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进展范文
时间:2023-09-03 15:09: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化转型进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国内期刊数字化发展现状
数字时代,为了寻得一线生机,传统期刊开始探索转型的途径和模式。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国内期刊数字化转型现状如何,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又面临哪些现实困境,值得总结和思考。1.传统期刊转型是大势所趋数字化期刊具有的最大优势是极快的传播速度和巨大的传播容量,它能比传统期刊更早地报道消息、传播信息,并且在传播形式和内容创新方面有了很大提升,更能满足数字时代受众的需求。在数字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传统期刊转型是大势所趋。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积淀,目前,传统期刊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笔者调查发现,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的很多传统期刊或采取开发门户网站、电子期刊APP的方式,或以创建企业微博、微信公众号的方式进行数字化转型。2.数字出版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我国期刊业的市场规模在探索转型模式的过程中不断扩大,经济效益逐步提升。2016年在北京举办的中国数字出版年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为4403.85亿元,比2014年增长30%,数字出版产业收入在新闻出版产业收入的总比由2014年的17.1%提升至20.5%……2015年互联网期刊、电子图书、数字报纸的总收入为74.45亿元,比2014年增长了6.66%”。可以说,数字出版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呈现一种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这其中自然少不了数字化期刊的功劳,这也证明了传统期刊在数字化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方面是在不断发力的。3.数字技术人才稀缺,亟须培养笔者认为,传统期刊数字化转型发展迅猛,这与期刊业是长线运作的产业,约稿、审稿、编辑、校对、出版发行、交流服务等环节都离不开专业人士的保驾护航有相当大的关系,遗憾的是目前我国既懂数字技术又熟悉期刊运作规律的复合型人才并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期刊转型和发展的步伐。同时,由于数字技术管理人才的稀缺,传统期刊在转型过程中缺乏有效建议,不符合实际情况、盲目转型的期刊不在少数,费时费力、得不偿失的情况也不少见。因此,数字技术人才短缺是目前期刊转型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期刊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还存在内容缺乏创新、数字版权纠纷频发、盈利模式尚未确立等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二、国内期刊数字化转型的成功模式
传统期刊在摸索和试错中前行,有那么几家脱颖而出,找到颇富个性、属于自己的转型模式。下面笔者将分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国内传统期刊转型模式,以期为业界同人提供些许参考。1.传统期刊的“互联网+期刊平台”转型“互联网+”时代,许多传统期刊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或开发门户网站、电子期刊APP,或借力微博平台、微信平台等渠道向数字化目标进军。但部分传统期刊仅仅是将文章原封不动地搬到各个平台上,这样的方式表面上看比较省力便捷,但却缺乏创新性,因此对提高传统期刊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帮助不大。那么,值得借鉴的“互联网+期刊平台”的转型模式是什么样的?笔者认为《读者》的转型之路可称为典范。(1)“互联网+期刊平台”的形式《读者》杂志创办于1981年,是读者出版集团主办的文化综合类杂志。多年以来,《读者》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深受大众喜爱。在数字时代背景下,《读者》与时俱进,逐步实现全媒体布局,打造“内容平台+智能终端”的新型数字出版生态圈。2009年,读者出版集团初尝转型滋味,将集团的纸质资源进行了全面的数字化梳理,同时,将旗下的读者网、飞碟探索网等网站整合为新的集团门户网站。该网站除了具备门户网站的功能,如日常内容的更新,还是一个大型的数据库,收入了包括《读者》杂志在内的读者出版集团旗下的期刊和图书的内容,让读者能够在线阅读、下载。这个集团门户网站实质上成为读者出版集团数字出版业务的一个窗口。2010年,《读者》进军新浪微博,截至目前,其新浪微博企业号粉丝数量已达143万多人;2012年,《读者》进军微信平台,其微信公众号分为“微刊”“书房”“读者+”3个板块,包括各类精选文摘、趣味杂谈等内容。《读者》微信公众号的作用除了吸纳读者、提升影响力,还能创造经济效益,比如其推出了“优选商城”。总体来说,《读者》将长期积累的人气分流至互联网,再通过互联网扩大期刊影响力,线上线下业务相辅相成,才实现了顺利转型。除了《读者》,很多传统期刊也采取这种转型模式,但为什么《读者》发展得更快?笔者认为,其内容上的转型可圈可点。(2)精简内容,重视互动传统期刊如果不注重内容的创新,只是转变形式,是无法顺利实现转型的。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习惯于接收碎片化信息,针对这种现状,《读者》在栏目及内容设置上不断精简。从2014年第16期开始,《读者》的栏目从20多个调整为8个,而后针对读者意见反馈,在2015年增加了《互动》栏目,这个调整的过程可谓以读者为中心。同时,《读者》还大量采用手绘图,增加记叙文和小说的比重,以吸引读者眼球。发展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的《读者》,审时度势,做出符合时展潮流和读者需求的改变,因此在期刊界畅销不衰,其成功的经验值得其他传统期刊借鉴。2.依托开放存取网站创新期刊模式开放存取(OpenAccess,简称OA)在20世纪90年代末在国际学术界大规模兴起,后来被引入国内,2004年得到我国政府的公开支持。虽然开放存取目前在我国学术界还处于发展初期,但它却使我国传统的学术交流模式和文献获取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简单来说,开放存取是一种学术信息共享的自由理念,采用“作者付费出版,读者免费使用”的方式,使用户可以免费获取想要得到的信息,而不受时间、空间影响,也不用考虑版权和经费等问题。开放存取模式的推广不仅使学术交流模式和文献获取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也促进了学术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因此,许多传统期刊依托开放存取网站创新模式。其中,可作为典范的当属开放存取模式运作得比较成熟的学术网站——中国科技论文在线。(1)国内最大的OA集成平台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是针对科研人员困难,学术交流渠道窄,不利于科研成果快速、高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等问题而创建的科技站,于2003年10月15日正式开通运行。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充分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精简传统出版物的发表程序,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个大容量、及时、便捷的交流平台。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在我国开放存取的发展史上具有领航者的重要作用,是目前国内最大的OA集成平台。同时,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是公益OA平台,科研人员在该平台上在线发表、评审论文不用支付任何费用。而其他独立经营的OA平台为了实现持续发展,则采用“作者付费,读者免费获取”的运营模式。目前来看,无偿支持作者和期刊进行网络,并为用户提供大量的信息,是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优势之一,这也是众多传统科技期刊愿意与之合作的重要原因。(2)资源丰富,功能强大浏览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可以发现,目前网站上主要包括首发论文、优秀学者、科技期刊、专题论文、高校认可等栏目。截至笔者统计时,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站刊载首发论文共92730篇、优秀学者论文共92595篇、自荐学者论文共31310篇、科技期刊论文共1277866篇,可谓规模庞大、学术资源丰富。网站为用户提供对所收录文章统一检索的服务,是科技期刊、高校学报以及优秀论文便捷展示内容的集成平台,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对社会公众的开放。以科技期刊栏目为例,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按类别将收录的期刊分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医药卫生、农业科学、人文社科五大类,囊括了各大院校学报以及地理、大气、医学等各学科的专业期刊,分类详细,检索便捷,为用户检索所需科技内容提供极大的帮助。目前,开放存取模式处于快速发展期,面对学术成果愈加丰富多样、信息传递速度大大提高的大好形势,我国传统期刊采取依托开放存取网站创新模式的策略非常切合实际,发展前景也日趋明朗。3.传统期刊的二维码模式二维码“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打开我们的手机中具有相关功能的软件,对准二维码扫一扫,就能实现其指向的功能。谈及期刊数字化转型中的二维码模式,就不能忽略《玩手机》杂志。《玩手机》是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背景下诞生的月刊。在期刊数字化转型浪潮冲击下,《玩手机》采用了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实现转型,其具体方式是将二维码印制于平面杂志上,几乎每页杂志都有3—10个二维码供读者扫描,读者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可以直接进入服装、化妆品、箱包皮具、手机配件等网上商城。对《玩手机》杂志来说,二维码的应用不仅实现了纸质期刊内容和形式的数字化,而且延伸了纸质媒介和广告内容的影响范围,帮助杂志实现内容的传播并获取经济效益。就目前情况而言,《玩手机》杂志的二维码数字化转型模式是比较成功的,平均每本杂志被每个读者扫描二维码的次数为10次。但笔者认为,期刊数字化转型仅靠在平面杂志上印制二维码是远远不够的,读者可能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便失去新鲜感,传统期刊应将二维码作为一种转型的辅助模式,与其他模式相结合,开展进一步的转型探索。
篇2
在IT产业链中,开发者是一个关键环节,特别是对一些通用性和平台类的产品,离开了开发者的二次开发几乎寸步难行,因此IT厂商无不重视这一体系建设。然而,打造自己的开发者队伍是一个投资巨大且长期的过程。即便如此,对于一直专注在硬件、专注在管道、致力于平台化的华为而言,要完成自己的产业链布局,培养自己的开发者合作伙伴队伍还是必须完成的任务。
“华为希望能够打造出一个新的平台,帮助华为那些已经具有丰富行业能力的合作伙伴,构筑全连接的能力,把它们的行业能力和我们的ICT能力结合起来,实现整个行业数字化转型。”华为常务董事、产品与解决方案总裁丁耘在日前举行的首届华为开发者大会(HDC)上表示。 华为常务董事、产品与解决方案总裁丁耘
来自全球的2000多名开发者合作伙伴及业内专家参加了本次大会。大会围绕“在一起 创梦想”的主题,全面展示华为开放的ICT能力,分享合作伙伴的成功案例。在大会上,华为还了开发者生态战略和面向开发者的“沃土”计划。
助力数字化转型
丁耘在演讲中表示,新一波的企业数字化转型正在形成。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以Google、百度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已经率先完成了数字化转型。而今更多的传统行业,包括行业、金融、电信、医疗、出版等也已经开始了这一过程。
“今年将会是一个里程碑,因为从今年开始我们看到了更多实体经济在开始数字化转型,转型的体量将是非常大的,不是一家公司或者若干公司能够支撑整个实体经济的数字化转型的。”丁耘表示,正因为如此,华为要开放自己的能力,和产业合作伙伴一起促进这样的数字化转型。
“华为联合合作伙伴,共创全联接世界,共赢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无限商机。”丁耘介绍了华为开发者生态战略,“华为坚持聚焦ICT基础设施,向开发者伙伴开放创新领先的ICT能力,打造面向运营商和企业市场的开放环境和使能平台,支持和帮助开发伙伴业务创新,快速响应和满足客户业务需求,实现商业成功。”
那么,在这场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华为到底能做些什么?
丁耘说,首先是技术。过去十年华为总研发投入超过1900亿元人民币,打造了一个和同行非常不同的平台。“华为不仅打造了全解决方案的通信能力,更构筑了IT和终端的解决方案,是整个产业中少有的能提供端到端、从IT到CT到终端解决方案的厂商,这就是这1900亿元人民币打造出的能力。”他说。另外,目前华为在全球170个关键标准组织中担任主席或者副主席的职位,这样的地位使得整个华为在转型中能够和产业合作伙伴一起把控行业转型的方向。
其次是市场平台。丁耘认为华为是有全球化市场平台能力的公司。“可以说,今天有人的地方就有华为。经过四年来的拓展,华为已经在企业领域建立了全球6000个渠道资源,这一系列的资源将会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开发者走向全球的平台。”丁耘表示。
10亿美元的沃土计划
在首届开发者大会上的一大亮点就是华为推出了10亿美元扶持开发者的计划。丁耘宣布了这个计划。
他表示:“华为将在五年内投入10亿美元实施‘沃土开发者使能计划’(简称‘沃土计划’),打造面向开发者伙伴的开发使能平台和联合创新。”
他说,在技术和解决方案方面,华为选择了12个最具商业价值领域的能力进行开放,覆盖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宽带、SDN、移动办公等最前沿的技术领域。在垂直行业方面则选择了平安城市和金融。总体上,水平层面横跨了IT和CT,垂直层面从IaaS层、PaaS层和SaaS层都提供了各个方面的能力开放。
在大会上,华为还宣布将打造以开发者伙伴为中心、以“LEADS”理念为指导的能力开放平台eSDK,帮助开发者伙伴加速技术创新进程,提升差异化解决方案开发效率。
华为产品与解决方案战略与业务发展部总裁肖然进一步阐释了开放平台的“LEADS”理念:云化的远程实验室服务(Lab as a Service)、端到端的开发资源获取(E2E)、支持敏捷开发的流程、工具(Agile)、专注的全时在线专家支持(Dedicated)和在线互动的开发者社区(Social),为开发者提供良好的开发体验。
肖然具体介绍了“沃土计划”的内容:“创新基金”,为伙伴创新的联合解决方案提供实物支持、开发资金支持、技术专家支持;“开发支持”,专项投入开放平台和远程实验室建设,让伙伴聚焦业务、高效开发;“华为认证”,对伙伴开发能力和解决方案予以认证;“人才培训”,为伙伴提供研发、销售和交付能力培训;“营销基金”,用于开发者生态圈拓展、创新解决方案营销活动及销售激励。
结伴者行远
在大会上,华为交换机与企业通信产品线总裁刘少伟的一句话给记者留下很深的印象。他说:“独行者步疾,结伴者行远。”意思是,一个人走可以走得很快,但要走得远,必须有众人同行。
刘少伟表示,对于华为而言,最重要的不是要走得多快,而是要走得更长久些,这就是华为打造自己开发者合作伙伴群体的关键。
篇3
国防科技期刊是我国科技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科技期刊是指由国防装备研制、教学和使用等相关单位主办的期刊,既包括军队科技期刊,也包括国防科技工业部门主办的期刊。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部门主要包括船舶、航天、航空、兵器、核、电子等行业,承担着国防科研和武器装备研制的主要任务。国防科技工业部门的研究院(所)办刊相当普遍,“一所一刊”或“一所多刊”的现象普遍存在。其中既包括众多公开出版期刊,又包括为数不少的面向国防系统或本行业发行的内部期刊。国防科技期刊同样面临着数字化转型问题。
国防科技期刊的特点
国防科技期刊主要刊登国防相关行业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和评述国外国防领域新的理论方法、技术进展和研究动向,是国防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这些期刊在为国防科技工作者交流成果、扩大视野、启迪思路,在推动国防科技事业跨越式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民用科技期刊相比,国防科技期刊由于国防科研的特殊性而有其自身特点。
与办刊单位主业一致性高,期刊特色比较鲜明。我国国防科技期刊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其分工与国防科技工业的分工有很高的一致性,期刊的选题范围一般均与其办刊单位的主业相当吻合,期刊特色比较鲜明。
保密要求严格,内容需经脱密处理。国防科技期刊因为植根于国防科研一线,其选题和组稿多来自于科研一线的需求,稿件具有型号研制和工程应用背景,因此对保密的要求很高。在投稿和审稿过程中均应符合相应的保密程序和要求。无论公开期刊还是内部期刊,来稿中涉及到的关键数据和技术细节等要按其发表范围经相应脱密处理方可发表。
读者群相对固定,具有小众期刊特点。国防科技期刊均以服务科研、引领创新、支撑发展为办刊宗旨,内容专、深、新,其读者群主要分布在本单位、本行业及相关单位,读者群比较明确和稳定,发行量一般不大。
较受国内外关注,有较高影响力。国防科技具有高、精、尖性质,除了电子信息领域部分民用技术领先于军用技术之外,其他领域的高新技术大都是在国防领域率先得到使用的。作为国防科技成果的交流载体,国防科技期刊不仅受到国防行业读者的关注,也受到民用行业读者和国外相关机构的关注,因此,国防科技期刊在行业内外的影响力一般较高。以中船重工集团主管公开出版的科技期刊为例,该集团公司主管的公开出版期刊有28种,分布在3个直辖市、9个省的12个市,分别由集团公司下属的21个研究所主办。其中核心期刊为13种,占比46.4%,而核心期刊一般是从各学科前20%~30%期刊中选取的,可见中船重工的科技期刊大都处于相应学科的前列。
国防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现状与不足
国防科技期刊数字化现状。公开出版期刊大都加入了国内的期刊数字化集成平台。国内的学术期刊数字化集成平台主要有3家:一是同方知网的《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包含168个学科专题数据库,收录国内出版期刊9400余种;二是万方数字化期刊群,收录自1998年以来自然科学为主的国内出版期刊7300余种,其中核心期刊1600余种;三是维普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约9000种。
公开出版的国防科技期刊大都加入了上述期刊数字化集成平台。以船舶科技期刊为例,中船重工主管的28种公开出版期刊中,除个别大众消费类和科普类期刊外,其他均包含在上述一种或多种数字化集成平台中。这些数字化集成平台通过商业化运作在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得到推广应用,有的还发行到了国外,大大提高了国防科技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部分国防科技期刊建立了自有版权的期刊网站。这些期刊网站不仅可提供论文摘要和全文下载,有的还整合了期刊介绍、在线投稿、在线编审、流程管理、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参考文献校对等功能。自有版权的期刊网站对于树立期刊品牌形象有一定积极作用。
国防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议中存在的不足。如前所述,我国国防科技期刊大都由研究院(所)主办,处于“一所一刊”状态,期刊集中度小。目前,除了个别行业学会主管的期刊“抱团”与大型期刊数字化集成平台运营商洽谈独家授权的期刊数字出版合作之外,众多的国防科技期刊基本上是独自与数字化平台运营商签订数字出版合作协议,在合作中基本上没有话语权,国防科技期刊淹没在普通期刊中,国防特色得不到彰显,并且期刊编辑部的经济利益难以保证。部分期刊虽然申请了域名,建立了自有版权的期刊网站,但是网站推广力度小,网站内容比较单一,基本上是将纸质版内容数字化后搬到网站上,且内容更新慢,网站访问量小,影响力不够。
国防科技期刊编辑部大部分隶属于国防科研单位的科技信息部门。由于国防科技期刊具有公益性,编辑部赢利能力弱,期刊办刊经费基本上是由主办单位划拨。期刊编辑部及其所隶属的科技信息部门均不属主办单位的主要经济实体单位,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市场经济时代,地位相对边缘化,在期刊数字化建设中要么内生动力不够,要么外部推动力不够。国防科技期刊编辑部规模一般较小,少的2~3个人,多的10来个人,满足日常的组稿、约稿、编辑、出版尚可,在数字出版方面人才明显不足。
并且,我国的数字出版不是出版界首先提倡并促成的,而是由数字技术提供商、开发商等企业率先提出的,出版部门大多是在数字化出版的大趋势下顺势而为。因此,期刊出版部门在主观上缺乏引导数字出版的主动性,在客观上缺乏数字出版的技术和人才。
国防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途径
“借船出海”,发挥大型期刊数字化集成平台的传播力。在目前国防科技期刊分散运营、期刊集中度不高的情况下,国防科技期刊借助国内外大型期刊数字化集成平台实现期刊数字化仍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
国外科技出版集团,如汤森路透、爱思唯尔、斯普林格等,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建设资源数据库和数字出版平台并持续更新,建立了信息采集、资源集成、在线服务、版权保护、学术评价、按需印刷、咨询分析、流程管理等―体化的完整产业链。我国优秀国防科技期刊加入其数字出版平台,有利于更大范围地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吸引国际稿件,提升我国科技期刊乃至我国科学技术在国际上的显示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国内期刊数字化集成平台运营商也在不断加强内容建设,推出特色服务。如中国知网正在努力建设文献检索平台、编辑出版平台、评价分析平台、学习研究平台。其于近年力推的“优先数字出版平台”,可以单篇或整期优先出版。这对于转变出版模式、缩短期刊时滞、确认论文首发权、加快学术成果传播速度、吸收高质量稿件、提高期刊影响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合作共赢,建立基于期刊集群的行业门户。目前,国防科技期刊网站建设基本上是各自为政,甚至形成集群效应。在行业期刊门户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当数“中国光学期刊网”,它集成了国内50种优秀光学期刊,成为了我国光学业界的门户网站。该网站还设有资讯、社区、培训、会展、企业等栏目。其中,资讯栏目又开辟有特别推荐、行业动态、科技动态、市场分析等子栏目。该网站的资讯栏目已成为众多高校、研究所、企业了解行业资讯的首选。
基于期刊集群的行业门户网站建设,一方面能将最新科研进展和成果介绍给产业界,另一方面又能将市场需求反馈给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这对于促进产学研的结合、促进国防科技成果的转化具有积极推动作用。通过门户网站建设,形成集群效应,有利于扩大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实现国防科技期刊支撑行业发展、引领知识创新的办刊目标。
在数字出版转型过程中,国防科技期刊网站建设应该打造龙头、联合图强。按照期刊集群的规模和目标用户群,优势期刊出版单位可以通过与行业期刊的互利合作,逐步建立三种层次的门户,即:单一行业期刊门户;国防科技工业期刊门户;国防科技期刊门户。
内外有别,打造内网特色的互动出版平台。国防科研单位大都建有与互联网物理隔离的内部网,这些内部网部署有身份鉴别、入侵检测和审计跟踪等保密技术手段,再加上严格的管理制度,在保密安全方面是有保障的。内部网为国防科技期刊,特别是内部期刊的数字出版提供了很好的网络基础平台。
无论是自建期刊网站,还是集成数字出版平台的内网镜像,都可以利用内部网建立特色信息服务的互动数字出版平台。Web2.0技术的兴起,为互动出版提供了机遇。Web2.0是相对Web1.0的新型互联网应用的统称。Web1.0的主要特点在于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Web2.0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在内网数字出版平台上,由于用户专业相近,且与社交网络一样有很长的在线时间,因此,可以开设兴趣组、知识论坛和博客、RSS、订阅推送等特色栏目。利用知识论坛、博客,用户能够发表博文,尤其是当用户在浏览期刊论文的时候,可以发表评论,从而实现期刊论文的在线评价和推荐;利用知识论坛和博客,也能够形成用户之间的更深层交互,促进企业内部学习型团队的形成。在保密前提下,甚至可以建立在线实验室,授权用户可以实时查阅实验内容和实验数据,使数字出版平台与知识创新平台无缝对接。
适应改革,探索建立适合数字出版的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当前,国家正在推进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旨在逐步提高期刊集中度,树立报刊出版单位的市场主体地位。如前所述,多数国防科技期刊出版单位人员数量少,素质参差不齐,因此,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对国防科技期刊的发展和转型既是机遇又充满挑战。要想化“危”为“机”,国防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必须直面期刊转型所带来的挑战,在发展理念、经营模式、出版模式等多方面加以适应和转变。
我国科技期刊的赢利模式基本上为“上级拨款”+“发行、版面费、信息服务、广告”中的一种或多种。不靠拨款而能独立赢利的期刊少之又少。
在数字出版时代,国外科技期刊创造了开放获取的运营模式:其一是读者免费在线访问,年终发行印刷版支付较低费用;其二是发行两种版本,收费版提供附加服务;其三是作者付费模式,而付费作者中的相当一部分获得了协会或基金会的资助。这些模式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在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建议国家和国防相关行业设立出版基金,使国防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建立起“出版基金+作者付费(版面费)+信息服务+广告”的赢利模式。当然,无论采用何种运营模式,期刊内容的生产和加工始终是最核心的要素。唯有一流的内容,才能带来衍生的增值服务及服务收益。
篇4
我国数字电视知识产权的对策
1.利用专利信息,建立企业内部专利预警机制。专利信息属于公开的专利信息来源,其中包含专利权人/申请人信息、技术分类信息、保护范围、法律信息、申请国家、申请时间、有效期以及非常详细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份很好的了解竞争对手、行业内同行研发方向和技术进展的免费材料。利用专利信息,除了可以了解最新的研发动态,获得最新的技术信息,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建立企业内部的预警机制。2.开展专利战略,进行符合企业自身情况的专利布局。专利战略是指企业运用专利制度的特性和功能去争取市场竞争有利地位的策略。专利工作是现代高科技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不同的企业应有不同的做法。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强的企业,应将企业的核心技术尽快申请基本专利。对于跟随型的企业,则可以围绕其他公司的基本专利构筑严密的专利网。可以通过大量的应用层面的有价值的从属专利,去抗衡国外的基本专利,并在其基础上二次开发,形成新的基础专利,与其进行交叉许可。3.重视专利在标准中的地位,围绕核心专利技术建立标准。过去的标准尽量不涉及专利技术,都是用最成熟的技术来做标准。现在标准带有了专利性,我国制定的标准之所以会起到作用,就是因为专利进入了标准。谁用了标准,谁就要向建立这个标准的专利权人交纳专利费。随着标准时代的到来,发达国家纷纷从技术战略发展到标准战略,从技术立国发展到知识产权立国。(据穆青于《传媒》2012年第2期)
微博增强主流媒体影响力的核心
是内容建设
相较普通微博,主流媒体的官方微博更具权威性和公信力。主流媒体可通过加强其微博建设提高舆论引导力,完善舆论监督功能,其核心是加强微博内容建设。首先,微博信息应权威、准确,杜绝虚假新闻。媒体微博以事实说话,是提高舆论引导力的先决条件。主流媒体作为严格规范的权威新闻机构可尝试率先制定“微博新闻准则”,规范新闻从业者对微博的使用,强化传统新闻职业道德和采编守则的同时,提出具体有针对性的微博新闻准则,进而推广为中国整个新闻行业的行为准则,强势引导我国微博媒体和微舆论的健康理性发展。其次,密切跟踪和深入报道重大舆情事件,牢牢把握舆论话语权。在微博上掌握话语权的常常是“公民记者”。常抢先于传统媒体占领舆论前沿阵地,导致主流媒体传统舆论监督式微。但“公民记者”普遍缺乏媒体记者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他们会发表道听途说的报道或者一知半解的情绪化评论。因此主流媒体微博应在调查研究方面下大工夫:深度挖掘舆情事件背后各种有价值信息,提高报道水平和质量,发挥权威性优势,继续以传统强势媒体公信力和影响力引导日益壮大的新媒体舆论受众群。(据杨敬忠于《中国记者》2012年第3期)
拿什么迎接数字广播
1.数字思维。数字时代需要数字思维,数字广播的实践需要有数字理念的支撑。没有现代媒体的运作理念,技术再进步也是枉然。“我们在步入数字时代”更主要的是指步入数字意识的时代。2.内容供应。频率资源的问题解决以后,频率内容如何规划?“内容为王”是应对科技变化的不二法门。没有有价值的内容,付费就根本无法实现。3.市场应对。数字广播接收机的价格,一直是影响发展的重要因素。生产商、消费者(听众)、利用者(电台)之间形成怪圈。数字广播的“钱景”需要三方共同培育。在实验前期,尤其需要智慧和勇气。媒体责任更重,要担负起解释、沟通甚至承担部分风险的责任。4.营销推广。数字广播完全取代模拟广播是有过程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可利用受众信任的传统媒体做行销宣传;利用晚会和社会公益活动做促销宣传;在时尚媒体如网络中对年轻受众做引导,在技术保障和后续服务中做讲解式宣传。5.兼容方案。数字广播在推广一开始就要考虑与现有业务的兼容性,主要包括与现有频率规划的适应性和今后发展的扩展性,也要考虑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6.政策规范。政策的扶持和规范是数字广播有序发展的两个方面。但有些跨行业的标准和政策需各方面通力协作,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打破行业藩篱和地区本位的束缚,为数字广播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据彭国凌于《视听界》2012年第1期)
CNTV联手腾讯发展互联网电视产业
3月21日,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旗下的互联网电视运营企业未来电视有限公司与腾讯公司在京宣布展开战略合作,共同推进中国互联网电视产业发展。腾讯的互联网增值业务将引入互联网电视平台。据介绍,CNTV是CCTV的新媒体平台,CCTV现已拥有12亿观众,腾讯有多达1700种互联网应用和7亿多活跃用户。此次合作将把央视强大的品牌、丰富的内容资源和腾讯成熟的互联网应用进行有效整合。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表示:“合作将使互联网很多应用走进客厅。”(消息来源:《人民日报》)
2015年我国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
3月12日,全国政协委员、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表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自1998年开始在全国试行,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号工程,已取得重大成果。截至目前已完成了11.7万个行政村、10万个50户以上的自然村、72.6万个20户以上的自然村盲点全覆盖,基本满足了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下一步我们的重点是完成20户以下的自然村盲点全覆盖,以及从‘村村通’向‘户户通’发展。”(消息来源:《人民日报》)
我国首个“纪录电影基金”成立
3月18日,由中央新影集团联合杭州博润投资打造的国内首个纪录电影基金――“博润・中央新影(集团)纪录电影基金”正式成立。该基金致力于更多优秀纪录电影的创作和集约化生产制作,以资本化方式推动和打造新时期中国纪录电影产业的发展和运行模式。据介绍,成立后的“博润・中央新影纪录电影基金”由杭州影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进行专业化管理和运营。该基金总规模为10亿元人民币,首期为2亿元人民币。杭州博润投资每年(首期5年)向中央新影集团全额投资拍摄主旋律题材的纪录电影作品10部以上,中央新影集团则负责电影的拍摄制作,主要协调在中央电视台相关频道播出。(消息来源:《工人日报》)
《综艺》电视人评选颁奖盛典举行
第五届《综艺》年度节目暨电视人评选颁奖盛典在京举行,年度最佳主持人大奖被央视的柴静、江苏卫视的孟非、东方卫视的骆新共同夺得。今年《综艺》的颁奖盛典分为年度特别节目、年度新闻节目、年度法制节目、年度综艺节目、年度职场真人秀、年度收藏节目、年度跨年晚会等多个类别。央视是最大赢家,共有《感动中国》《开学第一课》《看见》《今日说法》《寻宝》等节目上榜。(消息来源:《京华时报》)
北京电视台启动两项活动
迎世界读书日
为迎接4月23日第17个世界读书日,3月20日,由北京电视台青年频道主办的2012年“青春中国・书香讲堂”新闻会在京举行。会启动了2012年“青春中国・书香讲堂”和“图书漂流,以书会友”两项活动。“青春中国・书香讲堂”邀请学者易中天、媒体人白岩松、收藏家马未都等走进人民大学如论讲堂,作相关主题演讲。“图书漂流,以书会友”是国内首次由电视媒体发起的大型图书漂流活动,将选取北京图书大厦等15家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图书机构作为书香漂流点,并在新浪网设立“书香北京微阅读”专区,实现图书实体漂流与网上漂流两种方式。(消息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篇5
很多人熟知的IBM倡导的智慧地球(Smarter Planet)和智慧城市(Smarter Cities),其实就是建立在企业中实际应用的物联网的基础之上,包括水资源管理、零售业优化、客户忠诚度管理、交通拥堵管理等一系列解决方案。现在,IBM又将物联网与大数据联系在一起,希望将企业与物联网的数据进行深度融合,从而帮助企业做出更好的决策。
在近日举行的亚洲消费电子展上,IBM大中华区首席执行总裁钱大群以“创造无限可能”为主题,分享了IBM关于物联网的洞察、战略和成果。
IBM统计,当今世界上拥有超过90亿台互联的设备。而在这些设备生成的数据中,90%的数据从未被分析或采取过任何处理措施,多达60%的数据在生成后几毫秒内就失去了价值。在进入物联网3.0阶段后,物联网最大的变化是与云计算、大数据技术进行深度融合。钱大群表示,数据分析技术的发展将会对物联网产生巨大的影响。IBM的云计算、大数据分析技术将为物联网带来新的活力与价值,进而带动整个行业的创新、变革与转型。
在亚洲消费电子展上,IBM展示了在政府、电子、汽车、能源制造、零售、通信、医疗健康等领域的物联网成功实践,尤其是在车联网方面的新进展让人印象深刻 。举例来说,IBM助力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打造基于车联网模式的营销与售后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其研发和生产能力。IBM还与法国汽车制造商标致雪铁龙合作,共同开发车联网服务设备,将车辆与商店、服务体系和城市运输网络完美结合起来。
IBM大中华区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汽车及工业产品行业总经理王涛表示:“物联网对于中国制造行业的意义重大。物联网通过传感器、各种各样的终端设备把所有企业甚至整个社会的生产经营活动全部变成数字化,并将数字化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转化为商业洞察力,发掘新的商业机会和价值,从而彻底改变现行的商业运行模式。”
在物联网方面,IBM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在理念和技术方面,IBM提出“智慧地球”理念时已经在讲物物相联和智能化,在物联网技术上有长时间的积累;第二,从战略决策层面看,IBM将物联网与自己所擅长的大数据、云计算、移动计算、安全方面的技术和经验相结合,并成立了专门的物联网业务部门;第三,从产品和服务方面看,IBM可以提供从芯片设计到上层应用的全面的物联网解决方案和服务,并结合各行业用户的需求,提供了行业最佳实践。
篇6
2012年年末,作为美国三大时事新闻周刊之一的《新闻周刊》纸质版“寿终正寝”;无独有偶,2012上半年,走过244年的《大英百科全书》宣布告别纸版,一心经营电子版“全书”。在网络和通信技术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纸媒纷纷转向数字化,传统期刊业如何认清发展方向,融入数字化潮流,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将决定期刊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水平。
一、传统期刊业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期刊广告收入在全球都遭到了大幅下滑的冲击;另一方面,数字化对于整个出版行业来说似乎造成了很大的挑战。由于上述两方面的冲击,传统期刊的好日子已经成为过去,相当一部分出版人对期刊未来信心不足,不知道如何应对未来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期刊业经历大发展以后,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期刊结构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品种数量不少,但整体质量有待提高;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经营水平不高,期刊业发展多年徘徊等等。特别是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日益普及和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传统期刊的“短板”日益显现。
一般来说,传统期刊的表现形式比较单一,偏重于文字和图画的表现,不像网络期刊那样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整合到一个页面,可以同时展现多种效果,其新颖、活拨的表达方式满足了新时期受众潜在的阅读需求。另外,网络期刊的互动性强,受众的参与程度和阅读兴趣浓厚。
传统期刊的发行耗时耗资,大多数期刊社的发行没有能力达到二级市场或者一些边远城市;而互联网的发展彻底打破了传统出版业的地区垄断、渠道不畅、资源和经营分散的状况。网络期刊可以通过网络,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几十万本电子期刊发送到各个客户端上,只要是互联网能够到达的地方,网络期刊的发行就可以达到。
传统期刊时效性不强,受出版周期的限制较大,而且从发行成本上来看,受纸张、印刷及发行费用等限制,因此,运营成本相对较高。而网络期刊时效性强, 经营成本低廉。网络期刊广告传播方式由消极反馈到积极反馈。网络期刊的用户管理后台可以针对用户做目标分析和阅读分析,并得到时时更新的信息反馈。同时,网络期刊能够提供更为精准的读者数据库资料。
二、传统期刊业的数字化现状
期刊作为传统的文化传播载体,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传承科学文化、传播实用信息、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在信息传播数字化、网络化不断发展的形势下,期刊数字化风潮已在全球范围内风起云涌。
中国期刊业在数字化方面已经有了很大进展。大部分学术期刊已经上网,国内大型的网络学术期刊数据库有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龙源期刊网等。中国知网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中文学术期刊数据库,共收录国内6000 余种期刊的题录以及5000 种期刊的全文,涵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社科各个领域,购买使用权后,使用者可通过网络检索、浏览、下载和打印所有文章。同时,许多大众类期刊也正在采取门户网站、独立网站、电子期刊等多种形式,积极进行数字化尝试。
目前,期刊数字化的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门户网站模式,期刊社最新动态,提供网络订阅等读者服务;二是数据库模式,将已经发表的文章以篇为单位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包括多种类别的数据库,如中国知网、龙源期刊网;三是网络杂志模式,通过原文原貌呈现整本期刊,使读者能看到期刊本身从封面到封底的呈现形式。从某种程度上说,网络杂志是目前期刊数字化的最高形态。
期刊数字化使世界各地的读者不仅可以获取所需要的资讯,而且可以深刻感受到不同民族文化的魅力。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国内期刊数字化还处于初级阶段。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国内9000 多种期刊中,独立自办网站的只有约1000 种,且多数只是简单地上传纸版内容,并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这一载体的优势,在出版内容、商业模式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绩。在数据库建设方面,学术类期刊已经走在了大众类期刊之前,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龙源期刊网。
三、传统期刊业的发展趋势
利用新的传媒技术、新的传播介质和新的传播终端努力转变运营模式,积极扩大影响力,占据竞争制高点,已成为全球期刊近年来的发展趋势。中国期刊顺应国内期刊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世界期刊的发展趋势,确立了向数字化发展的战略。
首先,是要整合自身的资源。传统期刊最宝贵的价值财富是社会公信力和品牌影响力。中国绝大多数的期刊从获准创刊发展至今天,历史或长或短,发行量或大或小,广告或多或少,都已经拥有了自己忠实的读者群体,形成了自己的社会公信力。读者的群体追随,验证了期刊的品牌影响力。这是新形势下平面媒体与网络媒体对接的坚实基础和先天优势。
其次,因网络技术的要求,普通杂志社难以独立承担包括技术平台建设在内的网络出版。对接是捷径,是代价最小的再生。少数大型期刊集团可以通过发行专用电子阅读器实现传统期刊的数字化。大型期刊集团拥有相对雄厚的资金实力、规模化的内容生产能力和数量较为庞大的读者群,因而可以通过自行开发数字期刊产品,发行专有品牌阅读器,提高读者的忠诚度。大多数期刊可以通过与专业数字期刊制作公司、电子阅读器厂商合作,实现数字化转型。由于资金和人才问题的双重压力,我国大部分期刊都不具备自行开发、制作数字期刊产品的实力,因而在数字化过程中,传统期刊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内容生产和广告经营方面的优势,把握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将数字期刊制作工作外包给专业化公司,同时通过与大型电子阅读器厂商的合作完成数字期刊的发行。
篇7
关键词:数字出版;新业绩;新挑战;新举措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高附加值的绿色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总量中所占比例还比较低,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在信息化、网络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作为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而诞生的新型出版业态,数字出版昭示着新闻出版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必将成为“十二五”期间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因此,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产业,已经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下面,我来回顾一下近两年来国内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状况,并着重谈一下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些难题以及未来数字出版的发展措施。
一、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取得的新成绩
2011~2012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总体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数字出版产值再创新高,数字出版内容产业获得较快增长。
营业收入是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状况的具体体现。继2010年数字出版营业收入突破千亿大关之后,2011年国内数字出版收入规模再创新高,达到1377.88亿元,比2010年整体收入增长了31%,已占到当年新闻出版业1.46万亿元营业收入的近10%,位居行业第三。其中,互联网广告、手机出版与网络游戏占据收入前三位,虽然电子图书产业有所下降,但数字报纸、互联网期刊等领域增长却大幅超过了平均增长幅度,这昭示着数字出版内容产业取得了长足进展。针对新型阅读终端不断涌现的状况,数字出版内容制作开发更加具有针对性,更加趋向个性化和定制化,更加重视阅读体验,更加适应受众需求。
近年来,数字出版的新形态、新产品和新服务不断涌现,已经形成包括电子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原创网络文学、网络教育出版物、网络地图、数字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手机出版物,以及基于各种移动终端的数字内容和应用在内的较为完备的数字出版内容产业体系。
二是数字出版集群化初具规模,形成了点-线-面立体化发展格局。
集群化是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早期单个数字出版企业的发展,到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形成,再到集群化的数字出版产业基地的建设,我国数字出版完成了从点到线到面的三级跨越。多种类型企业纷纷加入数字出版阵营,推动数字出版不断发展壮大。数字出版产业链日趋健全和完善,各环节连接更加紧密,融合程度不断加深。2011年,天津、湖北、广东、陕西、江苏5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获批建立,加上之前的上海张江、杭州、重庆、湖南4家,国家级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已达到9家。2011年,这9家基地共实现营业收入419.71亿元,占数字出版营业收入的30.5%,产业集聚效益明显。
从基地的发展情况来看,发展战略及重点措施更加务实,定位更趋清晰明朗,差异化、特色化程度有所加强,如上海张江的网络游戏和超算服务、天津和重庆的云计算技术服务、杭州的移动阅读和网游动漫、江苏扬州园区的数字教育(电子书包)和电子(纸)阅读器等等,各地数字出版的优势领域已经基本形成。这些基地和园区在引进重点企业、实施重要项目、研发重大技术、开发重点产品等方面起到了极大的带动作用,对于产业链的健全完善,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事实证明,通过基地建设带动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全面发展这一战略部署,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成效显著。
三是数字出版平台纷纷涌现,传播渠道日渐完善。
平台是数字出版产业的枢纽,对上完成数字内容整合,对下担当数字内容营销,是数字出版产业链中承上启下的一环。平台的搭建对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和实践,国内数字内容投送平台已经形成了以下五大类型,分别是电信运营商型、技术服务型、文学创作型、互联网门户或信息服务型,以及电子商务型。其中,电信运营商涉足手机阅读市场,借助先进的3G技术和庞大的手机用户群体,成为当前发展最为成熟的平台模式之一;文学创作型平台是网络的聚集地,原创内容丰富,活跃用户较多,用户粘性较大是其突出的特点;技术服务型平台的主要特点在于技术对内容的分类聚合能力;互联网门户或信息服务型平台以庞大的活跃性用户群体为基础、平台粘性大,个性化、社区化特征明显;2011年以来,大型电子商务网站开始涉足数字出版领域,此类平台基于传统出版物流通渠道,与出版单位联系密切;用户对平台的付费模式接受程度较高。各类特色鲜明、优势各异的平台的建设,进一步加深了数字出版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融合。
当前,我国数字出版平台用户数量增长迅速,读者对数字内容需求不断提高,数字内容不断扩充,平台规模不断扩张;重体验,个性化、社区化成为平台发展的新趋势。
四是数字化阅读方式渐成主流,数字产品消费增长迅速。
数字化阅读是数字出版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当前,国内数字化阅读不断普及,数字阅读方式趋向多元。伴随互联网普及、宽带用户数和手机网民的逐年增加,在线阅读、移动终端阅读、手机阅读日益普及,数字产品的市场需求日益旺盛,数字阅读成为人们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方式。同时,各种移动终端不断涌现,销量不断攀升,为数字出版产品推广和消费提供了优越的市场条件,进一步加速数字化阅读的普及,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带来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目前,中国互联网用户已超过5亿,普及率接近40%。手机用户超过10亿,名列世界首位。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7.6%,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等)的接触率为38.6%,比2010年的32.8%上升了5.8个百分点;从对书报刊的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情况分析来看,我国18~70周岁国民电子书阅读率为16.8%,电子报和电子期刊的阅读率分别为8.2%和5.9%。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读取等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五是数字出版技术不断升级,数字阅读终端推陈出新。
技术创新始终是数字出版产业快速发展的引擎,伴随着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全过程。我国数字出版发展初期,一直以技术作为引领。发展至今,技术的发展对于整个产业的作用仍然至关重要。在过去一年里,跨平台阅读技术、结构化版式技术、MPR技术、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内容结构加工技术、云出版服务技术等数字出版关键技术均取得突破性进展,对产业升级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近两年,数字出版技术发展的重点,逐渐由终端研发转向平台建设。如跨平台阅读技术,可以实现跨越多终端、多系统、多平台的数字化阅读;云出版服务技术让信息的交互沟通、服务的多元提供、海量数据储存管理变得轻而易举。去年8月29日,国内最大的数字出版云计算中心——天津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云计算中心正式上线运营,同时多家企业提出了云出版解决方案。结构化版式技术则使版式文档支持原版原式的展现和屏幕自适应的展现,以适应各种阅读终端,满足不同用户的阅读需求。
2011年,数字版权保护技术也取得了重要进展。新闻出版总署重大科技工程项目“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正式启动,工程将研究制定一套数字版权保护标准体系,突破数字内容出版、分发、传播、消费过程中的六项数字版权保护关键基础技术和核心应用技术。
数字技术的突破,也直接带动了数字阅读终端的升级。全球范围内以手持阅读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数字阅读终端销量出现大幅度增长,中国更将超越全球平均增长幅度。各类功能强大的移动智能终端层出不穷,智能手机功能不断升级,平板电脑成为移动终端新宠,除苹果公司的iPad占据主流市场外,其他品牌平板电脑也逐步占据一席之地,为数字出版产品的传播和消费提供了优越的市场条件。随着数字终端的多元化,适用于不同终端的各种客户端也不断推出,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阅读需求。数字终端销量的不断攀升,将进一步加速数字化阅读的普及,带动数字产品消费的增长,为数字出版产业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六是数字出版标准进一步规范,数字版权保护全面提升。
行业标准是数字出版产业规范化的重要保障。近两年,我国数字出版标准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2011年被业界称为“数字出版标准建设年”。《数字出版标准体系研究报告》的,意味着我国数字出版标准化的整体框架基本形成。手机、动漫等多项数字出版标准的制定都取得了较大进展,全国新闻出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立项的4项数字出版格式标准、12项电子书内容标准、手机出版系列标准等数字出版行业标准,目前已全部进入起草、征求意见阶段。在应用标准建设中,MPR出版物国家标准业已颁布执行。这一标准的公布被认为改变了国内数字出版格局,有利于规避出版业数字化转型中的风险。2011年4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批准《国际标准文档关联编码(ISDL)》国际标准的立项,这是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媒体印刷读物(MPR)技术基础上,首次由我国申请立项的国际出版领域的标准。这些行业标准建设工作取得的进展,意味着我国数字出版的规范化程度不断加深。
近两年,数字出版版权保护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司法政策层面,2011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颁布《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规定了侵犯著作权犯罪案件“以营利为目的”的认定问题和通过信息网络传播侵权作品行为的定罪处罚标准问题,公布了通过信息网络传播侵权作品行为的定罪量刑标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一系列知识产权计划,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包括数字版权保护工作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今年3月,国家版权局《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改草案),并向社会公开征询意见,修正后的法案将更加适应当前数字出版与网络技术发展的需要。
二、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挑战
尽管数字出版在近两年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数字出版产业毕竟是一个新产业,新问题总会伴随新发展而出现,新挑战也总是与新问题相伴而生。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化转型中出现产品形态单一、生产与市场、投入与产出存在距离等新问题。
尽管目前大多数出版单位都已认识到数字出版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一改过去消极观望的态度,开始积极投入出版数字化建设,但现有投入绝大多数集中在建立数字出版小平台和既有内容数字化两个主要方面。数字产品形态单一,生产与市场需要之间差距较大,数字出版收入在出版单位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不高、投入与产出比较低成为困扰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的新问题。在2011年数字出版总产出构成中,数字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所占比例依然处在较低的水平。反观国外,2011年,世界六大出版集团的数字出版业务大幅增长,其收入已占到集团总收入的20%~30%。美国出版协会最新数据显示,今年3月份美国子书整体销量已超过纸质版精装书。我国传统出版企业对此应有强烈紧迫感,积极加强对新形态、新技术、新模式的探索,在迈出第一步,也就是基础资源数据化之后,在对数据内容的深度开发与加强数字产品的市场推广与应用方面,应加强力量、加大投入、加快步伐,在传统内容数字化的转型进程中取得实际的收益和真正的成效。
二是产业发展进程中,核心技术研发相对落后,商业化应用开发不足。
数字出版产业的快速发展与技术创新密不可分。近年来,在以触摸技术、显示技术、传感技术、识别技术、数字版权保护技术为代表,引领信息产业,并对数字出版领域起到直接推动作用的核心技术方面,我国的研发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核心技术落后,软件创新不足,致使数字硬件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在生产环节上,又陷入了代工、仿制、拼成本、恶性竞争的落后经济模式,这与我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此外,对于少数已处于领先地位的数字出版技术,又存在着商业化应用开发严重不足的现象。以语音技术为例,国内科大讯飞的智能语音识别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顶尖的,但在应用方面,还是被苹果I??Phone??4S抢占了先机。如何赋予尖端技术以广泛的商用价值,引领消费体验,提升服务质量,是下一步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三是国外大型数字企业向国内大举扩张,数字出版企业面临新的挑战。
近年来谷歌、微软、雅虎、脸谱等国外大型IT公司相继介入数字出版领域;苹果、亚马逊等既有的数字出版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大肆扩张;培生、企鹅、爱思唯尔等跨国出版集团,数字化转型成效斐然,这些行业巨头的快速成长与扩张,以及他们对于中国市场虎视眈眈地觊觎,对国内数字出版企业形成极大压力,让我国数字出版企业的成长期与机遇期也变得极为有限。目前我国数字出版企业多是小而散、利润低、品牌知名度不高的中小型企业;在产业链联合方面,由于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尚未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也远未确立。数字出版产业本身是一种地域色彩较低的产业,世界经济一体化又加速了大型企业全球化的步伐,面对来势汹汹的境外大军,我们的数字出版企业能否应对,如何应对,是迫在眉睫的一大挑战。
四是数字出版产品创意创新不足,数字出版缺乏吸引读者的强大引力。
数字出版是典型的知识经济,它不同于传统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以物质为基础,增长方式取决于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数字出版是以智力为基础,经济增长由科技创新、产品创意来决定,是一种从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新型经济形态。数字出版是信息科技与文化产业的结合体,是科学与思想的碰撞、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这就要求数字出版从业者不仅具有技术创新能力,还要有文化创意能力,科技提升文化价值,文化赋予科技灵魂,只有加强思想与技术的二重性开发,才能生产出适应市场需求、激发读者兴趣的好产品。大力培养既懂技术又懂内容的复合型人才,提高技术创新与文化创意能力,是数字出版的当务之急。
五是管理运营体制、科学研究范式面临新的形势变化。
面对日新月异的数字出版产品、层出不穷的出版业态、不断创新的数字出版模式和不断扩大的数字出版队伍,我们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手段已显示出其疏漏与不足。相关制度难以跟上数字出版快速更新的步伐,难以应对网络的开放性,数字产品的易传播、易复制性,难以发挥出有效管理效率,在内容质量把关、数字版权保护、市场资质准入等监管层面仍有大量工作要做。除了各级管理部门,在传统出版单位内部,虽然建立了数字出版生产部门,但管理体制机制依然陈旧,依然延用旧模式来管理新业态;在学术界,依然沿用旧的传播学范式来研究数字出版新课题。数字出版作为后工业时代的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其内容构成、产业特点、发展规律、经营策略等诸多方面和传统出版业都有着本质差别,既有的管理制度、管理模式、研究范式已不再适合,相关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学术研究机构应及时树立新观念、建立新制度、确立新规范,以跟上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的发展步伐,引领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演进。
三、推动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要有新举措
纵观国内外数字出版发展现状,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需要做的工作依然很多。未来五年是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抓住党和国家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按照《国家“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的总体目标,把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推向新的发展高度。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在管理中强化服务,在服务中注重管理,为数字出版产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重点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贯彻落实《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完善数字出版相关政策法规制定。
规划是总的纲领,是今后的行动指南,需要我们紧抓不放,加快落实。《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强调“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在《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中,总署明确提出了“顺应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趋势,推进新闻出版业转型和升级”的战略重点任务。《数字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则具体提出了一系列“十二五”期末的发展指标,设计了一系列旨在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工程项目。各地各级各单位要抓紧实施,尽快落实,从产业长远发展着眼,从产业细节发展入手,在推进传统出版产业转型升级、建立数字内容传播新体系、加快内容资源整合、关键技术研发、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重点突破,扎实推进数字出版产业繁荣发展。
国内数字出版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正确的政策引导。近几年来,在规范性文件方面,总署出台的文件数量不断增加。早在2010年,总署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将发展数字出版等非纸介质战略性新兴出版产业作为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五大重点任务之一。从那时到现在,总署又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发展电子书产业的意见》和《数字印刷管理办法》等一系列促进数字出版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措施。今后一段时间内,总署将加快修订《网络出版服务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并且抓紧制定《手机媒体出版服务管理办法》《数据库出版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文学出版服务管理办法》和《互联网游戏审批管理细则》等部门规章。这些政策法规的颁布,将为进入成长期发展阶段的数字出版产业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是发挥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的引领作用,加强数字出版项目库建设。
重大工程是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实施重大工程带动战略是中央推进文化建设的重大决策,同样也是推动新闻出版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抓手。我们要继续加快实施由总署牵头的具有战略性、引导性和带动性的国家级数字出版重大工程,有效推动新闻出版产业整体实现战略转型、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以新技术新业态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整体实力。已经启动或即将启动实施的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数字出版版权保护技术平台、中华字库、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等重大工程,目前已基本完成了前期工作,并将在“十二五”时期完成总体目标,推出重要成果。
重点项目是产业规划主要任务的具体体现。在新闻出版业“十二五”规划及数字出版“十二五”规划中,总署统筹规划设计了31项重大工程项目,其中有17项直接属于数字出版项目。通过这些工程项目的实施,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发挥重大工程项目的引领作用,为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装备支撑,促进重大技术和产品推广应用,并在以电子书包为代表的数字教育出版、全民数字阅读、数字农家书屋、云出版技术、数字印刷、数字发行、移动互联网出版等开发与研究等重要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需要各个集团、基地园区、新媒体企业及传统出版单位按照总署统一安排部署,积极参与,形成合力,共同落实,加快实施。
此外,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强总署改革发展项目库建设,加大对数字出版产业项目的扶持力度,积极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及中央文资办部门等进行沟通,争取获得更多的国家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支持,推动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
三是鼓励企业整合与业务拓展,引导财政、税收等政策向数字出版产业倾斜。
融合是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近两年,新闻出版业转企改制步伐进一步加快,集团化、企业化和市场化成为发展的主要方向和趋势,为数字出版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传统出版企业加大了与技术开发商和渠道商的合作力度,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开展数字出版业务,极大拓展了数字出版的市场空间。传统出版业务与数字出版业务形成了相互促进、相互带动的融合发展局面。通过共同努力,使数字出版的产业链不断完善,内容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大,并开始逐步向其他行业拓展。通过不同行业的融合,有效地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推动数字出版产业不断进步。总署将继续推动各方面的战略合作,妥善处理好产业链各环节的利益诉求,推动各方形成合力,谋求行业共赢发展。传统出版单位、内容提供商、技术提供商和渠道运营商要在出版内容、产业链赢利模式、版权保护、数字出版标准四个方面加强合作,推动数字出版产业不断推出新产品、新形态、新体验。
与此同时,尽管发展成绩不错,但数字出版产业总体仍处于发展阶段,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很多,需要在财政、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在“十二五”时期,总署将继续协调有关部门在财政、税收、建设用地、投融资、进出口和人才培养引进等多个方面给予数字出版龙头企业必要的扶持和优惠,最大限度地解放这些企业的生产力,促进企业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模式,创新管理方法,带动和提升新闻出版业整体实力。
四是推动数字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加快建设和完善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是发展新闻出版事业的根本任务。数字出版因生产过程低碳环保、传播方式快速便捷、产品形态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在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具有明显的优势。推动数字出版公共服务建设,努力加大对公益性数字出版业的投入,丰富人民群众的数字化阅读方式,对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有重要意义。
在新闻出版业“十二五”规划的31个重大工程项目中,涉及11个新闻出版公共服务建设项目,都有数字出版参与介入。“十二五”时期,要通过实施这些公共服务重大工程,使人民出版社等公益性出版单位基本实现编辑出版业务数字化;创办一批民营数字出版新媒体;开展“数字农家书屋”试点;实施国家重点学术期刊建设与学术论文平台建设;通过互联网、手机提供新闻出版公共服务;推广全民数字阅读,支持办好在线全民阅读活动等,从而充分体现新闻出版公共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切实保障好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使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更加多样、更加丰富。
五是加强数字出版配套管理措施,加快数字出版服务平台建设。
管理是数字出版产业健康发展的保证。数字出版的配套管理措施主要有三:第一,加强对数字出版资质的管理。数字出版资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数字出版的准入门槛。良好的数字出版资质管理是整个产业有序发展的前提。目前,面对日新月异、层出不穷的数字出版新模式、新形态和新应用,有关法律法规和监管手段相对滞后,相当数量并未获得数字出版资质的企业却在从事数字出版活动,未能及时有效纳入管理范畴,留下管理空白和死角。由于出版业具有产业经济和文化意识形态双重属性,因此从事内容生产和传播活动必须纳入政府法律法规管理之中,必须获得前置许可,实行准入退出制度。
第二,加强数字出版内容管理。数字出版产业是内容产业,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业不仅是要追求实现巨大的经济价值,更是为了充分保证国家的政治和文化安全,保障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21世纪的竞争,说到底是文化的竞争,内容产业的竞争。加强对数字内容质量的把关,强化网络监管和内容审校制度,更多地选择优质内容资源进入数字出版,推出更多更好的数字出版内容产品,是当务之急。
第三,加强数字版权管理。版权问题是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据调查,盗版分流了数字出版行业大部分的空间和利润。如果数字版权保护的问题不解决,提供优质内容资源的传统出版单位和其他企业将无法放开手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数字出版领域里来。完善数字版权登记制度和监管体系,建立高效有力的侵权投诉和处理平台,将从根本上降低著作权人和出版社的维权成本,理清数字版权保护中存在的混乱状况。
数字出版产业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目前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发展实践显示,现阶段数字出版内容投送平台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总署的《数字出版“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十二五”期末,要建成5~8家集书报刊和音像电子出版物于一体的海量数字出版内容投送平台。近年来,大型出版传媒集团、电信运营商、技术提供商、电子商务网站等企业纷纷进入数字内容投送平台建设领域,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数量众多、形态各异、规模不等的数字内容投送平台,互相竞争、互为促进,同时也暴露出平台知名度不高,缺乏名牌认同,散而不强等问题。在此背景下,规范内容投送平台建设已成为加强数字出版行业管理、促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当务之急。新闻出版总署正在研究起草《数字出版内容投送平台建设和管理指导意见》,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投送平台建设的步伐。
第一,建立准入和分类管理措施。所有开展数字出版内容投送业务的企业必须依法申请并获得网络出版许可,接受监督和管理。采取这一措施,一方面,有助于发挥政府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另一方面,有助于遏制当前平台多、小、散、滥现状。对于聚集海量资源、用户广泛的大众类数字内容投送平台,重点监管其内容导向和版权保护,要求销售数据的开放透明、服务高效便捷;对于服务于特殊用户的专业平台,重点引导其进行同类资源的整合,考察其内容的专业、精确、特色和标准化,满足专业内容的刚性需求,形成特点鲜明、服务功能强大的专业化平台。
第二,发挥重点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在积极推动传统出版企业转型,大胆进入数字出版领域的同时,支持那些具有发展潜力的重点企业,无论是新闻出版企业还是技术企业、运营商企业或互联网企业,只要依法申请并获得了许可,就予以扶持,把发展我国数字出版产业、为公众提供优质精神食粮、高效传播中华文明和提高民族企业的竞争力作为第一要务,推动优质企业形成自身特点,做大做强,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第三,充分运用政策杠杆。繁荣发展文化产业,离不开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对于传统出版企业而言,资金与技术是其构建数字内容投送平台的软肋。与大手笔的互联网上市公司和电信运营商相比,传统出版企业的投入主要来自传统出版业务的营收,其规模和力度无法相提并论。没有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不要说赢得竞争,占有一席之地都将面临巨大困难。总署将通过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和改革发展项目库对平台建设给予必要的倾斜和支持。
第四,加强行业自律。数字内容投送平台健康有序的产业链,应以提供适用于多种终端、满足各种消费需求的优质内容提供为主体,技术渠道服务为支撑,充分调动传统出版企业积极性,把源源不断提供丰富优质的内容作为共同目标。只有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源头充满活力,整个产业才有可能健康持续发展。为进一步规范产业链各方的行为,维护其合法权益,总署正在筹建中国音像和数字出版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独特作用,加强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充分沟通、交流与合作,在凝聚共识基础上,制定行业规则,强化行业自律,促进共同发展。
篇8
“互联网+工业”即传统制造业企业采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改造原有产品及研发生产方式,与“工业互联网”、“工业4.0”的内涵一致。目前国内一些互联网企业联手工业企业开始了中国版“工业互联网”实践,“互联网+工业”的大幕已拉开。哈尔滨市的工业如果继续以传统方式进行大规模生产和销售,必将在信息时代失去竞争力。只有积极建设“互联网+工业”发展模式,哈尔滨市的工业企业才能紧跟时展步伐,创新生产模式,开创全市工业创新创业新局面。
一、哈尔滨市“互联网+工业”发展现状
(一)企业互联网建设现状
哈尔滨市企业互联网应用具有较高的提升空间,今年最近的一次统计调查数据显示,哈尔滨市有超八成工业企业有网络建设,但企业对互联网的使用程度深浅不一。能够应用互联网技术,跨越了企业和行业的边界,达到“互联网+”水平的企业不足一成。大部分企业仍处于互联网应用的边缘,还需进一步挖掘,使其充分发挥作用。
(二)企业“互联网+工业”转型进展情况
一是“互联网+工业”转型正逐步启动。在运用“互联网+”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我市有近三分之一的企业已经积极开启“互联网+工业”行动规划,但也有一些企业存在困难,暂时放弃转型。在已经开始转型升级“互联网+工业”的企业中,近一半的企业已经开始投资或计划引入技术,三分之一的企业开始试用并学习消化技术,一成多的企业已建立完备并正式投入使用。二是食品制造业等9个行业的企业走在转型前列。在已经开始转型的企业中,食品制造业企业;医药制造业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企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企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企业较多已经运用“互联网+工业”转型升级。
(三)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是固有模式难以打破使企业转型受阻。传统经营模式改造升级难度大是制约当前企业转型的重要原因。多数企业缺乏创新意识,不能转变传统思维方式将固有模式与“互联网+”转型升级相结合,提升企业创新力和生产力,不会或不敢尝试网络交易方面的营销,没有合适的方案来解决线下与线上的冲突问题。二是资金短缺、人才匮乏制约了企业转型。资金短缺、投资不足、缺乏科学有效的长期发展战略规划、缺乏专业的平台管理人才等问题制约哈尔滨市“互联网+工业”的转型升级。三是达到跨行业经营的企业比例偏低。哈尔滨市只有一成多的企业实现了跨行业经营,大部分企业仍停留在原有业务上,无法应用互联网技术跨越企业和行业的边界,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限制了企业转型“互联网+工业”的发展。
二、先进城市实施“互联网+工业”发展的做法借鉴
(一)深圳市促进互联网与设计、制造过程融合
以智能化、数字化、虚拟化、网络化、敏捷制造为方向,对传统企业设计、生产流程进行再造;推广应用基于云计算服务模式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工程以及虚拟设计制造等信息技术,实现产品设计数字化;推广精益生产、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网络化制造,实现工艺设计、加工制造、过程协同、质量控制、物料配送和产品管理等生产制造环节的要素配置、过程组织等的信息交互、集成协作,支撑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提升生产制造水平和效能。
(二)济南市打造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化制造产业链
推动装备、汽车、建筑、家电等行业的龙头企业依托互联网,建设上下游协作管理系统,实现物料、财务等信息共享和实时交互。鼓励大型企业集团开展跨区域的网络协同设计、精准营销、品牌推广,建立国际化的全球产业链体系。推动中小企业加入核心企业的产业链体系,提高产品配套能力。
三、促进哈尔滨市“互联网+工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以发展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促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
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强产业链协作,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制造新模式,形成制造业网络化生态体系,促进创新资源、生产能力、市场需求的集聚与对接,实现全社会多元化制造资源的有效协同,提高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兼顾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层次企业的实际需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为重点,推动企业两化融合从单项应用向综合集成与协同创新升级。
(二)促进互联网与企业经营管理融合
以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为基础,在资源配置层面,围绕外部协作、内部计划、及时响应等关键环节推进智慧化,提高企业市场响应效率;在管理决策层面,以信息管理为基础,围绕产品市场与客户关系、人力资源与资本运作、发展战略与风险管理等关键环节推进信息化;建立基于云计算服务平台的应用业务流程重组、企业资源管理、计算机决策支持、数据挖掘、商业智能、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知识管理等信息化系统,实现全流程管理信息化,提高企业管理和决策科学化水平。
(三)加强“互联网+工业”人才建设
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的智力资源,建立“互联网+工业”专家咨询委员会,为本市重大决策提供咨询评估。鼓励高校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加快培养一批高素质适用性大学生、研究生人才。加强职业技术培训,建设高素质专业技术和产业工人队伍。
(四)加大“互联网+工业”投融资力度
大力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发展符合企业“互联网+工业”发展资金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提供多元化融资便利。适当加大投融资力度,发挥国家财政、金融机构、社会团体、相关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多方面积极性,采取财政支持、金融贷款、股权融资、技术入股、权益融资、租赁融资、债务融资等多种方式投融资。
篇9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金秋十月,来自亚太地区的400多位嘉宾齐聚在景色迷人的西子湖畔,一起探讨我们共同感兴趣的命题――数字革新、期刊未来。来自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印度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媒体专家,将为中国期刊界带来他们对数字变革的精辟解读和数字变革实践的宝贵经验,有近20位中国期刊同仁及数字媒体高管将与各国专家同台对话,中国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还将就发展数字媒体及版权保护问题作政策解读,无疑这是一个令人期待的盛会。中国期刊协会为能在中国举办这样的盛会而高兴,对前来出席会议的海内外宾客表示最诚挚的欢迎。浙江省委省政府、杭州市委市政府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做了大量周密细致的大会接待和服务工作,我代表会议主办方和全体与会者对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中国期刊业的数字革新,经过近10年的探索和积淀,已经取得令人欣喜的进展。数字化正在悄悄地改变着中国媒体的格局。
1.中国数字出版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数字化技术近10年来的发展,急速而深刻,凸显了出版业的创新实践。2008年中国数字出版业的整体收入达到530亿元人民币,比2007年增长46.42%;2009年数字出版业的整体收入达到799.4亿元人民币,又比上年增长50.75%。目前每年出版电子图书50万种以上,并呈大幅增长趋势。全国现有1937种报纸的大多数报社都开展了数字报业务,单独出版的数字报有700份以上。现有期刊网站580多家,电子期刊总量已经达到近万种。据有关方面预计,未来几年,中国数字出版用户每年将增长30%,收入每年将增长50%。
2.产业形态初步成型。数字出版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以内容为基础、依靠技术革新,产业形态经过多年探索已经逐渐清晰,初步找到了适合数字出版自身发展的运营模式。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龙源期刊等为代表的数字期刊企业,已初具规模。例如,中国知网已成为全球著名的专业互联网与电子出版机构,拥有2000余万在线读者,在海内外拥有数千家机构用户。目前,期刊数字化从内容提供商到技术服务商,到网络发行平台,到终端阅读、移动阅读,已形成了期刊数字化产业链,并在逐步延伸和完善;在培养用户阅读习惯和广告商对数字期刊认知的过程中,将逐步建立起持续有效的赢利模式。这种以依靠著作权人与出版商结合、内容与技术结合、产品与渠道结合、收费阅读与广告经营结合的产业链,是数字出版产业形态的一大特色。
3.数字化推进期刊国际化。数字出版使中国期刊借助互联网跨出国门,走向世界。例如,中国知网的海外机构用户已遍布美国、英国、德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美国国会图书馆等500多家用户。在未来的岁月里,数字出版将有可能重组中国媒体的格局,使中国媒体产生新的造血功能,并进一步拓宽中国媒体国际化的渠道,创造出新的媒体发展空间。
目前,中国期刊数字化发展呈现新的发展趋势,主要有:
1.内容服务互动化趋势。媒体数字化不仅是媒体的电子化,而是一种全新的传播和阅读方式。精美的高清晰度图片、动人的背景音乐、令人兴奋的视频、书刊化的页面等等,这种人类长久以来梦寐以求的“会说话的书刊”,已经成为了现实。特别是它的互动性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者,读者不但可以分享数字媒体的内容,还可以参与评论,与作者进行交流等等。所以,这种内容出版和内容服务融合互动的数字化趋势日益被人们看好。
2.数字媒体移动化趋势。随着移动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用手机收看电视、上网、读书读报,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据统计,目前中国手机用户已达7.5亿,手机上网用户达到2.33亿,手机阅读用户今年将接近2亿,发展速度惊人。手机移动阅读方式携带方便、收费简便,读者群广泛,为数字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期刊数字化的一种重要形式。移动出版内容涉及手机文学、手机书刊、手机游戏、手机动漫等,几乎可以覆盖传统出版的所有形式。随着3G的广泛应用,移动阅读更加便捷,将催生更多的业态和传播方式。
3.赢利模式多元化趋势。赢利模式是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媒体数字化转型的一个坎儿。目前,中国政府鼓励和支持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者与新媒体企业的合作联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快速发展的目标。赢利模式在探索中初步呈现付费阅读、广告、增值服务等多元化趋势。
中国期刊数字化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三大难题:一是版权难题。目前的期刊数据库由于海量的作者,一个网络运行商几乎不可能得到作者的直接授权,纠纷不断。如果版权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将成为期刊数字化的严重障碍。二是数字化发展的人才相对不足。数字化对媒体产品的制作、运行、经销、服务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既懂数字技术、又懂媒体运作规律的人员,目前还不多,与数字媒体的快速发展很不适应。三是赢利模式依然是个难题。赢利模式是期刊数字化发展必须解决的关键因素,没有良好、成熟、稳定的赢利模式,数字化不可能持续向前推进。目前电子杂志就陷入了赢利模式的困境,一些电子杂志不得不停刊。这些问题,我相信在数字化的实践中将会逐步得到解决。
当前,中国推进数字出版面临极为有利的条件,数字出版业的发展势不可挡。
首先是中国政府实施数字出版战略,制定了鼓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推进覆盖整个行业的数字化重大项目实施。其中,“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数字版权保护技术”、“中华字库”、“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等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项目,采用国家支持和企业自主研发相结合的方式,正在加快进度。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坚决打击侵权盗版行为、大力保护知识产权,为数字出版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其次是中国政府力推数字技术发展,为数字出版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目前,中国政府正在力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增强企业研发能力;以数字化带动出版现代化,鼓励创造自主知识产权,以推动出版传媒技术升级换代,争取研发成功数字出版核心技术,构建覆盖广泛、传输快捷的新闻出版体系;根据规划,通过若干年努力,将打造5~8个年产值超过百亿的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或国家出版产业园区,并制定了相应的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以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
三是数字阅读人数快速增长,传统阅读方式向数字化阅读方式转移,为发展数字出版提供了巨大商机。国家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开,也将为期刊数字化注入新的活力。
面对数字出版的迅猛发展,有一部分人对传统出版的未来产生了悲观情绪,更有甚者,预言传统出版将很快消亡。坦率地说,我对传统出版业的未来仍充满信心、充满期待。
1.数字化不是洪水猛兽而是春风送暖。一些人把数字化看做对传统出版的冲击,视为洪水猛兽,一开始就把自己站到了数字化的对立面,这是一个天大的误解。传统出版从手抄到雕版印刷,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从活字印刷到电子排版、分色印刷,每一次技术革新都极大地推动了传统出版业的发展。数字化是出版技术手段的又一次革新,是出版传播途径的扩展和延伸,大大提升了传统出版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数字化对传统出版是如虎添翼、春风送暖,必将为传统出版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2.传统出版仍然有着无穷魅力。据美国杂志出版人公司不久前的一项调查表明:在美国,仍有92%的成年人阅读杂志;2009年美国杂志的订阅量继续保持上涨;2009年全美新增杂志总量同比增长10%;使用ipod的青少年当中,有75%的人阅读杂志,34岁以下的杂志阅读者总量要大于这个年龄之上的杂志阅读群。由此可见,实际情况并不像有的人想象的那样,有了新媒体、阅读器,年轻人就不再阅读传统出版物了,传统出版物仍然有着自己的独特魅力。当电视出现时,有人预言电影院将关门大吉,事实上至今电影院仍然火暴。网上购物发展很快,超市里也不见人少。我想逛书店那份体验是网上购书所无法替代的。当然,新旧事物的交替更迭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但它是一个过程,是新事物在旧事物基础上的发展、超越,要理智地对待。
3.传统出版要积极主动利用数字化,融入数字化。数字出版的基础在传统出版,传统出版是数字出版的内容提供商,数字出版是传统出版在传播介质层面的发展。在数字出版面前,我们不能迟疑,不要彷徨。我有时候感到我们做传统出版的在数字化、网络化面前,有点蒙头转向了,网络媒体利用传统媒体的资源迅猛发展,进而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而束手无策,大有被网络“绑架”的感觉。其实,网络也好,数字出版也好,他们卖的仍然是内容,而内容的源头在传统出版,因此,传统出版理应主导网络出版、数字出版。我认为,什么时候做传统出版的在这一点上觉醒了,数字出版才能真正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篇10
数字环境下区域性学术期刊提升传播力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我国期刊业成绩斐然,特别是数字网络技术的进步为期刊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在数字环境下,我国期刊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产业规模快速提升,改革开放全面推进,行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期刊业尤其是区域性的学术期刊在数字化发展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抑制了学术期刊影响力及传播力的提升。
传统思维惯性成为数字环境下传播力增强的绊脚石。诚然,数字技术的发展深深地影响着整个期刊业,传统学术期刊乘此之际可以有所为。但是作为区域性的学术期刊等待观望者多,主动出击者少,传统思维模式的惯性并未消除,数字化出版的意识淡漠,导致很多学术期刊循规蹈矩、墨守成规。例如,绝大部分地方高校学报的主要媒介还是传统的纸质媒介,没有自己成熟的有特色的网站,尽管与诸如CNKI等多家数字网络运营机构合作,但多数效果并不理想。传统学术期刊与数字期刊出版在管理体制、办刊风格、运作模式、经营理念等方面截然不同。如果不逾越传统思维模式的鸿沟,真正含义的数字出版就不会形成,进而成为影响地方学术期刊传播力发展的瓶颈。
各自为战,市场开放力度不足。这种情形消减了区域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影响其有效传播。在数字环境下,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使得跨地域、跨行业、跨媒体的数字出版成为趋势。而相应的体制机制建设发展滞后,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管理体制、管理模式如条块分割、各自为营、单兵作战等俨然已成为区域性学术期刊传播力发展的桎梏,不能适应数字出版的发展要求。尤其是作为地方的尚未走向市场的学术期刊,这种矛盾更为突出。同时,除了学术期刊的社会效益不好之外,很多人对学术期刊具有产品赢利能力的认识还不充分。在实践中,很多体制改革较晚的区域性传统学术期刊便陷入这种窘境,市场开放力度不够,对市场需求了解不够,对用户信息掌握不够,缺乏竞争力。例如,河北省的几家核心期刊,尽管在同一省份,甚至同一城市,但由于体制和机制等原因各自为战,在冲击市场方面显得势单力薄。同时,随着期刊评价的国际化、期刊标准的国际化、版权的国际化的发展,国内区域性学术期刊在这些方面并没能与国际接轨,这都影响区域性学术期刊顺利进入国际市场,使得其传播力后劲不足。
赢利模式老套,数字化发行不明朗。传统的学术期刊的受众较少,主要限于国内发行,且收入不乐观。每年与CNKI等数字出版商的合作收入远不抵纸质发行量的收入。这种传统的赢利模式陈旧、覆盖面小、影响力弱,成为阻碍地方学术期刊发展的瓶颈。同时,发行渠道单一、资金链不畅、传播速度较慢、影响范围较小,成为数字环境下区域学术期刊传播力提升的阻力。在数字环境下,地方学术期刊要突破传统模式,探索创造新的稳定的赢利模式,这是数字出版的关键问题,也是地方区域性学术期刊扩大影响,增强传播力的关键途径。
产品差异化程度不高,成为提升区域性学术期刊传播力的短板。目前,作为文化、知识与信息载体的学术期刊,其产品形态,除了纸质期刊外,就是与如CNKI等数字出版商合作的数据库形态,还没能突破产品单一的格局,产品差别不明显,不能满足用户需求多样化的发展态势,成为很多区域性学术期刊扩大知名度并进行有效传播的桎梏。
人才资源匮乏,阻碍了区域性学术期刊传播力的扩展。从现实的期刊业环境看,人才匮乏是制约区域性学术期刊传播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对高端管理、技术、运营等方面的人才需求更是如此。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相关调查显示,各地区出版机构对技术研发型人才需求的比例最大,其他依次为营销发行人才、管理人才等。就河北省学术期刊的人员构成来看,人才的支持结构等方面还不能适应数字化传播的要求。
数字环境下提升区域性学术期刊传播力的突破口
在数字环境下,寻找区域性学术期刊发展的突破口,提升学术期刊的传播力成为大家的共识,学界业界对此做了多方面的尝试和探寻。
加快体制改革,完善管理机制。数字技术使得期刊业迅猛发展,而相应的机制体制却相对滞后。应进一步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加快学术期刊转企改制的步伐,全面完成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工作;尽快适应数字出版的趋势,顺应期刊业发展规律,进行市场化运作,鼓励多方资本融合。“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要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打破传统体制下束缚地方学术期刊进一步发展的僵局,遵循市场与期刊业发展的规律,使区域性学术期刊产业链尽早形成,乘经济全球化及出版国际化之风,争得政策上的扶持,构建数字化平台,取得话语权,扩大数字化的交流与文化传播。
实现集团化发展,走强强联合之路。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区域性的传统学术期刊上规模,走集团化发展的道路。因此,要打破原有小打小闹、各自为营的僵局,改变松散脆弱的格局,创造竞争与合作的优势条件,兼容并举,实现强强联合。例如,河北省以一家有实力的学术期刊作为龙头,联合多家各具特色且有影响的期刊,提升河北省学术期刊传播力。同时,期刊集团化发展要避免重复建设,要扬长避短,要有特色,打造精品,创新品牌,参与国内国际合作,扩大知名度,增强地方学术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跨媒体整合内容资源,实现数字出版的跨越式发展。大力推进数字出版,推动战略转型,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是扭转区域性学术期刊影响力小、传播力孱弱窘境的关键一步。按照《数字出版“十二五”专项规划》,我国到“十二五”期末,力争实现数字出版总产值达到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的25%,整体规模居于世界领先水平。河北省等区域性学术期刊业应抓住这一时机,利用地缘优势,抢占数字市场先机。如《河北大学学报》可利用“宋史研究”名栏品牌整合全球相关领域的研究,占领学界制高点,并推出与之相关的数字出版工程,藉此打造国内甚至国际学术名刊或大刊。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优质内容建设永远是数字出版的首要条件,是传统期刊业向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所在,同时也是数字新媒体出版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