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智慧云课堂范文

时间:2023-09-01 17:18: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小学生智慧云课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小学生智慧云课堂

篇1

一、 指导思想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按《关于加快**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意见(2019-2020)》落实相关工作 ,围绕区教育信息化工作要求,立足我校的实际,以服务教学、科研、管理为中心,加快建设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积极推进智慧教育,有序实施“创客”教育。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培养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重点,在现有的基础上加紧工作,使我校教育的现代化、信息化再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主要工作

1、做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作

在学校领导的密切关注下,我们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相结合,在教学与科研并进的同时融入信息技术的理念和技术的学习研究,以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的提升,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走向深入。

本学期我们将努力促进各学科教研组在“互联网+”课堂教学中反思与实践,充分发挥智慧教室的作用,形成校本化的实施策略;针对疫情,努力尝试网络微课的开发和设计,搭建家校互通的平台。信息组会针对教师在信息技术上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与培训并安排部分教师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信息化教学教研活动,以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的智能高效课堂在上学期已投入使用。通过智慧的教与学,促进精准教学与学生个性化成长,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了课堂变革。本学期我们将有更多学科与教师的加入,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推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创新,推动“互联网+时代课堂教学范式”研究,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2、立足课堂实践,切实提高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

在以学校提出的“让每个孩子全面而有个性地生长”这个指导思想下,信息教研组做好:在课堂教学上,基于学科特点,重视实践教学与实践应用,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主体地位与个体差异,遵行学科教学规律,科学有效的实施教学活动,激发孩子们的思维力与创造力。本学期我们将继续围绕“科技种植”校本课程在各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中设计科技种植相关的项目式活动,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激活学生的思维,也为如何在项目活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等核心素养问题进行实践研究。

在落实《**市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的基础上,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讨和观摩活动。以“研究课”引导日常教学,以“常态课”促进教师自我反思,切实提高对学科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3、开展课题研究,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深入《**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2017年修订)》和《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信息技术》的学习,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升课程实施的能力和研究水平。

什么是计算思维,如何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等一直是困扰信息教师的问题,本学期我们将以scratch编程教学为切入点,依托市课题《基于scratch课程小学生计算思维培养的研究》,以教辅研,以研促教,在scratch教学与社团开展中提升认识,总结经验。通过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能力。

4、丰富“创客”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根据《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及省信息技术课程纲要要求,在中小学普及编程教学、3D打印教学及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成为当前学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内容。在课堂教学与社团的开展中,我们将积极探索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拓展学生创客活动。在丰富的创客活动中渗透创客理念,尽力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有联结现实、乐创未来的意识。

此外本学期我们会对社团课程培训内容进行开发与设计,进一步提高学科教师的社团活动的组织与辅导的能力与水平,也为接下来区电脑制作比赛、市创客大赛等活动夯实基础。通过以赛促学,提高学生实训技能。

三、重要工作安排

四月:

参加**市第六届中小学生创客大赛

参加**区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

参加区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网络教研活动

五月:

做好区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质量调研和反馈工作

组织信息技术校本研训活动

六月:

篇2

教必有方,信息时代,互联网凭借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技术优势,打破了学习的时间、空间限制,人们足不出户即可随时享用优质教育资源。“互联网+”教育拓宽了人们获得知识的渠道,促进了教育公平,转变了人们传统的教育理念,更是教学方式的一场革新,在这场基于互联网的教育变革中,中国电信广东公司走在了前列。

“教育云”(ICloud)是中国电信依托中国电信宽带、移动网络和课堂教学设备,为全国中小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提供一套包括“翼校通、班班通、平安校园、教育资源”的智慧校园整体解决方案。近年来,广东电信依托中国电信广州教育基地提供的教育“云平台+优质资源库+精品应用”,着力打造多元化的教育资源运营模式。

共享平台促教育公平化

作为广东地区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广东电信从助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提速校园网络建设、创新信息化教学内容模式等方面为广东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育信息化应用及资源服务。

在广东省教育厅的统筹指导下,广东电信为广东全省中小学生搭建了广东教育视频网这一提供教育视频接入的信息化平台,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扁平化分配,减小了普通学校与名校差异,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化。

据悉,广东省“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主要依托中国电信广东教育视频网进行网上晒课、优课、名师课堂评选和网上教研,以提升中小学教师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为抓手,推动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广东教育视频网直接对接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活动期间,全省74.8%的教师踊跃晒课,沉淀优质教学资源,达12.5万个,已覆盖全省5.4万户家庭。同时,正在逐步缓解农村学校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除广东教育视频网这一共享平台外,广东电信还联合广州教育基地专家推出“飞Young人人通”学习机。学生可在平台上利用云资源自主学习;家长则可通过断网、锁屏、应用管理和网址屏蔽,合理有效地管理孩子正确使用手机,防止成瘾。

百兆光纤助建互动学习圈

为了避免互联网+教育的方式变成封闭式教育,广东电信积极助力广东省推进互动学习圈建设。

据了解,2013年5月,广东电信便与广东省教育厅签订了合作协议,广东电信将投入10多亿元的资金,对学校宽带接入实行“三免费”政策:为未接入互联网的学校免费提供4M的ADSL专线;在线路满足10M接入条件后免费升级至10M;所有接入学校前三年免费使用,三年后大中城市和珠三角地区学校执行每校每年200元的优惠资费标准,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农村中小学全部免费使用。

在大中专学校网络建设方面,广东电信已为省内100余所大中专院校提供了宽带接入服务,其中多所院校所覆盖的宽带速率达100M。截至2014年9月,广东校校通宽带覆盖约1.3万所,无线网络校园覆盖达800所学校。

在高速网络的支撑下,广东电信推出的“班班通”业务正颠覆着“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整合了交互式电子白板、投影仪、电脑、网络等现代教育教学设备和资源,可实现互动式教学。据统计,目前“班班通”已覆盖了广东省近5000所中小学,累计实现约5000个班级的优质教学资源互通。“班班通”让教学模式从“黑板时代”走向“黑板与电子白板”的新时代。

天翼学生证强化校园管理

在广东,教育信息化也同样被应用到管理上,筑就“智慧校园”。广东电信依托强大的宽带网络,结合翼校通业务平台,针对中小学推出天翼学生证,全面提高校园管理信息化水平。

据介绍,“天翼学生证”一卡可替代多卡,整合了通信、考勤、消费等多项功能,将学生的基本信息储存到一张IC磁卡上,学生进校门时,通过连接天翼3G网络的专用感应探头扫描磁卡信息,实现远程感应考勤,无需排队刷卡;学生的迟到、早退、请假及异常考勤情况均会通过短信发送给家长,便于家长及时掌握学生动向,提升了学校管理效率与水平。

同时,“天翼学生证”附带电话卡功能,只要将其插入公寓内已安装好的中国电信固定电话,就能实现通话,学生可及时向家长报告学习和生活情况。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在学校饭堂、小卖部、医务室等场所通过“天翼学生证”进行消费。截至2015年7月底,“天翼学生证”累计为广东全省30万学生提供服务。

广东电信方面称,在不久的将来,天翼学生证将逐步演进为集课堂互动、家校沟通、安全考勤、视频教学辅导、智慧校园公众号等一系列中国电信智慧校园产品的通用账号,让学习实现移动互联网化。

高校信息化重塑象牙塔

网上报到/智慧迎新系统是广东电信为广东高校打造的解决迎新管理、学生自助报到的信息化系统。信息上报、学费缴纳、宿舍分配、军训服装尺码等这些入学信息,全部可以提前在家里通过智慧迎新系统填写完成。

篇3

验证教师专业知识是教师教育课程实践教学的基本功能。实践出真知。传统的师范生职前培养所学习的教师教育课程多是在教室的课堂上进行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多是在教师讲学生听的封闭式环境下进行的,考评环节也往往是教师出一些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教育理论知识的笔试题、学生死记硬背后用文字做答。这样的教学致使师范生对诸如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课程观、信息观等的观念学习陷入囫囵吞枣、机械识记的层面,至于理论知识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在实践操作层面应该怎样实施很难触及。如《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设置中“教育信念与责任”领域所要求的多项理解性目标,只是理论讲授,其效果很是糟糕。就“具有正确的教师观和相应的行为”的该项要求来看,如何在教师教育课程实施中启发学生真正理解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相信教师工作的意义在于创造条件帮助学生主动发展,是个大难题。如果只是依靠教师灌输理论知识的方式,理论知识没有附着点、抛锚处,学生只能隔靴搔痒、无动于衷。就“教师与学生”相关的教育理论知识来说,其学习目标的要求是形成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和师生关系观及其实践运用能力。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局限于从理论到理论的课堂讲授,仅仅停留于理论上的应然状态,难以指导具体的师生沟通实践。因此,仅凭理论教学是达不到教师教育课程实践取向理念要求的,也培养不出运用教育理论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好老师。又如,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里教师所应具有的良好的职业道德不只是理论层面应该具有的,重在师范生既要知道教师应该具有哪些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什么要具有这些良好的职业道德,又要知道在实践层面上如何表现出来这些良好的职业道德。这些目标也不只是理论教学所能承担和实现的。正如朱小蔓所说:“教师提升职业道德最根本的还是在职场中进行……首先,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提升与养成的,认识到这一点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非常重要。……其次,教师的职业道德提高还需要在与学生的相处中进行。……再次,教师也要向同事学习。……总之,教师职业道德的提高要在教育职业生涯中,通过不断地反躬自问、不断地总结、不断地调整去实现。实践和反思是教师道德修养实现的关键。”同理,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所要求的教师应具有的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必须达到的“掌握”地步,也需要实践教学支撑。因为,所谓“掌握”,就是把握、控制,就是领会、熟知并能够运用。美国学者布鲁姆将学习分为三个基本领域:认知、情感、动作技能。认知领域的目标包括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类别。亦即,真正的掌握需要达到六个子目标,需要学习者既要能理解学习材料的内涵和意义,又要能够对比、分析、区别、转换、解释、推断、迁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从理论到理论的机械学习无论怎样讲授都达不到这样的掌握高度。正因为如此,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才要求教师“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教师的“严格的培养与培训”需要“实践取向”理念贯穿教师教育课程始终,需要在课程实施中重视实践教学,需要教育实践课程“不少于一个学期。……保证新入职教师基本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的需要。”从另一个角度讲,所有的理论知识都是抽象的、规范性的、静态的、体系化的,也是间接的、他人的、定论的、走捷径的。如何让职前师范生理解、领会和信奉这些别人的、书本的、现成的、普适性的教育理论知识,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的学习是肤浅的。正像歌德在《浮士德》中所说:“理论全是灰色的,只有生命的金树常青。”这两句诗在《浮士德》乃至整个歌德的作品里最为脍炙人口。尽管不同版本翻译不同,但关键处的译文是相同的,即“理论是灰色的,生活或生命之树常青。”什么是灰色的、什么是常青,为什么理论是灰色的,为什么生活之树常青,教师教育课程如何设置和实施才能让教师教育理论不是灰色的,教育理论至多只能告诉我们一些基本的、一般的、普遍的、静态的、昨天的教育知识或教育原理,只能大体上涵盖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即使这样,有些教师也未必能讲授出真谛来。而生活实践是生动的、鲜活的、现实的、流动的、个案的、富有挑战的、充满生机活力的。因此,理论这一静态之树是凭借实践赋予活力的,是由实践来修正检验的。在实践的验证下,理论之树不断修正改造,不断抽出新的枝条、发出新的叶芽,不断富有新的魅力,不断施展新的作用,不断跟上实践又指导实践。

二、培养教师专业能力

良师必学者,学者未必是良师。无论是幼儿园还是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都包含并强调丰富的教师专业能力维度。以《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例,在四大基本理念中有“能力为重”———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在专业能力维度,又专门陈述了四个领域的要求:“教育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如师范生要有合理制定教育教学计划、合理利用和挖掘教学资源、科学编写教学方案、恰当指导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好使用各种语言表达、规范书写、妥善应对突发事件等能力。这些要求都离不开教师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习得。师范生只能在与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实地接触中获得真体验,在与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的交流学习中获得真能力,在具体的书写中练习钢笔字、粉笔字和毛笔字,在具体的登台、观摩、参与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练习教育教学能力,在与幼儿、中小学生的沟通中丰富教育故事、了解其心理活动特点和思想动向,在错误与正确的反复矫正中学会调动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方法,掌握和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与式的教学方式。概言之,离开了实践教学环节,离开了与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的实地接触,教师专业能力的真功夫就难以培养。钢铁是炼成的,高超的教育教学专业能力是实践中培养的。基于此,《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在专业能力上提出的具体要求,各项都需要实践教学落实。如要求小学教师具有“对小学生日常表现进行观察与判断”的能力,就需要职前教师培养时深入引导师范生到小学与小学生接触;要求小学教师具有“灵活使用多元评价方式,给予小学生恰当的评价和指导”的能力,就需要职前教师培养时激发师范生在小学课堂上面对小学生实践教师教育课程理论教学中所讲授的教学评价方式;要求小学教师具有“使用符合小学生特点的语言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就需要职前培养教师时督促师范生深入小学,了解小学生的特点,将发展心理学课堂讲授的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转换成自己真正理解和掌握的真体验,然后再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一言以蔽之,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教育课程制定者认真严肃地设计实践教学,践行实践教学。也只有在实践教学中使师范生深入教育教学现场进行多方面的练习才能培养和提升师范生的教师专业能力。

三、生成教师实践智慧

实践生智慧。理论知识往往是纸上谈兵,技能往往是局部应用,智慧是综合的、融会贯通的。师范生在传统的“基于学校”或“基于大学”的教师教育职前培养模式的“理论取向教学”或“理论之应用取向教学”下,往往获得的要么是单纯的理论知识,要么是局部的技能培训,要么是简单的理论之应用。“所培养的教师充其量只是一个‘教学技术员’或是‘半技术工人’。”事实是,无论是教师资格考试还是招教考试,越来越重视诸如试讲、说课、面试、答辩等实践应用环节。师范毕业生有没有教学经验,有没有处理不确定性教学情境的教学问题的能力越来越成为应聘就业的重要指标,这其实是倒逼着教师教育课程实施要重视实践智慧的养成。有些师范院校已将培养师范生的“实践智慧”作为职前实践教学的根本目标,教师教育课程重视实践教学促进师范生实践智慧的生成,越来越被重视。智慧既属于认识范畴,也属于情感范畴,更属于实践范畴。所谓智慧,简言之,就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它是对事物迅速、灵活、正确地做出理解和处理的能力。……是由智力体系、知识体系、方法与技能体系、非智力体系、观念与思想体系、审美与评价体系等多个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人有智慧就能在完整的认知系统下做出明智的选择和决策,就会有正确的行动和实施。其实,行动和实施的方法和技术也是智慧的一部分,“实施需要方法和技术,大多数的方法、技术都需要学习,但有时智慧也可以直接产生方法技术,没有方法技术就没有实效。虽然表面看起来智慧与实效较远,但智慧总归是根基。”智慧是怎么来的,一是生活的历练,二是主动的修炼。学者高伟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对智慧、教育智慧、实践智慧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在社会生活中,智慧是个体生命活力的象征,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下,在知识、经验习得的基础上,在知性、理性、情感、实践等多个层面上生发,在教育过程和人生历练中形成的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一种综合能力系统。”教师的教育智慧主要表现在“教师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和深刻洞悉、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是什么才能够唤醒师范生大脑中的一切“知识储备”并融会贯通?是什么才能够让师范生体会到教育理论知识充满活力?没有教育实践运用,没有教育实践过程中解决难题的卡阻、探究、假设、反思、破题等,就没有理论知识之间的交相云集,也就没有破疑解难后的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也就没有教育智慧可言。教育智慧包括知性智慧、理性智慧、情感智慧和实践智慧。教育智慧主要通过实践生成并在实践中展现。尤其是基于个性经验积累、实践感悟、教学反思形成的实践智慧,本身就是实践的产物、经验的逐步累积和不断改造。教师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如何促进师范生生成实践智慧?实践智慧的重要因子有哪些?其生成肌理何在?这些是教师教育课程实践教学必须解决的难题。实践智慧是在个体经验的感悟和教学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不仅强调“实践取向”的课程设计理念,也同时强调培养学生“教育实践与体验”的课程目标,包括“观摩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参与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和“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职前培养重视实践智慧的生成,打破惯有的“理论教学取向”或“理论之应用教学取向”的传统模式,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举,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既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实践教学的贯穿,又要将“教育实践课程不少于一个学期”真正落在实处。教师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纸上谈兵式的理论教学既不利于师范生理论的扎实领悟,更不利于增长其实践智慧,空对空的理论讲授,只能造成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久而久之,教师教育课程形同虚设,教师教育课程实施低效,教师教育质量下降。

四、涵养教师专业气质

篇4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一、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小学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目前存在诸多问题,从具体的实践感悟和观察研究出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

1.功利化

当前很多地方教师职称评定要求教师必须主持或参与过课题项目,因此出现了很多不在场研究的课题挂名者。“课题热”并不是基于教师的自觉行为,不是因为所有的教师都对课题研究感兴趣。现实是很多教师申请课题的动机是基于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审等方面的需要,而在此之外,往往缺乏研究的兴趣,甚至认为课题研究将增加教师本身的负担和课题研究意义不大。

2.低效化

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另一突出问题是课题研究的低效化乃至无效化现象突出。中小学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本质取向是为了解决中小学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所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以研究的方式来推进问题解决,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其一,课题本身的选题是假问题即选题无效;其二,课题并没有结合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很多都是臆想出来的课题;其三,所谓的研究成果没有效用性,不能反映具体真实的情况,当然这与当前考试导向的应试教育有一定的关系。当前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的有效性更多表现在制度性层面,只是教师考核和职称评定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已。

3.形式化

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的形式主义现象问题较为突出,影响了课题研究的有效性。然而,这里的形式主义并不是说其课题研究的形式规范、完整,所做课题在形式上把握较好,其形式主义呈现以下问题:其一,在课题研究形式和规范上还存在较多不足,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的水平、能力和意识有一定的缺陷。其二,课题研究关注实质性的内容较少,即课题研究科学性的保障上较为薄弱,甚至有的就是流于课题研究的形式。其三,在课题研究管理上的形式主义问题。虽然,为中小学教师进行课题研究设定了规范的课题申请制度课题评审制度、课题督导检查制度和课题结题制度等,但这些制度操作流于形式,并不能有效地保障课题研究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二、中小学语文教学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1.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现状及其分析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纵观近年来的中小学语文课堂,在课堂上的提问中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问题琐碎。有些教师认为问题越多,越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越能营造热闹的课堂氛围,越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从上课开始,教师设计了琐碎繁多、深浅不适的问题,剥夺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挤占了学生阅读品味文章的时间,这种违背教学规律和单元达标要求的提问形式,使满堂灌变成满堂问,失去了提问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造问题情景,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非常重要。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掌握知识、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如何提高中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教学中老师问得清楚、学生答得明白;老师问得有效,学生答得具体。这是摆在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面前非常现实而有意义的问题。

2.中小学语文教师有效性提问的策略与设计

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提问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掌握课堂教学进度以及进行课堂反馈的重要手段。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Z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3.总结提炼出有效提问的参考目标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提问数量过多使学生忙于应付,根本就无暇深思;重结论轻过程,提问流于形式,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师的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局面;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缺少Z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学生思维的虚假活泼,削弱了教师的讲授作用;提问的技巧尚未掌握等。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

综上所述,中小学语文学科的课堂实践只有切实保证教育的真正意义,负起语文学科的责任,才能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才能让学生经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篇5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旅行是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提升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等11部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把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这对于中小学生了解国情、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实现全面发展十分有益。但在现实中,多数学校因考虑安全、经费、协调等问题未必真行动。对此,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专家、校长及相关从业人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保障性建议。

1.为什么要大力推行研学旅行?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孙云晓:青少年成长的过程是社会化的过程,而该过程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体验性,二是群体性,两者缺一不可。所谓体验性是说,青少年是在体验中长大的,他们需要亲身参加许多亲近社会与自然的实践活动,父母和老师不能代替学生的成长,更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体验。所谓群体性是说,青少年完成社会化离不开群体往,再好的父母和老师都无法代替伙伴的作用。显然,良好的研学旅行活动充分体现了体验性和群体性,因而特别受欢迎。

(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长期以来,实践教育环节薄弱甚至缺失,已成为制约我国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瓶颈。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当今时代孩子们欠缺的不是知识,不是技能,而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广大教育工作者日益深刻地认识到,仅有书本知识的学习,不是真正的完整的教育。当前,无论从教育系统,还是从社会系统看,支撑和保障中小学生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条件日益成熟。研学旅行作为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可以有效承载道德养成教育、社会教育、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培养。

(北京启行青年发展基金会理事长)赵蔚:积极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可以促进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使得学生的学习实现“知行合一”,让“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再只是书上的一句教育名言。研学旅行可以借助教育形式和人才培B模式的创新,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引导学生主动适应未来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

此外,研学旅行致力于学生的自我认知、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以实际的生活和社区问题为脚本进行专业化的课程研发,其本质上将有利于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的建立。

2.丰富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如何设计?

赵蔚:“研学旅行”需要极力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现象,这就要求学校在课程的时间安排上要统筹好,在活动课程的设计和内容安排上要立意高远、目的明确、活动生动、学习有效,这种高要求就需要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在内容上实现很好的衔接和互补,在教学形式上实现更多的拓展和创新,包括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科技等多种类型活动课程的开发和相应教学方式上的跟进、更新。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副主任)王晓燕:研学旅行既有“研学”,又有“旅行”,两者缺一不可。作为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研学旅行应基于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要求,进行科学的系统性设计,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一方面要注重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要注重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同时还要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内容,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要增强研学旅行计划的适切性,兼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校的教学安排,灵活安排研学旅行时间。《意见》提出,研学旅行一般安排在小学四到六年级、初中一到二年级、高中一到二年级,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北京市北外附属外国语学校校长)林卫民:相比于传统的课堂内进行教学的学科课程,研学旅行活动课程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可控性、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征,这就要求在研学旅行出发之前做好准备,而且是不同于传统课程的新课预习那样简单的准备。首先,学生需审视自身的观念和能力储备的状况,没有前奏的知识,是难以很快进入“研学旅行”学习状态的;二是在教学中寻找“关键事件”,关注关键事件可以将研学旅行活动做得很精彩、有艺术感并能够增加学生的新观念;三是教师要提高教育水平,教师娴熟的技术和高度的智慧,能够让学生总是处在“旅行”“研学”的热爱和分享状态,让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得到充分激发。

(重庆市教委副主任)邓睿:研学旅行是一门在路上的课堂,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是提高研学旅行质量的根本保证。重庆市是教育部批准的研学旅行实验区,也是全国唯一的省级实验区。按照《意见》提出的“立意高远、目的明确”的要求,我们对我市研制的“学天下、行天下、成天下”研学旅行课程体系进行了进一步优化。即,以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从家乡、祖国、世界三个层面,构建了“行走家乡”的研学旅行课程、“览胜祖国”的研学旅行课程、“阅读世界”的交流学习课程,引导学生增强社会参与,强化社会责任,增进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全面助推核心素养培育落地实施。

3.安全怎么抓,经费怎么筹?

孙云晓:《意见》提出,研学旅行要坚持安全第一,建立安全保障机制,明确安全保障责任,落实安全保障措施,确保学生安全。并要求各地制订科学有效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安全保障方案,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安全责任落实、事故处理、责任界定及纠纷处理机制,实施分级备案制度,做到层层落实,责任到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督促学校落实安全责任,审核学校报送的活动方案(含保单信息)和应急预案。学校要做好行前安全教育工作,负责确认出行师生购买意外险,必须投保校方责任险,与家长签订安全责任书,与委托开展研学旅行的企业或机构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各方安全责任。旅游部门负责审核开展研学旅行的企业或机构的准入条件和服务标准。交通部门负责督促有关运输企业检查学生出行的车、船等交通工具。公安、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加强对研学旅行涉及的住宿、餐饮等公共经营场所的安全监督,依法查处运送学生车辆的交通违法行为。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负责指导保险行业提供并优化校方责任险、旅行社责任险等相关产品。

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我们还需要加强三个方面的重大措施。一是法制化,即制定关于学生意外伤害处理的明确而严密的法律。建议将教育部2011年印发的《学生意外伤害处理办法》进一步修改完善,经过合法程序上升为法律。二是专业化,即经过科学专业的训练,为每所学校培训几名安全指导人员,把意外事故降低到最低水平。三是保障化,即政府出资为每个学生上意外伤害保险,并且成立相关机构负责运行。

王晓燕:在经费保障上,要坚持公益性原则。《意见》提出了“研学旅行不得开展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创收,对贫困家庭学生要减免费用”。为此,健全经费筹措机制也非常重要。各地可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来筹措研学旅行经费,探索专项经费保障机制,探索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承担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在这方面,可参考一些比较成熟的国际经验。比如日本,为了减轻家长的负担,不仅设定了中小学生修学旅行的总价格标准,很多地方政府还明确了收费上限。只有稳定的经费保障,才能确保研学旅行可持m、常态化发展。

4.安全适宜的研学旅行基地怎么建?

孙云晓:我在阅读迪士尼总裁艾斯纳回忆夏令营生活一书的时候发现,他的青少年时代连续九年的暑假,都是在同一个夏令营进行营地生活体验或者服务,并且说这些锻炼给了他成就一生事业的本领。据悉,他在该营地居然可以看到80年前他爷爷在此活动的记录。我也到上海的东方绿洲参观过,那可能是中国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善的营地。我想,在中国的各个省会城市和较大的城市,都需要建设一个富有魅力的营地。

王晓燕:根据研学旅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育人目标,在场所(基地)的建设与选择上,要注意两点: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地域特色。广阔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红色教育资源和综合实践基地、工矿企业和知名院校、博物馆和科技馆等场所,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内容,都可以作为让学生亲近自然、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了解国情的载体。另一方面要加强互联互通,形成研学旅行的运营体系。要积极推动区域合作和资源共享,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和示范性的研学旅行基地和精品线路,逐步形成互联互通的研学旅行网络,积极开展关于研学旅行的研究,尽快建立研学旅行基地的准入标准、营运规程和评价体系,研学旅行的相关信息和经验介绍,使全国的中小学研学旅行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

邓睿:遵循研学旅行层次性、多样性、走研性特点,重庆市进行了互联互通的“软性”设计,利用各种真实的资源,创建具有重庆特色的“乡情、市情研学旅行实践课堂”“中国国情研学旅行联盟基地”“国际研学旅行考察项目”三位一体研学旅行柔性综合基地,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优质资源,开展“研学旅行+”的活动,让学生行走在真实的社会生活和大自然风光中,对真实的工厂、农场、商业、公民活动、人文环境、自然景观进行探究学习,以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的研学旅行教育需求。

5.涉及面广的研学旅行怎么管?

王晓燕:研学旅行仅依靠教育部门是不够的,也需要交通、旅游、食品药品监管、文化、财政、公安等相关部门的配合。在实际运营中,一方面要注意统筹协调,组织有序。要做好对研学旅行工作的整体设计,统筹规划,结合本地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工作方案,将职责层层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和单位,切实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另一方面要注意管理规范,责任清晰。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要制定开展研学旅行的工作规程,明确活动目的与计划、活动管理和人员配备、时间安排、出行线路、收费标准等,务必要与活动各方和家长签订协议书,明确学校、家长、学生及相关协同机构的责任权利,以规范的管理、清晰的责任确保研学旅行的顺利实施。

邓睿: 为促进研学旅行管理,重庆市创建了研学旅行信息管理平台。平台主要设置学校需求、学生管理、课程资源、课程实施、过程监控、保障体系、安全与应急处理、课程评估、服务机构及合作资源管理等10个系统,通过动态实时的信息,通过协作,整合重庆和国内、国际研学旅行教育课程资源、服务机构等,实现研学旅行全过程、全方位的信息化有效管理。

重庆市还创建了研学旅行家校联动模式,充分利用家庭旅行多样性、灵活性、简易性等特点,让研学旅行走进家庭,探索以家庭旅行为载体、以学校管理为主导的研学旅行模式。探索重庆市研学旅行家校联动的管理机制,研究重庆市研学旅行家校联动的实施策略,编制重庆市家庭研学旅行指导手册等。让家庭研学旅行与学校研学旅行有机结合、互补共进,让研学旅行不仅能引导学生成长,还能成为提高市民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成为重庆市教育的一大亮点。

篇6

作为一名学贯中西的学者,亨德森・杨在教育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上提出了许多崭新而高端的观点。为了将他的教育理念在云南乃至全国广为传播,本刊将陆续刊出亨德森・杨博士的先进教学理念系列文章。

亨德森・杨认为教育教学的精髓应该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智力,激活学生的潜力,并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在某种意义上,人类所拥有的一切资源中,最宝贵的便是自身的智力和潜力;而开发智力的关键在于,必须具备一整套可操作并行之有效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

在中国中小学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堂组织和控制方式,对于学生学习任务实施和质量目标的实现,起着关键的作用。有效的英语教学行为作为科学和艺术结合的产物,在其开展过程中必然是以一定规则系统为依据的。按教育教学的特性及其逻辑递延,我们可将教师基于特定教学任务为获得课堂过程效果和教学效度的最大化,在课堂时空情景中组织和控制受教者主体行为、交互活动及其方式的方法体系称为:课堂管理(Classroom management)。

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师作为课堂的最高管理者,其人格魅力、综合素养以及对学生的感染力,在课堂教学及其管理中,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每个一线英语教师都知道,要使课堂教学效应有最大化的发挥,必须要保证课堂活力(Classroom dynamics)处于被激活并持续的状态。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教师基于学习主体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包括其中介语水平和性格特征,来组织、控制和协调课堂教学活动。无论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的设计至少应该考虑到并体现出3项基本的原则:1.使学生认同规定的目标与具体内容对象是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全身心地投入学习;2.使学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学习热情,维系教与学的互动反馈;3.使学生的中介语水平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不断提升,并在受控的、连续进行的课堂活动中逐渐实现学习迁移。

然而,学校教育中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以严格课堂纪律和行为准则为有效进行的保证的。对于任何学校,这种师生体认且必须在课堂时空内遵守的一整套行为规范体系在执行力上的缺失,导致了课堂管理的无效,教学的效率效度更是无从谈起。可以认为,课堂纪律既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都必须信守的“基本法”,也是教学活动及其管理正常实施、教学任务完成和质量目标实现的根本前提。因而,必须把课堂纪律的严格遵守当作课堂管理的必不可少的内容,使之成为上文所述的3项基本原则的支持系统。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课堂管理中的角色的功能,是随教学情况的变化而相应变化的。从根本上讲,在教学中师生行为是双主体,教学内容是对象客体,师生教与学的行为构成平等互动的关系。在课堂教学的各个过程中,教师有时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或协调者,有时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有时是教学活动的评价者或管理者。无论教师在课堂管理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和发挥什么样的功能,其管理行为的出发点及其所指向的目标必须是:以自己的爱心、知识、能力和智慧,建构和优化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形态,使之成为高分高能高素质的未来型人才。

在中国现代学校教育体制中,英语作为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外语必修课,始终贯穿于学生受教育的全部过程。在此过程中,英语语言的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训练几乎是每堂课都涉及的主要教学活动内容。然而,英语教育教学中如何基于对这四项技能的本质内涵的理解和把握,来进行有效的综合/分项课堂教学训练设计呢?后文仅对中国中小学英语的听力技能训练问题进行探讨。

从本质上讲,英语听力训练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目标语语流中信息的听辨理解练习,能够对给定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立命题、思考言外语境和扩展语用,为建构驾驭目标语语言形式及其意义的综合能力奠定基础。着眼于人的认知发展规律,任何语言的习得和学得,无不是从听力理解开始的。统计和研究结果表明,在人的日常言语活动中,听的行为占45%,说、读、写的行为分别仅占30%、16%和9%。可见,在英语教学中若不把听力理解放在首要的位置对学生进行充分而有效的训练,要学好英语是难以想象的。遗憾的是在中国中小学英语教学中,人们似乎并没有充分体认到这一点。事实上,由于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听力训练的缺失或不足而造成的结果,大大地影响了学生其他3项技能的建构和发展,使得英语教学长期处于事倍功半的状况。

篇7

成效显著 契合未来学校发展

据成都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仰协介绍,2012年,成都进入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行列。

“建设教育云平台,将提供更多优质多元的信息服务,满足学生个性化移动学习需求,塑造新型的工作学习模式”,成都市教育局局长吕信伟表示。

未来“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校人人通”将可能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将更好地促进我国城乡教育地长足发展。

据成都市教育局吕信伟介绍,近年来,成都通过实施“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政策,增加了政府教育投入,提高了学校教学仪器装备标准;通过打造“三通两平台”、 开展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重点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全员培训、以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依托名校集团、互动联盟、百校结对、区域合作等路径,开展远程结对互动教学和直播、录播网校教学,使优质的教育资源向郊区(市)县辐射。

据了解,截止2012年底,成都市已基本实现网络满覆盖、学校全接入的“宽带网络校校通”;全市中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整体普及率为77.4%;成都市已经有20余所城乡中小学正在积极开展“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实践;2012年10月,成都市建立了西南地区首个“智慧教室”,随后,7个试点中小学校纷纷落地并开展教学实践。学生在“智慧教室”里能实现课堂多媒体互动、e化评量与诊断分析,以及无缝导入云教学平台,契合了教育科技和未来学校发展的趋势。

成都教育“云”中起舞

吕信伟表示,根据2013年正式实施的“宽带中国”国家战略,成都正进一步修订完善成都市教育信息化规划及其政策框架,检测与评估政策实施和目标达成效果,发展教师ICT能力,培养学生电子能力,创新学习方式,开放教育资源,推进移动学习。使成都教育适应,并有力支撑中国城市化。

同时,未来成都将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充分应用云计算、移动技术、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以市级枢纽为核心,县级中心为支撑,校级应用为目的,搭建以“办公、管理和资源”为核心的“成都教育云”。以师生服务为核心,以“校园云”平台为基础,构建起一站式登录、一站式管理、一站式服务的智能个性化“云桌面”。实现师生应用数字终端多方式、多形态覆盖,学校教学、管理、教研、生活等教育活动信息化。

到2015年实现教育信息技术装备全面优质化,基本实现数字校园普及,实现校园网网管人员全员持证上岗。

“到2015年,成都将完成500名技术装备管理干部、2000名技术装备专业技术人员骨干培训;同时,培养能从容应对未来校园、未来教室数字化工作和学习的未来教师。”吕局长表示,2014年,成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初级培训参培率达到100%,考试合格率不低于85%。2015年,50%的中小学教师完成中级培训。

运用教育信息化培养优秀人才

由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和成都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13都江堰国际论坛了《成都市义务教育信息化进展报告2012:创造有效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报告分为七个章节,反映了成都市在基础教育领域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有关情况,与国际社会分享成都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方法和经验,共同分析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其中报告从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信息通信技术)政策背景和宏观环境、成都ICT基础设施建设、ICT促进教与学方式变革、ICT助推教师专业化发展、成都ICT发展差距与工作建议以及ICT成都愿景等七个章节的内容,显示了成都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取得的成效和未来成都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拟形成以下共识:信息技术的作用、教育信息技术应用不平衡以及信息化应面向的群体。并据此提出了倡导及建议:充分运用教育信息化培养具备综合能力的全球化公民;积极落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信息化能力框架”,制定本国(地区)标准;运用信息化促进教师教学改革和学生学习;建设开放性教育资源,推进远程教育和移动学习;建立教育信息化指标、定期收集数据、实施ICT政策评估。

报告提出,未来成都的教育将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充分应用云计算、移动技术和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以市级枢纽为核心,县级中心为支撑,校级应用为目的,搭建以办公、管理和资源为核心的成都教育云。

实现成都教育梦

成都市作为部省市共建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从城乡统筹、科学发展的角度出发,确立了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地位,让教育信息化成为促进教育均衡化、引领教育现代化、助推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手段,为实现“学有良教、品质卓越”的成都教育梦做出积极贡献。

一是实施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提升工程,2012―2014年,成都市级和区(市)县两级财政将投入26.2亿元,到2014年生均设备值小学提升到约3600元、初中(含九年制学校)约3900元、高中约5800元。

二是打造“三通两平台”,300多所学校完成校园有线、无线双网建设,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到2014年,中小学生机比将达到6:1,师机比达到1:1,多媒体系统到班比达到1:1,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开展师生个人云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应用试点工作,到2015年,基本实现全市所有中小学师生实名制,支持网上协作、多方互动和虚拟化教与学的“网络学习人人通”;构建“成都教育云资源平台”和“成都教育云管理服务平台”。

三是广泛开展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重点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全员培训。

四是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依托名校集团、互动联盟、百校结对、区域合作等路径,开展远程结对互动教学和直播录播网校教学,优质教育资源向郊区(市)县辐射。

篇8

一、行动德育的重要价值

“道德是为人的,道德是由人的。”[1]人的行动既是道德的“投射”,又是道德养成的过程。

(一)有利于德育遵从道德本质

道德的本质在于行动。行动德育是对道德内在规律的遵循。从字源上看,“道德”含有行动之义。据学者汪凤炎考证,“道”的原始含义指“道路”,“德”的原始含义指“人的直视前方行走之类的具体行为”。先哲大多认为:“道为德之源,德为道之行;德者得也,闻道而心有所得;道为大路,德为行路;知‘道’为德之始,行‘道’为德之成。”[2]道德二字的连用意味着道德不仅是“知”,更是“行”。从原型上看,道德基于行动。克劳斯•德纳将高等动物的社会本能视为“原型道德”,即动物所遵守的群体逻辑,“共同生活的动物本能地‘知道’:共同行动才会强大。说得更确切一些,只有通过共同行动才能生存”[3]。没有行动,道德就缺乏存在的理由和价值。从宗旨上看,道德既是调节人与人关系的法宝,又是人之自我幸福和超越的精神支撑,因为道德内在于人的生命,是生命中向上的力量,是“生命自身的顶峰”[4]。无论“调节”也好,“超越”也好,都必须借助人自身的行动。道德是在行动中获得并完善的,这一点已经成为教育家的共识。康纳尔曾指出:“20世纪的教育家更加觉察到,由于人不仅要思考,也要行动和关心,教育过程必须超出智力的训练,帮助青年学习如何有效地和负责地行动。”[5]

(二)有利于完成德育的根本任务

道德有四要素,即“知”、“情”、“意”、“行”。一个具备完整道德的人必然是这四个要素的统一体。我们过去曾从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观念出发,认为德育就是教道德知识,就是填充“美德袋”的游戏,殊不知“‘美德袋’就是美德的囚笼,就是道德教育的路障,‘装’的游戏只可能使美德蜕变为一种生硬的教条,背弃了美德的真意”。因为“美德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以道德直觉为基础,在应对生活中的道德事件的过程中不断积淀而成的,美德没有标准的样本和规格,没有统一的构成和形式”。[6]在形成美德的过程中,“行”是核心,离开了道德行动,学生的“知”只能是僵化的“知”,“情”只能是矫情,“意”不可能锤炼。“有意义的道德学习需要引导学习者进入行动情境,它不仅可以满足儿童、青少年认知活动和情感的需要,而且在行动中容易产生道德认知和情感上的新的不协调,从而促进学生积极的、主动的学习行为的发生。”[7]行动德育以行动获取道德真知,激活道德情感,磨砺道德意志,促进道德行为,能有效完成德育的根本任务。

(三)有利于突破德育的现实困境

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深陷困境,患上了“现代综合症” [8]。边缘化、工具化、知识化、表演化等种种弊端虽然内涵不一,表现各异,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剥夺、忽视或者窄化了学生的道德行动。亚里斯多德曾说:“我们通过做公正的事成为公正的人,通过节制成为节制的人,通过做事勇敢成为勇敢的人。”[9]道德的目的在于“行道德之行”。德育要从这些困境中走出来,必须将关注点聚焦在学生行动上。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当前开展行动德育有纠偏和突围的重要作用。

(四)有利于促进德育的当代转型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社会和谐、政治民主、文化多元、经济市场化、资讯全球化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大趋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传统德育无疑需要转型。行动德育便是适应这种转型的一种尝试性架构。

行动德育是一种建构性德育,将德育的核心从“知识的梳理”转向“真理的历险”,通过师生共同“寻找存在之家,构筑未来生活”的行动,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和智慧,建立与时俱进的道德大厦,以适应瞬息万变的时展。

行动德育是一种现实性德育。网络的出现为青少年提供了另一种精神实践的空间。这个空间的空气并不完全安全、洁净。文化霸权导致情感偏离,网络使用的平等性导致道德认识的矛盾,信息存在方式与叙事模式导致性格的矛盾与冲突,空间虚拟化导致行为失范,消极价值观侵蚀道德观念。[10]并且,有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沉迷于网络,成为所谓“容器人”。这尤其需要引导他们从沉迷于虚拟世界中走出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行动,在行动中匡正道德品性。因此,行动德育能应对虚拟网络的道德弊端。

行动德育是一种选择性德育。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际交流的增加,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元文化如潮水般涌来,价值迷失成为一种时代症候。一切神圣性的观念遭到了无情的解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理想、信念、人生意义等终极价值被颠覆。要重建人的价值体系,必须让人们在行动中去发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行动德育可以帮助学生根据复杂的现实生活作出切合实际的道德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行动德育能帮助中小学生走出多元文化形态下的价值迷失。

二、行动德育的基本涵义

行动德育指紧扣学生行动,培养学生道德认知、能力和智慧的德育策略体系。所谓“行动”,“指人所作出的自觉的动作或动作序列”[11],外在表现为身体动作,内在由意志、信念、愿望、目的、选择等心理过程支撑。

(一)建基于学生行动

“行动是生存的语言。”[12]生命在于行动。苏格兰哲学家休谟曾指出,生命“不过就是一束或一堆不同的知觉而已,它们以不可思议的快速一个接着一个,永远处于流变和运动之中”[13]。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生命过程构成行动的连续体。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每一个学习者的确是一个非常具体的人。他有他自己的历史,这个历史不能和任何别人的历史混淆。”[14]这个历史就是这个人行动的集合。行动德育就是建基于学生行动集合之上的德育。它不是架空分析,不是空穴来风,不是成人一厢情愿地对学生施加影响,而是通过对学生已有行动和正在开展的行动进行分析,捕捉道德生长点,设计德育路径,矫正道德偏差,促进道德习惯和智慧的形成。

任何行动都是人整个身体的在场。“身体是知觉场、现象场、心理场、实际处境、生命区域、体验区域的统一。”[15]行动德育对学生行动的分析,不是支离破碎的,仅就外在行为,或者知识掌握,或者心智成熟等单方面的把握,而是通过人的行动对学生的整体道德把握;不是断章取义的,仅就某一个具体的行为,或者某一个时段的行为的剖析,而是对学生行动连续体的整体分析,全面把握。在对学生个体道德行为分析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的德育,在对学生群体道德行为分析的基础上抓住集中性的关键问题实施群体化的德育。

(二)融合于学生行动

《庄子》有句名言,“道行而成。”离开了行动,任何“道”都无法形成,也没有任何意义。要让学生收获道德,也必须让他们开展道德行动,并且在行动中对其施加影响。让“他们的每一桩行动都联系着其他造物主的幸福。那些因每一造物的幸福而激动,因每一造物的痛苦而悲伤的人,那些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将每一份幸福、每一份悲伤都视为自己的,那样的人”[16]。这就意味着:学生的一切日常生活、一切学习活动、一切社会实践都是德育的基础、依托和阵地。行动德育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将学生行动与德育紧密结合起来,拒绝空洞的说教,寓道德知识、道德判断于学生行动之中;拒绝乏情的活动,在学生行动中丰富道德情感、磨砺意志;拒绝机械的训练,在学生行动中自我规范、养成习惯;拒绝奴化的接受,在学生行动中建构道德、形成智慧。也即是说,学生行动的过程同时是德育展开的过程。

(三)指向于学生行动

道德本质上在于行动,它不是单纯理论知识,而是行动的智慧。道德是做出来的,而不是背出来的。因此,德育目标应指向“行动”,正如杜威所认为的那样,“在行动中见效果,使行为有所改进”[17]。

行动德育是为了学生更好行动的德育,特别注重培养学生道德行动的意愿、能力和智慧。道德行动的意愿是“愿不愿践行道德”的问题。要培养学生道德行动的意愿,必须在学生行动中激感,因为“情感是人的精神世界乃至生命世界最具生命活力的本源性力量”[18]。道德行动的能力是“能不能践行道德”的问题。要培养学生道德行动的能力,必须强化活生生的实践和道德指导,因为“知”、“情”并不一定转化为“行”,更不会转化为“行”的能力。道德行动的智慧是“会不会践行道德”的问题。要培养道德行动智慧,必须突破长期知性德育的做法,注重在行动中“转识成智”。只有在行动中培养了学生道德行动的意愿、能力和智慧,德育才能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教育。

由此可见,“行动”既是行动德育的起点,也是过程,更是目的。行动德育是一种知行结合、自主建构的德育,区别于灌输为主的“知性德育”;是一种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德育,区别于简单地“向生活世界回归”的“生活德育”;是一种真正落实到学生具体行动上的德育,区别于笼统而宽泛的“实践德育”;是一种指向学生所有行动的德育,区别于仅仅停留在活动层面的“活动德育”。

三、行动德育的主要途径

人间的至善在于行动。“道德是一种发生性的情境规则,是一定情境的产物,其产生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因而始终是具体的、真实的,与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情境都紧密相连。”[19]

(一)日常个人生活

生活的过程也是德育学习的过程。行动德育将德育融入学生日常个人生活中,一是对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提出行动上的要求,比如,要求小学生做到“十个一”(一分一秒不舍,一角一分不费,一件公物不损,一点他物不拿,一样文具不毁,一个脏物不随手扔,一句谎话不说,一次打骂不沾,一条纪律不犯,一项荣誉不丢),“五个无”(身边无废纸,周围无痰迹,桌面无刻画,墙上无脚印,出言无脏话),“三个轻轻”(说话轻轻,走路轻轻,举止轻轻)等;二是抓住生活中的关键事件,指导学生作出道德选择,遵循道德规范,开展道德反思,提升道德智慧;三是针对学生道德行动,及时评价,帮助学生认清是非,唤醒他们内在的道德自觉。

(二)学校公共生活

公共生活是指公民在公共领域中参与公共事务的各种交往活动。“学校公共生活从内容看,包括公益活动、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公共财政、公共秩序、公共选择、公共冲突解决、公共文体活动、公共舆论、典礼、集会,等等。”[20]通过学生参与学校公共生活的行动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是社会发展、教育价值彰显和未来公民成长的需要,因为学校公共生活是学生理解社会,掌握适应社会、解决社会问题能力的桥梁。我们一是要建立学校公共生活制度,保证学生能够参与其中;二是要关注和指导学生的公共生活行动,保证学生的行动符合道德规范;三是延伸学生公共生活行动,启发他们思考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公共生活。

(三)学科教学活动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教人做人,使人为善,其核心是道德教育。一切课程,当它成为真正的生命历程和生命资源时,也就是广义的德育课程了。学科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德育活动。行动德育扬弃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说法和做法,一是让德育成为学科教学的自觉追求,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也是形成道德判断,激发道德情感和实施道德行动的过程;二是让学科教学活动本身是道德的,正如杜威所说,“教育上合乎需要的一切目的和价值,它们自身就是合乎道德的”;三是让教学和德育整合在学生的行动中,正如陶行知所说,“教学做有一个共同的中心,这个中心就是‘事’,就是实际生活,教学做都要在‘必有事焉’上用功”。

(四)德育专门课程

行动德育将德育专门课程的重心由道德认知转向道德行动,一是通过模拟道德行动,让学生探索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进行道德判断和选择,提升道德能力;二是将德育课堂设置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选择道德行动并践行;三是确立主题,针对学生的某些行为开展道德讨论,帮助学生站得更高,做生活理想的凝视者,而不仅仅是单纯的学习者;四是开发以德育行动为内容的校本课程,比如,将主题班会和节日德育活动纳入行动德育序列,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

(五)社会综合实践

学校这个狭小的天地无法也不可能完全预设、控制甚至包揽德育的全部空间。行动德育提倡冲破学校围墙,让学生广泛参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一是让学生走进社会,开展调查活动,意识到成人的“问题”是问题,从中梳理可作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德育问题,供他们辨析和讨论。二是建立学生社会综合实践基地,设计德育“套餐”,让学生在行动中自我教育。三是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去践行道德。比如,开展“××心在行动中成长”系列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仁爱心、感恩心、孝敬心、宽容心、诚信心、责任心、公德心、抗挫心等美好心灵。

四、行动德育的推进策略

行动德育是一种全面的、民主的和科学的德育思想,一种付诸实践、务求实效的德育行动,一种需要积极建构的德育策略体系。

(一)营造行动德育环境

道德行动是情境性和发展性的。有学者指出,“成年人有意识地控制未成熟者所受的教育,唯一方法是控制他们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中行动、思考和感受。”[21]在实施行动德育时,一要优化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环境,成立“家长――教师协会”或联谊会,建立学校与社会上有关单位参与的联席制度,营造“用行动彰显道德魅力”的环境,改变“君子动口不动手”的德育文化;二要优化班级生活,通过班干部民主轮换、职责变革,以及主题教育行动化等,将班级建设成为一个共同的道德行动主体;三要优化教学生态,因为“儿童在良好的教学生态中会自动形成德性”,相反,“所有无心向学、灰心丧气、厌倦课堂、冷漠社会、不守纪律、互相争斗、辍学流动等常见‘道德问题’,都可溯源到教学生态的扭曲”[22],可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凝炼朴素的责任感,非人际竞争培养高尚格调,自由思考带来博大的胸怀,和谐交往形成美好体验等。

(二)构建行动德育组织

现有德育组织管理是一种以认知为中心的组织架构,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行动德育是以行动为中心的德育,与之有根本区别。可尝试着建立以行动为特征的德育组织和管理体系。一是强化德育自身组织及其运作的道德性。尤其是要改变“教育主管部门管理德育主要靠文件,学校管理德育基本靠经验,班级管理德育很随便”的行为,因为“处于行为轨道里的人不再是负责任的道德主体,他们的道德自主性被剥夺了,并且他们被训练成了不执行(或相信)道德判断的人”[23]。二是建立行动德育的实施体系。家庭主要负责学生日常个人生活中的德育;班级主要负责学科教学活动、德育专门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德育实施;学校主要负责学校公共生活中的德育,以及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设计与管理;社会团体和相关单位负责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基地;教育研究机构负责德育的课程开发和实施研究;教育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德育的统筹管理和重点导向。三是不断推进德育管理创新。行动德育是一种“未完成”的德育,是一种“不确定”的德育,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德育,必须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的德育行动,不断更新管理组织。

(三)强化德育行动引领

为了推动行动德育,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开展大型的、具有纲领意义和示范性的行动德育活动,以此来掀起德育行动的,为中小学开展行动德育提供示范,让全社会都来关注行动德育。一是从道德的核心任务出发设计大型德育活动,如开展“六心行动”,即“热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爱心献给社会、忠心献给祖国、关心献给环境、信心留给自己”。二是从道德的传统关切出发设计大型德育活动,如开展关爱“五老”志愿行动,为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服务。三是从道德的现实问题出发设计大型德育活动,如开展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活动,关心身边的留守儿童、流动儿童、问题儿童等特殊人群。

(四)建立行动德育制度

解决道德问题的治本之策在于制度建设。实施行动德育需要建立与之匹配的德育制度。一是建立以“德行”为标准的道德评价制度。通过建立学生道德行动档案,采取真实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系统观察评价、行动记录评价、情境性评价和动态评价等对学生的道德进行评价。二是建立德行成本补偿机制。如设立中小学生的道德风尚奖励基金、道德风险保障制度。三是建立社会信用制度。为每一个中小学生建立“社会信用卡”,及时记录学生的诚信或不诚信行为,将此作为学生升学、就业的重要凭借。

参考文献:

[1] 戚万学,唐汉卫.以人为本的道德和以学生为本的道德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3,(1).

[2] 汪凤炎.“德”的含义及其对当代中国德育的启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3).

[3] [美]德纳.享用道德――对价值的自然渴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4] 高胜德.走向生命和谐――道德教育与生命的磨擦辨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

[5] [澳]康纳尔.二十世纪教育史[M].孟湘砥,等,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30.

[6] 龙宝新.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范式转换与路向[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2).

[7] 朱小蔓.道德教育:内在自觉的唤醒[J].新课程,2007,(9).

[8] 鲁洁.边缘化 外在化 知识化――道德教育的现代综合症[J].教育研究,2005,(12).

[9]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6.

[10] 张冠文,孙宽宁.虚拟空间对青少年道德建设的挑战[J].当代教育科学,2005,(4).

[11] 元.行动范畴的哲学解释[J].江汉论坛,2000,(1).

[12] [美]赫舍尔.人是谁?[M]. 隗仁莲,安西孟,译.贵阳: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66.

[13] [苏格兰]休谟.人性论,论人格的同一性[M].纽约:科利尔丛书.

[1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195―196.

[15] 闫旭蕾.身体:透视教育的视角[M].太原: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6).

[16][印度]普拉哈旺兰达、伊舍伍德.薄伽梵歌[M].西格内特出版社,1972: 61―67.

[17] [美]杜威.教育中道德原理[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18] 杨宏.情感:促进儿童道德成长的纽带[M].小学德育,2003,(3).

[19] 康永久.道德教育与道德规范――对康德与涂尔干道德理论的反思[J].教育学报,2009,(12).

[20] 王雄,朱正标.重建学校公共生活――中小学公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中国德育,2007,(8).

[21][美]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民主主义与教育[M]. 赵祥麟,王承绪,编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50.

[22] 郭思乐.德育的真正基础:学生的美好学习生活――论教学生态在德育中的地位[J].教育研究,2005,(10).

篇9

高等教育

(1)the effect of the application of video listening texts on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张景京

(3)impact of cultural connotation on word understanding 黄伟

(6)on the schema theory in teach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徐小靓

(8)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rresponding strategic approach for

polytechnics students whose is not specialized and not major in english

徐硕雁

(10)大学英语课导入部分的互动性及教育性 姜华

(11)英语课堂用语的语用学分析 李鑫 陈盼

(12)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策略 刘娟

(14)合作教学模式在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潘丽萍

(15)大学英语生态课堂的失衡状况及对策研究 王静

(17)英语三级考试中的阅读理解题的应试技巧和策略 王国琼

(18)推进项目教学法 构建高职语文与专业课结合的平台 姜静

(19)高校微积分的教学浅析 林喜季

(20)关于高等数学教学中情景创设方式的探讨 邵杰

(22)钢琴曲《彩云追月》音乐分析及演奏处理 张美静

(23)科学发展成人教育的对策探析 俞红梅

(24)关于将雷锋精神融入职业院校班级管理的探索 胡丽芳

(25)浅谈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与实训教学方法改革 李满 刘恩锁

(26)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 李花 孟得华

(27)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的教学改革探讨 陆路 李萍

(29)浅谈现代微生物课程教学的改革与体会 宋兆齐

(31)“丑”之我见 苏敏

(32)高职学院提高教学质量的思考 王又军

(33)微电影语境短片创作的教与学 吴迎君

(35)大学生毕业论文撰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辛悦

(36)浅议如何做好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工作 颜冬

(37)凝聚班集体向心力 建立和谐大学班级——大学生班长有效管理班级的策略浅探 张旭

(38)参加技能竞赛,提高职业技能水平 张亚东 郑玉娟 孙德刚

(39)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与对策研究 邹静兰

(40)人体工程学在展示中的应用 班乃明

中学教育

(42)大阅读——学生全面发展的营养品 鲍冬梅

(4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偷懒” 董海英

(44)高中名著阅读教学初探 黄非冰

&

nbsp; (45)语文教学中“关联作文”的实践和思考 蔡登科

(46)作文教学备考策略与技巧 冯华琼

(48)“预习——展示——反馈”教学模式在语文复习课中的应用例谈 褚芳芳

(49)让生活的浪花绽放——浅述体验在作文中的运用 王恒

(50)让“思维”飞一会——浅谈高三语文课堂留白艺术 谭蕾

(51)中学语文教学中后进生的转化策略 蔡亮

(52)浅谈新课标下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冯军梅

(53)新课标下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方略 戈静

(54)细节之美——谈记叙文写作中的细节描写 高立志

(55)综合性作文题型引导作文教学改革方向 冯兴华

(56)2012年高考作文给教学带来的启示 黎静萍

(57)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措施探讨 高尚武

(58)苏北农村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困难和对策 杨孝雷

(59)谈中学生作文由模仿到创新的渐变策略 葛春荣

(60)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指向 刘军

(61)刍议初中语文诗词教学方法 韩志勇

(62)中考文言文节奏划分的解析 马艳

(63)做一个会激趣的老师 李芹

(64)浅析作文教学中学生的地位 马路

(65)初中语文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 刘晓艾

(66)朗读对初中生的作用之我见 孙子东

(67)高中生不良阅读心理及其优化 王美莲

(68)注重教学艺术性,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成效 王万元

(69)课后练习在初中语文复习中的运用研究 汪东风

(70)“文”和“言”的完美结合 魏杰允

(71)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探微 杨爱玲

(72)巧用多媒体,优化文言文的教与学 杨德东

(73)借助想象、联想,提高教学效益 杨家山

(74)回归高中文言文教学 彰显汉语语言魅力 姚春亭

(75)试论在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应避免的误区 于千

(76)浅谈排比在高考作文写作中的有效应用 张玲

(77)情在不言中——谈初中语文情感教育 赵启云

(78)高中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赵宗明

(79)作好读书 达到良好的诵读效果 钟冰

(80)初中语文作业设计优化策略 周成平

(81)巧借诗歌三篙力,赢得作文一脉香——浅谈如何在诗词教学中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朱凯

(82)激发学生兴趣,展现文言魅力——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思路浅探 周成荣

(83)浅谈本土文化与作文资源的结合 朱燕英

&nb

sp; (84)如何让学生喜欢文言文 周云田

(85)读出诗歌情韵来 宗玉波

(86)巧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思维 程长胜

(87)数学思想方法在初中二次函数综合问题中的运用 贾兴艳

(89)“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张海莺

(90)立体几何教学之我见 曲显明

(91)树立创新教育意识 提高初中数学教学实效 阮秋月

(92)构建和谐的数学学习氛围 高宏军

(93)初中数学期末复习技巧例谈 吴月军

(94)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多媒体的整合研究 肖云

(95)浅谈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朱秀华

(96)谈影响高中数学成绩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徐晓霞

(97)数学后进生问题的对策思考 仲其龙

(98)农村英语“后进生”产生原因及其转化途径 陈洁

(99)例谈初中英语听力阶梯式教学 陈国强

(100)发挥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陈连红

(101)高中英语听力教学方法浅析 陈丽

(102)如何提高初中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黄斌

(103)实施任务型教学,创建精彩课堂 李洪英

(104)浅谈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 高锦兰

(105)如何提高初中生英语听力 李义满

(106)浅谈高中英语阅读理解题的答题策略 黄德志

(107)初中英语教学中趣味性教学的研究 李慧

(108)我的学习我做主——谈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汤晓蓓

(109)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马宜江

(110)浅谈高中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与教学 王辉

(111)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陆洪燕

(112)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许朝银

(113)如何让语法教学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黄斌

(114)九年级英语复习备考策略浅谈 张玲

(115)初中英语教学中新型教学关系的构建策略 王薇薇

(116)新课程教学中政治教师切忌“穿新鞋,走老路” 翟新鲜

(117)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政治教师的教学反思 李铁

(118)高中历史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探究 齐洋生

(119)浅析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改革 王永波

(120)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突出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裘建

(121)探求初中地理教学的“三模块教学

” 杨梅

(123)多媒体技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陈金凉

(124)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效培养的方法 李云

(125)高三物理复习课之快乐小攻略 李小明

(126)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王达浩

(127)浅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傅丽华

(128)生物教学中学生创造力开发与培养的策略 任利军

(129)在生物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洪秀玲

(130)浅谈多元化教学模式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崔世林

(131)浅谈提高初中生的体育运动能力 钱书江

(132)如何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 徐军

(133)初中体育教学中推进学生主动参与的策略研究 许波

(134)高中体育课的准备活动的再认识 杨登轩

(135)浅谈在体育课改中如何提高高中女生的运动兴趣 刘琼

(136)如何解决美术鉴赏课存在的问题 王洪梅

(137)浅谈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杨伟琳

(138)谈肖像素描方法 周游

(139)高中美术教学中实现校本推进策略的研究 黄秋雁

(140)见仁见智各千秋 郭莲

(141)浅谈分层教学理念下的小组合作学习 华翠芹

(142)试论网络环境下家校互动发展的瓶颈及对策 顾建忠

(143)高效集体备课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零玉英

(144)论初中信息技术的高效教学 孙祥

(145)班主任的人文管理艺术 张金丹

(147)浅谈新形势下少先队辅导员的工作策略 陈志斌

小学教育

(148)教学中要注重细节 陆文霞

(149)激活创新思维 闪现智慧的火花 白兰花

(150)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写话 郝妍

(151)阅读教学的方法与感悟 贺秀

(152)架设小学生“作文”和“新意”的桥梁 季文修

(153)聚焦“活”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鲍俊武

(154)创新教育在培智语文教学中的尝试 陈远俊

(155)语文美育思想研究 付金风

(156)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姜玉君

(157)浅谈语文教学中小学生语感的培养 王正婧

(158)创新内容,改变形式,不断提高学生日记写作水平 葛希波

(159)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徐思花

; (160)研究习作教学策略 提高学生习作水平 华学红

(161)最是书香能致远——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 王素君

(163)农村小学生作文思路拓展的几点思考 李桂芝

(164)电教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应用浅析 李尚海

(165)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李永明

(166)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解题能力之我见 林素霞

(167)浅谈低年级写字教学 刘庆庆

(168)为有源头活水来——小学作文教学初探 马学瑾

(169)小学语文教育对张扬儿童自塑个性的研究 李金跃

(170)互动——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钱瑜

(171)探讨小学生语文基本技能的培养 施淑梅

(172)联系生活实际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史林艳

(173)书香润泽校园,阅读充盈生命——关于小学阅读指导的几点思考 施彩华

(174)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魏志东

(175)浅谈低年级作文教学策略 许东

(176)学以致用为根本 黄红兰

(177)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尝试 杨颖

(178)广开言路 培养低年级学生说话能力 薛玉珍

(179)小学语文有效认知教学策略研究 周月侠

(180)如何让阅读教学高效 张小飞

(181)构建以评价为主导的个性化作文教学策略 吴英

(182)挖掘生活源泉 优化作文教学 朱荣梅

(183)优化小学写作教法 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杨志权

(184)走进文本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朱作梅

(185)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策略简探 陈士高

(186)智慧应答 成就精彩课堂 孙华峰

(187)用趣味开启小学低年级数学之门 丁平

(188)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人 李伟杰

(189)创新数学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顾建芳

(190)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基本途径 扈善国

(191)打造小数数学高效课堂刍议 毛志林

(192)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教学策略探索 李杰

(193)把握“五度”,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谢怡梅

(194)小学数学教学浅探 孟令巧

(195)浅析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王玉东

(196)如何培养学生的猜想、验证、拓展能力 严正光

(197)启发式教学在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钱永梅

(198)让英语课堂“活“起来 杨丽娟

(199)试论体态语

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蒋蓉蓉

(200)小学英语教学中情感的重要意义 章慧

(201)提升农村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探究 殷艳

(202)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朱晨霞

(203)浅谈课堂评价的激发作用 赵宝森

(204)在沟通中寻求和谐——浅谈小学生与父母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陈永红

(205)向往“至圣”的道德理想境界——由《中庸》的一句话想到的 郑丽芹 冯兆海

(206)整合电子白板技术,搭建信息技术课堂新平台 黄勇

(207)用语言浇灌,以情理育人——谈班主任的语言艺术 李勇

(208)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罗晓明

(209)在情境中激感的火花 孙佳

(210)开展游戏教学 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 田原

(211)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体育创新能力 谢祥斌

(212)浅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张美红

(213)试论在体育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意义 张素美

(214)浅谈小学美术作业的评价方式 谢环

(215)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例谈 陆卫

(216)农村小学美术课改十年后的思考 冯素云

(217)多途径提高农村美术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张淑华

(218)浅谈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赵彩凤

(219)爱是一种责任 石云秀

幼儿教育

(220)充分利用农村环境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 王玉春

(221)简谈如何进行刚入园幼儿的教学工作 常媛静

(222)阳光体育 快乐体验 方娅萍

职业教育

(22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黄喜超

(224)中职语文分层次教学实践总结与反思 程迎春

(225)浅谈如何提高中职生的语文素养 丘素珍

(227)听说读写在小班化语文课堂中运用策略 孙国军

(228)不仅仅是生命活力的颂歌——刘成章《安塞腰鼓》创作风格解读 郝雪琴

(229)中职语文兴趣教学——《雷雨》一文课堂教学的尝试 张峰

(230)比较法在电工基础教学中的应用例谈 郭菊兰

(232)谈谈中职数学的分层次教学 谭鹏

(233)做好职中毕业生就业指导 实现职业教育社会功能 金霞

(234)浅谈几何形体在素描学习中的作用 金书芳

(235)运用图书馆资源激发职业学校学生的写作 林慧

(237)谈中专生静物素描训练方法 蒋成瑞

(238)?a href=""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陈

畚谋镜闹魈逍约捌湟庖宓纳??杨科

(240)研究性作业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作用 刘芳

(241)浅谈钳工实训安全教育 孙宏林

(242)引发学习兴趣 激发求知动力——幼师地理课堂教学克服学生学习障碍的实践与思考 武洪川

(243)中职电子电工课程有效教学的探究 孙玉锋

(244)职业中专《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项目教学法 崔涛 燕子连

(245)浅析中职体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张建伟

(247)小议中职生实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张军

教育探讨

(248)《探讨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教学设计 毕红书

(249)《家》教学设计 李素芳

(250)《人有两个宝》教学设计 潘玉蓉

(251)《学棋》第二课时 汤维克

(252)19.《钱学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吴新华

(253)《二氧化碳的功与过》教学设计 翟其君

综合文稿

(255)浅谈怎样做好女工工作 袁金蓉

(256)小组工作在涉外收养儿童心理辅导中的应用 邱文婷 何丽菲

(257)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的探讨 闫彬

(259)关于成人教育与社区教育相关关系的论述 许云祥

(260)浅谈陶瓷质量检验工作的重要性 曾良焕 郑永泉 陈炎良

(f0003)《读与写》杂志教育教学刊投稿须知 无

篇10

本刊讯2015年-2017年,成都市将每年确定40所教育国际化窗口学校建设单位,3年共计120所,通过“边建设、边评估”和“成熟一所、确定一所”的方式,每年评估确定一定数量的教育国际化窗口学校。

成都市教育局开展教育信息化视导工作

本刊讯为贯彻落实《成都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4-2020年)》,深入推进成都市教育信息化工作。2015年4月7-9日,成都市教育局分别对青羊区、新都区、大邑县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了视导。

成都:举行2015年中等职业学校师生技能大赛

本刊讯成都市2015年中等职业学校师生技能大赛,于4月14日在双流县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正式开幕。本届技能大赛由成都市教育局、成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同主办,成都市金牛区教育局、武侯区教育局、锦江区教育局、新都区教育局、双流县教育局、成都市工业职业学校及相关职业学校联合协办。

武侯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与区政府签定共建“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合作协议

本刊讯2015年4月10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与武侯区政府签定共建“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合作协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田慧致辞并为实验区揭牌。四川省政府教育督导团总督学、教育厅党组成员刘东与成都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吕信伟出席并分别作重要讲话。

金牛区:全国首开网络集团校

本刊讯2015年4月8日,金牛教育网络集团校在金牛区教育局宣布成立,在全国教育系统首创由教育行政部门主导成立网络集团校。金牛教育网络集团校充分整合全区教育系统云平台资源,积极促进智慧校园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青羊区:区教育局荣获成都市“平安单位”荣誉称号

本刊讯近年来,按照成都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成都市平安街道(乡镇)、平安单位创建评估标准”,青羊区教育局深入开展“和谐校园、平安校园”创建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经过申报和区、市两级综治委的考核验收,青羊区教育局、石室金沙校区、青苏职中被成都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授予了“2014年度成都市平安单位”荣誉称号。

锦江区:校园足球活动暨第一届“锦江杯”中小学生足球联赛启动仪式举行

本刊讯2015年4月13日,由锦江区委宣传部、锦江区教育局、锦江区旅游局联合推出的第一届“锦江杯”中小学足球联赛启动仪式在沙河堡小学举行。成都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斌出席启动仪式。

成华区:教育集市第二站专场火爆开市

本刊讯由成都市教育局、成都商报共同主办、成华区教育局协办的2015大型公益教育活动――“教育集市”于2015年4月13日在成都信和御龙山举行。作为教育集市的第二站,成华区教育局携该区域内公立中小学、公益性幼儿园、职业中学以及教育局多个科室到场,亮相教育集市,接受家长们的各种咨询。

绵阳市:三台县人大内司委李立强等领导到三台中学调研社会治安分类防控体系建设情况

本刊讯近日,三台县人大内司委李立强等领导一行人到三台中学调研社会治安分类防控体系建设情况,三台中学校长曹福文、党支部书记龙旭光和副校长王本君等领导陪同调研。县人大领导通过听汇报、查资料和实地考察等方式,系统地开展调研活动。

锦官驿小学:学生畅游春天

本刊讯2015年4月10日锦江区锦官驿小学1000多名师生开展了春游实践活动。通过此次实践活动,让同学们身体力行的感受文明出行,安全出行、守法出行。让孩子感受到规则无处不在,法律关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龙潭小学:“幸福课堂”让生活更幸福 本刊讯为了丰富老师们的课余生活,提高老师们的幸福指数,2015年4月8日,成都市龙潭小学邀请民间艺术家陈福生老师,给老师们进行抽纸盒的制作培训。培训结束,老师们意犹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