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的商业模式范文

时间:2023-09-01 17:18: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景区的商业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景区的商业模式

篇1

乡村旅游规划,面对的是市场,要的是效益。对于市场规划要解决的是定位、形象、产品和项目问题,而对于效益,规划就必须将乡村旅游景区未来的商业模式设计清楚。商业模式与规划的定位、形象、产品和项目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要依托规划中的项目来构筑合适的商业模式,另一方面要依托商业模式来增加规划中的项目。

马嵬驿,一个依托餐饮行业的集聚效应把“吃”这一要素规划到极致,但是马嵬驿却做成了远超兵马俑博物馆年接待旅游游客的乡村旅游景区,换句话说马嵬驿是做餐饮的,通过正确的商业模式引导,最后成功晋级为乡村旅游景区。莫干山的裸心谷,通过做乡村酒店,把“住”这一要素做好做精,最后裸心谷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度假景区。选择什么样的商业模式,如何依托市场效应设计好商业模式,可以作为乡村旅游规划前的思考。同样的商业模式,仿照马嵬驿把这个商业模式放到一个地方小吃很少,市场对小吃不买单的乡村旅游景区便不会成功,这便是规划所要解决的设计的商业模式与规划本身是否相匹配的问题。

以下为几种比较流行的当前乡村旅游景区的商业模式:

一、简单门票模式

国内乡村旅游景区的主流模式,主要依托乡村旅游景区的资源本底,如婺源的乡村旅游景区,大多数村落的资源本底较强,婺源开发了大景区门票形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形成直接有效的资金来源,但一定要注意门票的定价与游客的价值反馈。

二、综合收益模式

这种模式除了依托门票,还强调乡村餐饮、购物和乡居住宿等多种收益形式。这种模式需要根据市场客群严格控制产品和项目的设计,保证产品品质。

三、产业收入模式

乡村旅游,除了依托旅游收益外,还可以依托农业和农业加工的收益。农业产业的延长等等,如北京的薰衣草庄园,依托薰衣草精油加工等产业收入。

四、商业地产模式

通过乡村旅游景区的外包装,进行地产商业。这种模式是投资商在开发旅游的同时要求政府给与一定的土地作补偿(价格一般是各种办证的费用),旅游和地产同时开发,通过地产的收益来弥补旅游的投资。

篇2

关键词:现代农业旅游;商业模式;构成策略;创新对策

目前,农业旅游已发展成为一种极具特色和趣味的旅游形式,它对于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传播民俗文化和生产文化发挥了极为关键的积极作用。农业旅游带给现代居民回归自然,在自然中释放自己,令更多的城市居民获得全身心贴近自然的生活。根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各类休闲农业旅游接待人数与经营收入都保持在年均15%以上的增长速度,仅仅以2014年上半年为例,全国的休闲农业旅游已接待游客5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1500亿元,休闲农业旅游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当前现代农业旅游的商业运作模式依然以传统的产品模式为主,出现了用户研究滞后、产品品牌建设落后、产品营销模式陈旧、管理服务不规范等与现代农业旅游发展不相符的矛盾问题,迫切需要商业模式创新来改变当前农业旅游的被动发展状态。由此,笔者针对这些问题以及现代农业旅游商业模式构成策略状况,对商业模式创新对策加以探讨。

一、我国现代农业旅游及商业模式概述

(一)现代农业旅游发展的背景和作用

1.大众休闲时代农业发展条件和机遇。现如今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正在直线上升,增长速度飞快。从2014年刚刚出炉的中国成绩单中可以看出,我国2014年人均GDP约为7485美元,在全国范围内已有7个省市的人均GDP破万。此外,我国居民在法定节假日上,共有125天公休假日,其中有10天的带薪假期。因此,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休闲旅游消费需求的渴望也日益增强,这都充分说明我国已具备休闲大发展的基本条件,有利于农业旅游的大力发展。

2.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参与的表现。《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于2014年由国务院颁布并实施,该文中提及了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以及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要点。其中乡村旅游与农业旅游息息相关,它们都利用了自身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以及市场需求,发挥了生态优势,从而突出农业发展的基本特点,形成一批具有多样化、特色鲜明的农业旅游产品,进一步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同时,农业旅游的发展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途径。

3.有利于城乡居民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农业旅游已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色,成为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消费,旅游者在农业旅游的过程中购买了文化和精神产品,充分享受了自然风光、风土人情以及农业生产,使得旅游者拥有了更为开阔的视野。与此同时,旅游者进入乡村也带来了现代的思想与城市的文明,推动了城乡文化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城乡居民的科学文化素养。

(二)现代农业旅游与商业模式

1.农业旅游商业模式的内涵与特征。农业旅游商业模式是指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运用的一种系统,充分组织和利用各种资源,形成能够促进旅游者消费的服务。与一般的企业运营商业模式相比,农业旅游商业模式具有一定的依托性、价值性、风险性和高要求性。首先,依托性体现在农业旅游领域内依托多个产业发展,满足其旅游者目的地旅游的精神需求;价值性体现在为农业旅游创造了更多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风险性则表现为旅游者需求的改变而造成的商业模式的多变性;高要求性是指农业旅游商业模式需要更好的产业策划、更优秀的管理团队、更为广泛的参与以及合作,更需要品牌建设的加强。

2.目前,我国农业旅游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仍存在很多弊端与不足。首先,在用户方面存在滞后性,策划与决策上无法跟随时展的脚步;其次,产品未形成品牌化,不具备本身的竞争优势与顾客体验,无法满足旅游者的多层次需求;第三,宣传和营销模式陈旧,缺乏“年轻态”。第四,非专业化的经营管理,导致服务存在偏差。对于旅游景区来讲,专业化的管理服务必不可少,农村旅游景区更是需要专业的经营管理,乡村居民没有较强的旅游服务意识,直接影响到旅游者的旅游感受。

3.商业模式创新应用于现代农业旅游的必要性。首先,可以提高农业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旅游者体验和感受;其次,促进农业旅游产品开发,建立起具有文化内涵、精品以及特色的旅游产品生产体系,扩大品牌影响效应;同时增强农业旅游经营管理能力,以用户为核心,提高策划和决策的“数据化”。

二、我国现代农业旅游商业模式构成策略

(一)旅游发展环境策略

企业商业模式需要完善的内部管理作为保证,由此现代农业旅游商业模式的顺利实施则需要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在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政府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主导营造作用,首先,保护和扶持农业旅游资源。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对涉农自然资源进行合理保护,进而做好相关扶持工作;其次,优化农业旅游产业发展环境。利用财政补贴、招商引资等措施不断完善农业旅游区域内基础设施与配套设施建设,同时规范农业旅游产业发展,提高管理水平。

(二)产品定位和开发策略

产品定位和开发是农业旅游产业发展中最关键的一步,产品定位直接关系到旅游产品的开发,而产品的开发则会影响到产品的市场销路。例如农业旅游当中所涉及的文化创意、文化创意包装、文化旅游产品都是经过产品定位和开发策略之后而产生的结果。也就是说文化创意是产品定位和开发策略的核心内容,以文化为主题可以有效提高整体农业旅游产品的价值,形成独特的个性与吸引力,从而造就强大的产业生命力。

(三)品牌营销策略

经过产品定位与开发后,农业旅游的发展就面临着市场竞争力的巨大挑战。品牌营销策略的实施就是为了提高农业旅游景区的独特性,使之与其它农业旅游的区分度增大,从而彰显出地方特色与旅游项目特色,以避免出现雷同等现象。品牌营销策略主要包括资源利用、品牌建设和品牌宣传三个方面,进而增强农业旅游品牌的影响力。

(四)市场运营策略

农业旅游的市场运营策略采用的是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农户和企业经营、社会参与的经营模式,在农业旅游发展当中,基本上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已经具有明确的分工。从农业旅游角度上说,农业旅游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而管理权则是依靠农户和相关企业,政府并不直接参与到农业旅游管理上来,仅仅体现在政策上与资金上的扶持。

(五)产业链发展策略

现代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势必要进行产业链的延伸,从而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出更大更多的价值。一是围绕农业旅游产业,大力调整产业机构和发展相关服务业、交通业、物流业、加工业等,扩大产业链条,革新县域经济结构;二是以乡村建设为载体,建立农业旅游绿色食品、旅游产品开发等主体产业,打造出具有农村特色的产业品牌;三是围绕旅游服务,建立涉及水果、畜牧、蔬菜等农村产业为主的旅游服务体系,为现代农业旅游营造更好的经济环境,实现了农业旅游与产业链的良性互动。

三、我国现代农业旅游商业模式创新对策

(一)发展集聚式旅游,扩大产业链条

旅游产业的空间集聚主要是整合空间内部资源,将多种旅游要素整合在一起,利用农业旅游产业链、价值链,最终建立综合经济社会效益的旅游区。农业旅游集聚效应得以产生,主要源于当前情况下农业旅游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等。重构农业产业链条,创建以农业旅游产品为核心的休闲旅游产业集聚点,对现代农业旅游商业模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农业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

(二)旅游产品开发与规划

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是现代农业旅游的重要基础,因此基础创新就是以旅游者为中心进行旅游产品开发与规划设计。首先,消费者是旅游业的服务对象,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符合消费者的需求,能够针对不同的消费者提供给不同的产品。其次,所开发的产品必须具备应用价值,并符合整体规划设计理念,对现有资源实施创新利用;最后,以商业模式的创新设计为核心,优化商业模式,建立一体化的模式优化体系,在给与消费者良好体验的基础上,获得良好的商业与社会价值。

(三)产品升级与体验

在满足旅游者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基础之上为其提供更高层次的需求,这就突显出了商业模式的核心创新,即产品升级、产品个性化设计以及增加体验活动。该创新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形成,旅游者的需求不断升级,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大众化需求,而是个性化、能够体现与众不同的产品需求和服务需求。因此在核心创新方面,首先,促进产品升级和个性化设计,其次,提高旅游者体验感受指数。

(四)打破农业旅游产品的空间限制

以市场需求为依托,扩大农业旅游产品开发维度,保证基础产品和功能产品研发,以确保消费者的利益,使特定旅游资源更具主体性与功能性。同时,加大对发展产品以及高端产品的研发力度,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基础上,致力于未来产品的研发,打造农业旅游高端品牌。其主要针对高收入旅游者。因此,要对市场需求进行分门别类,才能把握关键创新。

(五)高水平、高品质的管理服务

根据农业旅游的实际关注点,必须要有高水平的管理才能满足旅游者对农业旅游特色性、参与性、原始性、舒适性等方面的需求。因此,首先要从细节入手,以流程再造为主要手段,以追求卓越为最终目标,努力开发高品种的服务模式;其次要从自然入手,以源于自然和高于自然为主要核心点,以热情、温馨、亲情等感受为最终目标,做到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赵爱民.“美丽中国”视角下的我国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4(1)

[2]孙金晶,卢凤君,金琰等.生态休闲农业企业商业模式评价体系构建[J].现代园艺,2014(2)

篇3

关键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科学规划;建设模式

中图分类号: F327;F592.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06.003

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结合,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的发展思路。农旅结合对于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农旅结合的规划因各地实际情况不同而各具特色,无法建立统一的建设模式。本文基于此,对农旅发展在基础规划方面的共性进行了总结。

1 准确把握当地惠农政策

了解当地政府的惠农政策,包括农耕改革、合作社扶持、生态农业、优特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相关扶持政策,并从中着眼于补贴力度大、扶持力度强的产业。重点向当地农业管理部门、“三品一标”管理部门、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等部门咨询,同时关注各大部委及省、市相关政策。特别要注意优选政府支持项目的同时,必须考虑自身状况和当地特点,选择适合的农业项目。在此期间,多与当地政府、专家沟通,并按要求及时提供相关材料。

2 理清当地的资源状况和文化脉络

主要从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文资源三个方面入手。

自然资源方面:了解当地的地理地貌、气候特点、水源、植被等自然旅游资源,以及资源的承载能力,保护多元化的原生态植物群落。作为旅游开发项目,乡村无污染的生态环境是都市所不具备的最优资源,结合现有的农业资源进行规划,打造特色乡村风情。在此基础上,无论选择何种经营模式(养殖业、种植业、种养结合等),都不得以破坏环境为代价。项目规划需做到可持续发展、节能、高效并重。

社会资源方面:从旅游交通的空间尺度来看,主要可以分为3大类,即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交通、旅游目的地与旅游景区的交通、旅游景区内的交通。

由于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交通体系具有公共交通属性,难以按旅游要求进行变动(项目区位是受交通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所以在旅游交通的设计中,主要考虑旅游原有道路与旅游景区的交通,尤其是旅游景区的旅行通道。

人文资源方面:重要考察当地的古镇、旧居、村落特征、文化脉络(地方民俗文化、传统节庆文化、信仰文化、农耕文化、古文化及艺术等)。了解文化背景对现状梳理、改造或再建都是非常重要的。农旅项目规划中,这些因素常常用来构建项目的人文特色。比如河北太行山腹地的小龙窝村,至今还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石墙石瓦古朴大气,穿梭其中,恍若隔世,曾被评为河北历史文化名村和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从这点可以看出,以文化的传承作为项目特色,其自身创造的价值是无法以经济价值来衡量的。

3 做好项目区经营状况调查

一是目标人群的调查。需考察资源优势及项目特色主要吸引的目标人群,针对目标人群需求做市场调研,并制定各个单项的开发定位。

二是周围同类项目的考察。包括经营模式、特色定位、商业推广、规划设计团队等,科学定位自身特色,避免项目雷同产生的风险,也可从中进行参考和借鉴,提升项目的市场竞争力。

4 做好项目区民众认可度调研及项目财务分析

与当地村民加强联系,实现资源与效益共享,减少资产投入,避免利益冲突。通过共同开发,合理利用当地水系、沟渠、古井、水生动植物等营造生态环境的平衡和景观美,既减少费用,又能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同时,要做好项目财务分析。要借助多样化的融资渠道(包括招商引资和村民土地、房产入股等)分担资金成本和运营风险。也可将传统商业模式、服务业态和休闲农业结合起来,比如与企业培训基地、宠物训导中心、婚纱摄影基地、单位疗养基地联合开发,增强项目的造血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农旅项目的规划和设计应本着严肃谨慎的态度,分析项目所在地区域价值、项目特点、市场发展趋势以及其他制约因素,从而合理确定目标客户群体,充分结合客户群体的消费愿望和消费特征,满足生活需求和心理需求,从而让消费者从关注到参与,从消费到自觉维护,形成完整、高效、生态的产业链,提高项目竞争优势,规避经营风险。

总之,要做好农旅项目开发,首先要做到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然后科学制订项目规划,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长期优势。

参考文献

[1]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改革创新、全面有效推进乡村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Z].2015-11-24.

篇4

[关键词] 3D虚拟旅游;PE投资;可行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 F590.7 [文献标识码] B

十召开以后,中央为未来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生态文明”上升至国家高度,“低碳环保”成为施政重点,经济发展仍需要依托内销,第三产业将进一步发展完善。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支柱行业,是市场上一块大蛋糕,当今风云变幻的背景下,怎么去挖掘这块大蛋糕呢?这需要看到社会的发展趋势,互联网全面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大数据、移动终端、电子商务、新媒体不绝于耳,将互联网与旅游相结合,就是分配这块蛋糕的途径之一。早在20世纪就有了虚拟旅游的概念,现在的互联网技术让线上旅游成为可能,此时虚拟旅游应运而生。

一、何为虚拟旅游

上世纪90年代的中后期,在Jaron Lanier提出的“Virtual Reality”概念的基础上,Williams and Hobson提出虚拟现实技术必然会对人类的社会生活产生影响,旅游业将步入一个新的信息时代,即虚拟旅游时代。

3D虚拟旅游(Virtual Tourism)的概念正因此而来,国内目前关于虚拟旅游的研究时间较短,发展还不成熟,大家对于虚拟旅游的定义还未形成共识。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其概念范围的界定、基本理念等越来越清晰。其中于萍(2008)年提出虚拟旅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虚拟旅游指任何以非身临其境的方式获得旅游景点相关知识和信息的过程,狭义虚拟旅游则缘于虚拟现实,指以包括虚拟现实在内的多种可视化方式,形成逼真的虚拟现实景区,让使用者获得感性、理性等多种有关旅游景点知识和信息的过程。

总结来说,虚拟旅游是区别真实旅游的,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让操作者在虚拟的三维立体环境中,体验千里之外真实或超现实风景的一种新型旅游体验方式。

二、3D虚拟旅游的技术基础

21世纪是信息技术时代,电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逐步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为人类开辟了另一维超现实的空间——cyberspace即虚拟空间。经济高速发展使人们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对精神生活有更高的要求,此时网络和旅游契合大众的精神诉求,逐步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两个元素。而3D虚拟旅游正好结合了网络和旅游,两者是如何实现结合的呢?

3D虚拟旅游主要是因为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三维可视化、虚拟现实、3D互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深入,人们不但可以利用计算机去处理图形、图象、视频、声音、动画等,而且能将三维实体、三维环境等以虚拟现实的形式表现出来,产生交互式的三维动画、动态仿真。目前根据这个原理,出现了大量的虚拟现实系统相,如虚拟城市、虚拟交通、虚拟学校、虚拟银行、虚拟商务等。同时也出现很多虚拟技术提供商、3D技术提供商。3D虚拟旅游在实景虚拟现实技术的基础上,可以联合SNS社交(互动、社区、交流)和游戏等功能,使之具有在线交易、拟真商业活动、形象展示和体验营销等功能,增加其商业价值。

另外,目前网络技术正向多业务、高性能、大容量的方向发展,IP业务呈爆炸式增长态势,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超高速因特网将成为未来网络技术发展的重点。第二代融合数据、语音和影像的多元Internet网络即将取代第一代Internet单一数据网络,采用密集波分多路复用技术(DWDM)的光通信网络技术将极大降低网络传输成本,向用户提供无限带宽,实现多媒体实时通信成为可能。新世纪网络的发达使3D虚拟旅游成为可能。加上三维技术在大量的网络游戏和电影制作中的应用已趋成熟,如此3D虚拟旅游项目的实施更为可行。

刚不久的Google眼镜令人惊叹,一副眼镜也能实现信息流发送与接收、视频聊天、拍照摄影、音乐播放、Google搜索、地图指路、位置签到等等功能,而苹果公司推出的苹果手表,能进行短信沟通、视频电话、App软件运用等,这些目前尚未普及的新产品,引发了我们对3D虚拟旅游的无限遐想,也许将来只要戴一副眼镜,下载一个3D虚拟旅游的App,就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畅游全世界,甚至与全球的人零距离沟通。

三、3D虚拟旅游的市场前景分析

3D虚拟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方式,究竟是否会被消费者接受,笔者深入各个阶层,通过走访和线上调查,访问了大量在校大学生、刚入职或开始创业的青年人、办公室白领或公司的中高层管理者,他们主要是35岁以下的青年群体,对新鲜事物较易理解接受,也是本次调研的主要对象。

汇总分析问卷和线上反馈发现,只有11%的人对3D虚拟旅游比较了解,60%的人只是了解一点,而29%的人表示完全没听过。当问起是否愿意在网上体验3D虚拟旅游时,仅有17%的说不愿意,有31%的人明确表示愿意尝试,还有52%的人要看情况。而当游完某个景点后,若有遗憾,42%的人表示愿意再去该景区弥补,但52%的人愿意体验3D虚拟旅游、56%的人愿意通过观看该景区的3D视频来弥补遗憾。从中可知,目前对3D虚拟旅游在社会中的普及率还不高,但人们心里对它还是比较认可接受的,并且大多数人愿意去体验虚拟旅游。

综合以上统计分析,3D虚拟旅游的市场需求是巨大的。从个人出发,足不出户,饱览群山,这对喜欢旅游但时间不允许的工作一族或经济条件不允许的人,有非常大的吸引力。赏景观人,博闻强识,遍览人间景色,这是非常美好人们非常愿意参与的事情,但因为时间、空间、经济等原因限制,多数人难以完成旅游计划。而3D虚拟旅游正好可以帮助这群人实现愿望,人们在3D虚拟旅游所打造的虚拟立体环境直接进行旅游体验,不必大费周章费时费力费钱去到实地,同时虚拟效果可以假乱真或身临其境,甚至比真实还更吸引人,另外虚拟旅游还可以设计出过去的场景,让喜欢怀旧的人回到过去,而这是现实旅游无法做到的。基于目前3D虚拟旅游在我国仍为新鲜名词,不为大多数人知晓,同时经济发展下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积累的闲置资金越来越多,但也越来越追求生活质量,并且呈现对高质量生活的诉求向旅游体验方面倾斜,此背景催生了3D虚拟旅游,让3D虚拟旅游有了巨大的研究价值和应用空间。

对企业而言,3D虚拟旅游的兴起,也是宣传营销的创新之地,企业可以在3D虚拟场景或虚拟旅游社区内,宣传自己的产品或品牌,也可以在虚拟社区组织网上漫游体验或网上互动,帮助企业提高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低成本的扩大品牌辐射范围。

就行业角度来看,我国一直在努力推动发展第三产业,而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一个新兴领域,在国内外发展的势头十分强劲。据福瑞斯调查表明,去年底全球旅游网上交易共达130亿美元,而且其增长速度高于IT行业。同时,因为旅游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和旅游资源负荷过重问题日益凸显,此时融合旅游和软件开发的虚拟旅游项目,正好可以分解现实旅游压力,而且发展此项目契合国家发展需要,同时紧随时代步伐,3D虚拟旅游将在未来几年将得到迅猛发展。

更有甚者,3D虚拟旅游通过B2B、B2C、OTO等模式与互联网和物联网的结合建立联系,实现与现实的完美对接,做到超现实的体验,今后除旅游之外的日常生活,都将迎来3D时代!

四、3D虚拟旅游的商业模式

3D虚拟旅游及其相关行业中存在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旅游景区营销。虚拟旅游景观,对当地的景区进行有形展示,给旅游者提供一个获取旅游信息的平台,另外给旅游风景区一个宣传平台,当然不知名的景区的需求更大。这种商业模式中,虚拟旅游网站向景区收取大量的广告费用,而这也是目前虚拟旅游网站的主要利润点。二是商业广告。虚拟旅游网站也同其他商业网站一样,当知名度较高或注册人数和流量够大时,就可以与除旅游景区之外的其他相关企业接洽,将其商业广告内置,以获取广告收入。三是类网络游戏收入。虚拟旅游可与网络游戏相结合,在游戏环节中通过出售电子货币、虚拟物品等方式来盈利。四是虚拟社区盈利。虚拟旅游网站可衍生打造成以旅游、交友为主题的虚拟社区,社区功能有旅游如真实景区线上体验、虚拟景区线上体验,娱乐如赛车、唱歌、游泳等功能,交友如聊天、寻找沙发、寻找旅伴等功能,可以收取会员费、维护费等。五是旅游收入比例分成。虚拟旅游网站通过旅游信息查询与旅行线路规划的功能,一方面可以帮助旅游者设计和实施旅游计划,另一方面可以向景区、酒店、旅行社、航空公司、汽车租赁公司等旅游企业推荐顾客,从而与这些旅游企业对旅游收入进行比例分成而获得收益。六是入场费。虚拟旅游网站可以向长期参与者定期收取会费,并开发出某些只针对会员的高级服务,比如用户将虚拟财富兑换为现实货币的时候,可设定只有会员才能享受这项服务等。

3D虚拟旅游融合了互联网、电子商务,其盈利模式与目前电子商务联系紧密,诸如现在较为成为游戏、社交在线社区。

五、PE投资与3D虚拟旅游公司的联系

3D虚拟旅游行业属于互联网高科技行业,也是新兴的朝阳信息产业,风险大回报高。而投资于非上市股权的私募股权投资(Private Equity,简称PE),投资期限长、金额大,偏好风险大潜在收益高的行业,两者正好互为需求,较为匹配,容易达成合作。PE有效进入后,在资金上给予公司极大支持,同时也帮助公司完善结构管理,为公司提供系统化增值服务。如分众传媒等户外媒体项目在获得PE投资后迅速成长,蒙牛引入外资PE后快速扩张。虚拟旅游公司可借助PE机构所擅长的管理、协调和资源整合能力,帮助公司快速发展和实现标准化、正规化,两者相辅相成,实现双赢。

虚拟旅游公司可在创业前期做出商业计划,然后寻找合适的PE投资资本,融到创业资金后,开始筹建公司,组建运营团队,开发自己的核心业务。核心业务稳定后,开始拓展其他相关业务和市场,同时进行第二轮融资,提高公司竞争力,调整公司战略,设计产业结构,形成集团化企业,最后借壳上市或者买壳上市,实现公司的股权化运作,保证原始PE投资的股本退出,后面维持公司业务,稳定市场。

六、小结

以上研究分析表明,普通消费者对虚拟旅游的认知度不高,但经过介绍后,消费者比较认可而愿意尝试的心理需求较高,可见3D虚拟旅游对旅游者有实际的需求,潜在庞大的消费群体,商业前景需求巨大,同时虚拟旅游有较清晰而且可行的盈利模式,技术上也有支撑,PE的有效介入可以促使该市场成熟,加速起发展,同时也让投资方尝到虚拟旅游的大蛋糕。

[参 考 文 献]

[1]徐素宁.虚拟现实技术在虚拟旅游中的应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3):92-94

[2]王璐.赛博空间技术及其在虚拟旅游规划中的应用前景初探[J].湖北大学学报,2003(3):278

篇5

拥有“天下第十八福地”美誉的郴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禹贡神农、苏岭三杰、敦颐爱莲……处处饱含深厚的人文底蕴;作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东江湖光、莽山山色、汝城温泉……天堂般的美景撒布四方;作为区域交通枢纽,京广、京九、夏蓉三条高速公路贯穿全境,京广高铁更使其与湘北、珠三角形成同城效应,北上长沙南下广州均不出1小时车程。

依托此得天独厚之条件,改革开放以来,郴州的旅游产业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境内国家四A级旅游景区数不胜数,2015年东江湖景区更是新晋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为湖南省旅游局重点推荐的景区之一。旅游业名副其实,成为郴州的支柱产业之一。单就国内旅游来说,2015年1――10月接待国内旅游者3559.3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47.1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6.11%和22.73%。日前,市委、市政府提出了郴州旅游“十三五”总体发展目标中就有: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学旅游观,充分适应中国经济发展和旅游发展的新常态,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旅游带和湖南“一带一部”战略新形势、新需求,构建国内外知名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到2020年实现综合旅游收入500亿元以上。

要顺利实现这一总体目标,笔者认为,郴州旅游业必须充分适应旅游发展的新常态。而要充分适应新常态,由政府旅游职能部门牵头,各景区、区域内职业院校旅游专业师生协同合作,挑选典型的、独具地方特色的景点及民俗活动,制作短、精、美,音乐、景致、人物活动一体化的景点微视频系列,打造具有宣传、推介、服务等功能的区域性景点微视频平台(或称数字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是必要举措之一。这对于应对旅游形式新常态,促进数字旅游城市建设,促进职业院校旅游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能有效应对旅游形式新常态,促进数字旅游城市建设。

(一)“互联网+”背景下旅游形式的新常态。

“互联网+”背景下旅游发展的新常态,体现在旅游形式变革方面,便是“在线旅游”和“自助旅游”的兴起。国外从上世纪80年代便开始尝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旅游资源及产品的网络营销,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更涌现了如美国的Priceline、TripAdvisor、JayWalker等一些著名的在线旅游公司(OTA)。本世纪初,我国“在线旅游”也快速发展起来,出现了“携程”、“去哪儿”、“八爪鱼”等等大型的在线旅游网站(公司)。经过多年发展,“在线旅游”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商业模式。近年来兴起的“自助旅游”便是这变革的产物。人们自行组织,或驾车或徒步,自我选择目的地,自我安排行程起止,以获得新、异的生活体验。“互联网+”背景下,以上两种主要的旅游形式的新常态,正方兴未艾,并必将逐渐发展为一种前景广阔的新趋势。

(二)与新常态一同而来的新挑战。

“在线旅游”也好,“自助旅游”也好,它们都突破了传统的旅游模式,即旅游者不再只被动地接受旅行社推介的旅游产品以及其他的相关信息;而是借助发达的信息网络和便捷的信息工具,主动地去浏览、搜寻、获取各地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信息,并且根据所获信息来规划和确定旅游形式,比如,是“参团游”还是“自助游”,抑或“半参团半自助”,如是“参团游”,又该选择哪家旅行社,等等。这种新常态,显然对传统的旅游宣传、营销理念和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郴州虽然如全国各地市一样,也建设了一些本地旅游宣传、推介及服务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但是,这些资源都散布在郴州信息港、郴州新网等门户网站和政府旅游职能部门官网上,没有专门的区域性数字旅游公共服务平台。这必然会给旅游需求者浏览、搜寻、获取相关信息带来不便,因此,我们必须创新思维、拓展思路,充分适应旅游发展新常态的要求,在旅游宣传、推介、服务理念和模式取得新突破。

(三)制作系列景点微视频,打造景点微视频平台,有效应对新挑战。

一是有利于快速形成全国性甚至全球性旅游资源、产品及相关信息的宣传、推介与营销网络。景点微视频平台建成后,可以向全国乃至全球著名的“在线旅游”公司(网站)提供链接,这样,全国甚至全球的旅游需求者,都可以通过在线浏览和搜寻,直接获得郴州有关旅游的相关信息。二是能够为旅游需求者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需求者只需登录此平台,便可浏览并获得全面、真实、权威的信息,而不需像现在这样,需登录当地多个网站,去搜寻、比对相关信息,避免了旅游需求者信息获取上的不便与麻烦。三是能使浏览者在获取相关信息的同时,获得旅游活动的先行体验,并有效激发其“亲临其境”的旅游需求,产生旅游冲动。在景点微视频平台中,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服务等内容的载体是音乐、景致、人物活动一体化的视频,对它进行浏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对旅游活动先行体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其中展现的奇美风光、独具特色的民俗物产、丰富多彩的休闲娱乐活动,以及贴心的优质服务,必然能有效“诱发”浏览者“去此一游”的心理需求与冲动,其宣传、推介、营销效果,是现有主要以静态风景图片或文本资料为载体的信息资源难以比拟的。这方面其实我们郴州有成功案例。如联袂湖南省旅游局、湖南经视电视台拍摄的东江湖专题视频。视频中,选取东江大坝、雾漫小东江、兜率岛、逸景营地等东江湖景区知名景点实地取景,主持人既是旅游者又担当导游,一路看美景、品美食、体验独特民俗物产,而且特别选择冬季拍摄,以此向游客传递出一个信息:游东江湖一年四季总相宜。2015年12月17日晚,湖南经视台在《有什么好玩的》栏目中播出了这个特辑,领着观众体验了一番独有的、趣味盎然的快乐旅程。再如郴州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景观视频,2013年参加中国最美森林旅游景区系列评选活动,网民参与投票评选,结果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被评为2013年“中国最具网络人气森林旅游温泉度假地”。不难想见,如果此类案例形成为系统完整的系列,并构建成完善的平台,必能有效吸引国内外游客,有效拓展国内外旅游市场。

二、能有效促进职业院校旅游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篇6

[关键词]产业融合;经营模式创新;旅游产业

[中图分类号]F59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4-0083-03

1前言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已融入国家战略体系,正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时期。根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公报,2011年我国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35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8464亿美元,国内旅游人数2641亿人次,收入1930539亿元人民币,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7025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225万亿元人民币。到2011年年末,全国11676家星级饭店,拥有客房14749万间,床位25863万张;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58713亿元;实现营业收入总额231482亿元;上缴营业税金14784亿元;全年平均客房出租率为611%。全国旅行社资产总额71117亿元,各类旅行社共实现营业收入287177亿元,营业税金及附加1306亿元。同时,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正在加快推进;旅游新业态不断涌现并快速增长,这对旅游企业经营模式创新提出了新的方向和要求。旅游产业融合不仅推动了旅游企业经营模式创新,也推进了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发展,对提升旅游企业的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产业融合的相关研究进展

产业融合是伴随技术变革与扩散过程而出现的一种新经济现象。国外产业融合思想最早起源于美国学者罗森伯格(Rosenberg,1963)。20世纪70年代末,该现象受到广泛关注,并最初来源于实业界关于“电脑和通信”融合图景的描绘。此后扩展到学术界和政界。1978年,麻省理工学院(MIT)媒体实验室N尼古路庞特对计算、印刷、和广播业三者间技术融合的模型化描述,并认为交叉处是增长最快,创新最多的地方。产业之间相互渗透并融合形成新的产业业态。而这些新业态的出现成为拉动经济的新的增长点。从国内研究现状来看,产业融合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产业融合的概念、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产业融合的类型等三个方面。从产业属性角度分析的研究者将产业融合理解为产业属性的创新,其本质是在技术创新的推动下对传统产业组织形态的突破和创新,是产业组织结构变迁的一种动态过程。产业融合动力的研究共有两大类观点。一是外在动力说,包括管制放松、经济全球化、需求变化等观点;二是内在动力说,包括技术创新、范围经济、观念创新等观点。人们需求的不断提高和消费偏好的多样性是产业融合的动力。新的市场进入者为促进产业融合提供管理创造性,通过将管理创造性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结合起来,最终使融合发生在产业的边界处从而使之成为现实。

旅游业在这一浪潮的带动下,产业融合趋势愈加明显,表现为一是新型业态不断出现,如工业旅游、会展旅游、农业观光旅游、医疗旅游等;二是新型产业功能逐步显现,如旅游景区兼具养老、医疗等功能;三是新型企业组织结构不断演进,如旅行社集会议组织、咨询、人力资源管理、展览策划于一身等。但我国的旅游产业融合还处于起步阶段,旅游产业融合不够成熟,受制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实际。旅游业进行产业融合的过程中,产业价值链不断被解构和重组,并表现出生产性现代服务业特征,其本质是一种创新。融合产生的效应反映在多方面:行业竞争格局发生演变,出现系统集成商和具有双边特征的平台企业,非物质资源取代自然资源推动旅游业发展,旅游业出现模块化迹象,跨行业人才成为稀缺资源等。

同时,信息技术对旅游产业的渗透,促进旅游产业本身及要素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与创新,提升产业在市场培育、质量管理、营销模式、咨询服务等领域的运行效率与效益,推动旅游增长方式的转变。旅游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又为旅游业融合发展注入新动力。应培育与加快发展旅游发展所需的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提高旅游产业运行效率。

3旅游景区典型的经营模式

4我国旅游集团典型的经营模式

中国旅游企业的集团化发展是伴随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开始的,更多的体现了一种政策导向性。在行政力量的强力整合下,中国旅游集团的骨干力量开始形成。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以国旅集团、中旅集团、中青旅集团、华侨城旅游集团为代表的国资传统旅游集团获得了长足发展。地方强力整合的以北京首都旅游集团、上海锦江国际集团、西安曲江旅游集团为代表的旅游企业集团发展如雨后春笋。同时,在国家行业结构调整、主业集中整合的背景下,新的旅游集团不断涌现。随着旅游集团企业的发展,我国本土的旅游集团的成功商业模式开始固化并自我复制,这些成功模式的“裂变”效应大大推动了整个产业的集团化水平。较为成熟模式如“旅游+地产”、“旅游+会展”、“旅游综合体”“旅游+航空”等多种模式,这些模式大大推动了旅游集团的规模扩展和区域布局。旅游集团作为旅游产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旅游商业创新的探索者与产业使命的践行者,在中国旅游的发展历程中承担了引领者的角色,发挥了核心和主导的作用,承担了旅游国际竞争国家队的角色。

5产业融合背景下旅游企业经营模式创新的途径和建议观念创新是旅游发展的先导,随着我国旅游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按照融合的产业类型与地区分类,旅游产业融合至少可以分成4 种形式:①产业间融合,即旅游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②产业内融合,即旅游产业内不同行业的融合。③ 在本地融合,即将旅游相关产业集聚在一个空间里,如深圳东部华侨城,将主题公园、饭店、商业住宅与度假地产相结合,互相提升价值,形成复合型旅游商业地产的经营模式。④ 跨行政区融合,即指位于不同国家或行政管辖区的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及旅游产业内部行业间的融合。因此,旅游企业经营模式创新的具体途径和对策有:

第一,经营模式的创新,应考虑旅游企业资源配置的现状,要在充分考虑企业的特色、质量、市场、资金、技术等条件以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依据规划,突出重点,择优开发,整合具有强吸引力的旅游精品,以满足游客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产业融合机制下企业经营模式构建的主要途径是与不同产业链上的企业合作,拆分和重组两个组织中现有的资源和能力一起达更好的效果。产业融合机制下不同企业系统重新组合,其经营模式本质上是一种更有效率的整合产业资源的方式。

第二,大力借鉴产业融合带来的定位漂移区间,促使企业的旅游产品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实现从单一的观光型产品向满足多种需求的主题产品、休闲度假产品和个性化产品转变。产业融合对经营模式发展的影响产生于一个或多个不同的价值链环节,重新组合成一条新的价值链。在产业融合的条件下催生的新的产业价值链必将对企业的经营模式发展产生影响。

第三,旅游企业作为旅游产品的供给者,需在突出经营特色产品和服务的基础之上,加快完成从单体型经营到链条化运作方式的转变。因为不同年龄、收入与不同文化层次的消费者出游目的更加多元化,旅游者的消费心理更加理性,旅游者的活动空间、活动范围以及活动频率更加灵活多样,这就决定了旅游企业经营模式创新的必要性与必然性,以丰富产品体系和增加相应的供应能力。

第四,进一步培育壮大企业集团,提高企业创新的集成能力。企业作为产业融合的主体,其实力的大小和创新能力的高低对能否实现产业融合起着关键的制约作用。因此,需要整合好企业内外部的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加强市场策划和营销手段的运用,提高集团化运营的水平,引导市场消费方向变化,克服响应产业融合中需求方面的障碍,促进新型产业的成长和市场份额的提高,在传统的旅游要素基本架构上,以横向和发散性的思维去拓展业务和创造企业业务的增值空间。

第五,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不仅导致了企业组织之间的竞争,而且引发了企业组织内部结构的创新。旅游企业组织结构开始由纵向一体化逐渐向横向一体化、混合一体化、虚拟一体化转变。企业的结构更趋于柔性化和扁平化,需要有以最短时间进入相关或非相关的业务市场,进行跨行业专业经营的能力。产业融合过程带来旅游功能的模块化,由于产业边界的模糊,旅游成为一个价值模块并嵌入到其他产业的价值链当中,成为泛旅游产业链上的增值点。

第六,产业融合使得旅游企业的经营边界不再局限在传统的景区、酒店和旅行社等业务范围内,企业经营模式的创新需要具有融合战略观、跨行业驾驭能力、多业务水平的人才才能实现。因此,要跟随产业动态调整人才队伍,采取多种方式加快综合型人才的获取和培养,尤其是下大力气培养创造性的领军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振华产业融合: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3(4):6-9

[2]厉无畏产业融合与产业创新[J].上海管理科学,2002(4):12-16

[3]马健产业融合理论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2(5):3-6

[4]何建民我国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形式、动因、路径、障碍及机制[J].旅游学刊,2011(4):8-9

[5]杨颖.产业融合:旅游业发展趋势的新视角[J].旅游科学,2008(8):6-10

[6]王惠芬,赖旭辉,郑江波.产业融合机制下经营模式发展的新趋势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14):137-139

[7]王朝辉.产业融合拓展旅游发展空间的路径与策略[J].旅游学刊,2011(6):6-7

[8]郑四渭,赵云云.基于产业融合理论的城市旅游业转型升级机制研究[J].商业研究,2010(11):95-98

[9]赵黎明.经济学视角下的旅游产业融合[J].旅游学刊,2011(5):7-8

[10]徐虹,范清.我国旅游产业融合的障碍因素及其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J].旅游科学,2008(8):1-5

[11]唐凌.我国旅游产业经营模式探讨[J].经济纵横,2006(11):37-39

[12]刘斐.我国旅游景区经营模式的创新[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5):46-49

[13]杨彦锋,陈旭.中国旅游集团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J].中国商贸,2011(9):176-177

篇7

集中起来的主客体

宁波市旅游局党委副书记赵吉明表示,目前宁波市智慧旅游项目已陆续完成了智能手机导游、宁波旅游公共信息查询系统、宁波虚拟旅游、旅游行程智能DIY等项目的建设,基本建成覆盖全市的旅游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旅游基础信息资源交换和共享平台,初步形成一批智慧旅游景区(点)、智慧旅游企业,构建比较完善的智慧旅游产品、营销、管理和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智慧旅游导游、导航、导购、导览四大功能。

“智慧旅游,带给游客的是超出预期的旅游体验和无处不在的旅游服务,带给旅游管理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将是一场巨大的变革。简单地说,智慧旅游将引领宁波旅游业进入实时在线的触摸时代。”这是宁波市旅游局对宁波市开展智慧旅游项目建设的总体描述。

宁波市针对智慧旅游项目搭建起了旅游公共服务平台,主要应用对象是游客、旅游企业、旅游管理部门。这三者几乎能够将服务平台所服务的主客体全部集中起来,同时这三类对象都是平台的受益者,又在平台中扮演不同角色。

宁波市旅游局信息中心主任金涛介绍,宁波市旅游企业积极探索智慧旅游建设的商业模式,确保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都能切实从智慧旅游中获益。智慧旅游不仅给游客带来了便利,对旅游经营者来说,也意味着一场变革。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宁波智慧旅游建设将实现包括导航、导游、导览和导购等基本功能;从旅游经营者的角度出发,宁波智慧旅游建设主要体现在“旅游服务的智慧”、“旅游管理的智慧”和“旅游营销的智慧”三大方面。目前,宁波市智慧旅行社、智慧景区和智慧酒店纷纷涌现,80%以上的旅游企业有自己独立的网站和查询预订系统,智慧化正在成为旅游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和基本特征。据了解,宁波各A级景区内客房和餐饮预订火爆,黄金周前六天预订率已达到90%以上。宁波溪口、天宫庄园等景区通过智慧旅游系统及时播报景区游客饱和度及区内旅游交通情况,引导旅游者有序旅游。滕头景区建立无线宽带景区,游客可以随时上上网了解最新动态。

赵吉明解释,旅游的智慧化工作是当前富有挑战性、前瞻性的政务性工作。这项工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宁波旅游工作的发展。今后旅游业通过虚拟交易市场、网络营销将取代实体市场。因此,智慧旅游不仅是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需求,也是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未来趋势。

面对智慧旅游变革的浪潮,宁波市旅游管理部门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推动智慧旅游建设,积极构建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一方面整合现有信息基础设施,完善旅游地综合网络,推进旅游信息化工程建设。另一方面新建全市范围内的公共交换平台,实现各网络平台互联和资源共享,推进相关领域信息化建设,重点扶持旅游产业的电子商务功能建设。目前已建成宁波旅游商务网络平台、以“阿拉旅行卡”为起点的宁波旅游支付体系,宁波旅游公众信息查询体系、行业管理系统、网络营销体系等一系列智慧旅游项目。建立了旅游信息中心、咨询中心、导游服务中心。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行前体验、行程设计、网络预订、自助查询、旅游咨询投诉、行程反馈等多个环节的一站式服务。

平台化管理的效应

目前,按照安全、便捷、舒适的指导性原则,宁波市旅游局通过打造“六大平台”,扎实推进智慧旅游建设,经过一年的努力,目前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金涛解释,搭建平台重要注重实用原则,以实用为主,而不是技术展示。在建设设计中要力争功能全面,针对游客的平台要能够满足海量的个人需求,让不同需求的游客能够各取所需。信息要全而新,为游客提供覆盖广并更新及时的信息。服务点要广,服务点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分配。流程要全而畅通,同时注意数据共享。为此,宁波在搭建平台之初首先建立了数据中心,在此基础上延伸,避免信息孤岛存在。

具体来说,六大平台功能及取得的主要成效包括:

强化旅游网络应用平台。宁波市旅游局完成政府官方网站群的改版升级。政务版强化了互动交流功能。强化了在线访谈、在线咨询投诉、领导接待日等栏目,并根据旅游企业、游客、导游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办事服务,为政民互动架起了一座桥梁。商务版增强了实用性。在充分考虑网友需求的基础上,加强了商务版的实用性,新增用户点评、完善资料等功能,并对景点、酒店频道内容进行了完善,新增目的地地图定位功能,极大地方便了广大网民。

构建旅游网络营销平台。开通新浪、腾讯微博进行宁波旅游的整体推广,营销信息准确且更新及时,目前微博粉丝已经超过20万人。开发宁波旅游手机报系统,定期向全国范围的旅游行业人士、旅游爱好者发送宁波旅游业内资讯。

完善旅游投诉咨询平台。建设完整的门市咨询网络,开展宁波旅游呼叫热线的建设,开通各地的呼叫热线,并逐步融入宁波96118呼叫平台。

升级旅游自助自驾平台。构建了国内领先的宁波自助自驾游网络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了旅游公共信息查询、自助行程设计、自驾车交通指引标识、投诉处理、应急处置、紧急救援、旅游意外保险等服务机制。提升了虚拟旅游中心用户体验。虚拟旅游中心完善自由行中心、旅游剧场、旅游电台、3D旅游中心、体验中心五部分组成,为网友提供全新的视听体验平台。

建设旅游触摸屏查询平台。在宁波大市范围内各大旅游景区、酒店、机场等人员集聚地铺设300余台宁波旅游公众信息查询终端向市民及游客提供宁波吃、住、行、游、购、乐等多方面信息和宁波旅游动态资讯。

篇8

关键词:旅游业;旅游人才需求;旅游人才培养

一、旅游业发展趋势和前景

1.国民大众的旅游消费需求已经成为中国旅游经济持续繁荣的基础性支撑力量。过去在全世界,受到关注的都是国际旅游。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也是从入境旅游开始的。直到最近几年,我们才深刻认识到国民旅游才是旅游经济的主体。2012年,我国国民大众旅游消费就已经占到整个市场的96%;从产业发展来看,旅游业态培育与各地旅游目的地的完善也都是围绕国民大众的旅游消费布局的。

2.互联网、移动通讯等现代科技对旅游业态创新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景区、智慧旅游企业等建设如火如荼,淘宝、腾讯、百度等大型电子商务企业相继介入在线旅游市场,更多更新的业态在跨界融合中加快孕育。据天下酒店网统计,2011年我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额达1672.9亿元。纵观2009年年至2013年我国在线旅游市场的发展规模,可以预测在接下来的几年内在线旅游市场将保持较高增长率。

3.旅游企业市场化越来越充分。旅游领域并购重组行为频现,现代商业模式在旅游企业中得到更多的应用。与国外的大旅行社相比,中国旅行社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规模小、网络化水平低,而且由于水平分工,导致了旅行社业的恶性竞争越演越烈,平均利润率下降。根据200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尽管国内旅行社占全国旅行社总数8993家中的86%,但其营业收入利润率为-0.75%,旅游业务收入利润率为0.46%。为了突破这样的尴尬局面,旅行社纷纷将经营重点放在商务旅游、出境旅游和休闲旅游等利润率高的市场,并且寻求其他提高效益的渠道。由于旅行社的连锁经营能为企业降低成本,实现规模经济,使旅行社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过度,于是各大旅行社纷纷走上连锁经营探索的道路。

4.旅游公司与银行、保险等行业合作,为游客提供附加值更高的服务,实现游客、旅行社共赢局面。

二、新形式下旅游人才需求

在新的旅游形势下,行业迫切需要旅游信息资讯人才、个性旅游产品设计人才、旅游电子商务人才、门店管理人才、景区营销管理人才等。

1.旅游信息资讯人才、个性旅游产品设计人才需求分析。

散客对旅游产品的需求发生改变。散客旅游的特点: (一)批量小。(二)批次多。散客要求旅行社提供的服务不是一次性的,有时同一散客多次要求旅行社为其提供服务,增加了旅行社的工作量。(三)预定期短。由于散客旅游要求旅行社提供的不是全套旅游服务,因此要求旅行社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为其提供有关的旅游服务。(四)要求多。(五)变化多。游客的需要就是到旅行社咨询适合自己的产品。旅游信息资讯人才能够掌握大量旅游供给信息,并能够对客户需求进行分析判断,为客人设计合适的产品。

2.大众旅游营销人才需求分析

大众旅游的营销渠道、模式等发生改变。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策略是传统营销理论的经典核心的四个变量。大众旅游在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策略这四个方面都发生的变化。(1)产品策略。散客是分散购买产品的个别项目,再加以随意组合。因此,旅游企业应努力设计多种旅游产品供游客选择,在产品结构上,可以采取零星委托式、自选式、组合式、定制式等多种模式,由散客按其所需自由组合。(2)价格策略。通过“小包价“的方式处理散客自选式产品的价格。散客市场的开发在价格策略上主要应发挥好价格杠杆的良性调节作用,采用灵活的作价方式。(3)促销策略。通过树立鲜明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提供符合散客需要的旅游目的地宣传品,帮助散客旅游者了解目的地情况。(4)渠道策略。通过增加门店数量,建立健全散客预订系统,在交通枢纽设立路牌来指引游客等为散客旅游提供方便。例如在国外大众旅游发达的地区,许多城镇都有旅游步行指引系统。使用该系统的人常常是外来的游客而不是本地常住居民,游客也往往是散客自助游的游客。大众旅游营销人才能够创新营销渠道和模式来满足散客旅游的需求。

3.旅游电子商务人才需求分析

在信息时代,我国旅游企业面临着经营网络化、管理信息化、办公自动化等新的挑战,在新形势下,我国许多旅游企业都在改造自身的管理信息系统和营销网络,建立企业自己的网站和开展电子商务。从这个层面上讲,我国旅游企业的技术含量不再偏低,而且还需要大批掌握信息网络等技术的专门人才,为我国旅游企业在信息时代的发展保驾护航。同时,散客出行大部分喜欢选择在网上找旅游超市,看哪家更快捷,线路安排最合理,价格更适惠,信誉口碑更好。

4.门店管理人才及大型活动策划人才

旅游领域并购重组行为频现,旅行社的连锁经营能为企业降低成本,实现规模经济,使旅行社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过度,门店大量产生。例如美国运通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旅游服务公司,通过在全世界一百二十多个国家的近二千三百个美国运通旅游办事处这一庞大网络,向美国运通卡会员及顾客提供统一标准及第一流的旅游服务。了解连锁企业的运营模式,懂得店面管理,能为集团进行大型活动策划的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

5.景区服务及营销人才需求分析

大众旅游的特点是短期游、近郊游增多,自助旅游渐成时尚。随着交通便利程度、私家车普及范围、酒店预订公司的发展,自助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并渐成时尚。游客通过预订酒店解决住宿问题。余下的就是自己自由的安排游玩。从2001年度用汽车作为旅游交通工具占15.7%的人数构成中可以证明自助游所占的比重增加了。因此,景区也必须拥有自己的营销人才,改变传统营销的渠道和方式,迎合大众旅游的需求。

三、旅游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一是旅游人才培养(教育)与市场(产业)需求相脱节。企业需要的是毕业后能迅速进入岗位的人,学校教育应该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但是目前的情况是大部分学生进入岗位后,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十二五”时期,我国政府多举并措,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国内旅游行业政策环境持续改善,行业也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而同时,《旅游法》和《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的出台,对行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受“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等政策影响,公务旅游消费急剧下降,商务旅游消费明显放缓,国民休闲旅游消费增长势头强劲。高等教育应当具有前瞻性,要能为社会经济变革培养新的人才。二是旅游人才培养流失严重。我国旅游专业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选择专业和在学校进行专业学习时对行业不能完全理解,期望值偏高,毕业后又往往因为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待遇低等原因流向其他行业。

四、新形势下的旅游人才培养

1.加强散客营销的研究和人才培养。传统教育主要研究团队营销,新形势下,如何进行大众市场营销应该是旅游人才培养的方向。学校应开发旅游信息咨询、个性产品设计、创新服务等课程。

2.校企共建旅游电子商务课程,未来几年旅游景区、旅行社、酒店业将会有大量电子商务工作,这将为校企合作带来契机,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能承担部分工作,达到教学合一。

3.引入连锁企业的运营及门店管理课程。现阶段旅游管理专业重点培养的是导游人才,新形势下必须开设旅游门店店面经营管理的课程。

4.与景区合作开始景区营销课程。只有建立多层次、多方向的立体旅游景区营销渠道网络,才能解决旅游景区大众营销的难题。这也为校企合作带来契机,学校应发挥社会服务的功能,成立科研中心解决景区问题,教师学生完成项目的同时也得到了锻炼。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新形势下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专业人才培养不适合新的市场需求,培养体系不合理等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产业发展需求出发指出旅游教育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国旅游经济蓝皮书》:2011年中国旅游经济运行分析与2012年发展预测?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旅游出版社 (2012-01)

[2]《中国旅游经济蓝皮书》:2012年中国旅游经济运行分析与2013年发展预测?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旅游出版社 (2013-01)

[3]《中国旅游经济蓝皮书》:2013年中国旅游经济运行分析与2014年发展预测?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旅游出版社 (2014-0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国务院法制办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4)

篇9

关键词:旅游纪念品市场;满意度评价理论体系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3-8256.2013.06.012

1 引言

旅游纪念品作为旅游业的一项高附加值产业,对于旅游经济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

要作用。我国作为全球五大旅游国之一,旅游纪念品市场潜力尤为巨大。同时,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各地区间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地域差异大,旅游纪念品具有丰富的符号价值。因此,打造地方旅游纪念品品牌,设计开发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对于传播各地乃至我国的地域文化具有重大意义,旅游纪念品市场的健康发展还会增加旅游业的经济收入,活跃和繁荣旅游市场,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顾客在购买旅游产品时的心理感受情况,即顾客消费满意度,是城市旅游纪念品市场开发及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从20 世纪80年代始,国内外就有许多学者借助顾客满意度来进行企业、行业、产业乃至国民经济运行质量水平等的管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顾客满意[1]的定义主要涵盖了三个基本要素,即顾客感知的产品或服务的功效,顾客对这类功效的期望,以及顾客对获取和使用产品及服务的成本的认知。所以,“顾客满意度”产生于顾客对这三个因素的主观比较和权衡后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和情感感受。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针对北京旅游业发展现状,借鉴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ACSI模型[2]构建旅游纪念品市场消费满意度测评理论模型和测评指标体系,通过对北京故宫、颐和园、鸟巢、水立方、等重要特色景区的实地调研和问卷访问,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和AMOS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评价了北京旅游纪念品市场消费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上述理论体系,着重对北京市优秀项目“北京礼物”的满意度影响因素深入分析,探究其商业模式的优越性。研究结果不仅可以为我国旅游纪念品市场规划和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还可以深化旅游纪念品消费满意度测评方法的研究。

2.1 北京旅游纪念品市场消费者基本情况

图1 旅游纪念品市场消费者基本情况

从图1中可以看到,外地游客占景区受访者87%,而其中的87%又选择了自助旅行,可见外地自助旅行游客在北京旅游市场中占有较大比重。受访者的年龄多集中于25岁以下,其中20-25岁占总体的55%,游客年轻化将会对旅游纪念品的设计风格产生很大影响。由于中低收入人群(5000元及以下)是外地自助旅行游客的主体,并且在纪念品单价可接受范围上,73%选择了100元以下,所以价格仍是影响旅游纪念品营销的主要因素。在购买纪念品原因方面,83%受访者选择了赠送亲友或是自己留作纪念,可见纪念品的馈赠价值与收藏价值对总体感知价值有着重要贡献。此外,接近50%的人认为做工质量和景区特色体现度是纪念品的重要特征,消费者的特征偏好应作为商家在旅游纪念品的设计、生产、定价方面的重要参考。最后,购物地点和消费者了解旅游纪念品的信息渠道也会为旅游纪念品的营销方案设计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2.2 测评模型及指标体系

美国ACSI满意度模型科学地利用了顾客的消费认知过程,将总体满意度置于一个相互影响的因果互动系统[3]中。该模型诠释了消费过程与整体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并能揭示出满意度不同水平可能带来的后果,从而赋予了整体满意度前向预期的特性。借鉴ACSI模型,同时结合相关消费满意度模型研究成果,根据北京旅游景区的特点,通过SEM[4]模型构建了旅游纪念品市场消费满意度评价体系。

图2 旅游纪念品市场消费满意度SEM模型路径关系图

图2中,椭圆形表示结构变量,长方形表示观测变量,单箭头表示假设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箭头从原因变量指向结果变量。旅游纪念品消费满意度理论模型包括4个结构变量,即感知质量、感知价值、感知特色和游客满意度。感知特色、感知质量、感知价值共同影响着消费满意度。满意度模型中的4个结构变量分别对应着10个观测变量,结构变量的测量通过观测变量来间接完成。

模型的第一层次,“服务质量”对感知质量的贡献程度要大于“购物环境”,解释能力最低的是“纪念品质量”,说明绝大多数顾客在质量评价体系中优先考虑的是服务质量,其次是购物环境最后考虑纪念品质量。但是在衡量感知特色时,“纪念品设计新颖程度”的重要性要大于“纪念品景区特色体现程度”,解释能力最低的则是“纪念品种类多样性”。由此可知,纪念品的设计新颖程度是大多数受访者较为看重的一个元素,而次重要的测量指标“景区特色体现程度”路径系数与前者相差较小,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该指标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消费者对纪念品设计元素的有效需求。模型的第二层次,其中“感知特色”对“纪念品感知价值”的贡献度要大于“感知质量”。由上述分析可知,“感知特色”主要代表纪念品的设计水平,结果再次说明了纪念品设计的重要性。模型的第三层次,以实测的显变量“纪念品总体满意度”为基准变量,“感知价值”的路径系数为1.03,与1较接近,说明感知价值可以很好的代表顾客的实际消费满意度。综上,我们对基于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ACSI模型的旅游纪念品消费满意度指标测评体系结果做了简要说明。

2.3 旅游纪念品营销方案设计建议

通过对北京人文旅游景观的旅游纪念品消费满意度进行评价,从旅游消费的真实需求出发,对北京旅游纪念品市场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市场现存问题,探究适合我国旅游纪念品市场发展的新模式,为城市旅游消费与服务体系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2.3.1设计融入景区特色元素,注重提升产品新颖度

感知特色指标测量中,景区特色体现程度与设计新颖度对上级指标的路径系数基本相同,并且两者均显著大于种类多样性指标。由此,旅游纪念品消费的感知特色应着重于景区特色的融入和设计新颖度的提升。一份独特的旅游纪念品应该带着一个景区的徽记,赋予较高欣赏价值的同时,也承载着极具代表力的文化特色。良好的品牌有助于消费者建立起消费偏好,有助于经营者实施促销手段。品牌创造[5]的核心元素就是要提升产品辨识度,使消费者能够理性判断出各种纪念品的特殊之处,通过在设计中注入景区特色元素,形成品牌独有的感知特色优势,非常有利于生产商定位自己的目标市场。为提高旅游纪念品的辨识度,企业要全方面了解和利用景区文化的独特性,结合市场竞争状况,着重突出自身产品的景区独特元素,紧跟流行时尚和文化主流。

2.3.2着重提升外部感知质量

感知质量[6]指标测量中,实证发现纪念品消费的“外部质量因素”对其得分影响更为显著,即购物环境和服务质量对总体的贡献要显著大于纪念品本身的制作质量。由于旅游纪念品属于非生活必需品,根据弹性消费的概念,纪念品消费的随机性很高,因此只有较好的购物氛围与环境才能刺激消费者产生出需求和热情。所以,良好的购物环境与服务质量也是旅游纪念品销售的大前提。旅游购物,是一个特殊的审美活动,尤为需要一个良好的购物环境。景区所在地的旅游纪念品销售需要整顿规范,商品陈设及店铺装修也要符合景区文化基调,贴近当地人文特色。销售人员需要通过一定的服务技巧和纪念品专业知识的培训,优质的购物环境才能引起顾客强烈的购物欲望,力图满足顾客的消费需求。

2.3.3“特色>质量”,有效提高感知价值

在旅游纪念品满意度指标评价体系中,感知价值是顾客消费满意度的决定性因素。从本文实证结果来看,收藏价值、馈赠价值与价格元素对感知价值的贡献程度并没有非常显著的优劣差别,但是如果考虑到产品的消费者人群定位,一款物美价廉的旅游纪念商品最好在三者里有显著的侧重点,以某一元素为主打品牌以吸引目标群体。此外,在感知特色与感知质量两个结构性元素方面,特色对价值的路径系数要显著大于质量,即前者对总体满意度的解释能力较高,说明了旅游纪念品消费感知特色的重要性。对于弹性消费行为,顾客更容易对品牌独特、设计新颖的纪念品产生较高的购买欲望,这种关注度会远远超过顾客对产品质量的诉求。由此可知,纪念品感知特色元素的融合可能成为未来旅游纪念品市场的发展重点。

3 结论

目前我国旅游消费特别是旅游纪念品消费不足的原因主要是旅游纪念品市场发展不完善,旅游资源的符号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开发与利用,旅游纪念品质量低劣、同质化现象严重,导致旅游纪念品所具有的美学价值、收藏价值、馈赠价值较低,不能很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因此,为了改善国内旅游纪念品市场环境,对影响纪念品消费满意度的因素进行建模分析非常有实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伟文,吴庆田,李明清.顾客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模糊综合评价[J].技术经济,2001,14(4):62.

[2] 周炜.昆明市社区警务工作居民满意度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7.

[3] 杜亚灵.第三方物流企业顾客满意分析及其实证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5.

[4] 刘逢春.旅游纪念品营销策略[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29-37.

[5] 金勇进.统计数据质量评估:误差效应分析与用户满意度测评.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4

[6] 岳晋萍.生产性企业内部服务质量测评与改进策略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7.

Research in Consumer Satisfaction of Souvenir Market in Beijing

ZOU Yi 1,LI Shimeng2,DAI Weixiao 1

(1.School of Information,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2.School of Statistic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

篇10

近年来,我国经济放缓进入新常态化。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6.9%,第二产业增长6.0%,第三产业增长8.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9.8%,第二产业增长了8.0%,第三产业增长了10.6%。

在我国经济增速放慢的情况下,旅游业并未受到影响,反而比其他行业增长得更快。通过以下几个指标可以看出旅游业高增长的态势:国内旅游收入增长13.1%,增速不仅高于总体GDP增速,而且高于第三产业的增速;从固定资产投资来看,旅游直接投资同比增长42%,比全国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出30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在我国经济总体放慢的情况下,旅游业成为了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二、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新业态

随着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人们消费需求不断变化,人们对旅游产品的需求也发生了质的变化,迫切需要旅游新产品的创新;另一方面技术的发展,为旅游新业态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支持。

1.旅游信息的高级化――智慧旅游

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有力的支撑了旅游信息化。随着通信技术、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我们的产业格局、经营模式等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经营模式也呈现新态势。在旅游信息获取、旅游计划决策、旅游产品预订支付等方面都实现了旅游信息化发展的新模式。特别是近年在线预订和网络营销不断增长。2014年中国旅游移动预订用户增长194.6%;2014去哪儿无线业务同比增长 400.7%,占总收入49.5%;移动端下载量约为6.1亿。

散客旅游不断增长为旅游信息化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我国进入散客时代。根据2015年中国旅游统计报告,2015年我国国内旅游突破40亿人次,自由行高达32亿人次,1.2亿人次出境游客中,66.7%游客选择自由行。自由行旅游需要计划旅游线路、预订旅游产品,要求相关部门及企业能够提供更为丰富和有效的旅游信息,因此对旅游信息提出了更高质量的要求。

智慧旅游的本质是旅游信息化发展的新模式。智慧旅游是以游客为信息需求的核心,以感知互动等高效信息服务为特征的旅游信息化发展新模式。智慧旅游的基本特点为:(1)以游客信息需求为中心。为游客提供目的地、旅游线路、周边旅游资源等信息;为游客提供智能化查询、导航、导游服务;为游客提供在线咨询。(2)便于决策和管理。智慧旅游在大数据的支持下,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和开发,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从而为旅游管理、旅游服务、旅游营销提供参考。

智慧旅游将改变传统旅游的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智慧旅游通过搭建第三方平台,把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的供应商汇集在平台上,传统旅行社的中介功能会逐渐消失,旅游产品的供应商将不再依赖旅行社,旅游业原有的产业链、利益分配等将改变,旅游的商业模式也将改变。传统旅游管理由于获取信息的滞后性,所以一般属于经验管理,智慧旅游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能够实时掌握旅游资源、旅游者及企业的信息,从而迅速做出决策,属于实时管理。智慧旅游推动旅游管理方式由传统向现代管理方式转变。

2.旅游新业态的创新――产业融合

旅游消费需求的升级促使旅游新业态产生。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旅游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我国旅游者需求已经由传统的观光旅游向度假体验旅游转变。这要求旅游融合更多其他的元素,旅游功能多样化,由原来的单一的观光功能发展为拥有休闲、养生等功能。这种转变需要旅游融合更多元素,促使旅游新业态产生。

产业融合促进旅游业无边界扩张和新业态的产生。旅游融合是指旅游业与其它产业相互交叉、渗透,形成新业态的过程。旅游与第一产业融合会产生乡村旅游、现代休闲农庄、特色旅游村镇、都市生态农业、城市休闲生态廊道等新兴旅游业态;旅游与现代工业融合可产生工业旅游、工业生态园等业态;旅游与其他服务也相融合可产生教育旅游、体育旅游、医疗旅游、会展旅游、房地产旅游、文化创意旅游等。旅游产业融合的发展不仅可以优化自身产业结构而且优化农业、工业和其他服务业的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融合使得旅游业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以创新的方式,将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纳入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体验产品、旅游消费品。旅游业的产业融合需要跨行业的创新人才,为旅游业注入更多的创意、设计出更多的旅游新产品,创新将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3.旅游区域资源的全面整合――全域旅游

经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催生全域旅游。传统旅游的发展模式为景点旅游,景点旅游的弊病日渐显现:景点的建设经营与外部社会是割裂的,甚至是冲突的。景点内干净整齐、风景优美,而景点外确实脏乱差;酒店里金碧辉煌,酒店外却垃圾成山。而全域旅游的发展,是实现景点内外一体化,不拘于景点自身的建设,以游客满意度为目标,整合社会各类资源和公共服务,使得整个区域既宜居又宜游,处处是风景,处处可旅游。

全域旅游要求全面统筹旅游资源,总体布局。全域旅游指各部门参与管理,各行业融入其中,全城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当地社会资源为游客提供全过程旅游产品。全域旅游是把一个行政区当作一个旅游景区,是旅游产业的全景化、全覆盖,是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产业发达的科学的系统旅游,是该区域社会资源系统化管理与经营。

4.旅游业投融资新方式――跨界并购

旅游跨界、跨行业旅游企业迅速崛起。以携程、万达、京东、众信等为代表的知名企业围绕旅行和旅游服务的诸多环节加快了横向和纵向的兼并收购,并开始在线上和线下实现旅游业发展融合。

跨界并购促使综合型旅游发展集团的产生。国内旅游市场已出现大资本流向大型旅游企业的现象。旅游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全国旅游投资呈现民营资本为主,政府、国企、外商投资为辅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大型民营企业成为旅游投资的主体。据《2014年中国旅游业投资报告》显示:全国排名前5位的房地产企业加快布局旅游产业,其中包括万科集团、万达集团、恒大地产;全国排名前十位的互联网公司,有9家互联网企业试水投资旅游业等等。大型企业跨界投资,有利于打造跨界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综合型旅游发展集团将成为未来区域旅游发展之集大成者。

三、面对新趋势、新业态旅游业的应对策略

1、中小旅行社急需转型。主要包括向不同的人群提供定制服务;利用专业的旅游平台,延伸产业链,承办外包业务;成立旅行社联盟分享资源、分担风险;旅行社可以只做地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