防监控系统设计探讨 住宅小区智能安防监控系统案例分析 移动通信基站智能安防监控系统的研发 浅谈安防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研究 浅谈智能建筑安防监控系统设计 基于智能视频分析的安防监控系统设计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关键词:智能楼宇;安防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住宅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具有网络化,智能化的智能楼宇,得到了很多居民的关注和亲睐。智能楼宇能够明显提高居民居住体验,使居民享受到科技发展带来的显著成果,同时,更为人性化,智能化的建筑方式,也是未来建筑大的发展趋势。目前已经建成的大部分智能楼宇,由于施工经验少,技术跟不少,导致出现很多问题。尤其应重视的,是智能楼宇的安防问题。由于设计的疏漏和经验的缺失,在智能楼宇中,安防问题经常存在较大漏洞。相比传统的小区设置,智能楼宇的安防监控系统需要更为先进可靠的技术手段和设计手段。

一.安防监控系统设计概述

楼宇视频监控已经越来越普遍化了,但是如何对楼宇视频监控的设计和标准规范,需要进行妥善的设计,监控设计中,视频监控方案是比较合适的选择,应保证设计系统具有良好的兼容性、灵活性和人性化的操作界面。

智能楼宇监控主要对于人员通道,门禁系统进行监控,对于监控点的设置,要保证监控范围较大,效果较好,保证安防系统的全面覆盖,不能出现遗漏,造成安全漏洞。同时,应设置主监控中心,采用智能网络监控主机为该系统的中枢设备。在主监控中心定位的情况下,设计多个虚拟网络分控点,在办公大楼内部局域网涉及到的任一部门的计算机,就可通过该网络与主监控中心相联,经过主机端授权后,可随意调看系统中任一画面,实现分控的目的。这种方式建立的楼宇视频监控系统,充分利用大楼内网络的资源;充分发挥了网络的优势。利用网络进行网络监控的优势不仅仅是实现分控的目的,其最大的优势是为了将来大楼内监控点扩展,将所有分散监控点通过网络建立虚拟的网络总控中心,实现一点对多点,多点对一点,多点对多点。

在设计中,应根据大楼的现场实际情况,对楼宇视频监控系统进行全面规划,总体设计以高新技术为主,本着“力求保证系统先进、实用、安全、可靠、经济、易扩展、易维护和高性价比”的原则,进行设计。

大楼一般是一个工作进出人员复杂、流动量大的工作场所,24小时全天候随时都可能突发事件,特别是近年来各种大楼案件时有发生,如工作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工作内部人员进行偷窃、甚至不法分子进入大楼重要地方进行偷窃财物或贵重物品等;大楼自身安全的突发性很难预测等特点。所以,针对大楼的特别工作区域(过道)安装相应的安防系统是很有必要的,如对于重要区及财务室、会议室和重要过道和安全出口应装上监控系统,如有隐情发生,第一时间作出第一反应;既有利于办公大楼的规范化管理。同时,将工作人员工作过程录像保存,有助于解决工作纠纷,分清责任。

二.智能楼宇安防监控系统的设计

楼宇安防监控系统是大楼建设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楼安全、智能化管理的体现,对于监督工作人员的工作,提高工作人员办公效率,保护办公大楼人员的人身安全及大楼财产,具有重要意义。

智能楼宇监控系统设计方案应贯彻智能化、现代化、数字化与网络化相结合的特点,集先进的数字监控与成熟稳定的网络监控于一体,才能有效满足楼宇对安防系统设计的需求。

1.安防系统的视频监控设备,应保证视频码流帧间压缩方式的稳定,保证能够监控到高质量、全运动、全色彩的活动图像,具备较高的图像压缩处理技术,每路每秒在25帧左右,图像清晰,色彩逼真。

安防监控系统主机通过图像采集卡把前端摄像机采集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进行压缩,压缩的数字信号进入硬盘录像系统,存储至硬盘中,作为资料保存。要查看录像资料时,可根据时间、地点、摄像机编号的不同进行回放,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视频监控的文件保存应设置专门的硬盘,按照时间命名录像文件名,并存放在以摄像机通道号为文件夹的目录中,方便光盘刻录来保存录像文件。对于安防系统,应设置多重权限密码,保证不被未授权的接入破坏,影响楼宇安全。设置较多的分控点,尽量减少监控点数量和地域的限制。

大楼是集办公公共场所。人防、技防相结合,防范是重中之重首要任务。所以,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智能楼宇视频监控系统来确保证整个大楼的安全。

在设计中,对于安防监控设备的安放位置,应注重位置的有效性和覆盖面积。对于重要区域,如主要通道口,进行重点布控。根据使用要求不同,参照防护级别的规定,进行安全防范系统布防,同时为了夜间防盗,所有的摄像机均应使用高清晰度红外彩色摄像机。

在设计中,应采取“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水平布线尽量到位”的设计原则,进行科学设计,精心组织设计方案,规范化设计管理。保证材料品质、保证设计和安装工艺等方面有一套严格的管理体制,安排技术实力雄厚和工程经验丰富的综合布线专业人员进行设计指导。楼宇视频监控系统所敷设的视频线缆、电源线缆、控制线缆,应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和防护性,避免信号干扰。在设计线缆布线方式时选择最容易布放线的路径的同时也以最短的距离为原则,同时把视频线缆与电源线缆用线卡绑好;采用隐蔽式布线是比较好的设计方案。在外面的线缆均用线槽隐蔽起来保护好;采用标准的综合布线进行设计施工。

楼宇视频监控系统的中心控制室一般设计在保卫处。中心监控室设备较多,且环境要求较高,应保持室内的整洁,敷设在中心控制室的视频线缆和电源线缆如果没有合理的规划,势必给将来的系统安全和维护带来一定的麻烦。所以一般采用桥架把所有电缆统一防护,即不影响室内的美观,又确保系统安全。为了确保监控系统正常稳定工作,系统供电应采用配电箱集中供电方式,主干采用AC 220V 供电,在摄像机前端采用变压器供电。中心控制室内必须光线充足,其照度应不小于300LUX;控制室的其他设备和金属外壳必须做好等电位连接,以确保控制室内的人身和设备安全。

2.门禁系统的设计。在安防系统设计中,门禁系统的作用是对于门区通行人员权限的控制,能够有效保证楼宇安全,避免危险人员的进入,造成经济损失。

在设计中,保证门禁系统与监控系统的联动,在监控发现异常情况时,能够及时处理门禁权限,保证出现意外时门禁的开放通行或者完全锁闭。

智能门禁系统由系统软件,门禁控制器,读卡器和电锁等周边设备等几部分组成。门禁控制器是智能门禁系统的核心设备,智能门禁控制器分为一体单门控制器、分体单门控制器、两门控制器和四门控制器等几种。读卡器是门禁系统的前端采集设备,针对卡片读卡频率的不同,有ID卡读卡器和IC卡读卡器等。电锁是门禁系统的执行机构,门禁系统可以应支持持磁力锁、电控锁、电插锁、阴极锁扣等各种电子锁具,同时可以控制自动伸缩门等电动门。

结束语

安防监控系统作为智能楼宇的安全屏障,是现代智能建筑安全防范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安防监控系统在不同类型建筑中的应用也各不相同,针对各个智能楼宇的特性,集成联动设计安防监控,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李苏.视频传输技术在智能楼宇视频监控中的应用[j].中国安防.2008(12)

篇8

【关键词】公共广播系统,数字广播系统,智能建筑

1前言

公共广播系统隶属于建筑智能化集成系统中的信息设施系统,用于收发、使用建筑群内外的各种信息,并与外部通信网络(如公用电话网、综合业务数字网、计算机互联网、数据通信网及卫星通讯等)相连,为用户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支持各类信息通信业务。

2数字广播系统的概念

传统的广播系统具有如下缺点:(1)信号衰减和串扰控制困难。(2)无法实现分区广播功能。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用户对广播系统功能需求的不断增加,对音频传输距离和音频传输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成为数字音频传输技术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广播系统相结合的数字化公共广播系统应运而生。

数字广播系统对传统的公共广播系统中的局部模拟设备进行数字化升级改造,将数字化了的音频信号、视频信号等数据信号进行编码、调制、传递等处理。它采用音频编码技术,以网络为媒介,采用全数字化传输,实现广播和计算机网络融合,可应用于网络。在处理过程中,数字信号的品质不因传递媒介自身的特征改变,如噪声、非线性失真等。数字广播技术能对数字传送、发射、接收过程中的干扰所引起的误码进行纠错处理,保证从节目制作到发射、接收全过程都达到高质量,提高广播系统的整体技术性能。不但丰富了传统广播的功能,而且充分发挥了以建设好的网络平台的应用潜力,避免重复架设线路,使得有网络接口的地方就可以接数字广播终端,真正实现广播、计算机网络的多网合一。

2.1数字广播系统的组成

数字广播系统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采播工作站、系统服务器、客户端采播工作站(分控工作站)、网络广播终端、前置放大器、功放、音箱、话筒、卡座、CD机、调谐器、集线器(HUB)、交换机等网络设备。

整个系统的传输平台基于IP网络,每个网络广播终端都具有独立的IP地址,可以单独或任意分组接收服务器的个性化定时播放节目。与模拟信号传输相比,失真更小、信噪比更高、音源传输质量也更高。此外,数字IP网络广播系统充分利用互联网络的资源优势,获取网络上的音频资源,跨越了局域网和广域网。

2.2 数字广播系统的功能和优势

数字广播系统涵盖了传统广播系统所有的功能并实现了客户端采播、任意分区、自由点播、远程广播等新的功能。

数字广播是指将数字化了的音频信号、视频信号及其他各种数据信号在数字状态下进行各种编码、调制、传递等处理,并且在处理过程中传递媒介自身的特征(包括噪声、非线性失真等)都不能改变数字信号的品质。通过数字技术,对数字传送、发射、接收过程中各种干扰引起的误码进行自我纠错处理,保证了从节目制作到发射、接收全过程都达到高质量,具有讯号广、音质好、便于管理等优点。数字广播系统具有以下特性:

(1)以局域网为媒介,突破传统公共广播只能下传和只能由机房集中控制的格局,具有终端点播、终端分区寻呼、终端远程控制等多种互动功能和多点操控功能;

(2)广播分区可以任意设置,管理灵活,功能多样化;

(4)主机自备多种广播节目源,能独立运作;

(5)有外部节目采集接口,节目源广,声音质量高;

(6)数字存储易分类、易管理、易查询、易保存、信号指标高,终端设置方便,并且可实现网络资源共享

3 数字广播系统的应用

3.1数字广播系统在商场的应用

通常大型商场地上为高层,有地下层,其中地下为停车场,地上高层分别作为为商场区域、办公区域,其中商场区域又包含了公共区域和商铺区域。考虑到商场不同区域对广播功能的不同需求,还要对商场划分广播分区和消防分区,便于进行分区管理。对商场划分广播分区和消防分区,根据不同需求,需以下功能。

(1)背景音乐功能:覆盖商场的所有公共区域,由消防控制室的背景音乐管理计算机管理,根据商场不同区域的需求,选择合适的音源和音量,方便于背景音乐的分区调整;

(2)人工广播功能:在商场首层的服务台安装台式呼叫站用于商场日常的人工广播,针对较为具体的区域,广播针对性较强的人工语音;

(3)消防广播功能:分为自动触发消防广播和人工紧急语音两个部分。利用消防控制室的紧急消防呼叫站,针对任意分区进行紧急人工疏散广播,将受灾面积控制在最小的范围,更加快捷地疏散受灾区域的人群。

3.2数字广播系统在校园的应用

学校拥有众多各类型的教学、办公、实验、公寓、食堂及其他公共服务类建筑,服务于校园的广播系统需要针对校园日常的各项人性化服务及进行广播功能而建设,必需满足校园多样化的功能要求,如背景音乐播放,广播任务分区播放,全天候或定时段播放,无人值守,各项实时业务广播的播报,消防广播紧急强插等。因此要求系统具备稳定性、综合性、智能化、多样化等特点。

根据功能要求,校园内的公共广播系统可分为背景音乐系统、公共广播系统和集会广播系统三个部分,实现下列功能:

(1)分区广播功能:该广播系统可对多个分区进行广播,每区的广播区可选择为教室、操场、主干道等公共场所;

(2)背景音乐、定时功能:广播系统可选择三种音源:卡式放音座、数字调频调谐器、CD唱机,丰富节目音源;

(3)消防紧急广播:作为校园的一个必须的功能项目,当某一区发生火灾报警时,可自动触发语音系统对发生火灾的这一区及其相邻区域进行语音提示,通过人工广播来进行事故处理,及时疏散人群。

此外,采用微处理机控制的扩音管理系统和管理中心采用模块化结构,便于今后的改造和扩展需要。

结论

公共广播系统已经全面进入了网络化时代。简单的、集中的、统一的、追求共性的公共广播网已逐渐发展为个性化、多样化和多功能化的独立系统,并向智能化、网络化、无线化和高清化发展,不但具有一般性新闻和政令的功能,而且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在这其中,数字广播系统突破了传统公共广播只能下传和只能由机房集中控制的缺点,互动功能强,实现了分区和分组的任意操控组合,而且通过网络便可实现超远距离传输,改变了传统人工广播方式,对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近年公共广播系统,呈现出网络化、无线化和高清化的发展新趋势。公共广播已经全面进入网络化时代。利用网络化广播系统,按地块、片区等进行多级优先设置,从而节省成本、轻松管理。

可以预见,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数字广播系统将会为各类用户提供更加有效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娜.智能建筑信息设施系统[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

[2]王娜,沈国民.智能建筑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9月第一版.

[3]傅越千.网络数字音频公共广播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浙江:浙江工业大学.

[4]孙凯.数字化智能型公共广播系统的设计[D].天津:天津工业大学.

[5]王仁锋.中国广播技术的演变及发展[J].西安: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8月,第39卷第4期.

篇9

一、空调系统的分类和制冷方式

空调系统一般可按下列情况进行分类:

(1)按空调系统的集中程度分类,可分为集中式空调系统、半集中式空调系统和局部空调系统。

(2)按室内热湿负荷所用的介质分类,可分为全空气系统、空气―水系统、全水系统和冷剂系统。

(3)根据空调系统不同的调节方式、送风方式以及空气处理方式还可分为定风量、变风量系统,低速送风、高速送风系统,工艺性、舒适性空调系统。

空调系统需要冷源,制冷系统是不可缺少的。空调制冷方式有压缩式制冷和吸收式制冷,还有冰蓄冷机组。

二、空调主机房的监控

空调主机房集中了制冷(制热)系统、冷却水系统及冷冻水系统的主要动力和热力设备。包括制冷机、冷冻水泵、冷却水泵等动力设备和锅炉、热交换器等热力设备。空调主机房的监控就是对这些动力和热力设备进行监控。

空调主机房监控系统的主要功能如下:

1、中央站按预先确定的时间程序来控制制冷机组的启停,并监测各设备的工作状态,显示各设备的运行参数。主要包括:制冷机、冷冻水泵、冷却塔水泵、冷却塔风机的运行状态和故障的监测。冷冻水供回水温度、冷却水供回水温度的监测。冷冻水供、回水流量的监测。冷冻水供、回水压力及压差的监测。

2、分站中的DDC控制器按预先确定的程序对中央站内设备启停、运行台数、供回水干管压差及备用设备自动投入等进行控制。

(1)主机房各设备启动顺序:冷却塔风机冷却水电动蝶阀冷却水泵冷冻水电动蝶阀冷冻水泵冷冻机。停止顺序为:冷冻机冷冻水泵冷冻水电动蝶阀冷却水泵冷却水电动蝶阀冷却塔风机。

(2)测量供、回水温度及回水流量,从而计算实际冷负荷,根据实际冷负荷,决定冷机开启的台数,达到节能运行状态。当进行台数控制时,需在管中设置电动蝶阀,进行开、关控制。

(3)测量供、回水干管的压力差,并根据监测结果对电动旁通阀开度进行控制,改变旁通量,以保持所要求的供、回水干管的压差,保证水利工况稳定,减少干扰;同时,可保证流过制冷系统中流过蒸发器的冷冻水流量不变,确保制冷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4)冷却水供水温度用来控制自身风机的启停,这样不但可以维持供水温度恒定,还可以节能。

3、安全保护及事故报警

当系统出现故障时,中央站将立即发出声光报警,记录备案,并自动显示故障的情况。

蒸气压缩式制冷机的安全保护控制。压力保护:吸气压力过低、排气压力过高、油压差过低的保护;温度保护:油温过高,防结冰、电机温度过高等的保护;断水保护:冷却水断水保护;电动机过载、过流、掉电保护。

吸收式制冷机的安全保护控制。防溴化锂溶液结晶保护;冷水防冻保护;蒸发器进口冷水断水保护;蒸发器压力过低报警;冷却水断水或水温过低报警;高、低压发生器溶液液位过高报警;动力设备保护等。

三、变风量空调系统的监控

变风量空调系统VAV(Variable Air Volume System)是通过空调送风量的调节实现空调区域温湿环境的控制。在变风量空调系统中,当室内空调负荷改变或室内空气参数设定值变化时,空调系统自动调节送入房间的风量,将空调环境的温湿参数调整到设定值,以满足室内人员的舒适要求或工艺生产的要求。送风量的自动调节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风机的动力消耗,节约空调系统运行能耗。

变风量空调系统属于全空气送风方式,系统的特点是送风温度不变,通过改变送风量来满足房间对冷热负荷的需要,用改变送风机的转速来改变送风量。通常采用变频调速来调节送风机电机转速从而实现送风量的控制。

1、变风量空调系统主要包括送风温度控制系统、末端变风量控制系统、系统静压控制系统和送回风机风量平衡控制系统。

(1)送风温度控制系统由送风温湿度检测、冷热水调节、加湿调节和冷热盘管组成送风温度控制系统。根据送风温度与设定温度之差,按一定控制规律控制冷热水调节阀的开度,以设定的送风温度向各个空调房间送风。

(2)末端变风量控制系统由设在每个房间内的温控器(包括传感器在内的控制器),根据房间检测温度与设定值之差,控制末端变风量装置的调节阀,调节送往室内的风量,保持房间内的温度恒定。

(3)系统静压控制系统使用节流型变风量末端装置后,系统管道压力特性将产生变化,风量减少时整个送风道内静压会增加,但风机动力没有明显减小,同时过量的节流会引起噪声的增加。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必须在风管内设静压调节系统。静压调节阀和送风机风量调节装置(风机变频调节)就是为保持系统静压恒定而设置的,可通过改变系统的风量来调节风管内的静压。

(4)送、回风机风量平衡控制系统在变风量空调系统中,送、回风量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送、回风量不平衡,会引起室内静压的波动,造成室外新风侵入(静压降低时)或室内空气向外渗透(静压升高时),增加室内的空调负荷。因此需要通过调节风机风量调节装置(风机变频调节)以及新风、回风、排风调节阀来保持送、回风量的平衡。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建筑学;学科建设;学科交叉;信息技术

作者简介:高建华(1978-),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助理研究员;胡振宇(1963-),男,江苏南京人,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江苏 南京 210009)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1-0041-02

学科建设是高等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头等大事,建筑学学科建设包含了三个必要条件:构成建筑学学术体系的各个分支;在建筑学研究领域生成的专门知识;从事建筑学研究工作的师资队伍和开展研究工作所需的硬件设施。信息技术的内容包括数据与信息的采集、处理、管理、存储等,信息技术依托计算机和网络两个载体,具备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等特征。本文以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为例,论述了依托信息技术学科、加强建筑学学科建设管理、完善学科建设以促进建筑学学科发展的方法。

一、建筑学学科建设现状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学科建设的宗旨是:以建筑类学科建设为核心,注重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全力促进学科的发展实力和水平。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新兴的技术类学科,已经不可避免地融合到建筑学学科建设中了。

1.建筑学专业建设与信息技术的关系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的特点是立足江苏、面向全国培养建筑类应用型人才。2008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建筑师条例实施细则》表明,在注册建筑师职业制度背景下,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职业建筑师,[1]而借助于计算机及网络的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

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点。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本科专业培养计划中明确规定学生需掌握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科技文献检索、数字建筑概论等课程。这类信息技术课程有助于培养本科生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潮流。本科生教学计划中的专业基础课程(如:建筑模型、建筑构造等)和专业课程(如:建筑设计、场地设计等)的学习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准备和计算机及网络的辅助。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一级学科点下有“建筑历史与理论及遗产保护”、“可持续建筑设计与理论”、“建筑防火与安全技术”、“转型期的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和“现代室内设计与理论”五个重点方向。这五个重点方向的研究工作都离不开信息技术学科的支撑。在建筑历史与理论及遗产保护学科方向中,数字化技术被用于文物建筑保护与修复、历史名镇、名村、街区的保护更新等研究中;在可持续建筑设计与理论学科方向中,计算机模拟的方法被用来进行绿色、生态、智能建筑的设计和研究;在建筑防火与安全技术学科方向中采用计算机建模方式来训练筛选高层建筑和大空间建筑的防火评价指标;转型期的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学科方向中更多借助于多媒体手段和数字技术来模拟、分析和塑造城市公共空间、城市建筑形象;现代室内设计与理论学科方向注重综合运用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将科学性和艺术性融合到设计中。(见图1)

2.信息技术在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的影响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筑学科是一个特殊的学科,它既不是单纯技术性的学科, 也不是单纯艺术性的学科,[2]因此,学院在师资力量的培养上既要注重教师的专业素养,又要求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具备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从学院的专业教师专业技术职称构成来看(见图2),40岁以下的教师约占80%,中级和初级职称的教师约占60%。通常,这部分教师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和专业软件,并且很乐于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有一部分青年教师的专业研究方向为BIM(Bui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汉宝德先生在《传统、现代、后现代》一文中曾这样说:“从建筑技术上说,当代的建筑师要用计算机思考,用计算机来设计,用计算机处理图样。”[3]作为未来建筑师的导师,建筑学专业教师应当首当其冲地走在时代前列。

美国的大学教育强调的是通才教育,我国的高等教育也由精英教育逐步向大众化教育转型。南京工业大学是一所典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从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历届的毕业生流向来看(见图3),大部分学生进入到设计规划部门从事技术工作。学生的工作能力具体到运用CAD进行设计、出效果图和做造型等上面。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都离不开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训练。

二、国外高等院校建筑学依托信息技术的发展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