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卫生院卫生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09-01 17:18: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镇卫生院卫生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镇卫生院卫生管理制度

篇1

关键词:乡镇卫生院 收支管理 财务 制度

一、引言

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到我国社会的稳定,全体居民的健康,是我国社会公共事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一方面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另一方面也是提高人民健康,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全国农村人口将近8亿,占我国人口总数的64%。所以,农村医疗卫生是我国医疗卫生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农村卫生工作的发展状况将对全面反映我国医疗服务水平和居民健康状况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乡镇卫生院作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的枢纽,是实现农村卫生工作的关键所在,更是广大农村居民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途径。

我国卫生部曾经提出在我国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中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这不仅体现了我国政府的职责,更是使我国乡镇卫生院回归公益性的有效措施,还是我国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中心环节。

二、实行“收支两条线”的资金财务管理模式面临的问题

对我国乡镇卫生院实行“收支两条线”的财务管理模式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挑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资金管理模式的改革,在不断的改革中必然会遇到很多方面的问题,如:人事制度、分配制度、人员考核、资金监管、人员激励、政策导向等。这些方方面面的内容都和医疗卫生改革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收支两条线”财务管理是一种体制的改革,一种机制的变革,改革过程中必须认真对待管理中的每个环节。

(一)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是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管理的阻碍

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传统的乡镇卫生院是以院长任命制为主的人事管理制度,职工属于在编人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发展,我国的乡镇卫生院的人事管理制度也实行了改革,逐渐发展成为任命制、聘用制、非聘用制三种形式结合的人事管理制度。卫生院的职工也相应地出现了在编人员、在岗人员、临时工三种形式。但是有调查显示,很多乡镇卫生院仍把院长聘用制看作是一种流于形式的走过场现象。在乡镇卫生院实行“收支两条线”的财务管理后,人事管理制度不仅仅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收支两条线”财务的管理需要,还要不断的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所需要的人事管理制度。

目前,随着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进行,对传统人事制度的改革也在实施中,但是乡镇卫生院的院长仍是上级政府部门任命的,虽然也有公开招聘任命的,但是很多都是流于形式主义。对卫生院职工和院长的绩效考核没有一套完整、合理的考核制度,考核的指标也不全面。这就导致卫生院的经营效率和服务质量无法同职责挂钩,激励和奖励制度的缺乏导致卫生院的人事管理浮于形式,服务效率低下,服务质量逐年下降。所以,要积极鼓励卫生院从业人员,提高卫生院的运营效率是实行“收支两条线”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

(二)政府投入资金的有限

虽然随着我国医疗制度的改革,每年政府都在增加对乡镇卫生院的投入,但是,比例仍比较低,这就意味着乡镇卫生院的资金仍需要通过市场的补偿来维持正常的运转。因此,政府应加大对乡镇卫生院的财政投入力度,将各项补偿的政策切实落实到位,实现我国的卫生事业与GDP、财政支出的同步增长。同时,还应建立起以政府的购买服务为主的补偿机制,引导卫生院实现自身公益目标,最大程度的发挥财政资金对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农民健康所取到的促进作用。

(三)乡镇卫生院机构的低运转率,卫生资源处于闲置或配置不足

目前我国乡镇卫生院的服务效率偏低,整体上处于低效率的机构运转中。卫生院面临着提高机构运转率、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充分利用的新难题,这将是改革的目标之一。卫生院可以充分做好职工的考核制度并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激励措施来全面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以此来提高机构的低运转率状况。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卫生院主要是实行全额拨款和差额拨款两个过程,造成卫生院人员“吃大锅饭”的局面,从而导致卫生院的服务效率低下、服务质量极差,使广大农民看病要找熟人排大队才能解决看病问题。因此,在体现出乡镇卫生院公益性的同时,又可以有效的提高机构的运营效率,为广大农民提供适宜、安全、有效地基本依医疗服务。

(四)现行的收入分配制度不能适应“收支两条线”的需要

现行的收入分配制度中允许通过医疗收入来弥补医疗服务费用,但是在我国乡镇卫生院存在着严重的“以药养老”的现象,卫生院的医疗收入和药品收入是医疗工作人员的工资和奖金的重要来源。另外,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乡镇卫生院的工作人员一般业务素质较低,工作能力较差。但是卫生院属于事业单位,并没有多余的编制来引进医疗业务骨干,卫生院本身没有人事任免权,只能通过聘用的形式来招揽人才,面对待遇较低的卫生院很多医疗人才根本不愿到卫生院来工作。最终使卫生院出现人才匮乏、医疗从业人员素质低下、机构建设臃肿的现象。

(五)很多无法预测的因素导致卫生院年度经费预算难

卫生事业单位的预算一般包括:收支预算、利润预算、资产负债预算。但是对于乡镇卫生院而言其预算一般只编制收支预算。在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后卫生院的收入全部上缴,而支出则由政府全额拨款。所以,政府必须做好预算,这是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必要条件。根据相关政策规定,针对乡镇卫生院的补助一般采取定额与定向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我国目前主要采取的是定额补助。另外,目前我国乡镇卫生院属于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如果财政补助不足,卫生院的部分经费可以通过卫生院的业务收入来进行补偿,所以确定政府对卫生院的拨款是政府对卫生院投入的主要依据,更是收支两条线的难点工作。

(六)难以确定卫生院的收支核算标准

由于乡镇卫生院的收入较为繁杂,如医疗收入、药品收入、相关辅助检查费用收入、其他收入等,支出的项目主要有业务支出、人员工资支出、设备经费支出、基础建设支出、其他支出等,还有一些不可提前预测的支出。由于在卫生院存在如此繁多的收支种类,所以在具体的核算中就很难做到合理、科学的预测。

三、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作用

(一)规范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

通过实践说明在乡镇卫生院实施“收支两条线”的管理,设立了会计核算中心,实施集中支付,同时规范了卫生院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通过有效的审核卫生院的各项支出和资金使用情况的有效监督,降低了卫生院的各项不合理开支,减少了资金的浪费,达到收支管理平衡的目的,提高了资金的使用率,并能及时、准确、完整、真实的向各部门提供财务信息。

(二)改变了卫生院职工工资没有保障的隐患

通过财政拨款提高了政府对卫生院职工工资的拨款比率,使职工工资得到保障,工作人员积极性增加。同时通过对职工固定工资和绩效工资相结合的方法,制定了岗位工作目标,极大的带动了职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三)规范了药品采购和药品价格

通过对药品采购制度的规范,在保证药品质量的同时,逐渐将药品价格降低到底线,把更多的实惠让给人民群众,切实解决了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同时,通过对绩效考核管理办法的探索和研究,改变了过去医务人员的工资、奖金与业务收入挂钩的工资分配方法,提高了卫生院的整体管理水平,使卫生院的服务质量大幅度提升,并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控制了医药费用的增长,真正做到了降低医疗费用、让利于民。

总之,乡镇卫生院“收支两条线”管理是我国农村医疗事业的一种大胆尝试,涉及到诸如人事制度、资金管理制度、人员考核制度等多方面的改革。收支两条线管理不仅改革了卫生院收入和分配挂钩的内部运行机制,更是彻底切断了职工工资和业务收入之间的关系,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了优质服务的医疗保障,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金春莲,王景福,医疗机构实行药品收支结余两条线管理的背景与关键点[J]。中国卫生资源,2005.1(25)32-35

[2]刘正喜,赵瑾瑶,乡镇卫生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思路[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4(7)

篇2

关键词:乡镇卫生院;会计工作;特点;改善建议

中图分类号:R197.6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2

乡镇卫生院是我国最基层的医疗服务机构,是直接与广大城乡居民打交道并为城乡居民提供健康医疗服务的重要基层组织。会计工作作为乡镇卫生院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在现代乡镇卫生院管理和促进乡镇卫生院健康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文结合作者在乡镇卫生院从事会计工作的实践体验和思考,根据乡镇卫生院会计工作的特点,针对当前乡镇卫生院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完善和改进乡镇卫生院会计工作提出一些思考建议。

一、乡镇卫生院会计工作的特点

乡镇卫生院会计工作,是会计工作在乡镇卫生院的应用和延伸,是负责处理乡镇卫生院中由货币进行计量的经济管理活动。因此,它不但具有会计工作所普遍具有的完整性、系统性、连续性等特点,能够对乡镇卫生院收入、支出等经济活动进行事前促进、事中控制和事后预测,还是完整、综合地反映乡镇卫生院运营管理状况的重要手段。准确的乡镇卫生院会计信息,不但是对国家医改政策资金投入产出效率与效益的集中体现,更对乡镇卫生院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决策依据作用。同时,随着我国医药卫生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乡镇卫生院逐步改变了以前“以药养医”的局面,使得乡镇卫生院会计工作有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方面,随着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全面实施,乡镇卫生院所承担和接纳的医疗卫生服务业务量普遍增加,相应的院内的财务收支笔数、频率等也相应大幅增加,这就使得乡镇卫生院会计工作的内容越来越多,业务量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乡镇卫生院由于处于国家医疗卫生系统的“最末梢”,相比较县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而言,会计工作涉及的面比较窄,会计工作的业务量也不算多,但它直接与卫生院具体的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相联系,承担的琐碎繁杂的具体工作事项更多,要求也更细致。此外,乡镇卫生院会计工作普遍基础工作比较薄弱,随着国家对乡镇卫生院管理的严格性、规范性要求不断提升,对乡镇卫生院会计工作人员的能力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二、当前我国乡镇卫生院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信息失真比较严重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乡镇卫生院普遍存在经营定位比较模糊,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完整,财务档案资料等基础性工作不规范,具有专业水平的会计财务人员缺乏,卫生院管理者缺乏较强的财务会计信息意识,加之许多乡镇卫生院地处偏远,人员和规模较小,容易成为监管的“盲区”和“漏洞”,使得乡镇卫生院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普遍存在,在有的地方还比较严重。

2.经营管理比较混乱

为了实现责任和权利的集中,我国乡镇卫生院一直实行院长负责制,卫生院院长的能力素质将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卫生院的经营管理状况,而对院长的监督管理主要是依靠县级医院或卫生管理部门,而使得卫生院内部缺乏比较有效的权力监督制约机构和机制,从而使得乡镇卫生院经营管理容易形成“院长一人说了算”的现象。此外,由于我国先后经历了几次医疗体制改革,乡镇卫生院先后经历了政府统一管理、自负盈亏、差额补助等不同的阶段,当前使得一些乡镇卫生院为了解决财政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实行了分包、外包,这就使得乡镇卫生院经营定位和管理比较混乱,出现会计工作私人化现象。

3.普遍存在“重资金轻物资”的现象

物资和资金(货币)是财务会计工作的两方面重要内容,二者缺一不可。但长期以来,由于乡镇卫生院人员缺乏财务管理意识,在逐步改变并推进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容易把物资这一重要的财产忽略,而只是简单地重视对资金账目收支情况的管理。比如:一些乡镇卫生院对药品、医疗器械、办公电脑、桌椅等物资的入库出库管理比较随意,有的甚至没有完善的物资登记制度,从而导致物资采购的不合理,物资使用中的浪费,有的由于对物资管理和保护不到位,导致一些医药用品大量过期,卫生院办公用品出现损坏或丢失,不能得到及时修理和维护等现象。

4.会计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和能力素质不高

乡镇卫生院由于地理区位、经济待遇、编制限制等原因,管理人员一般比较少,也没有条件成立专门的财务会计部门,加之一些乡镇卫生院由于地处经济条件落后地区,经费有限,难以聘用高水平的专业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大多由卫生计生专业的人员同时兼任出纳、会计,缺乏专业的财务会计业务知识和财务会计法规制度知识,很少参加相关的财务会计业务知识培训,并且人员流动性也比较大,使得乡镇卫生院会计人员的业务知识水平和职业素养普遍不高,大多成为卫生院领导的“办事员”和“跑腿员”,造成乡镇卫生院会计工作比较随意和混乱,不利于乡镇卫生院规范、科学的财务会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三、改善乡镇卫生院会计工作的建议

1.高度重视乡镇卫生院经费预算管理工作

预算管理是会计工作的基本内容和重要基础。虽然乡镇卫生院是基层的“小单位”,但也要积极适应医药卫生改革的发展大环境,严格按照医药系统财务管理相关要求,建立完善预算管理制度,认真做好预算管理。一是要结合乡镇卫生院的具体实际和资金量情况,认真做好预算编制工作,让卫生院内部运行科学顺畅。二是预算编制完成后,要严格按照要求做好预算执行工作,对提出预算调整、追加等需求的科室要进行严格审批管理。三是要认真分析记录预算执行结果,为下一次进行科学的预算编制提供准确的信息参考。

2.建立完善乡镇卫生院资金和物资管理制度

要坚持科学、全面、完整的财务管理思想和会计工作思路,在政府不断加大对乡镇卫生院物资投入、乡镇卫生院物资Ρ钢鸩皆黾拥谋尘跋拢在从严从实做好资金管理的基础上,一定要高度重视物资管理。一方面,要严格把好卫生院物资采购关口,建立完善物资资金审批制度,实行采购员、会计人员的分工合作和相互监督,加强采购资金的有效管理。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卫生院物资领用登记制度和物资使用管理制度,确保各种物资的科学使用和高效运行。

3.加强乡镇卫生院运营成本管理和控制

县医院和县级及以上卫生计生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会计工作对乡镇卫生院的重要性,积极履行指导、管理和监督职责,督促乡镇卫生院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医药卫生系统财经纪律,不断规范会计秩序,积极指导和帮助乡镇卫生院加强资金预算规划。同时,要严格按照《会计法》有关规定,建立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实现会计、出纳的分开。同时,要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制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等,加强对乡镇卫生院重大物资采购、资金使用等监督和管理。

4.加强乡镇卫生院会计人员队伍建设

一是要积极招录、选聘和配合具备财务会计专业知识和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到乡镇卫生院担任财务会计工作,切实提高乡镇卫生院会计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二是要加强对乡镇卫生院现有财务会计人员的会计继续教育和业务知识培训,帮助其实现思想观念和知识更新,不断提升乡镇卫生院当前专兼职会计人员的能力水平。三是要注重对乡镇卫生院财务会计人员的经济法律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乡镇卫生院财务会计人员的法纪意识和职业操守,从而更好地投身和促进乡镇卫生院会计工作,不断提升乡镇卫生院会计工作质量。

四、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乡镇卫生院面临的社会治理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乡镇卫生院管理者也越来越普遍地认识到了加强财务管理、提升会计工作质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当前乡镇卫生院会计工作的开展和推动,更多是被动的。也就是说,在许多地方,还缺乏切实做好乡镇卫生院会计工作的内在动力。针对这样的情况,一方面还需要建立完善的考核奖励制度,进一步加强对乡镇卫生院和其财务会计人员的考核激励,另一方面则需要加强对乡镇卫生院会计工作的经常性检查和审计监督,实现内力与外力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赵怀柏.试论乡镇卫生院会计工作中的特点及其改善措施[J].财会学习,2015,18:125-126.

[2]胡馨友.基层卫生院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及对策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6,02:72.

[3]邹电红.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6,11:190+368.

篇3

一、基本情况

全区有6个乡镇卫生院,无中心卫生院,编制病床为77张,现有职工235人:其中退休人员61人,在职职工174名。专业技术人员148名:其中医生78名,护士44名、药剂检验人员19名。职称结构:副高以上职称有5名,中级职称有38名,初级职称有105名。年龄结构:35岁及以下有93名,36岁至40岁有16名,41岁至45岁有16名,46岁至50岁有7名、51岁以上的有16名。5个卫生院总建筑面积为6681平方米,其中医疗业务用房面积为4550平方米。__卫生院即__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拆除正待重建。

二、取得成绩

我局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高度重视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以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扎实推进新农合工作,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队伍素质不断提高。

(一)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达标化建设工作进展顺利。乡镇卫生院是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枢纽。为此,我局把乡镇卫生院改造改建作为深化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突破口。一是加强领导。成立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加强对乡镇卫生院建设工作的领导。二是加强国债项目建设。20__年争取到国债项目资金100万元,已建成四个乡镇卫生院门诊住院综合楼。20__年争取到国债项目资金52万元,用于一个乡镇卫生院和四个村卫生室建设。20__年争取到国债项目资金320万元。

(二)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进展顺利。新农合制度是一种崭新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而做出的重大决策。对此,我局高度重视,行动迅速。成立了新农合管理局,及时出台管理制度和有关文件,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性措施,对参合农民补偿范围、报销比例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从20__年工作以来,已基本形成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多方筹资、运转有效的新农合工作机制。20__年,全区参合农民达10.2万人,参合率为85.63%,统筹基金使用率为99.43%。

(三)农村医疗卫生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农村医疗卫生工作质量和水平。我局始终坚持把队伍建设作为推进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环节抓紧抓好。一是不断加强对现有农村医疗卫生技术人才队伍的培训。每年对6所乡镇卫生院的技术骨干和110余名在岗乡村医生进行集中培训一次。二是积极开展远程教育等形式的学习培训,多渠道多形式提高农村医疗卫生队伍的业务素质和知识水平。三是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高素质和高水平的卫生人才,充实农村医疗卫生技术队伍和管理队伍。近三年有“三支一扶”大学生、招聘的卫技人员到各乡镇卫生院工作。

三、存在问题

(一)工作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我区农村卫生落后的状况依然存在,卫生院公益性还不强,仍然有市场化现象,未跳出“以卫生办卫生”的传统思维,工作重点突出不明显,缺乏前瞻性,被动应付局面较多,“等、靠、要”思想仍然存在。

(二)财政投入少,自我发展能力弱。目前我区农村卫生院的财政差补仅为人头经费的55%。近二年来,全区有四个卫生院通过国债项目建设,虽改善了卫生院基础设施,但由于资金缺口较大,给自身的发展带来较大的压力(四个农村卫生院国债项目建设总投资261万元,国债资金100万,负债161万元)。

(三)技术力量薄弱。随着新农合工作的实施,卫生院业务量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呈现出医疗技术力量明显不足。一是整体卫技人员结构、层次极不合理,缺乏临床医疗和公共卫生人才,使得医疗卫生服务功能不全,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开展不平衡,难以满足农村人群的医疗需求和有效开展农民健康体检工作。二是中高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缺乏,高层次、高素质人员明显不足,医疗质量难以保证,较难吸引更多的病人就诊,以药养医问题依然存在。

(四)缺乏特色专科,竞争能力不足。由于部分卫生院设备、技术力量业务水平一般化,缺乏特色专科,为群众提供服务的项目手段不能明显优于乡村医生,且乡村医生凭借其身居村民之中的“地利”条件和灵活、方便、人员少、消耗低、积极性高等特点,使卫生院竞争能力不足,形成“小病找村医,大病送医院”的格局。

(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亟待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是筹资机制相对落后,目前参合农民个人出资收缴工作,基本依靠乡镇、村干部分片包干上门收缴,耗时费力,再加上在外经商、打工人员较多,给参合资金收缴造成了很大困难,个别村委会还存在垫资问题。二是新农合基金管理尚需加强,由于其信息化建设程度不高,也缺乏专业人员操作,存在基金审核、补偿和监管的薄弱环节,影响其正常运行和规范发展。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一是健康体检任务的完成情况欠佳。二是健康体检的后续工作不到位。较多人员反映,参加健康体检后,即使查出了问题,小毛病不愿治,大毛病无钱治,还增加心理负担。

四、几点建议

农村小康社会,农民健康首位。我们要抓住机遇,积极探索,加强农村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建设,促进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新发展,切实抓好农村卫生工作,从根本上彻底改变农村医疗卫生事业落后的面貌,确保广大农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卫生事业是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是层卫生院义不容辞的责任,要进一步明确农村卫生工作的目标、任务和职责,牢固树立为农民群众服务的 宗旨。要以政府为主导,加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增加对低收入人群的医疗卫生资助,逐步缩小农村不同收入人群之间获得医疗卫生服务的差距。进一步增强前瞻意识,敢于像发展经济一样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切实加快改变农村卫生工作落后状况。

(二)理顺农村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农村医疗机构运行机制。一是要转变观念、深化改革。要规范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现行卫生院的薪酬分配方式以及卫生院人员的奖金应与卫生院的经济收入脱钩,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通过这些措施,将卫生院目前的运行机制,从“经营创收”转到“服务保障”上来。二是要合理设置村卫生室。按照相邻相近、便利群众的原则,根据人口分布、服务半径和医疗需求,合理设置村卫生室,达到“每个行政村至少有一个卫生室”的要求。通过加强村卫生建设,并将其纳入农村整个卫生服务体系,承担由乡镇卫生院交给的公共卫生服务、信息报告、健康档案建立、常见病初级诊治和转诊等农村公共卫生项目相关工作。三是要积极探索、不断完善采购制度。加强监管,从源头上约束药品采购销售环节的创收行为,切实改变目前不合理收费和药价虚高现象。

(三)加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是社会公益性、福利性的事业,需要政府更多的支持,决不能简单地市场化。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逐步加大投入力度,卫生事业费应达到区财政支出的6%以上,并逐年有所提高。要制定倾斜政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重点支持农村卫生事业的基础设施建设。

(四)改革农村卫生人员培养模式,推动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关键是人才。要结合农村实际,努力培养一批业务素质精、用得了、留得住、胜任农村卫生事业的人才。一是要充分利用现有农村卫生人才资源,进行规范化培训,使他们掌握全科医学理念、知识和技能,以提高业务水平。二是要制定和落实有利于引导、吸引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的政策。三是要建立城市医院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制度,继续严格执行区级医院医生晋升中、高职称前到乡镇卫生院累计服务一年的制度。四是建立在乡镇卫生院工作满8年以上,可交流到区级医疗卫生单位工作的制度。五是要强化继续教育制度,加强农村卫生技术人员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对在职的乡村医生采取多种途径的全科医学教育和培训,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医生接受医学学历教育,力争至20__年,乡村医生均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六是建立农村卫技人员引进、交流制度,使引进和招聘农村卫技人员制度化。

(五)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需要政府加大支持力度,改革运行机制。一是要提高实际参合率,扩大参合覆盖面,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提高筹资效率,降低筹资成本。二是扩大农村医疗救助范围。目前我区农村大病医疗救助对象为农村低保户、特困户;建议对农民大病救治自付部分费用超过一定数额的,也应通过医疗救助制度进行二次补偿,解决农民因患大病出现的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问题。三是尽快开展新农合的门诊统筹。目前我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种保大病住院制度,门诊费用不能报销,而农民最关心的是门诊费用。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快把门诊费用列入统筹范围,以提高农民参合积极性。

篇4

1.1镇级管理①乡镇卫生院妇幼干部负责该镇两个保健工作的实施。要求妇幼干部坚持每月下乡到村级,每天1个管理区,与保健员共同进行孕产妇摸底调查并集中产检,对孕妇进行五次产前检查(含早孕检查)、筛查高危孕妇,分村级将孕产妇、高危孕妇登记入册、监护管理,同时对非健康人群,如地贫基因携带者、唐氏高风险、梅毒、乙型肝炎的孕妇建立专案,进行追踪随访[3]。要求高危孕妇住院分娩,严格要求卫生院不得截留高危孕妇住院分娩。妇幼保健院每季度下乡进行抽查考核落实情况,并将考核成绩上报卫生管理部门。②按要求对辖区内儿童进行体检和系统管理,同时给予发育、心理、营养等进行指导,并对体检有问题的儿童及时进行转诊处理。对辖区内儿童贫血、佝偻病、早产儿等常见多发病及体弱儿专案管理,对非健康人群,如新生儿疾病筛查异常者、唐氏高风险儿、梅毒、乙型肝炎孕妇所生的儿童建立专案,进行追踪随访。妇幼保健院每季度下乡进行抽查考核落实情况,并将考核成绩上报卫生管理部门。③卫生院坚持每季度召开保健员例会1次,听取保健员汇报情况,反馈群众对保健服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业务知识培训,提高保健质量。

1.2村级管理①卫生院制订保健员管理制度,每个村配置1名保健员,不担任产检和接生工作,只负责掌握辖区范围内的孕妇和儿童情况,进行保健宣教、督促检查、护送孕妇住院分娩及做好产后访视工作。在产后访视工作中,要求保健员必须对母婴完成4次的访视工作(3、7、14、28d),并及时填写产后访视记录表(根据孕保册上产后访视记录表制出,县级医院分娩的产妇出院时一并带回交给保健员),访视期满后,填写访视表上交卫生院,方可结付访视费。保健员在群众中具有一定威信,熟悉最基层情况,充分发挥网底的作用,对协助全县保健工作起重要作用。②为提高保健员的积极性,可改善保健员的待遇。即要求卫生院适当补贴保健员参加例会的差旅费,与乡村医生签订《蕉岭县提高孕产妇系统管理工作责任书》,规定村医每月补贴适当经费给保健员,由其代替村医完成保健工作,以增加保健员收入,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

2信息统计、资料收集工作“统一”是特色

坚持执行统一报表与收集资料制度。以往各镇卫生院独自收集信息数据、各项资料,可能出现漏报、重报,资料收集困难、丢失的情况,导致后续的服务难以跟进。根据这一情况,通过协调达成共识,即在县医院、妇幼保健院分娩的产妇,由县医院、妇幼保健院做好其详细信息的登记表,并保管好孕保册不再交回给产妇,妇幼保健院外勤科每月月底负责将县医院、妇幼保健院所登记的住院产妇登记表、婴儿出生名单,连同孕保册一并收集在妇幼保健院,统一每月8日在召开卫生院妇幼组长例会时,将收集的各项信息、数据及孕保册按属地管理原则统计交回各乡镇,做好月报表或年报表,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资料的完整性,避免漏报、重报和资料丢失现象。

3流动孕产妇和流动儿童管理“沟通、反馈”是特色

乡镇卫生院之间与县级医院之间应加强沟通协作,互相反馈流动于各乡镇之间的孕妇和儿童情况,进行常规电话跟踪,减少漏缺管理情况的发生,保证妇幼保健工作全面覆盖。县级医院、各镇卫生院对别个乡镇的孕妇进行产后42d检查,或对别个乡镇的儿童进行健康检查后,将检查情况登记于特制的检查表中,并在每月8日妇幼组长例会时将体检表反馈于各乡镇,避免因孕妇和儿童的流动而出现漏管现象,真正做到从细处入手,一丝不苟,服务于群众。

4结束语

篇5

【摘要】:目的 探讨乡镇卫生院对于防控体系建设在控制预防传染病暴发流行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依据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和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论述乡镇卫生院防控体系建设各部门职责和专职防疫人员的职责 结果 乡镇卫生院防控体系建设应当根据传染病的流行趋势,做好传染病预防控制的监测报告,并向当地百姓做好预警咨询。乡镇卫生院负责防控体系建设的人员不仅要注意内部常见致病菌的监控,同时要积极防控检测和预防传染病的流行。 结论 乡镇卫生院防控体系建设是乡镇卫生院防止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重要途径,加强乡镇卫生院新时期防控体系建设对提高医院防治传染病暴发流行的能力,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乡镇卫生院,防控体系, 传染病,防治

在我国广大农村农民对于传染病防治的意识相对不足, 易引起传染病发生流行。乡镇卫生院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单元,是广大农村地区传染病疫情检测的第一道观察站,在农村防治传染病的发生蔓延中起到重要作用。乡镇卫生院早发现、早报告疫情,为各级政府及其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控制传染病疫情在农村蔓延提供疫情信息,。[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地区人口流动增多,促进了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和蔓延 ,新老传染病双重威胁着人类健康,一些基本控制的传染病又卷土重来例如性病、耐药性结核和血吸虫病;新的传染病也接踵而至例如SARS、H1N1、禽流感、手足口病。传染病防治工作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特别是乡镇卫生院在农村防治传染病中起到重要作用。下面就乡镇卫生院防控体系建设和传染病防治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分析。

1. 乡镇卫生院的防控体系在传染病防控中的地位

根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有关的管理制度、操作规范,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和医院感染。乡镇卫生院更要建立起基本的传染病检测组织,院长为组长,并明确组内其他成员职责。同时要建立健全一些防治传染病的相关制度例如传染病分诊制度等。并且要严格按着传染病防治的各项规章制度要求考核业绩,进而才能保证各负责人员认真履行职责。对于分诊标志的设置及向导要明确,特别是对于农村一些人遇到传染病往往容易惊慌失措,所以在疫情爆发流行必要时,可以派专人进行疏导分诊。将疫情的蔓延降到最低限度。

2. 乡镇卫生院新时期防控体系在传染病防控中的职能

2.1 建立传染病预防的快速反应能力

农村地区是传染病防范的重要区域,由于农村的一些特殊情况给传染病的防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乡镇卫生院新时期防控体系的建设可以快速的对一些突发事件做作出反应并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理,防止疫情的蔓延扩散。乡镇卫生院的防控体系,可以每天迅速的将疫情进展状况以及控制治疗状况进行上级报告,进而提高了医院对于传染病的及时有效地预警能力。进一步增加了对传染病的相应防范措施,为医院迅速对传染性重大疾病的暴发流行做好了充分准备,同时为预防控制赢得了先机,更有利于传染病的控制。

2.2 疫情报告职能

通过乡镇卫生院防控体系的建设,进一步不断完善疫情报告制度。一旦发现传染病人,首诊医生及时向防控体系小组汇报,然后直接以电话形式和信息化处理向上级报告。防控体系相关部门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的数据采集,依照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内容和时限(甲类传染病<2小时;乙类传染病<6小时;丙类传染病<12小时),有条不紊的及时上报各级单位和部门。

2.3 传染病预防控制与技术指导职能

大量的流行病学特别是近几年来频发的大规模传染病等资料显示,传染病的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不被人们重视,这就导致了传染病有机可乘可迅速传播开来。乡镇卫生院防控体系的建立完善就是要通过基层的广泛性及时发现疫情进行早期预防控制,特别是早期散在传染病病例的控制中人员防护、消毒隔离、疫点处理、督导检查、效果监测。坚持实行预防为主的防控原则,防控体系小组进行疾病各个处理环节的专业指导,特别是对于一些现场处理、消毒、隔离、防护等技术要点。

2.4 监督检查职能

在传染性疾病暴发时,乡镇卫生院防控体系要强化监督职能,对医院关于传染性疾病处理的各环节和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并及时记录总结。同时对于医院的防控硬件设施建设例如隔离诊室和病房的建设及相关仪器设备的配备督导,进而规范医疗行为,加强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各项措施。

2.5 宣传教育培训职能

乡镇卫生院防控体系要积极的进行传染性疾病相关预防和法规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宣传教育。对于院内的职工,重点是职业防护相关的注意事项,使医疗工作人员进一步熟悉院内感染一些疾病的传播特点和传播途径等,做好有效的预防。同时还要走进基层社区,让更多的寻常百姓对于传染性疾病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当出现疫情能够进行正规有效地就诊,不恐慌并能及时向医院报告反映。

3. 疫情突发时如何确保乡镇卫生院防控体系发挥作用

3.1 防控体系小组建设和设备投入

健全乡镇卫生院防控体系组织建设,防控小组领导成员由院级领导担任,进行专人负责日常疫情报告检测任务并及时上报,保障疫情检测体系的完整顺畅,应对重大疫情能及时准确的上报。硬件设施同样需要跟上,完整的信息化网络建设的配备,计算机的应用,疫情门诊病房及防护服等配备,一些疫情药品的储备要进行及时补充,检验检疫仪器的配备要到位才能更准确的进行疾病的检测定位。

3.2 专职人员培训

良好的防控体系的建设,需要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应当依据相关的传染病卫生法规和制度进行学习贯彻。将医院的防控体系的成员进行专业化传染病知识的相关培训,进而加强相关专业知识技能的储备,并进行考核,对专业化人才持证上岗制。防控体系专职人员除了院内一些感染知识的学习外,还要对传染性疾病的具体防治办法和处理措施、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办法条例、以及重大灾害医学等相关知识进行学习。

3.3 与其他相关科室协作

乡镇卫生院控体系建设对于传染性疾病的检测,需要与医院其他科室的紧密配合,进行协同作战共同应对。对于疫情的检测和处理对策需要与医疗部门和门诊工作人员密切联系,及时了解疫情和听取他们的一些建议。对于体系建设应用中的防护实施等建设要搭建后勤与医疗工作之间的桥梁,让彼此充分了解共同建设好设施保障。对于疫情检测中的信息处理和交换要同信息化部门及时沟通,了解最新防控体系软件设施的应用。在重大传染性疾病来临时,只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人员和各部门紧密配合,才能更好的把握赢得疫情控制的先机,及时将疾病的危害和传播性降到最低甚至彻底的控制住。[2]

新时期建设好乡镇卫生院防控体系,高素质人才队伍,精良的设施仪器,科学化的管理,在传染性疾病来临时才能更有效的应对防止疫情蔓延,保护人民生命健康。

参考文献

篇6

    针对医疗卫生服务行为、服务质量和效率亟待改善的客观现状,会宁县在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中积极实施卫生服务质量改进,并与新农合病历审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紧密结合。完善农村卫生服务质量监管办法县卫生局制定了“会宁县农村卫生服务质量监管办法”和“会宁县农村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应用细则”(以下简称“细则”),全面、系统地涵盖了涉及农村卫生服务质量的各个环节和细节,主要包括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两个方面,从诊疗质量、护理质量、质量警示、满意度、基础条件、服务能力和效率、传染病防治、妇幼保健、儿童保健、老年人保健及健康教育等各个方面系统地制定了考核指标和标准,乡镇卫生院每月进行自评,县卫生局每半年组织专家进行外评。通过“细则”能够科学、合理地评价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卫生服务质量,发现质量问题,查找问题根源,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提高卫生服务质量。建立“医疗质量月分析评议会”制度全县县、乡卫生机构每月1~5日召开“医疗质量月分析评议会议”,会议由各机构质量主要负责人员、管理人员和各学科负责人参加,开展讨论式评议,充分揭示医疗卫生质量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计划,落实责任科室及人员,并组织相关人员学习培训,每月选择主要问题实施质量改进。开展处方病历点评工作根据“会宁县医疗机构实施质量内部评价开展处方、病历点评工作实施方案”,全县医疗机构每月开展处方、病历点评工作,县合管办将各机构病历点评及结果作为审核的重要内容和依据,与经费拨付挂钩,县卫生局组织专家每年至少进行两次点评并与绩效考核相衔接,乡镇卫生院每月的甲级病历率应该大于80%,处方合格率大于90%,低于此值按本月审核拨付总经费的10%予以扣减,从而提高了处方病历的书写质量,促使合理诊断、合理用药和合理检查。推行“排队”制度在县、乡卫生机构推行医务人员“四个排队”(医师用药量、抗菌素使用量、患者自费药使用量及青霉素占抗生素比例)和医疗机构的“八个排队”(医疗机构中医药收入占总收入比例、门诊输液人次占门诊总人次比例、平均住院费用、平均门诊费用、平均单病种(单次检查)费用、平均住院自费比例、大型设备检查阳性率和患者满意率的排队)制度,每月将“排队”结果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同时作为对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重要的考核依据。开展医疗机构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县卫生局组织省、县两级专家及相关人员,对不同类型的乡镇卫生院进行了卫生服务质量外部评价和处方、病历点评。医疗机构也开展了质量自评,科学评价质量现状,及时改进。在卫生服务质量评价时,进行处方、病历点评不仅能发现病历书写质量的问题,还可发现诊疗错误、不合理诊疗、过度服务等影响深远的实质问题。

    开展绩效考核,推动一体化管理工作落实

    以推行乡村卫生机构绩效考核为突破口,对全县所有乡、村两级卫生机构实施定期的绩效考核和质量评价,将考核和评价的结果应用于随后的管理过程中,有效地改善了乡村卫生机构的绩效控制方式。制订考核实施方案,控制考核的规范性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了“会宁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绩效考核指导意见”、“会宁县乡镇卫生院绩效考核主要指标及分值表”、“会宁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主要指标及分值表”和“会宁县村卫生室绩效考核主要指标及分值表”,将每一项考核的具体内容、标准要求、方法步骤、数据来源、考核细则、得分、扣分依据和标准都进行了明确规定和细化。设计测量工具,控制考核的科学性确定了院内管理与建设、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和群众评价与监督等5个方面的考核内容,设计了乡镇卫生院考核和村卫生室考核2套指标体系,每套指标体系均由三级指标构成。将人员按专职岗位和兼职岗位,划分为18个岗位作为人员考核指标。设定统计分值,控制考核的公正性三级指标均按权重确定和分配分值。考核采取查阅资料、财务审计、现场检查、走访调查、群众满意度问卷调查和召开座谈会等方法。重视结果应用,控制考核的有效性一是作为政府补助的依据,财政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助经费的70%按月拨付,预留30%,依据绩效考核资金拨付方案拨付。二是奖先惩后,连续2年考核不合格的,免去负责人职务。建立长效机制,控制考核的导向性县政府下发“会宁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实施办法”,县卫生局成立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分别于每年的6月中旬和12月中旬,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2次集中考核,乡镇卫生院负责于每年6月上旬、12月上旬完成辖区内村卫生室的绩效考核工作。县里成立了由纪检、人事、财政和卫生等部门组成的绩效考核监督小组。

    会宁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取得的成绩

    1年多来,我县通过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六有”、“八统一”的管理模式,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在运行机制、质量效率等方面发生了明显变化。医疗服务质量得到明显提高2010年扩大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9.54%,住院分娩率达到93.90%。出入院诊断符合率达到90.00%以上,处方书写合格率达到92.00%,病历书写甲级率达到90.00%以上,两种及以上抗生素处方从23.00%降低到了16.00%。截至2011年3月底,已建立居民健康档案32207户,建档172062人,建档率为29.78%。基层医疗机构就医环境、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得到较大提升,患者及时就诊率达到95.00%,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综合满意度达到91.00%。行政管理得到加强各乡镇卫生院聘用村医334名,100%实现目标责任管理,乡村医疗机构和人员绩效考核覆盖率100%,10所乡镇卫生院达到一级甲等标准,7所达到一级乙等标准。队伍素质得到提升2010年全县培训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新农合门诊统筹、财务管理、居民健康档案建档、卫生监督执法及合理用药等专业知识培训3500多人次,省、市、县进修173人次。地产中药材治疗10种常见病在284个村卫生室全面开展,一些中医适宜技术在乡镇卫生院和60%的村得到推广应用。药品零差率销售全面推行,降低了药品价格从2010年6月开始,全县30所乡镇卫生院和284所村卫生室全部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药品价格平均降低了11%。截至目前,零差率销售共为群众减轻药品费用320多万元。

篇7

一、以提高农民受益水平为目标,狠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二、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卫生行业管理

一是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以《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为重点,加强对院长和医务人员的法制教育,增强医疗安全责任意识。健全医疗、护理、功能检查、放射、化验等各个科室、各个诊疗环节的质量管理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目标,实现诊疗工作的规范化。坚持安全第

一、质量优先的原则,严格落实各项操作规程,杜绝医疗责任事故。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加强监督,定期开展医疗质量检查,依法依纪落实奖惩。二是努力争取资金政策支持,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积极争取资金,按照《唐山市乡镇卫生院基本装备标准》的要求,进一步改善卫生院装备条件。按照《唐山市乡镇卫生院管理办法》的要求,继续有计划地开展人员聘用,努力解决基层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三是加强医务人员教育培训。重点加强对在职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根据临床需求举办3期培训班,安排80名业务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培养急需的业务人才。积极鼓励职工参加各种形式的学历教育,支持参加执业医师、执业药师和执业护士等资格考试,提高医务人员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以落实《乡村医生基本用药目录》为重点,加强乡医业务培训。四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积极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强化院长队伍的竞争意识,增强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加强后备干部的推荐、考核和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后备干部队伍。围绕医院管理的重点环节,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院长的教育,强化对院长的日常监督和定期考核,努力打造一支有知识、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五是加强医院财务管理。严格执行《关于加强医疗卫生单位财务管理的若干规定》和《补充规定》,落实固定资产购置处理、开支审批、大宗药品采购和车辆管理等制度,确保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严格规范。强化

财务监督和审计,定期组织专项检查,严肃查处违纪行为。针对医院管理中的关键环节,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及时堵塞管理漏洞,实现医院财务管理科学规范、公开透明。

三、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卫生应急保障能力

四、突出食品安全整治和医疗市场清理两个重点,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

一是加强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管。认真履行食品安全管理职责,强化对餐饮业和集体食堂的监督,落实监管责任制,实行责任追究。积极推进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加强日常监督指导,重点加强对食品从业人员、餐饮单位和食品生产经营场所环境卫生的监管。严格落实卫生管理制度,推行食品原料进货索证索票、验收等各项卫生管理制度,认真规范从业行为。加大对典型案例的暴光力度,严厉查处采购、使用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畜禽等及其制品、劣质食用油、不合格调味品或非食用原料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强化宣传教育,增强从业人员法制观念,确保餐饮消费环节的食品卫生安全。二是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加强日常监督执法,严格规范社会办医的执业行为。重点查处出租承包医疗场所、超范围行医、擅自购置大型医用设备和非法进行胎儿性别鉴定等行为,严厉打击无证行医和异地行医,认真清理违法医疗广告。严格执行《执业医师法》和《护士条例》,严肃查处不经审批聘用卫生技术人员的行为。开展技术人员资质情况专项检查,清理无

资质的上岗人员,严肃查处违规医疗机构。结合换发乡村医生执业许可证工作,认真规范乡医执业行为,查处违纪违规乡医。三是强化公共场所和职业卫生监督。加强公共场所的卫生监督,推行量化分级管理,落实卫生管理制度,普及消毒知识。开展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组织供水人员体检和培训。认真执行《职业病防治法》,监督企业落实职业病防治措施,建立和完善防治制度,组织职业健康检查,严肃查处危害劳动者健康的违法行为。对16家放射工作单位开展经常性卫生监督,加强放射工作场所监测,开展个人剂量检测,确保放射安全。

篇8

[关键词] 乡镇中心卫生院;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10(b)-0132-04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还原了基本药物“基本、基础、基层”的内涵,为改变“以药养医”的痼疾、降低医疗服务成本提供了制度基础[1]。2010年1月30日九江市11个县的63所乡镇中心卫生院全面启动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力保群众的用药安全,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缓解群众“看病贵”的问题,为群众减轻看病负担。为了及时了解乡镇卫生院贯彻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效果,本研究对九江市63所乡镇卫生院的实施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九江市已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63所乡镇中心卫生院作为本次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调研的对象,研究时间为2009年1月~2011年12月,其中63所乡镇中心卫生院现核定编制2450名,实际在岗名数1646名;其中有编制名员804名,聘用842名;在岗人员中,临床医师549,护士377名,医技及管理人员720名。

1.2 方法

采用定性方法进行现场调查研究;定量收集和复核已向乡镇中心卫生院发放的江西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监测月报表,并采用Excel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乡镇中心卫生院服务提供情况

2011、2010年分别与2009年同期比较,试点地区门急诊人次由725 179人次分别提高到1 278 559、1 026 567人次,分别提高了76.31%、41.56%;出院人次由49 831人次分别提高到79 006、66 640人次,分别提高了58.55%、33.73%;基本药物西药由175种分别增至224、180种,基本药物中成药由53种增至101、71种,基本药物占总药品种数的92.59%、71.51%,基药使用效率为90%、75%。

2.2 乡镇中心卫生院相关收入情况

2011、2010年分别于2009年同期比较,63所中心卫生院门急诊次均费用由67.72元下降到41.47、52.41元,分别减少了38.76%、22.61%,住院次均费用分别下降了27.30%、12.14%;门诊医疗收入分别上升了39.68%、39.10%,住院医疗收入分别上升了40.49%、44.92%;门诊药品收入分别下降了5.29%、2.52%,住院药品收入分别上升了1.03%、2.03%,其中基本药物收入分别增加了83.58%、58.18%;总收入分别增加了83.96%、56.07%;药占比分别下降了13.20%、13.03%;基药占总药比分别上升了87.75%、58.51%;业务收入分别上升了12.81%、14.74%;医务人员均收入分别增加了41.17%、18.95%(表1、表2)。

3 讨论

3.1 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促进了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的提高

乡镇中心卫生院是承担辖区内农村居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主要医疗机构,其治疗费用低,报销比例高,深受农村群众欢迎。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前,多数乡镇患者因医药费贵、中心卫生院医疗水平有限,病轻者选择不治疗,病重者选择上级医院治疗,不仅增加了患者的医药费支出,且影响了卫生院的业务收入,从而阻碍了卫生院医疗水平的发展。近年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政策加强了九江地区中心卫生院建设,提高了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其治疗费用低,报销比例高,深受农村群众欢迎。乡镇中心卫生院现是承担辖区内农村居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主要医疗机构。基药药品零差率销售、报销比例提高,直接推动了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基层医疗机构门诊人次和住院人数的增加,加强了医疗机构服务。百姓的医疗需求在这一制度推动下会进一步释放,使疾病能早发现、早治疗,减少了由于经济压力而使小病不治延误成大病的现象。

3.2 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取得“三赢”

63所乡镇中心卫生院统一配备使用基本药物、严格执行“非目录药品”使用规定、统一实行零差率销售、严格基本药物采购付款制度、实行基本医疗保险优惠政策等内容,用以保证群众用药安全,减轻用药负担,与《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出台的积极意义相对应[2]。中心卫生院服务提供情况、相关收入数据,实施前后比较表明,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使长久以来形成的“以药养医”体制逐步瓦解,基本药物成为群众看病就医的首选药品,医务人员用药习惯向安全、低廉、有效方向转变;行为逐步规范,医疗机构公益性逐步提升,有效减轻了群众的用药负担,缓解了群众“看病贵”等问题。有效的基本药物制度多渠道补偿方案确保了各级财政拨款都能够及时足额到位,职工的福利待遇大幅度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前有了明显提高。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使本市群众得到了实惠,对医改政策和卫生院的满意度有了空前的提高,初步取得了“政府赢得民心,农民赢得实惠,医院赢得发展”的“三赢”成效[3]。

3.3 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促进乡镇中心卫生院信息化管理

本市部分卫生院通过使用信息化的手段,在医疗机构日常使用的业务软件中加入基本药物的管理功能,促进了基本药物的推广和应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促进了卫生院的信息化管理,经过科学规划和持续建设,本市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水平得到提高,部分卫生院的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基本药物、新农合、行政监管、办公自动化等很多业务领域的信息化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单机到互联互通、从有线网络到无线网络的跨越,信息化成效初步显现[4]。

3.4 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促进中心卫生院合理用药

本市10所乡镇中心院实施后平均用药品种数由3.28种下降到2.29种,减少了30.18%;基本药物处方使用率由98%提高到100%,增长了2%;药品通用名处方使用率由99%提高到100%,增长了1%;抗菌药物处方使用率由15.24%减少到11.02%,下降了26.67%;注射剂、静脉注射使用率分别由16.54%、9.32%减少到11.22%、2.01%,下降了32.16%、78.43%;合理处方率由69.54%提高到83.54%,提高了16.76%,结果表明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促进了本市乡镇中心卫生院的合理用药水平[5]。这与本市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以来加强其政策宣传密不可分。①加强对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医务工作者的基本药物和合理用药的继续教育与培训,规范合理用药;②加强对市民的宣传教育,做到家喻户晓,提高公民对基本药物制度的认知度和对基本药物的信赖度,普及合理用药常识,改变不良用药行为。

3.5 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卫生院综合体制改革

按照服务人口1.25‰标准核定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实施绩效工资。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公开选拔,择优聘用和聘期目标责任制,建立了专业技术人员资格准入制、全院聘用、岗位管理制度,实行了竞聘上岗、合同管理。制订了绩效考核方案,按照服务质量、数量、效果和居民满意度进行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收入挂钩。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实现了“两个确保”,达到了“两个满意”,即确保职工收入总体水平不下降使医务人员满意,确保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效率不下降使居民满意[6-7]。

3.6 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3.6.1 实施初期基本药物利用尚不充分,不能满足临床用药需求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09版)共有307种药品,但是目前基本药物品种的结构严重影响了基本药物的利用,剔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常用(如治疗结核病、血吸虫病、麻风病及精神病等药物)及短缺的药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际能采购使用的品种及品规数不多,且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抗生素、妇产科用药、儿童用药、感冒用药的药品较少,有临床医生反映目录内部分药品品种落后,疗效不理想。药品种类的缺少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处于“有医无药”的尴尬境地[8]。

针对上述情况,本省结合本省区域常见病、多发病等流行病现状及不同人群的用药习惯,合理调整基本药物目录结构,《江西省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增补目录(基层部分)》(2011年版)增补了226种药品,至此,包括原卫生部2009年公布的307种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药品在内,本省基层基本药物目录药品品种达到533种。此次增补的226种药品包括中成药91个品种、西药135个品种,重点增加了妇科、儿科、肿瘤科、皮肤科、眼科、慢性病防治等药品品种,侧重解决了本省基层医疗机构普通反映的药品品种和类别不足的问题,但各地中心卫生院因特殊情况暂未配备新增补的基本药物。

3.6.2 乡镇卫生院人员配置不合理,队伍亟待加强 乡镇卫生院人员配置不合理,普遍存在缺编、断层现象。各乡镇卫生院均存在“老人”面临退休、“新人”接不上、人手少、一人兼多职的情况,致使工作开展困难。基层卫生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医院发展的瓶颈问题。本市63所乡镇卫生院原有人员学历低,高学历人员找不来,临时人员因工资水平低难以留住,严重制约了医疗活动的正常开展,更存在严重的医疗安全隐患[9-10]。

3.7 建议与对策

3.7.1 尽快配备新增基药品种、加强乡镇中心卫生院的规范管理 根据本区域常见病、多发病等流行病现状及不同人群的用药习惯,尽快配备《江西省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增补目录(基层部分)》(2011年版)增补中的品种。①卫生部门要加强对中心卫生院的指导,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及时向上级部们反映本管理区内中心卫生院的特殊情况,争取国家和省里的政策支持;②加强监管力度,督促试点单位严格贯彻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此外还要加强试点单位医德医风建设,逐步让医务工作者自觉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11]。

3.7.2 加强乡镇中心卫生院人才建设 中心卫生院建设要在“扩总量、调结构、优政策”上下功夫。①采取相对灵活的招聘方式,使大部分在基层卫生工作时间较长、水平较高、表现优秀的人员能够纳入编制管理,引导和鼓励优秀的编外人员、社会上医学毕业生、个体执业人员到基层工作[12];②建立面向基层的定向培养力度,完善基层卫生人员待遇保障、培养发展、财政投入方面的政策,鼓励和引导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③适度提高临时人员的工资待遇,缓解卫生院人员紧缺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鹏.国家基本药物政策:影响评估与执行力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0,95(2):26.

[2] 林朝晖.《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出台的积极意义[J].首都医药,2010,6(11):57.

[3] 万朝雷,杨泽云,魏玲,等.九江市中心卫生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现状的调查[J].医药前沿,2011,24(1):41-42.

[4] 于倩倩,尹文强.乡镇卫生院基本药物政策执行困难原因调查[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4,30(2):86-89.

[5] 邹榕,罗红叶,黎燕宁,等.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对广西乡镇卫生院门诊用药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 15(13):1451-1453.

[6] 张丽青,黄术生.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对乡镇卫生院的影响和建议[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28(6):438-439.

[7] 吴俊安,项建明,朱庆群,等.乡镇卫生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思考[J].中国农村事业卫生管理,2010,30(6):438.

[8] 迟新杰.乡镇卫生院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效果探讨[J].社区医学杂志,2013,11(7):24-26.

[9] 崔雪丹,尹文强,陈钟鸣,等.基本药物制度背景下社区医生激励机制路径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4,30(4):251-254.

[10] 宗文红,周洲,买淑鹏,等.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运行状况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0):1099-1102

[11] 高月霞,李奕辰,刘国恩等.基本药物制度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理用药的影响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29(7):488-491.

篇9

(一)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按照上级医改工作要求,认真总结三年改革经验,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医改工作任务。一是积极推进落实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深入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对乙肝疫苗、卡介苗、麻疹、脊灰、百白破、流脑、乙脑等7种规划疫苗实施免费接种,各类疫苗接种率均达95%以上,其中,乙肝、卡介苗、脊灰、百白破和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达到100%;建立健全居民健康档案,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建立电子居民健康档案54.8万份(其中,农村居民建档505563份,城市居民建档42437份),建档率达到89.3%;深入实施孕产妇和儿童系统化管理工程,全县孕产妇和0-6岁儿童系统化管理率分别达到98.5%、95.63%;加强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人和精神病人的管理,相关病人管理率分别为68.8%、100%、60.7%。二是深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在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全面推行使用基本药物,保证群众用药安全有效。县级医疗机构基药配备占全部药物比例达到96.5%。自去年6月15日,我县在12个乡镇卫生院同步启动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对卫生院使用的所有药品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结算,并实行零差率销售。在此基础上,按照卫生院基药制度运作模式,今年3月份,我们在村卫生室全面推行基本药物制度。截至目前,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基药制度覆盖率100%,累计采购基本药物1135万元,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达到48.56%。三是深化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工作成效。落实基层医疗机构全员聘用制度,全县乡镇卫生院岗位聘任率达到100%。落实绩效工资制度,实行“双考核、双挂钩”,职工工资全额财政保障,40%作为绩效工资发放,有效调动了职工工作积极性,促进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四是全面落实“先看病、后付费”政策。对于在县、乡两级医疗机构的住院患者(医保范围内),全部实行“先看病、后付费”,患者出院时,结算系统自动扣除医保报销金额,有效减轻了患者支付负担。

(二)积极开展深化医院管理年活动

根据县委关于跨越发展的要求和新形势下卫生工作的需要,我们确定2010、2011、2013年分别为全县卫生系统“环境建设和行风管建设年”、“行风建设和能力提升年”、“深化医院管理年”,今年重点围绕加强行业管理,着力提升卫生系统科学规范化发展水平。一是加强规范管理。结合全县开展治理慵懒散活动,进一步明确各级岗位职责目标,健全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加大督导检查工作力度,确保各项制度落实到位,保证和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二是加强业务管理。建立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评价考核机制,定期对各医疗卫生单位依法执业、服务质量、医疗安全、服务态度、效率效益等工作进行评价考核,考核结果现场反馈,及时通报,并落实奖惩措施。上半年,累计组织开展医疗卫生质量专项检查活动15次,查处纠正问题21项。三是加强行风管理。深入组织开展医德医风教育培训活动,加强行风督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畅通24小时举报投诉热线,投诉事项办结率100%。四是加强环境建设。深入实施“绿化、亮化、净化、硬化”工程,对各医疗卫生单位内外环境进行高标准整修改造,初步达到了“花园式”医院建设的目标要求。五是优化服务流程,积极开展导医导诊、预约诊疗服务,增设夜间门诊、无节假日门诊,促进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三)稳步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坚持将公共卫生作为提高群众健康水平的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一是扎实开展计划免疫工作。深入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对规划范围内疫苗实施免费接种,各类疫苗免疫接种率均达到98%以上,其中,麻疹、乙肝、卡介苗、脊灰、百白破等疫苗接种率达到100%;二是加强传染病防控工作。建立健全传染病综合防控体系,完善传染病预测预警、疫情直报和应急处置机制,强化对重大传染病的实时防控,在近几年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中经受住了严峻考验,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今年截至6月25日,全县手足口病发病率较去年同期下降64.04%,处于全市最低发病水平;三是加强妇幼保健工作。认真落实妇女儿童“一法两纲”工作要求,全面落实孕产妇和儿童系统化管理,全县孕产妇住院分娩率100%,孕产妇和儿童系统化管理率分别达到99.55%、93.92%。深入开展免费婚检工作,全县新婚人群体检率达到52%,位居全省首位;四是强化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在现有县人民医院、中医院2个急救分站基础上,新建怀仁、龙桑寺2处“120”急救分站,进一步缩短了院前急救半径。加强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积极组织开展应急演练,不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五是加强卫生综合监督执法。今年以来,围绕职业卫生和医政监督两大重点,先后组织开展了19次专项监督行动,累计出动卫生监督员1180人次,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及公共场所卫生监督覆盖率达100%。监督医疗机构165处,规范38处,取缔5处,有效保障了群众就医安全。

(四)不断深化卫生强基工程

一是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立足当前抓引进,2007年以来,我县建立了卫生人才公开招聘的长效机制,招聘形式借鉴公务员招录方式,坚持“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择优录取。5年来,累计招聘卫生技术人员318人(研究生学历6人,本科学历247人、专科65人),充实到县乡两级医疗机构(县级194人,乡镇124人),今年的卫生人才招聘初步方案已经完成待审,将于8—9月份实施。放眼长远抓培养,加强管理人员培训,5月份,我们委托康佳卫生管理人才培训公司,采取专家讲座和现场参观学习的方式,对全县基层医疗机构62名管理人员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培训,收到显著效果,有效提升了基层管理干部队伍的思想境界、政策理论及管理水平;加强技术人员培训,采取师徒带教、高起点集中培训、“三基”理论学习、乡医培训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对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上半年,举办各类培训活动12次,培训650人次。二是深入开展承办帮扶行动。2007年以来,在市卫生局支持帮助下,先后有市中心医院、中医医院等9家市级医疗机构和我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分别承办帮扶我县乡镇卫生院,实施以来,上级医院视对口卫生院为其“分院”,在基础设施、医疗设备、技术力量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促使各乡镇卫生院短期内迅速恢复服务功能,步入发展的快车道。今年1—6月份,12所卫生院门诊量达到9.5万人次,业务收入2150万元,分别是承办帮扶前的16.8倍、19.5倍,姜大明省长和王随莲副省长都曾对该项工作作出批示并给予充分肯定。

(四)深入实施卫生惠民工程

一是深入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我县自2006年实施新农合制度以来,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运作、高质量推进”,农民受益率及受益面逐年提高。今年,全县累计参合农民524481人,参合率达到100%,人均统筹标准提高到300元(其中,各级财政补助240元,个人缴纳60元)。进一步提高报销补偿比例,在科学测算基础上,确定参合农民在县、乡两级医疗机构住院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75%、85%,住院补偿封顶线15万元。1—6月份,累计补偿合作医疗费用7537.98万元,受益群众92847人次,政策范围内住院补偿比达到83%,位居全市首位。为进一步方便农民群众看病报销,我们先后与11家市级以上定点医院签订协议,使参合农民在我县和上级有关医疗机构就医实现即时结报。二是深入开展农村儿童重大疾病保障工作。进一步扩大农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范围,对5种儿童重大疾病(先心病、白血病、单纯性唇裂、脑瘫、血友病)和8种成年人重大疾病(宫颈癌、乳腺癌、血友病、重性精神病、终末期肾病、艾滋病机会性感染、耐药性肺结核、器官移植抗排异治疗)患者实行医疗救助,其中,先心病全额免费,其他病种新农合报销75%以上,确保群众受益最大化。截至目前,救助重大疾病患者1108例(其中,先心病6例,其他病种1102例),累计减免各项医疗费用280.06万元。三是积极推出卫生短信服务平台。结合工作实际,与移动通讯公司联合,利用短信方式,每月为群众提供卫生资讯服务,提高群众健康防护意识,截至目前,累计发送短信9万余条。四是大力推进农村改厕项目。根据上级有关工作精神,结合生态县创建要求,今年全县总计安排农村改厕2万座,截至目前,已经完成1.2万座,年底将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总体较低。虽然近几年通过实施承办帮扶和人才引进、培养等有效措施,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发展取得了明显进步,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受人才、技术、设备等条件所限,整体服务水平仍然不高,不能完全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二是卫生管理水平不高。部分卫生管理人员思想观念落后,缺乏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责任和与时俱进、创造性开展工作的意识,部分单位管理理念及方式落后,手段单一,规章制度不健全,监督执行力度不够,没有一套系统的监督考核机制和质量控制办法,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水平较低。

三是卫生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卫生技术人员总量不足,目前全市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2.4人,我县为20.9人,存在较大差距;卫生人员结构性矛盾突出,从职称学历方面来看,当前,全县高、中、初级比例为1:9:12,研究生以上、本科、专科以下人员比例为1:11:29,高学历、高职称人员较少;高水平拔尖卫生人才匮乏,科研创新能力偏弱,重点、特色专业不突出。

四是由于财政管理体制的变化及我县财力有限等因素影响,落实医改市县两级财政配套资金的难度较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正常开展。

五是行风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部分医务人员为民服务的宗旨服务意识不强,敬业进取、求实奉献的观念意识欠缺,工作主动性、积极性不高,与新形势下卫生工作的需求有很大差距。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深入组织开展深化医院管理年活动。按照活动部署安排,进一步加强督导检查,强化工作落实,并积极发掘推广新经验、新亮点,确保活动有序开展,取得实效。

(二)全面落实医改目标任务。按照上级有关部署要求,深入组织实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药物制度、公立医院改革等各项工作,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监督管理,确保按照改革目标要求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三)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一是认真筹备做好年度卫生人才招聘工作。总结2007年以来公开招聘卫生技术人员的经验做法,完善考试考核机制,严格按照全县统一招聘计划和程序规定,完成年度卫生人才招聘工作任务。二是加强卫生人才培养。认真组织举办基层管理干部培训班,做好对外出培训、师徒带教培训及乡医培训人员的跟踪督导,确保取得实效。

篇10

一、 对我县农村卫生工作的基本估价

近年来,我县农村卫生事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的工作方针,以建立覆盖全县人民医疗卫生基本制度为目标,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为着力点,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府责任,坚持城乡统筹,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我县农村卫生事业协调发展。

(一)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服务条件有了较大改善。近年来,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不断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着力改善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就医需求。一是服务网络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我县有县级医院2家,乡镇卫生院27家,民营医院3家,村(社区)卫生室531个(已建成规范化卫生室255所),个体诊所12家,药品零售企业270多家,县乡公立医院有病床718张。县乡两级医疗机构有在编人员896人(其中乡镇卫生院405人),有卫生技术人员768人(其中乡镇387人)。医务人员中大学本科137人,专科419人,中专220人;获高级职称的21人,中级职称180人,初级职称428人。基本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乡镇卫生院为主体,村级卫生室为基础,民营诊所为补充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极大地方便和满足了广大群众的就医需求,基本解决了农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二是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初步统计,近年来各级争取中央、省、地专项资金8000多万元,用于改善业务用房、新增设备、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农村改厕、配置急救车等。县乡村医疗卫生条件得到了不断改善。

(二)不断强化内部管理,医技水平和服务质量有了较大提高。一是全面加强医疗卫生人员业务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采取开展“医院管理年”等活动,采用在岗培训、选送进修和开展乡村医生培训等措施,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对职工进行了业务水平提升和医德医风教育。二是全面加强了医疗质量管理。全县医疗机构不断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落实了各项质控措施,制定了医疗服务考评标准,并将服务质量与个人工资挂钩,严格实行考核奖惩,确保了医疗安全,促进了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三是实施了乡镇卫生院医疗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了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XX年,制定下发了《思南县医疗机构绩效工资考核办法》,乡镇卫生院院长实行聘任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职工实行全员聘用制,人员工资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由于强化内部管理,提高医技水平和服务质量,就诊人员不断增加,业务收入不断提升。据初步统计,全县27个乡镇医院中,中心集镇卫生院年营业额超100万元的,约占乡镇总数的二分之一。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顺利推进,医疗保障能力不断提高。新农合工作自XX年开始在我县推行以来,县人民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坚持以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为着力点,制定了《思南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细则》,相继成立了县合医局和乡镇合医站。工作中强化宣传动员,创新工作机制,完善监督体系,促进了我县新农合工作扎实稳步推进。全县新农合参合率逐年稳步提高,补偿方案不断优化,补偿标准稳步提升,农民群众受益面持续扩大,保障能力显著增强。5年来,农村参合率由77%逐年提高到95%,累计筹资33988余万元(其中个人筹资4989余万元)。累计就诊134.43万人次,其中住院统筹14万人次,医疗费用31874.23万元(截止XX年5月),总报补金额达17919.15万元,报补率达56%以上。大病住院补偿封顶线由原来的4万元调整为6万元,实行了个人账户过渡到门诊报补,建立了新农合与民政医疗救助制度的无缝衔接机制,完善了农民大病医疗救助制度,使参合农民重大疾病补助总额得到不断提高,极大地解决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使民生工程得到进一步落实,合作医疗的优越性得到了进一步体现,社会和谐得到进一步促进。

(四)公共卫生工作扎实推进,基本卫生服务均等化成效显著。县政府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方针,认真履行公共卫生职责,加强卫生健康宣传教育,构建了县、乡、村三级防疫网络。一是建立了疫情报告制度。各医疗机构对发现的法定乙类传染病病例(如对麻诊、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等)及时报告。二是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县乡(镇)医院分别开设了肠道专科门诊,加强对外环境的监测,对报告的麻疹病人进行了个案调查。认真开展以“甲流”为重点的传染病防控工作,各乡镇卫生院按照“甲流”防控预案的整体要求设立了隔热门诊室,购置了相应的仪器设备及医疗消毒药液,有效地防止了传染病的传播。三是计划免疫工作得到强化。县人民政府认真部署,强化责任,规范接种门诊建设,免疫工作有序推进。四是妇幼保健工作稳步推进。结合农村“降消”项目的实施,县乡卫生院把孕产妇和儿童保健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不放松,切实开展产前健康检查和妇科病普查普治工作,建立了妇幼保健和孕产妇管理系统,为妇幼保健工作科学、规范、有序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五是强化职业病防治工作。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知识的宣传,重点对水泥、砖瓦、化工等重点企业负责人进行职业卫生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培训,督促用人单位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制定和落实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开展对企业职业卫生的专项监督检查和整治。如今年已经开展了全县洁具行业生产企业职业卫生专项整治,加大对造成职业中毒的有关责任单位和个人的处罚。六是开展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加强对精神病及慢性病人的救治和管理。各乡镇卫生院对辖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健康体检服务,并对精神病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筛查,建立了“一病一卡一上报”制度,适时开展家庭随访。

(五)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农村食药市场得到有效净化。在食品卫生安全方面,一是加强对从事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的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业务素质。二是加强对食品市场的检查,开展食品卫生专项整治。近3年来,开展食品卫生专项整治7000户次,罚款1万余元。此外,通过聘请药品协管员、信息员和加大对遍布全县农村的药店、村卫生室规范化药房的建设,并依法打击游医、药贩。近3年来立案查处各类非法行医案件4起,取缔非法行医场所2个、人员4人,没收医疗器械120件、药品780盒,罚款1.5万元。通过一系列的监督检查,有效地净化了农村的食品、药品市场,促进了农村食品、药品的安全。

(六)医药购销体系和乡村医疗机构管理不断创新,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得以体现。为了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县人民政府及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积极落实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有关政策,严格按照《贵州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药物目录(XX年版)》,将国家规定的307种和省里增加的110种药品品种作为我县卫生机构使用的基本药品。从今年3月10起,县乡镇卫生院药品统一实行网上采购和零差率销售,构建了有效的农村医疗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降低了患者的医疗成本。药品供应制度的改革,保证了药品质量,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药品采供中间环节,降低了药品价格。据测算,药品实行网上采购和零差率销售后,使药品价格较以前下降了15%左右。为了进一步彰显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建立和完善了政府补偿机制,保证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乡镇卫生院的正常运转,各级财政对乡镇卫生院按照药品价额的15%予以补助。

(七)强化环境治理,农村爱卫工作蓬勃开展。一是加强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重点以学校、托幼机构、村寨为重点,采取上卫生知识课、专题会议、发放宣传资料、广播电视、黑板橱窗等形式对传染病的预防进行广泛宣传,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和疾病防控能力。二是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各乡镇结合新农村建设,把改厕和环境卫生整治作为重点来抓。自XX年以来,共改厕6000余户,各乡镇集镇所在地和县乡新农村示范点都聘请了清洁员,建立了卫生保洁制度,实行了垃圾集中处理,有效地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农村卫生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我县农村卫生队伍,呈现出青黄不接的现象。一是学历、职称偏低,年龄老化。目前我县405名乡镇医务人员中,还有中专及以下学历132人,中级职称只有49人,初级还占199人,489名村医中50岁以上的有178人,县妇幼中心44人中48岁以上就有28人。二是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有待提高。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绝大部分乡镇都因为人手紧缺,经费紧张,无力安排医务人员外出培训学习,造成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难以提高。个别医务人员,特别是村医职业道德不高,乱开药方、使用过期药品、套取合作医疗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缺编严重。按XX年全县编制总数1069人,都还差173人,永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目前有杨家坳乡、长坝乡、香坝乡、板桥乡、兴隆乡、亭子坝乡、思林乡、东华乡、枫芸乡等乡镇医务人员现有人员不足10人。县卫生监督所缺编缺员10余个。正常工作难以开展。据统计,县两家医院自聘人员225人,目前乡镇自聘人员有154人,如果按照现在的标准1.4‰的比例计算,乡镇卫生院目前缺编缺员在400人左右。由于人手不够,一些医务人员一兼多岗,部分医院的有关科室无法运行,设备闲置。群众“看病难”的问题还客观存在。

(二)宣传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随着农村医疗体制的改革,政府出台了很多惠民政策,如不加大宣传力度,群众难以知晓,结果“惠民”就“会不到民”。调研中了解到,部分边远山区群众对新农合政策还不够了解,只知道乡村干部在收钱,医院药品实行零差额、妇女住院分娩实行全免费、医院药物实行基本药物制度、网上采购,群众知晓率就更低了,这些都影响着民心工程的落实,更影响了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

(三)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经费筹集难。一是相当部分农民认为自己身体很健康,没有生病,缴了也是打水漂,有的认为自己已参加企业的保险或学生保险或其他商业保险,所以不愿参加合作医疗。二是有的干部工作方法简单,工作不扎实,缺乏与农户沟通。有的没有主动上门,而是等待群众上门缴纳,不注意协调合作医疗服务、管理与农民的利益关系。三是由于宣传不到位,大部分群众对从个人账户过渡到门诊统筹理解不够,加之每年的缴费都有所增加,有种不信任感。

(四)财政投入还相对不足。我县对卫生事业的投入虽然逐年增加,但与周边县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公共卫生、医疗机构及其他方面的事业经费基数偏低,增加缓慢。一是乡镇医务人员同时承担着农村预防和保健等日常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工作任务繁重,由于乡镇卫生院空编缺员现象严重,大部分乡镇卫生院不得不自己出资临聘人员,负荷较重。二是县合医报补监督面大,全县有540个医疗报补单位(其中村卫生室489个),还加对外地住院报补的核查,行政成本的增加,导致经费紧张。县卫生监督所负责全县5000余个食品生产经营单位、1000余个公共经营场所和50多所寄宿制学校的监管任务,经费尤显不足。三是部分医疗单位因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欠账大,如文家店、三道水、县人民医院等。

(五)村级卫生室的监管工作需进一步加强。由于村医素质的参差不齐,乡镇合管站管理能力跟不上(大部分属“门外汉”,非专业人士),加上“天高皇帝远”,他们在从事医疗卫生工作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问题。调研中发现,存在过期药品、合医报补缺乏真实性、缺乏基本医疗急救措施等。

三、建议意见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一是加大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宣传,进一步加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宣传,加强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药物网上采购和零差率政策的宣传,加强大病救助政策的宣传。加强“降消”项目政策的宣传。二是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切实加强《食品安全法》、《传染病防治法》等的宣传。三是加强健康教育的宣传。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政策法律的知晓度,不断增强广大经营者遵章守法的自觉性,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

(二)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针对全县医疗机构严重缺编缺员实际,特别是边远乡镇卫生院,一是重新核定编制,要按照现在的标准,以1.4‰的比例把编制核定到各乡镇卫生院和县城医院。二是引进人才,到大专院校招录大中专毕业生到我县各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三是深化医疗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绩效工资制,制定优惠政策,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使人才引进留得住。四是加大技术培训,提升医务人员业务能力。

(三)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一是加大食品药品安全检查力度,确保食品药品安全。二是加大新农合资金报补监管力度,避免新农合资金的流失。三是加大基本药物制度和零差率销售的监管工作。

(四)重视和加强中医药事业和民营医院的发展。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长期以来,我县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得到上级主管部门肯定和认可,XX年被评为全国中医工作示范县。我们要举全县之力,给予重视和扶持。民营医院是公立医院的补充,是医疗体制改革的内容之一,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扶持,让民营医院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