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的分类范文

时间:2023-09-01 17:18: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药行业的分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药行业的分类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一次性注射器(20ml)配制头孢粉针抗菌素类溶液的无菌有效时间,为临床合理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提供理论依据,取得相应的经济效益。方法 用20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头孢粉针抗菌素类药液加入0.9%生理盐水溶酶静脉滴注,3小时内反复多次连续按需使用后,对各时间段的注射器采样进行细菌学检测。结果 细菌学检测结果分析,得出2.5小时内无一例细菌生长,合格率达100%,延长至3h,检测到1个样本细菌培养为阳性,阳性率为2% 结论 在静脉药液配制室,一次性注射器(20ml)配制头孢粉针抗菌素类溶液的无菌有效时间为2.5h。

【关键词】:一次性注射器 头孢粉针抗菌素类 无菌有效时间

一次性注射器在临床上已被广泛使用。护理质量管理规定一人一针一管一消毒的执行率100%[1],只是针对穿过皮肤或粘膜进入无菌组织或器官内部而言。而对于配制药液时,一次性使用各种注射器就废弃是一种浪费。在临床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头孢粉针抗菌素类药液加入0.9%生理盐水溶酶内静脉滴注,在临床上非常普遍,据我科用药数据来看,如果按每天配制一次更换一副注射器算,仅配制头孢抗菌素类药物一天就要消耗80余副,在临床上有时会反复使用多次,也没有发生过输液反应或其他不良现象,但对于用一次性注射器配制头孢粉针抗菌素类药液在多长时间内反复使用是安全的,在国内尚未见理论报道。为达到合理使用一次性注射器,笔者对一次性注射器(20ml)配药后,分别在不同的时间进行细菌监测探讨,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工作服,口罩,帽子,无菌手套,头孢粉针抗菌素类溶液,20ml的一次性注射器(采用江西省洪达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生产)300副。

1.2 分组 根据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头孢粉针抗菌素类药液时间,设为6个时间组,分别为0.5h,1.0h,1.5h,2.0h,2.5h,3h。

1.3 配制方法 静脉药物配置室的空气洁净,超净工作台区域每立方米≥0.5um粒径的颗粒不得超过3500粒[2]。每立方米行动限度不得5,万级的洁净区域每立方米行动限度不得超过10[3]。工作台表面微生物培养菌落数为0,浮游菌/m3≤5个,沉降菌/皿≤1个,温度20-22℃,湿度50%-60%,操作者洗手后,穿工作服、戴一次性口罩帽子及无菌手套,用20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头孢粉针抗菌素类药液加入0.9%生理盐水溶酶静脉滴注,3小时内反复多次连续按需使用,各时间段进行采样进行细菌学检测。

1.4 采样方法 按国家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4]要求,由质控人员采样,将配置头孢粉针抗菌素类药液的一次性注射器抽取5ml无菌生理盐水反复振荡后注入无菌采样管,立即送化验室作细菌培养,在每天配置药物0.5h,1.0h,1.5h,2.0h,2.5h,3.0h各抽取5副注射器,连续10天。

1.5 统计学方法 获得的数据采用百分率统计。

2 结果

根据一次性注射器抽取头孢粉针抗菌素类药液加入0.9%生理盐水溶酶静脉滴注,3小时内反复多次连续按需使用,各时间段进行细菌学检测

3 讨论

临床使用一次性注射器(20ml)抽取头孢粉针抗菌素类药液加入0.9%生理盐水溶酶静脉滴注,反复多次按需使用,经不同时间段采样进行细菌学检测结果分析,得出有效时间为2.5小时。《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第五十三条规定,开启的静脉输入无菌液体需标明开启时间,超过2小时不得使用[5]。对于一次性加药注射器的有效使用时间未作明确规定,对其使用过程也没有质量监测。本次探讨一次性注射器多次配制头孢粉针抗菌素类溶液不同时间段的无菌有效时间的结果显示,在静脉药液配置室,配置药物的一次性注射器在开封2.5h内未见细菌生长,样本合格率100%,使用时间延长三个小时,1个样本细菌培养为阳性,阳性率为2%,说明一次性注射的有效使用时间是2.5h内。为临床一次性注射器抽取头孢粉针抗菌素类药液加入0.9%生理盐水溶酶静脉滴注的无菌使用时间提供依据,在确保病人治疗安全性与可靠性的同时,减少消耗,节约费用,降低医疗成本,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广东省医院护理工作管理规范(第2版).广州:广东省卫生厅医政处,2000;5.

[2] 李云英,张勇昌,唐萍,等.注射器细菌污染的监测分析[J].护理学杂志,1998.3

[3] 罗秀金,导致静脉输液发热反应的因素及其预防[J].中华护理杂志,1999.10.

篇2

关键词:电子商务 医药行业 内部财务控制

中圈分类号:F7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3-167-02

近几年。随着IT技术特别是以Internet为代表的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医药行业的电子商务发展迅猛,这些变革无疑给医药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但同时也给医药行业内部财务控制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一、电子商务的产生和发展对医药行业内部财务控制的影响

1.电子商务环境下医药行业财务控制体系中交易授权、执行与手工财务系统存在差异。授权、批准控制是医药行业一种常见的、基础的内部财务控制,在传统的手工财务系统中,对于任何一项经济业务的每个环节都要经过某些具有相应权限人员的签章。但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医药行业的业务人员就有可能利用特殊的授权文件或口令,获得某种权利或运行特定程序进行业务处理,由此可能引起财务控制体系失控而造成损失。例如:业务人员被客户收买,非法取得他人口令绕过批准程序开出销售提单;非法核销与客户应收账款相关的资料;掌握公司顾客订单密码。开出假订单,骗走公司药品等。

2.电子商务环境下内部财务控制的程序化使得医药行业内部财务控制具有了对程序的依赖性并增加了差错反复发生的可能性。电子商务系统中内部财务控制具有人工控制与程序控制相结合的特点。电子商务系统许多应用程序中包含了内部财务控制功能,这些程序化的内部财务控制的有效性取决于应用程序。如果这些控制程序发生差错,加之操作人员对程序的依赖性以及程序运行的重复性,使得失效控制长期运行而不被发现。使内部财务控制系统在特定方面发生错误或违规行为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3.电子商务环境下医药行业会计处理缺乏交易痕迹。传统手工财务系统中严格的凭证制度,在电算化的会计系统中将逐渐减少,会计凭证及资料所起到的控制功能逐渐弱化,部分交易几乎没有“痕迹”。从而给内部财务控制带来一定的难度。

4.电子商务环境下医药行业内部财务控制的范围扩大。医药行业传统的内部财务控制主要针对药品交易处理,而电子商务系统下,由于系统建立和运行的复杂性,内部财务控制的范围相应扩大,包含了传统手工系统所没有的控制,如网络系统安全的控制、系统权限的控制、修改程序的控制等。

5.电子商务环境下医药行业财务信息易被破坏。电子商务环境下医药行业财务信息以电磁信号的形式存储在磁性介质中,是肉眼看不见的,很容易被删除或篡改而不会留下痕迹;另外,电磁介质易受损坏,所以财务信息也存在丢失或毁坏的危险。

6.网络的迅猛发展及其在财务中的进一步应用带来了层出不穷的新问题。网络技术无疑是目前IT发展的方向,电子商务财务也不可避免受到其深远的影响,特别是Internet在财务软件中的应用对电子商务财务的影响将是革命性的。目前财务软件的网络功能主要包括:远程报账、远程报表、远程审计、网上支付、网土催账、网上报税、网上采购、网上销售、网上银行等,实现这些功能就必须有相应的控制,从而形成电子商务财务内部财务控制的新问题。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医药行业内部财务控制的主要内容

(一)电子商务环境下医药行业内部财务控制中一般控制的内容

一般控制是指任何电子商务环境下普遍适用的对医药行业财务系统构成要素(人、硬件、软件)及环境实施的内部财务控制。

1.医药行业财务系统的组织与管理控制。财务系统的组织与管理控制是指通过部门的设置、人员的分工、岗位职责的制定、权限的划分等形式进行的财务控制,其基本目标是建立恰当的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制度,以达到内部财务控制体系相互牵制、相互制约、防止或减少错弊发生的目的。

财务系统管理主要负责财务系统的软硬件管理工作,从技术上保证财务系统的正常运行。它包括掌握网络服务器度数据库的超级口令。负责网络资源分配,监控网络运行;按照主管人员的要求,对各岗位分配权限,对数据的安全保密负责;负责对硬件、软件、数据的管理与维护工作。系统管理岗位应保持相对稳定,若有变动应办理严格的交接手续。

审核岗位主要负责监督计算机及电子商务系统的运行,防止利用计算机进行舞弊。具体包括:审查机内数据与书面资料的一致性;监督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性、合法性,防止发生非法修改历史数据的现象;对系统运行各环节进行审查,防止存在漏瀹等。

2.医药行业应用系统开发、建立和维护控制。(1)医药行业应用系统开发控制是针对系统开发阶段而言的,具体包括:系统开发前应进行可行性研究和需求分析;开发过程应进行适当的人员分工;按规范收集和保管有关系统的资料并加以保密等。(2)医药行业系统建立控制则是针对系统建立阶段而言的。具体包括:资源的适当配置;系统的调试应有各岗位人员的参与;新的系统应与传统系统并行一段时间并经有关部门审批后才能替代传统系统使用;严格的验收程序等。(3)医药行业系统的维护是指日常为保障系统正常运行而对系统硬软件进行的安装、修正、更新、扩展、备份等方面的工作。系统维护控制就是针对这些工作而实施的控制。

3.医药行业系统操作控制。医药行业系统操作控制主要表现为操作权限控制和操作规程控制两个方面。(1)操作权限控制是指每个岗位的人员只能按照所授予的权限对系统进行作业.不得超越权限接触系统。系统应制定适当的权限标准体系,使系统不被越权操作。从而保证系统的安全。操作权限控制常采用设置口令来实行。(2)操作规程控制是指系统操作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标准操作规程包括:软硬件操作规程、作业运行规程、用机时间记录规程等。

4.医药行业财务系统软件控制。医药行业系统软件控制是指为保证系统软件运行正常而预先在系统软件内部设计的各种处理故障、纠正错误、保证系统安全的控制。

5.医药行业财务数据和程序控制。医药行业数据和程序控制主要是指对数据、程序的安全控制。程序的安全与否直接影响着系统的运行,而数据的安全与否关系到财务信息的完整性和保密性。医药行业财务数据控制的目标是要做到任何情况下数据都不丢失、不损毁、不泄露、不被非法侵入。通常采用的控制包括接触控制、丢失数据的恢复与重建等。而数据的备份则是数据恢复与重建的基础。是一种常见的数据控制手段,网络中利用两个服务器进行双机镜像映射备份是备份的先进形式。医药行

业财务程序控制是要保证程序不被修改、不损毁、不被病毒感染。常用的控制包括接触控制、程序备份等。接触控制是指非系统维护人员不得接触到程序的技术资料、源程序和加密文件,从而减少程序被修改的可能性;程序备份则是指有关人员要注明程序功能后备份存档。以备系统损坏后重建安装之需。程序的安全控制还要求系统使用单位制定具体的防病毒措施,包括对所有来历不明的介质在使用前进行病毒检测,定期对系统进行病毒检测。使用网络病毒防火墙以防止日益猖獗的网络病毒侵入等。

6.医荮行业财务系统的网络安全控制。网络安全性指标包括数据保密、访问控制、身份识别、不可否认和完整性。针对这些方面,可采用一些安全技术。主要包括:数据加密技术(数据的加解密、认证信息的加解密、数字签字、完整性),访问控制技术,认证技术。隧道技术(VPN)等。数据加密技术的代表是秘密密钥系统技术和公开密钥系统技术;访问控制技术的代表是防火墙技术,特别是已溶和了VPN(虚拟专用网及隧道技术)的防火墙技术;认证技术的代表是Kerberos确络用户认证系统技术。其中VPN解决了财务信息在Internet传输的安全问题。

(二)医药行业电子财务系统的应用控制

医药行业财务系统应用控制是对医药行业电子商务系统中具体的数据处理活动所进行的控制。应用控制可划分为输入控制、计算机处理与数据文件控制和输出控制。

1.输入控制。常用的控制方法包括:建立科目名称与代码对照文件,以防止财务科目输错;设计科目代码校验,以保证财务科目代码输入的正确性;设立对应关系参照文件,用采判断对应账户是否发生错误;试算平衡控制,对每笔分录和借贷方进行平衡校验,防止输入金额出错;顺序检查法,防止凭证编号重复;二次输入法。将数据先后两次输入或同时由两人分别输入,经对比后确定输入是否正确等。

篇3

关键词:资本结构;生物医药;行业特征;影响因素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3BTJ001)

作者简介:梁莱歆(1956-),女,湖南长沙人,中南大学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财务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17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7)02-0039-04 收稿日期:2006-11-20

一、影响生物医药企业资本结构因素分析

为了深入而全面地了解影响生物医药企业资本结构的因素,本文拟从如下三个方面考虑。首先,在以往的研究中,已对一些影响资本结构的因素形成的较为一致的结论,如企业资产规模、盈利能力、成长性等多项指标,已被证明对企业资本结构有着显著影响。然而本文也考虑到在上述因素中,企业盈利能力的变动与成长性有很强的相关性,而盈利能力对资本结构的影响相对更为直接,因此本文在两者间选择了盈利能力进行分析。由于折旧为非债务税盾的主要组成部分,而折旧的计算依据为固定资产,因此资产可抵押性指标与非债务税盾指标也具有很强的共线性,本文选择了前者。其次我们考虑到,由于不同行业的企业分属不同的市场,有着不同的产品和经营周期,由此而形成了对某一行业资本结构有着重要影响作用的因素,这些因素应当纳入到研究中来。对此本文选择了产品市场竞争力、未来增长机会和产品的独特性等指标;第三,在许多研究中已证明宏观经济因素影响企业的资本结构,考虑到这种影响对于生物医药行业更为明显,故纳入本文的研究。由此而形成了如下8项分析指标。

1.企业规模(SIZE)。企业规模对生物医药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资产规模效应体现在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及因此而带来的负债能力的增强上;其次,由于生物医药产品与人类生命健康息息相关,企业在消费者中的声誉极为重要,而规模是声誉的很好的替代值,有较大规模的企业能给消费者以可靠、值得信赖的信息,从而保证了产品市场收入的稳定,这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负债能力;同时,资产规模效应还体现在单位融资成本优势和多角化经营上,这些都有利于增强负债能力。本文用期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来度量公司规模因素。

2.盈利能力(PRO)。盈利能力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企业内部融资能力的影响,留存收益对债务需求的替代性是最为直接的;二是对企业现金流量的影响,盈利水平越高,现金流量越充足,企业的资金需求相对更少:三是对企业负债的安全性和财务杠杆效应的影响,盈利能力越高,企业更易于得到债权人的青睐,在债务成本固定的条件下提高对财务杠杆的利用是有利的。而生物医药企业的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的关系如何还有待检验。本文用净资产收益率度量企业的盈利能力。

3.经营波动性(INVA)。波动性是企业面临的商业风险的最直接表现。波动性对资本结构的影响有两点:一是负债的存在增加了企业破产的可能性;二是现金流量变动较大的企业,商业风险也较高,在给定负债水平时,破产可能性较高。通常认为,经营波动性越大,负债能力越低。本文用营业收入的标准差与总资产的比值来度量该变量。

4.资产可抵押性(TANG)。通常认为资产的构成对企业资本结构的选择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是决定企业资本结构的重要因素。若企业有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高则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负债能力,这种能力会受到企业股东和债权人的欢迎。因此,能用作担保的资产越多,企业被预期会利用这一优势发行更多的债券。本文用来度量可抵押性指标的变量为:(存货+固定资产+土地)/总资产。

5.产品的市场竞争力(PCA)。已有研究证明,企业的产品市场竞争强度显著地影响着企业的资本结构选择,然而,不同行业有着相对独立的不同强度的产品竞争市场,因此就同一行业的企业考察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竞某力的关系更为科学,而在各行业中,生物医药企业的产品市场竞争性相对较高。本文用企业销售额占行业销售总额的百分比来表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6.企业未来的增长机会(INOP)。企业的增长机会对资本结构的影响是双向的,首先,当面临较高的增长机会时,股票容易被高估,此时发行股票是有利选择;其次,较高的增长机会更容易获得债权人的青睐。然而,根据成本理论可以认为,当企业面临较大增长机会时管理者仍不太愿意选择债务融资:同时,要将企业的增长机会变为现实现金流入,生物医药企业一般要经历比其他行业更长的时间,时间越长回报的不确定性越大,债权人一般不愿将资金投向回报期太长的项目。本文用企业的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之比来度量该指标。

7.产品的独特性(ESP)。在以往的研究中,有学者使用销售费用与销售收入之比作为衡量产品独特性的指标(姚学清,2005)。生物医药企业有着明显高于其他行业的销售费用支出,巨额的销售费用对医药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其中广告费用在企业营业费用中占很大比重。对于医药行业的广告费用的税前列支,我国有着明显区别与其他行业的政策:从2001年8月开始允许该行业在销售(营业)收入8%的比例内据实扣除广告支出,对于超过部分可以无限期向以后年度结转,从2005年起又将该比例调高至25%。由此可以看出该行业的广告费用支出具有很强的抵税作用,这种非债务税盾的作用可作为债务税收优势的替代,拥有较多非债务税盾的公司应更少地使用负债。对该因素的度量我们选择了销售费用与销售收入之比。

8.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Ti)。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的资本结构受宏观经济的影响要比其他行业更为显著。首先,由于医药产品的价格属于国家宏观调控的对象,近几年国家对药品进行大范围的调价和限价,对整个医药行业的盈利水平及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次生物医药行业属于国家优先扶持发展的产业,在税收及多种费用的列支上有着多项优惠政策,税收政策的变化对生物医药企业的负债抵税作用产生直接影响。宏观经济因素的变动具有周期性和整体性,它对生物医药行业内部的资本结构影响具有一致性,因此在对具体行业资本结构实证研究时,一般不需单独考察宏观经济对具体某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而只需使用虚拟变量标示不同年份或时期,以考察其对整个行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力和影响方向。对于资本结构的度量,学术界普遍采用三种方式:总负债/总资产;总负债/股东权益;长期负债/总资产。本文采用总负债/总资产(L)来衡量企业的资本结构。由于采用市场价值计算企业资产价值存在较大困难,本文的资本结构(L)

指标采用账面价值计算。

二、样本确定、实证模型实证分析

根据中国证监会2001年4月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的分类标准,按照2001年中国证监会公布的分类结果,本文根据研究需选择了深沪两市2000年12月31日以前上市的A股生物、医药制造公司和其他各行业门类及制造行业下各行业大类深沪两市除金融保险业以外的A股公司,为避免异常值的影响,各行业样本均排除了在2001年~2004年间任何一年负债率大于1的公司。生物、医药制造业公司最终样本为59家公司连续4年的数据,共计236个观测单元。其他各行业门类及制造业下各行业大类公司数见表2第3列。[本文全部数据来源于由中国证券报监制、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出版的《上市公司年报大全(光盘版)》(2000-2004年)。]

本文用面板数据模型来考察各因素对资本结构的影响,模型如下

其中Xjit是企业j的影响因素i在t时数值:ε为未被观察到的随时间和截面个体同时变化的剩余误差项。

1.我国生物医药企业资本结构行业特征及差异检验①

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2001年至2004年的资本结构状况如表1所示。

由表1中数据可以看出,首先,在2001年~2004年期间,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整体负债率水平相对较低,其次,该行业在2001年时的负债率水平较低,近几年逐步有所提高。该指标的标准差变动与平均值的变动相吻合,说明平均值的变动是由于企业间资本结构差异变动引起的;此外,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债务融资基本上以流动负债资金为主,长期资金比例很小。

分行业门类和制造业下分行业大类A股公司的资本结构值(各行业资本结构4年平均值)见表2第4列。从表2中数据来看,行业大类下的房地产业、建筑业及批发零售贸易业有着较高的负债率,与这些行业的经营特点基本相符;而采掘业、水电煤气生产供应等具有垄断性质的行业有着较低的负债率。制造业下各行业大类的资本结构平均值差距较小,其行业大类间资本结构的差异水平有待检验。

Wald-wolfowitzTest游程检验是用来考察两个独立样本是否来自具有相同分布的总体,其特点符合样本量不同的两个独立分布的检验,适合本文的资本结构行业差异性检验。其检验过程是,先将选定的两个行业的负债率进行排序,然后统计最大游程数。根据统计原理,如果两个行业的负债率数据来自同一个总体,则游程数相当大;反之,如果游程数太小,则表明两组数据不可能来自同一个总体。因此,运用该检验方法对生物医药行业与其他行业两两进行检验,就可以得到较可靠的差异性水平。

具体检验过程是,各行业公司分别赋予不同的虚拟变量,再将生物医药行业与各行业成对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

从检验的结果来看,与生物医药行业成对进行检验的8个制造业下的行业大类中,有5个行业通过了5%以下的显著性检验:与生物医药行业成对进行检验的10个行业门类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大部分显著性水平低于1%:总体上看生物医药行业与行业门类的资本结构差异要比与制造业下各行业大类的差异更为显著。以上分析证明,企业资本结构存在显著的行业特征,生物医药行业的资本结构与其他大部分行业有着明显差异。

2.生物医药企业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以上所确定的各项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经计算求得每一指标各年的平均值与标准差,整理得表3。

根据表3中各指标的统计情况,从企业规模(Si2e)指标来看,在考察期内平均值稳步上升,说明样本公司规模有所扩大且分布较集中;受市场竞争加剧及国家对药品调价的影响,样本公司的盈利性(PRO)平均值出现了逐年下降;数据显示生物医药行业的经营波动性(INVA)越来越小,表明该行业正逐步趋向于成熟和稳定;产品市场竞争力指标(PCA)的标准差较大,表明该行业企业之间的产品市场竞争力差异较大;增长机会(INOP)指标有明显下降的趋势,表明投资者对该行业前景的评价逐渐由高估回归理性;正如以上所论述,产品独特性指标(EsP)表明,生物医药行业的销售费用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例非常高。

模型的估计方法我们采用了最小二乘法(OLS),估计模式选用固定效应模型(Fixed Effect Model),模型估计结果如下表

模型估计结果显示,企业规模因素的系数为正,且通过了0.01显著性水平下的检验,表明企业规模的增强有助于企业进行债务融资;盈利能力指标在0.001的水平下显著为负,这证明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与其资本结构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从与生物医药行业经营特征相关的因素来看,企业在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力指标与资本结构显著正相关。这与前面的理论推断是相符的,即当企业所面临的产品市场有扩大的趋势时,具有产品竞争优势的企业为争夺市场,特别是抢占未来产品市场,在股权融资与内部融资有限时,会通过债务融资来解决生产扩大和开拓市场时的资金不足问题。产品独特性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负。这表明生物医药上市公司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增加营业费用支出的同时,亦为了避免过大的风险而采取低负债策略。时间虚拟变量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宏观经济因素对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融资决策有着显著的影响。

三、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对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和启示。

1.实证分析结果充分表明,企业的资本结构具有行业特征,生物医药企业的资本结与其他行业相比有着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资本结构的分布上,而且还表现在与其行业经营特征密切相关的资本结构影响因素上。

2.生物医药行业的经营特征导致其低负债的资本结构。实证结果表明,生物医药企业的负债水平相对较低,尽管企业的规模、盈利能力以及资产可抵押性等因素对企业资本结构形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在经营波动性、企业增长机会及产品独特性等因素的作用下,生物医药企业大多选择了较低的负债水平。由此表明,行业经营特征对生物医药企业的资本结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提示了企业,要调整资本结构所应当重视和努力的方面。

3.宏观经济因素对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融资决策有着显著的影响。宏观经济环境影响生物医药企业的资本结构,如经济结构的调整、国家相关政策的变化等经济环境因素对生物医药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产生了有利的影响。

篇4

1 中成药制造业基本结构分析

1.1 资产规模

2007年1-11月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医药行业累计共有6 099家企业,其中中成药生产企业有1 351家,占22.15%。中成药工业资产总计为1 846.93亿元,同比增长9.04%;资产负债率为46.08%,同比下降0.43个百分点。

1.2 企业经济类型

我国中成药制造业中,股份制经济为主要企业类型,占中成药行业的63.49%。集体经济所占比例最低,仅为1.23%。

1.3 企业控股情况

我国中成药制造业从控股情况看,主要以私人控股为主,其资产占行业总资产的49.88%,其次是国有控股,占29.83%,外商控股和港澳台商控股所占比例很少,分别为5.46%和4.04%。从增长情况看,外商控股企业增幅较大,为16.30%。其他控股类型企业增幅均在15%以下。其中增幅最小的是国有控股企业,仅为4.56% (见表2)。

1.4 企业规模

我国中成药制造业以中型企业为主,占中成药行业总资产的40.41%,其次是小型企业,约占37.74%,比例最小的是大型企业,占21.86%。从增速看,大中小企业差异较小,增幅都接近中成药行业9.04%的平均增幅(见表3)。

2 中成药制造业指标完成情况

2.1 生产情况

2007年1-11月,中成药工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 314.71亿元,同比增长20.51%,增幅同比提高6.65个百分点。但增幅低于医药行业24%的平均水平,列子行业的第6位。中成药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566.09亿元,同比增长20.68%,增幅低于医药行业28.09%的平均水平。

从经济类型看,股份制经济对中成药行业工业总产值贡献最大,完成中成药行业的58.29%。其次是其他经济,完成21.38%;外商与港澳台经济完成13.99%。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合计仅完成6.35%。中成药行业各经济类型企业完成的工业总产值与资产总计的排名顺序完全一致。从增幅来看,各经济类型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均在10%以上,其中集体经济、其他经济和股份制经济增幅均超过20%,国有经济增幅最低,为11.42%(见表4)。

从控股情况看,私人控股企业完成该行业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其次为国有企业,完成21.92%。对中成药工业总产值贡献最小的是港澳台经济企业,仅为4.57%。从增幅看,各控股类型企业的增幅均在15%以上(见表5)。

从企业规模看,中型企业完成中成药行业工业总产值的41.86%,在中成药行业中工业总产值贡献最大。大型企业则贡献最小,仅占20.65%。中成药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和资产总额排名顺序一致。从增幅看,小型企业增长最快,增幅达27.30%,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则均在20%以下 (见表6)。

从地区来看,全国中成药行业工业生产集中度不高,仅吉林省工业总产值在全国占比超过10%,中成药行业工业生产总值前10位省市总占比为66.12%。其中吉林省中成药制造业优势明显,工业总产值列全国中成药行业首位,占全国的11.35%,增幅达33.79%,列全国中成药行业增幅第3位。

2.2 销售情况

中成药行业累计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 230.82亿元,占医药行业的21.74%。销售产值同比增长21.09%,增幅列子行业第7位,低于医药行业23.17%的平均水平。其中实现出货值32.70亿元,占销售产值的2.66%,占全部医药行业出货值的4.42%,居子行业第6位。中成药行业货值同比增长12.94%,增幅低于全行业20.24%的水平,列子行业第6位。

从经济类型看,资产占主导地位的股份制经济企业完成的工业销售产值也最多,占整个中成药行业的58.25%。资产比例最低的两种类型经济企业完成的销售产值最少,国有经济占4.67%,集体经济占1.82%。中成药行业各经济类型企业完成的工业销售产值与资产总计排名顺序完全一致。从增幅看,除国有经济企业仅实现了9.22%的增长外,其他各类型经济企业的同比增幅均在15%以上。其中增幅最快的是集体经济,实现了33.65%的增幅 (见表8)。

从控股情况看,中成药制造业资产占主导地位的私人控股和国有控股企业,其分别完成中成药行业工业销售总产值的58.19%和22.32%。中成药行业不同类型控股企业的工业销售产值和资产总额排名的顺序一致。从增幅看,各控股类型企业的同比增幅均在10%以上。其中私人控股企业增幅最大,为24.43%,增幅最低的是国有控股企业,为14.99% (见表9)。

从企业规模看,中成药制造业工业销售产值中型企业占据优势,完成行业工业销售总产值的41.88%;其次是小型企业,完成36.81%;占比最小的是大型企业,完成中成药行业工业销售产值的18.30%。这个排序顺序和中成药行业不同企业规模的资产总额排序一致。从增幅看,小型企业增幅最大,中型企业则最小 (见表10)。

从地区来看,中成药行业工业销售产值和工业总产值排序前10位的地区相同,只是山东与广东以及湖南与广西排序先后有所不同。从全国看,吉林和江西两个省份的中成药行业优势较为明显,工业总产值和销售产值均列前2位,其中吉林省工业销售产值还达到35.59%的同比增幅,居全国第2位。中成药行业工业销售产值排序前10位省市完成全国中成药行业工业销售总产值的66.03%%。从增幅看,增幅前10强省市均达到20%以上的同比增幅,依次是辽宁省(48.41%)、吉林(35.59%)、新疆(34.76%)、河南(33.13%)、山西(32.85%)、湖北(32.39%)、广西(31.59%)、江西(27.21%)、安徽(25.85%)、河北(24.79%) (见表11)。

产销率:2007年1-11月中成药制造业产销率为93.62%,列医药子行业第7位,同比上升0.45个百分点。

出货值:2007年1-11月,中成药制造业实现出货值32.70亿元,同比增长12.94%,增幅列医药子行业第2位。出货值占中成药工业销售总产值的2.66%。

从经济类型看,中成药制造业出口以股份制经济以及外资与港澳台投资经济为主,分别完成行业出货值的62.79%和27.68%。国有经济和其他经济出口极少,不足5%。而集体经济的出货值不足其销售产值的1% 。从出货值增幅看,增量最高的是国有经济,达56.66%。其次是股份制经济,同比增长19.86%。集体经济和其他经济类型增量较少,而外资与港澳台投资经济则出现了微量的负增长。

从控股情况看,中成药制造业出口主要是私人控股企业,完成行业51.30%的出货值,其次为国有控股,完成中成药行业23.98%的出货值。同时,私人控股企业也是中成药行业各控股类型中增幅最大的,其同比增长高达70.52%。值得注意的是,外商控股、集体控股和港澳台商控股企业分别出现出货值53.57%、16.34%和8.27%的负增长(表13)。

从企业规模看,中型企业仍然保持中成药行业出口主力军地位,完成行业出货值的64.94%,而大型企业完成出货值最少。中型企业则实现增幅第1位,达到31.15%的增幅(表14)。

从地区来看,2007年1-11月,其中成药行业出货值前10强省市共完成全国89.81%的比例,显示了一定的集中度。其中出货值排序前3位的是重庆市、浙江省和山东省。而中成药出货值增幅10强省市则均实现了15%以上的同比增长,5强省市则实现100%以上的增长,依次是四川省(262.47%)、河南(208.84%)、宁夏(205.43%)、新疆(203.51%)、山东(106.66%)、重庆(66.55%)、北京(41.77%)、广东(20.50%)、江西(16.67%)、云南(16.07%) 。

3 中成药制造业经营情况分析

3.1 利润总额

2007年1-11月,中成药行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35.93亿元,占全国医药行业利润总额的25.41%。利润总额同比增长52.60%,增幅高于医药行业49.38%的平均水平,列子行业第2位,仅次于中药饮片工业。

从经济类型看,2007年1-11月中成药制造业中利润总额贡献最大的是股份制经济,占58.6%的比例。值得一提的是,在中成药行业中,工业生产、销售、主营业务收入及利润总额均占主导地位的股份制经济还实现了58.13%的利润增长,居中成药行业第2位,仅次于外资与港澳台投资经济。

从控股类型看,2007年1-11月中成药制造业私人控股企业利润总额领先,创造了中成药行业42.23%的利润总额;其次是国有控股企业,创造中成药行业26.72%的利润总额。在增幅方面,集体控股的增势最强,实现了利润总额211.14%的同比增长,而国有控股企业仅实现18.99%的利润总额同比增长。

从企业规模看,2007年1-11月中成药制造业中型企业仍是获利冠军,这与其在行业中资产、工业生产、销售及出口方面的主导地位相一致。而中成药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在创造利润方面的能力则与其资产、工业生产、销售及出口的顺序相反。这说明在获利能力方面,还是大型企业更胜一筹。从利润总额增幅看,中型企业长势比较平稳,增幅最小。而大型和小型企业的增长较快,特别是大型企业以92.70%的利润总额增幅居行业首位,这也说明大型企业的发展趋势较好 。

从地区来看,2007年1-11月中成药行业利润总额前10位的省市与销售产值前10位的省市相比,河北省、北京市和浙江省取代了河南省、湖南省和广西自治区。利润总额排序前10位的省市实现中成药行业74.60%的利润总额,但只有吉林省占了全国中成药行业利润总额20%的比例,显示出较强的地区优势,其他地区的占比大多在10%以下。从增幅看,全国中成药行业25个省市实现了利润总额10%以上的增长,19个省市实现30%以上的增长,14个省市实现50%以上增长,4个省市实现100%以上的利润增长。但不容忽视的是仍有5个省市出现了利润的负增长,其中最严重的是,出现了45.54%的利润负增长。2007年1-11月中成药行业利润总额增幅10强地区依次是吉林(166.33%)、山西(137.03%)、新疆 (108.85%)、四川 (101.55%)、辽宁(99.68%)、湖南(92.92%)、江西(74.34%)、河南(72.73%)、山东(68.14%)和贵州(67.12%) 。

3.2 亏损情况

2007年1-11月,中成药制造业亏损企业数为347家,较上年同期减少36家。亏损面为25.70%,增幅列医药子行业第6位。2007年1-11月中成药制造业累计亏损总额为7.26亿元,同比减少8.81%。

从经济类型看,2007年1-11月股份制经济是中成药行业亏损的首位,其后依次是外资与港澳台投资经济、其他经济、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但从亏损总额的同比变化看,2007年1-11月中成药制造业各类型经济企业的亏损额都同比减少,其中减少最多的是集体经济,降幅为77.55% 。

从控股类型看,2007年1-11月中成药制造业中私人控股企业的亏损额最高,其次是港澳台商控股企业,亏损最少的是外商控股企业。从亏损额变化看,除了私人控股企业和集体控股企业亏损总额同比下降外,其他3种控股类型企业的亏损仍有不同程度上升,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出现了亏损总额25.67%的同比增加。

从地区来看,2007年1-11月全国中成药行业亏损最重的10个省市共出现4.46亿元的亏损总额,占了全国中成药行业亏损总额的61.43%。其中,仅列亏损总额首位的广东省就出现了1.11亿元的亏损,而且其亏损额同比上升25.32%。利润总额排首位的吉林省,亏损总额也排在了第4位,但同比下降55.11%。此外,湖南、安徽、广西、黑龙江和河北还分别出现了亏损总额102.74%、80.85%、61.10%、54.33%和43.01%的攀升。

从企业规模看,2007年1-11月中成药制造业中、大、中、小3种不同规模企业均出现了亏损,而2006年同期大型企业未见亏损。3种规模企业中,小型企业亏损总额最高,可见其获利能力不容乐观。中型企业的亏损总额与上年基本持平,略见下降。

4 总结

中成药制造业是我国医药工业中继化学药品制剂行业后的第二大生力军,无论是资产规模、工业生产销售、主营业务收入、创造利润及上缴利税等方面都是医药行业的中流砥柱之一,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列子行业第2位。

2007年1-11月我国中成药制造业产业规模继续增长,生产、销售增长形势良好,出口不断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升,行业发展势态较好。特别是利润总额实现了52.60%的增幅,列各子行业第2位。同时中成药行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也较高,仅次于生物生化药品行业。这均显示中成药行业是医药行业中获利能力较高的子行业。

但同时也要看到,2007年1-11月我国中成药制造业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虽然都取得了不断的增长,但除了利润总额外,其他指标的增幅在行业中未占优势,如工业生产总值、工业销售产值等指标的增幅均低于医药行业的平均水平,列子行业第6位。同时,中成药行业的产销衔接也不具优势,产销率列子行业第7位且同比略有下降。

篇5

关键词:医药产业;制药工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R-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7-1491-02

医药产业在国际上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它同信息、生物、能源、新材料等产业一样,是国际公认的当今快速发展、具有广阔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医药工业不同于传统工业,属知识密集型、专业化程度高的特殊产业。由于其发展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因而世界各国均将其列为未来优先发展的优势产业。我国医药工业一方面正在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也面临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这就决定了社会对掌握现代制药工程专业知识,具有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制药工程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因此如何面对医药产业的社会需求,密切关注行业的生产实际和发展动态,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优化学科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思路,是高等教育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

1 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1 发展现状医药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使得医药行业的高增长和高收益特性非常突出。有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医药行业规模效益逐渐显现,潜力大,成长性好,处于稳定、健康、快速发展阶段。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近7000个制药企业,能生产原料药1400余种,每年实际生产近900种,生产制剂药4000多种,植物药8000余种。我国有化学制药企业2000多家,化学原料药品种居世界前列,出口原料药占世界原料市场的20%以上。这表明我国化学原料药生产日益成为世界制药产业链中的新轴心。

1.2 存在的主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驶入快车道,整个制药行业产值年均增长17.7%,成为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医药市场之一,但仍未摆脱以小型为主,以原料药生产为主,以仿制品为主,以内销为主的格局,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作为国际公认的高技术、高附加值、高利润、高风险的产业,中国的医药产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却还没有在国际市场上确立医药强国的位置。例如,2003年全球医药市场销售额为4060亿美元,其中美、欧、日三大市场占了88%;而当年我国医药销售额为2464亿人民币,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8%,其中出口约46亿美元,只占全球销售份额的1%左右。我国出口的产品中,以中低档原料药为主,制剂产品占出口额的10%,国际医药企业利用这些原料制成药品后,又出口到我国。

此外,企业发展战略和市场操作理念落后,也长期困扰着医药行业,我国医药行业的经营和管理理念亟待提高。

1.3 发展趋势 医药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也是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产业。长期以来,一直是发达国家竞争的焦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医药行业竞争对手变得空间强大,国内市场国际化,知识产权保护更加严格,市场竞争变得更为直接和生死攸关。

世界医药的未来发展新趋势是传统化学制药增长速度逐步放慢,天然和生物药品将成为医药行业主要经济增长点。天然药品、生物药品和非处方药将形成2l世纪药业的三大新兴市场,这是未来医药行业最重要的特点。

我国医药行业“十一五”期问的发展重点是着眼于自主创新和提高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因此,技术创新,保护知识产权将主导我国未来医药市场已成为共识,医药行业中,普通药品已进入薄利时代,新药以及具有市场独占性的药品将成为企业盈利的主要支柱,我国医药行业开始进入自主创新时代。

2 医药行业对制药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

我国医药行业已进入技术创新新时代,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可以预见,以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为主的既懂制药,又懂工程,还掌握现代经营管理知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将成为医药市场的宠儿,尤其是制药工程专业人才,以进行产品和工艺及设备的更新改造、GMP设计和验证、生产管理等。而以往那种只懂药物制剂,生产工艺知识的药学类人才和只懂得工程设计的工程类人才,都无法满足现代制药工业的要求。

为适应世界医药产业的发展潮流,改变我国医药产业的落后现状,制药工程专业的人才应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优秀的综合素质,突出的创新能力和先进的管理理念,能满足医药产业的研究开发、技术改造和经营管理。

3 国内外制药工程专业高等教育现状

3.1 国外现状,自1995年美国新泽西州大学开设制药工程高等教育以来,美国已有多所大学设置该学科。加拿大、英国、德国、日本和印度等国家的高校也相继设置了该学科,开展制药工程学科研究生教育,或把制药工程学科作为课程纳入其研究生教育中。

3.2 国内现状为满足医药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于1997年把制药工程研究生教育从药学类调整到工学的生物化工学科内。1998年国家教育部将原有的化学制药、生物制药、中药制药专业调整为一个专业,即制药工程专业,并招收首届制药工程专业本科生。制药工程专业是为适应21世纪我国医药产业发展而设立的一个宽口径专业、是奠定在化学、药学、生物技术和工程学基础上的新型交叉学科,旨在培养具备现代制药工程知识,能在医药、精细化工和生物化工等领域从事医药产品的生产、研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由于药品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不少高校越来越重视该专业,学科从设立至今,发展迅速,截至2004年底全国已有142所高校设立了此专业,每年招生人数达8000余人。该专业属新兴学科,因此,在课程设置、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在国内尚未形成完善的模式和经验,属于高校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还在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之中。

篇6

[关键词]品牌战略;海王集团;一牌多品;医药行业;启示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0)08-0018-02

一、海王集团简介

海王集团成立于1989年,是一家以医药工业和生物工程为核心的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目前海王集团的总资产为80多亿,2007年销售额75多亿元,综合实力在全国医药企业中位居前列。

海王集团拥有中国医药行业最具价值品牌,2008年,“海王”品牌价值已达138.65亿元人民币。其已成为国内健康产业领域具有广泛影响的知名品牌。

二、海王集团品牌战略分析

(一)海王集团的品牌发展历程

1 导入期:2000年9月,策划公司花了2个月时间进行了严谨的内外部调查,拿出了有针对性的品牌诊断书;

2 规划期:2000年底,策划公司在品牌诊断的基础上。完成了《21世纪海王集团品牌战略实施规划》,确立了品牌核心价值与在未来成为健康产业的强势品牌的战略目标。

3 一期:2001年伊始,大规模的品牌传播运动,银得菲等四大名旦在经品牌整合后登台亮相,凭借精妙独到与精准有序的传播策略,异军突起,迅速地成为了妇孺皆知的知名品牌。

4 低谷期:2002年4月,久盼出台的2001年年报揭示利润额不足预期的50%,董事会公开向投资者致歉。一时间“众口铄金”,海王的品牌战略开始受到媒介的质疑。

5 二期:2002年,“入地”年,继续大规模的“空中轰炸”,辅助店头广告、终端促销等地面战。品牌与产品之间的互动效应初显。

6 危机期:2003年4月,2002海王年报与2003首季报出台,业绩下滑,乃至亏损。顿时,“三大常识性错误”“危机”等论述泛滥,海王品牌战略受到了深层次的质疑。

(二)海王集团的品牌战略解析

作为国内医药行业的龙头,海王集团给笔者的印象是:海王集团是具有雄厚实力的,不然也不会多次占据医药行业头把交椅的位置。但为什么会出现上面的危机期呢?笔者认为,并不是集团的产品出了问题,而是海王集团的品牌战略到了一个需要调整的时期。

1 品牌塑造

海王集团连续多年的行业品牌价值第一,它现在的品牌是其依靠多年在医药行业打拼的成果。雄厚的营销网络,强大的科研实力,过硬的产品质量、突出的国际竞争意识与能力造就了如今广泛的社会知名度。正是因为海王集团拥有这些独特的优势才使得它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医药行业中脱颖而出,成为其中的领导者、总的来说,它的品牌优势是其雄厚实力的真实写照。

2 品牌营销

(1)“一牌多品”战略。仔细了解,我们不难发现,海王集团的品牌战略是“一牌多品”战略,即一个品牌下拥有多种产品。企业只有海王一个品牌,且旗下三十多种产品都使用海王这一品牌,比如海王金樽、海王银杏叶片、海王障宁、海王冠心丹参、海王金牡蛎等等。

海王实施一牌多品战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战略有利于减少传播费用,在宣传企业的同时宣传了品牌,在宣传品牌的同时又宣传了企业,消费者会将每一次的品牌行为都归结为企业的行为,也会将每一次的企业行为都积累到品牌的身上,这种互动的形式对品牌资产的积累将更加快速有效。

但是,我们也很容易发现实行“一牌多品”战略隐藏着风险。如果某一产品出现危机,将影响海王旗下所有产品,出现危机的产品影响力越大,危险也越大。因为通常情况下,虽然只是企业某一产品出现问题,但由于消费者长久以来形成的关于企业同一核心品牌的牢固印象,所以他们往往会认为企业品牌下的其他产品与问题产品有着同样的问题,这样就会给企业带来火上浇油的效应。

(2)海王品牌战略的一些缺陷。除了“一牌多品”战略可能会给海王带来负面影响之外,笔者认为海王的品牌战略同样还在很多方而有欠妥之处,这些问题可能带来的后果却是严重的:

a 品牌诊断有仓促片面之嫌,在2000年7―8月间,海王首先针对员工进行了为期数日的内部访谈与问卷调查,而后锁定在大本营所在地深圳开展了消费者调查。从其调查对象与区域而言,明显不足,而“诊断书”也有“放之天下而皆准”之嫌。

b “健康”的核心价值空而泛,它不仅仅适用于医药保健领域,同样适用于与健康相关的食品、器材、运动等领域。海王的“健康”缺乏针对性,没有触动了消费者的基本需求,缺少了消费者在情感上的触动,少了与消费者的交流。

c 海王的品牌战略没能与企业战略进行有机的整合,将“健康成就未来”的企业理念误作为品牌的核心价值,将企业形象与品牌形象和企业形象与产品品牌混为一谈,树立诚实守信的经营作风,打造健康的企业形象,以实现“企业形象与品牌形象”和“企业品牌与产品品牌”之间的辨证统一。

三、海王集团带给我国医药行业品牌战略的启示

通过以上对海王集团品牌战略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1 任何一个医药企业都必须以过硬的实力使产品质量有充足的保障,这是医药健康行业的铁的规律,质量是生存的基石,品牌的基石。

2 医药行业作为一个高新技术高度集中的行业应该保持持续的创新能力。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只有与最先进的科技保持同步才能在日益竞争的医药生物行业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也是企业品牌的发展活力的来源,海王集团之所以能在品牌战略失误的情况下保持强大的生命力与它的质量过硬、技术创新有着密切联系。

篇7

关键词:医药产业;研发能力;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R-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9)02-0140-02

中国医药产业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持续高速成长,超过了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产值持续攀升,品种日益丰富,质量逐步提高,基本满足了老百姓的用药需求,药品经济发展形势总体良好。然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药品质量和安全的需求跟我们落后的医药生产能力和急需改革的医药行业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我国医药产业正处于矛盾的凸显期――危机与转机并存的关键发展期。

1 我国医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医药企业改革滞后,机制不活,发展后劲不足

(1)一些民营企业规模小,产品和技术水平低。医药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内部改革没有突破性进展,机制不活,难以留住人才、引进人才和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2)产品结构不合理,竞争力不强。制药企业现有主打产品科技含量低,品种单一,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发展后劲不足。

(3)产品集中度低,战线长,优势产品没有规模优势。

1.2 医药行业研发能力亟待提高,科技支撑力不足,缺少高水平的技术创新平台

大部分企业投入新药研发的资金不足销售额的1%,难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大部分科研机构装备落后,高级人才明显缺乏,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能力较差。医药产业是一项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而我们目前所处的大背景是新老体制的交替与过渡、自主创新能力薄弱、药品降价趋势不可逆转、市场低水平竞争激烈,这就注定我们医药行业的自主创新充满了艰辛与曲折。从国际医药产业分工的格局来看,发达国家以新药为主,而我国则以仿制药为主。

1.3 对外开放层次不高,招商引资乏力

医药行业普遍开放意识不强,步子不大。外资、合资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缺少与国外医药大企业合作的项目和企业,影响了医药产业与国际接轨。医药企业资源开发利用不够,产业化进程缓慢,如我国动植物及矿物中药材极具开发价值,但开发利用进程进展缓慢,有特色的医药经济没有形成。在中药企业中,大企业没有做大,小企业没有做精。现有中药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竞争力不强,产品趋同现象严重。

1.4 医药行业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等问题严重,形势严峻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理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型工业化的战略选择。制药是国内6个重污染行业之一。对此从资源能源转换角度看制药企业必须达到“三个高效”:资源高效利用,能源高效转化,代谢物高效再生;实现这些目标要完成“三种治理”:资源化治理,分布式治理,系统化治理。这些新的要求对医药行业来说是个严重的挑战。

2 促进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对策

坚持医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维护生态平衡,采取有力措施抓好化学原料药的节水、节能、节约资源和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可利用效率,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尽可能回收利用再生资源。

2.1 提高医药产业持续创新能力

制定积极的财政、税收和政府采购政策,加大对医药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支撑、市场为导向、产品为核心、产学研相结合的医药科技创新体系。扶持优势企业的创新能力建设,引导并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建设技术交易平台,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鼓励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实现新药研制从仿制为主向以创新为主,仿创结合发展。加快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为原始创新提供重要支撑,打破部门、地区封闭,建立科技资源共享、共用、共建体制,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专业化的研究开发基地,以及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新药安全评价、药物制剂技术研究等研究开发中心。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建立国际水准的信息科技平台。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符合中医药特点的药品评价体系。

2.2 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促进各地区医药经济协调发展

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发展战略的契机,根据各地区生态资源环境状况,按照“突出特点、特色发展”的方针,优化医药产业在全国的总体布局,形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三个综合性生产基地和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若干个专业性生产基地。形成区域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促进各地区医药经济协调发展。

2.3 实施“走出去”的国际发展战略,加强国际合作

在国内GMP认证基础上,积极推进进入欧美市场的产品认证,满足国内市场对更高水平医药产品的需求,同时以质优物美、合理价格开拓国际原料药市场,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出口产品的档次水平。加强创新药物的研制,充分运用现代技术,加强作用机制新、疗效高、毒副作用小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创新药物的研制。重点开发抗肿瘤药物、心脑血管系统药物、抗病毒感染药物、神经精神系统药物、降血糖药物、老年病药物等。加大药物制剂开发力度,提高制剂产品的技术水平,积极参与美国和欧盟的药品注册。针对一些专利准备到期的产品,抢先开发、提前申报,抢夺上市先机,争取在国际药物制剂产品上实现新的突破。

2.3.1 加快创新药物和非专利药的研制

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分工细化,应突出优势、特色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握国际医药市场一批销售收入超过10亿美元的药品专利到期的大好机遇,提早准备,加快产品、产业化技术研发,促进化学药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快国际市场开拓,提升在国际医药产业中的分工地位。

2.3.2 发挥传统化学原料药和普药生产的优势

促进优势化学原料药基地和骨干企业的技术进步,重点攻关酶法、生物转化、膜技术、结晶技术、手性技术等绿色环保、节能降耗的关键性、共性产业化技术和装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及装备,提高我国原料药的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产率,减少能耗,降低成本,产生效益。推动我国化学原料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3.3 开发特色原料药

认真分析和把握国际市场和产品专利状况,对市场需求潜力大、发展前景好、专利即将到期的产品有针对性地提前进行研究开发,仿创结合,在工艺技术上对产品进行二次创新。重点选择抗忧郁类、抗心脑血管病、抗肿瘤、抗病毒、抗艾滋病药物等老年性、慢性、传染性疾病等的临床用药。

参考文献:

篇8

医药行业作为关系人类健康的特殊消费品,在研制、生产、销售、使用的各个环节都受到相应法规的严格控制,参与这些环节的组织机构或者个人都要经过政府主管部门授予相应的权限。对药品的使用者来说,获得和使用某些药品也不是任意的。根据消费者获得和使用药品的权限,目前我国将药品分成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根据2000年1月1日起施行的《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处方药只允许在专业媒体内进行广告宣传;同时根据2007年5月1日起施行的《药品广告审查办法》,无论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凡为药品广告的均需进行审查。可见医药品牌建设是受到相关法规具体规范的。

医药行业中通常将由外资医药企业的产品归入“洋品牌”一类,将由内资企业创建的品牌称作“本土品牌”。随着行业对外交流和国际化的不断深入,“洋品牌”与“本土品牌”的范围也在不断变化,但行业内统一认为外资控股企业及外商独资企业所使用的、从境外引入我国的产品品牌均为“洋品牌”。

消费者在选择药品品牌时通常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首要因素是医生意见,特别是在处方药领域,现行医药制度下医生在治疗过程中直接为患者确定是否需要用药、使用哪一种药物,消费者实际上并没有选择品牌的自主权;此外消费者还收到如产品能否医保报销、价格承受能力、品牌知名度、产品口碑等因素影响。考虑到医药产品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在产品选择过程中患者主要依赖于医生的用药指导,价格通常是作用力最弱的影响因素。 

二、基本情况

(一)“洋品牌”基本情况

目前北京共拥有外资医药生产企业65家,拥有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超过150种;外资医药生产企业2012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32亿元,同比增长22.3%,实现利润约42.4亿元,同比增长28.1%。

北京医药行业“洋品牌”分布在除中药行业外的各个领域,主要集中在化学制药和医疗器械领域,其中拜耳、诺华、赛诺菲、通用电气等企业品牌均广为市场所认可,拜阿司匹林、拜唐平、扶他林、开同等产品品牌在消费者中具有极高的认可度,在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6款医药产品中“洋品牌”占据四席。

从整个产业链角度来看,“洋品牌”明显占据高端位置,这一方面是因为企业确实高度重视产品质量,在生产环境、质量控制、原料采购等方面更加严谨规范,在药品生产流程、人员管理方面较“本土品牌”更富有经验;另一方面则是它们通过面向医护人员的专业化学术推广和面向普通消费者的广告宣传及口碑宣传,树立起专业、优质的良好品牌形象。客观的说,“洋品牌”在产品推广方面是“本土品牌”的启蒙老师,引入了学术营销、医药代表等现代化的品牌推广和产品营销理念,在推动医药行业的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京发展的医药“洋品牌”企业多在上世纪改革开放后在我市建厂,为尽快打入国内市场,企业当时多采取合资合作的形式,如拜耳、诺华、费森尤斯卡比、第一三共等企业均是与原北京医药集团合资在京建厂。90年代后期,随着医药行业的成熟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这些合资企业纷纷走上独资的道路。“洋品牌”在京开展并购案例的数量并不多,除上述合资转独资的企业外,近年来并购较活跃的领域为医疗器械行业,如2006年瑞典医科达AB公司收购北京医疗器械研究所80%的股权并成立医科达(北研)医疗器械有限公司,2010年美国捷迈公司以4900万美元现金方式收购北京蒙太因医疗器械有限公司100%的股权,收购完成后原企业品牌得到了保存,但已完全置于“洋品牌”之下。

“洋品牌”在发展过程中,凭借其母公司的强大实力,在资金投入、市场宣传等方面确实较“本土品牌”更具优势,但更重要的是其发展体现出一条与“本土品牌”并不相同的思路,“洋品牌”相对“本土品牌”而言较少参加药品交易会等展会,但更愿意组织专业性的学术会议。另外,“洋品牌”的发展得到了政策层面的较大优惠,一是针对“洋品牌”的单独定价政策,二是在药品招标工作中,“洋品牌”可以通过“一品”的政策避免与“本土品牌”直接对抗,这一系列政策使得“洋品牌”更具市场灵活性,获得更大的盈利机会。

(二)“本土品牌”基本情况

目前北京共拥有本土医药生产企业165家,拥有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超过500种;本土医药生产企业2012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6亿元,同比增长29.4%,实现利润约59.4亿元,同比增长17.6%。

北京医药“本土品牌”目前仍处在成长培育期,具有市场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品牌并不多,在这一阶段内一部分企业通过聚焦于特定的疾病领域树立起具有领导地位的品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包括:

1、同仁堂

同仁堂是我国中药行业的著名老字号,至今已有三百二十多年的历史。同仁堂享誉海内外,尤其是在海外华人圈中广受赞誉和推崇,是中药行业名副其实的龙头。同仁堂对于品牌建设高度重视,将企业品牌、文化有机融合起来,形成了诚信、厚重的品牌形象。

此外同仁堂还有一批知名产品品牌,如同仁安宫牛黄丸、同仁感冒清热颗粒等,同仁堂将其系统划分为“同仁堂十大王牌”、“同仁堂十大名药”、“同仁堂十大新品种”和“同仁堂十大保健品”。这些产品广受消费者好评,在特殊疾病的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奠定了产品的领导地位。

2、双鹤

双鹤药业以大输液享誉国内,有着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同时在降压药和降糖药领域,双鹤也逐步树立起领先品牌地位。早在2005年,双鹤便提出了打造三个“第一品牌”——“输液第一品牌”、“降压药第一品牌”和“降糖药第一品牌”。特别值得研究的是双鹤降糖药品牌“糖适平”实际为双鹤药业与德国柏林格-殷格翰公司合作的产品,该产品在国内的生产、经营权全部为双鹤所有。

篇9

关键词:OTC;新产品;终端五力模型;原则

一、引言

终端是实现OTC新产品销售的最后一跳,也是促成消费者购买的关键环节。因此,对于OTC新产品的上市工作而言,在传统4P基础上确定价格、渠道、促销等策略之后,终端的策略是推动产品销售的策略核心。

二、医药行业OTC药店零售终端的现状分析

(一)药店零售终端的类别

根据目前国内药店零售市场的情况,按药店目标消费人群的不同,国内的药店大致可分为以下5种:传统药店(主要零售各类药品);社区便利药店(零售售药品,兼营日用品等);专业或专科药店(主要销售处方药或某一类药品,如肿瘤科、糖尿病、皮肤科用药等):平价药品超市或大卖场(主要零售各类药品,以低价吸引顾客);医院新特药零售药店(多为医药流通企业和医院联营,专门针对该医院开出的处方而设)。

(二)OTC药店零售终端的现状特点

第一,单体药店的数量越来越少,连锁药店越来越规范、系统,各连锁药店的跨区域、跨地区经营越来越多,数量和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

第二,经营面积小,店员素质差的小型药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销声匿迹。部分低于40平方米的药店被淘汰出了药品零售市场,而取而代之的都是符合国家GSP认证要求的规范的药店。这将使我国的药品经营企业严格依法经营,日常的管理也将进一步规范。同时规范化的管理也提高药店的工作效率和店员基本素质与专业知识。

第三,市场环境竞争的加剧使药店单品利润普遍降低,提高药店整体销售额即薄利多销的经营理念成了药店经营的主体思想。同时经营重心转向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不断在购物环境和服务水平上进行调整,以适应来自消费者的压力。

第四,药店经营多元化。从单纯卖药品到卖健康,再到卖健康美丽、健康便利。例如,增加保健品、名贵中药材,增加非药品如化妆品、日用品等健康相关的产品,以及引入方便食品、饮料、日常消费品、彩票、电话卡、公交卡、报刊、打字、复印、干洗、冲印、订票、公用电话等服务项目来提高药店整体盈利水平。

第五,加强与供应商及生产厂商的战略合作,充分利用药店场地资源获取非销售带来的利润增长,如产品上架费的收取,店内产品广告费,产品卖场陈列、堆头,产品促销活动费用以及厂家促销人员的管理费用等等。

面对终端药店的改变,OTC厂家相对应的终端工作也进行了相应调整。尤其是在目前药店连锁加盟的火热事态下,药店的特性已经不能简单地把药店分为A、B、C三级进行管理和工作了。

三、医药行业OTC新产品上市的终端策略原则

OTC新产品的药店终端策略,在渠道策略的基础上,要紧密围绕“终端突破、侧翼进攻”的工作核心,多样化、多途径、多方式、多手法、针对性地夯实“终端竞争”基础,全面提升OTC新产品在零售终端的铺货力、陈列力、宣传力、促销力和活动力,从而实现“提升终端销售”的终极目的,全方位实现OTC新产品的销售拓展。

为确保终端策略的实施效果,在新产品上市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一方面是在战略上重视和落实终端资源的投入;另一方面必须在现有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的基础上,尽可能优化工作流程和方式,提升资源使用效率,使品牌资源在终端有最大的产出。

因此,OTC新产品上市的终端建设重点考虑遵循以下原则:

原则一:突出和优先保障重点。好钢用在刀刃上,抓大放小。将终端药店及终端工作重新进行评估分类,将有限资源集中在重点终端使用,重点终端重点保障,优先投入,实现资源使用的最大的投入产出。首先,对终端进行详细的科学记录分类,筛选并确定目标终端。通过用制定的表格对药店终端信息进行详尽的记录,并对其进行对分类,有效地实现OTC及终端建设工作的重心划分,使OTC的工作开展更加有效,终端建设的投入更具有针对性。终端信息化管理:通过5级15位编码实现终端资料信息化管理,方便资料的分类管理及分析应用。例如,终端编号:510080-21A0041AE(见图1)。其次,从OTC队伍负责的110家目标药店中选取80家作为重点保障药店。为了规范管理,要对每个OTC人员的维护目标药店数界定为110家。出于OTC新产品上市的效果考虑,每个OTC代表重点保障的目标终端总数为80个。其中,销售好的终端数目约占40%,为32个,但要投入60%以上的精力:销售一般的终端数目约占60%,为48个,投入40%左右的精力(见表1)。

原则二:强调标准化和可执行性。在现有的终端执行力的基础上,制定严格但切实可行的终端执行标准,必须保证所有的目标终端能够按照相应的基本标准投入,投入率100%,达标率100%。若要进行更大规模的投入(如大型堆头、户外、橱窗等),必须由市场部统一规划、审批方可投入(见表2)。

原则三:分阶段实施,加强监控,力求实效。整个终端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分阶段、分步骤地实施,同时要在组织上保证专业引导和监控管理到位,真正落到实处,抓出效果(见表3)。

篇10

一、国内医药流通行业的现状分析

1.医药流通行业地方保护问题突出

医药流通不同于一般商品的流通,需要建立起完善的市场机制才能保障医药流通规范进行。受计划经济时代政策影响,以及国内对药品流通严格的监管,药品在国内范围内流通并不顺畅。一些地方政府通过设立地方贸易壁垒,阻碍外区域药品进入本地市场。例如:通过药品检验、审查等行政手段影响一些非本土药品的本地销售。地方政府的地方贸易壁垒不仅严重干预了市场机制,造成了市场的不公平竞争,还使一些地方药品流通企业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尽管我国药品管理办法第69条规定地方政府不得设立药品流通地方保护政策,但从国内药品流通的现状来看地方保护问题还是非常突出。造成药品流通地方保护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国内相关的法规机制不完善。

2.医药流通行业发展还不成熟

制药产业发展带动医药流通行业发展,但国内医药流通企业大多规模小,而且企业经营盈利能力差。目前国内初具规模的医药流通还是以国营为主,民企医药流通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2014年度药品流通企业中上市公司共17家,市值总值为2593亿元,但平均市值只有152.54亿元,是远远不能满足国内潜力巨大的医药消费市场的。新时代背景下医药流通电子商务也有了一定发展,截至2015年6月30日,拥有互联网药品交易资质的企业合计仅为425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互联网药品交易平台也还远远不能满足国内的药品物流需求。“多、小、散”的产业生态还是当前国内医药流通的主要现状,市场竞争力较弱。近几年国内医药流通企业数量统计如表1。

二、基于价值链分析的国内医药行业

1.医药行业价值链组成分析

医药行业价值链由医药原料供应商、医药生产商、医药流通企业、医院或零售药品、顾客等组成。在整个价值链中医药流通是处于承上启下的链条环节。全球医药市场近年来持续快速增长,据国际权威医药咨询机构IMS预计,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兴医药市场,2020 年将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市场份额将从3%上升到7.5%。2013年医药工业总产值达到222,97亿元,同比增长18.79%。随着医药工业总产值的不断增长,需要高效的医药物流做支撑。另一方面,随着医药生产产业的快速发展,医药行业市场竞争激烈。医药生产端与销售端的利润空间不断缩水。由于医药流通不完善,药品流通行业运营成本增加、毛利率不高,导致医药流通成本过高。医药流通成本过高必然不利于医药产业发展,因此医药流通成为了制约医药行业发展的瓶颈。

2.医药行业价值链保障措施分析

行业价值链分析的主体部分是价值链的各个组成部分分析,此外就是价值链价值保障的组成部分分析。保障组成部分包括规范的医药市场秩序、医药信息化和智能化、医药物流创新服务、雄厚的资金保障、优秀的人才队伍等,是保障价值链各个环节发展的关键。在价值链模型分析中,明显能感受到国内医药行业在相关保障方面的建设比较滞后。例如:2015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具有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颁发的开展第三方药品物流业务确认文件的有93家,开展物流延伸服务的有68家,承接药房托管的有64家,承接医院药库外设的有22家。同时,从国外发达国家医药流通企业的发展经验来看,高度集中、降低成本、发挥细分市场的优势、创新发展是医药流通企业发展的新趋势。但以国内医药流通企业现状和规模来看政府不及时出台相关的保障措施是很难实现的。

三、国内医药流通企业转型的策略

1.加强药品流通行业整合,发展一批规模型的医药流通企业

在美国,医药流通业务主要集中在麦卡森、卡地纳、美源博根三大公司。由于业务高度集中,这三家公司获得了稳定的利润来源,从而有足够的资金和实力支持医药流通模式创新。例如:对上游建立OEM业务,为下游提供药房管理、医疗手术用品定制、自动售药系统和医院信息化服务等业务。在龙头医药物流企业的带动下,美国国内医药流通水平大大提升。国内医药流通企业发展还不成熟,需要加快国内医药流通企业的行业整合。行业整合不仅包括行业内整合,还包括上下游行业整合,打造一批核心药品流通服务企业。通过行业整合也能在医药流通行业内引发鳗鱼经济现象,提高国内医药流通市场的活力,从而实现提升流通效率、下降流通成本的改革目标。借鉴美国成功的经验,加强行业整合实现国内医药流通企业集中度,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增加医药流通行业转型动力。为实现国内医药物流企业集中发展,需要鼓励金融市场向医药流通企业倾斜资金扶持,鼓励和支持医药流通行业企业兼并和重组,也可以鼓励上下游的医药生产企业、医药销售企业进入医药流通行业,增加市场活力。当前国内物流行业发展迅速,药品流通企业加强与物流行业企业合作与整合也是非常必要的。鼓励一些专业物流企业进入医药流通行业也将促进医药流通的大发展。

2.在医药流通企业内部积极转变经营理念

利润增加是推动医药流通企业转型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医药流通企业的转型应该以利润增加为主要目标。在企业内部加强营销渠道建设无疑是流通企业转型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首先,转型过程中流通企业要正确定位自己,认清当前的市场形势,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发掘客户需要的营销观念,积极开展营销渠道建设。结合价值链模型分析,医药流通企业是连接消费终端和生产企业的重要环节,掌握销售市场才是流通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因此,转型中营销渠道的建设应以提高企业对营销渠道控制为主。对于医药流通企业来说,强有力的控制力能够提升其与医药生产企业的议价能力,从而提高其在行业中的竞争能力。为了提升企业对营销渠道的控制力,需要在传统管理模式上大胆创新。例如:某知名医药流通公司通过收购兼并药品零售企业发展建立自己的药品零售连锁体系,获得了绝对的市场话语权。思维创新方面国外有很多方式可以借鉴,例如:医院药房托管业务。积极拓展医院药房托管业务,使其能覆盖更多的医院、诊所和卫生院等,一定能为医药流通企业带来客观的利润。管理思维理念上需要打破常规,可以通过让销售终端入股的方式,牢固企业与销售终端的联系,还能为企业吸纳更多的发展资金。

3.完善医药流通行业的市场规范机制

完善医药流通行业的市场规范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建立起完善的市场机制才能为企业转型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首先,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现行药品的定价制度体系和新药审批制度体系,坚决治理医药流通地方保护贸易壁垒,实现市场公开、公正、公平竞争。受国内传统药品监管政策的影响,地方政府既是政策的制定者,同时也是监管者。这样的现状是完全不利于医药流通市场化发展的。改革国内医药及医药流通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透明的医药行业流通保障机制十分必要。近几年国内药品监管及审批制度不断修订,但与欧美药品审批制度比较,还是有很大差距。例如:美国的法规体系由三级组成,包括了基本法案、具有法律强制作用法律及技术指导原则。欧盟的法规体系则分为法规、法令、通知、指南四部分。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药品管理体系加强国内医药市场规范机制建设,将药品准入检测交给第三方专业研究机构,实现地方政府对药品监管部分放权。监管中将社会监督纳入监管范围,同时适当提高该行业的准入门槛,以此来淘汰一批盈利能力弱、服务水平低的弱小药品流通企业。市场机制的创新还要避免药品流通企业内部恶性竞争,提高药品流通行业的资源配置效率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