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包管理问题范文
时间:2023-09-03 15:09: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分包管理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引言
在大型建筑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总承包单位将专业性施工工程分包于专业施工队伍,对于提升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是较为重要的。不仅有利于自身将有限的精力投入主体工程的建设,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建筑工程的整体效率。
1、工程分包的原因及重要性
1.1工程分包的原因
产生工程分包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首先,随着建筑工程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建设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对施工的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建筑工程的工程分包成为一种必然产生的结果。其次,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采用工程分包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获取更多的建筑资源,能够在合理的范围之内降低建设单位、建筑总承包单位的压力,转移建设风险。第三,市场内工程分包队伍的实力逐渐增强,能够满足大型建筑工程建设的施工的需求。
1.2工程分包的重要性
随着建筑市场的不断发展,建筑企业面对的竞争越来越严峻,很多大型的建筑施工企业长期与工程分包单位保持有较好的合作关系,在很多方面实现了互利共赢,提升了大型建筑施工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这对于大型施工企业进一步占据建筑市场份额是较为重要的。工程分包出现是经济市场持续发展的需求。建筑总承包单位和建筑分包单位构建出长期稳定的施工合作的关系,在施工过程中能够获得成本及施工专业性的优势,能够实现各自特长的充分发挥,降低了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提升了建筑工程建设的劳动生产效率。
2、工程分包管理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2.1分包工程量不合理
分包工程量不合理是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建设分包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之一,部分建筑工程总承包单位在进行分部分项工程分包的过程中,没有严格的按照建筑工程建设管理的规定进行,工程分包量超过了规程规定的百分之二十,甚至存在截肢分包的情况,严重的扰乱了建筑工程市场,提升了建筑工程建筑的风险,给建筑工程的总体质量带来较为直接的威胁。
2.2工程分包承包队伍选择不够规范
现阶段我国工程分包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在其具体的实行过程中,仍旧存在较大的人为因素,导致大量的分包工程,非法的承包于一些资质较低的施工队伍,给建筑工程埋下了较大的隐患。此外,在对工程分包队伍管理的过程中,存在较为严重的以包代管的情况,建筑工程总承包单位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自身在责任所在,没意识到自身与分包工程的连带责任,导致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频发的发生安全事故,导致建筑企业形象下降,损失了建筑市场。
2.3工程分包合同管理不够完善
工程分包合同是整个工程分包工程的关键,但是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工程分包的管理工作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管理人员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缺乏基本风险管理意识,较为容易的导致分包合同的破损,甚至丢失。从事工程分包合同管理的人员往往素质较低,对于合同管理所需的审查也不够严格。合同管理工作所需的与其他部门的沟通也不够充分,给整个分包工程的顺利实施带来较大的隐患。
2.4工程分包结算程序不够严格
现阶段我国建筑分包工程在进行结算的时较长采用由项目部包办,而不是分包方上报后由项目部组织有关业务人员审核,这就导致在进行分包工程款项结算时,对于结算资料的完整性敏感度较差,在进行工程量的签证时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容易产生的情况,增大了建筑工程整体的成本。
3、提升工程分包管理工作质量的策略分析
3.1增强对工程分包的规范性管理
在进行建筑工程分包时,建设单位或者建筑总承包单位应当全面的坚持合理有效、以为为主、考核业绩及为我使用的工程分包原则,其次,在进行工程分包单位资质审查的过程中,应严格的遵照评审分包的程序,对于分包单位的资质进行严格的审查,主要包好分包单位的技术审查、设备审查、资金审查及业绩审查等。第三,必须与工程分包单位签订规范的经济合同,严格的杜绝在工程分包过程中出现层层转包的情况。第四,增强对分包工程的动态化管理,全面的坚持使用、教育及管理并举的方针。第五,抓好现场代表、技术监督人员选派工作,实行分包工程施工全过程“旁站”制度,确保分包工程安全、质量和工期监管有效。
3.2增强对工程分包合同的管理工作,加强对工程分包合同的监督
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手段是增强合同管理,因此,在工程分包过程中,应签订出缜密的合同条款,任何的合同每一款工程分包合同条款,防止出现理解方面的误差,防止索赔事件的发生,杜绝在进行工程分包合同结算时出现扯皮的情况,更好的降低工程分包的成本。在进行工程分包合同的管理时,首先应注意对合同完整性的管理工作,其次对增强对合同条款严密性的审查。第三,对甲供材料的领用是否实行限额领料制度。第四,全面的明确出工程分包中工期、质量及造价等方面的具体条款,保证工程分包合同结算方式的透明。
3.3严格执行建筑工程分包招标管理机制
严格的执行建筑工程分包招标管理机制,是提升工程分包管理的关键性措施之一。在具体实行过程中,应当首先增强对分包单位投标人的资质的审查,同时将竞争机制引入到分包项目的招标工作中,通过竞争的方式选择出管理能力强,资质较高及报价最为合理的工程分包单位,这不仅能够提升建筑工程建设的质量,同时也能够使建筑工程建设投资更加合理化,更好的实现建筑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
4、结束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家对于建设工程的投资将会更大,建设工程建设的规模将会更大,周期将会更长,建设过程中需要分包的工程将会更多。这就要求,建设工程分包的管理人员,从建设工程的实际出发,严格的按照我国相关工程分包的相关规定,制定出较为完善的工程分包管理制度,更好的提升我国建筑工程的总体质量。
参考文献:
[1]刘雷,杜秀红,时现,郑石桥. 基于CM、GCA、PCA和GA-BP的公共工程分包伙伴施工能力评价研究[J]. 管理评论,2013,10:59-67.
[2]沈昕,潘宗术. 浅析建筑业“营改增”对工程公司施工管理的影响和对策[J]. 石油化工建设,2015,02:11-12+21.
篇2
关键词 建筑工程;分包管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的全面开放,建筑行业逐渐走向现代企业制度,建筑企业要达到合同所规定的质量和目标,就必须改变工程的质量和管理水平。因此,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地位和重要性越来越突出。目前,很多大型的企业都在实行劳务分包,加强工程项目劳务分包管理,不仅能提高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的整体运营水平,还能对企业的盈利能力产生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建筑工程项目分包管理的必要性
激烈的竞争和市场的多变, 企业更专注于核心竞争力,市场的专业化程度也将越来越高;以顾客为中心的市场需要,促进了专业化管理和专业化分包企业的发展。 专业化生产是提高附加值的途径之一,必然引发企业走专业化道路;国家政策法规促使专业化的分承包体系完善了新的建筑业资质划分,高层次的向专业管理型建筑综合承包商发展,低层次的向专业化的分承包企业发展。
为增强核心竞争力,大型建筑企业必将更多专注于项目管理。 对专业分包队伍或劳务队来说,提高管理能力,培育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 使用机械设备, 提高专业化施工能力是必由之路。 当大型建筑企业抛弃低端资源,必然更多地依赖于分包商来完成任务。
二、建筑工程项目分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对分包合同的管理不合理
分包合同的管理在分包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合同是项目建设和进行的保证,是处理各种问题的依据。 但是,工程分包的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是对合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管理人员对合同缺乏必要的风险意识,没有认识到合同也是分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往往容易导致合同原本的丢失或者破损,而合同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也不够高,对合同的管理审查也不够严格, 合同管理与其他部门之间也缺乏必要的沟通。
2、安全管理不规范,出现诸多安全隐患
根据建筑工程事故统计分析, 有一半以上的事故原因是“三违 ”(违章指挥 ,违章操作 ,违反劳动纪律 )造成的 ,尤其是违章作业、冒险蛮干在其中比重最大。 尽管大部分职工在长期的建筑施工操作中,安全经验已经较丰富,企业各类岗位安全操作规范也日趋完善,但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的应用, 一些旧的安全操作规范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施工的需要,存在生产与安全脱节现象。
3、资源管理薄弱
建筑承包单位人力资源管理还相当薄弱, 有的没有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有的没有制定相应的制度、措施及办法等。 项目经理普遍缺乏项目管理的系统知识,法制意识、技术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淡薄。 有的项目经理团队意识淡薄,个人英雄主义严重,从而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 对于机械设备、材料等方面的管理,也存在突出的问题,许多承包单位建立了内部租赁公司或租赁站,对机械设备、周转材料,实行内部资源市场运作, 总体情况是好的, 但突出的问题是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比较薄弱,隐患较多,超负荷使用设备的现象比较突出。
4、责任人分配不明确,管理者经验不足
目前我国项目法人制的落实还有较大的死角, 项目的建设投资和运行主体呈现多样化,表现为有的是项目筹资、建设管理、运营、还贷一体化的项目法人制运作;有的则是筹资建设一个单位一帮人,运营还贷又是另一个单位的一帮人。在分包工程的管理中,相关管理人员的经验和水平不足是分包管理的重要问题。 对分包工程中出现琐碎事件的管理,管理人员很多的时候必须根据自身经验做出迅速的判断来解决相关的问题。
三、建筑工程项目分包管理的对策
在提高分包工程的管理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分包工程的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
1、构建健全的管理制度
对于涉及面广、持续时间长并且伸缩性比较大的分包工程管理工作而言,需要制定严密的规章制度和管理程序,用来规范分包工程管理工作的操作。 在分包工程的管理工作中,无论是分包队伍的选择,还是分包合同的签订和对工程进行验工,都需要有一定的规范和标准来执行和参考。 因此, 在分包工程的管理中,需要制定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规章制度,做到分包工程的管理有章可循。
2、优化资源配置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成本,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 根据施工项目的特点,对其认真研究,精心编制生产要素计划,使其能够满足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的需要,并能保证及时到位。完善人才考核体系,制定骨干员工培养计划,建立人才选拔机制,组建一个精干、高效、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项目管理团队。实行材料采购、专业分包、劳务招标,选择具有相应资质、诚实守信、实力强、价格低、服务好、易协调的供应商和分包商,加强过程控制和跟踪管理;应本着“诚信”、“多赢”的原则在设计、施工企业、材料供应商、专业分包商、专业劳务队伍中结成动态联盟,促使企业间资金、设备、技术、人才等要素合理运作,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3、选择有资质、信誉好的分包队伍
分包队伍是实现工程设计与完工的直接桥梁。 在工程分包中,分包队伍的选择是顺利完成工程施工的前提条件。 分包队伍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影响到工程进度和质量保证。 所以在进行分包工程管理的时候,必须选择有资质、信誉好的分包队伍,所选择的队伍以往业绩和信誉比较好,才能提高分包工程的管理。 目前采取的建筑市场准入制度必须认真坚持。
4、管理好工程分包合同
分包合同是工程分包管理的工作基础和依据,分包合同法的签订必须要符合和遵照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 避免无效合同的产生。 工程分包的合同必须要对工程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的说明和指定, 避免承包商在施工中出现以次充好或者不认真对待工程的情况。 在合同的管理中,需要保管好相关的合同,避免合同出现损坏或者是丢失等事件的发生。
5、加强安全教育
应严格执行“入场三级安全教育”制度,新工人入场必须经公司、项目部、班组三级安全教育,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 对于转岗、变换工种的作业人员,应进行操作技能、安全操作知识教育,并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管理人员必须按规定每年参加安全教育培训学习。 加强职工经常性、专业性,尤其是季节性、阶段性安全教育。 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结构、新设备、新材料安全知识的安全教育培训学习,加强重要安全设施(设备)、特殊安全技术措施、安全生产重难点部位安全技术措施等的安全教育培训学习。
6、加强施工现场管理
在分包工程的管理工作中, 施工的管理可以说是其中重要的一环,需要做大量的具体工作。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需要选择有管理经验和高水准高素质的管理人员, 高水准的管理人员,才能对工程的合同条款、工程技术、物资、质量等进行全面管理,并针对分包工程中的相关事项进行及时处理, 制定相应的对策,并对有可能发生的内部分包、扯皮等迹象进行及时的处理和解决。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具有很强的整合能力,它对于完成具有外包参与的任务有着较强的管理能力。在项目管理中做好分包形式的管理工作,能够应对项目管理方式转变过程中分承包管理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对于提高工程的分包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还能促进分包工程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傅玉环.建筑工程项目分包管理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交通与建筑科学,2014(1).
篇3
关键词:承包管理模式建筑应用
一、有关分承包管理模式的基本情况
(一)发包模式就总包方内部而言,按发包方层次的不同,可分为公司集权式组织发包和项目团队组织发包两种方式。
1.公司集权式的发包方式这是应用较为广泛的分包发包方式。分包商与总包商都以法人的地位签署分包合同,合同的法律地位自然。由公司的发包职能部门选择合适的分包商承揽总包项目的分包工程,签定分包合同,其工程施工交由项目团队管理执行。这种方式,公司掌握着较项目更为广泛的信息渠道,公司的采购发包管理更为规范和程序化,又有能与承包商建立长久合作关系的优势,公司集中管理发包,能够在市场中找到更有价值的(性价比最佳)分包价格,有利于公司对项目成本的宏观控制。缺点是,项目团队在执行中,存在一些信息不明,形成“难管”局面,但通过建立良好的管理组织架构和沟通渠道,这个问题是可以克服的。
2.项目团队发包这是由项目团队根据项目需要,自行寻找和选择分包商,由公司授权项目与分包商签定分包合同,工程管理由分包商直接管理。这种方式效率高,发包便捷,更贴近实际,项目管理较为有力。
3.公司发包与项目发包结合式这是上述两项的结合,对大中型的、复杂程度高的、合同额较大的分项由公司集中控制;小型的、简单的、合同额不大的采用项目自行处理,公司审批的方式。
(二)合同管理(分包)
1.合同类型以下为按合同支付方式分类的合同类型:
1.1总价合同也称约定总价合同,一般是投标者按招标要求,与招标方达成一个总价,在总价格下完成合同规定内容。
1.2单价合同
a.估计工程量单价合同以估计的工程量为依据,投标者只填报单价,而计算出的合同价格的发包方式。
b.纯单价合同工程量未知,仅以单价签定合同c.单价合同与总价合同结合对工程量明确的部分,可使用总价合同,变化较大,不确定的以单价合同签定协议。
1.3成本补偿合同也叫成本加酬金合同,指业主在支付工程实际成本后,再按实现约定的方式支付给承包商管理费用及利润(酬金)。这种合同方式灵活机动,应用的巧妙的话,可起到非常好的激励作用。
2.合同准备项目分包合同准备包括下列内容:分包计划一合同范围确定一询价(招投标)一合同谈判一形成合同文件
2.1总包商应在对业主的投标期间,就着手拟订项目分包计划,初步确定工作范围、数量、开竣工时间等。
2.2确定合同范围根据分包计划,便可对分包工程进行合同内容确定。这里所说“合同范围”不仅指工作内容,而是指“对分包工程合同价格构成影响的所有因素”,包括工作内容、质量标准、技术规范、材料规格、开竣工时间、进度安排、责任和义务、使用设备、枝术和管理人员、风险分摊等等因素。
2.3询价询价是一个选择分包商的决策过程。询价过程具有法律效力。根据分包合同范围说明。
2.4合同谈判合同谈判一般要对以下几点进行深人的讨论和澄清:
a.合同范围因合同范围一般由总承包方拟订,对总承包有利,分包商往往对合同范围要进行讨价还价。
b.变更进一步明确,变更的处理程序和办法、费用。
c.甲乙方责任和义务。
d.违约责任明确包括质量、工期等方面的惩罚规定
3.合同执行执行阶段的合同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实质是监督合同的执行情况,努力促使合同卖方按合同要求认真完整地履行合同义务。
4,合同文件管理系统建立合同文件管理系统是合同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合同文件管理系统应有两方面的工作:合同文件的文档化管理、合同事件的程序化管理。
二、分包生产过程管理分包生产过程主要的工作
1.质量管理建筑工程项目分包工程具有任务型工作的特点,它区别于工厂重复性作业的特点。传统的质量保证体系起源于工厂作业型的质量生产方式,并不适用于任务型的生产方式。传统的质量保证体系认为合格的输人和合格的生产过程就能够得到合格的产品,偏重于过程控制。但项目生产的特点,以及强调满足顾客要求为中心的今天,项目质量管理不仅要关注过程,更要关注结果(目标)。因此新版的IS09000也提出了如何在项目环境里建立质量体系的问题,项目多采用目标管理的方式完成任务。新版的IS09000弱化了建立庞大的刚性体系内容,转而突出了柔性的8大质量管理原则。笔者认为,对分包的质量管理,应以目标管理的方式,贯彻质量管理原则的过程,来完成分包任务。目标融人过程,过程实现目标。
2.进度控制根据前面分析,进度管理仍然要采用目标管理的方式,总包方应做好下列工作:
2.1制定目标,计划进度分包商的工作不一定是象总包那样,生产是连续的,分包商只承担了工程的某一个部分的工作,受其他分包影响,分包的工作可能是间断的,所以总包对分包的工期目标或进度计划也是动态的,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的,总包商要让分包方认识到这一点,在合同中予以明确,以免分包商因非自身原因的工期耽误,向总包提出过多索赔。总包的计划或工期目标,务必要仔细计划,符合实际。
2.2整体协调由于上面的原因,总包商在指定计划时,必须整体协调,不能专注于某一项,整体协调包括时间上、空间上的、与其他施工单位的系统协调,这是总包在项目管理中必须要做好的管理义务。
2.3动态检查进度管理的基本工作就是进度检查,这跟过程方法时相一致的。“加快进度的最有效方法,就是缩短进度检查的时间间隔。”项目进度在不断变化,只有动态的检查进度,才能控制进度。
3.总分包协调项目总分包之间是由合同这一法律关系来确定的权利义务关系,与企业内部的行政关系不同。
三、对未来建筑工程项目分包管理的预侧
1.专业化程度更高专业化程度更高,使总包向管理方向分化,分包商则向专业施工更精分化。总包对分包的依赖度要增加,更多的具体施工任务要寻找分包商来完成;分包商将专注于其专业核心竞争力,分包商的一些不重要的辅工作将会外包,由更专业的分包商来完成。
2.组织更灵活,组织界限将模糊,总包项目团队也将出现分化,总分包将更多的以针对任务的临时性团队组合(任务小组)来完成工作。项目组织将会更趋灵活的组建,分包商会更多的参与总包的项目团队工作,合同的联系使各方更趋于平等合作的关系。项目会有更多的补充协议。
3.管理将更规范化合同管理的地位将更重要,项目正式信息沟通会更规范,工作程序会更加规范和严格。
篇4
【关键词】必要性分析;问题探讨;探讨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ubcontract Management i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Xue Qi-tao
(Mengyin County Construction and Installation Engineering GroupMengyinShandong276200)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ubcontracting manage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Key words】Necessity analysis;Problem discussion;Discussion
目前我国建筑施工市场已经发展到了以顾客需求为主和专业化管理和分包的阶段,这种方式也十分有利于企业整合资源以及降低其管理成本。本文就对于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分承包管理进行有关探讨。
1. 对建筑施工进行分包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1)在目前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其重点就是要不断的提升其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施工企业其专业化程度需要提高,所以分包管理更加适应这种趋势。
(2)其次就是分包管理更为适应目前市场的需求。在以顾客为中心的施工建筑市场中随着管理理念的更新,就更加要求施工企业要逐步提高自身管理能力以及施工质量。同时还需要其提高施工效率来降低施工成本。这就要求施工企业必须要走专业化之路。
(3)第三就是我国新颁布的技术管理规范等要求施工企业要加强其预算管理,建立更为完善的分包体系。逐步完善施工企业的分包管理体系建设,不仅可以增强施工企业的管理能力,对于大规模的施工企业来说也是提升企业利润的必要出路。
(4)从国外建筑发展历史来看这种分包体系让其获得了更好的发展空间。甚至出现了一大批以纯管理为主的总承包商,然后将工程分别分包给专业化施工的不同施工单位来进行。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还可以有效降低安全事故。
2. 建筑施工管理中分承包常见的问题探讨
2.1在选择分承包商时不够规范或者合同关系不明确。
(1)这里提及的分承包工程指的就是建筑施工单位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因为市场的需求或者工期时间等原因,或者是因为施工单位其具体的专业资格限制等往往需要把承包工程其中的一个部分或者几个小部分等分包给另外的施工单位来进行施工。如果总工程中的一个部分在施工进度或者施工质量上无法进行有效控制收集整理的话就会对总工程的质量以及进度等产生很大影响。
(2)根据我国的有关法律政策以及建筑法律等的明确规定,建筑施工工程的总承包商以及分承包商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合同关系,但是很多负责施工的总承包商为了追求施工进度就会在口头上与分包商进行协议,这就会导致缺乏合同管理导致合同关系不够明确。总承包商对于分承包商的施工质量以及技术要求和责任关系等都没有进行明确规定就导致总承包商单位在施工的过程中就难以控制施工的质量,对于施工现场也难以进行管理,甚至会最终影响到施建筑物的安全性以及质量。
2.2施工质量水平问题。
由于分包商通常来说都是一些规模较小的施工单位,其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就会在材料的选择上以次充好。因为很多材料在性能上是较为相近的但是在品质以及价格上却有很大的差距,比如对于防水材料来说油性材料与水性材料效果较为详尽但是在价格上却差距较大;再比如铝合金门窗来说,同样款式不同的壁厚或者品质不同其价格的悬殊也是较大的。或者因为生产厂商的不同也都会产生较大的价格差距,比如钢筋性能同样检验合格,但是不同厂家提供的价格都是存在价格差距的,在使用过程中其效果以及质量也都是不同的。目前在分承包商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因为监督不严或者合同签署不够规范等就会导致材料把关不严等现象,这些都会最终影响到施工质量。
2.3总承包商监督不严。
在分包商进行施工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监督不严导致的施工质量问题。第一就是在总承包商中负责质检的工作人员对于分包商的工程检查不够严格或者疏于管理等,或者会错误的认为工程质量检查等属于分承包的责任。第二就是因为分承包单位的利润空间较所以经常会出现为了降低成本以及开支从而提升利润空间而导致的不按照技术规范进行施工的现象。第三就是总承包的管理不严或者流于形式。比如说总承包商对于分承包商的施工方案需要栏竦慕行审核,但是在笔者调研中却发现很多总承包商却没有按照程序就进行就导致分包商钻空子等,最终导致施工质量达不到技术需求。
2.4分包商挂靠或者多级分包现象。
对于施工质量的评价来说施工资质等级是其资质条件。第一,很多承包商会因为其裙带关系或者利润而压低成本等把工程分包给一些没有得到施工资质的分包商。其次就是一些分包商为了可以得到项目施工而挂靠在一些得到施工资质的企业,向其支付一些管理费用等来获得施工利益。第三就是因为监理单位的工作不力让一些不具备施工资质的分包商蒙混过关,这就会出现挂靠或者多级分包等导致最终负责施工的单位技术能力以及管理能力较低从而影响到工程质量。
3. 建筑施工分承包管理措施探讨
3.1确定明确的合同关系。
作为施工工程的总承包商在对分包企业进行选择时,首先应该让分承包向其提供专业资质证明,然后再让总承包商的监理部门对其进行严格的审查,这是对于分包商选择的首要条件。其次就是需要严格的对于主要技术人员的工作经验和业绩等进行全面综合的考擦。通常来说可以在确定分承包商之前可以选择两到三家来进行比较进行最终分承包商的确定。然后总承包商与分承包商之间需要签订权责明确的合同来进一步的明细总承包商以及分包商各自的义务以及责任。不论总承包商与分承包商之间是何种关系或者施工工程的规模大小,都不可以以口头协议代替规范的合同,并且在合同中一定要明确工程的范围以及质量要求等,同时需要对工期和验收标准等进行明确。
3.2对于分包施工质量的问题解决途径。
(1)第一就是针对分包商在施工中会采用很多不符合技术要求的施工材料的问题,这就需要总承包商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就详细的明确各种材料的性能以及品牌和成本要求,同时还需要监理单位深入施工现场严把质量关。其次就需要总承包商随时关注材料市场的信息来建立完整的检验体系,对于大量使用的主要材料等可以由总承包商直接提供,这样不仅可以降低采购成本还可以避免分包商采购低成本质量差的材料。
(2)第二就是因为现在很多大规模的建设项目因为施工周期较长同时参与的单位加多等就会出现很多交叉作业以及出现不确定的因素,这就会导致参与施工的分包商之间出现矛盾等。因为总承包商会选择多个分包商就会导致交叉工序越来越复杂。这就要求总承包商在选择分包商过程中就考虑到施工作业中的工序问题从而避免出现矛盾。
(3)第三就是针对目前很多分包商施工质量较低的问题除了在审核环节避免选择没有施工资质的企业之外,同时还应该进行动态的检查,并且进行跟进监督等。最后就是需要分包商在承包之后就进行技术交底然后提出自己的施工方案,在总承包商对方案进行审批中要严格的按照施工需求来满足设计要求。
3.3做好分承包管理的财务管理工作。
(1)由于劳务分包单位一般不具备单独施工能力,其抗风险能力也较差,所以对他们严格的财务控制能尽可能减少公司和项目损失。首先就是资金控制。在计量阶段,首先确认是否受到合同保证金。其次就是工资控制。项目在分包单位进场后由劳资部门收集各分包队伍人员名单,留查身份证复印件,财务部门对有条件的分包队伍可以工资,没有条件的应让其提供发放的工资表,并进行随机抽查。如果分包队伍不能按以上要求协助,财务部门应停止其工程款支付。
(2)第三就是计量控制。分包单位财务失控的主要一个原因就是计量滞后。计量滞后的直接后果就是无法确认分包单位的实际完工产值,财务部门也无法确定其支付款项的合理性,进而无法对其应支付款项进行控制,对分包单位的财务管理也将变成纸上谈兵甚至嘴上谈兵。
(3)第四就是台账管理。对于在分包单位进场时设立的台账,财务部门应及时登记。登记时可以采用定时和不定时的方法。定时是指在结算计量时随即登记有关台账,不定时是指支付款项时随时登记,保证台账内容的动态性是台账登记工作的重点。每个会计期末财务部门应与合约部门核对台账内容,发现问题应立即解决。
(4)第五就是分包的材料管理。首先在财务核算时对墩身模板应作为项目部调拨材料,直接挂入分包单位账下,在分包单位科目下设置调拨材料明细科目。物资部门在摊销该批模板时单独列出,财务部门入账摊销时借方进成本科目,贷方冲减该批材料价值。
4. 结语
篇5
本文针对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外包管理,首先分析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必要性,进而分析了当前我国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外包管理中需要重点防范的风险,并就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如何落实外包管理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可以为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实施提供相应的参考。
在知识经济时代,无论是企业抑或是公共部门,推动发展最关键的核心要素无疑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也已经成为单位管理工作的重要核心。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当前正处于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阶段,人事管理改革成为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内容,将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从人事档案、工资发放以及行政事务管理工作中解放出来,更加专注于事业单位的社会公共服务管理职能,已经成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转型发展的趋势。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强化对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工作,通过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模式,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与质量,这对于提高事业单位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与公共服务效率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必要性分析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就是指将原来由事业单位人事部门承担的员工管理方面的全部或者是部分工作任务,特别是人员选聘、薪酬方案设计、工资发发放、员工培训、绩效管理等工作内容,通过合同委托的方式,交由外部专业机构负责管理,进而通过专业化的外包运作,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减轻人力资源管理在工作中所占用精力。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外包管理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实现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质量与管理效率的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于事业单位管理而言非常重要,但是在我国现实情况却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事业单位内部成为辅的工作,得不到应有重视。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模式,事业单位能够借助外部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对单位内的人事、劳工进行管理,特别是对于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而言,以外包服务可以在不增加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基础上对单位内部的合同员工进行统一管理,进而可以大幅提高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与管理效率。
(2)可以促进事业单位自身职能的充分发挥。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以后,事业单位人类资源管理工作的档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人事登记等工作都由专业机构负责,这有助于事业单位将有限人员在烦琐的人力资源事务工作中解放出来,集中内部力量专注于单位自身公共服务职能的充分发挥,对于提高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3)人力资源外包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的需要。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可以让事业单位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完成事业单位运转过程中对于人力资源的需求,同时也可以借助外包机构的专业技术力量,对职位所需人员素质、能力要求以及数量进行准确地把握,进而可以避免事业单位出现的人员机构臃肿的问题,在内部形成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三、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需要重点防范的风险分析
(1)法律以及政策机制风险。当前我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持续深化,针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方面的一些争议、纠纷的协调、仲裁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过程中可能会由于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制度的不完善出现风险问题,造成一些争议问题得不到解决,在外包过程中应该尽量选择权威机构,并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问题处理责任管理机制,界定好相应的管理责任,以规避这些风险问题。
(2)信息泄露的风险。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采取外包管理的模式,就不可避免的需要将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一些政策制度信息、薪酬分配方案、考核激励管理以及人员信息等交与外包机构,如果外包机构的保密意识不强,则有可能出现信息泄露的风险,这就要求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外包管理服务中必须完善相关的信息安全监控管理措施。
(3)事业单位内部员工接受的风险。事业单位采取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模式,会造成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在人事管理体制、职责分工、绩效管理、工作流程以及收入水平等方面有所调整,如果得不到事业单位内部员工的认可,则有可能造成风险问题的出现,因此在外包管理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影响因素。
四、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应用策略分析
(1)合理的确定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模式。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首要工作就是结合事业单位工作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为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模式,当前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中应用较多的外包模式主要有部分外包、整体外包以及复合型外包等几种模式,其中部分外包主要是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人力规划、人员招聘、员工培训、薪酬管理、绩效考核、员工关系等其中部分内容进行外包管理。整体外包则是将人力资源全部的工作职能进行外包,事业单位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开展组织协调与监管。复合型外包则主要是针对人事、劳务派遣以及单位的职能外包等内容,在外包模式的选择上,应该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2)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约束机制。对于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应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约束机制,通过制定专项管理办法,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过程中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风险控制管理方法进行明确。同时,应该针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中的各项风险问题,合理的构建相应的外包风险预警体系以及风险应对措施,以防范控制风险问题。
(3)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监管评估。采取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并不是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就没有任何工作,应该主动参与到外包管理工作中,参与到外包服务过程中,对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实时动态管理,并随时根据单位内部的实际情况协调外包机构改进外包管理方式以及创新方法,促进人力资管理工作方案的完善。此外,应该针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做好相应的评估,通过效果评估准确评价人力资源外包实施情况,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的制定完善的改进措施,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整体工作质量。
篇6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问题措施
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我国各行各业在经营过程中,能够拥有相对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也需要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在这种情况下,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实力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在企业建设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现阶段,外包已经成为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措施之一,然而,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中还存在很多不足,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对这些不足进行弥补势在必行。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人力资源招聘效率
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我国企业需要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意识到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性。企业通过招聘的形式,为自身构建综合能力和素质较强的人力资源队伍,而这一流程通常相对复杂,在众多的应聘者中实施面试、挑选和培训等环节,是一个耗时严重的工作,不利于企业相关工作人员更好的利用工作时间,并提升工作效率。在这种情况下,外包成为企业实施人力资源招聘的主要途径之一,企业能够通过第三者的推荐和介绍,快速而有效的招聘素质较高、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力资源,对于提升企业运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有助于企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近年来,企业经营过程中,需要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市场,要想获得一席之地,必须努力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然而企业运行过程中,在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下,无法从多个角度出发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因此通常会将工作重点放置于重要环节基础上,例如,生产加工企业经营过程中会更加关注对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导致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不利于企业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新时期,在积极应用人力资源外包的方式进行人力资源招聘的过程中,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压力,并能够有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中的不足
(一)内部风险
企业在积极应用人力资源外包的方式引进人才的过程中,应首先对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情况进行充分的掌握,才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从外包方处对人力资源相关资料进行科学的评估,而如果企业经营者没有对自身人力资源状况进行充分的掌握,实施人力资源外包将面临更多的风险,如人力资源素质下降等。
同时,企业经营过程中,如果不明确外包目的,也将严重影响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企业经营过程中,应在充分了解自身实际情况的背景下实施外包工作,外包的主要目的包含多种,如降低生产成本或节约资源等,总之是通过实施外包来促进自身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在不明确这些目标的基础上实施外包,将导致较大的盲目性存在于企业外包活动当中,造成人力资源管理更加混乱。
(二)外部风险
外包商在经营过程中,无法对企业人力资源需求进行充分的了解,在同企业构建联系的过程中,只是形式上的对企业进行调查,并没有对其人力资源需求进行深入的分析,因此无法有针对性的提供外包服务。
同时,外包商经营过程中,拥有较低的服务水平。企业实施人力资源外包时需要对外包商进行一定程度的挑选,然而这项工作是无法在短时间内顺利完成的,一旦外包商运行中没有及时有效的对突发事件进行处理,就无法同企业顺利建立起紧密联系,严重影响双方合作。
三、完善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途径
(一)转变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大,同时管理方式也越来越成熟,人力资源外包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因此,新时期,企业经营过程中,相关经营者必须意识到实施人力资源外包的重要性,以及其能够给企业带来的优势,还应意识到对其进行充分的利用是企业逐渐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还应当对企业短期和长期的经营目标进行明确,在此基础上有效利用人力资源外包的方式,逐渐为企业招聘素质、专业能力及综合能力较强的职工。这一过程中,不可以因为自身的权利会被削弱而放弃人力资源外包途径的有效应用。
(二)提升外包质量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必须注重对以人为本理念的充分应用。企业应意识到实施人力资源外包是一项长期战略,通过对该途径的应用,能够促使企业各方面专业人才越来越多,共同推动企业的进步。因此必须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同外包商构建良好的联系,二者相互影响的过程中,促使外包服务质量逐渐上升。企业及外包服务方面在日常交流过程中应注重信息之间的真实交换,从而促使外包企业对人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训练,逐渐推动外包质量的上升,给予人才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的同时,对于推动企业综合实力的上升也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知识经济时代,现阶段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广泛采用外包的途径,这一途径能够有效的为企业提升人力资源素质,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然而外包过程中,还需要面对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两种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须及时转变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并积极促进外包质量的提升,为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清华.科技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管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
篇7
关键词:湿地保护;管理制度;建设问题
根据相关统计,我国当前具有的湿地面积总共为5360万平方公顷,占全国总面积的5.58%,其中已经有2340万平方公顷的湿地已经得到了有效保护。湿地作为珍贵的自然资源,被称之为地球之肾,其对于保证地球的生态平衡具有难以忽视的综合作用。近年来对于湿地的保护和管理国家也进行了较大的投入,但是湿地保护中存在的多种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截至目前为止,多种问题的叠加和交织,使得本身就极为脆弱的湿地保护变得愈加艰难。
一、我国湿地保护管理制度现状及凸显的问题
(一)湿地管理立法滞后
当前来说,我国关于湿地保护的立法存在极为严重的滞后性,在全球公认的森林、海洋以及湿地等三大生态系统中,仅剩湿地保护尚未形成专有的国家法律体系。虽然我国当前已经加入了国际《湿地公约》,但是由于该公约仅仅属于原则性的条款,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必须由各缔约国对相关法规进行细化,从而保证其形成更强的可操作性。根据我国当前关于湿地保护的法律体系可以发现立法主要从湿地水、土壤以及生物等资源要素为基础出发,但并未涉及到湿地生态功能保护。
(二)湿地管理职责不明确
根据湿地管理体制分析,因为其具有湿地生态特点和自然属性的复杂性,在全球范围内对于湿地管理难度远超过其他生态系统,其作为水陆过渡地带,同时包含陆生、水生以及两栖动物,其在管理划分中分别由林业和农业部门负责。林业部门在工作实际开展过程中以保护和维护生态系统功能为主要目标,常常会与其他以资源利用和保护为主要目标的其他部门产生冲突。
二、我国湿地保护管理制度建设的具体建议
(一)实施分级管理与所有权制度
在湿地类别划分过程中主要按照其自身的重要程度进行,主要包括国家重要湿地、地方重要湿地以及一般湿地。在此过程中应当按照统一标准由各地完成湿地的认定,进而确定湿地名录和面积以及范围,最终由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逐渐划清楚全民和集体之间的湿地界限,明确全民和不同层级政府行使所有权的湿地资源清单和空间范畴。而中央政府应当对大江、大河以及大湖和跨境河流、生态功能重要的湿地草原以及海域滩涂直接行使所有权,根据专家的深入研究得出生态功能重要的湿地标准,对于所有湿地中的国际重要湿地和国家重要湿地、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湿地公园应当由中央政府直接行使所有权,最终由中央政府形成《生态功能重要湿地名录》。
(二)完善湿地管理机制
在当前的湿地管理机制中日常管理极为混乱,体系构建不健全,尚未形成统筹规划,进而使得日常工作的基本效率大大降低。在当前的工作过程中必须理顺相互之间的关系,加强领导作用,并按照“职责清晰、统筹协调、分工合作、守土有责”的基本工作思路,形成多级湿地保护管理体系,明确湿地管理的基本职责,不断细化规定,并在政策措施、力量投入以及人员调配等方面加大刚性约束,将中央的多种要求落实到具体制度建设和管理方面,避免政策落实效果不断降低的现象发生,从而实现湿地保护管理的统一协调。
(三)建立湿地生态红线制度
为了避免我国湿地面积的减少,必须严格按照对湿地进行科学划分,并分别开展保护、利用和动态管控等基本原则,加强对于湿地生态红线的规划研究,进一步明确湿地生态空间的征用管理制度,对湿地系统退化的基本趋势形成有效限制。对于国际重要湿地和国家重要湿地以及国家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中的湿地征用应当予以禁止,从而形成重要湿地开发利用的预警体系。对于其他湿地的征用则应当施行占补平衡机制,对于湿地开发强度进行严格控制,严格按照先补后占或者多补少占的原则开展湿地开发利用工作。
(四)建立湿地退化修复制度
对于退化湿地应当进行必要的生态评估,并形成具有针对性的修复方案,促使其恢复到湿地的自然状态。通过河湖水系连通,湿地植被恢复以及外来入侵物种防治等多种方式,避免湿地生态功能退化,不断修复湿地生态功能。对于湿地面积的扩大应当由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对湿地被侵占的情况进行准确排查,并通过退耕还湿和退养还滩以及排水退化湿地等方式,恢复原有湿地,从而实现湿地面积的扩大。在该项工作的实际开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在水源、用地、管护、移民安置等多方面进行科学安排,进而为湿地面积扩大提供机会。
三、结语
近年来,我国在生态和民生改善中已经获得了令人民意的成绩,其已经为我国的湿地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大量经验,而通过生态补偿体系的不断健全,科学指导湿地内产业的不断发展,寻求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效方式,不断加强宣传教育活动,实现湿地保护管理重视度和参与度的全面提供,最终实现湿地保护和管理的基本信心。
[参考文献]
[1]郑震.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重中之重[N].人民日报,2015-06-08.
篇8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保险;管理;问题;研究
建筑施工企业对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涉及人员、机具以及工程本身等多方面的风险,同时因为建筑施工行业自身的特点,属于安全事故高发行业之一。但由于建筑施工企业保险意识淡薄普遍存在,还有节约保费成本的考虑。而且施工人员大多为民工,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出险后才找建筑施工单位索赔。导致建筑施工企业抗风险能力薄弱。因而在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初始阶段,需要分析项目可能存在的风险,针对不同标的财产的风险点进行合理的保险规划,确定需要购买的保险险种,制定详细的保险方案,覆盖风险点,让风险在可控范围内,同时避免重复投保,浪费不必要的资源。而在日常施工过程中,识别、预警和控制工作是建筑施工企业保险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定期组织培训或宣传,加强人员安全意识;培养人员操作设备的技能,持证上岗,严格按要求操作;定期对物料、机具,工程对象定期检查,排除存在的潜在问题。
一、建筑施工企业保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合理的规划,盲目采购保险因保险市场上的保险名目五花八门,险种种类繁多,其中的保险细则条款繁杂,理赔条件精细。对于不了解保险的建筑施工企业人员,难免目不暇接,同时因为保险意识淡薄,不愿承担高额的保费,却又希望获得高额的赔款,往往忽略了对保险出险理赔和免赔条款的关注。导致未对保险方案进行细致地审核,盲目地采购保险,到最后实际出险的时候,却因为保险出险理赔条款等条件限制,而无法获得理赔。另外,存在采购保险后,因业主或者当地政府部门后续办理某事项的要求,需要强制购买另外一个险种的保险。与之前已购的保险的投保范围有重叠,即为重复投保,但按目前市场上的保险约定,除意外身故以外,往往出险并不能获得多家保险公司的重复理赔。而重复的保费缴纳,给企业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
(二)人员日常安全意识薄弱,风险管控不到位建筑施工人员大部分为民工,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对保险认知很少。而现场管理人员也存在疏忽的现象,未能合理把控风险。同时因建筑施工行业的自身的特点,一般为户外施工,受天气,地质,水流等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同时存在很多高空施工等高危作业的情况。不仅有为了抢工期,在高温天气持续工作,导致人员中暑或者其他突发疾病的产生;也有高空高危作业,没有按要求做好保护措施,导致坠落或者其他突发事件引起人员伤亡。
(三)物料,机械设备,在建工程等财产标的日常疏于安全管理对于物料,机械设备,在建工程等存放于项目施工现场的标的,因大多为露天或者存放在仓库里。对于高温或者暴风、暴雨等恶劣气候条件,由于现场管理人员和安全人员疏于管理,安全方法意识不强,没有做好预防恶劣天气的措施,会导致不必要的耗损。而且因为人员疏忽,不按规章操作的原因,保险理赔过程会出现困难。另一方面,由于施工需要,露天存放的材料,机械设备,若定期巡视的人员疏于管理,也会导致被偷盗的情况发生。对于一些操作性强的机械设备,建筑施工企业存在部分人员未经过培训,或者未取得证书上岗操作,不仅机械设备有损毁的风险,操作人员也有因操作不当而产生伤亡的风险。同时保险公司会因为未持证上岗而拒赔。
(四)保险意识不强,出险后未能保留有效理赔证据即使建筑施工企业购买了合适的险种,由于人员意识薄弱,在人员出险紧急情况过后,没有在保险公司要求时间内通知保险公司,或者没有及时将人员转移到保险公司认可级别的医院,然后保险公司因此拒赔;或者没有存留治疗的单据依据,无法给保险公司提供理赔资料的附件;甚至有度过危险期后,返回老家进行后期疗养治疗,未留给建筑施工企业任何联系方式,也未出具任何委托施工队办理后续保险事宜的说明,导致建筑施工企业无法提供保险公司完整的理赔资料,也无法确定理赔款能否付给出险本人或者家属的手中。对于工程对象出险的,也存在为了抢险,减少损失,未能及时保留现场的事故照片的现象。或者是出险情况表述不清,措辞不当等等。最终都会导致保险公司赔偿金额产生争议。
二、改进建筑施工企业保险管理的对策
(一)在项目前期,对保险进行合理规划在项目前期,项目管理人员应当提前做好保险筹划,核对项目部合同、工程量清单、标书等文件的保险条款,咨询业主、当地政府部门等,与相关方沟通确认,对保险办理有无要求限制,业主有无推荐保险公司或者经纪公司。分析项目的整体风险情况,最后综合考虑,确定需要购买的保险险种和方案,比对保险公司的实力和服务水平,再进行投保。分析简化不必要的流程手续,提高工作效率。同时确保必备的保险申请、采购、报备的程序办理和审批流的完整,审查取得的附件是否齐全完整有效。对保险的采购申请流程严控把关。若建筑施工企业的多个项目具有共同点,可以针对性提出统一的保险方案,组织招投标工作,分为不同档次的保费和理赔条件,能简化保险购买流程,加大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不仅能取得更优惠的保费,也进一步保障后期保险公司理赔服务。
篇9
[关键词] 知识管理 知识保护 技术保护 制度保护
一、引言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企业已经或正在准备实施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在运作上,是指企业作为一个组织,整体上对知识进行获取、存储、学习、共享和创新的管理过程。一方面通过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促进公司内员工进行讨论,加速学习、创造和运用知识,使企业能够利用所掌握的知识资源来预测外部市场的发展方向及变化,对外部市场需求做出迅速而准确的反应。另一方面,知识管理的出发点是知识创新,它把知识视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目的是提高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
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无疑会伴随着将一些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问题,隐形知识变成文化,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此时公司独特能力就成为可替代能力。同时,员工掌握了公司的核心技术,极易被其他公司挖墙脚,对公司的竞争造成损失。这就是说,知识创新支付了研究和开发的成本,除了使创新者获得利益之外,其他人甚至整个社会在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的情况下都有可能受益。这样,人人都想获得好处而不愿支付成本,从而就会影响创新者的创新积极性。
因此,在共享知识使企业、社会获得足够多的创新知识的同时,必需对这些创新活动及产品予以充分合理的保护。没有知识保护,创新者就没有足够的动力从事研究。然而,过度的知识保护会限制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同样会阻碍创新产品的诞生,或者使创新产品不被用户了解。所以,只有辩证地对待知识管理与知识保护,才能使知识管理顺利进行。
二、知识管理过程中知识保护的实现
知识管理过程中,一方面要根据新的情况学习新的经验,通过新技术提高知识保护的能力。同时,也要学习已经成熟的经验,例如通过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知识管理体系、激励和监控制度等来保护现有的知识。
1.加强知识保护的技术措施。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技术手段的提高,许多企业或个人很容易就可以模仿别人的创新产品、窃取对手的数据资料。因此,知识保护首先应该从技术上加以防范。
为防止竞争对手跟踪仿制自己的创新产品,企业可以提高核心技术产品的专用性,为该产品量身定做一些只符合其自身的参数,而不适合他用,或者是频频出招,进行创新,持续制造新产品。例如,海尔公司在1984年~2005年的21年间,产品从单一冰箱发展到96大门类1.51万多个规格的产品群,累计申请专利6189项,其中2005年申报专利高达720项,平均每天申报2.8项专利,每天开发1.8个新产品。这样的新产品开发速度,会让竞争者难于模仿、疲于奔命,有效地起到了知识保护的作用。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计算机数据储存和计算机网络给企业办公与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对外Internet的广泛使用,如收发邮件、查找资料及Web信息等,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平台。计算机数据存储与处理、计算机网络为企业的管理,运营和统计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高效和快捷。随之而来的是计算机与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隐患问题,企业数据、信息安全防范工作成为了当今知识保护的重要课题。
2.提高知识保护的法律意识。目前,人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知识保护不仅要从技术上加以防范,更应该从根本上规范人的行为,防止窃取他人知识事件的发生,或者加大打击、处理窃取他人知识行为的力度。通过规范人们的知识活动行为,提高人们的素质,或是通过一些相关的法律、伦理,约束人们的知识活动行为,从而达到知识保护的目的。
知识保护的法律方法一般是通过有关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或法规来实现的。知识产权法是确认、保护和利用著作权、工业产权以及其他智力成果专有权的一种法律制度。它对社会的作用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鼓励和保护智力创造活动。知识产权法明确保护智力成果的创造者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确立智力成果的创造者的权利主体地位,并对侵犯创造者权益的侵权行为人予以法律制裁;其次,促进智力成果的推广与应用。知识产权法确定智力成果可以有偿使用和转让,鼓励智力成果的创造者推广应用其成果,确保智力成果传播者的权益,规定智力成果的合理使用和强制使用。我国知识产权制度起步较晚,企业对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一方面,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不善于运用必要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和管理手段保护自己的创新产品。另一方面,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知识产权的漠视,还表现为不重视保护他人的知识产权。这些不仅可以从一系列企业的国内外知识产权纠纷案中看出,也可以从日益猖獗的盗版侵权案中略窥一二。
3.优化制度保护环境。知识保护涉及人的问题,因此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制度与方法。人和组织依然在知识保护中处于中心位置,所以企业除了使用技术手段、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知识以外,还需要建立完整的管理体系。企业作为一个组织,需要知识的共享和交流,既使对外部市场也需要有一定的透明度,不可能将知识锁在保险箱中,这样知识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要解决知识共享与知识保护的关系,问题的关键在人,以人为本,建立信赖关系;以组织为本,建立制度体系,两者缺一不可。如我们可以从完善雇佣制度入手,制定合理的报酬制度,制定积极的激励制度,建立相互信任的企业文化等,使知识管理中知识保护得以实现。
总之,我们在对知识进行管理的同时,一定要把知识保护提上日程。只有对知识进行可靠、合理的保护,才能使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不易被模仿。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过度的知识保护不利于公司内员工知识的获取,甚至有碍于最佳实务的移转。今天的知识已经无法创造“可维持”的竞争优势,只能维持一时地领先。所以,我们还是要把重心放在知识创新方面,科学地处理好知识管理与知识保护的关系,以使知识能最大地发挥它的效能。
参考文献:
[1]杨治华钱军:《知识管理――用知识建设现代企业》.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0
篇10
关键词:塑料食品 包装材料 卫生管理 问题
目前全国的食品进行包装的材料大多数都是塑料,各种塑料自身的特性能够有效保存食品,同时能够防止食品中毒。但是塑料进行食品包装本身就会导致食品污染,塑料包装用完之后成为废弃品,也会污染我们的生活。塑料食品包装材料自身在使用和加工过程中会加入一些添加剂,同时由于化学反应会使塑料上残留一些物质污染食品。本文就塑料食品包装的卫生管理问题进行分析。
1 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的污染物质
目前塑料食品包装材料主要的污染物质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酞酸醋类的污染物质,它主要是一种由各种醇和酞酸组合形成的醋,根据醇的种类不同,所形成的化合物的毒性各不相同。目前各国都开始对酞酸醋类化合物的毒性进行分析,进而判断哪种塑料材料适合用于做食品的包装材料。一般而言,测试食品包装中的塑料酞酸醋类材料的方法是利用气液层析分离法进行提取溶剂的定量分析,进而分析出塑料包装材料中的添加剂只要是含量超过1%,就能够检测出其中的有毒物质。但是若是检测塑料材料是否是污染物,则需要对提取溶剂的浓度进行检测,若是只是单纯地使用气象色谱进行测试,则可能会错误将一些化合物检测成酞酸醋。所以在检测塑料材料是否是酞酸醋类物质,需要使用质谱仪和气液色谱同时进行检测,这样能够保证检测的溶液数值符合酞酸醋类物质的分子量值。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内外还未能够对塑料包装材料中酞酸醋类物质的允许标准进行规定。
塑料食品包装材料中另一种污染物质是氯乙烯单体,这种物质是残留在聚氯乙烯中,若从口进入人体内,有致癌的可能性,因此在美国的食品包装中已经不允许使用含氯乙烯单体的塑料材料进行食品包装,在日本中酒类的盛放容器中也禁止使用聚氯乙烯制成的材料,并且明文规定使用聚氯乙烯制成的容器含有的氯乙烯单体不能超过0.05ppm。
2 检测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的方式
目前国外发达国家在进行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的检测控制中有许多方式,我国虽然在检测塑料食品包装材料中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却是十分迅速,越来越多的食品生产厂家、消费者以及包装供应商都十分重视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性,目前我国检测控制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的方式主要是两种,一种是强度测试,它能够综合进行塑料包装材料的检测,检测材料的抗断强度、抗拉强度、膜的复合强度、物理指标、封口的热封强度以及变形率,通过细化强度测试的指标,加强对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的检测;另一种检测方式是阻隔性测试,主要是测试塑料包装材料对液体以及气体等相关渗透物的阻隔效果,以此来检测食品是否受到磨损以及保质期等问题。两种测试中阻隔性测试是检测食品包装材料的重要手段。
3 不同国家关注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的分析
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人们比较重视食品塑料包装材料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使用塑料材料进行食品包装要保证其包装的材料和方式能够使食品不受到外界的污染,保证食品自身的成分、质量以及水分等不发生化学变化;其次塑料包装材料的化学组成成分不能向食品迁移而导致食品出现卫生问题。目前全世界食品包装的形式和材料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包装产业的发展,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因此对塑料食品包装材料进行卫生以及安全检查和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目前国外发达国家对食品塑料包装材料进行卫生管理的特点主要是:首先是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进行严格的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的限定,保证塑料包装材料中的添加剂是符合食品安全检验的,进而进行透明、高效、公开的食品包装材料管理和评价审核;其次是塑料包装材料进行大量的材料自身结构、特性、安全性、危险性评估、化学成分迁移等因素测试,保证塑料化学材料对食品安全的管理;最后是积极借助社会技术以及包装材料生产厂家的力量,生产者自身进行严格的安全性评价,保证各类塑料包装材料的安全性。
我国在进行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的卫生管理工作时,主要是出台了包装材料、食品容器、加工添加剂等的卫生标准以及管理方案,并建立了相关的管理法规,保证食品包装材料是按照相关标准和规定进行生产,并能够进行公正的评价,进而投入到市场中。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外界因素的影响,目前食品塑料包装材料的卫生标准存在标龄较长的问题,一些标准的设置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相关单位的发展,导致塑料食品包装材料以及加工的添加剂等无人进行管理,也没有较完善的机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的卫生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改善。
4 总结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食品塑料包装材料的安全管理工作中虽然有比较基础的法律条文体系进行支撑,但是由于政府职能分工以及食品安全管理体制的限制,我国的食品包装材料的法律标准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和实施,这样就导致许多食品包装材料的研发和使用需要通过发达国家的技术和要求进行引导,对于新的塑料包装材料的相关安全测评资料,我国并没有完全掌握,这样就导致在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的管理和生产中受到国外安全测评技术的指导,这样就会使我国在评价新的塑料材料安全性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
为了解决我国目前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管理中的问题,首先我国应该要完善和健全对新的塑料包装材料的安全性检测和评价机制,保证制定的法律标准和体系贯彻执行,并能够有效地更新和修订原有的不适应现代社会的标准;同时还要加强建设技术支撑机构的监测评价机制,各个食品安全机构和部门之间进行沟通和合作,进而提高我国的食品塑料包装材料的卫生管理,促进食品包装行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邵栋梁.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的卫生安全性分析[j].包装与食品机械,2010.
- 上一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前景
- 下一篇:脱贫攻坚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