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行业调研范文

时间:2023-09-01 17:18: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医药行业调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医药行业调研

篇1

[关键词]产业集群;医药行业;北京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2-0085-02

一、问题的提出

2004年北京市开始呈现出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形成了以中关村生命科学院为创新中心、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北京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基地为两翼的三大生物医疗产业园区布局,生物医药行业产业集群初步形成。2005年北京市发改委明确表示:北京市今后将集中培育信息、汽车、医药三大产业集群,使其发展成为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产业集群。而北京市前两大集群已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医药行业产业集群还需要进一步发展。

二、产业集群的含义及发展现状

(一)产业集群的含义

产业集群是指同一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企业和机构在同一地理位置上的集中。纵向延伸到销售渠道和顾客,横向延伸到包括提供互补产品的生产商和通过技能、技术而相互联系的企业,当然也包括地方政府部门和其他机构,比如大学、监管机构、咨询机构、娱乐设施和贸易机构。他们提供专门的培训、教育、服务、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也就是说产业集群包括三类相互联系、持续互动的组织:某类相似或相关的企业、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和机构以及其他中介机构及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和大学。

第一个研究产业集群的经济学家是马歇尔,而我国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对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进行研究。产业集群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强大的优势。具体表现在:

1.外部经济和规模经济方面,由于共同使用多种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公共信息资源和市场网络,这样就会形成强大的规模经济效应。2.专业化加强,彼此集中于擅长的领域,可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3.有利于成本降低,效率提高。4.有利于创新。由于企业地理位置接近,企业间密切合作,新工艺、新技术迅速传播,新思想、新观念更易于被接受、增强企业创新能力。5.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某产业以网络的形式落户于某地,形成了产业和区域的有机结合。

(二)国外医药行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国外医药行业发展最为迅速的为美国和英国,医药行业在两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空间分布上,高度集聚的产业集群是美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波士顿的“基因城”、旧金山湾的“生物技术湾”等产业集群都是全球生物医药创新最为活跃、产业化程度最高的区域。英国医药行业的发展得益于研发投入。英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但是科技投入占世界的4.5%,制药业的发展带动了技术的发展,逐渐形成科研与实践的良性循环。英国已经获得了20多个诺贝尔奖,有着DNA双螺旋结构、抗体工程、单克隆抗体构造等成果,这些都为医药行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对两国的医药行业产业集群的研究发现,有以下共性特点:

1.坚实的科学基础研究。2.完善的创新体系。3.投资体系完善,金融市场活跃。4.医药行业产业链较为完备。5.中介机构的积极参与。6.政府政策扶持。

医药行业主要包括4个支柱性产业:化学制药工业、中药制药工业、生物生化制品工业、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其中前两个产业占据了医药行业的80%。在2005年,全球制药行业有几个显著态势:区域中心从欧洲向美国转移,并购频繁,市场集中化程度提高,研发创新对生物技术的依赖越来越强,外包市场继续扩大,重构全球制药行业,而且非专利药市场的发育给产业造成的深远影响继续扩大。据预测,未来五年全球医药市场将以5%~8%的速度复合年增长。

(三)国内医药行业产业集群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已经成为全国三大医疗仪器产业聚集区。江苏省集聚了一批跨国企业的中国生产基地,浙江省化学原料药和中间体出口基地初具规模。上海市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形成国内领先的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临床试验、生产、流通、销售比较完善的产业链,以浦东为核心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已经基本形成。长江三角洲也已经形成了产业链上下游配套较好的产业集群。

而北京医药行业的产业集群还相对薄弱,北京医药行业呈现出化学制药、中药制药、医疗器械三足鼎立,生物制药行业快速发展的格局。为了更好地对其进行管理和引导,促进北京市医药商业企业的健康发展,发挥医药产业市场的调节作用,2006年北京六家医药商业企业共同发起成立北京医药行业协会商业分会。北京生物工程和医药产业基地,是振兴首都现代制造业的四大基地之一,目前已经有超过50家生物医药企业及其配套企业之间达成入区意向,越来越多的北京生物工程和医药产业基地签约入区的医药投资项目,吸引的外商投资越来越多。但是北京的医药行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需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因地制宜,才能不断地得到发展。

与完善的产业集群相比,北京市最明显的劣势在于未形成发达的产业区域体系。在大力发展制造业的同时,未能充分带动周边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以至于生产制造、协作配套环节相对较为薄弱。与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上海、无锡、苏州等地所形成的成熟的产业集群带相比,北京市所处的环渤海区的产业集群程度不足,未能充分体现北京的竞争力优势。

赵艳红:产业集群是北京市医药行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北京市医药行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机制

医药产业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研发比重很大。美国生物产业集群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他们与世界一流学术研究机构毗邻。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与生物医药企业尚未建立真正的合作互动机制。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地整体上与各种中医药大学联系不密切,集聚地内的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之间几乎没有合作,企业仅仅依靠自行研制,大学、科研所的创新成果也并未成为企业创新的技术源泉。

(二)争取政府的大力支持

政府的大力支持是我国医药行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国家和地方政府在设施配套、资金信贷、税收减免、人才引进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使得重大产业项目以及教育、科研、医疗等优势资源可以优先集聚。利用北京市先天的资源优势,确定重点扶植的部分行业,在政策上给予充分支持,鼓励其充分发展,同时在规划布局上给予一定的指导,形成优势行业产业集群的格局,充分培育其竞争力。

(三)形成完善的产业链

医药行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产业,产业链比较长,包括基础研究、开发研究、生产、销售等。只要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使得每个环节的研究和资金的注入都到位,就会促进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不断优化,使得从原料到中间体和最终产品都具有竞争力,就会极大地促进医药行业产业集群的发展。

(四)加强与环渤海经济区域的分工和合作

努力建立高效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努力消除区域内各种壁垒,增强区域竞争优势。北京市应该利用自身的发展,与天津市一起充分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通过区域孤点的辐射作用建立经济网络,为推动产业集群的战略实施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静华.产业集群演进[J].文献综述,2004(6):14-15.

[2]陈文华,刘善庆.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的新成果及启示[J].企业研究,2005(7):35-37.

[3]孙劲涛.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优势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6.

[4]刘洪波.北京市高科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8.

[5]张宇石.医药行业产业集群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1):33-36.

[6]干荣富.医药行业2008年回顾与2009年展望[J].医药调研,2009(1):8-12.

[7]肖勤.上海浦东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篇2

资本市场上利空正在逐步消散:通胀压力持续下降;货币政策继续微调,欧债危机得到显著缓解。监管层频吹暖风,宏观经济预期改善,A股步入上行通道。

2月大盘普涨

回顾2月份市场,所有的板块都实现了上涨,其中小盘股的表现尤为出色,创业板和中小板跑赢沪深300指数5个百分点以上。从行业来看,许多行业的涨幅更大,电子、轻工、家电、信息服务等行业的涨幅超过了主要的市场指数。从风格指数看,需要大量资金推动的蓝筹股和周期表现一般,而小盘成长股表现明显强于大盘股。新股、高市盈率、亏损股明显强于绩优股、大中盘股。

从2月份行业板块资金流入流出情况看,资金偏好预期有望改善或政策导向明确的主题行业,比如政策面见顶、未来放松趋势渐现的房地产行业,受益于“十二五”政策扶持和推进的计算机、传媒等行业。显然,2月份的市场留给投资者更多的是收获后的喜悦。

流动性宽松预期

中国人民银行2月18日宣布,从2012年2月24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2012年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此次调整后,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将降至20.5%,中小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将降至17%。

日信证券分析,预计3月存款准备金率还会下调0.5个百分点。通过下调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央行释放放松流动性的信号,这将对股市产生积极影响。按照央行数据,去年末,我国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80.9万亿元,以此初步计算,2月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所释放的资金为4045亿元。

数据显示,3月份预计共有79家上市公司的60亿股限售股、共计661元市值(按照2月28日收盘价计算)进入流通。近来,随着股改的深入进行,股改限售解禁股数已经逐月减少,首发限售解禁和增发限售解禁成为市场解禁股票的主要来源。

按照前几个月实际的减持占比计算,实际减持需要资金20亿元;一级市场发行方面,尚无大盘股发行消息,短期也无大型金融机构融资,因此按照前三个月平均值计算,需要资金400亿元。

稳定为主

当前国际环境总体良好,美国经济复苏强劲,欧元区债务问题缓和。景气指标预示国内经济情况没有想象的那么悲观。“两会”带来更多的政策信号和产业投资机会。但是市场情绪仍然要面临经济数据的考验。指数连续上涨后将在3月末开始迎来上市公司一季报业绩下调的负面冲击。

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兼基金经理杨德龙认为,3月大盘将呈现U形的走势,收阳的概率较大。对于这种走势,前半段应以配置消费股为主,通过抗跌性以抵御大盘的回调压力;后半段以配置周期股为主,在大盘再次上涨时以体现进攻性。

日信证券认为3月份上证指数的波动区间2300-2600点。投资策略上,注意行业间的轮动,在震荡调整时注意对政策受益的农业、文化产业、消费行业的布局。从政策、业绩、估值等角度进行行业配置。建议超配医药、水利、农林牧渔、金融、地产、煤炭、汽车、电力等行业或板块。

2011年以来,虽然医药行业整体需求依然长期看好,但由于国家加大药品降价力度的影响,政策利空始终压制着板块表现。不过,随着药品降价细则出台,政策面对医药行业的影响逐渐转向正面,特别是医药行业相关的“十二五”规划等实质性利好政策出台或即将出台,使得医药板块未来的表现有望走强。

就近期而言,最大的政策刺激莫过于科技部正式了《“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规划》提出,至2015年,我国生物产业整体布局将基本形成,力争推动生物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生物产业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5%以上。

从《规划》的具体内容看,主要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等5个方面,其中“研发一批重大生物产品”是生物医药任务的第一要点。科技部将通过科技重大专项、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进行落实。业内人士认为,这明确了“十二五”期间生物医药重点突破的方向。

兴业证券认为,就短期而言,《规划》的公布将为相关生物制药企业提供一定的主题投资机会,同时从估值的角度看,虽然目前医药板块估值相对较高,但与去年相比已经出现明显下降。那些在《规划》相关领域具有先入优势、主营业务与之关联度高的企业有望率先受益。

康缘药业:

行业类别:医药制造业

催化因素:销售放量,新产品获批

投资亮点:

1.产品结构向大病种转移。公司是研发型中成药企业,研发实力行业领先,研发投入占收入比远超同类公司。2008年之前主打产品为妇科以及骨科产品,随着热毒宁高速增长,公司进入到相对更为广阔的清热解毒市场,而公司后续产品银杏内酯注射液以及惊天宁注射液立足心脑血管市场,市场空间更为广阔。

2.热毒宁未来三年有望保持30%-40%的增速。公司产品热毒宁与目前占据市场用量最大份额的清开灵注射液面向受众有很大区别,并不存在直接竞争;其次,热毒宁与痰热清、喜炎平虽然存在潜在的直接竞争关系,但目前而言,清热解毒高端注射剂细分行业远未饱和,因此竞争关系并不明显。基于以上两点判断,未来两年热毒宁高增速依然可以持续。

3.银杏内酯注射液今年有望获批。随着我国城镇化以及老龄化加速带来的疾病谱改变,心脑血管市场规模将加速增长。而银杏相关制剂占据了心脑血管用药领域最大份额,银杏内酯注射液孕育着10亿的空间。未来公司银杏内酯注射液上市后有很大概率将与热毒宁一样,进入高端制剂产品行列,极具增长潜力。

业绩报告:2011年第三季报:基本每股收益0.3900元,主营业收入11.58亿元,同比增加21.86%,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1.63亿元,同比增加13.51%。

2011年报预约披露时间: 2012-04-07

风险提示: (1)中药材价格上涨;(2)新药审批进度晚于预期。

贵州百灵:

行业类别:中药材及中成药加工业

催化因素:苗药整合巩固龙头地位

投资亮点:

1.二线产品着重培育,收购公司发展苗药。公司2011年收购4家苗药企业,共获得苗药批文11个,尽管这些药物市场规模较小,但在西南地区具有一定消费基础,作为二、三线产品,经过2-3年市场培育,有望实现1-2种销售过亿产品,与公司现有产品形成产品梯队,长期看利于公司稳定成长。

2.银丹心脑通锁定大市场,快速增长支撑业绩。2011年前三季度得益于医院渠道销售的不断加强,银丹心脑通销售额同比增长70%,其规模达到3亿元水平,毛利率在80%以上,大幅贡献公司业绩。公司通过底价、加强自营队伍等多种方式改善医院渠道销售状况,预计2011-2013年产品营收复合增长率在30%以上,成为公司业绩的主要支撑点。

3.医药行业“十二五”规划对中药、药材种植等产业提出政策倾斜利好,公司以苗药为发展主线,有望成为民族药的重点扶持对象。公司以此为契机,大力营建销售网络,已有销售人员达1600余人(OTC占比70%,医院占比30%),通过整合销售实力,建立高效的营销网络,利好公司长期发展。

业绩报告:2011年第三季报:基本每股收益0.2700元,主营业收入7.01亿元,同比增加42.98%,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1.30亿元,同比增加55.65%。

2011年报预约披露时间: 2012-04-17

风险提示: (1)产品销售不达预期;(2)苗药概念推广不达预期。

片仔癀:

行业类别:中药制造业

催化因素:合资平台,利好长期发展

投资亮点:

1.公司和华润医药的合作,是两者的优势互补。片仔癀公司提供独家优质品种,华润利用其销售平台做大市场,类似于中恒与步长的合作。依据公告,华润承诺10年内净利润超人民币2亿元。按8%贴现到当前,公司市值现值可增加9-13亿元,增幅约10%。

2.药妆业务快速增长,销售改革有望突破亿元大关。中药题材日化产品将逐渐成为细分市场的热点,公司上半年完成牙膏产品的包装更新与市场铺货工作,加大广告投入,继续推进化药妆业务,受益于片仔癀的品牌优势与保健功效,药妆产品将成为公司盈利的新增长点,预计2011-2013年复合增长率在50%以上,2011年有望突破亿元大关。

3.片仔癀未来提价幅度和频率将更高更快,为业绩增长提供保障。2011年10月公司宣布片仔癀再次提价,此次提价将为公司增加近1亿元毛利和7000万左右净利润。由于片仔癀产品以天然麝香入药,原料由国家统一供应,极大限制产能,有别于其他产品,随着天然麝香货源逐渐紧缺,片仔癀提价是必然趋势,公司业绩有望保持较快增长。

业绩报告:2011年第三季报:基本每股收益1.3800元,主营业收入7.48亿元,同比增加15.55%,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1.93亿元,同比增加33.02%。

2011年报预约披露时间: 2012-04-14

风险提示: (1)药妆日化产品销售不达预期;(2)片仔癀产品提价进程不达预期。

红日药业:

行业类别:医药制造业

催化因素:重组并购收官,助推业绩上升

投资亮点:

1.在配方颗粒逐步替代饮片的趋势下,配方颗粒行业发展潜力巨大。在国内仅有的六家配方颗粒试点企业中,康仁堂由于基数小、地区优势和自动化中药房优越性等原因,市场份额快速增加(从2009年的5%上升到2011年的14%左右),销售收入和净利润增速也大幅超过行业内其他五家企业。

2.有券商对北京部分中医医院进行调研,如东直门医院、宣武区中医院和广安门中医院,发现配方颗粒都已进入各家医院,其中尤以康仁堂配方颗粒进驻的东直门医院处方人数最多。目前配方颗粒已进入北京和广东省地方医保目录,且国内仅6家试点生产企业生产,2-3年内具有较高的政策壁垒。

3.换股合并康仁堂,配方颗粒业务尽入囊中,扩张能力加强。此前,康仁堂尚有36.25%股权不在公司手中,通过资产重组公司收购康仁堂剩余股权。公司采取增发换股及现金收购混合的实施方式,这对于康仁堂小股东来说也较易接受,将康仁堂股权置换为红日药业股权,二级市场将带来更高溢价和流动性。

业绩报告:2011年第三季报:基本每股收益0.5300元,主营业收入3.78亿元,同比增加61.64%,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0.81亿元,同比增加24.90%。

2011年报预约披露时间: 2012-03-13

风险提示:(1)行业降价政策影响;(2)医药多元化经营增加了管理难度。

华兰生物:

行业类别:生物制品业

催化因素:甲流疫苗收入确认,增厚公司业绩

投资亮点:

1.血制品短缺,公司或受益于行业政策变化。预计重庆子公司今年一季度正式投产,公司全年投浆量较2011年持平或略有增长。由于血浆供应不足,目前全行业血制品短缺,可能会催化行业政策增加血浆供给,因此华兰生物等投浆量领先的企业最为受益。

2.公司近期公告称:收到国家收储714万剂甲流疫苗的部分货款7855.13万元。预计公司在年内还将收到剩余甲流疫苗款,共增厚公司2012年每股收益0.09元。

3.2012年公司将实现恢复性增长。券商调研后预计,2012年重庆子公司新增采浆量能够弥补贵州关停5浆站带来的影响,公司总投浆量同比2011年基本持平,考虑到公司从2011年三季度开始控制血制品发货,2012年血制品业务将在低基数上实现增长。

业绩报告:2011年第三季报:基本每股收益0.5350元,主营业收入7.38亿元,同比减少23.29%,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3.08亿元,同比减少35.08%。

2011年报预约披露时间: 2012-04-12

篇3

关键词:药学教育;生物药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038-03

一、生物医药及其相关产业的高速发展需要高质量的生物药学类人才的支撑

医药行业的发展与每一个人的生命健康紧密关联,被称作“朝阳产业”,“生物制药”更是医药产业中的一颗明珠。而中国国务院2013年《生物产业发展规划》这一份指导性文件,以及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都将“生物制药”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突破点,在国家层面上对其给予大力支持,由此可以想见,生物制药产业将会获得高速发展,也会带动整个医药产业以及其他相关的产业的发展,这对我国药学类尤其是生物药学类专业人才的数量有了迫切的要求,也对毕业生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基础学科知识教育中结合最新生物药物信息分析将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二、目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多元化现象非常明显

近年来,医药产业以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了药学类本科生的多方面需求。以上海本地复旦大学药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本科生毕业流向为例,2009年复旦大学药学院本科生的流向已经呈现多元化趋势,考研30%,出国20%,医药行业30%,事业单位6%,其他行业10%等。具体分布于国内外医药企业、医疗设备企业、国家药品检验部门、国内外药物研究机构、制药厂、社会药房和医院、高校等事业单位,除此之外,也有不少学生毕业之后进入了金融行业、咨询行业、审计行业、快速消费品行业、食品行业和国家机关等,或多或少地从事与医药行业相关的工作。交通大学药学院2006~2009届本科毕业生也体现相似的趋势,从事非医药行业人数比值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从11.1%上升到17.4%。2011年徐喜林等作者对江苏省药学类高校毕业生的流向进行了分析,从事医院药房、制剂、配置中心等部门工作的药学毕业生占5.4%,从事卫生服务站、红十字中心等乡镇社区医疗体系工作者占7.9%,另外还有部分毕业生选择了灵活就业,占1.1%。[1]2012年谭雄斯等作者对广东肇庆高等专科学校药学类毕业生流向的调查报告显示,2010年毕业生中,医院/社区卫生院占38.3%,医药经营企业就业比例39.1%,制药企业就业比例3.8%,其他就业比例18%。[2]综上,上海、江苏、广东三省部分调研结果都显示了目前高校毕业生流向的多元化,以及基础学科偏重型的生产行业如药厂就业人数下降的现象,这对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三、高校课程设置结构以基础知识框架为主

目前医药类高校在本科教学的课程设置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统一性,由于其各自发展方向,以及传统优势并不完全一致。分析上海地区两所综合性高校药学院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复旦大学药学院以药学、化学、生物学为主干,主要课程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药理学、药用植物学、生药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和药事管理学等。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设置主要有药剂学、药物化学、药理学、药物分析、生药学、生物技术药物等。专业类药学院校则在包含上述课程之外,各有自身的特点。如中国药科大学课程综合程度高,相比沪上两所综合高校药学院,它还开设的各类中医药相关学科课程及工程类课程;吉林化工学院则开设了化工原理、生物制药工程、生物制药工艺学等课程,定位在服务生产企业的“一线工程师”。[3]与前文所述的国家和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以及现今毕业生就业流向的多元化相比,目前高校教学的课程知识内容单线化,偏理论化,缺乏与现实药物市场信息的互动。导致在生物药物大发展的社会现实下,许多药学类毕业生甚至不知道一些常规的生物药物种类,例如单抗药物、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等,更谈不上最新的生物药物的发展现状了。如何贴近现实社会药物市场现状,对现有的本科知识进行有机串联、整合,那是高校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四、药学类本科教育如何进行新的适应性改革

针对药学类本科教学的创新性的改革有很多。赵卓等作者[4]对生物制药课程实验课程进行探索性改革,希望进行“一体化”教学,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思想。周鸿立等作者[3]准备构建生物制药专业课程体系,提出“重下游、重工程、重实践”的“三重”培养模式。宋凯等作者[5]对现代生物制药工艺学进行有效教育改革,实行“能力本位”课程教学模式。时小燕作者[6]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新的探索,如互动式与启发式教学结合,多媒体方法的应用,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结合等。但是很多课改都关注在药品生产领域,而对于整个社会需求的多样化还是有所欠缺。我国药学人才培养工作应明确自身定位,明确培养层次;药学人才培养定位应该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药学人才的需求。

五、生物药物信息日新月异

最近二十年中我国的现代生物制药技术的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基因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发酵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都被广泛应用到制药行业,对于药物的生产工艺和药效都有很大的提升,在目前我们的制药工业中大部分都是来自生物制药。[7]根据全球顶尖的杂志Nature Biotechnology2009年公布的调查数据[8],显示了最新的生物药物信息及生物药物种类的动向。如单克隆抗体是2007~2008年美国销售的最大组成,每年超过130亿美元的份额,以每年10%速度递增,而单抗药品中最大的3个药物是Remicade、Rituxan、Avastin。而生长因子的销售额虽然每年还超过110亿美元,但是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007~2008年的以10%左右的趋势下降。而我们目前本科教学中虽然有部分的生物药物知识的章节,但是都是相对比较老旧的药物品种,也基本没有侧重点,无法反映现今的生物药物的最新的研究热点和社会需求。

六、最新生物药物信息课程的设置构思

该门课程的设置时间应在本科生接受相关的基础知识传授以后(如大二或大三阶段),有了这些前置的基础,更有利于知识的整合和串联,否则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补充前置的基础知识。课程的内容将从最新国内外生物药物获得,可对药物进行分类:单克隆抗体、生长因子、激素、融合蛋白、细胞因子、治疗性酶、重组疫苗、血液因子、抗凝血剂这九大类。然后从每个大类精选近年来最热门的生物药物,进行介绍。如单抗药物可选择市场份额最大的3个药物Remicade、Rituxan、Avastin进行跟踪,综述从原理、药效、药理、药代等相关的信息及最新的研究进展。授课形式将以研讨型教学模式为主。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负责跟踪介绍最新最热的生物药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从该生物药物各个环节介入,检索从最初的开发到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多媒体汇报的形式进行20~30分钟介绍。由指导教师对其中涉及的各个知识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

最新生物药物信息课程将有助于本科学生开阔科学视野,了解整个科学研究发展的热点问题及社会最大的需求问题,对药学类本科学生的无论考研、出国或者选择就业都是极有裨益的。此外课程将可以有效的锻炼本科生的文献检索能力、表达组织能力及知识点的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不仅要及时的更新现有的药物知识,还必须对药物涉及的各个领域知识进行整合,最后达到“教学相长”效果。

参考文献:

[1]徐喜林,王巧琳,张倩.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J].药学教育,2011,(5):57-59.

[2]谭雄斯,王景,张明.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调研分析[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2:92-96.

[3]周鸿立,杨英杰,金星,钟方丽,王亚红.生物制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2,(29):77-81.

[4]赵卓,郭刚,邹全明,吴超,鲁东水,罗萍.生物技术制药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742,1753.

[5]宋凯,陈文武.现代生物制药工艺学的有效教学[J].药学教育,2012,(28):37-40.

[6]时小燕.生物技术制药教学初探[J].中国医疗前沿,2010,(5):90,29.

篇4

时隔半年之后,在北京科技园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开发的青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和长春北湖科技园两大园区主办的“北科建集团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区推介会”上,业界终于有机会通过规划生物服务部分的起草人、国家卫生计生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青系统了解我国生物服务业的内涵、现状及发展战略。

据他透露,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大问题软科学研究项目“生物服务软课题”目前已正式批准立项。

首次列入产业规划

事实上,生物服务业的相关业态,在我国早已存在,例如从事生物医药研发的CRO,提供委托制造服务的CMO以及基因测序和基因组学研究机构。

不过,将生物服务单独作为一大重点领域列入国家的生物产业发展规划,这还是首次。

李青表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着眼市场需求,培育生物服务新业态。据李青介绍,国家将重点支持合同研发和委托制造服务产业的发展,推动拥有优势专有技术的生物医药企业和科研院所向国内外研发机构和企业提供单项或整合化服务。

同时,我国正积极提高公共技术专业化服务能力,努力培育生物产业延伸服务,加强生物产业专业中介服务,鼓励企业承接国内外生物产业服务外包。

有机构预测,到2015年,我国生物服务产业年产值预计将达到1500亿元,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物服务大型企业。

为了推动生物服务业发展,国家还特别制定了“生物信息服务行动计划”,建设国家生物资源与生物信息技术网络化服务体系,形成面向生物产业的信息服务能力。

据了解,该计划包括关键技术开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生物产业高端中介服务企业培育、政策配套四个

方面。

厘清产业内涵

在上述推介会上,李青作为起草规划中生物服务部分的权威专家,对生物服务业的内涵做了介绍。

李青表示,作为生物产业新兴领域的生物服务有着两层涵义:一方面是依靠生物技术和其他现代科技手段,为社会发展和生活改善提供的新型服务业态;另一方面是针对生物产业自身特点,为生物产业自身的发展提供的专项技术

服务。

具体而言,生物服务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首先是针对重点创新产品产业化的技术外包服务,例如,医疗领域的委托合同研究(CRO)和委托制造(CMO)。

随着全球药物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制药产业链出现了明显的产业分工,国际医药行业现已呈现出专注自己的核心业务,而把非核心业务外包的大趋势。

从疾病目标研究、药物化合物的筛选和研发、人体临床试验、药监局审核、委托生产代加工、乃至市场销售的价值链,已渐渐由研发、生产甚至销售的专业服务厂商提供相关的配套服务,透过利润共享与风险共担的理念,医药产业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价值链。

其次是针对生物技术自身,从基础研究到产品研发各环节的公共技术服务,例如,基因组学研究、实验室设备和试剂供应的配套服务等。

以基因组学研究为例,据GenomeWeb统计,全球基因组学研究市场份额中,世界各基因组中心占42%,华大基因占24%,Illumina公司占11%,其余为其他基因组学研究公司和机构。

第三方面则是依靠现代生物技术开展的各种延伸服务,例如,个体化医疗、远程医疗和远程环境监测等。

市场调研机构BBCResearch的研究报告指出:全球个体化医疗的技术市场预计会从2009年的144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292亿美元,年增长率达15.2%。

此外,生物服务还包括为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发展提供的专业中介服务,例如,法律、金融、技术孵化等。

现状与对策

李青认为,随着生物产业的不断发展,生物技术服务业将成为一个规模巨大的行业,符合产业发展规律,有利于带动我国生物产业的进一步提升。

他表示,从全球范围看,生物服务业近年增长速度极快,顶尖学科的交叉日趋明显,产业集群初见规模,人才集聚效应逐渐显现,已成为各国最激烈竞争的领域之一。

在技术外包服务方面,我国CRO已发展多年,国内企业在国际外包市场上有着自己的特色,并造就了一批上市公司,已形成产业化。

在基因组学研究方面,经过十几年发展,我国已具备一流的科研实力和平台,拥有核心知识产权,同时搭建了人才高地,形成了独特的产业发展模式。

但李青同时也指出,我国发展生物服务产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虽然生物技术相关领域的发展迅速,但面临着大规模信息和数据处理等重要的技术发展瓶颈。作为新的产业,生物服务在技术标准、市场准入、行业监管等方面存在着一系列政策障碍。

同时,这一产业缺乏高水平的技术开发、市场营销和管理人才队伍,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对此,李青从发展战略、保障体系等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他认为,在“十二五”规划的指导下,国家应进一步完善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完善、实施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营造更加广阔的市场需求。

篇5

众多机构宣布布局医疗,已经或筹备成立行业基金的就有君联、德同、软银中国、高特佳等。中国的医疗健康产业就处在大爆发的前夜。

新药和医疗服务是重点

口述 |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董事总经理杜莹 整理 | 严晓霖

在做投资之前,我从事新药研发大概有20年。就我个人观点,中国大医疗健康产业最缺同时也最有机会的是新药和医疗服务。具体来讲,创新药、高端生物仿制药和医疗卫生系统改革是我在2013年最关注的领域和方向。

欧美真正有实力的医疗公司,都是以研发创新药为主。一个市场很小的药拿到新药证书就值十几亿美元,市场大的药收益可达上百亿美元。从投入、回报的比例来看是值得的,一些针对疑难疾病的新药往往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依靠专利保护雄霸市场。

但是在中国,仿制药充斥市场,自主创新药少有创业者涉足,也鲜有投资人关注。说明在中国,有领导全球新药研发成功经验的创业者少,真正懂新药研发的投资人更少。

创新药可以是针对全新靶点的新药,也可以是对现有药物的优化和改造。去年,浙江贝达药业的抗癌新药凯美纳(Conmana)上市一年就有两三个亿的收益,这就是一款针对已知靶点的创新药。过去一段时间,一些在国外有新药研发经验的科学家纷纷回国,想要在中国大展身手,但都面临了非常大的融资困难。今年,我个人最重要的工作便是寻找从欧美引进优质新药到中国来开发的项目,因为这样可以极大缩短开发时间、降低早期风险。

仿制药领域,我认为值得关注的是生物仿制药(biosimilar drug)。化学仿制药(generic drug)由于进入壁垒较低,中国药企与其他国家相比没有明显优势。但生物仿制药的全球市场才刚刚开始。

除新药以外,去年政府向民营资本办医院伸出了橄榄枝。民营资本办医,开展得比较早的是建眼科、齿科、体检、医美等专科医院或诊所连锁经营。对综合性医院,又有BOT(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经营-移交)、ROT(Refurbish-Operate-Transfer,更新-经营-移交)、产权收购等不同切入方法。我最看好的是医疗资源不错、经营理念亟待市场化的既有公立医院通过ROT模式转民营,卫生系统将医院的经营权委托给企业,企业自负盈亏。

中国需要改革的公立医院太多了,ROT模式的优点是投入资金较少,只要建立起一套先进的管理方法,就比较容易扩张。而如果要收购医院股权,扩张速度就会比较慢。至于专科医院,医疗人才短缺是当下无解的瓶颈,但在一些对病人资源、管理模式、药的投入需求多过基础设施的细分领域还是有机会,比如:精神病院、康复中心、儿童医院。反之,心血管病这类需要大型设备的医院,机会就比较渺茫。

生物药在中国还有20%的市场缺口要填

口述:信达生物制药总裁兼CEO俞德超 整理:严晓霖

“生物医药”,在中国政策、行业、舆论各个层面的话语中通常泛指整个医药工业,即作为中药、西药(即化学药)、生物药三种不同类别药物的统称。我要讲的和我自己在做的,是狭义的生物药——采用现代生物技术研制的具备生物活性的药物,而且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生物药。

生物药在中国医药工业中的比例非常之低。三组数字可以说明这一问题:第一,美国23%的国民医药消费是生物药,全球平均值是20%,中国只有不到2%,也就是说美国人1块钱药费里有2毛3是生物药,全球平均2毛,中国只有2分;第二,新兴国家韩国的生物药生产规模都达到了50万升(生物反应器体积总和),而中国举全国之力还不足10万升;第三,国产生物药出口依然为零,尚未突破。这是因为自1990年第一个国产重组生物药面市至今20多年,上市了30多种药,全部是仿制而且是低端仿制药,质量远低于国际标准,也还没有一座生物药工厂能达到国际标准。

但是,也许用不了10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老龄化加剧和消费升级,2%~23%之间的空档就需要有人填上。包括生物仿制药(biosimilar drug)在内的高端生物药,在中国都归属于“一类创新药”,是国家“十二五”、“十三五”科技重大专项的重点扶持方向,又坐拥如此大的市场空间,可以说无论创业、投资都很有机会。

这个机会不是人人都能抓住的,有很高的进入和技术门槛。首先,中国法律规定生物药不允许代工,这就意味着必须自建工厂,投入需要1亿~2亿美金之巨,考验融资能力。再者,其涉及的技术除了药品开发还有工业生产,要求核心团队拥有双方面的综合经验,即必须在海外大药企研发成功过生物药,同时还要懂得运营、管理国际标准化工厂。

我们的核心团队成员都是在美国从事生物制药行业20年以上的海归,很幸运地拿到了全球最大基金公司富达投资集团(Fidelity Investment Group)、世界10大药企之一美国礼来制药集团亚洲基金(Lilly Asia Ventures)和中新苏州工业园区的共同投资。对于产品,我们的定位很明确,只做高端生物药,尤其是拥有全球专利、不仅满足国内市场而且能出口到欧美发达国家的品种。以生物药平均开发周期为6年~8年计算,我们的产品面市时间大约会在2015或2016年。

篇6

关键词:两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2-0-02

一、信息化与工业化并行发展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十之后,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印发“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的通知》和《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可见大力推进两化融合具有战略意义,信息化、工业化并行发展是必然趋势。其本质是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各领域广泛应用信息设备、信息产品、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作用,做到既使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又使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两者又好又快发展,进而促使经济社会良性发展,这就要求两者要并重前行。

二、青海省特色产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现状

(一)化工行业

青海省具有丰富的盐湖化工和油化工,2552家化工企业中设有信息技术机构的占90.4%,抽样调查的重点企业2012年在信息化方面投入达2亿元,行业OA系统应用率达100%,其中10%的企业为自主研发,75%以上企业大多外聘国内技术研发,25%的企业正在建设ERP系统,其余企业还未应用。在生产过程自动化方面,100%的企业都使用了DCS系统,目前还没有企业使用更先进的APC系统和MES系统。由于化工企业各类生产设备数量较多,而且大部分企业都是跨区域生产,生产设备管理难度大,目前约25%的企业计划使用EAM系统。在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方面,化工行业重点加a强了信息化在节能减排、安全环保方面的应用,以信息化手段持续改进生产工艺、承担起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调研中82.3%的企业部署了信息自动采集、监控、预警系统,20%的企业建立有应急联动处置平台。

(二)冶金行业

冶金行业是我省重要的支柱产业,包括钢铁冶金,有色冶金,钛合金等企业。根据抽样调查,2012年信息化投入与销售收入的百分比有所上升,被调查的近60%的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在1-2%以内,将近15%的被调查的企业投入达到了3%-4%,极少数的大型企业达到5%-6%。企业100人中个人电脑的数量为8.5台,平均拥有服务器0.18台。90%以上的企业使用了WINDOWS操作系统,而在服务器端,只有不到0.1%的企业同时使用UNIX、Linux等操作系统,50%以上的企业使用了数据库软件。

(三)新能源行业

通过对格尔木光伏电站等高纯多晶硅原材料生产、太阳能电池、电池组件生产企业的抽样调研,85%的企业有高效集成的信息系统,能够对销售和供应链进行支撑,对接单、采购、生产、发运、售后服务等过程进行全程管理;40%的企业信息化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具有集成的管理平台,能借助高效的系统平台进行各地域间的资源共享和协调,31.4%的光伏企业在生产中引用了生产运营管理系统。

(四)轻工纺织行业

本省轻工纺织产业主要以农畜产品加工及民族用品生产为主体,包括藏毯绒纺产业、民族特色服装服饰业、民族特需品产业和特色旅游商品产业。在服装、针织、印染和纺织机械企业,广泛使用CAD/CAM、CAPD、PDM等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在化纤、印染企业、应用自动化技术对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监测和控制,生产过程控制中应用了PLC、数控加工流水线、数控设备等。企业信息综合管理中采用MIS、MRPII、ERP、SCM和CRM、B2B、B2C等。

(五)生物医药行业

生物医药行业是本省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主要从事乳制品、牛羊肉、沙棘、枸杞、研发、藏药的研发、生产及销售。通过抽样调研,企业在办公管理层面的信息化应用率超过100%,建立了企业门户网站,均为光纤接入外网,并有专人负责运行和维护。20%的企业购置安装了“行健动力客户管理系统”,5%的企业与中国特产网合作,依托成熟的电子商务平台,计划2014年进入“淘宝商城”。

三、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中的突出问题

(一)普遍性问题

我国两化融合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第一,从政府层面来看,两化融合任务艰巨,推进和发展的手段不多。政府是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可以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示范带动等方式推动融合进程。尤其是政策引导与资金扶持具有明显效果,可以引导企业主动开展信息化建设,但目前信息化建设能够争取到的资金十分有限,因此政府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推动作用并不明显。第二,从企业自身层面来看,多数企业处于两化融合的初级阶段,推进融合的难度很大。企业是两化融合的主体,本应引领各方力量积极开展企业信息化建设,然而多数企业的管理层对信息化的涵义不明或不够重视,尚未真正明白两化融合的重要意义与作用,因此很多企业不愿意专注信息化工作、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导致真正的两化融合成绩很少。第三,从信息技术发展的层面来看,相对其它行业的企业,工业企业的价值链最为复杂,因此工业企业的信息化应用也十分复杂,并且具有很强的个性。因此,目前,全球还没有一家信息化厂商可以为工业企业提供完整的信息化、自动化解决方案。第四,从两化融合软环境层面来看,信息化发展软环境不完善,信息化推进的长效机制有待制定。受城市发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企业发展理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信息化专业人才往往多在北、上、广等大城市。如果企业自己培训这些人才,则成本太高、周期太长,也不合适。因此,信息化专业人才匮乏成为制约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制约。

(二)地域、行业差异导致的特殊问题

行业的特点不同导致各个行业在两化融合的过程中可能面临特殊的困难与问题。如冶金行业中有色金属冶炼,有色金属行业涉及采掘、冶炼、加工等流程,生产线长、过程也非常复杂,加上大多数企业身处偏远山区,信息蔽塞、交通不便,人员对信息化的认识低、推进阻力很大,信息化实施难度要远远大于其他传统行业。又如化工行业,众所周知石油和化学工业是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其能源年消费量占我国年消费总量的约15%,三废排放也位于各行业前列,且与国际水平相比差距很大。另外部分行业如机械制造、钢铁等,过程性强、离散型强,在信息化应用的初步阶段信息资源比较分散,基本上各自为战,信息孤岛、信息鸿沟的现象比较明显,与在工业生产中实现管控衔接、产销一体、“业财无缝”仍有较大差距。

地域的差异也使两化融合面临不同的问题,具有不同的发展优势。青藏高原地区的两化融合有自己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青海省信息化建设相比于内地省份有其特有的难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主观方面,由于地理上的特殊性,科技文化的发展相对封闭,现代教育发展起步晚,教育基础薄弱,不仅仅是在信息化技术方面缺乏高端人才,普通百姓的信息化意识以及信息化技能都普遍欠缺;客观方面,地广人稀以及农牧区城镇化建设滞后造成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使用密度低的矛盾,信息化基础设施资源很难得到充分利用,导致经济效益低下。

四、两化融合的前景分析与展望

当前本省工业基础还比较薄弱,体系不完备,配套能力欠缺,这既是发展的难点,又是发展新型工业的优势,可以借机高起点规划,在引进工业项目时注重对两化的考核和评估,优先发展新型产业。

未来两化深度融合,需要在一些关键的领域进行深化和提升。

第一,关注两化融合集成深挖。目前我国两化融合建设正处于系统的集成应用阶段,正向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阶段发展。深度融合更加关注信息化条件下的战略转型,比如信息资源的价值,信息平台等等。

第二,关注两化融合的创新发展。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和产业本身创新的动力源泉,涉及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知识创新、管理创新、理念创新和模式创新等多方面。

第三,关注智能化扩展。智能化发展是深度融合发展的新阶段和新趋势,是对已有两化融合成果的全面应用和提升,也是两化融合发展面临的新机遇。

第四,关注绿色发展。节能减排不仅需要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也需要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更需要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形成更为有效、更为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取得更多更广的节能减排效果。

第五,关注产业业发展。在深度融合的过程中,物流信息化和电子商务作为当前生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将对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通过物流信息化实现精益生产和精益物流,优化供应链管理。

第六,关注面向产业集群的信息化应用。随着专业化分工的细化和标准化,在产品制造过程中,某一个环节分离出去形成专业化的独立企业,演进形成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特色产业为支柱、区域集聚为支撑的产业集群,例如,块状经济、工业园区、特色经济等。

参考文献:

[1].西部信息相关产业发展研究[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篇7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工作。去年下半年,在市政府精心组织下,经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协同作战,我市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得到了国家督查组和省检查组的高度评价。今年,食品药品放心工程仍然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药品监管部门,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全年工作的核心内容,认真抓好,切实抓出大的成效。

要继续保持对药品市场的全面、高效、严格监管,继续保持对制售假劣药品、医疗器械违法犯罪活动的高压打击态势;要结合工作实际,针对药品市场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对假劣药品、医疗器械要狠狠打击,特别是对一些危害大、影响大的大案要案,要穷追猛打,决不姑息;要充分发挥行政监督和技术监督的优势,推进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向深层次发展;在大力整治药品市场的同时,还要不断加大对药品市场的规范管理力度,巩固和扩大食品药品放心工程的工作成果。

二、关于机构改革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市已经完成了药品监管体制改革任务,按照国家和省局的要求,今年要把食品监管职能划归到药监局,就是要在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基础上组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其主要职责是:负责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重大事故的查处。

我们要按照国家和省里的统一部署,抓紧制定改革方案,并要在省委、省政府、省药监局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结合我们市的实际,组建食品药品监管机构。这项工作政策性很强,工作量很大,要积极主动地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逐步落实职能配置,理顺工作关系。在实际操作上,一定要坚持稳步推进的原则,处理好改革与稳定关系,组建一支精干的队伍。今年要力争做到机构、人员到位,职能、监管工作到位。

三、关于农村用药网络建设工作

农村用药网络建设是市委、市政府关心农民生活质量、关心农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一项民心工程,也是贯彻“三个代表”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

去年,我市农村用药网络建设取得了突出的工作成效,在国家提出“两网”建设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三网”的构想,在区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目前已经在全市农村进行了推广。

今年,药监部门仍然要把农村用药“三网”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要在具体工作中不断创新,要注意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各县(市)区药监局(分局)要加快工作节奏,提高工作效率,争取在上半年就要实现一村一店的工作目标,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药品难购买、价格难承受、质量难保证的“三难”问题,让人民群众购药方便、放心。

四、关于依法行政工作

药品作为特殊商品,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安全健康息息相关。药品质量问题涉及千家万户,决定了必须对药品实行严格的监管。

在行政执法上,第一要努力增强三种意识。一是增强政治意识。要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以对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高度负责的精神,来认识药品稽查工作,切实担负起药品监督管理的重任。二是要树立大局意识。要把药品监管融于我市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服从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大局。市委提出的我市经济发展总体思路和目标,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做出的大力整顿经济环境的部署,我们要坚决贯彻执行。三是增强服务意识。药品监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既是管理者,更是服务者。要牢固树立监管就是服务的观念,把服务贯穿于监管工作的全过程,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第二要努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一是要加强学习。在深入学习有关药品监管法律、法规的同时,加紧学习食品监管方面的有关知识,做好食品监管前的知识储备。今年7月1日,《行政许可法》将正式实施,要通过深入学习贯彻《行政许可法》,进一步规范我们的行政行为。同时,要做好业务培训工作,全面提高药品监管工作人员的法律素质、专业技术素质。二是严把“进人关”。要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切实做好基层队伍结构调整和素质优化工作。要通过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全面提高行政执法水平。

第三要强化对执法队伍的监管。一是加强制度建设。要从上到下层层建立和完善责任制,强化责任追究制度。二是要采取明查与暗访、面上检查与重点抽查,自查与互查相结合等方式,健全逐级检查制度。三是坚持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加大执法监督力度,严格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对在执法过程中出现的、以罚代管等行为,要严肃处理。要坚决制止和纠正乱收费、乱摊派现象,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要努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良、作风清正、纪律严明、行动快捷”的药品监督管理队伍,要关心支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发展,想企业之所想、帮企业之所需,出谋划策为企业服好务,真正树立起药品监督管理系统廉洁高效的良好形象。

五、关于发展医药产业工作

市委、市政府已经把医药产业确定为主导产业,确立了“大医药、大市场、大流通、大发展”的战略,制定了医药产业“十五”发展规划,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医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并加强了宏观指导和调控。医药产业的发展关系到全市经济工作大局,市政府把医药产业办设在药监局,是对药监局的重视、信任与肯定,药监局除了做好监督工作外,还要在帮促方面下功夫,推进医药产业快速发展。

要以两个开发区为载体,积极为我市医药企业和医药产品“走出去”搭建平台;要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重点品种,加快推进企业GMP改造和大项目进度,进一步扩大重点品种的生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要利用国家强制推进GMP认证的机会,促进医药企业进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兼并、重组,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医药行业,特别是对国有医药企业进行参股、控股,鼓励具有互补性的企业并购,实现低成本扩张,引导企业实现战略重组,发展规模经营。

当前,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政策为医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市委、市政府明确指出,要抓住这一历史时机,全面发展我市医药产业。药监工作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都要放在这一大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统筹考虑和运作。

篇8

关键词:生化制药技术;人才培养计划;厂中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7-0028-03

医药产业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具有知识密集、专业化程度高、质量控制严格等特点。[1]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这给高职院校制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它们的发展搭起了广阔的平台。结合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生化制药技术专业十年来的建设情况,来谈一些优化人才培养计划的措施。

一、立足于学校资源找准专业特色、围绕行业经济发展确定专业方向

我院化学类专业的办学历史悠久,教师资源相对丰富,专业背景主要集中在化学和机械设备等。2002年开办的生化制药技术专业,以化学制药技术为核心,专业方向较单一,涉及生物和药学领域很少。在深入分析医药行业发展特点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学院办学实训条件,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很有必要。

15年来,中国的医药工业总产值由1998年的1千多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近2万亿元,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各子行业中以化学原料药占比最重,以生物医药发展速度最快,随着国家一些政策的出台,包括国家发改委的《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国家科技部的《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等,预计未来生物制药工业总产值将持续高速增长,有望维持在25%以上。[2]

我院生化制药技术专业的办学,立足于学校资源,紧密围绕市场人才需求,瞄准区域医药产业发展及规划,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主动适应企业需求。

根据我院“围绕三圈、服务三业、重构三系、打造三型”总体办学思想,秉承“厚德尚能”的校训理念,生化制药技术专业确立了以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为重点,以生物制药为发展方向,以药品检验为补充的专业发展方向。

二、开展企业调研确定针对岗位群、基于岗位需求设置课程

通过对武汉武药、武奥、武汉健民等制药企业岗位群的调查(如图1所示),在制药企业中,高职毕业生大多定位在生产车间、安全部门、设备及维修、QA岗位等。根据企业需求,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紧紧围绕专业方向,加大了质量检测及管理方面的课程,如仪器分析、药品检验技术等;另外,为了提高学生在设备相关岗位的就业竞争力,制药设备及维护这门课程引入进来;调查表明,大多数的员工认为化学制药技术、药品检测技术、药物制剂技术等课程对自己的岗位有较大意义;调查还发现,大多数基层员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明确规划,这就要求在入学教育或平时课程教育中,要不断地将一些意识渗透给学生,如从基层做起、吃苦耐劳、稳定中求发展,等等。

三、推进“产学研”与人才培养过程有效融合

1.与企业联合办学

为培养制药行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企业提前储备一批适合现代化生产的专业技术人才,我院生化制药技术专业在武汉武药制药有限公司和广东利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实施了“厂中校”教学改革试点方案,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成功选拔88人次组建“厂中校”,学生提前半年顶岗,部分课程在企业完成,结合实际生产进行教学。实习结束后,企业将根据考核确定是否录用学生成为正式员工,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

实践证明,部分课程如制药设备、药品生产GMP管理、药事法规讲座等与实际生产结合紧密,借助企业场景和师资可以更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通过创办“厂中校”,强化了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和职业经验的获得,提高了学生适应企业工作的能力,实现了学生实训、就业与企业零距离对接。这种校企联合办学模式,使企业由此得到了自己急需的人才,学校也解决了相关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学生提前实现了预就业,真正达到了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受益的目的。

通过前期的摸索,“厂中校”机构逐渐清晰化、有效化。形成了以校企双方的领导层为核心,以企业人事部门和系部(包括办公室、教务科、学生科、教研室)为执行层的运行机制,大家分工合作,互相磨合,职责范围明朗化。

2.将企业引进学校

武汉英纳氏药业有限公司主要从事一些新型热点产品(如多肽、安全表面活性剂及防腐剂、有关免疫和心血管方面的新药)的研发及生产。通过引进项目、引进社会研发人才,走进高校,解决高校成果产业化,给学生提供实践就业机会,给专业教师提供发展平台,真正地做到了资源整合。企业借助高校平台加速产品研发,提升研发队伍水平,同时为企业储备学生人才。后期共同承担一些大的科研项目,通过产学研平台,提升公司社会认可度。目前已经在我院成立了药物研发中心,目前主攻氨基酸衍生物的化学合成,支持3名教师进行社会服务项目,并接纳了多名在校生从事研发助理工作。

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技能考证和全国技能大赛有效结合

技能考证和毕业证是高职教育推行的双证书制度。高职院校实施技能考证,在于提升学生职业素质,体现出专业核心职业技能;技能大赛是教育部高职委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重要举措,利于加快实训设备更新换代、规范和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技能考证和大赛有机融合,可以互为促进。近三年来,本专业组织了生化药品提取工、发酵工、中药固体制剂工等工种的技能考证工作,通过率超96%,三个工种与职业课程生物制药技术、药物制剂等教学过程相结合;2008~2010年全国连续组织了三届职业技能大赛,涉及提取工和发酵工等工种,本专业学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其中获一等奖2人次,获二等奖4人次。

五、丰富评价体系

1.第三方机构跟踪调查

据北京麦可思教育资讯公司对我院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与能力进行的测评,其生化制药技术专业的测评结果如下: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达100%;工作与专业对口率方面,生化制药技术76%,高于全国示范性高职59%的水平;离职率为34%,低于全国示范性高职44%的水平;毕业半年后月薪1813元,高于全国示范性高职的1724元;雇主方面,66%的学生在民营企业/个体就业,24%的在中外合资、外资、独资就职;对母校的满意度高达94%,高于示范性高职75%的水平。

2.学生及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

近三年来,制药2012届学生共69人,一次性就业率达94%,2011届93%,2010届95%。学生的跟踪满意调查表从以下项目展开: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团队精神、专业知识和技能、心量承受与调适能力、工作实绩等,用人单位对以上的各项指标的总体评价达到良好以上。

六、成立“三会”指导人才培养工作

依托董事会、理事会及专业共建委员会,每年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专家们一致认为,生化制药技术专业人次培养目标明确、定位精准,针对高职特点,与社会需求及学生发展结合较好。专家们也提出了一些宝贵的建议,如适当强化制药工艺放大、安全环保等内容,这些已经在2012级方案中有所体现,新增加了相关课程。

总之,人才培养计划需要不断地完善,以适应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还可与其它方面结合进行优化,如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学历结构提升、课程体系构建,等等。

参考文献:

[1]张英霞.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广东化工,2012,(39).

篇9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协同育人;应用型本科教育;医药卫生人才

以协同育人为抓手,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1]。广东药学院是一所培养应用型本科医药卫生人才为主的普通本科高校,学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增强学生能力为根本,以服务区域医药经济为宗旨,通过科学规划专业布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完善管理体制机制等措施,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着力推进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与实践。

1“大健康”视野下,构建以“大药学”为核心“三群一体”的专业体系

广东是医药大省,医药工业产值、工业附加值、利税、产品销售收入多年来居全国首位,均超过全国总量的1/10。2014年,广东医药行业利润总额位居全国第三,规模以上医药企业数量377家,行业资产总额近2 000亿元。未来几年,广东将基本建立起一个门类齐全、技术先进、产业链较为完整的现代生物医药产业体系[2]。同时,通过对未来产业结构调整方向进行分析,可以预见未来将是健康产业发展的大好时机。因此,学校近年来提出以“大健康、大药学”的理念进一步调整和充实专业体系。学校坚持主动适应区域医药经济发展、整体规划、突出特色、注重专业交叉融合的建设思路,在原有药学、预防医学等传统优势学科专业的基础上,把具有医药背景的新兴产业作为新专业的建设方向,不断拓展医药产业研发、生产、流通、管理等领域的专业,构建了以“大药学”为核心,由“核心专业群”、“交叉专业群”和“延伸专业群”组成的“三群一体”的专业体系。其中,“核心专业群”是指办学历史长,在医药卫生行业起核心作用并在社会上拥有较高声誉的传统优势医药类专业,包括药学、药物制剂、药物分析、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等;“交叉专业群”是指与医药专业相互交叉、渗透与融合,对医药卫生行业发展具有重要辅助和促进作用的专业,包括国际经济与贸易(医药贸易)、经济学(医药经济学)、公共事业管理(药事管理)、生物医学工程(电子仪器)等;“延伸专业群”是指与医药类专业具有较多共同知识结构的专业,包括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化妆品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等专业。截至目前,学校共有本科专业41个。

2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强化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

协同创新是基于国家战略的高度被提出的,在人才培养方面,协同创新的落脚点体现在协同育人。学校在“十二五”人才培养规划中明确提出以下指导思想:“坚持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调整办学定位与布局,调整优化专业体系;强化内涵建设,不断完善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建立面向医药卫生行业,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同时,学校提出要将“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探索和开展多种具有医药特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各种实践教学平台和各类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设具有开放式、立体化的实践教育体系,为多样化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奠定基础”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任务。近年来,学校组织各专业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新一轮修订工作,重点体现在各专业实践教学比例进一步加大。药学类、中药类、生物类、经管类、信息工程类、食品类、化工类等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平均比例达到32%,其中“大药学”的核心专业如药学、中药学等实践教学比例达35%,远高于教育部标准(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15%、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比例不少于25%)。同时,学校组织教学管理人员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协同育人等内容进行专题学习和讨论,并对实施方案进行工作部署。

3夯实教学条件,为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强化实习基地建设。围绕专业布局与教学需要,大力拓展实习基地。目前,实习基地数量共498家,分布全省各地,重点覆盖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类型涵盖医药研发、生产、流通企业与医疗卫生事业管理部门。在此基础上,学校对实习基地的建设质量予以高度重视。近年来,与广州医药集团(全国最大制药集团之一)等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家、省级协同育人平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7家,校企双方共同投入经费数百万元,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孵化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二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①积极从企业引进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进入专职教师队伍;②通过制定和修订系列管理制度、出台激励政策等措施积极鼓励专任教师深入行业企业,了解行业前沿进展,掌握最新技术,开展横向科研合作,进而反哺教学,提高教学质量;③经常聘请行业顶尖人物到校内为教师开展专题讲座,充实教师学术涵养;④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每年选拔10名~20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到海外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重点培养,选拔10名~20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到我国一流大学进修,拓展教师学术视野。⑤加强培养教师的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满足培养医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每年组织2期45岁以下、副教授以下青年教师参加实践培训。每年向医药企事业单位排出教师200多人次参加实践培训活动。

4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的主要措施

4.1协同培养,设立“创新班”

学校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选取生物技术专业,依托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开设跨课程综合性实验,如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综合性实验等。对于实现成果转化的科研项目,逐步开发成综合性实验教学内容,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成果的开发与研究。在此基础上,依托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制药综合性工程训练中心”,加强工程能力实训和集成创新实践,构建了多层次生物制药工程集训实践体系。分别与科研机构、研究型企业、生产企业共建三种类型“创新班”。与科研机构协同培养主要实施本科生导师制,通过突出专业核心技术的流程化教学实现个性化培养,通过每周组织学生参与学术semi-nar等途径强化学生专业素养。与研究型企业协同培养有志从事生物高新技术研发工作的专才,每年从三年级学生中遴选优秀学生组建创新班,根据学科特点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计划。依托科研项目转化的产业化进程,与生产企业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该培养模式在专业内学生覆盖面为100%,二级学院内学生覆盖面为29%。

4.2宽口径(大类招生)人才培养

前期宽口径、大基础培养,扩充专业基础和医药背景知识,后期课程设置采取模块化建设,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和职业发展选择专业方向以及课程模块。在公共卫生学院试点宽口径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前期大基础,后期特色课程模块”的形式实施;同时在卫生部、省卫计委应急办及应急专家支持下,设立紧急医学救援志愿队,参与社会突发公共卫生•14•事件的应急处理。专业内学生覆盖面为100%,二级学院内学生覆盖面为84%。在医药商学院试点实施宽口径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2013级起该学院内5个管理类专业实施大类招生,采取“3段式”培养,前2学年大基础宽口径培养,第三学年专业课程模块化建设,第四学年采用“规模定制式”、“工学结合式”、“项目制”等培养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课程体系动态管理。专业内学生覆盖面为100%,二级学院内学生覆盖面为43%。

4.3就业导向人才培养(广东省示范性软件学院)

医药信息工程学院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选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医药软件服务外包方向)以共建学院、专业、实训基地、遴选班以及行业职业认证培训等合作方式与安博教育集团、广州腾科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开展深度合作,协同培养人才。专业内学生覆盖面为29%,二级学院内学生覆盖面为11%。依托2013年获省教育厅批准建设的“广东省示范性软件学院”,重点强化实训教学,采取系统化课程学习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构建实施“安博实训体系”。该体系通过国家教育部科技成果鉴定,并在IT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营、教育部“IT实训推广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具体分为6个培养阶段:基础理论课程教学阶段、专业技能课程教学阶段、专业技能课程实训阶段、校内阶段项目实训、基地企业实训和实习阶段。其中设置大量实训教学环节,授课教师均为安博教育经验丰富的专职项目经理(讲师)。同时,为适应国际化计算机产业人才需求,该专业强化外语训练,开设《语音与口语强化》、《IT英语》、《商务英语及写作》等课程。

4.4“工学交替”人才培养

中药学院与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以共建研究院、产学研基地、试点班等形式,采用“工学交替”等培养模式,共同培养中药类应用型人才。专业内学生覆盖面为4%,二级学院内学生覆盖面为2%。校企共建“康美药业-广东药学院现代中药工程研究院”公用平台,康美药业产学研基地,开设“康美创新班”。该试点班学生从中药学专业学生中遴选,采用“工学交替”模式,第三到第七学期每学期安排2周时间在企业进行专题实践教学,包括中药饮片工艺学实训、中药GAP实践、中成药生产与实践、中药新药研发与注册、中药推广与流通共5个专题,覆盖中药的研发、生产、流通全过程的关键环节。同时增加专业英语的强化训练,增设中药新药开发与注册开放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企业师资与学校师资的双师队伍,以及企业现场教学模块的设置,确保该试点班教学与实践,课堂与企业一线紧密结合。

4.53+2”,“3+1”人才培养及卓越工程师计划

“3+2”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与广州总医院合作(学校已与广州总医院共建广东药学院广州临床学院),在临床医学、临床药学专业试点实施。我校负责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广州总医院负责临床课程教学、见习实习带教及课题研究。借助医院的临床病例资料、诊治平台技术、高水平临床医师带教等优质教学资源,协同培养临床相关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其中临床医学专业内学生覆盖面为4%,二级学院内学生覆盖面为4%。临床药学专业内学生覆盖面为100%,二级学院内学生覆盖面为9%。“3+1”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在医药经济学院试点实施,与中国人民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分公司合作,前3年在校内培养,最后1年在目标企业一线顶岗实习,通过保险岗位的职场实践,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保险情商的培养。专业内学生覆盖面为100%,二级学院内学生覆盖面为37%。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主要在医药信息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专业内学生覆盖面为100%,二级学院内学生覆盖面为15%)以及医药化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化妆品创新实验班实施试点(专业内学生覆盖面为6%,二级学院内学生覆盖面为4%)。

5取得的主要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展望

近年来,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采用多种模式培养应用型本科医药人才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一是覆盖面广。截至2014年,学校有28个专业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展协同育人工作,占总专业数的73.7%。二是合作层次深。在协同育人工作中,学校从顶层设计入手,重视培养内容的实际内涵,根据不同专业采用多种培养方式,强化过程管理,力求通过培养过程,实现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例如学校护理学专业开展了以涉外护理和社区护理为特色的“3+1”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教育,首届毕业生100%考取执业护士资格证,获得护士从业资格,就业率达100%。同时,学校不仅强调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展开合作,还积极推动双方在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合作,既加强了双方的合作关系,也促进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三是育人效果好。对用人单位、学生家长以及参与培养过程的学生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的调查对象认为协同育人的•15•模式较传统培养模式的培养效果要好,更符合应用型本科医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过程更贴近行业企业。接受协同育人培养过程的学生就业率达98%以上,部分专业达100%。人才培养多样化改革的过程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合作单位积极性的问题。例如企业始终是企业而非专门的人才培养机构,因此“投入产出比”是他们重点考虑的方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部分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等原因,存在未能严格实施培养方案、对培养过程管理不到位等情况。二是合作稳定性的问题。少部分企业与学校合作一两年后,出于人才储备饱和、投入教学资源不足等原因,接纳学生人数逐渐减少甚至中断合作。三是管理机制有待完善。校企深度合作培养人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运行机制、协调机制、保障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激励措施等方面仍需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多样化人才培养是地方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协同育人是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学校将坚持站在时代前沿,以“协同创新”思想为引领,进一步更新办学理念,完善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多模式开展协同育人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谋发展,在与地方经济社会和谐互动中使自身得到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志奇.应用型本科协同育人模式多样化刍议[J].教学研究,2014,(4):5-8,15.

篇10

关键词:新药研发外包企业;成本控制;绩效考核;竞争力提升

近年来随着国际新药研发的成本大幅上升,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跨国制药巨头为了降低成本,采取的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部分研发项目转移到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低成本国家,即研发外包。研发外包生产成为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的新途径,推动着我国医药经济的新一轮发展。

一、新药研发外包企业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现阶段,我国新药外包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受到了行业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增速有所放慢,尤其是成本的刚性增长影响该行业企业的竞争力。成本不仅对企业利润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还严重制约着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因此对成本实施有效的控制是每个睿智的经营者都必须要做的事情。成本控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效的成本控制,是提高盈利水平的重要途径

新药外包企业由于从事行业的特殊性,销售收入的增长需要依赖于国际医药巨头的研发投入水平,如果在销售收入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实施有效的成本控制可以使企业达到降低成本增加盈利的目的。

2.有效的成本控制,是进行国际市场定价决策的重要依据

从新药研发外包企业承担的业务范围来看,第一类是从事临床前研究的CRO 企业。第二类是从事临床试验的CRO 企业,第三类是从事新药研发咨询。这些企业由于从事的业务范围的不同,导致他们的产品和服务有很大的差异性,相应的市场定价很难有一个标准,企业要确定国际市场定价决策,都往往需要以成本资料作为基础。

3.有效的成本控制,是企业研发竞争力提升的保证

成本控制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建立成本控制中心,使各项成本的绩效考核指标层层分解,具体落实到各个项目部、课题组及相关个人,使每个责任者对研发过程中所应承担的责任、目标有明确的认识,使各项成本控制措施真正得到贯彻执行。通过成本控制中心的归口监控管理,使企业研发过程中的创新点得以挖掘,发现自身擅长的技术领域,为提高技术含量提升竞争力提供保证。

二、新药研发外包企业成本控制的关键点

1.研发项目成本的运行管理

(1)成立项目组

外包企业成立项目组时,应按照外包客户研发的总体要求,先由企业高层研发管理团队根据公司研发团队及研发支持力量做出全面评估,确定是否满足成立新项目组的整体要求,然后再安排适合该项目的研发带头人和研发项目运行管理人,并由该项目组研发管理团队针对研发人员的专业学历、研发经验、创新性、环境适应性等条件考虑筛选研发团队成员;再结合成立项目组研发课题所需的实验场所的水、电、通风换风、安全防护、资料保密等硬件设施满足要求的前提下,最后提请公司人力部门安排做出成立项目组的公告。

(2)制定项目计划书

新药外包企业在决定成立新项目组后,就要按外包客户的整体要求,成立详尽的项目计划书。项目计划书应该包含研发项目课题的类别、开结题时间、交题的形式、配备的人员、反应路线、预估的总成本、交货时间、交货纯度、交货重量等。

(3)项目进度与质量督察

项目在研发过程中,必须由项目研发管理负责人实时跟进,按计划书的各项要求监控项目的进度,定期与客户沟通汇报项目课题的研发进展状况,尤其根据项目在研发过程中发生的成本予以督察,如果发现项目研发成本超过了项目进度的阶段性成本,相应调整项目课题的领料、工时、研发环境,如果发现项目研发成本超过了整个项目完工成本的预警指标,就要上报公司高层研发管理团队来决策,是否要停止或者继续研发项目课题。

(4)项目转让、技术交接

项目研发结束后,要求研发信息人员尽快收集整理项目的研发记录、研发报告,汇总分类后的资料及时归入项目课题档案,涉及到项目课题转让、技术资料交接的尽快督促相关部门人员办理手续。

(5)项目完成、总结与评估

项目完成后,项目直属研发管理团队及公司高层研发管理团队一定对项目在研发工程中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估,尤其是项目完成的周期、研发路线、总成本、客户满意度、技术攻关程度进行拓展性总结,形成项目研发资料库的档案文件,为研发项目成本的绩效考核指标作为参考依据。

2.研发项目成本控制的绩效考核

(1)由于研发外包企业对跨国医药巨头的依赖性,使这些研发外包企业的主要绩效考核指标多集中在对客户服务的满意度上,在成本控制方面则没有明确的绩效考核指标。想要建立相对完善的成本绩效考核首先应贯彻建立系统的、合理的、可执行的研发项目运行管理制度,其次在此制度执行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完善相关指标。在绩效考核指标考核的过程中,一定针对研发一线人员、二线研发支持人员、三线后勤支持人员所从事的服务模式有所侧重,争取实行“全员成本管理”的目标。

(2)目前,一般新药外包企业的成本绩效考核指标包含:研发过程中项目消耗的直接原材料、辅助原材料、直接制造费用、间接制造费用、单位工时工资、管理人员工资、能耗(研发项目用的水、电、气)、研发场所租赁费用、研发机器设备的折旧费用等财务管理指标。许多新药外包企业为了提高研发项目的经济效益,在经营管理中纳入了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评价指标,逐渐对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考核指标作出了平衡,对企业文化环境建设有所重视,为研发项目成本控制的绩效考核体系的完善和落实作出了保证。

三、新药研发外包企业成本控制的存在的问题

1.研发人员和研发项目管理人员成本意识淡薄

研发人员由于课题的压力,在研发过程中一般只考虑上交课题的及时性,对课题在研发过程中耗费的原材料(溶剂、试剂、易耗品)、工时、研发场所费用、研发机器设备折旧费用等没有节约意识,研发项目管理人员主要精力也集中在满足客户课题服务质量的要求上,对能带来直接收益的研发项目课题的总收入更为关注,对课题的总成本由于没有挂钩的绩效考核指标则很漠视,以至于一部分研发项目课题的亏损额高达几倍都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2.研发项目成本目标管理体系不健全

新药外包研发项目研发主体的特殊性和不确定性,导致了成本目标管理体系很难健全,研发项目课题的总成本中涉及到的原材料、能源费用、加工费用、检验费用很难量化,由此细化的成本控制指标诸如研发过程中领用的溶剂、试剂、低耗品的节约率很难标准化,交货的纯度、色泽度、满意度更难指标化。

3.研发成本控制的信息反馈机制不联动

目前由于我国新药研发外包企业发展迅速,国内新药研发型企业的整体文化氛围往往以短期利益为主,对公司的治理结构和长期可持续发展关心不够,内部环境的整合很缓慢,成本控制的内部环境不成熟,就导致了研发项目的信息反馈机制不联动。多个应用系统缺乏统一的、规范的流程,缺乏对流程执行情况的监督与检查,系统整合度较低,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完整、不准确,导致系统无法实现自动控制的管理目标。

四、完善新药研发外包企业成本控制的措施

1.形成相对完整的外包产业链

新药研发外包完整的产业链,主要分早期研究服务,包括调研、先导化合物和活性药物中间体的合成及工艺;中期服务,包括药代动力学、药理毒理学、动物模型和I 期临床研究;后期服务,包括II-IV 期临床研究、临床样本检测、上市申报、市场推广以及上市后药物安全监测。目前大多数新药外包企业仅仅涉及到产业链的一部分,导致研发项目成本居高不下。如果随着企业的发展逐步涉及到相对完整的产业链,相关的研发项目成本就会摊薄,以至于研发收益的增加,收益的累积又促使企业本身有能力加大研发投入,形成一个研发周期的良性循环。

2.推行“全员成本控制管理”的方法

新药研发外包企业的研发人员一般从事化学基础研究,他们在工作中的考核指标一般集中在研发课题的完成率上,对研发课题的成本控制细节不需要他们参与制定,导致了他们的成本控制意识很薄弱;对他们意识的提高必须先通过企业内部定期举行国际标准知识的教育培训,然后实行“全员成本控制管理”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先测算出各项费用的最高限额,然后横向分解落实到各项目部,纵向分解落实到部门小组与个人,并与奖惩挂钩,使责、权、利统一,最终在整个企业内形成纵横交错的目标成本控制体系。如果该体系贯彻实施,研发项目管理人员在药物研发的每一个阶段适时就会考虑做出继续或退出研发的决策提供依据, 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追加投入,为企业节约成本和时间, 可以把新药研发失败的损失减到最小程度。

3.整合资源保证成本控制的推行

如果新药研发外包企业的研发管理团队有了成本控制意识,那可以依赖的控制指标必须通过信息化联动整合来实时控制。比如在开发设计某项新品时,除了应该考虑材料成本外,还应考虑到成本发生的每一环节,是否易于采购、便于仓储、装配和装运。如果企业内部全部推行ERP系统,通过信息化联动就可以了解到原材料全过程的相关信息。

4.利用政策争取外包补贴

目前国家对生物医药行业的支持力度在一定程度抵消了这些单位的成本费用的飙升,为他们后续的可持续发展缓减了部分压力。但是新药研发外包扶持政策执行起来,针对这些企业的要求很多,审查也很苛刻。要求研发专项课题具有立项报告、项目计划书、项目直接投入原材料、人力、燃料动力、专用设备、课题的创新性以及项目影响力等,争取来的科技扶持基金一般也要求专款专用。大多数中小型新药外包企业由于无法满足这些要求,导致无法争取到这部分补贴。如果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做的很好,政策要求的这些项目指标不仅可以提供,还有可能申请到研发项目加计扣除、技术先进性、科技创新基金、重点实验室、现代服务业等各种行业性补贴,为企业赢得宝贵的可持续研发资金。

5.避免知识产权纠纷引起不必要的支出

知识产权是新药外包企业的生命,国外企业在将研发外包时,十分注重技术的安全保障。目前,国内CRO 公司在这方面的工作还不到位,员工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需要培养,企业争取逐步形成并完善应对知识产权与保险诉讼赔偿的相关制度。如果因为知识产权泄密引起纠纷,新药外包企业不仅会失去客户造成行业内不好的名声,而且会赔付大笔的补偿金,造成企业沉重的负担。

参考文献:

[1]干荣福:医药外包将成为我国医药发展新途径[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6,37(2).

[2]于 海 黄泰康 吴春福:浅析新药研发过程中的项目管理[J].中国药房,2005(1).

[3]吴卫星:国际新药研发外包的价值构成分析[J].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2008(Z1).