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3-09-01 17:18: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药行业的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精益化管理 内涵 特征 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了能够让企业的发展跟得上时代的脚步,对企业的管理就要进行不断的提高和完善,实践证明,正确实施企业精益化管理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明显的推动作用,使企业的发展稳定提升。
一、精益化管理的内涵
精益化管理中的“精”是精细,“益”为效益,精益化管理主要是要求企业在各项活动实施的时候,都要秉承着精益求精的思想,以最小资源的投入,包括人力、物力、时间和空间,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为客户提供新产品和及时的服务,从而使企业的效益提升到最高的层次。精益化管理是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经营运作的方式,实现企业在为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与服务的同时,把浪费降到最低程度的目的。
二、精益化管理的特征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企业如果想要更好的达到其发展目标,就要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实现以最低的成本,创造出最理想的效益,企业实施精益化的经营管理方法能够有效的将这个目标实现,其主要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益化管理是一个哲理
精益化管理在一个企业中起到的作用,是将企业的发展模式制定在低成本,高效益上,在很大程度帮助了企业实现零库存、无浪费、准时反应等理想境界。使企业明确各个阶段目标的情况下,一步一个脚印的将企业效益稳步推进。在各个环节中实现自觉更新、相互协调。
(二)精益化管理强调的是一个过程
企业的精益化管理所培养的并不仅仅是企业的发展目标,而且还包括在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员工们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过程,企业的精益化管理必须持之以恒的贯彻其思想制度,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逐步完善,循序渐进地进行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只要在这样的企业管理过程中,才能让企业不断变的强大,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精益化管理强调以“人”为中心
在企业精益化管理中,主要强调的是“人”为中心,打破传统那种上下级关系森严,相处起来气氛紧张的形式,强调员工之间与领导之间的协作精神,充分调动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以“人”为中心是企业精益化管理必须要实现的思想,管理者要充分认识人的潜力是无限的,人的因素贯穿于整个精益生产的过程之中。
(四)精益化管理强调“人以精益为本”
企业实施精益化管理,一方面要为员工可以实现自身的最大价值提供平台,另一方面也要强调“人以精益为本”的思想,因此,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要努力形成“集思广益、事实就是、精益求精”的管理氛围,坚决摒弃一些繁文缛节造成的约束。
(五)注重全面质量管理
产品质量是消费者最为重视的东西,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整体效益,如果质量不过关,那么在科学的管理工作也起不到良好的作用,所以注重全面质量管理也是精益化管理的一个主要特征,在管理的过程中培养员工的质量意识,保证在生产的过程中做到及时发现质量问题,从而及时解决,从而全面追求尽善尽美。
三、企业实施精益化管理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顾客满意最大化
对于企业来说,“顾客就是上帝”这句话是绝对的真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生产和服务必须要赢得顾客的满意才能得到销售市场,精益化的管理要求以顾客需求为首要任务,从顾客的立场出发,为顾客提供满足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而不是从企业的角度出发,考虑什么有价值,什么没价值。
(二)有利于企业控制成本
精益化管理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在使用最低的成本创造出最大的效益,使企业的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运用,减少资源的浪费量,有效控制企业的成本。精益化管理实现控制成本的方法主要有提高产出和降低产品成本两种方法,在现代化的企业竞争中,第一种方法已经不适合用在企业的发展中,而通过降低产品成本来增加企业的利润,已经得到了广大企业的认可。
(三)有利于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企业如果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是刻不容缓的事情,通过精益化管理的方式来提高企业内部的活力,有效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四)精益化管理展示的是一种企业文化
企业所展现出来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发展也是有着很大推动作用的,精益化管理首先展现出来的是一种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消除浪费,以最小的成本来获取最大的利润。并且,精益化管理还体现了团结协作的企业文化,在协作的过程中,是企业生产的效率大大提高,保证以最快的速度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
四、结束语
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环境下,企业如果想要得到良好的发展,实施企业精益化管理是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精益化管理也凭借自身的诸多优势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多采用,更好的实现了企业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许建,向昌国.企业实施精益化管理研究[J].商业研究.2009
[2]郝立刚.浅析精益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0
[3]赵晓菲.新时期企业实施精益化管理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1
篇2
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国务院副总理也表示,要把保障性住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等建设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领域,以投资带消费,以消费促增长,实现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双赢。
医疗投资大幅增加
在4万亿元的投资中,会有多少资金投入到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上?11月10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在新闻会上表示目前还不确定。
资料显示,2007年,全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1974亿元,比2002年增长了1.98倍,5年年均增长24.4%。中央财政用于医疗卫生支出664.31亿元,比2002年增长了17.71倍,5年年均增长79.6%。
2008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医疗卫生支出831.58亿元,同比增长25.2%,主要用于支持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医疗改革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10月14日,国家发改委医改“征求意见稿”,提出近期工作重点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前四项已经先后开始推广,第五项公立医院改革是难点,试点反映了政府积极谨慎的态度。不过,市场对该“意见稿”意见不少,期望医改方案能够更具操作性。
专家预计,随着“征求意见稿”的完善和公布,未来几年政府将推进以全民医保为目的的新医疗体制改革,卫生费用持续快速增长将维持,并且拉动民众的医疗消费。
医疗卫生投资的增加,将带动医药行业的发展,相关上市公司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机遇。
行业景气度仍较高
从行业来看,医药行业经过2007、2008年上半年的高速增长后,增速虽有所回落,但和其他行业比较,仍然显示了较高的景气。
2008年1~9月医药行业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18%,9月单月增长14.6%,较8月进一步回落了1.1个百分点。但从和其他主要消费品制造业的横向比较来看,1―9月医药行业累计的工业增加值增速在消费类制造业中排名第三,高于全部制造业2.8个百分点;从单月来看排第四位,高于全部制造业3.2个百分点。
三季报显示,医药行业上市公司整体业绩稳定较快增长。国信证券研究报告显示,在扣除周期性很强的原料药子行业,以及去除个体公司对营业收入、营业外收入的较大影响并扣除短期投资收益后,不考虑税率影响,2008年前三季度医药上市公司收人同比增长18%,利润总额同比增长51%,毛利率继续提升,期间费用率稳中有降,上市公司整体内生性增长良好。
三季报数据确立了2008年医药行业全年高增长趋势。光大证券预计,2008年医药行业收入增长18%-20%,净利润增长35%-38%。
成长性和防御性特征突出
对于2009年医药行业的盈利增长,光大证券分析师姚杰认为,有必要调整“医改”预期,从乐观偏向谨慎乐观。回顾医药行业2007年的恢复性增长,2008年维持高增长,其最大的基本因素是需求的扩容和政策的真空期。但是随着2009年“新医改”的深入,药品价格改革、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机构建立等措施的推出,终端药品需求结构的变化很可能导致部分企业盈利模式和盈利增长的不确定性。预计2009年医药行业盈利增速将回落,主要是2008年的高基数和行业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所致。
分析师预计,2009年医药行业收入维持18%增长,盈利增长预计在25%或略低。原料药企业盈利增速回落将会拉低2009年医药行业整体盈利增速。
国信证券认为,尽管2009年医药行业利润增速将放缓,但成长性和防御性特征仍突出。10月份医药板块指数下跌15.03%,而同期上证综指下跌21.48%,医药板块跑赢大盘6个百分点。医药行业估值显示,2008~2009年平均动态市盈率分别为26倍、20倍,部分优质股票已经具有较高安全边际,维持行业“谨慎推荐”评级。
关注龙头公司
对比1~8月各个子行业与主要上市公司的增长和盈利水平数据,可以清晰的看到,各子行业的龙头公司大多表现出超越行业平均的增长和盈利水平。
“随着行业竞争秩序趋于规范,龙头公司积累的核心优势会愈加明显。”分析师表示。
2009年市场对医药板块的投资将更倾向优质白马股。分析师建议继续持有能够超越行业平均增速、满足市场增长预期的细分医药龙头,并建议目前关注2009年稳定增长、现金流良好、估值具相对优势的品种。光大证券建议选择有确定性、可持续增长的公司,注意部分医药公司走势分化。重点推荐“医改”扩容直接受益的医药商业企业:南京医药(600713)、国药股份(600511)、一致药业(000028)、复星医药(600196);普药投资机会的华北制药(600812);增长确定性高的康缘药业(600557)、千金药业(600479);细分龙头科华生物(002022)、上海莱士(002252)。
南京医药(600713):经过多次外延式扩张,已成长为全国第五大医药商业流通企业,龙头地位日渐显现。
公司作为国内首家医药流通类上市公司、全国最大的医药商业企业之一,以及全国药房托管先行者,继续实施“调整转型,创新再造”的总体战略,已建成了跨地域、覆盖人口达2亿的市场网络平台和现代药品物流体系终端,客户覆盖率超过35%,成为华东地区最重要的医药采购供应中心。公司业务经过全面转型,依托南京模式重新改写医药产业价值链;盈利模式从获取药品差价和供应商返利的微利盈利模式转向家电连锁式具有定价能力的盈利模式,使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终端控制能力再上一个台阶。
康缘药业(600557):公司主业产品突出,七大临床主导产品几乎都为独家生产,精细化营销体系和独到的商业战略为产品的销售持续上量,延长产品的成长周期以及缩短未来新产品的导入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金元证券分析师分析,公司未来5年业绩的增长是很确定的。
篇3
本文主要对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外医药企业(本文主要以国内医药企业和国外大型跨国医药公司作比较)的基本情况、并购战略进行全面分析比较,寻找出典型案例进行对比,从中找出不同医药企业在并购环境、并购原因以及具体运作方面的不同之处,以求为了未来中国医药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
医药企业;并购;整合
随着企业自身的发展、完善,企业利用内部长期积累或通过外部扩张的得到不断壮大。相对于内部积累,外部扩张在时间上更具有优势。因此,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都选择通过外部扩张的手段使得企业迅速成长。而并购正是外部扩张的表现形式。过去的百多年中,在西方社会,随着五次兼并狂潮的接踵而至,诞生了许多的大型公司。
医药行业是关乎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行业,在各国的国民经济中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我国的医药行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然而,我国医药的产业结构,无论从创新能力、研发能力、集中度低以及运营成本等方面,距离发达国家都有很大的差距。各大医药企业仍然还是依靠价格进行恶性竞争,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低,这些因素都影响我国医药行业的持续发展。自1999年我国加入WTO后,许多国外制药巨头均将中国市场作为最重要的战略性新兴市场。他们不但在华建立了研发机构和生产基地,还通过合资、并购本土的医药企业等方式,在中国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
国内的医药企业如何才能在这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中杀出一条血路?在笔者看来,企业并购是一条便捷出路。通过企业并购可以有效的整合资源,减少支出,快速获得新技术,从而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实现规模经济,最终促进我国医药企业的快速发展。
因此,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对中外的医药企业并购战略进行比较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通过这样一种比较,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的看到国内医药企业的不足,以期未来进一步改进,具有借鉴意义。
1 中外医药企业基本概况
1.1 国内医药企业的基本概况
医药行业作为融合了多学科前沿技术和手段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关系到国民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国民卫生总费用增长了136 倍,年平均复合增长率达高达17.8%,远超GDP的增长速度。截至目前为止,我国各类医药类上市公司已经达到181家。
1.2 国外医药行业基本概述
国外大型的跨国医药企业有很多模式与做法与我们很不相同,但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借鉴与学习,是我们未来前进的目标。
(1)国外大型的跨国医药企业的赢利模式与我国的截然不同。在处方药方面,他们追求专利保护,获得市场垄断地位,取得垄断利润。由于中国市场和法律的不健全,我国对制药企业缺少市场保护机制。其的赢利方式主要是仍以仿制药为主,其结果是产品同质化严重,利润率下降。
(2)国外大型的跨国医药企业对于研发费用的投入上与我国截然不同。例如,在美国,医药企业用于自主研发新药的费用占到了他们销售收入的14%以上。而在我国却只有销售收入的1~2%的水平。为什么会造成的如此大的差别?第一是由国家政策和行业政策造成的。第二就是上文所提到的国内外制药企业的盈利模式的差异所致。
(3)国外大型的跨国医药企业在生产管理方面与我国截然不同。在国外,医药行业的现状是集中精力生产的不是药品、某种医疗器械,也不是某种诊断产品,而是知识,即专利。在世贸组织的框架下,利用知识产权对专利进行保护,在全球范围内再予以推广,而具体的产品生产则在发展中国家内进行。
我国的医药企业主要是靠生产仿制药和专利权过期的药品生存,而国外大型的跨国医药企业则在通过研发新药品来换取发展权以及对于他们对整个世界医药市场的控制。
2 中外医药企业并购特征及个案分析
2.1 国内医药行业并购的一般特点
我国医药企业的总体状况是数量多、规模小。自从我国加入WTO以后,跨国医药企业加快了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迫于外资企业强大的外部压力,近年来中国医药企业并购数量在逐年增多,资本市场越来越活跃。2006年至2010年,在国内医药行业市场中,共完成了92起并购案例。其中有78起并购案例的交易总额达到22.63亿美元。
国内医药行业并购有三大特征:
(1)产业政策主导型
在我国,医药行业的并购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产业政策主导型。也就是说,很多的企业并购是由政府所直接推动的。
(2)强强联合不多
从我国医药企业近些年来的并购案例来看,多以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为主,强强联手的案例却比较少。
(3)跨行业并购居多
通过对国外大型医药行业的并购特点进行分析,发现他们的并购基本属于横向并购,很少涉及到医药流通领域。而国内的医药企业往往采取了一体化经营的策略。例如复星医药。控股北京金象大药房,进入医疗商业领域;控股北京和睦家医药,进军医疗服务业等,完成了一体化经营。
2.2 国外大型跨国医药企业并购的主要特征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医药行业的并购活动一直非常活跃。以美国2006-2010医药市场发生的并购案例为例。(见表1)
从表1的数据来看,并购交易在2009年达到顶峰,这是因为有辉瑞公司并购惠氏、默克收购先灵葆雅这样的重量级并购案例,其各自的交易总额分别达到680亿美元和411亿美元。从2006年-2010年这5年间的案例中不难发现,国外大型跨国医药企业并购有许多典型特征,总结如下。
(1)并购多以提高企业研发为主要目的
国外大型跨国医药企业开展并购,最重要的原因是为了获取新产品、新技术,并且增强企业的研发能力。例如,2009年的美国辉瑞公司收购惠氏一案中,不仅因为辉瑞的专利药面临专利到期,同时也可以通过收购惠氏的研发资源,实现进入疫苗制造以及生物制药领域。另外,由于新产品的研发周期比较长而老产品利润率下降,所以利用企业并购这种手段获得更具有价值的新产品。企业还能通过并购获得此类产品的市场销售许可。
(2)多以横向并购为主
国外大型跨国医药企业的并购主要以同行业内部横向并购为主。从上面的并购案例来看,不论是以大吞小还是强强联合,即使是Gilead Sciences并购CGI制药公司这种交易总额仅为1.2亿美元的案例,还是辉瑞并购惠氏的交易总额达到680亿的案例,都是在同行业内的横向并购。而随着世界一体化的到来,企业间的竞争必然会愈演愈烈。企业间的横向并购风起云涌,其结果就是,企业并购后带来规模效益,使成本进一步降低从而获得了竞争上的优势。
(3)强强联合
目前国外大型跨国医药企业主要采取强强联合的并购方式,目的在于获得优势互补。如2009年3月,在全球医药市场呼风唤雨的两大医药企业巨头,默沙东与先灵葆雅选择了强强联合。并购后,默沙东成为全球第二大处方药生产商,其年销售额将达到424亿美元。
2009年10月,辉瑞公司完成了对惠氏公司并购,交易总额高达690亿美元,是21世纪以来的最大一笔医疗并购案。
3 中外医药企业并购综合比较
3.1 并购动因比较
国外大型跨国医药企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从并购动因看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1)整合资源,优化产品结构
(2)药品专利到期之前,并购可以弥补销售损失,维护公司收入
(3)进入新领域和新市场
国内医药企业并购动因:
(1)政府主导为主
(2)追求一体化
(3)企业自身追求利润化
3.2 并购对象及方式比较
国外大型跨国医药企并购以强强联合为主,而我国医药企业并购通常是以“大吞小”的方式发生。在并购方式上,国外大型跨国医药企主要是通过流通股转让的方式完成并购,而我国医药企业并购主要采取了场外协议转让的方式。
3.3 支付手段比较
国外大型跨国医药企并购经常通过现金支付与换股的手段。换股方式并购的优点在于,双方无需支付大量的现金,被并购公司的股东就可以自动成为并购公司的股东。
而在我国,支付手段依然是以现金支付为主。虽然通过现金支付方式简单,但是有较高的财务风险。对于并购方而言,要求他们有足够的银行存款或者说融资能力,凑个某种程度上讲,也限制了我国医药企业并购案的发生。
通过对中外医药企业并购的经典案例、基本特点的分析以及并购差异的综合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国外大型跨国医药企业并购具有强强联合的特点,并以增加产品研发能力和扩大市场份额为并购动力,其购行为已经相当成熟。然而我国,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医药企业并购在很多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相对于国外大型跨国医药企业而言,不论从并购环境、动因以及并购具体操作等诸多方面,依然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政府干预过多、法律制度不完善、追求一体化多元化经营等等。并购具体运作时也是问题重重。
为更好的推动我国医药企业的并购发展,可以通过三个方面加以推动。1.政府能在企业并购活动中需要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2.企业并购应该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的3.企业必须加强并购后的整合工作。
虽然我国医药企业的并购仍存在不少的问题。但我们必须清醒的意识到,为了推动我国医药企业更好的发展,企业并购是必经之路。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医药企业能给达到世界顶尖水平,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严家明.惯性管理——企业持续发展之道[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篇4
11月份大盘出现了大幅震荡,上半月医药板块也跟随大盘跳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但当大盘企稳之后,医药板块的防御特征凸现,逆势上涨,最终收复了前期失地,当月跑赢大盘高达16个百分点,当中华神集团、江苏吴中等龙头个股更是藉抗癌概念走出了连续涨停的强悍行情。但上周突如其来的降价利空如当头棒喝,医药板块的上攻步伐被迫停止,相关个股如丰原药业、长春高新等更是放量下挫,疲态尽显。降价利空,是医药板块由盛转衰的拐点还是大牛里面的小小插曲呢?
降价无碍大局
国家发展改革委上周发出通知,决定降低头孢曲松等部分单独定价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格,涉及抗生素、心脑血管等药品。正是这则利空诱发了医药板块的调整行情,那么,究竟其对整个行业产生了多大的利空呢?
海通证券对此表示,此次单独定价的取消,主要针对外企而言,并且本次降价二级市场已有预期。国家发展改革委2005年以前对特定企业,包括国内知名品牌企业生产的药品实行优质优价,即单独定价。本次取消部分药物的单独定价对国内企业负面影响较小,对外企的影响较大。
中信证券亦明确指出,此次降价对行业影响有限,对上市公司更是影响不大。需要注意的是,所谓单独定价是针对最高零售价格而言,而非招标价或出厂价。而对于某些品种,由于此前各省的历年招标使得价格不断降低,实际零售价早已远低于最高零售限价,有的省份甚至已将价格压到了本次限价之下。总体来看,药品价格下降是一个一直在持续的长期趋势,此前,包括国家的25次行政性降价,以及各省市的招标,都不断在压缩药品价格。而企业则通过研发新产品、压缩生产成本等加以应对。我们认为此次针对单独定价产品的降价,其幅度并未超出预期。医药行业的发展前景仍值得看好。
中金公司更是旗帜鲜明的表示,此次降价创造了公平竞争的环境,利好国内仿制药企业。此次降价表明了发改委对未来药品定价的态度,外资原研药将不作为定价标准。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取消了外资药企的“超国民”待遇,缩小了外资内资药品的定价差异,创造了公平竞争的环境,有利于国内仿制药企业的发展。此次降价尽管调低了部分首仿药品的最高零售价,但首仿药仍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国家鼓励医药创新的大方向不变。
国金证券则目光放得更长远,他们认为,在2010年各地新的药品招标管理办法试点的基础上,全国范围的价格调整预计在明年内出台。在降价是一种大趋势的背景下,价格调整政策将加速国内医药产业结构的调整,两类企业将明显受益:(1)行业集中度提升的推动者;(2)研发型企业。此外,2010年受制于基本药物目录价格的调整,在政策不明朗的背景下,企业的发展也受到影响。随着相关降价政策的出台,在基药市场占比较大的中药企业有望恢复增长。如果政策力度不大的话,企业还能获得价不降、量上升的超预期局面。另外,中药现代化、中药品牌的延伸、中药企业机制的变革也是值得投资的因素。
增长仍是主旋律
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正在经历持续快速的发展,也正是这样持续快速的发展才能有力地支撑其资本市场中医药板块的蓬勃发展,从而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融资和投资的路径,成为其事业和财富成长的源泉。
医药行业 飞速发展
近一年来医药板块的骄人表现离不开整个医药行业飞速发展的有力支撑。据统计,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以及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大力扶持,我国医药行业发展势头迅猛,近十年来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并呈现供需两旺的产业链格局。据国家统计局和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医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已实现9443.30亿元,预计2010和2011年将分别实现12560.00和15450.00亿元,近十年来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自2000-2009年的十年间,我国医药制造业的资产和利润总额累计分别增长了6,542.43亿元和857.38亿元,占全国资产总额和全国利润总额的比例基本上保持在2%或以上;在医药行业整体规模和供给能力不断增长的同时,医药市场的销售规模和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国内药品市场销售规模逐年增长、需求强劲,而且全国七大类医药商品购进总值也在逐年增加,预计未来市场对这些商品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
战略新兴产业规划助推生物医药行业快速成长
酝酿推出的生物医药产业振兴产业规划激发了各地投资生物医药产业的热情,成为生物医药行业快速增长的新助推器。10月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规划到2020年生物产业将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11月的消息透露,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的《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将上报至国务院。
综合各种来源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企业已经发展到500余家,生物医药行业年总产值接近1000亿元,销售收入超过400亿元。2009年,全球生物制药产品的市场规模超过1250亿美元,占医药制造业的17%。目前美国生物医药产业占GDP的18%,而我国约占2%,因此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于2007年公布的《生物产业“十一五”规划》第一次将包括生物医药在内的生物产业作为我国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并提出2010年生物产业增加值达到5000亿元以上,约占当年GDP的2%;2020年增加值突破2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以上的发展目标。随着《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最终,相信将进一步确立生物医药行业的战略地位,同时建立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促使生物医药行业的加快增长。
我们看好生物医药行业在维持目前30-40%增幅高速增长的基础上未来加快增长的发展前景,看好拥有较为完善的自主创新与产业转化体系,并初步展现良好市场化前景与拥有较为成熟经营基础的生物医药企业实现和保持加快增长的发展前景。
投资策略
篇5
一、 招商的主体:即由谁来主导招商?这些招商企业由两部分构成,其一是产品的生产企业,其二是产品的总承包商或生产委托方;
二、 招商的特征,就是这些招商企业用什么来招商,即招商的“标的”是什么?这些商品有哪些市场特征:
1、 由生产企业或总承包商来负责(委托)生产,对市场的目标客户进行招商;
2、 产品的毛利高:这类商品的出厂价到零售价之间的毛利空间一般在70%以上,也就是零售价的3折出货甚至更低;
3、 “远程作业”:买卖双方基本上不见面,通过网络、电话、传真、银行汇款等方式完成一系列的交易;
4、 分工“明确”,卖方只负责生产,其余的市场推广、销售工作皆由买方完成,一旦实现货物所有权的转移,风险完全由买方承担;
5、 门槛低:不需要投入太多的资金就可以成为这些商家的经销商或分销商;
6、 基于短期的市场考虑,没有长远的打算,甚至变成了“一锤子买卖”,商品的市场生命周期很短;
三、 招商的对象(客体):
1、 自然人:以从事医药行业的销售人员作为对象,将产品卖给这些销售人员,由销售人员对铺市、销售,通过这些销售人员本身的市场资源与人脉将这些商品卖给药店与医院;
2、 医药零售企业:将产品直接卖给医药连锁,免去中间的流通环节,这也是医药零售企业中高毛利商品的一部份;
从目前的市场表现来看,这类销售模式虽有一定的市场空间,但是却前景堪忧,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的市场弊端:
1、 造成监管困难:这类销售模式很多由自然人作为销售“中介”,其流通环节的没有固定的流程与“进、销、存”票据,游离于监管之外,药品在运输、存储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增加;
2、 由于监管的缺位,给不法商人以可乘之机,导致假药、劣药充斥其中,药品安全成了大问题;
3、 为了增强市场的“竞争力”,这类商品大多采用鱼目混珠的方式,在商标、商品名称、包装设计上与成熟的品牌商品相似相近,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严重损害市场公平。
弊端虽然显而易见,但市场机会也是存在的,以致于有大量的群体去追逐这一“细分市场”。那么导致这种药品招商大行其道的市场背景与原因是什么呢?
1、 医药工业的产能过剩是“药品招商”的最直接的原因。随时医药商品的市场化,国内有众多的医药企业参与药品的生产与销售,造成了行业产能过剩,使得众多的中小企业无力将自己生产的商品推向市场,只得借助这些医药行业的销售人员或零售机构来完成;
2、 众多的医药销售人员的存在,为药品招商提供了“人力资源”保证。由于这些的销售人员大多有创业当老板、兼职赚外快的“渴望”,但直接投资又缺乏实力与资金,同时又要承担巨大的风险,因此“”这些招商企业的商品就成了最好的选择,因此这类销售人员就成为招商企业与零售药店之间的商,从市场功能来说,这一群体就是俗称的“药贩子”;
篇6
从去年下半年至今,一提及医药板块可能给人的感觉就是“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一方面,今年以来医药板块在市场震荡调整较深的情况下却能跑赢市场,着实令人侧目。但另一方面,乐观中应看到医药行业整体估值偏高所带来的市场风险。据估算,医药生物行业静态估值约为35倍,相对沪深300指数的估值溢价率达到252%,相对溢价继续提升,创3年来新高。
引领独立行情
“原本走势不温不火的一个板块,但却频频跑赢大盘,不得不让人改变对它的投资偏见。”北京的一位私募人士表示,在A股股指犹豫不前时,医药股正演绎它的独立牛市行情。
统计表明,医药板块自2012 年12 月初以来出现持续上涨,今年以来,医药指数累计上涨22.52%,大幅跑赢沪深300指数23.63个百分点。其中,3月医药指数上涨3.24%,继续跑赢沪深300指数9.91个百分点,在一级行业中,医药生物涨幅位居第一位。
以医药100指数为例,近一年时间,医药100指数涨幅达21.6%,同期,沪指还下跌2.1%。其中,医药100指数在去年12月4日见底5184.26点之后,指数一路稳步上扬,目前已达到了7363.85点,阶段涨幅达到了39.4%,沪指同期升幅为18.8%。业内人士称,不少强势医药股绝对涨幅明显高于医药指数的涨幅。如泰格医药阶段升幅达到61%,天士力涨幅达到了46%。申银万国分析师表示,医药板块年初至今表现第一,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突出。主要原因有政策好转预期继续得到确认、医药板块业绩增长持续以及医药行业增长最为确定等。根据申银万国预测,2013年医药板块的市盈率为25倍,当前板块溢价水平合理。生物医药板块仍具表现潜力。
也正是医药股的强势表现,原先一些对医药股缺乏兴趣的基金经理改变态度。“注意到当前公募基金对医药板块的配置比较集中,例如一些小基金用20%的仓位进行配置,不少大基金也达到10%的仓位。”统计显示,截至去年年底,基金合计持有人福医药达1.6亿股,持股占流通股比例则高达36%;华润三九、国药股份、利德曼、华东医药、瑞康医药等基金持股占比也在30%以上。
多因素助推股指走强
某位接受记者采访的私募人士表示,弱势市场中医药是资金的避风港,这与其良好的防御性有关,与周期性行业相比,医药股业绩稳定,相应的股价大幅波动的概率较小,具备中长线的投资价值。再者,目前进驻医药股的资金大多是从白酒股中流出的,近期白酒股再度加速下跌,资金流入医药股的速度加快。从市场各个板块来看,地产遭遇“国五条”利空打压,煤炭、有色囿于基本面不佳,银行股经过前期大涨后,资金兑现利润的欲望较强。此外,新版基药目录的颁布带来新的一轮主题投资机会。据显示,新版医药目录品种较2009年版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这对那些新进入的独家品种形成巨大的利好。近期,沃华医药、众生药业等放量走强,也是对此的积极反应。
“由于这些年环境污染等影响,会唤起民众的健康意识,因此医药背后有巨大需求,医药公司发展也有支持。”兴业全球趋势投资基金经理杨岳斌补充。
警惕高估值带来的风险
“相对估值较高一直以来都是医药板块的重要特征。随着医药板块的持续上涨,截至目前,整体估值水平为36.23倍,显然已经不便宜,但与历史平均水平相比尚处于比较合理的区域,相对于沪深300的估值溢价率为238.28%,处于历史高位。”一位市场人士介绍,截至去年年底,板块相对全部A股溢价率达119%,这一数据在2012年最高达到近150%,经过1月份的大涨,溢价率再次攀升至高位。
截至目前,医药板块相对大盘的溢价率再创新高。长城证券研究所姚雯琦称,尽管医药行业PE(TTM)为36.09倍,处于历史中值附近,但相对全部A股溢价率却高达175%,已接近2010年底最高时的水平。
华宝兴业医药生物基金经理范红兵对医药板块则持乐观态度。他认为,医药板块的机会将贯穿全年。
篇7
今天,视频时代已经来临,但并非所有的医药企业对此都做好了准备。事实上,愈加严峻的营销挑战,让不少医药企业感到压力渐增。高昂的媒体购买成本导致过去依托卫视联动的广告被高密度拦网覆盖,即遭遇所谓的“鸟笼理论”,这使得品牌传播成为难以完成的任务。
2003?2011年CTR的数据统计显示:尽管医药行业的电视广告花费逐年增加,但购得的广告时长却在逐年减少。在各个行业中,医药行业的广告投入排名已从2003年的第2名滑落到2011年的第9名。广告投入排名的下滑实际上折射出OTC营销的困境。
如何用有限的预算找回丢失的目标消费群?与电视人群形成关联和对照的是,网络视频人群处于稳定成长中。艾瑞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中国视频用户规模首次超过搜索服务位居第一。在中国,超过4.9亿人在线观看视频。特别是视频类网站用户具有高质量、高学历、高消费的特征,这对厂家更具有吸引力。
今天,消费者的媒介习惯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消费者自我药疗行为的增加和健康意识的提高,OTC不可避免会进入多元化媒体整合营销阶段。
不同于电视时代的“鸟笼式”投放方式,视频营销就像一张密密织就的“渔网”,精准定位于目标人群。拿地域定向来说,在电视广告时代,厂家通常用央视和地方台的组合做定向,相比之下,网络视频的地域定向则能与诸多数据相关联,比如企业的销售区域强弱、官网访客分布等。
爱奇艺除了用时段、地域、观看次数等不少指标的精准定位外,还通过对视频内容,比如就某类电视剧与病症的搜索词重合性研究,更精准地“过滤”出目标消费者。目前,爱奇艺与最大中文搜索平台的数据实现了后台共享,为传播的精准定位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依托。
现在,已经有一些先知先觉的品牌开始布局新媒体营销,比如西安杨森,马应龙等。据媒体报道,目前在迪巧的广告投放中,网络广告的比例达到了80%,伊可占60%。
总结下当前医药企业的视频营销方式,排名前几位的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精准定向、大剧营销、节目植入、整合传播等。
养生堂采用的精准定向方式的同时,还选择《AA制生活》、《夫妻那些事》等颇具年轻夫妇话题色彩的生活类电视剧,充分考虑了的网络视频用户的诉求。
不同的产品适合的品牌传播方式也有所不同,比如避孕药品因其所带有的特别色彩,更需要厂家与消费者深度沟通,在寓教于乐中体现产品功能,展现专业的、公益的、安全可靠的、关爱女性的品牌形象。紫竹药业出品的敏婷在这方面做了不少积极尝试,在《健康相对论》这样一档时尚健康类节目中,巧妙实现了品牌植入。
同样,不同企业也适合不同的传播方式,如贴片通投的方式则更适合成为那些产品体系完善、受众宽泛的医药企业,利用贴片实现最大范围的用户覆盖。相较传统TVC方式,结合网络互动特性的贴片创意,常常能够获得出其不意的效果:比如,在视频贴片广告中加个有奖活动,就能让受众由被动到主动,增加对品牌的记忆。甚至还可以把贴片广告与微电影相结合,以贴片广告作为引子,留下悬念,引导受众主动搜索,在通过微电影的创意性、故事性或病毒传播等特点,深入强化品牌理念。这些都是为广告效果加分的方式。
篇8
2012年在《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和工信部等12部委《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中,已确立了包括医药在内的九大推进兼并重组重点行业。当前,随着制药企业的转型升级和迅速发展,新一轮制药企业并购潮迅猛到来。
由于制药企业要按照国家2010年修订的GMP即《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进行认证,这标志着制药企业生产质量管理要求达到新的水平。随着新版GMP等行业标准和行业政策的深刻变化,近期医药行业兼并重组一些没有通过新版GMP的中小制药企业的进程明显加快。如何科学合理并购企业,是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此进行分析。
并购企业首先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现代医药产业是先进技术和手段高度融合的高科技产业,药品是事关人们的生命健康与安全的特殊商品。新版GMP对制药企业生产硬件和管理软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制药企业投入较大的资金以改造和革新,进行工艺创新和装备升级,以保证药品生产的质量安全性和稳定性。那些原来制药工艺、设备、设施落后,经营效益欠佳的企业将面临极大的困境,加上人、财、物缺乏,无力支撑新版GMP的改造升级认证,当期限一到,被迫退出医药市场。据国家食药监局的信息,截至2013年12月31日,已有796家无菌药品生产企业全部或部分车间通过新修订药品GMP认证,全国无菌药品生产企业共1319家,已通过认证的企业占60.3%。这意味着还有近四成的无菌药品生产企业还未通过GMP认证,2014年已陷入停产状态。因此,新版GMP认证无异于是对国内药品生产企业的“生死考验”,也是医药行业的一次“大洗牌”。
而通过新版GMP认证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有些大型企业选择报废原有的工厂,购买新的设备重建厂房,而一些企业则选择按照新版GMP要求进行改造升级。一些资金实力较弱的小企业则面临着生死危机,但这些企业的产品还存在价值,这就给一些大型药企创造了并购的好机会。而管理有序,效益良好的企业,可以抓住这一良机,加快并购企业的步伐,扩大自身的产能,延伸产品线,增加品种销售,扩充市场规模,达到资源互补,提高竞争实力,这也符合“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规律。“十二五规划”明确将医药产业整合指向“强与大”,促进产业并购升级,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几个以龙头企业为主,生产、服务等产业链完整的规模大的医药业集群,集群内实现专业化分工,有利于提升研发、生产、品牌营运方面的能力。
并购企业,要根据企业自身的优势和真正实力来考虑被并购之企业的规模大小、优劣势情况、存在的隐患和风险、财务经营状况、被并购的真正原因等。
并购企业要服从统一发展战略目标,任何发展举措都是围绕战略目标而展开的。 并购企业,首先是并购目的要清晰。在全面分析被并购之企业时,必须目的明确及优势互补,与企业新版GMP改造规划和企业转型升级长远发展战略结合起来。若自身经营状况良好,销售网络健全,客户分布广泛,销售队伍充满活力执行力强, 则可考虑有产品批文、有产品生产的企业,以弥补产品线的不足,快速实现生产剂型和产品类型的多元化。其次是并购策略要明晰。应精挑细选,稳打稳扎,遵循双方自愿的原则,前提是双方都有意愿从对方获得利益,并购后要形成资源互补、优势融合。同时要考虑资金压力大,毛利率偏低,在并购重组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而制药企业存在资金占用大、资金回笼慢、应收账款占比较大的问题,从而增大并购资金的压力,直接影响制药企业的并购速度。
并购企业应把握的基本条件和方式
近来医药上市公司的并购节奏明显加快,从交易数量来看,医药行业是实施并购最为活跃的一大行业。医药行业并购以及多元化发展必然是大势所趋,并购重组效率也将提高。医药行业本来就应该成为高创新性、高技术含量的行业,以前散、乱、小现象应予以改善,国家各路政策都倾向于鼓励医药行业进行兼并重组。而药企并购另一大争夺点在于药品文号,由于目前国家食药总局对注册审批管理十分严格,获得药品文号难度太大,而买卖药品文号又属违法行为,因此不少企业希望通过并购手段获取更多优质药品文号。近年来,以国药股份、上海医药、华润医药上演的“三国杀”在国内医药第一轮整合中主要就形成了这3家1000亿元市值级别的医药集团,并基本奠定了竞争格局。第二轮整合期随之而来,并且更加迭起。换言之,新一轮医药并购已换做体量不太大但手握巨资的公司唱主角,那些资金较弱效益较差的中小企业最有可能成为并购对象。
医药产业政策和市场的双向驱动,导致了医药行业对并购浪潮较为快速的反应。随着政策的出台和医药产业的整合,很多中小企业的政策优势就越来越弱。一方面,通过GMP需要高额的成本,导致中小企业自身有被兼并的意愿。另一方面是社会上的闲置资金很多,医药行业本身又具有高成本、高收益、高风险的特点,再加上技术和政策壁垒,该行业比较容易获得投资;再者,相当一部分的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的竞争优势正在弱化,并购无疑是较好的一个方法。在这些力量的推动下,医药上市公司的并购步伐明显加快,希望通过并购来将主业做专做强的医药公司重大收购兼并事件逐步增多,同样期望通过行业整合进一步增强自己在医药行业中的市场地位,提高市场占有率,一跃跻身医药行业龙头企业。
在企业并购实际操作中应把握以下方面:由于战略战术各不相同,每个涉及到并购的上市公司对并购的诉求也不一样。有相当多一部分企业都很迷茫,既有业务优势越来越弱的,寄希望于通过并购短期内快速壮大自己;也有一部分企业,是为了企业发展考虑,通过并购打通上下游,实现产业整合。要清楚企业并购重组是一种战略手段,不是原因,也不是目的,所以企业在制定企业并购战略、实施并购的方式上也有所不同。各种方式都有利有弊,不存在孰优孰劣,条件成熟再进行并购。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购的操作手段和策略应具有多种方式:
一是通过设立投资子公司寻找项目标的进行股权投资以及通过设立专业的投资公司完成并购标的的搜寻、分析和投资。
二是产业内公司联合,资源共享做大产业。主要是中前期公司,通过股权投资及完善的投后管理机制,提升被投资企业(并购标的)的业绩水平和业务能力,为日后注入上市公司做准备。
三是与专业投资机构合作。投资还是需要专业的人来做,企业明显不及专业投资机构在项目寻找、筛选、分析、投资及投后管理方面专业。
四是通过公司自己的投资部运作。对交易所、证监部门而言,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只要操作符合规范就可以,只要合规,其形式的多元化站在监管部门角度是值得鼓励的。
新版GMP较高的门槛将不达标的企业驱逐出市场,最终受益的是行业里的大型药企,因为它们拥有充足的资金储备、低成本的融资渠道,改造升级促使其做大做强。新版GMP的实施也进一步完善了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安全性,同时各生产线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大幅提高,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加,促进了公司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
并购企业在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医药产业整合目标是强与大,但医药并购容易整合难。一方面全世界并购失败的案例不少,另一方面,许多大企业是靠兼并重组而形成的。因此,并购一定要考虑是否符合市场规律与市场逻辑。并购失败者往往是因为管控与整合能力差。并购的核心是看有无当期利润、是否有有价值的批文、是否有有价值的土地、是否有有价值的生产线、能否有盈利模式与有效整合措施。并购的出发点不是简单规模扩大而是效益的提高,而扩张更是参与市场竞争的结果。不能回到传统的国有企业道路,更不能全面私有化。国企希望走出一条国民共进的融合共赢的混合所有制道路,这一点国药集团有成功的经验:首先是制定好明晰的战略目标,集团主导下坚定不移地不断调整结构、整合业务、兼并外部资源,在要素资源集中后又重新配置的过程中,实现统一战略目标,并提出“行业的利益高于企业的利益,企业的利益孕于行业之中”,创造“央企的实力+民企的活力=企业的竞争力”的央企市营模式,为国企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企业兼并重组也不例外。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时代,人才重要性更加突出。兼并重组可更快获得有经验、懂业务、高素质的人才为我所用也是并购的又一收益。同时,还要注意企业并购在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一)在实施企业并购前要进行严谨的尽职调查
并购的发生必然经过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论证,并进行科学的资产评估,围绕企业发展目标战略,制定明确的整合方案,识别出最关键的整合领域,决定整合工作的先后顺序,严格实施并监控,确保实现预期的协同效应。
(二)在实施企业并购后要进行有效整合
并购后通过运营获得原企业所不能获得的企业价值。在组织整合上,充分利用原有可靠的人力和财务资源,实现执行力和竞争力的有效提升;在生产整合上,优化产品和产能结构,扩大生产规模和产品线,让重复的资源得以提高利用效率;在营销整合上,利用双方销售网络,借助品牌力量,迅速占领原有市场及开拓新的区域;在文化整合上,要奉行“创造共享价值”的价值观,坚持“永远不因短期利益而牺牲长远计划”的核心理念,尊重和保留原企业好的文化,其文化整合应相对宽容。
(三)在实施企业并购后要注重本土化策略
其目的是防止“水土不服”和“消化不良”,慎重地看待对方的管理者,安排好被并购方的管理层,尽可能消除他们在被并购后的危机感,使得企业并购后继续稳定发展,在管理形式上适当放权,实现高效率、高标准、高质量的发展与市场接轨。事实上多数企业的失败就是因为没有及时完成有效的整合。
篇9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医药行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已被我国和其他许多国家列为未来推动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该产业特征鲜明,例如新产品开发周期长、研究创新投入高、附加值高、风险高等,这些特点使得投资人在进行项目评估时遇到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困难。据2005年中国创业投资协会的调查,目前创业投资决策中最大的难题就是对高新技术企业包括生物技术企业的价值评估,传统的以NPV为基础的静态项目评估方法无法反映生物制药行业开发项目中蕴含的期权价值。
生物制药作为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新药研发需要相当长的研发时间和巨大的资本投入,其产品从研发直至上市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鉴于国内医药行业数据不够透明和充分,本文采用美国数据进行分析。美国制药行业在2002年对全美制药企业的新药品研发时间进行了调查,其基本情况如下图1:
2002年美国生物制药行业新药投资项目从研发到进入市场平均所耗时间为14.2年,并且每个阶段的投资额均在百万美元以上,整个过程中R&D投入规模巨大,例如R&D费用占美国医药行业销售额的比例就从1970年不到12%上涨到上世纪90年代的20%以上,与同时期的美国其他行业,例如电力(8.4%)、计算机(7.8%)和电信(5.3%)相比,生物制药行业研发投入显然要高得多。2003年美国制药行业R&D投资总规模就超过了305亿美元。巨大的研发投入背后带来的是潜在的巨大收益。在美国药品一旦批准上市,其产生的回报率极高,统计数据表明,成熟期其中年销售收入有80%的可能超过6千万美元,20%可能超过6亿美元。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如果生物制药行业企业的价值由当前价值和未来成长机会价值两部分构成,那么在药品上市之前,生物制药企业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却没有相应得销售收入,企业当前价值很低;但是一旦药品上市,却有可能获得极高的收益回报,而且正是前期的研发创新为企业日后扩大生产规模,获得巨大超额利润提供了成长机会。因此,如何结合生物制药产业价值创造的特点,客观、有效的评估生物制药项目的未来成长机会价值是生物制药企业风险项目决策的重中之重。
二、生物制药行业风险投资决策的实物期权特征分析及其定价
一般生物制药行业新药研发投资需要经历多个不同阶段,以美国药品研发为例,就有实验室测试阶段、临床实验前动物测试阶段、三个临床实验测试阶段、美国联邦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阶段和最后的市场化产品推广阶段等六个阶段。每一阶段的技术性测试成功后,药品研发才会进入下一阶段接受进步测试,直至药品克服全部技术风险最后进入市场化阶段才最终为企业创造巨大价值。整个过程中每一阶段都会给企业提供一个进入下一阶段的选择权。
根据其特点,这种选择期权可以分为以下六种:推迟投资期权、扩张投资期权、收缩投资期权、放弃期权、转换期权、增长期权等。生物制药企业在新药开发过程中每一阶段所嵌入的实物期权用图2表示:
因此生物制药研发投资决策具有动态序列性,形成了一个6重的复合性实物期权。
在期权定价方法中,经典的Black-Schola模型可以看作是针对看涨期权的一重定价模型。有关以期权为标的资产的复合性期权的定价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Geske在1979年提出的两阶段复合期权的定价模型。在该模型中Geske继续沿用了Black-Schola模型中经典的期权定价偏微分方程:
三、期权定价公式的应用
假定某生物制药企业计划开发某种新药,预计6阶段各自所需时间 分别为:实验室研发阶段(2年),临床前动物测试阶段(4年),临床测试第一阶段(1年)、第二阶段(2年)、第三阶段(3年),药监局审批(2年)。每一阶段对应的到期日期和每一期的期权执行价格 都在表1中显示。另外,假定药品研发成功最后,项目进入商业化阶段预计产生的经营性净收益现值 为8500万元,与此同时商业化阶段的预计投资成本 为3120万元。无风险利率 采用10年期的政府债券收益率5.3%。最后项目权益的收益标准差的估计值为101.97%。药品整个研发过程中全部的R&D投入为600万元。
根据复合期权定价公式,依据上述参数可以计算得出该6重复合实物期权的价值为2750万元,超过R&D投入2150万元。因此药品研发项目的真实价值RNPV为RNPV=NPV+实物期权=600+2750=2150万元
该药品研发项目考虑实物期权后的真实价值为2150万元,投资项目经济上可行。
篇10
医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其发展已越来约受到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和投资者的注意。但是我国医药产业与世界跨国医药企业相比,差距还很大。龙永图在出席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国际医药大会中指出2005年全球的医药产业的整个营业收入达到4千多亿美元。美国辉瑞制药公司,一年的销售收入就达到400亿美元。而中国约有5千家药业厂,但加起来的销售收入总和还不到400亿美元。也就是说,中国全国的医药产业收入总和还无法超过美国一家的跨国医药企业的销售收入。因此可以看出差距之大。现在正值世界医药产业蓬勃发展时期,如何加强我国的医药产业发展,缩小和先进医药行业的差距,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医药企业的特点
我国现在的医药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产值低等特点。
我国现阶段的医药产业还以仿制为主,科研开发能力相对薄弱。有数据表显示:目前我国的西药品种中有97.4%为仿制品,而自主研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极少。由于我国现阶段技术落后、资金匮乏、人均用药费用低,对于我国目前制药企业的整体状况来说,仿制药品是一条快速发展我国制药企业的捷径。仿制药的优点显而易见,一是投资少。二是时间较短。仿制药只需要3年或更少的时间就可以完成,而研发一种新药的时间远远高于这个数字,差不多要10~15年的时间。三是风险小。一种新药的上市销售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其中牵涉到方方面面的问题。由新药研发成功到临床试验再到市场推广销售,期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有可能使先前的投入付诸东流,而没有任何的回报。因此新药的研发所承担的风险相当巨大。而仿制药的风险就要小了很多,不需要自己摸黑探索,对其他药品的成分的研究工作也更容易开展。同时由于被仿制的药在市场上已经有销售,有了一定的市场认知度,那么仿制药也易推向市场。但由于仿制药相对低廉的成本和较低的投资风险,使得制药行业成了低门槛进入的产业。过多的企业进入到制药行业,导致了生产布局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同品种重复生产的问题严重。在激烈无序的市场竞争中,价格战更是让制药企业利润降低。这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短平快”思路,可能使企业获利于一时,但对于长远发展却非常不利。
仿制药一个更严重的后果就是由于自主创新研发能力不足,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知识产权问题让很多企业屡屡受制于人。以DVD产品生产为例,就是因为没有适时投入力量搞自主开发,缺乏自有核心技术,我国DVD生产企业不断给外国企业提供技术专利费。由开始的每台1美元到4至5美元,后增至10美元,近年来更达14至20美元。这意味着企业的大部分利润要让别人给拿走,而且导致了很多企业无法正常运转而濒临破产。与此相类似,我国的医药业也因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很可能陷入“仿制―落伍―再仿制―更落伍”的恶性循环。
现在大型跨国制药公司纷纷也在华设立研发机构。近年来,除了诺和诺德、罗氏及葛兰素史克三家制药企业之外,还有阿斯利康、礼来、施维雅等跨国药企先后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很明显这些跨国制药企业的目的在于利于中国低廉的成本降低研发费用,同时抢占中国巨大的医药市场。对于国内的制药企业来说,将会面对更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如何有效的与这些跨国巨头竞争是摆在面前亟需要解决的事情。国内企业要重视研发,开发出更多拥有自主创新专利的药品,并及时将专利药品转化为优势药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医药企业和跨国医药企业的差距才会逐渐缩小,才能在未来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战略制高点,才能牢牢把握企业发展的主动权。只有立足于自主创新,提高自己的能力,才可能充分地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来加快自身发展速度,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医药产业新药研发的特点
医药产业是一个高技术产业, 其技术创新具有极为明显的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根据美国制药商协会(PMA )的资料, 一种新药从发现到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 ) 批准大约需要15年的时间。平均从5000个化合物中才能筛选出1 种新药, 期间的研究开发费用约为2. 5- 3. 5 亿美元。新药研发是一个极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的长期工作。而国内医药研发却采取的是“短、平、快”的方式。以模仿药为主,同时也有自己的研发。但是研发周期控制在3~5年,长期投资的非常少。
由于前期研发周期长,投入大,我国医药行业研发资金不足问题非常突出。而据中国统计信息网公报,2004年医药制造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支出与销售收入的比例)仅仅1.3%。相比较之下发达国家用于新药研发的资金占销售额的比重往往超过10%。国外领先制药行业巨头的研发投入让国内制药商难以望其项背。2001 年美国药物研究与生产者协会成员公司在研发方面的投资为303 亿美元,比2000年的开支增加了16.6% , 超过1990年研发投入的3倍。根据2005年10月英国贸工部的第15次“全球企业研发排行榜”,2005年美国辉瑞公司的研发费用为40.02亿英镑(约72亿美元),年增长率达到8%。而另一家制药企业巨头英国葛兰素史克制药的研发费用也达到28.39亿英镑(约51亿美元),年增长率达到2%。巨额的投入也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和巨大的市场。以美国为例,美国以2520亿美元的销售收入总量在2005全球医药市场销售收入占据着霸主地位。
风险投资在推动新药研发中的作用
全美风险投资协会把风险投资定义为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迅速发展的、具有巨大竞争潜力的新兴企业中的一种权益资本。风险投资是风险投资企业、机构、投资人等市场主体与资金市场、技术市场和产权市场有机结合的市场体系。
风险投资风险大。据统计,在美国风险投资基金的投资项目中,50%左右是完全失败的,40%是不赚不赔或有微利,只有10%够获得巨大的成功,得到巨额财富。风险投资不同于银行贷款等融资方式。它是一种权益投资,风险投资的目的不在于投资对象当前的盈亏,而在于其未来的企业价值增值。通过转让股权或抛售股票,收回资金并获得高额利润。通常投资期限也较长,要到3~7年才能够获得收益。风险投资家的兴趣在于风险企业的开拓阶段,而不是成熟阶段。最终目的是退出时获得利益,而不是控制企业。伴随着高风险,风险投资的收益也颇高,平均的收益率高于30%,个别回报率有时高达1000%。
风险投资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来说,在其成长阶段的资金支持非常重要。不仅能够让一个好的项目从实验室里走出来变成商品,风险投资也使得许多有潜力的公司得以度过难关继续生存和发扬光大。如Yahoo公司就是在硅谷最声名显赫的风险投资基金会Sequoia公司的资助下,在较短时间内得以迅速发展。1996年Yahoo公司实现净收入1907.3万美元,是1995年136.3万美元的14倍。从中不难看出,风险投资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市场化中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与Yahoo相似,苹果、微软等IT跨国公司无一不是在风险投资公司的扶持和催化下快速成长起来的。
风险资金的引入除了带来资金外,还能够参与到企业的运营中去。这种参与性不仅表现在对风险企业的日常经营进行监督管理,还表现在风险投资者对风险企业的经营战略、组织结构调整等高层次重大问题的决策上。由于风险投资家在该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能够为企业提供专业建议,有效约束企业行为,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同时监督企业研发过程,提高科研动力,得以更好地弥补企业在企业管理和资本经营等方面的经验不足,培育和辅导企业快速成长;协助企业开拓市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以及在企业获得成长后的上市支持。
但是风险投资的运作在我国各个行业特别是在医药行业的也面临着很多困难。首先是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使风险投资的整个运作没有足够的制度保障。目前我国涉及风险投资的法律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且其规定极为原则,不具备操作性。健全的金融法律法规对于风险投资极为重要,使风险投资过程中的风险投资家、风险企业等各方的利益能够得到合法的保证,从长远看才能吸引到更多投资。而目前正式颁布的法律极不满足现在风险投资行业迅速发展的需要,这些无疑会制约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国家目前应尽快制订并完善我国有关风险投资的优惠政策,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企业的组织形式,风险投资的管理办法等政策。
- 上一篇:医药行业战略分析
- 下一篇:私募股权投资税务筹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