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行业分析范文

时间:2023-09-01 17:18: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行业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计行业分析

篇1

关键词:基本内容;新会计准则;银行会计;影响;对策

一.新会计准则的基本内容

新会计准则的基本内容一共可以分成38项,分别是:1.基本准则;2.长期投资(long-term investments);3.投资性房地产;4.固定资产(fixed asset);5.生物资产;6.无形资产(Intangible Assets);7.非货币性资产交换;8.资产减值;9.职工薪酬;10.企业年金基金;11.股份支付;12.债务重组;13.或有事项;14.收入;15.建造合同;16.政府补助;17.借款费用;18.所得税;19.外币折算;20.企业合并;21.租凭;22.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23.金融资产转移;24.套期保值(hedging);25.原保险合同;26.再保险合同;27.石油天然气开采;28.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29.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30.财务报表列报;31.现金流量表;32.中期财务报告;33.合并财务报表;34.每股收益(Earning Per Share,简称EPS);35.分部报告;36.关联方披露;37.金融工具列报;38.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二.新会计准则对银行业及银行会计的深层影响

1.新会计准则对银行业及银行会计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带来了影响

由于新会计准则主要是强调了衍生的金融工具和金融资产等全部都是要用公允价值来进行计量,尤其是那些可以交易的金融资产,在取得的同时,还要对其进行现值的计量,接着在会计期末的时候,再用公允价值来进行对资产的确认。因此,新会计准则的公允价值就对银行业造成了可以全面反映出银行所承受的市场风险的影响。

2.新会计准则对银行业及银行会计的贷款减值准备带来了影响

目前,我国大多数银行的贷款都是按照五级的分类计提资产准备,但是由于新会计准则的出现,给银行业及银行的贷款减值的分类计提带来了影响,这些影响可以从以下几点表现:(1)在新会计准则中,它明确要求了在资产负债表中对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变动要计入到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如果有客观的证据清楚的表明金融资产发生减值,那么此时就应该为计提减值做准备。(2)在银行业及银行会计中的贷款拔备的标准也被新会计准则影响了,新会计准则将这项贷款拔备的标准改成了对不良资产未来现金流折现后计提。这种方式很明显的与目前我国的贷款按五级分类计提的方法完全不同了,也因此,有效的实施新会计准则可以有效的减少了由人为因素对减值准备计提额带来的影响。

3.新会计准则对银行业及银行会计的获取市场数据、利率风险管理能力等带来了影响

在新会计准则的引导下,有效的将公允价值全面引入,并将宏观经济、复杂的资本市场、银行业会计核算,这三者有效的、紧密的、合理的结合在一起,这种影响是可以通过会计信息反映出来的。由于新会计准则的公允价值的计量,导致了银行业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债券投资类产品以及交易的各方面的要求都大大的提高。

4.套期会计处理的变化

《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对套期会计作了明确的规定。套期会计方法是指在相同会计期间将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公允价值变动的抵销结果计入当期损益的方法。套期分为公允价值套期、现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三种,对于不同的套期形式则采用不同的确认和计量方法。

三.新会计准则对银行业及银行会计深层影响的对策

1.建立一个完善的银行会计的内部控制制度

想要有效的实施新会计准则,想要新会计准则给我们银行业带来利益,就必须要建立一个完善的银行会计的内部控制制度。只有建立了一个完善的银行会计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在最大限度上有效的降低银行业的经营管理风险。

2.有一个专门管理风险的机构

要想建立一个完善的银行会计的内部控制制度,就首先要建立一个专门管理风险的机构,找些专业的风险管理人员,安排他们定期的对银行会计能遇到的所有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并且在评估完成后,要建立对应的风险管理的对策,只有把有效的控制风险放在银行会计的首位,才能让银行业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建立有关银行会计控制风险的的规章制度

建立一个有关于银行会计控制风险的规章制度,并且每项规章制度都要以计量、有效的控制风险、有效识别、监测等目的为主线来建立一个具有损失准备金制度、分类制度、互相监督牵制制度、审慎的会计制度等完善的风险制度。

4.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银行会计的风险管理

做到以上两点后,就要建立一个适合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模型,充分的利用现代科技技术进行建立一个完善的银行会计风险管理的模型。这个风险管理模型必须要拥有有效的内部审计的监督体系、有效的结合新会计准则的变化、不断改进的审计技术手段、适时更新相应配套的内控控制制度、有效加强审计力量、有效提高内部审计的覆盖面和效果等完善的体系,才能与新会计准则同步、衔接。

5.不断的有效的增强银行业资本管理的水平

在新会计准则下,银行业的工作人员,都必须要不断加强银行业的转变经营管理的理念和转变业务的增长方式,并且要做到在银行的业务经营上必须保证质量和速度、风险和资本、结构和规模的相互协调,才能不断的、有效的提高银行业的业务的质量和风险管理的水平,以及有效的增收创立能力。

四.总结

    综上所述,新会计准则的推行,给银行业带来了压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市场的机遇,应该把握住这次机会,不断的完善银行业的经营、管理、风险等模式,才能与时代一起进步。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注册会计师;政府监管;行业自律

目前,有关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如何管理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注册会计师行业应当实行完全自律,另一种观点认为注册会计师行业应当实行政府监管的管理模式。笔者认为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实行完全自律尚不具备条件,政府监管也有诸多问题,而混合模式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模式发展的趋势,因此现阶段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的适当模式首先应是一种混合模式。混合监管模式具有多种形态,可能以自律监管为主,也可能以政府监管或独立监管为主,或者三者并重等。每一种混合模式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与之相适应的环境,而各国具体选择何种混合模式,主要取决于该国的国情和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水平。笔者认为现阶段我国应选择“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监管模式。

一、“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相结合”与现行监管模式的区别

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自律组织(注协)也行使着一些监管职能,但由于其地位不独立,这种监管职能只是政府监管下的一种辅助而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律监管。笔者所提出的“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监管模式,是以自律组织地位独立为前提,政府监管机构履行行业管理职能,管理好会计市场的准入、市场秩序的维护和拓展等,自律组织充分体现会员的意志,实行自律管理。在“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监管模式中,政府监管机构对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及其所从事的活动进行监管,注协具有对其成员――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及其所从事的活动实施监管的权力。注协应是一个不具有政府行政职能的民间职业组织,其与政府监管部门的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而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政府对其监管主要表现为关注协会是否侵犯成员利益,或者联合成员形成垄断,损害公众利益。政府监管部门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行政监管与中注协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自律监管是相辅相成、相互配合、优势互补的关系。

二、“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符合监管模式的选择原则

(一)“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监管模式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自注册会计师法颁布实施以来,现行监管模式对规范、促进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册会计师行业内部体制及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模式的某些方面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迫切需要修改和完善。“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模式是在现行模式的基础上,将原模式中注协自身性质模糊、各部门职责不清等影响监管效果的问题加以改进,确立行业组织的独立地位,明确政府与行业组织相互关系和各自职责领域的一种模式。因此,“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监管模式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而不是将原有模式全部推倒重来。

(二)“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监管模式符合国际惯例

我国加入WTO后,会计市场将按规定逐步开放,国外会计师事务所陆续进入我国,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也将走出国门。因此,在设计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管理体制时应当尊重和遵循国际惯例。比较英、美、日等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现行监管模式,我们能够了解世界上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所采取的监管模式也都不是单一的模式,而是一种混合模式,它们或者是行业自律与政府监管的结合,或者是行业自律与独立监管的结合,甚而三者兼有。因此,我国选择“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监管模式是符合国际惯例的。

(三)“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监管模式遵循了理论上的可行性和现实中的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注册会计师行业三种基本监管模式(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独立监管)各有优缺点,任何一种单一模式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因此采取任何一种单一模式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弊端,而将单一模式混合,扬长避短,不失为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最大程度地保护公众利益,不能采用某种纯粹的监管模式,而只能根据本国的历史、市场经济理念与当时具体社会经济环境采取混合模式。而英、美、日本等国的监管实践也验证了混合模式的可操作性。

(四)“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监管模式

能够较好的协调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和促进行业发展两个监管目标的关系。现阶段在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中,保持足够强度的政府监管,依靠政府监管的权威性,对于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和增强公众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信心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有效的行业自律可以较好地发挥注册会计师职业组织的专业知识优势,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迅速发现和解决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监管政策也易于被从业人员接受,从而有利于行业的发展。

三、“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是现阶段特定环境因素下的必然选择

从国外不同国家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模式可以看出,一个国家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模式的形成依赖于该国特定的环境因素,这些特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文化、法律体系、经济体制、注册会计师行业自身的发展水平等。

(一)社会文化

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形成的儒家文化,其主旨之一就是劝解人们要遵守王法、礼仪,形成以权威的施行与承受为主要精神的人际关系,形成唯上是尊、唯上是从的思想和习惯。政府是权威、公正的象征,人们相信、依赖政府。这种理念极大地限制了独立自主人文精神的发展。长此以往,政府外的社会自我管理极度贫乏,政府也顺理成章地渗透进了各个领域。显然,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管理也不能脱离这种文化底蕴,完全行业自律还不能取信于民,政府仍将扮演重要角色。

(二)法律体系

与英美等判例法系国家不同,我国属于大陆法系国家,注重通过颁布各层次的法律和行政法规对独立审计职业的法律地位、组织形式、审计人员的任职资格及其取得、权限、工作规则、法律责任等事项做出规定,为独立审计职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注册会计师法》从法律上明确规定由财政部门负责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工作,注册会计师协会要接受政府部门的监督和指导。根据《证券法》,注册会计师从事证券业务需得到财政部和证监会的审批,证监会有权对从事证券业务的事务所实施检查并对其从事证券业务时的违法违规行为做出相应处罚。

(三)经济体制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政府干预涉及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但近20年来,我国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转变的目标是要从原有行政主导的计划经济体系转变为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市场经济体系。在这种转型经济中,市场调节的力量在逐步加强,政府干预的力量在逐步削弱,政府的职能也在发生转变。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管理主要是采取行政许可的方式。现行《注册会计师法》规定,注册会计师从业资格通过考试取得,注册事务所的资质经申请获得。这两项资质许可是财政部门对注册会计师行业审批、管理的法律依据。而根据《行政许可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凡是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事项,则不设行政许可,当市场机制无法调节时,如果能够通过行业组织或中介机构自律解决的,应通过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解决。显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日渐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组织的发展,在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管理中政府的力量会逐步削弱,行业自律作用将逐步加强,但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两者的力量都不可缺少。

(四)注册会计师自身发展水平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历程与英美国家不同,行业发展历程中的所有重大事件的发生,如《中国注册会计师法》的颁布,“两所”、“两师”、“两会”的形成以及最终的合并,事务所“脱钩改制”的启动,基本上都是政府强力推动的结果,而非行业的自发行为。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是一种强大行政力量推动的结果。而且作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自律组织――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作为财政部门的下属单位,一个半官方组织,未能真正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尽管近年来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迅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其从恢复重建到现在也不过20多年时间,存在起步晚、发展快、发展不规范、制度性问题较多、执业环境较差等问题。目前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还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监管,尤其是在当前注册会计师行业执业环境还比较紊乱、执业风险还很高的情况下,加强政府的监管显得更加必要,可以解决自律管理独立性不够、威慑力不强的问题。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监管模式是我国现阶段特定环境因素下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刘永泽,陈艳. 《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导向的现实选择》. 会计研究,2002年第11期.

[2] 龙小海等.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的经济学分析:制度和机制设计》. 会计研究, 2005年第6期.

[3] 陈毓圭.《积极推进行业自律管理体制建设》. 《中国注册会计师》,2003年第2期.

[4] 谢德仁. 《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管制模式:理论分析》. 《会计研究》,2002年第2期.

篇3

随着银行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及加入WTO后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金融市场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各商业银行也由传统的主要注重经营管理转向经营管理和战略管理并举,把制定战略规划作为获取持续性竞争优势的保证。战略管理会计是为适应战略管理的需要而逐渐形成的,它服从于企业的战略选择,通过报告战略规划的成功与否来对战略管理产生影响。它着重研究与竞争对手相比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创造价值的过程;研究企业产品或劳务在其生命周期中所能实现的、客户所需求的“价值”,以及从企业长期决策同期看,对这些产品及劳务的营销能给企业带来的总收益。

一、银行实施战略管理需要战略管理会计

1.传统管理会计已不能适应战略管理的需要。传统的管理会计重点考虑的是成本问题。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衡量企业竞争优势的指标除收入、成本、利润等财务指标外还有大量的非财务指标,如与银行战略目标密切相关的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竞争对手的数量等。就拿市场占有率而言,它反映了企业竞争地位的相对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未来银行的盈利状况。而传统的管理会计却未能超越会计主体范围,联系竞争者来分析企业的竞争优势,使企业的管理者忽视市场变化、竞争对手、战略规划等方面的诸多重要因素。激烈的同业竞争使得每家银行在做好内部管理、内部核算的同时,还要不断地了解竞争对手的新动态,了解自己在同业中的地位,这样才能适时调整以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这些要求单靠传统的管理会计是不能实现的。

2.战略管理会计的推行是银行业实施战略管理的必然要求。营造持续性竞争优势是银行战略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而银行竞争优势又取决于其所拥有的相对成本优势。传统管理会计一般以投资报酬率来评价企业的业绩而忽略了相对竞争地位在业绩评价中的作用。实际上,企业利润是否稳定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相对的市场竞争地位。战略管理会计从长期竞争地位的变化中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它更注重企业持续性竞争优势的取得和保持,甚至不惜牺牲短期利益。它具有明显的外向性,将视角更多地投向影响企业的外面环境,重点搜集有关竞争对手的信息,了解其相对成本,做到知己知彼,采取相应的进攻、防御措施,通过占优势的相对成本和庞大的市场占有额,使企业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

未来的竞争将是以知识和人才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的竞争,并以智力和技术投资作为基本的投资方向。与此相适应,对企业效益的评价不应拘泥于一时的得失,而应着眼于全面、长期地提高企业竞争力、发展力,是微观效益和宏观效益、当前效益和长远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体。战略管理会计将对企业效益的评价从狭隘的财务效益转向全方位的综合效益,将对经营成果的计算重点由利润计算向增值计算转变,更好地为战略管理需要服务。

二、银行推行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

1.协助银行制定战略目标。银行战略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总体战略目标。竞争战略目标、职能战略目标。总体战略目标主要确定经营方向和业务范围;竞争战略目标主要研究银行在同业竞争中的目标定位问题;职能战略目标所要明确的是在实施竞争战略过程中,银行各部门或各种职能应发挥什么作用,达到什么目标。战略管理会计一方面从自身内部出发,研究自身所处的内部环境——自身拥有的资源和能力,搜集各种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特别是一些非财务信息,诸如员工的参与和满意度、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战略资源数量、与技术开发和金融创新有关的指标;另一方面着重对其外部环境——包括竞争者、客户。政府等方面的研究,加强银行外部信息的搜集,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对客户群体的研究及对国家政策的理解,明确自身面临的外部挑战,提出各种可行的战略目标,供高层管理者选择。

2.对银行进行战略成本管理。从外部竞争形式来看,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多元化格局的建立,适应金融需要的新型金融机构迅猛兴起与发展,我国银行之间竞争日益加剧;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加入WTO,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已成为必然,我国银行要在与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决定因素不仅在于实力,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是否有健康发展的经营管理机制,取决于能在多大程度上降低成本。战略成本管理跳出传统成本管理框架,着重从战略的角度来研究影响成本的各个环节,从而进一步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在强调利用收入成本率、收入费用率。负债成本率和法定利率偏离度等成本管理指标的同时,还加强了对银行战略成本的研究,包括隐含规模成本、技术投入与产出成本、人力资本的投入产出成本、金融创新成本等,以避免经营中可能出现的大量成本浪费问题,为顺利实现战略目标奠定基础。

3.为银行的经营决策提供服务。为了长久保持竞争优势,银行更应关注未来信息。战略管理会计在提供与经营决策有关的信息过程中,克服了传统管理会计所存在的短期性、简单化的缺陷,着重提供各种相关、及时、可靠的信息。它着眼于长期本量利分析,更能反映银行投入的实际业绩,为其持续发展提供有用信息。例如,如何规划调整分支机构,撤并收缩业务量少、保本点以下、当地进入资源匾乏的营业网点,发展存款多、效益好、潜力大的精品机构;如何规划调整各职能部门人员配比,提高管理效率;如何在客户选择上区分优劣,提供差别服务以提高资金成本的效率和效用等等。

4.进行人力资源核算,提高银行人力资源使用效率。人是银行进行经营管理活动的核心。他既是银行的一项重要资源,在银行经营活动中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他又是一种以智力资本为核心的人力资本,通过人力资源的运营能创造出远远高于对其投入的新价值。人力资源管理是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战略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战略管理会计包括为提高企业和个人绩效而进行的人事战略规划、日常人事管理以及一年一度的员工绩效评价。其核心是以人为本,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能来激励员工以获取最大的人力资源价值,并采用一定的方法来确认和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与成本,进行人力资源的投资分析。战略管理会计突破了传统管理会计的研究领域,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分析研究人力资源,尽可能地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为战略目标的实施服务。

三、推行银行战略管理会计的几点建议

1.加强银行的战略管理,明确战略管理与经营管理的关系。战略管理与经营管理不同,它着眼于未来,是一种长期性的规划。它所要考虑的是全局性、长远性的因素。在制定战略规划时还应注意与短期的经营规划相区别。面对国际金融业并购热潮的加剧及加入WTO后国外金融航空母舰的冲击,我国银行不能坐而无视,必须突破现有分业经营格局造成的管理思想上的限制,将混业经营理念纳入银行的长期战略目标。当然,战略性的规划也需要经营收益相支持,只有完成各阶段的经营目标取得经营收益才能实现战略目标。明确了战略目标,制定了战略规划和切实可行的经营方针,就能为推行战略管理会计创造条件。

2.尽快建立健全银行战略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信息资源的搜集和利用是战略管理会计的关键。要想发挥战略管理会计的优势,更好地为银行的战略管理服务,就必须尽快建立健全银行战略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该会计信息系统应包含内部与外部、财务与非财务等诸多方面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因此,首先必须扩大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注意搜集现有会计信息系统中所没有的外部及非财务信息,补充现有系统。同时还须加强对此类信息的整理和分析以不断完善现有会计信息系统,提高现有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价值,为战略管理服务。

篇4

【关键词】建筑行业 会计信息质量 问题 建议

跟其他会计专业一样,建筑企业要求会计信息能够从经营管理角度出发,向企业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同时会计信息必须能够对企业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产生积极作用。而同时,建筑行业具有四个特点――人员不固定、地点不固定、周期不固定、单项工程不固定。要求会计核算又必须要与之做到四个同步――与人员成本同步、与工程地点同步、与项目周期同步、与各项单项工程同步。如此以来,会计就不会出现三个脱节――“生产计划与预算脱节”、“分项目与预算脱节”、“工程进展与预算脱节”。这样以来,会计就要发挥应有的作用,更精确有效的控制工程成本,更能及时掌握工程进度,灵活有效的调配资金,便于随时了解工程的动态,实现有效管理工程建设。

一、建筑行业会计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保真度有待提高

建筑行业是国民经济支柱行业,关系到施工人员、物流、建筑材料、设计规划、设备管护、意外保险、地基选址等许多大的方面,这些事宜还存在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后的阶段,与其他行业相比,会计信息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建筑行业这一客观特性,就容易使会计信息失真。

首先,建筑行业会计信息容易被虚构。比方说,建筑行业大部分还是采用手写账本,如果在同样的品牌水泥选择,稍微价格调整一分钱,就会使整个工程增加量变级的成本。更不用说将会计科目中列出虚假的条目,更容易让建筑行业的成本和利润的比例产生倾斜性的变化,实际经营情况无法在报表中体现,进而产生连锁反应,会计信息使用者对建筑行业的产生“数字化”的评价。

其次,建筑行业会计信息被滥用。由于建筑行业滥用或误用会计政策,导致会计从业人员错误的职业判断,无法公允地处理一些交易事项。例如,会计人员通过本性支出来调节企业成本或者通过收入的确认原则随意调节企业收入。

最后,是管理有漏洞。导致建筑行业会计基础工作也比较薄弱,制度有漏洞产生的结果就会与初衷相背离,尤其是会计信息与实际企业账面数据不相符,这不仅仅关系到偷税漏税的问题,还会给建筑行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渠道,最终给建筑行业致命的伤害。

(二)核算质量有待提

建筑行业管理层对核算工作的不重视,随意套用其他的建筑公司的制度来使用,导致本公司的管理机制出现很多不该出现的漏洞,再加上管理者缺乏基本的财务管理常识,建筑公司核实机制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其次,建筑行业的会计核算方式缺乏改进。现在中国各行各业全面步入4G时代,建筑行业应该与时俱进,积极引入云计算、大数据等理念和技术,但是现实情况是还是人工进行现场统计数据与核实,不仅容易造成核算效率低,数据更新速度慢,无法做到信息及时性,更加容易造成核实信息准确率不高。

(三)成本信息变动大

建筑行业的成本管理缺乏把控成本数据模型。从某个方面来讲,财务部门掌控着建筑行业的成本管理命脉,但是财务部门很难在收集到一线数据,而且一线数据“多、杂、乱”,财务部门很难从整体上摸透摸清建筑的实际成本,而财务部门又是以成本核算来开展一系列的工作的,不难推论出来,财务部门所核算出的成本消耗数据存在不容忽视的误差,这对企业在成本管理的决策参考是有非常大的影响。造成建筑行业成本信息变动大的原因还有一条是成本考核缺乏责任权利对称。部分建筑行业虽然建立了考核机制,但是在在完成目标过程的节点中和最终实现结果,并没有给予相应奖惩,使成本管理考核制度形同虚设造成人心涣散,容易产生“成本信息”只是一堆数字的潜在印象。

二、解决建筑行业会计存在问题的措施

(一)加强建筑行业会计基础工作

首先,重视建筑行业会计基础工作。基础的本身就是指建筑底部与地基接触的承重构件,它的作用是把建筑上部的荷载传给地基。引来引申到指社会、知识发展的起点知识。会计基础工作就是建筑资金运转的基础,对各项建设项目的工程成本与费用收集并进行分析,对于提升企业投资收益有很大的帮助。其次,招聘拥有专业的财务知识的财会人员,这里拥有专业知识,是指对财务法律、财务制度、财务业务、财务流程都有丰富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对财务知识达到掌握程度,才能够将财务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此外,建筑行业还需要定期培训,鼓励财务人员自我更新财务知识系统。最后,要充分信任会计工作的监督作用,并发挥出会计的监督功能,如果只是认为建筑行业会计核算是走流程的话,那么,企业投资收益的和资金流动永远都是停留在自我满足的状态,建筑行业难以获得长足发展。

(二)建立以损益核算为核心的整合制度

损益核算,即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建造合同》,推行“完工百分比法”确认工程收入和结转成本费用,较科学地进行收入与费用的配比,真实反映工程项目的损益情况[3]。通过损益核算,可以建筑行业会计部门与其它部门之间粘性加强,权利指责更加明晰。有利于帮助会计工作人员取得建筑行业基础数字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有利于完善的建筑行业操作程序上的漏洞,有利于企业领导、员工、同事之间相互监督和支持,从来带动会计信息质量的综合性提升。

(三)提高建筑行业会计人员素质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建筑行业的一切工作均是由人来完成,涉及到机器操作的,也是由人来操作,建筑行业的会计人才对于建筑信息质量不言而喻,建筑行业管理层除了定期组织财务培训,还应该注意加强会计工作人员专业能力的同时,还要不断地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包括通过财务数据分析出整体局面,设计出建筑行业的资金运转的底线计划,主动为决策者提供深度的参考意见,让会计人才成为复合型人才,成为建筑行业发展道路上的核心员工。

三、结语

本文着重对建筑行业中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浅哟蔚钠饰觯提出了“失真”、“核实”、“变动”三方面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分条列项提出综合性的意见和建议,确保能够切实有效帮助建筑行业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运用好和发挥好会计信息,在会计信息这个层面推动建筑行业进一步的改革与发展,进一步发挥建筑行业的国民经济作用。

参考文献

[1]裴丽娟.论建筑行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5):61-62.

篇5

建筑施工行业财务会计管理研究分析

建筑施工企业作为一个自负盈亏的组织,一旦成立之后,就应该想方设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市场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生存下去,才会取得市场竞争的优势,也才能够不断地茁壮成长。目前金融危机带来的阴影还没有散去,全球经济都还处于低迷的状态,可以说,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市场竞争力已成为决定中国企业命运的重要因素。建筑施工企业如果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生存、发展、壮大,就必须重视强化财务会计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

一、建筑施工企业加强财务会计管理的重要性

1.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加上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资本市场获得充分的发展。建筑施工单位要想不被竞争对手打败,在行业中站稳脚跟,就应当加强各个方面的管理。尽快改革不合理的管理体制,采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新模式规范企业管理制度。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使得竞争者(投资者)需要获取对方更多的财务信息,所以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加强自身财务会计管理,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

2.是建筑施工企业行业竞争的需要。现阶段, 建筑施工企业所面对的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建筑施工企业就必须转变观念,改变传统意义上的财务会计管理机制,建立起适合建筑施工企业发展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在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财务管理是控制和管理的核心,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要提高建筑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就必须加强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

3.是建筑施工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需要。建筑施工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其出发点和归宿是获利,其本质就是谋求“股东财富最大化”,而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途径是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 建筑施工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则是基于在经营中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是有关资金的获得和有效使用的管理工具,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按照法律、法规和财经制度,以提高企业综合经济效益为目的,合理组织资金运动,正确处理财务关系的综合价值管理工作。财务会计管理的目标,取决于企业的目标,并且受其自身特点的制约。因此,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谋求股东财富最大化是企业本质的必然要求,同时其也是科学发展观对企业加强管理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方针,为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推动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根据科学发展观要求,建筑施工企业谋求发展必须走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加强企业管理,完善手段,提高管理水平、增加经济效益,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唯一选择。

二、建筑施工企业应选择合适的财务会计管理目标

建筑施工企业在进行具体的财务会计管理操作之前,其经营者与财务负责人应该首先为企业制定合理的财务会计管理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以后,企业可以有明确的前进方向,能够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去实现这样的目标,最后通过一个个目标的实现,来促进整个建筑施工企业的快速、健康和长远的发展。

财务会计管理目标是在特定的理财环境中,通过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所要达到的目的。从根本上说,财务目标取决于企业生存目的或企业目标,取决于特定的社会经济模式。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财务会计管理目标主要有企业价值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两种。但是,建筑施工企业在财务会计管理目标的选择和确定上,必须要根据企业自身的需要和发展要求来制定,这样才可以充分发挥财务会计管理目标导向、约束和评价的功能,才可以指导企业向着科学的方向前进。

三、改善建筑施工企业财务会计管理问题的具体措施

1.增强财务管理理念,健全财务管理体制。意识是行动的前导,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应该首先增强企业内部员工的财务管理理念,把财务管理理念渗透到企业各个层面上去,树立崭新的财务风险意识,合理的确定企业的投资,财务管理理念从上层领导向下层员工逐步渗透,使得全体员工意识到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另外建筑施工企业也应该健全财务管理体制,使得全体员工都有章可循,加强内部控制,实施成本管理,创新管理体制,加强绩效控制,从而提升了建筑施工企业整体的财务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实力,最终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2.建立健全各项核算制度,并严格执行。制度的建立比较容易,但由于项目部的特殊,严格执行困难就比较大,核算人员要充分发挥他们的职责。对于人员出勤情况要每天做考勤记录,对贵重材料做到每天凭送货单及进仓单登记购进数,凭领料单登记耗用数,对于一般砂石料,每天登记购进数,每天下班前对其进行盘点。对机械设备,每台设备的维修费、耗油数及工作量每天都应做好记录,以便考核:对外购材料应有相关部门的验收,并在进仓单上规范材料名称,以提高核算的效率;并且每天应统计完成的工程量。

3.完善会计核算机制,加强资金财产的管理。建筑施工企业应该完善会计核算机制,充分发挥会计核算对企业资产的监控作用,把资产下放到各个项目负责人手里的同时,应该由总公司对这些资产进行统一核算,而不是由各个项目内部人员核算。对资金进行统一管理,可以减少资金浪费,降低项目成本,使企业更加明确自己总体的资金规模。建筑施工企业应该强化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意识,使其明确资金时间价值的理念,加强现金收付管理,在不伤害企业商业信誉的前提下尽量的早收晚付,以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息收入。对现金的收付程序必须进行严格的管理,减少企业资金的浪费。建筑施工企业的应收账款占企业总体资金的很大比例,对企业资产的质量影响非常的重要,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应该加强内部应收账款的管理,定期进行坏账分析,对于应收账款账龄比较长的,加强催要的力度,以减少坏账损失,使企业获得最大的收益。

4.加强建筑施工预算控制,实施有效的监督。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控制效果的好坏,往往和预算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加强建筑施工企业的预算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施工企业来说,预算控制必须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企业的公司预算,包括财务预算和种种投资预算。另一方面是针对具体施工工程项目的工程预算。其关系到企业是否盈利,工程是否能顺利实施,因此必须作为企业内部会计工作的重点。树立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强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维护管理,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完整。

5.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在提高财务素质方面,主要注重以下三方面:一是在招聘中,要注意选对人,选择那些掌握新会计准则技能,吃苦耐劳,而且有进取精神的人来担当会计工作;二是在工作中要加强会计人员的后续学习,及时掌握更新的会计政策与方法,促使会计人员能主动更新相关知识;三是管理考核中,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管理与考核,要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发现问题能及时处理。

篇6

    关键词:银行 资产证券化 会计处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金实现了大规模的迅速流动,效率就是金钱,资产证券化业务应运而生,清晰银行业对该业务的会计处理是加强金融市场监管的关键。

    一、资产证券化概况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发起机构,将信贷资产信托给受托机构,由受托机构以资产支持证券的形式向投资机构发行受益证券,以该财产所产生的现金支付资产支持证券收益的结构性融资活动。其实质是将缺乏流动性但预期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转变为可在资本市场上转让和流通的证券,为发起人转移风险、创造信用、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20世纪70年代以来,信贷资产证券化已成为国际资本市场上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一种金融创新产品。在西方国家资产证券化多年的实践中, 已产生了资产证券化业务会计确认问题的一系列财务会计准则,目前,在我国资本市场下,探索和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对推进金融市场建设具有积极意义。2005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开发银行和建设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并于2005年12月和2006年4月共发行了130亿元资产支持证券,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流通。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信贷资产证券化政策框架和风险防范机制。《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会计处理规定》的公布,为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多个参与机构的会计处理问题的规范扫清了障碍。

    二、银行资产证券化会计处理

    当前我国资产证券化实践中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最多,发展最为迅速。在信贷资产证券化众多的参与主体中,银行作为发起人参与了证券化交易的构造、SPE的设立,对转让资产提供内部信用增级,并以服务人的身份对基础资产提供服务等,下面将从发起人的角度分析银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

    我国目前采用风险报酬分析法为主,金融合成分析法为辅的会计处理原则。国际上的会计处理分为:风险报酬分析法和金融合成分析法。我国早期采用的是风险报酬分析法,随着资产证券化的不断发展,确认风险报酬的实质性转让越来越困难,我国开始采用风险报酬分析法为主,金融合成分析法为辅的会计处理原则。对于资产转移是否终止确认,应该首先判断资产所有权上的风险和报酬的转移程度,根据其不同的转移程度采取不同的确认方法。对于金融资产的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和尚未转移的,用风险报酬分析法进行确认;对于仍保留重大风险和报酬的金融资产,用金融合成分析法进行确认。

    我国资产证券化的会计计量标准是公允价值计量。发起人通过转让资产,获得了现金和一些新的资产和负债,同时也可能保留了部分基础资产上的权利或负债,对于资产证券化过程中产生的新的资产和负债,以及损益的确认,我国采纳了公允价值作为资产证券化会计计量的标准。因此,资产证券化会计确认的关键是对于发行人获得的新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对于资产转移中因为未放弃控制权等原因未终止确认的资产,仍以账面价值予以计量。

    发起机构对特定目的信托具有控制权的,应当将其纳入合并会计报表。我国合并财务报表准则中规定的合并范围也是以控制为基础予以确定,可见我国对于SPV的合并要求与其他子公司是没有区别。另外,发起机构未终止确认所转让信贷资产,或者按继续涉入信贷资产程度确认某项资产的,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按照规定作出披露。银行作为发起机构在《信托公告》中应披露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有关基础资产池的内容:设为信托财产的贷款合同编号;上述贷款的笔数、本金余额;上述贷款借款人所在地区、行业分布情况,包括贷款笔数及占比、本金余额及占比信息。

    三、国家开发银行首例abs浅析

    国家开发银行“2006年第一期开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当期计划发行总量为57.2988亿元,其中优先A,B档及次级档证券分别为42.9741 亿元10.02729亿元4.29714亿元,加权平均年限分别为1.79年3.35年,4.29年 其中优先A,B两档债券固定面值,通过公开招标方式发行,次级档通过定向方式发行。

    首先,判断金融资产是否转移。从“2006年第一期开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说明书中我们可以判断,该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所涉及到的金融资产符合CAS23中规定的第二种情形:

    1、金融资产转移给另一方 在信托财产交付日(2006年4月28日),国家开发银行向SPE交付57亿信贷资产;金融资产转移给另一方。

    2、保留收取金融资产现金流量的权利国家开发银行将作为本次证券化过程中的“贷款服务机构”履行信托财产的管理权,即有权收取贷款本息。

    3、有义务将收取的现金流量及时支付给最终收款方作为“贷款服务机构”,国家开发银行需要按照合同规定,将收取到的贷款本息划付至信托财产资金账户。该账户即为SPE的独立账户也即实质上的最终收款方。

    其次,判断金融资产转移的类型。CAS23将金融资产转移分为整体转移和部分转移两大类。“2006年第一期开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案例中,转移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为截止4月28日(资产交付日)的57.2988亿元,转移而收到的对价为此次的实际发行额57.2988亿元,这里由于涉及转移的金融资产不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故不存在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变动累计额。以上分析表示,国家开发银行此次证券化操作记入当期损益的金额为0。此次转移为整体转移。

    最后,相关会计处理。2006年第一期开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符合终止确认条件,因此在信贷资产转移日国家开发银行应做的会计处理如下:

    借:存放同业 XXX(公允价值)

    贷:金融资产 XXX(账面价值)

    金融资产转移收益 XXX(公允价值-账面价值)

    在信贷资产转移后,国家开发银行行应在资产负债表日对已确认资产可能发生的减值损失予以确认,应作如下账务处理:

篇7

关键词:固定资产减值 自来水行业 问题 会计核算 会计工作

迄今为止,资产减值的会计体系已延续运行了十余年,自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间,随着我国会计行业的世界趋同性及历史进程的变迁,造成财政部门接连发出多项要求会计核算资产减值的相关政策其,其体制内容具备相对较强的可控性和整体性,进而为投资方科学制定精确的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增强了新的活力。然而,在自来水行业资产减值的会计核算中,仍然存有较多困扰企业及会计核算员工的问题,本文通过论述存在的问题,就自来水行业固定资产减值中的会计核算提出一系列可靠的对策和见解。

一、固定资产减值引发自来水行业会计核算中暴露的问题分析

固定资产减值指的是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额小于其账面的实际价值,运用固定资产减值需通过资产负债表精确地获知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额。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自来水行业的会计制度通常以税法作为向导,企业无法开展专业化的职业判断。就当前来讲,企业的会计制度已同税法分离开来,会计制度变成以投资方作为向导,同过去相比,职业判断便会贯穿于始终,作为我国会计制度发展的一大创新――职业判断离不开投资方主导的会计制度。作为一个产权关系较繁杂,遗留问题相对较多的企业,自来水行业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养和综合素质已不及股份制国有企业。从这个视角看,要特别谨慎地选用固定资产的减值方法或者将固定资产减值的运用范围得以缩小,进而稳步地提高自来水行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就当前而言,自来水行业的固定资产减值会计核算依然暴露出一些问题,表现如下:

(一)对会计核算的监督能力相对弱小

因我国会计核算在监督上的脆弱,造成为数不少的企业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制约而产生不提、多提或少提的状况。除此以外,尽管国家新出台的会计准则已确定固定资产减值计提的各项条件,然而,仍然尚未公布具体的计提方法和计提比例,这个问题全都经由企业依照自身的经营管理状况加以评估和衡量,并做出有效地判断,整个现象的发生造成财务报告被美化,严重地降低了计提的失真率。

(二)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额在计量及明确上的困难较多

固定资产减值计提的准备便是明确减值后的预期效益,我国采用经济性的指标,如若固定资产的发生减值的状况,也就是当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额低于账面的价值时便要给予明确,然而,要想科学地明确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额尚且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其原因如下:首先,入账之后的固定资产,由于受技术创新及市价下跌等要素的影响和制约,会产生价值贬损现象,对其明确和计量已大大地超出财会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需若干组织的协同认证,甚至常常需企业以外的专业评估机构参与明确,这样一来,从时间的先后顺序看,计量的时间会在财会信息披露之后,增加了计量的困难;其次,目前,我国的资产信息体系以及价格市场的不健全,使固定资产的减值计提准备的依据相对匮乏。

二、自来水行业固定资产减值中会计核算问题的应对策略探讨

(一)开展科学的职业判断,健全企业的管理结构

通常意义上,职业判断是否科学,有赖于会计从业人员自身所拥有的技能和知识,除此以外,在很大意义上还与企业高级管理层的价值理念相关联。虽从表面上看,这并非一个具体的会计问题。然而,高级会计师正是经企业高管的授权来负责相应财务事项的处理。实际上,会计师仅是执行人员,供水企业的高管人员才是真正的决策制定者。决策导向与会计师本人的职业判断息息相关,因此,固定资产的减值为投资方和企业所产生的保护性效应仅能在治理结构相对健全的企业中才能显现出来。现阶段,在我国,相当数量的企业存在治理结构欠健全的情形,如若对企业运用固定资产减值不做约束,则会使企业相应的高管演变成不折不扣的开展利润操纵或者计提准备的承担者,进而使会计信息逐步失去可靠性和精确性。一旦会计信息不再真实和精确,那么会计信息便毫无用处,这严重违背了资产减值的根本目的。

(二)企业要依靠发展着的资本市场,加快建立健全治理结构

当代会计核算的一大目标便是制定有用的决策,决策的有用与否是通过资本市场充当媒介来达到的,这主要是由于当代企业的两权分离,投资方可经资本市场这一“无形的手”去检验企业高管阶层管控资本的能力,如若会计信息的决策缺乏实际用途,那么投资方可选择直接退出市场,这就鲜明地体现了资本市场的成熟对于从业会计师和企业高管的较强约束力。结合当前国内的资本市场,充斥着不少虚假的会计信息。如若资本市场的成熟度缺乏,那么投资方维护自身权利的路径便会丧失,进而对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人员无能为力。从这个角度看,采用固定资产减值,亟需强化企业高管及会计从业者的职业素质建设,特别是杜绝市场的造假者。会计从业员工及企业管理层要牢固树立诚信的原则理念,进而成功地遏制职业判断的不恰当,避免会计信息真实性的丧失。

(三)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要不断提高

从技术视角看,科学分析固定资产的减值,不但有赖于会计师具备异常丰富的会计从业经验,还需会计工作者熟知有关建筑、工程等领域的常识。由于供水企业的固定资产牵涉面较为广泛,包括房屋、建筑、在建工程项目以及机械设备等多种类别。即便是在同一家企业,对于资产的应用效率也不尽相同,另外,资产价值会伴随时间的推移而出现明显的变化。因此,注册会计师唯有熟练掌握会计、评估、市场等多领域的综合知识,才会做出可靠的职业判断,否则,会使职业判断的效果大打折扣。目前,虽然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数量早已突破千万,然而,会计师的综合素养普遍较低,真正胜任职业判断的从业者少之又少,这会从整体上削弱职业判断的能力,长此以往,固定资产减值的运用效果也会降低。

(四)将会计制度中的固定资产减值健全到位

首先,监管制度在制度时需慎重明确各企业选择政策的权限,负责出台监管制度的机构要着力缩短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范围,以利于各企业借助于自身的会计操作手段合理掌控利润空间,避免利润空间的缩小,提升控制效率。

其次,要统一计价时间,现今我国的会计制度未能明定固定资产减值计提的具体时间,所以,在全部的资产负债企业中,均要及时判别分析固定资产的减值状况,规定计价的具体时间,这样便能从本源上克服操作时的主观随意性缺陷,使各行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拥有可比性。

(五)拥有训练有素的职业会计师

注册会计师的训练有素能为高效地核算固定资产减值创造必备的先决条件。从技术层面看,会计师除熟练地掌握专业理论常识、并具备长期从事会计实践的优势经验外,还需进一步学习和熟知与资产相关联的建筑、工程等领域的常识,进而稳步提升职业判断水平,打造一支业务过硬、专业胜任能力强的高级会计人才队伍。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供水企业只有将固定资产减值会计核算进行恰当地运用,才会真实地体现企业资产情况。要通过强化资本市场的监管,提升会计师的综合素质等措施使之更好地为财会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杨传艳.固定资产减值引起自来水行业会计核算问题的思考[J].河南水利. 2009(10)

[2]朱水英.浅议资产减值准备和上市公司利润操纵[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 2012(06)

[3]唐振兴.固定资产减值会计之探讨[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1)

[4]郭国福.实施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利润核算的影响研究[J].中外企业家. 2010(10)

篇8

[关键词]房地产 新会计准则 资金

一、新会计准则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

1.对会计核算的影响。在旧会计制度中,将非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投资性房地产纳入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进行核算,而我国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则对不同类型的房地产进行了明细分类,分为了投资性房地产、代建房地产、自用房地产和存货。这种明细划分,提高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帮助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更为合理的经济决策。

2.对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的影响。新准则规定:企业应于会计期末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的取得,则应当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而传统会计全部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新会计准则使投资者以更为稳健和客观的估值标准来衡量一个公司的价值。

3.对损益确认的影响。一方面,当不同类型的房地产进行转换处理时,房地产企业要确认相应的损失,却不能确认相应的收益,而是记入资本公积,这将影响企业损益金额的大小,特别是拥有较多投资性房地产的企业,资产总额和净资产规模都将大幅上升;另一方面,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而以资产负债表的公允价值作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并将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这会影响到房地产企业各个会计期间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稳定性。

4.对房地产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后,被低估的投资性房地产更贴近市场价值,扩大了企业的总资产规模,使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企业的借贷规模随之上升,有助于企业提升融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房地产企业资金紧张的局面。

5.对房地产税收体系的影响。由于不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首次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房地产盈利会大幅上升,按现行的税收政策会相应增加企业的应交所得税。而按投资性房地产原值的80%征收1.2%的房产税,若以公允价值作为征收依据,影响程度也会大幅上升。

6.对房地产公司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的影响。旧准则认为只有固定资产符合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条件,新准则扩大了其范围,允许符合该条件但是归为存货或投资性房地产上的借款费用也可以资本化。我国房地产业的开发资金回收期比较长,借款金额巨大,《借款费用》准则中对利息资本化条件放宽,有助于提高企业业绩,使房地产企业的当前年度的会计利润得以上升。

7.规范了投资性房地产的信息披露。新准则规定将投资性房地产从原来的固定资产中分离出来,并且需要单独披露其金额、种类和公允价值的确定依据,这使报表使用者能够获得更加真实的企业信息,从而做出准确的决策。

二、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现状

1.现金流量大,资金短缺。房地产开发企业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在资金周转过程中存在资金短缺的风险。许多企业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都呈负增长,尤其是筹资过程中的现金流量净额大量为负。

2.高投入和高风险并存。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项目资金筹集方式主要是债务筹资和股权筹资,债务筹资有偿还本金和高额利息的风险,股权筹资有引讼的风险。有些企业就因为涉及多讼,无力偿还银行贷款,以及担保纠纷等问题,负债累累,无法持续经营。

3.未开发房屋空置率较高,工程质量达不到要求。从我国开始实施住房改革至今,房地产投资平均每年增幅在20%左右,但房地产业的供给和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仍较严重,商品房价格与居民购买力之间差距仍然较大,商品房空置率较高。许多企业盲目投资,资金得不到有效运转,资金的缺乏和对利益的追求,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损害企业的长期利益,最终走向破产倒闭。

4.税收负担较重,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发展。若企业的项目未办理决算,遗留了一些纳税事项,就会面临沉重的税收压力。近年国家相继出台了调控房地产开发市场的政策,如对土地增值税采用预征制度,规定了对完工和未完工开发产品、合作建造开发产品的税务处理问题等,对纳税和会计核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房地产企业必须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会计计量和核算,使其可能会因纳税造成现金流量的变化。

三、利用新准则,加强企业管理,推动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

面对新准则,房地产企业需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迎接变革,这对房地产行业本身和国家的宏观经济都是有利的。企业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利用新准则关于公允价值和对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规定,积极争取银行贷款。(1)企业可通过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之间的转换,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资产的后续计量方法。(2)新准则对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规定,促使房地产开发企业而通过将借款费用资本化而使当期利润水平得到提高,从而努力加快开发进度,提高企业利润水平。

2.选择适当的投资比例。对于大多数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说,一般既有投资性房地产,如出租的土地使用权和出租的建筑物,又有作为存货进行开发的土地储备,如何让所取得的各项资产所占比例为最优,让各项资产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带来效益,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3.重视税收筹划。若以公允价值作为征收房产税依据的设想得以实施,将会对企业的现金流量有重大影响。

4.加强结构调整。对于资金周转困难,负债累累的企业,可以通过重组、兼并的方式对资产进行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企业的持续经营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5.注意资金的多元化。作为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应多元化,不能仅依赖于银行贷款。房地产开发有将近80%的资金来源于银行,银行风险越来越大。在筹资策划中,尽量选择较多的渠道,完善合同、协议,避免诉讼风险。

6.谨慎投入商业地产。由于数据统计显示,近三年商业地产的投入产出之比为负数,销售小于竣工面积,风险比较大,因此投入时需谨慎行事。

篇9

关键词:管理会计;行政事业单位;问题;分析研究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8.212

1 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应用现状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应用管理会计可以提高预算和决算分析以及绩效评价等管理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政府各部门的行政管理工作效率。现在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会计应用方面存在着重视程度不高,相关管理会计资料收集困难的情况,其原因是多方面,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1.1 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不够完善

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方面,我国理论界成果不断,对概念方法研究的多,而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会计实践应用方面研究相对不足,出现了理论滞后于实践的现象。主要表现:在研究管理会计内容方面借鉴西方理论多,对我国实际应用方面研究偏少,没有形成可以指导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实践的理论体系;在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方面,重视企业的应用研究,对行政事业单位如何应用管理会计的研究不够;在研究方式、方法方面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忽视实务的分析研究,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比较严重。到目前并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应用理论体系。

1.2 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形成应用管理会计的内部控制环境

行政事业单位在应用管理会计时主要是侧重于预算管理,单位日常的会计核算及控制监督管理等方面,而忽视了内部控制的制度建设,有的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到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单位的控制监督评价考核制度不健全,甚至没有权威性和独立性。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会计的应用方面必须与预算管理、内部控制密切结合,需要收集大量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资料,由于单位内部控制不完善,执行力度不强,信息资料的收集就比较困难,单位无法准确、全面、有效地提供决策信息资料,影响了管理会计的应用进程。

1.3 行政事业单位缺乏管理会计方面的应用人才

管理会计方面的人才培养从总体上看相对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目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方面对管理会计的培训内容不多,没有形成比较规范和完整的管理会计培训体系。在职的单位会计人员中管理会计人才相对比较缺乏,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管理会计理论水平偏低,实践经验不足,缺乏专业人员进行指导,给行政事业单位应用管理会计方面造成了影响。

1.4 单位决策者管理会计应用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国家财政部门为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水平,出台了具体的管理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监管不力,可能有的制度出现了流于形式的问题。单位管理会计的应用不是法律方面强制执行的,有的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对管理会计应用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高,极大地影响了管理会计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运用和有效地推动。

2 行政事业单位推广应用管理会计的措施

2.1 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

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传统观念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国情,对各种理论研究及体系建设不能脱离国情。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和系统建设必须立足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理论成果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理论系统,指导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实际工作。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活动与企业的管理活动有区别,在分析研究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理论时一定要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活动进行深入研究,涉及的管理会计应用方法要从单位实际需要出发开展研究,真正解决行政事业单位应用管理会计遇到的问题。将实际工作中的好做法进行理论研究、总结,形成能够满足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需要的管理会计理论系统,为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水平和我国管理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支持。

2.2 建立与管理会计系统相融合的内部控制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与行政管理活动职责相适应的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应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准则、本单位的具体情况、上级单位的指导意见制定出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效率高的内部控制制度。单位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原则,明确单位内部审计部门为本单位内部控制的监督管理部门并发挥其权威性和独立性,保证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执行,发挥应有的作用。将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会计系统与本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制定预算标准后,单位内部控制系统为管理会计系统提高有效的信息,作为管理会计系统的标准和依据,而单位的管理会计系统把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的信息资料反馈给相关部门和人员,以判断单位预算执行的有效性和职责的完成情况,为进行业绩考核提供基础信息资料。

2.3 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会计还不能与财务会计的管理职能完全分开,有的单位是会计人员参与管理,行使了管理会计的职能,有的单位的管理人员又向财务会计方面延伸。随着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开展,对管理会计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应用越来越来重视,作为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应该积极参加培训,加强学习现代管理会计的知识,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使其从原来单纯的事后记账、算账转向事前参与预算、事中参与控制、事后参与分析考核等方面的工作,从单位的会计管理工作向全面的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方面转变。使管理会计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得到普遍的推广和应用。

2.4 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应重视管理会计工作

单位的领导者是单位的决策者,即使单位的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业务素质再高,内部控制制度再健全,单位领导者不重视管理计的应用工作,管理会计在行政事业单位也得不到有效地运用。必须强化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应用管理会计工作的意识,使其积极支持财务会计工作,主动让会计人员参与预算管理和执行工作,收集相关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做好领导的参谋工作,让领导者真正感觉到管理会计在行政管理过程中的作用,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应用创造好的内部环境。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高级会计;行业发展;趋势

近些年来,作者在对我国高级会计行业发展的现状调查中发现,我国高级会计行业的发展未能从根本上与国际惯例接轨、高级会计高素质人才的缺乏、电算化发展步伐较为迟缓等,严重影响着高级会计行业的发展,对此,必须采取有效的发展策略,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准确的定位,本文主要对我国高级会计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

一、我国高级会计行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1.未能从根本上与国际惯例接轨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国际化市场的发展也极为迅速,尤其是高级会计行业的发展也逐渐走向国家化。然而,作者在对当前我国高级会计行业的发展进行调查中发现,我国的高级会计行业的发展未能从根本上与国际惯例接轨,尤其是WTO世界贸易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高级会计行业的相关部门的规范文件以及规章制度等都未能及时得到改进和完善,从而影响到我国高级会计行业的发展。

2.高级会计高素质人才的缺乏

我国高级会计行业的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极大,而且,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水平要求也比较高,这也是确保我国高级会计行业快速发展的基础。然而,就当前我国高级会计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高素质人才极为缺乏,一方面大多会计人员都欠缺对自身综合素质提升的意识,而在经济市场快速发展之下,这些会计人员势必会被时代的浪潮所淹没,正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而另一方面现阶段对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培养极为缺乏,企业缺乏对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培养规划等,致使我国高级会计行业的发展缺乏高素质人才的支持,从而影响到高级会计行业的发展。

3.电算化发展步伐较为迟缓

随着国家化的快速发展,WTO对我国经济市场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力,更是我国走向经济强国的一次机遇,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高级会计行业逐渐走向电算化的发展方向。然而,就当前我国高级会计行业的发展情况来说,能够真正达到电算化的水平并不多,尤其是在高级会计人员核算数据量不断增加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实施电算化核算的话,将会对核算数据信息的准确性以及全面性等造成极大的影响,不利于高级会计行业的发展。

二、我国高级会计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1.应加强与国际惯例接轨

通过以上的分析了解到,当前我国高级会计行业的发展缺乏与国际惯例的接轨,从而对高级会计行业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甚至是影响到我国在国际化经济市场的发展,因此,作者认为在未来高级会计行业的发展中,应加强与国际惯例接轨。首先,相关部门应将国际惯例接轨重视起来,加强对我国高级会计规范性文件以及规章制度等进行改进,当然,在改进的过程中,必须要建立在中国特色的基础上,清晰的对我国高级会计行业的发展进行定位,将我国会计体系与国际惯例保持一致,确保我国高级会计行业的发展符合WTO要求。

其次,应对WTO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自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的经济对外已全面开放,这不仅对完善我国投资环境有着一定的作用,更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外商资金,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当然,为了促使我国经济稳定快速的增长,应不断的就加强国际化商业语言的提高,通过较高的可理解性、可比性来增强国际惯例的透明化,更有利于我国高级会计信息用户的投资、筹资、经营决策等,尽可能的避免决策失误的现象发生,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市场的发展。

再次,应严格遵循着相关的规定,并通过合理的做法来办理高级会计发展的业务等,确保高级会计行业工作各项事业的妥善办理,在与国际惯例接轨以来,对我国高级会计的行业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当然,也会根据国际化会计惯例的发展趋势来对高级会计行业进行不断的改革,这样才能确保我国高级会计与国际惯例的全面接轨,促进我国经济市场的稳步发展。

2.应加强高级会计人才综合素质以及职业素养的培养

人才是各个行业发展的根本,我国高级会计行业的发展也是如此,必须有着足够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支持才能为高级会计行业的发展保驾护航,而通过以上的分析了解到高素质人才的欠缺也是当前我国高级会计行业发展所面临较为严重的问题,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加强高级会计人才综合素质以及职业素养的培养。首先,应加强对现代化高级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培训,全面提升高级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理论基础,尤其是在高级会计行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相关理论以及政策的出台,必须要将其及时对高级会计人才进行培训,掌握最新的理论性知识,促进我国高级会计人才的能力提升。

其次,应加强对高级会计人才学习意识的培养,随着我国高级会计行业的迅速发展,作为一名优秀的高级会计人才,应有着不断学习的意识,这样才能不断的去学习和摄取高级会计知识,为我国高级会计行业的发展打下夯实的人才基础。另外,在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下,对高级会计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高级会计人员应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知识的积累。

再次,现代高级会计从业人员应结合自身的发展以及高级会计行业的发展,不断的树立正确的执业道德观,用高级会计职业道德观以及相关的规范来约束自身的行为以及学习,从而有效的提升高级会计人才的综合素质以及职业素养。另外,作为一名合格的高级会计从业人员,应为自身的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这样才能有效的避免从业人员受到外部不良因素的影响,确保我国高级会计行业的稳定发展。

此外,高级会计行业人员在实践工作中,应加强与行业人员之间的沟通和联系,通过相互之间的协作来提升高级会计的工作质量,对促进我国高级会计行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作用。而且,通过人员之间的相互交流探讨,能够起到能力互补,相互学习,对提升高级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也有着一定的作用,抓住这个突破口,可以适当的组织高级会计从业人员开展讨论会等大型会计人员的活动,以此来加强会计从业人员之间的交流。

3.加快高级会计行业电算化的发展

通过以上的分析了解到,当前我国高级会计行业的发展电算化水平严重不足,将会对会计核算数据的准确性以及全面性等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作者认为在未来我国高级会计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加快高级会计行业电算化的发展。首先,应加快电算化工作的推广,将电算化发展的优势充分体现出来,同时,电算化水平也应将其作为对高级会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高级会计从业人员应该自觉的去学习电算化知识,并通过电算化知识的运用来提升高级会计行业发展的速度,确保高级会计发展的可靠性,确保核算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其次,应加强高级会计电算化水平的提升,不仅仅要从操作水平上得到提升,同时也要做好安全防护措施,众所周知,会计计算机内会含有大量的数据信息,而且其中会包含大量的机密文件和数据,一旦这些数据或文件丢失、被篡改、删除等现象发生的话,都将会对会计工作效率带来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对相应的企业造成巨大的打击,因此,必须做好计算机的网络黑客防预措施,尤其是作为国际性的高级会计行业来说,其竞争对手包含大量的国外企业,因此,在电算化发展的过程中同时还要注意网络防范措施,确保高级会计行业的稳步发展。

三、总结

综上所述,高级会计行业的发展与WTO国际贸易市场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其发展效率将会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市场的发展,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对我国高级会计行业的发展进行准确的定位,这样才有利于我国高级会计行业的稳步发展。通过本文对我国高级会计行业发展趋势的分析,作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主要对当前我国高级会计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剖析,同时针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提出了几方面建议,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够给我国高级会计行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马学国.百炼成钢 化蛹成蝶――全国首期高级会计人才培训班侧记[J].会计之友,2012(04)

[2]黄湘.高端会计人才核心能力框架探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5)

[3]周萍.高级会计人才能力素质的研究综述[J].中国证券期货,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