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堂的现状范文

时间:2023-09-03 15:09: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课堂的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课堂的现状

篇1

关键词: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分析;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2-0078-04

教育信息化作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重点,是十报告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支撑和推动力。随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主战场,其信息化工作成为了当前一个阶段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与焦点。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代表的智慧课堂在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增进教学互动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智慧课堂在实际教学应用中仍然存在问题。本文基于上述背景及合肥市部分高中的应用实践,对智慧课堂的概念及模式进行分析,探究利用智慧课堂实现高效课堂的方法。

一、智慧课堂的概念及特征

随着教育信息化技术的深入发展,智慧课堂被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关智慧课堂的研究也层出不穷,吴晓静和傅岩指出智慧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是追求学生的智慧发展、师生情智交流和学生智慧发展过程[1]。唐烨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智慧课堂构建方法及案例研究》一文中论述了智慧课堂应用的四个层次,提出先思想后应用工具的智慧课堂应用模式[2]。卞金金和徐福荫分析了智慧课堂的学习模式,认为有助于学生优化学习过程,提升学习兴趣[3]。张丽娟和郑晓丹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在学习者主动、引导者指导的模式下,验证在学生高阶思维发展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智慧课堂的价值和意义,表明智慧课堂对于推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具有积极影响[4]。孙曙辉和刘邦奇认为智慧课堂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的智能、高效的课堂,其目的是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和“云网端”的运用,实现教学决策数据化、评价反馈即时化、交流互动立体化、资源推送智能化,全面变革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构建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5]。基于以上研究,结合合肥市高中智慧课堂的应用实例,笔者认为智慧课堂是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支撑下,通过引入新型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将技术融入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变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构建针对性、互动性和智慧化的高效课堂,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结合上述定义,本文认为智慧课堂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教学针对化

智慧课堂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核心理念,传统课堂教学实现的是大班制、统一化教学,而智慧课堂旨在实现个性化、针对性教学。在具体的技术实现中,智慧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课前的资源推送和测评分析、课中互动的及时评价和立体反馈,以及课后作业的个性化推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专题辅导,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2.课堂互动化

传统课堂教学活动的互动交流依赖于教师的课堂提问,学生代表回答,具有极大的局限性。一方面由于“互动”由教师单方面发起,缺乏双向性,另一方面,“被互动”到的学生较少,缺乏全面性。基于智慧课堂的核心理念,为实现智慧课堂教学针对性,借助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移动教学、学习终端不断智能化提升,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互动性提供工具支持,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立体化交流。

3.反馈数据化

智慧课堂实现针对性教学的核心优势来自于对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的大数据挖掘与分析。传统课堂教学活动缺乏理念与技术对行为数据进行采集分析,疏于过程性评价,仅限于对学业成绩的总结性评价。大数据技术的空前发展对于教育教学形成有力支撑。在智慧课堂中,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设备的采用,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伴随式采集师生教学、学习行为数据,最终形成有效的、高价值的教学、学习评价。

二、智慧课堂模式构建

针对当前国内智慧课堂发展和研究现状,为了更好应用智慧课堂提升我市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教学的能力,我市面向全市12所市属高中进行了智慧课堂的全面建设,并于2016年9月全面投入使用。结合合肥市市属高中智慧课堂实践模式,对智慧课堂展开深入分析,从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架构设计两个层面进一步剖析智慧课堂。

1.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篇2

胡总书记在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论述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需要和谐,校园需要和谐,课堂教学亦需要和谐,课堂教学的和谐程度决定着有效教学的达成度。

孔子是素质教育的最早倡导者和践行者: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原则,主张人不论出身贵贱,不论品行善恶,不论聪明愚笨,不论年龄大小,不论是否有了职业,都可以而且应该接受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孔子开设“六艺”大课堂,重视品德教育、美育陶冶和体育卫生,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人格得到全面发展;在教学方法方面,孔子先于苏格拉底首创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法,他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实行”因材施教”,主张“教学相长”,以师生共同讨论作为经常性的教学形式,借鉴孔子的素质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课堂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关于我们现在推行的素质教育,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在其教育访谈录中,对素质教育的内涵强调了三点:第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第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第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改革,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新理念得到贯彻,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不断涌现,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有所转变

(1)转变教育观念,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时代呼唤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当今学校教育面临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化、信息社会化的三大挑战,教育既要创新又要传承。学校发展关键在教师,教师只有转变教育观念,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成长,主动研究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突出问题,做智慧型的教师,才能适应教育的需要,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2)建立充满智慧、和谐的课堂。学习实践在课堂,一切教学改革的核心和落脚点在课堂。而课堂教学的效果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即教师和学生,最终评价指标则是学生的学,因此,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只有充满教育智慧的教师才能营造充满教育智慧的课堂,才能建立和谐的教学关系,才能实现和谐课堂的终极目标。

“智和”课堂应成为社会教育的主流

(1)智慧型课堂研究现状

“智慧教育”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在我国,二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智慧”观。在国外,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古希腊智者派就建立了以心智训练为主要内容的启智教育。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知识尤其是科学知识得到社会普遍重视,启智教育逐渐被以获取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科学主义教育所替代。然而,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知识更新日新月异,一个人最关键的不是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学会如何获得知识,如何将知识转化为智慧。“智慧”和“智慧教育”又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自上世纪90年代来,国内外对“智慧教育”的研究再次兴起,世界发达国家,在教育目标中,普遍重视学生智慧的培养;在我国,许多专家学者发表言论,阐述“智慧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如:湖北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靖国平博士2002年发表了《“转识成智”:当代教育的一种价值走向》等文章,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陈桂生教授在《也谈有智慧的教育》一文中指出:“以‘有智慧的教育’取代‘缺智慧的教育’,恐怕已属大势所趋。”总的来看,专家学者们所论述的多侧重于理论层面,“智慧教育”多以一种新的教育思想,理论和理念被提出,在具体实践层面涉及较少。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有部分学校开展了该领域课题的研究,特别是在江苏省,如南京市拉萨路小学的《小学智慧教育实践研究》,南京市北京东路的“情智教育”研究,张家港市实验小学的《智慧型课堂教学的研究》,无锡市新安中学的《打造智慧课堂的实践研究》等。但是,这些研究也多处在探索和研究的初始阶段,缺少更高的理论建树和极具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

(2)和谐教育的研究现状

全国不少地方已经或正在进行和谐教育研究,其中,江苏省开展得较为扎实有效,其中不少小学在“和谐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南京市长江路小学开展的《和谐教育与发展模式研究》,张家港市妙桥小学开展的《构建充满和谐与智慧的理想课堂研究》,从这两个课题的选题及研究内容看,它的外延要远远大于课题的内涵,实际上它们的研究已突破了课堂,延伸到整个校园氛围的营造以及家庭与社会的教育潜环境。吴忠市利通街第二小学的《和谐课堂有效教学行动研究》、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的《和谐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丹阳市建山中心小学的《和谐教育模式研究》则侧重于课堂教学的研究。

另外,广东省中山市实验小学本着“智趣教育”的办学理念,“以智启智,以趣激趣”,形成了“以情换情”、“以趣激趣”、“以智启智”、“智趣交融”的全新的教育内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智和课堂与之联系及区别

(1)“智和”课堂从智慧教育研究和和谐教育研究中吸取有益的成果,从智慧教育研究中寻求他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可贵的尝试,实施于我们的课堂;从和谐教育研究中借鉴他们的理论成果,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不论是智慧教育研究还是和谐教育研究,都只从某一方面入手,而我们的课题则试图从中找到最佳的结合点,这是本课题与之的最大区别。

(2)“智和”课堂选题即贯穿了传统文化孔子思想的精神内核,以“智”为切入点,以“和”为归宿,对如何让课堂充盈智慧的光芒,如何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并最终实现课堂的和谐,师生的和谐,生生的和谐,乃至生命的和谐。这也是“智和”课堂追求的至真至善之境。

“智和”课堂的实践意义及理论价值

汲取孔子教育智慧,进行智、和课堂教学探索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1)实践意义

1.课程改革的核心和落脚点在于课堂教学,任何忽视课堂的教学改革都是短视的、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教师,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教师的成长,教师专业水平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的成败。所以,引导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可以为教师搭建专业成长的平台,开辟教师专业成长的新途径,让教师专业水平与课改齐头并进,从而打造一支立于课改潮头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2.拓展和丰富教学实践经验,并为教学理论研究提供实证践性资料。因此,本课题研究对于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和提升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汲取孔子的教育思想,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解决实际问题,营造一种充满智慧的和谐的课堂,减少无效劳动,提高课堂效率。进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社会效益的终极目的。

(2)理论价值

篇3

【关键词】 教学智慧 个性化 多元化

众所周知,挖掘教学智慧,借助于全新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以打造初中语文教学的“智慧课堂”,能够大幅度提升我国初中语文教学效果。为此,初中语文教师要想改善以往教学的不足之处,提高初中语文的整体教学质量,就需要开展“智慧教学”。

一、培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智慧的必要性

首先,可以改变初中语文课堂低效的现状。传统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较低,这是因为学生普遍形成了一种不听课也能完成学习的错误认识,从学科只是来看,语文教学的内容大部分缺乏明显的特点,知识点较为分散,让教学有了一定的难度,特别是语文的文言文、诗词等内容在目前较为浮躁的社会背景下,对学生来说倍感枯燥,学生很难提起学习语文的兴趣,这也进一步使得我国初中语文的整体教学水平不高,在教学智慧的支持下可以扭转这一情况。

其次,拉近了初中语文教学与时代变化的距离。目前,手机、iPad、电脑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这也充分展现的是当今社会高度的信息化,我们生活、学习、工作甚而是t疗、政治等多个层面都与过去的时代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影响着我们每一位生活在此空间的人们,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值青春期,身体中多了股叛逆的情绪。当这些外界的环境在不断的变化着、前进着,学生的思维模式以及世界观也在快速的更新变化时,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目标却没有变化。这就形成了一个马不停蹄的变化着,一个原地踏步静静守候着,两者之间的矛盾需要足够的教学智慧来平衡,才能确保初中语文的与时俱进性。

最后,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信息化的时展潮流,致使语文知识的重要性越来越高。QQ、微信以及微博等手机终端成为我们生活的一个很大的组成部分,其中形形的信息描绘和经营者来来往往的人生,在未来的生活中,编写信息、解读信息、总结信息已成为人们的一个基本的生存技能之一,而只有提高语文的知识能力,才能够具有参与到信息化生活中的钥匙。为此,转变教学模式,积极开展“智慧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成为提升初中教师教学智慧的首要的任务。

二、初中语文教师开展“智慧教学”的实践分析

目前,我国正处于各个层面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智慧教学”时,应深入领会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结合学生特点积极开展多元化教学。

2.1以个性化教学为中心打造智慧课堂

彰显个性,表现自己,渴望被认可是目前初中学生的一个特点之一。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同样需要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这里的个性化的教学指的是以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基础,开展“对症下药”的教学。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加大对学生的了解和认识,通过调查表了解其喜好等基本的信息,也可以布置一些主题作文,通过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研究和分析,挖掘学生内心深处的真正所想。在了解学生的喜好之后,初中语文教师才能够制定课堂教学策略,包括教学语言的使用,教学内容的穿插,教学模式的个性化定制。

而初中语文教师不仅仅需要对整体的语文教学实现个性化,还要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交流方式。例如,对缺乏自信的学生多些鼓励和表扬,而对于一些浮躁的学生则可以多些严厉,对于那些较为敏感的学生则需要教师细心的呵护。

2.2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多元化教学

初中阶段的学生多追求新兴的事物,喜欢时代感强的东西。为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将初中课本中的《醉翁亭记》、《岳阳楼记》以及《桃花源记》等较为“枯燥”的文言成PPT课件来进行教学。在PPT课件中,教师可以通过动画、视频等活泼、生动、引人入胜的图片或音乐来引起学生的关注。让学生首先对其产生兴趣,才能够一步步的引导学生对其中文言文知识的学习。

同时,教师可以在日常中多关注一些学生喜欢的事物或是人物。然后在初中语文的教学实践中将其联系起来,让其发挥出“偶像”的榜样力量。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教师对于教学内容可以不局限于课本上,偶尔抽出一两节课程,对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进行语文角度的剖析教学。大部分的歌词都是韵律优美流转的语句,教师通过对其句式结构的分析,“对仗”、“排比”、“暗喻”等多种修辞手法运用的分析,让学生在一种趣味横生的课堂中掌握语文知识。

总结语:综上所述,初中语文的教学出现与时展相脱节的情况,整体的语文教学能力不高。为有效的改善现状,教师应积极开展“智慧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全面的提高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

参 考 文 献

篇4

关键词:智慧教育;智能教育;智慧校园;电子书包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1-0010-04

一、引言

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教育由信息化向智能化的整体跃升,智慧教育形态已初现端倪。泛在化的学习时空、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智能化的教学管理、一体化的教育资源与技术服务等智慧教育特征日益凸显。智慧教育研究已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领域关注的热点,实施智慧教育战略已经成为破解我国当前教育信息化困境的必然选择。

二、智慧教育的概念与特征

1.什么是智慧

在中文语境中,智慧是“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 在大部分文献中,智慧作为哲学名词而存在。笔者认为哲学层面的智慧内涵有助于我们对智慧进行溯源式的追踪和探讨,但从教育视角来看,智慧与知识紧密相关,若能从知识与智慧的比较分析中明确二者的不同,将具有更为直接的教学指导价值。一般认为:知识表现在信息和信息之间的关系,通常是被公认并经实践检验的是正确的,能指导决策和行动的结构化信息,包括事实、经验、技巧。知识虽然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但其具有静态属性,可以通过识记和传授得以传承。而智慧是富有洞察力的知识,表现为对事物发展的预判并提前进行决策和行动。智慧是基于对知识的有效整合,其核心要件是思维。智慧无法通过识记习得,形成智慧的有效途径是经历和体验。

2.智能教育与智慧教育

从相关文献来看,“智能教育”与“智慧教育”均源自英文“Smart Education”。由于关注的重点不同,国内学者在翻译、引用时略微产生了差异,在大部分文献中二者意思相同或相近,但也有一些文献将“智能教育”译为“Intelligent Education”。对于智能教育,主流的观点主要有三类:一是认为智能教育主要是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教育手段的智能化,该类观点重点关注技术手段,如蒋家付(2011)认为智能教育,就是为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率,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教育过程的各种信息进行感知、识别、处理、分析,为教育参与者提供快速决策和反馈评价的教育方式。[2]二是认为SMART是由自主式(Self-directed)、兴趣(Motivated)、能力与水平(Adaptive)、丰富的资料(Resoure enriched),信息技术(Technology embedded)等词汇构成的合成词,认为智能教育是一种基于学习者自身的能力与水平,兼顾兴趣,通过娴熟的运用信息技术,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料,开展自助式学习的教育(李洲浩,2012)。[3]该类观点重点关注学习过程与方法。三是认为智能教育是指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人们智能的教育。该观点直指教育目的,与智慧教育异曲同工。关于智慧教育目前也尚无统一的认识,国际学界鲜有系统深入的研究。以祝智庭(2012)为代表的国内教育信息化权威学者提出了较为完整的智慧教育概念。认为从教育信息化角度来看,智慧教育是指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网络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构建智慧学习环境(Smart Learning Environments),运用智慧教学法(Smart Pedagogy),促进学习者进行智慧学习(Smart Learning),从而提升成才期望,即培养具有高智能(High-Intelligence)和创造力(Productivity)的人。[4]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智慧教育的手段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深入、综合的应用,智慧教育的重点与前提在于智慧学习环境的构建、智能化系统及产品的研发与应用,智慧教育的直接目的在于大幅度提高教学、科研、管理的效率与水平,其本质目的在于培养学习者的创新能力、批判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高阶思维能力,即发展学习者的智慧。从智能教育与智慧教育的比较来看,前者更为强调技术手段的智能化,后者更为关注技术手段的适宜性,也即智慧地使用技术从而促进学习者形成并发展智慧。

3.智慧教育的特征

(1)智慧教育的技术特征

智慧教育在技术层面是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如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对教育信息进行感知、识别、捕获、汇聚、分析,进而辅助智能化的教育管理与决策。智慧教育的技术特征在宏观层面主要表现为采用面向服务的SOA软件架构体系,实现了各类应用、数据及业务流程的有效整合,大大提高了系统的适应性、扩充性、可维护性和易用性。在微观层面主要表现为对学习环境进行感知和智能调节,对校园环境进行智能化管理,对教与学的过程进行跟踪与记录,对家校互通提供立体化的网络支持。智慧学习环境中部署了传感网,利用各类传感器能捕获并识别各类学习环境中当前的温度、湿度、照度等物理信息,并根据预设,将其调整为最适宜的状态,为师生提供最佳的学习环境;通过传感网技术还可实现对重要设备的位置信息、工作状态进行捕获与跟踪,实现智能安防和校园智能化管理;通过部署在教室和其他学习环境中的智能录播系统,可在不打断正常的教学秩序的情况下,将师生的教学实况自动录制,并实时存储于一体化的资源平台,学生可借此进行巩固复习,老师可借此进行教学反思和教学观摩;智慧环境实现了传感网、有线网、无线网的无缝融合,形成了一体化的网络环境和应用环境,为构建家校互通的绿色学习社区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2)智慧教育的资源特征

云计算的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推动了教育资源建设、存储、共享与应用模式的变革。智慧教育视域下的资源建设体现出全新特征。从资源平台的建设理念与技术模式来看,首先,资源平台的建设理念正在从产品层次上升至服务层次,资源平台建设的中心任务正在从技术平台的搭建转向服务体系的构建;第二,平台功能正在从单纯的资源存储与管理转变为容知识获取、存储、共享、应用与创新于一体的知识管理平台;第三,在运作机制上,Web2.0时代的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正在逐步体现,各种有效的社会化驱动和信息聚合机制正在逐步引入,资源平台的建设和应用绩效逐步提升;第四,在技术模式上,正在从传统的数字化向智能化方向转变。从资源的表现形式来看,已从传统的静态、封闭的文本、图像等素材资源转向动态、开放、共享的移动学习资源、微课资源、幕课资源(MOOCS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基于社会化网站(SNN)学习资源建设及电子教材的设计与开发等。

(3)智慧教育的教学特征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开展多种教与学的方式提供了可能,智慧教育视域下的教与学也体现出了崭新的特征。具体表现在:第一,实时、便利的教学资源获取及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捕获和存储。智慧的教学可根据实际需求,在不打断原有思路的情况下便捷地获取海量的优质教育资源,实时拓展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进度。实现动态、灵活、开放的课堂教学。此外,可将学生的笔记、课堂问答,老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的标注、修改等生成性信息实时存入资源平台,为学生巩固复习、交流经验,教师专业成长提供资源支持; 第二、对课堂教学状态信息进行跟踪、分析,辅助教学决策。智慧的教学可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信息进行及时的收集、统计与分析,辅助教师进行教学决策。同时,可基于教学反馈信息的分析,进行分层教学、个性化教学;第三,实现了自然、高效的课堂互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课堂互动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实现了人与技术、设备、资源、环境的多维度互动,创设了高效、自然的体验环境;第四,自主学习真正成为主要学习方式。智慧环境下,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高效便捷的互动交流,协作分享的工具,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支持,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混合学习、竞争性学习将会易于开展;第五,教学将突破明显的时空界限。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移动终端的普及、移动学习资源及工具的进一步丰富,学生可以通过无线网络,利用电子书包、智能手机等移动学习终端,随时随地进入资源系统点播教学视频,下载学习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同时可随时随地和老师进行互动交流,获取帮助,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室空间和课堂时间。

三、智慧教育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从文献梳理来看,目前关于智慧教育的研究主要聚焦在智慧学习环境构建、智能化的教育装备与应用系统开发与应用、学习终端产品的研发与应用等方面,其中以智慧校园建设及其应用研究,电子书包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尤为突出。

1.智慧校园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关于智慧校园(Smart Campus),在理论研究方面,不同学者从多个角度对智慧校园的内涵进行了解读。黄荣怀等(2012) 从环境构建的角度,认为智慧校园是指一种以面向师生个性化服务为理念,能全面感知物理环境,识别学习者个体特征和学习情景,提供无缝互通的网络通信,有效支持教学过程分析、评价和智能决策的开放教育教学环境和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智慧校园应具有以下特征:环境全面感知;网络无缝互通;海量数据支撑;开放学习环境;师生个。[5] 蒋家傅等(2011)经过长达两年的智慧校园项目实践,从智慧校园与传统校园环境相比较的角度,认为智慧校园应具备九大特征:融合的网络与技术环境;广泛感知的信息终端;智能的管理与决策支持;快速综合的业务处理服务;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泛在的自主学习环境;智慧的课堂;充分共享、灵活配置的教学资源平台;蕴含教育智慧的学习社区。[6]也有研究者强调物联网技术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如严大虎等(2011)认为,智慧校园是把感应器嵌入到教室、图书馆、食堂、供水系统、实验室等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物联网,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教学、生活与校园资源和系统的整合。[7]周彤等(2011)认为,智慧校园是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化的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环境,这个一体化环境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8]可见,对智慧校园的解读,其内涵和特征各有不同又趋于一致。总体上认为智慧校园是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信息化应用深度整合、信息终端广泛感知的信息化校园。智慧校园系统兼有技术、教育和文化等多重属性。

在实施方面,南京邮电大学联合江苏金智科技于2010年实施了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建设方案。南邮智慧校园依托数据平台、身份平台、门户平台、GIS平台,建立公共的信息标准,进行数据融合、服务融合、网络融合,实现了分散、异构的应用和信息资源整合。目前南邮智慧校园已经上线运行(http:///ccs/main/loginIndex.do)。为师生提供管理、教学、科研、生活、感知等五大类服务;浙江大学与中国电信于2011年7月签署了“智慧校园”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在未来5年里协助浙大建设“智慧校园”项目。该项目将基于物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新技术,建设浙江大学统一的移动办公平台、信息平台、校园一卡通平台等智慧校园应用,并凭借感知、智能、挖掘、控制等各种信息化技术,建成安全监控、平安校园网络管理系统建设、自助图书网络管理系统等。此外西南大学、成都大学、同济大学等几十所高校正在筹划、实施智慧校园建设。在基础教育领域,笔者所在的项目团队承担了佛山市禅城区“智慧校园”示范工程建设项目,在国内产生了一定影响。该项目是由佛山市政府于2010年启动的“四化融合,智慧佛山”重点示范项目。该项目面向基础教育,创新性地采用政、产、学、研合作模式,整合多方优势力量,历经两年多的研发、实施,开发了智慧校园教育云资源平台、智能管理系统、智能教学系统、数字化实验系统、移动学习系统、家校通系统、智慧文化系统等智慧校园应用系统;研制了电子书包、电子课桌、智慧讲台等多个教育产品;建立了智慧教室、数字化实验室等多个功能场室;取得了多项专利成果。该项目已于2012年通过政府验收并上线运行(http://),是国内目前较为系统、完整,且已投入使用的智慧校园解决方案。

2.电子书包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台湾地区在2002年就有比较完整的电子书包计划;2003年,香港10 所小学正式推行“电子书包”试验计划,经过一年试验,“电子书包” 计划效果良好, 开始向全港1000 多所中小学推广。在内地,早在2001年,北京伯通科技公司生产的“绿色电子书包”已经通过了教育部的认证,并在北京、上海等4 个城市试推广;2003 年,上海金山区金棠小学已开始试用电子书包代替传统书本教材;2011年11月,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在上海先行先试的部市合作项目之一,虹口区推广电子书包项目;南京从2012年试点电子书包进课堂,目前全市有21所中小学成为试点学校;2012年,广州四所学校的千余名学生开始试用电子书包;佛山南海南光中英文学校从2009年开始在一年级新生的英语课程中推行电子书包;佛山市禅城区“智慧校园“示范工程的四所示范学校也于2011年开始试用电子书包,目前已经取得较好成效。目前电子书包在全国的中小学校应用遍地开花,除上述城市外,重庆、青岛、宁波、山西、陕西等地都开展了电子书包试点项目。目前关于电子书包的研究和应用主要还是面向基础教育低年级阶段,定位于课堂教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可能会与移动学习相结合,面向高等教育和社会教育。

电子书包虽然广受重视,但实际试用效果却差强人意。电子书包的推广和应用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首先是传统应试教育中“逐分”导向与电子书包的“育人”理念产生冲突,使得电子书包的大面积推广遇到障碍;其次,电子书包的安全、价格等现实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推广;第三,现有电子书包产品,基本上是由IT企业主导研发,一线学校被边缘化,导致现有产品很难满足实际需求;第四,与之配套的优质电子课本学习资源匮乏,使得基于电子的课内外学习难以全面开展;第五,电子书包涉及硬件终端、应用软件、服务平台、数字内容等诸多方面,使其处于多家政府部门的交叉管理范围,此外还需要政府、企业、学校通力配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子书包的大面积使用。

四、智慧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教育信息化正由初步应用融合阶段向着全面融合创新阶段过渡。目前关于智慧教育的研究还处于起始阶段,所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如缺乏专门的研究和管理机构,导致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和应用研究较少,多停留在个别终端产品的开发和应用;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导致各系统、各产品间的兼容困难,难以真正发挥系统优势,阻碍了智慧教育的发展和应用;缺乏有效的政、产、学、研合作机制,难以整合优势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不利于有关成果的大面积推广和应用;现有产品和技术多为企业在各自已有技术基础上进行的转型应用,缺乏创新和核心成果孵化平台与基地,新技术、新设计难以有效转化为教育服务;完整健康的产业链仍没有形成,难以实现智慧教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筅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新华字典(第11 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652.

[2]蒋家傅,钟勇,王玉龙等.基于教育云的智慧校园系统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13,2(23):109-24.

[3]朴钟鹤.教育的革命:韩国智能教育战略探析[J].教育科学,2012,28(4):87-91.

[4]祝智庭,贺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5-13.

[5]黄荣怀,张进宝,胡永斌,杨俊锋.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4):12-16.

[6]蒋家傅,钟勇,王玉龙等.基于教育云的智慧校园系统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2):109-114.

篇5

1当前农村中学课堂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进入到“关注教学,聚焦课堂”的攻坚阶段,农村中学的课题文化建设也程度不同地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存在的问题确实还很多,其别突出的问题主要有:

1.1教师还没有做到真正尊重每一个学生。

我们知道,尊重和理解是双向的。教师要摆脱旧的观念,特别是“师道尊严”的思想,不要高高在上,要充分认识到,在课堂上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但是,我们调查发现,农村中学的老师,总是有有意或无意地倾向于对成绩好的学生尊重,对于不听话的或是调皮的学生,总是训斥多于抚慰,特别是对一些后进生,缺乏足够的耐心。

1.2教师还是牢牢掌控着课堂“霸语权”。

陶行知曾说:“我们要懂得儿童。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然而,农村中学的不少老师更多的是摆着一副严肃的面孔,处处凌驾于学生之上。任意使用话语霸权,采用“一言堂”、“命令式”的语气,孩子必须绝对服从。这样的课堂,教师对学生实施的是“简单控制”,学生只是一名听话者和执行者,学生的话语权被无情地剥夺了。

1.3教师缺乏耐心倾听学生的声音。

由于学生还不太成熟,使他们在某些教师的眼里往往没有平等独立的主体地位。有些教师甚至还常常把学生的某些兴趣爱好、时尚追求视作幼稚胡闹。于是,一些教师试图通过严历管教来束缚学生的行为,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师生在角色、身份、地位上的差异,缺乏耐心,不能蹲下来倾听学生的声音,不尊重或听不进学生的意见和批评,对学生的批评教育高高在上,甚至言语粗暴,伤害到了学生的自尊心。

1.4教学中滥用讨论,教学效率低下。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对独自解决不了的问题才有必要提交小组讨论。然而,农村中学不少教师的教学却违背了这一精神: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提出问题后,马上就分组讨论,热闹非凡,他们教学中不讨论就不足以体现出新课程的理念。长此以往,弄得教学效率低下。

1.5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的现象普遍存在。

新课程改革使广大教师认清了“满堂灌”的弊端,却由此滑入了另一个弊端――满堂问。这其中有些问题是有效的,而更多的则是无效问题甚至是毫无意义的问题,一些毫无实际意义的问题使得学生连一节课的重点是什么都不知道。

2改进农村中学课题文化建设有效策略的思考

2.1构建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文化打牢求知的基石。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应是以和谐融洽的价值观为主流的文化,这种文化应充盈于课堂的分分秒秒,班级的角角落落,用以滋养一颗颗年轻的心灵,使之愉悦、心动、奋发、进取,从而激发对学习、对知识,对学科的浓厚兴趣,并产生出积极的行动。

学生走出校门真正能用在生活中的具体知识技能往往很少,但学科的方法、策略、思考却常常以更为内敛潜在的方式沉淀在学生内心深处,成为他们人生思考的重要支撑,而方法、策略和思想却需要在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由教师敏锐的捕捉、判断并使之外现,并在课堂予以传递。因此,挖掘学科内涵营造适于学科特点的氛围文化就成了当务之急。

2.2构建智慧灵动的课堂启智文化开启学生的心智。

有文化品格的课堂,一定充满智慧和灵动。智慧灵动的课堂集中体现三个要点:一是注重培养学生思维方式;二是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三是充满教学智慧。

智慧的课堂学生能主宰自己,能与老师平等交流大胆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智慧的课堂,学生能对传统的看法和权威定论进行大胆的质疑,有思想的飞翔和生命力的舒张;智慧的课堂学生能有独特的个性,说自己所想,写自己所思;智慧的课堂,学生能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经典拥抱、与创造撞击;智慧的课堂,应允许课堂有不同的声音,学生能与教师展开思想上的交往,语言上的论辩,思维上的碰撞,激发学生创造的灵感,催生浇灌出智慧之花。

2.3构建民主平等的课堂对话文化打造沟通的桥梁。

所谓对话,是指师生、生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读和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方法,“课堂对话”意味着课堂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一起分享理解,即师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对话”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谈话与交流,他强调了“对话”的基础首先是师生关系的平等,即师生在课堂交往中,教师要摆正学生的主置,给予学生应该享有的权力,给予学生主动发言与参与的机会。(注意,学生的这一权力,不是教师的恩赐,而是学生应该得到的属于自己的东西。)其次是生生关系的平等,课堂上既不能使一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贵族”,也不能使一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奴隶”。不管自然禀赋有多大差异,不管社会背景和经济条件有何不同,他们都享有平等的权力。

2.4构建思维探究的课堂质疑文化提升学生的能力。

传统教学文化是一种控制性文化,教师文化是权威性文化,教学文化是灌输性文化,而“质疑文化”无疑是对传统的挑战。面对这种挑战,教师需要改变的首先是自己的心智模式,必须有一种接纳的包容的支持性的心态,并以此营造出一种温暖的、安全的、和谐的课堂氛围,借以创设“质疑文化”产生的空间,给学生一个提高发展的平台,并积极构建课堂质疑文化策略,落实在课堂行为上。总之,课堂质疑正是学生学习的开始,也是课堂智慧生成的开始,当课堂质疑成为一种班级文化,我们的课堂就变成一个思维密集的“智慧场”了。

2.5构建严谨有序的课堂机制文化保障教学的成功。

篇6

【关键词】网络学习空间;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6-0053-02

网络化教学方式,主要从直观化、智慧化以及自主化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其网络化教学方式的运用,能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加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时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针对小学数学学科而言,其在教W内容角度上具有理性化的特点,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降低不同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因此,有效的教学手段对小学生数学成绩的提升有着促进作用。

一、对现阶段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的分析

1. 智慧课堂的含义

智慧课堂,是指在学生智慧条件的基础上,实施的新型教育方式,用以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的目的。智慧课堂的教学目的在于:注重智慧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全面、协调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目标。同时智慧课堂教学方式的开展,具有思维性、自主性与研究性的特点,能够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智慧型教学氛围。

2. 网络学习空间下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在对网络学习空间基础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分析可知,在教学阶段还存在某些方面的问题,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利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其按部就班于网络学习教学过程中;其次,网络学习空间教学流程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最后,师生之间的教学沟通受到一定的限制。

二、网络学习空间基础下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策略

1. 教学设计

(1)将智慧型作为培养学生重点。所谓智慧型学生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并可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将知识内容转化自身智慧,进而实现智慧型人才的目标。因此,数学教师在对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时,可以将以下两点作为核心进行:其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加强学生自身学习需求,根据学生情况对教学方案进行设计;其二,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锻炼,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想要更好的解决数学问题,应在自身数学思维、创新思维的基础上,用理性思维对其进行解决,并结合实际生活,有效解决生活问题。因此,教师在对教学方案进行设计时,应将学生创新思维作为教学重点,从而培养学生自身创新能力以及思维能力。

(2)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重点强调的是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而不是对结果的讲解。因此,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时,教师需要正确引导学生解答思路,重点在于知识的积累过程,不可过多的关注事情的结果以及正确性。例如,在“旅游费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生活实际,设置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情境,如日常旅游中常见的门票购买与租车等问题,在调动学生兴趣的同时,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对此,教师可设置如下教学问题:太白山属于旅游的特色景点,在门票购买方面存在两种优惠方案:其一为“太白山一日游项目中,每位大人和小孩分别为160元、40元”;其二为“太白山一日游项目中,团体人员在5人以上或5人中,每位游客的门票价格为100元”。同时教师提出在5人以上时,大人多、小孩少的情况下,使用何种门票购买方案最为合理?对此,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应将问题、任务作为重点,积极发挥自身引导作用,不能过多参与学生学习中,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通过自主思考,更好地掌握相关数学问题的核心知识,实现最佳教学效果。

2. 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应将培养学生智慧型和学习型人才作为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中,并在学习中完善自己的学习计划,且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内容,勇于创新。而网络学习空间作为重要学习渠道,教师应对此给予高度重视,并对其学习资源进行不断挖掘,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与此同时,在网络学习空间下学习小学数学,不会受到学习时间和地点的影响,教师只需在适当的时间内,为学生创造网络学习平台,通过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实现共同学习的目的。例如,在讲解100以内数量单位中,通过学生自主数数的方式,使其能够全面地分析个位数、十位数之间的差异,从而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工作。

3. 教学实施

(1)合理运用网络学习空间。目前,在课堂教学中,伴随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其关注度也在不断上升,甚至过多的关注教学方式,忽略了教学本质,过多的追求网络学习空间,导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出现严重偏离,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实现小学数学的智慧课堂中,应尽最大可能降低该种问题的出现,为网络学习空间提供良好的应用平台,将网络学习空间和传统教学进行有效结合,使两者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例如,在“圆柱和圆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对其形状和体积进行具体展现,帮助学生正确创造空间思维,为学生学习提供有力帮助。该种方式虽然能为学生呈现圆柱、圆锥的相关知识,但学生还是会觉得遥不可及,因此,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实际模型,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该知识内容,从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2)有效解决课堂教学技术故障。在对网络学习空间进行应用时,会出现各种设备问题,例如,文件丢失和打开缓慢等问题,当故障比较严重时会造成教师课件的受损,最终影响课程的正常进行。因此,应根据具体故障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如U盘备份等,以免浪费不必要的时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4. 教学评价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网络学习空间的运用工作,可在空间层次的角度上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工作中,该种教学方式的存在,使得学生将注意力过于集中于网络学习空间方面,而逐渐忽视与教师沟通的意义,使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功能效果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为了彰显课堂教学评价工作的重要性,应在教学中重点关注学生对课堂教学工作的评价与意见,结合学生的反馈情况,教师及时针对自身的教学方案进行充分优化与整改,为实现智慧课堂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对于小学生而言,完善的学习笔记记录、分享以及收藏等工作,可增加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度,使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条件,为学生制定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流程。网络学习空间基础下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开展,可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得到有效提升,同时在改善课堂教学贴合度、教师与学生的了解度等方面也具有相应的优势。由此可以看出,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是现阶段小学数学教育工作必然的发展方向,能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唐烨伟,樊雅琴,庞敬文.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7):49-54.

[2] 魏翠华.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6(6):149-149.

[3] 许美善.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6(2):62-63.

篇7

关键词:生成性教学;教学路径;智慧学习环境;小学语文阅读课;

作者简介:谢幼如: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课程设计、教学系统设计、教育技术研究方法、网络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小学语文教育越来越注重人文发展,强调学生生成能力的培养。生成性教学是在弹性预设基础上,师生充分交互,不断调整教学活动和行为,共同建构并形成新的信息、资源的动态过程,以实现教学目标和创生附加价值[1]。但目前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较多缺失,如阅读积极性不高[2]、阅读方法不规范、阅读能力难以形成[3]、情感体验淡薄[4]等。同时诸多研究表明,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课堂氛围开放活跃、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化、师生平等对话交流等,但仍存在虚假生成、无效生成、错误生成等问题[5],始终未形成一条有效的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来促进课堂教学的生成。

近年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数字土著”一代对学习环境提出了新的诉求[6],能够促进学生轻松、高效、投入的学习,提高知识生成、智力发展与智慧应用含量的智慧学习环境应运而生[7]。研究发现,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体现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拓展学生阅读广度和深度[8]、满足学生个性化阅读方式、提升学生阅读质量[9]等优势,可为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提供有效的支撑,并促进学生生成能力的培养。

那么,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的生成性教学路径是怎样的?智慧学习环境能促进小学语文阅读课哪些方面的生成?如何证明其有效性?围绕这些问题,本研究在生成性学习理论和语文阅读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针对小学语文阅读课的人才培养需求,探索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并验证该路径的有效性。

二、相关研究现状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现状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处于最关键、最核心的地位,承载了奠基学生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发展的使命。通过阅读教学能使学生获得运用基本的语言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提高文化品位[10]。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相关研究多从课堂教学实践角度开展,主要集中在阅读教学改革、阅读教学问题及策略、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等方面,如陈晓林基于新课程背景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改革予以探索[11];田春龙结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创新策略[12];连云梅将电子书包与语文阅读教学相结合,探索基于电子书包的阅读教学模式等。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相关研究逐步由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向新兴技术与阅读教学相融合的实践研究发展。因此,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以及动态生成理念的融入,如何高效应用新技术变革传统阅读教学路径,发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有作用,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是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二)生成性教学的研究现状

生成性教学是在弹性预设基础上,师生充分交互,不断调整教学活动和行为,共同建构并形成新的信息、资源的动态过程,以实现教学目标和创生附加价值。国内外研究者们立足于对生成性教学思想的基本认识,从多角度、多层面对生成性教学展开了理论和实践研究。

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成性教学内涵、基本特征、生成与预设的关系认识等方面,如王鉴等从教学内容、过程和方法的角度予以阐述生成性教学内涵和特征[13];孟凡丽等从含义和价值的角度解读生成性教学[14];辛朋涛从逻辑和哲学层面对生成与预设关系进行剖析[15]等。

实践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及中小学具体学科生成性教学实践应用研究、生成性课堂教学设计、生成性教学策略及生成性教学资源探索等方面,如意大利瑞吉欧(ReggioEmilia)的“案例教学”、英国的“开放教学”以及美国的“自然发生教学”[16];LawrenceB.Flick基于小学教师生成性教学计划进行案例研究[17];DennisRose1对新加坡学生开展生成性教学初步探究[18];张立新等从理论层面对生成性网络课程的设计进行了详细的阐述[19];余胜泉等根据生成性课程的基本思想,利用学习元平台资源生成与进化的特征,设计和实施了一门师生协同建构、互教互学的课程[20];杨曙光结合未来课堂和生成性教学进行设计并探讨实施策略[21];董自明结合自身的教学案例,从成功点、失误点、创新点、后续点等几个方面对生成性资源进行了探索尝试[22]等。

此外,李国昌等从“课堂生成是一种教学方式”的视角提出课堂生成的路径[23],吕敏霞从教师、学生及教学重点、疑点、难点等角度探索了生成性教学的实现路径[24],但均是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进行归纳,并未从理论层面予以系统梳理且未曾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因此,本研究从生成性教学路径角度切入,以科学理论作指导,并结合实践不断完善一条清晰可见的生成性教学路径。

(三)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研究现状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计算、3D打印等新技术不断涌现[25],迫切需要智能化的、个性化的智慧学习环境支持新型教与学模式下的学习。电子书包因技术水平、设备成本等限制而沉淀十多年,现因技术飞速发展而掀起研究与应用的浪潮;同时,电子书包凭借其便携性、可移动性以及支持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个人学习和社群学习等优点,成为构建智慧学习环境的首选。祝智庭等提出了电子书包作为云端个人学习环境的新思路,构建了一种几乎“全能”的个人学习环境[26];崔惠萍等提出了融合新技术和电子书包的智慧学习环境的架构[27];牟智佳等构建了基于电子书包学习系统数据库的学习者模型,为基于电子书包的个性化推荐系统设计提供解决思路,实现了智慧学习环境的需求[28];谢幼如等以电子书包为例构建了面向生成的智慧学习环境。由此可见,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将其与学科教学进行融合创新、深化应用需进一步探索。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

(一)文献研究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分析小学语文阅读课研究现状、生成性教学研究现状、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研究现状,依据生成性学习理论和语文阅读教学理论,结合小学语文阅读课自身特点,初步归纳推演出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

(二)行动研究法

本研究选取小学语文阅读课作为行动研究的案例,根据理论推演的生成性教学路径进行教学设计并开展课堂教学实践。在行动研究过程中不断收集并分析数据、发现问题并结合教师和学生的意见,有针对性地对生成性教学路径和教学实践进行改进。

四、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理论推演

(一)生成性教学的一般过程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威特罗克(Wittrock,M.C.)提出了生成性学习理论。他认为,生成性学习理论是将新的想法积极整合到学习者的记忆中并不断提高其教育经验的过程,是为更好地实现特定概念的理解而连接新旧想法的理论[29]。他也认为生成学习过程分为注意和选择性知觉、主动建构意义、建构完成和意义生成几个阶段[30]。同时他提出的生成性学习理论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以及动态生成学习环境的搭建,这样学习者根据原有的认知和呈现的信息材料与教学内容进行交互并意义建构,便是生成的过程,也是极具创造力的过程。

谢幼如等构建了生成性教学的过程模型,明确了生成性教学内部生成机制、外部推动作用和生成性教学特征,从理论高度对生成性教学过程进行科学阐释。本研究采用谢幼如等构建的弹性预设、交往—反馈、应对—建构、生成—创造、反思—评价等5个阶段的生成性教学过程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小学语文阅读课自身的特点探索生成性教学路径,旨在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知识、阅读方法和阅读情感,培养小学生的生成阅读能力。

(二)智慧学习环境对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的作用

根据语文阅读课的需要,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在小学生成性教学中可以发挥以下6大功能作用。

1.资源推送,预学导读:课前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将涵盖图、文、声、像等相关学习资源推送到电子书包学生端,学生自主预习,整体感知阅读内容,为课中拓展阅读做准备。教师根据电子书包学生端反馈的学习情况做出适应性调整,开展灵活的教学,做好对预设情况的生成准备。

2.个性阅读,即时测试: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能够实现学生个性化阅读,同时实现阅读检测数据的同步云服务。教师根据即时检测结果解读点评,对学习者学习提供不同程度的指导和帮助,从而在师生、生生互评以及相互交往、不断反馈过程中促进课堂的生成。

3.记录过程,智能分析: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能对所有学生的阅读检测习题完成情况进行自动记录分析,同时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呈现,为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深入阅读、采用何种阅读方法提供数据参考。智能分析的结果也将为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提供重要依据,从而保障课堂教学的生成。

4.提供工具,师生联接:教师可通过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提供的内置同步通信工具,为学生推送个性化的拓展阅读材料、解答不同的阅读疑问、建立线上线下的无缝联接。教师引导学生相互争鸣、合作交流、阅读分享等,实现即时反馈、动态生成。

5.拓展资源,情感体验: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提供了拓展阅读资源以及创作交流的空间,在完成整体阅读、快速阅读的基础上,学生精细品味阅读内容、理解文本深意、实现情感共鸣、达成文学创作、创建个人优秀作品,从而超越预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深化课堂教学的生成。

6.多元评价,总结反思: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提供的电子量规、电子档案袋、个人以及教师日志等可实现全方位的多元评价,学生可根据学生和教师的评价来总结反思自己的阅读学习情况,不断优化阅读生成。

(三)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

本研究通过理解生成性教学内涵,解读生成性学习理论以及分析智慧学习环境对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的作用,初步推演出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的生成性教学路径,如图1所示。

五、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行动研究

(一)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行动研究设计

本研究选取广东省荔湾区芦荻西小学语文阅读课作为个案进行实践探究。研究对象为该校五年级(1)班28名学生,行动研究计划如表1所示。

(二)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行动研究实施与分析

1.第一轮行动研究

第一轮行动研究以“新型玻璃”为教学内容,教师根据初步推演的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进行教学设计并实施教学。

教学实践完成后,本研究综合师生访谈、课堂现场记录和电子书包平台数据分析结果,发现存在以下问题:学生课前学习效果不佳,尤其是缺少师生和生生互动,电子书包支持学生阅读讨论功能未体现;教师未能有效捕捉和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尤其是小组合作学习后产生的问题资源;教师未能及时一一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反思总结不够积极。

2.第二轮行动研究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分析总结,修改完善生成性教学路径,设计修正存在问题的教学方案,使该路径下的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方法生成和情感生成更有效、更丰富。

根据第一轮行动研究中课堂实况,发现教学过程中有许多意外情况的发生,如:阅读错误、讨论质疑、意外话题等,说明该路径下还存在非预设资源的产生。那么如何将其准确转化为课堂可用资源?本研究结合此问题修正生成性教学路径,注重通过充分善待错误资源、捕捉和利用意外资源、挖掘隐性资源等途径来保障生成。

第二轮行动研究以“梦想的力量”为教学内容,根据完善的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结合第一轮行动研究发现的问题再次进行教学设计。因小学语文阅读课强调培养学生阅读方法和阅读情感等,本轮设计注重引导学生对阅读方法的习得与运用,同时在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梳理与评测的基础上加强情感体验。

与第一轮行动研究相比,本轮行动研究在明晰上述路径的缺陷后及时修正并设计出完整详细的教学设计方案,所以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较为顺利,教学生成更为丰富,同时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也较好地发挥其支撑作用。课后通过现场师生访谈、课堂记录和电子书包平台数据分析发现: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的资源推送、智能分析、提供拓展资源等功能为生成性教学提供了较大的支持,催生了与阅读主题相关的新问题、新想法、意外话题等;根据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实施的课堂教学,使得教师更加关注生成而非单纯注重预设结果,同时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启迪;采用该路径后,教学目标如期达成、教师教学更加灵活、学生学习更具趣味性、课堂生成更加丰富。

(三)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完善

通过两轮行动研究,本研究初步验证了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能够解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优化了教学设计并改善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本研究结合行动研究的实践经验对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加以完善,并直接体现智慧学习环境对教学路径的支撑作用,如图2所示。

综合两轮行动研究,本研究构建的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得以逐步完善并可视化。该路径的特色与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该路径的探究紧扣小学语文阅读课自身特点和现存问题,同时结合生成性教学相关理论,先从理论角度加以推演,再根据行动研究进行修正,将学科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联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

2.该路径以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为依托,并将电子书包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中功能作用具体化,促进了环境与教学的融合创新,改变了传统预设教学的套路,实现了高效的课堂生成。

3.该路径经过两轮行动研究设计实施并予以优化,且以可视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六、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有效性分析

(一)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研究根据生成性教学的内涵与追求,以教学目标的实现和附加价值的生成程度作为评价教学路径的有效性标准。然后,结合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制订了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知识类、方法类、情感类三个维度。最后,根据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和《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将知识类分为知识记忆、知识理解、知识迁移;将方法类分为阅读方法、记录方式、总结方法;将情感类分为阅读兴趣、阅读态度、阅读习惯。

(二)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有效性分析

1.知识类生成的分析

两轮行动研究完成后,在电子书包平台上形成了大量知识类生成物,包括学生制作的电子书、思维导图、阅读批注等。本研究以最能凸显知识类生成的电子书为主,围绕知识记忆、知识理解、知识迁移三个维度,设计了难度系数相同的测试题进行评价分析。测试题采用百分制形式进行计分,然后取各项平均值,两轮检测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表格显示的数据,可得出如下结论:(1)两轮总分均在85分以上,说明该路径对知识类的生成是有效的;(2)“知识记忆”和“知识理解”两指标分值接近各指标的总分值,说明该路径对促进“知识记忆”和“知识理解”两方面的生成较为明显;(3)“知识迁移”这一指标的分值相对较低,这与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和学习时长等因素有关,因此需要在实践教学中逐步实现。

2.方法类生成的分析

本研究根据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里克特量表的五度量尺,并根据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结果进行适当调整,制订了测量方法类生成的15个问题。然后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采用-2、-1、0、1、2的方式计分,根据双向评等量表得分率计算公式Fi=Σajnij/2N进行检验。测量数据如表3所示。

数据统计结果显示:(1)两轮研究中各题项得分Fi均大于0,说明应用该教学路径,可顺利实现方法类的生成。(2)第一轮研究中的“阅读方法”和“记录方式”各题项得分Fi均大于0.5,说明该路径可促进方法类的生成;第二轮研究得分均有所提升,说明该路径的完善对“阅读方法”和“记录方式”的生成效果显著。(3)第一轮研究中的“总结方法”各题项得分Fi均大于0,除“应用电子书包阅读后,我经常写读书笔记”外,其他选项均小于0.5,说明“总结方法”的生成还需要加以引导;第二轮研究中该指标的各题项得分Fi均大于0.5,说明通过路径的完善,“总结方法”的生成明显提升。

3.情感类生成的分析

本研究根据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上述方法,制订了4个问题进行测量。测量数据如下页表4所示。

数据统计结果显示:(1)两轮研究中各题项得分Fi均大于0.5,说明该路径对情感类的生成颇有成效;(2)相比第一轮研究,第二轮研究得分均有所提升,说明完善的路径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转变了学生的“阅读态度”、改变了学生的“阅读习惯”。

七、研究结论

篇8

【关键词】智慧课堂;主体;空间;对话;评价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1-0011-02

【作者简介】潘保翠,江苏省淮安市深圳路小学(江苏淮安,223005)副校长,中小学高级教师,淮安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首席教师,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骨干教师,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福民小学交流副校长。

2014年8月,笔者有幸到深圳市福田区福民小学挂职,适逢校长项阳女士着力规划和分步实施她的未来教育蓝图。未来教师的培养,未来课程的开设,未来教室的建造,未来课堂的实验等,这份宏伟的蓝图逐渐由模糊走向清晰。

未来课堂,呈现的形态应是多姿多彩的,智慧课堂就是其中一种。福民小学与享有专业资质的信息技术开发公司合作,外借团队研发优势,将“云技术”引进课堂,凭借网络平台,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高效整合。此处的智慧课堂,强调的是人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教学的便捷、高效、个性化和人性化,在课堂互动中,实现师生智慧的共生互长。那么,智慧课堂,对比于传统课堂,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笔者以一个实践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从课堂多维度的改变中,感受着课堂上“静悄悄的革命”。

一、智慧课堂主体:从“一群”走向“每个”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智慧课堂,更关注每一个个体,学生可以依据自己学习能力和现状,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任务。

学校为我班学生每人配置了一台平板电脑,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将班级的43个学生,按学习风格和能力基础,分成了7个学习共同体。课前,我会在网络平台上提交本节课要达成的基础性学习目标,这是保底任务,要求每个学生努力做到。

如:在教学人教版六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课前,我就在平台上提交了基本学习任务:(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2)默读课文,各用一个词语概括课文中的五件事;(3)学会文中生字词等等。为检测任务的完成情况,我同时提交了配套学案。上课时,我只需打开网络平台,即可准确掌握每个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及学习难点所在。课后,我开张了“作业超市”,在网络平台上提供了多样化的作业选择,学生根据能力与兴趣,选择自己能够完成的作业。智慧课堂,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为每个学生提供了更为个性化的学习选择,做到了因材施教,受到了学生的青睐。

二、智慧课堂空间:从室内走向室外

传统意义上的课堂空间,就是一间教室。教师、学生、桌椅、书本等是课堂的“基本构件”。引入“云技术”的信息化课堂,突破了传统课堂的视域局限。每个学生均可借助手中轻便小巧的平板电脑,上网浏览信息,查阅资料,制作课件,拍摄照片,录制视频,上传作业等等,尽可足不出户而“运筹帷幄”,跨越了时间限制,延展了空间距离,拓宽了学习视野。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文中主人公鲁迅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因此,我让学生借助平板电脑观看了视频《鲁迅》,阅读了主题阅读丛书――《俯首甘为孺子牛》,并开展“我眼中的鲁迅”主题阅读展示活动,从“鲁迅生平”“鲁迅故事”“鲁迅作品”“怀念鲁迅”等不同视角研究鲁迅。学生根据主题,每人制作了PPT并上传汇报。经过前期广泛充足的阅读铺垫与交流,轻而易举地达成《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学习目标。智慧课堂,努力减少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搬运”和结论告知,借助了网络平台,拓展广阔的课堂空间,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筛选、甄别和总结,注重在学习语文的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

三、智慧课堂对话:从双向走向多向

新课标提出:课堂是教师、学生、文本和教材编者四者对话的过程。我们的课堂对话,真正落实了几者?教师与文本和教材编者的对话多发生在课前的备课环节,现实的课堂对话显性和普遍的表现形式是教师提出问题,一个学生回答问题,其他学生更正或补充答案,教师加以总结概括,以此类推,推进课堂教学。这种对话基本属于师生双向对话,显示了教师强势的主导地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文本和教材编者之间对话尤显不足。如何弥补这种不足?我借助“云技术”支持下的智慧课堂,采取“自主质疑,合作对话”的方式,有效实现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和教材编者间的对话。

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为例。课中,我要求每个学生至少提出一个问题,并利用平板电脑上传问题,组内伙伴浏览问题,互相讨论交流,解决能力范围内可以解决的问题。以往的自主质疑因为面向全体,而教师又因时间关系不能一一关照到,所以会有一部分学生不发声。而智慧课堂中,每个学生必须在网络平台上呈现自己的思考结果,所以思考的过程不可忽略。学生所提问题,有些比较浅显,伙伴之间通过互助学习就可以解决,有些则要提交到大组,引导全班学生深入讨论。让学生自主质疑,这实际上是学生与书本对话,与自己对话的过程;组内学习伙伴讨论,这是学生与学生对话的过程;全班范围内的问题讨论,则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过程。学生的对话意识,借助智慧课堂,得到了强化。新课结束时,一个学生提出:“课文的结尾‘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作为中心句不妥当,只能概括课文第四个和第五个例子,建议作者把它改成‘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个幽默风趣,关心青年的人;一个坚强不屈,爱憎分明的人;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另一个学生则认为“这样的结尾虽然全面,但太长了。不如改成‘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样的对话,才是学习者与作者、与编者、与教者的对话,是有思维深度的多向对话。

四、智慧课堂评价:从模糊走向清晰

当前,我们的课堂上常常能听到“你真棒”“你的回答很有创意”“谢谢你精彩的分享”等等评价。这些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状态的一个描述,属于定性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但定量评价的相对不足,又让我们的课堂存在着某种缺憾。究其原因,因为教师极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作出即时的、准确的统计和反馈,因而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呈现总显得滞后。智慧课堂借助“云计算”技术,轻松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实现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有机结合,既减轻了教师负担,又清晰准确地评价了学生。

篇9

一、现状分析

(一)理答态度武断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极富个体性、差异性和丰富性的心理过程。他们因学习习惯、理解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其在课堂上对问题的回答也往往五花八门,甚至旁斜逸出、出人意料。观察当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许多教师往往基于自己的认知水平和领悟能力,对与自己预设不符或偏离教学流程走向的学生回答,紧急叫停,武断地否定学生回答,其实学生的回答中不乏极具个性、富有新意的思维火花,但遗憾的是学生的独特方法、创新思维就在教师“武断”叫停或否定中被人为地熄灭了。

(二)追求课堂热闹

在数学课堂上,有些教师理答时注重所谓的“人气指数”,过分追求课堂回答的热烈程度。同一个问题,指名回答的学生众多,看上去课堂提问的面很广,但就数学思维而言却很肤浅。理答形式花里胡哨,内容空洞,使师生对话变成打乒乓球式的问答,有热度无深度,课上氛围闹哄哄,课下却是一场空。审视这种热闹课堂的背后,教师的理答行为和师生互动仅仅只是呈现了个形式,却忽略了最为重要的数学学科本质内涵。课堂气氛貌似活跃,但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帮助不大。

(三)缺乏问题导向

小学生因其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的现状,决定了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但现实教学中不少教师的理答还是浅表性的,缺乏必要的引领,主要表现为面对学生偏离目标的“探究成果”,教师一味地顺应,不加选择地给予肯定和表扬,缺乏理答应有的问题导向,结果是缺少了引导和方向感的理答行为反而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因为学生无法在教师的理答中获得指引,进行有效的思考,致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总是游走于问题的边缘,不能抵达核心,渐渐地,学生就失去了深入思考的兴趣,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当教师教学经验有限,对课堂过程的预设又不够充分时,比较容易出现此类情形。

(四)敷衍学生回答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作回应或敷衍了事,此类课堂理答行为是不应该的,但反观现在的数学课堂,这种现象却切实地存在着。教学中教师过分关注问题的结论和教学的流程,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无意倾听,头脑中更多思考的是下一个教学情境或提问对象;抑或考虑多媒体的操作或教具的呈现等,而对学生的发言听而不闻,随意敷衍。很多时候,教师没有给学生明确、适当的理答,有时是教师不知从何作答,干脆不答,有时含糊其词,有时是不了了之、不置可否,搞得学生一头雾水。

(五)语言重复机械

有些教师虽已认识到课堂理答的价值,但理答形式单一、方法简单、语言机械:在判断学生回答正误时,仅限于“对”或“错”;在学生回答不完整、不准确时,只是问“还有吗?谁来帮帮他?”;在激励性理答时,大多限于全班学生一起鼓鼓掌齐声说“你真棒”……这样的理答行为缺少智慧,课堂也缺乏灵动。教师理答语言重复机械还有另一种现象,就是教师理答时不断地重复学生的回答。教师的出发点应该是好的,希望对问题的回答予以强调和提醒,殊不知,学生会习惯性地忽略同学的回答而只去关注老师的答案,甚至谁的都没有关注――重复听会引起听觉疲劳,多余而无效,挤占了本该属于学生的时间。

二、成因透视

造成数学课堂理答针对性不强、效果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答价值的忽视

数学教学中的理答行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虽然是一个细节问题,但其对课堂教学的价值却不容小视。教师理答恰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积极探索、乐于创造的氛围,建立和谐愉快、心理相融的师生关系。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回答和理答后学生的反应来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升下一次理答的质量,改善课堂教学的质态。长此以往,教师就能在不断丰富理答经验的同时发展课堂教学的智慧。如若教师对课堂理答不予重视,简单化处理,则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熄灭学生思维的火花,甚至使学生彻底失去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

(二)课堂观念的偏差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强调:数学课堂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探究、交流、思考。当教师意识到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要转向“学生主体”之后,课堂教学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其中一个很突出的倾向就是在强调学生主体的同时,教师却游离于课堂之外了。教师主导作用的严重淡化甚至缺失:作为课堂的引领者、组织者、参与者的教师开始忌讳课堂讲解了,引导性理答也少了,否定性评价就更少了。教师因怕影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或怕影响自己课堂的顺利推进,在对学生鼓励表扬的同时,却忽略、回避了对其不足、不全甚至错误的答案的理答。其实,课堂理答本该有分析、有评判。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要通过理答引导其方向,提升其价值,完善其表达。

(三)教材理解的浅薄

准确地理解教材是有效进行课堂理答的基础。教材的浓缩性、简约性对教师理解教材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在当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如果我们留意观察,就不难发现有的教师对学生的一些疏漏性的回答不能有效识别、理答时的学科视野也较为狭窄,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浅薄,如果教师不能对教材进行全面、深刻的理解,对教材中定义、定理、法则、公式等数学基础知识只知浅表、不晓本质、只知结果、不究原因的肤浅化理解,必然会影响到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理答质量。

(四)学情预设的不足

课堂上智慧的理答必须依托于教师对学情充分的预设:一要预设学生的答案,二要预设学生的疑问。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可能怎样回答、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产生什么样的困惑或疑问?教师课前均要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过往教学的经验做出充分的预设,并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做出详尽的应对方案。

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之前教师对学生的学情预设越全面,考虑越详尽,理答才越具有针对性;没有充分而精心的预设,想要上好一堂课是难以想象的,我们所追求的智慧理答也必将是海市蜃楼,可望而不可即。

(五)理答技巧的匮乏

教师理答恰当,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思考的积极性,反之就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有些教师尽管儿童观念很强,教材解读也很到位,但课堂上他们不知如何应对学生的回答,理答死板,语言单一,教学的机智和应变能力也不够,课堂理答效果并不理想,追根溯源是因为教师理答技巧的匮乏。

课堂理答是有技巧的,其技巧也是可以训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进行合理、深入的教学,必须要掌握一定的课堂理答的技巧,实现多种理答策略的并用,在丰富自身理答经验的同时发展课堂教学的智慧。

三、实践思考

(一)倾听:智慧理答的基石

倾听学生,听懂学生要表达的语言实质,是教师的一项重要能力。教师只有在认真的倾听中,才能洞察出学生学习的真正状态,才能掌握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才能真正实现与学生高质量的课堂对话。

要实现有效的倾听,就需要教师放低身段、贴近学生、理解学生,在倾听学生的原生态经验中捕捉其基本性问题,在听懂学生的原发性需求中支持其展开原创性思维活动,在尊重中理解儿童经验的建构,在等待中发现学生思维的生长,在对话中欣赏学生思想的力量。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10以内数的减法计算”,出示了一幅情境图:10只小兔子,8只头向左,2只头向右。教师让学生尝试学生列式计算。提问了多名学生都列式为:10-8=2或10-2=8,并解释了这样列式的理由。这时一名男生高高地举起了自己的小手,信心满满站起来大声地回答:“他们回答得很好,可是我还能列出另外一道式子:10-10=0。”教师一愣,因为以往的该内容教学都未曾出现过这种情况,但她面带微笑倾听着,这位学生继续说道:“原来有10只小兔子,往左走了8只,向右走了2只,一只都没有剩下,所以用10―10=0。”

“多么与众不同的回答呀,多有灵性的想法呀!”老师的表扬让这个孩子得到了极大的心理满足,后面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

倾听的意义远不止是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而是再现更多的生成可能。当然,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地倾听。面对学生众多的课堂回答,教师既要判断出对与错,也要分清认识水平的高与低;还要能觉察出学生思维的独特与新颖。对每种声音做出适合的理答,凝聚学生的注意力,打造精彩课堂。

(二)研判:智慧理答的关键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数学课上的教师理答行为还有别于其他学科。一方面,教师不仅要倾听学生的表达内容,更要判断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另一方面,还要从对学生思维方法的倾听中研读其表达的数学实质,挖掘其潜在的教学价值,如若学生的数学理解出现了偏差或错误,教师还要快速判断学生学习出现问题的根源,并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给学生的学习缺漏予以弥补和矫正。教师准确的研判和智慧的理答,能让学生的认知偏差或错误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

例如,教学“圆的练习”,教师让学生求一个直径是6厘米的半圆周长,很多学生列式3.14×6÷2=9.42(厘米),教师研读学生的列式发现其对半圆的周长概念认识不清,与圆周长的一半产生了混淆,于是进行追问性理答:半圆的周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吗?学生思考之后发现两者并不是一回事。教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呢?学生认识到圆周长的一半是一条曲线,不是一个半圆。半圆应该是半个圆弧和一条直径组合成的封闭图形,要求半圆的周长应该用3.14×6÷2+6=15.42(厘米)。

错误是学习活动必然的“附产品”,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认识上的偏差。认知错误的出现,暴露的是学生的思维障碍或理解缺失,此时教师只要准确地研判,紧扣数学的本质内涵对学生进行理答,凸显问题的核心,就能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学习认知。

(三)发展:智慧理答的取向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充分采用富有激励性、指向性和发展性的理答方式,就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与发展。

例如,在“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复习课上,教师出示了一道习题:一个长方体的底面是正方形,面积为100平方厘米。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正好是一个正方形,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对于这道习题,学生基本都能按常规的思路顺利解答:长方体的表面积=(10×4)2+100×2=1800(平方厘米)。教师针对学生的列式进行理答:你是怎样想的呢?学生阐述自己的思考过程:100是10的平方,这说明底面的边长是10厘米,那么底面周长就是40厘米。要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可以用长方体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这时教师继续追问理答:如果将底面面积的100平方厘米改为300平方厘米,如何解决?学生模仿先前的思路进行解答,试过之后发现不行:没有哪个整数的平方是300,用之前的方法不能求出长方体的底面边长。教师进一步发展性理答:是啊,300不是一个完全平方数,用我们现有的知识经验是求不出长方体的底面边长的。能不能不求长方体的底面边长也能解决这个问题呢?这时学生陷入了沉思。教师引导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形式进行大胆探索和尝试。结果学生运用画图法、字母推导等方法,成功建构起此类问题的数学模型:如果一个长方体的底面是正方形,且它的侧面展开图也是一个正方形,那么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其底面积的18倍。

案例中教师捕捉课堂生成,根据学生的回答,智慧地运用发展性理答,由易到难,层层递进,逐步深入,不断激发学生的表达热情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不断地挑战和提升。

篇10

我的案头摆放着许多教育著作,经常翻阅的大概一二十本。2016年6月份,我的办公桌上新添了一本书,名字叫《用生长定义教育》,作者是孟晓东,他是一位在江苏有着相当知名度的教育人。孟先生经历了从普通教师到特级教师,从中师毕业生到硕士,从校长到区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和区教育局副局长的多重角色变化,在每一个阶段他都有相当厚实的积淀。假如你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希望自己能解决教育问题、胜任教育工作,那么,这本书恰恰是需要认真阅读和理解的对象。

一、“生长”的思想体系是什么?

作为读者,阅读的过程常常是获取思想的过程。在《用生长定义教育》一书中,有着孟先生多年来追求的“生长教育”思想体系。他对中外“生长教育”的思想作了系统的梳理,最终形成了独到、深刻的语文教育思想体系。这是一种“思想之思想”,大致有以下三个识别点。

一是厘清了“生长教育”的思想脉络,为“语文生长课堂”找到了根。袁振国先生在这本书的序言里说:“晓东就像一个探索者,背着简单的行囊,以纯朴的学者之心,循着教育历史的足迹,与教育大家对话,从卢梭到杜威再到陶行知,他为生长教育找寻精神与理论支撑。在这种深邃的追根溯源中,他厘清了关于‘生长教育’的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在阅读中,我深深感受到:“生长”作为一个特定的教育名称,既是孟先生对教育的核心认知,也是他对儿童发展的核心期待。当教育事关儿童生命成长的重大使命时,我们不得不佩服孟先生“在学生的生命里种下一棵树”的教育理想,这不仅仅是他对杜威“教育即生长”的深度阐发,更是他关于教育意义的哲学思考和生命感悟。

二是阐释了“语文生长课堂”的基本理念,为“语文生长教育”找到了魂。真正的教育思想既要扎根课堂,又要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孟先生对“语文生长课堂”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教学主张。他说:“课程不是知识的载体或学习内容的运输线,而是人与知识相遇的场域;课程改革应该让儿童站在课程的中央,将教学活动投放到课程的广阔背景之上。”这样鲜明且坚定的教育观的背后是孟先生崇高的教育情怀和开阔的教育视野,它和教师观、学生观、方法观、教研观和评价观一起构成了他的语文教育思想体系。

三是突出了“语文生长教育”的阵地建设,为“语文生长团队”找到了家。教师的修养和人格魅力将影响儿童是否能茁壮生长。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个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财富,是一种能激发每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孟先生积极诠释“生长教育”的内涵,努力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开辟语文教育的新天地。他的学术修养和人格魅力不仅滋养了学生,也滋养了他的语文教育思想体系。

二、“生长”的文化愿景是什么?

在孟先生的思想世界里,有一种不可抗拒的愿景式力量,这种愿景既是一种宏伟蓝图,也是一种可视目标。在《用生长定义教育》一书中,孟先生提出了三个愿景。

愿景一:儿童生长。书中说:“教育,是为了儿童的生长。这不仅是一种教育观的改变,而且是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分水岭,是教育的丰碑。”“语文生长课堂应该站在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建构,这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也是师生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孟先生对儿童的解读在书中随处可见,他特别告诫读者:“儿童是一个正在生长过程中的人,还没有成熟,还没有确定,还没有完成。有巨大的潜能,也有很多的不完善。”因此,教育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教育不仅仅是给儿童以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儿童有梦想和追求,有生命之精神。

愿景二:语言生长。语言不只是一种交流的工具,也是一种思维的工具。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语言具有独特的意义。孟先生的语文生长课堂充满着审美和诗意的语言教学,它扎根于语文的学科性质,体现出语文的课程特质。在审视语文课改生态现状的同时,孟先生倡导站在儿童生命生长的高度,以动态生成的方式去建构语言的生长,为语言的生长而教。他认为“语言可生长”“语言须生长”“语言生长的内核是言语素养”,呼吁语文教师要努力让儿童在语言生长中发育和丰满自己的人生品格。

愿景三:共同体生长。孟先生不仅自己进行教育研究,还和一批同仁组成了一支语文生长教育的团队,在省内外播种语文生长课堂的种子,形成了声势浩大的“语文生长现象”。孟先生期望每一位教师都能追寻“教学相长”这个古老而质朴的教学真理,在蓬勃生L的过程中点燃儿童生命的火把。

三、“生长”的智慧境界是什么?

作为教育人,我们可以将传统教育思想作为人的生命表现的存在形式,也可以在传统教育思想中融入对现实的渴望,催生出新的教育思想。《用生长定义教育》走过了一条教育思想的长河,这是一条从过去经现在,又流向未来的河。换一个角度来说,《用生长定义教育》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起了一座通向语文天地和广阔人生的彩虹桥。而这,就是我要说的智慧境界,一种“转识成智”的风度和气魄。

人是文化的主体,文化实践活动的本质就在于走向每个自我的发展和完善。检验一种教育思想是否有生命力,要到课堂上去看;检验一个教师是否有教育智慧,也要到课堂上去看。孟先生的教育思想有没有落地生根,就要看他的团队在具体的课堂上有没有开花结果。书中第四章的案例评述和第五章的工作室成长掠影,生动翔实地记录了生长课堂的种种情景和思索,可以让我们更具体地感受孟先生的情怀与心智,也可以让我们看到一大批语文教师正在自信地健步走在语文生长教育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