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存在问题范文

时间:2023-09-01 17:18: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产业扶贫存在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产业扶贫存在问题

篇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自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各地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稳定脱贫的治本之策,坚持产业精准扶贫思路,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思路和办法,积极发挥主体作用,激活内在动力,探索带动模式,找准脱贫路径,提高产业精准扶贫实效。但是,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是产业扶贫项目定位不够精准。部分地区制定的产业扶贫规划,绝大多数谋划项目为棚膜经济、农机具和注入资金类,项目规划不到位。部分项目前期论证不严谨,地理、环境、气候、市场等诸多因素考虑不周。部分乡镇扶贫产业项目多为租赁经营,租金收益低。随着光伏发电产业项目资产折旧率逐年大幅度递增,导致发电量逐年递减,造成光伏发电项目收益率减半。

二是产业扶贫项目类别不够全面。扶贫产业主要集中于种植业、养殖业等较单一产业,消费替代性较强,市场竞争力不足,很大程度上依靠地方宣传和价格优势,难以抵御市场风险,一旦市场不景气,就会出现亏损经营,甚至无法缴纳租金,造成项目可持续性难以为继。

三是扶贫产业带动发展不够平衡。自然禀赋好、条件便利乡镇发展产业具备先天优势,产业项目运营好;同比之下,其他乡镇因自然条件差、产业发展受制因素多、贫困户增收渠道狭窄等原因,产业运营较难。部分贫困户有一定劳动力,产业扶贫带动较好;部分贫困户因病、因老等原因丧失劳动能力,成为产业扶贫带动贫困户脱贫的盲点。

四是产业扶贫联动机制不够健全。目前部分产业扶贫项目主要依托农牧业落实项目,但县市农牧业龙头企业少,带贫益贫机制不完善。产业组织化程度低,新增主体带贫益贫联结机制不完善,相应扶贫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部分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社会责任感不强,主动参与社会扶贫的意愿不高,特别是对扶持贫困户发展经济、发展产业兴趣不浓。

二、对策及建议

一是科学谋划产业,明确工作思路。要立足各地发展实际,在肉鸡、生猪、瓜果蔬菜、大米、籽粒玉米等产业上下功夫,积极谋划祖代基地、父母代种鸡基地、生猪养殖基地、瓜果蔬菜园区和食用玉米产业,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优势,推动产业扶贫发展。

二是推进因地施策,确保灵活高效。结合贫困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村而异,结合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制定更为细化的具体措施。以农牧业龙头企业、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为主,选择经营效益好、带动能力强、诚实守信的新型经营主体,发挥他们适应市场、对接市场、抗风险能力强的优势,把基地建立在贫困村上,带领贫困户实现项目脱贫。探索新产业扶贫模式,推进“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合作社+贫困户”模式,采取流转贫困户土地入股、贫困户小额信贷资金入股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推动贫困户直接就业,入股收益分红,形成利益联结机制闭环。

三是聚焦问题短板,破解困难难题。针对收益高的产业扶贫项目,在充分给予贫困户分红基础上,将剩余收益资金用于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部分利用专项资金进行补充,切实解决基础设施落后问题。针对种养殖类项目低端同质化,建立与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合作关系,着力提升扶贫产业项目质量。针对谋划的投资注入类项目,在充分论证项目可行性基础上,寻找社会反响好、效益好、有责任心的企业,在企业以固定资产做抵押和公证处公证前提下,将资金整合打包注入企业,获取收益。

篇2

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产业扶贫正成为不少地区从“一次性扶贫”迈向“可持续性扶贫”的首要选择。产业扶贫在积极推进的过程中,一些问题也在显露,基层在落实产业扶贫政策过程中,由于缺乏调查研究、作风不实,个别地区产业扶贫扭曲走样,产业发展随意性大,缺乏深加工等产业链配套,一些制约产业扶贫发展的关键节点还需加大破题力度。

一、基层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

一是产业发展随意性大。部分地区盲目整县整区推进某一项目,不计成本投入且效益差,导致一哄而上发展,最后整体失败。

二是缺乏深加工等产业链配套。由于深加工能力低、组织化程度低,分散农户难以应对市场风险。同时,由于没有深加工产业链,只卖初级产品,产品的附加值低,效果不明显。

三是贫困户参与度低。出现“有政府决策没有群众意愿”“有项目没有贫困户”等现象。部分干部“自以为比群众高明”的想法并不鲜见,地方政府“我要你种(养)项目”意识强,越俎代庖替农民决定种什么、养什么等,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处于从属地位,参与度低,贫困群体本身的声音和意愿边缘化,脱离实际的做法在基层造成一些失误和浪费。

四是产业与扶贫不能有效结合。一些地方将产业扶贫简单等同于产业发展,而忽视扶贫目标本身。产业扶贫项目“看起来很美”,但深入了解发现,这些项目与真正的贫困户关系并不大,在一些地方,产业扶贫“只见项目不见贫困户”并不鲜见,甚至扶贫项目资金被部分不法企业以扶贫的名义变相套取。

五是资金缺口大。目前财政扶贫资金额度低。从近年来,会泽县的产业扶贫资金投入仅占全县扶贫资金的15%左右。按照全省产业扶贫工作的要求,产业扶贫资金投入应占扶贫资金总量的30%以上,资金投入存在严重不足情况,难以支撑贫困县产业发展。

六是市场保障体制不健全。涉农产业受天气、市场等因素影响比较大,目前我国的涉农保险严重欠缺,贫困户发展产业存在较大风险。

二、意见建议

一是大力发展扶贫小额贷款。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的作用和优势,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3年期以上,3至5万元,执行基准利率,无抵押无担保的小额信用贷款,并由财政扶贫资金全额贴息,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二是构建开放性的产业扶贫平台。产业扶贫中,企业、大户、农民更接地气,应由他们决定或与他们商量发展什么产业,政府着力在构建产业链、完善基础设施、提升贫困群体能力等方面提供公共服务。同时,通过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贫困群体等主体平等参与和协同行动机制,让产业扶贫决策更加科学和更具参与性,避免产业扶贫因缺乏多方能动性,发展一大片,失败一大片。

篇3

今年以来,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在县W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央、省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巩固提升”工作核心,聚焦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全面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担当作为,狠抓落实。目前各项工作稳中有序扎实推进。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在责任运行机制上持续巩固,提升扶贫决策部署的科学性与精准性

党W政府发挥主体作用,统筹全局全面部署。年初,制定了全县*年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细化了十项重点工作任务表,擘画了全年工作思路,明确了目标任务,对重点工作做了全面安排部署。根据工作需要,及时调整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重新确定了*个行业牵头部门和*个成员单位,对各成员单位的职责作明确分工。

今年以来,共召开六次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四次县W常

W会议,四次县政府常务会议,在全县层面专题研究破解疑难问题与瓶颈制约。县W书记率先垂范,带头开展“三级书记遍访贫困村户”活动,解剖麻雀,谋划措施,狠抓落实。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踊跃参与,激发贫困群众自主脱贫内生动力。广辟途径、拓宽形式动员全县非公有制经济、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等社会各界力量,明确*家企业帮扶*个贫困村,开展结对帮扶、发展产业、帮助就业、捐资捐物、技术服务等帮扶活动。丰富社会宣传,通过宣传栏、电子屏、户外大型广告等媒介,形成较为浓厚的社会宣传氛围。继续建设扶贫车间和扶贫作坊,设立乡村书屋、田间课堂,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开展技能培训,激发基层干群脱贫的内生动力。

行业部门发挥“主力军”作用,立足本职凝聚合力。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梳理编制了《*年度脱贫攻坚专项实施方案》和《*年度行业部门脱贫攻坚重点任务分解表》。*个行业牵头部门充分发挥牵头带动作用,适时召开联席会议,每月一协调,调度汇总工作进展情况。优化提升行业部门结亲连心工作机制,县直各单位与结对村签订*个结对帮包协议,制定帮包措施,投入千万余元帮扶资金、物资。

(二)在资金投入机制上持续巩固,提升扶贫资金资产的保值性与增值性

充分整合涉农资金。*年全县整合涉农资金*万元,其中上级约束性资金*万元,县区统筹安排*万元,县级预算安排*万元,计划实施涉农项目*个。

持续加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年投入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万元,其中上级资金*.*万元,县级配套资金*万元,主要用于发展产业项目和落实各类政策保障。制定资金使用计划,编制资金分配方案,及时分配下达资金,提出使用要求,确保扶贫资金下的快、分的准、用得好。

探索完善资产收益政策保障机制。在消化吸收上级关于扶贫资金资产管理管护方面的文件精神基础上,积极探索推进扶贫资产折旧管理方法,研究出台《扶贫项目资产资源管理办法实施指导意见》和《资产收益扶贫工作指导意见》,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长期稳定受益。探索实施扶贫资产收益差异化精准分配制度,采用“因素法”,实现贫困户之间、非贫困户之间差异化分配,防止“泛福利化”,不吊高群众胃口,把好事办好,减少矛盾隐患,维护农村和-谐稳定。

持续抓好小额扶贫信贷。今年以来,共发放小额扶贫信贷*.*万元,其中富民生产贷*万元,帮扶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人均增收*元以上;扶贫小额信贷*户*.*万元。

(三)在产业开发机制上持续巩固,提升扶贫产业项目的规范性与高效性

积极稳妥推进产业扶贫项目。*年,改变以往投资少、规模小、撒芝麻盐式产业项目建设理念,在保证项目所有权不变、贫困户受益权不变的基础上,根据因素分配法,县级层面统筹整合扶贫资金。始终坚持有产业基础、有市场需求、有稳定经营主体的选项立项“三有”原则。在经过前期精心的选项、全面的考察、充分的论证、科学的评审基础上,目前共安排*万元产业扶贫资金,实施*个扶贫产业项目,已开工*个,正在招标*个。预计年收益*万余元,帮扶贫困户*余人。

探索实施项目分类管理。根据产业扶贫项目运行、经营收益、资产管护等情况,将全县所有产业扶贫项目划分为A、B、C、D、E五种类型,建立分类管理台账。对于项目效益较低或不稳定的B类项目,通过政府引导提升、变更运营主体、调整运营方式等手段,提升项目质量和经营活力。对于闲置、损坏、灭失等C类项目,通过追加投资、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对接优质经营主体盘活扶贫资产、筹集资金修复恢复等,全面提升项目实施管理、运营管护水平,保障贫困户持续稳定收益。

加快实施中央彩票公益金项目。我县是全市实施*年彩票公益金项目的*个县之一,项目总投资*万元,在坊前镇、板泉镇*个村建设生产性道路*公里,管涵桥*座,平板桥*座,安装防护栏*米,两侧路肩培土及开挖排水沟*公里,配套建设绿化、标识牌等。预计*月底实现全面完工。

(四)在政策保障机制上持续巩固,提升户脱贫村摘帽的稳定性与持久性

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政策保障。加快开展村社日间照料、托养服务以及政府购买服务的托养扶贫模式,全面启动精准扶贫特困老年人集中托养工作,全县建有敬老院*处、幸福院*处。全面落实居民养老保险扶贫政策,实现贫困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提升全县*名“三无”失能贫困人口护理质量,每月按时发放*元护理补贴,严格落实护理责任,提供助餐、助洁、助行、助医等日常护理照料,保障失能贫困人口日常生活质量。继续抓好孝赡养老扶贫工作,用好县级孝赡养老基金,丰富村规民约,大力宣传传统“孝”文化,昌树优良家风,提升村民文明素养,切实提高工作质量和覆盖强度。

进一步完善“两不愁三保障”底线政策。聚焦贫困群众粮食安全,县级财政投入*.*万元,创新开发小麦种植保险,为*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的*亩小麦投保,每亩保险费*元,保险金额*元,按小麦不同生育期的最高赔偿标准、损失程度及受损面积理赔损失,放大了政府扶贫救助的政策效应。

一是危房改造。

开展建档立卡贫困户“回头看”,经全面摸排,发现现存危房*户,目前已改造*户、已自行修缮*户、已搬安全住房*户、已故*户、核实为B级*户。

二是医疗健康扶贫。

落实“先诊疗、后付费”制度和门诊“两免两减半”政策,进一步减轻贫困人口门诊就诊负担。统筹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商业特惠保险、医疗机构减免等各项保障救助措施,实现贫困人口住院个人自付医疗支出不超过总费用的*%。截至目前,商业补充医疗保险理赔*.*万元,医疗机构减免*.*万元,受益贫困人口*人次。

三是饮水安全。

利用我县农村饮水安全两年攻坚行动,巩固提升全县*个镇街*个园区,*个自然村,*.*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同时解决全县所有存在饮水安全隐患的贫困户,目前已完成*个村庄的自来水建设任务(包括*个省定贫困村),计划今年*月底全部完成*个自然村的自来水建设和改造任务。

四是教育扶贫。

实现*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全覆盖,对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给予每生每年*元的生活补助;*年,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范围扩大到在校寄宿生的*%。对就读全日制普通高中学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按照每生每年平均*元标准发放国家助学金;“雨露计划”帮扶贫困学生*人,人均每年补助*元。

进一步完善低保兜底政策保障。切实推进“两线合一”,继续提高农村低保标准,确保动态稳定高于扶贫标准,*月底前全县城乡低保标准达到*.*:*,对收入水平已超过扶贫标准但仍低于低保标准的,继续享受低保政策,做到“脱贫不脱保”。纳入农村低保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收入超过低保标准后,给予一定时间的减退期,确保稳定脱贫后再退出低保范围。对因遭急难事导致短期生活困难的脱贫户,及时给于救助,对救助后能不能解决的长期性困难,按程序重新审核纳入低保制度范围,确保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兜住兜牢。

(五)在问题查改机制上持续巩固,提升稳定脱贫质量与贫困群众满意度

扎实开展“回头看”活动。对照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s,省市巡s巡C、审计监督、督导考核、明察暗访等发现的突出问题和共性问题,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在全县范围组织开展了“回头看”活动,通过镇街交叉互查、审计调研、专项督查、暗访检查,全面深入查摆突出问题,着力抓好问题整改落实,压牢整改责任,强化问责问效,确保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存在问题全面整改到位。

抓好上级反馈问题整改。将扶贫领域问题整改作为常态贯穿全年工作始终,以省市年终考核和市审计反馈问题整改为抓手,全面开展问题整改工作。目前,年终考核反馈的*个方面*条问题、市审计反馈的*个方面*条问题、媒体暗访发现的*条问题,全部完成整改。

二、存在的问题。

*、脱贫稳定性不高。脱贫退出不严格,把关不严,贫困户退出重收入、轻“三保障”是否落实,存在“凑数脱贫”“算账脱贫”现象。脱贫人口多,老弱病残群体占比高,部分已脱贫户的收入构成以政策性收入为主,一旦政策取消极易返贫。贫困底数不够精准,个别镇街存在应纳未纳、过度清退现象。

*、政策落实不到位。一是在“两不愁三保障”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部分贫困户不同程度的存在住房安全问题,医疗保障方面的兜底性保障措施有待进一步开发完善,还有部分贫困户没有接通自来水。二是新识别贫困户做不到即时纳入即时帮扶,无法享受各类帮扶政策,没有保证脱贫的政策支持。三是被清退的户帮扶工作开展难度大,享受政策界定难;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群体数量大、困难多,随时可能致贫,缺乏政策支持。

*、与乡村振兴融合不够。目前,脱贫攻坚战正处于三年攻坚期,乡村振兴正处于三年取得重大进展关键开局年,两大战略的政策契合度、实践衔接度与上级的要求还存有一定的差距。产业发展的层次不不够高,多数为传统种养殖等农业项目,产业附加值低,抵御风险能力弱;公共服务基础不健全,产业带动作用有待提升。

*、攻坚责任有待进一步夯实。个别镇街(园区)及行业部门认为已基本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工作重心发生偏移,落实政策打折扣;村级压力传导还不到位,有的农村党组织书记对扶贫政策不熟悉,对贫困户基本情况不了解;部分结对帮扶干部工作不深入,存在突击式走访、慰问式帮扶现象,结对帮扶流于形式、走过场,贫困户对帮扶干部的工作不满意。

三、*年工作打算。

一是构建贫困户动态管理机制。定期开展贫困人口动态调整,对符合条件的户,应纳尽纳,严把采集、核实、比对、录入各个关口,确保采集录入数据质量。全面摸清即时帮扶户和脱贫监测户的底数,核查脱贫户帮扶措施,对脱贫享受政策户明确帮扶措施,确保稳定脱贫;对新出现的突发性、临时性贫困人口,即时发现,即时帮扶。

二是构建资产管护制度。

实行一证一书一合同,纳入一平台,登记两本台账,实现“五个统一”。即通过资产产权证书,对扶贫资产规模和归属进行确定凭证;通过帮扶协议书,与受益贫困户签订协议,明确贫困户收益权、帮扶成效、帮扶时限等;通过经营合同,与资产经营主体签订合同,明确资产经营权、收益和管护责任等。所有财政扶贫资金建设的项目全部录入农村资金资源资产管理平台进行统一管理。扶贫资产及收益要在镇经管部门登记《扶贫资产管理台账》和《扶贫收益管理台账》。进而实现统一资金核算、统一资产登记、统一资产运营、统一收益分配、统一资产处置。

三是构建产业项目管理机制。

项目立项实行“三评一审”、“两公示一公告”制度。即村级评议、镇级审核、专家评审、县级评判,项目批复前,通过村级评议的项目在村公示栏进行拟订公示;项目批复后,在项目镇村公示栏,对项目内容进行审批公示;县级在政府网站政务公开专栏进行公告。项目实施实行“四制”管理和调度通报制。即招投标制、合同制、监理制、责任制,建立项目推进工作台账,明确项目实施单位、项目责任人、任务目标、工作时限,每个项目至少要确定一名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具体负责推进实施工作,并且每日上报项目进度和现场照片,县扶贫办组织人员进行巡查抽查,并将结果进行通报。项目竣工验收实行三级验收、中介审计。即施工企业进行自验、项目镇村进行初验、县级组织竣工验收,W托第三方对工程进行审计,并作为工程结算最终依据。

四是构建督查问效制度。

县纪W监W、县督查落实W员会办公室、县扶贫办等部门组成联合督查组,强化对各镇街(园区)、县直各部门单位问题整改情况和工作落实情况专项督查,发现问题,即查即办。继续发挥*平台作用,对镇村两级干部和帮扶责任人定期电话抽查,全县通报;对发现问题情节严重的,严肃问责处理。

五是构建收益分配制度。

采取公开发包和W托经营等方式,由村集体会议研究确定收益底价,采取公开竞价方式确定经营主体;W托有特色产业优势、经营状况良好、经济实力较强、乐于扶贫助困且诚信守约的企业、合作社、致富带头人等新型经营主体运营项目。签订经营合同,经营主体要每年定期交纳收益并存镇经管站代管。收益分配积极推进差异化分配,避免平均分配,提高帮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制定分配方案,在村公示栏进行公示,报镇政府审核审批后签订帮扶协议。镇经管部门根据方案和村级申请,直接将收益发放贫困户,报县扶贫办进行备案存档。

六是构建群众参与制度。

在项目实施、经营发包、收益分配、资产管护,履行好公示公告制度,争取群众支持,吸纳群众参与,接受群众监督,使群众参与到扶贫资金项目资产管理的全过程,特别要充分发挥村第一书记、扶贫理事会、扶贫协理员的作用,全程参与监管工作。改进帮扶方式,注重扶志扶智,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加强舆论宣传,通过选树勤劳致富典型,讲述先进故事等方式,营造劳动光荣、脱贫光荣的良好氛围,全面激发贫困群众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篇4

    

市扶贫办:

    按照某省2017年国家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中央巡视组指出、某省自查发现问题、国家和省专项通报、国网系统疑点数据问题和全市脱贫攻坚检查考核、扶贫审计、平时工作掌握问题整改台账和某市扶贫办整改工作的要求,某市某乡对自查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整改,现将整改情况报告如下:

一、整改组织推进情况

某乡在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委市政府关于脱贫攻坚问题整改的要求,坚持抓扶贫脱贫和整改落实不放松,把整改工作的实际成效作为践行“四个意识”、对党绝对忠诚的现实检验。全力以赴抓好问题整改,对四本问题整改台账的问题,认真整改。成立了脱贫攻坚问题整改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逐项进行整改落实,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效果。全面提升脱贫攻坚的质量和水平,要严格责任制度,保证问题整改全面完成。

二、具体问题整改情况

   某乡高度重视此次整改工作,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狠抓推进落实,确保全部整改到位。对照《某省2017年国家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问题整改台帐》《中央巡视组指出问题和某省自查发现问题整改台账》《国家和省专项通报、国网系统疑点数据问题整改台账》《全市脱贫攻坚检查考核、扶贫审计、平时工作掌握问题整改台账》这四本问题整改台账和市扶贫办脱贫攻坚问题整改实施方案的要求,我乡在2018年5月19日立即召开党委会,紧急部署,会议上责成由***和9个村支部书记负责,按照四本问题整改台账进行自查,并制定问题整改台账、问题整改实施方案和成立脱贫攻坚问题整改工作领导小组。5月20日召开乡村干部脱贫攻坚问题整改工作大会,会上要求逐条逐项进行整改并落实整改责任人,6月15日前对问题整改完毕。现已整改完成了19个问题,还有1个问题正在整改,7月末完成。

1、省际交叉考核发现,存在老人贫困户分户现象突出问题。老人大多有儿女,子女没有完全尽到赡养义务被评为贫困户。存在“财产留儿女,债务归父母,父母交政府”的现象。

整改措施:对于分户的老年户,要进行严格的审查,了解分户的真实目的,对于正常分户的按照规定办。对于抱有其它目的分户的对其讲清政策,引导老年人树立正确的分户观,还要依靠自己的子女养老,子女确实有困难的再找政府解决。

整改成效:通过整改,有子女或孙子女的老人贫困户,其子女或孙子女均表示愿意尽赡养义务,愿意拿赡养费并照顾老人,子女确实有困难的,政府再帮助解决。

整改进度:已完成。

2、第三方评估显示,在贫困识别不够精准上,存在错评现象。错评户家庭人均纯收入均稳定超过国家现行扶贫标准现象。 

    整改措施:查所有贫困户的人均纯收入,看是否起超过国家现行扶贫标准,收入超过的找出具体原因(两不愁,三保障,子女赡养方面)。

整改成效:通过调查,个别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超过国家现行扶贫标准,自身有重大疾病或解决不了安全住房,所以被评为贫困户。

整改进度:已完成。

3、第三方评估显示,在贫困识别不够精准上,存在漏评现象。因住房安全、基本医疗无保障导致漏评的比例较高;因低保与建档立卡两项制度衔接不到位,未做到应纳尽纳。

    整改措施:查找边缘户,看是否有收入过低,因住房安全、基本医疗无保障导致漏评的。

整改成效:通过调查,边缘户虽然住泥草房,但自身人均纯收入能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不存在漏评问题。

整改进度:已完成。

4、省际交叉考核发现, 存在有些贫困户不清楚新农合报销政策,少数贫困户不知道怎么报销。

    整改措施: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利用村村通广播、屯组大喇叭、宣传单、政策明白卡等方式和乡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市帮扶干部、乡村医疗单位等途径宣传和讲解医疗保障政策。

整改成效:通过乡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市帮扶干部、乡卫生院及村卫生所等入户宣传,贫困户清楚了报销政策,知道“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和“一站式”结算等健康扶贫政策。

整改进度:已完成。

5、省际交叉考核发现,贫困户因为拆旧建新自已还需要增加投资至今未进行房屋改造。

    整改措施:加大宣传危房改造补助政策,鼓励贫困户建设或购买符合要求的安全住房。

整改成效:通过乡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入户宣传危房改造政策,大多数贫困户表示愿意危房改造或购买安全住房,目前已有66户完成了危房改造,56户计划建设,其中20户正在建设,预计在7月末全部完成贫困户新建房、维修房、购买安全住房、租赁房屋。  

整改进度:未全部完成,7月30日前全部完成。

6、第三方评估显示,产业扶贫招数不多,推进慢,产业扶贫项目少。

整改措施:联系市各帮扶单位同乡村共同研讨发展产业项目,让贫困户有长期稳定收入。

整改成效:各帮扶单位同乡村共同开会研究,已经确定庭院经济小菜园产业项目,由帮扶责任人负责销售蔬菜。

整改进度:已完成。

7、第三方评估显示,存在村级集体经济薄弱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扶贫工作成效。

整改措施:对上级政策、项目、资金投入形成的村级固定资产,严格进行管理,确保所有权在村,探索有偿使用,实现保值增值。严格“三资”管理制度,保证村级资产、资源、资金按照规定使用,避免浪费,通过“三资”管理,增加土地、林地发包收入,壮大村集体收入。

整改成效:经管中心对村级的固定资产进行核实,加强固定资产的管护。对村级土地、林地发包严格执行竞价发包,增加村集体收入,严控村级各项支出,避免村级资产、资源、资金的浪费。

整改进度:已完成。

8、中办通报指出,不同程度存在基层干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战能力弱、想干不会干的问题。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增收脱贫能力明显不足。

整改措施:提升包村干部业务能力,组织乡村干部、帮扶责任人学习业务知识,在工作中总结经验,确保帮扶工作成效。组织包村干部参与到产业扶贫工作各环节中去,宣传、贯彻、落实脱贫攻坚的各项政策措施。定期召开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会,针对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逐个分析并予以解决。

整改成效:已经组织乡村干部、帮扶责任人学习,确保帮扶工作成效。组织包村干部参与到庭院经济小菜园、特色养殖等产业扶贫工作各环节中去。已经召开了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会,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

整改进度:已完成。

9、省际交叉考核发现,帮扶措施缺乏针对性、帮扶效果不明显。帮扶单位和乡乡因人因户精准施策不足。

整改措施:根据贫困户致贫原因、自身发展意愿和自身能力因人因户精准施策,提高帮扶成效。

整改成效:根据贫困户自身发展意愿和自身能力发展庭院经济小菜园,提高帮扶成效。

整改进度:已完成。

10、中办通报指出,召开专题扶贫领导小组会议少,多是和别的会议一起开。

整改措施:涉及扶贫工作必须召开专题扶贫攻坚领导小组会和专题干部大会。

整改成效:已经多次召开了专题某乡扶贫攻坚领导小组会和脱贫攻坚问题整改专题干部大会。

整改进度:已完成。

11、存在市乡村少数干部政策不熟、情况不明,掌握脱贫攻坚政策不全面不到位。

整改措施:组织召开全乡脱贫攻坚业务培训会议,对乡村干部、帮扶责任人进行教育、住房、医疗、饮水、产业等各项扶贫政策的培训,使其全面掌握各项扶贫政策,增强帮扶能力,扎实做好帮扶工作。

整改成效:组织召开了全乡脱贫攻坚业务培训会议,对乡村干部、帮扶责任人进行教育、住房、医疗、饮水、产业等各项扶贫政策的培训,由其是严格对帮扶责任人的管理。

整改进度:已完成。

12、存在群众掌握脱贫攻坚政策不全面。

整改措施:全面梳理各项扶贫政策,组织扶贫干部认真学习脱贫攻坚政策内容,扩大政策宣传面,努力提高群众对扶贫政策知晓度,使群众能够达到了解政策、会用政策。

整改成效:通过广播、入户走访宣传,提高群众对扶贫政策的知晓度,让群众了解政策,用政策。

整改进度:已完成。

13、对扶贫工作指导、培训不够,个别干部存在不会干现象。

整改措施:请市扶贫办业务人员对乡村干部进行扶贫业务培训,加强对本乡扶贫工作指导,在工作中总结经验,确保帮扶整体工作成效。

整改成效:市扶贫已经对主管扶贫干部、扶贫专干进行了培训。再对村级干部进行业务培训。

整改进度:已完成。

14、扶贫政策宣传、典型选树、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不足。对贫困群众教育引导不够,缺少帮助贫困群众克服依赖、懒散、等靠要心态的具体办法、措施和行动。

整改措施:由乡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深入贫困户家中做贫困户思想教育工作,与贫困户谈心交流,克服等靠要思想,积极帮助谋划增收项目,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广泛开展文明脱贫户评比活动,树立脱贫光荣的正确导向,通过选树典型,弘扬社会正能量。

整改成效:对个别存在等靠要思想的贫困户,乡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深入其家中做思想教育工作,并与其子女交流,让贫困户克服等靠要思想,增强脱贫的信心。

整改进度:已完成。

15、据2018年全国扶贫开发管理系统信息反馈,脱贫人口与住建部危房改造系统比对结果显示,我乡住危房的已脱贫户2户。

整改措施:某乡对涉及的2户脱贫户,我乡高度重视,立即组织主管扶贫的副乡长***同志和乡里相关人员进行调查核实,经核实,某乡**村已脱贫户***在脱贫时(2016年末)名下房屋已经出售,与其哥哥并户共同居住,房屋为安全住房。某乡**村已脱贫户***在脱贫时(2017年末)居住的为新建砖房,属于安全住房,目前仍在此房内居住,因住建系统未进行更新造成信息比对不一致。

整改成效:已经把以上两户的佐证报到住建部门,由住建部门把危房改造系统数据变更过来。

整改进度:已完成。

16、村两委干部缺乏创新性方法。

整改措施:抓好村两委干部的教育培训,推行管理责任制,完善监督机制。制定明确工作目标,严格考核。

整改成效:已经对村两委干部进行了教育培训,增强村两委干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

整改进度:已完成。

17、档案资料填写不规范、空表多、佐证材料不全;帮扶责任人普遍到贫困户家中记载相关事项不及时,导致档案填写缺项漏项较多的问题。

整改措施:帮扶责任人和包扶干部对档案重新整理,填写不规范的及时纠正,缺项漏项要补填上,缺少的佐证材料都要补齐。

整改成效:帮扶责任人和包扶干部对档案重新整理,对档案的缺项漏项补填上,缺少的佐证材料已经补齐。

整改进度:已完成。

18、部分脱贫户档案有漏项,不完善,不规范

整改措施:帮扶责任人和包扶干部对脱贫户档案重新整理,填写不规范的及时纠正,缺项漏项要补填上,要完善好脱贫户的档案。

整改成效:已经对档案的缺项漏项补填上。

整改进度:已完成。

19、档案资料信息更新不及时。

整改措施:帮扶责任人和包扶干部对脱贫户档案重新整理,填写不规范的及时纠正,缺项漏项要补填上,要完善好脱贫户的档案。

整改成效:已经及时更新档案信息,使档案更准确,更完善。

整改进度:已完成。

20、向市级平台录入数据信息不及时,整体缺乏完整度和精准度。

整改措施:加强系统软件学习,增强业务能力和工作责任心。

整改成效:市扶贫已经对主管扶贫干部、扶贫专干进行了培训。

整改进度:已完成。

三、整改工作取得成效

1、强化了思想认识。通过脱贫攻坚问题整改,切实强化了乡村干部和帮扶责任人的思想认识,坚持问题导向,坚决纠正思想偏差,把问题整改的更彻底。

2、强化了责任意识。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整改的问题,及时召开了党委会,召开了全乡脱贫攻坚问题整改工作大会,针对问题逐条研究整改措施,落实了整改责任人,明确了整改时限,建立了问题整改台账,完善了问题整改相关证明资料,成立了脱贫攻坚问题整改工作领导小组。

3、工作作风得到了提高。通过这次问题整改,乡村干部增强了对问题整改工作的重要性、时限性、严重的认识,能够深入村屯,把各类扶贫政策宣传到位、落实到位,工作作风得到提高。

4、传递工作压力。为了全面完成问题整改工作,研究制定了问题整改工作实施方案。由乡纪委书记对乡村干部问题整改情况进行督查,强化乡村干部工作责任意识、增强扶贫工作学习意识、问题整改意识,层层传递了工作压力。

四、整改中发现的问题

1、乡扶贫人员扶贫工作有时与自身本职工作发生冲突,帮扶责任人发挥作用不强。

 2、村级组织作用发挥不强,有待提高。

 3、个别有智力障碍的贫困户把家庭资料袋或袋内材料弄

丢,还需重新补充。

五、下步整改长效打算

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深挖问题根源,确保各项整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并长效保持。

一是持续跟踪问效。坚持目标不变、力度不减、尺度不松,对已完成的整改任务,适时组织“回头看”,巩固整改成果,防止问题反弹;严格按照整改工作方案要求,强化跟踪督查,狠抓工作落实,确保问题一次性整改到位。

二是落实主体责任。坚持问题导向,落实村级主体责任,从各个环节入手,深入排查全乡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各项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整改意见,整体提升全乡脱贫攻坚水平。

三是坚持问题导向,举一反三查找问题。以四本问题整改台账中的问题以及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为突破点,找准症结,全面查摆,举一反三,把问题找准查实,细查细究,彻查彻改,改得全面、整得彻底,并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篇5

关键词:旅游扶贫;效益;影响因子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201-01

旅游扶贫与以往实行的财政扶贫、信贷扶贫、民政救济扶贫和物资捐助扶贫等扶贫相比,它不是借助于单项的救济而脱贫,而是一种关联性比较大,可持续发展性比较强的扶贫形式,其效果具有更大的战略意义。

一、旅游扶贫的成效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扶贫的积极成效。1、应用性强。旅游可以贫困地区现存的无效资料转化为有效资源,很多东西在其他产业的发展里可能是毫无作用,但是在旅游的发展里则可能是很重要的资源,如沙漠,对于各行各业发展几乎谈不上什么意义,但是从旅游产业的角度出发可以发展沙漠观光游、沙漠探险游等,还有相关例子都充分体现了旅游业的相关优势,即可以把所有的东西都拿来为自己所用,并且在进一步的转化后,使之成为高附加值的产品。[1]2、经济关联度高。同时由于旅游业的高关联性,其在发展机会比较局限的贫困地区可以带来比较多的收入和就业,为当地居民带来的福利要远远高于其其他产业。同样,旅游业作为一种外向型产业,不仅可以吸引中外游客,还可以招徕客商,投资办厂,为繁荣地区经济搭桥引线。3、促进青年人返乡就业。在我国现阶段贫困地区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出现了许多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通过旅游扶贫的实施,可以兴建开发许多相关旅游产业,如酒店、旅行社、景区、旅游交通行业等,在外务工的年轻人可以返乡参加工作,很好地解决了留守老年人的晚年赡养问题和幼年儿童的教育抚养等问题,维护和促进了当地社会的稳定。4、改善社区环境。旅游扶贫可以将旅游开发融入到当地的社区建设中,交通、教育、医疗等设施的改善都会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便利。此外,居民在为游客服务的同时,开拓了自己的视野,转变了思想观念,提高了商品意识和文明程度,有利于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二)现阶段旅游扶贫存在的实际问题。旅游扶贫并非是良方妙药,其在发挥积极功效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最为突出的是旅游开发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同时,有些欠发达地区为支持旅游开发,会占用当地的一些社会基础资源,如牺牲基本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兴建和非旅游区的道路等来兴建旅游设施。此外,旅游业会与其他产业争夺稀缺资源而呈现此长彼消的“零和”现象,因而不少当地居民的利益受到损害。除此之外在旅游开发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贫困人口之间的受益不均、外来投资者对于当地贫困人口的部分受益机会的剥夺等等都会影响旅游扶贫的实际效益,而且还会严重挫伤当地居民参与旅游业脱贫的积极性。

二、旅游扶贫效益的影响因子

旅游扶贫过程中这些不容乐观的问题的存在,弱化了旅游扶贫的效益。影响其效益的因子需要积极探究。(一)扶贫目标置换。我国现阶段,扶贫制度不完善,旅游扶贫目标对象不明确甚至是被置换现象是影响旅游扶贫效益的首要因子。在我国,往往片面理解扶贫旅游开发仅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旅游开发,而不是贫困人口获得最大的改善和发展。因而在不少贫困地区接受了旅游扶贫之后,虽然旅游业逐步发展,但贫困人口的经济状况却未得到改善,有时反而还产生了“帮富不帮贫”的有悖于扶贫初衷的现象和问题。(二)贫困地区当地政府及政策引导上的误区。不少贫困地区的政府迫切地希望通过旅游开发能取得较大的轰动效应和经济效益,因此在旅游项目的开发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不顾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可行性,人云亦云,随意上马项目。这样给当地旅游事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利影响。同时由于其急切开发心理的影响,使得政府部门在对外的旅游业招商引资过程中,会有意放低进入门槛,这样其实造成了隐性成本过高,而且最终也会给本地带来伤害。[2](三)旅游漏损现象的存在。贫困地区自身开发旅游业存在很多限制因素,如资金问题、信息来源问题、人口素质问题等。正如上面所提到的,在我国许多贫困地区的政府为了鼓励外来投资,会拿出很多优惠措施,有时会在损害当地贫困人口的一些利益分成权利。(四)旅游产品开发不当。很多贫困地区在旅游产品开发中表现出极大的盲目性和仿效性,低水平重复建设不但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反而浪费了不少旅游资源和投入资金。同时,由于经济及空间的制约因素,贫困地区的旅游开发缺少旅游产业六大要素的更新组合,旅游景观老化,经营粗放,景区可进入性差,配套设施相对落后等等都显示出了极度的初级化,从而影响了旅游客流量。

三、旅游扶贫积极发展对策

综合以上影响旅游扶贫效益的多方面因子的分析,针对提高我国旅游扶贫效益,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建议:(一)更新观念。一方面,当地政府部门要改变观念,减少旅游开发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另一方面,当地居民要树立起自我脱贫的意识,积极抓住旅游开发的机会,改变观念,改变生活。(二)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贫困地区必须处理好外部投资者和当地居民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如增加当地居民的旅游行业就业、优先当地居民的旅游相关行业的雇佣等,使当地居民成为旅游开发中的真正主人。(三)做好旅游规划,特色开发。把旅游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各种水利及农业开发项目,以及其他大型建设项目结合起来,统筹考虑,相互协调,避免顾此失彼。同时还要更新开发观念,拓宽思路,发挥、挖掘和创造当地优势,开发出特色旅游产品,创造出名产品、名品牌的效应。旅游扶贫对于贫困地区来说具有很好的经济推动作用,对于我国一些拥有丰富旅游资源同时又具有旅游开发可行性的贫困地区来说,以旅游开发为先导和带动,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是一项具有明显战略意义的任务。

作者单位: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作者简介:徐玮(1981-),女,汉族,江苏盱眙人,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教师。

参考文献:

篇6

农村贫困问题是一个关系着人类生存发展的关键问题;而且,农村贫困问题也是一个制约着我国经济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问题。缓解和消除贫困,最终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责任和任务,是贫困人民的迫切希望。我国是一个拥有13多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仍然存在农村贫困现象。

十一届三中全会三十多年来,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大范围的扶贫运动,第一阶段从1978年到1985年,采用体制改革推动缓贫,第二阶段从1986年到2000年,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第三阶段从2001年到今天,进入消除贫困的扶贫时期。通过扶贫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国取得了极大的成绩,广大农民已经解决了温饱难题,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开始步入建设新农村的阶段。但目前我国农村扶贫开发仍然存在许多缺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提出我国扶贫开发工作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阐述了扶贫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扶贫方式等,因此,如何进行扶贫方式的创新仍是我们的研究课题。

二、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

国外关于贫困问题的研究已经形成了相对较完整的体系。雷诺兹(Reynolds)认为,所谓的贫困问题是指许多家庭没有足够的收入可以使之有最起码的生活水平。英国学者奥本海默(Oppenheimer)认为贫困是指物质上的、社会上的和情感上的匮乏。默里(Murray)通过对美国黑人贫民区的研究也认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不能建立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导致失败的人生和物质生活的贫困。《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认为“贫困不仅是物质上的匮乏和较低的健康和教育程度,还包括风险和面临风险时的脆弱性,以及不能表达自身需求和缺乏影响力”。这些关于贫困的概念,更加清楚明了地说明了贫困的特点和产生贫困的原因,使人类更加了解贫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扶贫开发行动,与贫困作长期的斗争来真正消除贫困。

贫困问题关系到贫困人们的生活问题、社会的稳定发展和国家经济的发展状况,解决贫困问题一直是各国关注的重要问题。罗森斯坦—罗丹认为,发展中国家要想摆脱贫困,实现经济的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工业,需要增加资本投资,促进资本形成。英国著名学者彼德·汤森(Peter Townsend)认为:“当某些个人、家庭和群体没有足够的资源去获取自己所属的那个社会公认的、一般都能享受到的饮食、生活条件、舒适和参加某些活动的机会,那么就可以说他们处于贫困状态。”缪尔达尔指出不发达国家摆脱贫困需要进行三个方面的改革:一是;二是教育改革;三是权力关系改革。他在《世界贫困的挑战》中从经济、政治和社会等不同角度总结了南亚和东南亚国家贫困的原因和阻碍经济发展的关键,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对抗贫困问题的建议。

2.国内研究

贫困是一个存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世界性问题,是一个历史和社会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含义,贫困也是一个综合概念,涉及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心理和生理等各个方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贫困就是因为经济收入不足而不能达到最低生活水平或社会可接受的生活标准的状况。但是只从经济学角度理解贫困的含义是不够的,贫困也是一种社会现象。贫困实质上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的是由于缺乏经济、文化和社会的资源而处于一种社会不可接受的最低生活水平或生存状态;二是指摆脱这种最低生活水平或生存状态但缺乏必要的手段、能力和机会(肖立新,2011)。

面对我国农村贫困问题,傅道忠(2009)认为应重点解决贫困人口的权利贫困和能力贫困,发展农村经济,鼓励农村劳动力流动,把开发性扶贫和知识性扶贫结合起来。范小建(2010)提出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农村扶贫开发工作需要改善,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尽快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进一步完善扶贫工作机制,加强扶贫队伍建设。李秉龙和李金亚(2011)总结了我国农村扶贫开发事业的成就和经验,提出要针对农村扶贫开发的新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坚持开发式扶贫,统筹兼顾,基本消除绝对贫困。徐守盛(2012)则认为应该认清形势和任务,总结经验,努力创新,做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自觉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三、农村扶贫开发存在问题

1.扶贫资金投入和管理不合理

我国政府投入农村扶贫的专项资金进行农村扶贫工作,为贫困人民改善生活生产条件,提高生活水平,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的道路。但是扶贫资金仍然不足,真正用于扶贫的资金很少,到位程度低,从而资金发挥的效力就低,无法达到扶持贫困人口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效果,失去了扶贫资金的效用。扶贫投入资金大多用于修建农村道路、发展工业等项目,投入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传播、农业机械设备等农业生产方面的资金很少,贫困地区政府把资金大部投入到乡镇企业和工业上,没有用于农业建设和十分贫困的地区,使得没有达到真正的扶贫,不能改变农村贫困人民的贫困状况。由于我国各部门之间工作严重不协调,每个部门都有各自办事的原则、管理方法和程序制度规定,使得扶贫资金的下发存在很大难度,各部门将资金划分,运用于各自认为应该使用的扶贫项目上,产生扶贫资金十分分散的现象,不能发挥总体合力的作用,不能顺利开展农村扶贫开发工作。

2.农村扶贫主体和对象不全面

现阶段扶贫主要依靠政府设立的扶贫资金,政府成立专门的扶贫机构,制定农村扶贫开发的规划、方向和具体实施,但是随着农村扶贫开发任务的加重和对农村扶贫开发的迫切需求,政府扶贫工作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已经不能满足农村扶贫开发事业的需要。目前,社会机构、企业等非政府组织没有扶贫开发的意识,认为自己不应承担农村扶贫开发的责任,加之政府给予他们参加扶贫的优惠政策不够完善,因此,从自己和组织的利益出发,他们会半途而废,或者根本不愿参加扶贫。由于贫困地区的人们参与意识淡薄,对政府的依赖大,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他们也不能积极的参加扶贫开发,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和学习不主动,单纯依靠外界帮扶的思想严重,不利于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阻碍了扶贫事业的总体进程。

3.贫困地区自我脱贫能力缺乏

自我脱贫和发展能力不足是制约贫困地区脱贫和脱贫地区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贫困人民大多居住在自然条件差、社会基础服务水平低的地区,主要以从事单一农业为生,农业技术落后,第二、三产业发展落后或停滞,缺乏各行业之间的互补。在农业管理技术落后和农业基本设施缺乏的情况下,农业管理不科学,产量低,收入少,而且,当遇到自然灾害时,贫困人民没有自救之力,收入将会没有保障,一年的劳动仅仅换来极少的收入,甚至一无所获,从而使人们更加贫困。贫困地区由于缺乏资金,生活环境恶劣,社会服务水平低,学校、教育机构等基础服务设施也很少,加之生活压力所迫,入学率极低,辍学率、文盲率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低,使得他们很难掌握农业科学技术,而且进行农业再生产和发展乡镇企业十分困难,不能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由于文化水平低,农业推广人员与贫困农民的接触也不多,不能进行技术与生产面对面的交流,使农民对科技人员的信任程度很低,对新技术了解很少,从而不愿采纳新技术、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的采用很难,这些都加大了农业发展难度,未能达到使贫困人口脱贫发展的效果。

四、农村扶贫开发对策

1.加强扶贫资金投入和管理

扶贫开发资金的到位与否和使用效率直接关系到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效果,我们必须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严格管理,使扶贫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用。我国政府要在能力有限的境况下,逐渐增加扶贫资金的投入,以保证农村扶贫开发事业的顺利开展。《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规定:中央和地方财政逐步增加扶贫开发投入。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贫困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加大中央集中彩票公益金支持扶贫开发事业的力度。为防止扶贫资金挪作他用,要依托互联网建立农村扶贫资金管理体系,将各地农村扶贫开发资金的信息及时公布到网上,接受广大群众和社会群体的监督,农村扶贫开发资金的使用情况还要在乡、村进行公示,做到信息公开,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监督。最重要的是,国家有关审计部门对农村扶贫开发资金要进行全方位的审计,防止挪用和贪污,对于违法问题严肃处理,建立由政府、社会各团体组织和群众共同参与的农村扶贫资金管理系统。对扶贫资金还要统筹考虑,进行合理的安排和使用,使政府各部门协调工作,把扶贫资金用到农业经济科学发展上,发挥扶贫资金的最大作用,解决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提高生活水平,改善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化等。

2.社会扶贫和开发式扶贫相结合

政府应该转变其职能,制定扶贫开发的总体方针政策,从宏观整体上把握农村扶贫开发的实施,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政府应该动员全社会力量参加扶贫工作,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提高非政府组织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创新农村扶贫开发模式,为贫困人口脱贫服务,发挥广大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推动扶贫事业的发展前进,社会共同帮助扶贫,共同走上致富的道路。当前,我们应该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发展贫困地区的教育文化,进行科技扶贫,修建道路、文娱场所、通信等各种基础设施,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经济和生活环境协调发展。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带动贫困地区人民摆脱贫困,提供资源让贫困人们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信息,抓住机遇,在保证生态环境不受损害的前提下,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科学发展新兴产业,摆脱贫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提高贫困人口的管理水平和发展能力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想使贫困人们提高自我发展能力,首先要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建立健全农村社会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利用社会保障解决温饱问题,加强自我脱贫的本领。其次是投入人力、财力发展教育文化事业,保障贫困人们接受教育的权利,提高入学率,降低辍学率和文盲率,逐渐开拓人们的视野,掌握求生存谋发展的技能,结合贫困地区实际,采用合适的方法向人们传授科学文化,立足自身走上致富的道路。最后还要依靠科技扶贫的引导,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对贫困地区实施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乡农技人员带领农民到地里,亲自讲解技术,由技术人员亲自示范,随之让农民自己试验,然后指出农民不对或不合格的地方,让农民改正操作方法,最终使农民掌握先进技术,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利用多样媒介推广技术信息,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会、媒体宣传、亲自指导等多种方式,提高农民的管理知识和技能,同时鼓励农民进行创新,切实做到摆脱贫困,自我发展。

4.积极完善运输能力和开展产业化扶贫

道路的畅通与否关系着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贫困地区要积极修建道路,加强贫困地区内的运输能力,同时加强与外界的沟通能力,利用发展的经济带动贫困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步摆脱贫困现状。发展物流运输事业,使贫困地区的特色产品和产业更加便捷的推广出去,因地制宜地发展贫困地区的农业特色产业,充分利用有价值的资源,增强自我脱贫能力,摆脱贫困。产业化扶贫是一种重要的扶贫形式,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专业协会等组织带动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结合当地实际,采用适当的合作形式,团结全体贫困人民,共同奋斗,提高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水平,共同富裕。

五、总结

篇7

精准扶贫是我国的新型扶贫理念与扶贫方式,文章描述了精准扶贫产生的背景和现状,针对实施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从政府与市场主体进行互动、在如何引导和强化市场主体参与扶贫方面做了具体的探讨

精准扶贫扶贫机制市场角度

一、精准扶贫实施的背景和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在解放我国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逐渐拉大了我国地区和城乡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在中西部地区出现大面积贫困的同时,城乡贫富差距也开始凸显。与之相伴的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和整个社会的关注,经过长期对扶贫工作进行实践与探索,我国政府逐渐建立起一套成熟的扶贫开发体系和理论框架,并以此有力推进了贫困地区的发展,解决了全国几亿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但自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变化,传统的针对贫困地区整体经济发展落后,采取的以整块区域为瞄准而进行的“大水漫灌”的扶贫方式所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因此我国政府在对传统的治贫方式所取得的经验进行总结与分析的基础上,又提出精准扶贫这一具有更高精度的新的治贫思路。

自2013年精准扶贫这一概念被提出以来,经过几年时间的实践与探索,其内涵不断被丰富和完善,外延也不断扩展,已成为一套比较完善的扶贫理论体系。精准扶贫最基本的含义是扶贫政策和措施要针对真正的贫困家庭和人口,通过对贫困人口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从根本上消除导致贫困的各种因素和障碍,从而达到可持续脱贫的目的。现今,精准扶贫一般用“六个精准”来进行描述和概括,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二、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主导扶贫模式的无法彻底消除扶贫的低效益状况

当前,我国的精准扶贫工作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政府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地方扶贫工作的方方面面,从精准扶贫资金的来源到扶贫资金的管理和发放都是如此。精准扶贫理念的提出与实施既是政府对我国扶贫工作起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体现的同时,也是我国政府对传统的政府主下的扶贫模式进行思索与改进的一次重要尝试。问题在于,政府主导下的扶贫不可避免存在资源的浪费和资金利用效益的低下。此外,在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的前提下,政府也无法保证精准扶贫在具体实施中确保“精”、“准”这两个重要指标能够完全实现。所以在传统的政府主导的扶贫模式下,如何保证精准扶贫这一政策确实行之有效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2.政府“输血”式扶贫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无劳动能力人群的贫困问题

精准扶贫侧重于提高扶贫工作的精度,从而提高扶贫工作的效率,虽然对传统的扶贫模式有所创新,但相比传统扶贫模式在扶贫措施上并未有质的改变。

在传统的经济理论中,贫困是市场自发的资源配置的结果,无论是个人、家庭还是一个地区的贫困,都是由于一些先天或是后天因素导致其丧失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而导致的。个人竞争优势的缺乏或丧失导致了其找到满意工作的概率降低,并因此导致其家庭致富机会的减少或消失,劳动能力较高的家庭成员为生存而不得不迁徙到收益率更高的地区去寻求机遇,劳动能力较弱的家庭成员则被迫留守家园并成为当地政府部门的庞大的负担。同时,扶贫本身也存在类似“边际效应递减”的规律,即越到后来,剩下的贫困人口问题越难解决,或者解决的成本越大。经过前几轮帮扶,那些年龄相对较轻、有一定劳动能力或技能的贫困人口,通过推荐就业、发展种养业、三产服务业等途径,已经基本脱贫解困。而青壮年劳动力在此期间的大量外流,导致贫困地区的剩余贫困家庭多为老弱病残和妇孺等缺乏劳动能力和技能的人群,他们既没有创造经济价值的能力,也不具备在短时间内转化为有效生产力的条件。产业扶贫以及项目扶贫模式对于这一部分人群的不适用又使得当地政府又不得不依赖于持续的“输血”扶贫方式来进行扶贫,即政府需要为其提供专门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并且对其中的大部分人群予以持续的特殊照顾,使当地贫困居民始终保持在贫困边缘之上。扶则不贫,不扶则贫,使得当地经济发展因此受到阻碍的同时,这一部分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也不断延续下来,继而成为现今精准扶贫工作的一个难点重点。

三、基于强化市场参与扶贫的对策与建议

1.用好用活“互联网”,构建贫困县域发展新优势

在市场经济中,导致一个地区贫穷落后的根源在于缺乏竞争优势,但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使得世界变得扁平化,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低门槛使得绝大多数人都可以轻而易举的加入到这一轮新的产业革命,原有的因空间和资源优势而产生的利益分配格局在互联网产业的冲击下必然面临着重新调整和分配,而贫困地区只有在依附于互联网的新兴产业上提前布局,整合其优势产品,对接城市和农村两个市场,才有实现脱贫致富和弯道超车的可能。这就要求当地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合适的方式引入民营互联网企业入驻当地,构筑“互联网+农村电商”、“互联网+旅游”、“互联网+教育”等新经济发展模式,与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融合,以达到最终形成“互联网+精准扶贫”效果的目的。

2.政府与金融机构良性互动,大力推进贫困地区发展普惠金融。

地方政府需要提高扶贫资金的运作效率,合理分配扶贫资金,灵活转变扶贫资金的运作形式,引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共同参与扶贫资金的运营以替代对无劳动能力人群直接发放救助金的“输血”式扶贫。合理利用金融杠杆,有效发挥金融机构资金配置的优势,采取多样化的金融扶贫模式,要引导各金融机构结合自身优势制定专项支持措施,切实加大普惠型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金融机构联动,以精准扶贫建档立卡的数据为基础,以参与扶贫的企业和自主创业的贫困农户为重点对象,实现“信用+信贷”结合开展信用评级和授信工作,从而不断加大对扶贫企业和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信贷支持力度。最终走出一条探索金融精准扶贫、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参考文献:

篇8

2019年3月全区启动脱贫攻坚“春季攻势”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区扶贫和移民局的精心指导和各行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创新机制,认真谋划,精心组织,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连城乡基本概况

连城乡位于临川区西部,东接崇岗镇,南连河埠乡,西靠秋溪镇,北倚上顿渡镇。全乡辖12个行政村,94个村民小组,64个自然村,全乡面积49平方公里,总人口5407户,18862人,其中农业人口5027户,18242人。在2013年底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历经“七清四严”筛查,精准识别“回头看”,查漏补缺,动态管理等规定动作 100%识别排查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66户,481人,贫困发生率2.56%,因病致贫90人,因残致贫258人,因缺劳力致贫133人,其他1人  ,其中2014年脱贫72户、144人;2016年脱贫32户,104人;2017年脱贫18户,72人;2018年预脱贫13户39人;2019年预脱贫17户74人;2020年预脱贫14户49人。(大桥村9户,26人;大升村  24户,77人;后坊村16户,49人;黄湾村17户,63人;金房村10户,31人;连城村29户,85人;舍头村12户,27人,头昌村8户,20人;下城村15户,  34人;下舍村5户,18人;下庄村6户,19人;邹家村15户,32人。)全乡经济发展以外出务工及种植传统经济作物水稻、棉花、油菜为主,零星的砖瓦窑生产为辅,无成规模的工业企业。

二、2018年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

1、强化保障,夯实基础,健全脱贫攻坚支撑体系

为确保脱贫攻坚工作稳步推进,乡党委政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组织保障,严格责任落实,强化考核监察,调动和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打好脱贫攻坚战。

一是建立组织机构保障。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廖旭之同志任组长,镇长胡恒辉任副组长,党委副书记邓欢恒任办公室主任,其他班子领导和村书记为成员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并按照上级要求,配备了3业务精通、素质过硬的扶贫专干和专职信息员,设立了乡扶贫工作站,邓欢恒副书记任扶贫工作站站长,配齐了扶贫专用办公设备,每年安排了5万元工作经费用于开展扶贫工作。各村委会都成立了村级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和村扶贫工作室。

二是建立层级责任保障。乡党委书记为全乡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乡长为主要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的责任管理机制。各村第一书记(连心小分队队长)为主要责任人,村党支部书记为直接责任人,各驻村干部及帮扶干部为具体责任人。乡、村、组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脱贫任务、时限及责任,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三是建立督查机制保障。建立健全精准扶贫工作考核机制和帮扶工作考核办法,定期组织各农村工作片带队进行交叉检查,检查结果倒数三名的村第一书记进行表态发言,同时将平时的检查结果纳入年终目标考核进行管理。乡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扶贫工作专题推进会,各部门各村及时汇报工作进展,查找薄弱环节,研究工作计划。同时将把扶贫工作成效纳入党员干部考核内容,考核结果与年度工作考核挂钩,严格奖惩。

 2、强化落实,精准发力,全面推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一)规定动作“不走样”,深入开展脱贫攻坚“春季攻势”

1)提高认识,思想引领,全面营造脱贫攻坚氛围。在区里召开了春季攻势启动仪式之后,乡党委、政府迅速行动,坚持把转变思想,提高认识放在首位,要求乡精准扶贫工作站牵头在全乡各村、各单位迅速掀起认真学习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高潮,通过集中学习、专题讨论、写心得体会等形式,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对各级干部的亲切问候,对贫困群众的不舍牵挂,对扶贫工作的要求和希望,自觉提高对扶贫工作的认识高度,激发抓好精准扶贫工作的政治热情。同时通过悬挂横幅,刷标语,电子屏幕滚动播放,学校小手牵大手的宣传等方式,在全乡范围内积极营造脱贫攻坚氛围,坚持让全社会力量参与到脱贫攻坚工作中来。

2)分类施策,多措并举,大力开展“春季攻势”。一是全面开展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整治工作。通过明查暗访,自查自纠等方式,乡纪委对乡扶贫工作站及各村脱贫攻坚所有工作进行核查,采取明查暗访加入户的方式,全面核实情况,深度自查全乡问题,梳理汇总,建立问题台账,深刻剖析问题,制定整改方案,严格时间节点倒逼问题整改落实。二是全面推进产业就业扶贫。抓住春耕备耕有利时节,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全覆盖工程,对各村进行全面摸底调查,通过开展座谈等形式确定本村扶贫产业,增收门路。积极推进村干部与能人带头领办和村党员主动参与、村民自愿参与、贫困群众统筹参与的“一领办三参与”模式,发展村集体经济。根据各贫困户家庭劳动力状况及其就业意愿,扎实开展就业扶贫“春风行动”,全乡共介绍就业扶贫人口15人。三是积极开展走访慰问,全面提高保障扶贫。按照“春季攻势”要求,各帮扶干部深入开展访贫问苦送慰问金等活动,并对照“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全面排查贫困户“吃穿住学医”实际困难,将有困难的贫困户记录在案,并上报乡精准扶贫工作站。四是全面查漏补缺,整改提高。要求各村、各单位、各驻村工作队员针对2017年度省、市精准扶贫督查巡查、验收考评和第三方评估发现的问题,举一反三,逐项整改,完善提高。同时进一步规范扶贫资料,做到实际工作、档案资料、系统信息“三一致”,实行全方位痕迹化管理。五是完善信息系统。全面推行和完善信息化管理,在全乡建立了一支精准扶贫信息管理队伍。积极全乡推行“江西精准扶贫”app的下载、登录、签到,社会扶贫网的需求发布及对接,尤其是资金需求发布。

六是全面开展精神扶贫。全面加大了扶贫与扶志、扶智、扶勤、扶德的结合力度。各帮扶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多次与贫困户交心谈心,提振贫困户脱贫的决心和信心,加大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夯实脱贫自身基础。七是继续加强第一书记、工作队员业务培训。为更好的提升扶贫工作成效,全面打通脱贫攻坚政策落实落地“最后一公里”,从2019年3月至今开展了多次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培训会,打造了一支下得去、融得进、干的好的扶贫工作队。

(二)自选动作“抓实效”,全力以赴做好脱贫攻坚“夏季整改”

针对“春季攻势”行动中发现的问题,立即在全乡上下开展五类人员大排查、贫困户走访全覆盖、政策宣传接地气、资料查缺补漏落实处、产业扶贫再精准行动,切实做到扶贫对象、扶贫产业、扶贫方式、扶贫成效、脱贫退出精准。一是精准再识别,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为做好精准扶贫工作,我们再一次严格按照“七清四严”,“两不愁三保障”“精准识别和退出程序”的要求对全乡贫困户、残疾人、低保户、危房户、曾经提交了申请未纳入人员进行了一个全覆盖的调查摸底,由各级干部签字背书。此次我乡新识别贫困户1户3人,自然增加0户6人,自然减少2户9人。 二是精准再定责,解决好“谁帮扶”的问题。首先责任传递全覆盖,成立了由乡长为组长的夏季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定专人专项负责脱贫攻坚夏季整改各项工作;其次干部帮扶调整全覆盖,针对个人工作忙等原因无法继续帮扶的干部,乡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开会研究及时调整了帮扶干部,确保贫困户帮扶不脱钩,要求帮扶干部及时上户为贫困户解决问题,驻村工作队及时与村干部沟通帮助村里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精准再帮扶,解决好“真扶贫”的问题。首先帮扶干部走访全覆盖,通过结对帮扶干部进村入户进行走访,宣传好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其次帮扶干部结合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因户施策制定帮扶计划;最后争取政策帮扶,利用区产业扶贫政策,根据贫困户发展意愿想方设法发展产业。四是精准再整改,解决好“资料漏”的问题。首先在倾力建设本乡扶贫工作站的同时,严格按照“五个一”的要求建设村级扶贫工作室;其次组织扶贫工作站工作人员对全乡各村的扶贫档案资料及一证一册填写情况进行核查,针对工作中发现的贫困户软件资料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完善和整改。五是精准再落实,解决好“两不愁三保障”的问题。首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已经享受的各项政策进行再核实,确保扶贫政策不遗漏一户贫困户;其次对区房管局反馈回来的19户D级,9户C级,13户无房户,因地制宜采取拆除重建、维修加固等措施,全力保障贫困户住房安全。截止目前我乡除有3户已写不建承诺之外,其他已全面开工,竣工率90%。

(三)决胜目标“不放松”,全面打赢脱贫攻坚“秋冬会战”

 “秋冬会战”作为全年脱贫攻坚的一个结点,成败与否决定了全年脱贫攻坚工作成败,打赢“秋冬会战”我乡信心十足,开足马力全力以赴。一是聚焦问题清单,狠抓问题整改,对照各级检查,巡察发现的问题,举一反三,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整改办法,明确整改时限,整改责任人。二是突出工作重点,促各项政策落实。乡扶贫工作站按照“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要求结合十大扶贫工程台账,在全乡范围内开展一次大核查,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三是夯实工作作风,提升工作效率。进一步强化驻村帮扶工作,各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结合贫困户的脱贫退出计划,扎实开展精准帮扶,在如何增收上下功夫,同时加强教育培训,监督考核,狠抓作风治理。四是引导社会合力,全民参与脱贫攻坚。结合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开展的“三评选、三下乡、三对接”等活动,深入开展“10.17”扶贫日活动,引导全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

三、存在的问题

我乡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实际工作中仍存一些问题和困难:

1)精准识别问题。人口信息是一个动态的问题,要做到贫困户的档案信息“五个统一”只是短期内的一个既定数,若要随时能够确保信息的准确性需要我们基层有一定的操作系统权限,若果每次都等到国服系统同步,再数据更新,再面对各级检查时定会有纰漏。

2)产业扶贫问题。我乡在发展产业上是一个大的瓶颈,原因有多方;全乡原本的“一村一品”发展基层薄弱,没有传统的产业;发展新型产业贫困户参与率底,致富带头人带动效果差(政府层面没有直接性的鼓励政策,操作起来非常困难);贫困户发展资金缺乏,小额贷款部分帮扶干部不敢担保;贫困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思想保守、因循守旧,存在“等靠要”思想;部分贫困户因病、因残,劳动力缺乏,脱贫路径狭小;上级层面产业扶贫政策有一定局限性,没有根据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出台相应的产业发展政策,基层落实无从下手。

3)结对帮扶问题。结对帮扶目前仍停留在给贫困户送点油米、送点慰问金(部分贫困户认为理所当然,甚至向帮扶干部索要,造成帮扶干部存在抱怨情绪,认为自己的帮扶无任何意义),许多的贫穷与困难是乡村的经济发展滞后,未能带动更多的群众致富所致,目前各村都无集体经济收入,村级经济薄弱,帮扶干部及村干部在这项大的工作上束手无策。

四、下一步工作重点

下步工作中,我乡将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理清工作思路,细化工作措施,确保圆满完成脱贫攻坚相关任务。

一是集思广益,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新路子。1)抓好产业扶贫宣传引导工作。治穷先治愚、扶贫要扶智,精准脱贫首先要解决思想脱贫问题。2)进一步明确产业扶贫思路。结合全乡产业特点,认真制定产业扶贫规划,明确相关部门职责,牵头实施产业扶贫规划;各村结合资源禀赋与传统生产习惯,遵循自然规律、市场规律和群众意愿,慎重选择和发展扶贫产业。着力改造提升柑桔、油茶等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根据市场需求和自然优势,积极培育新的致富产业,在调优产业产品结构上下功夫;注重拓展农业多功能,发展农产品加工,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农村电商,培育新的产业形态,在产业融合上下功夫。建议区、乡两级成立“生态农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指导专班,专项谋划、指导,强力推进此项工作,着力做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文章。3)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新形势下发展壮大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的重要力量。应大力培育能人大户、发展家庭农场、成立专业合作组织、引进农业企业,由他们带动贫困户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新型经营主体+基地+贫困户”的扶贫模式。由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土地,提供种(养)苗、技术、销售渠道,由贫困户分户承包一定的规模进行管理,再按照一定的价格由新型经营主体统一回收产品,进行销售、加工,既让贫困户有一定的责任,也消除了贫困户缺资金、缺技术的压力和风险,便于产品统一加工、统一包装、打造品牌,能较好地解决群众参与度不高和产业发展规模不大等问题,形成“互利多赢”的局面。4)突出实效,以致富带头人牵头带动脱贫。5)加强对产业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强对产业扶贫工作的检查,确保产业扶贫政策措施精准落地,同时树立一批产业扶贫的好典型,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报纸等大力宣传产业扶贫典型。

篇9

这次会议是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州扶贫开发会议精神,总结成绩、分析形势、提高认识,研究部署今年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县的扶贫开发工作。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认清形势,增强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开展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以来,我县按照中央、省、州关于扶贫开发的决策部署,围绕解决“三个基本问题”(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基本增收门路、提高基本素质),全面落实“三类扶贫措施”(开发式扶贫、搬迁式扶贫、救助式扶贫),扎实抓好“三项重点工作”(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扶贫开发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农村贫困人口大大减少。据统计,全县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从年的7.72万人,减少到年的4.82万人。二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截止年底,全县通公路率66.5%、通电率达99.46%、通电视率达82.45%。三是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年的1201元增加到年的2245元,年均增长3.88%。四是特色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早熟蔬菜、草地生态畜牧业、速生用材林、工业原料林等产业发展迅速,“者楼模式”和“册南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五是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和就业转移培训成效明显。通过实施“雨露计划”、“阳光工程”,贫困地区农民素质有所提高,全县共有3856名农民取得“绿色证书”,3308名农民工实现了转移就业,贫困群众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六是对口帮扶、社会帮扶、党建扶贫取得实效。年以来,宁波市发改委、江北区及社会各界无偿援助我县扶贫资金1806.87万元,省、州、县分别组织党建扶贫工作队开展定点扶贫工作,有力地促进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从总体上看,新阶段扶贫开发10年以来,我县贫困地区发展最快、贫困农民受益最多、农村面貌变化最大,扶贫开发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县的扶贫开发形势仍然十分严峻,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一是贫困面大,扶贫开发任务重。按照新标准,截止年底我县仍有5.43万农村贫困人口,占全县农业人口21.38万人的25.4%。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全省、全州水平相比,差距较大,且大部分农村贫困人口的人均收入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标准,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45%。二是特殊类型地区贫困程度深。现有农村贫困人口大都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偏远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生存环境恶劣,发展条件极差,居住相对分散,贫困人口占有的自然资源和发展资本严重不足,扶贫开发和抑制返贫难度大,是扶贫开发最难啃的“硬骨头”。三是返贫因素多。农村人口因灾、因病致贫仍较突出,工程移民、建设征地、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等导致贫困因素交织,增加了扶贫开发工作的难度。四是农业基础薄弱。我县广大农村公路等级低,晴通雨阻现象特别严重,林区没有林业生产便道,农区机耕道极少,农田水利设施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交通、水利基础设施仍是制约我县农业发展的重要瓶颈。贫困地区优质农产品比重小,农业产业层次低,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外向型农业发展滞后,难以形成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综合生产能力。五是贫困户居住条件差。全县的贫困户中还有一定数量的危房、茅草房、土坯房,在特别偏远的农村还有部分无房户。六是农村贫困人口总体素质低。大部分农村贫困人口封闭保守,科学文化素质偏低,农业实用技术推广难度大。七是扶贫投入少。我县是典型的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经济实力弱,乡(镇)一级负债较重,可用财力严重不足,用于扶贫开发的资金十分有限。针对以上严峻形势,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必须切实提高对我县扶贫开发工作长期性、艰巨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增强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把我县的扶贫开发工作放在全省、全州的扶贫开发大局中去谋划、去推动,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抓紧抓好、抓出实效。

二、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全面推进新形势下的扶贫开发工作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从农村低保、医疗救助、特殊困难救助等多个层面,对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了一系列制度性的安排。农村低保制度对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生存问题起到了“兜底”作用,医疗救助、特殊困难救助等制度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灾、因病返贫等问题。在这一大背景下,我县的扶贫开发工作思路必须作出相应调整。扶贫对象要从以帮扶生活困难群众为主,向以有劳动能力、能够接受生产扶持的贫困农户为主转变;扶贫方式要从以“输血”式扶贫为主,向以增强贫困农户“造血”功能开发式扶贫为主转变;扶贫目标要从以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主,向以巩固温饱、实现小康为主转变;工作重点要从强调到村到户为主,向以扶贫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特殊类型贫困地区为主转变;扶贫力量要从以扶贫部门扶贫为主,向以依靠各方面力量、构建“大扶贫”格局为主转变。我县新形势下的扶贫开发,要围绕上述“五个转变”,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科学规划,创新思路。新一轮的扶贫开发任务很重,首要的任务是科学编制好扶贫开发规划。要加强调查研究,认真分析我县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理清规划思路。要加强扶贫开发规划目标测算,提出扶贫开发规划指标体系,为科学编制好新一轮扶贫开发规划做好基础性工作。要在编制完善产业扶贫规划、乡村扶贫和村级规划的基础上,重点抓好我县“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特殊类型贫困地区扶贫开发规划、少数民族聚居区扶贫开发规划等编制工作。扶贫开发规划的编制,要注意搞好与中央和省、州的扶贫开发规划、全县“十二五”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的衔接,切实增强规划的战略性、政策性、前瞻性和科学性。县农业林业和扶贫开发局要结合我县实际,及时调整和改进我县扶贫开发相关规划,使我县的扶贫开发规划既符合中央和省、州的规划要求,又切合实际和贫困群众意愿。今后的扶贫开发,要尽可能突出解决连片贫困乡(镇)、贫困村组的问题,整体改善其农业生产生活条件。重点选择深山区、石山半石山区、偏远山区、地方病多发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等贫困程度深、有代表性的集中连片地区,开展扶贫攻坚。扶贫开发规划要重点突出山上抓什么?山下种什么?庭院搞什么?以发展产业、扩大就业面来增加收入。各乡(镇)要加强调查评估,确定连片开发工作,切实做到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规划走,规划跟着目标走。

(二)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基础设施薄弱,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差,是制约我县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温饱不稳定、返贫率高的要害所在。要坚持把改善基础设施和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摆在重要位置,着力加强贫困地区的道路、农田、水利、电力、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抓好以农村危房改造为重点的农村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实施好易地扶贫搬迁,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地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要加大力度推动贫困地区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对贫困地区的社会公益性项目建设要重点给予倾斜和扶持。要全面落实好农村义务教育政策,加大“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实施力度,以培训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为目标,以贫困地区青壮年农民为重点,积极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和外出务工技能培训,大力提高贫困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引导和服务,加大支持力度,帮助贫困地区大力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要择优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专业大户,支持他们立足当地资源优势,面向市场需求,以不同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和组织形式,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与贫困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培育壮大区域主导产业。各乡(镇)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找准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对基础设施较差,尚未解决温饱的地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已经解决温饱的地区,重点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对目前仍很贫困,不具备生存条件的地区,要实施易地搬迁。

(三)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扶贫开发工作要按照“政府主导、统筹规划、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思路和“统一规划、渠道不乱、任务不变、各尽其力、各记其功”的要求,优化配置扶贫资源,整合部门资源,强化部门协作,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贫困地区聚集。对于在不具备生存条件的地方居住的农村贫困人口,由发改部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对于没有劳动能力的农村贫困人口,由民政部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对于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滞后的贫困地区,由交通、水利等部门创造条件解决;对于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落后的贫困地区,由相关职能部门进行解决。继续抓好党建扶贫工作,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定点扶贫,要做到“不脱贫,不脱钩”。扶贫部门要统筹、整合和实施好各类扶贫项目,做到产业化扶贫重点在哪里安排,“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小额信贷、社会扶贫项目就跟踪倾斜到哪里,同时监督就延伸到哪里。要整合好对口帮扶资源,切实加强与宁波对口帮扶和部门的沟通联系。整合资源,积极动员、引导、组织城市、企业、个人等参与扶贫开发,畅通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渠道,营造全社会关心关注扶贫开发、共同推进扶贫开发的氛围,形成“党委政府主导、部门社会参与、资金多元投入”的“大扶贫”格局。

(四)多措并举,强力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要处理好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的衔接。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形成“低保保生存、扶贫促发展”的扶贫开发新格局。今年,省政府对扶贫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方式进行了调整,资金分配以扶贫效益为导向,注重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黏合剂”作用,突出围绕发展特色产业来安排资金。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围绕省、州的政策导向,争取国家和省更多的扶贫资金和项目支持。扶贫资金是“救命钱”、是“高压线”,关系到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农民脱贫致富。要规范和加强扶贫资金的管理,建立健全扶贫资金报帐制度、项目公告和公示制度,加强扶贫资金审计和监督检查,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最急需的地方。贫困群众是扶贫成果的受益主体,也是扶贫开发的实施主体。要最大限度地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制定扶贫开发规划要组织贫困群众积极参与,扶贫项目建设要动员贫困群众一起出力,项目建成后由贫困地区群众监管使用,充分发挥农村贫困群众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作用。

三、加强领导,真抓实干,努力开创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

今年是实施新阶段扶贫开发十年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谋划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关键一年,我们面临两大转折点:一是由于扶贫资金分配和管理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扶贫资金的分配不再以“因素法”为依据,而是以成绩和效益定资金。二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将对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进行调整,鼓励重点县加快发展,勇摘贫困帽,改变越叫穷越得到扶持、越扶持越想“保贫困帽”的现象。新形势、新任务,提出了新要求。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真抓实干,推动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要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各乡镇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真正把此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摆在突出位置,强化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协调抓,加大力度,强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要牢牢把握扶贫开发工作大局,认真履行职责,研究解决扶贫开发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指导和统筹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协同作战,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二)要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和资金监管力度。围绕扶贫开发规划,整合相关部门的支农资金,集中用于扶贫开发。要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千方百计保证和增加扶贫开发投入,使扶贫开发资金增幅与财政收入增长水平相适应,与扶贫开发工作需要相适应。要研究更加灵活的扶贫贷款贴息机制,管好用好扶贫贴息贷款。要严格扶贫资金监管,完善监管机制,落实监管责任,坚决防止截留、挪用、贪污扶贫资金等违法现象发生。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要强化对扶贫资金的使用监督和跟踪检查,发现问题,坚决处理,决不姑息。

(三)要强化对扶贫开发工作的督促检查和绩效管理。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要建立和完善扶贫开发工作考核机制,把扶贫开发纳入目标绩效管理,作为各级党政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对在扶贫开发中工作扎实、成效明显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表彰;对工作长期无起色、推进不理想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通报批评,造成严重影响和损失的,要进行问责。要建立健全贫困人口识别和动态监测机制,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研判,积极为党委、政府掌握扶贫开况、制定扶贫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篇10

一、甘肃民族地区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措施及存在的问题

甘肃拥有两州五县的民族地区,这些地区是甘肃省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民族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发展相对落后,由于地理位置、发展基础、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民族地区的贫困较其他地区更为严重。因此,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是甘肃省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的精准脱贫关系着全省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为了对金融支持甘肃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本文选择了L县A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A村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总结经验,为其他地区精准扶贫提供借鉴。

(一)A村贫困户致贫原因分析

A村是L县的一个山区村,该村居住着汉族、回族和东乡族三个民族,人口共有1000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63.4%,全村由7个社组成,共有245户。2015年底,A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共有111户,占总户数的45.31%;贫困人口498人,占总人口数的49.8%。该村的致贫原因多种多样,有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动力、因病等,根据致贫原因对该村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进行分类统计(详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A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多样,但是资金缺乏是致贫的最主要原因,有87户次400人次的致贫原因是资金缺乏,分别占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78.38%和80.32%。其他致贫原因中,缺技术33户次153人次,分别占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29.73%和30.72%;因病致贫的有22户次98人次,分别占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19.82%和19.68%;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的有16户次31人次,分别占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14.41%和13.65%,这些贫困户主要是因为家庭变故、长期贫困等,在思想上经受了一定的压力,缺乏摆脱贫困的信心。此外,还有缺劳动力、因学致贫、因残致贫等。通过对这些致贫原因分析可以看出,A村主要的致贫原因是缺乏资金,因此,金融扶贫是A村摆脱贫困、实现精准脱贫的重要途径。

(二)A村精准扶贫的措施

A村根据精准扶贫的政策要求和贫困户的致贫原因,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精准扶贫措施。从宏观上,改善基础设施,为精准脱贫奠定发展基础;从微观上,根据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精准施策帮助贫困户脱贫。在宏观上,主要是改善基础设施。2014年起,A村通过多方筹资,共投资482.3万元改造危房125户,易地扶贫搬迁30户,有效地解决了村民住房问题。饮水安全是制约A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A村把饮水安全建设工程作为村集体的首要工程进行建设,实施了全村饮水安全管网建设,全村245户全部进行了饮水安全改造,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同时,A村共投资412.8万元进行村社道路改造,硬化村社道路13.94公里,门台巷道20800平米。通过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效改变了全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在微观上,A村为了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按照精准扶贫的相关要求,采取了一系列精准扶贫措施,主要包括精准扶贫专项贷款、低保、危旧房改造、异地扶贫搬迁、圈舍改造、技能培训、劳务输出等,帮助贫困户和贫困人口脱贫(见表2)。由表2可知,91户贫困户共415人得到了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分别占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81.98%和83.33%,获得精准扶贫专项贷款的贫困户将资金主要用于发展生产,提高脱贫能力。获得精准扶贫专项贷款91户贫困户中,其中55户将扶贫资金用来发展养殖业;15户将扶贫资金用于开拉面馆;16户将扶贫资金用于贩卖蔬菜、牛羊肉买卖、运输等;4户将扶贫资金用于发展养殖业和外出开拉面馆;1户将扶贫资金用于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由此可见,精准扶贫专项贷款提高了贫困户脱贫致富能力,为精准脱贫奠定了基础。但是,有20户贫困户没有获得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其中8户的致贫原因是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缺乏脱贫致富的发展思路和项目;5户的致贫原因是缺劳动力;3户的致贫原因是缺技术,缺乏精准扶贫专项贷款的使用基础与条件;2户的致贫原因是因病致贫;1户的致贫原因是因残致贫,还款能力较差;1户的致贫原因是因学致贫,属于短期资金缺乏。由此可见,这些贫困户中,资金缺乏也是贫困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由于自身原因没有获得相应的资金支持。除精准扶贫专项贷款之外,A村采取了其它的精准扶贫措施。危旧房改造77户涉及贫困人口351人,分别占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69.37%和70.48%,同时有22户进行了异地扶贫搬迁,其余的12户贫困户中有8户的住房不属于危旧房,另外4户因为缺乏资金未进行危旧房改造。此外,还有低保、圈舍改造等精准扶贫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同样需要相应的资金支持。

(三)甘肃民族地区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A村虽然通过多种措施进行精准扶贫,特别是通过精准扶贫专项贷款等金融措施,为贫困户脱贫奠定了发展基础,但是金融支持精准扶贫过程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1.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项目缺乏创新性。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A村金融支持精准扶贫过程中,获得精准扶贫专项贷款的贫困户将资金主要用于发展养殖业、开拉面馆、做生意、发展种植业等,这些产业的发展仍然是以传统产业为主,这些产业抵御风险能力较弱。特别是在发展养殖业或者种植业过程中,后续产业发展不足,使贫困户仍然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如果这些贫困户受市场风险的影响,那么将来的还贷就困难,从而加大了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开拉面馆、做生意等项目同样面临一定的风险,这些项目仍然没有稳定的收入预期,因此对精准扶贫贷款的还贷同样具有一定的风险。因此,精准扶贫专项贷款缺乏相应的创新性,具有相对稳定收入的项目较少,造成一定的潜在金融风险,导致各金融机构的贷款积极性不高。2.金融支持精准扶贫中精准度不高。精准扶贫要求“六个精准”,这就要求对所有的贫困户,根据其不同的致贫原因采取不同的措施,保障贫困户的精准脱贫。A村在金融扶贫过程中,虽然对贫困户进行了精准识别,但是在对贫困户实施扶贫措施过程中,有些贫困户被排斥在金融扶贫措施之外。从前文分析可以看出,有些贫困户虽然致贫原因是因病、因学、因残等,但是其中资金缺乏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而这些贫困户由于自身原因,没有获得相应的金融支持。在危旧房改造项目中,虽然有4户贫困户住房属于危旧房,同样因为资金缺乏而未进行改造。这表明,金融支持精准扶贫过程中精准度不高,没有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3.金融生态环境差制约了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发展。甘肃民族地区大多是经济发展落后、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这些地区不仅缺乏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缺乏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条件。这些地区面临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缺乏脱贫致富的条件,返贫现象严重。金融机构进行精准扶贫的前提条件是要保障扶贫资金的安全,因此在发放各种扶贫贷款时应该有相应的抵押或质押。但是这些贫困地区以传统农业为主,当前又没有相关的政策可以用其他生产要素进行抵押,如土地承包经营权等,这样导致了金融机构发放相关贷款的风险加大,制约了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发展。此外,有些贫困户对精准扶贫贷款认识不清,特别是一些贫困户的“等、靠、要”思想严重,将扶贫贷款和无偿的扶贫资金混为一谈,这加大了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4.精准扶贫贷款监督困难。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后,为了信贷资金安全必然要对信贷资金使用等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在精准扶贫各种贷款中,虽然也有相应的资金使用要求,主要是保障资金用于提高贫困户的收入能力、增加收入来源等方面。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民族地区贫困户得到相应的资金后,金融机构很难进行准确监督。贫困户没有详细的会计账目,金融机构无法准确了解资金的使用去向和使用数量。因此,导致有些贫困户在拿到精准扶贫贷款后,只将部分资金用于发展生产等,其余资金反而又存入银行赚取利息,降低了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5.精准扶贫资金宏、微观不协调。民族地区精准扶贫过程中资金主要是对贫困户专项信贷支持,这种资金支持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户的贫困状况,但是缺乏宏观基础。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发展基础较差、生态环境恶劣、经济水平较低、社会发育程度低等典型特点,但是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对这些方面的关注较少,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贫困户的生存条件,“返贫”风险较高。因此,在提高贫困户脱贫能力的同时,从宏观上加大投入,促进民族地区精准脱贫宏观环境的改变,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奠定基础。

二、金融支持甘肃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金融支持甘肃民族地区精准扶贫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提高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效率,进而促进甘肃民族地区精准脱贫。

(一)通过“金融+民族特色产业”,促进精准扶贫发展

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有别于一般意义的贷款,但是当前精准扶贫贷款的各个环节大多数采用传统贷款的方式,同时扶贫资金使用仍然集中在农牧业等传统产业,资金风险较高,这制约了金融机构实施精准扶贫的积极性。因此,应根据精准扶贫的指导思想,创新金融机构扶贫方式,通过“金融+民族特色产业”的扶贫方式,一方面促进民族地区精准脱贫;另一方面降低扶贫资金的风险。例如:A村的肉制品加工具有民族特色,但是家庭作坊发展方式无法产业化,因此通过金融支持该产业的发展,实现规模化经营,不仅可以提高贫困户的收入,同时可以形成稳定的脱贫基础。

(二)通过“金融+人才培养”,提高民族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能力

精准扶贫这种“滴灌式”的扶贫方式是以人的脱贫作为核心,而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由于文化素质低,脱贫能力较低。由前文分析可知,技术缺乏是造成A村贫困的第二大原因,技术缺乏的重要原因是这些贫困人口缺乏掌握脱贫致富技术的能力。因此,采用“金融+人才培养”的扶贫模式,从根本上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通过金融支持贫困人口的人才培养,特别是学习相关脱贫致富的技术,增强其脱贫致富的能力,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三)通过金融创新,提高民族地区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精准度

精准度是精准扶贫的关键,民族地区贫困户由于自身原因而未得到金融支持,这降低了精准扶贫的精准度。这些贫困户大多数是因为缺乏发展思路、脱贫致富基础和条件等,影响了精准扶贫的精准度。因此,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创新,根据这些贫困户的特点,制定金融支持与其他支持相结合的方式,帮助贫困户脱贫,提高民族地区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精准度。

(四)加强民族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民族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较差是不争的事实,虽然这是由客观的自然、经济等条件决定,但是其制约了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发展。因此,加强民族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一方面金融机构通过创新,改善民族地区金融生态,金融机构根据民族地区的特点,制定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措施,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金融机构充分利用地方政府的权威,实施“金融机构+政府”的精准扶贫资金发放与监管,改善民族地区金融生态环境。

(五)促进民族地区扶贫资金的宏、微观协调投入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单纯依靠增加贫困户的资金投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地区贫困问题。在增加贫困户发展资金投入的同时增加宏观发展资金投入,特别是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基础的改善;增加生态建设投入,保护民族地区生态文化环境;增加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投入,提高少数民族人口脱贫致富的能力;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等。金融机构根据民族地区特点,探索促进民族地区宏观环境改善的金融政策,形成民族地区精准脱贫的有利宏观环境。总之,资金缺乏是甘肃民族地区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金融机构在支持精准扶贫过程中要通过各种金融创新途径,促进精准扶贫的发展,进而实现民族地区的精准脱贫。

作者:李长亮 单位: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旭明.从家计特征探析宁夏精准扶贫〔J〕.中国国情国力,2016(04).

[2]陈辉,张全红.基于多维贫困测度的贫困精准识别〔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6(03).

[3]姜再勇.对新时期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工作的几点认知〔J〕.甘肃金融,2016(01).

[4]郑长德.基于包容性绿色发展视域的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减贫政策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01).

[5]沈茂英.四川藏区精准扶贫面临的多维约束与化解策略〔J〕.农村经济,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