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3-09-01 17:18: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化转型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化转型发展趋势

篇1

“白皮书”分享了数字化转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为中国企业在加速数字化转型中遇到的困难和痛点“献计”。大会还邀请了戴尔、联想、惠普、华硕、华为、宏和清华同方等厂商共同探讨了企业转型背景下如何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推动企业快速成长等话题。

数字化转型已经无处不在

IDC数据显示,2017年将有67%的全球1000个大企业将数字化转型作为企业战略核心。在中国,2017年基于第三平台技术和6大创新技术加速器的ICT市场规模将达到30亿元人民币,这一数字在2020年将超过50亿元。

然而,目前中国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面临着紧迫的压力和巨大的挑战。据IDC统计,目前中国85%的企业尚处于数字化转型入门探索阶段,转型诉求还集中在通过数字化技术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企业生产效率方面。数字化转型人才稀缺以及新数字化业务系统复杂程度高和硬件环境的集成与协同不足,这些问题也阻挠着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前进的步伐。

IDC中国区助理副裁王吉平表示:“未来10年既是中国经济调结构、转方式、创新升级的10年,也是IT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升级的10年,更是企业全方位数字化转型的10年。PC作为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也被重新定位。”在转型过程中,PC需要转变角色,从传统的办公生产工具转变成为业务赋能工具,通过在产品形态、计算性能、交互方式、协同扩展能力及安全可靠性等方面的创新提升,切合企业数字化转型所需,驱动业务发展。

商用PC举足轻重

企业在转型升级中,商用PC不仅是核心的办公生产力工具,也是企业业务赋能工具。数据信息在企业转型过程中正变成运营资源。满足新的计算场景的同时,无缝对接各类设备的PC可以有效收集和处理海量数据,创造商业价值。

英特尔中国区市场部总监张怡[在论坛中表示:“一直以来,英特尔都在从战略和策略的高度为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全面支持和不断升级的解决方案。我们凭借长期的技术、市场经验,总结出企业PC换新的最佳周期和更换策略,能够帮助企业最大限度降低成本、减少安全风险并提高员工效率。同时,英特尔对于智能互联时代数据洪流带来的产业数字化变革,有着较多的理解,我们希望帮助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使产业升级、创新驱动能落到实处。”

篇2

早在2004年,一些大型报业集团的广告收入大幅度下滑,而一些著名网络公司的总收入迅速提高,成为传媒行业的新巨人。这是因为行业区分越来越精细、要求越来越高的广告客户已经无法从平面媒体获得如新兴媒体那样丰富和生动的广告视音频信息、那样有力的宣传效果了。读者对媒体的互动要求和阅读体验要求也远远超过了纸质报刊的承载能力。媒体的竞争格局和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于是“报纸即将被数字媒体所取代”的声音出现,很多报社感觉到了生存危机。也就是从那以后,各大报业集团踏上了数字化转型的道路。数字报纸便是报业集团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举措之一。

国内的数字报纸最早出现在2006年2月,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在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对外的《浙江日报》《钱江晚报》《今日早报》等共五份数字报纸,成为了国内第一批数字报纸。这在当时引起了强烈反响,数字报纸后不到100天,访问量从5%迅猛增加到16%,在浙江在线所有子站中位居第一,并在全国掀起了一股数字报纸的浪潮。

数字报纸可谓传统报业与现代科技融合的重大创新。数字报纸改变了沿袭一千多年的利用纸张存储出版信息的模式,在信息存储、传播、利用等方面摆脱了纸介质的束缚,使中国报业在采用激光照排技术实现产品生产过程的数字化之后,最终实现了报业产品本身的数字化。数字报纸比传统报纸的优势明显:信息获取快捷、覆盖面广、生产和运输成本低、即时互动性和搜索功能强、内容可信度高。

时至今日,国内数字报纸的发展已经过去整整6个年头了,在这6年里,相继出现了超过1000份数字报刊,但是根据笔者观察,已有不少报社停止了数字报纸的制作,又停留在纸质报纸的战场上。所以说,有些报业印刷企业所担心的,“数字报纸会替代纸质报纸”还有待时日。

那么为什么数字报纸不能够实现质的突破,还停留在6年前的水平呢?笔者认为:目前的数字报纸,也仅仅是纸质报纸的电子版,其生动、形象地还原了各种版面信息、保留了版面元素,虽然比上一个10年的互联网时代所呈现给大家的“电子报”制作更为精美,但是功能不发达、技术不完善、距离受众满意仍有很大距离。而且,虽然现在各家报社的数字报纸看起来百花齐放,各有特色,但究其根本,这些数字报纸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另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免费”。

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报社自然没有发展数字报纸的动力。当然,目前已经有部分报社在尝试针对数字报纸的发行收取费用,但是数字报纸的广告收入这一大块“蛋糕”,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其实,数字报纸的应用不应局限于供读者浏览,还应该更多的应用于数据的积累、挖掘与再应用。比如,一个专题内容的报道,可以利用数字报纸找到很多新闻链接;一份数字化剪报,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与应用体验;利用数字报刊,可让电脑自动读报,解放双眼听新闻,这也是其带来的便利。数字报纸更可以突破时间、内容的限制,喜欢什么方面的信息,第一时间推送给读者,不用再等明天的纸质报纸,去找想要的版面;如果可以,我认为还可以为每个人定制一份自己的数字报纸,打破传统纸质报纸的固有模式,通过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及时将最新的信息提供给读者,同时又保留纸质报纸固有的特色版面,保证新闻的及时性和可靠性;另外,就算是广告,也可以做的丰富多彩,音视频播放、转向推送、实时互动,以达到最佳效果,这都是数字报纸可以发挥的舞台。

篇3

关键词:高校;档案馆;功能建设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下进行深化改革,其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也是越来越明显,学术界在关注高校整体发展的同时,对高校档案馆的建设与发展也进行了深入分析,尤其是针对档案馆的功能价值体现进行新的审视与研究[1]。高校档案馆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永久性保存档案资料的独立机构,其自身拥有相对完整的管理机制,在传统功能中主要承担文化传承、辅助政教等。但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高校档案馆为了能够适应新的功能定位,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管理理念、模式、服务方式,以此来实现自身功能发展的华丽转身,进而更好的服务高校、社会。

1 高校档案馆功能建设的现代化转型与功能定位

1.1 高校档案馆功能建设转型趋势

一是档案对象的改变促使高校档案馆“生产”方式转型。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高等院校在教育、科研及管理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数字化信息资料,这些资料来源方式具有典型的多样性特征;而此时,当高校档案馆在管理、利用模式发生改变过程中,信息化的便捷性、数字化的灵活性在空间上、时间上也得到充分的体现,这将促进高校的档案馆建设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

二是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档案馆实现相对应的转型。目前,现代的高等院校已经实现了开放性办学模式,充分实现了现代高校的社会性、国际性特征,这将要求高校档案馆的功能建设必须实现社会化、深度化转型;我国高校未来改革必将会逐步实现去行政化,将高等人才培养、先进科学研究等作为学校发展的主要方向,这将表明高校的档案光将从实体管理部门向档案信息中小转变吗,由此进一步强化了对高校教育、科研的服务特性。

1.2 高校档案馆功能建设的功能定位

高校档案馆在高等院校改革、信息化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下,实施现代化转型已经是必然趋势,其自身的功能定位也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整,具有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进一步深化传统功能。高校的档案馆的性质将由实体管理部门转变为信息资料、知识储备管理中心,这将推动深化档案馆的服务功能;二是适度挖掘档案馆的社会价值。高等院校担负着文化传播、高素质人才培养、科学技术研发等社会功能,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因此作为高校教育、科研的重要支撑――档案馆,也应该适度挖掘自身的社会价值。

2 高校档案馆功能建设的完善措施

2.1 加强高校档案馆的角色定位

在高校改革积极推进过程中,高校档案馆不仅需要与改革发展同步,还应该注重自身信息化建设力度,拓展自身服务的对象,努力挖掘自身的社会价值。高校档案馆功能建设,首先需要突破自身的思想束缚,与现代自动化办公、管理系统实现有效对接,将所有的档案资料归档、管理实现程序化管理模式,改变传统的文档一体化管理理念,促进档案资料逐步实现数字化的传输、共享功能;其次是进一步明确档案管理的真实用途,档案资料的管理是为了更好的利用资料而进行传播的一个过程,因此需要形成内、外兼顾的服务理念,提升档案资料的服务价值;最后是高校档案馆应该增强知识的适应功能价值,改变传统的档案管理部门体制,将自身的性质定位为信息资料管理中心。

2.2 切实推进高校档案馆数字化发展进程

在长期调研中发现,我国很多高校的档案馆的功能建设方面尚未形成战略发展意识,具有表现在对内服务功能深度不够、对外服务价值较低等现象。从未来发展趋势来讲,高校的档案馆建设应该积极转变发展思路,迅速构建一个知识与信息资料数据中心,切实推动数字化发展进程。

一方面实现档案的数字化管理。为了能够适应现代教育的信息化发展形势,构建一个信息化的档案综合服务平台,将档案资料管理实现数字化录入、管理、利用,若条件允许可实现互联网共享服务;另一方面建立程序化管理机制。形成数字化管理之后,将档案馆的数字化管理平台与学校的自动化办公网络实现智能连接,这样有助于档案资料从形成、收集、录入、管理等环节上在权限授予方式下实现档案资料的开发式管理,且可以通过互联平台全程监管档案的利用过程;最后,最大限度体现档案资料的增量值,档案信息资料作用的发挥需要实现资源共享,高校档案馆可建立多种形式的服务机制(如:调研、预约等服务),通过集成化的信息服务机制体现档案资料的增量值。

2.3 依托现念、技术创新档案服务方式

对于现代高校档案馆发展趋势来看,依托现念、技术创新档案服务方式是发挥档案价值的最佳途径,也是推动档案馆功能转变的重要方式。一方面在档案集成化服务基础上,通过对档案资料的利用需求进行系统分析,并对档案馆资料进行筛选、归类、综合分析,为广大师生的学习、科研提高全面的信息支持[3];另一方面则依托互联网平台,建立一个高校档案服务网站,融合馆藏资源概述、在线咨询、在线搜索、权限阅读等功能,以最方便、快捷的方式实现信息的服务,延伸高校档案馆的服务范围。

3 结语

现代高校档案馆的功能建设能够充分体现出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力,促使档案馆功能由传统单一模式逐渐转向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在现代资源管理理念、科学技术的推动下,高校档案馆实现了服务功能的转型,服务机制也得到进一步完善,从而符合现代高校改革与发展要求,为高校实现教育质量、科研水平的稳步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京红.档案馆功能建设与完善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9):142.

篇4

金融科技的崛起改变和塑造着客户的金融消费行为和交易习惯,方便快捷的数字化体验成为客户选择的重要考量因素,数字化渠道成为服务客户的主流, 数字化时代已经到来。一些金融科技公司迅速抓住数字化时代契机,打造以客户体验为中心、以数据技术为驱动、以互联网渠道为重点的经营模式,动摇了银行的绝对优势地位,在移动支付、小额信贷等领域不断冲击银行的传统业务。面对新的数字竞争对手和领先的平台型企业的进攻,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始变得“无形”,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已经迫在眉睫。

一、银行数字化转型概述

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是利用科技手段改造传统 金融,广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以及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优化金融服务模式和内部管理方式。总体来看,数字化转型要求银行具备以下几个能力:

一是客户洞察能力。客户洞察能力是通过客户的交易行为和习惯操作分析客户的偏好和特征,从中得到有价值的判断,帮助银行理解客户行为背后的驱动因素、价值潜力及产品销售机会,从而形成银行与客户的良性互动。银行需要做的是了解客户的需求,衡量客户的看法,有效识别客户未满足的需求、不满意的期待以及主要的诉求,建立需求反馈机制,从根本上着手解决客户需求与银行服务对接错位的问题,有效提升客户体验。

二是快速反应能力。快速反应能力主要包括三个要素,分别是产品研发、人力资源和管理,三种因素集成而得的协调的、相互关联的系统决定了快速反应能力的高低。数字化时代也是敏捷时代,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对客户的白热化争夺要求银行能够快速配置财务、人力、资金等各种资源,以响应市场和客户的需要。 因此,银行需要用灵活高效的产品研发、组织架构及运营模式替代过去的内部资源组织形式,提高应对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的敏捷性。

三是数据激活能力。数据是数字化时代银行的核心资产。良好的数据获取、分析和运用能力可以帮助银行挖掘客户信息价值,制定切实可行的营销计划, 了解客户的行为习惯和喜好,支持客户的交易行为,构建新的业务模式,进而赢得竞争优势。银行在客户数据管理、数据质量管理、数据模型构建等方面的工作有助于提升数据激活能力。

二、国内外银行推进数字化转型主要特点

(一)具有明确清晰的数字化转型战略

银行决策层和管理层对数字化转型战略有清晰的愿景、持续的投入和坚定的决心;有明确的战略布局和 发展规划;战略落地部门对数字化转型战略高度认同、自觉执行,全行上下对数字化转型的愿景、目标和路径达成充分共识,全行的行动和决策统一在数字化转型战略部署下。最高领导自上而下带领全行积极变革, 高管在设计、试点和实施关键节点投入充足时间积极参与。转型项目主题与高管最关注的大事或痛点高度契合,不与日常工作脱节。

(二)以客户为中心,改造客户旅程提升客户体验

从客户角度出发,沿整个客户旅程来审视客户体验,做到真正优化客户体验、提升业绩。践行“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坚持产品服务客户所需,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搭配适合的产品;打通客户旅程的关键节点,通过客户旅程改造和内部流程变革,从前端到后台重新设计银行的核心旅程,分析新的机会,采用多样化的方式使客户满意,应用并不断改善新的智能技术,用于创新和促进客户体验,提高客户服务效率, 完善全旅程客户服务体系。

(三)推进全渠道转型,实现客户各种触点的体验一致

让客户可以通过线上线下所有渠道与银行接触,在所有渠道提供统一的客户体验和品牌形象,在各个渠道之间实现无缝迁移,使客户能够随时随地选用自己觉得方便的渠道完成所需的交易或服务。从定义客户旅程入手,根据不同渠道的功能与体验特征,明确渠道总体定位框架,构建整合渠道体系,进而通过协助、引导、差异化定价等手段帮助客户向最有效渠道迁移,并同时在人力资源、数据平台等方面建立内部的配套支撑,为客户提供统一、流畅和卓越的体验。

(四)打造优秀的大数据管理、分析与运用能力

实践表明,大数据在银行业绩提升、风险防控、效能改善与管理优化等领域具有重要价值,尤其在决策支 持、信用风险、精准营销与个性化定价等领域发挥的价 值最大。银行应围绕大数据生态体系,运用大数据及相 关领域的最新技术,培育数据挖掘和分析技能,全方位 建设数据分析和运用能力,从海量数据中提取出有价值 的信息,为银行的决策、风险控制和客户管理服务。

美国第一资本金融公司自2002 年起开始实施“信息决策”战略,单独设立了首席数字官(CDO),平均每年开展8 万个以上的大数据实验分析,是全球范围内最早运用大数据技术的银行。依靠丰富的数据积累和强大的模型分析能力,在客户获取、激活、产品组合管理、客户挽留、风险控制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的移动银行应用成为首款支持苹果TouchID功能的软件。2016 年,亦率先通过亚马逊网站的Alexa虚拟助理实现了语音控制的金融服务交易。在数字化战略的推动下,它从一家单一经营信用卡业务的公司迅速成长为美国资产排名前十的综合性银行。

(五)打造开放银行体系,建设金融生态圈

开放银行是指开放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向合格的外部商业伙伴,将银行的账户能力、支付能力、特色产品能力、数字经营能力、全渠道服务能力等开放给合作伙伴,共建跨界融合生态。通过改变传统模式,无感、无限、无界提供场景化金融服务,使客户金融服务需求在生活服务需求中第一时间得到满足。

近年来,国内银行频频探索利用API或SDK接口等方式打造开放银行生态圈。比如,浦发银行在2018 年7月推出了API Bank 无界银行,截至2018年11月末,总共实现了211 个API服务,对接84 款APP,出台电商平台、出国服务、跨境服务等多个场景金融服务方案。中信银行通过连接京东商城、滴滴专车、淘宝等平台,将平台数据引入,用于识别和分析客户营销机会与业务拓展风险。

(六)建立敏捷工作机制,全方位提升创新能力

银行传统的组织架构是按照职能来划分部门的, 然而敏捷的组织形式是从各个相关部门抽调人员,成立敏捷团队,实现组织架构上的扁平化管理,敏捷团队的成员按照“端到端”的原则,每个人都对项目的全 过程负全责,所有人的绩效考核指标都是一样的。敏捷团队的成员在同一办公地点集中办公,保证员工单线程工作,变串联为并联,同时辅之以定期培训和考量、时间短和注重决策的轻量会议等,全面提升反应速度。对敏捷团队充分授权,减少交接和精简流程, 去除冗余层级、重复决策等环节。

星展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在经历了第一阶段“将核心业务进行数字化改造”和第二阶段“银行业务与客户需 求深度融合”之后,进入第三阶段“构建创业型企业的 文化氛围”。星展银行调动全员力量,提倡“有利于客户体验的努力都值得尝试”,让每位员工都自觉了解客户体验和关切,以自己的亲身体验重新构思客户旅程, 推动全方位转型。如星展的呼叫中心、ATM分析、HR等,全部逐步实现技术转型,都是自下而上、由底层员工推动的。

三、零售业务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着力点

银行数字化转型,尤其是零售业务的数字化转型成为银行业发展新趋势。由于零售业务存在客户规模大、长尾客户服务不足、客户结构分化等特征,金融科技的运用能够有效缓解这部分现实问题,大部分银行在推进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优先选择零售业务为突破口,利用科技手段驱动零售银行业务全面释放潜能, 使银行服务摆脱时间、地点、人员的束缚,实现自动化、 实时化、线上化处理。零售业务数字化转型的几个重点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提高产品服务的触达能力

拓展多元化服务渠道,利用互联网渠道扩大服务半径,覆盖更多长尾客户,同时将线上渠道与线下服务网络进行有效衔接,实现闭环服务,构建“物理+ 虚拟”的线上线下全渠道服务体系。在银行的多元化服务渠道中,手机APP的客户触达作用越来越突出。根据易观产业数据库的报告显示,2018 年一季度,我国手机银行注册用户数超过15 亿户,手机银行客户交易规模达到66.89 万亿元人民币,活跃用户持续增长, 逐渐成为用户首选的服务主渠道,到2018 年底手机银行渠道用户比例达57%,首次超越网银用户比例。手机 银行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生物识别技术应用于智能核验身份,在银行APP登录、交易中增加面部识别及指纹识别等功能;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到理财和投资顾问服务中,为客户精准定制个性化的理财产品等。另一方面是加强与外部机构的合作,在产品栏目引入保险、助学贷款、校园贷款等项目,实现与高校、保险公司、金融科技公司等外部企业的深度连接。网点作为服务客户的传统渠道,同样面临数字化转型课题。网点的数字化转型要注重培养智能机具对柜面业务的替代能力,数字化再造网点的业务流程,将信息化、业务流程和智能机具有效整合,加强网点分流引导,重点推进各类业务的线上协助化服务。

(二)提升个性化服务能力

根据腾讯研究院的报告显示,采用个性化精准营销的银行,营销成功率能够提高50%~65%以上;根 据客户画像推送银行产品,购买率可以提高30%~ 55% ;通过大数据进行全面客户管理的银行,存量客户激活率能够提升30%以上,坏账率能降低25%。为提高个性化服务能力,银行可以通过强大的数据整合分析体系,实时、智能化地处理客户行为数据,根据客户的信用资质、收入水平、风险承受能力、行为特征、 使用习惯、使用偏好综合考量,利用积累的内外部数据及成熟的算法进行个性化的界面展示,实现“千人千面”。同时,基于对客户行为特征的分析挖掘,在客户来到网点或电子银行渠道时,按照为客户群体打好的标签,展现因人而异个性化广告,让用户对感兴趣的广告信息进入业务办理,改变传统的广告营销模式。实现精准营销离不开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和支持,提高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个性化服务能力,可以帮助银行增加获客精准度,降低获客成本,提升客户交互体验和 产品转化率,并实现个性化定价。运用大数据技术, 第一步是即刻捕捉数据,海量获取数据,这些数据包括银行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 清洗处理这些数据,提取特征信息,为客户画像做准备; 接下来,要按照客户基本信息、兴趣爱好、社会特征、消费行为等维度,建立标签化的客户模型;再通过客户特征、产品需求等参数,对客户进行分类;最后采用协 调过滤、关联规则、知识推荐等算法,使产品和服务智能触达客户。

(三)增强场景化服务能力

银行发展进入生态建设的新时期,必须打造一个吸引和留住客户的生态系统,让客户可以在生活场景中了解、使用和发现金融消费机会。场景金融的关键在于银行把金融服务融入到客户的衣食住行场景中, 以场景为核心向用户提供服务。与传统金融服务模式的区别在于,场景金融不再是一个个独立的业务流程或者单独的产品,而是嵌入到生活场景中的综合金融解决方案,服务内容体现“金融+ 生活”的高度融合。场景金融是一种完整的生态,是从金融需求到金融解决方案的闭环服务。构建场景金融服务模式,银行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与掌握场景流量的互联网、新零售、房地产、能源、制造、出行等行业开展广泛的跨界合作;另一方面,可自建场景,继续发力场景生态建设,在电子商务平台、社区银行、移动生活服务、 加油站金融、汽车金融、机场金融等方面寻找细分市场,尽早构建“生活+ 金融”完整生态圈。除此之外,银行可以改造传统的银行网点,将原有的金融服务单一场景延伸为多元化服务场景,引入休闲、积分兑换、消费等生活化场景,让银行网点与客户的日常生活有机结合,推动网点场景化转型。

四、银行零售业务数字化转型的路径

(一)批量获取并经营零售客户

互联网的发展和手机的普及把银行零售客户行为从线下网点变为线上和线下并重,在平台和场景中获取金融服务成为新的趋势。零售业务必须把客户工作、生活场景重新整合,通过线上平台与各大电商平台、社会资源平台对接,批量化营销和管理零售客户,实现跨越式发展。通过与衣、食、住、行、育、娱、医、寿等场景平台对接,整合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将金融服务嵌入场景服务,为零售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同时在后台对接信贷系统实现线上融资、额度管理、风险防控等。建设包括人脸识别等生物认证技术在内的身份核验系统,打造大数据分析平台和连接第三方金融信息平台,进一步完善零售平台金融服务功能,更有效地达到批量获客、活客、留客,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二)完善专业化管理模式

专业化管理模式是零售业务数字化转型的基本保障,需要在产品研发、销售管理、渠道布局、数据驱动和风险管理等方面全面提升零售板块的专业能力。突出产品引擎作用,丰富强化消费信贷、财富管理、信用卡等专业产品线,研发有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强化总行销售管理职能,负责零售营销计划制定、营销业绩统计、个人客户经理绩效管理、技能培训等, 打通总行、分行、支行、个人管理与督导机制。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全渠道管理,包括网点布局、线上渠道开发、新业态规划等,构建全渠道、多触点的一致客户体验。打造基于大数据的定量分析与业务决策能力,推动大数据分析的规划和开发,打通零售客户底层数据基础与数据驱动的应用。完善风险组织架构, 增强集中化、专业化、高效的风险管理能力。

(三)推动敏捷组织改造

在零售板块探索敏捷组织改造,建立以客户为中心、快速创新的组织。转变领导角色,向战略家、设计师、辅导者转变,充分授权团队,注重培养团队自主运作能力,在数字化快速迭代的工作方式下,把管理机制从复杂的“过程导向”转向责任分明的“决策导向”。以项目为导向,组建“小而灵活”的跨部门团队, 负责零售数字化项目端到端的实施落地,赋予团队充分决策权。改革决策机制,将传统瀑布式的大项目“化整为零”,分阶段进行项目投入和审批,缩短项目研发时间。

(四)管理零售客户旅程,提升零售客户体验

基于当前零售客户体验存在的差距和差异化战略 两大维度,梳理零售客户旅程,进行优先排序后分批推动客户旅程改造。建立全方位的零售客户反馈收集体系,包括:针对金融服务、设施、产品及流程的整体满意度及推荐值评价;通过短信、微信、APP客户端等进行交易后的即时反馈;对投诉进行产品、渠道、对象、 成因的多维分析等,将收集的反馈及监测数据汇总成零售客户体验仪表板,将抽象的体验转化为直观、可操作的优化举措,进而紧跟零售客户需求,推动数字化产品创新。

篇5

影响制约当前报业数字化的因素有哪些和报业数字化的方向在哪里,是当前报业最为关心的问题。

报业竞争格局发生变化,发展理念亟待加强。一方面,新媒体崛起分众加剧。网络、手机、户外等新媒体的快速、海量、互动及跨地域、跨时空传播,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日趋多元化,分流了报业的受众和广告份额。另一方面,传统报业经营成本加大。报业日趋严重的同质化竞争,造成了可替代性与微利化趋势,阅读率、覆盖面和影响力持续下滑。尤其是进入2008年以来,由于原材料涨价以及相关政策的调整,报社经营成本不断增加,经营难度增大,传统的以数量扩张型为主的报业发展模式开始面临挑战。

面对报纸的市场化和受众的细分化,很多报纸虽然从办报理念、新闻策划、报道内容、报道方式和表现形式等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但在认识上没有把数字化提升到发展战略高度。很多报社对数字报业发展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没有认识到数字化将推动平面媒体和新兴媒体相互融合,促进传统纸介质向数字网络化转型,对适应技术进步和发展数字报业持观望态度,创新内在动力不足。

数字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报业投入应用程度不高。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外及少数国内先进报业在报纸网站、手机报、多媒体数字报刊、数字化平台、手机二维码、电子商务、户外数字媒体、电子阅读器、移动采编系统等领域正在不断创新尝试。而大多数报社在新媒体开发、技术改造等方面投入相对有限,支撑数字报业和管理信息化的装备系统相对落后,竞争力水平较低。一是发展资金投入不足。报业数字化转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目前融资渠道及手段单一,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内报业数字化的发展。仅靠报社自身的资金供给,远远不能满足新媒体“大投入、高成长”的要求。二是技术更新改造慢。一方面是新闻采编出版系统升级改造进程不快。报业数字化最重要的是借助数字化、信息化手段实现报业流程再造,技术装备的落伍直接导致报纸出版周期长、信息传递滞后、传播模式单一、互动性差。同时在数字出版格式、网络安全、版权保护等技术问题方面还存在很多风险,尚需完善。另一方面是报社内部信息化程度低,资源整合不足。有些报社在财务、广告、发行以及人事、劳资等管理上还是手工作业,信息传递速度慢,办公成本较高,决策能力差,与整个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形成鲜明对比。再有就是信息深度加工、信息增值服务缺乏。各报社在长期办报过程中积累了大量信息,由于缺乏数字技术支撑的数据库开发加工,使宝贵的信息资源白白浪费。三是专业人才匮乏。数字报业同传统报业的一个显著区别在于应用新媒体技术,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是关键,人才保障不可或缺。国内报业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由于多受原来计划经济和事业单位的影响,大都不甚合理,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新媒体开发网络技术队伍。随着传统报业与新媒体合作的逐步深入,报社迫切需要一支精通现代传媒运作、具有创新精神和竞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加快报业人才结构调整,适应数字报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已成为当前报业发展的迫切要求。

数字报业开始试水,成熟盈利模式尚未形成。从目前来看,数字化报业的盈利模式主要是广告、有偿信息服务以及增值产品,而各报社新闻网站、数字报纸、手机报等产品形式还未形成成熟的盈利模式。在实际操作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产品形式单一。报社把新媒体当成传统媒体内容的渠道,网站的内容大多是传统媒体的电子版,新瓶装旧酒,缺乏更新和检索,未能满足消费者需求,难以产生吸引力。二是部分技术发展尚不成熟。受到技术、标准、产业之间的隔阂等因素影响,传统报业向数字新媒体领域拓展时,有些项目技术手段固然可以实现,但内容增值的效果一时并不明显。三是受技术厂商制约。以近几年的手机报为例,信息环节完全掌握在无线运营商手里,无线运营商的政策决定了手机报的价格、发行是否通畅,报社处于被动地位,影响了产品的发展。

数字化带动传统报业结构升级,体制机制运行仍缺乏活力。发展数字报业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支撑,但目前报业的体制机制运行缺乏活力。报社实行的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管理体制,这种不明确的法人制度,使报社不具备市场主体资格,很难以市场的方式来配置自己所急需的资源,难以推动新媒体业务的公司制运作,也对报业实现数字化转型产生了很大制约。虽然很多报社推出了采编部门的岗位责任制、经营部门的目标责任制、人事制度的竞争上岗和双向选择制、收入分配的绩效考核制等相关改革,但由于旧观念的承袭、人才的缺乏、配套政策的不到位,这些内部机制改革还不够深入,难以激发内部活力。尤其是在面对以先进传播技术为手段、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为依托的新兴媒体的挑战时,报社反应不够快、应对办法不够多,难以抵御新兴媒体的冲击。

数字报业发展战略日益成为中国报业的普遍共识,各大报业集团和主要报社在数字网络领域也在不断创新实践。当前应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数字化引领报业发展趋势,要求必须推动战略转型。无论是传统报业还是数字报业,其核心竞争力都是新闻内容的创新能力和正规化、职业化的能力,无论信息传播技术怎么变化,报业的安身立命之本都没有改变。数字化报业建设是涉及数字网络建设、电信运营商、软件开发商、电子显示终端制造商、广告客户、学术研究机构等多个关联行业的系统工程,数字报业是传统报业的战略转型,而非策略性调整。报纸出版业的内涵和外延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不断巩固和发展传统报纸业务的同时,积极采用数字、网络、多媒体等高新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重塑报业的行业边界和业务形态,是中国报业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目前,除传统平面媒体以外,各个报业集团实施新媒体探索的方式主要有网络媒体、手机报、电子阅读器、户外多媒体等形式。国内一些先进报业集团,都组织了一定的人力和资金投入,进行试验性质的产业结构试探,都在走以传统报业为主,实施传统报业与新媒体相结合,促进整个产业优化升级的路子。

数字化催生报业运营规则,要求必须创新盈利模式。传统纸介报纸经过四百多年的发展,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商业模式。在数字化对传统报业运营带来冲击、挑战甚至颠覆的同时,数字报业自身也需要有一套科学的、符合实际的商业运行模式,这是数字报业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当前传统报业面临发展挑战,主要原因也在于传统的商业模式不适应传媒市场的变革,所以必须加以调整和改变。传统报业最基本的盈利模式是订阅和广告,而数字报业要实现与网络、手机以及其他新介质的有机结合,必须扩展新的盈利模式。充分利用新介质特点,在实现平面广告、网络广告、无线广告有机结合的同时,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开辟多种盈利模式,是我们必须探索的路径。在数字报业商业模式的探索当中,需要报业、广告业、IT业、通信业等多个方面的配合,在广泛的合作中谋求共赢。

数字化带动报业技术革命,要求必须再造业务流程。数字报业是全方位的行业变革,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报纸数字化。推进数字报业发展战略,必须转变传统报业观念,努力探索新兴数字产业的内在规律。大力创新内容出版形式,改造传统报业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模式,调整报业运营组织和业务流程。借助新媒体手段,报纸新闻信息的生产实现向现场发稿、滚动发稿的方式转变,打破原有的出版周期限制,在第一时间向受众提供准确信息,并随时保持互动。数字技术的更新将对传统报业的采访、编辑、组版、发行等环节提出更高要求,促进传播流程的再造。

数字化提升报业核心能力,要求必须构建新型产业链。内容是报业核心能力的本质,一切有利于展现和增进报业核心能力的介质技术、显示技术和传播技术,无论是纸张、印刷、发行网络,还是数字内容终端、互联网,都是报纸实现核心价值的手段。数字报业是新型报业产业链的建构,而非简单的重组。发展数字报业必须破除传统行业壁垒,在战略共识基础上,广泛联合通信产业、电子制造业、软件业、广告业、教育研究机构等各方面力量,协调市场,合作共赢,整合资源,集成创新,共同致力于数字报业新生业态的培育和发展,共同致力于新型产业链和价值的探索和构建。传统报业应利用好自己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发挥优势,在新媒介环境下,改变以往单纯依靠印刷、发行、广告收入的产业链,向新兴产业拓展。

篇6

>> 加快西部科技期刊网络化建设的刍议 科技期刊网络营销的可行性及营销策略 科技期刊全媒体网络出版势在必行 新创科技期刊组稿策略刍议 网络环境下如何做好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工作 科技期刊网站的内容设置与定位思考 浅析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出版 农业科技核心期刊网站建设及OA出版调查研究 2007年度陕西省科技期刊出版形式规范优秀期刊 网络大潮中科技期刊发展探讨 网络:科技期刊发展的推动力 网络科技期刊质量的新内涵探讨 网络时代科技期刊的编辑方式研究 行业类期刊网络化出版的探索与实践 科技期刊运营探析 信息通信类学术期刊网络平台建设刍议 3G时代科技期刊手机出版模式探讨 中国科技期刊出版面临数字化转型 出版转制与科技期刊经营机制的调适 数字化出版是科技期刊的发展趋势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 李运辉,明经平.我国精品科技期刊网络出版的SWOT分析.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3):419-422.

[6] 晋雅芬,李东东:重塑学术期刊市场主体地位[EB/OL].[2010-01-29]. .

[7] 何长华,刘长青,何鹏,等. 基于电子商务的电力科技期刊网络出版平台研究及构建. 编辑学报,2011,23(5):447-450.

[8] 郑继承,段家喜,杨蕾,等. 数字出版平台下的光学期刊整合营销// 2008 年第四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论文集. 2008.

篇7

[关键词]数字出版 出版教育 课程体系 数字化演进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

数字时代的来临使出版业发生了许多变化。出版业数字化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新要求,进而对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将带来我国编辑出版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实践新一轮的调整和改革。

目前,数字出版成为出版产业发展的新业态、新趋势。数字出版运用新的传播技术和传播手段,其出版物集多种媒体于一身,由图文、音频、视频、动画等元素构成。这就需要从业人员既能掌握数字出版技术,又懂得设计艺术,既有扎实的出版理论素养,又要具备数字出版实践操作技能。高等院校编辑出版学专业应在“宽口径、厚基础、多技能”的要求下,以“大出版”、“大传播”为目标培养适应新技术新媒体发展和信息时代传播多元化趋势,拥有策划创意、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能够在数字出版领域从事网络出版、创意策划、新媒体出版技术与管理、数字装帧设计、媒体运营、数字版权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1]。课程设置是以培养目标为依据的,因此,数字时代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体系应积极适应出版业现代化、网络化、专业化发展趋势做出相应调整。

一、我国编辑出版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数字化发展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以及媒介融合不断加强的背景下,当前出版产业发展有两大趋势:一是随着国际化、市场化的发展,出版社的经营管理成为核心;二是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在出版业中的广泛应用,出版业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各个环节对从业人员的信息技能有了更高要求[2]。对此,一些院校编辑出版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作出了相应调整,以应对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和升级带来的变革(见表1)。

从表1可以大致看出:一是与其他学源背景相比,设在信息管理院系下具有图书情报学学科背景的编辑出版学专业,其课程体系数字化更加明显;二是脱胎于印刷专业的编辑出版学专业,其课程的技术色彩更加浓厚;三是与大陆相比,港台地区更为重视数字出版技能的传授。

武汉大学与南京大学的编辑出版学专业都设在信息管理院系下,因此课程的数字化和信息化转向更为明显。相比较之下,南京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较多沿袭图书情报学专业课程。武汉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则不仅新设了更多有针对性的数字出版课程,如数字出版导论、网络编辑、多媒体应用技术、网页设计和网站建设等,并从2008年开始实行文理兼收的招生政策。2011年,教育部公布年度我国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同意武汉大学新增“数字出版”本科专业。武汉大学自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原有的编辑出版学专业之外独立招收数字出版专业本科生,以适应转型升级后的出版行业对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高级专门出版人才的需求。这标志着我国数字出版高等教育事业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北京印刷学院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本科课程变化并不大,但是它于2008年新增了传播学(数字出版)专业,其课程以数字出版相关的技术、内容加工与传播类课程为主,而以传统编辑出版学课程为辅。大陆其他高校的编辑出版学专业往往只是增开“网络与电子出版”“电子出版技术”等较少量的数字出版课程,似乎尚未形成出版学课程体系数字化。此外,台湾世新大学的出版学具有悠久的历史,现今设在图文传播暨数位出版学系下的数位出版学专业也脱胎于原来的印刷专业,因此其课程设置特点与北京印刷学院非常相似,其中网络信息媒体相关课程与传统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的比例不相上下。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代表性高校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在媒介融合以及出版数字化的冲击下,我国编辑出版学专业大多对本科课程设置进行了数字化调整,但是仍需加强和拓展。

二、编辑出版学专业本科课程数字化演进中的问题及对策

由于我国数字出版教育和培训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本科课程数字化演进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篇8

问题之一:报业转型是整体的数字化转型还是局部转型?

确立数字报业发展战略,实现报业核心竞争能力与信息网络传播技术的深度融合已经被一些卓有识见的报业集团和报社奉为臬圭,近年来,他们积极开展数字报、手机报及新闻资讯类网站业务,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截至2008年底,全国出版的数字报为697份,300家报社开展了数字报业务,国内电子期刊总量也达到9000种,年产值7.6亿。但是从数字报业的现状来看,还只是处于初级的摸索阶段,何时能够真正成为产业还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今年7月召开的第三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参展企业比上届增加了55%,展位面积比上届增加了20%,但亮相数博会的50余家企业中还是以技术供应商居多,报业方阵参展的屈指可数。有人戏称,数字报业就是“等待戈多”(一部经典的现代派戏剧),等戏演完了,“戈多”还没出现――数字报业的未来形态究竟会是怎样,谁也不知道。正是基于这种心态,一些传统媒体至今对数字报业建设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持壁上观的态度;更多的则是人云亦云,你搞个网站我也搞个网站,你推张手机报我也推张手机报,局部跟进而非整体转型。要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坚定“数字化是一种必然发展趋势”的观念,从整体、全局的角度考虑报业的转型和发展,将数字化作为整体转型的方向,而非设立一个新部门、增加几个新岗位就开展的新业务。从世界报业的情况来看,国外的大传媒集团在观念和思路上要比我们超前得多。早在2005年夏天,75岁的默多克就强势进入互联网市场,新闻集团先后开展了一系列收购,其中最为抢眼的交易是以5.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社交网站MySpace;2006年11月,新闻集团又高调对外宣布,计划在中国与本土公司合作建立中国版的MySpace。反观国内,互联网时代的联合、共赢观念并未深入人心,闭门造车者众,放眼世界者寡,资金雄厚的报业集团收购有成长性的互联网企业之类的动作,至今鲜有所闻。其实,改革开放30年使国内一批报业集团迅速发展,积聚了可观的财力、人力等资源,现在正是利用这些既有优势以大眼光、大视角谋划大格局、大思路的良机。报业转型既是传统报业面临的危机也是机遇。如果我们今天动作“慢三拍”,完全有可能在未来的30年里使我们前30年积聚的优势消失殆尽。

当然,也有一些报业集团在观念、思路上比较清晰,动作也比较快,已经开始在报网互动、报网融合的成功基础上,实施“一报一网站”的战略布局,以期实现报业的整体转型。这当然是一种十分有益的探索,但其中也存在不足之处:报业集团旗下的报纸各自都是利益主体,如果没有集团这个强有力的法人联合体加以整合资源,就可能各自为战,分散实力。零星的局部加在一起并不等于整体。所以,报业的整体转型必须有一种开放的心态,树立联合、共赢的观念,从集团的高度整合资源、统筹布局、通篇谋划。

问题之二:内容、技术、渠道,谁是数字报业未来的主导?

数字报业尚未形成业界普遍认同的商业模式,现有的尝试仅仅是在产品的内容与种类上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还远未形成经济规模。在产业链的上游,数字技术供应商期待过高,片面强调技术为王,把数字报业建设仅仅看作是一次技术改造,甚至有人撰文认为美国报业15年数字化的结果就是技术厂商打败了内容提供商;在产业链的中游,传统报业仍然坚持内容为王,但是底气已经明显不足,缺乏主动领导市场的能力;在产业链的下游,以移动、电信等运营商为代表的“新渠道派”蠢蠢欲动,不乏“彼可取而代也”之心。这样一条产业链,尽管也有局部的联合和合作,但从总体上讲仍是一条脱节的产业链。其实,无论是“内容为王”、“技术为王”还是“渠道为王”,都没有真正全面地把握数字报业未来的主导。哈佛大学教授约翰逊等撰写的《商业模式创新白皮书》曾将商业模式归结为一个由客户价值、企业资源和能力、盈利方式构成的三维立体模型。客户价值是商业模式的核心环节,它是指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满足客户需求时要完成的任务。数字报业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但这个新行业最大的问题是还没有人准确地认识并有能力实现互联网时代客户的价值主张。谁能发现这些新的价值主张,能够掌握媒体资源并提出有前景的商业模式,谁就有可能成为这个未来产业的“链主”,也就是未来的主导者。从理论上讲,传统报业应该也是最有能力认识读者新需求、引领模式创新的力量,数字报业归根结底还是未来报业的形态。因此,传统报业在这一轮的竞争中没有必要妄自菲薄,而应该勇执牛耳。当然,互联网是所有行业中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最高的行业,我国的报业却是所有行业中市场化、国际化程度较低的行业,还需要适应这种巨大的反差,并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发展之路。

问题之三:报业如何在开放的格局中寻求主导地位?

数字时代的传播特征是从原来的单向线性传播演化为多维度扩散性传播,从而构成传播者与受众的互动。原来被动接受新闻传播的受众,在传播过程中被赋予了主体意识,在主动出击的互动中同样成了传播的中坚力量,传播在媒体与受众的互动中完成。这种传播方式的新变革,将会对人与媒体、人与信息甚至人与人的关系产生重大的变革推动力。在线内容提供商历来以海量信息提供为主,但过于庞杂的总量也使信息的有效性大打折扣,而目前运营商提供的通过菜单和检索方式也难以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媒体如何在这样一种开放的格局、这样一种信息互动传输中寻求主导地位已经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和3G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方式将更多地从在线向无线发展,无线内容信息运营商可以利用无线网络自动跟踪服务的特性,通过定制服务来锁定用户的信息需求,并利用后台智能检索系统主动为用户提供定制的信息服务。但传统报业在艳羡移动、电信运行商手中的渠道资源的同时,却忽略了自身在长期发行过程中积累的读者资源。当今之计,传统媒体一方面要做好内部的信息化建设、网站建设以及历史资源的数字化转换,这是数字报业的基础。报业几十年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因为缺乏技术的嫁接和资金的投入,导致信息资源利用单一,甚至白白浪费。要实现“一次生成多次利用”,数字化基础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另一方面,要利用数字技术对读者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建立数字时代个性传播的受众资料库。这一工作目前大多数报业集团尚未启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资源的更大浪费。

问题之四:数字传播是传统传播形态的数字平移还是彻底转型?

手机报是目前许多传统媒体都在尝试的一种新兴产业,并且是成长最快的数字出版业务类型。有专家预测,数字出版的下一个拐点很可能就是手机出版。但是客观地讲,目前广受欢迎的手机报并不多见。因为目前的大多数手机报只是将平面纸质媒体的内容简单地平移到手机传输上,一个明显的例子即可证明它并非广受欢迎:在移动、电信运营商乐不可支地坐收海量的短信转发费用的同时,却鲜有人转发手机报的内容。手机报从目前的状况看,仍是一种单向的线性传播,它只是在即时性上有了进步,离个性传播、互动传播、深度挖掘的查询功能等要求还相差甚远。

把已经出版的内容转换成PDF格式放在网上,或是把已经出版的期刊做成FLSH格式放到网上,就认为这是数字出版物,显然是一个误区。数字出版物做得越像传统出版物就离互联网的本质越远。因为这种所谓的数字出版物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特性,为读者提供超出传统出版物的增值服务与个性化服务,因而肯定不是数字出版物的理想状态。新瓶装不了旧酒。因此,把握数字时代的本质特征,实现传统传播形态的彻底转型,形成多种媒介形态内容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能力,满足供需双方即时在线交易和交换意见的需求,实现报业运营对价值链的全面整合,是数字报业建设中最为关键的变化。

问题之五:数字出版行业标准滞后,元数据和信息交换格式未能形成标准。

篇9

斯铂涵:其实每一代消费者都有他们的特点,90后和95后的确正在改变我们的世界。他们是生于数字化的一代,数字化不仅是工具,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特别是对1996年至2000年出生的数字化原生代人群而言,他们有重塑世界的力量。他们是社会的活跃分子,目标明确,喜欢重新定义互动规则,喜欢独立而充满个性,设置定制化的服务和交流方式,这些将重塑未来我们与消费者的互动方式。

美妆和数字化是完美搭配的一对。欧莱雅要做的首先当然就是了解他们。我们希望通^全方位的观察,去把握新生代的脉搏,知道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同时根据这些进行适应和调整,最终和这些消费者产生共鸣。

《中国经济周刊》:欧莱雅中国的数十位高管多次拜访百度、腾讯等互联网公司,主要目的是什么?

斯铂涵:互联网企业做的是连接人和人、人和服务、人和设备,而欧莱雅则致力于连接美。我们相信,通过把美与互联网技术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发掘出更加有效的方式去拉近美和消费者的距离,未来我们还将进一步加速数字化转型。

《中国经济周刊》:中国的互联网渗透率很高、电子商务也非常成熟,您如何看待在中国市场做数字化的机会和挑战?

斯铂涵: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让我们能够更快地将消费者所需所想的美妆产品带到他们身边,无论他们是在一二三线城市,抑或是城乡市场。我们的目标是――消费者在哪里,就要把产品带到哪里。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我们希望可以变得更加无所不至,无处不在。

篇10

这是狄更斯《双城记》中的第一句话,用它来形容这个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再适合不过了。

互联网时代,颠覆者随时可能出现,原本还是俯视姿态的行业翘楚分分钟就会被压到喘不过气来。移动浪潮下,甚至连互联网企业都已成为传统企业;数字化对传统行业的改造,已经开始从消费服务领域向生产领域渗透。当传统产业与移动互联网结合,可能引爆的创新空间将难以估量。

可以预见,数字化将成为中国产业升级和生产率提升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那么,企业如何利用数字化转型来构建新的行业竞争力?当下的移动化浪潮中,企业如何挖掘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红利?哪些又是可以预见的数字化转型趋势?

笔者历时3个月,走访北京、上海多家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支撑、业务咨询和解决方案实施的企业,并收集大量数字化成功转型的真实案例,力争为读者从不同维度呈现互联网+时代,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现状与问题、困惑与感悟。

2015年,“互联网+”火了,一个“+”让想象空间没有了界限。

制造业、零售业、金融、教育、电信、传媒、医疗、餐饮、外贸,甚至农业,一旦与互联网相“+”,就会大幅提高企业效率、营销能力、产品与服务质量,并促进创新。

硅谷精神教父、科技商业预言家凯文・凯利在中国广州做的一次题为《未来20年商业趋势与中国机遇》的演讲中提到:“你看那边是互联网+,我们知道要走到那边去,但是要摆脱我们现在的模式,要走到另一座山峰上去,这是一个漫长又复杂的过程。虽然看起来很近,但不应该被误以为是短的距离。”

的确。

企业在这边,互联网+在那边,它们之间的路径正是数字化转型。如蒸汽机根本性地改变人类发展的历程,数字化正在塑造新的未来。

数字化转型凶猛

不管你是否已经准备好,在中国,一场气势汹涌的数字化转型大潮已经袭来。

埃森哲最近的一项对全球1000名企业高管的调查发现,55%的中国企业意识到数字技术的重要性。显然,中国的企业高管和政策制定者都意识到了飞速发展的数字创新,并希望积极利用技术推动增长和提高竞争力。相比其他领先经济体,中国企业虽然也开始利用数字技术管理企业,不过就目前情况而言,这项工作还仅仅只触及表面,尚未充分挖掘出数字技术的潜力。

来自埃森哲2015年的《数字化密度指数报告》中的数据显示,中国目前的数字化密度在17个主要经济体中排名第十位,居荷兰、美国和瑞典之后(见图1)。 图1:十七大领先经济体的数字化密度数据来源:埃森哲《数字化密度指数报告》

埃森哲与牛津经济研究院合作共同测评的“数字化密度”,揭示了中国数字化的发展现状。对于“数字化密度”,埃森哲大中华区战略与可持续性业务董事总经理李广海解释道:“一言以蔽之,就是数字技术,以及数字业务、数字应用在经济体里的渗透率,或者覆盖率。”

埃森哲战略咨询数字战略董事总经理布鲁诺・贝尔森(Bruno Berthon)指出:“随着企业日益依赖数字技术,数字化密度应当同自然资源的多寡、运输系统的优劣和人才技能的高低一样,成为全球化企业布局的标准之一。而构建数字化竞争力意味着,要将各种新技术应用于一系列的绩效领域,从招募员工、流程自动化,一直延伸到产品与服务创新。仅靠几项意图良好但范围有限的举措无法实现数字化。”

具体来看,中国不同行业间企业应用数字技术的程度差别较大。以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等为代表的网络企业,拥有卓越的用户基础,并且在采用大数据、分析法和云计算等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电信和银行业等被大型国企统治的主要行业,基于巨大的规模经济和丰富的资源,也积极支持应用数字技术,虽然其等级结构和避险倾向不利于其提高创新能力。

相比之下,主要由中小企业组成的各个行业则处于落后地位,不仅承受能力有限,而且其自身以低劳动力成本为竞争基础的低利润业务特性也导致其对数字化转型缺乏紧迫感。此外,虽然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生产商,华为、联想和中兴等中国企业都已成为全球主要的信息通信技术硬件供应商。但在软件和服务方面,却鲜有领先的中国企业。中国企业IT开支方面也存在类似的不平衡,软件和服务所占比例远远低于发达经济体。(见图2) 图2:相比国际样本,中国的数字化密度表现数据来源:埃森哲《数字化密度指数报告》

在经济各个领域全面应用数字技术将推动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这种转变已经积蓄了巨大势能,促使数字化即将成为中国产业升级和生产率提升的重要推动力。

埃森哲预计,到2020年,全球十大经济体可凭借数字技术新增产值 1.36万亿美元,而中国则有望实现4180亿美元的增加值。这意味着,数字化将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超过4000亿美元的红利,增量在17个主要经济体中排名第一位。(见图3) 图3:2020年全球主要经济体凭借数字技术新增产值数据来源:埃森哲《数字化密度指数报告》

李广海强调:“数字化指数是一个指标或要素,但不跟新增产值有必然关联;数字化不是简单的网络化,不同于自动化或帮助企业做优化与提升的IT技术化。数字化带给企业开放的创新、业务模式的创新、新市场覆盖等一系列效应,这些都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与之不谋而合,对于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财经作家吴晓波指出,互联网+不是一次简单的营销革命,而是一次生态革命。如何完成企业整个生态的转换,如何完成从产品到客户,从客户到用户,从资源输出价值到提供独特价值的转型,这些简单的逻辑背后,需要的是企业清晰的战略智慧。

+全方位用户体验

有人认为,传统行业在当今面临的危险,都是马云“惹的祸”,他们说:“如果没有淘宝,也就……”也有人认为,转型没什么了不起,把店搬到网上去就可以了。

其实,互联网对传统企业造成的冲击,不仅是渠道转移这一环,它是根本性的、观念性的,以及系统性的。而最直观的影响便是“用户”的体验与感受。

来自埃森哲的《2015年技术展望》的数据显示,受访中国企业中75%将打造个性化消费者体验列为自身的三大优先任务之一;69%表示自身企业有望通过个性化技术投资取得回报。

产品体验贯穿在用户使用产品时的每一个细节,做得好就成为产品制胜的关键。体验经济时代,人们购买的不仅是产品的使用价值本身,更重要的是追求更好的用户体验,包括产品购买过程的体验和产品使用过程的体验。

好的用户体验,必须能够为用户感知。达索系统公司在2011年,正式提出了3DExperience,即三维体验的愿景,而且在实践中通过自主研发和不断并购,正在将三维体验从理念变为现实。这种三维体验,不仅使消费者可以在产品真正制造和交付市场之前就可以虚拟地体验产品的性能,还可以使产品的架构师建立更合理的系统架构,使设计师开发出消费者更钟爱的产品,使制造工程师将设计成果更快地变成现实,并确保产品的质量,使市场推广人员能够在产品还没有真正开发出来时,就通过逼真的体验效果让客户感知。

在做手术前,医生可以通过3D模拟以验证手术方案的可行性,对手术可能出现的风险准备预案;鞋类生产商在投产前通过3D模型看到鞋实际生产出来后的情况,进而根据需求等进行改进;能源企业可以根据3D模拟真实情境来进行设备的部署和灾备措施防护。正如达索系统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纳德查尔斯(Bernard Charles)所言:“世界不是平的,世界是三维的。”

所谓体验是指每一个消费者以个性化的方式参与某个事件,使其情绪、体力、智力和精神达到某一特定水平时在意识中产生的美好感觉。体验策划者不仅提供商品或服务,还要提供最终的体验,充满感性的力量,给消费者留下难以忘怀的愉悦记忆。

农产品是可以加工的,商品是有实体的,服务是无形的,而体验则是难忘的。同样是咖啡豆,在农业经济时代的价值只有一两个美分,而到了当今的体验经济时代,去星巴克喝咖啡,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价格当然也升值了数百倍。在当今这个移动互联的时代,体验产品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非常强调产品的易用性、移动应用,并通过云计算模式来使软件的应用与维护更加便捷。

ERP解决方案提供商IFS(艾菲诗软件)联合IDC开展的一项调研发现,25%的参与受访者表示,他们很期待将移动应用融入到CRM解决方案中。

Gartner近期的报告也显示,通过移动设备检索工作信息的情况日益增加:预计2015年,至少有60%的信息用户将通过移动设备与内容应用程序互动。一切都说明移动ERP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浪潮。

一直将移动作为重点业务的IFS认为,在新技术环境下,移动ERP更应关注用户体验;甄别不同用户群体的特定需求,充分挖掘移动ERP的价值;同时,保护企业资产安全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不同的屏幕尺寸、触碰体验、操作系统、配置以及呈现技术,会导致信息以非最佳方式、五花八门地显示出来。比如,移动设备屏幕上冗长的菜单,会让系统可用性大为降低,用户体验自然不会愉悦。

同时,工作方式和使用场景也对移动设备提出了不同的需求。平板电脑拥有较大的触摸屏,分辨率较高,与智能手机相比,更适合与某些ERP功能互动;此外还能提供业务分析数据或图像等丰富的可视选项。而智能手机在屏幕空间和输入方面用户体验有所损失,但在访问网络时,它们能够保持永久在线,具有超强的便携性和适应性。通过点复选框方式授权采购订单、批准费用及其他流程,智能手机为用户简便地完成任务提供了绝佳方式。

面对“用户”、“粉丝”,简单把他们归结为“消费者”的工业化时代思维已经过时,在移动互联时代,企业必须保持开放性,倾听用户的声音,发动用户力量,只有这样,才能够准确发现用户需求,并快速满足,创造出用户价值。 基于大数据分析,GE可以为东航的飞机做远程体检和预测性维护

+高效灵活的业务流程

埃森哲《2015年技术展望》中指出,领先企业也在组织内部推动变革,着力使所有员工、流程、产品和服务均实现数字化。这些努力将使企业逐渐联入到一种数字化肌体之中,可以接触到业务、客户关系、合作伙伴及周边世界的方方面面。受访的中国企业里,有90%相信软件将很快能够自主学习,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并基于学习的经验进行决策;72%表示在考虑应用软件自动和认知计算强化其员工队伍的能力。

烟台莱佛士船厂是中国北方的一家造船厂和海上制造商,通过把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船的设计、工程和施工集成到统一的协作环境中,实现了从概念到施工,再到操作与维护的产品开发流程再造。

在一个 80% 的项目都曾经历过近乎灾难性的成本超支及延迟的行业中,绝对不能容忍由于数据传输或者系统和流程不兼容等造成的错误或者延误。

采用达索系统提供的CATIA、ENOVIA VPLM 和 DELMIA虚拟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解决方案,烟台莱佛士可以与负责设计工作的挪威工程公司同步合作。在进行正式的资金投入和进度确立之前,确保对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船进行性能、可建设性、运营和可维护性等方面的优化。

运用功能丰富的 3D 技术和一体化的开发环境,设计时间可以缩短大约 70%,且客户的学习曲线得到大幅度改善。烟台莱佛士现在可以和其客户及合作伙伴展开密切合作,确保每个项目的如期、按预算交付,并可强化关系与竞争地位。

“包括造船和能源的全球各个行业,正处于一个关键时刻。而像航空航天和造船等一些行业,正率先使用 3D 和 PLM 来转变业务开展方式。从大型制造商到中小型企业的其他行业,在当今全球性协作的大环境下必须采用这种业务范例,否则就会面临巨大的风险。PLM 可以模拟操作环境,因而能够提高质量、降低生命周期运营成本。”烟台莱佛士船厂首席执行官曹溶辰表示。

到2025年,全球人口将达到81亿,尤其中国、印度和拉美国家将出现快速城市化。为了促进这一快速发展的趋势,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开支预计将达到9万亿美元。随着对快速低成本交付不断增长的高要求,许多项目都备受应用碎片化、人工手动设计流程和协作不佳的困扰。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CHIDI”)是中国最大的水电勘测设计企业,主要承担电力、水利、建筑、市政、海洋等21个行业的建设工程设计、项目管理和相关技术与管理服务。

CHIDI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如何加强内部设计和工程的精细化管理及和客户之间的协作,改变水电工程行业传统的工作理念及模式,实现向国际化工程公司的转型。

当前的水电工程行业,传统的业务模式对工程图及工程数据管理的要求并非建立在以3D体验平台为核心的基础之上。然而,在水电工程领域,设计和工程的精细化管理逐渐成为国际标准,这也是CHIDI选择全球领先3D体验解决方案的关键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运用达索系统的3D体验平台为整个工作进度的管理带来了全面的提升,包括设计进度、工程实施进度;其次通过工程设计和工程结果数据的精细化管理,减少了工程差错,给客户提供更直观的设计,将非常有益于工程效率的提升和成本控制。”CHIDI信息化技术和专业业务负责人王劲夫说。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交通问题日益为人们所关注,地铁的运输量大、便捷、快速等特点无疑使其成为城市交通方式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然而城市化进程也为大城市的地铁交通运营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上海地铁目前在运线路14条,有331个车站、 579列车辆配置数,总运营线路达538公里。对网络化设施设备进行维护,确保全时段优化运营成为上海地铁的首要任务。由于所有设施设备的维护和维修活动都只能在晚上11点至凌晨3点间进行, 因此缜密的时间和计划安排对上海地铁来说非常重要。

上海地铁的业务特点要求它需要一套完整的企业资产管理 (EAM) 解决方案,该方案既要满足他们的业务需求,又要为公司的资产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支持。新方案必须包含丰富的维护和其他功能,对包括车辆信息管理(VIM)、项目管理等核心流程进行支持。另外,上海地铁要求新系统能够基于一个统一的中央数据库,实现所有流程信息透明化。

“通过使用IFS应用系统加强轨道交通设施设备全生命周期跟踪维护,上海地铁列车实现了高利用率,保障每日800多万乘客可以按时到达目的地。”上海地铁维护保障有限公司信息改善部主管薛蓓依说。

IFS应用系统可以根据资产的具体运营使用时间,进行基于日历的排程并执行预防性维护,这为上海地铁带来了巨大的帮助。地铁公司通过主动管理并延长资产生命周期,确保列车的高利用率。

“现在我们能够清楚地了解到设备是什么时候安装的,以及它已经随列车运营了多长时间。我们能够执行常规的维护工作,延长资产生命周期,并提前规划好什么时候购买或替换备件。” 现在员工们可以高效地管理和跟踪备件,并优化对公司设施的管理能力。“当故障被登记后,如果设备还在保修期内,我们可以根据保修政策向供应商索取替换备件,这为我们节约了很多成本。” 薛蓓依说,“更理想的是,当列车门控系统发生故障时,我们只需要提交一个工单,而不像过去那样需要提交120个,这无疑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通过预防性维护计划,上海地铁现在可以合理调配资源、高效地组织生产、逐步提高维修能力,维修模式也从预防性维修向状态维修迈进。 青岛第二粮库实现三维可视化管理

IFS应用系统帮助上海地铁优化了员工排程,并提高了实时决策的能力。“我们现在可以在正确的时间派遣正确的人员和材料,一键获取及时信息并执行工单,”薛蓓依说,“时间对于派遣维护、清理、网络维修等来讲非常重要,是确保运营的关键,IFS应用系统在这些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现在可以通过系统数据准确地报告运营绩效、监管和质量保障等信息。”

中国企业使用ERP系统的热情很高,而他们确实也需要这样一套系统来解决问题。但ERP实施成功不仅需要有好的软件,还要良好的管理基础和人员素质,以及良好的外部环境,几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把它做好。

“要想进行一些改善的话,可以参考国外制定ERP的标准和守则设定标准。”IFS大中华区总经理林时东表示,“目前,中国的ERP市场如果想真正发展起来,需要有一些专业人才、专业的协会来引领市场。让那些真正懂ERP的专家站在顶尖的位置来布局整个ERP的环境,培养更多人才。”正如布鲁诺・贝尔森所说:“提高数字竞争力需要政府和企业建立一套覆盖广泛、相互关联的行动方案。”

+智慧化产品与服务

泛智能化成为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显著趋势。移动互联网开启了智慧链条,打开了人类社会广泛使用、人人都能享用智能设备之门。

智慧化至少会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方向是设备的泛化,除了手机、手环、眼镜、手表,未来会有更多智能可穿戴设备,还有智能家居,智慧汽车,智能环境。

最让人期待的是智慧城市,这其中包括智慧社区、智慧工作园区、智慧医疗、智能教育、智能交通、智能电网和智能销售服务。

人民网的《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15)》显示,2014年,我国移动互联网迈入公共服务“发展起步期”,出行、医疗、教育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细分领域应用纷纷涌现,多元化生活服务为用户带来极大便利,O2O成为趋势。移动互联网正在助力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城市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从城市管理者的角度看,智慧城市希望通过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增强政府和民众的互动,打通城市管理中的信息孤岛,实现移动应用与大数据的大联动,最终建设智慧的公共城市环境。”北京东方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东方通”)数据融合中心总经理李晓钢表示。

东方通是国内中间件领域的开拓者,是一家可全面提供基础软件、云计算等一站式软件基础设施及大数据、移动互联等创新应用的综合性厂商。李晓钢认为,中国本土环境下,理论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必须符合中国本土的需求。

但由于对于智慧城市的理解不同,国内智慧城市的推动工作乱象丛生且比较缓慢。李晓钢认为,重要的原因是对运行路径的设计没有做好。“现在IT行业到了大融合和大整合的阶段,推动智慧城市的发展并不只是技术上的创新,而是要用突出社会价值的方式参与其中。”他进一步解释,不同的政府部门关心的问题不一样,有的关心经济运行,有的关心民生服务,有的关心城市管理,东方通把跨部门政务信息资源利用起来为政府提供共享信息的按需服务,做一些逻辑和框架上的实践。

多年智慧城市的项目实践经验,东方通已非常熟悉政府相关部门的业务职能、业务系统和数据状态,从数据管理制度的制定、标准规范的设计,以及信息整合工程的各个环节,形成了完整、成熟的“智慧城市大数据融合”模式方法论。

在互联网+背景下,东方通从2014年下半年起进行了一系列的收购:服务器虚拟化软件品牌北京同德一心、移动应用平台产品与解决方案厂商数字天堂、网络优化应用产品厂商惠捷朗,东方通实现了对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技术领域的资源整合,同时打通了产业链上下游的关系。

过去,企业通过中间件等产品推动IT基础建设,但现在用户更关注如何用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来升级他们现有的业务,怎样获得新一代的互联网架构的技术和解决方案。“从去年开始我们发现客户的需求变了,除了管理业务之外,他们更希望通过移动互联网实现它的核心业务,因为只有核心业务才能带来价值。”数字天堂总经理高经梁表示。

早在2003年,数字天堂就提出移动中间件的概念,满足企业将互联网端的服务移植到移动端的需求。2005年,数字天堂MKey无线中间件产品。“借助MKey,企业可以统一移动应用技术路线、简化移动开发过程、无缝对接多个业务系统、快速管理和分发企业移动应用。”高经粱表示。

智能化的另一个方向是智能化程度正在不断加深。在人机互动方面,语音识别、机器翻译很快会获得突破,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语音合成等,都会有长足进步,像微软的小冰、小娜这样的“虚拟秘书”会走向实用。

IDC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2005年时,70%有客服需求的企业都在使用电话客服作为自己客户服务的方式,在线客服的使用比例仅为20%。2015年,企业客服方式早已发生转变,电话客服比例从70%降到30%,而在线客服比例从20%增长到70%。

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催生了大量客服需求。传统的人工客服耗费了大量人力成本,客户等待时间过长导致客服体验不佳。同时,客服渠道越来越繁,接入方式越来越多,Web、微信、微博、APP等多渠道对客服人员的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除此之外,客服知识更新快,客服人员回答参差不齐等很多问题难以解决。北京智齿博创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齿科技”)CEO徐懿表示:“在客服领域,企业客服的痛点是如何正确并且快速地解决用户问题,‘伶牙俐齿’对于企业客服来讲尤为重要。”

智齿科技推出智齿客服,便是在传统客服中加入了更加“智慧”的产品设计理念,将大数据分析、机器人功能更多地融入到客服领域。

智齿科技在国内首创了“人工在线客服+机器人客服”客服产品模式,智齿客服率先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及机器学习引入客服产品,实现精准理解用户问题并匹配最佳答案,准确率高达98%。机器人模式、辅助人工模式自由切换,可解决约80%同质化重复问题并自动组织标准答案,帮助客服人员大幅提升回复质量和效率。

PP租车客服总监王旭表示:“PP租车是亚洲最大的P2P租车平台,日常业务访问量非常大,智齿客服帮助我们解决了非常大的问题。我们在做从400到线上的客服牵引,在这个过程里,智齿客服帮我们解决了80%的重复咨询问题,接待能力提升了5~8倍。”

+跨界与创新的商业模式

决定商业模式的要素有两个:企业如何为客户创造价值,以及企业如何创造自身价值。

马云的诺言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就阿里整个来讲,它正在围绕着电商的核心业务重构传统产业的生态圈。阿里通过B2B践行了中国对制造业行业的改造,通过C2C、B2C践行了中国对零售行业的改造,又通过O2O饯行了对服务业行业的改造。阿里围绕着云服务、大数据基本层的服务,到支付和物流层的服务等。

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面,新兴和传统是不断融合的,也是一种彼此的重构和颠覆,不能说互联网重构和颠覆传统产业,也不能说传统产业重构和颠覆互联网。

来自埃森哲的数据显示,87 % 的中国企业高管欲在未来5年通过行业跨界寻求新的市场契机;63 % 的中国企业高管认为, 社交网络、 移动计算、数据分析等数字能力是实现跨行业发展的成功关键。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这意味着将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报告中提出要积极促进工业互联网的健康发展;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将深度融合互联网新技术与制造业,优化制造业的生产方式、投资方式、管理方式和商业模式等,改造提升中国制造业。

在GE中国研发中心的《The Next List 未来技术蓝图》中提到,工业互联网是全球工业系统与高级计算、分析、智能机器以及互联网的高度融合。它通过智能机器间的连接并最终将人机连接,结合软件和大数据分析,重构全球工业、激发生产率。

“工业互联网是大数据分析和物联网结合的产物。工业互联网发展潜力最大的行业是航空、发电和水处理以及医疗。”GE中国软件及分析卓越中心总经理胡晓表示。

据了解,GE 在中国建立了软件和分析卓越中心,目的是针对中国客户需求,发展高性能的解决方案和大数据分析能力,支持面向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开发,以帮助医疗、航空、能源、水处理和石油天然气行业的客户提升生产率和运营效率。

胡晓说:“GE 航空集团在上海建立了全球四大航空客户支援中心之一,提供‘7 天 24 小时’不间断服务,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为航空公司提供发动机运转的实时信息,对于任何出现的故障信息进行预测性维护。”

东方航空公司在1994年订购了5架空客A340飞机,自此,GE成为了东方航空的发动机供应商。从2000年开始,GE开始为民航客户提供应急响应服务。当发动机出现问题,比如某一项参数突破警戒值时,才会被GE和航空公司发现。“尽管这些小问题并不会直接导致安全事故,但这套略显陈旧的解决方式已不能完全满足航空公司的业务需求。”胡晓说。

工业互联网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2014年初,GE在中国推出了基于预测模型分析的远程诊断平台。

基于GE记录并保留的飞机起降时大部分的发动机远程诊断数据,每个发动机都收集了与其叶片损伤相关联的数百个参数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维修团队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因引擎问题造成的延误。这是对航空公司和乘客最直观的影响。”胡晓补充道,“依靠模型预测的准确率达到了80%以上。”

有了可靠的数据,GE可以针对不同的发动机向航空公司提出定制化的检修建议。“我们会告诉航空公司,基于我们的预测模型,这一台发动机应该以怎样的时间间隔检查叶片损伤。”这不同于以往维修手册上的单纯按执飞里程的“一刀切”式检查策略。

此外,基于预测模型的分析结果,航空公司还可以调整航线安排,降低叶片损伤和报废率,从而降低机队的维护成本。比如由于经常执飞污染程度较高地区的航线,一架客机所配置的发动机叶片损伤程度会更高,GE就会提出建议,让其改飞低污染地区的航线。

不只是GE这样的传统大型工业企业正在进行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转型,在这个“万众创业”时代,还出现了一批通过新型手段改造传统行业的创业公司。

“3D可视化数据中心管理软件平台是我们在互联网上的一次尝试,‘模模搭’是优锘科技从‘让IT可视’走向‘万物可视’的重要一步。”优锘科技创始人、公司CEO陈傲寒表示。 优锘是一家数据中心可视化方案的软件公司,目前为国内很多银行、通讯公司提供企业级物联网数据中心可视化解决方案。而模模搭是优锘推出第一个互联网产品,实质上是一个物联网可视化PaaS云平台。它可以帮助数据中心的管理人员快速在线创建机房3D模型,也可以帮助粮仓提供基于3D模型的可视化的物联网解决方案,甚至在消防救援中大显神通。

在物联网条件较为成熟的地方,可以将3D场景与物联网管理系统结合,提供3D可视化的互动管理界面。通过优锘科技提供的物联网管理API,实现3D场景与物联网管理系统的数据互动,在3D界面上动态展现被管对象的状态、数据、事件和告警,甚至提供反向的控制操作能力,让用户可以直观地掌控和管理物联网世界,为智慧建筑、智慧园区乃至智慧城市提供高效的可视化管理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