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战略分析范文

时间:2023-09-01 17:18: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药行业战略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药行业战略分析

篇1

关键词:产品;差异化;竞争;发展;战略

当前,国内的各个行业呈现着发展迅速的趋势,但是,医药行业的发展时间较其他行业来说较短,发展不完善,不成熟。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后,医药行业对于自身进行了改革,实现了巨大的突破,迅速发展,很快地成为了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由于我国的人口众多,因此对于医药行业的需求较大,医疗事业对于我国的国情有着极为重要的深远影响,也是基于此种情况,我国的医药事业发展得较为迅速。从医药行业的本身出发,由于疾病研究属于世界尖端的研究课题,因此国家对于医药行业的投入较大,进行了各方面的满足,对于医药行业的发展也十分重视,投入了大量的资源。ABC公司作为一家极具潜力的国际化公司,对于我国的医药行业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近几年来,由于国家不断改革医疗事业的制度,出台新的政策,市场方面的需求也逐步增大,企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医疗体系也初步建成。在这个国内国际的环境下,ABC作为一家极具代表性的跨国医药公司,它未来的发展计划也极具研究意义,如何让它具有竞争力和创造力,才能使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要科学有效地实行计划,部署正确的竞争策略,才是ABC公司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站稳脚跟的根本方法。

一、ABC公司现存的一些问题

(一)医药方面的创新力度不够,不能跟上企业的发展

当这种情况发生时,这个公司将面临着很严重的问题。尽管各方面对于医药行业的投入力度都在不断加大,促使医药行业的产品进行创新,专业方面不断提高,但是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还是十分微弱,不能竞争过欧美国家的医药行业。据相关的研究数据表明,与其他国家相比,甚至是一些经济水平低下,远不及中国经济水平的国家来说,对于医药创新方面的研究投入还是很少,对于专利方面的保护力度也是不充足。使得企业的创新力度不够,阻碍了企业创新的脚步,从而使产业的创新速度无法跟上产业的发展速度。

(二)我国医药行业的产业结构不合理

当前我国医药行业的产业组成和结构框架十分不合理,许多企业规模较小,人才较少,对于经费的投入更是甚少,因此对于这类医药企业来说,很难有充足的资金来进行医药产品的创新研究,生产出来的医药产品质量低下,不能满足目前医疗行业研究的发展,从而使整个医疗行业的水平降低。

(三)医药市场的局限性较大,使得国际市场很难拓展

改革开放政策实行钱,国家的政策不健全,法律法规不完善,使得我国的医药市场的局限性很大,不能开拓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改革开放实行后,各类政策法规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完善,但就现状分析,医药市场的局限性依然不小,阻碍了创新产品的分析和研究,进而阻碍了整体医药行业的发展。

二、提高ABC公司产品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具体措施

结合上述此行业和本公司出现的各类问题,综合考虑ABC公司的发展现状和产业结构,ABC公司最适合采取产品差异化战略措施,运用此措施,才能保证ABC公司的迅速平稳发展。要保证产品差异化战略的科学有效地实施,要从企业现状入手,深入分析企业所处的环境,做出大量的调查分析来得到最终的结论。

(一)要对产品有明确的定位

ABC公司作为一个有一定地位的跨国医药企业,应该多加进行高端产品的生产研究,创新开拓,着眼于上层,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ABC公司在市场环境中要同时兼顾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要在现有的环境下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同时稳定住国内市场的平稳局面。如果能加大对于产品的创新力度和产品质量的把控力度,使得成本控制在可调节的范围内,减少各种渠道的损失,这样就可以提高ABC公司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要加大品牌建设的力度,使得名誉打开

将企业的品牌做大做强是提高企业经济收益的一项重要内容。ABC公司如果想在行业中长久迅速地取得发展,就要提高自己的影响力,将自己的企业品牌化,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扩大国内国际影响力。也要注意企业文化的建设,使得员工有强烈的归属感和企业荣誉感,让他们能够成为企业的一员,真心实意地为企业付出。而ABC公司在人才方面较为欠缺,储备不足,高端人才的空缺较为严重,要多加引进优秀人才,在人才引进的方面,要放眼整个市场,制定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战略,使得人才培养规范化、系统化,控制成本,但同时又保证企业可以有人才的固定输送平台。

三、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以ABC公司为研究对象,深入地研究了跨国医药企业所处的现状,面临的困难和企业现行的各种竞争战略,从实际情况出发,具体地讨论了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对ABC公司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和举措。尽管ABC公司作为一家大型的跨国医药公司,有一定的知名度,市场份额较高,能收取到一定的利润,但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还是暴露出来了不小的问题,使得企业的未来发展受到了局限。本文提出,ABC公司要在未来的发展中实行差异化竞争战略,还要实行一定的利润保证措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加快企业的发展。有计划地实施发展,能够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企业竞争战略的重点,但在这种基础上,还需要企业有灵活应对的能力,要有能力应对突如其来的挑战。从整体来看,医药产业还是一个新兴的,有着巨大潜力的产业,有许多仍然值得开发的地方,也拥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面临着许多机遇。要能够抓住机遇、不惧挑战,才能实施正确的竞争战略,使得企业自身的竞争力提高,从而促进整个行业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岳婷. LSD公司产品差异化竞争战略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4.

[2]刘汉义. 沈阳波菲克机电设备公司产品差异化竞争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3.

篇2

【论文摘要】利用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的方法,考察了医药行业的绩效和营销渠道模式选择之间的相关性,提出了在医药行业里由于该行业的特殊性,并不存在固定的适用于该行业的渠道模式的结论。

引言

营销渠道作为市场营销的四大基本要素之一,是产品到达消费者之间流动的载体,是连接生产者与最终消费者之间的纽带,在市场运作中具有产品分销、服务传递、信息沟通及资金流动等功能,是企业实现销售目标的工具,也是企业的一种重要资源。一个对目标市场全方位覆盖、全渠道控制的营销渠道是绝大多数产品取得成功的先决因素。

营销渠道已经变成了企业核心竟争力的一个源泉,对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持续快速发展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近年来,我国企业已经逐步意识到渠道资产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关键,但我国企业的营销渠道方式选择对公司业绩增长是否有正面促进作用还缺乏科学和一致的实证研究结论支持,所以作者认为有必要对此进行深人研究。医药行业是一个高利润的特殊行业,它的渠道模式也与其它行业有所差异。为此,本文选择医药行业进行研究,考察营销渠道决策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

2相关理论

2.1营销渠道治理理论

营销渠道治理的研究已经发展了很长时间,早期的研究一般认为,Weld是渠道管理结构研究的奠基人(刘伟宇,2000)。他论及营销渠道管理的效率,认为职能专业化产生经济效益,因而专业化的中间商所从事的分销是合理的。Converse等(1940)研究了营销纵向一体化的潜在优势,即营销费用的降低和原材料或商品销路的确定性;同时指出,一体化也带来了相应的管理和协调间题。

20世纪40年代末期和50年代初,营销渠道治理理论的发展有了新的变化,1954一1973年间,渠道治理结构理论研究达到一个高峰。营销学者利用经济学理论分析营销渠道管理产生、结构演变、渠道管理设计等问题。Balderston(1958)提出了一种显示了专业化经济性和竞争过程之间的互动模型,指出设立在一组买卖双方之间的中间商如何通过减少交易的数量来减少系统成本。Cox等(1965)从更宏观的角度审视了分销渠道管理的结构,使用‘、营销流程(marketing flows )”这一概念来描述通过分销网络发生的营销活动。McCammon (1965)认为,协调营销体系的潜在经济效益日益明显,可以用公司型、管理型和契约型3种方式有效地协调营销渠道管理体系。Baligh等(1967)进一步扩展了Bolderston (1958)的有关渠道管理结构的经济分析,涉及了更多种类的营销活动。还有一些学者试图了解环境因素如何影响渠道管理网络的发展和经济发展如何影响渠道管理的变化(Moyer等,1968 )

近期的研究中提出治理决策是在内部组织和外部组织之间做出的,本质上与交易费用理论中所使用的方式相似(Hei-de,1994)。这些模型的基本决策标准是经济效率( b4allen ,1973)和效益。于是,渠道管理结构治理的重点是优化渠道管理结构来提高效率和效益。而本文研究讨论的正是医药行业采取哪种治理结构更有利于企业获取更好的收益。

2.2渠道结构模式分类

按照国内家电行业具体情况,本文对渠道结构进行了划分,其具体结构形式如下:

(1)常规渠道。按照科特勒(1999)的说法,传统或常规渠道由一个或一组独立的生产者批发商和零售商组成,每个成员都作为一个独立的企业实体追求自己利润的最大化,即使它是以损害系统整体利益为代价也在所不惜。没有一个渠道成员对于其他成员拥有全部的或者足够的控制权。

(2)垂直渠道。为了解决常规渠道所存在的不足,产生了垂直渠道形式,又称纵向一体化公司渠道形式。如果制造商向分销职能整合,由自己的员工完成分销工作,这被称之为从生产向前整合或向下游整合;如果下游的渠道成员,如分销商和零售商,向后承担生产供应职能,这被称之为从分销或终端的后向整合。不论是制造商向前整合还是下游渠道成员向后整合,结果都是由一个组织来承担所有的工作,这就被称之为纵向一体化或内部一体化或一体化公司渠道。这里,分销角色虽然被替代,但分销的职能却是相同的。

(3)混合渠道。为了获得两种渠道模式的好处,一些企业将常规渠道模式与一体化渠道模式混合使用,产生了所谓的混合渠道模式,即一个企业的渠道模式中既有一体化渠道又有常规渠道,两种渠道各自对应于不同的销售对象与目标,在实现一定程度的控制的同时,达到较大的市场覆盖面。

3实证研究

在这部分研究中,为了具体考察渠道治理决策对医药行业的影响,对医药行业企业效益和营销渠道结构选择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文中选取了医药行业的134家上市公司,对这些上市公司的几个主要效益指标进行了提取,并且利用SPSS应用统计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处理,综合后得到了对企业的最终效益考察指标,然后利用相关性分析对这个效益值与渠道结构分类相关性做出了分析,得出行业的效益与营销渠道结构之间的相关性数据,进而验证医药行业营销渠道结构与绩效关系。

3.1数据来源

文中所采纳的医药行业的各项原始指标数据均来自于上市A股公司近一段时间提供的数据,而其营销渠道指标则是在对每个企业的资料进行查询分析后归类确定的。以行业上市公司为代表研究行业渠道治理抉择方向是由于上市公司的规模和成熟度相对高一些,研究结果就会有代表性,并且上市公司的原始数据比较容易获取,同时也便于综合整理。

3.2变量设定

原始变量:企业股票的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每股公积金、主营收人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为便于运算将这些变量所对应数值记为Xi,XZ,XS.xa,XSo

因子变量: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提取后得到的降维后的因子记为f},fz>f3,’二。

综合指标:对因子变量进行加权运算后得到的最终指标即是综合指标,记为y。

定量变量之间的运算关系:

fi,fz,fs’二为原始变量xi,xz,x;,xa,xs的第一、第二、…第m个主成分。其中f;在总方差中所占比例最大,综合原有变量的能力也最强,其余成分综合原变量的能力依次减弱。主成分分析就是选取前面几个方差较大的主成分(本文选取其相应特征值大于1的成分)。xi,xz,xs,xa,xs对应的系数向量是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值(Total Variance Explained的第一列)对应的特征向量二

综合指标与因子变量的关系:Y-wife十wzfz+...}y}

其中因子变量的系数(即权重)来自于Total Variance Ex-plainedo

定性变量的设定,由于渠道选择模式均为定性变量,为使之便于考察,按照常规将其定量化为:1代表垂直营销渠道,2代表常规营销渠道,3代表混合营销渠道。

3.3模型假设

W所分析的医药行业选取的A股上市公司具有行业代表性,基本上可以体现行业整体营销渠道治理状况。

(2)模型提取的企业近期股票的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每股公积金、主营收人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等值具有一定代表性,能够比较真实的反映该企业的运营状况。

(3)医药行业中比较成功的企业选取的营销渠道是有利于企业绩效的,该渠道是适于企业使用的渠道。

(4)医药行业中大多数绩效较好的企业都使用的营销渠道治理方式是与该行业相匹配的方式。

(s)如果最终获得的综合指标与营销渠道相关性比较高,

则可以说明在医药行业里营销模式有趋同性,也就是说适合该行业整体的营销产品销售模式相近。

(6)根据我国现有的经济环境、政策环境以及市场环境推断医药行业企业效益与渠道相关性不会存在相关性。

首先根据已有数据对医药行业做一个初步的分析,考察一下各原始变量与营销渠道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3.4统计分析

步骤1

表1医药行业相关性数据表

从表1可以发现营销渠道与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每股公积金、主营收人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28 ,0.015 ,0.057 ,0.078 ,-0.017,从*标记可见营销渠道的选取与企业考察指标相关性都较弱。从这些数据初步推断出医药行业的营销渠道与效益间不存在相关规律性,但仍需要进一步进行综合考察以明确验证这一点。

步骤2

为了进行因子分析,首先检验已知数据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为此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球度检验。

表2医药行业KMO检验和Bartlett球度检验表

表2分别给出了KMO检验和Bartlett球度检验结果。其中K&10值为0.479,根据统计学家Kaiser给出的标准,KMO取值小于0.6,不是很适合因子分析。Bartlett球度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Bartlett球度检验零假设,认为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步骤3

由表2检验知所提取的数据可以进行因子分析,接下来进行因子提取。

表3反映了初始解按照一定标准(提取因子的标准是特征值大于I)提取了1个公共因子后对原变量总体的描述情况。

表中是因子分析后因子提取和因子旋转的结果。其中,Component列和Initial Eigenvalue,列(第一gIJ到第四列)描述了因子分析初始解对原始变量总体描述情况。

第五列至第七列则是从初始解中按照一定标准(在前面的分析中,设定了提取因子的标准是特征值大于1)提取了1个公共因子后对原变量总体的描述情况。从表中可见提取了1个公共因子后,它反映了原变量的约一半的信息。第九列(% of Variance)的数值是最后获得的因子得分进行加权的系数,对应着F1是45.162。由于所提取的公因子反映初始变量的程度太小,所以根据表中第二列特征值基本情况重新设定特征值为0.97,重新提取后得到表4a

步骤4

表4反映了初始解按照一定标准(提取因子的标准是特征值大于0.97)提取了3个公共因子后对原变量总体的描述情况。从表中可见提取了3个公共因子后,它们反映了原变量的大部分信息。第九列(% of Variance)的数值是最后获得的因子得分进行加权的系数,对应着Fl ,F2和F3分别是38.646 ,23.805和22.1500

步骤5

从表5中可以看出,因子1解释了每股公积金和每股净资产两个原始变量,因子2解释了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两个原始变量,因子3解释了主营收人增长率。

步骤6

表6是输出的因子挛量的协方差矩阵,该矩阵为一个单位矩阵,恰好证明了3个因子变量之间是不相关的。这也正好满足了因子变量应该是正交、不相关的条件。

步骤7

表7是最终的综合指标与营销渠道相关性表,综合指标是由公式(2)计算得到的。在本行业中,二者的相关性系数是0.047,相关性很低。通过该相关性数据说明了在医药行业企业的效益与其采取的销售渠道是没有关系的,这证明了假设(5)是错误的,同时证明了假设(6是正确的。并且事实上在本文中所考察的所有企业中只有三种渠道模式,而且其数量差别不大,也就是说采取垂直型、常规型和混合型营销渠道的企业比例均衡,而且经营状况也没有太大差别,根据对医药行业资料的查证发现这个结果直接与我国的行业情况有关系。多年来,医药行业依靠一些保护政策运作的情况很严重,这导致了渠道结构对其效益没有很明显的影响,就出现了本文调查所得的结论。但在反商业贿赂的政策旗帜下,2006年医药行业已经加速进人行业规范阶段,同时多年以来行业内部同质化竞争加剧,导致利润不断稀薄,整体行业在政策的洗礼下进人洗牌阶段,胜者为王的时代已经来临,无论是企业还是经销商都在战略上寻求新的盈利模式。在此环境背景下,医药企业纷纷转型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和企业可持续运作的经营模式,而营销模式的转变是经营模式转型的重要课题。所以医药行业营销模式创新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在医药行业整体面临转型的今天,也更需要对医药行业结构模式进行研究,以求获取更有利于行业发展的方式。

4结论

通过对医药行业企业的样本调查和数据分析,对营销渠道治理机制和医药行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人探讨,并主要得到以下几个结论:

(1)从整个行业角度来看,医药行业目前的营销渠道治理决策对企业绩效是没有多少影响的,二者之间相关性很弱。

篇3

第一阶段1980年代,标志性做法:只给政策不给钱

第二阶段1990年代 标志性做法:大争论,点名手术、特殊护理、特殊病房等新事物像雨后春笋般涌现

第三阶段2000年

标志性做法:产权改革的号角,确定了实行医药分业等几项原则

第四阶段2005年

标志性做法:医改突然变奏 卫生部称“市场化非医改方向”

第五阶段 2006年

标志性做法:医改再见曙光 医改基调已定 政府将承担基本医疗。

我们可以看到,从只给政策不给钱,到市场化非医改方向,再到政府将承担基本医疗,这个过程是个断续的过程,说明了制定政策部门的犹豫和对我国医改方向无从把握。最后,觉得放开不行,不放也不行,便犹抱琵琶半遮面,说政府将承担基本医疗,这样很多貌似统购统销的东西又重新出场,如招标,统一配送,国家出钱了,那么医药营销的路子肯定得加入政府相关部门的关口,我们姑且称之为半转向。

历年医药行业的沉淀和新医改的推动,另外外资大规模进入,医药行业进入了整合并购死亡挣扎的盘整期,这倒是也符合行业发展的自然规律。医药行业数据显示我国医药企业100强中过100亿的只有一家,医药商业公司过100亿的是三家,这说明医药行业过于分散,竞争力强的没有几家。就是这种分散的局面,在面对新医改下,制药企业必须快速的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一轮又一轮的盘整波涛中得以生存壮大和发展。

一.进行战略转型

制药企业必须要进行战略转型,要从简单的产品销售提升到企业管理层面的竞争力上。今后,销售环境,竞争环境,竞争对手,政策环境,销售市场等都会发生变化,以往的讨论已经行不通了,及时进行战略转型,适应新的医药环境,是制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重新考虑一下企业的产品战略,营销战略,职能战略,人才战略,根据企业实际进行调整,是目前制药企业首当其冲的工作。

二.提升管理水平

横向比较各个行业的发展,医药行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处于很低的水平,比如快速消费品行业,由于外国竞争者的大举进入,我国快速消费品企业在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理念,销售策略,团队建设等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因为快速消费品行业不仅是狼来了,而是来了狼群,而医药行业的狼来的还不多,以往粗糙的管理模式目前在市场竞争中还能混碗饭吃,所以制药企业还没有意识到危险的逼近。

三.建设专业的有竞争力的销售团队?

制药企业喊这个口号多年了,没见到那家国有制药企业的销售团队在专业化上有突破性建树。制定销售政策不了解或不根据政策信息;行业信息;竞争信息,也不考虑公司的战略,这不叫专业。销售队伍还在市场上利用三板斧的老招也不叫专业。

专业化是指在人员招聘、管理等方面,坚持选择优秀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并定期进行各方面技能的培训,以便更好的服务客户,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同时,要进行合理的管理,合理的授权,合理的配置。不为客户服务的人员尽量精简。建立专业化营销队伍和营销管理队伍,形成权责匹配、管控有力、灵活高效的专业化运营体制。,建立一个从上到下的专业化营销队伍、管理系统、运营体制建立起来,同时通过一系列的营销策划,会为医药营销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四.强化市场部

很多制药企业市场部都是摆设,没有真正发挥市场部应有的作用,市场部在企业中是参谋部,没参谋部的作战策略就跑到市场上去冲杀,不用想都知道这样的销售结果是什么。

篇4

关键词:高层管理人员医药行业薪酬管理

1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前中国市场医药已完全放开,竞争愈来愈激烈,医药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随着加入WTO,国际上最大的25家医药企业已经有20家直接或间接通过独资、合资、合作以及收购兼并等方式进入中国医药市场,这些国际医药大企业凭借雄厚的资本实力、先进的销售理念、技术研发、管理方法长驱直人、抢占市场,并逐步扩大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我国医药行业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目前拥有医药企业近3500家,竞争非常激烈。医药企业要走出目前的困境,面临着两种重要资源的竞争:一是自身技术装备、资金实力的竞争;二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以下简称高管人员)的竞争。

薪酬管理制度对人力资源竞争的影响乃至对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作用不容质疑。作为企业核心人物—企业高管人员,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及留住他们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很多跨国公司已经把目光对准了中国。在这“春雨欲来风满楼”的季节,中国医药业已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了寒意。

落后的销售理念、薄弱的资本实力、外资公司的业务抢夺和精英人才的纷纷“外流”,使中国医药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特别是近两年来,中国企业界高管人员又不断出现震荡,使笔者对中国企业现有的高管人员激励机制产生反思。如何利用薪酬杠杆,吸引、留住和激励优秀的高管人员是薪酬管理的重要目标,也是目前中国医药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

2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现状与分析

《中国企业家》杂志在2005年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的薪酬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目前中央企业负责人平均年收人36万元,平均薪酬最高的是医药业。平均年收人超过50万元的行业有5个,依次为:医药68.6万;电力64.7万;汽车61.9万;冶金57.8万和地产57万。这五大行业也是近两年景气度颇高的行业。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行业的前景都比较好,由于薪酬水平与所在行业景气状况的相互关联性,中央企业的老总薪酬也随之提高。

调查还显示,大部分行业的央企负责人平均薪酬水平比员工都高出10倍左右。医药企业负责人平均薪酬最高,其员工的平均薪酬更是遥遥领先,达16.5万。相应地,其高管与员工的收人差距亦排在倒数第二位,为4.2倍一。

《中国企业家))还对对100家上市公司(随机抽取行业龙头企业和2004年新上市的公司)2004年高管平均薪酬水平进行了分析,医药行业以其良好的稳定性排名第四。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现在的大环境下,医药行业由于其较高的销售利润率和成本利润率,高管人员薪酬水平总体较高。但高管人员和普通员工的收人差距较小。这种较小差距的收人很难达到企业的内部公平和外部公平。判断高管人员收人的公平性主要根据收人的“外部市场竞争力”和“内部差距。在医药行业,央企高管人员薪酬平均水平和跨国公司(中国区)以及民营企业相比,还是比较少的,这是缺乏外部公平;另外,医药行业的央企内部高管人员和普通员工收人差距仅为4.2倍,这与国外企业的最高层和普通员工的固定薪酬收人差距是20-30倍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内部公平很难保证,高管人员的个人绩效和对企业的贡献难以充分体现。

此外,对所披露的薪酬数据,没有区分“固定薪酬”和“变动薪酬”。这在一点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企业对高管人员长期激励的忽视,一方面说明我们高管人员薪酬在宏观上缺乏政策的支持,比如股票期权的限制和证券市场的治理等,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的薪酬也缺乏有效的管理,比如高管人员的绩效评价、公司治理的完善和薪酬制度的合理制定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但要总结以往的管理经验和教训,充分认清现状,还要从战略的高度出发,着眼于长远的目标,制定合理的高管人员薪酬管理制度。

3影响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的因素分析

影响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的因素很多,这里主要讨论以下因素。

3.1医药行业特点首先,医药行业是属于营利性组织,高管人员的薪酬一般是按照会计计量的绩效来确定;根据不同的企业类型(国有、外资和民营企业),每个企业的薪酬水平也会有所差异,一般是外资企业最高,民营企业次之,最后是国有企业。其次,由于医药行业发展潜力巨大,行业的景气度较高,因此,给予高管人员长期激励(股票和股票期权)以留住企业的关键人才对企业的发展很重要。

3.2医药行业高管人员供求状况根据微观经济学的供求理论,一种商品如果供不应求,它的价格就会上升,反之,则下降。由于高管人员是特殊的职业阶层,这种人力资本的形成需要先天的自然察赋加上大量的后天教育、培训和实践的投资,因而决定了市场供给的有限性。但市场对高管人员的需求却在不断增长。虽然医药行业的人才结构是以销售为主要阵营的行业,但管理人才的缺乏也给医药行业参与国际竞争造成了阻碍,也促进了高管人员身价的提高。如果一个行业的职业经理人市场达到了市场均衡,那么职业经理人的市场价格也会趋于稳定,企业在制定职业经理人薪酬时会考虑同行业的平均薪酬水平,以实现薪酬的外部公平,增加薪酬的市场的竞争力。

3,3证券市场的有效性法玛(Fama)提出的证券市场效率理论认为,一个富有效率的证券市场,证券的价格会对任何能影响它的信息做出及时、快速的反应,股票价格既充分地表现了股票的预期收益,也反映了股票的基本因素和风险因素,所以任何人想通过这些有关信息买卖股票以获得超额收益是不可能的;3。高管人员薪酬体系中的长期激励效果都与股票市场效率存在很密切的关系。如果股票价格不能反映了全部与公司有关的信息,高管人员在获得股票期权奖励后可能得不到应有的收益。在健康的股票市场中,股票价格的波动,在客观上可以起到对公司进行评价的作用,也能反映高管人员的经营业绩。这样,企业在进行高管人员薪酬设计时,可以依据高管人员的努力所反映的实际业绩制定合理的薪酬水平。

3.4高管人员绩效评价高管人员的评价标准有会计标准和市场标准,市场基准原则具有较强的激励与监督作用,使经理人所追求的利益能够与所有权人的利益更趋于一致(Finkelstein&Hambrick,1989)。但是,研究显示高管人员较偏好采用会计标准原则,而所有权人较偏好采用市场标准原则(Gomez-Mejia&I3alkin,1992)`5。会计基准原则下,高管人员能够进行内部会计报表上的操作,提升其绩效表现;市场标准则很大程度上受到外部经济因素的影响,对于不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所有权人而言,市场基准原则相对而言更有助于他们监督控制经理人的行为表现。另外,非财务性指标虽难以衡量,却更能反映公司的经营绩效,也在高管人员绩效评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经理自身的能力、努力程度、创新、客户满意度等指标在多因素绩效评价模型中也起着重要的平衡作用,可以弥补财务性指标的缺陷。绩效评价的过程的科学性,专业的考核人员和规范的考核制度也影响高管人员薪酬的制定。

4构建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制度的建议

根据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现状及其分析,考虑到影响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的因素,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以构建中国化的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制度。

4.1增加基本工资在总薪酬中的比例,合理引入长期激励机制由于医药行业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行业,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如果没有发生大的危机,企业的业绩会处于一个平稳阶段,因此,股票期权的存在价值也就没有了,可以增加基本工资在总薪酬中的比重以满足高管人员的需要。但对于处于发展阶段的医药企业来说,长期激励机制是留住关键人才的重要手段。股票期权能使高管人员成为企业剩余的分享者,把企业经营成果在所有者与高管人员之间进行最优的分配,并由双方共同承担经营风险,从而诱使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理人做出符合所有者目标的行为选择,使经理人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与所有者效用最大化目标相一致,即实现二者间的激励相容。

4.2加快医药行业高管人才市场的建设一个有效的医药行业人才市场对高管有很强的激励约束效应。市场竞争和制度约束不但使得经理人的行为得到有效的控制,还促使高管人员努力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包括医药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和道德素养等,通过市场的监督和制约,高管人员的目标函数也与企业的经营目标趋于一致,并自觉地维护自己的声誉,提升自己的市场价值,减少短期行为。这样,企业也具有了追求利润的经济理性。

医药行业人才的匾乏并不是短期现象。长期以来医药商业属于国家垄断行业,在制药行业大量涌人外企之后,医药分销业仍然没有开放。7年前中国刚刚开始对内开放医药商业,正式的对外开放是从2003年开始。封闭的环境使得医药商业长期停留在指定批发和门店销售阶段,自然不能吸引人才。要加快医药行业高管人员(包括生产管理人员、销售管理人员等高级管理层)人才市场的建设,必须完善相应的机制,比如人才测评机制、人才流动机制、信息流动机制和市场约束机制等。人才测评机制可以保证职业经理人人力资本价值的正确评价;人才流动机制可以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信息流动机制可以增加市场交易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市场约束机制可以减少人的非规范行为,从而减少成本。其中,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是内在统一的,缺一不可。约束机制强调的是内在的约束,而不是外在的约束。比如,具有激励性约束效用的股票和股票期权就是一种内在的约束,而那些制度或者契约都是外在约束,不能从根本上起到约束作用。

4.3加强信息披露程度公平性,提高证券市场效率信息披露的公平性对于上市公司就是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应具有充分性,并且其披露的内容对所有信息使用者来说是公平的。它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公司的会计信息必须充分、真实、及时地披露;二是此信息必须公平地披露给所有信息使用者。假设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中,某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能公平地在信息使用者之间进行披露,则每个投资参与者从该信息中获取的超额预期回报为零,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认为会计信息的披露相对于投资者是公平的;反之某会计信息事先被少数人掌握,则他们就会利用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来操纵证券价格,谋取暴利而使另一些人蒙受损失,我们认为是不公平的。

证券市场的低效率主要来自于我国制度的缺陷,当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之时,制度建设的步伐却没有赶上来。作为制度建设的主体,政府有必要加大市场制度建设,增大市场容量,通过强制性制度变迁,力图缩减起步较晚的证券市场与发达国家的成熟证券市场之间的差距。市场自身发展固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政府是主要的推动力量,作为制度安排的主导力量,为了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的效率,必然要推进证券市场制度变迁,矫正证券市场的制度缺陷,推动证券市场向市场化方向发展。

4.4科学评估高管人员绩效要对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进行有效的制度监督和约束,首先要建立一套高管人员绩效评估体系。由于企业的高管人员有较大的控制权和较高程度的自由决策权,科学的评估体系将成为高管人员管理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准。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企业成熟的、系统的绩效评估体系,以提高我国绩效评估的科学性。首先是根据医药行业的经营特点明确高管人员的角色和责任。不同的行业,高管人员的关键责任会有所不同,对医药行业来说,除了营利外,更多的是社会责任。其次是确定业绩目标、评估方法和评估标准。业绩目标应与企业的短期目标和长期规划相结合,评估标准也尽量客观、公正,评估方法的选择可以根据高管人员职位的不同来确定。最后,评估程序的公正也很重要,因为这将决定被评估者对绩效评价的认可和评价以后自身修正的努力程度。

篇5

优胜劣汰是竞争的基本原则,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拥有自己的竞争优势。不过永恒的一点是,不论企业试图建立何种竞争优势,成本控制都是其达到目的的有效工具。几十年来,不论管理理论如何发展变化,成本控制都是不变的课题,因此向成本控制要效益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着力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来临,产品的多样化、市场风险的增大,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因此在当前医药行业所面临的特定环境下,研究企业成本控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现代成本管理理论为基础,为医药行业进行成本管理体系的设计。针对部分医药行业当前成本管理系统不健全、成本控制缺乏科学性和连贯性以及会计工作不规范等问题,提出了构建成本控制体系的新思路,即转换成本管理思路,并根据价值链的基本思想,对药业成本控制体系进行了整体规划。

成本管理现状

中国医药企业大多还停留在传统的成本控制理念上,即只注重生产制造过程的成本控制,而很少将成本管理的范围转向涵盖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在工业经济下的企业,其重复性扩大再生产和知识含量的低下,使得制造成本在产品中占较大比重,其他如研发成本、售后服务成本等所占的比重很小,因此这些成本在成本核算和管理中不被重视。

就成本管理空间看,现在一般医药生产企业生产成本中直接生产成本比例不高,其中包括原材料、辅料、包装材料以及燃料动力费用,生产过程中成本压缩的空间很小,而制造费用比例较大,一般在20%~40%,存在着很大的成本压缩空间。在医药企业的利润表中,产品营销费用的比重较大(事实上,制药企业营销费用在其销售额中的平均水平为45%),企业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不高并且这些费用大部分是固定费用,因而企业在营销费用上存在的可压缩空间较大。

成本管理体系设计指导思想

1 以竞争机制推动成本管理;

2 以激励机制推动成本管理;

3 以决策机制推动成本管理;

4 以约束机制推动成本管理;

5 以人才机制推动成本管理;

基于价值链的整体规划

目前从产品本身的角度来考虑降低成本的方法已没有太大余地。成本产生于产品(或服务)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并在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中伴随着新价值的创造和各种资源的消耗。因此,在价值链中蕴含着更多的成本控制机会,只有通过对企业的价值链进行分析,才可以有效地实现成本控制。

医药行业价值链分析

成本的构成往往贯穿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产品成本按生命周期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上游成本、制造成本和下游成本。各成本构成如下:

上游成本:研发费用、设计费用、制造原型、检验费用同步工程设计和质量改进

制造成本:外购成本

直接制造成本

间接制造成本

下游成本:营销和分销-包装、装运、样品、推广和广告

服务及维修-退货、服务和产品责任

基于对产品生命周期的认识,医药行业的价值链结构如图1所示:

同其他医药企业一样,医药行业的价值链结构由支持活动和主体活动共同构成,其中支持活动包括行政、财务、信息技术、人力资源、技术支持、采购管理等;主体活动包括产品研发、临床试验、原料采购、产品生产、产品营销等。由于医药企业的特殊性,在价值链的主体活动中,新产品的研发和新产品上市是两个非常关键的活动。然而目前医药行业还没有形成一个引导药品开发的有效机制,在新药尤其是西药方面几乎没有研发能力,这是医药行业的弱点,也是企业整体发展的“瓶颈”。另外医药企业的新产品上市前有很严格的报批程序,新药只有在获得批准后才可以上市,如果这一过程不能顺利完成,企业价值链便会在这里断裂,后继工作便无法开展下去。因此报批环节也是企业整体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

医药行业成本管理整体规划

根据价值链理论的基本思想,医药行业的成本控制活动可以划分为两类:主体活动和支持活动,主体活动是企业的经营活动,支持活动是促使企业主体活动顺利进行的辅助活动,全面成本管理的实施有赖于这两类活动的正常运转和彼此协调。基于医药行业自身特点及目前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对其全面成本控制体系进行设计,全面成本控制体系如图2所示。

医药行业的主体活动包括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存货管理、产品销售四个环节,对企业生产成本的控制就集中在这四个方面,因此医药行业的成本控制体系包括采购成本控制体系、生产成本控制体系、存货成本控制体系、销售成本控制体系四个主要部分。

成本管理体系设计的总体思路应充分考虑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要求,以成本控制目标为出发点,实施责任成本管理。成本控制体系要形成以职能部门集中管理为纲,以各个主要物控工序为驻点,形成纵横交错的成本控制网络,按重要性原则确认各责任主体,按可控性原则落实其责、权、利。

将按各部门管辖范围划分级次。第一级成本控制中心为公司财务部;第二级成本控制中心为公司采购部门、销售部门、生产部门等;第三级为各职能部门下属各车间、班组。依此类推直至个人。公司总的成本控制由财务部门监督实施,财务部门将总成本分解落实到各职能部门(二级成本控制中心)。各二级成本控制中心将其成本责任层层分解直至员工个人。形成完整的成本控制体系,做到事事有人做、事事有人干,办事有标准,使“权有所属、责有所归、利有所享”。

特别说明

篇6

关键词:医药行业 财务风险 资本结构 资金回收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概念

企业财务风险,通俗点说它是指相关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过程中因为各种各样不确定性的因素导致企业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存在很大的偏差使企业处在亏损的状态。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财务风险是必然产物。它是客观存在的,是各个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我们只能通过详细的研究与分析来降低它对企业财务带来的损失与风险,却不能完全避免它的存在

二、引起医药行业企业财务风险的原因

1.资本结构不甚合理

这里所说的资本结构是指企业权益资本与长期负债的比例关系。据我国国务院相关部门的年度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中显示,医药行业资产负债率与带息负债率呈现缓慢降低的趋势,与此同时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报酬率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由此几项比率趋势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医药行业虽然盈利在不断的上升,但是是在高成本的融资下达到其目的的,换句话说医药企业并没有很好的掌握并运用财务杠杆原理中低成本的外源债务筹资,而偏向于融资成本较高的外源股权筹资方式,这大大的增加了医药行业平均融资成本。医药行业普遍存在一种现象,那就是资产负债率最高值与最低值相差悬殊,出现两极分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有些医药企业由于负债比例结构太高,存在较高的财务风险,而有部分医药企业由于低负债资本结构承担着超出他们能力的资金使用成本。

2.资金回收方法错误,忽视应收账款的重要性

鱼儿离不开水,企业生存发展更离不开资金保障。当我们的产品销售出去以后,通过一系列的转化,它的价值最终体现在货币资金上,但由于这一系列转化中时间与金额的不确定性,于是有了资金回收的风险,这往往也是我们企业面临的最主要的财务风险之一,医药行业也不例外。

在市场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部分财务风险意识不高的医药企业基于赊销能吸引大量的客户增加市场占有率,采取赊销结算方式,导致企业账面应收账款不断增加。其次,部分医药企业对应收账款管理不当带来财务风险。只看中眼前利益缺乏商业信用意识,盲目扩大市场,并未对应收账款正确评估,导致大部分货款难以回收。再次,因为考核机制不健全的内部激励使资金难以收回。利益永远都是我们的最终目的,然而企业没有考虑到应收账款在考核体系的重要性,盲目提高销售人员的积极性,一味强调规模,而忽视了回款的重要性,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坏账死账,使企业财务风险不断增加。

3.内部财务控制结构不严谨

众所周知,大规模的医药企业集团是通过对中小医药企业联合或参股控股或兼并收购的资本运作方式形成的。经过层层的收购壮大,使得企业高管不能详细了解公司的各个部门情况,导致包括财务部在内的各部门管理存在漏洞。企业集团与企业各个成员之间内部财务控制结构缺乏严谨性。一个集团内部各成员在财务问题方面缺乏沟通只单方面追求自己的利益的话,那么将难以规范和协调他们的责与利。这种不严谨的内部财务结构必定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严重影响企业的整体利益。

三、医药行业解决企业财务风险的对策

1.立足自身基本实情,优化资本结构

医药行业应该立足于自身的实情,从根本出发,在自己风险承受能力范围内选择最有利于企业的资本结构。掌握好负债结构的平衡性,避免出现资产负债率最高值与最低值相差太多而带来的财务风险。加强筹资的控制,避免或减少一切非系列风险。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投资环境进行观察分析并结合适中的风险理念、考虑投资组合,采取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筹资方式如租赁,发行股票等。

2.制定流动资金管理制度 ,防范资金运作风险

利润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医药企业不仅要控制或减少资金占用,还应使资产周转速度加快,让其更快的转化为货币资产,达到利益的最终目的。为了避免坏账及死账的应收账款产生,企业应制定相关的流动资金管理制度,防止资金运作的风险,做到保证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及效益性。明确资金管理,让企业中不同职务的不同成员责与利得到合理的规范。在此制度的调整下才能达到企业成员个人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共同发展。

3.制定与完善相关财务政策,实现企业与个人共同利益

通过对财务政策不断调整和优化,使成员企业必须按照集团整体的财务战略要求,明确且了解资金的筹集、投放、及收入与利润分配。同时,制定合理的激励与约束并举的用人制度,使企业成员个人利益跟企业共同利益相挂钩。

四、总结

综上所述,医药行业发展迅速,企业规模日益扩大,更应把财务风险控制工作当作重点来抓。在意识到资本结构、资金回收、及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结构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的同时,企业更应立足自身基本实情,加强对筹资的控制,建立合理的资本结构;其次要加强资金回收策略,制定流动资金管理制度;再就是要制定并完善相关的财务制度。在我们日益重视并加强相关管理的努力下,相信医药行业会更加稳定长远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谢恒.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4

篇7

(一)经济周期

图1

如图1所示,19982007年中国GDP增长率持续上升,并在2007年达到峰值,11.9%。可以认为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年增长率大部分在8%以上,甚至有些年份超过10%。原因有如下:其一,是中国经济的后发优势,中国经济起点低,有劳动力廉价的优势。其次,中国加入WTO后,积极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同时,政府财政大量投入基础设施和房地产等行业建设。第二个即从2007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增速出现下滑。从20092010中国经济出现短暂复苏,但我们将这归因于四万亿财政投入刺激经济的结果,当财政投入的效力消失时,中国经济出现下滑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资金进入房地产行业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并未真正进入实体经济;其次,中国后发优势逐渐减弱,劳动力成本上升。

(二)利率周期。本文利率周期的利率用一年期贷款利率衡量。数据表明,配合9807年的经济上升,利率出现一个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可以这样解释:利率的逐渐下行,促进了投资的增长,GDP增速稳步上升。但是当GDP上升超过一定量时,国家开始实行较为紧缩的货币政策来抑制经济过热,因此在07年的时候,出现一个利率峰值,此举也是国家调控过热经济的结果。然而,由于受国际金融海啸的影响,我国GDP增速放缓,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实行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利率较低,而后为了调控过热的房市,利率上升。

由上可见,经济周期和利率周期相互影响较大,同分为9807,0709,1013三个周期。

(三)通胀周期则相对复杂。数据显示,19982002年,我国通胀几乎保持在0以下或者0周围。从03年开始,除去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2009年,我国通胀水平都保持为正数,其中在2008年达到峰值,5.9%。因此,我讲通胀周期划为两个阶段,9802,0213。

二、投资表现衡量

本文使用I=第t年内公司投资活动现金流出额合计/第t年末公司总资产(张鹏岩,2009)来衡量企业投资。运用这个指标,剔除了企业规模的影响,对不同规模公司投资表现衡量更为准确。

三、投资表现

(一)房地产行业

2014年,我国房市价格开始松动。一旦房产价格出现大规模下滑,土地财政收入将出现急剧下降,地方政府为了保持财政收入,势必开征房产税。

图2

如图2所示,I即为投资表现。I越大,代表房地产行业的投资热情越低,即二者成反比。

首先观察经济周期和利率周期,9807年,房地产企业的投资热情出现先上升而后下降的过程。我觉得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利率下降,经济增长,房地产企业更热衷于投资,而随着经济泡沫的增加,投资热情随之下降。0713年房地产行业的投资热情出现持续下滑,这可能是因为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增速减缓,利率上升,企业投资热情下降。

接着是通胀周期,低通胀时期,即9802年,企业的投资热情持续上升,这可能是因为企业的回报不会被通胀所蚕食。而02年以后,企业的投资热情整体出现下降,这意味着高通胀倾向于降低企业的投资需求。

(二)石油化工行业

石油化工行业是我国的国有行业,并未开放给民营、外资资本,这主要考虑到国家安全问题。我国石油行业的整体利润保持在一个较高的位置,但由于国家特别收益税等“暴利税”的存在,使得石油巨头上市公司的利润并不出众,但还不至于出现负数。

如图3是石油化工行业投资意愿。

从经济周期和利率周期而言。如图从9807年,石油化工行业的投资意愿逐步增强,这主要是由于经济快速增长和低利率所致。而从0713年,投资意愿逐渐减弱,同上文分析,受经济增速放缓影响大。

而从通胀周期而言,石油化工行业受其影响不大,这可能是因为石油化工的定价并不取决于通胀率,而取决于国家定价。

图3

图4

(三)医药行业

如图4,从经济周期和利率周期而言,从1998-2007年,医药行业的整体投资意愿持续下降的走势,这说明医药行业是一个反周期的行业。当经济运行强健的时候,医药行业的投资意愿反而下降。这可能是由于经济运行速度加快时,人们对医院、药品需求减少,因此医药行业的投资意愿减少。而经济处于下行区间时,医药行业的投资需求大大增加,人们可能因为经济问题而导致身体上和心理上的疾病。

从通胀周期看,医药行业的投资对其敏感性不高。

篇8

关键词:现阶段 医药企业 财务管理 解决方案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发展,与人民健康息息相关的医药行业也呈现出发展迅速的趋势,已逐渐成为一个朝阳行业,尤其伴随着整个医药流通企业进入高速扩张期的过程中,医药行业之间的竞争也显现出日趋激烈的趋势,在这种大背景之下整个行业要求我们提高自身竞争力的迫切性与日俱增。财务管理在整个医药流通过程中是组织整个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相关关系的一项十分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医药行业的财务管理是基于整个医药行业进行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一种有资金流动和价值管理相衔接的管理关系;对于整个医药行业而言是组织医药资金链运动、处理医药企业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 因此,对于医药行业而言,搞好财务管理,不仅能够很好的对各生产要素之间组合进行协调,而且能够保证整个医药企业的正常运转,从而使企业在现代化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医药流通行业整体环境分析

国家经贸委在我国医药行业 15 年规划中明确提出计划用 5 年左右的时间,以我国现有大型医药企业为基础通过股票上市、联合、重组、兼并等现代化企业运营方式来对我国 10 个销售额达 50 亿元以上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进行重点培养;继而还要建立扶持 40 个左右年销售额达 20 亿元的大型公私合营企业,以上这些企业的销售额均要达到全国医药销售总额的 70%以上。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对于医药流通领域进行大规模资产重组的决心与行动。国家经贸委提出,计划用 5 年左右的时间在整个医药行业扶持建立 十个左右在国内外享有知名度的医药零售连锁企业,政策中规定这些企业在国内外拥有的分店数目要达到 1000 个以上;这些数字都显示出我国医药流通行业具有一片美好的前景。但是,随着医药界负面舆论的不断增加,更加严格的医药市场监管措施应相继出台来是这一大好政策真正落实到人民的生活上造福于民。虽然国家相关机构对医药行业通过药品限价、集中招标采购等一系列控制暴利措施出台,但在高度市场化的当代社会里,几乎所有行业都要在产品营销上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如果任何一个企业能够做到不计算其在营销上花费的人力物力都可以称做暴利行业行业的话,整个市场的竞争当人也就荡然无存了;因此,对于医要流通行业的药物流通而言最主要的还要从自身管理制度与企业内部人员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上面下功夫。

三、我国医药流通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国家制度与企业结构方面。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医药流通行业中仍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并未充分的认识到财务管理对整个企业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性,更有少数医药企业认为对医药行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能够与普通的会计工作同日而语,这使得原本不景气的医药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更加临乱不堪。在当今社会里,部分医药流通企业内部出现财务管理松散以及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小集体”现象已经是众人皆知的事了,对于医药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经常将企业各种收入归到自己囊中通过主张一些不正当竞争来谋取私利的情况屡见不鲜;在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医药企业在对本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调查时所制定的相关工作内容并没有结合现代医药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关特点,而只是停滞在本企业内部会计核算的工作层面上, 根本没有对在整个医药企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投资管理和战略管理理念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约束与优化。这无疑成为了整个医药行业的一个大毒瘤,严重的阻碍着医药企业的正常发展。

3.2 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方面。财会人员低学历、低职称、业务技能低的显现在我国医药流通企业仍然普遍存在。就整个医药企业的内部制度设置而言,企业管理层仍然没有对财会人员所起的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将财会人员的作用还停留在“只要会记记账,算算账”就可以了的层面上。这无疑与现代管理理念出现了严重的脱节。在对财务人员任用方面为亲是举,而不是任人唯贤,并不以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技能素质为整个财务人员任用的标准,而是以自己对财务人员的控制程度作为选拔财务人员的依据的,在整个医药流通企很多连基本的财务会从业资格证都没有的财务会计已数见不鲜。 这样也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企业会计核算混乱、会计数据失真和违纪违规等问题。

四、加强医药流通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对于现阶段我国医药流通企业来说,对于确保财务管理能够工作正常稳定的开展的话,就必须对内部领导层的结构和整个领导层的管理理念进行脱胎换骨的改变,是整个医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在整个医药流通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对于企业高层管理者而言,不仅要树立起正确的现代财务管理观念,对现代化医药企业管理手段与方法有着深刻的理解与认识,还要将整个医药企业的财务管理理念与实际生产贯彻落实到整个企业的管理与决策中去。在整个医药行业,健全本企业内部的结构,对本企业财务管理与会计工作有着明确的区分与认识,各部门之间各司其责;就当前的大背景而言,随着我国会计制度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加之与之相关的诸多税务法规的颁布,毫无疑问医药企业财务工作者的素质要求将会越来越高。 因此,面对这些挑战,作为医药流通企业的财务工作者而言就必须努力做好以下几点:首先,严把整个医药企业的财务人员资质关,凡是未通过国家相关测试未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人员,均不得参与本企业的财会工作,整个企业还要对本企业的财会人员定期不定期的进行相关的职业教育,使得我国医药流通行业中企业财会部门的职业道德水平不断地提高;医药流通企业也要对本企业其他部门员工的业务素质进行提高,为整个企业流通的产业链进入良性循环做准备。

五、小结

总而言之,对于我国医药行业相关药品的流通来说,对于整个流通链中的财务管理要进行重点管理与加强。企业对于重视财务管理工作要重视起来;一方面在整个流通链中加强资金流通管理、存货管理,根据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灵活地健全并优化企业内部各种制度;另一方面,作为整个企业的管理层要跟的上时代的步伐,作为管理层的财务人员更要对自身的素质进行不断的提高,这对于增强整个企业的竞争力以及为整个企业谋求健康迅速的发展之路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潘文泓. 有关医药流通企业财务管理相关问题的讨论[J]. 经营管理者. 2011(02)

[2] 杨琦. 医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思考[J]. 国际商务财会. 2010(02) [5] 杨永. 在医疗改革背景下对我国中小型医药流通企业的思考[J]. 时代金融. 2010(02)

篇9

 

关键词:高层管理人员 医药行业 薪酬管理

1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前中国市场医药已完全放开,竞争愈来愈激烈,医药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随着加入WTO,国际上最大的25家医药企业已经有20家直接或间接通过独资、合资、合作以及收购兼并等方式进入中国医药市场,这些国际医药大企业凭借雄厚的资本实力、先进的销售理念、技术研发、管理方法长驱直人、抢占市场,并逐步扩大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我国医药行业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目前拥有医药企业近3 500家,竞争非常激烈。医药企业要走出目前的困境,面临着两种重要资源的竞争:一是自身技术装备、资金实力的竞争;二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以下简称高管人员)的竞争。

    薪酬管理制度对人力资源竞争的影响乃至对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作用不容质疑。作为企业核心人物—企业高管人员,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及留住他们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很多跨国公司已经把目光对准了中国。在这“春雨欲来风满楼”的季节,中国医药业已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了寒意。

落后的销售理念、薄弱的资本实力、外资公司的业务抢夺和精英人才的纷纷“外流”,使中国医药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特别是近两年来,中国企业界高管人员又不断出现震荡,使笔者对中国企业现有的高管人员激励机制产生反思。如何利用薪酬杠杆,吸引、留住和激励优秀的高管人员是薪酬管理的重要目标,也是目前中国医药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

2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现状与分析

    《中国企业家》杂志在2005年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的薪酬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目前中央企业负责人平均年收人36万元,平均薪酬最高的是医药业。平均年收人超过50万元的行业有5个,依次为:医药68.6万;电力64.7万;汽车61.9万;冶金57. 8万和地产57万。这五大行业也是近两年景气度颇高的行业。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行业的前景都比较好,由于薪酬水平与所在行业景气状况的相互关联性,中央企业的老总薪酬也随之提高。

    调查还显示,大部分行业的央企负责人平均薪酬水平比员工都高出10倍左右。医药企业负责人平均薪酬最高,其员工的平均薪酬更是遥遥领先,达16.5万。相应地,其高管与员工的收人差距亦排在倒数第二位,为4.2倍一。

    《中国企业家))还对对100家上市公司(随机抽取行业龙头企业和2004年新上市的公司)2004年高管平均薪酬水平进行了分析,医药行业以其良好的稳定性排名第四。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现在的大环境下,医药行业由于其较高的销售利润率和成本利润率,高管人员薪酬水平总体较高。但高管人员和普通员工的收人差距较小。这种较小差距的收人很难达到企业的内部公平和外部公平。判断高管人员收人的公平性主要根据收人的“外部市场竞争力”和“内部差距。在医药行业,央企高管人员薪酬平均水平和跨国公司(中国区)以及民营企业相比,还是比较少的,这是缺乏外部公平;另外,医药行业的央企内部高管人员和普通员工收人差距仅为4.2倍,这与国外企业的最高层和普通员工的固定薪酬收人差距是20- 30倍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内部公平很难保证,高管人员的个人绩效和对企业的贡献难以充分体现。

    此外,对所披露的薪酬数据,没有区分“固定薪酬”和“变动薪酬”。这在一点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企业对高管人员长期激励的忽视,一方面说明我们高管人员薪酬在宏观上缺乏政策的支持,比如股票期权的限制和证券市场的治理等,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的薪酬也缺乏有效的管理,比如高管人员的绩效评价、公司治理的完善和薪酬制度的合理制定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但要总结以往的管理经验和教训,充分认清现状,还要从战略的高度出发,着眼于长远的目标,制定合理的高管人员薪酬管理制度。

3影响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的因素分析

    影响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的因素很多,这里主要讨论以下因素。

3.1医药行业特点首先,医药行业是属于营利性组织,高管人员的薪酬一般是按照会计计量的绩效来确定;根据不同的企业类型(国有、外资和民营企业),每个企业的薪酬水平也会有所差异,一般是外资企业最高,民营企业次之,最后是国有企业。其次,由于医药行业发展潜力巨大,行业的景气度较高,因此,给予高管人员长期激励(股票和股票期权)以留住企业的关键人才对企业的发展很重要。

3.2医药行业高管人员供求状况根据微观经济学的供求理论,一种商品如果供不应求,它的价格就会上升,反之,则下降。由于高管人员是特殊的职业阶层,这种人力资本的形成需要先天的自然察赋加上大量的后天教育、培训和实践的投资,因而决定了市场供给的有限性。但市场对高管人员的需求却在不断增长。虽然医药行业的人才结构是以销售为主要阵营的行业,但管理人才的缺乏也给医药行业参与国际竞争造成了阻碍,也促进了高管人员身价的提高。如果一个行业的职业经理人市场达到了市场均衡,那么职业经理人的市场价格也会趋于稳定,企业在制定职业经理人薪酬时会考虑同行业的平均薪酬水平,以实现薪酬的外部公平,增加薪酬的市场的竞争力。

篇10

关键词:医药市场;营销战略;对策

中图分类号:F7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9-000-01

当前,我国药品生产企业众多,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除了生产需求药品和提高药品质量外,还要提高服务水平,树立医药市场的良好形象。同时,随着世界和跨国医药的发展,我国的医药行业的生产、销售与消费都面临着巨大的竞争与挑战。这就需要医药行业把握市场的发展方向,确定市场定位,制定适合市场的营销战略。

一、我国医药市场营销的现状及问题

(一)当前医药营销的现状

据统计,我国医药市场中,利润占30%的普通药占市场份额的70%;而市场占有30%份额的新药,利润却高达70%[1]。通过GMP认证后,新药的价格会越来越高。一直以来,我国医药市场中仿制药占主导地位。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我国医药消费主要是以大众人民为主,普通药的研发成本低,可以满足大众的消费水平与需求。2.我国体制原因,使医药企业对研发新药品不够重视,而没有生产新的产品。同时,医药企业在GMP项目上投入了大量资金,而很多资金是来自贷款,所以研发资金较少。3.医药企业由于长时期医药研发经费不足,对于新药研发的高成本更愿意研发同等效力、低成本的普通药。所以在长时间内,我国医药市场仍是以低价格、低水平的仿制药为主。

(二)药品营销存在的问题

我国医药企业研发新药的能力差,只能仿制来开发新药品,而且新药审批制度存在漏洞,造成一种产品多家企业生产销售而混乱竞争的市场。通过GMP认证的企业,药品的生产成本、运营成本都大幅度提高,因此药品的价格也不断提高,由于价格较高,从而减弱了市场竞争力。医药企业的营销手段比较单一,多以大量广告进行促销,但是很多企业在大力广告宣传时,却忽略了药品的药效与质量,使企业信誉度大大降低。可见,我国医药企业要想立足市场不败地位,还需要改变现状、解决存在的问题。

二、医药企业市场营销的主要策略

随着国际医药企业进入我国医药市场,跨国医药公司的组建,对我国医药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与挑战。医药企业必须制定有效的市场营销战略,以此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一)产品方面的解决对策

产品是营销的基础,医药企业应立足市场,制定产品营销战略。对于医药生产企业来说,研发新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现在企业还不能做到,都是以仿制药品为主,可以引进新药改进产品水平。因此企业要扩大规模,增强基金基础,开发真正属于自己产权的药品。企业可以通过调整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缓解资金压力,如缩减产品组合、扩大产品组合等。同时,企业可以开发资金投入较少的保健食品。对于非处方药产品的销售,可以通过企业品牌广告进行宣传,带动销售量。而广告应以公益性、口碑为目标,发挥出产品的特点,挖掘独特的产品销售和竞争优势。

(二)价格方面的对策

消费者往往较关注产品的价格,在选购时,总是以价值高、成本低的产品作为购买对象。这就需要医药企业考虑消费者心中产品的价值。为提高市场的占有率,必须制定合理的价格战略。药企应优化市场定价,划分自己的产品,制定与区分能涨价与能降价的药品。另外,提高药品生产人员的效率,进行规模化生产,控制成本支出。而通过GMP的药企,可组织技术人员攻关,掌握生产流程的关键,使产生过程的时间与原材料的成本得到降低。以市场为向导,灵活把握药品价格调整幅度及调整的时间。

(三)建立医药品牌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医药企业要想有长远的发展,必须要制定有效的营销战略方法,而良好的品牌形象可以使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建立稳定的关系。品牌是一个企业商品的表现方式,是与其他商品区分的标志。药品与食品有很大的区别,人们更看重药品的效果与质量。对于消费者以及临床用药来说,都会选择有知名度的品牌。因此,药品企业结合自身产品,做好市场调研,根据消费者的特点,制定真实产品的形象,建立与其他企业不同的品牌。同时,以自身药品的质量提高为基本,树立在消费者心中的医药品牌,进而提高竞争力。

(四)改善营销策略

企业应根据市场营销的环境,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以满足消费群体、医院的具体需求为出发点,改善营销策略。企业要应用多种医药营销方法,分析客户及医院的特点,根据需求制定不同的药品及销售,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策略。同时,在药品流通渠道上,应从不同的地区市场的特点与需求,制定有效的销售方式和售后服务方针,稳固市场提高销售额。随着当代网络传媒的发展,还要制定新的广告形式与网络推广,提高市场的运行效率。同时要注重药品的药效与质量,以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

(五)加强培养营销人员

我国不断改革的医疗体制,药品行业也必须不断规范与改善。因此对从事医药行业人员应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医药营销人员是连接消费者与企业的桥梁,所以,医药企业要重视对营销人员的培养[2]。除了聘用相关的营销人员外,还要定期对市场营销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开展各种培训活动,强化营销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销售人员的专业技能。同时,企业还应制定相关的管理机制,不仅要对营销人员定期进行考核,还要注重营销人员的整体素质与销售质量进行评价。

三、结束语

医药行业关系到人民的健康,涉及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是我国非常重要的行业。我国有较多的药品生产企业,但随着世界和跨国医药的发展与进入,医药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因此对药品价格、成本、质量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医药企业必须认清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掌握行业的营销思路,根据市场特点,创新营销模式,制定适合发展的市场营销战略,还应不断地壮大自身的实力,提高药品质量,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给医药企业带来新的行业增长。

参考文献: 

[1]贾雪峰.浅谈新时期医药营销策略及实施[J].商业文化(下半月), 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