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7 00:58: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标准化管理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标准化管理论文

篇1

1.1技术风险大,研制周期较长

型号产品的预研,集中了国内最先进的技术、最先进的材料、最先进的仪器和设备,同时也由于其研制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但型号产品本身系统复杂、门类繁多,而且还要有许多相关产品或工程项目与之配套,耗资大。因此,为保证其研制成功,必须严格按照研制程序分阶段逐步地进行。从指标论证到最后定型,中间需要经历若干方案、状态、批次的设计与试制;经受若干次各种不同目的的地面试验和飞行试验,属于开创性和探索性活动;从开始到取得成果再到实际应用往往要经历很长的时间,一步步地去完成。所以,想要预研项目投资立竿见影是不科学、不现实的。

1.2阶段特征明显

预研型号产品是一个多专业的集合体且其专业分工很细、涉及专业面广,往往是国家下达的战略性任务或攻克研制“瓶颈”的关键技术,有严格的研制进度和阶段要求,每个阶段研制任务、要求、内容和目标不同,且大都是高新技术项目,不确定因素较多、技术风险较大,费用高,很难保证预期结果。而一但突破关键性理论和技术问题,其影响则是非同小可。所以说,预研产品具有基础性、前瞻性、探索性和验证性等特点。

2开展预研标准化工作的意义

如上所述,预研型号产品有许多独特之处,而标准化是预研的基础工作。在预研的全过程中,标准化工作分为4个阶段:立题论证、方案论证、研究试验以及成果鉴定。而每一阶段均有着不同的目标和任务,但彼此又存在紧密的联系,一环扣一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标准化工作做好了,对整个型号研制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并能达到预研的最佳效果。

2.1能有效地保证产品的质量与性能

预研型号产品性能,主要是在设计、研制阶段决定和形成的。在预研一开始就采用先进的、科学的标准,严格按照标准、规范规定的性能指标及方法去论证、设计、制造和试验,就能保证产品的性能建立在先进的技术水平及可靠的基础之上,保证产品的质量有一个高的起点。

2.2能有效降低研制成本,提高预研效率

预研型号产品批量小、状态变化多,新品种试制频繁,产品结构处在设计形成之中,工装设备不能通用。而标准是科研、生产、使用的经验结晶和统一的产物。预研型号产品通过实施标准,统一要求,减少品种,简化设计;采用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模块化)优化设计,提高设计的通用程度、设计和工艺继承性,简化工艺过程和工艺装备。通过标准化,变零、部、组件的专用为通用;变原材料、元器件的多品种为少品种,努力提高设计和工艺的继承性;最大限度地采用通用的、组合的工艺装备,既能缩短预研周期,又能节省预研费用。实施标准是对技术成熟科技成果的再利用,是减少预研风险,实现一次成功的基本措施之一。

2.3能有效地提高企业标准化管理水平,形成完整的技术标准体系

结合预研型号产品研发、关键技术攻关、预先研究、基础研究以及试验实施标准和经验总结,获得信息,将市场需求牵引与技术推动有机结合,有利于修订完善标准,制定新的标准,保证标准质量;使标准为预研产品研制服务,产生效益,从而使参与预研人员对标准化更加关注,有利于加快标准化自身发展,最终使企业构建完整的研发技术标准体系,即“生产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为今后制定和实施标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4有利于培育创新型和复合型的标准化人才

预研是培养标准化技术人员的一种有效的举措。兼职标准化人员参与预研项目并进行文件签署,专职标准化人员进行宏观控制,督促兼职标准化人员学习标准,并对标准实施进行检查。使标准化人员从预研型号产品的申请立项和技术攻关,到成果评审和技术总结的全过程得到全方位的锻炼,进而全面提高在型号产品技术攻关和型号研制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预研可最终培育出理论功底扎实、学识造诣深厚、解决问题独到、有开拓创新精神、能编制高质量标准的标准化复合型人才队伍。

2.5有利于加强部门之间协调沟通

在型号产品的研制过程中,总体与分系统之间、分系统与分系统之间、设计与工艺之间、生产单位与生产协作单位之间、研制部门与使用部门之间、各个专业之间、各个环节之间均需要协调,需要标准化在其中发挥技术纽带的作用,把它们统一协调起来。在军工产品竞争愈加激烈的市场条件下,为了巩固在同行业中的地位,增强技术实力,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争取更多任务。因此,在市场需求的牵引下,湖北三江航天红林探控有限公司大力开展了预研工作,并制定了企业预先研究管理办法,规范预研工作的各个管理环节,为充分发挥预研工作的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预研标准化工作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3.1技术等级和专业分工不清技术等级和专业分工不清是影响预研标准化

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许多产品预研中,标准化人员的“兵、将、帅”定位不清,专业分工不明,存在着工作模式不合理、责任不明确、协调效率低等情况。一个预研产品从设计、工艺到试验,由某一设计人员从头管到底、单打独斗,标准化人员互相不沟通、不协调,横向协调环节复杂,信息不畅,技术积累难以奏效,导致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资源利用不充分、不合理。这不仅会大大延长研制周期,而且也不利于实现系统整体性能最优。

3.2产品的“三化”程度低

产品实现系列化和通用化是企业不断扩张市场容量、延长产品寿命、分化技术风险的重要措施,而许多科研人员却忽视预研产品的系列化和通用化工作。产品的“三化”工作必须按专业、跨型号实现,但一般实行的是型号“两总”负责制,一定程度上使产品的“三化”工作只能在型号内部开展,型号之间的“三化”较难开展。从企业和个人的利益角度考虑,设计人员乐于创新,导致了一味追求预研产品的新颖和独特,忽视与现有产品的相关性和技术继承性的问题。而标准化人员没有提前参与到预研中,等到标准化参与时木已成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品“三化”工作的开展。

3.3标准的制定滞后于新技术的发展

目前,技术人员往往喜欢查手册,不善于查阅并学习标准,实施标准还没有成为自觉行动,只有通过集体培训才学习标准。而大多数企业只通过对技术文件进行标准化审查来监督标准实施,导致产品出现的质量问题往往体现在过程中有标准不依、标准执行不严,更谈不上对标准使用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不断完善,从而形成了新技术飞速发展与标准滞后的明显矛盾。

3.4标准化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有待更新

随着长期从事标准化工作的老职工的陆续退休,后续标准化人员青黄不接,标准化岗位出现了层次结构不合理、知识结构不合理、年龄结构不合理等现象,没有形成老、中、青相结合标准化人才梯队。标准化人员平时忙于型号产品图样审查,没有稳定的时间学习标准,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少,导致专职标准化队伍知识面窄、普及与掌握新知识不够,影响了标准化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使标准化工作难于适应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同时,由于经费有限,标准化信息管理工作薄弱。

4开展预研型号产品标准化工作的途径

鉴于以上问题,企业在预研型号产品中应开展大量的标准化工作,使其工作更加规范化。

4.1情报先行是做好立题论证工作的基础

预研型号产品立项论证是龙头,应建立由型号副总师、设计师、标准化人员等共同组成的一个高素质的标准化工作系统,整个型号预研的标准化工作在标准化工作系统的领导下全面开展。只有型号副总师、设计人员、标准化人员的三者相互结合,各司其职、各尽其职,标准化工作才能协调、有效地开展。标准化人员主要与预研课题项目主任设计师沟通,了解和掌握该课题的目的及主要内容,跟踪课题的进展动态,着手进行标准方面的相应准备工作。以预研产品为背景,收集与课题有关的国内外标准资料、标准化情报、最新标准化成果和样品等;型号预研,情报先行,做好立题论证阶段准备工作,为相关人员填写《预先研究任务开题论证报告》提供标准可行性依据。

4.2标准选取是做好方案论证工作的关键

方案论证阶段的标准化是预研型号产品标准化工作的起点和重要依据,也是确定型号标准化工作要求和计划的关键阶段。通过标准化人员参加方案论证活动,了解和掌握课题的实施方案以及课题各组成部分的功能特点。初步提出该课题需要贯彻的标准以及欲推荐使用的典型线路和典型结构,确定型号标准化工作的框架,掌握标准的深度与广度,确认哪些标准可以直接采用,哪些标准需经过剪裁后才能采用,按照国家标准、国家军用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的顺序,列出标准清单,并适时做好标准的宣贯。介绍与课题有关的国内外标准信息,设想该课题制定成标准的可能性。方案论证结束时,对型号研制提出标准化综合要求,并提出实施标准目录。同时,在预研项目研究过程中,项目组要加强对各类技术资料、数据的保管和使用,密切跟踪各研究领域的知识产权动态。

4.3协调沟通是做好研究试验工作的保证

研究试验阶段是课题的具体实施阶段,也是产品及其成套技术文件形成阶段,且涉及众多专业标准、行业标准以及企业标准,跨部门、跨行业协调工作量大、复杂程度高。因此,标准化人员在研究试验工作之前,向设计人员推荐典型线路、典型结构和通用的零部件、元器件及有关成熟技术,提供标准实施目录的全部标准资料,统一协调各类标准实施中存在的有关标准化问题,并在研究试验工作过程中根据课题的标准化综合要求,对研制人员实施标准的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对预研课题形成的设计文件进行标准化审查。

4.4标准占位是做好成果鉴定工作的升华

随着众多新型号课题预先研究的推进,在重大领域有了技术突破,应将所有图样资料在该预研课题通过鉴定后进行整理归档。标准化人员对该课题实施标准化综合要求和实施标准的情况进行总结,作出评价,写出标准化审查报告,对有推广价值且通用程度高的预研课题,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和加工提炼,将预研成果转化为系列标准;开展顶层规划,分批由上而下的逐项制定与国际标准水平相适应的配套标准和规范,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和提高;吸取其中有用部分,保存到有关标准中去,避免系列标准的反复;用标准化手段固化这些新技术及关键技术,积极组织本单位的主导产品参加相关国家军用标准和航天行业标准的立项论证工作。力争参与国家军用标准和航天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积极争取标准占位,为《预研课题结题总结报告》提供依据,为后期新型号研制提供技术支撑,让我们的标准在推进企业产品精益设计、规范研制过程的同时,成为引领国内产品标准的推进者。

4.5加强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标准化人才

专兼职标准化人员通过参加预研,多方面学习有关专业知识以及各类、各级标准,编制标准化各类文件,对预研产品中使用的原材料、元器件、零部件、外协件、配套产品及设计文件、工艺文件、研究试验文件和标准体系表等诸多因素也有一定的了解;编制标准体系表粗略框架;加强标准化队伍建设,组织构建一支强有力的标准化技术队伍,提高标准化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完善的预研框架和组织体系。注重培养有一技之长的院级标准化专职人员,使他们多进入高层次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便于今后承担国家标准乃至国际标准的制定任务,同时也有利于留住人才。

4.6加强“三化”基础工作,为后续型号夯实基础

首先,在预研初期,应注重对应用工具软件、元器件种类、原材料的状态与品种规格等进行统一或优选,实现压缩品种规格、使产品具有良好互换性的目的。其次,在基型产品的基础上实施优势延伸策略,完成整个系列中各种规格产品的设计,并能保持结构的相同(或相似),实现零件的高度通用化,提高产品的通用性与互换性,是以低成本、低风险带来高效益的有效途径。第三,运用模块化设计原理快速研发新型号。模块化设计的突出特点在于它把每种模块都按结构或功能成系列地设计与制造;利用模块互相拼组,便可形成为数众多的、具有各种功能的产品;模块化设计的前提条件是相关模块之间在接口、配合精度、连接尺寸和参数协调等方面的标准化。

4.7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实施标准动态管理

整个预研工作纵横交错,如果使标准化工作贯穿于型号预研的全过程,可操作的标准化文件则是全面规范预研管理、确保研发任务完成、加强预研竞争力的实际举措。按照GJB/Z114A《产品标准化大纲编制指南》、GJB/Z106A《工艺标准化大纲编制指南》和QJ20065《航天型号标准化文件编制要求》等标准的规定,需分阶段、分层次编制标准化文件,并对其实行动态管理。在编制标准化文件时,要本着“简化、统一、协调、优化”的原则,并保证依据充分,编制内容全面、合理、实用,从提高标准化文件的适用性和操作性的要求出发,为型号提供最基本的技术保障。

4.8加强过程监督检查,形成标准闭环管理

根据预研产品对标准化需求的不断变化,将预研产品标准化工作重心逐步从制定标准为主转向以标准实施监督为主的方向。通过标准的实施,将这一宝贵资源,应用到预研产品的研制、生产、试验和使用等领域中去,将标准化的潜在内能转化为现实的技术;以各种方式对产品寿命周期各阶段中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纠正实施中的偏差,处理实施中的错误行为;对实施标准的监督机制不完善等薄弱环节,组织开展标准实施与监督的标准化研究;针对标准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的标准内容的不足之处,采取补救措施,完善标准;促进标准化与型号研制的有机结合,实现标准的制定、实施和监督等全过程受控,形成一整套有效的制度、规范与标准,使标准化工作达到闭环管理。

5结束语

篇2

英国标准化管理研究者桑德斯在《标准化的目的与原理》一书中,对标准化的释义是:“为所有有关方面的利益,特别是为了促进最佳的全面经济并适当考虑到产品使用条件与安全要求,在所有有关方面的协作下,进行有秩序的特定活动所制订并实施各项规则的过程。”随企业管理的不断发展和提升,标准化逐渐成为了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现代管理者对标准化的理解也更为深入浅出,即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对重复性操作事物或概念,通过制订、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管理秩序和管理效益的目的。时代赋予了标准化不同的内涵,但“它非孤立事物,而是一项持续不断的活动过程”这一本质却从未改变。诸多企业的实践经验表明,标准化工作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它包括制订、归结统一标准,贯彻标准以及再次的修订和实施标准,这种过程需要反复循环,每完成一次循环,标准化管理水平就会实现一次螺旋式上升,进而发挥的良性作用也就会成倍增加。

2石油物资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

标准化管理是一种有效的科学管理方法,在石油物资采购管理领域也大有裨益。众所周知,统一的物资标准体系、统一的管理运行机制,有助于物资采办部门人力、物力、财力的集约化管理以及外部供应商资源的优化配置,既能实现经营管理效益的提升;又能加快供应链的反应能力,为石油企业生产建设提供坚实保障。石油物资涉猎范围广,有着种类多、数量庞大的特点,随着石油企业不断发展,其业务范围不断扩张,物资标准化在石油石化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分量也越来越重。在这个供应链反应能力比拼的时代,毫不夸张地说,科学合理的物资标准化管理牵涉到石油企业战略发展的方方面面,不仅是经营管理良性运作的重要保证,也是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础。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均将标准化工作作为提升物资供应管理水平的瓶颈,进行重点突破;中国海油也适时启动了物资标准化项目,重构物资标准化管理体系,以适应、促进企业业务发展。

3中国海油物资标准化实践

标准化活动是由人力、物力、财力、技术、信息等要素构成的活动。根据系统效应原理,这些要素的构成和组合方式不同,所产生的效果也很可能不同。中国海油物资标准化项目的推进,调动了近500名物资专家参与工作,各专家组通过创新工作方法,借鉴、学习、交流先进企业经验,建立、完善了符合中国海油战略发展要求的物资标准化体系,无论专业性、规范性,还是易用性,新版物资标准都有着非常强的优势。

3.1新版物资标准的修订

中国海油新版物资标准是基于旧标准进行完善创新的,其秉承专业化、精简化和易用性强等原则,最大程度地淘汰了落后、低功能和无用的要素,内容包括:科学的分类体系和严谨的属性模板两大部分,整体框架结构简单明了,便于操作,有着促进物资统计分析、专业化采购、采购价值发现,避免物资重复描述、减少非必要采购、降低冗余库存等优势。

3.1.1优化分类层级,重视标准的前瞻性

中国海油原61大类物资标准包罗万象,分类数量繁多、逻辑性差,专家组参照国际、国内行业标准,结合海油业务现状,遵循不重不漏、细度合理、业务需求、行业习惯等原则,将物资分类体系由原有的“大类、中类、小类、物料组”四层结构,精简为“大类、中类、小类”三层结构。为增强其专业性和易用性,在明确层级后,专家组重点分析了当前中国海油在上、中、下游的核心业务特点,对标多家知名石油公司的物资分类体系,通过合并重复、相近的物资类别;拆分争议较大、挂接易混淆的类别,对物资分类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精简。除此另外,专家组考虑到物资标准的可持续性,并不断满足未来中国海油业务发展趋势,将包括水能、风能、光伏、生物质能在内的新能源单独归类,增设“可再生资源产品”大类,凸显了新版物资标准“与时俱进”的重要特点。新编制完成的《物资分类/属性规范及应用指南》包括43个大类、494个中类、3873个小类,并按原材料、成品、设备/配件、工具及其它分类成卷,相比原61大类物资标准较为系统化,除专业性和易用性强外,更具前瞻性。

3.1.2规范属性模板,提升标准的专业性

中国海油原物资标准属性模板的覆盖率不高,部分物料组无法填写属性值,这使得文本采购、类别挂接错误等问题层出不穷;与此同时,原属性模板约束性不强,易造成人为填写属性值的多样性、数据错误率与重复率高等问题。为此,物资专家组在新标准的编制中引入了先进的“五段式”属性模板,将属性模板中的每一个属性,都通过“前置符号”、“属性值是否必选值列表”、“后置符号”、“属性值计量单位”、“连接符”五个字段进行控制,从各个细节上规范属性值的填写,并确保属性模板的覆盖率达到100%,以保障后续工作的有序衔接以及管理上的专业和高效。

3.1.3增补两项说明,强化标准易用性

专家组在新物资标准确立的不同工作阶段,依需求编注了物资分类说明和属性说明,大大增强了新版物资标准的可操作性。应前期调研90%用户的诉求,物资专家们针对每一个大、中、小类别撰写了分类思路、分类说明及界定、新旧分类对照关系等,在物资分类挂接时,用户可以阅读到相应的分类释义,以便更好地理解每个分类的内涵与外延,从而避免因理解差异而造成的分类混淆甚至错误的情况。另外,属性说明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新物资标准易用性强的优势,其运用文字说明将属性定义、填写规范、完整填写示例、注意事项等直接呈现在使用者面前,最大限度地解决了“属性模板难理解、难填写”的问题。通过上述两项说明文件的增补以及小类配图、附加备注(部分无法在属性模板中体现的要求、规范或指导意见)等信息的加入,在新版物资标准编制的同时,专家组整理编写了《中国海油物资标准应用指南》,实现了未来海油物资标准使用“一本通”,大大促进标准的贯彻与落实。

3.2物资标准管控体系的健全与完善

新版物资标准的修订完成,标志着物资管理工作已“有法可依”,但要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达到“有法必依”的目的,还必须要有一套相适应的管控体系与之相匹配。为此,中国海油确立了“集中动态管标准”的思路,即对物资标准执行“统一、规范、集中”的管控模式,全集团采用一套统一的物资分类及属性模板,统一由总公司组织修订、维护。

3.2.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在组织机构上,针对物资标准的管理增设了物资标准管理岗,要求担任本单位物资标准管理的责任人与协调人,积极发挥上传与下达的作用:上传是指搜集本单位标准修订申请,经本地业务审核后提交总公司;下达是指与总公司物资标准岗对接,协助新标准的推广与宣贯。除增设专岗外,中国海油物资采办部还建立了总公司、各单位两级物资专家团队,并将其纳入管理组织机构,充分调动其发挥专业优势,协助本单位标准管理岗,完成“标准修订申请”的本地业务审核;支持总公司核心专家日常/定期修订讨论(远程/集中)等工作。这无疑将对物资标准化管理的不断增值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2.2严密管理制度及流程

制定了《物资标准管理办法》,并随之了《物资标准修订、工作指导手册》,对物资标准的日常修订、定期修订、争议解决以及流程进行了规范和统一。物资标准坚持“年度定期修订为主,日常修订为辅”,在修订过程中,要求遵循如下四条原则:一是以业务需求为驱动,考虑物资标准修订的必要性;二是考虑物资标准修订的通用性;三是标准变更应不违背物资标准制定的总体原则和方向;四是充分考虑标准修订对现有物料主数据、系统中各单位业务单据的影响。这里值得强调的是,标准日常修订的范畴只限于“不对现有物资主数据构成影响”的修订申请,主要包括:规范文字、新增小类、新增某小类属性模板的可选属性等;定期修订则以年度为单位,由相关物资专家集中讨论,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并进行集中讨论后,统一推广。

3.3物资标准化工作的宣贯

只有当物资标准在实践中付诸实施后才能表现出具体效果,如在贯彻实施环节出现中断,那标准化循环发展过程则随之中止,前期一系列的工作也将功亏一篑。因此,企业要高度重视标准化的宣贯工作,不仅要通过制度规范等方式来强制实施,更要关注宣贯活动的重要作用。中国海油物资采办部自物资标准化项目启动时,就随即开展了宣贯活动,通过专刊跟踪报道的方式,在全集团范围内宣传了物资标准化工作的相关内容及其进展,直至新物资标准的编制完成,共形成了《物资专家观点汇编》6卷、《标准化宣贯专刊》3卷、《标准化年报》1卷。这些宝贵的资料不仅见证了物资标准化项目的开展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和学习意义;而且使相关牵连各方对标准化项目的开展情况有了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为标准的后续贯彻实施奠定了基础。除此之外,中国海油物资采办部还多次调动物资专家,针对关键制度和流程,开展培训活动,对在岗物资管理、操作人员进行了新物资标准相关知识的深入普及,以确保新标准实施到位。

4关于开展物资标准化的几点思考

中国海油物资标准化项目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笔者作为直接参与者,对如何开展好物资标准化工作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现总结几点浅见。

4.1要充分发挥物资专家的核心作用

专家队伍是物资标准化工作的得力参谋,作为专业的“智囊团”,其知识背景可从根本上确保物资分类体系的科学性、规范性以及适用性;丰富的从业经验可减少标准化工作的漏洞,并增强物资管理工作的前瞻性。无论是物资标准的编制,还是日后的修订维护,都需要物资专家发挥核心作用。中国海油在标准化项目的开展过程中,将来自不同专业领域,有着丰富从业经验的物资专家作为主力军,而在后续的一系列工作中,他们仍将继续发挥主导作用,为物资标准化工作保驾护航。

4.2要重视培训、推广活动的开展

物资标准及其主数据不仅单纯应用于物资管理领域,它还应用于生产、工程、销售以及财务等业务管理领域。因此,物资标准的编制、维护以及良性效能的发挥,都需要各部门的通力配合。这就需要科学合理地开展相关培训和推广活动,特别是在物资标准的建立和修订初期,除了物资管理部门的培训外,也要让所牵涉的各业务部门了解物资标准的修订思路、原则和变化等,以充分征求意见,获得支持,并促进各部门积极改善所对应的业务管理模式。

4.3物资标准化工作要“承前启后”

这一点是基于行业现状提出的。在石油石化采购领域,几大石油公司均已建立或形成了一定的物资标准化管理体系,在标准化工作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企业应以现有资源为基础,承接前期的良性因素,包括对管理仍起促进作用的分类方式、制度和流程等,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以保障现有业务管理水平的稳定增长。与此同时,企业在进行新物资标准的修订以及管理制度的完善时,更要注重前瞻性,要根据企业未来业务的发展方向,科学合理地进行物资分类、大胆创新管理运作模式。

4.4物资标准化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前文的标准化内涵部分提到,物资标准化工作是一个反复循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很多专家将其定义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从中国海油自身的实践工作来看,也确实如此,标准化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完成物资标准的编制、修订仅仅是一个开始,良好的物资标准需要与时俱进,顺应企业的业务发展趋势。中国海油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在编制完成新版物资标准后,相继健全了长效、动态的维护机制,以确保物资标准得到持续不断的改进。

5结语

篇3

对防腐蚀预制场地、成品和半成品堆放区及运输过程标准化的目的,就是在保证质量、节约用地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实现生产的连续性、便捷性,减少劳动力投入、减轻大体力劳动、提高施工效率,减少管理工作量,实现标准化程序管理防腐蚀施工环境、场地一般比较恶劣,雨、雪、雾、大风、灰尘、有毒有害挥发物都会影响到正常的施工进度、质量,如果能设计一整套满足多变环境下正常防腐蚀需要的施工场地、转运场地、临时堆放场地,且不影响或者对其他关键工序影响甚微,将极大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效益、工程质量也会得到大幅提升。防腐蚀施工场地标准化没有固定的形式,需要因地制宜,其功能实现是大体相同的。进、出场堆放点可以设置在同一区域不同位置上,方便实现装卸、转运功能,成品和半成品应设置在上风向,可避免灰尘带来的二次污染、保证前处理和防腐蚀作业的环境符合要求。半成品堆放应分类并标准化标识,堆放时应用标准化的草绳、木方进行隔、垫、防止磕碰损伤防腐层;要有防止地面泥、业主方在防腐蚀工程中的标准化管理吕小鹏(中海石油炼化公司惠州炼化分公司,广东惠州516086)摘要:防腐成本越来越高,工期要求越来越紧,管理难度越来越大,实现防腐蚀工程管理的标准化才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效益和保证质量的关键所在。关键词:防腐蚀标准化;施工管理;设计;工场地设计水、油污二次污染的标准化措施:如加高材料堆放时距离地面的高度、硬化地面并遮盖等等,二次污染往往给后续工作造成大面积的麻烦,增加相当大的工作量,必须要求承包商严格落实措施。除锈平台应设置在相对高点,下风向,远离其他作业区;最好是封闭式平台,达到防雨、雪、雾的功能,内部可以设置通风、除湿、增温装置,以备赶工期间施工环境的改善。涂装平台应设置在除锈平台的上风向,能有效减轻劳动强度,便于作业人员涂装,远离灰尘区域、无明火、无储存易燃易爆区域,设置明显防火、防爆提示。涂装平台应高于地面300-500mm,地面应无灰尘、无泥水存在,轨道要洁净平整、无塌陷。

2防腐蚀施工标准化

2.1抛丸除锈防腐蚀预制流水作业线标准化

采用抛丸除锈防腐蚀作业线场地环境相对较好:污染小、灰尘少、劳动强度小、作业效率高、施工质量可靠、稳定,长期成本最低,是大规模防腐蚀施工的最佳选择。标准化的重点在于:抛丸机操作程序标准化,厂房标准化、喷涂或辊涂施工标准化,防雨、露、雾、风、雪标准化程序,标识移植标准化管理细则,夜间作业程序标准化。业主方要协调、指导、帮助承包商安排好防腐蚀预制材料进场、出场的程序、确保整个施工期的平衡与平稳;指导承包商做好防污染、防雨、雪、雾、露等措施,尤其要注意钢管类要配套管帽,以防止钢丸进入钢管内部难于清理;作业、转运轨道要牢固、稳定、距离地面高度300-500mm以上;抛丸前必须采用喷码或者油漆记号进行材料标识移植,地面应硬化或者洁净无灰尘,预制钢部件要清理焊疤、焊瘤、药皮,抛丸除锈进、出口应设置厂房,厂房应能满足多变天气下的防腐蚀预制作业需要;如果没有配备厂房,则要提前在良好天气下督促承包商对进度进行超前安排,防止因天气原因影响不能按时完成进度要求。

2.2高压空气喷砂除锈防腐蚀预制流水作业标准化

高压空气喷砂除锈防腐蚀现场环境非常恶劣,灰尘大、噪音大、预制管防护措施费用高、效率低、极易受天气影响进度,严重影响周边焊接、切割、安装等预制工序。目前这种方式只适用于小工作量、受工作面条件及不能抛丸部件、有特殊要求一次完成的的防腐蚀施工,转运、堆放成本较高、防腐蚀预制品二次清理费用高等等。这种作业方式需要标准化的地方有:采用铜矿渣等不易产生大量灰尘的磨料;设立半封闭式或封闭式喷砂环境;根据要求做好除尘、增温、除湿措施;建设易于转运的轨道、和远离喷砂场地的堆放点,喷涂轨道高度300~500mm,且地面硬化且无灰尘、泥、水、油污等。

2.3手工现场防腐蚀作业的标准化

手工现场防腐蚀施工是非常难于管理的,现场手工施工存在环境复杂、条件众多、施工难度强度较大、施工方法不统一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建立一个简单、并符合各项施工条件、尽可能降低施工人员强度和难度的标准化施工方法是手工现场防腐蚀作业成功的关键,也就是标准化的施工习惯,解放各方的管理强度、帮助施工人员以标准化的施工方法解决复杂的、难以适应的各种管理条件,以简单的方式解决复杂的施工问题,以简单重复的方式解决大强度、大难度施工,且不易出现偏差,质量、进度均得到了有效的提升,还可以避免很多成本的浪费。手工现场的防腐蚀包括:补口、补伤作业,大面积涂装作业。要形成三个标准要求:标准的作业工具、标准的作业程序、标准的作业结果。手工现场防腐蚀标准化的重点是:工装、劳保标准化,施工工具标准化,打磨等表面处理效果标准化、补口补伤样式标准化、涂装方法标准化。

3结语

篇4

要求建设单位从工程投标、施工阶段和竣工结算阶段,进行全程的跟踪,由于工程结算管理贯穿于工程的整个寿命周期,所以为了防止工程造价超过投资预算,就需要加强对工程结算的管理,避免发生超出预算的情况,同时确保工程能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配网工程结算的标准化管理模式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的要求,加强配电网工程的精细化、标准化建设,并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一整套工程结算标准化管理工作流程,并明确工程结算各个阶段的工作实效、工作内容以及各方责任、结算关系等,对于及时发现工程结算中存在的问题,并延伸到工程控制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各部门之间,定期召开会议,交流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实现结算控制的“闭环管理”和良性循环。

2.1规范标准格式

一般而言,配网工程投入使用后20个工作日内,应明确工程流程时效,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均应将工程前期、设计、施工和监理资料等以及其他合同资料与文件,存档管理。同时,项目的管理部门在收到资料后,应严格验收资料,在5个工作日内确认工程结算书,并送给审计单位报审。此外,还需要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结算书的定案工作,建设单位将工程结算书移交给财务管理单位。众所周知,工程结算书主要是用于反映工程决策、设计、施工和竣工等过程,根据工程造价管理的规定,包括投资总额文件、建设经验总结文件等,对结算书的要求是详细、完备以及准确和真实。由于工程结算书是反映投资过程的数据资料,因此必须按照规范的、标准的文本格式进行编写,包括工程概况表、编制说明、结算汇总表、投资结算金额以及批准概算金额和其他附件说明文件等。其中,附件包括初设批准文件、核准文件等,而工程批准概算书包括开工与竣工报告等。

2.2明确责任,理顺结算关系

工程结算标准化管理,首先需要明确各方的责任以及组织管理的职责分工,这样就能够高效开展检查、指导和监督配网工程结算工作,同时也有助于协调工程结算中存在分歧的地方,定期完成相关的工作。由于各个公司是受供电公司的委托,开展配网阶段的日常管理工作,因此必须严格落实与结算有关的规定,并对工程承包商提供的资料,审查详实,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并加强对设计变更和经济签证的管理。而财务管理部门,应参与到工程阶段活动中,合理安排、严格控制各项资金,为工程财务决算打下良好的基础。审计单位也应加强对工程结算活动的监督,保证审计监督贯穿工程建设的整个寿命周期。此外,参与工程项目的各个单位,还需要加强协调与配合,在工程投运后,在规定的时间内,给监理单位提供规范的资料文件。其中,设计单位需要提交的资料包括批准的概算书、设计变更和施工图预算书等,这是工程结算的主要依据。监理单位主要是负责监督工程的施工活动,需要严格控制工程预付款、进度款项等,核实工程设计变更、签证预审和费用情况等,按时提交监理报告、汇总表和现场签证文件等。供电单位负责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工作,需要提供费用支出清单。而施工单位,需要根据合同的规定,按时提交开工报告、竣工报告。施工价款结算书和现场签证等。

3配网工程结算的过程控制分析

3.1前期控制分析

对于工程前期的控制,因从当前的被动控制转变为主动控制。在规划设计阶段,设计单位应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提高设计的质量和深度,提高编制概算的准确性。同时,加强对初步设计的审查,建立完善的工程图纸会审制度,防止由于设计纰漏而出现常识性和专业性错误,尽可能将设计变更控制在事前,减少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而在工程的招标阶段,实行严格的招标管理工作,规范设计、施工和监理等公开招标的透明度,对于材料、设备和采购工作,也应制定计划,制定预算,在采购时作为参考。

3.2规范合同的签订工作

工程结算的管理,应从签订合同时就开始。我们知道,合同文件时工程结算时主要的依据,合同内容主要包括协议书、投标书、中标通知书和附件等,还包括工程报价单、设计变更协议、预算书和图纸等,这些材料必须以书面形式呈现,并具有双方的签字或者盖章才生效,否则不能够引用。对于那些有可能造成工程造价变化或者造价失控的问题,应在合同中明确控制的途径和手段。比如对于合同价款的调整方式、设计变更的控制、违约争议处理和工期发生变化等,均应明确解决的办法,在合同中加以明确,提高控制的有效性。

3.3强化施工变更的控制

对于施工中的变更问题,设计和施工单位应从技术和经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保证设计变更的可行性。同时,根据设计单位的意见,讨论施工变更的必要性,尽量不做变更。加强对施工变更工程的管理,达到有效控制投资的目的。

3.4结算阶段的审核

工程结算通常由施工单位编制,而设计单位提供设计变更、签证等资料。因此,这就要求造价控制管理人员,切实履行职责,明确审核意见,定期汇总,保证结算的严密性和合理性。由于材料价格变化比较大,应加强对材料价格的审查,避免发生争执。此外,还需要加快工程结算工作,根据工程进度将工程分成不同的阶段,工程每完成一个阶段,则收集整理某阶段的结算资料,减轻后续工作的压力,并确保结算资料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等。总而言之,为了节约结算时间,应核对现场情况与结算资料,全面、细致进行结算审核,保证审核结果的准确性。

4结语

篇5

1、个别职工安全意识不强。三起事故都是个人违章造成,反映出职工安全意识淡薄,疏忽大意,思想麻痹,自我保护和防范事故意识不够,存在侥幸心理;特别是相关方单位在职工未熟知安全操作规程的情况下安排作业。责任单位没有重视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导致职工安全意识得不到有效强化。

2、相关规章制度没有得到有效落实。责任单位没有严格执行港口《维修作业控制程序》、《危险作业安全管理规定》、《隐患排查治理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现场施工作业前没有规范履行相关手续,在作业过程中没有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和安全技术措施,从而导致事故发生。

3、安全检查、隐患排查工作不到位,没有将安全承诺落到实处。现场检查隐患排查工作流于形式,没有按照《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完善本单位的安全检查标准,没有细化检查方案,突出重点、做到全覆盖,留下了盲区和死角。

(二)避免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对策

1、夯实基础管理,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操作规程和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使之成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每一项生产作业活动都有规可依、有章可循,避免出现盲目蛮干、违章操作;完善安全考核激励机制,加大考核力度,做到奖惩分明,促进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同时,要定期开展法律法规合规性评价,保证各项规章制度与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以及行业标准、技术规范相符合,有效防范法律风险。

2、秦皇岛港应大力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对照工贸企业《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积极构建公司级、队级、班组级三级安全生产标准化平台,开展岗位达标、专业达标活动,采取对标自查、组织专业人员“会诊”方式,不断自我纠正、自我完善、自我提升,推进安全管理、设备设施、教育培训、绩效考核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改善安全生产条件,规范安全生产行为,强化安全基础管理,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事故发生。

3、精细化管理,加大安全检查、隐患排查治理力度。要制定细致的安全检查计划,建立“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现场监督检查模式,加强对作业现场的安全管控;完善安全检查方案和安全检查标准,提高安全检查工作效率和效果;重点抓好安全隐患的整改工作,强化纠正和预防措施的落实,消除同类事故隐患,完善现场安全隐患及问题整改、验证、反馈,加大经济考核力度;加强事故隐患统计分析,建立健全各类隐患台账,定期分析研究,评估现状,监视趋势变化,寻求事物规律,制定和采取防范措施,提高安全风险预控能力;对事故隐患处理坚持“不放过”原则,追责惩处,堵塞漏洞,落实整改措施,做好安全生产的监管和预防工作。

4、加强设备设施安全管理,强化维修作业过程控制。设备设施维修作业过程中不确定因素较多,特别是涉电作业、复合(交叉)作业、高处作业的安全风险较大,要落实施工许可制度,重点做好维修过程中停送电、停机挂牌等环节的管控,对违章指挥、违章操作予以追责惩处,确保维修工作中的人身和设备安全。

篇6

1.1系统功能

本系统可以根据总厂的制造计划和机型工艺信息自动生成生产计划,并根据仓库库存的情况向各个工段下达生产计划,通过批计划和零星计划两种方式调整标准件生产计划,使标准件计划管理更合理并具有一定的智能特征。

1.2B/S结构设计

某飞机标准件公司的标准件计划管理体系具有多层次、跨部门、地理位置分散的特点。由于计划管理覆盖多个部门,在每个部门每台电脑客户端安装运行程序不便于操作,且不利于系统的维护和更新,C/S(Client/Server,客户/服务器模式)结构已不能满足需求。而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模式)结构具有分布性的特点,便于异构数据源的集成,业务扩展方便,维护简单,具有更好的操作性,只需要装有浏览器即可,不需要专门的客户端软件,且与操作系统平台无关。基于B/S结构的飞机标准件计划管理系统实现了客户端的“零”安装,减少客户机与数据库的直接互动以及向服务器发出SQL的请求数量,提高执行效率并能很好满足分布式需求。本系统采用Web三层B/S体系结构,浏览器层完成用户接口功能,服务器层完成系统相关功能,数据库层对系统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通过三层结构,将系统划分为表示部分(界面层)、应用逻辑部分(应用层)和数据访问部分(数据层),使其各自在逻辑上更加独立,便于管理和维护。但为获得较高效率,简单的逻辑处理和数据访问也放在界面层实现。在此基础上,又将服务器层中包含的应用层分为四层,即数据表示层、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和业务外观层。数据表示层定义了继承DataSet的类,以保证数据显示的一致性。数据访问层主要实现与数据库的交互,定义数据库的访问及相应的操作如数据库的连接,增加、删除、查询、维护数据库连接缓存、数据库事务调用等,为业务逻辑提供数据服务。业务逻辑层主要完成业务规则和逻辑的实现,为用户提供功能调用以及调用数据访问层访问数据库。业务外观层为Web层提供处理、浏览和操作的界面,以形象的方式显示业务逻辑及数据。

1.3系统数据及流程结构设计

为保证计划管理的有效性,即数据的准确性,标准件计划管理系统需与多个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其上游数据来自工艺系统和总厂ERP系统,中间接入生产状态,生产完成后再将数据按需求分别在传入标准件厂和总厂的出入库系统中。首先,根据查询总厂下达的整机生产计划,再查询相应机型的工艺分工信息,并从PDM工程数据中取出标准件图号数据。基于整机订单与需求自动平衡计划,参考历史数据,系统自动提出全部计划的调整数据,并根据以上数据自动汇总生成标准件的生产计划,供计划编制人员参考。计划编制人员根据自动平衡计划、系统调整数据、日常调用情况,确定最终的计划下达数量,并根据中央仓库和配套库库存平衡的情况向各个工段下达生产计划。当生产完成后,将完成和检验状态反馈到生产计划中,对完工状态的零件进行接收和移交,并将零件按计划要求分别入库。如判断为零星计划,还需将生产完成、检验、接收及移交状态反馈回ERP系统。

2系统模块及功能

飞机装配严格按照客户订单进行计划、生产,生产调度又需严格按架次进行管理。虽然飞机制造为多种小批量,但标准件的生产为多种大批量。标准件在使用中易损耗,零件使用量大,且在装配过程中往往出现零件追加生产的情况。又由于标准件具有很强的通用性,故可提前按照生产机型和数量,依照生产经验,适当扩大生产,以预测生产数量,并自行制定标准件的生产计划,提前生产。由于标准件必须严格按批次进行生产,不同批次的飞机对零件的要求存在差别,因此在提交计划、生产、入库时需严格区分。生产完成后,标准件需严格按批次、计划交付计划提交部门,或存入本厂或仓库内,然后按需取用,或进行后续加工。按照上述特点,整个系统流程按纵向大致可分为计划提交、零件移交、零件接收三个大部分。计划提交,即制定和提交生产计划;零件移交即零件生产完成后,由本厂确认,发放到相应的计划提交部门;零件接收是提交部门对收到的零件进行入库并加以确认。由于提交计划部门与计划功能不同,按生产类型又将生产计划分为批计划与零星计划两种。零星计划为按飞机批次单另追加的计划,批计划为标准件厂内部按照实际生产经验,根据总厂机型的生产计划自行安排并提交的生产计划,不与总厂计划相关。即零星计划为外厂人员提报的标准件补充需求,批计划为内部人员提交的整机标准件批量生产计划。由于不同权限人员对批计划和零星计划有不同的操作,故为方便权限设置与系统管理管理,在三部分的基础上又将整个系统分为五个模块。

(1)登录管理模块

用于管理用户登陆信息,提供登陆、注销等功能,通过将员工编码与数据库中存在数据进行比对,从而判定是否具有操作权限,再根据具体权限字段判断用户的具体权限。此模块还具有登陆用户名及密码修改功能。

(2)零星计划管理

包括查询、提交计划、零星计划移交和零星计划接收四部分,判定非本厂人员具有此操作权限。可查询已经提交的零星计划。可根据总厂计划及工艺生成生产计划,需人工填写生产的数量。零件生产完成后通过移交,将零件移交到提交计划的部门,该部门通过零星计划接受确认接收情况并进行入库。

(3)批计划管理

分为批计划查询、批计划提交、批计划移交批计划接收,本厂人员具有此部分操作权限。查询模块可查询已提交的批计划。计划提交部分可通过总厂生产计划和工艺信息自动生成生产计划,自动计算生产数量及生产批次等信息,并提供手工修改的功能。批计划移交可将已经完成的标准件移交到标准件仓库,并通过批计划接收对移交数量、批次等信息进行接收确认。

(4)查询

可查询已提交的批计划、零星计划,生产机型的详细信息以及总厂的生产计划。

(5)信息维护

仅具有管理员权限的身份才能进行操作,可增加、删除人员或更改人员权限及其他信息。

3系统实现

3.1软件配置

系统采用Windows2000Server作为服务器操作系统,以2008集成开发环境作为软件开发工具,程序后台开发选择C#高级语言来完成系统功能,前台定义Web页面则采用超文本标记语言(HyperTextMarkupLanguage,HTML),并使用母版以保持页面风格统一并减少工作量。采用css+div的布局方式以提高界面的可读性及访问速度,增加用户体验性。本系统开发采用动态服务器网页()技术,使用MicrosoftInternet信息服务管理器(IIS)作为Web服务器。

3.2数据库管理及信息交换

考虑到数据量大、并发操作较多,以及安全性的需求,本系统数据库采用oracle817版本,并采用方式访问数据库,通过数据连接模块完成数据的插入删除更新等操作。利用的数据提供者对象直接处理数据源,通过DataAdapter连接,将数据装入Dataset中。结合生产及业务特点,在进行数据库间信息交换时,对于零星计划,由任务编号连接,批计划则通过机型和图号同时进行关联。

3.3与ERP系统的集成

为保证EPR数据库数据的安全性,ERP数据库不对本系统完全开放,在对ERP数据库进行访问操作时,由ERP提供限定权限的角色,该角色只能读取特定数据,并通过调用特定的存储过程来完成需要功能。为保证计划与总厂ERP系统保持一致,总生产计划不另行录入,而是由总厂数据库直接导入,采用定时从ERP系统读取计划清单的方式。在本地数据库内建立于ERP字段完全相同的表,定期遍历ERP计划表,比对两表之间的数据,将增加的数据自动导入。通过在ERP系统中嵌入本系统的链接,以实现对本系统的访问。通过自动识别ERP系统cookies中的用户信息自动进行登录验证,按权限开放相关功能。ERP数据库采用oracle10g,本系统数据库采用oracle817,两者连接方法为:先通过本地的oracle数据库的NETConfigurationAssistant配置本地数据库,再通过oracle提供的Databaselinks进行连接。在c#程序中,配置好本地数据库后,通过语句可以直接访问ERP数据库。

4结语

篇7

我国高速公路历经近30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建设规模逐年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但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涉及许多方面的工作,比如公路养护、高速收费、路政建设、服务区等方面的经营和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目前,我国高速公路在经营管理上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亟须加以解决。

1.1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关于高速公路管理的法律法规主要是对高速公路建设做的一些规定,在管理方面只有一些地方管理办法,没有上升到国家层面,对高速公路经营管理进行设定的法律法规几乎没有。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导致在管理高速公路的过程中无法可依,无章可循,一旦出现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势必会影响到高速公路的经营管理,给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工作带来很多困难。

1.2管理机构繁多

虽然我国大多数高速公路企业大多采用“一路一公司,谁投资,谁管理”模式,但我国高速公路管理机制设置繁多,重复设置现象严重,在管理的过程中就容易出现政企不分、多体制管理现象。不同的管理机构实现的管理模式不同,导致同一地区不同的高速公路既有事业单位管理模式,又有股份制公司管理模式,以及不同的省市之间施行不同的收费标准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高速公路管理职能的发挥,影响企业形象。

1.3管理设施跟不上节奏

由于高速公路经营管理涉及路政管理、养护管理、服务区管理、收费管理等方面,在管理的过程中就要有相应的管理设施以配合其管理。但由于高速公路企业及国家层面资金不足,导致很多管理设施不能一次性配齐,在管理工作开展后,由于管理设施与管理工作脱节,导致管理工作无法正常进行。再者,有些高速公路企业虽然配备了先进的管理设施,但在人员培训上不舍得投入,导致企业虽然有先进的设施,但却没人可以操控。还有一些企业管理设施常年运转,却不进行必要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也会导致管理设施的老化,影响经营管理工作的开展。

2.高速公路标准化经营管理体系的构建

可见,在高速公路经营管理过程中进行标准化操作是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高速公路标准化经营管理体系的构建可以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路政管理标准化

路政管理主要是指交通系统的一支执法队伍依法行使公路路政权,保护公路设施,依法查处违法占用、污损或破坏公路的行为。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路政系统内部的规章制度进行路政标准化建设,从路政执法、路政巡查、路政内部管理等方面来规范路政服务系统,提高路政执法水平,确保高速公路畅通无阻。高速公路路政管理标准化建设主要包括:路政执法程序、路政内业管理、路政外业巡查、路政路面畅通、路政队伍等方面的标准化,从这几方面入手,建设快速高效的路政执法队伍,更好地为高速公路运行提供保障。

2.2养护管理标准化

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主要是对道路、桥涵、隧道及公路沿线的附属设施、交通工程设施、照明设施、绿化等方面的养护。按养护性质及规模来划分的话可以分为日常维修保养、专项工程、大修工程三个方面的养护,如对高速公路的巡查、清扫、排障及除雪防滑、路面局部修补、翻修或重建等工作。目前,我国高速公路养护体系还不健全,机械化、信息化水平低,亟须对养护管理系统进行标准化操作,规范养护管理的作业流程和作业方法,优化作业环境,提高养护管理人员的技术和经验,提高高速公路养护管理的水平。高速公路养护管理标准化可以从养护程序、养护制度、养护考核体系等方面入手。

2.3收费管理标准化

高速公路收费管理主要是指在对通行车辆收取过路费的过程中对各要素进行组织、计划、决策、指挥、控制和激励活动的工作总称,主要包括确定收费目标及政策、选择收费方式、确定收费标准、设置收费站、配备收费人员、管理收费票证及款项、收费稽查等方面。将高速公路收费管理进行标准化,就是对这些收费活动进行规范化,全面加强收费管理工作,提高服务质量。

2.4服务区管理标准化

篇8

关键词:物流;成本管理;核算方法。

一、物流成本管理的涵义。

物流成本管理(Logistics Cost Management)是指企业物流活动中所发生的管理费用方面工作的总称,具体来说,是指从物流设计到物流运行再到物流结算的整个过程中,对物流成本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监督、控制以及对物流活动结果的评价。物流成本管理的内容具体包括:物流成本预测、物流成本决策、物流成本计划、物流成本控制、物流成本核算、物流成本分析和物流成本检查六个方面。

物流成本管理是物流管理的核心,其实质是依据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和客户的需求,以成本为手段管理企业物流,最终目标和最基本的研究课题在于利用成本指标控制物流活动,实现物流活动系统合理化,进而降低物流成本,改善服务质量,以最具经济效益的物流活动达到预定的服务水平。物流成本管理能够有效地把握企业物流成本的内涵和构成,合理利用物流的效益背反规律,科学、高效地组织物流活动,有效控制物流活动中发生的费用支出,从而降低物流总成本,提高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

二、我国物流成本管理现状分析。

我国对物流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物流概念最初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物流成本的复杂性以及其极强的关联性,我国尚未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建立出一套适合国情的物流成本管理理论体系,而对物流成本管理理论的研究大多在于介绍国外物流成本管理的研究成果,尚未能认识到物流成本管理理论的战略重要性,也未能从企业竞争需求战略层面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物流成本管理。随着现代物流及其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企业“第三利润源”的物流成本已变得越来越重要。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陆江在答记者问时指出,2008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高达89.89万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为18.1%,而发达国家社会物流费用与GDP的比率一般在9%~10%左右,我国高出发达国家将近一倍。这种状况表明,我国企业有很大的降低物流成本的空间,因此,加强物流成本管理,降低物流成本势在必行。

三、我国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缺陷。

目前,我国企业在对物流成本管理中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说,可以表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物流成本账务单独核算难度大。

长期以来,我国尚没有成型的物流成本计算标准,物流成本核算处于杂乱无章的状态。对物流成本的计算和控制,每个企业都是分散进行的,他们都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来把握物流成本。2006年9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了国家标准《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该标准明确了物流成本的构成和核算方法。

但是,由于物流成本构成的复杂性以及其核算的实际操作难度大,目前我国真正全面贯彻落实2006年新颁布的物流国家标准对物流成本单独分类核算记账的企业为数不多,大多数制造企业仍没有在财务会计报表中单独设立物流成本项目,而是将企业的物流成本列在制造成本和其他费用一栏中,因此,企业仍无法掌握物流成本的构成,也较难对企业物流活动发生的全部费用做出确切、全算与分析,造成物流成本信息的失真,形成“经济黑大陆”和“物流冰山”增加了物流成本管理的难度。

同时,在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等其他会计制度中没有专门的物流费用项日,或是有的几个项日不能全面概括物流费用。一方面,物流活动在企业会计制度中没有单独的项目,一般所有成本都列在费用一栏中,费用被归集为诸如工资、租金、公共设施和折旧等。这种归集方法存在的问题是无法确认和分配运作的责任。如果将一个企业的报表细分为发生在管理责任领域的费用和发生于组织领域的费用两部分,以获得组织与各个单位相关的财务信息,这也只能是有助于而仍不能满足总成本分析的需要。而企业的损益表,更是沿着组织预算的思路,对费用进行分类和归集。它无法克服许多与物流绩效相结合,而通常又跨组织单位发生的费用间的矛盾。另一方面,在通常的企业财务决算表中,物流费核算的是企业向外部运输业者所支付的运输费及向仓库支付的商品保管费等传统的物流费用。对于企业内与物流中心相关的人员费、设备折旧费、固定资产税等各种费用则与企业其他经营费用统一计算。据有关资料,先进国家企业的实践表明:实际发生的物流成本往往要超过外部支付额的5倍以上。

由此可见,仅靠常用的会计方法,难以取得所需的足够数据来核算物流成本。从现代物流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难以正确把握实际的企业物流成本。

(二)物流成本核算方法不合理。

正是因为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中没有对物流成本设立单独的会计科目来进行核算,而是将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各种支出列示于企业的各项费用内,或者仅仅将部分的物流成本随材料、制造费用等计入产品的制造成本中。另外,人们往往比较重视运输费、搬运费等显性成本,对于物流环节所消耗的资金利息、设备折旧、人员培训等隐性成本特别是物流活动组织不当所导致的风险和由于效率低下而增加的时间成本,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日常采用的标准会计成本法一般没有将与库存有关的成本,诸如保险和税收、租金、存货占用的资金及建设仓库所需的资本费用等计算在库存成本内,导致其被低估或模糊。而先进国家的实践证明,对于自营物流的成本支出而言,实际发生的物流成本远远高于外部支付额数倍以上。所以,从现代物流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还没有真正把握实际的物流成本,决策者也很难从现行的会计系统中获得物流成本数据。

一方面,我国企业对物流的核算,从范围来看,着重于核算采购环节的物流成本,而忽视其他物流环节;从核算内容看,大部分企业只列物流费用,即支付给企业外部的运输或仓储的物流费用,而忽视企业内部物流费用,并将企业内部发生的物流费用与企业的生产费用、销售费用等混在一起,这使得企业不能从外部准确地把握其实际发生的物流成本。另一方面,我国制造企业之间一般是分散计算和控制物流成本,各个据本企业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来把握、核算物流成本。由于企业之间的物流核算没有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就无法比较分析企业间物流成本,无法真正体现企业之间的相对物流绩效,进而不能对企业之间物流进行统一的管理。

篇9

关键词:IT服务管理 顾客满意度 评价指标体系 最终用户满意度(EUS)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b)-0227-03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和企业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许多企业纷纷实施“顾客满意”战略,进行顾客满意度测评。国际上,顾客满意度测评体系已较成熟,如,1989年最早建立的瑞典国家满意度指数(SCSB),1994年建立的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ACSI),1999年建立的欧盟顾客满意度指数(ECSI)。我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测评体系正日趋发展成熟,2009年了顾客满意度度测评国家标准《顾客满意测评通则》和《顾客满意测评模型和方法指南》。

1 IT服务满意度评价的理论基础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各行业的开放,以及IT与业务的逐步融合,更多具有优势的外资公司进入我国,竞争不断加剧,提高产品/服务质量成为全球化经济进程中企业竞争的根本。因此针对IT产品/服务,建立持续改进的IT服务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1.1 IT服务管理

IT服务管理,即ITSM(IT Service Management),国际IT服务管理论坛itSMF如此定义ITSM,一种以流程为导向、以顾客为中心的方法,它通过整合IT服务与组织业务,提高组织IT服务提供和服务支持的能力及水平。IT服务管理有三个目标:以顾客为中心提供IT服务;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服务;提供的服务是可以准确计价[1],从这三面可以看出,三个目标最重点就是提供顾客服务,而顾客服务的最直接反映就是顾客满意度。

1.2 顾客满意度

顾客满意度(Customer Satisfaction),是指顾客对其要求已被满足的程度的感受[2]。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认为[3],顾客满意是指一个人通过对一个产品的可感知效果与他的期望值相比较后,所形成的愉悦或失望的感觉状态。顾客满意度测评,是指企业为了解顾客对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满意程度,策划或设计获取顾客满意信息的程序,实施调查,计算结果并分析顾客满意结果的过程。[2]

2 IT服务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

最终用户满意度(End-User Satisf action,EUS)通过调查、分析,帮助企业或IT部门评估最终用户的满意度现状、识别改进IT产品或服务的优先级、建立EUS持续改进的满意度测评体系。IT服务应以用户为中心,最终用户满意度(EUS)是ITSM的最终目标,因此EUS测评的指导思想是:IT服务质量=EUS=用户感知到的IT服务-用户期望得到的IT服务。因此,EUS等价于IT服务质量,可用EUS测评的结果来衡量企业或IT部门IT服务管理水平,并进一步指导IT服务管理(ITSM)持续改进。EUS测评体系由EUS指标体系、EUS测评方法、EUS计算方法和EUS评价模型这四大模块组成[4]。

2.1 指标体系

EUS指标体系是EUS测评体系的核心,在组成结构上,EUS指标体系由核心指标和扩展指标构成。EUS核心指标是指适用于不同行业/企业测评最终用户满意度的通用指标,用于累积数据充实标杆库,进而有助于行业/企业间横向比较。EUS扩展指标是指根据需要在核心指标外附加的特殊指标,一般用于满足具体企业的个性化需要或者直接要求。EUS核心指标分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EUS划分IT产品和IT服务两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IT产品从功能和性能两个方面,细分为产品适用性、产品功能性、产品时效性、产品稳定性、产品易用性和产品安全性6个三级指标。二级指标IT服务从效用和保证两个方面,细分为服务多样性、服务易用性、服务及时性、服务有效性、服务规范性和服务主动性6个三级指标。

2.2 测评方法

EUS测评方法是EUS测评体系的基础,用以指导EUS调查问卷的设计和EUS分析程序。EUS测评方法以KANO模型[5]为基础,通过调查最终用户对所使用的IT产品或服务满意度和重要性两方面的评价,量化用户对企业各项IT产品/服务的感知和期望,进一步测算企业各项IT产品或服务指标的EUS得分,最后推导出企业在IT产品或服务上的优势和劣势。其中,最终用户对IT产品或服务满意度(Satisfaction)和重要性(Importance)的评价,采用Likert量表[6]5分制进行量化,满意度从低到高依次为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重要性从低到高依次为非常不重要、不重要、一般、重要、非常重要。

2.3 计算方法

这种测评方式,不是直接问最终用户对IT产品或服务的满意度,而是将IT产品或服务与不同最终用户的实际需要联系起来,为每项评价指标设定动态权重。这里的动态权重通过最终用户对其重要性(I)的评价来进行量化,从而能根据各行业的不同特点更科学地设定。因此,这种EUS测评结果更能结合行业特点进行个体之间的比较。

2.4 评价模型

EUS评价模型是EUS测评体系测评结果的展示工具,用于对EUS测评计算结果进行定性描述。通过综合考评各种满意度调查模型,选用在国际咨询业普遍应用的四分图模型,并进一步结合IT产品或服务的特点,自主开发适用于EUS测评的分析程序,即“满意度-重要性”测评结果分析,分析模型简称为S-I(Satisfaction-Importance)评价模型。如图1所示。

通过EUS调查反映出最终用户对IT产品或服务各项因素满意度和重要性的评价,该模型以满意度(Satisfaction)为横轴,以重要性(Importance)为纵轴,按各项因素的横纵轴分值(即满意度和重要性评分)确定其落在的区域。于是,EUS调查统计结果按分值高低可划分为四个区域(如图1),区分出四种类型的因素。S-I模型的区域划分情况及相应的对策如表1所示。需要强调的前提是,区别出哪些是锦上添花的因素有重要价值的,区别出哪些是急需改进的因素是非常必要的。

3 某公司最终用户满意度(EUS)评测实践

2012年10月15日至2012年10月30日在某公司总部相关部门和下属单位发放问卷300份,共计回收问卷296份,回收率为98.7%,其中有效问卷272份,有效率为91.9%。在IT产品的11项指标中,需要改进9项指标。前三位:产品适用性、产品可扩展性、软件产品响应速度。在IT服务的12项指标中,需要改进7项指标。前三位:用户培训、上门服务、服务主动性。此次评测为该公司IT服务改进指明了方向。

4 总结和展望

本文设计了IT服务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一种客观的评价企业IT服务满意度的方法,它既可以帮助企业提高IT服务水平,也是提高用户满意度的有效手段。但是现有研究还有不足,下一步研究需要,加大测评的范围和要求,并且和流程改进、顾客满意进一步结合,强化IT与业务融合的理念,通过数据积累调整权重,使IT服务满意度测评结果和服务质量结果拟合,升级指标、建立标杆、全面管控、持续改进,使该体系在实际生产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宏峰,刘亿舟.IT服务管理指南理论篇[M].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19039-2009顾客满意测评通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3] (美)Philip Kotler,Kevin Lane Keller.营销管理[M].14版.全球版.王永贵,于洪彦,何佳讯,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 叶晶.最终用户满意度(EUS)测评体系研究[D].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