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智能教育范文
时间:2023-09-03 15:09: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小学智能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智能机器人教育是否应该作为必修课走进中小学课堂,是一个带有争议性的问题。一种观点认为,目前学校经费有限,师资水平以及社会大环境不具备将其作为必修课进入课堂的条件,另一种观点认为,智能机器人进入课堂的各种条件已经具备,完全应该进入课堂。两种观点可谓泾渭分明。
笔者在深圳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研究工作多年,从深圳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来看,智能机器人教育应该成为必修课走进课堂。理由如下。
第一,教学研究表明,机器人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科学素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上海部主任王荣良教授也从工程思维的含义和本质出发,强调机器人教育培养中小学生工程思维的重要性。无论是教育专家还是计算机专家,大多数人都认可机器人教育是一个出色的培养学生工程思维的工具。
第二,教学实践证明,程序设计课程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小学应该加强程序设计的教学已成共识,但反思目前的程序设计教学,很难使初学者看到程序设计实际应用的效果,无法体验成功的乐趣。而智能机器人大多使用可视化的编程语言,容易掌握,多数软件还提供模拟环境,学生可直接看到编程的效果,收获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程序设计的兴趣。由于学生在编写程序的过程中,不仅要了解智能机器人的功能和原理,还要了解各种传感器的功能,并通过编程来控制各种传感器,使机器人感知外界的环境信息,这样学生就能赋予机器人移动、转弯、避障、说话、听话、观察等行为,体验动脑与动手的结合。将智能机器人作为程序设计学习的载体,会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程序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目前机器人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各种机器人大赛来推动的。这就注定了机器人教学的主要对象是少部分来自竞赛班的学生。这是极不正常的。机器人教学主要靠大赛推动,也决定了机器人教育主要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开展,这有悖于教育公平的原则。如果作为必修课进入课堂,那么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学习和了解机器人。
第四,随着机器人装置价格的降低,可以预见,其价格将来一定能达到普通消费者可承受的范围。机器人的广泛使用极有可能改变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工作、交流、学习及娱乐等,影响之深远丝毫不逊于过去30 年间个人电脑给我们带来的改变。如果基础教育不未雨绸缪,将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第五,目前学校所使用的教育类机器人,售价并不高,大多数教育机器人售价比一台较好的手提电脑便宜。如果教育主管部门拿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决心,像配置电脑一样为学校配备机器人,财力是可以做到的。一旦作为必修课,教育部门就有责任为学校配备相应的教学设备。
篇2
关键词:职业高中;政治教学;德育;职业道德修养;学习方法;学习兴趣;情感教育;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003-01
职业高中是定位是为社会输送紧缺的合格的技术人才,由于培养人才目标是就业走上社会,所以相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说,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让学生适应社会需求,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进行终身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是关系到国家和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要因素,政治教学是对职业高中学生进行道德思想品质教育的主阵地,《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为了“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全面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中职学生全面发展,现就” 提出了“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
而职业高中政治课表面上学校领导和教师都很重视,但实际上却让不少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上课时昏昏欲睡没人听,下课时作业没人喜欢做,使职业高中的政治课,好象佛堂上拱着的佛一样,看似地位很高,但实则起不到应有的德育效能。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学效率呢?
一、 确立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职业道德修养
有不少职业学校为了提高学校的招生知名度而提高经济效益,置教育主管部门有关法律、法规于不顾,只重视职高类的高考工作,片面追求升学率,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对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及决定作用,这是当前职业高中学校存在的普遍问题,有的学校用各类文化课取代晨会、团队活动课、劳动技术课和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用两套课程表来应付上级的检查。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关系到为祖国培养接班人的大事,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个方面。职业高中学生的时间以在校学习和生活为主,学校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教师要“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均衡性、实效性及持久性。当前社会教育功能较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薄弱环节,所以教师要抓住学校教育这一关键环节,把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作为职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教学目标,全面实施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五爱教育,提高学生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方法与措施的研究,把职业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到位。
二、 改革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有了重视和认识,但针对学生对政治课敬而远之的学习态度,还必须适应与当前国际国内社会经济生活形势及职业高中学生特点,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迟效性、长期性及反复性,有的放矢的采取灵活多变,新颖而又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融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于一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国门的打开,改革开放使我们经济突飞猛进,但社会环境中物欲流,良莠不齐的各种思潮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中,也相继涌入校园,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低级趣味消极腐朽思想随着电视、电脑等媒体和充斥街头巷尾的影像市场,通过学生的耳闻目睹对职中学生长期存在着消极影响,由于学生生理年龄和心理上尚不成熟的特点,所以他们缺乏对是非、真假、善恶分辨能力,对不良影响也缺乏必要的抵御能力,很容易受到不同程度的腐蚀和侵害。对职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危害深远。所以教师可联系生活中的鲜活事例,拓宽各种渠道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政治教育,如联系当前职中学生存在的盲目从众心理,盲目崇拜一些“星”级影视明星,把他们当作心中的偶像,通过更新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手段辅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放映爱国主义影片,举行英雄故事会,听讲座,参观学习等方式,在职中学生心目中树立新时期的英雄模范榜样,提高政治教育的实效。
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各种教学活动之中,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只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使学生充耳不闻,成为流于形式的走过场。要对学生存在的违法违纪现象和问题要注重预防和引导,而不能出现了问题后再进行滞后的疏导和教育;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一点每一滴的进步,抓住学生身上的每一点优点,进行及时的鼓励,不断地进行奖励表扬,加强学习的学习自信和学习兴趣,而不能只是进行亡羊补牢式的被动惩罚性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真正提高政治 教育效率。
三、 实施情感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篇3
作者:严 菲
新课改实施十三年来,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观点,得到了专家和广大教师的认可。但是,由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注重情感体验”,各阶段目标中又频频出现“体会、体味、领悟、感悟”等词语。于是部分教师就把“体会、感悟”当作语文教学的总目标,教学中出现了离开语文来教人文。重“感悟”而轻“训练”的倾向,而且此种态势日趋严重,导致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薄弱,以至语文工具性的缺失。
语文教学为何会出现重“感悟”而轻“训练”的现象呢?究其原因,一是教师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不够全面,教学设计时没能将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到整个教学流程之中,没有处理好语文形式与语文内容之间的关系。二是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把握与剪裁、处理技能还不够成熟,习惯了内容分析、理解式的语文教学,没有体现新课标精神。三是教师对“训练”的理解有误,认为“训练”就是字、词、句、段的操练,是应试教育的产物。
新课标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谓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传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强调语文课程的功能和目的;语文还可以传承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其实践活动就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条件下,人的一种具体而丰富的生命活动,当然具有人文性。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对语文文本意义的理解和“感悟”,而且要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才能给学生打下坚实的语言文字基础。
那么,在引导学生“感悟”的同时,如何对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呢?我认为,训练应讲究方式,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训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抛弃机械、无效的训练。例如,在阅读教学时,应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分角色读、表演等语言实践训练中,多遍与文本对话,与师生对话,使学生在语言训练中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感悟文本特点,获得情感体验,形成语文能力。
篇4
关键词:中职学校;技能实训教学;应试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2-0144-02
中职学校技能实训教学中应试教育倾向的表现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已经从传统的学历文凭教育模式向“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式转变,打造精品专业也成为各个中等职业学校的中心任务之一。然而,在一些中等职业学校的技能实训教学中已出现明显的应试教育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专业理论教育受技能考核内容的影响,知识面变窄。以三年学分制电气专业学生为例,由于必须在实习前取得维修电工中级技能等级证书,为了保证学生能在非常短的教学周期内完成中级实训并考取电工中级证书,进而顺利就业,学校二年内的专业课程也不得不紧紧围绕着技能考题涉及的专业知识开设。(2)整个专业教育出现受技能证书牵制的倾向。仍以三年学分制电气专业为例,似乎维修电工初级和维修电工中级证书的取得是电气专业教学的开始和目标,也预示着专业教学的基本结束。(3)“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变得偏颇。“能讲会做”的主要体现就是技能鉴定规定的若干个模块、若干道试题涉及的内容和训练,而不是实际意义上“双师型”教师该体现出的业务精湛。
从目前部分学校实施的技能应试教育结果看,以电气专业教学为例,这样的应试教育产生了一些不良后果,主要有以下表现:(1)技术等级证书的含金量呈下降趋势。许多取得电工中级证书的学生在就业面试和岗位实习时遇到一些专业内容相同但表现形式不同的问题却显得束手无策,不会独立解决,不能达到技术等级证书规定的实际要求。(2)学生的专业能力不能自成系统。技能应试教育的培养模式和方法,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不全面,也不扎实,只是填鸭式地被动接受教师和师傅传授的内容。这样的应试教育对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后必须具备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无益的。(3)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差。用人单位反映在聘用实习学生时,必须花大力气对学生进行岗位培训,而且培训的时间有增加的趋势。
中职学校技能教育中出现的应试教育现象,危害也很大,浪费了有限的教育资源,使技术等级证书在短时间内贬值,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要打造精品专业,就必须改变技能应试教育这种现象。
中职学校技能实训教学中出现应试教育倾向的原因
劳动力市场持证准入制度的实行 大家知道,目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定了我国有很多专业必须实行持证准入制度,证书和能力之间的矛盾,决定了这种制度的局限性。证书和能力的严重落差引导着人们追求证书的狂热。在这种社会氛围下,中、高等职业教育也受到严重的干扰和影响。
教学内容和时间的局限性严重影响了正常教育的进行 学科内容随着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和丰富多彩,但教学时间是相对有限的。在有限的考试内容、有限的教育时间和无限发展的教育内容的矛盾面前,最有利的办法就是走应试教育这条捷径。
劳动力市场的能力考核标准不健全 劳动力市场不成熟,重证书、轻技能,或者能力考核标准不健全,是应试教育现象出现的温床。用人单位是人才质量的把关人,但目前大多数企业和行业缺乏统一的把关标准和把关能力,只是单纯以技能证书作为依据,这也是应试教育现象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学校主观原因 作为教育部门,学校就是希望有更多学生毕业后在短时间内被用人单位接纳,希望学生在进入单位后再努力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在用人单位有所作为。
克服中职学校技能实训教学中应试教育倾向的对策
认清方向,把立足点移到正确的基础上 所谓认清方向,就是说要把技能教育的目的落到培养学生的能力上,而不是证书上。证书要不要?肯定要,而且必须要。应该把证书作为学生能力提高的一种表现,根本的目标应是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中职生拥有自己的特长和潜力,职业教育要让他们把特长、潜力都表现和释放出来,那么“人人都能成才”是可以实现的。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学生就业服务,是社会赋予职业教育的功能,也是职业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原动力。必须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学习与发展的空间,以谋求一份适合的职业,这就是职业教育“以人为本”的基础和精髓所在。
真正提高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努力编写出先进的教材 课程设置是教育的“纲”,没有科学的课程设置,难免造成教育的盲目性和教学资源的浪费,也编写不出优秀的教材。如果课程设置不根据社会的需要,而是根据技能考试试题内容,那么很难不使教育落入应试教育的陷阱。以电子专业为例。为了真正提高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新的课程标准以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中的考核要求,确定课程的工作模块和课程内容。为了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思想,将课程教学活动分解设计成若干项目,以项目为单位组织教学,以典型设备为载体,引出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加深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新的课程标准尤其强调创设工作情境,同时加大实践操作的容量,紧密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试,加强考证实操项目的训练。在实操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既满足技能考证需要,又使专业能力学习系统化,与时俱进,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技能应试教育现象的出现,间接地反映出教师业务能力的低下。因为你考什么,我教什么,实际反映出的问题是教育者不是能力差就是惰性十足,与精品专业教师的要求相去甚远。古语说:“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导学生以法,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放在首要位置,才能培养出真正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成功的职业教育是发达国家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而成功的职业教育离不开一支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这种高素质不仅表现在有较高的学历层次,更重要的是要有专门技能,要有比较扎实的实践经验。
学校在教师管理制度上要避免技能应试教育的滋生 学校和企业是合作关系,教师定期深入企业学习,是职业教育制度改革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扩大教师的视野,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笔者认为,学校评价一个教师的专业水平,不能只看所教学生取得的证书高低和多少,更要看一个教师的实际技能和教育能力。考核一个教师的业绩,不能短期地看取证情况,更要考察社会对教师的评价。
端正学生的实训态度,提高学生的实训兴趣 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这一问题上,我们应该从教学方法、教材内容、教学制度上找出路。在教学方法上,我们是否应该采用更生动活泼、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来适应现代学生的特点?在教材内容选择上,有没有脱离实际、滞后时代、死板硬搬的现象出现?在教学制度上,还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些问题值得每一位职业教育工作者思考。对于实训教学,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端正学生的实训态度,提高学生的实训兴趣,是搞好实训教学的关键。
实训教学质量的好坏决定着精品专业建设的成败,关系着学校的发展和繁荣。莫让技能应试教育成为精品专业建设的绊脚石。这不单只是实训教师或专业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更是每一位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该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办公室.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教学标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丁洋,崔志荣,梅洋.中职学校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科技资讯,2013(4).
篇5
一、使用便捷,语音标准,既实用又实效
1.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以前使用录音机,要重复听一个对话就得反复倒带,而且不是倒多就是倒少,很难把握。有了智能语音教具,把这些麻烦事彻底解决了,上课时再也不用担心找不到该听的地方了,只需拿识别笔轻轻一点,立刻就会播放出相应的内容。想听哪里就听哪里,想听多少遍都可以轻松实现,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语音纯正,标准带读。老师在课堂上随时随地只要轻轻一点,就可以播放纯正、清晰的读音,学生按照标准语音学习,可以很自然的养成良好的发音习惯,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听力水平和口语水平。众所周知,语音教学是英语课程教育的启蒙阶段,小学阶段的学习必须确保学生获得地道的、纯正的语音语调,因此,在语音教学中,巧妙合理的使用智能教具系统能够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学习到标准的语音。
二、有声教具使英语课堂变得生动活泼,给英语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智能语音教具系统的一大亮点就是它提供了有声教具制作功能,利用它我们常用的歌曲、词汇、对话等教学便有了新的模式。
1.唱英文歌曲,活跃课堂气氛。唱英语歌曲是小学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剂”,唱英文歌可以营造浓郁的英语氛围,活跃课堂气氛。但课本上的歌曲有限,我经常从网络上下载简单节奏感强的英语儿歌,并做成有声教具。上课用识别笔点击歌曲的隐形码,学生就可以跟着一起唱起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如教学《my birthday》单元的生日礼物词汇时,我先让学生听、学歌曲《Are you sleeping》,当优美、欢快的旋律回荡在教室里时,学生的学习情绪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接着再教授课文中的几个词汇,在学生基本掌握了之后,我把本节课的词汇和句子代入到歌曲《Are you sleeping》中,使学生在学中唱、在唱中学,在愉悦的气氛中学到了新知,大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2.图片实物能够发声,教学单词形象直观。语言是抽象的东西,让学生单靠死记硬背来记单词,显然会使英语教学变得枯燥无味。教师完全可以利用智能语音教具把任意图片、实物等制成生动有趣的有声教具辅助教学。在有声教具的刺激下,注意力很快集中,学习的积极性也随之调动起来。如:在学习人体器官单词时,我利用系统的中英文朗读功能输入单词合成声音,做成有声教具。上课时,我把隐形码贴在玩具熊的五官上,学生轻轻一点,五官便会发声自我介绍。学生惊呼:哇,太棒了!学生跟着“五官老师”朗读、学习,整个学习效果好极了。
三、语音合成功能实现人机对话,训练学生用英语思维
用中英文朗读中的语音合成功能让机器向学生提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通过人机对话,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努力听懂英语问题,自然而然的用英语回答,这样学生对开口说英语不再感觉胆怯,从小培养用英语思考开口的习惯。这套系统生成的英文语音可以调节语速,我经常先用慢点的速度给学生听教学内容,等他们练习熟练后,再用符合英美人士发音习惯的速度放给他们听,让他们从小能够在学习中接触到流畅的英语,为以后上升到用英语交流打好基础。
四、语音教具能活化教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智能语音教具系统的使用方便、快捷,代替了书写及语言的叙述,节省了时间,大大增加了课堂容量。而且,运用智能语音进行教学,信息量大,能活化教材的内容,使学生精神更集中,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接触更丰富的知识,教师可以从课本出发,补充大量的相关资料。如在教学谈论天气这一话题时,我利用智能语音来播放雨、风等自然界的声音,在活跃的氛围中让学生接受新知。再如在教学《what would you like?》单元的good to know时,我事先找好了英美人士的就餐习惯资料,像第一道菜吃甜点,常吃的甜点有哪些。上课时用软件系统合成语音,读给学生听,让学生对英美国家的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
篇6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教师,如不想放弃,必须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反思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自己 “有效教学”的缺失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该如何去补救?
一、教学目标变重形到注实
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定向作用,目标的不科学、不确定直接导致了有效性的缺失,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学目标过度倾斜于认知性一端。尽管新课标明确显示淡化知识教学,突出能力培养与情感陶冶的意向,但仍有不少教师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甚至唯一目标。将知识点的掌握当作硬性的指标,将语文知识及技能作为终极目的而不是学生发展的手段,单纯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二是目标表述笼统、模糊。诸如“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体会文章特点”“品味人物语言,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等之类的教学目标普遍存在。误把目的当作目标,崔允t先生称之为“正确的废话”。学生达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培养”了“责任感”、“体会”了“特点”、“品味”了“语言”、“提高”了“阅读能力”呢?教学结果的测量没有可操作性。三是教学目标的静态性。由于目标预制是在教学周期之前,没有充分预计课堂动态教学中学生这个重要的变量,特别是忽视师生之间、生本之间、生生之间这多边互动中可能生成的新目标,导致教学目标游离于学生在特定情境中的生命体验。
那么,如何采用补救措施呢?笔者认为:
1.目标确立应着眼语文素养。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求是准确。语文教学目标的准确应体现在摆脱“知识中心论”的束缚,定位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如《在山的那边》的教学目标确立上,不能一味从考试角度来强调字词积累和理解关键词句上,应注重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2.目标确立应注重有效预设与动态生成的统一。有效教学既是预设的也是动态生成的,是充分预设与动态生成的辩证统一。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是有效教学的手段。课堂教学如果只讲动态生成,而抛弃了应有的预设,或者远离教学目标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学生想到哪就跟到哪,那么这种教学实际上就是在开无轨电车,是无效的动态生成,没有意义的教学变量。例如有位教师上《背影》,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父亲买的是橘子而不是矿泉水呢?”“父亲爬月台,横过马路,是违反交通规则的。”教师对学生提问的失误没有围绕教学目标加以引导,而是让学生展开讨论“是买橘子好还是矿泉水好”那个时期有没有交通规则。文中的父爱子、子爱父的深挚情感被搅得荡然无存。同样,只讲预设,没有动态生成,不能根据教学实际作出灵活的调整和变化,就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理念变上下为平等
在农村初中,语文常态化课堂教学中,传统教学理念仍居上风,教师主要采取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以传授知识为本,以教师为中心,以被动接受性学习为主,误把主导当主体,把“学堂”当成“教堂”,讲多练少,以讲代练,误把课堂作为展示个人才华的舞台,课堂上教师一人唱独角戏,使主导成为主演,效率低下,主体缺位,课堂沉闷,学生都听得懵懵懂懂,丧失活力,学生养成了懒于思考的习惯,不会自主学习。一旦离开教师的引导,学生就一脸茫然,不知所措。高分低能的人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有专家指出:“考察语文教学效率的标准之一,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程度。在一堂课上,如果70%以上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这就可以说是一堂高效率的课。”有人更是认为考查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第一指标是学生是不是课堂活动的主体。的的确确,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语文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为避免有效性的缺失,语文教师应降低“身份”,与学生平等对话,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
我们必须打破过去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的教学习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但也要避免矫枉过正,认为既然学生是主体,那么就是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师就是“配角”。课堂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多让学生讲,多让学生活动。动不动让学生当众表演,来“凸现主体地位”。或者就来个“随波逐流”的师生问答,来实现“师生互动、合作”,随意性充分体现,随叫随到代替了“唤醒、激励和鼓舞”“画龙点睛”变成了“蜻蜓点水”。整个课堂由于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就像一盘散沙,各抒己见,对须掌握的知识模棱两可,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同样造成“有效性缺失”的现象。
三、课堂练习变盲目随意为诊断补偿
练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防止有效性缺失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是部分教师不重视课堂的练习设计,或随意,既无明确的目标又无具体的训练要求;或机械,死抄硬背的现象仍不少见;或盲目,撩深挖浅,让学生无法下手真正落实双基,达到提高语文素养之目的。
其实,课堂练习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掌握语文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应着眼于当堂课的诊断补偿,有针对性设计课堂练习是防范教学有效性缺失的重要途径。个人认为:
1.练习要精选,增加练习的质量。我们教师要对手边使用的练习进行删选,不能一讲到底。要选取典型试题,不让学生去做那些重复的、无用的、甚至错误的试题,保证学生做题的质量。
2.练习要适量。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本着诊断补偿的宗旨,不要什么题都拿来给学生做。所以,我们教师在精选过后质量保证的前提下,要控制好数量。我们追求质量,而非数量。
篇7
关键词:中职教育 语文教学 自我效能感 教学拓展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9C-0053-01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中职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学习的基础相对较弱,价值观没有成熟,在很多时候学生会存在信心不足的现象,进而会使得学生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中职教育教学的效果也无法体现出来。因此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探究,以有效的措施开展学生的人文教育,促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不断强化自我的效能感,进而为技能的学习设立必要的前提。
一、借助语文材料,强化学生对人生奋斗成长哲理的认知
中职语文课程与传统语文教学一样,包含了大量优秀的课文,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显著的教育意义。现阶段,中职学生还处于成长的初期,对自我的认知、社会价值观念没有成熟,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借助这些优秀的课文对学生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强化学生对自我的认知,拓展语文教学效果。教师对于课程的有效探究以及充足的备课内容是关键,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工作时需要不断进行探索分析,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例如在《牡丹的拒绝》这篇课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述基本的文化知识,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和有效应用生词句,还应当对课文的内容进行点评与解析,让学生了解作者通过对牡丹花开花落的描写,着力赞美牡丹的拒绝,赞扬牡丹不慕虚华、对生命执着追求的精神。
二、以主题课程的形式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
传统教育教学观念认为,中职教育的环境非常宽松,课程教学对于学生的要求低于一般的水平,因此很多教师在授课时也只是向学生灌输知识,以达到教学的要求。现阶段语文教师在开展中职语文教学时,要改变观念,端正教学态度,以有效的教学方法带动学生进入到学习中来,进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学习充分认识自己,肯定自己,强化学生自我认知的同时改变中职教育的传统面貌,推动中职教育获得进步。
中职语文课程与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类似,包含了很多需要学生进行自我探究与互动学习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对课程的内容进行有效探析,进而为课程设立相关的主题,使得学生能够在主题的引导下自主进行课程内容的探究,强化学生的主体性。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立赏景怡情的课程主题,进而让学生在认真学习课文的前提下与班级学习小组的同学共同探究赏景的经历以及由此触发的情感,并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我描述。教学过程中,教师既可以让学生模仿课文的表达方式,描绘情感经历;也可以给学生更多自由的空间,让学生以小演讲、照片展示等方式进行自我情感的抒发。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对文化知识应用能力以及情感表述的能力有了良好的认知,对自己的学习有了更强的信心。
三、定期开展语文活动课,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能动性
中职语文教材会为学生设置主题活动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这些主题活动课,让学生选择课程的实际主题,并自主进行材料的搜集、活动的组织与主持。以小小辩论会为例,教师就可以给予学生自主的空间,让学生选择辩题,并根据学习视频中的内容进行课题材料的搜集、辩论队伍的选拔、辩论会的组织以及主持工作,使得学生在语文活动课的过程中逐渐的增强组织能力,并认识到自己的能动性。通过这些学习型活动的开展,学生对于自我的肯定将更强。
四、以认知教学的内容拓展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
语文课程具有开放性和拓展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探究和补充,还可以根据课文教学的主题或者哲理引入一些认知教学,即通过社会案例的分析、哲学课程内容的补充以及关联文章的阅读等形式让学生可以在语文课堂上接收到更多的认知教育,进而在拓展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前提下不断拓展语文教学的效果,使得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工作能够真正融入到语文教学中,不断促进中职学生健康成长。
中职学生处于成长的初期,自我认知还非常幼稚,很多时候学生无法通过单一的课程学习促进自己的成长。而中职语文的开放性和拓展性决定了其具备多样化教学的功能,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提升学生基础知识储备以及强化学生知识应用能力,语文教师还可以借助语文课文的哲理、学生的自主化学习、学习活动的开展以及教学内容的拓展等方法,不断强化语文课程认知教学功能,通过中职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中职学生能够获得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学生对于技能学习和职业发展的信心更强。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质疑
新课程改革标准推行以来,广大数学教育同仁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实践,创设了多元化的数学活动形式,对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等能力的培育领域颇有建树,数学思想在学生头脑中生根发芽,数学活动经验也在长期的课堂活动中不断加持。种种迹象表明,这符合新时期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形成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的基本框架,学生全面发展之路顺畅平坦。梳理整个数学课改全程,不难发现,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催生内驱力即质疑能力起着决定性作用,是学生创新性思维发展体系的重要一环。为了做到这一点,我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
一、 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催发学生“好问”欲望
在学校工作和学习中,笔者与一线教师畅谈甚多,对当前教师的教学心境也有一定的了解。课间小憩时,经常会听到一些老师抱怨自己所教的学生太懒,课堂基本延续的还是“一言堂”模式,即教师把知识营养掰开揉碎灌输给学生,学生理所当然、心甘情愿的当起了“容器”,在其间,虽然有些教师也多次提示学生要随学随问,但学生就是充耳不问,把老师搞的一点儿办法没有。究其根源,问题症结还是在教师自身,是教师的主导功能没有发挥出来,学生不能主动找问题,是典型的“无疑可质”啊。多年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使学生习惯了直接吸收,做学位其实跟吃饭一样,需要经过咀嚼、吞咽、消化、吸收等过程。此外,长期形成的教师“膜拜”意识,也大大削弱了学生的主动求索能力,时间久了,也就自然退化了。在这种刻板而中规中矩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时不可能生存和发展的,质疑能力也就没有空间可以立足了。质疑能力是标准的思维运行模式,如果教师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跳出传统教育的围城,以果敢、自信的科学探索心态学习数学,学生的质疑能力是无论如何不能抬头潜行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既要打破传统教育框架,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但要疑教师,还要疑教材,为学生搭建以质疑为色调背景的教学情境平台,把数学课堂变成科学质疑、探索求知的海洋,全面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把质疑打造成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金牌抓手。
如,在带领学生进行考前复习时,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道题:某零件加工厂去年接手一批零件加工任务,任务进行到第10个月的时候,发现超产30%,照此计算,全年可超产百分之几?粗略审题,多数学生都认为并不难,常规的解法为:30%÷10×12=36%。事实上,这道题属于易错题,表面看上去与学生们做的常规题型无异,事实上却是大相径庭。当我明确指出这道题如此解法是错的时,很多学生都不约而同的睁大了眼睛。学生之所以按照常规题解法去做,多数是受到了题目中“照此计算”的蒙蔽。看着学生满腹狐疑的眼神,我呵呵一笑,并没有马上告诉学生其中的玄机,而是提醒学生对题目再认真研读,先独立思考,再分组讨论,在此过程中,我再穿插一些零星提示,“10个月超产30%”,这10个月实际上是完成了全年计划的百分之几?每个月是多少?这时候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求知欲望也被激发出来,思维开始变得活跃,质疑意识不断增强,在我的点拨下,学生们相继列出正确的算式:(1+30%)÷10×12]56%。
从以上案例中不难看出,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又一捷径。有效发挥学生的质疑能力,能使学生切身体验在困惑中求得真知的过程,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透彻,引向也会更深。那么,该如何最大效率的发挥学生的质疑能力呢?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把握一个“巧”字,突出一个“活”字,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的质疑潜力充分挖掘出来,促使学生在情境案例中找寻人生个中滋味,把做学问当成质疑探索的情趣源泉。只有学生真正喜欢教师创设的情境,愿意投身到情境中学习,也就自然而然会将自己的疑惑和盘托出,主动参与到探索求知的教学活动中去。此外,小学数学教师还应对学生的质疑做到完美掌控,做到心中有数,在案例中适度掺加一些人的元素,这样,学生的质疑空间就进一步拓展了。
二、 千方百计营造别样的治学氛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理念在很多地方存在着契合之处,从某种意义上说,新课程理念是秉承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分化、锻造出来的,是社会主义中国新时期课堂教学的根本指针。当前,教育新理论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有各的侧重,各有各的特色,在某一领域的实践中也取得了让人侧目的成绩。剥开特色的外衣,不难窥探出,这些前卫思想或观念都是以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理念为理论根源的。在浩瀚的教育理论海洋中,民主和谐似乎是随风腾起的涟漪,令人神往和陶醉。一些教师在新时期教育科研的征程中,更是把民主和谐作为其治学根本或研究方向,乘着新课程改革的东风,民主和谐的教学理念也渐趋深入人心,笔者则在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方面实践不少,收获也颇多。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能有效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学生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求知氛围中,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大幅增长,快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思维源于快乐,快乐激发质疑胆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大胆打破常规教学的“一言堂”模式,大力提倡师生平等,为学生“灌输”民主观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释疑,把教室变成师生互动、互相取悦、敢于质疑的新型课堂。要想做到这一点,还需要很多的细致工作来进行搭配。首先,教师要保证上课时精神饱满,对学生真诚热情,做到平等待人,尤其是对差等生、问题生,更应该表现出足够的耐心和热情,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来自教师的阳光般的爱的沐浴,促使学生心底萌生出学习的主人翁意识,逐步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对学生的质疑能力要给予充分的宽容和理解,允许其无端质疑、错误质疑,只要是拥有敢于质疑的勇气,都应该大力提倡和肯定认可。如,学生学习了百分数的知识后,我在练习中出了这样一道题:“一个班级的人数不足五十,其中女生人数占男生人数的80%,问这个班最多有多少人,男生和女生各多少?”学生看了这道题后,有点儿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道题没有说清具体人数,这如何解答?”这时,我鼓励学生从中找出问题切入点,然后在逐步展开寻求突破。有些学生因为基础差,自信心不足,提问题也是战战兢兢,生怕提出的问题遭老师批评或同学耻笑,迟迟不敢“下单”。看到此情况,我及时调整了教学策略,大声对学生说,世上没有不犯错误的人,老师也不例外,这道题不管你会不会,我都希望同学们大胆提出问题,不管合不合适,也不管对不对,只要你敢提问题,我就敢表扬你,对问题提的多的同学,老师还要以电话的形式通知家长予以表扬。听了我的话,那些问题生、学困生立刻打消了疑虑,纷纷向我抛来各式问题,虽然有些问题过于简单,甚至还有些可笑,但这毕竟是他们主动求知的开始,我也兑现了诺言,电话通知了他们的家长,他们也毫无例外的受到了家长表扬或者奖励。话又说回来,在当时的课堂上,因为有了差生和优生的互动合作,在我的循循善诱下,问题也迎刃而解了,学生们很快得出结论,80%=4/5,4+5=9,这个发班最多是45人,继而根据其它项量分别求出了男女生的人数。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由于学生年龄偏小,心智尚未发育成熟,因此,孩子们心中都或多或少存在着胆怯感,再加上一些教师长期以严厉示人,使得他们在课堂中与教师互动时更多了些许顾忌。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中仅仅鼓励引导学生敢于发问还是不够的,还应该从“善待发问”上做文章,让学生懂得发问是一种本能,更是一种修养,与发问是否得当、是否有效不存在因果关系。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做好教学设计的同时,还要策划好语言、眼神和手势的切换,对学生的质疑行为大加赞赏,加以肯定,同时,教育学生要勇于消除自卑心理,放下包袱大胆质疑,把质疑作为提高自身修为的必有之路。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借助多种教学形式,全程式、多角度的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培养学生想问、敢问、好问的品格,让学生的被动质疑自然转化为自主质疑,帮助学生摒弃怯懦、自卑心理,建立强大的求知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多个层面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参考文献:
篇9
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因此,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增强其勇气和自信心,逐步形成敢于质疑的习惯。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相互交流。每当学生成功地完成一个语言交际任务时,他们会乐于接受下一个挑战。
二、培养质疑兴趣,让学生愿问
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享有充分的民,质疑问难,拓展创新思维。提倡“有疑问允许质疑;讨论时允许自由发言”,以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精神,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多看到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给予鼓励。
三、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质疑方法
1.在预习中学会质疑。教师可安排时间,规定范围,让学生对下一节的内容进行预习,要求学生通过预习,提出自学中的问题。并把能否找出问题当作检查学生是否对新课进行预习的标准。例如,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标出他们有疑问的地方,标出精美的语句。这些问题要让学生在上课一开始就提出来,但不予解答,教师可充分发挥学生合作的群体作用,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交流,学生自己能释疑解疑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可综合学生的问题进行教学调整,把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予以启发、点拨。这样使课堂教学更科学。
2.在教师讲解中学会质疑。想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我们教师要给予一定的示范和引导。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质疑也是如此。教师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在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停止或处于消极状态时,我们教师要巧妙地进行激疑,启动学生思维的内驱力。在讲What are they doing时,学生们第一次接触到现在进行时。这时我问现在进行时的结构是什么?学生思考并讨论,总结出其结构是:主语+be动词+现在分词+其他。有了这样的基础,在学过去式时,学生自己提出了问题:一般过去时的结构是什么?并解决了这一问题:主语+动词过去式+其他。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能力;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116-02
小学语文是非常重要的学科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要指导学生进行生活与教材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知识点的运用,进一步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同时借助文章,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内容。文章主要论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能力及素质提升的重要性,并阐述了具体的实施策略。
1.培养思维能力
从教学现状分析来看,思维能力对于小学生而言是非常关键的,这是智力发展的核心,同时也是形成语文能力重要因素。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他们的素质水平决定了实际教学效果,因而他们需要加强自身素质建设,在语文教学中,强化学生语言训练,兼具思维训练,在之后的教学中逐步渗透,有效融合两者,形成思维能力。从本质上分析,思维包含两种形式,分别是抽象思维、形象思维。例如:教师在进行《观潮》一文教学时,存在这样的思考题"阅读下面的句子,重点理解带点词语,联想句子中所呈现出的景色。"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的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教师在教学中设置这样的问题既是对学生语言进行训练,同时也是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想象在学生大脑中呈现出画面感,借助这样的训练题不仅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很大程度提升,更重要的是开动学生的思维,可谓是一举两得。
2.口头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中,口语表达是教学的核心环节,是教学的重点以及难点所在,如果学生未能在这一阶段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日后的交流沟通也有一定的影响,属于智力开发黄金期。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不仅具有极强的记忆力,同时模仿能力相对而言较强,然而在悟性方面却很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认识到这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不断完善语言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恰当合理的语言训练。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重要组成,是学生能力及素质形成的关键,其价值行不仅体现在交流性上,还体现在思维上。例如:《金色的草地》,教师可以展开相应的问题讨论,可以以小组形式展开,问题可以设置为"金色的草地的含义?",小组讨论过后,心中已有了答案,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回答上述问题,最后由学生进行总结,学生通过蒲公英花瓣的闭合状态,以此确定草地的颜色,从某种角度而言,属于思维训练延伸,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强学生语言训练,开展上述训练具有一定的教学意义,从最大限度上促使学生表达能力逐步强化,提升教学效果。
3.提升综合素质
小学阶段是学生综合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因而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不能单纯注重学生知识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有一句名言是这样说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上述名言对教师的启迪可谓是深远的,极大的扩充了教师的教育范围,教学内容不能只停留在教材上,教学的中心必须以学生为主,并且在教学中联系生活,让知识更具说服力,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快的接受语文知识,从知识中汲取养分,培养其综合素质。对于现在生活在城市之中的学生而言大自然仿佛离他们越来越远,一些美丽的田园景致他们从未接触过,缺乏实践训练对学生而言是不完善的,因而教师应该对这一部分的缺失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例如:教材中涉及到描写秋天树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将学生带到大自然中真正见识到树叶是什么颜色、形状,这样能够使学生对树叶有更深的认识,对于作文的写作也起到了极大的帮助。
语文教学中,思想道德教育是教学中重要组成。这其中以爱国主义教育最关键,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概述英雄事迹,施以情感交流,增强学生爱国情怀。例如:教师在进行《小英雄雨来》教学时,具体交代了时代背景,以此突出雨来的英雄形象,同时还选取了其它人物延伸教学内容,比如大家熟知的王二小、刘胡兰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爱国情怀,有助于学生形成爱国主义情怀。
从教学现状分析来看,劳动素质是学生身上不可缺少的闪光点,教师通过语文教育向学生渗透劳动的真正含义,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创造更好的生活,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水平,是提高学生成绩的有效通道,让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联系实际生活为学生给予教导,告诉学生自身的劳动可以获取快乐与成功,例如:课后训练中涉及到摘茄子这样的细作训练,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并没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对于习作的完成自然没有真情实感,自然不会从中吸取劳动的意义。教师应该组织学生亲自参与劳动,这样学生可以有更深刻的体会,亲身感受有利于他们将感情融入习作之中,使作文更具有感染力。小学生通过劳动体验能够提升其自身素质,而且还能从中感受到劳动的快乐。教师通过组织这样的活动可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增强学生劳动素质,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汲取知识,将学习与生活进行有效的融合,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改善教学方法与策略,从而促进学生提升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需关注学生素质的培养,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在教学活动中,需要联系生活实际,以此完善教学活动。文中从多个方面分析探讨了培养小学生能力及素质的重要意义,为之后的语文教学给予参考建议。
参考文献:
[1] 谷卫茹.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研究[J].学周刊,2013(32).
[2] 刘彦利.有效引导,提高素质――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J].学周刊,2011(28).
[3] 靳计稳.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学周刊,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