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产业总产值范文
时间:2023-09-01 17:18: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药产业总产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医药产业;外资并购;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0-0011-02
1 医药产业安全及影响因素
产业安全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是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所谓产业安全是指某一国家对于某一特定的产业所拥有的控制能力、发展的能力和自主能力。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深入的时期,区域一体化加速,产业安全的概念开始引入国际竞争的能力,包括某国其特定行业在应对各种生存和发展所面对威胁的能力,从而保证国家、政府或企业对产业发展现有或者未来潜在的产业权益免受危害的能力。
医药产业作为高技术产业,其产业安全不仅仅对国家产业经济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医药产业也切实的涉及到国民的生命和生活质量,是国计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于医药产业安全状况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国家和政府也迫切的需要一套合理科学的理论和评估体系来指示和判断当前医药产业的安全状况。
评价影响医药产业安全的因素整体评价包括对医药产业自身竞争力的评价和医药产业外部的环境安全评价,以及涉外经济活动的影响。以此为评判标准将医药产业安全的影响因素归结为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对外依存度和产业自身控制力三个方面。
2 医药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对医药产业安全科学公正进行评价,必须有一个明确科学的指标体系作为支持,指标体系是由一组相互关联却彼此不存在干扰的指标构成,并按照一定的层次关系进行排列,最终构成完整的评价体系。
2.1 指标设立原则
指标体系建立,要根据具体评价的问题来设计,但是在设计指标时也必须按照一定的原则来进行选择和设计。
(1)指标选取应少而简。
指标的选取应按照在整个评价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大小来评判,并不是指标设定越详细越多越好应该以目的性为出发点,能反应评价目标的全部信息内容。
(2)同一层次指标之间不应存在干扰。
每一个指标都应该有明确的内涵、彼此之间相互独立;同一层次指标之间不存在相互干扰,相互不存在因果关系,相互之间没有重叠。整个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必须围绕综合评价的目的层层展开,使最后的评价结论能够确实反映评价的意图。
(3)指标应具有客观代表性和可比性。
指标应能够明确的反映研究对象的特定方面的固有特性。指标之间具有可比性。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的制定要客观实际,便于比较。
(4)指标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指标应具有科学性,应该能够很好的反映理论和现实案例,符合相关的理论基础。指标在设计时有相关理论作支持,同时在运用中可行。可行性是指指标符合客观实际水平,有稳定的数据来源,易于操作。同时指标含义要明确,数据要规范,口径要一致,资料收集简便易行。
2.2 构建与设计
2.2.1 指标体系构建
医药产业安全状况的影响体现在医药产业的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对外依存度和产业自身控制力三个方面。相应的,评价指标集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总目标因素集u=(u1,u2);第二层,子目标因素集u1=(u11,u12,u13,u14,u15,u16)、u2=(u21,u22,u23,u24)和u3=(u31,u32,u33,u34)。医药产业安全综合评价系统结构及其各评价指标的具体含义见图1。
2.2.2 指标描述和计算方法
(1)我国医药产业控制力指标描述与计算方法见表1。
(2)我国医药产业对外依存度指标描述和计算方法见表2。
(3)我国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描述和计算方法见表3。
3 指标体系在应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3.1 指标权重的确定
在该指标体系中,各指标对评估医药产业安全的重要性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为了体现各个指标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作用、地位以及重要程度,需要对各指标赋予各自的权重系数。
指标权重应是指标评价过程中其相对重要程度的一种客观度量的反映。一般而言,指标间的权重主要是由以下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1)由于评价者对于各个指标的重视程度的不同将会在评价者的心目中有一个评判标准,由于各个评价者的评判标准不同造成权重的分配不同,主要反映评价者的主观差异性。
(2)由于各个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评价的作用不同,其重要程度不同,造成权重的分配不同,反映各指标的客观差异性。
(3)由于各个指标在进行考量时其主要信息或途径不同,信息获得的可靠性不同,造成在体系中所占有的权重不同,反映各指标的所提供给信息的可靠性程度。
我们在考虑指标的权重问题时要从以上的三个方面来进行考量,对于医药产业安全评估体系为了提高科学性,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这种方法对各指标之间重要程度的分析逻辑性强,加上数学处理,可信度大,应用范围广。具体评判过程在此不做赘述。
3.2 评价方法的选择
多指标综合评价,就是将要评价的目标根据分层的方法将目标逐级分层,建立指标体系,然后通过一定的数学函数的计算方法对研究目标进行整体的总和评价。根据评价方法所依据的理论不同,将总和评价方法可以分成四大类:
(1)专家评价方法,如专家综合评判打分法。
(2)运筹学和其他数学方法,如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
(3)新型评价方法,如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灰色综合评价法。
(4)混合方法,如AHP+模糊综合评判、模糊神经网络评价法。
各种方法各有其所适配的情况,同时也各有其利弊。对于医药产业安全的评估方法应当采用AHP+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的结合,主要体现在将评价评价指标体系分成递阶层次结构,运用层次分析方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然后按照层次分析法的原则对各层次的指标进行模糊评判,最后给出总额的评判结果。这种混合的评判方法将层次分析法中的定性分析转变成模糊分析法中的定量分析,不仅可以有效的进行综合评估,还能够有效的将难以定量的指标量化后科学分析,使数学方法可以有效的使用。
参考文献
[1]李富.中国制造业产业安全研究――基于生产业发展视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02).
篇2
1 国内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概况
1.1 国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概况
据IMS health报告,2007年全球药品市场再创历史新高,达到7120亿美元,市值较过去5年增加1780亿美元;虽然销售额逐年增长,但从2000-2007年的总体趋势看,增速却在逐年减缓,2007年降至最低(6.4%)。 其中3个领域表现引人注目:一是生物技术药品的需求预计增长强劲,增长幅度达到13%~14%;二是仿制药增长幅度达到13%~14%;三是专科药品增长幅度将达到10%~11%。在全球药品市场中,美国、欧洲、日本三大药品市场的份额超过了80%,跨国公司主导了世界专利药市场。
美国药品研究与制造商协会(the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and Manufacturers of America)2008年报告数据称,2007年美国研究开发费占销售收入的16.4%,协会成员研究开发费达到445亿美元,总的研究开发费为588亿美元。由于研究开发费用越来越高,发现新的药物单体化合物的速度减缓,2007年全球批准上市的新分子实体(New Molec-ular Entity,NME)13个,新生物药品(New Biologic)6个,比2006年数量显著下降。为了削减研发开支,许多跨国制药公司开始剥离研发中的非核心部分,把越来越多的研发工作外包给印度和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因人才密集、成本低廉,已成为外企首选地之一。
1.2 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我国生物经济产业快速发展,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力度支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国家产业政策(如“863”高技术计划)、《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已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国内医药经济在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同时加大了科研开发力度。2007年,受我国宏观经济快速发展及各项有利于医药经济发展的政策因素影响,国内医药经济继续保持在高位运行,工、商盈利能力和终端用药水平显著提高,医药工业研究开发投入经费是2006年的10倍以上,达到了54.65亿元,占利润总额的9%(表1)。
全国主要医药商品进出口额持续增长,化学原料药及制药中间体的贸易顺差保持强劲势头,达到3.6亿美元,同比增长28.57%;医疗器械贸易顺差为0.6亿美元,同比增长20%,西成药国内需求旺盛,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进口增幅高于出口32个百分点。
2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分析
2007年,上海生物产业基地正式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成为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这标志着上海生物产业已纳入国际生物产业发展总体战略布局。上海已经成为四大国家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基地之一,是国内生物医药领域研发机构最集中、创新实力最强的基地之一。
2.1 总体发展概况
生物医药制造业是上海重点发展的行业之一,生产稳步增长,核心产品正在形成,产业体系日益完善,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生物医药产销快速增长,研发外包发展迅速,呈现产业集聚化发展态势。
医药产业稳步发展。2007年上海医药工业研究开发经费投入达到5.47亿元,同比增长53.65%,远远高于全国增长水平(23.13%);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同行业第6位,产销率达94.9%,接近全国平均水平(94.5%);企业亏损面为21.75%,比2006年增加1.4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亏损面0.92个百分点(见表2)。
工业企业规模与2006年基本相同,以小型企业为主。2007年上海医药工业企业数量、资产总额均位居全国第5位,占全国比例5%以上(见表3)。
工业制造企业中化学制药占据主导地位。化学制药是上海生物医药行业的支柱行业,在生物医药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行业资产分布看,化学制药业的资产占到49%,约是其它各子行业的总量。
核心产品正在形成。上海已培育了一批疗效独特、自主创新的拳头产品。如上药集团的“头孢曲松钠”、生物制品研究所的“水痘疫苗”、海尼药业的“氨氯地平”、现代制药的“阿奇霉素”、和黄制药的“麝香保心丸”等产品的年销售额均超过1亿元。2007年上药集团的“头孢曲松钠”销售额超过5亿元,上海生物医药企业正在形成有自主品牌的核心产品。
2.2 上海医药的经济地位
医药工业稳步增长,在全国经济地位徘徊在第6~7位。2007年医药工业总产值为340.03亿元,居全国第6位;销售产值322.8亿元,位居全国第6位;累计实现利润总额30.82亿元,居全国第7位,同比增长29.50%。
医药商业在全国处领先地位。2007年医药商业销售总额为476.18亿元,居全国第2位;商品销售收入净额为446.48亿元,居全国第1位;累计实现利润总额8.69亿元,居全国第2位,同比增长27.42%。
2.3 各子行业工业经济运行
经济比重:化学制药是医药行业的经济支柱。各子行业中,化学制药在医药工业的经济运行中发挥主导作用,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6%。化学工业中,制剂的工业总产值比重高达43%。
经济增长情况:化学制药工业中,制剂产值高居榜首,中药饮片增幅强劲。制剂的工业总产值为141.84亿元,位居第1位;而中药饮片产值增幅最为强劲,高达832.4%。
经济类型:国有经济企业数量下降明显。在各种经济类型企业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企业由2006年的109家增加到117家(增长了7.33%),其他经济属性企业由67家增加到87家(增长了29.85%),而国有企业则从2006年的24家减少到21家(下降12.5%)。
股份制经济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在331家企业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有117家,股份制企业84家,股份制经济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占60%以上。
2.4 上海医药产品终端市场情况
以上海地区样本医院(样本医院为83家,包括三级医院27家,二级医院42家,一级医院14家)购药统计数据为研究对象,分析上海医药产品的市场情况。
市场份额:表4数据显示,市场份额较低。从2007年上海地区样本医院的品种、企业和市场份额中可以看出,上海产品的品种数增长率远远滞后于样本医院产品的增长率,所占份额较低,上海产品在未来发展中将面临严峻考验。
2007年样本医院用药中,上海产品有612个,占全部用药的31.29%。上海产品企业数为113个,占全部企业的6.85%,从中可看出,虽然企业生产的品种数多,但没有优势、重点品种。而由用药金额所占份额14.21%可见,上海产品市场占有率不大,市场地位不容乐观。
产品竞争力:合资产品总体竞争力优势明显。从2007年上海地区样本医院的品种、企业和市场份额中可以看出,平均增长率为2.99%,高于上海产品平均增长率(1.65%)。
2007年上海地区样本医院中,合资企业数量占上海企业数的12.39%,其产品占上海产品的21.24%,而市场份额却高达46%。可见合资企业产品规模较大,产品集中度高。
竞争地位:样本医院金额领先前50位品种中,上海产品占有率有所下降。2007年样本医院用药金额前50位品种中,上海产品的品种、金额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分别下降9.38%和4.67%。
2007年样本医院用药领先品种中,上海产品虽然份额过半,但品种数量有所减少,金额也随之下降,上海企业对金额领先的热点、重点品种关注度不够。
2.5 科研状况
科研投入与产出:医药工业研发投入增加,但在上海6个重点工业行业中生物医药制造业的科研投入依然较少。2007年,上海从事药品研究机构、研发公司、高等院校、医疗机构单位超过400家,医药工业研究开发经费达到5.47亿元,同比增长53.65%,但生物医药制造业科研投入依然不足。上海6个重点工业行业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开发项目与技术开发经费支出情况显示,上海生物医药制造业投入的项目最少,经费支出相应最少,分别为1052个和14.10亿元。
药品研发速度较慢。上海新药和仿制药注册位居全国第12位。2007年,国家加大了药品注册审批监管力度,颁布实施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对提高新药门槛,鼓励创新药物的开发,减少低水平重复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2007年,上海仅获得23个新药和仿制药注册批件,其中新药注册批件数7件(5个化学药,2个生物制品),占全国新药注册批件数的4.4%;仿制药注册批件16件,占全国仿制药品注册批件数的2.3%。
医疗器械注册秩序明显改善。2007年下半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开展了医疗器械专项整治工作,对部分高风险医疗器械产品的注册申报资料组织了核查试点,对部分重点监管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了专项检查,了《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实施细则(试行)》等配套文件,规范了体外诊断试剂的注册管理工作,医疗器械注册、生产秩序有了明显改善。2007年上海完成I、Ⅱ类医疗器械注册880件。
药包材批准数量快速增长。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基础数据库检索结果显示,2007年上海获得批准的药包材由2006年的8个增加到32个,增长300%,从构成来看,主要是口服固体药用瓶,其次是药用封口垫片。
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显著提高。2007年授权的上海生物医药发明专利达到444件,比2006年(438件)略有增长,其中A61K类授权的发明专利为167件(增长16%),c07类115件,C12类129件。
在A61K中,中药专利授权量占A61K半数以上,达到51%;其次是化学药,达到38%;生物药占11%。
从专利权人分布情况看,高校是申请专利的主要力量,占A61K类授权专利的40%;其次是企业、个人和科研机构,分别占23%、20%和17%。
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取得可喜成绩,企业创新能力正在提高。2007年度国家科技奖励获奖总数中,上海占了15.4%,创历年来上海获奖比例最高纪录,共获9项国家自然科学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39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其中生物医药领域获得4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占全部奖项的30%,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占全部奖项的25%,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3 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状况
3.1 企业数量增长及分布情况
企业总体数量增长率呈显著下降态势。截至2007年年底,浦东新区共有生物医药企业357家,比上年增加7.21%,其中化学制药企业87家,中药制药企业14家,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企业50家,生物制药企业138家(占38.66%),企业总体数量增长率呈显著下降态势。
生物制药企业数量持续增加,民营企业数量增加较快。近5年来,浦东新区生物医药子产业中,生物制药企业数量持续增加,年均增长36.2%,占生物医药企业总数的比例从2003年的24.69%上升到2007年的38.66%;外资和民营企业数量增加较快,年均分别增长30.42%和26.05%。
3.2 企业规模
总规模呈扩大趋势,企业仍然偏小。2007年末,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企业的实收资本、固定资产原值、总资产均有显著的增加,显示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近些年来总体规模呈扩大趋势。
但企业上述指标的平均数与2004年相比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这一变化主要与新增加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原有企业的规模增长速度不快有较大关系。
利润总额快速增长,工业产值、销售产值增幅回落。2007年,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稳步增长,利润总额快速增长,但工业产值、销售产值增幅比2006年显著回落。
自2003年以来,浦东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占上海市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的比例呈现缓缓下降态势。2007年,浦东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占上海市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为33.35%,与上年相比继续下滑。张江高科技园区生物医药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73.42亿元,占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值的58.18%,比2006年提高7.71个百分点。
3.3 研发投入与产出
投人增加,成果显著。近年来浦东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投入不断增加,2003年以来年均增长39.35%。2007年,357家生物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共计6.03亿元,占销售总额的比例为5.06%。但生物医药企业的平均研发投入仅为168.91万元,投入的绝对数还比较小,但与2003年的98.95万元相比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2007年获得新药证书1项,进入临床研究阶段9项。自主研制的4个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新药通过了上海市组织
的项目验收。这4个抗体类新药分别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乳腺癌、银屑病和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其中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人源化抗体新药(益赛普)已经上市销售;治疗乳腺癌、银屑病的两个抗体新药已完成临床研究,进入申报新药证书阶段;治疗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抗体药物获准进入临床研究。
形成张江生命科学产业集群。共有350多家企业、研发机构分布在生物技术和化学制药研发和制造、医疗器械、现代中药领域,初步形成由六大模块组成的产业集群,包括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孵化创业、教育培训、研发外包、风险投资,园区内有20多家国家和市级研发机构、20多家国内外制药公司研发中心、40多家生产企业、250多家创业企业和60多家研发外包企业等。
外包服务(CRO)高速发展。2007年,浦东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服务高速发展,对新区15家生物医药服务外包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年研发外包服务产值共计达到8.66亿元。已出现药明康德、开拓者化学、睿星基因、桑迪亚、睿智化学等在国际上有一定声誉的研发外包企业。其中,药明康德、睿智化学等企业成为新药研发外包“领头羊”,已经步入了销售收入逐年翻番的高速成长期。
业务急剧扩张,吸引大量国内外投资者。上海科技投资公司、新加坡星展银行和香港思格资本集团建立科星创业投资基金,基金规模达5000万美元。IDG联合国内、美国和日本的3家风投机构,一并向桑迪亚医药技术有限公司投入数千万美元;上海浦东生物产业风险投资引导资金顺利完成首个投资项目――凯赛生物(Cathay Industrial Biotech Ltd)的运作。
2007年,罗氏药品开发中国中心、科文思(上海)中心实验室、阿斯利康中国创新中心落户浦东,礼来公司与和记黄埔医药(上海)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会给浦东生物医药产业带来新的活力与巨大的创新力,使其研发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4 小结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发展,2007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40.03亿元,同比增长15.21%,比上海GDP的增长幅度(13.3%)高出近2个百分点,但上海生物医药GDP贡献率较小、生产总值只占上海GDP的2.8%,经济总量在全国仍然徘徊在第6~第7位。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集中度较低,以中小企业为主;新药研发投入在上海6个重点行业中依然最低,新药上市速度远低于其他发达城市,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缺乏产学研联动。药品终端市场合资产品占45%以上,上海产品占有率有下降趋势。
浦东显现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以生物制药企业(机构)为主,研发外包服务(CRO)高速发展,浦东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达到126.19亿元,占上海生物医药产值30%以上,但2007年浦东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利润总额快速增长,工业产值、销售产值增幅出现回落。
篇3
关键词:医药制造业;经济绩效;影响因素
引 言:对医药制造业的深入研究,对于准确把握医药制造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走向,政府相关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对医药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贵州医药制造业总体发展情况和经济绩效分析
贵州地处西部内陆,资源禀赋优势明显,在医药制造方面占据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2013年医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了300.47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32.17%,与2000年的31.32亿元相比,增长近10倍。工业增加值在2013年达到68.45亿元,虽在2010年有所下降,但之后还是恢复了增长。
贵州医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2005年达到最多的116个,这种趋势可能是由于医药制造业不断发展,但是医药产业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分散的小规模企业无法取得规模经济,2005年之后企业数量的下降可能是个别小企业合并重组的结果,以实现最大的规模经济效应。贵州中成药产品产量也有了较大提高,2005年产量仅为3.61吨,但到2013年产量达到7.92吨,增长119.39%,自2011年后,中成药产品产量增加尤为迅速。鉴于投入产出数据难以获得,经济绩效可由产值利税率、资金利税率、销售利税率等财务指标来衡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都呈增加趋势,自2000年到2013年,资产合计从33.11亿元增长到250.5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从23.7亿元增长到227.98亿元,利润总额从1.83亿元增长到27.49亿元,各产出指标都有较大幅度增长,说明贵州医药制造业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二、贵州医药制造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一)要素投入因素。(1)资本投入要素。近些年贵州医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有升有降,变动幅度不大,但2009年之后,固定资产投资急剧增加。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也逐年增加,可见贵州不惜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医药制造业发展,为贵州经济发展做出贡献。(2)劳动力投入因素。从2001年到2008年,贵州在医药制造业的科技人员投入逐年增加。
(二)需求因素。(1)居民医疗消费能力。消费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贵州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医疗保健消费性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例为6%左右,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医疗保健消费性支出从2000年233.28元增加到2013年633.72元,可见消费者对健康的关注程度不断提升。(2)老龄化因素。数据显示,老龄人口是医疗用药的主要人群。
三、贵州医药制造产业经济运行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从结果可看出模型拟合度较好,t检验通过。从经济意义上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医药制造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每增加1单位,工业总产值变动39.81428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单位,工业总产值变动1.66363单位;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医疗保健消费性支出每增加1单位,工业总产值变动0.30813单位,基本反映了贵州省的真实情况。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考虑的三个因素中,劳动力的影响相对较大,知识对医药制造业非常重要,劳动力因素也有可能是包含了人力资本,因此对产出会产生较大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对产出的影响居其次,居民在医疗保健消费性支出对产出的影响很小。
针对得出的结论,对贵州医药制造业未来发展提出几点建议:(1)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医药产业的创新科技人才,加强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完善产学研联合机制。(2)加大对医药制造业的投资力度,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为医药企业融资提供方便,企业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资源配置管理和使用效率。(3)要完善医药产品市场的消费环境,增加居民的收入,制定合理的医药产品价格,为消费者提供物美价廉的医药产品。
篇4
内容摘要:近年来,陕西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产业聚集程度不断提高,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已在装备制造、能源化工、高新技术和传统产业四大领域形成了20个产业集群雏形。石油化工、煤、电力、盐化工、航空、输变电设备、汽车、重型装备、航天、工程机械、电子、陕北能化装备、冶金、医药、食品、纺织等20个产业发展状况良好,现已构成了陕西产业格局的主体。本文采用区位商系数分析陕西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得出陕西在医药制造,装备制造,能源矿产和农产品制造四大行业中现已形成产业集群。通过构建数学模型,进一步分析上述四大产业集群在促进陕西经济增长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最后,本文对陕西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群 区位商 经济增长
陕西产业集群发展状况
近年来,陕西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产业聚集程度不断提高,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已在装备制造、能源化工、高新技术和传统产业四大领域形成了20个产业集群雏形。石油化工、煤、电力、盐化工、航空、输变电设备、汽车、重型装备、航天、工程机械、电子、陕北能化装备、冶金、医药、食品、纺织等20个产业发展状况良好,现已构成了陕西产业格局的主体。
陕西产业集群与其经济增长关联分析
(一)区位商系数
在产业结构研究中,运用区位商指标可以分析区域产业布局和优势产业的状况,说明某种产业和产品生产的区域化水平。区位商是一个地区某种产业产值(劳动力)在该地区所有产业产值(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产业产值(劳动力)占全国所有产业该指标的比重之比。i区域j部门的区位商LQij计算公式为(李悦,2007):
LQij=(Lij/Li)/(Ni/N)=(i区域j部门产出水平÷区域总产出水平)/(全国j部门产出水平÷全国总产出水平)其中:Lij指i区j部门的工业总产值、销售收人、职工人数、固定资产等;Li指i区所有部门的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职工人数、固定资产等;Ni指全国j部门的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职工人数、固定资产等;N指全国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职工人数、固定资产等。当LQ>1,表明该产业在该地区的专业化程度较高,超过全国水平,意味着该产业在该地区生产较为集中,具有相对规模优势,发展较快,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LQ值越大专业化程度越高,比较优势越大。当LQ
(二) 陕西产业集群形成的量化分析
运用区位商系数对陕西省制造业中38个行业集聚度进行测量。包括工业总产值区位商系数、工业增加值区位商系数、就业人数区位商系数、主营业务区位商系数、固定资产投资区位商系数(见表1)。
通过上面区位商系数,可以得出陕西目前形成了四大产业集群:一是医药制造业:主要是指化学药品、中医药品及医疗器械制造等行业。陕西地区医药制造企业生产涉及化学原料与制剂制造、中药材加工与中成药制造、医疗用品与器械制造、生物制品和保健品制造等。其中,吗丁啉、西比灵、息斯敏、达克宁、利君沙、脑心通等系列产品在全国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发展势头强劲;二是能源矿产业:包括煤炭开采和洗涤、石油和天然气开采、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以及衍生出的下游产业包括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等。陕西省蕴藏着丰富的石油、矿产资源。神腐煤田探明储量1400亿吨,含硫0.5%,磷0.06-0.03%,发热量66900大卡/公斤,是世界上少有的优质气化煤。天然气储量丰富,榆林地区的气田面积达2000平方公里,已探明储量1700亿立方米。陕北石油探明储量2.7亿吨,年开采、加工能力100万吨。三是装备制造业:包括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陕西大部分装备工业都布局在关中地区,集中了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90%的企业,包括西飞、西电、陕汽、西安航天发动机、陕鼓、庆安、法士特等大型骨干企业正在形成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四是农产品行业:包括食品加工业、饮料加工业、烟草制品业等。目前陕西省的食品加工业主要有:乳品加工,已经形成了以银桥集团为龙头的产业集群;果业加工,以陕西中鲁果汁有限公司、陕西安得利果汁有限公司、陕西海升果业发展股份公司等浓缩汁加工企业为龙头,正在形成产业集群。
(三)模型建构与分析
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能源矿产业、农产品行业、医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对陕西省经济增长进行定量分析。
设Y为GDP,X1为能源矿产业总产值,X2为农产品行业总产值,X3为医药制业总产值,X4为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见表2)
运用Eviews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张晓桐,2006):
Y=0.524X1+15.204X2+6.483X3+0.580X4
(6.01)(10.26)(3.63)
(1.20)
R2=0.997,R2=0.997,DW=1.20,在P=0.05的显著水平下X4未通过T检验,剔除X4后,再次对数据进行回归;
Y=0.578X1+16.01X2+7.92X3
(7.64) (11.97)(5.84)
R2=0.9964,R2=0.9960,DW=1.30,在P=0.05的显著水平下X1,X2,X3通过了T检验。DW的临界值为1.66,DW
Log(Y)=6.133+0.296Log(X1)+ 0.314Log(X2)+0.145Log(X3)
(11.83) (5.03)
(3.65) (3.05)
R2=0.987,R2=0.985,DW=1.66,在P=0.05的显著水平下X1,X2,X3通过了T检验。自相关现象克服。
通过模型分析,能源矿产业总产值增长率每增长1%,带动GDP增长率增长0.296%;农产品行业总产值增长率每增长1%,带动GDP增长率增长0.314%;医药制造业总产值增长率每增长1%,带动GDP增长率增长0.145%。能源矿产,农产品制造和医药制造业增长对陕西省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拉动作用,它们分别与陕西总产值之间存在明显的显著性关系,且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相比之下,农产品制造业最显著,能源矿产业其次,医药制造业相对较弱 。
计量分析表明,能源矿产,农产品行业和医药制造业已经成为陕西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成为促进陕西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在目前的发展水平下,应该挖掘这些产业的发展潜力,制定相关产业发展政策,发挥能源矿产,农产品行业和医药制造业在促进陕西省经济增长中的主导作用。但是,装备制造业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由于装备制造业集群存在许多问题:陕西装备制造业整体基础薄弱,创新能力不强,产品主要以低端为主,制造过程资源、能源消耗大,缺乏自主的知识产权。装备制造业在促进陕西省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显著,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然而,从全国范围来论证装备制造业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拉动作用,对GDP增长贡献率较高,陕西产业规划部门应该出台大量政策和措施培育和扶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
陕西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对策
结合陕西地区目前产业发展的实际,以产业集群促进陕西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应采取措施:
(一)加强医药产业的整合重组,形成陕西省医药制造业产业集群
加强医药产业的整合重组,依托杨森、利君、步长等重点企业,打造集群发展的核心和龙头;依托资源和研发生产能力优势,重点发展西药和中成药等子集群。着力发展化学药、中药材、中成药、生物药等优势产品,加快形成陕西省医药制造业产业集群。
(二)依托龙头企业,推动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依托延长集团、长庆石油等龙头企业,加强产业资源整合,促进产业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和靠拢;加强勘探开发、技术引进和研发力度,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资源的深加工度和综合利用,推动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三)加快能化装备制造业的转移和建设,发展高端特色产品
加快宝石机械、宝石钢管,以及其他能化装备制造企业的相关项目向陕北地区转移和建设。加大科技投入,把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相结合,以“精密、大型、高速、复合、智能、环保”为方向,以精密专用机床集成化、通用机床规模化为重点,发展高端特色产品,优化产业布局,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集群发展规模的壮大。
(四)加快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对果业和畜牧业的投入、开发
加快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继续加强对果业和畜牧业的投入和开发,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伸农产品制造链条,增加农业生产的附加值。重点发展果业、乳业、肉制品、烟酒、方便食品和烘焙等子产业集群;发展培育与食品制造业规模相匹配的原料基地,为食品产业发展提供优质资源保障。
结论
本文通过对陕西产业集群的量化识别,以及对陕西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关联分析,显示出陕西装备制造,农业,医药和能源矿产四大产业在拉动陕西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上述四大产业集群成为促进陕西省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陕西应该进一步加大四大产业集群培育和扶持其快速发展,并制定相关产业集群发展政策,壮大产业规模,促进陕西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峒.计量经济学基础[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2.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的现状与发展分析[C].陕西省工交办,2008.9
3.王圣学.陕西产业发展研究[J].博士论文数据库 2006
4.陕西省人民政府.陕西省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C],2009-3
5.培育产业集群 促进陕西县域经济更快发展[C].陕西省发改委 2008
6.李悦.产业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篇5
医药产品是特殊商品,具有刚性增长特点。随着日益增长的物质水平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健康的要求从具体落实到理念认同,都越来越细化,可以说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大健康”时代。人口老龄化加速、疾病谱和生活方式改变、医疗支付能力提高、国民自我药疗意识增强等几个因素直接刺激需求的扩容,这为药品生产企业提供了机遇,越来越多的新药推向市场,受到市场追捧,每年药品、保健品市场保持20%的增长需求。但是,医药产品也是受市场和政策影响很大的商品,没有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支持,医药产品只能吃“政策饭”。目前,在全球生物技术专利中,美国、欧洲和日本占到了59%、19%、17%,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仅占5%,我国已批准上市的13类25种182个不同规格的基因工程药物和基因工程疫苗产品中,只有6类9种21个不同的规格的产品属于原创,其余都是仿制。市场瞬息万变,毕竟大浪淘沙,市场竞争日渐激烈,各项新医改政策不断推出,促进行业集中度提高,企业在大形势下如果不能及时实现调整转型,将会难以为继。医药市场转变经营方式,调整产品结构,发展新科技产品势在必行。
1能源消耗已成为行业发展制约
据行业调查,约占总数70%的化学药品企业消费的能源占总资源的80%,而其中的原料药生产所消耗的能源又占化学药品企业总能源的70%以上。这些化学药品企业用能与国外医药企业相比,用能比重明显偏重。原料药生产即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原料药生产中能源和原料消耗一般占制造成本的70%。2004年以来,由于粮食和农产品原料、能源、水、石油涨价引起石化产品涨价和运输涨价,致使原料药制造成本提高20%以上。能源利用效率与国外相比差距很大。主要有三项指标:一是单位产值能耗,据有关机构研究,我国医药单位GDP的能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甚至是印度的2.8倍。二是主要耗能设备能源效率,2009年,我国燃煤工业锅炉平均运行效率65%左右,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5-20个百分点;反应罐搅拌暖用的中小电动机平均效率87%,风机、水泵平均设计效率75%,均比国际先进水平低5个百分点,系统运行效率低近20个百分点。三是能源效率,能源效率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如火电机组平均效率33.8%,比国际先进水平低6-7个百分点。能源利用中间环节(加工、转换和储运)损失量大,浪费严重。目前制药企业单位建筑面积洁净厂房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3倍,原料药净、烘、包岗位单位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5-6倍。与发达国家相比,即使在达到了节能50%的目标以后仍有约50%的节能潜力。在世界面临能源危机的今天,如此高的能源消耗,产业发展必定受到严重影响和限制,且不说日益增长的原材料价格严重影响企业盈利,就是能源材料也日渐枯竭,企业以高能耗支撑高产出越来越困难,长此以往企业将举步维艰。
2国家政策鼓励先进,淘汰落后
“新医药”为国家“四新”产业之一。医药产业为朝阳产业,也是产品更新换代频率极高的产业。国家为了限制落后、鼓励先进,近年来极力通过政策扶持,推进新医药产业加快发展。工信部《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要求提高药品生产企业的集中度,要求企业联合购并。“十二五”期间,生物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纳米技术、中药现代化技术等高端技术在新医药产业需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新医药产业规模逐渐扩大。国家各部委更是不断出台各项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新药开发,稳步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支撑的科技创新体系,发展重点为生物制药、海洋药物、新技术化学药、现代中药、新型疫苗药物、新型高端医疗器械等,落后的产品及其制备技术已面临淘汰。国家基本药物招标中“最低价中标”政策直接导致价格竞争,过分的压价致使企业利润空间一再压缩,很多大中企业在基药招标中望而却步,那些勉强以低价中标的企业利润也受到很大影响。成本压力使个别企业铤而走险,而由此引发的“苹果皮”和“毒胶囊”事件更是使整个行业雪上加霜。5月8日,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自2012年8月1日起正式施行,各省已陆续完成具体分级管理目录,全国年抗生素行业的生产量依旧受到抑制,只会减少,不会增加,大输液生产也明显受到影响。
3不同产业特点带来不同发展速度
企业创新能力不同、产品结构不同,带来发展速度差异。以山东和江苏为例,山东省已连续五年医药产业销售收入、利润、利税三项指标居全国第一位,江苏稳居第二。但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两省增长速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差距正逐渐缩小。2012年1-6月份,山东省销售收入为1140亿元,同比增长17%;而江苏销售收入为1058亿元,同比增长26.6%。究其原因,是两省医药企业在产业结构和经营方式上有很大不同:
篇6
关键词:产业集中度;制药业;集中度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6-0001-02
1 前言
医药产业作为按国际标准划分的15类国际化产业之一,不仅在各国的产业体系和经济增长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医药产业技术先导型、高投入、高风险、研发周期长的特性决定了一国医药产业要健康发展必须有适宜的集中度,而我国制药业一直处于集中度过低的状态,而且从2005年开始有下滑的趋势,间接影响了新药研发和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将对我国制药业集中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并由此展开相关讨论。
2 文献综述
产业集中度水平及其变化的影响因素,一直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Shepherd(1964)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美国1947~1958年间426个产业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期初集中度对当期集中度影响为正,产业成长和企业进入率对集中度影响为负。Jenny&Weber(1978)对法国1961~1969年间204个产业进行OLS分析,结果表明前期集中度和企业进入率影响为负,产品差异性、绝对资本量和规模经济影响为正,产业成长影响不显著。Ratnayake(1999)对新西兰1976~1987年间109个产业的研究结果表明规模经济和外来直接投资影响为正,产业大小变化和进口强度变化影响为负,合并活动和广告密度等影响不显著。可见在对许多产业市场集中度的研究中,实证结果并不一致,说明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不同产业在市场发展的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市场结构受到多种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另外,已有的研究大多以一国制造业为对象作截面研究,单独以我国医药产业为研究对象的,有顾海、卫陈(2006)对我国1997~2004年间医药产业的集中度变化和影响因素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生产企业进入率和产业政策对集中度影响显著,且皆为正。岳纯,赵洪进(2009)采用相关性分析法对外商直接投资和产业规模与集中度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与集中度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产业规模与集中度之间存在负相关。
3 模型构建
3.1 变量选择及说明
根据产业组织理论,影响我国制药业集中度的主要因素有:
(1)期初集中度是指上一年的市场集中度,用Ct-1表示。
当产业内的主导性企业采取防止新企业进入的价格、合谋等策略时,期初集中度的影响系数为正;当主导性企业无法完全掌握各种不确定因素时,新的企业容易进入,期初集中度的影响因素为负。
(2)市场容量增长率是反映产品市场需求的因素,用全国医药销售收入的增长率来衡量,用M表示。
该变量对集中度的影响方向不确定,当市场需求快速增长时,可能会使企业进入壁垒降低,集中度下降;也可能使在位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提高集中度。其计算公式为:市场容量增长率=[第n年医药销售收入]-第(n-1)年医药销售收入/第(n-1)年医药销售收入。
(3)生产扩张能力用全国医药总产值增长率来衡量,用G表示。现有企业通过自身生产能力的扩张,主动实现遏止新企业进入的目标。现有企业通过生产能力的增加致使潜在进入者预期的赢利性降低,从而阻止进入发生,提高产业集中度,所以预期系数为正。其计算公式为:生产扩张能力=第n年医药总产值-第(n-l)年医药总产值/第(n-1)年医药总产值。
(4)生产企业进入率用年度间企业个数的变化率来描述,用E表示。由于进入壁垒的存在直接影响了潜在企业的进入,所以该变量反映了我国医药产业的进入壁垒高度,其对集中度的影响预期为负。其计算公式为:生产企业进入率=[t期个数-(t-1)期个数]/(t-1)期个数。
(5)产业政策作为外生变量,是独立的自生变量,一般而言研究过程中将其设为虚拟变量,其明显发挥作用时其值为1,否则为0。由于医药行业属于政府管制行为较多的特殊行业,并且产业政策对行业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不能准确界定,所以本文未将产业政策纳入到实证模型中。
3.2 变量数据及说明
本文采用绝对集中度作为衡量我国制药业集中状况的指标,用我国医药制造业每年销售额最大四家企业占医药市场总销售的份额(即CR4)来表示,其数据是根据历年《中国医药统计年报》相关数据计算得出,计算公式为CR4=(销售额前4的医药企业销售额之和/我国医药销售额)*100%,其余变量数据为根据国家统计数据库相关数据计算得出,具体数据为表1。
3.3 模型构建
1998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后,建立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并于1999年6月18日颁发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998年修订)》。从事药品生产的新企业或其车间必须实施GMP认证,并且制定了现有制药企业实行强制性GMP认证达标的时间表,凡在规定时间内仍未达标者,将不再允许其从事药品的生产。因此本文以2000年为分水岭,将表1数据分为两个阶段来研究分析。
3.3.1 1992~1999年我国制药业集中度影响因素模型
利用eViews 6.0软件,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我国1992~1999年制药业集中度与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进行估计,回归方程最终结果是:
Ct=12.139-0.772Ct-1+0.194G(1)
(7.901)(-4.164)(3.029)
R2=0.83 DW=1.24
其中括号中的数值为t检验值,当显著水平为0.05时,引入方程的常数项和自变量均显著,方程的拟合优度R2=0.83,拟合优度较高。对模型进行相关检验,检验结果(表2)显示模型是有效的且整体效果较好。
3.3.2 2000~2007年我国制药业集中度影响因素模型
利用eViews6.0软件,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我国2000~2007年制药业集中度与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进行估计,回归方程最终结果是:
Ct=0.597Ct-1+0.355E-0.732G+0.729M(2)
(3.734)(3.753)(-3.605)(3.274)
R2=0.95DW=2.08
其中括号中的数值为t检验值,当显著水平为0.05时,引入方程的自变量均显著,方程的拟合优度R2=0.95,拟合优度很高。对模型进行相关检验,检验结果(表3)显示模型是有效的且整体效果较好。
4 研究结果与结论
1992~1999年期间,期初集中度系数为负,并且对集中度影响较大,说明这个时期内医药市场信息不完全,产业中原有厂商无法完全掌握各种不确定因素,不能有效阻止新厂商的进入。生产扩张能力影响为正,说明这个时期内产能的扩大主要源于原有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市场份额的增加。实证结果与这个时期我国医药产业正处在快速发展期,行业的生产、流通、消费、医疗保障、产业政策等体系还很不完善,各企业对市场的控制力弱的特点是相吻合的。
2000~2007年期间,期初集中度、市场容量增长率影响为正,说明随着医药产业各个体系的逐步成熟完善和厂商自身的积累,原有厂商对市场的控制力逐渐增强,同时这个期间我国医药市场容量以平均20%的速度高速增长,大企业容易借势扩张市场份额,产业集中度提高。企业进入率影响为正,生产扩张能力影响为负,综合说明这个时期内,作为朝阳产业的医药行业吸引着各行各业闲散资金的眼球,新企业不断进入,产能增加的主要来源转向原有小企业和新企业,所以本文推定这个时期内进入的新企业主要为中小型企业,资金进入的同时竞争集中在中小型企业,只有这样才会出现产能增加却影响为负、企业进入增加却影响为正的两者并存的现象。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制药业集中度在1992~1999年的快速成长期和2000~2007年的转型期有着不同的变化趋势,集中度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也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参考文献
[1]Hepherd,W.G.Trends of Concentration in America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1947-1958[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64, 46(2): 200-212.
[2]Jenny,F. and A.P. Weber. The Determinants of Concentration Trends in the French,Manufacturing Sector[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1978, 26(3):193-207.
[3]Ratnayake, R. Industry Concentration and Completion: New Zealand Experienc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1999, 17(7): 1041-1057.
[4]顾海,卫陈.中国医药产业集中度实证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6,(11):34-39.
[5]岳纯,赵洪进.FDI和产业规模与我国医药产业[J].商业经济,2009,(12):7-8.
篇7
关键词: 行业现状研究方法传统行业现状研究方法 二维行业现状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C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研究背景
针对处于发展阶段产业园区的行业发展规划,传统做法是对其内部行业现状进行整理,通过现状各行业数据进行分析,确定行业现状的优势和不足,为行业规划打下良好的现状分析基础。但实际操作中,行业现状分析过多依靠现象或主观经验判断,缺乏更为理性的分析。
笔者通过浏阳工业新城规划产业项目,基于现状产业园区发展相关数据,探索出适合该地区行业现状的二维行业现状分析方法,最大限度的挖掘现状数据中潜在关系和价值,寻找对于行业现状基于理性的分析,从而得出工业新城的行业优势、不足以及潜力。
2 传统行业现状研究方法
传统的行业现状研究是通过对现有数据资源的掌握,对于数据相关性质进行单向比较,最后得出某区域范围内行业优势、特点等一些偏向于主观性质的结论。研究结果仅局限于表面,仅是现有各行业数据罗列下最显而易见的。缺乏对所有数据性质的归总和潜在关系的梳理,并形成更为深入的研究结论。
3 二维行业现状分析法
二维行业现状分析法即对于某产业园区不同产业基地的内部行业,采取横纵两个维度的产业综合分析方法。纵向对各个产业基地内部的总产值及各行业的发展情况进行比较,得出行业发展特色及不足。横向对产业基地内的行业形式,行业总产量,及每个行业对应基地的贡献进行分析,得出各行业的集聚程度、成长期、各行业的发展方向以及新兴行业的发展萌芽,以便对园区产业基地建设和整合提供依据。
4 分析方法应用---以浏阳工业新城规划产业专题为例
4.1项目概况
浏阳市现状工业园区总体上分为长沙医药生物产业基地、浏阳现代制造产业基地以及园区外的乡镇企业。其中2009年医药生物产业基地企业总产值为28574万元,现代制造产业基地总产值为332399.4万元,园区外的乡镇企业总产值为237057万元。
工业新城现有规模企业164家,其中医药类企业34家,食品类企业9家,机械制造类企业23家,汽车配件类企业15家,金属材料类企业15家,建筑材料类企业12家。
4.2纵向产业基地分析
4.2.1 生物医药基地
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主要产品涉及医药、食品、环保设备、电器与通讯设备等。其中医药类企业总产值占基地企业总值的68.4%,食品类企业占9.3%,环保设备类企业占9.9%,电器与通讯设备类企业占5.7%,其他企业占6.7%。
特征: 医药类产业占主导,企业总产值高,除此之外还有少量食品及环保设备类产业。
缺点: 产业结构过于单一,抵制风险能力较弱。
4.2.2 现代制造业基地
浏阳现代制造产业基地(含永安镇)已基本形成工程机械、汽车配件、金属材料、烟辅生产四大主导产业,先后引进兆山水泥、中烟工业公司、金马马术活动中心和浏阳河酒业基地等投资过十亿元的重点工程。其中机械制造类企业总产值占基地企业总值的14%,汽车配件类企业占22.4%,金属材料类企业占18.8%,建筑材料类企业占23.1%,烟辅生产类企业占4.3%,食品类企业占6.3%,其他企业占11.2%。
特征: 机械制造、汽车配件、金属材料和建筑材料四大产业比例相当,有少量食品及其他行业
缺点: 产业类型多样且产值平均,但缺乏特色,竞争力差 。
4.2.3 乡镇企业
乡镇基本形成了以花炮、纺织、金属及建筑材料、塑料包装以及机械制造为主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以优质稻、烤烟、药材、蔬菜和养殖业等为主的农业结构,第三产业则以商贸流通、交通运输、旅游休闲等现代服务为主。
特征: 纺织与烟花产业占主导,并存在一小部分机械制造行业
缺点: 产业以浏阳市传统行业为主,作坊式生产并且集聚程度较差,企业间相互关联程度低
4.3横向行业形式分析
4.3.1 行业形式
工业园区现状产业形式比较混乱且遍布于工业园区各个基地,具体表现如下:
已经发展成熟的生物产业基地中,主导产业医药为其基地特有,但仍有与生物产业无关的企业类型散布其中。
正在发展中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四大主导产业分布相对混乱,还未形成良好的集群效应。
乡镇企业类型除了传统产业外,还存在对环境污染比较大的产业。
4.3.2行业总产值
特征:1)各类产业总产量基本上按高低形成三大阵营
第一阵营:医药类产业,总产值大于200000万元,遥遥领先
第二阵营:环保设备、汽车配件、食品、金属材料、建筑材料和机械制造,总产值在25000---55000万元。
第三阵营:电器及通讯设备、烟辅生产、印刷包装、塑业、烟花和纺织,产量在25000万元以下。
除各产业基地主导产业类型外,食品、环保设备和电器及通讯设备总产值比较突出,值得关注。
4.3.3 横向行业形式分析
生物制造业基地以医药类产业为主导外,环保设备、电器及通讯设备和食品行业也有相当的份额。
现代制造业基地除四大支柱产业外,食品行业也有相当的份额。
乡镇企业则以浏阳市传统产业烟花和纺织为主。
5 工业新城行业发展探索
5.1问题所在
工业新城现状产业由生物医药和现代制造两大基地和乡镇企业组成,产业集群雏形已基本形成。
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中,医药行业占主导,但产业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差。现代制造业基地中,汽配、建材、金属材料和机械制造占主导,缺乏特色,竞争力差。乡镇企业以传统的花炮和纺织为主,先进化程度低。
各基地内主导发展行业分布混乱,未形成集群效应,并且与产业链无关的行业混杂。同时还存在对环境污染比较大的产业。
在行业总产值方面,除各产业基地主导行业类型外,食品、环保设备和电器及通讯设备总产值比较突出。同时,食品行业在每个产业基地中的总产值中都占有相对较高的比例。
5.2 原因分析
在浏阳工业园区现状产业中,存在着一些产业形式,有一定的地域条件及发展基础,但无集聚的发展环境,只能遍布于各产业基地内。
5.3 发展探索
基于工业园区产业形式及现状发展状况,新建以食品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基地,整合环保设备、电器及通讯设备产业,淘汰对环境污染的塑业等产业。以各产业基地互动为原则,集聚现状散布各基地此产业的中坚力量,产业调整的同时实现优化。
6 小结
基于浏阳市工业园区各行业现状数据的收集和整理,通过对二维分析方法的引入,从更广泛的维度比较产业基地之间和基地内部各行业数据的性质,从而得出工业新城行业发展的缺点,原因及不足。由于此分析方法系笔者经过对数据性质的整理和比对所引出,故在逻辑性和完整性方面还有疏漏,不足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肖光华,戴卫明. 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发展的案例研究[J].技术经济,2005(2):4-5.
[2] 张贺文. 生物医药现状与浏阳工业园产业发展的思考[J].医药导报,2000(10):509-510.
篇8
(一)政府引导,科学规划。加强政府的组织领导和指导,制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布局,整合现有资源,实现医药产业科学健康发展。
(二)企业主体,龙头带动。支持企业内联外引,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医药产业高水平和集约化发展,做强医药产业集群。
(三)自主创新,品牌强企。加快医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强化产、学、研结合,打造医药产业自主创新基地,重点扶持优势产品、努力打造知名品牌和知名企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资源整合,扩大内需。搞活流通,扩大销售渠道,拉动内需,促进医药产品销售本地化,加快医药物流产业发展。
二、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全力推进医药产业百亿工程,做大医药产业经济总量,努力建设全省医药产业强市,建成西南医疗器械生产基地、中成药生产基地、中药材原生种植基地、川南及成渝两地医药物流配送中心。做强医药产业集群,提升龙头企业综合竞争力和带动力,将南格尔公司培育成世界采、输血液器械生产知名企业,港通集团培育成全国医疗器械生产知名企业,禾邦集团、大千药业培育成全国中成药生产知名企业,砚山集团培育成全国中药材原生种植和加工知名企业,珍珠制药、新元制药培育成四川化学药及原料药生产知名企业,国光农化培育成生产植物生长调节剂全国知名企业。
(二)经济目标。2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5亿元、工业增加值28亿元;到201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0亿元、工业增加值37.5亿元,实现利税18亿元;到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00亿元、工业增加值70亿元,实现利税40亿元。力争培育年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企业2户,20-50亿元企业2户,10-20亿元企业4户,1-10亿元企业10户。将规模以下9个企业培育成为规模以上企业,建立3个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药材种植基地。
(三)结构目标。不断调整医药产业结构,到2015年,努力将医疗器械及设备生产总值由现在占行业生产总值的21.9%提高到30%,中成药生产总值由现在占行业生产总值的31%提高到35%,化学药制药生产总值由现在占行业生产总值的9.5%提高到13%,生物生化药品生产力争实现零的突破。
(四)创新目标。到2015年,力争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每年开发药品医疗器械3个,力争在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一、二类新药方面取得新突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6%以上。
(五)品牌目标。力争到2015年争创国家级知名品牌2个,省级知名品牌6个。
(六)人才目标。不断提高医药企业科技人员的比重,到2015年专业科技人员占从业人数的比重达到25%以上。
三、发展重点
(一)大力发展医疗器械产品。依托南格尔、港通等龙头企业,积极支持医疗器械企业与国内外医疗器械优势企业合作,开发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产品,鼓励和支持外来投资者在我市开办新的医疗器械工业企业,壮大医疗器械产业集群。
(二)大力发展中成药产品。依托禾邦、大千、仁德、砚山、泰康等生产企业积极发展中成药,采用“公司+基地+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模式,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积极发展中药材种植和养殖。
(三)大力发展西药化学原料药产品。以珍珠、新元为龙头,巩固发展好现有品种,注重发展仿制药品和新剂型产品。
(四)大力发展规模医药流通企业。依托现有医药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整合医药资源,发展规模医药流通企业,搞活流通,拉动内需。
四、主要措施
(一)扶持龙头企业,抓好重点项目实施
1.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加大对南格尔、禾邦、珍珠、港通、国光等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药品、医疗器械、农药企业集团。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支持企业用好用活国家现行政策,积极为企业间的联合牵线搭桥,鼓励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推动企业联合发展;积极支持现有企业与知名企业合作,与知名院校合作,与国际企业合作,实现医药企业裂变发展。
3.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加快禾邦集团的禾邦滴丸和软胶囊技改、四川国光农化有限公司的冲施肥及原药制机生产线、珍珠制药生产线技改、南格尔公司血液保存液灌装线改造等项目建设,促进项目早日建成投产。
4.建设医药产业园区。支持医药龙头企业领建新的医药产业园区,以企招商,打造医药产业新的增长级。
(二)整合医药资源,提高市场占有份额
1.成立医药资源整合协调领导小组。协调指导全市的医药资源整合工作,抢抓医改契机,制订医药资源整合规划和相应的鼓励政策措施,提高医药企业产品市场占有份额。
2.支持组建医药商贸集团。积极支持医药流通企业以雁江、简阳、乐至、安岳四个行政区域为中心,以规模企业为龙头,成立医药物流中心,建立以*为中心、面向全川、幅射全国的营销网络,积极构建现代物流配送体系,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和社会消费成本,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力,做强做大医药流通企业。
3.发挥药品市场供应保障体系作用。鼓励、支持、引导本市医药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在国家基本药物保障体系框架内,积极参与基本药物公开招标采购和统一配送行动。建立本地药品医疗器械批发零售企业购销我市医药生产企业的产品和本地医疗机构采购我市药品医疗器械批发企业产品机制。
4.发挥药品消费政府支付的杠杆作用。医保、新农合要充分利用政府支付的杠杆作用,按规定将我市医药企业生产的药品列入医保用药目录。要将药品零售连锁店纳入新农合体系,将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纳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立便民惠农的药品供应体系。
(三)实施品牌战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1.打造知名品牌。鼓励、指导和帮助药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着力把南格尔、禾邦、港通、仁德、大千、砚山、贵均培育成国家和省级知名品牌。
2.创新新药研发机制。加强新药研发指导,鼓励企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走创新型发展道路。
3.创新种养模式。发挥农村专合组织优势和政策扶持优势,推进中药材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和集约化进程,推动饮片生产工艺规范化、质量标准化、生产规模化,促进产业升级。
(四)强化政策支持,促进医药产业发展
1.落实新建医药工业企业优惠政策。新建医药工业企业,首期投资额1亿元人民币(含1亿元)以上,并在24个月内建成投产的,根据企业税收贡献情况,按照税收解缴关系,由同级政府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奖励。奖励资金主要用于企业生产发展。
2.落实新药开发优惠政策。对药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取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的新药和Ⅲ类医疗器械注册,且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的,按照税收解缴关系,由同级政府按照有关规定给予一次奖励。奖励资金主要用于企业的新产品开发。
3.落实流通企业扩销优惠政策。支持医药流通企业发展,充分发挥其便利消费、稳定市场、扩大内需作用,医药商贸上规模企业可实行与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技术改造、融资担保政府给予的相同政策支持,将发展医药商贸上规模企业纳入各级政府工业发展考核指标体系。
4.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医药企业开发、引进国家级新药项目,凡符合国家863计划条件,由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协助其向国家争取资金支持,并根据该项目产品投产后的税收贡献情况,按照税收解缴关系,由同级政府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奖励。奖励资金主要用于企业的新产品开发。
篇9
关键词:中药产业;现状;发展
中药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三大支柱,中药材即原药材,是生产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原料。我国是世界中药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而中药材产业是我国最具特色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也是最具有市场潜力的朝阳产业。
随着我国对中药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中药材种植已被各界关注,而现代中药的兴起无疑给我国中药材种植业带来新的发展,目前各地政府相继出台大力支持中药材种植的政策,鼓励药农种极种植中药材。
一、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现状
中医药是我国的传统国粹,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产业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特色产业。我国拥有丰富的中药资源,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中药资源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药用动物1581种,药用矿物80种,320种常用植物药材蕴藏量达到850万吨左右。全国药材种植面积超过580万亩,药材生产基地600多个,常年栽培的药材达200余种。这些丰富的中药资源为我国中药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基础的资源保障。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扶持、鼓励中药产业政策的颁布、实施,我国中药产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主要表现出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是中药产业产销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据2012年的《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显示,到2015年,我国中药工业总产值预计将达5590亿元,这意味着年均增长为12%。“十一五”期间,我国的中药工业总产值实现了22%的增长速度,从2005年的1192亿元达到2010年的3172亿元。
2.中药产业在促进医药行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从工业产值增长率来看,1995年到2009年十年间,中药产业的产值增长率为811.2%,而医药行业总体的产值增长率为716.5%,中药产业产值增长率高出医药产业约95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中药产业在整个医药行业发展中处于快速发展的地位,能够有效促进医药行业的顺利发展。此外,从中药产业销售产值所占的比重来看,中药产业销售产值占医药行业销售总产值的比重从1995年的15. 98%提高到2009年的25 . 05 %,增长了近10个百分点。这表明:中药产业己经发展成为医药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医药行业整体的发展。
3.中药产业盈利能力逐渐增强。
近年来我国中药产业、医药行业的产值利税率与成本费用利润率。除了极少数年份之外,不管是产值利税率还是成本费用利润率,中药产业都明显高于医药行业整体盈利水平。另外,从中药产业本身的盈利能力来看,中药产业的利润率总体呈上升趋势,这一点从成本费用利润率很容易看出。
二、当前中药产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 中药产业发展水平低下
近20年来,我国中药产业获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年平均增长速度达20%以上,年销售额已突破800亿美元。但是,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水平并不理想。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占全世界人口25.22%的中国,医药产业仅占全球的7%,天然药物仅占世界天然药物市场的3%-5%,中药出口额不足国际中草药市场的10%,与我国天然药物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2003年,全国中药工业总产值(中成药和饮片)达810.27亿元,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26.11%,仅占GDP的0.69%。另一方面,中医药在国际市场上仍处于尴尬地位,身份难以合法化。由于地位尴尬,使得中医药虽然在世界100多个国家有市场,但普遍难以进入国际医药和保健品的主流市场,大部分只能在华人圈子里使用。
2.中药产业基础薄弱,研发投入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中医药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与其他学科相比基础薄弱,尚不能对有效药方的作用机制完全解释清楚,对其有效成份或有效部位也处于探索阶段。同时,中药产业的生产企业的研发费用投入较低,一般不超过其销售收入的1%左右,而发达国家相应的研发费用比重是2.5%-4%。由于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直接导致了对中药药理药效的研究乏力,无法加大开发中药新品种的力度,从而制约了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根据美国制药协会统计,2000年,美国开发成功一个新药投入8.02亿美元。研发成本的投入占总销售额的15%以上,而我国远远低于这一水平,不足5%。另外,美国需要十多年时间才能研发出一种新药,而我国一些企业或者研究机构花费5、6年时间都认为过于漫长。风险方面,美国要筛选一万个化合物,成功率是万分之二,也就是说,一万个提出申请的化合物只有1至2个被美国美国食品与药物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为药物。
3.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
由于不保护药品的多家生产,对企业投资新药的吸引力不大,从而造成中药企业专利市场转化率低,中药企业申请专利较少的现状。制药企业是一个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而这些小企业用于新药物的开发研究投入微乎其微,技术附加值极高的新制剂的开发也处于落后状态。因此,为了生存需要,“进行有限的仿制”便成为许多企业选择的捷径。目前,我国新药的审批条件是,只要符合安全、有效的标准就有可能获得批准,有没有优势和特点并不在审批考虑的范围内,这使每年都会有大量新药上市,其中仿、改制品种占有很高比例,新药不“新”。几十甚至百家企业竞相申报仿制药物或制剂,最终造成大家互相倾轧,争先降价。
三、中药现代化、国际化是发展之本
据介绍,我国从“九五”期间开始对中药现代化战略进行研究,我国中药产业走现代化、国际化之路,必须着重解决好三个方面的内容。
1.大力推进我国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中药产业是医药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医药行业整体的发展。新医改方案中明确提出要“采取扶持中医药发展政策,促进中医药继承和创新”。因此,必须全面贯彻、落实新医改中有关中药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以促进我国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提升。
2.加大中药产业的科技投入,提高我国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的科技水平。中药产业是我国传统的特色产业,要实现其现代化发展,必须融入现代科技创新成果,以提升中药产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然而,目前我国中药产业的科技投入远远满足不了其现代化发展需要,严重制约了其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因此,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对中药产业的科技投入,以提高我国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的科技水平。
3.加大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国际竞争力。加强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是鼓励中药创新、提高中药产业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手段。首先,应努力营造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媒体的引导作用;其次,为中药企业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利用国家法律法规,制定合理合法的技术壁垒,有效保护研发者、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权益;最后,中药企业自身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做好专利、商标、品牌等无形资产保护,积极申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努力提高中药产品的信誉和认知度。■
参考文献
[1]陆铭.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3(44)
篇10
广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万多个,且呈逐年增长趋势。广西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到2015年,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立中医民族医科、中药房,7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站、65%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民族医药服务。这为药学基层服务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广西具有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中草药物种达4623种,中草药物种数量排全国第二位,还有近千种海洋生物品种和极具特色的壮、瑶、侗少数民族医药资源。《广西壮族自治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15年,全区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40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工业增加值14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其中,现代中药的工业总产值达到190亿元,工业增加值超过90亿元;到2020年,全区生物医药产业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对生产业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医药流通业实现销售收入翻番。这些都为药学专业提供了更新、更高、更广的发展空间。
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
1、课程体系基本框架
我校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宗旨,立足广西,主动适应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的需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对药学人才培养的需求,培养行业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在课程设置基本上注意涵盖执业药师考试所要求的内容,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逐步形成了“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技能拓展课+顶岗实习”的课程体系。开设的专基础课主要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人体生理解剖学、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临床疾病概论等课程,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及扎实的化学基础,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有:药理学、天然药物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化学、药事管理学、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分析、药品市场营销技术、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等。紧密结合广西药学行业的发展,尤其是针对广西天然植物丰富,开设针对性较强的课程,如天然药物学、天然药物化学。同时广西医药流通业正高速发展,因此设置药事管理学、药品市场营销技术这些专业课程。为了加强学生的动手、思考能力,使学生更紧密地与一线岗位对接,开设药物制剂生产技能综合实训、药品销售技能综合训练、药学服务综合技能训练等专业技能拓展课程,实现与岗位要求的零对接。
2、优化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